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长治县二中张红星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思想对中国回世影响深远,在世界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至今仍然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其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理论要求度高。

(2)教材的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孔子和老子》与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由于这两课都讲的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在时间上、内容上有链接性,所以作为复习课,这两课可并在一起复习学习,形成系统的学习体系,可以使学生系统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二、学情分析:

本校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薄弱,加之处在会考前的复习阶段,时间短,复习任务重。复习阶段,学生对重新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如何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寻找既能提高复习效果,又能使学生对重新复习的知识不感到枯燥,就显得尤为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普遍对历史科知识存在极强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所以教学这节课内容要兼顾学生的趣味性、哲理性、探究性的综合运用,以此带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升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

1.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思想主张。知识点要求牢固掌握,历史概念内涵要正确把握,特别要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

2.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复习重点: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思想主张。

五、复习难点:探究诸子百家思想的核心内涵和意义。

六、导学策略:

由现实生活中学生常见的问题入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引导学生依据学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或情境完成对本节课历史知识的自主学习和引深探究,最后再从学习历史的情境回归现实。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五个环节)

1、第一环节:教师展示问题,引发思维

(用多媒体展示案例)

最近咱们学校的学生公寓楼里脏乱差、浪费等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一些男生宿舍屡上红榜。尽管学校政教处屡屡通报批评,但一些宿舍的脏乱差现象和某些学生的浪费现象依然如故。请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出解决办法。

儒家:_______法家:_______ 道家:_______墨家:_______

(这一环节问题在叫学生解答时,学生感觉难答。我及时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第二环节学习。)

2、第二环节:

学生识图,自学讨论归纳填写图表,达到温故知新。这是本节课的展开环节。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为生生互动,为下阶段深入探讨打下基础。这一环节内容不难,学生能够独立完成。

学习内容如下:

(1)多媒体展示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图片:用你的“火眼金睛”能辨别出他们是谁吗?

(2)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时代派别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地位或评价

春秋儒家道家

战国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

3、第三环节:师生共同探究,深化思维

这是本课中心环节。既要师生互动,又要生生互动,师生围绕重难点共同探讨,二者的作用都充分体现。问题分四个回合展开。

(1)第一回合,学生回答:在你熟知的诸子百家中,你认为哪些学派的思想影响较大?简述理由。

这种判断学生容易得出。接着要进一步引深学生思考:“简述理由。”让学生各抒己见,提升思维层次。

(2)第二回合,思考讨论:百家争鸣的焦点有哪些?“诸子百家”有何共同的思想主张?

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直接回答有些困难,毕竟学生基础差。这种情况下,采用提供材料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化难为易。

(阅读资料一)四大学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孔子: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克己复礼;有教无类;性相近等。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等。

荀子: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民水君舟;性恶论;制天命而用之等。

老子:“道”是万物的本源;对立双方可互相转化;“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顺应自然等。

庄子:万物相对论和精神自由论等。

韩非子:依法治国;运用权术;君权至上(民轻君贵);性恶论等。

墨子: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等。

思考问题1:百家争鸣的焦点有哪些?(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下列提示,得出结论)

提示一:孔子“仁者,爱人”;孟子“民贵君轻”;荀子“民水君舟”;墨子“兼相爱”;韩非子:“民轻君贵”等。他们主要论述的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提示二:孔子“德治”;孟子“仁政”;荀子“德主刑辅”;老庄“无为而治”;韩非子依法治国;墨子尚贤等。这些思想家的主张突出讨论的是如何治国。

提示三: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老庄顺应自然等。他们讨论的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提示四:孔子“性相近”;孟子“人性善”;荀子“人性恶”;韩非子“人性恶”等。这些主张主要探讨的是人的本性如何。

在师生共同探讨上述四个提示之后,教师引用名家观点加深学生对问题1的认识。

即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观点:百家争鸣的核心问题就是两个:一个是如何治国,一个是如何做人。

(阅读材料二)

?孔子:“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示民有君主之别也”“天下有道,则礼乐征

伐自天子出”。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同谊也。”

?老子:“天下”统一于“道”。

?孟子:“天下定于一。”

?荀子:“四海之内若一家。”

?庄子:“一心定而王天下。”

?韩非子:“进兼天下”“一匡天下。”

?墨子:“一同天下。”

思考问题2:以上材料反映了先秦诸子怎样的共同主张?

引导学生从提供的材料里面挖掘信息:天下大一统。

(3)第三回合,引深思考:“百家争鸣”是不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是不是思想解放?

(第一问引导学生依据下列材料,分组讨论解答;第二问学生不难判断。)

材料一一般认为,人文主义就是以人为中心看问题,关注人,重视人,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

材料二在殷商时代,崇信鬼神是商人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事奉鬼神是商王室的主要任务,而利用甲骨占卜是沟通鬼神与商王关系的重要手段。从殷墟甲骨卜辞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商王朝的大事小情,都要通过甲骨占卜来领悟商人诸神的神谕神命以决定事情的可行性。

材料三祖先崇拜在周初统治者的思想中最突出、最重要,《诗经.周颂》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周人的祖先之颂.这些被颂的祖先,作为宗庙祭祀对象,他们是神灵,但在历史上,他们又是实实在在的人.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主要锻炼学生分析材料信息能力、提炼概括能力和思维的准确性。)(过渡)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让我们从这个角度探究一下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

4、第四环节:讨论:春秋战国时代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这种现象?百家争鸣体现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哪?

解答第一问不难:让学生阅读第二课导言内容和课后“阅读与思考”材料,教师列出提示提纲,学生基本能解决。

背景提纲提示: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分封制)崩溃

思想——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和(文化)的觉醒

社会——最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阶级——(士)的崛起

解答第二问:让学生阅读第二课最后一段,概括归纳历史意义,这个问题容易解决。对百家争鸣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讨论,教师加以提示,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总结)历史意义: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现实意义: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例如: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历史发展观——“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

墨家的兼爱、非攻、节用——和谐社会

庄子天命观——可持续发展

师问:学习探究完以上二、三、四环节内容后,同学们是不是就能解决第一环节的问题了?

生答:是。

师问:谁来说说?

学生甲: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学生乙: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学生丙: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

学生丁:墨家:这是没有能人管,缺乏节约意识,主张选举贤能的人管理,加强节约观念宣传(学习完第二、三、四环节,最后再引导学生回头解决第一环节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热情。)

5、第五环节:课堂练习,进行知识迁移和能力训练

学按:选择一些典型高考题和联系生活紧密的题作为练习环节,主要因为训练高考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题感和历史思维。

1).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3.)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

4.)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

5)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选择投入哪个派别门下?简述你的理由。

6)你所选择的学派的学说观点,在今天是否仍有借鉴价值?举例加以说明。

九、板书设计

时代派别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地位或评价

春秋儒家道家

战国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兵家

(二)诸子百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三)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节复习课,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主题,融合了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2课的内容。这个学案的设计意图在于如何在学生已学过这两课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探究历史知识深度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衔接,改变传统的枯燥无味的历史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上来了,勇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多了。尽管学生的表现还不是很令人满意,但是对于我们所教的这些成绩基础非常薄弱的学生来说,能显现出这样的课堂学习效果,我认为是非常的不错了。这也说明这个学案的设计切合了学生的需求,是真正的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此我深刻认识到只有没有教师包办式的、满堂灌式的课堂,学生的主动学习性才能真正的得以发挥出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

百家争鸣 一、单项选择题 1.孔子思想中主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论语·乡党篇》记载,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马夫属“圉”,为最下等级之人。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 ) A.孔子主平等对待下人 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 C.孔子“仁”的主 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3.右图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 ) A.有教无类B.启发式教学C.温故而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 4.《论语·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这段材料说明孔子() ①既重视“仁”,又强调“礼”②认为“仁”和“礼”是相辅 相成、不可分割的③认为“仁”和“礼”是相互矛盾的,两 难选择④主“礼”“仁”并行,相互制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冉求胆小怕事,遇事畏缩,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抓紧,要 立即去做;仲由敢作敢为,但做事鲁莽,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冷静,请教父兄后再去做。这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A.有教无类 B.温故知新 C.因材施教 D.当仁不让于师 6.某人到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容是( )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C.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D.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7.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出自《道德经》)。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唯物论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无为而治思想 D.民本思想 8.“明礼义以化之,起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A.重视礼仪教化 B.主礼法并施 C.强调严刑峻法 D.提倡为政以德 9.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以下评论正确的有() ①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壮大,这是墨家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②“兼爱”“非攻”反映了劳动人民希望平等相处、过安定生活的要求③“尚力”“节用”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德④因其阶级立场的局限,战国以后墨家思想不再受人们重视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主“制天命而用之”。下列人物的思想与其对立的是() A.墨子 B.庄子 C.孟子 D.非 11.“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复习提纲)

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原因、条件):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社会大变革。 ①经济上,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出现;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纷争,士大夫阶层崛起; ③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原来属于社会低层的“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④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出现了私人讲学。 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了一批主要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即“诸子百家”。诸子百家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影响 ★儒家学派 (一)孔子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时代背景: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与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春秋末年,社会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诸侯争霸、兼并的战争频繁,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 ②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 ③同时,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时期,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对孔子有很大影响,为他创立儒学提供了条件。孔子把西周以来的礼乐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2、孔子的思想主张 (1)哲学方面①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②对“鬼神”的态度: (2)政治方面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3)教育方面①思想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②实践上: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教育对象范围。逐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3、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二)孟子 (1)孟子的思想主张:政治思想――①“仁政”学说(核心);②重民思想:“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论;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2)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

考点27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 1.背景 经济因素 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迅速发 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 的各种方案 文化因素 “私学勃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 阵地 阶级关系因素“士”的地位上升,代表本阶层和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学术环境 宽松 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 2.特点 流派众多,著书立说,提出不同治国济世主张;各派别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实质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4.影响 (1)“百家争鸣”为封建社会提供了多种思想范式。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

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百家争鸣”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如中庸(“过犹不及”)、安贫乐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重亲情等。 (3)“百家争鸣”对后代文化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道德经》《论语》《韩非子》等经典著作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二、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代表及其主张和评价

【图示历史】数字法记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考向一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相同之处 1.三者的思想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从三位思想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孔子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是为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2.三者都以“仁”为思想核心 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这些都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三者都提出民本思想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则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4.三者都对人性进行了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起源及归宿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起源及归宿 首先什么是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指东周周平王在各个诸侯国的帮助下建立西周朝开始,一直到秦国灭掉齐国统一六国为止这500年的时间(前770年-前221年)里,因为周王室的衰微,各个诸侯争相称王称霸,各国战事频发的时期叫做春秋战国。再来看什么叫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在这段王室衰微各诸侯争霸是文化上的一种现象,各个学派的知识分子涌现,并且各流派争芳斗艳。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战国独有的学术方面的现象,向前推周、商、夏至三皇五帝没有出现过相似的文化繁荣,向后推至清代末年也没有出现过这么多本土学术流派共同繁盛的局面。那么为什么百家争鸣的局面单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春秋战国的环境开始分析,东周的开始周平王复国考的就是各大诸侯的支持,为什么诸侯要帮助周平王复国而不是开始混战夺得周王室的权利呢,那是因为当时人们所接受的思想是宗法制为主体的,这种宗法制从周公始,历经周代多位天子已经趋于完善是当时人们接受的主流的也是唯一的道德标准,父业子继一切的权力分配是按照血缘的关系来定的,几乎阶级是固化的,王、诸侯、士、平民、奴隶的地位是一直不变的,所以没有别的道德体系所支持的各诸侯只能遵从了宗法制,但是这时的诸侯的权力已经高于周王室的确是事实。这时各诸侯国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的不对等,使得宗法制之下的君臣关系出现矛盾,待到时机成熟便开始称王但是称王称霸需要自己的国家要比其他国家强大,就会促使生产力的提升,这种提升所需要的条件不仅是科技的进步还需要社会体制的改革来适应生产力,而原本诸侯国称王也是需要打破宗法制这套制度迫切的需要一种新的社会道德价值标准来维护自己阶级的利益,这种时候各国就开始重视人才了,于是使得原本在社会中下层有才华和思想的平民和士有机会通过到各国从政来提高自己的阶级(在宗法制中的阶级是通过血缘固定死了的)于是文人学士纷纷建立自己的学派思想交流碰撞,都想寻求一种新的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当然诸子百家不仅在文化思想上推动着变革,起初推动百家争鸣的重要因素生产力,也因为思想交流解放进一步促进生产力提高。 既然百家争鸣的起始是源于政治需求,文化需求,那在这诸子百家中又是怎么影响着当时的人们。当然高中历史课本上讲的已经很多了。但是我有着自己的一些对于诸子百家影响的看法,诸子百家起于乱世,按道理来说他们都是寻求为乱世国君提供一种富国强兵之策,一种优于宗法的新的体制,按理说每一次的变革都会破坏既得利益阶级的利益,那那些个学派的人为什么还能得到贵族的支持呢,因为生产力发展?不,原因可以从历史现象上去解读,就比如说当时的各国

第1—2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自主复习,知识梳理】

1、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yi)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足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 A.“仁政”的主张B.爱惜民力C.“克己复礼”D、“仁义”和“王道” 2、“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C.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D.有利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 3、孔子曾用“而立”“不感”“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 A.20岁、30岁 B.30岁、40岁C.40岁、50岁D.50岁、60岁 4、以下四种政府孔子认为哪一个是最好的? 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B.政府的执政得到广大人民的赞扬 C.政府充满威严,人民因为对它畏惧而安分D.被人民轻视、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 5、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表明他 A.强调“大一统”B.推崇法的作用C.主张顺应自然D.相信天人感应 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7、2009年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山东举行。开幕式上由10部巨型“书”拼接而成的背景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下列主张在今天仍有积极现实意义的是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议论政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9.以下对“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儒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各家之长 B.“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D.墨家思想成为显学,备受统治者推崇 10.“视人之国若视己之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说法反映了墨子思想中的 A.“兼爱、非攻” B.“节用” C.“尚力”“尚贤” D.“节葬” 11.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辩论,根据下列三段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判断,参加了这次辩论的学派依次是①“兼相爱、交相利”②“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③“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A.墨家、儒家、法家 B.墨家、法家、道家 C.墨家、道家、法家 D.墨家、法家、儒家 12.孟子认为:“……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这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③④ D.①③ 13.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不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合作探究】(2013年江苏高考21题)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长治县二中张红星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思想对中国回世影响深远,在世界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至今仍然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其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理论要求度高。 (2)教材的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孔子和老子》与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由于这两课都讲的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在时间上、内容上有链接性,所以作为复习课,这两课可并在一起复习学习,形成系统的学习体系,可以使学生系统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二、学情分析: 本校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薄弱,加之处在会考前的复习阶段,时间短,复习任务重。复习阶段,学生对重新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如何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寻找既能提高复习效果,又能使学生对重新复习的知识不感到枯燥,就显得尤为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普遍对历史科知识存在极强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所以教学这节课内容要兼顾学生的趣味性、哲理性、探究性的综合运用,以此带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升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 1.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思想主张。知识点要求牢固掌握,历史概念内涵要正确把握,特别要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 2.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复习重点: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思想主张。 五、复习难点:探究诸子百家思想的核心内涵和意义。 六、导学策略: 由现实生活中学生常见的问题入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引导学生依据学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或情境完成对本节课历史知识的自主学习和引深探究,最后再从学习历史的情境回归现实。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五个环节) 1、第一环节:教师展示问题,引发思维 (用多媒体展示案例) 最近咱们学校的学生公寓楼里脏乱差、浪费等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一些男生宿舍屡上红榜。尽管学校政教处屡屡通报批评,但一些宿舍的脏乱差现象和某些学生的浪费现象依然如故。请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出解决办法。 儒家:_______法家:_______ 道家:_______墨家:_______ (这一环节问题在叫学生解答时,学生感觉难答。我及时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第二环节学习。)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异同点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异同点 战国诸子百家,儒道墨法最为声名显著,虽争鸣对立而实渊源流长。儒家鼻祖孔子,曾适周问礼于道家始祖老子;墨家出于儒家;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乃是儒家大师荀子的学生,且韩非深受道家影响,《解老》《喻老》即是明证。四家虽渊源深厚,然亦经历了争鸣、结合、重组的对立与融合过程。 一、儒墨、道法四家的对立点与相同点。儒道墨法四家,就其对待“人”和“社会”而言,可以分为两类: 1、儒家和墨家,两家虽表现为对立,然墨家出于儒家,故“天志”之与“天命”,“兼爱”之于“仁”,何其相似!儒墨两家,均重视人与人之情感,表现为“以人为本”,关爱社会,只不过儒家是知识分子为统治者着想,希望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最终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而墨家则是手工业者为下层劳动人民着想,建立一个“尚同”“尚贤”的小生产者的乐园。 2、道家与法家,法家与道家渊源密切,申不害、慎到,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深受道家影响。此两派虽然社会观炯然不同,然出发点却很一致:都是从自然主义出发,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目的是恢复“结绳而治”的“小国寡民”的氏族社会,其本质仍然是代表下层知识分子和劳动者;法家则从道家吸取了自然主义,从自然动物性的“恶”来定位人本性,制定了法、术、势三结合的一整套统驭之术,专门为上层统治者作独裁服务。 二、儒道墨法在汉代以后的整合。虽然儒家和墨家,道家与法家各有相同之处,然而,因为各自立足之本位不同,故自汉代始,不断整合。首先是汉初,吸取秦亡的教训,“法道合流”,用道家来包装法家,汉初黄老之术盛行,其本体曰“道生法”,是为“道法家”。然而,因为其各自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特别是汉武帝时,综合国力强盛,故这个联盟很快瓦解,因为统治者驭人则可,一切法“自然”则绝对不能。故此时,董仲舒应运而生,“阳儒阴法”外加阴阳,即以法家为骨骼、以儒家为血肉肌肤、以阴阳家为外衣装饰。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实际上是儒家和法家的有机结合,二者一拍即合,影响中国政治历史两千余年。而自汉代始,道家和墨家也开始相互融合,它们亦和阴阳家,特别是先秦神仙方术相结合,组建了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即以墨家的严密组织与纪律,与道家的精神有机结合,而笼罩以神仙方术阴阳五行。 个人观点: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何以自先秦严重对立而于汉代如此结合?从根本上说,儒家法家都是为统治者着想,道家和墨家均代表没落或下层知识分子,或劳动者的利益,各自所代表直接层利益一致。在先秦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明显带有区域性色彩,当是时,国家尚未统一,全国性的统一阶层亦尚未形成,故百家争鸣、互相攻讦。一俟统一与一统,则全国文化整合,阶级、阶层整合,故诸子百家之儒道墨法重新有机整合,瓦解构建、优势互补,也就不足为怪了。 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12级初教一班 姓名:徐林山学号:12371055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点试题(历史)

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 一、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基本知识点回顾与思考: 1、什么叫百家争鸣?(阅读第二课前言、阅读与思考)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条件?百家争鸣局面有何重要意义?(从对传统文化的奠基、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对社会变革的推动思考)

材料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二、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请回答: 上述材料反映了老子的什么思想?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老子倡导怎样的治国思想?具体含义是什么?历史上哪个朝代应用最为明显?怎样评价这种治国思想?

3、(孔子思想)阅读思考: 材料一、厩(马圈)焚。子退,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材料二、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以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材料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材料四、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为政》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学而》材料五、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材料六、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请回答: ⑴据材料,概括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⑵材料一、二,体现了孔子的“仁”,据材料一、二分析其有何作用? ⑶材料四反映的思想的实质是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4、(孟子思想)阅读思考: 材料一、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

春秋战国时期(第二课教案)培训资料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 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 【学习目标】 1.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变的原因,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相继出现的史实。 2.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背景下儒、墨、道、法各家的出现及其主张著,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3.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观测、水利工程和传统医学等取得较大成就,感受我国早期科技发展的水平。 【新课导入】 直接导入:西周后期,随着周王室所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地方上诸侯的实力越来越强。诸侯开始不听命于天子,维护周天子统治的国家制度崩坏,王室衰微。国家发展日益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我们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这节课,我们来一同学习这一时期社会的变革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新课讲授】 一、社会巨变 1. 讲述西周末年平王迁都的史实,学生理解周王权势下落的原因。西周末年,镐京被西北少数民族犬戎攻破,幽王被杀。新王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因为新的都城洛邑在原来都城的东边,历史上就把从公元前770年开始的这一个新的时期称为东周时期。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王直接管辖的地区缩小,财源、兵源大大的减少,趋于枯竭,再没有力量支持原有的威风与尊严。诸侯的势力却越来越强大。在这样的实力对比下,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开启了东周诸侯纷争的历史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2. 展示“春秋形势图”。讲述前后出现了“春秋五霸”。重点介绍第一个霸王齐桓公。他不计前嫌任用管仲改革,使齐国迅速富强了起来。同时,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用“攘夷”积极开展对外活

动,获得诸侯国的支持,增强齐国的号召力。“尊王攘夷”口号的提出是齐桓公成功的对外政策,也是他争霸的有力手段。 3. 战国形势图,讲述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经过春秋时期咄咄逼人的争霸战争,大部分小国被兼并。到春秋末期,诸侯国的数量由一百多个锐减到二十几个了。最后形成七个大国对峙的局面,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开始。 讲述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战争的不同,国时期的战争与春秋时期相比的一大特点是变争霸战争为兼并战争。原来国家弱小还可以苟延残喘,战国时期,弱小就意味着被消灭。因此,各国都开始推行变法改革,如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最后形成七个大国,学生记忆七国名称和位置。 4. 乱世中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变法。主要介绍商鞅其人,商鞅原名卫鞅,是卫国国君后裔,到他这一代已经衰落了,他精通法家学说,在魏国不受重用的情况下,被小人迫害下逃到秦国,想在秦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商鞅的变法得到了当时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但是守旧群臣仍然反对商鞅变法,商鞅用“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道理舌战保守群臣。同时立信于秦国,为变法铺平了道路。 引导学生思考商鞅会采取什么变法措施。为解决将士、农民的后顾之忧,土地的归属问题自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秦国奖励耕织和军功,人们生产、战斗的激情、积极性会大增,秦国在诸侯争霸中的实力自然也就会增强。这些获得土地、爵位的人,依然担心自己开垦的私田是否合法化。那该如何解决这样农民、将士的后顾之忧呢?承认开垦私田的合法化。如何强兵呢,如何激励将士们上场杀敌呢?奖励,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功劳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若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商鞅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编制户口、加强刑罚。他的改革增加了国家的财富积累,激起了农民生产热情和士兵的杀敌热情,促进了国富兵强,加强了中央集权。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但却触犯了旧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旧奴隶主、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秦孝公去世后,他们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3-1-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必修3 第1单元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选择题 1.《论语·乡党篇》记载,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马夫属“圉”,为最下等级之人。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 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 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 C.孔子“仁”的主张 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内容,可以看出孔子主张“爱人”,要体贴他人,即“仁者爱人”。 2.右图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 A.有教无类 B.启发式教学 C.温故而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可知。 3.(2010·平邑)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到:“凡兼人者三术:有以 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 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反映荀子的思想主张是() A.主张“以德服人”B.主张“性恶论” C.主张“施仁政于民”D.主张“性善论” 【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材料含义是说,君主治理好国家的上策是“以德服人”,故A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治国策略而非人性,B项错误。C、D两项都是孟子的思想主张。 4.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C.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D.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答案】A 【解析】《道德经》是道家学派老子的著作,只有A项是老子的观点。 5.(2010·合肥)杜维明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现代性’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而已,(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塑造东亚传统起过决定性作用长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材料表明东亚现代文明() A.取决于儒家学说B.来源于西方发展模式 C.借鉴了东西方文明D.照搬了欧美发展模式 【答案】C 【解析】儒家学说对塑造东亚传统起过重要作用,对于东亚现代文明的发展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不能说东亚现代文明取决于儒家学说,排除A项;东亚现代文明的根源在东亚,排除B、D两项;依据材料可知,东亚现代文明借鉴了东西方文明。 6.(2010·扬州2模)下图分别是“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这些都表明()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及答案

第1、2课 一、选择题 1.(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2.(2014·天津文综·2)《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3.(2014·上海单科·1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道德经》 4.(2014·海南单科·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5.(2013·浙江文综·12)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2012·浙江文综卷·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①崇尚儒家文化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③延揽汉族文士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7.(2012·上海单科卷·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8.(2012·山东文综卷·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9.(2012·海南单科卷·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10.(2011·浙江文综·1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2019高三历史一轮课时规范练33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含解析 精品

课时规范练33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1.(2017浙江台州期末,24)《稷下赋》云:“治平有术,齐国振兴。……稷门附近,设立学宫。……学士 之盛,车毂雷鸣,举袂云摩,气贯长虹。……有教无类,不殊卑荣。……最为老师,乃属荀卿,三为祭酒,智 超群英。”这反映出() A.先秦教育发展 B.儒学成为主导 C.太学开始创建 D.荀子创办学宫 2.(2017湖南长沙二模,24)荀子主张,上天降生百姓不是为了伺候君主,相反,上天立下君主是为了人民。这一主张体现了() A.法治思想 B.礼治思想 C.仁政思想 D.民本思想 3.(2017山东临沂一模,3)韩非子“观往者得失之变”,创作了《孤愤》《五蠹》。秦始皇读后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秦始皇感叹的原因是韩非子() A.主张集权政治和耕战思想 B.适应潮流最早提出法治主张 C.成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D.文章构思精巧并且寓意深刻 4.(2017江苏盐城期末,2)“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 桐棺三寸(薄葬之意),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下列思想主张与材料出自同一学 派的是() A.为政以德 B.严刑峻法 C.无为而治 D.“兼爱”“非攻”?导学号25390096? 5.(2017全国卷临考冲刺卷三,24)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 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 更有难以估量的现时价值。”这说明() A.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 B.“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 C.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 D.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 6.(2017四川黄金大联考,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 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又提出:“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案例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案例 ——09历史学陈远姗 200924143120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形成原因。 2.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 3.百家争鸣的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资料的搜集、分析和运用,概括、归纳知识,并进一步探究问题,提高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 难点: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一、主要采取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流讨论。以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体会诸子百家的主张及其深远影响。同时,根据本课课标,结合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采用了合作学习法、问题探究法、角色扮演法等,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注意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文献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及要点】:

【教学反思】 本课是我对教材进行的一次很好的尝试和探索,课堂中学生讨论的两个案例,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话题,比较接近学生的学习状况,便于理解,便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也觉得在班上集体展开讨论之前,如果先让小组合作学习,先讨论,效果会比较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核心素养提升练三十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含解析新人教版

核心素养提升练三十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0分钟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武汉模拟)有学者认为:孔子是第一个以六艺教一般人者。他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寒,凡缴学费者皆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孔子是最早的教育家 B.孔子的教育活动使学术平民化 C.孔子最早教授“六艺” D.孔子贡献在于大规模招收学生 【解析】选B。由材料中“以六艺教一般人”,说明孔子使教育逐渐走向平民化,故选B。 2.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解析】选C。孔子重新诠释周礼并没有淡化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故A错误;“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是为了“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而非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故B错误;重新诠释了周礼,以血缘亲情为基点,强调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以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使礼制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相适应,故C正确;孔子为春秋时期人物,墨子为战国时期人物,故D错误。 3.西周王室吸取殷商“暴民而亡”的教训,提出了一套“天命”观。他们认为,统治者只要有使民归顺的“德”,就会“天命”所归,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德保民、明德慎罚”。这种思想( ) A.实现了西周统治权力高度集中 B.解决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C.打破了神权对王权统治的困扰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孔子与老子及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选择题 1.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D.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2.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 3.右图是戴帝王冠的孔子像,这说明() A.孔子的地位无比尊崇B.经考证孔子曾经做过鲁国国君 C.孔子曾想谋反称王D.孔子拥有帝王的权力 4.儒家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以下言论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5.2008年北京残奥会会徽充分体现了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早在2300多年前,中国某思想家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名言。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 6.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7.“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8.在评论秦朝灭亡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施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9.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10.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 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 治理腐败。”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与儒家思想相吻合的是() A.甲B.乙C.丙D.丁 11.秦朝统一全国后,皇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随着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泼转为死气沉沉。这句话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解析

1.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 C 解析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的目的是对君主进行规劝,这不能说明儒者不能适应现实政治,A项错误;古代儒家学者中有许多思想家主张进行社会变革,如汉代的董仲舒,B项错误;古代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常把尧和舜作为古代帝王的楷模,这是对理想政治模式的追求,C项正确;以尧、舜作为古代帝王的楷模,不等于复古,D项错误。 2.《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 答案 C 解析“当于民监”即以民为镜,体现出尊重民意、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兼爱”是要求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尚贤”是墨子的治国主张,反对任人唯亲。“主权在民”是近代民主政治思想。“道法自然”强调的是顺应自然。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3.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 答案 B 解析“克己复礼”是春秋晚期孔子的思想主张,体现儒家的思想;“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主张,是早期的民本思想;“选贤举能”是墨家的思想主张,A、C、D三项都没有体现融合的倾向。“礼法兼用”是战国晚期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礼法兼用”体现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融合,故B 项正确。 4.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 答案 D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国君们所需要的民众,一是要战时能为他们卖命,二是要平时能为他们效力。这显然与主张实行严刑峻法,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法家思想相吻合。A、C两项主张与材料主旨相悖;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5.有学者说:“尽管各家的措施有的看似残暴,有的看似温和,他们都可以为了自己苦苦追寻的理想而殉道。孔子追求了一辈子仍不被采用;吴起、商鞅,先后殉道;墨子为了天下的普通百姓而奔走呼号等。”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诸子百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坚持不懈、执着追求是百家争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总体排序

原始社会晚期:冶铜技术 商朝:原始瓷器 商朝:出现织机 商朝:"商人" 商甲骨文 商周时期:青铜农具 商周:青铜铸造繁荣(司母戊鼎) 西周有铁 西周晚期:铁器出现 西周:生产斜纺提花织物 夏、商、周--官府垄断,青铜铸造 封建土地私有制 春秋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私田出现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官府控制书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春秋战国--形成三种主要经济方式: 1官营手工业;2、民营手工业;3、家庭手工业 春秋末《诗经》 春秋晚期:钢剑 春秋时期战国垄作法代田法 春秋牛耕出现 鲁国"初税亩" 春秋晚期孔子、老子 春秋战国:开始出现并扩大铁农具和牛耕 公元前5C 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 战国《楚辞》 战国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墨子 战国:铁农具推广 战国都江堰 战国司南 战国--商鞅变法 秦小篆 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学 汉朝漕渠,龙首渠,白渠 汉汉赋 公元前124年兴办太学 西汉出现纸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 西汉隶书 西汉:丝绸之路开始外销 西汉耦犁 两汉:高炉炼铁、炒钢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东汉:成熟青瓷 东汉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曹魏翻车 魏晋南北朝:灌钢法 南北朝:成熟白瓷 秦汉至南北朝:重农业抑商,艰难发展 魏晋楷、行、草 魏晋南北朝《搜神记》 隋唐雕版印刷术 隋唐曲辕犁 隋唐:进一步发展 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唐朝:技术高,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唐诗歌 唐朝:"扬一益二" 丝绸之路,大运河,经济重心南移唐传奇 唐朝筒车 唐末火药用于军事 北宋以前:市坊分开 北宋指南针 北宋毕升:胶泥活字印刷术 北宋火药广泛使用于军事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北宋程颢、程颐 两宋风俗画 宋朝:品种多,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宋朝高转筒车 宋代: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 宋话本 四大商业名镇--汉口、佛山、景德、朱仙 宋词、散曲 南宋朱熹、陆九渊 宋元:空前繁荣 元:大都成为国际大都会 元元曲 元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元代:出现青花瓷 明:瓷都--景德镇 明朝王阳明、李贽 明中期,民营超过官营成为手工业的主导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 明清风力水车 北方逐渐趋向南方(明清南方人起工商市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