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第一种)教案第12章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

中国古代史(第一种)教案第12章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
中国古代史(第一种)教案第12章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

第十二章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8学时) 教学目的:五代十国时期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北宋王朝建立后,实现了中原地区的新的统一,由于契丹、党项的兴起,民族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以北宋的建立与发展为重点,介绍北宋的政治经济形态及其与契丹和西夏的关系,重点是当时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本章的学习应注意以下问题:周世宗柴荣的改革极其作用,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北宋时期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北宋和辽、西夏间的和战关系。

教学重点:周世宗柴荣的改革极其作用,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

教学难点:王安石变法,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五代十国和契丹兴起

一、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

五代十国是开始于八世纪末的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同时从这时起,一个走向统一的趋势也开始出现了。

(一)、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

1、五代(907——959)的更替

在南方和河东地区,则先后或同时并存着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3、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斗争:

A、在五代十国的50多年里,不论北方还是南方,各地封建割据者互相混战,尤其以黄

河流域为最,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B、各地割据势力还大量增加田赋、苛捐杂税,加紧对人民的剥削

C、地方官吏的任意敲诈勒索:

D、各政权争相用残酷刑法迫害人民

人民的反抗斗争:如后梁的毋乙起义、南汉的张遇贤起义、南唐的诸祐起义等

二、契丹的兴起和南侵

(一)辽政权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

1、辽政权的建立:

辽朝是历史上对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的习惯性称谓,实际上其国号在辽(大辽)、契丹(大契丹)之间变化,因为用“辽”的时间比用“契丹”的时间长,因此就习惯用辽朝称之。

契丹辽朝的建立者为耶律阿保机(872—926),他出身于遥辇氏部落联盟的八部之一迭剌部世里(耶律)家族,其先祖一直为迭剌部的统治者,任迭剌部夷离堇。

在901年,阿保机成为迭剌部夷离堇,在汉人的帮助下,拥有了自己的势力,北服室韦,东北伐女真,西南破奚,南下掠夺中原北部,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在907年成为契丹的可汗。

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国号“契丹”,二年后定都“西楼”,后改称皇都,又改称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926年,阿保机挥师东下,灭渤海国,改名东丹,以其长子皇太子倍为东丹王。在回师途中,阿保机病死扶余。他死后,其妻应天太后摄政,不久,选立次子耶律德光即位,是为辽太宗。在太宗在位期间,他先立石敬瑭为儿皇帝,获得了燕云十六州,取得了南下中原的基础,后又灭后晋,建立大辽国。其时辽朝领土东至大海,西至金山(阿尔泰山),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今河北雄县北的白沟河),幅员万里,疆域辽阔,影响深远。

2、辽朝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制度:

(1)政治——因俗而治的北南面官制

辽朝的统治方式的形成有一个渐进过程,从阿保机开始,经耶律德光,到世宗后基本定型。其显著特点是“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具体表现:

北面官:北枢密院,北、南宰相府,林牙院等——为“旧制”,统治包括契

丹、奚、室韦等在内的游牧民族。

中央官制:

南面官:南枢密院,宣徽院,中书省——为“汉制”,主要沿用唐朝的制度,

统治汉人、渤海人等农耕民族。

草原部族制——游牧民族,各部设夷离堇,后大部升大王,小部改为节度使地方官制州县制——农耕民族,具体有五京、六道、州、县之级

头下军州制

头下军州户一方面向贵族领主交纳实物地租,另外还须向辽政府交纳课税。这种一方面依附领主,一方面受政府统治,所以投下军州户又称为“二税户”

辽朝的政治中心不在汉族式的五京,而是在“捺钵”中,即辽朝虽有五京,但皇帝不住在城里,而一年四季都在“四时捺钵”中,春水、纳凉、秋山、坐冬,在纳凉、坐冬时处理国家政务,这与中原王朝不同。

(2)军事上:有皇室的“御帐亲军”和“宫卫骑军”,还有部族军和州县军。凡军国大事,汉人不预。

男子十五至五十岁者隶属兵籍。军士有正军和家丁之分,正军一人,马三匹,打草谷、守营辅家丁各一人,武器、粮草自备。所以,契丹南下中原时,为获得粮草,需要四处“打草谷”,对中原生产的破坏性极大。

(3)法律:契丹等游牧民族断以“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渤海人同汉人。(4)文化:分别仿汉字、回鹘文字创立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3、封建制的确立——10世纪末

(二)、契丹人民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1、草原上兴起了一批城市。如:上京、中京等。

2、畜牧业兴盛。在社会经济中占首要地位。

3、农业有较大发展。汉族、渤海人被迁到契丹人生活的草原地区,从事农业生产。边境地区的屯田,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4、手工业发达。主要表现为A、首山(今鞍山)的铁矿开采,今河北承德地区的铁冶,上京等地的铁器作坊等B、制瓷业C、纺织业:出现了专门的“丝蚕户”

4、商业昌盛。主要是与西夏、北宋、高昌等政权进行贸易,其中与北宋之间的贸易规模最大。

(三)、契丹贵族的南侵:

燕云十六州与石敬瑭“儿皇帝”

三、周世宗的改革和统一事业

(一)、周世宗的改革:

周世宗,周太祖郭威的养子,原名柴荣,954年即位,为了完成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巩固统治,即位后,他在周太祖改革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改革。

改革的内容:

1、经济方面:

(1)鼓励垦荒:把中原无主荒地分给逃亡人户耕种,并对逃户庄田颁布处理办法,优待从辽朝返回的逃户。

(2)减轻租税:取消两税以外的苛捐杂税。

(3)兴修水利:恢复以开封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治理黄河,疏通运河。

(4)限制佛教的发展,抑制寺院经济。

2、政治方面:A改善吏治,严明赏罚,善于纳谏B、制定《大周刑统》颁行全国

3、军事方面:整饬军纪,整编禁军

(二)周世宗的南征北伐:

统一战争的战略方针:先易后难,先南后北,各个击破

959年六月,北征返回开封的周世宗病死,时39岁。

四、南方经济的发展

南方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1、重视水利建设:大量修筑堤堰和闸门,引水灌田;修建石堤,抗御海潮;浚治西湖

2、兴修圩田

3、经济作物增加:茶、桑栽植广泛,丝织业发达。

(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1、制茶业:南唐建安和南平江陵的茶叶生产与销售最为发达

2、陶瓷业:吴越的越州秘色瓷器、“金扣”瓷器。

3、织染业:丝织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染色方面,出现了由南唐李煜发明的“天水碧”染色方法。

4、矿冶业:胆水浸铜法

5、制盐业:产量增加,技术提高

6、造纸业和雕版印刷业:扬、越、蜀是纸的著名产地,南唐澄心纸也生产精美;成都和金陵是当时全国的两大印刷业中心。

(三)商业的发展:

全国的经济重心,经过五代时期的发展,已经从黄河流域逐渐向转移长江流域。

第二节北宋的统一及与辽、夏的关系

一、北宋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北宋的建立和统一战争:

1、北宋的建立:960年元旦,“陈桥兵变”,北宋建立

2、统一战争:统一战争的战略方针——“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宋太祖——统一南方割据政权

宋太宗——统一北汉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地方:削减州郡(府、州、军、监)一级长官的权力

A 不许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

B 州郡长官文臣担任,另设通判

C 分全国为十五路监察

D 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兼任,临时差遣,“三年一替”

2、中央:分割相权:参知政事——副宰相

枢密使——军权

三司使——财权

3、中央禁军:

A 禁军不再设立最高统帅,罢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使

B 分禁军两司(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司)为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

C 收节度使和大将兵权,实行“更戍法”

D 兵力部署上“内外相制”

4、军事:“守内虚外”

5、文化:严格科举考试,扩大录取名额,提高士人待遇。

总体评价:中央集权的加强,对解决藩镇跋扈与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客观上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方面:(1)兵将分离,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2)官僚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

(3)为以后的“三冗”(冗兵、冗官、冗费)问题的产生埋下隐患二、北宋前期的社会矛盾

(一)主户和客户:

乡村:

1、主户:指占有土地而要向政府缴纳两税的人户

2、“五等版籍”的划分

3、客户:指农村的佃客,即租赁他人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而耕作的农户

强调:在主户中,中等以上户不足五分之一,四、五等户则占十分之九左右。

3、主、客户比例与结构:客户占35%左右

城镇:

4、坊郭户

坊郭户的“十等”划分

(二)“三冗”现象严重和剥削的加重:

1、“三冗”

(1)“冗官”——科举制、恩荫制

A、科举制:严格考试程序、增加录取名额、提高官员待遇

B、恩荫制

(2)“冗费”——官员俸禄优厚

(3)“冗军”——宋太祖末年:37.8万人宋真宗年间:91.2万人

2、盘剥加重:

(1)农业税中的“两税”:

(2)“支移”和“折变”:

支移——官府借口军事需要,强迫北方农民把秋税谷物送到沿边城镇去缴纳,盘费全部自备。

在没有支移任务的地区,农民也要按照田赋数量每斗加纳“道里脚钱”

折变——官府借口需要,令农民改纳指定的物资或纳现钱

3、“丁口之赋”和“杂变之赋”

丁口之赋——以身丁为对象而征收的杂税。不管有无土地,全须交纳,而且也常采用折变之法,无疑加重了交纳者的负担。

杂变之赋——以牛皮、盐、曲之类为对象而征收的杂税

4、“和买绢帛”(简称“和买”)和“和籴粮食”(简称“和籴”):

5、“差夫”和“夫役”:

差夫(又称“职役”)——主户服役(到各级官府服役)

杂徭(又称“夫役”)——几乎全部由贫苦农民承担

(三)王小波、李顺起义:

1、起义爆发的社会背景:

A、在北宋政府“不抑兼并”和“田制不立”的政策下,土地兼并严重,国家赋税日益减少,广大农民大批破产,阶级矛盾激化。

B、北宋政府对四川地区大规模的夫役剥削和商业掠夺,也使得大批茶农、茶贩失业。

2、王小波、李顺起义:淳化四年(993)春,四川青城县,“均贫富”口号,大蜀政权

3、评价:王小波、李顺起义最终虽以失败告终,但他们所提出的“均贫富”口号,使唐末农民起义处于萌芽状态的均平思想具体化、明确化,对以后的农民起义具有重大影响。它是我国农民战争史进入一个新时期的标志。

三、辽、西夏及其他边疆各族与北宋的关系

(一)契丹(辽)

1、宋、辽战争和澶渊之盟:

(1)北宋对辽战略的转变

宋太宗于979年六月进军辽,在高梁河与辽军大战。宋军溃,宋太宗退至涿州。

986年,宋太宗分兵三路展开北伐,在歧沟关(河北涿县西南)败于辽军。

高粱河、歧沟关两次战役失败后,北宋放弃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对辽开始采取消极防御的政策。

2、澶渊之盟:(1004年):

1004年九月,辽圣宗和其母亲萧太后率20万大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一直打到澶州(又名澶渊,在河南濮阳西南)。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被迫亲征。在战场上,宋军伏杀了辽军大将萧挞览,加上辽军孤军深入,形势对宋军极为有利,但宋真宗等人仍是急于求和。

A、宋辽约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界

B、宋岁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岁币”)

澶渊之盟后,辽宋间开始了长达百余年的和好,这一稳定局面的出现,促进了两国经济和政治上的往来,有利于两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辽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1)畜牧业:占主导地位,设有专门管理机构。

(2)农业:不同地区情况不同,以幽云地区和渤海地区最为发达。

(3)手工业:以冶铁、纺织、制瓷为主。

(二)西夏

1、党项社会的发展:

唐代时,在今宁夏、甘肃和陕西北部一带,居住着党项族。唐末,党项族的首领拓拔思恭,曾率领军队镇压过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受到唐朝皇帝的赏识,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治所夏州)、夏国公,并赐李姓。五代时,由于中原连年混战,李氏在西北偏安一方,仍然是奴隶制的生产方式。

北宋的统一战争,给李氏政权强烈震动。宋太宗时,党项族首领李继捧表示愿意归顺北宋,李氏家族迁到开封,但李继捧的弟弟李继迁拒绝迁往开封,率少数人马进行反抗。之后,李继迁又与辽结成军事同盟,共同对抗北宋。宋太宗时,也曾试图招降李继迁,但未能成功。宋真宗即位后,尽力缓和矛盾,授予李继迁定难军节度使称号。

到李继迁子李德明时,为便于向西发展,在1006年与宋议和,宋以他为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辽也封其为夏国王。

德明子元昊即位后,继续大规模向西扩张,宋夏关系也趋于紧张。1038年,李元昊建夏国,都兴庆府。

2、元昊改革:

(1)政治:中央设立中书省、枢密院、三司使和御使台,分掌行政、军事、财政和监察地方设立州郡和蕃落两套不同的行政机构

(2)军事改革:一方面继续保留部落兵制,同时又加强对部落兵的控制。

(3)文化改革:仿汉字创制西夏文字,又设“蕃学”培养人才。

3、“庆历和议”:(1)元昊取消帝号,仍由宋朝册封为夏国主

(2)北宋每年给西夏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

(3)重开保安军和高平寨榷场,恢复民间商贩往来。

4、党项族人民对西北地区的开发:

A、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筑堤引黄河水灌溉农田,大量开垦荒地。

B、手工业:以制盐业最发达。制毯业、冶铁业、铸钱业、木活字印刷术等均有发展。

第三节王安石变法和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一)、积弱积贫局面的加深:

积弱——对外(民族关系)

积贫——“三冗”(冗官、冗军、冗费)

(二)、农民和士兵起义不断发生:王伦领导的沂州(山东临沂)士兵起义、京西张海和郭邈山领导的起义、湖南桂阳监瑶族人民的起义和河北王则领导的起义影响较大。

二、王安石变法及其失败

(一)变法的指导思想:理财应从增加社会财富入手,“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二)变法的内容:

1、财政经济方面的内容(富国)

(1)均输法:

三司每年预先下达在京库藏、年支、现在定数及所当供办数,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得以“徙贵就践,用近及远”,从便变易蓄买。均输法推行,限制了富商对市场的操纵,相对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2)青苗法:

各地政府于每年正月和五月两次贷钱谷给农村主户,按户等高低规定借贷数目。借贷期限为半年,出息二分。此法旨在抑制兼并之家的高利贷盘剥,对青黄不接的农民暂救燃眉之急。(3)农田水利法:

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其工料由当地居民按照户等高下分派。凡单靠民力不能兴修的,其不足部分可向政府贷款。农田水利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募役法:

把原来按照主户户等轮充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募役的费用,由管辖区内的主户按照户等高下分担。原来有差役负担的人家所交纳的,叫做“免役钱”;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官户、寺观户及坊郭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也都得按照户等出“助役钱”,其数目比免役钱减半。此外,还加收2/10的免役钱,称为“免役宽剩钱”,以备灾荒年份使用。这样可以使很多农民免除苛刻的差役,使农业生产得到较多的劳动力。

(5)市易法:

由政府拨出资金100万贯,在开封设“市易务”,平价收购不易脱售的货物,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市易法的推行,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平抑了物价,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促成王安石的第一次罢相(熙宁七年)和变法派内部的分裂。

(6)方田均税法:

为了解决赋税负担不均的问题,并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对土地进行丈量清查。清查后,将田地的亩数、主人姓名、土地好坏一一登记上册,并按土地好坏分为五等,均定税率高低。这项法令对大量隐瞒田地的豪强地主不利,遭到他们的反对,因此丈量工作进展很慢,仅仅在华北平原和关中盆地的五路进行过,以后便停顿下来。

2、军政方面的改革(强兵)

(1)置将法:

(2)保甲法:

(3)保马法与军器监:

保马法:宋神宗时,规定河北、河东、陕西五路及开封府界诸县保甲养马,户一匹,物力高而自愿者二匹,给以官马,或官给钱自买。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

军器监:官署名。宋初,制造兵器等事属三司胄案。熙宁六年(1073)废胄案,承唐制设军器监,规定制作法式,依制作精粗为赏罚。掌监督制造兵器,以供军用。

3、教育和科举方面的改革(培养和选拔人才)

(1)广泛兴建学校,在太学实行“三舍法”。

“三舍法”:宋代三舍考选法或三舍选察升补法的简称。熙宁四年(1071),立太学生三舍法,将学生分为上舍、内舍、外舍三等。初入学为外舍,名额不限,春、秋考试两次;外舍选升内舍,名额200员;内舍选升上舍,100员。上舍生优异者直接授官。

(2)颁行《三经新义》,作为应试标准。

(3)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

(三)变法的失败:

1、变法的进步之处:在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积贫”的局势,尤其是在财政上的贡献更为显著。

2、变法失败的原因:(1)因触动了大官僚、大贵族、大地主集团的利益而引起其激烈反对

(2)变法派内部的矛盾,削弱了变法派的力量。

(3)宋神宗改革重点的转移,偏离了变法最初的设想。

三、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和农民起义

(一)宋徽宗时期的腐朽统治:

1、编制元祐党籍,大肆排斥和打击异己。

2、宠信“六贼”,卖管鬻爵,挥霍无度。

3、“造作局”、“应奉局”与“花石纲”。

4、政府通过“括公田”掠夺民田。

5、大官僚、大地主大量兼并民田。

(二)方腊起义和宋江起义:

第四节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佃户身份的某些变化: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1、北宋政府实行招集流民、奖励垦荒等政策,推动了荒田的大量开垦;

2、随着垦田面积的扩大,人口大量增加;

3、农具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明显提高

4、注重河流、湖泊堤防的修治:北方黄河、汴河岁修制度的建立;南方石塘、河流湖泊的修治

5、南北农作物品种的交流:水稻由南向北的推广

6、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茶、棉、桑、麻、蔗等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农具的改进和水利灌溉事业的发达,北宋时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显著提高。一般年景,亩产米一石,福建、两浙地区丰收年份亩产米可达二至三石。(二)佃户身份的某些变化:

1、北宋租佃制形式——“合种”与“承佃”

“合种”:佃客用自己的耕牛或地主耕牛耕种地主的土地,秋收后,除留农业税和种子外,一般是佃客用自己耕牛的,产量对分;用地主耕牛的,只分得三成或四成。

“承佃”:佃客向地主租种土地,一般交纳定额租,地租额多在五成以上。

2、佃户身份的变化——封建隶属关系逐渐减弱

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工匠身份的某些变化:

1、矿冶业的发达:

(1)规模扩大,产量增加

(2)采矿冶炼技术有很大进步

2、造船业的进步:

官府与私人造船;体积和载重量大;隔离仓技术;指南针的应用;内坞和干船坞的建造

3、制瓷业的重大发展:

北宋五大名窑:官窑(河南开封)、钧窑(河南禹州)、汝窑(河南汝州)、定窑(河北曲阳)、哥窑(浙江龙泉)

4、雕版印刷业的发展和造纸业的兴盛:

印刷业中心:开封、杭州、建阳、眉州、成都

造纸业:原料多样化,品种多而质量高。

5、纺织业的发展:(丝、麻、毛、棉四种)

6、工匠身份的某些变化——封建人身束缚有逐渐松弛的趋势

三、商业的发展

1、城市的繁荣和市镇的兴起:

城市的繁荣:“坊”、“市”界限被打破;开封——夜市和晓市、固定市场和定期集市、“瓦肆”(瓦子、瓦舍);政府以行会控制商人和商业;

市镇的兴起:草市→→市镇

2、金属货币的大量发行和交子的出现

3、商税和专卖:

专卖制度的影响:使政府大获其利,但也严重影响了私营工商业的正常发展。

思考题:

1、周世宗改革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2、北宋初年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3、北宋中叶统治危机的主要表现。

4、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教案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教案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建立辽、宋、夏、金政权的民族首领及其建立时间,影响这些并立政权相互关系的重要盟约,理解辽、宋、夏、金之间通过和议维持和平关系的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多民族政权并立下民族关系的特征的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这一时期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战与和的评价,培养学生对事件的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他们建立的政权和宋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议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冲突的不同表现形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通过对岳飞抗金史实的学习,增强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爱戴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宋、辽关系,岳飞抗金 2、难点: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状况下的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唐朝灭亡以后,我国历史发展的格局。并引入新的学习主题。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分布在我国北方,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在南方和今山西地区则先后建立个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在这一时期,我过先后出现了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学生阅读引言讲解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辽、北宋、西夏的建立

1、辽的建立“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情景?你还了解这个民族的哪些知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放录像介绍契丹族,录像中解说词大意是这样的)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一个英俊的少年,骑白马沿土河而行,来到潢河与土河相汇处的木叶山,遇见一位乘青牛的美丽少女,两个互相爱慕,结为夫妻。他们的后代,就是契丹各部落人民。畜牧业在契丹人的生活里,占有重要地位。他们逐水草放牧,随季节迁徙,以马背和帐幕为家。他们放牧的本领很高,两三个人就能管理上千匹马。游牧和渔猎给契丹人带来衣食,他们吃猎到的野兽肉和捕来的鱼,用马奶作饮料。到六世纪时,契丹族开始用名马贡献给中原王朝,并与中原地区进行贸易。到唐朝末年,不少中原汉人来到契丹境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契丹国是如何建立的?其境内生活着哪些民族的人民?阿保机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契丹族不仅阿保机善于向汉族学习,其实他们整个民族都能做到这一点。下面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皇帝的,一个是民间的。辽代皇帝非常爱读汉族的文化典籍,如记录唐太宗治国经验的《贞观政要》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有个辽帝要汉人讲《论语》,《论语》里有一些称少数民族为夷、秋的字眼,当然是蔑称啦,汉人避嫌疑不敢讲。辽帝说,上古时候的夷狄,没有礼法,所以叫夷狄,我们现在已经彬彬有礼了,有礼仪,有文化,和汉人没有两样,你还避什么嫌,尽管讲!辽代的民间,契丹人教小孩读书,常把汉人诗句按契丹语法改动、改编后念诵,比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这是多么幽静的月夜风光:鸟儿栖止在池边的树上,僧人敲响了月光下的屋门。可契丹人读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不大有诗意了。正因为契丹人的虚心学习,所以汉化程度很快,很深。有一次苏辙出使辽朝,辽的结伴使臣几次谈及他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轼的文章,头头是道。苏辙回来向朝廷报告说:我们民间印的文字,北方无所不有。这是因为,不少的商人将来人文集运到了辽国去卖,“其利十倍”呀! 这足见契丹人是多么重视向汉族学习! 石敬塘为什么要把幽云十六州拱手送给契丹国?对宋辽产生什么影响?对石敬塘甘作“儿皇帝”你有何看法?学生阅读教材后讨论回答。

中国服装史讲义

《中国服装史》目录 第一章:先秦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中国早期服饰 第三节: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装制度 第四节: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 第二章:秦汉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袍服与冠履 第三节:女子深衣、襦裙下佩饰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第三节: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饰 第四节:北方民族的裤褶与衤两衤当 第四章:隋唐五代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圆领袍衫与幞头 第三节:女子冠服与妆饰 第五章:宋辽金元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汉族官服与民服 第三节:契丹、女真、蒙古族服装第六章:明代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官服与民服 第三节:女子冠服与便服 第七章:清代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官服与民服 第三节:趋于融合的满汉女子服装第八章:民国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长袍与西服 第三节:女子袄裙与旗袍 第九章:20世纪后半叶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装 第三节:女装

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节人类早期服装 一、概述: 旧石器时代 据考古,四百万年以前,云南元谋县已有人类生存,继后有陕西兰田人、北京周口店人、山西丁村人、广西柳江人、四川资阳人、北京山顶洞人(一万八千年前已自制骨针、项饰)、以及内蒙古河套人等创造早期生产工具。 新石器时代 大约在一万年左右,种植、用火、定居、饲养、制陶、缝衣,原始纺织业开始和发展(大约六千年前出现纺织品),基本确立最初也是最基本的上衣下裳形制。(如甘肃辛店彩陶纹饰,可见贯头衫样式) 二、关于服装起源的诸学说: 生体保护说气候适应说 (个体、生理)身体保护说 人体装饰说护符说 (社会、心理)象征说 审美说 吸引异性说 羞耻说 第二节先秦服饰 一、概述: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周朝分为西周(都设陕西丰镐)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东周(定都河南洛邑)春秋770年B.C.~476年B.C. 战国475年B.C.~221年B.C. 二、冠服制度: 冕服包括:冕冠、上衣下裳、腰间束带、前系蔽膝、足登舄屦,绣绘十二章纹饰。 十二章纹内容及寓意: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稚鸟)取其文丽; 宗彝(祭祀用器皿)取其忠孝;藻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向上;粉米取其滋养;黼(斧头)取其决断;黻取其明辨。 三、战国时赵武灵王引进胡服骑射: 春秋战国时的常服和礼服: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其形制为:续衽钩边,不开衩,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绕至背后,以丝带系扎。 胡服特征:短衣、长裤、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衣身紧窄。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016版)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册单元测试题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 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A.刘备B.元昊C.忽必烈 D.赵匡胤 2.“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反映了北宋建立后() A.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B.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C.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 D.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3.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共同点是() ①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都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 ③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 ④都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订立的。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4.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 5.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A. B. C. D. 6.宋与金的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A.南宋定都临安B.宋军收复建康C.宋金达成和议D.岳飞取得郾城

大捷 7.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岳飞书房的场景,其中错误的是() A.书柜中放有苏轼的词集 B.另一面墙上挂着宋金和议后的《金、南宋对峙形势图》 C.书桌上摆放着一本《资治通鉴》D.一面墙上挂有一柄宝剑 8.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 A.景德镇 B.邢窑C.哥窑D.越窑 9.“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

初中历史大事年表(全)精编版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古代部分 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距今约30000年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距今约7000~5000年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 距今约5000~4000年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 夏(约前2070~约前1600年)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商(约前1600~前1046年) 约公元前1600年,汤朝灭夏,商朝建立 西周(前1046~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771年戎族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前770~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战国(前475~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前221~前207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西汉(前202~9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9年西汉灭亡 东汉(25~220年) 公元25年东汉建立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220~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东汉灭亡。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西晋(266~316年) 266年西晋建立,魏亡。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先秦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山顶洞人进入民族公社时代距今七千至五千年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距今约四五千年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春秋后期孔子在世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公元前206~前202年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公元9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200年官渡之战208年赤壁之战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魏国建立266年西晋建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南北316年匈奴兵攻占长安,西晋灭亡317年东晋建立383年淝水之战420年宋朝建立,南朝开始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朝开始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PPT课件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学习目标】 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重点:隋唐盛世局面的形成、民族关系。 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盛世的关系、藩镇割据的形成。 一、隋朝 材料一:运河在隋代的开通关系到其后千余年间政治文化(巩固统一)、物质文化(物资交流)、精神文化(新文化、新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材料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修建开通大运河的利弊。 二、唐朝 (一)唐朝全面繁荣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体会总结唐朝的“繁荣” 材料一:唐初以均田、租庸调等制,奠下立国根基,又以无比的自信包容异族文化,融铸出多彩多姿的大唐风采。——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7世纪的初唐,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为灿烂光辉的一页。当帝国对外威信蒸蒸日上之际,其内部组织,按照当时的标准看来,也近于至善,是以自信心也日积月累。……在最初的100年内,人户的登记不断增长,国家仓廪库藏也愈为充实,上下之间呈现一片和谐融洽的景象。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二)民族关系 材料一:626年(武德九年九月)“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 627年(贞观元年)“朕以天下为家。” 644年(贞观十八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647年(贞观廿一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尽管“天可汗”这个新头衔主要是象征性的,但并非无足轻重,而且它证明了太宗的帝国理想既包含中国人也包含游牧民族,他认为这是自己特有的贡献。于是,他声明夷狄与中国人享有共同的天性,统治者的仁慈保护必须包括两者。都护府散布于中国边境:安西(西突厥、西域和吐蕃)、北庭(突厥诸部)、单于(统治东突厥)、安北(回鹘和其他的铁勒游牧民族)、安东(朝鲜、契丹、奚和)和安南(现在为越南的外族人)等六大都护府。与严重胡化且听命于非汉族军事长官的唐代边境军队一起,这些都护府形成了唐边境防卫和治理的基础。 ——潘一红《天子与天可汗》材料三:李唐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间华夷,兼收并蓄。当时的长安几乎为一国际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之好:服饰、饮食、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及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向达材料反映出唐朝(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的历史作用。 (三)唐末五代藩镇割据 材料一:唐初开边之后,对当地民族采取羁縻式管理,委其首领自治,驻军较少。……为防御边疆诸强敌,守住已开拓的疆土,唐廷吸取教训,被迫大量增加边防驻军,形成若干边防大军区,其长官称为节度使。——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政府任命一批安史降将为节度使,内地军将、地方长官也被委任为节度使,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上》(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中期以后出现“藩镇跋扈割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唐朝时期的藩镇有何危害?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优秀教案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了解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历史事件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安史之乱的影响。通过黄巢起义了解农民起义。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展示杨贵妃图片导入新课。 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人和马。于是,就有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政治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一)“安史之乱” 1.师提问安史之乱开始结束的时间。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2.师生共同探讨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影响? 材料一:(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材料二:唐玄宗开元十年设置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致使地方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天宝年间,边缜兵力达50万,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藩镇割据与唐朝衰亡 师生共同探讨 1.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黄巢起义的历史影响什么? 材料: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并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师简要讲述下唐朝灭亡的背景、时间。 (三)五代十国 师生共同探讨 观察教材五代十国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 2.通过五代十国的更迭分析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3.五代十国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课堂小结 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5.1 五代十国1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 代、辽、宋、夏、金、元 ★第一节五代十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五代的更替和五代十国统治的主要特点。 2.掌握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原因。 3.掌握周世宗的改革及其影响。 4.掌握五代十国后期,统一趋势的不断加强。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五代十国时期割据政权之间连年混战,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相对安定的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使学生认识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2.五代十国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后周世宗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增强了后周的实力,为后来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对比分析五代十国时期南北政治局面的不同,阐释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政治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2.通过学习周世宗改革及改革的影响,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成就。 2.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 五代十国后期,统一趋势的不断加强。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地图:《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 3.自制投影图片:《周世宗改革表》。 ●教学方法 1.图表法:可制作一些图表,列出五代十国朝代的更替情况以及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存的情况。 2.讨论法:组织学生对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原因、周世宗的改革及其影响、如何理解五代十国后期统一趋势的不断加强等问题展开讨论。 3.阅读法、讲解法:对于一些具体的内容,可提出一些问题指导学生看书,然后,教师再做讲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堂构思 本节属于非考试内容,但是知识点也比较琐碎,涉及到五代十国的更替、南方经济的发展、统一趋势的加强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 1.各个部分内容的重点和几个部分的相互联系。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经济上,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政治:本阶段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封建国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全国重新统一的过程。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但在全国的版图上还存在着辽、大理等发展政权,后来更陆续出现了西夏和金。因此北宋只是局部统一的朝代,而区别于大一统的汉唐。北宋亡后,又出现了南宋与金的对峙。直至1279年,元政权凭借其强大的武力使全国重新归于统一。 本阶段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阶段。主要体现在北宋和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巩固统治,本着“强干弱枝”的指导思想,解除中央和地方大将的兵权,使地方行政权和财政权分开,又在中央组织强大的禁军。这些措施避免了地方分裂的再现,使北宋在政治上出现了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又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数量的激增,造成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至北宋中期,已出现严重的财

政、政治和边防危机。为缓和矛盾,富国强兵,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他制定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等措施,力图限制官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缓解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由于用人不当,特别是新法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削弱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遭到特权阶层的反对,新法没有成功。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有效治理广阔的国土,实行行省制,初步奠定了后世省区的规模,并通过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等机构,有效地保证了中央对包括x藏、台湾在内的广大边疆地区的管辖,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经济:本阶段,在农业和手工业繁荣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显著发展。商业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已打破了唐朝“市”、“坊”的界限;货币种类繁多,尤其是北宋在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民族政权的边境上,还兴起了“榷场”贸易。 本阶段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南宋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的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地位。 本阶段中国古代纺织业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南宋时,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6.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从隋唐建立到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的基本史实 2.通过学习“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了解隋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的盛世局面,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隋唐时期民族交往的史实,了解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了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交往,维护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隋唐到五代十国时期时期政权更迭的史实;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 难点:评价历史人物;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知识概览】 隋唐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隋朝的建立实现了这个国家的重新统一。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李唐兴起后,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了激烈的挑战。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时期。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纽约的唐人街》,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什么是唐人街。 教师介绍:所谓的唐人街指的是在外国一些华人、华侨聚居的地方,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些地方会被叫做唐人街呢?这是因为历史上唐朝时期非常强盛,声名远播欧洲,唐人也就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那么,我国历史上隋唐时期取得了哪些成就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 【讲授新课】 框题一:隋唐的统一 『新知讲解』 (一)隋朝建立与南北统一 教师讲解: 1.隋朝建立: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国号隋,定都长安。 2.南北统一:公元589年,隋灭陈。 意义: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自主学习』 教师布置自主学习任务:结合教材,概括隋朝经济建设的主要活动。 学生展示: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 教师出示PPT,结合图片介绍含嘉仓考古遗址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通典·食货典》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教师学科教案 [ 20 – 20 学年度 第__学期 ]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 市实验学校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第27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

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安史之乱、藩镇割锯和宦官专权,大大削弱唐朝的统治力量,加深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从而提高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概况 难点: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法; 2.合作探究法; 3.分组讨论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曾学习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开元盛世”是指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史事?开元年间是从哪年到哪年?“开元盛世”的含义是什么?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叫开元,指713年到741年的这段时间。“开元盛世”指开元年间,唐朝在政治上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呈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天宝危机(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天宝危机”这一子目的小字,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天宝危机”产生的原因。 同学阅读课本后得出:玄宗骄奢,宠爱贵妃,不理政事,重用奸相,朝政腐败。因此,预伏着“危机”。 过渡:天宝危机后,唐朝的历史有何去何从呢? 二、安史之乱(板书)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对安史之乱的描写。这动地而来的鼙鼓宛如一股龙卷风,惊破了皇家的清歌妙舞。安史之乱的爆发决非偶然,它有必然的原因。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板书) 教师展示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的ppt,请同学们阅读讨论爆发的根本及直接原因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ppt内容: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曾设置大都督或都督率兵戌边。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直接代表皇帝,称为“节度使”,仍不是正式官名。到公元710年,睿宗开始设置节度使。玄宗时,边境设有10个节度使。他们不仅是军事长官,还掌握政治、财政大权。虽然一般还接受唐政府的命令,但是已逐渐形成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的封建割据势力。安禄山是胡人,原来位卑官小,由于他以财货贿赂奸相李林甫和玄宗宏爱的杨贵妃,甚至于甘当杨贵妃的干儿子。还无耻地对唐玄宗表白,他的“大肚皮里只有一颗忠心。”取得唐玄宗对他的极度的信赖,不断给他加官晋爵,先任平卢节度使,后来兼范阳和河东节度使,掌握北方三镇的大权。他有近20万军队,成为“兵雄天下”割据一方的势力。 学生讨论后得出: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

教材习题解读—《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教材第41页“读图学史” 提示:秦汉时期,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原王朝疆域规模基本奠定。秦朝首次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疆域西到陇西,南到南海,东到东海,北到长城一带;西汉疆域比秦朝增加了西域地区;唐朝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包贝加尔湖,设置六大都护府管理周边少数民族;北宋时期,由于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在北方和西北地区的统治区域缩小。感想: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一切分裂行为。 教材第43页“课外学史” 提示: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讲述即可。 例如:岳飞是河南汤阴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他精通兵法,喜欢学习历史。南宋初年,他参加了北方人民组织的抗金队伍“八字军”。后来到开封,受到南宋抗金老将宗泽的赏识。由于作战勇敢和有才千,他立下多次战功,很快成为一支军队的将领。岳飞的军队纪律严明。行军露宿,只许士兵睡在廊檐下。老百姓请他们进屋,他们也不进去。老百姓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岳家军”。岳家军练兵认真,作战勇敢,多次以少胜多,在突然受到敌人袭击时也不慌乱。金兵惧怕他们说:“推倒一座山容易,动摇岳家军的阵容难!”1140年,金兵又大举进攻南宋。岳飞等将领分路出击,岳飞负责中原一线,他一面派人到河北一带联络当地的民间抗金组织,一面亲率大军进击,收复了河南许多州县,驻军郾城,两军展开激战。郾城大战中,金军投入精锐骑兵15000人。金军大将兀术以头戴铁盔、身穿铁甲的3000“铁塔兵”打前锋,以号称“拐子马”的骑兵居左右,列队进攻。岳飞指挥儿子岳云等率军应战。双方从下午激战到天黑,宋军大获全胜,追杀金军几十里。岳家军乘胜前进,抵达开封的朱仙镇,北方人民抗金情绪高涨。岳飞请求宋高宗下令北伐。宋高宗和朝中的奸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会威胁自己的统治,于是向金求和,并命令岳飞撤回军队,岳飞愤慨地说:“十年的功劳,一天就断送了!”1141年,宋高宗解除了岳飞等抗金将领的兵权。秦桧又派他的爪牙诬陷岳飞谋反,把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逮捕入狱。另一位抗金将领韩世忠去质问秦桧,根据什么说岳飞谋反,秦桧拿不出证据,竟厚颜无耻地说:“莫须有。”韩世忠愤怒地对他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1142年年初,宋高宗

第十二章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doc

第一节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 一、五代的更替 五代是指 907 —— 959 年间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朝代。在这短短的 53 年间,中原地区先后更换了八姓 14 帝,每位皇帝在位时间平均不足 4 年。这些政权的建立都是起家于方镇武将,他们依靠了弑其父、弟杀其兄、臣代其君、养子夺生子之位等各种不正常手段获得君位。所以说,五代诸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势力的持续发展。 ①后梁( 907 —— 923 ),由朱全忠(朱温)所建,立国 17 年。朱全忠本是唐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投降唐朝后被任命为宣武军节度使,驻守汴州,他在唐末混乱中兼并了许多割据势力,逐渐统一了黄河流域。907 年,他废唐哀帝自立,国号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以开封为都,史称“后梁”。五代的历史从此开始。 朱全忠立国前,曾与割据山西的原唐朝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长期夹河而战,争战绵延 30 余年。立国五年后,朱全忠被自己的三子朱友珪杀死,次年朱友珪又被自己的弟弟杀死。(臣叛君;子轼父;弟杀兄)。由于内部混乱(魏博节度使的牙兵投奔了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削弱了战斗力, 923 年,后梁被后唐军队攻灭。 ②后唐( 923 —— 936 )立国 14 年。李克用在后梁建国的次年即病死,其儿子李存勖,继承晋王之位,他继承父志,在北面打败了契丹,东面灭掉了长期割据幽州的刘仁恭父子,西南攻打四川。在灭后梁前半年已于 923 年 4 月即帝位,建国号唐,灭后梁后以洛阳为都,史称后唐。 李存勖建国后,自以为血战二十年而得天下,心满志骄。变得荒淫无道。在位三年即引起魏州兵变,李存勖派李克用的养子、沙陀人李嗣源前往平变,但李嗣源却利用叛兵,南下洛阳,自立为帝,史称明宗。(由于李存勖已死于流矢。)李嗣源力改唐庄宗为政之弊,关心农事,发展生产,在位 8 年。明宗死后,他的养子夺生子之位,后来,养子又被其女婿杀害。这样后唐历四帝, 3 姓 14 年,灭亡。 ③后晋( 936 —— 947 ),立国 11 年 936 年,后唐明宗的女婿、河东节度使、沙陀人石敬瑭乘洛阳内乱之际,谋图夺权,他以割让给契丹幽、云(见书 P2 ) 16 州之地,作为送给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寿礼,并以 45 岁而无耻地认 34 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岁贡 30 万匹绢帛等为代价,取得了辽兵的援助,推翻后唐,取得帝位,国号晋,以开封为都,改元天福,史称“后晋”。 石敬瑭曾长期跟从李克用父子征战,累立战功,才被委以重任。他甘愿做儿皇帝、割地纳帛,给此后的中原王朝带来了极大的麻烦。此后,中原王朝失去了长城一带的天然屏障,契丹骑兵可以方便地驱马南下,使中原王朝常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他的卖国行径当然也使他自己的朝廷深受其害,如他的下属、留守邺都的北面行营招讨使杜重诲,本以抗击契丹为职,后却投降契丹,并带契丹兵南下,攻入开封,以夺帝位。 946 年,契丹兵攻入开封,大肆抢劫,导致东西二千里范围内深受其害。在中原人民反抗下,契丹人俘虏了晋出帝,大肆抢劫后退还。后晋灭亡。(历二帝 11 年)。 ④后汉( 947 —— 959 )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入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以及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理解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教学准备】 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十国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上节内容,突出“中外文化交流”。 二、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2.安史之乱: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简单概括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3.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教师可补充介绍:玄宗时,边境共设10 个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虽称藩臣,实非王臣”。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 三、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1.引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讲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2.注意讲清藩镇割据的概念;结合《敦煌壁画中的节度使出行图》,加强形象记忆。 3.评价唐玄宗 学生讨论后得出: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人,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空前发展,把唐朝推向全盛,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这是他的功绩。而唐玄宗统治后期,却重用奸臣,贪图享乐,荒于朝政,导致安史之乱,国家日趋衰落,这又是他无可争辩的过失。所以,唐玄宗有功有过。但总起来说,唐玄宗应该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经验教训: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 4.想一想,“安史之乱”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唐朝后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混战不已;宦官专权,把持朝政。 2.黄巢起义:

第6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第6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6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下面我就本课的教学设想向大家作一介绍。 一.教材地位: 本课为第七学习主题《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的第一课。 上一主题虽然有隋唐的统一,但隋唐的统一中仍包含着相当严重的“分立”倾向,所以才有藩镇割据,有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10至12世纪,我国先后出现了北宋同辽、西夏政权的并立和南宋与金对峙的局面。本课辽、宋、西夏、金承五代十国而来,这些政权并立时期各民族的交往和发展不仅有利于民族融合,实际上民族关系已处于更大的统一发展的过程中了,为我国以后的元明清三个巨大统一王朝准备了条件。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成人,半儿童的特点,是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七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思维简单。从小学到七年级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使他们不仅带着好奇心去观察世界,而且以好奇心去探求知识。因此,刚进入七年级,他们抱有新的希望;渴求在新的环境中得到新的知识,对各门功课都有一种新奇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需要培养。 三.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1)知道北宋的建立。(2)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辽、宋、西夏三个并立政权及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了解宋辽、宋夏战和关系,理解战和的实质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多民族政权并立下民族关系发展特征的分析和探讨,学习分析事物发展特征的方法;通过对这一时期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战与和的评价,学习对事件的评价方法。收集岳飞抗金故事,增强学生对岳飞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学习信息获取与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契丹人、党项羌、女真人等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建立的政权和宋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议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冲突的不同表现形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关系观;通过岳飞抗金史实的学习,增强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爱戴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辽、宋、西夏、金之间并立关系的建立以及岳飞抗金

(2017年春季版)《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第27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安史之乱、藩镇割锯和宦官专权,大大削弱唐朝的统治力量,加深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从而提高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概况 难点: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法; 2.合作探究法; 3.分组讨论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曾学习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开元盛世”是指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史事?开元年间是从哪年到哪年?“开元盛世”的含义是什么?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叫开元,指713年到741年的这段时间。“开元盛世”指开元年间,唐朝在政治上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呈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天宝危机(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天宝危机”这一子目的小字,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天宝危机”产生的原因。 同学阅读课本后得出:玄宗骄奢,宠爱贵妃,不理政事,重用奸相,朝政腐败。因此,预伏着“危机”。 过渡:天宝危机后,唐朝的历史有何去何从呢? 二、安史之乱(板书)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对安史之乱的描写。这动地而来的鼙鼓宛如一股龙卷风,惊破了皇家的清歌妙舞。安史之乱的爆发决非偶然,它有必然的原因。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板书) 教师展示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的ppt,请同学们阅读讨论爆发的根本及直接原因

ppt内容: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曾设置大都督或都督率兵戌边。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直接代表皇帝,称为“节度使”,仍不是正式官名。到公元710年,睿宗开始设置节度使。玄宗时,边境设有10个节度使。他们不仅是军事长官,还掌握政治、财政大权。虽然一般还接受唐政府的命令,但是已逐渐形成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的封建割据势力。安禄山是胡人,原来位卑官小,由于他以财货贿赂奸相李林甫和玄宗宏爱的杨贵妃,甚至于甘当杨贵妃的干儿子。还无耻地对唐玄宗表白,他的“大肚皮里只有一颗忠心。”取得唐玄宗对他的极度的信赖,不断给他加官晋爵,先任平卢节度使,后来兼范阳和河东节度使,掌握北方三镇的大权。他有近20万军队,成为“兵雄天下”割据一方的势力。 学生讨论后得出: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 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2.安史之乱的经过(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P24“安史之乱”一目。然后教师挂出“安史之乱”放大地图。 提问:安史之乱是以何人为叛乱首领在何时何地起兵? 叛军的主攻路线是哪条,当时玄宗的情况如何? 为什么说杨国忠罪有应得?杨贵妃被缢也不过分?真正造成天宝危机的罪魁祸首是谁?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过渡:这场叛乱有是如何结束的呢?多媒体展示资料,教师提问:叛军是怎样失败的呢? 763年,唐朝才打败叛军。这场持续八年(755—763)的战争——安史之乱终于结束。 3.安史之乱的性质和影响(板书) 安史之乱,是一场地方节度使发动的对中央政权的叛乱,它对人民来说是一场大灾难。 安史之乱的影响有哪些呢?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得出: 安史之乱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使北方生产遭受摧残,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长安城内曾是一片火海,黄河中下游“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洛阳周围几百里变成一片废墟。二是导致了蕃镇割据(下面要讲到)的局面。总之,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此唐朝便一蹶不振了。 三、五代十国 经过黄巢大起义的沉重打击,唐朝的统治一蹶不振,在残酷镇压各地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大小藩镇乘机扩张地盘。唐朝的天下已经名存实亡,"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藩镇之间相互吞并,混战不已。请大家带问题看书:1、什么是五代?统治范围是哪儿?2、什么是十国?十国都在南方吗?唐朝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合称五代,统治范围是黄河流域。五代的时候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其中有一个在北方。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忆古惜今,唐诗奏响强国华章;探寻根源,实践历史新课认识。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高一新教材教学课教学设计 石林县一中历史学科赵雪梅 【背景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位列新教材第二单元,上承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一课,下启两宋历史篇目。就其历史地位而言,隋唐的开创并不止结束两晋南北朝战乱分裂历史的意义,更重要的在于,它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又一重要转型时期,甚至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辉煌巅峰。在这一时期,国家治理,无论是制度传承创新,还是疆域拓展;无论是地域纵深发展,抑或是民族关系处理,新问题层出不穷,新的解决方式,探索也在运应而生;社会经济,复杂庞大的经济运行体制,靠的不仅是外部中国本身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人力,更取决于统治者的治理智慧和强大果敢的探索心力;于文化艺术,宽容开放,思想自由,上行下能的内生环境终换中国文明大放异彩,形成独特强大的文化圈,远及世界。就是这样一段历史的学习,对于今天我们思考强国发展战略,探寻继续前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信会给我们带来不少有价值的历史思考。而“隋唐”这个课题学习的突出,对于构建学生完整的历史时序史观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本节课还试图将新课程学习内容探讨和学生学科素养中尤其家国情怀做很好的联接,达到历史学科人文素养的价值体现,解惑和育人兼顾。 据此,我确定本课的历史教学任务是:以“隋唐五代”历史为例,通过对知识的整合,梳理知识主线,架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脉络,巩固并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探索规律,总结国家治理和民族关系处理方面的历史必要认知和历史学习思维。同时,使学生通过了解隋唐五代历史,在感慨文明古国的发展征程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实现百年中国强国梦的更深体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高一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是已经学习过的,但知识较为零散,不具体系,没有古代史的整体观,且不能以己推彼,总结规律,上升认识。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要完成的是时空观念的强化,同类知识点的规律总结。使学生不仅实现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且能形成正确的人生引领价值观。培养也是探索出适合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