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

中国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
中国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

一、引言

研发的外溢性使得研发者的排他成本极高[1](P71~102)。专利与知识产权制度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搭便车”问题,然而不是所有的研发成果都能够确立私有产权,或者即使有了私有产权也不能阻止其利益的大量外溢(如模仿创新)。Griliches等学者发现,产业研发的社会回报率达到40%~60%,大大超过了其产业回报率[2](P32~40)。较大的正外部性会导致私人厂商缺乏足够的研发激励,从而造成社会福利损失。这为政府介入研发、提升社会福利提供了理由。不过,即使是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研究也并不意味着只能由公共财政提供,以美国为例,1901~1999年共有19位在企业或工业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占美国总获奖人数的9.41%[3](P35),1991~1998年间,美国企业界对基础研究的投人占全国基础研究总投人的比例平均为25%左右[4](P75)。

由于政府和企业都对研发投入,这就引来一个问题,即政府科技投入会对企业研发支出造成什么影响?

是会排挤企业研发支出(挤出效应),还是会促进企业研发支出(杠杆效应)?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政策意义在于:如果两者之间总体上呈现杠杆效应,为了鼓励企业创新应该增加政府研发投资;反之,则应该减少政府投资。目前国内的研究关注我国政府科技投入杠杆作用的多,探讨挤出效应的少;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就是有个别的定量研究也不是专门研究此问题的。本文目的就是根据调查资料来研究我国政府研发投入和企业研发支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模型的建立与实证分析

1.基本假设。企业除了自行研发之外,还可以委托独立科研机构和高校为其研发,因此,企业研发总支出为企业自身研发支出与企业向独立科研机构、高校提供的研发经费之和。由于缺乏企业研发支出的直接统计资料,本研究用企业技术开发经费的数据来替代。研发活动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销售收入等,但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本研究假设企业研发活动的直接成果就是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考虑到研发活动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和惯性,笔者认为,企业t-1年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和研发支出都将对t年企业研发支出产生影响。政府的研发支出主要有四个方面:(1)对企业研发活动直接资助;(2)向科研机构的研发活动提供财政拨款;(3)为高校的研发活动提供资金;(4)为企业研发活动提供税收激励等优惠政策(由于资料原因,本研究不考虑此项对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

2.模型建立及实证分析。根据假设,构建我国政府研发支出对企业研发支出影响的模型:

InRPt=βRPInRPt-1+βVAInVAt-1+βRGInRGt-1+βGOVInGOVt-1+βHEInHEt-1+τt-1

《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SocialSciencesinYunnanNo.1中国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

杨洵,师萍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作者分析了近13年来我国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认为政府科技投入的杠杆作用要大于挤出效应;但政府向高校提供研发资助可能会挤出企业研发支出。分析了我国科技投入现存的问题,介绍了发达国家的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科技投入;企业研发支出;杠杆效应;挤出效应;研发促进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691(2006)01—0062—04

收稿日期:2005-07-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我国R&D投入的绩效分析与制度支持研究”(项目编号:70473073)。

作者简介:杨洵(1971~),男,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安邮电学院经贸系讲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企业管理研究。

师萍(1949~),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财务会计、科技发展研究。

62

其中,RP为企业研发支出;VA为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RG为政府对企业的研发资助;GOV为政府对科研机构研发的财政拨款;HE为政府对高校研发活动提供的资金;t为时间下标(t=1,2,…,13),代表样本期从1991 ̄2003年;β为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参数,β为正表示两变量间具有杠杆效应,为负表示两变量间具有挤出效应;τ为误差项。

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1 ̄2004)的相关数据,利用SPSS10.0软件对上述回归方程进行拟合,结果见附表。

3.结果。研究的结果表明:首先,总体而言,政府科技投入的杠杆作用要大于挤出效应。尤其是政府对科研机构的资助将对企业研发支出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其弹性系数为1.007,即政府对科研机构每资助1元,企业会相应追加研发支出1.007元;其次,政府对企业研发进行直接资助和向高校提供研发资助会对企业研发支出产生挤出效应,相应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43和-0.132,即政府向企业每资助研发经费1元,企业将减少研发支出0.043元;政府向高校每资助研发经费1元,企业将减少研发支出0.132元;最后,我国政府对研发的间接资助(资助科研机构)要比直接资助企业更有效。而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则没有通过检验,被剔出了回归方程。

三、政策建议

1.坚持政府科技投入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研发支出的杠杆作用。“主导”和“主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幸的是绝大多数学者将两者混为一谈),“以政府科技投入为主导”是指政府科技投入在社会科技总投入中的地位问题,说的是政府科技投入对全社会科技投入的决定与影响作用,它并不涉及政府科技投入的数量(尽管要起到决定和影响作用必须要以一定的数量和比例作为保证);“以政府科技投入为主体”则是指政府研发投入在社会研发总投入中的数量和比重上占绝对优势。

随着全球竞争加剧,各国政府都己经认识到科技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投入的研发经费也越来越多。从1971 ̄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的研发经费投入从152亿美元增加到696亿美元,增长了3.6倍;日本政府从4473.9亿日元增加到35407.6亿日元,增长了7倍;德国政府从41亿欧元增加到159亿欧元,增长了3.9倍;法国政府从106亿法郎增加到765亿法郎,增长了6.2倍;英国政府从6.7亿英镑增加到50.7亿英镑,增长了6.6倍[5](P93)。从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比例看,基本形成企业占2/3左右、政府约占1/3的格局[6](P99)。笔者认为,这是政府对国家总体经济引导和控制的必需比例。

首先,坚持和加强政府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有助于利用基础研究“技术外溢”的特性减少企业研发成本,缩小其研发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差距,提高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积极性。基础研究一般与商业目标无关,且投资大、周期长,其成果一般以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等形式存在,无法通过申请专利获得排他产权。因此,企业不能成为其主要供给者,应该主要由政府提供该类研发资金。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研发经费中,三种类型的研发经费投入占总经费的比例一般为:基础研究13% ̄19%,应用研究20% ̄25%,试验开发50% ̄61%[7](P6)。相比之下,1995~2002年间,我国研发投入中只有约5%用于基础研究,22%用于应用研究,73%以上用于试验与发展[8](P123)。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在发展中国家中也是偏低的,其不利后果已经显现:重大科技发明一直很少,甚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高等奖金也连年出现空缺。另外,基础研究投入的严重不足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研发的首要工作大都是引进国外的技术,简单地用于生产技术的改进、产品的更新换代。这种现象的持续将导致我国的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因此,只有继续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才能保证我国科技水平的快速进步和GDP的增长速度。

其次,高新技术和涉及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往往是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成为各国政府资助的重中之重。比如,瑞典和芬兰对移动通讯技术NMT标准的采购为爱立信和诺基亚公司进入移动电话行业提供了决定性的帮助,并使这两家公司成为全球移动通讯设备的主流生产厂商。精密陶瓷技术是热动力机生产的一项关键技术,美国政府在1979~1986年间对从事该项技术研究的相关企业提供2亿多美元补贴,占总研究经费的1/3[9](P96)。在发展中国家,政府资助这些技术研究对于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帮助本国企业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由于

回归系数标准误差t统计量t值的相伴概率政府对企业的研发资助βRG-0.0430.153-0.5310.635

政府对科研机构的财政拨款βGOV1.0070.2125.9850.009政府对高校研发资助βHE-0.1320.103-2.3620.059上一年企业研发投入βRP0.1680.1511.1010.318

附表模型的回归结果

63

当前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国家科技投入体系尚不完善,因此,重大科研项目仍应由政府组织实施。这就决定了政府科技投入在全社会研发投入中仍将发挥主渠道作用,需要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切实强化财政科技投资,确保预算安排的科技投资增长高于经常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并确保财政超收部分分配中加大比例安排科技投入[10](P79)。

2.以企业研发为主体。“以企业研发为主体”是指企业研发投入在社会研发总投入中的数量/比重上占绝对优势。因为研发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最终靠企业完成,企业最清楚实际生产中所需要的技术,如果企业不是研发的主体,会造成研发活动缺乏目的,很多成果注定只能束之高阁。据调查,我国单位研发支出的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成果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若以世界平均数为100%,中国科学成果效率系数为33%,技术成果系数分别为2%和4%[11](P80)。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除了有经费不足的原因之外,很可能就是因为现有的科技成果供给没能满足企业对技术的需求。另外,研发机构也由于不能直接得到科技成果应用的好处,会缺乏投资的动力,造成研发投入不足,最终只能靠政府来供给。因此,为了促进科技投入的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就要让企业成为研发活动的主体。

在发达国家,企业一直都是研发活动的主体,而且其研发投入占社会总投入的比重不断增加,从研发经费来源看,在1991~2000年间,各国企业研发投入占社会总投入的比重除了英国和日本分别基本保持在50%和75%外,都在扩大,美国由57.5%上升到68.2%;法国由42.5%上升到54.1%;德国由61.4%上升到66.1%。从研发经费的使用结构上看,在1995~2000年间,各国企业研发支出占社会研发总支出入的比重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除了英国接近70%(由64.9%上升为67.8%)以外,其余均在70%以上,美国由71.9%上升到75.5%;德国由66.3%上升到70.0%;日本由70.3%上升到72.0%;韩国由71.4%上升到74.1%[7](P5~6)。

而中国企业直到2000年才在研发活动中成为数量上的主体,但其实际研发能力以及在全国研发活动总体中的作用仍然较弱。目前我国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在全部企业中的比例只有45.6%。即使是设立了研发部门的企业,也普遍缺乏独立的研发能力。从研发强度(即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看,我国大中型企业普遍偏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为0.5%左右,1999年为0.6%,2000年为0.71%[12](P75)。自身研发投入少,会严重制约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外部知识的吸收能力以及竞争能力的成长。国际上一个定性研究的结论显示: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小于1%,企业难以生存;2%可以勉强维持;5%以上才有竞争力。如果用这一标准来衡量,我国企业多属于难以生存之列。

为了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研发活动,笔者建议:第一,明晰产权。产权明晰不仅要求确保企业法人的利益独立和责任独立,而且要确立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的人力资本产权,还要建立相应的人力资本产权实现机制,如年薪制和股票期权制等,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第二,应该加紧市场制度建设、法制建设、保护知识产权相关制度建设,制定规范企业市场行为的准则,为企业的研发活动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第三,改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这包括:加快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变;取消对盈利企业的限制,统一各类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税前费用扣除比例;放松对企业亏损的规定,适当延长向后结转的年限[13](P25)。第四,建立支持企业研发创新的金融体系。这包括:建立专门为企业创新提供贷款支持的政策性银行——

—科技发展银行;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风险投资体系和适合风险资金有效配置的机制等。

3.调整高校研发投入结构,防止高校研发对企业研发的挤出效应。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是一个国家原创性创新、高新技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因此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如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高校研发经费逐年上升,年均增长8.8%。其高校研发经费占美国研发经费总额的比例,从1970年的9.1%提高到1980年的9.9%,1990年的10.7%,2000年的11.4%,2002年的13.04%,说明高校在美国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作用不断加强[14]。不过,美国对于高校研发的主要需求和期望,并不是要它取代企业直接介入经济建设,而是要它源源不断地提供出色的基础研究成果以及受过良好训练和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因此,美国高校的主要精力更多地放在承担联邦政府的基础研发和公益性研发课题上[15](P10~11)。基础研究经费在美国高校研发经费中的比重一直在2/3以上;应用研究经费占到1/5~1/4;试验发展经费的比重基本保持在7%~8%左右[16](P97)。以2000年为例,联邦政府对高校研发经费的投入,73.6%用于基础研究,18.6%用于应用研究,7.8%用于试验与发展。同时,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也侧重于基础研究,2000年,企业对高校的研发经费投入中,基础研究所占比重为61.5%;应用研究占31.6%;试验发展占6.9%[14]。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对高校科研的投入,1995~2000年,我国高校研发经费增长了1.4倍,年均递增19.2%,增长幅度大大高于美国高校,但是,我国对于高校科研工作的要求,是同时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化

64

作为重要任务,一方面要不断地创造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要强调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7],所以,我国高校要比美国高校更多地介入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在科技创新过程链的中、下游更为活跃,而在基础研究中的作用远不如美国。2001年,我国高校基础研究经费只占全国基础研究经费的1/3。另外,我国高校研发经费的结构与美国高校相比,差异也很大,2000年,高校基础研究经费只占我国高校研发经费总额的20.6%,而应用研究经费占53.4%,试验发展经费占26.0%[18](P366~374)。

以上事实说明,当前我国高校科研工作存在着突出的问题:首先是基础研究薄弱,原始性创新不足;其次是高校过度介入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领域会对企业研发产生挤出作用(这一点已经在本文的实证研究中有所体现),这会造成我国原本就有限的研发资源在分配上的低效率,从而影响我国科技实力的提高。因此,政府在加大对高校研发经费的投入、进一步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合理配置研发经费资源,加大高校基础研究和创新的力度。我国高校当前基础研究经费比重过低,有可能影响国家的研发水平和科研发展后劲。今后应注意逐步调整高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部分的投入比例,提高高校基础研究经费比重。由于当前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对高校的研发投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可能还是会继续侧重于能较快转化的“短、平、快”项目和产业化项目,因此,高校基础研究经费比重的提高应主要通过国家有关部委,如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专项经费中基础研究经费的增加来实现。

参考文献:

[1]RomerP.M.Endogenous.TechnologicalChange[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0,(0ct).

[2]Griliches.Zvi.ThesearchforR&Dspillovers[J].ScandinavianJournalofEconomics,1991,(Vol.94).

[3]曾国屏,李正凤,杜祖贻.当代科学共同体的分化与学术国际化的思考[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6).

[4]StevenPayson.NationalPatternsofR&DResources[Z].Washington: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1998.

[5]程如烟.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政府财政研发投入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3,25(2).

[6]张缨.世界研发大国R&D投入主体不同比例关系的形成及借鉴[J].中国科技论坛,2004,(6).

[7]陈震,李丽亚,裴方芳.典型国家R&D经费投入比较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3,(5).

[8]何青.提升我国R&D实力的途径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3,(5).

[9]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张炜.中美两国研发经费的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10).

[11]胡鞍钢.知识与发展:21世纪新追赶战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2]刘立.企业R&D投入的影响因素:基于资源观的理论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3,(6).

[13]李丽青,师萍,曾观群.中外激励企业R&D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比较及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10).[14]NationalScienceBoard.Scienceandengineering:Indicators2002[EB/OL].http://www.nsf.gov/sbe/srs/seind02/append.htm,2003-11-18.

[15]邵一华.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大学:国家比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3).

[16]张炜.研发经费视角下中美两国高校科技创新的特点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3).

[17]高校三大任务,科研要走在前头——

—访新任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N].科技日报,2003-03-28.

[18]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TheImpactofChineseGovernmentS&TFunding

onBusinessR&DExpenditure

YANGXun,SHIPing

(NorthwestUniversity,Xi'an,Shanxi,710069,China)

Abstract:TheauthorsanalyzetheimpactofChinesegovernmentS&TfundingonbusinessR&Dexpenditureinlast13yearsandbelievethatthefundinghasmoreleverageeffectthansqueezing-outeffect.ButthegovernmentfundingonuniversitiesandcollegesforR&DmaysqueezeoutbusinessR&Dexpenditure.Then,theauthorsanalyzethepresentproblemsofChineseR&Dinvestmentstructureandintroducespracticesofdeveloped-countrieswhicharevaluableforreference,andmakespolicysuggestionsonChineseR&Dinvestment.

Keywords:Government'sS&Tfunding;BusinessR&Dexpenditure;Theleverageeffect;Thesqueezing-outeffect;R&Dpromotionpolicy

[责任编辑:俞亚克]

65

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全球第四 但强度和利润率并不高

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全球第四但强度和利润率并不高 6家进入全球前100名的中国企业,分别是华为、中兴通讯、中国石油、中国中铁、百度、中国中车。德 勤· 2017/04/10 09:38研究与开发(以下简称“R&D”或“研发”)经费支出,一直以来都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无论是注重创新的传统企业,还是发展迅速的新型企业,都把R&D投入视为自己的立业之本。 本文从2016年12月欧盟最新发布的“全球2500家企业R&D 投入排行榜”(以下简称“排行榜”)来分析一下榜上有名的企业R&D投入的现状与特点,并对比中国企业(不含中国台 湾地区,下同)R&D投入的情况,探究中国企业如何向发达国家企业取经,以此提升竞争力。 全球和中国R&D投入的现状 2015/16财年,全球2500家上榜企业R&D总投入为6959.6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6.6%。其中有25家企业超过了50 亿欧元,R&D投入最高的是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达136.1 亿欧元。全球研发费用支出最多的前100家企业的R&D投入占到2500家受调查企业R&D投入的53.1%。从排名前十的行业来看,汽车行业上榜2家,医药行业上榜3家,IT相关行业数量最多,上榜5家,再次证明IT相关行业是极具科技创新活力的行业。

这10家企业的R&D投入情况详见表1。 令人欣喜的是,在这2500家企业中,中国企业表现抢眼,有327家入选,在企业数量和R&D投入金额(在排行榜中占全球投入金额的7.2%)上都排名世界第四,紧随美国、欧盟和日本之后。其中还有6家企业进入全球前100名,分别是华为、中兴通讯、中国石油、中国中铁、百度、中国中车。 中国排名前10的企业的R&D投入情况详见表2。 全球和中国R&D投入行业的分布 从排行榜的行业分布来看,全球2500家企业R&D投入主要涉及38个工业领域。在世界排名前100的企业中,排名前列的行业分别为制药及生物技术、IT硬件及设备、汽车及其零配件、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等,其中IT、汽车和健康相关行业占据了受调查企业的一半以上。 从中国研发前100强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排名前列的行业中的企业数量比较平均,企业数量在10至13家不等,主要集中在汽车及其零配件、软件及计算机服务、IT硬件及设备、工业工程、建设及材料、电子及电气设备领域。建筑及材料和工业工程行业的高研发投入也是中国独有的情况。 世界和中国R&D投入100强的行业分布见下图。

研发支出会计分录

研发支出会计分录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1、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发生,不满足无形准则规定的资本化条件的 借:—费用化支出 贷:原材料 应付职工薪酬等 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发生,满足无形准则规定的资本化条件的 借:研发支出— 贷:原材料 应付职工薪酬等 2、以其他方式取得的正在进行中研究开发项目 借:研发支出— 贷:

应付账款等 3、研究开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 借:无形资产 贷:研发支出— 4、期末,转销费用化支出金额 借:管理费用等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新准则中资本化的条件是比较严格的。新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资本化: (一)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判断无形资产的开发在技术上是否具有可行性,应当以目前阶段的成果为基础,并提供相关证据和材料,证明企业进行开发所需的技术条件等已经具备,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或其他不确定性。比如,企业已经完成了全部计划、设计和测试活动,这些活动是使资产能够达到设计规划书中的功能、特征和技术所必需的活动,或经过专家鉴定等。 (二)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企业应该能够说明其开发无形资产的目的。 (三)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无形资产是否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

益,应当对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产品的市场情况进行可靠预计,以证明所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并能够带来经济利益,或能够证明市场上存在对该无形资产的需求。 (四)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企业应能够证明可以取得无形资产开发所需的技术、财务和其他资源,以及获得这些资源的相关计划。企业不足以提供支持的,应能够证明存在外部其他方面的资金支持,如银行等金融机构声明愿意为该无形资产的开发提供所需资金等。 (五)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这要求企业对研究开发的支出应当单独核算,比如,直接发生的研发人员工资、材料费,以及相关设备折旧费等。同时从事多项研究开发活动的,所发生的支出应当按照合理的标准在各项研究开发活动之间进行分配;无法合理分配的,则需。 满足资本化条件的达到可使用状态时需要转入无形资产。

2018年研发准备金预算情况报告

**股份有限公司 2018年企业研发准备金预算情况报告 为加快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公司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开展研发创新项目。根据我司《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的要求,现对公司2018年拟实施的研究开发项目编制相关费用预算,相关情况如下: 一、预算编制依据 1、《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文〔2008〕172号) 2、《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8〕 116号) 3、《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 [2007]194号) 4、《企业研究开发经费财务管理制度》(财制[2012]3号) 5、《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办制[2013]18号) 二、预算支出范围 1、人员人工 人员人工是指从事研究开发活动人员(也称开发人员)全年工资薪金,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其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2、直接投入 直接投入是指为实施研究开发项目而购买的原材料等相关支出,包括用于研究开发的原材料、水和燃料(包括煤气和电)使用费等;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模具、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简单维护费;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等。 3、折旧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

折旧费用是指为执行研究开发活动而购置的仪器和设备以及研究 开发项目在用建筑物的折旧费用,包括研发设备改建、改装、装修和 修理过程中发生的长期待摊费用。 4、设计费用 设计费用是指为新产品和新工艺的构思、开发和制造,进行工序、技术规范、操作特性方面的设计等发生的费用。 5、装备调试费 装备调试是指工装准备过程中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包括 研究生产机器、模具和工具,改变生产和质量控制程序,或制定新方 法及标准等。为大规模批量化和商业化生产所进行的常规性工装准备 和工业工程发生的费用不计入。 6、无形资产摊销 无形资产摊销是指因研究开发活动而需要购入的专有技术(包括 专利、非专利发明、许可证、专有技术、设计和计算方法等)所发生 的支出的摊销费用。 7、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 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是指委托境内其他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转制院所,技术专业服务机构和境外机构进行的项目成果为公司所有,且与公司的主要经营业务紧密相关的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委托外部研究开发发生的费用按独立交易的原则确定,按发生额的80%归集。 8、其他费用 其他费用是指为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其他费用,包括办公费、 通讯费、专利申请维护费、高新技术研究保险费等。 三、2018年研究开发项目预算明细 经合理性估算,公司2018年拟开展的5个研究开发项目,共需计提企业研发准备金*元,才能确保研发资金的需要。2018年5个研发项目的基本情况和具体预算明细如下:

企业研发费用管理办法

研发费用管理办法 为了更好的归集公司在研究开发活动中发生的各项费用, 规范日常会计核算,进一步加强研发费用的管理,充分享受国 家有关优惠政策,制定本办法。 一、研发费用 1、研究开发活动定义 1.1、研究开发活动指企业为获得科学与技术(不包括人文、 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 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活动。 1.2、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 品(服务),是指企业在技术、产品(服务)方面的创新取得了 有价值的进步,对本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计划单列市) 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推动作用,不包括企业从事的常规性 升级或对某项科研成果直接应用等活动(如直接采用新的工艺、 材料、装置、产品、服务或知识等)。 2、研发费用 2.1、研发费用指从事上述研究开发活动发生的费用。研发 活动项目应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国家发展 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公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 领域指南( 2007 年度)》规定项。 2.2、公司在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 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 2.2.1、人员人工:从事研究开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包 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 其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为员工缴纳的社会保险、住 房公积金、商业保险、专业培训、公司按研发人员工资总额提 取的福利经费、工会经费、教育经费等)。

2.2.2、直接投入:为实施研究开发项目而购买的原材料等 相关支出。如:水和燃料(包括煤气和电)使用费等;用于中 间试验和产品试制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模具、样品、样机及 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用于研究开发活 动的仪器设备的简单维护费;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发生的租赁费 2.2.3、折旧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包括为执行研究开发活 动而购置的仪器和设备以及研究开发项目在用建筑物的折旧费 用,包括研发设施改建、改装、装修和修理过程中发生的长期 待摊费用。 2.2.4、设计费用:为新产品和新工艺的构思、开发和制造, 进行工序、技术规范、操作特性方面的设计等发生的费用。 2.2.5、装备调试费:主要包括工装准备过程中研究开发活 动所发生的费用(如研制生产机器、模具和工具,改变生产和 质量控制程序,或制定新方法及标准等)。为大规模批量化和商 业化生产所进行的常规性工装准备和工业工程发生的费用不能计入。 2.2.6、无形资产摊销 因研究开发活动需要购入的专有技术(包括专利、非专利 发明、许可证、专有技术、设计和计算方法等)所发生的费用 摊销。 2.2.7、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 是指企业委托境内其他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转制院所、 技术专业服务机构和境外机构进行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 (项目成果为企业拥有,且与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紧密相关)。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的发生金额应按照独立交易原则确定。 2.2.8、其他费用 为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其他费用,如办公费、通讯费、 专利申请维护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等。

研发经费投入对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

研发经费投入对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 摘要: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由低效粗放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产业结构不断的升级和优化,科技进步正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科技投入是促进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根据浙江省2003~2012年间的统计数据,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科技经费的投入与研发产出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研发产出的关联性程度最大,并且用SPSS19.0软件分析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最后,通过Eviews软件分析出政府资金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影响程度最大。 关键词: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灰色关联分析法;大中型工业企业;线性回归 科技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浙江省正致力于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其科技经费的投入和支出均在增加,以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新产品销售收入,是指企业在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中销售新产品实现的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可以直接反映企业在科技研发新产品方面的情况。本文在实证分析研发经费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基础上,分析了研发经费来源中对新产品销售收入影响最大的因素。 1 相关研究 国外的研究表明,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增加非常明显。Gary H.Jefferson,BaiHuamao(2006)通过对中国大中型制造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大规模资本密集型企业,并且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A.G.Hu(2001)通过对中国工业企业的研究发现,科技投入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 国内研究企业科技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文献不多,而且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得出的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梁莱歆、张焕凤(2005)对我国高技术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产生的绩效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公司的产出效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且对企业提高盈利能力的作用明显。 李涛、黄晓蓓、王超(2008)对信息业和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认为企业的科研投入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但是对企业成长的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陈永清(2011)从灰色系统理论的视角对我国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增加科技投入能有效提高科技产出水平。 目前,浙江省科技投入与产出关系的研究文献仍然很少,而且多数只研究了总的研发投入对企业科技创新力的影响,而在定量研究多个因素对企业自身科技活动经费投入这一方面比较少见。另外,在科技投入对企业产出绩效的影响在当期可能没有明显的效果,存在滞后效应。因此,根据江苏省规模以上2003~2012年的数据,首先得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关联度最大,然后

公司研发费用核算管理办法

【最新资料,WORD X XX X X XX公司可编辑修改】 研发费用核算管理办法 一、目的为加强研发项目管理,规范研发项目费用核算,合理安排研发费用开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税务局关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和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制定本办法。 二、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批准立项的研发项目。 三、研发项目和研发费用的管理 1. 研发项目按照公司《项目管理办法》进行管理。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对研发项目的组织申报、 立项审批、中期检查、经费管理、项目验收、知识产权等实行全过程管理。 2. 研发项目实行“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人应就研发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及成果对总经理负 责。 3. 公司财务部负责研发项目的费用核算和开支管理。控制费用开支、检查预算执行情况。 4. 申请使用和报销研发费用,按照公司《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的申请程序和批准权限办理。项目 组应在研发项目批准预算范围内控制使用研发经费。 5. 研发项目(全部或部分)需与第三方合作或委托开发的,必须经过技术评审,签订技术委托或 合作开发合同,按照公司《合同评审管理办法》规定的审查程序和批准权限办理。协作完成的研发成果纳入公司知识产权进行管理。 6. 因研发需要购买器材和购置仪器设备,按照公司《采购管理办法》规定的采购审批程序办理。 购买的物资必须办理验收入库和出库领用登记;符合公司固定资产管理标准的物资,纳入固定资产管理。 四、研发费用的核算范围 公司按照国家税务局关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计算口径核算研发费用。包括: 1. 研发人员的工资薪金支出。 2. 研发项目的直接消耗。(如消耗材料、专用商品软件、单位价值10 万以下的研发测试关键仪器 设备费等) 3. 研发项目的直接费用。(如调研费、资料费、印刷费、差旅费、委外研发费、培训费、维修费、新产品设计费等) 4. 研发项目相关的设备折旧费用和无形资产摊销费用。 5. 研发成果的论证费。(测试、鉴定、评审、验收费) 6. 研发项目发生的其他支岀。 五、研发费用的核算体系 公司依据《企业会计准则》设置会计科目,

3 、研发经费财务核算管理办法

研发经费财务核算管理办法 编号:20180710-YF18 版本:2.0 生效日期:2018.07.10编制:审核:批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公司为了贯彻实施国家法律法规,符合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以及加强企业研发费用管理,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完善公司关于研发投入核算财务管理制度,并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研究开发经费是用于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新技术推广应用的专项费用支出。 第三条研究开发经费必须按计划统筹安排,节约使用,讲求经济效益。 第二章研发经费的来源 第四条国家、上级部门对重点研究开发项目的专项拨款; 第五条企业自有资金,主要是通过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资金结余; 第六条其它方面筹措的用于研究开发项目的费用。 第三章研发费用的范围 第七条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规定,本公司将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是指为获得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第八条对于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项目(包括企业取得的已作为无形资产确认的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于发生当期归集后计入损益(管理费用);开发阶段的支出在符合特定条件时确认为无形资产,即资本化。 第九条企业研发费用(也称“技术开发费”),是指企业在产品、技术、材

料、工艺、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 ◆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企业在职研发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人工费用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 ◆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房屋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或租赁费以及相关固定资产的运行维护、维修等费用。 ◆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 ◆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设备调整及检验费,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 ◆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评估以及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等费用。 ◆通过外包、合作研发等方式,委托其他单位、个人或者与之合作进行研发而支付的费用。 ◆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包括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外事费、研发人员培训费、培养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用等。 第四章研发经费的管理 第十条公司研发费用的开支范围和标准。研发费用的开支范围为第三章中包含的相关费用,费用开支标准按申报项目预算限额一定范围内开支,并按照研发项目,设立台账归集核算研发费用。 第十一条严格审批程序,费用发生时由相关人员按项目名称填写费用报销单据或付款申请书,由研发经理审核,并在报销单或付款申请书上签字后方可送达财务部。 第十二条财务部门经财务经理复核相关手续、单据的完备性、数据的准确性无误后送交公司总经理审批,出纳依由总经理审批后的凭证支付费用。 第十三条公司研发人员,指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在职和外聘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为本公司提供直接服务的管理人员。

研发经费投入管理制度

1.0目的

2010年公司建立专门的研发机构,研发机构的设立极大的提高了企业创新动力,实现了科技创新和产品优化的企业宗旨。为大力支持研发部有效开展新产品研究开发工作,以及保障研发经费高效、迅速到位,保证研发项目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此制度。 2.0定义:无 3.0研发经费由研发部统一管理,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专款专用,超支不补,节余奖励,不得挪 用。 3.1研发经费的使用范围 3.1.1工资、奖金、补贴、社会保险; 3.1.2必要的仪器设备费、实验材料费; 3.1.3为研发项目发生的资料费、复印费等; 3.1.4为研究项目进行调研和参加有关学术会议的差旅费; 3.1.5支付研究项目必须的测试、上机、加工、设计等费用; 3.1.6邀请院外学者来公司进行研发、学术活动的报酬与费用; 3.1.7科技查新费、检测费; 3.1.8成果鉴定、评审、报奖、申请专利、参加技术市场等各种开支; 3.1.9其它符合研发经费管理制度及规定的有关费用。 3.2、各项目费用的分摊和划分: 3.2.1房屋租金按研发部门使用面积分摊房屋租金; 3.2.2水电费根据研发部门各月实际使用水电度数核算; 3.2.3直接属于研发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直接记入研发经费折旧费用会计科目; 3.2.4凡研发和生产共享的生产设备根据研发项目使用的实际月份按照当月实际折旧额的4%分摊研发折旧费; 3.2.5办公电器设备折旧费用的核算,凡属研发部门的办公设备折旧,全部记为研发费用——折旧费。房屋租金、水电费、折旧费的分摊在各项目投入时间和完工时间内按比重分摊。已经完成研发过程转换为产品的项目不再分摊以上费用。 3.2.6 研发人员工资、补贴、奖金的核算:

2013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

2013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美国1937亿欧元,日本856亿欧元,中国203亿欧元 欧盟网站12月4日报道。欧委会发布《2014欧盟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该排行榜覆盖了全球2500家企业,占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总额的90%以上,其中,欧盟有633家企业,,美国807家企业,日本387 家企业,中国199家企业。 第一,2013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平均增长4.9%,其中,韩国增长最快16.6%,其次是中国增长9.8%,台湾增长7.5%,日本增长5.5%,美国增长5.0%,欧盟增长2.6%。 第二,美国企业2013年研发投入最高,达1937亿欧元,占全球研发投资总额的36%,欧盟投资1624亿欧元,占比30.1%,日本856亿欧元,占比15.9%,中国投资203亿欧元,占比3.8%。 第三,大众公司连续两年蝉联全球研发投入首位,比上年增长23.4%,达117亿欧元,三星和微软位列第二和第三。前10名的公司中美国4家、欧盟和瑞士各2家、日本和韩国各1家。全球研发投入的53.1%集中在100家大企业,其中美国39家,欧盟31家,日本17家。 第四,前50名研发投入大企业中,中国唯一一家企业华为位列第26,高于去年第56的排名,2013年研发投入达35.9亿欧元,在最近十年中,华为的排名前进了200多位,是前50名大企业中排名增长最快的企业。 第五,2013年研发投入最多的行业是制药和生物技术、技术硬件设备、汽车及配件、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电子和电气设备。研发投入增速最快的为建筑和材料行业,增速为13.6%,其次为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电子和电气设备、汽车和零部件行业, 第六,欧盟97%的研发投入集中在10个成员国,前三位的国家是德国、法国和英国,这三国占欧盟研发投入的三分之二。(

新准则下研发支出如何核算

研发支出的概念所谓研发支出,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就是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规定,企业内部研究 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是指为获得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新准则规定,对于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项目(包括企业取得的已作为无形资产确认的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当期归集后计入损益(管理费用);开发阶段的支出在符合特定条件时则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即资本化。由于不同阶段支出的会计处理差异巨大,正确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就成为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关键.研究阶段支出的会计处理研究阶段具有计划性和探索性,是为进一步的开发活动进行资料及相关方面的准备,由于已进行的研究活动将来是否会转入开发、开发后是否会形成无形资产等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该阶段的支出,新准则规定应计入当期损益。 如何将研发活动人为划分为两个阶段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研究开发项目很可能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研究和开发很可能是交叉同时进行的。在新准则的相关应用指南中,对可以计入研究阶段的活动,是以列举的形式说明的:“意在获取知识而进行的活动,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的应用研究、评价和最终选择,材料、设备、产品、工序、系统或服务替代品的研究,新的或经改进的材料、设备、产品、工序、系统或服务的可能替代品的配制、设计、评价和最终选择等,均属于研究活动。” 会计人员在对属于这一阶段的支出进行判断时,一定要非常确定之后再进行会计处理,因为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对于同一项无形资产在开发过程中达到资本化条件之前已经计入损益的支出不能进行调整。 这一阶段的相关账务处理为:费用发生时记“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等相关科目”;期末记“借:管理费用,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开发阶段支出的会计处理 开发阶段相对于研究阶段而言,应当是已完成研究阶段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形成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基本条件。比如,生产前或使用前的原型和模型的设计、建造和测试,不具有商业性生产经济规模的试生产设施的设计、建造和运营等,均属于开发活动。 新准则中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条件是比较严格的。新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资本化: (一)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判断无形资产的开发在技术上是否具有可行性,应当以目前阶段的成果为基础,并 提供相关证据和材料,证明企业进行开发所需的技术条件等已经具备,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或其他不确定性。比如,企业已经完成了全部计划、设计和测试活动,这些活动是使资产能够达到设计规划书中的功能、特征和技术所必需的活动,或经过专家鉴定等。 (二)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企业应该能够说明其开发无形资产的目的。 (三)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无形资产是否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应当对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产品的市场情况进行可靠预计,以证明所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并能够带来 经济利益,或能够证明市场上存在对该无形资产的需求。 (四)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企业应能够证明可以取得无形资产开发所需的技术、财务和其他资源,以及获得这些资源的相关计划。企业自有资金不足以提供支持的,应能够证明存在外部其他方面的资金支持,如银行等金融机构声明愿意为该无形资产的开发提供所需资金等。 (五)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这要求企业对研究开发的支出应当单独核算,比如,直接发生的研发人员工资、材料费,以及相关设备折旧费等。同时从事多项研究开发活动的,所发生的支出应当按照合理的标准在各项研究开发活动之间进行分配;无法合理分配的,则需计入当期损益。这一阶段的会计处理为:支出发生时记“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贷:原材料、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研究开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后记“借:无形资产—XX,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山西省研发经费投入情况分析

表1 山西省2010—2017年R&D 经费投入情况 1山西省研发经费投入情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 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近年来,山西省坚持以建设创新型山西、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着眼于发挥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基础、关键和引领作用,全省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际上通常用研究与试验发展(R&D )经费投入总量,及在地区生产总值(GDP )的占比,也即R&D 经费投入强度,来观察一个地区的科研实力和未来的发展上限。 作为资源大省,在全省经济转型阶段,山西省研发经费投入(R&D )增长缓慢(见表1),研发活动的持续低迷制约了科技引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2017年,山西省研发投入为148.2亿元,投入强度为0.95%,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在中部六省排第6位。全国R&D 经费投入强 度为2.13%,绝大部分地区都低于平均水平,只有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天津、浙江、山东7个省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总体来看,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中部地区,科研投入强度的差距还在扩大。经济大省家底足,在科研上有投入的底气,落后地区则只能将资金投入到温饱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基础性项目上。具体到山西来看,存在着产业结构过于传统、高科技产业占比低的问题,科研创新上缺少重金投入。 2 按山西历年数据测算R&D 经费投入及强度 2.1 测算R&D 经费投入强度的思路 GDP 和R&D 经费投入分别预测,然后再得出强度预测值,这样相对精确。GDP 预测两三年相对容易,R&D 经费投入的预测依据其与GDP 的关系更加客观稳健。R&D 经费投入受GDP 影响,GDP 越多R&D 经费投入也越多。数据观察发现,GDP 实际增速与R&D 经 山西科技 SH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圆园19年第34卷第5期 文章编号:1004-6429(2019)05-0010-04 收稿日期:2019-06-05 山西省研发经费投入情况分析 崔俊霞 (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1) 摘 要:作为资源大省,在全省经济转型阶段,山西省研发经费投入(R&D ) 增长缓慢,研发活动的持续低迷制约了科技引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讨论了未来山西省研发投入情况进展及如何提高全省研发投入的措施。关键词:研发经费;投入;测算;山西省中图分类号:G322.7 文献标识码:A 年份R&D 经费投入/亿元 山西R&D 经费投入在全国排名/位 山西R&D 经费投入强度/%全国R&D 经费投入强度/%山西R&D 经费投入强度在全国排名/位 201089.88190.98 1.76182011113.419 1.01 1.84182012132.319 1.09 1.98162013155 19 1.23 2.0816*******.220 1.19 2.0516*******.522 1.04 2.07202016132.623 1.03 2.11202017 148.220 0.95 2.13 22 注:数据来源于山西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10

研发准备金预算情况报告

2018年企业研发准备金预算情况报告 为加快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公司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开展研发创新项目。根据我司《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的要求,现对公司2018年拟实施的研究开发项目编制相关费用预算,相关情况如下: 一、预算编制依据 1、《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文〔2008〕172号) 2、《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8〕 116号) 3、《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 [2007]194号) 4、《企业研究开发经费财务管理制度》(财制[2012]3号) 5、《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办制[2013]18号) 二、预算支出范围 1、人员人工 人员人工是指从事研究开发活动人员(也称开发人员)全年工资薪金,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其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2、直接投入 直接投入是指为实施研究开发项目而购买的原材料等相关支出,包括用于研究开发的原材料、水和燃料(包括煤气和电)使用费等;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模具、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简单维护费;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等。 3、折旧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 折旧费用是指为执行研究开发活动而购置的仪器和设备以及研究

开发项目在用建筑物的折旧费用,包括研发设备改建、改装、装修和 修理过程中发生的长期待摊费用。 4、设计费用 设计费用是指为新产品和新工艺的构思、开发和制造,进行工序、技术规范、操作特性方面的设计等发生的费用。 5、装备调试费 装备调试是指工装准备过程中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包括 研究生产机器、模具和工具,改变生产和质量控制程序,或制定新方 法及标准等。为大规模批量化和商业化生产所进行的常规性工装准备 和工业工程发生的费用不计入。 6、无形资产摊销 无形资产摊销是指因研究开发活动而需要购入的专有技术(包括 专利、非专利发明、许可证、专有技术、设计和计算方法等)所发生 的支出的摊销费用。 7、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 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是指委托境内其他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转制院所,技术专业服务机构和境外机构进行的项目成果为公司所有,且与公司的主要经营业务紧密相关的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委托外部研究开发发生的费用按独立交易的原则确定,按发生额的80%归集。 8、其他费用 其他费用是指为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其他费用,包括办公费、 通讯费、专利申请维护费、高新技术研究保险费等。 三、2018年研究开发项目预算明细 经合理性估算,公司2018年拟开展的5个研究开发项目,共需计提企业研发准备金*元,才能确保研发资金的需要。2018年5个研发项目的基本情况和具体预算明细如下:

中国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

一、引言 研发的外溢性使得研发者的排他成本极高[1](P71~102)。专利与知识产权制度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搭便车”问题,然而不是所有的研发成果都能够确立私有产权,或者即使有了私有产权也不能阻止其利益的大量外溢(如模仿创新)。Griliches等学者发现,产业研发的社会回报率达到40%~60%,大大超过了其产业回报率[2](P32~40)。较大的正外部性会导致私人厂商缺乏足够的研发激励,从而造成社会福利损失。这为政府介入研发、提升社会福利提供了理由。不过,即使是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研究也并不意味着只能由公共财政提供,以美国为例,1901~1999年共有19位在企业或工业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占美国总获奖人数的9.41%[3](P35),1991~1998年间,美国企业界对基础研究的投人占全国基础研究总投人的比例平均为25%左右[4](P75)。 由于政府和企业都对研发投入,这就引来一个问题,即政府科技投入会对企业研发支出造成什么影响? 是会排挤企业研发支出(挤出效应),还是会促进企业研发支出(杠杆效应)?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政策意义在于:如果两者之间总体上呈现杠杆效应,为了鼓励企业创新应该增加政府研发投资;反之,则应该减少政府投资。目前国内的研究关注我国政府科技投入杠杆作用的多,探讨挤出效应的少;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就是有个别的定量研究也不是专门研究此问题的。本文目的就是根据调查资料来研究我国政府研发投入和企业研发支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模型的建立与实证分析 1.基本假设。企业除了自行研发之外,还可以委托独立科研机构和高校为其研发,因此,企业研发总支出为企业自身研发支出与企业向独立科研机构、高校提供的研发经费之和。由于缺乏企业研发支出的直接统计资料,本研究用企业技术开发经费的数据来替代。研发活动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销售收入等,但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本研究假设企业研发活动的直接成果就是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考虑到研发活动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和惯性,笔者认为,企业t-1年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和研发支出都将对t年企业研发支出产生影响。政府的研发支出主要有四个方面:(1)对企业研发活动直接资助;(2)向科研机构的研发活动提供财政拨款;(3)为高校的研发活动提供资金;(4)为企业研发活动提供税收激励等优惠政策(由于资料原因,本研究不考虑此项对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 2.模型建立及实证分析。根据假设,构建我国政府研发支出对企业研发支出影响的模型: InRPt=βRPInRPt-1+βVAInVAt-1+βRGInRGt-1+βGOVInGOVt-1+βHEInHEt-1+τt-1 《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SocialSciencesinYunnanNo.1中国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 杨洵,师萍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作者分析了近13年来我国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认为政府科技投入的杠杆作用要大于挤出效应;但政府向高校提供研发资助可能会挤出企业研发支出。分析了我国科技投入现存的问题,介绍了发达国家的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科技投入;企业研发支出;杠杆效应;挤出效应;研发促进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691(2006)01—0062—04 收稿日期:2005-07-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我国R&D投入的绩效分析与制度支持研究”(项目编号:70473073)。 作者简介:杨洵(1971~),男,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安邮电学院经贸系讲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企业管理研究。 师萍(1949~),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财务会计、科技发展研究。 62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核算方法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核算方法 一、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核算方法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的有关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复审时,近三年研发费用需要达到所规定的标准,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对研发费用进行调整呢?笔者简单介绍三个个方法,以供企业合理选择适用: 1、建立“研发费用”为一级会计科目的核算体系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一般企业大都把研发费用设置为管理费用的二级科目,在此情况下受制于管理费用不能过大,否则会与集团财务预算冲突或者容易引起税务机关的关注,很多企业通常都不太便于把所有研发费用全部归集在管理费用科目之下。而如果把“研发费用”设置为一级会计科目,二级科目按照八大类费用项目核算,三级科目按照研发项目设置,这样整个研发费用核算体系就能科学地建立起来;不需要资本化的研发费用,当期结平,对企业损益也没有影响。如此核算,日常会计核算中就已经把研发费用自动归集了,实属一劳永逸之策。 2、建立规范的“研发费用”辅助账 诚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与企业会计制度在本质上有很大不同,口径也明显不一。如果企业确实不能

把“研发费用”设置为一级会计科目进行核算,从专业的角度看也能理解。那么企业就应该在“研发费用”辅助账上下功夫,但要做到“合理”、“规范”、“清晰”,具体情况因企业而异。 3、建立“研发费用”一级核算与辅助账相结合的方式 有的企业靠以上任何一个单一的方法往往无法实现“合理”归集研发费用,那就结合以上两种方法试试吧,当然研发费用数据不能重复或者有矛盾。 二、高新技术企业复审研发费用调整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与已申报研发费用数据的统一性 按照国税函[2016]203号文的要求,高新技术企业汇算清缴期间需要向税务机关报送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时至今日,xx年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连续申报了xx、2016、2016三年的研发费用数据,而且有据可查。企业本次启动高新技术企业复审研发费用调整中,就要重点关注一下已经向税务机关申报了的研发费用数额,否则容易引起自相矛盾的情况。毕竟各省市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也是高新技术企业复审的机关之一,如果有矛盾,被查的几率很大。特别是已经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高新企业,再次调整研发费用的余地更有限。 另外,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往往都要按季度、月份向各地科技部门或者园区管委会报送高新企业相关数据,比如:产值、知识产权、研发费用等项目,本次对于研发费用的调整

研发费用会计科目设置

研发费用会计科目设置 研究开发费是核算归集企业开展研发活动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支出,研究开发费明细科目设置事关研究开发费用准确核算。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研究开发费支出,可以享受所得税前加计扣除50%的税收优惠。而能否准确核算和归集研发费支出是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其他企业享受所得税税收优惠的重要条件。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归集,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国科发火[2008]362号)中有相关的说明:企业应该按照认定中的样表设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用研究开发费用辅助核算账目,提供相关凭证及明细表,并按照《工作指引》要求进行核算。 随着我公司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成功认定,技术研发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技术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改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再简单查询相应的资料后,现提出两个较为符合现实的科技科目设置方案。 方案一:根据高新技术认定的要求设置 一、研究开发费明细科目设置(一)设立研发支出一级科目 建议设立研发支出一级科目,根据需要再进行3级明细核算,同时针对具体研发项目进行项目核算(财务软件)或手工辅助核算。以下为9大研发支出二级明细科目: 1、人员人工 从事研究开发活动人员(也称研发人员)全年工资薪金,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其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2、直接投入:下设材料、燃料、、动力费用、试验试制费

从事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租赁费、试验试制费。如:水和燃料(包括煤气和电)使用费等;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模具、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简单维护费;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等。 3、折旧:折旧费用包括为执行研究开发活动而购置的仪器和设备以及研究开发项目在用建筑物的折旧费用。 4、长期费用摊销:包括研发设施改建、改装、装修和修理过程中发生的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5、设计费:为新产品和新工艺的构思、开发和制造,进行工序、技术规范、操作特性方面的设计等发生的费用。 6、设备调试费:主要包括工装准备过程中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如研制生产机器、模具和工具,改变生产和质量控制程序,或制定新方法及标准等)。为大规模批量化和商业化生产所进行的常规性工装准备和工业工程发生的费用不能计入。 7、无形资产摊销:因研究开发活动需要购入的专有技术(包括专利、非专利发明、许可证、专有技术、设计和计算方法等)所发生的费用摊销。 8、委外投入:是指企业委托境内其他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转制院所、技术专业服务机构和境外机构进行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成果为企业拥有,且与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紧密相关)。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的发生金额应按照独立交易原则确定。 9、其他费用:下设新工艺规程制定费、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成果评鉴费(指:研发成果论证、鉴定、评审、验收费用)、专利申请维护费、其他(办公

2018年企业研发投入分析报告

2018年企业研发投入 分析报告 2018年10月

目录 一、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说起 (5) 1、我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历史 (5) 2、2018年新政的影响及测算 (6) 二、我国研发投入的差距 (8) 1、中美研发投入的对比:仍有差距,但在缩小 (8) 2、中美各行业研发投入的对比:中美均在电子有重点布局,A股在软件与服 务、汽车领域存在高研发投入强度优势 (10) 3、上市龙头企业研发对比:差距已不大,头部现象明显 (14) 三、研发投入到产出的跨越 (16)

我国在研发费用和研发投入强度在不断增强。2017年中国R&D 经费1.76万亿,较2016年增长12.3%;R&D经费投入强度(占GDP 比)为2.13%,再创历史新高。2017年中国研发支出规模仅为2015年美国的1/2,相较其他发达国家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产业布局来看,中国各行业研发投入和投入强度普遍低于美国,中、美两国在电子方面均有重点布局,投入强度差距最小的行业是汽车(2017年中国研发投入强度/2016年美国研发投入强度 1.38%/ 2.5%)。我国研发主导产业是制造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业分类)显示,从研发投入(占全行业R&D经费 比例)来看,2017年电子设备(16.7%)、电气设备(10.3%)、汽 车(9.7%)、化学制造(7.6%)、通用设备(5.8%)居前;从研发投入强度(2017年研发费用/营收)来看,船舶航空航天(2.53%)、仪器仪表(2.11%)、医药(1.97%)、电子设备(1.88%)、专用设备(1.78%)居前。与我国相比,2016年美国的研发费用主要投向计算机电子(20.7%)、信息技术(18.9%)、医药(17.2%)、交通设备(13.7%);其投入强度较高的制造业行业为医药(11.2%)、计 算机电子(9.8%)、航空航天及零件(7.9%)。 按中信一级行业分类来看,2017年A股的研发费用主要投向建筑(占全行业R&D经费比例13.61%)、汽车(10.94%)、电子(8.13%)、机械(7.18%)、计算机(6.73%)等领域;美股则主要投向信息基 础(36%)、医疗保健(33%)、通信服务(13%)行业。A股研发投入强度(2017年研发费用/营收)较高的行业主要为计算机(9.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