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

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
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代表

一、赞科夫的生平

赞科夫(ЛеонидВладимировичЗанков,1901—1977)是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教学论专家、儿童缺陷学家,是俄罗斯联邦功勋科学活动家、教育科学博士、教授、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

1917年17岁的赞科夫已是一所乡村学校的教师。后来他在儿童农业营(国家收养和教育战后农村孤儿的机构)担任教导员及主任。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在莫斯科大学心理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作研究生,在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指导下从事心理学和缺陷儿童教育学的研究。至二次大战前他一直从事此项研究并担任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儿童缺陷学研究所所长。他曾参加编写针对缺陷儿童的第一批教学大纲,并探索特殊学校的教学和矫正缺陷的方法。40年代末赞科夫调任教育理论和教育史研究所副所长,不久转到普通教育研究所工作。从50年代初起,赞科夫开始专门研究教学论。1952年他组建了实验教学论实验室,深入研究教学中教师语言与直观手段相结合的问题。他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以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实验考察和心理分析,编写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对改进低年级教学问题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意见。他的研究成果使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1956年成立俄罗斯联邦心理学家协会时,他成为该协会组织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同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时,他被聘为主编之一。

从1957年9月起,赞科夫在小学教学范围内对教学与发展问题展开了全面的实验研究。1960年他把原来的实验室更名为教育与发展实验室,1968年又改名为学生的教学与发展问题实验室。他就教学与发展问题进行了长达20年的研究,创建了实验教学论体系,在发展性教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发表了22本专著和150多篇论文,其中的《论小学教学》《教学论与生活》《和教师的谈话》,曾经是苏联教师的必读书。他的总结性专著《教学与发展》该书的中译本已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中。,被译成多种文字,享有世界声誉。为了表彰他为苏联教育科学的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苏联政府先后授予他一枚列宁勋章、两枚劳动红旗勋章和其他一些奖章。

二、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问题实验

赞科夫毕生致力于教学与发展问题的实验研究。他认为教育科学应重视对儿童成长过程的研究,了解儿童的心理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前提条件,因此应把实验心理学和心理分析的方法引入教育学研究中。他指出,教育学研究的任务之一是揭示学生掌握知识和心理发展的过程,并以此为依据来安排教学、教育工作,建立一种新的教学体系,以求达到比较高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赞科夫关于教学与发展问题的实验研究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

1957/1958学年到1960/1961学年,是实验的摸索阶段。实验在莫斯科的一所普通学校中进行。实验的主题是教学结构(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教材和教学方法)与学生一般发展水平的关系。为了排除实验中的偶然因素,其实验对象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实验班教师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因为学生质量和教师水平本身就影响教育质量,如筛选实验对象就不能真实反映教学结构对学生的影响。赞科夫在实验的第一阶段上积累了大量资料,证明原来的小学教学落后于

学生的发展水平,存在以下影响学生一般发展的弊端:学制过长,教学速度慢;教材过易,理论知识贫乏、肤浅;只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教学过程单一化;学生的主要负担是记忆方面的,忽视了思维活动;学生很少表现出学习的内部诱因,而是为了分数被动地学习。在这一阶段实验室尚未编出新大纲和新教材,实验人员和教师一起分析比较了现有的大纲和教材,保留了其中的合理成分,增补了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有关内容,制定了详细的教学方案,用新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班与普通班的对照,证明了提高教学难度和加快教学进度后,实验班学生的一般发展水平高于普通班学生,四年的学业可在三年内完成。在此基础上赞科夫提出了关于小学教学新体系的设想,转入实验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从1961/1962学年到1964/1965学年,是实验的扩大阶段。此时实验班逐渐增至371个班级并发展到莫斯科以外的其他城市,编出了俄语、数学、劳动教学、歌咏等学科的实验教学大纲的初步方案,确定了自然和地理的教学内容,从一年级起单独开设自然和地理课,还编出了三本教学参考书。1964年赞科夫对两轮实验进行系统总结,建议苏联教育部将小学学制由四年改为三年。

第三阶段从1965/1966学年到1969/1970学年,是实验的推广阶段。1965年实验班增至675个。1966/1967学年,实验班多达1 281个,分布在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和另外八个加盟共和国境内。为了加强实验教学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赞科夫加快了实验教材的修订和编写工作。

1970年以后,实验进入了总结阶段。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赞科夫始终坚持边实验边总结。他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了大量的比较调查和跟踪调查,获得了关于实验班学生各方面的真实材料。在大量收集第一手资料后,他对这些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然后严肃认真地予以理论概括。他拒绝接受传统教学论思想的概念、术语,力图创立全新的理论体系。1975年赞科夫在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发表了总结性专著《教学与发展》。这部著作全面总结了赞科夫领导的实验室十几年的教育实验,说明了实验的指导思想,介绍了实验的方法和进程,阐述了实验教学论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达到的一般发展水平和他们掌握知识、技能、技巧的情况,科学地论述了实验教学论的整体结构。

三、实验教学论体系的原则

赞科夫教育实验的指导思想是“教学要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目的是促进学生“理想的一般发展”。所谓一般发展,一方面是对特殊发展(即数学、语言、音乐等方面的发展)而言,另一方面也有别于智力发展。一般发展包括智力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发展、意志的发展、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学生在一般发展上取得的成绩是自觉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可靠基础。赞科夫依据维果茨基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及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提出了用整体性观点安排教学结构、组织教学过程时必须遵循的五条教学论原则。

(一)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这条原则是针对传统教学内容贫乏、陈旧、过易而提出的,它是整个实验教学论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条原则。赞科夫认为“难度”在教学论中的涵义是指克服困难和学生作出努力的程度。依这条原则进行教学的模式是:设置由困难造成的障碍──激发学生智力情绪──学生努力工作──排除障碍,解决疑难。教学进程从设置障碍开始,以学生的努力为中介,以排疑解难告终。按这条原则教学,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能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和浓厚的兴趣,并且思维活跃,想像丰富。

实施这条原则的关键是要把握难度的分寸,把难度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能达到的程度上。因此教师要有区别地准确判断全班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和特点,使难度分寸适合于全班学生和个别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教师还应随着学生水平从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的转换相应提高难度,引导学生逐步向更高目标前进。

(二)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这条原则在赞科夫的教学论体系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是针对传统教学论形而上学地看待巩固性原则造成的进度慢、重复多的弊端提出的。这种弊端使学生失去蓬勃向上的学习热情和不断前进的内部动力。高速度教学的原则要求教学不断引导学生向前运动,不断用各方面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智慧,为学生越来越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创造条件。

但“高速度”绝不等于“开快车”“赶进度”,绝不意味“越快越好”。高速度也有一个掌握分寸的问题,即根据能否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来决定速度。贯彻这条原则要与贯彻高难度原则联系,高难度要靠高速度来辅佐,即最根本的是要从减少重复中加快教学速度,从加快速度中扩大知识广度,从扩大知识广度中提高理论深度。就是说,通过加快教学速度来扩大学生视野,深刻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来达到知识的巩固度。

(三)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

这条原则是对高难度原则的补充和限定,它要求高难度必须体现在提高理论知识的比重上,而不是追求一般抽象的难度标准。所谓理论知识,是针对具体的技能技巧而言的,指的是一门课程的知识结构。赞科夫指出,传统教学论只看到儿童认识活动中具体思维和感性认识的一面,片面强调传授经验型知识,以训练技能技巧为主,理论知识的传授仅为技能训练服务。赞科夫认为,在客观上科技的发展已使人的感官延伸到客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扩大儿童感性知识的范围,使抽象复杂的概念变得具体易懂;在主观上小学生已具备发展逻辑思维的可能性。因此,应该用相应深度的理论知识去诱发这种可能性,训练小学生的理论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把教学内容的重心转移到学科的知识结构上,就能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得的知识能融会贯通,也就加快了思维发展过程,促进心理机能的早日完善。

(四)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这条原则与传统教学论的掌握知识的自觉性原则既近似,又有很大区别。就理解的对象和性质而言,自觉性原则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外部因素,即把应当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作为理解的对象。赞科夫的这条原则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内部机制,要求学生理解的对象是学习过程、掌握知识的过程,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学习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去学。贯彻这条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早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在小学阶段就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五)使班上全体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这条原则是前面四条原则的总结,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赞科夫认为,在传统教学条件下,即使完全落实个别对待的教学要求,优生的发展仍会受阻,而差生在发展上则几乎毫无进展,这是因为没有把致力于学生的一般发展看作最重要的任务。赞科夫的实验教学特别注意对差生的帮助。他领导的实验室对差生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比较研究,指出从心理学角度看,差生普遍具有以

下特点:自尊心强;不合群,思想负担重;求知欲低,甚至对学习、学校有反感;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差。传统教学不能为差生提供真正的智力活动,把补课和布置大量训练性练习看作克服学业落后的必要手段。其结果是加重差生负担,阻碍其发展,拉大了他们与其他学生的距离。赞科夫认为这些学生尤其需要在发展上下功夫,教师要帮助他们提高观察力、思考力,使他们在掌握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取得好成绩。

这条原则绝不是要拉齐学生的水平,降低教学要求,限制优生的发展,而是要让优、中、差三类学生都以自己现在的智力水平为起点,按照自己最大的可能性,得到理想的一般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目标明确地做工作,发现、培养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个人爱好和能力,力求将相同的或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在每个学生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上。

以上五条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与整个实验教学论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密切的联系。以这五条原则为重要标志的实验教学论体系,是赞科夫首创的苏联发展性教学的第一例完整体系。这一体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以整体性观点为具体的方法论基础,揭示了教学的结构与学生的发展进程之间的因果联系,提出了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原则和具体途径。这项研究成果对苏联1969年进行的教学改革,尤其对小学由四年制减为三年制的改革作出了积极贡献。赞科夫关于教学的双重任务的思想(教学既要传授知识、技能和技巧,又要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已被苏联教育理论界接受,并体现在70年代出版的教育学课本中。他的五条教学论原则都包含一定的合理思想,他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在指导思想上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在教学原则上着重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在学习动机上重视激发学生的内部诱因,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主张灵活多样,在巩固知识上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些是他对教育理论作出的贡献。此外,他的科学研究方法也具有革新意义。

但是,赞科夫把他的新体系与“传统教学论和教学法”截然对立起来,以革新派自居,这是欠妥的。他对某些问题的论述,理论论证不充分,概括不够科学。因此,从苏联到现在的独联体至今尚未有一本教育学教材把赞科夫提出的五条原则作为教学论原则。

赞可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简析

作者:仰望緈諨出自:学而不思则罔浏览/评论:1,875/0 日期:2009年12月17日 07:52

山西太原师范学院相力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苏联进行的教育改革中,教育家赞可夫主持和领导的以“教学和发展的关系”为主题的教育实验研究成就卓然,令人瞩目。赞可夫的教育实验以辩证唯物论和系统论为指导,运用心理学、统计学等科学方法,对学生在他的实验教学中达到的发展水平进行了长期的动态研究,同时坚持对实验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做法和结果进行对照研究。不断总结研究成果,提出了他的发展性教学理论。

一、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

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经作出分析与概括。一种观点认为教学与发展是两个互不依赖的过程;第二种观

点认为教学与发展两种过程是同一的;第三种观点认为“教学不仅可以跟在发展的后面,不仅可以和发展齐步并进,而且可以走在发展的前面,推动发展,并在它里面引起新的构成物”。维果茨基从第三种观点出发,提出了衡量儿童发展水平的两个概念:“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并建立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与其说是依靠已成熟的机能,不如说是依靠那些正在成熟的机能,教学应该创造“最近发展区”,并让“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水平”。因此,“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作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学实践者,赞可夫强调,教学与发展是互为条件、互相推进的,因而教学不能消极地等待儿童生理的、心理的自然发展,跟着发展走,而应积极地去依靠“正在成熟的机能”,创造“最近发展区”。

二、要对传统教育进行根本上的改革

赞可夫认为,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远不能适应科学知识大幅度增长和迅速更新的时代状况,凯洛夫教育学代表着苏联上世纪#"%&"年代传统教育思想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学校至上,课堂教学至上,知识传授至上。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教材内容太浅,教学进度太慢,多次的重复学习,片面强调机械的记忆和训练。结果,教学不是促进学生的迅速发展,而是把发展让位给“自然发展”。赞可夫的实验证明,传统教学法使低年级学生(他的实验对象是低年级学生)在发展上取得的效果是很差的,小学生的学习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鉴于此,赞可夫主张,不能对传统的教学论进行修修补补,而要进行根本的改革,使教学论得到“决定性的进步”,建立一种新的教学论体系,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三、教学改革应主要追求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教学有两个任务,一是发展,二是掌握知识获得技能。一方面,这两者不是一回事,不应当等同起来;另一方面,学生只有在一般发展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才能高质量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因此,现代教学改革应该大力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赞可夫指出:“建立实验教学论体系所依据的基本思想,是这一体系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赞可夫的一般发展观点强调两点:一是个性发展的整体性,即“学生个性所有力量”,它包括观察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语言、意志、情感、性格、道德意识等;二是个性发展的动态性、“质变”。他还从哲学的高度对一般发展的概念作了这样的揭示:“属于儿童的一般发展的,当然还有‘发展’这个概念在其无所不包的意义上所包含的那些东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沿着上升的路线、由旧的质的状态到新的较高的质的状态的运动,更新的过程,新的东西的诞生,旧的东西的消亡,等等。”可见他对儿童发展问题的认识和研究是十分广阔和深刻的。

四、教学应遵循实验教学论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这是第一的、决定性的“基本原则”,其他原则都与此有内在联系。“难度”这一概念强调的是“障碍的克服”和“学生的努力”,这一原则的特点在于“展开儿童的精神力量,使这种力量有活动余地,并给以指导”,如果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面前没有出现应当克服的障碍,那么儿童的发展就会萎缩无力。“高难度”并不意味着越难越好,困难的程度要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教学的安排如果超过学生的理解能力,就会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走上机械记忆的道路”难以达到促进一般发展的目的。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难度原则的贯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高速前进的原则。这一原则对高难度原则而言是一个辅助原则,但有其独立性。它要求“不断地向前运动”,反对多余的重复和烦琐的讲解以及机械的练习,以节约时间,

加快进度。实验证明,每一年级学生不仅可以学好本学年教学大纲内的材料,还可以多学一些下学年教学大纲内的材料。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加强理论知识在小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这个原则决不忽视儿童获得知识和技巧的意义,而是要求学生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深入领会有关概念和规律性的认识。它也是根据科技发展条件下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已有提高这一事实提出的,同时,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本来就是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的,经验和理论处在不断的相互作用之中,因此不能只强调一面。实验教学在一年级就引进一些必要的定义和概念,要求懂得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并使用代数符号等,学生由此大大地加强了运算的可论证性,能够举一反三。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这一原则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过程和方法。赞可夫指出一般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原则和实验教学论中的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就其掌握的对象而言有区别,前者把知识、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的对象;而后者把学习活动过程作为掌握的对象,即这一原则要求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学习乘法表,传统的做法是让学生背诵乘法表,实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会背,而且要求了解这一部分教材编排的根据,教会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分析、比较、综合、归纳,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知道产生错误与避免错误的心理机制,等等。这样做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会他们学习。

5.使班上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这一条原则要求教师充分关心和重视每个学生,尤其是差生的一般发展。这一原则与一般教学论不同,强调差生比一般学生更多地需要教师“在他们的发展上系统地下功夫”。人们通常认为补课和大量练习是提高差生学业水平的有效手段。实际上,大量作业使得差生负担过重,不仅不能促进他们的发展,反而使他们更加落后。

赞可夫强调,实验教学论体系的每条原则都有自己的作用,同时又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贯彻上述教学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增加和深化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而不是借助分数以及类似的外部手段对学生施加压力。实验教学论教学原则的另一特点是给个性以发挥作用的余地,也就是要求尊重学生个人的特点和愿望。

赞可夫和美国的布鲁纳、西德的根舍因一同被国际上誉为“课程现代化”的三大典型代表。他的独特贡献在于,他将自己的教改指导思想付诸长期的实验研究,从而确实创立了一套他自己的“小学实验教学体系”。

二、赞可夫“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

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运用了他的导师、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学说。维果茨基说:“教学应该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的时候,教学才有好的结果。通过长期广泛的教学实验,赞可夫提出了五条教学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赞可夫认为:这个概念的涵义之一是指克服障碍,另一个涵义是指学生的努力。“以高难度进行教学,能引起学生在掌握教材时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教学内容要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利用学生的认知的

可能性,用稍高于学生原有水平的教学内容来教学生。“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他主张把教学建立在高水平的难度上,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懂了,就要向下教授,不要原地踏步走,防止学生产生心理抑制,使学生时时感到在学习新东西。同时,他也指出高难度不是越难越好,要注意掌握难度的分寸。只有这样能为紧张的智力工作不断提供丰富营养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孩子已经掌握加法的概念,那么就应该引导他进入乘法,无需强调计算,因为在乘法的基本演算过程中,孩子会运用加法进行订正从而再次巩固加法的计算能力。这就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呈现的系统性。因此高难度教学得以实施。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赞可夫认为教学进度太慢,大量的时间花在单调的重复讲授和练习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他主张从减少教材和教学过程的重复中求得教学速度,从加快教学速度中求得知识的广度,从扩大知识广度中求得知识的深度。他说:“只要学生掌握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就向前进,就教给他们越来越新的知识。”强调高速度也不是越快越好,引导者必须通过观察确定孩子已经真正地理解了概念后,再发现孩子的几许探究的意愿后,才可以继续下一步的引导。对此,赞可夫说得很清楚:“以高速度前进,绝不意味着在课堂上匆匆忙忙地把尽量多的东西教给学生,……我们是根据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一般发展来决定掌握知识和技巧的适宜速度的。”这个速度是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实际相适应,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去吸引、丰富孩子的智慧,促进其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孩子经常会出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他们能够轻松地判断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且因探究心里不断的发展,促使他们自己会想办法采用更简便的方法去实现目标。我们继续用已掌握加法概念的孩子作说明,他们会把议掌握的加法概念和十进法的交换概念结合,比如当他想要统计全园人数时,他回把点数过的数目记录下来,然后合在一起。再运用串珠进行接龙运算,一十进位的方法进行替换,然后再根据替换完的结果加以总结,获得答案。很快他们就会发现,可以直接按整数的方法拿取串珠,获得答案的速度会更快。如果此时老师在孩子还没有失去强烈的愿望之前,及时给予乘法重复的概念,孩子就会马上接受并理解。所以根据孩子的发展现状提供丰富多彩的、更高层次的应用价值很高的教学内容,孩子会被其吸引,从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赞可夫根据实验的观察材料指出:在五、六十年代,小学一年级学生就能掌握许多抽象的概念,理解某些事物的内在联系,而且,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的感官延伸到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人们已经可以把过去认为极其复杂的现象变成容易理解的东西。因此,他认为孩子“知识的获得、技巧的形成是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在尽可能深刻理解有关概念、法则及其之间的依存性的基础上实现的”。掌握理论知识对于事实材料和技能的规律能加深理解,使知识结构化、整体化,方便记忆;理论知识可以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孩子掌握理论知识后能够把握事物规律,然后展开思想,实现知识迁移,调动思维积极性,促进一般发展。通过前一点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到这已发展过程。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本身的同时,也理解知识是怎样学到的,也就是教材和教学过程都要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内在”机制,教学生学会怎样学习。例如,学生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动手做碳、硫、磷、铁分别在空气

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进而根据现象,使学生认识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要剧烈,甚至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可以燃烧;同时还可以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反应,提出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再以蜡烛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与之比较,又有什么异同;从而使学生理解碳、硫、磷、铁、石蜡等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尽管不全都是化合反应,却全是氧化反应。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做色彩的调配试验练习。以上这个例子可以说明赞可夫“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原则”的含义。显然,这个原则要求学生把前后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了解知识网络关系,使之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教学要引导学生寻找掌握知识的途径,要求学生明确学习产生错误与克服错误的机制等。概括地说,要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5、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学生有好、中、差三种类型。赞可夫认为:差生之所以差,主要是他们的发展水平低,对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学习信心,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薄弱,而教师对待差生的传统办法就是补课,反复做机械的练习。结果,差生的负担更重,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中,差生见到的东西少,想到的东西少,因而学习的东西少。智力活动的减少,又使得发展水平难以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要促进差生的发展,教材必须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要以实验为基础,多做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用知识本身来吸引学生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体会到克服学习困难后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喜悦,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教学中要注意设计好教与学的思路,重视知识的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启发思考,适时练习、及时反馈、矫正等。用这样一些方法,持之以恒,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是可以做到的。例如,运用加法板进行加法的概念引导,孩子只需要知道把算式中的数字找到,然后按顺序排列在同一水平线上,最后在班子的上面找到相应位置的数字读出来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这种教材不但可以使孩子容易操作,而且充分体现了加法的概念就是把事物准确地合在一起。

三、赞可夫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1、切身性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动性,要能体现出首创精神,这就要求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强烈需要,有着强烈的目标达成的切身感,并被教师导引的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所吸引,有可能达到目标的切身感。

2、参与性

建构性学习要求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景下建构知识、应用知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对自己学习的成败承担责任而积极参与。其实施途径是:3、情景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一种“亲、助、乐”人际关系中学习。教师应与儿童共同创设“以情启思,以思促知”的生动而丰富的教学情境。

4、自主性

建构主义认为,要建构一种学习环境,教师需提供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课本和相关参考材料、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围绕课题,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材料、自主提出问题、选择学习内容和运用方法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学、思考问题的时间,以达到学习目标。

5、框架性

教学的任务在于将教科书中合理的知识结构,经过教师科学“编码”、学生“译码”形成头脑里的认知结构。在认知结构中必有一些起支撑作用的重点知识作为结构框架的支点,在支点之间建立相关联系,形成“脚手”框架,让学生主动攀登。

6、问题性

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师需要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选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事象或问题,遵循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建立一个相关的认知结构框架,用问题探究、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通过认知框架把学生从现有水平引导到潜在水平的发挥。

7、随机性

斯皮罗等人( Spiroetal,1995)认为:传统教学混淆了初级学习(学习的低级阶段,教师只要求学生知道一些重要概念和事实,测验时只要求能再现出来)与高级学习(教师要求学生以对知识的理解为基础,学习者要解决具体领域的情境性问题)之间的界限,把初级学习阶段的教学策略不适当地推及高级学习中,如将事物从复杂的背景中隔离出来进行孤立地学习,忽视具体情境下条件的应用,忽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等。实际上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情境的复杂性和实例间的差异性。任何对事物的简单理解都会漏掉事物可能重要的方面。据此,在教学过程要对同一重要概念、原理,可设置不同的情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多次进行或呈现,斯皮罗称之为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这不是传统教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多样化的现实情境与实例中,对概念、知识形成以新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学习者针对具体情境,建构用于指引问题解决的图式。

8、合作性

建构性合作学习要求围绕教学活动主题,组织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以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学习者在交流过程中,他们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明确化和外显化了,从而使学习者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学习者为解决问题进行交流,以达到对问题的共同理解,建立起更完整的意义建构的表征。

9、体验性

维果茨基把学习者的体验称为“自下而上的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自下而上的知识只有与自上而下的知识相联系,才能成为系统;而自上而下的知识只有与自下而上的知识相联系,才能获得发展的基础。因此,建构性教学要帮助学习者获得对教学内容的感性体验、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的体验以及认知的体验。

10、开放性

教学的开放性是指把教学内容置于一种更宽广的背景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探讨问题,鼓励学生敞开思想,主动打破自我界限,进行开放交流,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断吸收营养,以适合自身的方式建构认知图式。

赞可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简析

山西太原师范学院相力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苏联进行的教育改革中,教育家赞可夫主持和领导的以“教学和发展的关系”为主题的教育实验以辩证唯物论和系统论为指导,运用心理学、统计学等科学方法,对学生在他的实验教学中达到的发展水平进行了长期

的动态研究,同时坚持对实验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做法和结果进行对照研究。不断总结研究成果,提出了他的发展性教学理论。

一、教学应该走大发展的前面

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经作出分析与概括。一种观点认为教学与发展是两个互不依赖的过程;第二种观点认为教学与发展两种过程是同一的;第三种观点认为“教学不仅可以跟在发展的后面,推动发展,并在它里面引起新的构成物”。维果茨基从第三种观点出发,提出了衡量儿童发展水平的两个概念:“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并让“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水平”。因此,“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地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作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学实践者,赞可夫强调,教学与发展区是互为条件、互相推进的,因而教学不能消极地等待儿童生理的、心理的自然发展,跟着发展走,而应积极地去依靠“正在成熟的机能”,创造“最近发展区”。

二、要对传统教育进行根本上的改革

赞可夫认为,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远不能适应科学知识大幅度增长和迅速更新的时代状况,凯洛夫教育学代表着苏联上世纪30——40年代传统教育思想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学校至上,课堂教学至上,知识传授至上。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教材内容太浅,教学进度太慢,多次的重复学习,片面强调机械的记忆和训练。结果,教学不是促进学生的迅速发展,传统教学法使低年级学生(他的实验对象是低年级学生)在发展上取得的效果是很差的,小学生的学习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鉴于此,赞可夫主张,不能对传统的教学论进行修修补补,而要进行根本的改革,使教学论得到“决定性的进步”建立一种新的教学论体系,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三、教学改革应主要追求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教学有两个任务,一是发展,二是掌握知识获得技能。一方面,这两者不是一回事,不应当等同起来;另一方面,学生只有一般发展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才能高质量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因此,现代教学改革应该大力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赞可夫提出:“建立实验教学论体系所依据的基本思想,是这一体系的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赞可夫的一般发展观点强调两点;一是个性发展的整体性,即“学生个性所有力量”,它包括观察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语言、意志、情感、性格、道德意识等;二是个性发展的动态性、“质变”。他还从哲学的高度对一般发展的概念作了这样的揭示:“属于儿童的一般发展的,当然还有‘发展’这个概念在其无所不包的意义上所包含的意义上所包含的那些东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沿着上升的路线、由旧的质的状态到新的较高的质的状态的运动,更新的过程,新的东西的诞生,旧的东西的消亡等等“可见他对儿童发展问题的认识和研究是十分广阔和深刻的。

四、教学应遵循实验教学论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这是第一的、决定性的“基本原则”,其他原则都与此有内在联系。“难度”这一概念强调的是“障碍的克服”和“学生的努力”,这一原则的特点在于“展开儿童的精神力量,使这种力量有活动余地,并给以指导”,如果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面前没有出现应当克服的障碍,那么儿童的发展就会萎缩无力。“高难度”并不意味着越难越好,困难的程度要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教学的安排如果超过学生的理解能力,就会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走上机械记忆的道路”难以达到促进一般发展的目的。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难度原则的贯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高速前进的原则。这一原则对高难度原则而言是一个辅助原则,但有其独立性。它要求“不断地向前运动”,反对多余的重复和烦琐的讲解以及机械的练习,以节约时间,加快进度。实验证明,每一年级学生不仅可以学好本学年教学法大纲内的材料,还可以多学一些下学年教学大纲的材料。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加强理论知识在小学教学法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这个原则决不忽视儿童获得知识和技巧的意义,而是要求学生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深入领会有关概念和规律性的认识。它也是根据科技发展条件下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已有提高这一事实提出的,同时,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本来就是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的,经验和理论处在不断的相互作用之中,因此不能只强调一面。实验教学法在一年级就引进一些必要的定义和概念,要求懂得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并使用代数符号等,学生由此大大地加强了运算的可论证性,能够举一反三。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这一原则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过程和方法。赞可夫指出一般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原则和实验教学法论中的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就其掌握的对象而言有区别,前者把知识、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的对象,即这一原则要求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学习乘法表,传统做法是让学生背诵乘法表,实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会背,而且要求了解这一部分教材编排的根据,教会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分析、比较、综合、归纳,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知道产生错误与避免错误的心理机制,等等。这样做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会他们学习。

5、使班上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这一条原则要求教师充分关心和重视每个学生,尤其是差生的一般发展。这一原则与一般教学论不同,强调差生的一般学生更多地需要教师“在他们的发展上系统地下功夫”。人们通常认为补课和大量练习是提高差生学业水平的有效手段。实际上,大量作业使得差生负担过重,不仅不能促进他们的发展,反而使用他们更加落后。

赞可夫强调,实验教学论体系的每条原则都有自己的作用,同时又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贯彻上述教学法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增加和深化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而不是借助分数以及类似的外部手段对学施加压力。实验教学论教学原则的另一特点是给个性以发挥作用的余地,也就是要求尊重学生个人的特点和愿望。

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五条原则

赞可夫,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教学与发展》、《教学论与生活》、《和教师的谈话》、《论教学论研究的对象与方法》、《论小学教学》等。赞可夫一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教学与发展问题”的实验研究。从1957年至1977年他以“教育与发展”为课题,进行长达20年的教育科研与教改实验。他指出,在前苏联占据统治地位几十年之久的传统教学体系,偏重于死记硬背,学生的思想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远远落后于时代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赞可夫的五条教学原则: 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运用了他的导师、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学说。维果茨基说:“教学应该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的时候,教学才有好的结果。通过长期广泛的教学实验,赞可夫提出了五条教学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赞可夫认为:这个概念的涵义之一是指克服障碍,另一个涵义是指学生的努力。“以高难度进行教学,能引起学生在掌握教材时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教学内容要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利用学生的认知的可能性,用稍高于学生原有水平的教学内容来教学生。“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他主张把教学建立在高水平的难度上,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懂了,就要向下教授,不要原地踏步走,防止学生产生心理抑制,使学生

时时感到在学习新东西。同时,他也指出高难度不是越难越好,要注意掌握难度的分寸。只有这样能为紧张的智力工作不断提供丰富营养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孩子已经掌握加法的概念,那么就应该引导他进入乘法,无需强调计算,因为在乘法的基本演算过程中,孩子会运用加法进行订正从而再次巩固加法的计算能力。这就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呈现的系统性。因此高难度教学得以实施。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赞可夫认为教学进度太慢,大量的时间花在单调的重复讲授和练习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他主张从减少教材和教学过程的重复中求得教学速度,从加快教学速度中求得知识的广度,从扩大知识广度中求得知识的深度。他说:“只要学生掌握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就向前进,就教给他们越来越新的知识。”强调高速度也不是越快越好,引导者必须通过观察确定孩子已经真正地理解了概念后,再发现孩子的几许探究的意愿后,才可以继续下一步的引导。对此,赞可夫说得很清楚:“以高速度前进,绝不意味着在课堂上匆匆忙忙地把尽量多的东西教给学生,……我们是根据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一般发展来决定掌握知识和技巧的适宜速度的。”这个速度是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实际相适应,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去吸引、丰富孩子的智慧,促进其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孩子经常会出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他们能够轻松地判断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且因探究心里不断的发展,促使他们自己会想办法采用更简便的方法去实现目标。我们继续用已掌握加法概念的孩子作说明,他们会把已掌握的加法概念和十进法的交换概念结合,比如当他想要统计全园人数时,他会把点数过的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理解_教_与_学_评陈佑清教授_教学论新编_姚相全

教学与发展是教学论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虽然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的宗旨,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国内教学论研究长期以来都未真正建立起以发展为本的教学论体系。人们对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知之甚少,甚至认为教师只要教了,学生就发展了;或者认为教师不教,儿童就不能发展。陈佑清教授耗费了十多年的心血完成了《教学论新编》,建构起了“以发展为本的教学论”。全书分别从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教导的功能与内容、具体情境中的教学等方面建构起了发展性教学论体系。该书厘清了“教”与“学”的关系,揭示出了学生发展的心理机制,阐明了教学的功能及其实现。可以说,它不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部富有学术价值的专著。阅读它是精神的遨游,是思想的对话,是智慧的提升,是灵感的闪现。 一、学与教的关系:目的性活动与条件性活动一般认为,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的统一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正如王策三先生所言:“在教学中,没有没有学的教,也没有没有教的学。没有了学,教就不存在,没有了教,学也不再存在,如果再有什么‘学’,那已经不是教学中的‘学’。”[1]这种理解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必要性。其合理性在于它从整体上把握了教学活动,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其他学习活动区分开来,从而把教学活动当作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进行研究,深化了人们对教学各要素的 认识。其必要性在于它强调“教”与“学”的统一,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重教轻学”或“重学轻教”的倾向,也对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一方面“教”与“学”毕竟是两个不同主体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活动,“教”与“学”的统一性是一种应然的追求,并非一定是一种实然的状态;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因为教与学之间的紧密关系而否认它们的相对独立性,况且教的目的正是为了不教。《教学论新编》一书也正是以此为出发点,试图将“教”与“学”这两种不同活动分别加以研究,进而更深入、更具体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学论新编》一书用“学习”与“教导”这两个词来分别描述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这两类活动,认为学习是“个体由于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或经验过程所导致的身心方面出现的相对持久的变化”[1],教导是“教师面向学生并旨在引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2]。当然,陈佑清教授并没有否认教学这个概念,而是将它当作描述教导与学习关系的概念。他认为教学是由相对独立的两类主体的两种不同活动构成的复合性活动,这种活动不存在单一的或固定的结构,其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为了更深一步分析“教”与“学”的关系,陈佑清教授精辟地分析了从主客体关系角度研究“教”与“学”关系的局限。他认为采用主客体关系的范畴分析“教”与“学”的关系只能揭示这两种不同活动是否为主体性活动,只能揭示教师和学生在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理解“教”与“学” ———评陈佑清教授《教学论新编》 姚相全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北京 100875) 摘要:教学与发展是教学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教学论理论研究的一个制高点。《教学论新编》一书 从“教”与“学”这两种不同活动的性质与功能入手建构起了发展性教学体系。书中指出,“教”是学生“学”的条件性活动,“学”是教师“教”的目的性活动。依据对象的不同,学生的“学”可以分为知识(符号)学习、操作学习、交往学习、反思学习、观察学习、实践学习。依据功能的不同,教师的“教”可以分为设计教学目标、重组和开发课程资源、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管理学习过程、激发与调动学习主体性、促进学习过程有效开展、评价学习结果。《教学论新编》一书对我们理解“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学习的特性及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地位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发展性教学;学习;教导;《教学论新编》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2-05-04. 作者简介:姚相全(1987-),男,湖北恩施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Postgraduates 2012年9月September 2012 第19卷第3期Vol.19No.3 139

吉林教师考试:赞可夫发展性教学理论

吉林教师考试:赞可夫发展性教学理论通过最新吉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吉林教招将于3月底报名,4月底笔试,笔试科目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赞可夫在发展性教学理论中提出了五条教学原则,分别是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他这五条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赞可夫认为:这个概念的涵义之一是指克服障碍,另一个涵义是指学生的努力。他也指出高难度不是越难越好,要注意掌握难度的分寸。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孩子已经掌握加法的概念,那么就应该引导他进入乘法,无需强调计算,因为在乘法的基本演算过程中,孩子会运用加法进行订正从而再次巩固加法的计算能力。这就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呈现的系统性。因此高难度教学得以实施。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赞可夫主张从减少教材和教学过程的重复中求得教学速度,从加快教学速度中求得知识的广度,从扩大知识广度中求得知识的深度。他认为强调高速度也不是越快越好,引导者必须通过观察确定孩子已经真正地理解了概念后,再发现孩子的几许探究的意愿后,才可以继续下一步的引导。对此,赞可夫说得很清楚:“以高速度前进,绝不意味着在课堂上匆匆忙忙地把尽量多的东西教给学生,……我们是根据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一般发展来决定掌握知识和技巧的适宜速度的。”这个速度是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实际相适应,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去吸引、丰富孩子的智慧,促进其发展。 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掌握理论知识对于事实材料和技能的规律能加深理解,理论知识可以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孩子掌握理论知识后能够把握事物规律,然后展开思想,实现知识迁移,调动思维积极性,促进一般发展。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本身的同时,也理解知识是怎样学到的,也就是教材和教学过程都要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内在”机制,教学生学会怎样学习。这个原则要求学生把前后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了解知识网络关系,使之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教学要引导学生寻找掌握知识的途径,要求学生明确学习产生错误与克服错误的机制等。概括地说,要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育教学相关理论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得规律(一)青少年身心发展得顺序性与阶段性 青少年身心发展就是具有顺序性得。不仅整个身心发展表现出一定得顺序,身心发展得个别过程与特点也就是如此。例如,就认知过程得发展而言,青少年得发展总就是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青少年身心发展所表现出来得由低级到高级、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得规律,要求教育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得发展,不可拔苗助长。 (二)青少年身心发展得不均衡性 这种不均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就是在不同得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就是不均衡得;一就是在同一时期,青少年身心得不同方面得发展也就是不均衡得。这种不均平衡得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重视研究不同时期个体成熟状况及其特征,抓住关键期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进青少年得健康发展。 (三)青少年身心发展得稳定性与可变性 青少年得稳定性就是指在一定得社会与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阶段得青少年在身心发展阶段、发展顺序与每一阶段变化过程及速度等方面大体就是相同得,具有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教育或其她条件得不同,同一年龄阶段得青少年,其发展水平又就是有差异得,具有可变性。这种规律一方面要求教育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得阶段性选择 教育得内容与方法,另一方 面,重视青少年身心发展得 可变性,改变僵化得教学模 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方 法,促进青少年更好地发 展。 (四)青少年身心发展得个 体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表现在两个方 面:一就是不同个体身心发 展得速度可能不同,二就是 不同个体身心发展得质量 也可能不同。这种特点要求 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 了解她们各自得发展背景 与水平,理解她们得兴趣、 爱好、特长,因材施教。 (五)青少年身心发展得互 补性 互补性首先就是指机体某 一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 通过其她方面得超长发展 得到补偿,其次互补性也存 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 之间。人得精神力量、意志、 情绪状态对整个机能起到 调节作用,能帮助人克服困 难,战胜残疾与不足,使身 心依然得到发展。这就要求 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面向全 体学生,特别就是身心发展 障碍与学习困难得学生,相 信她们可以通过某种补偿 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得水 平;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发挥 优势,通过精神力量得发展 达到身心得协调。 二、课程得概念 (一)课程就是知识 这就是一种比较早、影响深 远、比较传统得观点。其基 本思想就是:学校开设得每 门课程都就是从相应科学 中精心选择得,并且就是按 照学习者得认识水平加以 编排得。作为知识得课程, 通常强调课程计划、课程标 准、教科书等所谓瞧得见、 摸得着得客观存在物。其特 点就是课程体系就是以科 学逻辑组织得,课程就是既 定得、先验得、静态得,学 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 就是接受者得角色。 (二)课程就是经验 这种观点就是在对“课程就 是知识”观点得批评与反思 基础上形成得,认为只有那 些真正为学生经历、理解与 接受了东西,才称得上课程, 认为课程就是学习者本身 获得得经验,其特点在于课 程就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 与设计得,课程就是与学习 者个人经验相联系得,强调 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得角 色。 (三)课程就是活动 这就是更新得一种观点。强 调学习者就是课程得主体 以及作为主体得能动性,强 调以学习者得兴趣、需要、 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 从活动得完整性出发突出 课程得综合性与整体性,反 对过于详细得分科,重视学 习活动得水平、结构、方式。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得特点 1、双边性。教学过程就是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得双边 活动过程,就是教师引导下 得学生学习得过程。 2、认知性。教学过程就是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得、特殊 得认识过程,就是一个以掌 握间接经验为主得过程。 3、发展性。教学就是学生 获得全面发展得过程。教学 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而且要影响学生得世界观、 人生观,使之形成健康人格, 健康得身心。 (二)教学过程得基本阶段 1、心理准备阶段,主要就是 引起学生对即将进行得教 学活动得兴趣与求知欲,创 设一种教学氛围,使学生产 生强烈得求知欲望与浓厚 得认知兴趣。 2、感知知识阶段,即学生在 教师得引导下,对事物(物 体、现象等)进行观瞧、触 摸等,从而获得必要得感性 经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 好得基础。 3、理解知识阶段,就是在学 生上一阶段获得知识得基 础上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概 念,从而把握事物得本质与 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 性认识。 4、巩固知识阶段,就是学生 把所学得知识牢固地保持 在记忆中,这就是由学生在 教学过程中得认识特点所 决定得。 5、运用知识阶段,即把所学 知识应用于各种课业中,用 实践检验知识,通过反复得 练习活动使所学得知识形 成技能、技巧。 6、检查与评价学习效果阶 段,教学过程在上述各阶段 得工作成效如何,需要进行 检查,及时反馈,便于改进。 (三)教学过程得基本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 2、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 统一

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代表 一、赞科夫的生平 赞科夫(ЛеонидВладимировичЗанков,1901—1977)是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教学论专家、儿童缺陷学家,是俄罗斯联邦功勋科学活动家、教育科学博士、教授、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 1917年17岁的赞科夫已是一所乡村学校的教师。后来他在儿童农业营(国家收养和教育战后农村孤儿的机构)担任教导员及主任。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在莫斯科大学心理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作研究生,在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指导下从事心理学和缺陷儿童教育学的研究。至二次大战前他一直从事此项研究并担任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儿童缺陷学研究所所长。他曾参加编写针对缺陷儿童的第一批教学大纲,并探索特殊学校的教学和矫正缺陷的方法。40年代末赞科夫调任教育理论和教育史研究所副所长,不久转到普通教育研究所工作。从50年代初起,赞科夫开始专门研究教学论。1952年他组建了实验教学论实验室,深入研究教学中教师语言与直观手段相结合的问题。他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以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实验考察和心理分析,编写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对改进低年级教学问题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意见。他的研究成果使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1956年成立俄罗斯联邦心理学家协会时,他成为该协会组织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同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时,他被聘为主编之一。 从1957年9月起,赞科夫在小学教学范围内对教学与发展问题展开了全面的实验研究。1960年他把原来的实验室更名为教育与发展实验室,1968年又改名为学生的教学与发展问题实验室。他就教学与发展问题进行了长达20年的研究,创建了实验教学论体系,在发展性教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发表了22本专著和150多篇论文,其中的《论小学教学》《教学论与生活》《和教师的谈话》,曾经是苏联教师的必读书。他的总结性专著《教学与发展》该书的中译本已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中。,被译成多种文字,享有世界声誉。为了表彰他为苏联教育科学的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苏联政府先后授予他一枚列宁勋章、两枚劳动红旗勋章和其他一些奖章。 二、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问题实验 赞科夫毕生致力于教学与发展问题的实验研究。他认为教育科学应重视对儿童成长过程的研究,了解儿童的心理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前提条件,因此应把实验心理学和心理分析的方法引入教育学研究中。他指出,教育学研究的任务之一是揭示学生掌握知识和心理发展的过程,并以此为依据来安排教学、教育工作,建立一种新的教学体系,以求达到比较高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赞科夫关于教学与发展问题的实验研究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 1957/1958学年到1960/1961学年,是实验的摸索阶段。实验在莫斯科的一所普通学校中进行。实验的主题是教学结构(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教材和教学方法)与学生一般发展水平的关系。为了排除实验中的偶然因素,其实验对象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实验班教师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因为学生质量和教师水平本身就影响教育质量,如筛选实验对象就不能真实反映教学结构对学生的影响。赞科夫在实验的第一阶段上积累了大量资料,证明原来的小学教学落后于

教学与儿童发展关系

当前位置:人教网2010>>心理研究>>心理广角>>心理学术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 论教学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韩春红 学前教育中的教学(这里的教学是广义的)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一个有趣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皮亚杰的发展理论认为,学习要从属于儿童的发展水平,否则儿童就难以同化新知识,达不到教学目的。如果教育者不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盲目追求价值和知识的传递,试图以此来加速儿童的发展,最终必然使儿童难以构建应有的认知结构,造成学习困难,同时也会扼杀他们的创造性。而维果茨基则认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广义的教学是儿童发展的源泉。他认为,儿童的发展具有两个水平,其一是现有的实际发展水平,其二是可能发展到的水平,即“最近发展区”。教学的价值在于促进儿童由现有的水平向最近发展区过渡。教学取得成功后,原来的最近发展区就成为儿童新的现有水平,而新的现有水平又有其最近发展区,这时教学再次发挥作用,如此循环递进,儿童的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因此,教学只有走在儿童的现有水平之前、最近发展区之内,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两者的观点看似针锋相对,但仔细分析一下,却发现有很多相通之处。因为从出发点来看,两人都认为教学应该从儿童的实际心理发展水平出发。两人得出的结论之所以大相径庭,是因为两人对于心理发展水平的理解有差异。维果茨基所说的心理发展水平包括儿童的现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而皮亚杰所说的主体发展水平是指儿童所处的一个阶段①。由于现有水平一般是指达到某一标准而被认可的水平,所以它应该是整个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点,最近发展区就是从这个点到可能发展到的一个最高域值。而应亚杰的主体发展水平所处的阶段中肯定也包含着儿童在该阶段中所达到的能力和儿童在该阶段中尚未达到的能力。因此,皮亚杰所说的“教学应服从发展”中的“发展”,并不是维果茨基所说的发展中的现有发展水平,而是与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域所组成的阶段有交叉的发展阶段。虽然皮亚杰划分阶段的标准和维果茨基确立最近发展区的标准不同,但是两人所理解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表述不同而已。皮亚杰解释道:“例如,只有当儿童发展到接近于运算水平时,也就是说他们能够理解数量关系时,他们在学习中才能达到依次的守恒概念。”②儿童发展到接近运算水平,不正意味着运算水平是儿童现有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吗? 既然两者的观点并无本质的区别,而维果茨基的表述又较为清晰,因此关于教学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好的教学应走在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之前,并在最近发展区之内。 在学前教育中也存在着教学与发展关系的讨论。“教学与发展并不是在学龄期才初次相遇的,而实际上从儿童出生的第一天便相互联系着。”③这里的教学并不是狭义的课堂中的各科教学,而是广义的,包括一切社会环境有意识地让幼儿获得知识的活动。因此,学前教育中的教学也应走在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之前,最近发展区之内。 学前教育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0~3岁的幼儿教育,以自发型教学为主。这时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让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中,产生尽可能多的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从而为幼儿进一步获取知识和技能提供条件。第二个阶段是3~6岁的幼儿教育,处于自发型教学和反应型教学之间。这时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促进幼儿从“按自己的大纲学习”向“按教师的大纲学习”转变。前者是现有水平,后者是最近发展区,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逐渐引导孩子的兴趣符合社会的要求(即课程内容)。那么,教学如何走在儿童现有水平之前,最近发展区之内,促进儿童的发展呢? 首先,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教育学习文章】学习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心得体会

学习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心得体会 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多读书,读好书,全员积极行动起来,建立书香校园,我于本期认认真真阅读了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赞可夫的经典论著《教学与发展》。众所周知,赞可夫伟大的成就就是,他打破了教学实践中只传授知识、技能和技巧相联系的陈旧模式,把教学同发展联系起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治的较新的教学体系,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和技巧的能力,把教学推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这是教学论中一次根本性的改革。为此,我读了他的这本经典著作,受益匪浅,感受颇多,现在略谈几点体会。 在原苏联,凯洛夫传统教学理论体系受到了严峻挑战,随着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涌现出众多的教学论流派。其中,以赞可夫对发展性教学问题的探讨最有成效。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位教育家提出了“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教育学不仅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这一论断。赞科夫认为关键问题在于“在什么样的教学论体系下,才能在学生的发展上达到理想的效果”,他引入并阐明了“一般发展”

的概念。赞可夫强调,教学与发展区是互为条件、互相推进的,因而教学不能消极地等待儿童生理的、心理的自然发展,跟着发展走,而应积极地去依靠“正在成熟的机能”,创造“最近发展区”。 首先,根据赞可夫的教育理念,来探究一下发展性教学的真正内涵。 1.现代教学观念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容。这里所说的教学观念是指按照一定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对教学功能、目标、对象、结构、过程及形成方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正确、先进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改革及教学活动的进行发挥着重要的导向、调控作用。而保守、落后的教学观却严重阻碍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发展性教学的核心是现代教学观念,区别于传统的教学观。现代教学观是在本世纪50年代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到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在重大的历史变革时期所产生的具有生命力的现代教育意识,现代教学观念的形成发展是与本世纪我国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分不开的。

学习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心得体会

学习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心得体会 1 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多读书,读好书,全员积极行动起来,建立书香校园,我于本期认认真真阅读了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赞可夫的经典论著《教学与发展》。众所周知,赞可夫伟大的成就就是,他打破了教学实践中只传授知识、技能和技巧相联系的陈旧模式,把教学同发展联系起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治的较新的教学体系,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和技巧的能力,把教学推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这是教学论中一次根本性的改革。为此,我读了他的这本经典著作,受益匪浅,感受颇多,现在略谈几点体会。 在原苏联,凯洛夫传统教学理论体系受到了严峻挑战,随着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涌现出众多的教学论流派。其中,以赞可夫对发展性教学问题的探讨最有成效。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位教育家提出了“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教育学不仅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这一论断。赞科夫认为关键问题在于“在什么样的教学论体系下,才能在学生的发展上达到理想的效果”,他引入并阐明了“一般发展”的概念。赞可夫强调,教学与发展区

是互为条件、互相推进的,因而教学不能消极地等待儿童生理的、心理的自然发展,跟着发展走,而应积极地去依靠“正在成熟的机能”,创造“最近发展区”。 首先,根据赞可夫的教育理念,来探究一下发展性教学的真正内涵。 1.现代教学观念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容。这里所说的教学观念是指按照一定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对教学功能、目标、对象、结构、过程及形成方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正确、先进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改革及教学活动的进行发挥着重要的导向、调控作用。而保守、落后的教学观却严重阻碍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发展性教学的核心是现代教学观念,区别于传统的教学观。现代教学观是在本世纪50年代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到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在重大的历史变革时期所产生的具有生命力的现代教育意识,现代教学观念的形成发展是与本世纪我国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分不开的。 2.发展性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这是由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决定的。为了实现我国赶上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的宏伟目标,我们培养的人必须具有良好的品格,有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有高的文化素养。他们不仅会学习,会生活,而且

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

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内容提要]: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

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浅论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浅论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内容摘要: 自有学校、有教学活动开始就已存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为教学论中的重大课题。从大量文献资料的研读中可以看出,教学过程大体经历了过程程序、过程优化和过程互动生成理论三个发展阶段。互动生成理论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认识并努力实践教学过程,对于贯彻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用重大、意义深远。 关键词:浅谈教学过程形成和发展 教学过程的研究,自从有了学校教育,有教学活动开始就已存在,就引起人们的重视。“教学过程”是什么或如何实践的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学过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从大量的文献资料的研读中可以看出,教学过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大体经历了过程程序、过程优化和过程互动生成三个发展阶段。教学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凸现出不同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本文仅就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进行粗浅的分析,以资抛砖引玉。 一、过程程序理论。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一般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在教师的循序引导下,学生学习知识和道德的统一过程。儒家从学习中

的认识因素出发,主张学而知之。孔子提出“学、思、习、行”四者相结合。孟轲在孔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得、自求(内心反省)”的主张,荀况发展了孔子的主张,从朴素唯物论的认识出发把学习过程看作是“闻、见、知、行”的统一过程。《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主张。明清之际的教育家王夫之,发展了古代关于“学与思”、知与行”相结合的教育原理,提出”学思相资”,以“心思”为主和“行统知”,以“行”为基础的教育教学理论。上述古代的教学过程理论是侧重于学生学习的,着重强调的是知识,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的过程不是很全面系统。 《课程与教学论》一书的作者钟启泉、张华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是教学论中重大的理论问题,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三个方面: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强调教学认识过程是特殊的认识活动,且具有不可逆转性,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儿童的认识规律及特点);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近代以来教学过程的研究更加得到重视。依据学习理论中联结理论发展而成程序教学理论。美国心理学家S〃L普雷西设计出自动教学机器,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学习的科学与教学的艺术》一书提出并阐述了程序教学理论。

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pdf

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 一、赞科夫的教学理论: 赞科夫(1901-1977)是苏联的教育学家与心理学家,他从1957年后,在小学进行了“教学与发展”的试验,“致力于探求新的途径”,“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他所指的学生的一般发展,不等同于智力的发展,它包括了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而心理的发展,他认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力、思维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三个方面来实现。 在教学理论方面,他主张教学应推动发展前进,“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赞科夫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一个是现有发展水平,即学生已经达到的,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个是最近发展区,即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它介于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和现有发展水平之间。他认为教学应为学生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它的现有发展水平。他认为“教学结构是学生一般发展的一定过程发生的原因”“教学的结构是因,学生的发展是果。这种因果联系很重要,因为它能决定学生的发展进程”。 为此,赞科夫经过长期的教学实验和理论总结,提出五条教学原则: ①高难度进行教学 高难度含义之一是,加大教材难度,更新教学内容,体现近代科

学技术的进步,以充分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望和认识的可能性。因为“儿童的智力也像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以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它就会萎缩、退化。”即是说,教学要为儿童的精神成长提供足够的食粮,不要使他营养不良。 高难度的另一含义是要学生通过努力克服困难,把精神力量发动起来,促进一般发展。教学应该创造最近发展区,让儿童努力思考,经教师的指导,由现有水平而发展到“最近发展区”。 ②高速度进行教学 “以知识的广度达到知识的巩固性”,要求教学“不断地向前运动,不断的以各方面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智慧,能为学生越来越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创造条件,因为这些知识被纳入到一个广泛开展的体系中。” ③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 “理论知识是掌握自觉而牢固的技巧的基础。因此,掌握理论知识不仅不妨碍技巧的形成,而且恰恰相反,乃是形成技巧的重要条件”。 ④理解学习过程 注意学习过程本身,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内在机制,教会学生怎样学习。⑤全体学生得到一般发展教学面向全体,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二、布鲁纳的教学理论: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论是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大教学论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考试内容 一、新的教学观 1、教学目的的新演变——新的教学目的观 (1)双基观: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 (2)智能观: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素质观:加强基础,增强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 2、教学本质的新定义——新的教学本质观 (1)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即相当于老师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 (2)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两者不可分割。 (3)华东师大施良方教授指出,从关注教师的行为的角度来说,“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某些内在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3、教学价值的新内涵——新的教学价值观 (1)重外在价值轻内在价值。教学的外在价值,即教学服务于社会的价值。教学的内在价值,即教学具有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 (2)内外价值并举。教学不能仅仅只注重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还应关注人的情感智慧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完善人的精神世界。 4、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新的教师观

(1)教师的职责定位:传授文化知识;教师的角色定位: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员、社会的代表人等。 (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教师职责的新定位: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5、对学生的新认识——新的学生观 (1)潜能观——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 人的潜能分为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心理潜能又分为智慧潜能、情感潜能和创造潜能。教师所要做的,就在于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潜能。 (2)发展观——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 ①乐观地估计学生的天性。坚持性善论,反对性恶论。性善论注重自省和内在力量的挖掘,性恶论注重外在规范的约束和行为的矫正。 ②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3)主体观——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①要认识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基础,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教学理论概述

教学(上) 授课提纲: 一、教学概述 二、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 授课讲稿: PPT1 大家好,我是众学考研工作室的小老师珍珍学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章节呢,是教学,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多,我们也是根据书上的章节情况,分成了上中下,三个部分的内容来进行讲解的。 PPT2 我们将会从教学概述\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教学过程三个部分来进行。 PPT3 首先来看第一部分,教学概述。这部分主要是要以名词解释题的形式进行准备。 PPT4 1、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作为这个活动的中心并贯穿于这个活动的始终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财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认识和形成能力。

PPT5 教学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要卓有成效地实施培养目标、造就合格人才,就必须以教学为主,并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安排其它工作,建立学校的正常秩序。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途的形式,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具体体现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学是一种专门组织起来进行传授知识的活动,因而通过教学能较简捷地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有力地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使青少年学生的个体发展能在较短时期内达到人类发展的一般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按预期的要求发展,因而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三、教学的主要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述题(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论述题 1.1. 阐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答: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1)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 会实践服务。①发展心理学可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②发展心理学可为医疗、文艺及社会工作等实践提供理论依据。(2)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素质。①探索不同年龄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②探索学生学习各门课程的心理规律。(3)探索教育 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2.试阐述维果斯基有关“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理论。答:维果斯基将“教学”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学是指儿童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它带有自发的性质;狭义的教学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系统的交际形式,它“创造”着儿童的发展。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1)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在进 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2)从“教学应当走 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维果 斯基认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 。(3)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 2.3.论朱智贤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答: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1)探讨儿童心理 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朱智贤从唯物辩证法出发,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观点:①先天与后天的关系。②内因与外因的关系。③教育与发展的关系。④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2)强调用系统的观点 研究心理发展问题。(3)教育实践与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4)多学科结合研究心理发展问题。首先,要组织与 心理学有关的多学科专家来进行研究;其次,在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上,要适当招收一些其他学科毕业而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最后,要形成一个有统一学术思想的心理学派。 3.1.论述遗传、成熟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答:1,遗传是指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 的现象。,2,遗传只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其作用不能夸大。,遗传不能完全决定个体的心 理发展。3,成熟是指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4,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不仅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山川、河流,而且也指胎儿生活的环境,社会生活环境是指 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活条件。狭义的环境主要指教育,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3.2.论述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答:(1)教育能促进或延缓个体心理发展的进程。(2)教育是引起个体领会 和掌握知识经验的关键。(3)教育必须适合个体心理发展内在需要的变化。总之,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是心 理发展过程中,外因(教育)与内因(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的关系。内因是发展变化的基础,外因是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只 有通过内因来起作用。 4.1.试说明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有关内容。答:第一,区分主体与动作是自我意识产生的起点;第二,知道自己的名字,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信号,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第三,掌握代词“我”,是自我意识开始发 展的标志。自我意识包括三种形式: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1)自我意识的发展。①对自己名字的 认识。1.6岁的婴儿,开始能说自己的名字。2. 1岁的婴儿在看到别人做某事情时,自己也想做,并能说“X X (自己的名字)也想要”。②对自己身体的认识。(2)自我评价的发展。婴儿的自我评价刚处于萌芽阶段。①从轻信成人的评价 到自己的独立评价。②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③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3)自我调节的发展。 4.2.试说明婴幼儿言语发展的阶段。答:婴幼儿言语发展包括下列阶段:(1)婴儿言语发展的阶段。。①婴儿 言语的发生期,大致经历三个阶段:阶段1 ,反射性发声阶段(0?3个月)。阶段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 也叫呀呀阶段。②婴儿期言语形成的基本规律是先听懂,后会说。在言语形成时期,婴儿言语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阶段1,单词句阶段(1?1. 5岁)。阶段2,简单句阶段(1. 5?2岁)。阶段3,复合句阶段(2?3岁)。(2)幼儿言语发展的阶段。 4.3.试说明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答: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涉及以下主要内容:(1)笑。笑是情 绪愉快的表现。笑的发展经历以下阶段:阶段1自发性的笑(0?5周)。又称内源性的笑。阶段2,无选择的 社会性笑(5周?4个月)。⑵恐惧。恐惧是一种负面的情绪,它的发展经历以下几个阶段:阶段1,本能的恐

赞可夫和他的“发展”教育理论

赞可夫和他的“发展”教育理论2017年安徽教师招聘证笔试公告由中公安徽教师招考网为您提供 参照《2016年安徽教师资格笔试公告》中详细描述了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证报考 条件、流程、笔试内容等(如下)—— 通过最新安徽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可以了解,《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笔试公告》,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报名时间为5月30日8:00至6月3日18:00,笔试时间:2016年6月25日上午 9:00—11:00 《教育综合知识》,下午14:00—16:30 《学科专业知识》,安徽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安徽教师招聘|资格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安徽教师资格考试的笔试为安徽统一试卷,面试时间内容由各个县区负责组织面试。 建议考生仔细阅读以下文字,更多中公课程详情,可以点击2017年安徽教师招聘 笔试课程查询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在教师招聘或教师资格证考试中,赞可夫和他的教育理论大都是学员需要掌握的一个 知识点。在授课中也发现学员在备考这个点的时候往往是死记硬背,记住赞科夫和“发展” 有关,但是到底是什么样的发展却不求甚解。这样带来的后果是如果在单项选择题的选项 中出现和“发展”有关的选项,就会无从下手。例如,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员选择了“全 面发展”这样的选项。所以,在此就这个小知识点做一点深入介绍,以期帮助学员能从意义 理解的角度把握好这个知识点。 一、赞可夫本人 赞可夫是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他著有《教学与发展》《教学论与生活》《和 教师的谈话》《论教学论研究的对象与方法》《论小学教学》等著作。他毕生的研究都围 绕“教学与发展问题”进行。他指出,在前苏联占据统治地位几十年之久的传统教学体系, 偏重于死记硬背,学生的思想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远远落后于时代要求,必须进行改 革。 二、赞可夫的“发展” 赞可夫在谈到教学目的时指出: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和学习。这里的“一般 发展”经常作为教育理论考试的一个知识点直接考查学生对其教育思想的了解。考查方式多 为赞科夫本人和“一般发展”的对应。所谓“一般发展”是相对于某一门学科或某一组学科引 起的独特的发展,也就是“特殊发展”而言的,指的是由各门学科引起的共同一致的发展, 是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即包括了智力发展,情感、意志、道德品质、个性特点和 集体主义精神的发展及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是所有这些方面“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