清代始设治河专门机构和官员——河道总督 张荣仁

清代始设治河专门机构和官员——河道总督  张荣仁
清代始设治河专门机构和官员——河道总督  张荣仁

清代始设治河专门机构和官员——河道总督

张荣仁

我国历朝历代皆设置治理山泽,兴修水利的机构和官员。元代,设都水监,置都太监(亦称都水监,秩从三品)。明代,废都水监,并于都水清吏司(置郎中,秩正五品),简称都水司,隶于工部(工部尚书,秩正二品),为工部四司之一。清代,仍设都水司(郎中,秩正五品),系工部(尚书秩从一品)四司之一;同时,清代又始设掌管黄河、淮河、运河和永定河等的堤防疏浚等事宜的专门机构和官员——“河道总督”。

清代,顺治元年(1644年),始设河道总督,又称“总河”,置总督一人,官阶为正二品,加尚书或都御史衔者为从一品。河道总督衙门内不设属官,只设书吏二十余人,办理衙门内一应文牍事宜。河道总督兼管节制,相关省属的管河道、府、州、县的管河官员——道员(正四品)、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州同(从六品)、州判(从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巡检(从九品)等等。道员,亦称道台,其官署称“道台衙门”;同知、通判的官署称“厅”;州同以下则称“汛”。山东设二道,所属有八厅,二十二汛;河南设二道,所属有八厅,二十汛;江苏设二道,所属有四厅,未分汛;直隶设五道,所属有十五厅,六十六汛。管河同知以下各官,各掌所分属河道之岁修、抢修及挑浚淤浅等工程;同知、通判督率州同、州判以下各官,分汛防守。

顺治元年七月,杨方兴首任总河河道总督,驻济宁州——明代“总督河道部院署”旧址(今济宁城区院门口街路北)。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辅出任“总河总督”,移驻清江浦(今江苏省淮安市);二十七年(1688年)王新命接靳辅任总河总督,还驻济宁州;三十一年(1692年)靳辅再任总河总督,又返驻清江浦。雍正二年(1724年),设副总河一人(稽曾筠任),管理河南河务,驻河南武陟;两年后,黄河险段由河南逐渐下移至山东,朝廷又将山东与河南接壤的曹县、定陶、单县、城武等处河务交由副总河管理。至雍正七年(1729年)河道分段管理,改“总河”为江南河道总督,改“副总河”为河南山东河道总督(稽曾筠为首任,初驻开封);八年(1730年),增设河道水利总督(亦称直隶河道总督)。至此,河道为三督,官阶仍为正二品,兼兵部侍郎(正二品)或右副都御史(正三品)衔。

“总河”自顺治元年至雍正七年,历时85年,期间驻济宁州37年,驻清江浦48年。据《清史稿·疆臣年表》载:有总河总督21任,17人。其中,驻济宁州11任,9人;驻清江浦10任,8人。《山东运河备览》则载:有总河总督20任,16人。

驻济宁州的“总河”河道总督,先后有:

杨方兴,顺治元年7月——顺治14年5月任,任前职务为兵部侍郎;

朱之锡,顺治14年7月——顺治16年12月任,任前职务为兵部尚书衔;

杨茂勳,顺治16年12月——顺治17年6月任,任前职务为吏部右侍郎;

白色纯,顺治17年6月——顺治17年7月署;

苗澄,顺治17年7月——顺治17年12月任,任前职务为右佥都御史;

朱之锡,顺治17年12月——康熙5年2月任,任前职务为加太子少保;

卢崇峻,康熙5年3月——康熙5年11月任,任前职务为广东总督;

杨茂勳,康熙5年11月——康熙8年9月任,任前职务为贵州总督;

罗多,康熙8年10月——康熙10年2月任,任前职务为工部右侍郎;

王光裕,康熙10年2月——康熙16年2月任,任前职务为左副都御史;

王新命,康熙27年3月——康熙31年2月任,任前职务为闽浙总督。

驻清江浦的“总河”河道总督,先后有:

靳辅,康熙16年2月——康熙27年3月任,任前职务为兵部尚书衔;

靳辅,康熙31年2月——康熙31年11月任;

董纳,康熙31年12月任,任前职务为江南总督;

于成龙,康熙31年12月——康熙34年8月任,任前职务为左都御史;

董安国,康熙34年8月——康熙37年11月任,任前职务为漕运总督;

于成龙,康熙37年11月——康熙39年3月任,任前职务为左都御史;

张鹏翮,康熙29年3月——康熙47年10月任,任前职务为两江总督;

赵世显,康熙47年11月——康熙60年11月任,任前职务为山东巡抚;

陈鹏年,康熙60年11月——雍正1年1月任,任前职务为坝昌道;

齐苏勒,雍正1年1月——雍正7年3月任,任前职务为山东按察使。

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亦称河东河道总督,简称“东河”,管辖河南、山东等地黄河、运河的防治,驻济宁州——总河河道总督署旧址。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裁撤,历时173年。《清史稿·疆臣年表》载:期间有东河总督91任,76人;《山东运河备览》则载为82任,75人。

“东河”河道总督任职者,先后有:

嵇曾筠,雍正7年3月——雍正8年4月任,任前职务为兵部左侍郎;

田文境,雍正8年4月——雍正8年8月任,任前职务为河南巡抚;

沈廷正,雍正8年8月——雍正9年9月任,任前职务为云南巡抚;

朱藻,雍正9年9月——雍正12年12月任;

白钟山,雍正12年12月——乾隆7年12月任,任前职务为南河副总督;

完颜伟,乾隆7年12月——乾隆13年3月任,任前职务为浙江巡抚;

顾琮,乾隆13年3月——乾隆19年3月任,任前职务为南河总督;

白钟山,乾隆19年3月——乾隆22年1月任,任前职务为永定河道;

张师载,乾隆22年1月——乾隆28年11月任,任前职务为漕运总督;

叶存仁,乾隆28年11月——乾隆29年6月任,任前职务为河南巡抚;

李宏,乾隆29年6月——乾隆30年3月任,任前职务为淮徐道;

李清时,乾隆30年3月——乾隆32年7月任,任前职务为淮徐道;

嵇璜,乾隆32年7月——乾隆34年2月任,任前职务为礼部尚书;

吴嗣爵,乾隆34年2月——乾隆36年8月任,任前职务为淮徐道;

姚立德,乾隆36年8月——乾隆44年4月署,任前职务为山东按察使;

袁守侗,乾隆44年4月——乾隆44年12月任,任前职务为刑部尚书;

陈辉祖,乾隆44年12月——乾隆45年2月任,任前职务为湖北巡抚;

李奉翰,乾隆45年2月——乾隆46年1月任,任前职务为南河总督;

国泰,乾隆45年8月兼署,任前职务为山东巡抚;

韩鑅,乾隆46年1月——乾隆47年7月任,任前职务为淮徐道;

何裕城,乾隆47年7月——乾隆48年4月署,任前职务为淮徐道;

蘭第锡,乾隆48年4月——乾隆54年2月任,任前职务为永定河道;

李奉翰,乾隆45年2月——嘉庆2年9月署,任前职务为南河总督;

康基田,嘉庆2年9月——嘉庆2年12月任,任前职务为江苏巡抚;

司马騊,嘉庆2年12月——嘉庆3年任,任前职务为山东布政使;

吴璥,嘉庆3年署4年11月实授——5年2月任,任前职务为河南巡抚;

王秉韬,嘉庆5年2月——嘉庆7年8月任,任前职务为河南布政使;

嵇承志,嘉庆7年8月——嘉庆9年4月署,任前职务为长芦盐运使;

徐端,嘉庆9年4月——嘉庆9年12月署,任前职务为淮徐道;

李亨特,嘉庆9年12月——嘉庆11年4月任,任前职务为江苏按察使;

吴璥,嘉庆11年4月——嘉庆13年6月任,任前职务为仓场侍郎;

马慧裕,嘉庆13年6月——嘉庆14年7月任,任前职务为河南巡抚;

陈凤翔,嘉庆14年7月——嘉庆15年12月任,任前职务为永定河道;

吉伦,嘉庆15年12月署,任前职务为山东巡抚;

李亨特,嘉庆15年12月——嘉庆18年9月任,任前职务为永定河道;

戴均元,嘉庆18年9月——嘉庆19年1月任,任前职务为仓场侍郎;

吴璥,嘉庆19年1月——嘉庆20年1月任,任前职务为吏部侍郎;

李鸿宾,嘉庆20年1月——嘉庆20年5月任,任前职务为东河副总督;

李逢亨,嘉庆20年5月——嘉庆21年11月兼,任前职务为永定河道;

叶观潮,嘉庆21年11月——嘉庆24年8月任,任前职务为永定河道;

李鸿宾,嘉庆24年8月——嘉庆24年10月任,任前职务为漕运总督;

叶观潮,嘉庆24河10月——嘉庆25年3月任,

张文浩,嘉庆25年4月——道光1年7月署,任前任前职务为职务为淮海道;姚祖同,道光1年7月署,任前职务为河南巡抚;

严烺,道光1年7月——道光4年11月任,任前职务为河南河北道;

张井,道光4年11月——道光6年3月署,任前职务为开归陈许道;

严烺,道光6年3月——道光11年9月任,任前职务为南河总督;

林则徐,道光11年10月——道光12年2月任,任前职务为江苏按察使;

吴邦庆,道光12年2月——道光15年5月任,任前职务为江西巡抚;

栗毓美,道光15年5月——道光20年2月任,任前职务为河南布政使;

钟祥,道光15年10月署,任前职务为山东巡抚;

文冲,道光20年2月——道光21年8月任,任前职务为湖北按察使;

朱襄,道光21年8月——道光21年9月任,任前职务为江苏淮杨道;

王鼎,道光21年9月——道光22年4月署,任前职务为东阁大学士;

慧成,道光22年9月——道光23年7月任,任前职务为兵部右侍郎;

钟祥,道光23年7月——道光29年闰4月任,任前职务为闽浙总督;

徐泽醇,道光29年闰4月署,任前职务为山东巡抚;

颜以燠,道光29年闰4月——咸丰2年6月任,任前职务为淮徐道;

陆应榖,咸丰2年6月署,任前职务为河南巡抚;

慧成,咸丰2年6月——咸丰2年12月任,

福济,咸丰2年12月——咸丰3年3月任,任前职务为奉天府尹;

长臻,咸丰3年3月——)咸丰5年5月任,任前职务为奉天府尹;

蒋啓敭,咸丰5年5月署,任前职务为河南河北道;

李钧,咸丰5年5月——咸丰9年3月,任前职务为刑部右侍郎;

瑛棨,咸丰9年3月署,任前职务为河南巡抚;

黄赞汤,咸丰9年3月——同治1年7月任,任前职务为刑部右侍郎;

谭廷襄,同治1年7月——同治3年7月任,任前职务为山东巡抚;

郑敦谨,同治3年7月——同治4年4月任,任前职务为山西布政使;

张之万,同治4年4月——同治5年8月任,任前职务为礼部侍郎;

苏廷魁,同治5年8月——同治10年8月任,任前职务为河南布政使;

乔松年,同治10年8月——光绪1年2月任,任前职务为仓场侍郎;

曾国荃,光绪1年2月——光绪2年8月任,任前职务为陕西巡抚;

李鹤年,光绪2年8月——光绪7年8月任,任前职务为闽浙总督;

勒方錡,光绪7年8月——光绪7年8月任,任前职务为江苏按察使;

梅啓照,光绪7年8月——光绪9年2月任,任前职务为兵部侍郎;

庆裕,光绪9年2月——光绪9年12月任,任前职务为漕运总督;

成孚,光绪9年12月代——光绪13年9月任,任前职务为河南巡抚;

李鹤年,光绪13年9月署——光绪14年7月任,任前职务为河南巡抚革;

李鸿藻,光绪14年7月暂署,任前职务为礼部尚书;

吴大澂,光绪14年7月署——光绪16年1月任,任前职务为广东巡抚;

倪文蔚,光绪16年1月署,任前职务为河南巡抚;

许振袆,光绪16年2月——光绪21年12月任,任前职务为江苏布政使;

裕宽,光绪19年11月兼署,任前职务为河南巡抚;

刘树堂,光绪21年12月兼署,任前职务为河南巡抚;

任道镕,光绪22年1月——光绪24年7月任,任前职务为山东巡抚;

任道镕,光绪24年9月——光绪25年4月任;

裕长,光绪25年4月兼署,任前职务为河南巡抚;

任道镕,光绪25年——光绪26年2月任;

裕长,光绪26年2月兼署;

任道镕,光绪26年4月——光绪27年4月任;

锡良,光绪27年4月——光绪28年1月任,任前职务为山西巡抚。

江南河道总督,简称南河,管辖江苏、安徽等地黄河、淮河、运河的防治,驻清江浦。至咸丰十年(1860年;一说咸丰八年)南河总督裁撤,河务改由漕运总督兼管,历时131年,期间有总督43任,35人。

“南河”河道总督任职者,先后有:

尹继善,雍正7年2月署,任前职务为江苏巡抚;

孔毓珣,雍正7年3月——雍正8年4月代,任前职务为广东总督;

嵇曾筠,雍正8年4月——雍正11年12月任,任前职务为东河总督;

高斌,雍正11年12月——乾隆6年8月署,任前职务为河南布政使;

完颜伟,乾隆6年8月——乾隆7年12月任,任前职务为浙江按察使;

白钟山,乾隆7年12月——乾隆11年闰3月任,任前职务为东河总督;

顾琮,乾隆11年闰3月——乾隆11年9月署,任前职务为漕运总督;

周学健,乾隆11年9月------乾隆13年闰7月任,任前职务为福建巡抚;

高斌,乾隆13年闰7月——乾隆18年8月暂管,任前职务为文渊阁大学士;策楞,乾隆18年8月——乾隆18年9月任,任前职务为四川总督;

尹继善,乾隆18年9月——乾隆19年12月任,任前职务为陕甘总督;

富勒赫,乾隆19年12月——乾隆21年10月署;

莊有恭,乾隆21年10月——乾隆22年1月任,任前职务为江苏巡抚;

白钟山,乾隆22年1月——乾隆26年3月任,任前职务为东河总督;

高晋,乾隆26年3月——乾隆30年3月任,任前职务为安徽巡抚;

李宏,乾隆30年3月——乾隆36年8月任,任前职务为东河总督;

吴嗣爵,乾隆36年8月——乾隆41年3月任,任前职务为河南巡抚;

萨载,乾隆41年3月——乾隆44年1月任,任前职务为江苏巡抚;

李奉翰,乾隆44年1月——乾隆45年2月署,任前职务为河库道;

陈辉祖,乾隆45年2月——乾隆46年1月任,任前职务为东河总督;

李奉翰,乾隆46年1月——乾隆54年2月任,任前职务为东河总督;

蘭第锡,乾隆54年2月——嘉庆2年12月任,任前职务为东河总督;

康基田,嘉庆2年12月——嘉庆5年2月任,任前职务为东河总督;

吴璥,嘉庆5年2月——嘉庆9年12月任,任前职务为东河总督;

徐端,嘉庆9年12月——嘉庆11年6月任,任前职务为东河总督;

戴均元,嘉庆11年6月——嘉庆13年3月任,任前职务为吏部右侍郎;

徐端,嘉庆13年3月——嘉庆13年12月任,任前职务为南河副总督;

吴璥,嘉庆13年12月——嘉庆15年7月任,任前职务为刑部尚书;

徐端,嘉庆15年7月——嘉庆15年12月代,任前职务为革职留用;

陈凤翔,嘉庆15年12月——嘉庆17年8月任,任前职务为东河总督;

黎世序,嘉庆17年8月——道光4年2月任,任前职务为淮杨道;

张文浩,道光4年2月——道光4年11月任,任前职务为东河总督;

严烺,道光4年11月——道光6年3月任,任前职务为东河总督;

张井,道光6年3月——道光13年3月任,任前职务为东河总督;

麟庆,道光13年3月——道光13年4月任,任前职务为吏部左侍郎;

张井,道光13年4月暂署;

麟庆,道光13年8月——道光22年8月署,任前职务为湖北巡抚;

潘锡恩,道光22年8月——道光28河9月任,任前职务为兵部侍郎黜;

李星沅,道光28年9月署,任前职务为两江总督;

杨以增,道光28年9月——咸丰6年1月任,任前职务为陕西巡抚;

邵燦,咸丰6年1月兼署;任前职务为漕运总督;

庚长,咸丰6年1月——咸丰10年5月任;

王夢龄,咸丰10年5月——咸丰10年6月兼署,任前职务为漕运总督;

直隶河道(水利)总督,简称北河,管辖海河水系各河及运河的防治,驻天津。至乾隆十二年(1747年;一说乾隆十四年)河道事务归直隶总督兼管,历时17年,期间有总督10任,7人。

“北河”河道总督任职者,先后有:

刘於义,雍正8年12月——雍正9年9月任,任前职务为吏部侍郎;

沈廷正,雍正9年9月——雍正10年2月任,任前职务为东河总督;

王朝恩,雍正10年2月——雍正11年8月任,任前职务为刑部左侍郎;

顾琮,雍正11年8月——雍正12年12月任,任前职务为署直隶总督;

朱藻,雍正12年12月——雍正13年10月任,任前职务为东河总督;

刘勷,雍正13年10月——乾隆2年7月任;

顾琮,乾隆2年8月署——乾隆3年1月改协理,任前职务为江苏巡抚;

朱藻,乾隆3年1月——乾隆3年9月任;

顾琮,乾隆3年9月——乾隆6年8月补,任前职务为协办吏部尚书事;

高斌,乾隆6年8月——乾隆12年4月兼理,任前职务为南河总督。

总之,总河、东河、南河、北河共有河道总督165任,135人;其中驻济宁102任,85人。

河道总督同行省总督、巡抚、漕运总督等一样,都有直属的军队——“河标”、“督标”、“抚标”、“漕标”。河道总督直属的“河标”,掌管河工的调遣,督护及守汛,防险之事务。“标”辖营、汛。“河标”所置武职官员有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副将(从二品),是河道总督的副职武官,其驻所称“河标中军副将署”(驻今济宁城区总府口街路北);参将(正三品)、游击(从三品)、都司(正四品)、守备(正五品)为营级军官;千总(从六品)、把总(正七品)为汛的军官。

“总河”时,“河标”统辖河标右营、河标中营、河标左营;兼辖济宁城守营、黄河营、淮河营、豫河营。河标右营,顺治元年(1644年)设,有马、步、守兵370余人,分防北起张秋,南至王仲口(今梁山县东北部有王仲口村)约80里山东运河段,辖12汛;河标中营,顺治元年设,有、马、步、守兵360余人,分防北起王仲口,南至大长沟约90余里山东运河段,辖16汛;河标左营,顺治元年设,有马、步、守兵370余人,分防北起济宁南关,南至徐家口(位于今微山县夏镇西北约50里处)约140里山东运河段,辖14汛。

“东河’时,设运河营(乾隆五年设,分驻济宁和临清),统兵400余人(其中驻临清80人),分防北起张秋,南至黄林庄560余里山东古运河河道。同治七年(1868年),在济宁设利捷水师营,分驻安山(今东平县大安山镇)、济宁、夏镇,统兵500余人,管理水域,北起东平十里铺,南至峄县境黄林庄约540里。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后,设运河工巡营,驻济宁州,全营官佐兵夫300余人,沿运河驻防26处;(咸丰五年,即公元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黄水北徙,夺大清河,于山东利津入海;即今黄河河道)设河防营,初为11营,后扩编为18营,共有兵丁4650余人,分驻黄河两岸,防守汛段600余公里。

清朝政局的变动

清朝政局的变动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总理衙门的设立;辛酉政变;“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汉族官僚势力扩大。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清朝政局变动的背景、表现和影响的讲解与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总理衙门、“借师助剿”等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清政府政策调整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政策调整带有屈于下列强侵略,力图剿杀农民革命的时代特点。 (2)通过对清朝政局变动影响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判断事物的结果、影响必须从较长的历史阶段进行考查分析。 4.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清朝政局变动的背景、表现和影响,让学生学习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的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总理衙门、辛酉政变的史料,帮助学生学会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史料处理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清朝政局变动是本课的重点。全课要抓住它对历史产生什么影响,理解“变动”二字的含义。咸丰同治时期,太平天国革命和第二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不得不调整对内和对外政策,以巩固统治。清政府改变了对外国列强虚骄排斥的态度,开始承认在技术方面不如西方,政策上也由勉强抵抗转变为相互勾结;在满汉地主联合统治的权力结构中汉族地主阶级的地位显著上升。上述这些调整,主要表现在总理衙门的设立,辛酉政变后,慈禧开始控制清朝政权;清政府开始通过“借师助剿”,与侵略者勾结,地方汉族官僚势力扩大。 2.难点分析:对总理衙门如何评价是本书的一个难点,教学要使学生理解总理衙门设立的背景作用,理解它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总理衙门设立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外交事务日益增多,需要一个专门机构进行外交活动。西方列强

清代地方志的史料价值

清代地方志的史料价值 朱士嘉 我国地方志的纂修,到清代达到了极盛时期。清代地方志不但是研究清史的重要史料来源之一,而且是研究其它学科,包括自然科学的资料宝库。因此,全面地了解清代地方志,对于我们建设四个现代化,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叙述方便起见,本文别立如下四个子目介绍:一、清代地方志概况;二、清代地方志的内容和体例;三、清代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四、清代纂修地方志的派别。 一清代地方志概况 清王朝自1644年建立,至1911年辛亥革命,经历了267年的历史。满洲贵族入关以后,先后与明末农民军作战,击破南明势力,平定三藩叛乱,收复我国台湾,在全国范围内迅速镇压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的国家。 随着政权的逐步稳定,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仅以乾隆时期矿藏开采为例,当时广西、云南、贵州的金、锡、铅、铁、水银、丹砂等矿;山西、四川、广东的金、锡、铁等矿;湖南的银矿都招商致采;仅云南蒙自一县,就有矿工数万人(何其芳《中国文学史》)。 随着清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也有显著的进步。康熙除领导全国测量绘制《皇舆金览图》外,还组织《明史》和《大清一统志》的编写工作。1673年诏令各省纂修通志,供明史馆和一统志馆参考。乾隆、嘉庆相继诏令各省修志,供《一统志》采择。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十六个省在雍正时期完成纂修通志的任务。这是雍正于1729年下沼催修通志的结果。 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清代地方志5587种,占现存全国地方志总数81凹多种的百分之七十。这是封建王朝修志的全盛时期,面康熙、乾隆时期分别修过1372种和1100种,为清王朝修志的旺盛时期。这是与康雍乾三个时期政局的稳定,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修志诏令的频繁,地方人士的响应,劳动人民的支持,都有密切联系的。 现在再就清代地方志的类型、纂修、特征,简单介绍如下: 清代地方志具有十五个类型:通志(省志)、府志、直隶州志、州志、直隶厅志、厅志、道志、关志、卫志、所志、旗志、司志、镇志、井志和乡土志。 每个类型与各级行政区划相适应,例如:省有通志,府有府志,州有州志,县有县志,余类推。 清代行政区划主要分三级:省、府、县。现存清代二十二省的通志80多种,府志450种,县志3659种。仅县志一种已占清代地方志总数5587种的百分之六十五。说明全国除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西南个别省份以外,几乎所有县一级的基层行政单位都修有志书。南方几省所编乡镇志,仅江苏一省就有120多种。 应当指出: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纂修的《盛京通志》记述的范围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这三个省是后来才陆续设置的。湖广省到了康熙六年(1667)才分置湖北、湖南两省。 另外,直隶州的地位相当于府,直属省管辖。直隶厅同。不过,一般设厅是为了便于管理兄弟民族居民点。湖南省凤凰厅辖“红苗”寨一百有五;永绥直隶厅辖“红苗”寨二百二十有八(《清史稿·地理志》),就是例证。至于关和卫,主要是根据军事需要设立的。卫是为了防止倭寇入侵而建置的。 关于镇,则南北地区略有不同。北方之镇其地位与关相等。南方之镇,属于交通商业据点,但也有例外。 了解上述情况,对于利用地方志资料有所裨补。 清代地方志的纂修,绝大多数都是官督绅办的产物,是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具有官僚地主阶级的烙印。通志以总督巡抚领衔,知府、绅士、学者执笔;府州县志则由知府、知州、知县领衔,绅士、学者执笔。北方的镇志,由当地高级军官领衔,幕府或学者执笔。南方镇志多系私人撰写。 随着修志工作的蓬勃开展,各级修志局(馆)也在全国范围内纷纷建立起来。松江府修志局规模较大,为了纂修嘉庆府志,聘请141人参加,内分提调、总纂、总校、采访、绘图、捐梓、监刻等,仅采访员

历史

引言分析 本章引言分为四段: 第一段指出从17世纪开始,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第二段指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性质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英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殖民主义的本质在于侵略和掠夺。这句话揭示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蚝驼獬≌秸 男灾省Q黄 秸 灾泄 缁嵊跋炀薮蟆T谘黄 秸 校 逭 桨埽 泄 纱丝 悸傥 胫趁竦匕敕饨ㄉ缁幔谎黄 秸 曛咀胖泄 返目 肌?/SPAN> 第三段指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被鸦片战争惊醒了的先进的中国人,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再一个是鸦片战争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终于酿成了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反侵略”这点,是鸦片战争以后时代赋予太平天国运动的新内容和新意义。 第四段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其影响。“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两国又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句话不仅概括了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而且揭示了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内在联系。俄国趁火打劫,蚕食鲸吞中国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第一节鸦片战争(上)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严重危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和对外扩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其严重危害;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1年,英军侵占广东香港岛;中国爱国军民奋起抵抗侵略者;清政府屈服,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这正如当时的马克思所说:西方的原始积累“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等等中,继续发生作用。”(《资本论》第一卷) 2.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以掠夺为目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自卫战争。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次战争的失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鸦片战争为后人提供的宝贵教训。教育学生:奋发图强,振兴中华,努力争取提前实现中国共产党为全国人民规划的21世纪中期宏伟建设蓝图,是每个青年的历史重任。

浅谈利用地方志推进历史研究

浅谈如何利用地方志史料推进历史研究 地方志为中国独具特色的书籍,它源远流长,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记载了一地各方面的情况,是综合性的百科全书。它既是政治家治理社会, 了解民情的重要依据, 也是文人学者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特别是,地方志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史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对于史学家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对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方志所记述的内容与一般史书相比,范围更大,内容更详尽,包罗了一个地区的各个方面。地方志不仅记载了社会政治(包括政党、自治、选举、公署、职官、建制等)、经济(包括人口、实货、田赋、杂税、集市、水利、漕运、救济等)、社会文化(包括风俗、寺观、祠祀、方言、学校、墓冢等),而且记载了自然情况(包括自然现象、地貌、疆域、山川、气候、土壤、植物、动物、矿藏、水文、灾害等);方志不仅记载过去,而且记载现状。史书以时为经,重记过去,要求略今详古,隔代修史。方志以记当代现状为主,要求略古详今,以当代人记当代事,其收录的资料范围更详尽一些,内容更真实一些。此外,方志撰修具有连续性特征,方志所记内容连续不断,不仅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地区,某一空间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系统资料,而且方志的体例和所记载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充增补,更便于看出一个地区的发展变化。由于地方志中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档案、家谱、文集、笔记、地方文物、器物、各种社会调查,具有原始性特点,所以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基于地方志中所包含的丰富、较真实的史料,史学家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不管是中国史学家还是国际汉学家,都已有以地方志而成巨著者,如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就曾参考了1000 余种地方志。大陆比较著名的如余新忠的《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中国会道门史料集成———近百年来会道门的组织与分布》(2004年出版),首次从新方志中梳理了有关近百年来会道门组织、分布及活动状况,将会道门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起点1;台湾费丝言的《由典范到规范:从明代贞节烈女的辨识与流传看贞节观念的严格化》(台湾大学文史丛刊,l998年版)。又如海外华人史学家瞿同祖在写就他的《清代地方政府》过程中,便运用了《安徽通志》、《长汀县志》、《番禹县志》、《华阳县志》等68种地方志中的史料。萧公权的《中国乡村》、张仲礼的《中国绅士》等都大量运用了地方志的资料2。国外如日本、美国、英国的一些学者,在利用中国方志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英国人李约瑟主编的多卷本《中国科技史》就是如此。可以说,方志的史料价值一直以来受到史学界的重视,也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对历史研究中去。 一、利用地方志推进区域史研究 近期随着区域、地域史研究的盛行,从地方志入手,对于开展整体历史研究、微观历史研究、基层社会研究、民众研究等具有重要价值。研究区域史或地域史,则首先是从整体观念出发的。认为只有把人物、事件、制度甚至史料放在特定空 1赵嘉朱:《试论新编方志的功用》,《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11期。 2吴原元:《隔绝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1949——1972》,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67页。

清朝的官吏等级和衣服

清朝的官吏等级和衣服 一、品级(级别) 1、正一品 1)文京内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相当于政治局CW) 文京外官:无 2)武京内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京外官:无 2、从一品 1)文京内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各部院尚书(部长)、都察院左右都御使(最高检查院长)、协办大学士(政治局W员)。 文京外官:加衔总督 2)武京内官:九门提督(卫戍司令)、内大臣。 武京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以下以a表示文京内官,b表示文京外官,c表示武京内官,d表示武京外官**** 3、正二品 a: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銮仪使、大理院正卿。 b:各省总督、漕运总督、河运总督。

c:八旗护军统领、(左、右)翼前锋统领。 d:副都统、总兵。 4、从二品 a:内阁学士、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各部院左右侍郎。 b: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c:无 d:副将。 5、正三品 a: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驷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 b: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步军翼尉、各省提学使。c: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武备院卿、参领。 d: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6、从三品 a:太仆寺卿、光禄寺卿。 b: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参政道。 c: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侍卫。 d:游击、下五旗参领、协领、指挥同知、宣慰使、土游击。7、正四品

a:通政使司副使、鸿胪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给事中。b: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盐法道、副使道。 d: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土都司、兵备道、代本。 8、从四品 a: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光禄寺少卿、国子监祭酒。 b:知府、土知府、都转盐运使司运同、参议道。 c:城门领、包衣护军副参领、包衣骁骑副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 d: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9、正五品 a:各部院郎中、太医院院使、左右庶子、佥事道、钦天监监正。b:直隶州知州、同知、土同知、顺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监掣同知。 c:步军副尉、步军校。 d: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抚使司同知、千户、宣慰使司佥事。 10、从五品

清朝历任广东巡抚

清朝历任广东巡抚 巡抚广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一人。顺治六年置,驻广州。雍正二年,兼太平关务。光绪二十四年省,寻复置。光绪三十一年,以广西军务平,又省。[2]巡抚从二品,加侍郎衔正二品。 顺治朝 佟养甲顺治四年五月十二日 1647年6月15日 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 李栖凤顺治六年五月十八日 1649年6月27日 顺治十五年六月十五日 1658年7月15日 董应魁顺治十五年七月十四日 1658年8月12日 顺治十八年三月 1661年4月 康熙朝 卢兴祖顺治十八年五月廿日 1661年6月16日 康熙四年二月廿六日 1665年4月11日 王来任康熙四年三月八日 1665年4月22日 康熙六年十一月十八日 1668年1月1日 刘秉权康熙六年十二月十七日 1668年1月30日 康熙十四年正月十四日 1675年2月8日 佟养巨康熙十四年正月十四日 1675年2月8日 康熙十五年四月九日 1676年5月21日 金俊康熙十六年十二月廿九日 1678年1月21日 康熙廿年十二月廿二日 1682年1月30日 李士桢康熙廿年十二月廿二日 1682年1月30日 康熙廿六年十一月七日 1687年12月11日 朱弘祚康熙廿六年十一月廿二日 1687年12月26日 康熙三十一年十二月廿一 日 1693年1月26日 江有良康熙三十一年十二月廿二 日 1693年1月27日 康熙三十二年十二月廿日 1694年1_15日 高承爵康熙三十三年正月廿六日 1694年2月19日 康熙三十五年十二月十六 日 1697年1月8日 萧永藻康熙三十五年十二月十六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十五

日 1697年1月8日日 1701年1月23日 彭鹏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十五 日 1701年1月23日 康熙四十三年三月十一日 1704年4月14日 石文晟康熙四十三年三月十一日 1704年4月14日 康熙四十四年八月廿七日 1705年10月14日 范时崇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廿三日 1705年11月9日 康熙四十九年八月廿八日 1710年10月20日 满丕康熙四十九年八月廿八日 17lO年10月20日 康熙五十三年十二月六日 1715年1月11日 杨琳康熙五十三年十二月廿四 日 1715年1月29日 康熙五十五年十月十二日 1716年11月25日 法海康熙五十五年十月廿六日 1716年12月9日 康熙五十七年十一月三日 1718年12月24日 杨宗仁康熙五十七年十一月十一 日 1719年1月1日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 日 1722年12月24日 年希尧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 日 1722年12月24日 雍正三年四月十一日 1725年5月22日 雍正朝 杨文干雍正三年四月十二日 1725年5月23日 雍正五年二月六日 1727年2月26日 常赉雍正五年二月六日 1727年2月26日 雍正 阿克敦雍正五年七月十九日 1727年9月4日 雍正五年九月十三日 1727年10月27日 署 石礼哈雍正五年九月十九日 1727年11月2日 雍正六年八月七日 1728年9月10日 署 傅泰雍正六年八月七日 1728年9月10日 雍正八年五月廿六日 1730年7月10日 鄂弥达雍正八年五月廿六日 1730年7月10日 雍正十年二月廿五日 1732年3月21日 杨永斌雍正十年二月廿五日 1732年3月21日 乾隆二年三月廿四日 1737年4月23日

清朝和现在的官职对照

清朝和现在的官职对照 (1)、清总体情况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皇帝,总结历史上各朝代的经验,为加强中心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 (2)内阁【相当于国务院的领导班子】 明朝时为了进一步集权而不设宰相、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利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清朝继续了这一做法,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军机处把握,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称为军机大臣,统称大军机,军机大臣的僚属称为军机章京,又称小军机。【这些宰相相当于政治局常委】。 (3)中心行政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由于部比较少,所以这些堂官相当于主抓某线条的副总理兼部长】。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心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

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相当与中心的直属机构】。 (4)军事系统: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北京卫戍区】,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中心警备团】,权位尤重。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治理大臣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驻防八旗【大军区】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 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军统领管辖。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标又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等,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八旗驻防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率。督标、抚标、军标、河标、漕标都是兼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

清代的地方行政区划

清代的地方行政区划 满清入关,定都北京,废南直隶(南京),清初沿袭明代15省的划分,各省事务以巡抚为主,每省设一总督主军务,这是总督、巡抚成为地方行政官员之始。 康熙六年(1667)鉴于原明代南直隶(江南省)、陕西省、湖广省辖域过大,各分为两个省。全国为18个省: 直隶、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四川、江西、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乾隆25年(1760)全国定为8总督,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即: 直隶总督 两江总督,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 陕甘总督,辖陕西、甘肃二省 四川总督 闽浙总督,辖福建、浙江二省 湖广总督,辖湖北、湖南二省 两广总督,辖广东、广西二省 云贵总督,辖云南、贵州二省, 另有河道总督专责河防事宜,漕运总督专事漕运。 雍正年间直隶总督兼巡抚事,乾隆中叶,因军务日重,裁四川、甘肃二巡抚,统由总督兼理。故,全国只有15巡抚。山东、山西、河南三省未设总督辖区,由巡抚兼总督事。 光绪10?年(1884)新疆建省,置巡抚一人;11年(1885)福建分设台湾省,由福建巡抚改任,移驻台湾(治今台南),1895年中日战争后割让日本;光绪33年(1907)增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巡抚和东三省总督,所以,清未共有23省,9总督15巡抚。 清代省一级长官:总督总理大区域军政事务,职权最重。巡抚掌一省财政、民政、司法,乡试,地位略次于总督,二者常并称“封疆大吏”。 清代在边疆地区实行军政合一的制度,由中央委派重臣,授以将军、办事大臣等职来统辖。全国有五个将军辖区: 盛京(驻奉天府,今沈阳)、吉林(驻吉林)、黑龙江(驻齐齐哈尔)、乌里雅苏台(驻今蒙古)、伊犁(驻惠远城,今新疆霍城东南)。 二个办事大臣:西藏(驻拉萨)、西宁(驻甘肃省西宁府),分管西藏、青海地区。 一个由中央理藩院直接管理的内蒙古地区:内六盟、套西二旗与察哈尔。 清朝确立省制的过程中,在雍正朝完成改土归流,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最终形成。 清代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统隶关系如下: ┌——州 ┌——府————县 │└——厅 省─┤ ├——州─———县 └——厅

中国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及其利用

摘要地方志是地方文献中的大宗,蕴藏着丰富而有价值的史料,但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充分的利用。本文即以旧志与新编的中国地方志为研究对象,举出例证,以论述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和如何利用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地方志史料价值利用 中国在2000多年前就对文献有所认定,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就开始探讨文献足征与否的问题。地方文献是文献总类中的一支,据今人的考订,认为地方文献最早受到重视,是1941年图书馆界前辈杜定友先生在韶关任广东图书馆馆长时。他规定地方文献应包括史料、人物、出版三方面,这一说法不太准确,因为这三方面的文献不一定都具有地方文献的内容与性质。所以我认为,只要是反映本地区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物产、资源以及碑帖、手迹、学术著作等,即使是零篇散页,都应归入地方文献。所以地方文献包罗宏富,门类众多,如地方志,宗谱,私人笔记,名人手稿墨迹,铺户账簿等皆是,其中以地方志为大宗。 中国地方志以起源早、持续久、类型全、数量多而享誉于世界,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统计,仅保存至今的宋至民国时期的方志就有8264种,11万余卷,占中国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实际数字尚不止于此,除原未计入的山水寺院志外,在历年编修新志过程中和普查后所知,尚有不少遗漏。粗略了解,旧志的总数已达万种。近半个世纪的首届新志编修事业,可称成绩斐然,成果丰硕。据一种官方数字宣布,截至2000年11月,已出版面世的新编三级志书,有4000余部。如果加上近四年陆续出版的首届新志和第二届续志的成书以及三级志以外的一些部门志、行业志、山水志等,估计也在万种左右。合新旧志的总量,当在20000种以上。因此中国地方志无疑是地方文献中的大宗,它既具有丰富坚实的史料基础,更具备取之不尽,足资参证的史料价值。 一、旧志的史料价值 旧志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各个历史时期所编纂的地方志书。旧志中记载着大量的有关当地的历史沿革、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景物资源、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资料,可以发掘出无穷尽的有价值的史料。对旧志史料给以极大重视并因之撰著传世名著的是明清之际的顾炎武。顾炎武在整理研究地方志的基础上。撰著了《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两大名著。其中,《天下郡国利病书》120卷是顾炎武呕心沥血,博览群书,花费了20年心血,收集了全国各地有关地形、关隘、赋役、水利、交通、物产、农业、手工业、倭寇等与国计民生有关的资料,于康熙元年(1662年)汇编而成的。该书考证精详,征引浩繁,共征引了千余部地方志,占全部资料来源的三分之一,给后世留下了一部非常有价值的经世致用之作。旧志中可供采摭的史料,俯拾皆是,如从《上元县志》中可以了解南京丝织业的生产组织、生产概况以及丝织品种。在浙江的《桐庐县志》中曾有一段描写一洞前村的景象说:“洞口阔二丈许,梯级而下,五丈余。有崖、有地、有潭、有穴。壁有五彩状,若云霞锦绮。泉有八音,声若金、鼓、笙、琴。人语犬声,可惊可怪。……唐宋以来,题词尚存。元末,乡人徐舫避住于此,有《瑶琳杂咏》一卷”。可惜这段珍贵史料未能早为后人所用,致使“瑶琳仙洞”胜景沉睡多年,令人遗憾。旧志中的某些史料往往又会转变一地的经济生活,如山东枣庄市齐村区,相传有一种能“咬人”(一触碰就能中毒伤人)的怪树,被人们视为“不祥之物”,砍伐殆尽。后从志书中查知,这是当地古来就有的一种优质漆树,于是受到重视。经过精心培养,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发展到20多万株,成为该地的重要财源 有些中外学者感到难以确认的史实往往从地方志中求得答案。如宋代是否在上海设立过

历任山西巡抚

历任山西巡抚 山西巡抚,明时全称提督雁门等关兼巡抚山西地方,统冀宁兵备道、雁平兵备道、岢岚兵备道、河东兵备道、潞安兵备道、宁武兵备道六道,山西布政司之太原、平阳、潞安、汾州四府,辽、沁、泽三州,山西都司之太原左右等九卫,沁州、宁化等九所城堡。 宣德五年,命兵部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至正统十三年,始命都御史专抚山西,镇守雁门。天顺、成化年间曾暂时革除,寻复置。隆庆三年,令秋冬暂驻宁武关,就近调度,定为巡抚山西提督雁门等关都御史。 山西巡抚清朝沿用。 历任山西巡抚 序次姓名籍贯任职时间卸职时间备注 明朝 1 于谦浙江钱塘宣德五年(1430年)正统六年三月己亥(1441年)以擅自回京下狱 2 于谦浙江钱塘正统六年八月丙戌(1441年)正统十二年九月乙卯(1447年) 3 朱鉴福建晋江正统十四年八月壬申(1449年)景泰三年十月辛丑(1452年)召回京 4 萧啓江西龙泉景泰三年十月辛丑(1452年)景泰七年九月壬辰(1456年)致仕 5 李侃顺天东安成化二年正月庚戌(1466年)成化六年十月戊申(1469年) * 陈宜成化六年十月辛未(1469年)成化七年(1470年)提督山西偏头等关 6 雷复湖广宁远成化八年二月壬午(1471年)成化十年五月戊子(1473年)卒 7 秦纮成化十三年七月癸巳(1476年)成化十六年十一月甲午(1479 年) 改河南巡抚 8 何乔新江西广昌成化十六年十一月壬辰(1479年)成化十八年九月乙丑(1481年)升刑部左侍郎 9 边镛直隶任丘成化十八年十月甲戌(1481年)成化二十年(1483年) 10 叶淇成化二十年三月丁巳(1483年)成化二十二年二月乙巳(1485 年) 改大同巡抚 11 左钰直隶阜城成化二十二年二月乙亥(1485年)成化二十三年十二月乙巳(1486 年) 改大同巡抚

两广总督府设在肇庆182年

两广总督府设在肇庆182年 2013年01月31日 02:31 来源:新快报 原标题:两广总督府设在肇庆182年 据马少栋介绍,两广总督府于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始设梧州,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迁肇庆,直到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年)移驻广州,历时近300年之久,设在肇庆有近182年的历史。明朝驻节肇庆两广总督府共44人,清代共21人,总共65人。 “清朝两广总督的正式官衔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马少栋在向新快报记者讲述了这座建筑的重要性时表示,两广总督府迁至肇庆后,这里迅速成为岭南地区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中西文化交流中心,推动了岭南族群的文化融合,为澳门开埠做出了贡献。 吁列入省重点文化建设项目 “解放后至今两广总督府址先是被用作肇庆行署,后为肇庆市政府办公所在地。”马少栋说,近年来包括省委、省政府和肇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肇庆历史的发掘和保护利用工作,尤其是两广总督府的保护修缮工作,编制了《肇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肇庆府城保护与复兴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一府一馆一城一街”的规划,并计划在肇庆新区建设新市政府后,将“两广总督府”改为肇庆市博物馆,逐步恢复肇庆两广总督府和历史文化街区。 为此,马少栋建议: 一、恢复肇庆两广总督府历史原貌,对两广总督府旧址加以修复。 二、将两广总督府修复工程列入省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由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研究保护开发。 最完整宋代古城墙破坏严重 马少栋在另一份建议中还提到了位于肇庆的宋代城墙,这座城墙始建于宋政和三年,历经宋、元、明、清900余年并多次修葺,是广东省内唯一主体基本完整的古城墙,也是国内现存宋代城墙最完整的范例,对研究古代建筑历史和艺术有着重要的价值,是广东宋文化最亮丽的名片,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城墙饱经人为和自然的破坏,加上年久失修,至今已是千疮百孔残破不堪。至今

清朝历任吉林将军

清朝历任吉林将军 清代吉林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其前身称“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称为“镇守吉林等处将军”,简称“吉林将军”。治所原在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康熙十五年(1676)春,移镇于吉林乌拉(今吉林市)。 吉林将军驻防公署设有印务处,以及户、兵、刑、工等司属机构。印务处设管档主事1员,为将军掌印,并领四司。户司掌财政出纳、官兵俸饷及各种税务。兵司掌官兵训练、官员升补及防务边务等事。刑司掌旗民词讼案件。工司掌各项土木工程事宜。每司都设有掌关防官1员,以协领兼衔。此外,每司还设笔帖式2名,刑司因处理事务过多,增设理刑笔帖式2名。 吉林将军管辖的区域,东至西3595里,南至北1900余里,东南至西北2750余里,西南至东北3700余里。此外,东北还包括乌第河以南黑龙江下游的全部地区,以及海中的库页岛和沿海其他岛屿。 吉林将军的职责是:镇守吉林乌拉等处地方,缮固镇戍,绥和军民,秩礼山川,辑宁边境(《清朝通典》卷36,职官14)。具体内容包括: 统率吉林地方驻防官兵。吉林地方在将军以下,分吉林、三姓、宁古塔、伯都纳、阿尔楚哈5个副都统辖区。副都统各守分地,以兵数多寡,定额有差,掌巡防稽察等事。吉林副都统设于康熙十年(1671年),辖协领、统领等官194员,满洲马兵4330名,汉军马兵1170名,侍卫等官46员,食粮及不食粮壮丁2349名。三姓副都统设于雍正九年(1731年),辖协领、佐领等官63员,满洲马兵2800名。宁古塔副都统设于顺治十年(1653年),辖协领、佐领等官52员,满洲马兵1140名。伯都纳副都统设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辖协领、佐领等官46员,满洲马兵900名,蒙古马兵100名。阿尔楚哈副都统原为副都统品级协领,雍正三年(1725年)设,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置副都统,下辖协领、佐领等官90员,满洲马兵520员。 统御柳条边边门驻防。清初,为禁止汉人流入东北,筑有柳条边实行封禁。吉林将军辖区内柳条边门有布尔图边门、克尔素门、伊屯门、法特哈门。每门设防御、笔帖式各1员,披甲10名,直辖于吉林副都统,而统于吉林将军。 稽查卡伦(卡伦即哨所)。为杜绝私挖人参,并查偷打牲畜、私占禁山流民等事,清朝在吉林、围场、乌拉、宁古塔、珲春、伯都纳、三姓、阿尔楚哈等地险要处设置卡伦。卡伦有常设和堵设之分。终年不撤的是常设,春设冬撤的是堵设。吉林地区共有常设卡伦44座,堵设卡伦61座,总计105座。每座卡伦都设有定额官兵,并定期派出协领等员巡查。 管理驿站。吉林将军辖区内共有驿站38站,分两路监督统辖。乌拉额赫穆站监督管辖东路和西路。东路自小东门外乌拉站起,至宁古塔,大站1,小站9;西路自搜登起,到蒙古霍洛站止,大站8。金珠额佛罗站监督管辖北路。北路从金珠额佛罗起,到登伊哲库分道,正北是蒙古卡伦站,西北到齐齐哈尔茂兴站,计10大站;自蒙古卡伦站起,到三姓城,计10小站。每站设笔帖式、领催各1员,大站设壮丁50名至25名,小站壮丁15名至10名,共有壮丁850名。大小站额设牛马与壮丁数同。 管理汉族民户。随着汉族人民进入吉林地区日益增多,清政府设置州县加强管理。雍正四年(1726年),在吉林乌拉城设立永吉州,隶属奉天府尹,乾隆十二年(1747年)罢州,改置吉林理事同知,归吉林将军管辖。还在伯都纳设长宁县,到嘉庆十五年(1810年),改设伯都纳厅,也归吉林将军管辖。又在宁古塔设泰宁县,隶奉天府尹,后罢县,归宁古塔副都统管理。乾隆十二年,置吉林直隶厅,属宁古塔将军。嘉庆五年

研究清史史料

研究清史史料: 答:一、清代起居注:数量最多,保存也最完整。记注内容:起居注官侍值范围很广,凡皇帝三大节(元旦、冬至及万寿日)受贺,举行大典,处理朝政,如祭祀、谒陵、经筵、巡幸、御门听政等活动,均侍值在皇帝身边。遇大臣奏事时,记注官移近皇帝,以便听清谕旨。皇帝除去内廷私生活以外的言论和活动,几乎都成了起居注记注官的记叙内容。史料价值:因其记录内容重要、记载最为原始、记载了其他史书上不记的内容,史料价值很高(但也有偏颇、不足) 二、清代历朝实录:清代实录,基本上是下一代继嗣之君给上一代皇帝撰修的。一般指定大学士等高级官员领衔主持编纂任务。编纂者穷搜秘府的各种文献以进行写作,内阁和皇史宬的各种档案,国史馆的资料和著作,各部院衙门的则例和档案,皇帝的文集和御笔,都是参考的资料。史料价值:体例相同,记载详实清楚,分量大、内容多,是超大部头的编年体史书,提供了清代政治社会生活主要方面的历史资料,是研究清史的基本读物之一,是研究清代政治史、制度史、社会文化史以及清代人物必读之第一手资料。 三、《东华录》:蒋良骐《东华录》(天命—雍正)、王先谦《东华录》(续写至同治朝,成十一朝东华录),是摘抄实录而成。入门可先读东华录,重要事件大都录出了。 四、《清史稿》:1914年,袁世凯下令设立清史馆,延请赵尔巽为总裁。取材于实录、会典、方略、国史列传等,但成书太仓促,观点落后,质量不高,错误百出,遭到批评。1928年在北京印刷,1930年因为内中反对民国而列为禁书。但总体来看,对研究清史者还是必备的参考书。 五、政书类史料:清三通:三通馆纂修,《清朝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总裁为大学士嵇璜、尚书刘墉等。清会典:内容包括会典、则例、图说,反应现行政策 六、档案史料:清代的档案浩如烟海。北京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简称“一史馆”)藏有明清档案约1200万件、册,其中明代档案3000余件,只占藏档的万分之三,比重很小,所以巨量的档案主要是清代的。 七、地方志史料:地方志的种类繁多,有一统志(全国)、通志(一省)、府州县志、厅志、卫所志、乡镇志等。清代地方志是清史研究的史料来源之一,应给予必要的重视。史料价值清代方志数量大,体例精严,内容丰富,资料广泛,为研究各种学科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史、自然科学史、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地方史有特殊重要意义。方志是一种百科性的资料宝库,它的史料价值自是极高。 第一,地方志资料对经济史的研究有特殊价值。第二,方志是地方史的资料来源之一。 第三,方志是社会史研究的必读之物。第四,方志提供了丰富的科技史资料。八、文集史料:文集的文体有:奏疏,颂赋,论说,序跋,记,书启,传记,诗词,家训、家传,杂著。史料价值1、反映清代政治 2、反映清代经济3、传记资料 4、社会阶层及其斗争史料5、史论资料、学术思想史、政治思想史等资料 九、谱牒史料:宗族谱书称为“族谱”、“宗谱”、“家谱”、“家乘”、“世谱”等史料价值提供了宗族制度及其有关制度的资料、人物传记资料、人口及有关问题的资料、地方史资料、特殊问题的资料 十、传记史料:《清史列传》《满汉名臣传》《国史列传》《碑传集》《国朝先正事

清朝历任两广总督

清朝历任两广总督 广东总督(兼辖广西,顺治元年至18年) 总督空位(1644年- 1647年6月15日) 1.佟养甲(1647年6月15日- 1651年) o总督空位(1651年- 1653年7月12日) 2.李率泰(1653年7月12日- 1656年3月16日) 3.王国光(1656年3月16日- 1658年7月10日) 4.李栖凤(1658年7月10日- 1661年11月2日) 广东总督(专辖广东,顺治18年至康熙4年) 1.李栖凤(1661年11月2日- 1665年4月2日) 2.卢兴祖(1665年4月2日- 1665年7月4日) 两广总督(康熙4年至雍正元年) 1.卢兴祖(1665年7月4日- 1667年12月30日) 2.周有德(1668年1月30日- 1670年2月6日) 3.金光祖(1670年3月6日- 1682年2月1日 4.吴兴祚(1682年2月1日- 1689年8月8日) 5.石琳(1689年8月19日- 1702年12月17日) 6.郭世隆(1702年12月17日- 1707年1月23日) 7.赵弘灿(1707年1月30日- 1716年11月19日) 8.杨琳(1716年11月25日- 1723年9月9日) 广东总督(雍正元年至2年) 1.杨琳(1723年9月9日- 1724年4月26日) 两广总督(雍正2年至6年) 1.孔毓珣(1724年4月26日- 1728年11月11日) 广东总督(雍正6年至12年) 1.孔毓珣(1728年11月11日- 1729年3月29日) 2.郝玉麟(1729年3月29日- 1732年3月21日) o张溥(署任,1731年10月14日- 1732年2月25日) 3.鄂弥达(1732年3月21日- 1735年1月5日) o(代理:1732年3月21日- 10月17日) 两广总督(雍正12年至光绪31年)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 1644 年—1911 年 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因其长期处于游牧生活和征战状态,所以紧身、简洁、便于骑射是其服饰文化的主要特征,这与汉族传统的服饰文化差异较大。清朝

统治者一直对自己的民族服饰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不仅认为民族服饰是祖先的传统,而且认为这是他们屡战不败的重要因素,所以对民族服饰的继承和发展极其重视。清朝服饰也是中国历代服饰中最为庞杂和繁缛的,对于近世纪的中国服饰影响较大。 套金护指的慈禧(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慈禧写真像》

皇帝朝冠 皇帝朝冠分为冬朝冠和夏朝冠两种。冬朝冠冠体为圆顶 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用薰貂或黑狐毛皮制作,顶上加金缧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宝顶分为三层, 底层为底座,有正龙 4 条,中间饰有东珠 4 颗;第二、三两 层各有升龙 4 条,各饰东珠 4 颗;每层间各贯东珠一颗;共 饰东珠 15 颗。顶部再嵌大东珠一颗。夏朝冠冠形作圆锥状, 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用玉草或藤丝、竹丝作成,外面裱以罗,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织金边饰;内 层安帽圈,圈上缀带。冠前缀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15颗,冠后缀东珠7颗。冠顶再加镂空云龙嵌大东珠金宝顶,宝顶形 式与冬朝冠相同。

清皇帝冬朝冠 清高宗夏朝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高宗夏朝冠冠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龙袍 清代只有皇帝才能穿十二章龙袍,龙袍是圆领、大襟、右衽、窄袖加综袖、马蹄袖端,四开裾式的长袍,明黄色,用缂丝或妆花、刺绣作金龙九条,再装饰十二章纹样,间以五色云幅纹,下幅装饰八宝立水。领前后饰正龙各一条,左右及交襟处饰正龙各一条,马蹄袖端饰正龙各一条。领和袖均用石青色镶织金缎边饰。随季节变换棉、纱、夹、裘等材料。

清代始设治河专门机构和官员——河道总督 张荣仁

清代始设治河专门机构和官员——河道总督 张荣仁 我国历朝历代皆设置治理山泽,兴修水利的机构和官员。元代,设都水监,置都太监(亦称都水监,秩从三品)。明代,废都水监,并于都水清吏司(置郎中,秩正五品),简称都水司,隶于工部(工部尚书,秩正二品),为工部四司之一。清代,仍设都水司(郎中,秩正五品),系工部(尚书秩从一品)四司之一;同时,清代又始设掌管黄河、淮河、运河和永定河等的堤防疏浚等事宜的专门机构和官员——“河道总督”。 清代,顺治元年(1644年),始设河道总督,又称“总河”,置总督一人,官阶为正二品,加尚书或都御史衔者为从一品。河道总督衙门内不设属官,只设书吏二十余人,办理衙门内一应文牍事宜。河道总督兼管节制,相关省属的管河道、府、州、县的管河官员——道员(正四品)、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州同(从六品)、州判(从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巡检(从九品)等等。道员,亦称道台,其官署称“道台衙门”;同知、通判的官署称“厅”;州同以下则称“汛”。山东设二道,所属有八厅,二十二汛;河南设二道,所属有八厅,二十汛;江苏设二道,所属有四厅,未分汛;直隶设五道,所属有十五厅,六十六汛。管河同知以下各官,各掌所分属河道之岁修、抢修及挑浚淤浅等工程;同知、通判督率州同、州判以下各官,分汛防守。 顺治元年七月,杨方兴首任总河河道总督,驻济宁州——明代“总督河道部院署”旧址(今济宁城区院门口街路北)。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辅出任“总河总督”,移驻清江浦(今江苏省淮安市);二十七年(1688年)王新命接靳辅任总河总督,还驻济宁州;三十一年(1692年)靳辅再任总河总督,又返驻清江浦。雍正二年(1724年),设副总河一人(稽曾筠任),管理河南河务,驻河南武陟;两年后,黄河险段由河南逐渐下移至山东,朝廷又将山东与河南接壤的曹县、定陶、单县、城武等处河务交由副总河管理。至雍正七年(1729年)河道分段管理,改“总河”为江南河道总督,改“副总河”为河南山东河道总督(稽曾筠为首任,初驻开封);八年(1730年),增设河道水利总督(亦称直隶河道总督)。至此,河道为三督,官阶仍为正二品,兼兵部侍郎(正二品)或右副都御史(正三品)衔。 “总河”自顺治元年至雍正七年,历时85年,期间驻济宁州37年,驻清江浦48年。据《清史稿·疆臣年表》载:有总河总督21任,17人。其中,驻济宁州11任,9人;驻清江浦10任,8人。《山东运河备览》则载:有总河总督20任,16人。 驻济宁州的“总河”河道总督,先后有: 杨方兴,顺治元年7月——顺治14年5月任,任前职务为兵部侍郎; 朱之锡,顺治14年7月——顺治16年12月任,任前职务为兵部尚书衔;

清朝机构设置

清朝机构设置 ?中央 通政司:相当于中央办公厅,负责协调政务,正三品 国子监:主管教育,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称祭酒,满汉各一,从四品 钦天监:负责时宪、历法、地理变化等等,有点类似中科院一类的机构,正五品 国史馆:总裁满汉各一,正三品 三院分为理藩院、都察院、翰林院 理藩院:掌管外交;为正一品 都察院:掌管言官监事;从一品 翰林院: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局,不过头上有个文渊阁,混好了直接升大学士,因此也是个好地方;从一品 六部 六部排序为吏、兵、礼、户、刑、工,六部尚书都是一汉一满,侍郎一共四个,也是满汉各一半 六部尚书为从一品,侍郎为正二品 吏部:主管官员升迁、考核 兵部:主管军队、军令 礼部:主管外交、祭祀、郊迎、科考 户部:主管财政 刑部:主管刑狱 工部:主管土木建设兴修水利所以又称水部 五寺分为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为五寺之首,主管平反、审核寺卿满汉各一,均为正三品 光禄寺:主管祭祀的饮宴寺卿满员从三品,汉四品 太常寺:主管祭祀的祭品、仓库、以及祝祷文寺卿满汉各一,均正三品 太仆寺:是执掌祭祀时候的仪式寺卿为正三品 鸿胪寺:是执掌祭祀时候纠正不妥当的地方寺卿为正三品 三府分为宗人府,内务府,詹事府 宗人府﹕主管皇族、宗族的事务,包括满、蒙八旗的事务。亲王在宗人府任职,军机处行走的满大臣也会兼职。 宗人府的权力很大,对关外老满洲八旗有直接的节制权,八旗内官员的升迁调贬也是由宗人府的主事们 议定草案之后再行实施的。 内务府﹕由原来的十三衙门改编而成,负责皇城、皇庄、园子(指三海、畅春园和后来的圆明园、热河离宫)的 物资调度、人事升迁、以及禁军、宦官、宫女等。通常上书房(内阁)大臣和得皇帝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