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比较

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比较
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比较

质性研究方法的比较

研究的方法

研究的

问题

基础资料收

集的方法

其他资

料来源

实例

现象学

扎根理论

意义类

问题:了解生

活经

历的本

过程类

问题:了解时

间维度上事

情发生的变

化,研究问题

哲学

社会学

(象征互动

主义)

录音谈

话;笔录个人

经历中的有

关秩事

录音访

现象学

文献;哲学反

思;诗歌;艺

参与性

观察;写备忘

录;记日记

跳交谊

舞对照顾老

人院痴呆患

者的本质是

什么?

家属对

心脏移植的

不可预测性

处理的过程

是什么?

人种学可以呈现阶

段性和不同

层面

描述类

问题:对文化

群体的价值

观念、信念和

行为进行描

文化人

类学

无结构

访谈;参与性

观察;实地笔

文件;记

录;照片;地

图;谱系图;

社会关系图

对于青

少年亚文化

群体健康的

意思是什

么?

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方法的区别

质性研究量性研究

现象

收集资料

资料分析方法结果

陈述方法

研究立场

研究对象

资料分析

目的

类型

关于人的生活经验的抽

象性表现

参与观察、面谈、回顾性

叙述

从研究参与者的陈述中

确认和合成共性要素

通过逻辑性的抽象化,生

成假设性命题(生成理论)

研究参与者的语言→科

学性语言

研究者的绝对参与

人的意识、含义、价值

小规模、不随意、理论性

样本

描述和解释、自我反省

(reflection)或批判性分析

①理解人的生活

②解释现象的含

③理解、描述、发

现、导出假设

现象学、根基理论、民俗

学、历史研究等

将人的属性用可测量的

用语表示

客观而数量化的测定生

理、心理、社会学的变量

根据量的比较,统计推论

根据统计概率,验证假设

(验证理论)

统计用语

尽可能避免研究者的参

自然的对象、事物

大规模、随意、代表性样

客观性分析,被控制;实

验、量化

①自然是说明的对象

②分类、因果关系或概率

来说明

③描述、说明、预测、控

制、验证

探索、描述、相关、类实

验和实验性研究

现象学、民俗学、根基理论研究的不同接近方法

现象学接近民俗学接近根基理论接近

起源

研究问题现实主义现象学

人的生活经验的

人类学

研究个人及其环

社会科学的象征

性相互作用论

以从经验资料中

质性研究方法(1)

质性研究方法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及特点 “质性研究”这个词在台湾、港、澳地区用得比较多,在大陆有的称其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还有的为将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较,称为“定质研究”。 1.质性研究的定义 所谓质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性研究的特点: 1)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自然探究的传统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关系性。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该实践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 2)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由于理解是双方互动的结果,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对方达到理解的机制和过程。 3)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研究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因此对研究的过程必须加以细致的反省和报道。 4)使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分析资料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主要采纳归纳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得到充实和系统化。因此,“质性研究”的结果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广到样本之外。 5)重视研究关系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研究者必须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回报他们所给予的帮助。 “质性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质性研究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 3.质性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区别:(只说黑体字)

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比较

质性研究方法的比较 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问题基础资料收集的 方法其他资料来 源 实例 现象学扎根理论意义类问题: 了解生活经 历的本质 过程类问题: 了解时间维 度上事情发 生的变化,研 究问题可以 呈现阶段性 和不同层面 哲学 社会学(象征 互动主义) 录音谈话;笔 录个人经历 中的有关秩 事 录音访谈 现象学文献; 哲学反思;诗 歌;艺术 参与性观察; 写备忘录;记 日记 跳交谊舞对 照顾老人院 痴呆患者的 本质是什 么? 家属对心脏 移植的不可 预测性处理 的过程是什 么?

人种学描述类问题: 对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念、信念和行为进行描述文化人类学 无结构访谈; 参与性观察; 实地笔记 文件;记录; 照片;地图; 谱系图;社会 关系图 对于青少年 亚文化群体 健康的意思 是什么? 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方法的区别 质性研究量性研究 现象 收集资料 资料分析方法结果 陈述方法 研究立场 研究对象 资料分析 目的 类型 关于人的生活经验的抽象性 表现 参与观察、面谈、回顾性叙述 从研究参与者的陈述中确认 和合成共性要素 通过逻辑性的抽象化,生成假 设性命题(生成理论) 研究参与者的语言→科学性 语言 研究者的绝对参与 人的意识、含义、价值 小规模、不随意、理论性样本 描述和解释、自我反省 (reflection)或批判性分析 ①理解人的生活 ②解释现象的含义 ③理解、描述、发现、导出 假设 现象学、根基理论、民俗学、 历史研究等 将人的属性用可测量的用语 表示 客观而数量化的测定生理、心 理、社会学的变量 根据量的比较,统计推论 根据统计概率,验证假设(验 证理论) 统计用语 尽可能避免研究者的参与 自然的对象、事物 大规模、随意、代表性样本 客观性分析,被控制;实验、量 化 ①自然是说明的对象 ②分类、因果关系或概率来说 明 ③描述、说明、预测、控制、 验证 探索、描述、相关、类实验和 实验性研究 现象学、民俗学、根基理论研究的不同接近方法 现象学接近民俗学接近根基理论接近 起源 研究问题现实主义现象学 人的生活经验的理解 人类学 研究个人及其环境的 文化、次文化及生活 方式 社会科学的象征性 相互作用论 以从经验资料中导 出理论为目的

质性研究方法浅析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教育研究工具——“质的研究”方法浅析现行的教育环境下要求广大的教师做研究型教师,可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啊。据笔者调查,现如今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真正潜心做研究的可谓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有二:一来是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偏低,对于专业的研究理论和技术基本一无所知,多数人对于“研究”还是敬而远之的态度;二来,教师基本的教学工作任务过于繁重。备课、上课,各种读书笔记、业务积累,每学期还要准备常规检查的材料,如此种种已经让老师们应接不暇,哪还有心思潜心研究?如此反复的工作量,只会让老师们产生职业倦怠感。 如何让老师们从繁琐又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走上充满乐趣而又幸福的研究道路上呢?我认为,还是先消除老师们对于做研究的误解与迷茫,然后再让其了解一些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最为重要。 说起做研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作为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教育研究可以看成是教育工作者对待教育的一种态度,是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了解学生,对已有的教学内容经过恰当的筛选和加工,然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的一个过程。狭义的教育研究隶属于规范研究,是基于一定的观念、方法和途径对教育问题的一种探究、研讨过程。对于广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由于直接面对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所以研究主要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表现为行动研究或实践研究,其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即“质的研究”。对于质的研究国外学者这样定义:西方学者伯格(Berg)指出:所谓“质”,是指一件事物是什么(what)、如何(how)、何时(when)、和何地(where)等意义,其本质是非常暧昧不清的;邓津(Denzin)与林肯(Lincoln)也指出“质的”一词,隐含着“过程”与“意义”双重意涵;斯特劳斯(Strauss)指出:质性研究的目的不在于验证或推论,而是在于探索深奥、抽象的经验世界之意义,所以研究过程非常重视研究对象的参与及其观点之融入;同时,质的研究对于研究结果不重视数学与统计的分析程序,而是强调藉由各种资料收集方式,完整且全面地收集相关资料,并对研究结果做深入的诠释。 陈向明(2000)是中国大陆质性研究的代表人物,她的定义是: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

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比较

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比 较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质性研究方法的比较 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问题基础资料收集的 方法其他资料来 源 实例 现象学扎根理论人种学意义类问 题:了解生 活经 历的本质 过程类问 题:了解时 间维度上事 情发生的变 化,研究问 题可以呈现 阶段性和不 同层面 描述类问 题:对文化 群体的价值 观念、信念 和行为进行 描述 哲学 社会学(象 征互动主 义) 文化人类学 录音谈话; 笔录个人经 历中的有关 秩事 录音访谈 无结构访 谈;参与性 观察;实地 笔记 现象学文 献;哲学反 思;诗歌; 艺术 参与性观 察;写备忘 录;记日记 文件;记 录;照片; 地图;谱系 图;社会关 系图 跳交谊舞对 照顾老人院 痴呆患者的 本质是什么 家属对心脏 移植的不可 预测性处理 的过程是什 么 对于青少年 亚文化群体 健康的意思 是什么 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方法的区别 质性研究量性研究 现象 收集资料 资料分析方法结果 陈述方法 研究立场 研究对象 资料分析 目的 类型关于人的生活经验的抽 象性表现 参与观察、面谈、回顾 性叙述 从研究参与者的陈述中 确认和合成共性要素 通过逻辑性的抽象化,生 成假设性命题(生成理论) 研究参与者的语言→科 学性语言 研究者的绝对参与 人的意识、含义、价值 小规模、不随意、理论 性样本 描述和解释、自我反省 (reflection)或批判性分析 ①理解人的生活 ②解释现象的含义 ③理解、描述、发现、 将人的属性用可测量的 用语表示 客观而数量化的测定生 理、心理、社会学的变 量 根据量的比较,统计推论 根据统计概率,验证假设 (验证理论) 统计用语 尽可能避免研究者的参 与 自然的对象、事物 大规模、随意、代表性 样本 客观性分析,被控制;实 验、量化 ①自然是说明的对象 ②分类、因果关系或概 率来说明

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

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学术交流会报告纲要 (2011-10-28 09:38:28)转载▼ 分类:学习有感 标签:中都 宋体 实证主义 研究 量化 一、思维的来处:研究的“范式” (一)“范式”的概念 范式(paradigm),是指某一科学社群所形成对某一议题的专业意见。在社会科学中,“范式”的更合时宜的说法,是指各种不同思维的“门派”——以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假设”来分析一个现象。 (二)思维的来处:研究的“范式” 在社会科学中,大致可分为唯物论的理性思维与唯心论的感性思维两大类,在每个研究方法背后都存在着某种“主义”,各主义中都具有某些假设。那么,如何了解一个思维的门派呢?从它对研究的三项假设入手: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本体论指最根本的研究精神,即对“什么是真的?”的观点。关于认识论,即如何认定知识,更进一步解释为研究者由哪里取得知识、形成知识。确定了本体论和认识论,接着会影响研究者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即方法论。 (三)实证主义与诠释主义 实证主义(Positivism)起源于14世纪,提倡实证主义旨在排除迷信与盲目,鼓励人们以实际的观察与经验从事科学研究,建立系统的知识。实证主义的两大规则:1、研究者必须对可以被测量之物进行直接的观察。2、任何无法被直接观察与测量的事物就不能称为“科学”。实证主义也在不断发展,到了20世纪20年代,发展出了逻辑实证学派,不变的是观察与测量的精神,改变的是开始强调如何将“定律”通过逻辑的方式呈现。 诠释主义(Interpretivism)起源于基督教对圣经的训诂之学,后来逐渐引入社会科学,例如民族图志学。区别实证主义与诠释主义中对“经验”的不同理解。实证主义中的经验是研究者客观获取的,类似电影的观众,而诠释主义的经验是研究者主观获取的,透过参与(而不只是观众),真相才能大白。所以,质性研究大多出自诠释主义,最常用的方法论就是个案研究法(Case Study)。 在学术研究的方法上,主要可划分成「量化」与「质性」研究两种研究方法,两种方法代表着不同的研究途径与产生不同的研究结果。 二、量化研究 量化研究采实证主义的观点,以统计分析探究社会的现象,企图建立放诸四海皆准的原理原则,更进一步解释、预测和控制社会的现象。量化的研究者皆认为

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

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 1质性研究: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的思路来分析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来即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2定量研究: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数据统计方法等。基本过程是:假设-抽样-资料收集-统计检验。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 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 桑代克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的标志 2、发展时期(20s-50s) 20s和30s: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维果斯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 40s:弗洛伊德→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1.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2.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3、成熟时期(60s—70s) 60s:布鲁纳(J.S.Bruner):课程改革运动。 60s起,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1内容趋于集中2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3注重学校教育实践70s: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保持的进程; 加涅:系统总结了已有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晚年以来: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4、完善时期(80s以后) 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关系 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 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的影响发生创造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力理论有什么不同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1、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知觉—空间智能4、身体—动觉智能5、音乐—节奏智能6、人际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 加德纳的教育观: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组合,因此,应该实行“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他认为,人的智力由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构成。 斯滕伯格的智力理论由智力成分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情景亚理论三部分构成 成分亚理论:涉及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是个体对初级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或的成分) 经验亚理论: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

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比较

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 比较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质性研究方法的比较 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问题基础资料收集的 方法其他资料来 源 实例 现象学扎根理论人种学意义类问 题:了解生 活经 历的本质 过程类问 题:了解时 间维度上事 情发生的变 化,研究问 题可以呈现 阶段性和不 同层面 描述类问 题:对文化 群体的价值 观念、信念 和行为进行 描述 哲学 社会学(象 征互动主 义) 文化人类学 录音谈话; 笔录个人经 历中的有关 秩事 录音访谈 无结构访 谈;参与性 观察;实地 笔记 现象学文 献;哲学反 思;诗歌; 艺术 参与性观 察;写备忘 录;记日记 文件;记 录;照片; 地图;谱系 图;社会关 系图 跳交谊舞对 照顾老人院 痴呆患者的 本质是什么 家属对心脏 移植的不可 预测性处理 的过程是什 么 对于青少年 亚文化群体 健康的意思 是什么 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方法的区别 质性研究量性研究 现象 收集资料 资料分析方法结果 陈述方法 研究立场 研究对象 资料分析 目的 类型关于人的生活经验的抽 象性表现 参与观察、面谈、回顾 性叙述 从研究参与者的陈述中 确认和合成共性要素 通过逻辑性的抽象化,生 成假设性命题(生成理论) 研究参与者的语言→科 学性语言 研究者的绝对参与 人的意识、含义、价值 小规模、不随意、理论 性样本 描述和解释、自我反省 (reflection)或批判性分析 ①理解人的生活 ②解释现象的含义 ③理解、描述、发现、 将人的属性用可测量的 用语表示 客观而数量化的测定生 理、心理、社会学的变 量 根据量的比较,统计推论 根据统计概率,验证假设 (验证理论) 统计用语 尽可能避免研究者的参 与 自然的对象、事物 大规模、随意、代表性 样本 客观性分析,被控制;实 验、量化 ①自然是说明的对象 ②分类、因果关系或概 率来说明

质性研究概述

第三组::马江平 2013-10-24 第四次课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题质性研究概述 一、质性研究的概念 质性研究又称质的研究,或称定性研究,是对某种现象在特定情形下的特征、方式、涵义进行观察、记录、分析、解释的过程。对于质性研究尚缺乏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①Denzin和Lincoln把质性研究看成是一种在自然情境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观察、交流、理解、体会和解释的过程。②Strauss认为“质性研究的目的不在验证或推论,而是在深奥、抽象的经验世界之意义。研究过程重视被研究者的参与及观点之融入;同时对于研究结果,质性研究不重视数学与统计的分析程序,而强调借由各种资料收集方式,完整且全面地收集资料,并对研究结果做深入的诠释”。③陈向明将质性研究定义为“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构建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性研究是一个从实际观察的资料中发现共性问题的过程,属于探索性和叙述性的研究。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本质的区别是建立在不同的哲学观和专业范式的基础上的。量性研究建立在实证主义的专业范式的基础上,遵循客观、有效、实用的原则;而质性研究则建立在诠释主义的专业范式或批判主义的专业范式基础上,该类范式认为理解一个过程的最佳途径是去经历和体验这一过程。 二、质性研究的基础理论 质性研究不是来自一种哲学、一个社会理论或者一种研究传统,它受到多种不同社会思潮、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在质性研究中也存在很多其他不同的建构理论的方式,研究者个人所受训练的流派不同、看问题的方式不同、研究的情境不同,都可能采取一种不同的对待和处理理论的方式。目前主要还是从以下几种理论取向来剖析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后实证主义、批判主义。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在本体论上持相对主义的态度。在建构主义者看来,所谓“事实”是多元的,是社会的建构。建构过程必然受到主体的影响,隐含着个体的价值观念。文化价值观、社会意识形态和生产方式等都会对建构过程产生影响。因此,用这种方式建构起来的“事实”不存在“真实”与否,而只存在“合适”与否的问题。 建构主义具有3个主要特征:①建构主义在本体论上持相对主义的态度;②在认识论上,建构主义主张交往互动;③在方法论上的阐释与辩证取向。 建构主义的经典例子:当我们看见在一个房间里有一些七八岁的孩子一排排坐在桌子后面,手里拿着书,眼睛望着前面正在说话的成年人,我们马上会将这一场景解释为“上课”。而我们对这一事物的理解是基于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之上的。如果我们从来没有在这个星球上居住过,或者从来没有上过学或者目睹过此类场面,我们有可能将其解释为“一些孩子坐在一个屋子里,前面有一个大人在讲话”。或者更有甚者,我们对“孩子”、“坐”、“屋子”、“大人”、“讲话”

论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论 著·论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的 综合运用 刘可 【摘要】 目的 探讨在护理研究中综合运用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的原因和运用方法。 方法 从发展测量工具、阐述概念、发展理论等方面介绍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结果 在运用过程中可以通过在量性调查过程中加入质性的方法和在质性研究中加入量性测量 的途径进行综合运用。结论 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是护理研究的新趋势。综合 运用量性和质性方法可以弥补方法和资料上的不足,可以运用于不同的研究问题。 【关键词】 质性研究; 量性研究; 护理 随着护理专业的发展,有关护理研究方法的探讨和运用也在不断深入。量性研究是通过数字资料来研究现象的因果关系,认为获得数字的研究可达到测量精确,能较客观地描述问题和现象,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资料和设对照组来避免研究中的偏差。量性研究在我国现阶段的护理研究中运用较广泛。质性研究是研究者凭借研究对象的主观资料和研究者进入当事人的处境中参与分析资料,找出人类生活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共同特性和内涵,用文字描述报告结果。质性研究可以从另一角度提供研究某些特殊群体的方法,可以了解和解释一些量性研究不能解释的问题和现象[1]。因此,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可以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由于护理专业更多地关注人的整体性,注重人的心理社会层面,质性研究在护理专业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突出。质性研究在国外发展较快,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了对质性研究的学习和实践。目前,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不断认识到不同研究方法在不同领域的优缺点,同时,在护理研究中综合运用量性和质性方法得到更多的重视,即多方法的研究(multi-method or mixed-method research)。在一个或一系列研究中整合质性和量性研究具有更大的实用性,并将成为护理研究领域的新趋势[2]。我国护理界也提出了可以在研究中结合使用量性和质性方法,并开展了结合量性和质性方法的护理研究[3,4]。在 作者单位:510089广州,中山大学护理学院此,就在护理研究中综合运用量性和质性方法的问题做一初浅的探讨,现报道如下。 在护理研究中综合运用量性和质性方法的原因 运用不同的方法去确定研究问题,测量研究变量,分析资料,可以弥补单一方法的缺陷。量性研究的样本量大,样本的代表性较好,结果的推广性较好,对干扰变量的控制也较好,但正是由于控制,使量性研究对研究环境的背景缺乏整体全面的认识,对研究对象个人经历、行为、个人特性等方面的复杂性了解不够深入,认识浮于表面,所有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对研究问题的解答。相反,质性研究具有灵活性,在探讨复杂问题的真实自然性、深入性方面的能力可以弥补量性研究不够深入全面的不足。但是,质性研究的样本量较小,样本的代表性和结果的推广性存在一定不足,如果结合量性研究的方法,可以同时减少在取样、结果推广等方面的不足。两者结合可以扬长避短。另外,质性和量性的资料可以相互补充。叙述性资料可以补充数字资料的不足,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说明问题。如果研究结果有不同形式的资料支持,结果就会更加可信更加丰富。如果质性与量性资料一致,就可以运用多种资料来分析或解释研究结果,从主观和客观的不同角度去认识和解释事实,为结果的解释提供一个全面、灵活的观点,相互支持和加强相同的结果。而当质性与量性资料不一致时,提示可以在方法和理论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产生新的研究领域。Holmbeck等人[5]在

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比较(20210228121952)

检柱硏究{线性的)质黑切氓(陷M;的〕 医1星性研究和质性研究设计的步骤 质性研究方法的比较 实例 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问题基础资料收集的方 法其他资料来源 现象学意义类问题:哲学录音谈话;笔现象学文献;跳交谊舞对了解生活经录个人经历哲学反思;诗照顾老人院 历的本质中的有关秩歌;艺术痴呆患者的 事本质是什 么? 扎根理论过程类问题:社会学(象征录音访谈参与性观察;家属对心脏了解时间维互动主义)写备忘录;记移植的不可 度上事情发日记预测性处理 生的变化,研的过程是什 究问题可以么? 呈现阶段性 和不同层面

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方法的区别 质性研究 现象 关于人的生活经验的抽象性 表现 将人的属性用可测量的用语 表示 收集资料 参与观察、面谈、回顾性叙述 客观而数量化的测定生理、心 理、社会学的变量 资料分析方法 从研究参与者的陈述中确认 和合成共性要素 根据量的比较,统计推论 结果 通过逻辑性的抽象化,生成假 根据统计概率,验证假设(验 设性命题(生成理论) 证理论) 陈述方法 研究参与者的语言T 科学性 语言 统计用语 研究立场 研究者的绝对参与 尽可能避免研究者的参与 研究对象 人的意识、含义、价值 自然的对象、事物 小规模、不随意、理论性样本 大规模、随意、代表性样本 资料分析 描述和解释、自我反省 客观性分析,被控制;实验、量 (reflection )或批判性分析 化 目的 ①理解人的生活 ①自然是说明的对象 ②解释现象的含义 ②分类、因果关系或概率来说 ③理解、描述、发现、导出 明 假设 ③描述、说明、预测、控制、 验证 类型 现象学、根基理论、民俗学、 探索、描述、相关、类实验和 历史研究等 实验性研究 现象学、民俗学、根基理论研究的不同接近方法 现象学接近 民俗学接近 根基理论接近 起源 现实主义现象学 人类学 社会科学的象征性 相互作用论 研究问题 人的生活经验的理解 研究个人及其环境的 文 化、次文化及生活 方式 以从经验资料中导 出理论为目的 目的 明确现象的本质和含 理解人的生活经验的 开发说明社会生活 人种学 描述类问题: 文化人类学 对文化群体 的价值观念、 信念和行为 无结构访谈; 参与性观察; 实地笔记 文件;记录; 照片;地图; 谱系图;社会 关系图 对于青少年 亚文化群体 健康的意思 是什么? 进行描述 量性研究

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比较

质性研究方法的比较 研究的方法 研究的 问题 基础资料收 集的方法 其他资 料来源 实例 现象学 扎根理论 意义类 问题:了解生 活经 历的本 质 过程类 问题:了解时 间维度上事 情发生的变 化,研究问题 哲学 社会学 (象征互动 主义) 录音谈 话;笔录个人 经历中的有 关秩事 录音访 谈 现象学 文献;哲学反 思;诗歌;艺 术 参与性 观察;写备忘 录;记日记 跳交谊 舞对照顾老 人院痴呆患 者的本质是 什么? 家属对 心脏移植的 不可预测性 处理的过程 是什么?

人种学可以呈现阶 段性和不同 层面 描述类 问题:对文化 群体的价值 观念、信念和 行为进行描 述 文化人 类学 无结构 访谈;参与性 观察;实地笔 记 文件;记 录;照片;地 图;谱系图; 社会关系图 对于青 少年亚文化 群体健康的 意思是什 么? 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方法的区别 质性研究量性研究 现象 收集资料 资料分析方法结果 陈述方法 研究立场 研究对象 资料分析 目的 类型 关于人的生活经验的抽 象性表现 参与观察、面谈、回顾性 叙述 从研究参与者的陈述中 确认和合成共性要素 通过逻辑性的抽象化,生 成假设性命题(生成理论) 研究参与者的语言→科 学性语言 研究者的绝对参与 人的意识、含义、价值 小规模、不随意、理论性 样本 描述和解释、自我反省 (reflection)或批判性分析 ①理解人的生活 ②解释现象的含 义 ③理解、描述、发 现、导出假设 现象学、根基理论、民俗 学、历史研究等 将人的属性用可测量的 用语表示 客观而数量化的测定生 理、心理、社会学的变量 根据量的比较,统计推论 根据统计概率,验证假设 (验证理论) 统计用语 尽可能避免研究者的参 与 自然的对象、事物 大规模、随意、代表性样 本 客观性分析,被控制;实 验、量化 ①自然是说明的对象 ②分类、因果关系或概率 来说明 ③描述、说明、预测、控 制、验证 探索、描述、相关、类实 验和实验性研究 现象学、民俗学、根基理论研究的不同接近方法 现象学接近民俗学接近根基理论接近 起源 研究问题现实主义现象学 人的生活经验的 人类学 研究个人及其环 社会科学的象征 性相互作用论 以从经验资料中

论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

论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质性研究的概念 质性研究又称质的研究,或称定性研究,是对某种现象在特定情形下的特征、方式、涵义进行观察、记录、分析、解释的过程。对于质性研究尚缺乏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①Denzin和Lincoln把质性研究看成是一种在自然情境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观察、交流、理解、体会和解释的过程。②Strauss认为“质性研究的目的不在验证或推论,而是在深奥、抽象的经验世界之意义。研究过程重视被研究者的参与及观点之融入;同时对于研究结果,质性研究不重视数学与统计的分析程序,而强调借由各种资料收集方式,完整且全面地收集资料,并对研究结果做深入的诠释”。③陈向明将质性研究定义为“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构建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性研究是一个从实际观察的资料中发现共性问题的过程,属于探索性和叙述性的研究。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本质的区别是建立在不同的哲学观和专业范式的基础上的。量性研究建立在实证主义的专业范式的基础上,遵循客观、有效、实用的原则;而质性研究则建立在诠释主义的专业范式或批判主义的专业范式基础上,该类范式认为理解一个过程的最佳途径是去经历和体验这一过程。 二、质性研究的基础理论 质性研究不是来自一种哲学、一个社会理论或者一种研究传统,它受到多种不同社会思潮、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在质性研究中也存在很多其他不同的建构理论的方式,研究者个人所受训练的流派不同、看问题的方式不同、研究的情境不同,都可能采取一种不同的对待和处理理论的方式。目前主要还是从以下几种理论取向来剖析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后实证主义、批判主义。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在本体论上持相对主义的态度。在建构主义者看来,所谓“事实”是多元的,是社会的建构。建构过程必然受到主体的影响,隐含着个 1

质性研究经验和概念

我的质性研究经验与概念黄跃雯 2006/11/08 楔子 ※假如文艺工作者或学术工作者,不能在工作的琢磨中,发展出新的视野,淬炼出应有的养份,那么,他只不过是在进行机械式的活动;而且,只重 复脑中定型的蓝图而已。 参考并修改自John Dewey, 1935:50 ※量化研究者最重要的基石就是不断地“复制”。 王雅各布,2000:Ⅱ-27 壹、什么是质性研究?为什么要进行质性研究? 所谓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主要是指不经由统计程序或其它量化手续,而产生研究结果的方法。它可以是对人(社会)的生活、故事、行为、组织(包括社会、国家)的运作等,所进行的研究。只要是利用质化的程序进行的分析,不管是不是运用到量化的资料,都算是质化的研究。所以研究「观光客倍增计划的决策过程」、「新北投的观光产业是如何回春(再发展)?」、「达娜伊谷的观光发展模式」等等不一而足。 那为什么要进行质性研究?有部份原因是学科领域的关系,例如人类学;有的是因为研究主题的哲学观,例如现象学(phenomenology)〔注:了解一个人在其生命世界(life world)的生活经验(live experience)及意图(intention),排除先见,以进入受访者的世界,以「自我」的经验解释,描述此经验〕。这些学术领域,运用质性方法作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成就,成效斐然,也大力鼓吹大家来

做。 再者,是因为题目的性质适合质性研究,例如部份人文地理、区域、空间、政治、社会、观光、教育…等;一些着重经验内涵的研究,例如太空登陆经验…;一些表象上鲜为人知的现象的解释性研究,例如,四川悬棺探究。 贰、质性研究的发展缘起概况 欧美学界在1970年代,就开始有量跟质的争议。在1980年代,质性研究就渐渐地被接受了。之所以会有争议,是因为一百多年来,社会科学都是服膺实证主义(positivism)。所谓实证主义就是认为社会科学应该像物理学那样,透过经验与观察的科学方法,掌握心智世界的规律,从而充分理解人的心智与行为的关系(何信全,1991:14)。 当代社会科学大师孔德(A. Comte)对实证主义影响尤其深远。他在1830-1842年间出版了一套「实证哲学」讲义,积极鼓吹社会科学应该遵循自然科学的精神,建立理性和科学性的确切(positive)知识,同时也排除神性。这种建构知识的途径,影响极大,成为极为强势的典范,也影响了整个人文和社会科学界。 一直到1962年代,受到孔恩(Kuhn)及现象学的影响,加上有些人对实证主义研究结果的失望,开始不断地批判与质疑。孔恩(Kuhn)认为科学理论的评价,会受到科学社群的价值、意识形态、制度、文化及历史背景的影响,所以不是絶对的,也不完全客观。科学和语言一样为特定族群所共有,唯有透过对产生此科学或语言之族群的了解,方能真正了解之(Chalmers,1988:107)。Kuhn的说法松动了实证科学方法的绝对性,使对实证科学方法的讨论成为可能。 至于现象学大师胡塞尔(Husserl)则认为人的主观经验,会不自觉地经过过滤,所以研究者必须要意识到这一层滤网的存在,并且设法将它剥除。他们也批评实证主义过分强调经验观察和实验,缩小了分析的范围,也使得想象力日渐枯竭。 还有,人类社会跟自然界真的很不一样。自然界不会因为你是否去研究它而

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

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地区别: 质性研究: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地思路来分析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来即理解和解释他们地行为. 定量研究: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地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地理论假设.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数据统计方法等.基本过程是:假设抽样资料收集统计检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西方教育心理学地发展过程: 、初创时期(世纪以前) 卡普捷烈夫(俄):年;《教育心理学》冯特(德):年;科学心理学 桑代克年著成《教育心理学》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地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科学教育心理学地创立地标志 、发展时期() 和: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地成果维果斯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 :弗洛伊德→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地作用. 教育心理学地发展特点:.内容庞杂,没有独立地理论体系..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成熟时期(—) :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 起,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内容趋于集中各派地分歧日趋缩小注重学校教育实践: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地条件、意义地获得与保持地进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加涅:系统总结了已有地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地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明了不同类型学习地内部与外部条件 晚年以来: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地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地改进. 、完善时期(以后) 从纯理论向综合性地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 教育心理学研究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地原则教育性原则 同化和顺应之间地关系 同化:是将新地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地图式中去. “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地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顺应:为适应新地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地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地影响发生创造性地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加德纳地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力理论有什么不同 加德纳地多元智能理论、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知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加德纳地教育观:人与人地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地不同地智力组合,因此,应该实行“以个人为中心地教育”.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他认为,人地智力由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三种相对独立地能力构成. 斯滕伯格地智力理论由智力成分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情景亚理论三部分构成 成分亚理论:涉及智力地内部构成成分.是个体对初级信息进行加工地能力.(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或地成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质性研究方法与量化研究方法之初步比较

质性研究方法与量化研究方法之初步比较 马爱平 (汉语言文学院,2008级,学号2008110027,sh560915-1@https://www.360docs.net/doc/4f14117204.html,) 摘要: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两大基本研究模式。长期以来,量化研究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应用也非常广泛,但是由于量化研究本身存在着不足并且在应用中存在许多问题,使得人们开始反思这一牢固的研究传统。20世纪50年代以来,质性研究开始崛起,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其应用层面也日益广泛起来。我们应该全面认识到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各自优缺点,以便在实践中更好的利用它。 关键词:质性研究量化研究特点后现代主义 自九月十八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质的)开课以来,4个月的学习让我对质性研究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于工科出身的我(本科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来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刘老师讲课有些东西让自己内心某些模糊的想法变得清晰起来,有些给了我发人深思的启示,还有些知识远远超出我理解的范围但却能指引我树立目标并向着它前进。本文的出发点是顺着刘老师的讲课和沙龙所讲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并查阅一些期刊文章将自己一些及其浅薄的认识笼统地梳理一下,总结一下对本门课程内容的简单理解。 一、什么是质性研究 质性研究英文写法是qualitative research。在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有人将其译为“质性研究”、“质化研究”、“定质研究”等。[1]对什么是质的研究方法,有学者作出以下的定义:“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2] 质性研究不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许多种不同研究方法的统称,他们都不同于量化研究,因而可以大致归为一类。在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中常常使用此种方法。

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

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 壹、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之哲學背景 一、研究之演繹與歸納之本質 抽象的理論 理論高層次的命題(概念)演歸模式較低層次的命題(變項) 繹納實證推論假設(變項VS變項) 資料分析問卷設計 資料轉換 測量(觀察與調查) 研究的演繹與歸納的本質 二、哲學根源 經驗學派:外觀學派或行為學派 內省學派:康得學派 混和學派:弗洛依德 三、主要假設 1.量化研究法的主要假設:有秩序、有法則的世界,有穩定的事實, 且該事實可以被知道與測量的 研究架構

證實或確認所引用的理論或變項間關係 概念化、操作化與具體化 客觀的、可觀察的、可靠的及數量化的事實 2.質性研究法的主要假設 世界是一個複雜,不斷變動的動態事實,由多層意義與想法所構成,受環境與情境中主角的主觀解釋彼此間的互動所影響 事實之建構 企圖發現在現象內社會行為以意義的關係及其影響 企圖推翻擁有架構、反對研究者摒棄主觀,以瞭解存在當事人之心靈世界,記錄個體的主觀見解及當事人對現象的解釋與意義。 不再求證,二是在探索意義與現象結果是某種概念或變項的發現、某種意義的探索,而不是研究結果的概推 主要透過觀察、訪談 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工具 專注、傾聽、觀察、開放、思考及歸納 ★民族誌 ★現象學 ★符號互動論 ★生態心理學

★系統論詮釋論 四、二者差異疵 量:嚴謹的研究工具 質: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工具 量化質性 1.理論背景邏輯實證論現象論 2.目標上檢驗、預測、推論探索、開發及意義追求 3.邏輯上演繹、既有概念歸納、對未知識界之探索 發展假設檢驗 4.觀念上以外來之觀察者自居以參與者的角度為主, 追求客觀不排除主觀性 5.語言形式上將概念操作化 企圖以數據來呈現以受訪者本來的語言或系統 中成員的隱喻探討意義目的 6.研究設計上社會調查、訪談、強調探索性觀察和訪談 問卷檢視變項間的 因果關係 7.研究取向上以證明為取向、證實根植、發現、探索、擴張、 縮小、推論、描述、歸納、

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比较

质性研究方法的比较研究的方研究的问基础资料收集其他资料实例 法题的方法来源 现象学意义类问哲学 扎根理论题:了解生社会学(象人种学活经征互动主 历的本质义) 过程类问文化人类 题:了解时学 间维度上事情发生的变 化,研究问题可以呈现阶 段性和不同层面 描述类问 题:对文化 群体的价 值观念、信 念和行为 录音谈话;现象学文跳交谊舞 笔录个人献:哲学反对照顾老经历中的思:诗歌;人院痴呆 有关秩事艺术患者的本 录音访谈参与性观质是什 无结构访察:写备忘么? 谈;参与性录;记日记家属对心 观察;实地文件:记脏移植的 笔记录:照片;不可预测 地图;谱系性处理的 图;社会关过程是什 系图 么? 对于青少 年亚文化群 体健康的意 思是什么? 进行描述 质性研充与量性研究方法的区别

质性研究量性研究 关于人的生活经验的抽 象性表现 参与观察、面谈、回顾性叙述 从研究参与者的陈述中确认和合成共性要素通过逻辑性的抽象化, 生成假设性命题(生成理论) 研究参与者的沿言一科 学性语言 研究者的绝对参与 人的意识、含义、价值小规模、不随意、理论性样本 描述和解释、自我反省(reflection)或批判性分析 ①理解人的生活 ②解释现象的含义 ③理解、描述、发现、 导出假设 现象学、根基理论、民将人的属性用可测量的用语表示 客观而数量化的测定生理、心理、社会学的变 根据量的比较,统计推论 根据统计概率,验证假设(验证理论) 统计用语 尽可能避免研究者的参与 自然的对象、事物 大规模、随意、代表性样本 客观性分析,被控制;实验、量化 ①自然是说明的对象 ②分类、因果关系或概率来说明 ③描述、说明、预测、控制、验证 现象 收集资料 资料分析方法结果 陈述方法 研究立场 研究对象 资料分析 目的 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