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指南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指南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指南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指南

为落实《北京理工大学关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新生态”,推进多路径人才培养模式,北京理工大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规划和构建先进、特色、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有价值的成长,培养造就“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领军领导人才。现公布《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指南》,希望教师以此为参考,积极开展课程建设。

一、课程建设目标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第一价值追求。人文素质教育要服务于领军领导人才的培养,服务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服务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培养。

北京理工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强调道器兼具、情理并重、多科融会、古今贯通,以学生的人格健全、心智成熟、素质养成为目标,通过对文化传统、人类文明、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审美情趣、

批判思维、交流合作等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扎根中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了解和认知人类文明,在建立广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培养专业技能,注重引导学生铸就理想信念、掌握丰富知识、锤炼高尚品格,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价值、勇于承担社会历史责任。

二、课程建设原则

人文素质教育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根本保障。要按照以下原则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

1.落实课程思政。深入挖掘人文素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素质教育中,使人文素质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

2.坚持全局统筹。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要把握好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公共必修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第二课堂的关系。

3.坚持科学规划。人文素质教育涵盖内容广阔,要使不同知识领域有机联结,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相匹配。

4.坚持循序渐进。在现有通识选修课程的基础上提质增量,新课程培育与旧课程改革同时进行。

三、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按学科领域分为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人文科学与自我发展、自然科学与现代技术、社会科学与当代

世界、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思维素养与基本能力六个模块。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按具体内容分为主干课程、扩展课程和一般课程三种类型。主干课程是六大模块下能针对某个领域进行比较全面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框架的课程。扩展课程是从主干课程生发出的课程,有助于学生对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度学习。一般课程是内容在六个模块之外的课程。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按建设进度分为精品课程、重点建设课程、支持课程、普通课程四个层次。精品课程是已经建设完成,通过省部级评选认定或学校教学主管部门评估后认定的课程。重点建设课程和支持课程是在省部级教改立项或学校教学主管部门成果立项,得到经费支持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的课程。普通课程是获准开课,尚未按照要求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和改革的课程。

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内容模块说明

(一)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模块

1.建设目标

引导学生领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现代价值,从本土和全球视野理解中华文明和历史传统,使学生从中华传统文化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自觉承担中华文明传承者的历史责任。

2.建设内容

以史为线,以经典著作、重要人物、重要事物为点,建设

中国思想与哲学、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中华物质文明四个基本教学板块,围绕关系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内容,重点建设先秦典籍研读、传统思想专题研讨类课程。

主干课程示例:

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学史、中国诗歌史、史学经典导读、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中国人文经典导引

扩展课程示例:

《论语》研读、《孟子》研读、《庄子》哲学思想探析、程朱理学精讲

《诗经》鉴赏、汉末诗歌创作与社会变迁、魏晋风度与玄学发展、现代文学经典导读、传统节日与中国文化

(二)人文科学与自我发展模块

1.建设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宽博扎实的人文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人的社会存在及发展,了解人文科学的内涵和一般范式以及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洞察社会、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求真的探索精神。

2.建设内容

围绕人类文明进程,以中西文史哲经典著作、重要思想流派为重点,开设东西方文明史、思想史、文学史等基本教学板块。

西方哲学流变、双希文明史、古希腊罗马史、亚洲历史、东方文学史、西方文学史

扩展课程示例:

《理想国》研读、《荷马史诗》导读、文艺复兴的历史与成就、《神曲》导读、俳句与日本文化、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导读、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西方当代文学

(三)自然科学与现代技术模块

1.建设目标

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开阔学生的科技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2.建设内容

介绍自然科学的代表性学科、理论、普遍概念以及现代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开设自然科学与现代技术基本教学板块。结合北理工学科特色,开设国防科技以及军事理论教学板块。

主干课程示例:

地球的变迁、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病毒与人类发展、科技史、人工智能、大数据思维与技术、兵器发展史、历史上的经典战役与战略分析、军事科技与现代战争、大国装甲、生命科学基础

化学与生活、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大自然的奥秘与仿生探索、大自然与博物学、火炸药与常规武器。

(四)社会科学与当代世界模块

1.建设目标

引导学生从经济、社会、法律、心理等方面深度理解和探索当代世界不同社会发展、变化的内在机理,培养学生跨学科分析能力,能够深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提高学生对中外社会比较的全球化视野。

2.建设内容

围绕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管理、心理等学科的经典文献,通过经典导读和专题研讨等,介绍社会科学多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分析解决方法。

主干课程示例:

西方经济学发展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国际关系史、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管理学及其应用、工程伦理、经济学概论、管理学概论、知识产权法

扩展课程示例:

心理学与人际关系、有效传播与社交技巧、法律与社会生活、宗教与社会心理、创业企业的管理策略

(五)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模块

1.建设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审美素养、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启迪学生完善情感与心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建设内容

从艺术理论、艺术鉴赏、艺术实践、“艺术+”四个维度搭建科学合理、分层分级的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课程体系。重点建设以艺术概论为核心的艺术理论课程、以各艺术门类为载体的多样鉴赏课程、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增强审美体验为目标的艺术实践课程。

主干课程示例:

艺术概论、中西方艺术史、美学、戏剧史、中国绘画史、国乐之美

扩展课程示例:

经典话剧赏析、琴道与美学、西方经典美术鉴赏、舞蹈艺术鉴赏、朗诵艺术欣赏、电影音乐、中国古代器物之美、中国书法与绘画、外国建筑赏析

(六)思维素养与基本能力模块

1.建设目标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定量分析能力,使学生具有理性思维,能客观地理解和认识世界、分析和解决问题。

2.建设内容

通过经典导读、专题研讨、案例分析与实践,介绍思维逻辑方法、阅读方法、写作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等。

主干课程示例:

逻辑学概论、批判性思维、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普通统计学

扩展课程示例:

数学与逻辑、科学的历程、应用文阅读、学术写作

五、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推进形式

(一)、外聘专家开课。

按照课程需求聘请外校知名专家授课。专家须为开课人并承担其中一半以上授课任务。

(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新课立项建设

采用立项的方式面向全校教师开展课程建设。

1、重点建设课程

课程要求:必须是主干课程或扩展课程。

(1)课程目标和预期学习成果明确指向理解与表达、思维与思辩、批判与创新、审美与包容、格局与视野等方面对学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能力。

(2)课程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与课程相关的前沿交叉学科问题的教学环节,有指导和启迪学生通过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形成独立见解和独立思想训练环节。

(3)课程能够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课程负责人应在课程所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内有长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历,并有丰富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学经验。

(4)创造或使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在广度与深度上对课程进行重构与改进,指向学生可持续发展核心能力的预期学习成果有显著提高,且达成情况良好。

重点课程建设周期:3-5年。

支持经费:5-10万元。

2、支持课程

课程要求:必须是主干课程或扩展课程。

(1)课程目标应与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办学定位相符合。课程应有明确的、公开的、可落实、可评价的预期学习成果,并与课程目标协调一致,设计依据充分,对毕业要求中相应的能力指标有重要支撑作用。

(2)课程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了恰当的教学策略,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能够有效地支撑各项预期学习成果的达成,既没有缺失或不足,也没有明显的无关内容。

(3)有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对课程预期学习成果的整体达成情况进行了多方、多维度评价,能够对课程的“设计、实施、考评、改进”四大环节进行了全面评价。

(4)课程的实施与考核应与课程设计具有一致性。建立了

完善的持续改进办法,能够根据多方、多维度的评价结果,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核心进行基于评价的持续改进。

支持课程建设周期:1年。

支持经费:2万元。

3、普通课程

课程要求:必须是主干课程或扩展课程。

(1)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应与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办学定位相符合。

(2)有完整的课程大纲,对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课程考核等环节能够具体设计和执行。

(3)课堂教学能保证学生接受人文素质理论知识,获得素质教育思维训练,能客观地理解和认识世界、分析和解决问题。

建设周期:半年

支持经费:5000元。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同学们: 为进一步推进我院人文素质教育,推动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具专业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的业务支持,现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及部分电子书推荐给大家,希望各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进行选择、阅读,以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可反馈至(邮箱),我们将不断改进。 书目的选择秉承如下原则:(1)价值导向积极向上;(2)所选书籍应为该领域中公认的经典著作或社会影响较大的学术著作;(3)符合高等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4)书籍便于查找。 海南医学院人文社科部 2 014年5月1日 电子书: 1、《邓小平时代》 2、《叔本华美学随笔》 3、《技术、医学与伦理学》 4、《疾病改变历史》 5、《科学革命史》 6、《老子的智慧》 7、《我们怎样死-关于人生最后一章的思考》

8、《教育哲学》 9、《自然科学的哲学》 10、《哈耶克的政治思想》 11、《常识》 12、《道德情操论》 13、《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 14、《如何阅读一本书》 15、《温家宝2012年9月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16、《阿基米德的浴缸:突破性思考的艺术与逻辑》 17、《出入命门-中国医学文化学导论》 18、《创造性破坏》 19、《错误的正确:世界经典趣味博弈》 20、《大学精神档案》 21、《人与国家》 22、《人与世界》

23、《人与自我》 24、《与世界伟人谈心》 25、《中国哲学简史》 26、《佛教常识答问》 27、《改变世界的100大医学发现》 28、《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29、《勾勒姆医生》 30、《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 31、《活出意义来》 32、《急诊医生的临床思维方法》 33、《剑桥插图医学史》 34、《健康是什么?》 35、《大学之理念》 36、《敬畏生命》 37、《旧制度与大革命》

中国的教育传统是中国教育创新的重要基石(专业课)4次100

1、不属于传统文化的研究领域的是 ( ) A 、职业教育 B、学科教育 C、职业规划 2、从近代以来,被批评最多的传统教育是( ) A 、科举制度 B、书院制度 C、举荐制度 3、研究西方文化技术等对中国影响的现象称为 ( ) A、西风东进 B、西风东渐 C、西风东渐 4、“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是由谁阐述的( )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5、辜鸿铭的代表作( ) A、中国人的精神

B 、中国人的教育 C 、中国人的传统 1、我们需要向外国教育学习的方面包括 ( ) A 、参与性 B 、参与性 C 、教育监督 D 、《教育利益法》 2、中国近代学制( ) A 、壬寅学制 B 、癸丑学制 C 、癸卯学制 3、科举选贤的途径( ) A 、常科 B 、特科 C 、面试 4、古代科举中的常科包含( ) A 、明经 B 、进士 C 、世子 5、清华四导师:( )

A 、梁启超 B 、王国维 C 、陈寅恪 D 、赵元任 1、王国维是甲骨文研究开创者,也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刊物《教育世界》的主编 ( ) 对 错 2、科举制度在古代中国延续的一千年(1300 年)( ) 对 错 3 、中国人只有利用自己的优势参与到世界的发展当中,才能获得更多的自信与创新的机会。( ) 对 错 4、现代解剖术最早出现于西方。 ( ) 对 错 5、古代的书院制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教育机构,和现在西方大学的初起模式相接近。 ( ) 对 错 1、社会教育的本质 ( ) A 、礼勉其前,刑禁其后。 B 、发乎于情,止乎于礼 2、从近代以来,被批评最多的传统教育是( ) A 、科举制度

国家精品课程“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建设的经验与体会

国家精品课程“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建设的经验与体会 摘要:结合“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文章从课程发展历史沿革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与教材建设、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谈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与体会。 关键词: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概况 1.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历史沿革与发展是与我校创新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的。大连理工大学是国内高校中较早倡导并开展创新教育的学校,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部分教师自发成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改小组,探索“三小一环”(小专题、小调查、小发明,并纳入课程教学环节)创新教育教学模式。1997年,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创新教育实践中心”,设置创新实践能力强化班,开设创新实践系列课程,建设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基地,以及向各院系辐射的创新实践分基地[1,2]。2003年,学校批准成立“大学生创新院”,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平台。2004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育水平评估,创新教育被确定为我校的办学特色之一。2007年,学校在原大学生创新院的基础上成立了创新实验学院,组建了校级实验中心——创新实践中心,承担了全校创新实践系列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任务。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目前该课程已成为创新实验学院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中十分重要的特色课程。 2.课程体系 “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不同于常规按学科或专业划分的课程,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课程内容按照“创新源于实践、始于问题”的理念,从问题—理论—实践等三个环节构建了创新教育通识基础教学、创新教育专业教学、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等三个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修学本门课程的学生首先全部参加第一部分课程学习,完成该部分的实践环节后,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从智能控制、智能建模、软件工程及多媒体技术四大模块中选择一个模块,并完成所选模块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内容。 “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三部分内容和目标如下: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提升职业素养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提升职业素养 人文素养,百度百科的意思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如果说水是生命之源,那么人文素养是国家发展之源泉;如果说地皮是万物之基石,那么人文素养是国家发展之基础;如果说绿叶是鲜花的再生者,那么人文素养是国家发展的先行者。由此看来,人文素养应该说也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美。而当今社会,我们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必须同时并举,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也是势在必行。 人文素质教育首先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内容。人文素质与职业修养可以解释为人文素质与职业修养的相互影响,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职业素养是专业第一位,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因此,这门课对我们现在的深入学习、认真工作以及将来可能的择业也有一定的影响。 人文素质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素养,它必然转化为人的外在行为。这种外在行为会营造出更好的的职场环境,故职场环境的好坏离不开人文素质的影响。社会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所以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来创造出更好的职场环境。 良好的人文素质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人讲修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关系协调融洽,共同学习与工作,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有利于员工的学习和工作,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更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职场关系。接下来我就以学习中、工作中的的职业素养问题做个浅析。 那么,什么是职业素养,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地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所以,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那么如何在就业初期阶段培养职业素养呢?这就要求我们计划如何在就业初期去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结合人文实际,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实现我们未来的职业理想。只有通过日积月累,有针对性地的培养,我们才能使自己具备现在或未来职业所应有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才不会被生力军或者同代人所淘汰,才不会出现工作得不到进步的窘境,才能适应社会获取职场成功,才能贡献社会建设国家。我的职业理想是作为一名合格的电气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的职称并不是那么容易考上的,需要过硬的理论知识,另外还需要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以获得电气工程师职称的人一定是电气行业中的人才。那么做好一名合格称职的电气工程师非常的重要,其中需要具备很多的职业素养。 一名电气工程师一定要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有个个自我的认清,在今后的工作中也会有相关的发现,有的电气工程师的能力非常的强,到那时起心理素

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doc

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质量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其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是重要的基础环节,然而,有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合理,存在片面理解国家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反方式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该文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的现状,进行科学全面分析,以期构建和实施科学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构建 实施大学教育是完善生命的土壤、空气和水分,如果说专业知识是一个人扎根社会的基础需求,那么人文素养就是一个人营养需求。即使再宽广的土地,没有营养的补充,那也会贫瘠不堪。因此,专业知识和人文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一体两翼,缺一不可。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的问题,导致大批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偏低,就业难度加大。唯有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才能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1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1.1在校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 青年是社会的新生力量和后备军,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在企业发展中,青年始终担任着主力军的作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文素养却在间

接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些高职院校内,常常存在这样的状况,学生上课不积极,经常性地出现迟到早退现象,即使有时迫于外界压力,不得不坐在教室里,但却热衷于做低头族,沉湎于手机的世界中。长此以往,他们的自我思考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独立动手能力也逐步形成问题。许多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不清晰,受潮流的影响,偏爱于文化快餐,快节奏的生活,严重阻碍了他们自我内在素养和能力的提高。用人单位的招聘,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存储量,更重视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因此,人文素养教育的提高应成为教育的焦点。[1] 1.2一些高职院校片面理解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许多的高职院校不重视人文素质课程,人文素质课极少,存在着严重的边缘化现象。在专业课程构建上,不断加强专业课的比重,甚至出现占用人文素养课程的情况,使人文素养课程处于一种孤立、零散的状态。例如:在一些高职院校的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学校除了开设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之外,并没有在开设任何有关人文素养的选修课程,造成专业与素养课程的极度不均匀。 1.3师资力量的不足,考核过于宽松 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教师队伍,能够不断提升人才的培养。而在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对人文素养课程的忽视,造成对师资数量投入不足和师资质量的不达标。一些学校的选修课门槛低,在有关人文素养的课程上外聘兼职老师,专业技能不够硬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授课质量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高职生的人文素养。另外,人文素养类的老师对于课程的不重视,不注重改变教学方式,考核制度过于宽松,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提高。[2]

浅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勐统镇中心完小李建敏 2015年7月

浅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永德县小勐统镇中心完小李建敏 【摘要】:语文是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基础性学科,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乎学生文学素养形成的一个基础性和启发性阶段,作为我国传统教学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文学素养的养成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只有全面深刻地把握好小学语文和人文的关系,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的春天才会最终到来。本文从《课堂教学途径方法文化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培养和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途径方法人文光芒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是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是揭示人的真、善、美,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价值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领会作者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创作激情,与作者同欢乐、共忧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以饱满的教学激情去感染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教师、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如我在上《四个太阳》时:让学生合作互查生子,开火车查,哪个生字爱错找出来再查,教师报,学生举字卡查,就是教师报,报的形式也不是单一的,有直接报生字的,有报偏旁的,有报字的结构的,有报字谜的……总之,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从多种角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将检查寓于玩字卡的游戏当中,学生学得既主动,又愉快。我想,教师多动一下脑筋,学生就多一份收获,作为教师,学生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是干脑力劳动的,如果不尊重我们的服务对象___学生,如果不动脑为学生做好服务,我们真的将愧对“教师”这一称号了。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医术乃仁术”,医生是“仁爱之士”,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称“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医生应具备哲学家的全部最好品质,无私、谦虚、高尚、判断力强、知识丰富和不迷信。世界卫生组织90年代曾提出,现代的医生应该是五星级医生,所谓五星级医生是指健康的提供者、医疗的决策者、健康的教育者、心理上的交流者、社区的领导者以及组织的管理者。显然现代医生,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素质和医学技术外,人文修养及哲学理念也是现代医生必备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人文修养甚至比专业素质和医学技术更为重要。作为一名好医生,绝不仅仅是技术的高超,还必须重视患病的人,这就需要医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 所谓人文素质,只有做到了专业知识丰富、思维清晰、人格高尚,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医生的人文素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较高的人文素质是医生掌握精湛技艺的基础,尤其是在技术创新的年代,更需要医生自觉地用哲学思维把握医学进步的正确航向;其二,较高人文素质是医生理解病人的基础。如果医生理解、关注患者的感受,就能给病人增加信心、希望和力量。患者也会更好地配合治疗,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其三,较高的人文素质是医生赢得患者信赖的重要前提。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医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医疗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同时,医学也开始脱离人文,医生人文素质的整体水平令人担忧。表现为:(1)医学与病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医生越来越忽视病人的心理因素,不耐烦倾听病人的讲诉,只相信仪器设备与实验室检查结果,过度依赖药物与手术。(2)只顾局部不顾整体。随着临床专业的细分,造成“一科医生面对一个器官”的局面,忽视整体自然力与复杂性。(3)医学与市场紧密结合。医院趋利行为膨胀,药商、医院经营者与医生形成商业联盟,医学“沿着用昂贵的治疗方法治疗更少数人疾病的方向发展”。(4)医患关系紧张、物化,不少时候、不少人视医患关系为消费关系、合约关系。如果这样的关系成立,必然造成不负责任的医生与不信任医生的患者。 “做医生要有一种发自骨子里对生命的尊重感”,道出了医学的职业特点和医生人文素养的应有境界。如何提高医师的人文素质,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医学教育应当将人文素质教育放在首位。 医学本身承载着关爱人类治病救人的崇高职能,具有“普世”价值,应当是人文精神最浓厚的学科。自70年代以来,医学模式逐渐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其人文社会色彩更加突出。这决定了在医学人才培养中,人文素质教育乃重中之重。长期以来,我们现行的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只注重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教育。近年来,“以人为本”、“医术乃仁术”的呼声渐高,但也需注意,提

浅论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论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建设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已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实施。然而,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仍存在教育理念、政策落实、课程设置、潜在课程开发、教育氛围方面的问题。因此,在Nm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建设中需要培育理念、完善政策、科学设置课程、开发潜在课程、凸显学校特色、推动教师管理改革。 [论文关键词]理工科院校人丈素质教育工程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已经从最初的试点、摸索阶段,发展到了在全国范围内的初步实施阶段。总体上看,已经初步确立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政策方针,全国各高校基本上都已开始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尽管如此,人文素质教育在现阶段远未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下,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更面临虚化和弱化的问题。 一、当前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看来,当前理工科院校仍然固守重理轻文、重专业技能轻全面素质的传统教育理念,对人文素质教育政策贯彻不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基本规格不够,缺乏科学性,潜在课程仍有待开发,人文素质教育氛围不强,这些问题给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 1 人文素质教育理念问题。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进入21世纪,国家、政府、教育界对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的认识逐步深入、日趋全面,但尚未被广泛认识和全面贯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模仿苏联的教育制度,实行高校分科培养,形成了重理轻文、重专业技能轻全面素质的教育理念。社会和高校在教育理念、人才观方面的观念仍然深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理工科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还处在比较浅薄的层次上,有的认为人文索质教育就是增添一些人文知识的选修课,有的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文科教育,有的甚至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只是专业教育的附加课程。 2 人文素质教育政策的落实问题。由于理工科院校固守传统的教育理念,对人文素质教育理解片面化、简单化,导致一些院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培育人才、塑造人格、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不认真响应人文素质教育政策的号召,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上搞形式主义。首先,在实践中有关人文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没有在理工科院校得到全面实施,相关制度形同虚设。再者,与人文素质教育配套的制度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缺乏相关的

大学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意义论文.

大学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意义论文 2019-06-1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人文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民族和国家才能够真正实现团结和强大。教育是提高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人才基础,高校教育要借助语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在充实学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更有利于社会文明建设和发展。 一、高校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高校设置语文课程要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文学作用,使其能够从社会、历史、哲学等多个方面获得基本素养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和赏析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精神共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现代大学生生活在较为安逸的环境中,社会实践经验较少,个人的精神文化世界较为局限。将人文素质教育引入到高校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作用,帮助学生构建和丰富精神世界。 高校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经典文学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例如,著名作家余秋雨的文章《都江堰》生动描绘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壮观景象,并通过“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对未来的殷切希望,对于学生人格培养、理想确立提供了精神动力[ 1]。 2、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校语文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大学语文教学中涉及的文学作品不同于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材,大学语文教材在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方面具有更深的造诣,这些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学习古今中外伟大人物的思想和理论,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思维和智慧,增强文学创造能力。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传统与创新)

Tradition is the root of a country. We must come to see that it doesn't mean a dependency on conservative values or a strong attachment to the past, but that it's a profound reflection of history and culture. A tradition is a ritual, belief or object passed down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 within a society, also a basic character of a society still maintained at present, with origins in the past. Therefore, to respect and carry forward fine tradition is to remember the history and inherit the culture. In the other aspect, innovation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itial source of national progress. Through continuous innovat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ke out a large amount of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s. We are all aware of the big place that technology occupies in our lives, which is shaping our homes, cars, mobile phones, etc. What's more, a parallel movement towards innovation in the different economic and social fields is underway. It'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innovation has hugely changed our lives. However, the problem we face with is how to coordinate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Abandoning the tradition, innovation is like a building of no foundation, which is easy to collapse. And without innovation, tradition is just as standstill wheels, which couldn't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imes. So what we should do is to make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That is, we are supposed to enhance innovation spirit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radition.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指南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指南 为落实《北京理工大学关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新生态”,推进多路径人才培养模式,北京理工大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规划和构建先进、特色、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有价值的成长,培养造就“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领军领导人才。现公布《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指南》,希望教师以此为参考,积极开展课程建设。 一、课程建设目标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第一价值追求。人文素质教育要服务于领军领导人才的培养,服务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服务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培养。 北京理工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强调道器兼具、情理并重、多科融会、古今贯通,以学生的人格健全、心智成熟、素质养成为目标,通过对文化传统、人类文明、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审美情趣、

批判思维、交流合作等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扎根中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了解和认知人类文明,在建立广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培养专业技能,注重引导学生铸就理想信念、掌握丰富知识、锤炼高尚品格,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价值、勇于承担社会历史责任。 二、课程建设原则 人文素质教育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根本保障。要按照以下原则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 1.落实课程思政。深入挖掘人文素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素质教育中,使人文素质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 2.坚持全局统筹。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要把握好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公共必修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第二课堂的关系。 3.坚持科学规划。人文素质教育涵盖内容广阔,要使不同知识领域有机联结,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相匹配。 4.坚持循序渐进。在现有通识选修课程的基础上提质增量,新课程培育与旧课程改革同时进行。 三、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按学科领域分为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人文科学与自我发展、自然科学与现代技术、社会科学与当代

关于加强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强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意见 一、加强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意义 人文素质课程是指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熏染,使学生的人格、品质、修养得到全面提升的课程。人文素质课程建设是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程。 加强人文素质课程建设,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贯彻素质教育的需要。大学生通过学习人文素质课程,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同时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围绕儒家文化、地域文化,加强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体现和培育我校办学特色。重点建设以儒家文化、水浒文化、运河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素质课程,符合我校办学发展的需要。 二、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加强人文素质课程建设,构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通过人文素质课程教学,培养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高的人文修养、强烈的民族文化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 三、构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一)人文社科类课程,包括社会学、法学、公共关系学、经济管理、国际关系、文献检索等方面知识的课程。建设相关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立足社会、服务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综合能力。 (二)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和国情类课程,包括儒家文化、水浒文化、运河文化等地域文化和祖国的历史及国情等方面知识的课程。建设相关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人生与哲学类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其他人类文化遗产和优秀思想。建设相关课程,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走正确的人生之路。 (四)文学艺术类课程,包括文学、音乐、美术、建筑等作品和相关知识的课程。文学艺术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建设相关课程,目的在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和提高审美情趣,使大学生从优秀的作品中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 (五)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包括心理健康、心理疏导等方面知识的课程。建设相关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实施办法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切实促进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依据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有关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文件精神,以及学校相关文件,特制定本办法。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依据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有关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文件精神,我校出台了系列文件:《关于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校办字…2015?14号、《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建设管理办法》(校就字…2015?1号)、《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校教字…2016?17号、《关于实施“创新创业活动周”及配套改革的通知》校教字…2016?14号、《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周”工作方案及指导意见》…2016?7号。 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组织与协调 在学校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根据上级文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目标要求,由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部,研发和培训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师资,各二级教学单位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小组具体组织实施。 1.学校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的校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处长为秘书长,招生就业处、学生处、研究生部、科研处、财

务处、人事处、继续教育学院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2.创新创业教学部 学校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学部,教学部设在招生就业处创新创业管理中心,负责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纲的研发、教学计划的编制、校内师资的培训和统一调配,校外师资推荐,就业创业指导,为全校学生及孵化项目、创业者提供导向性、专业性、实践性辅导服务的导师。创新创业导师须在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学校规章许可的范围内开展工作,业务上接受招生就业处的领导。 3.专项小组 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各二级教学单位设置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工作小组,组长由各单位出1名班子成员担任,主管教学副院长(副主任)担任副组长。从学科专业角度选拔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负责本单位各专业的相关课程教学工作及相应学分记录与认定,业务上接受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部管理与指导。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1.修订培养方案,改革创新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途径。 (1)结合专业综合改革与建设,针对本专业特点,紧密结合专业所属的行业,在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的培养原则基础上,注重人才培养的内在性与社会性、多样性与适应性、开放性与前瞻性,积极探索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同制定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既要符合教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一、指导思想 教育部近日公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七个建设内容:一是转变观念,理念新起来,以新理念引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二是目标导向,课程优起来,以目标为导向加强课程建设;三是提升能力,教师强起来,以培养培训为关键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四是改革方法,课堂活起来,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创新教学方法;五是科学评价,学生忙起来,以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完善过程评价制度;六是强化管理,制度严起来。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重点严格课程管理;七是政策激励,教学热起来。以教学贡献为核心内容制定激励政策。该《意见》明确了本科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并为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生活舞蹈的基本情况 生活舞蹈是人人都可以参加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如社交舞、广场舞、健身舞和自娱舞等。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背景下,笔者开设的《生活舞蹈》课程,更确切地说应该叫做生活与舞蹈,开设该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跳一支舞蹈,而是希望学生学会舞蹈的方法,自己可以跟随不同的音乐舞动起来,同时该课程充分运用心理学舞动治疗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自我身体的感知与探索、寻找动作元素,学会跟随音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创造力,通过音乐疗法、冥想和肌肉放松等来缓解压力,引导学生用积极健康的心态生活。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不像专

业课一样以专业学习成长为目标,而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引导和切入点,着重培养学生全面、个性化的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互动式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爱学”,培养学生“会学”,激励学生“善学”,学以致用。生活舞蹈这门课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将上课时间安排在周六日,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课堂形式灵活多样,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建立相互考核评价机制,每学期课程结束时,老师可以给学生和本次课程的相关工作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授课情况和喜爱程度进行评价;促进课外教育与课堂教育结合、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注重课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着力强化思想引领、拓宽学生视野、促进素质养成、陶冶高尚情操,着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生活舞蹈的育人功能 1.增长知识、拓宽视野 该课程的学生来自全校不同专业,以理工科居多,课程会讲授一些舞蹈方面的知识,让同学们了解舞蹈有哪些种类,哪些属于生活舞蹈,如何鉴赏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舞蹈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拓宽视野。 2.协调动作、优美体态 通过站姿、走姿等的练习,帮助学生纠正平时的不良体态,坚持长期练习,可以优美体态,提升个人形象和气质。 3.强身健体、磨练意志 舞蹈的过程中,人的体能可以得到一定的锻炼,是一种很好的有

语文新课程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新课程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从。因此,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长期以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淡化了人文精神,过分追求应试价值,忽视了语文学科在健全人格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导致了学生的个性被扭曲,人格遭冷遇。学生不是为显示生活而活,也不是为理想而活,仿佛是为教材而活,为分数而活,成为麻木不仁、心如止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书虫,这与我们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开篇就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部分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而,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理性地澄清认识,以更好地做好语文

的教与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理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中应着力弘扬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在陶冶情操、弘扬个性、塑造人格、培养创新上下功夫。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21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初中语文新课程与提高人文素养的研究”的课题。 二、概念界定: 1、“初中语文新课程”:是相对于2003年以前我国农村初中语文课程体系而言,她体现了四个新的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人文素养”:从语文素养的内涵来分析,“有关人的情感、意志、态度和思想观念”的成分语文素养应该是人文素养的内涵。那么,既然“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

【关于加强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

【关于加强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人文素质包括四个 方面 在班级管理中,往往会遇到少数且有不良的道德品质与偏离行为的学生,我们称之为问题学生。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有以下征兆,讨厌上学,有时逃学,学习成绩差;不诚实,说谎话;偷偷摸摸地写信或打电话,回家很晚,夜间也常出去;与异性交往过多,与坏孩子有交往;吸烟、喝酒、出入营业性舞厅;与家长、老师发生口角增多;服饰上追求时髦、怪异,不符合学生身份;零花钱多。 问题学生还经常出现过失行为,往往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消极影响,造成破坏性后果。其过失行为主要表现为: 1敌视权威 对于那些应该顺从,尊重的权威人物或规章制度,法律法令,由于不理解而难以接受,认为不公平,总感到个人自由受到限制,因而表现出敌意,甚至公开反抗。有时也针对校规、校纪。矛头常指向老师,家长或其他成年人 2破坏公物

敌视权威是公开的,破坏公物是暗地里进行的。他们认为,公物是权威者的权力象征,但又不敢公开表现对权威者的态度或反抗行为,只有通过破坏公物来发泄其对抗的情绪。他们破坏桌椅、树木、花草及公共设施等。 3拉帮结派 青少年拉帮结派的心理原因,主要是对成人世界的冷漠与敌意,而自愿结成哥儿们团伙。而出于讲义气,就会促使过失行为发生。一是拉帮结派使一些青少年产生反常的领袖或指挥狂;二是过分依赖伙伴团体以获得别人的注意。由于内部消极倾向的互动作用,变得胆大妄为,身不由己、危害社会。 4偷盗 企图无偿地占有他人利益的心理冲动造成的扰乱他人的行为。与超前消费有关,为了满足个人生活经济条件不足而采取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在物质生活上贪婪的追求和盲目的攀比心理,也是造成偷盗行为的起因。有的青少年偷盗并无目的,只是为了满足心理上一种难以抵制的冲动,或是为了给别人造成困难,而获得快感。故偷不值钱的,偷了后扔掉或送人。这是一种病态的偷盗癖。

传统教学和创新课堂的对比与研究

传统课堂与创新课堂的对比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不难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弊端,拟制教育的发展。汇总起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教条化。教条化体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课前设计的教案为教学内容。教学中惟教材、惟教参、惟教案,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作为金枝玉叶,把教参中的提示当做是颠扑不灭的真理,把预先设计的教案当做是亦步亦趋的向导。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有的只是机械性的劳作,有的只是简单的重复活动,有的只是应付和无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教学中这样的“三惟”现象,可以说是较为普遍的。出现这种情况是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现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内容完全取自于书本,一味地依赖书本也在情理之中。二是现有的教学评价制度。评价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的创造,而在于完成预测教学任务的程度和水平,是否忠实地执行了教学大纲等方面的一系列要求。

其次,模式化。教学模式决定教学效果。模式化至少体现两方面:教学结构模式化和教学行为模式化。每节课总是由一系列环节构成的,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之间都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这也是教学区别与自然影响以及其他影响人的行为的关键所在。按理来说,这些教学环节与环节的联系应该在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体现,表现为不同的样式,但是在一些中小学中,这些环节与环节之间的结构联系正在用一种刻板、僵化、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不论什么课型、学科都运用同一种教学模式,即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作业。把课堂教学结构定势起来,形成一种不变的模子,这样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单调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教学的发展。教师要想到课堂是活的,也是动的,不能用一种不变的模式去阉割课堂鲜活的灵魂。其实教学需要模式,因为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构成一定的逻辑的联系的时候,就呈现出不同的模式,但是我觉得教学忌模式化,忌用“惟一”来替代“多样”,忌用刻板来替代灵活。模式化还表现在课堂中具体的教学和管理行为上。比如我们的传统课堂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坐得规规矩矩、端端正正;所有的课堂都是教师提问、学生举手等待教师同意后方可回答问题;所有的课堂课前都是千篇一律的礼貌用语“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下” ,一种形式如果久而久之只用一种纯粹化了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会逐渐地只保留了它的形式意义,而使其实质性的内容越来越模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