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处理办法

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处理办法
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处理办法

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处理办法

1.以变应变法。当课堂教学超出原来的设想,突然出现意料不到的情况,且影响到正常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以变应变的方式。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上课时,几只蝴蝶飞进了教室,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于漪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她首先让学生把蝴蝶赶走,然后让学生以蝴蝶飞进教室为题打一词牌名,同学们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于漪老师给出了答案:“‘蝶恋花’啊,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在同学们会意的笑声中,于漪老师又开始了她的讲课。

2.借题发挥法。把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中,利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借题发挥大做“文章”。一位政治特级教师也碰到过麻雀飞进教室的情况,他借“不速之客”麻雀的出现,给大家讲了一个“麻雀的冤案”的故事:“五六十年代,我国曾经把麻雀与苍蝇、蚊子一起列入害虫名单,在全国开展消灭麻雀的运动,理由是麻雀偷吃掉大量的粮食。但事后的实践表明,麻雀蒙受了冤屈,因为麻雀对人类的益处远远大于它对人类的危害。”之后,他又以此为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哲学道理加以分析。同学们反应热烈,兴趣十足。有的从矛盾主次方面的角度,说明麻雀对人类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看问题应抓住本质和主流;有的运用普遍联系的原理,分析消灭麻雀会破坏生态平衡;还有的从认识发展的角度,说明人类对麻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样,这位教师巧妙地借麻雀的出现,引导学生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

3.将“错”就“措”法。一次笔者在高二化学油脂的教学中,误把“油脂”写成“油酯”,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碍于面子,将错就错,不加纠正,是绝对要不得的。但如果我们能够“借”错生智,来个将“错”就“措”,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机智。当我发现自己出现了笔误,而学生却没有发现时,我立即对学生说:“你们好好想一想,老师刚才写的对吗?能不能把‘油脂’写成‘油酯’呢?‘脂’和‘酯’有何联系?”学生听后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发现了错误,进行了辨析,他们对“脂”和“酯”有了更深的理解。

4.实话实说法。承认自己的失误,实话实说。有一位化学教师课堂实验出现失误,燃烧着的金属钠在充满氯气的集气瓶里冒出的不是白烟,而是黑烟,当同学们一脸愕然时,这位化学教师随机应变:“这块金属钠为何燃出黑烟?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贮存方法。”全班同学立刻由惊愕变得活跃,一位同学抢着发言:“金属钠性质活跃,不能裸露在空气中,而是贮存在煤油中!”“你说得对!”教师满怀歉意地对大家说:“刚才就是由于我的疏忽,实验前没有将沾在金属钠上的煤油擦干净,结果发生了实验事故。为了揭示上述错误原因,我不准备回头处理煤油,而是将沾有煤油的金属钠继续燃烧下去。请大家想一想,燃烧的过程中,烟的颜色将发生怎样的改变?”“黑烟之后将出现白烟!”实验结果证明了大家的预言。当化学教师宣布:“同学们,你们的预言实现了!”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是化学教师坦诚的襟怀、实事求是的品质、灵活的教学机智赢得了大家的赞许。

5.因势利导法。所谓“势”,是指事情发展所表现出来的趋向。处理偶发事件时,要注意发现和挖掘事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然后或顺势把学生引向正路,或逆势把学生拉向正轨。曾有学生在粉笔盒里放了一条冬眠的蛇,希望给新接班的女教师一个下马威。但那位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将消极因素

转化成了积极因素。她待同学们安静下来后,带着余悸平缓地说:“据说每位接我们班的新老师,都收到一份大家赠送的特殊礼物,王老师的灰老鼠、郑老师的大王蜂……而我呢,你们送了一条水蛇。”她微微笑了笑,指着那条蛇说:“我是第一次这么近看到蛇,刚才还摸到它,着实吓了一跳。不过我觉得捕捉这条蛇的同学挺勇敢,至少有一定的捕蛇经验……我相信,凭他们的能力,不仅仅能做到勇敢,还应该做出点其他什么,老师相信你们。”那几个调皮的学生原本等着看“戏”挨尅,却没料到老师还表扬了自己,那可是非常难得的,可不知为什么他们就是高兴不起来,只是呆呆地听老师讲有关蛇的知识……第二天早晨,这位教师又踩着铃声走进教室,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她惊喜地看到,讲台上的粉笔盒里插着一束野菊花,教室里鸦雀无声……从此,这个班变了。

6.暂时悬挂(冷处理)法。就是对教室中发生的偶发事件,采取淡化的方法,暂时“搁置”起来;或是稍作处理,留待以后再从容处理的方法。这种方法多用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发生了争执对立,或课堂教学中个别学生发生了一些较严重的违纪事件时。因为发生偶发事件后,学生多半头脑发热,情绪不稳,很难心平气和地接受教育,有时甚至会产生严重的逆反情绪,使局面难以收拾;而教师也容易心理失衡,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冷静的分析,如果贸然进行“热处理”,难免发生失误或难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例如,一位教师上课时,刚走进教室就看见同座位的小王和小张在打架,你推我拉,互不相让。这位教师没有慌张,也没有大声训斥学生,而是微笑着说:“怎么啦,你们俩,都已经是高中生了,有了小矛盾还不会处理?双方冷静一下,相信你们能够自己解决的。好,我们开始上课。”随着教师的话语,同学们松了一口气,小王和小张也松开了手,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一场“龙虎斗”平息了下来。这种方法既避免了事态的激化,又没有浪费教学时间,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自己解决纠纷,体现了这位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

7.爱心感化法。偶发事件经常发生在一些学困生身上,他们自尊心强,同时自卑心理也较重,他们十分渴望得到教师的信任和尊重,即使有了差错,也希望得到谅解。作为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在处理偶发事件时,注意把严肃、善意的批评与信任、鼓励结合起来,把“尽量多的要求”与“尽可能多的尊重”结合起来,切不可感情用事,用训斥甚至是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方法简单粗暴地处理,以免激起师生之间的矛盾,造成师生之间对立情绪的扩大。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更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

8.巧给台阶法。课堂上,对于那些好出风头或恶作剧的学生,在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时,要注意给他们台阶下,千万不能闹对立,避免把矛盾扩大。对偶尔犯错误的同学更应如此。有一位小学教师上课时刚出现在门口,正在舌战中的同学立即七嘴八舌地向他告状,说小王把沙子撒进了小丽的眼睛。小王矢口否认,小丽则边擦眼泪边嚎啕大哭,整个教室一片混乱。这位教师通过观察,很快做出判断:小王欺负小丽,但小丽的眼里并没有沙子。她大哭只是想借老师的嘴批评小王为自己出气。怎么办?如果当堂查问,势必影响上课。如果不问,小丽则会泣个不停。老师先叫同学们静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手帕,帮小丽擦眼泪:“不要哭,让老师帮你把沙子弄出来。”说着,一本正经地检查小丽的眼睛,并且帮她吹了几下,边吹边问:“还有沙子吗?还痛吗?”“不痛了。”小丽巴不得趁机下台阶。这位教师进一步给她台阶:“不痛就不要哭了。哭鼻子不是坚强的孩子!—这件事到底怎么回事,咱们下课再说。现在上课。”小丽真的不哭了,教

室立即静下来。课进行得很顺利。

9.巧妙暗示法、个别提醒法、重点提问法、幽默调侃法。这些方法多用在那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的学生身上。当偶发事件发生时,教师可视情况用语言、眼神、手势等作暗示。如果暗示不起作用,教师可换用个别提醒法,可以边讲课边走到该生身边,或亲切地摸摸他的头,或轻轻地敲敲他的书本和课桌。如果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见效,还可以尝试重点提问法,通过个别提问,强迫学生把注意力转移过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课堂上适度地进行幽默调侃,也是唤起学生注意,避免学生分心的有效方法。如发现有学生打瞌睡,教师随即说了句:“春风吹得书生醉,莫把课堂当睡堂。”同学们一笑,那位同学睡意全无;再如对于个别开小差的学生,可提醒道:“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但唯有一心不可二用,上课时一定要集中精力。”

10.停顿休整法。当学生精神疲劳,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时,教师可暂时停下来,让学生闭目养神休息几分钟,或做做小游戏,或唱上一支歌,或讲个幽默风趣的小故事……待学生精力恢复,注意力集中时,再讲课,效率会大大提高。

在课堂上,只要我们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因势利导,采取相应的应变方法,就一定能够处理好各类偶发事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

如何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江苏省宿迁市井头中学 课堂偶发事件是指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无关而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突然发生的、直接影响和干扰课堂教学的刺激事件。它特点:①突发性,即它往往是突然发生、意料之外的;②偶然性,即它是偶然发生的,不是经常的和固定的;③新异性,即它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无关的新异刺激,干扰或破坏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④不定性,即它表现不一,有时明显,有时较为隐蔽;⑤两极性,即对它处理是否得当,将会带来积极或消极两种不同的结果。所以,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既要体现科学性,更要体现艺术性。 正确教育,因势利导。遇到课堂偶发事件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正面启发,循循善诱,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民主平等。要说服而不要压服;要诱导攻心而不要简单粗暴;要真心接受而不要强迫服从;要耐心、动之以情、规之以矩、导之以行,因势利导,启发自觉,帮助学生认识错误,从而有效地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例如,已经上课了,教师正在宣布学习任务,一位学生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喊报告,嘴里还嚼着没有来得及咽下的油条,逗得大家一阵哄笑。迟到是一种违纪行为,应该受批评,但正面的批评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甚至引起学生对教师反感。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他说:“我看到这位同学听到上课铃时,为了不迟到,来不及吃完油条就飞跑过来,我很感动。这说明他对这堂课很重视。附带说一下,口含油条跑来上课不卫生,对身体有害,以后还请提前做好课前准备。”一席话说得这位学生又惭愧又感动。由此可见,这种常见的偶发事件,倘若合理引导、处理得当,就能够做到既不扩大矛盾,又能起到教育其他学生的作用。 幽默诙谐,化解矛盾。教师为人师表,处事应严肃认真,但这不等于呆板生硬。一个教师如果成天板着面孔,昂首阔步,学生稍有不顺眼,动辄批评训斥、挖苦讽刺,这样的教师是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的。在课堂上有些偶发事件让教师处于窘境,要进行查处会延误上课时间、中断教学进程,不予理睬又丧失教师威信、分散学生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运用幽默让自己摆脱了窘境,自然轻松地缓解因偶发事件引起的课堂紧张气氛,消除师生对立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为学生创设自我教育的情境。例如,一位教师走上讲台,同学们忽然大笑起来,他莫名其妙,后来坐在前面的一位女生小声地对他说:“老师你的扣子扣错了。”这位教师自己一打量,发现第四颗扣子扣到第五个扣眼里,然而这位教师却煞有介事地说:“老师想心事了,匆匆忙忙赶来与你们——相——会,不过,这也没什么好笑的。昨天有同学做练习就是这样张

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

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 徐海霞 所谓偶发事件,是指那些被认为“干扰”课堂教学的“意外”事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各种偶发事件,很多教师或“用威严镇压”,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任由“精彩”白白错过。在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如能巧妙捕捉这些活生生的契机,及时生成有效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真实语境,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操练并习得语言,使课堂教学顺理成章,从而收获未曾预设的精彩。 有一次,在初三复习时,因为是下午第一节英语课,部分学生昏昏欲睡。一个平时很调皮的学生举手报告:XX同学在睡觉。我一看,睡觉的这个学生是一个中等生,但平时学习很认真,就是有点内向,看起来自尊心很强。如果直接叫醒进行批评的话,不仅被那调皮的学生打扰了课堂的秩序,看了好戏,而且极大的打击了那个学生的自尊心。但是我认为这个事件又不能不处理。我灵机一动,联想到了课堂上要复习的英语单词sleep—sleeping—sleepy —asleep的区别。于是我问那个调皮的学生:“Who is sleeping? Can you tell me in English?” 那个调皮的学生:“XXX。” 我又问:“Can you wake him up?” 调皮的学生:“Sure. ” 当他唤醒了那个同学以后,我用很平常的语调问被叫醒的同学,“Why did you fall asleep in class? Are you tired? ” 他很不好意思的回答:“Yes.Because last night my grandmother was ill, I sent her to hospital with my mother. ”我表扬了他,肯定了他的孝心,让他坐下。 然后问昏昏欲睡的一个学生,“Are you sleepy? Do you want to sleep? ”我让他大声的回答我的问题。我又向全班同学提相同的问题,让他们齐声回答,振奋课堂,集中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同时我把英语单词sleep—sleeping—sleepy —asleep板书到黑板,边领读边讲解,让同学们体会理解,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最后请学生总结其中的区别。 这堂课同学都能正确区别和运用sleep—sleeping—sleepy —asleep这四个单词,到最后也没有一个学生再想睡觉,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次事件,我深深体会到,教师要换种视角,灵活应对,有时妙用“意外”促“生成”,能让课堂化险为夷,绝处逢生!

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偶发事件的处理是一件复杂的、自由度较大的创造性活动,一个偶发事件的处理方案可以有多种多样,然而,教师需要在短时间内寻找、筛选、确定一种最佳的教育方案,这确是一件难度较大的教育活动。偶发事件的处理与其说是一门科学,不如说是一门艺术,这样说,倒不是认为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的处理与其说是一门科学,不如说是一门艺术,这样说,倒不是认为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的处理是不可捉摸、无章可循的,诚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样,偶发事件的处理有一定的方法,但需要教师机智灵活的加以运用。 课堂教学偶发事件从时间上分,可以有“热加工”和“冷处理”两种。 所谓“热加工”,是指当偶发事件发生时,教师抓住机会,马上给予处理,趁热打铁,取得教育效果。例如:某语文教师刚跨进教室,发现学生都望着天花板,原来一条凳子的坐垫挂在天花板露在外面的电灯线上,老师灵机一动,更改了原来的教学计划,转身在黑板上写了《由座垫飞到屋顶上谈起》,让学生写命题作文。特级教师朱雪一次上课时,发现学生的注意力被窗外飘进的柳絮所吸引,于是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柳絮的飞舞状态掌握“飘飘悠悠”一词。“热加工”往往使偶发事件及时解决,并给学生以强烈的思想震动和深刻印象,对日后偶发事件的产生起了震慑作用。但“热加工”往往会占用一部分教学时间,甚至变更原有的教学计划,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冷处理”是指教师对偶发事件给予暂冻结,仍按原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活动,等到下这课或其它时间再来处理这一事件。例如,某班学生做完早操回到教室,刚坐到自己的座位上,忽然有人发出:哎哟”、“哎哟的惊呼声,教师发现原来有人在班干部的凳子上反钉了几个大钉子,是立即查找肇事者还是照常上课,教师选择了后者,他让学生把钉子敲平,就开始上课了,到了下午,他留下班干部论讨“钉子事件”的原因,让班干部意识到自己工作上的缺点,并召开了“板凳上的钉子从何而来”的主题班会,使肇事者深受感动,主动承认了错误。冷处理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考虑教育方案,冷静地处理偶发事件,同时,它又不会妨碍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但由于“冷处理”不能马上把问题加以解决,有时会影响到教育效果,因此有些偶发事件必须给以解决,而不能“冷处理”。一般而言,学生引起的偶发事件占偶发事件的绝大部分,教师一般的处理方法都是视问题的性质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以消除不利教学的因素。诚然,批评教育不失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它能有效地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然而,偶发事件作为突冒的事端,其背后隐藏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对那种因品德不良引起的偶发事件教师必须极为重视,严肃地进行批评教育。对那些调皮、捣乱、无知等引起的偶发事件则无需采取十分严厉的态度,不必扩大事端,上纲上线。而对那些因自身工作失误或外界干扰引起的偶发事件要善于出奇制胜、超乎常规地加以解决。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教学能力,在课堂上做到“眼睛一扫,了解全貌”,“眉头一皱,计上心头”,“将手一伸,鸦雀无声”。如果教师仅仅依赖自己的教师身分去压制学生,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或顶撞行为,不但不能平息事态,反而激化矛盾。为此,教师需要视偶发事件的成因灵活地加以处理,下面介绍的几种方法或许会给教师有所启迪。

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特点及处理技巧

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特点及处理技巧 摘要:偶发事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突然意外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它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冲击性、紧迫性的显著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会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始料不及的偶发事件,由于事出偶然,没有事先的思想准备,也往往没有充裕的时间仔细思考处理的对策,因而偶发事件往往都是一些棘手的事件。教师正确、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对于协调、控制学生个体和群体进行有效教育,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成为时代新人,具有直接而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特点处理技巧 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是在教育过程中突然意外发生的一种特殊教育现象。它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它是由教育领域内部偶然因素或外部原因所引起的,对教育进程的发展有加速或延缓作用。偶发事件的处理是一件复杂的自由度较大的创造性活动,然而教师要在短时间内寻找筛选确定一种最佳的教育方法,这确实是一件难度较大的教育活动。偶发冲突的处理与其说是一门科学,不如说是一门艺术。这样说,倒不是认为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的处理是不可琢磨、无章可循的,诚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样,偶发事件的处理有一定的方法,需要教师机智灵活地加以运用。 一、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特点 偶发事件表现形式多样,从性质上讲,有的是积极性的,有的是消极性的,有的是纪律性的,有的是伤害性的;从动机上讲,有的是有意的,有的是无意的;偶发事件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总的看来,偶发事件有如下几个显著特点:(一)突发性。尽管偶发事件在发展过程中大都有一定得先兆,但因偶发事

件的发生常和社会自然地重大事件,师生家庭的重大变化及本人的意外遭遇联系在一起,由此,事件的发生、往往是一个急剧变化的过程。伴随偶发事件的发生,人们总有出乎意料的感觉。 (二)偶然性。偶发事件的孕育发展具有较大的隐蔽性、潜在性。这类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怎样的场合、发生在谁的身上以及发生的性质程度都是难以估计的,这也是不可避免的。相对于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所碰到的问题来讲,偶发事件发生的频率比较低,有较大的偶然性。 (三)冲击性。偶发事件的发生及其发展趋势往往会产生一定得影响,震撼人们的心灵,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对个人来讲,或许会对他的思想品德和个性才能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对班集体来讲,偶发事件会产生振荡效应,有时会冲击大多数人的思想,甚至改变人们的观念,。尤其是那些反响比较大被称之为“爆炸性新闻”之类的事件,冲击性更为突出。 (四)紧迫性。偶发事件发生突然,有时来势凶猛,震动性大,涉及面广,对人们思想有一定冲击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对积极地偶发事件要因势利导,及时强化其良性作用。对消极的或有伤害性的偶发事件要随机应变,采取紧急措施,防止事态扩大产生不良结果。 二、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巧妙处理 教学活动是活生生的,有时常常会碰到一些“干扰”正常教学进程的偶发事件,这需要教师具备优秀的教育机智和良好的应变能力,具备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强烈的创新精神,变不利为有利,化被动为主动,将偶发事件融入教学活动中来,化解成为课堂教学的新的教育契机,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虽“偶发”而“自然”。即便是那些恶性的、消极的偶发事件,只要教师冷静沉着、善于引导,同样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亮点。巧妙、艺术地处理偶发事件,反映了教师的教育创新,这也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挑战与要求。无论是什么触发对象,什么性质

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处理办法

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处理办法 1.以变应变法。当课堂教学超出原来的设想,突然出现意料不到的情况,且影响到正常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以变应变的方式。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上课时,几只蝴蝶飞进了教室,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于漪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她首先让学生把蝴蝶赶走,然后让学生以蝴蝶飞进教室为题打一词牌名,同学们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于漪老师给出了答案:“‘蝶恋花’啊,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在同学们会意的笑声中,于漪老师又开始了她的讲课。 2.借题发挥法。把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中,利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借题发挥大做“文章”。一位政治特级教师也碰到过麻雀飞进教室的情况,他借“不速之客”麻雀的出现,给大家讲了一个“麻雀的冤案”的故事:“五六十年代,我国曾经把麻雀与苍蝇、蚊子一起列入害虫名单,在全国开展消灭麻雀的运动,理由是麻雀偷吃掉大量的粮食。但事后的实践表明,麻雀蒙受了冤屈,因为麻雀对人类的益处远远大于它对人类的危害。”之后,他又以此为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哲学道理加以分析。同学们反应热烈,兴趣十足。有的从矛盾主次方面的角度,说明麻雀对人类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看问题应抓住本质和主流;有的运用普遍联系的原理,分析消灭麻雀会破坏生态平衡;还有的从认识发展的角度,说明人类对麻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样,这位教师巧妙地借麻雀的出现,引导学生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 3.将“错”就“措”法。一次笔者在高二化学油脂的教学中,误把“油脂”写成“油酯”,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碍于面子,将错就错,不加纠正,是绝对要不得的。但如果我们能够“借”错生智,来个将“错”就“措”,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机智。当我发现自己出现了笔误,而学生却没有发现时,我立即对学生说:“你们好好想一想,老师刚才写的对吗?能不能把‘油脂’写成‘油酯’呢?‘脂’和‘酯’有何联系?”学生听后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发现了错误,进行了辨析,他们对“脂”和“酯”有了更深的理解。 4.实话实说法。承认自己的失误,实话实说。有一位化学教师课堂实验出现失误,燃烧着的金属钠在充满氯气的集气瓶里冒出的不是白烟,而是黑烟,当同学们一脸愕然时,这位化学教师随机应变:“这块金属钠为何燃出黑烟?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贮存方法。”全班同学立刻由惊愕变得活跃,一位同学抢着发言:“金属钠性质活跃,不能裸露在空气中,而是贮存在煤油中!”“你说得对!”教师满怀歉意地对大家说:“刚才就是由于我的疏忽,实验前没有将沾在金属钠上的煤油擦干净,结果发生了实验事故。为了揭示上述错误原因,我不准备回头处理煤油,而是将沾有煤油的金属钠继续燃烧下去。请大家想一想,燃烧的过程中,烟的颜色将发生怎样的改变?”“黑烟之后将出现白烟!”实验结果证明了大家的预言。当化学教师宣布:“同学们,你们的预言实现了!”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是化学教师坦诚的襟怀、实事求是的品质、灵活的教学机智赢得了大家的赞许。 5.因势利导法。所谓“势”,是指事情发展所表现出来的趋向。处理偶发事件时,要注意发现和挖掘事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然后或顺势把学生引向正路,或逆势把学生拉向正轨。曾有学生在粉笔盒里放了一条冬眠的蛇,希望给新接班的女教师一个下马威。但那位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将消极因素

偶发事件案例分析(1).doc

偶发事件案例分析 案例一: 老师上课一不小心写错字是常有的事,特别是上了一定年龄的老师。老师写错了,同学立即指出来,那么老师该如何应对呢? 以下是我们小组讨论出来的合理方案: (情景模拟) 老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望庐山瀑布》。 随即板书:望炉山瀑布 这是有同学交头接耳,不时指着黑板。还没等老师回过神,就有同学说到:老师,你“炉”字写错了。 老师观察了下板书,微笑的说:哦,老师真粗心,同学们真是个细心的好帮手啊!(将“炉”字圈出)同学们你们一起说说,望庐山瀑布的庐应该是哪个庐呢? 学生:把“火”字旁改为“广”字头。 老师:嗯,没错,哪位同学上来写一写 (学生上台书写) 老师:嗯望庐山瀑布的“庐”是“广”字头而不是“字”旁,那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火”字旁的“炉”在课文中的哪里出现呢? 学生:是这首诗的第一句。 老师:好,请你们将有关“炉”的这句诗背出来,好吗? 学生:(齐背)日照香炉生紫烟 老师:同学们真棒,那现在我们给炉字组词:“香炉”,这炉字和火还真有关系,哪位同学有见过“香炉”呢? 学生:有庙里拜拜有的,用来烧香的 老师:嗯,没错,看来同学们见识可广了,所以同学们一起帮老师记住:“炉”是“香炉”的炉,与“火”有关,而“庐”是“庐山”的庐,“庐山”是个专有名词。 总结:我们小组面对案例一的偶然事件,采用的处理方法是降温处理法,先 是冷静下来,然后自嘲,然后再夸奖学生,这样一来缩短了师生距离,也让同学们愉快的接受老师的小失误。接下来老师与学生一一将字纠正,从偏旁入手,加以区别,再由学生上台写下正确的字,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引导学生联想,加深对这两个字的区别,同时也引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整个过程不慌不忙,循序渐进,不仅轻松解决突发问题,还自然引入授课知识,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且时间安排妥当,并不影响教学进程。 小组成员085林珊媚 086莫凯晶 087王丽丽 088蔡廷妃

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办法

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办法 1.以变应变法。当课堂教学超出原来的设想,突然出现意料不到的情况,且影响到正常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以变应变的方式。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上课时,几只蝴蝶飞进了教室,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于漪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她首先让学生把蝴蝶赶走,然后让学生以蝴蝶飞进教室为题打一词牌名,同学们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于漪老师给出了答案:“‘蝶恋花’啊,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在同学们会意的笑声中,于漪老师又开始了她的讲课。 2.借题发挥法。把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中,利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借题发挥大做“文章”。一位政治特级教师也碰到过麻雀飞进教室的情况,他借“不速之客”麻雀的出现,给大家讲了一个“麻雀的冤案”的故事:“五六十年代,我国曾经把麻雀与苍蝇、蚊子一起列入害虫名单,在全国开展消灭麻雀的运动,理由是麻雀偷吃掉大量的粮食。但事后的实践表明,麻雀蒙受了冤屈,因为麻雀对人类的益处远远大于它对人类的危害。”之后,他又以此为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哲学道理加以分析。同学们反应热烈,兴趣十足。有的从矛盾主次方面的角度,说明麻雀对人类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看问题应抓住本质和主流;有的运用普遍联系的原理,分析消灭麻雀会破坏生态平衡;还有的从认识发展的角度,说明人类对麻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样,这位教师巧妙地借麻雀的出现,引导学生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 3.将“错”就“措”法。一次笔者在高二化学油脂的教学中,误把“油脂”

写成“油酯”,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碍于面子,将错就错,不加纠正,是绝对要不得的。但如果我们能够“借”错生智,来个将“错”就“措”,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机智。当我发现自己出现了笔误,而学生却没有发现时,我立即对学生说:“你们好好想一想,老师刚才写的对吗?能不能把‘油脂’写成‘油酯’呢?‘脂’和‘酯’有何联系?”学生听后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发现了错误,进行了辨析,他们对“脂”和“酯”有了更深的理解。 4.实话实说法。承认自己的失误,实话实说。有一位化学教师课堂实验出现失误,燃烧着的金属钠在充满氯气的集气瓶里冒出的不是白烟,而是黑烟,当同学们一脸愕然时,这位化学教师随机应变:“这块金属钠为何燃出黑烟?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贮存方法。”全班同学立刻由惊愕变得活跃,一位同学抢着发言:“金属钠性质活跃,不能裸露在空气中,而是贮存在煤油中!”“你说得对!”教师满怀歉意地对大家说:“刚才就是由于我的疏忽,实验前没有将沾在金属钠上的煤油擦干净,结果发生了实验事故。为了揭示上述错误原因,我不准备回头处理煤油,而是将沾有煤油的金属钠继续燃烧下去。请大家想一想,燃烧的过程中,烟的颜色将发生怎样的改变?”“黑烟之后将出现白烟!”实验结果证明了大家的预言。当化学教师宣布:“同学们,你们的预言实现了!”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是化学教师坦诚的襟怀、实事求是的品质、灵活的教学机智赢得了大家的赞许。 5.因势利导法。所谓“势”,是指事情发展所表现出来的趋向。处理偶发事件时,要注意发现和挖掘事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然后

课堂偶发事件的类型及处理办法

课堂偶发事件的类型及处理办法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异,表现必然会千差万别,加之外界环境影响,课堂教学中出现偶发事件、意外情况是难免的。当课堂上出现偶发事件时,教师应如何妥善处理呢? 一、课堂偶发事件的类型 1.外部干扰型。教室内正在上课,室外一辆汽车呼啸而过,或几只麻雀飞进教室,“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等等,这些都可能是偶发事件产生的原因。 2.教师失误型。教师出现讲解错误、板书错误或实验操作失误等引起的。例如,化学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由于一时疏忽导致实验结果与事先的讲授并不一致甚至相去甚远,引起课堂的骚动。 3.学习困扰型。有的教师口齿不清,声音过小;或教师对某些教学内容准备不充分、讲解不到位,导致学生听不明白。你看我、我看你,小声议论,这属于学习困扰型。尤其在进行某些有难度的内容教学时,经常出现上述情形。 4.“课堂异动”型。包括: (1)分心型。某些学生不注意听讲;或教师讲的时间过长,学生听得倦怠;或学生自制能力差,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下边打瞌睡,做小动作。这时教师若提问,他们往往会答非所问,甚至引得同学哄堂大笑。 (2)风头型。一个班难免有几个爱出风头的。如果这个班纪律性一直不强,爱出风头的人往往会向教师发难。或在教师讲课时,故意提出一些不该提的问题,有意为难教师;或在回答问题时,离题万里不着边际;或者与同学打闹、嬉戏。 (3)恶作剧型。学生对教师的某些做法不满或抱有成见,在课堂上伺机发难。也有极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故意捣乱。 (4)纠纷型。教师正在认真上课,突然两个同学争执起来,轻者发生口角,重者你推我拉,互不相让,甚至大打出手。 二、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办法 1.以变应变法。当课堂教学超出原来的设想,出现意料不到的情况,且影响到正常的教学时,可以采取以变应变的方式。例如特级教师于漪(yi)上课时,几只蝴蝶飞进了教室,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她首先让学生把蝴蝶赶走,然后让学生以蝴蝶飞进教室为题打一词牌名,同学们不得其解时,老师给出了答案:“…蝶恋花?啊,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在会意的笑声中,老师又开始了她的讲课,前后只耽误2分钟课堂恢复了正常。 又如老师正讲课,外面突然放起鞭炮,老师停止讲课,让学生做题,5分钟后,鞭炮声停了,学生的题目也做完了。 2.借题发挥法。把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中,借题发挥做“文章”。一位政治教师也碰到过麻雀飞进教室的情况,他借“不速之客”麻雀的出现,给大家讲“麻雀的冤案”的故事:“五六十年代,我国曾经把麻雀与苍蝇、蚊子一起列入害虫名单,在全国开展消灭麻雀的运动,理由是麻雀偷吃掉大量的粮食。但事后实践表明,麻雀蒙受了冤屈,因为麻雀对人类的益处远远大于它对人类的危害。”之后,他又以此为题,分析消灭麻雀会破坏生态平衡;同学们反应

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类型及处理艺术

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类型及处理艺术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按其类型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来自外界的 外扰型 课堂教学不是封闭的,它与外部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隔断外界的干扰。比如,教室内正在上课,忽然室外一辆汽车呼啸奔驰而过,或几只麻雀作为“不速之客”飞进教室,“吱吱喳喳”地叫个不停,等等。 2、来自教师的 失误型、困扰型 (1)失误型。这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出现讲解错误、板书错误或实验操作失误等而引起的。例如,有位政治教师在讲完“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这一原理时,做了如下的总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在这里,把事物的普遍联系表述成了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从而否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明显地属于教师的口误。再如,笔者曾听过一节化学公开课,一位化学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前讲道:“当我们把燃烧着的金属钠伸到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时,将会看到钠剧烈燃烧并生成大量白烟。”接下去演示实验时,由于这位教师一时疏忽,没有将沾在金属钠上的煤油擦干净,结果集气瓶里冒出的却是黑烟。类似这样的失误难免会引起课堂的骚动。 (2)困扰型。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形,由于有的教师口齿不清,表达能力不强,或者由于教师对某些教学内容准备不充分,导致讲解不清,学生听不明白,于是你看我、我看你,互相观望,或唧唧喳喳小声议论。这属于困扰型。例如,在思想政治课高二哲学的教学中,对于某些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的教学,如物质、矛盾等,就经常会出现类似的情形。 3、来自学生的 分心型、风头型、纠纷型、恶作剧型 (1)分心型。由于某些学生不注意听讲;或者由于教师讲的时间长,学生听得倦怠了;或者由于学生自制能力差,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下边打瞌睡,做

如何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如何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课堂偶发事件,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始料不及,由学生、教师或环境因素诱发的,背离课堂教学目标,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妨碍教学任务完成,甚至引起师生严重冲突,酿成责任事故的事件。 课堂偶发事件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可能遇到的,特别是在班风较差、学习风气不浓的班级中。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需要教师的丰富经验和综合素质,以及二者完美结合所形成的教育机智。因此,迅速、妥善地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使学生尽快地回到教学目标上来,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和听公开课过程中积累的几种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方法,供大家参考。 1、沉着应对,巧妙转移 课堂偶发事件的特点是其发生的突然性,由于出乎意料,教师没有思想准备,容易手忙脚乱。所以发生课堂偶发事件时最应注意的是切莫慌张,只有沉着冷静,才能不乱方寸,迅速想出应对办法。例如,我校的一位数学教师,这天和往常一样去上课,但他一走上讲台,学生突然大笑起来。他被笑声弄得莫名其妙,这时,一位坐在前排的女学生小声说:“老师,您的扣子扣错了。”老师低头一看,果然发现,他外衣的第五个扣在子竟扣在了第四个扣眼里了。学生仍在笑,批评学生显然不应该,怎么办. 只见这位教师稍作思考,随后坦然地说:“同学们,你们别笑,听我说说理由,我起床的时候想心事,一直琢磨着怎么给你们上好今天的课,所以扣错了扣子,我应该承认错误,向大家道歉。可是你们不能只笑我呀,我们班有的同学用数学公式总爱张冠李戴,那不是比我更可笑吗.”学生又笑开了,但笑的含义已经不同了。教师接着说:“通过今天这件事,我想告诉同学们一个道理,就是‘一心不能二用’,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才不会出错。我向大家保证,今后决不扣错扣子,你们呢.那些爱张冠李戴的同学呢.”问题变得严肃起来,学生都品味着教师的话不再作声,于是教师开始讲数学课。就这样,这位教师用委婉的语言,借题发挥,既处理了课堂偶发事件,又在自我批评中教育了学生。 2、巧借错误,启迪学生 教师天天上课,难免有时疏忽和准备不充分,这时候如果讲课出现错误,怎么办. 当然首先要承认自己的错误,绝不能因为自己是教师,要面子,就不敢承认错误。当然,仅仅承认错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出错的原因,以后如何避免再次出现类似错误。 如有一次化学公开课,教师在演示试验前说:“当我们把燃烧的金属钠伸到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时,将会看到剧烈燃烧并生成大量白烟。”然而试验开始后,全班学生大惊:集气瓶中出现的不是白烟,而是黑烟。教师皱了皱眉头,思索片刻,微笑着问学生:“你们看到什么了.”“怎么不是白烟而是黑烟.”“错了??”“同学们的观察很准确”。教师在勉励大家,并进一步启发说:“那为什么会冒黑烟呢.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贮存方法。”全班学生活跃起来,一个学生抢先说:“金属钠的性质活泼,不能裸露在空气中,而应贮存在煤油中。”“你说对了。”教师怀着歉意对大家说:“由于我的疏忽,试验前没有将沾在钠上的煤油处理干净,结果发生刚才的试验事故。如果我把这块钠继续烧下去,请大家想一想,烟的颜色将会发生什么变化.”“黑烟之后将会出现白烟。”有位学生大胆地说。重新点燃了钠,

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偶发事件的处理是一件复杂的、自由度较大的创造性活动,一个偶发事件的处理方案可以有多种多样,然而,教师需要在短时间内寻找、筛选、确定一种最佳的教育方案,这确是一件难度较大的教育活动。偶发事件的处理与其说是一门科学,不如说是一门艺术,这样说,倒不是认为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的处理与其说是一门科学,不如说是一门艺术,这样说,倒不是认为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的处理是不可捉摸、无章可循的,诚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样,偶发事件的处理有一定的方法,但需要教师机智灵活的加以运用。 课堂教学偶发事件从时间上分,可以有“热加工”和“冷处理”两种。 所谓“热加工”,是指当偶发事件发生时,教师抓住机会,马上给予处理,趁热打铁,取得教育效果。例如:某语文教师刚跨进教室,发现学生都望着天花板,原来一条凳子的坐垫挂在天花板露在外面的电灯线上,老师灵机一动,更改了原来的教学计划,转身在黑板上写了《由座垫飞到屋顶上谈起》,让学生写命题作文。特级教师朱雪一次上课时,发现学生的注意力被窗外飘进的柳絮所吸引,于是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柳絮的飞舞状态掌握“飘飘悠悠”一词。“热加工”往往使偶发事件及时解决,并给学生以强烈的思想震动和深刻印象,对日后偶发事件的产生起了震慑作用。但“热加工”往往会占用一部分教学时间,甚至变更原有的教学计划,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冷处理”是指教师对偶发事件给予暂冻结,仍按原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活动,等到下这课或其它时间再来处理这一事件。例如,某班学生做完早操回到教室,刚坐到自己的座位上,忽然有人发出:哎哟”、“哎哟的惊呼声,教师发现原来有人在班干部的凳子上反钉了几个大钉子,是立即查找肇事者还是照常上课,教师选择了后者,他让学生把钉子敲平,就开始上课了,至厅下午,他留下班干部论讨“钉子事件”的原因,让班干部意识到自己工作上的缺点,并召开了 “板凳上的钉子从何而来”的主题班会,使肇事者深受感动,主动承认了错误。冷

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类型及处理艺术

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及处理艺术 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按其类型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来自外界的 外扰型 课堂教学不是封闭的,它与外部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隔断外界的干扰。比如,教室内正在上课,忽然室外一辆汽车呼啸奔驰而过,或几只麻雀作为“不速之客”飞进教室,“吱吱喳喳”地叫个不停,等等。 2、来自教师的 失误型、困扰型 (1)失误型。在讲完“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这一原理时,做了如下的总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在这里,把事物的普遍联系表述成了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从而否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明显地属于教师的口误。 (2)困扰型。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形,由于有的教师口齿不清,表达能力不强,或者由于教师对某些教学内容准备不充分,导致讲解不清,学生听不明白,于是你看我、我看你,互相观望,或唧唧喳喳小声议论。这属于困扰型。例如,在思想政治课高二哲学的教学中,对于某些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的教学,如物质、矛盾等,就经常会出现类似的情形。 3、来自学生的 分心型、风头型、纠纷型、恶作剧型 (1)分心型。由于某些学生不注意听讲;或者由于教师讲的时间长,学生听得倦怠了;或者由于学生自制能力差,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下边打瞌睡,做小动作。这时教师若提问,他们往往会答非所问,这必然会出现哄堂大笑。 (2)风头型。一个班学生几十人,难免有几个爱出风头的人。如果平时这个班纪律性不强,那么这几个爱出风头的人往往会向教师发难。他们或在教师讲课时,故意提出一些不该提的问题,有意为难老师;或在回答问题时,故意答非所问,引发学生哄堂大笑;或者与下边同学打闹、嘻笑。 (3)恶作剧型。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某些做法不满或抱有成见,在课堂上伺

记英语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的处理

巧用智慧,开启学生思想之门 ——记英语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的处理 每一位教师课前都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备课充分详细,既备课文知识, 又备学生的现有情况,也不忘考虑学生出现意外情况该怎么及时处理?无论是我们听的公开课还是自己开展的教学公开课,课堂教学活动基本上按照教师原先设计好的思路井然有序地进行。但在平时课堂教学中,都能如此有序地进行吗?当然不可能。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所面对的学生不是有待加工的无生命的材料,而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程度等各方面均各不相同,正如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工作对象是人,而且是一群特殊的人——理智、情感、性格、意志、观念、信念正处于形成的人。”再加上外在因素的影响,课堂里随时都可能冒出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甚至学生作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必然会出现偶发事件。如果教师处理不当或当时手足无措,控制不了局面,后果便会不堪设想。相反地,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应变,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导和教育,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而且有利于课堂教学有序地进行,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习,让学生从中受益。下面讲讲本人在英语教学中碰到几件偶发事件及处理过程。 我现在任教的初二(3)班,学生总体素质较高,学习能力较强。他们在读小学时,就在课外学了剑桥英语、小星星英语或新概念英语之类,这些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高,有一定的课外词汇量。其中有一个叫栗文婷的女生很聪明,英语也学得不错,但她的思维、想法比较“怪异”,课堂上常常有独特的见解。记得有一次我上Book II Unit21 Lesson83 第三部分有这么一个讨论题“What will you do if you have a lot of money?”学生回答踊跃。有的说:“If I have a lot of money, first I will help the poor children. They are so poor that they can’t afford to go to school. Next I’ll buy a big house for my parents. At last I will buy myself many books. I like reading books.”也有的说“If I have a lot of money, I will build some houses to let the beggars live in……“Goo d idea! You are good students. You are kind-hearted. I wish your dreams will come true.”对学生们这种善意的想法我表示充分的肯定。这时坐在后面的栗文婷举手问我:“Miss Zhou, ‘官’用英语怎们说?”我告诉她“Officer.”

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处理办法

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处理办法 1. 以变应变法。当课堂教学超出原来的设想,突然出现意料不到的情况,且影响到正常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以变应变的方式。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上课时,几只蝴蝶飞进了教室,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于漪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她首先让学生把蝴蝶赶走,然后让学生以蝴蝶飞进教室为题打一词牌名,同学们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于漪老师给出了答案:“‘蝶恋花'啊,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在同学们会意的笑声中,于漪老师又开始了她的讲课。 2. 借题发挥法。把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中,利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借题发挥大做“文章”。一位政治特级教师也碰到过麻雀飞进教室的情况,他借“不速之客”麻雀的出现,给大家讲了一个“麻雀的冤案”的故事: “五六十年代,我国曾经把麻雀与苍蝇、蚊子一起列入害虫名单,在全国开展消灭麻雀的运动,理由是麻雀偷吃掉大量的粮食。但事后的实践表明,麻雀蒙受了冤屈,因为麻雀对人类的益处远远大于它对人类的危害。”之后,他又以此为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哲学道理加以分析。同学们反应热烈,兴趣十足。有的从矛盾主次方面的角度,说明麻雀对人类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看问题应抓住本质和主流;有的运用普遍联系的原理,分析消灭麻雀会破坏生态平衡;还有的从认识发展的角度,说明人类对麻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这样,这位教师巧妙地借麻雀的出现,引导学生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 3. 将“错”就“措”法。一次笔者在高二化学油脂的教学中,误把“油脂” 写成“油酯”,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碍于面子,将错就错,不加纠正,是绝对要不得的。 但如果我们能够“借”错生智,来个将“错”就“措”,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机智。当我发现自己出现了笔误,而学生却没有发现时,我立即对学生说:“你们好好想一想,老师刚才写的对吗?能不能把‘油脂'写成‘油酯'呢?‘脂'和‘酯'有何联系?”学生听后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发现了错误,进行了辨析,他们对“脂”和“酯”有了更深的理解。 4. 实话实说法。承认自己的失误,实话实说。有一位化学教师课堂实验出现失误,燃烧着的金属钠在充满氯气的集气瓶里冒出的不是白烟,而是黑烟,当同学们一脸愕然时,这位化学教师随机应变:“这块金属钠为何燃出黑烟?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贮存方法。”全班同学立刻由惊愕变得活跃,一位同学抢着发言:“金属钠性质活跃,不能裸露在空气中,而是贮存在煤油中!”“你说得对!”教师满怀歉意地对大家说:“刚才就是由于我的疏忽,实验前没有将沾在金属钠上的煤油擦干净,结果发生了实验事故。为了揭示上述错误原因,我不准备回头处理煤油,而是将沾有煤油的金属钠继续燃烧下去。请大家想一想,燃烧的过程中,烟的颜色将发生怎样的改变?”“黑烟之后将出现白烟!”实验结果证明了大家的预言。当化学教师宣布:“同学们,你们的预言实现了!”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是化学教师坦诚的襟怀、实事求是的品质、灵活的教学机智赢得了大家的赞许。 5. 因势利导法。所谓“势”,是指事情发展所表现出来的趋向。处理偶发事件时,要注意发现和挖掘事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然后或顺势把学生引向正路,或逆势把学生拉向正轨。曾有学生在粉笔盒里放了一条冬眠的蛇,希望给新接班的女教师一个下马威。但那位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将消极因素转化成了积极因素。 她待同学们安静下来后,带着余悸平缓地说:“据说每位接我们班的新老师,都收到

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处理办法

课堂教学中偶遇突发事件的处理办法 一、努力提高教育机智 所谓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善于敏锐地觉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细微变化,并对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而迅速的判断,做出恰当处置的能力。它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是教师平时深思熟虑和丰富教学经验带来的结果,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智慧的结晶。如果没有教师自身在实践中的长期勤奋的磨炼,没有教师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的深刻了解,没有教师对所教学生的心理脉搏的全面把握,他就不可能在临场当机立断,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教育机智是教师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意志的果断性的统一。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观察敏锐,能迅速透过学生的外部情态,推测他们的内心活动,抓住时机及时实施对策;还要做到思维灵活、意志果断,面对意外情况能随机应变地做出果断处理。不论出现什么情况,教师都要注意尽量不要中断教学,在万不得己的情况下中断的,在继续进行教学时,要巧妙地注意前后衔接;对各种偶发事件应尽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对偶发事件的处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努力减少或避免偶发事件对课堂教学秩序的影响。这就是教学机智的具体体现。 二、正确运用处理方法 在课堂上,面对个别学生有意制造恶作剧,有意提出一些怪问题,或者违反课堂纪律,打断教师的教学。没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先训斥学生一通,然后接着讲课,不管你学生听或者不听。相反,有经验的教师能采取各种方法,灵活地加以处理,从而使讲课能继续顺利地进行。这些有经验的教师常用的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暗示法。暗示法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影响的方法。一般有语言暗示、目光暗示、手势暗示和体态暗示等。如发现课堂上有的同学玩东西,你可暂时停止讲课,轻咳一下;或用目光凝视他一会儿;或走到他身旁,轻轻敲一下课桌;或是轻抚一下他的头,等等。运用这些暗示的方法,不仅中小学生极易接受,而且还不会中断课堂教学,效果明显。 2、提问法。提问法是指当课堂教学中出现偶发事件时,巧妙适时地提出问题,以把走思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所提问题上来,从而降低偶发事件对课堂教学影响的方法。当偶发事件出现时,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停顿片刻,稳定一下学生的情绪,再提出一个与教材有联系而又有趣的问题,或者插一段与教材有联系的小故事等,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讲的课题上来,把他们分散、转移了的注意力迅速拉回原来讲课的“茬口”上来。然后再接着讲下去,便成功地“缝合”了学生知识系统中的“裂口”。 3、疏导法。疏导法就是指当偶发事件发生时,教师不要强硬批评学生,更不要横加指责学生,而要迅速疏通思想,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教师所要求的思路上来的一种方法。比如,有这样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有一次刚刚上课,发现不少同学做数学作业。这位教师没有批评学生,而是在黑板上写了一道文言数学题,并向学生说“今天,我们上数学课,请大家看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同学们看了题,都瞠目结舌,说不清楚。这位教师借此机会,讲述了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和语文、数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使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上来。 4、扬抑法。扬抑法是指当偶发事件发生时,首先表扬那些与偶发事件无关而又集中精力听课的绝大多数学生,接着直接指出偶发事件涉及的人,进行适当的批评,从而减少偶发事件对课堂教学秩序的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运用抑扬结合法,如能做到多扬少抑,效果就更佳。因为,通过“扬”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适当的“抑”,如果学生能够接受,也能引起积极的心理效应,从而使偶发事件的涉及人也能迅速集中注意力。

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的处理原则

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的处理原则 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是指课堂中突发的教师意料之外的事情。这类事件不同于一般的问题行为,常常严重扰乱课堂秩序,危害较大。因此,在处理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积极主动,严肃认真 偶发事件的发生大多带来消极后果,因此,教师对任何大大小小的偶发事件都不容忽视或草率处理,妄下结论,消极应付,推卸责任,甚至不闻不问。教师应有高度的教育责任感,以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热爱负责的精神,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稍纵即逝的苗头和线索,以满腔热情来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消极等待,任事件自然发展,只能贻误教育的良机,甚至会导致恶性事故的发生。 (二)沉着,冷静,善于控制 面对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教师要沉着,冷静,判断要正确,善于控制情绪,行动要谨慎,果断,切忌急躁,冲动,感情用事。要理解、尊重、爱护学生,事情发生后不能大动肝火,丧失理智感或疯狂地谩骂,殴打学生,严重损害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失去作为教师的道德,失去师生之间的友情。 (三)宽严适度,掌握分寸。任何措施和手段都应该宽严适度,有适当的分寸。因为任何方法措施都只适用于一定的范围,都有一个“度”,达不到这个“度”或超过了这个“度”,不但不会产生积极作用,还 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教师在处理偶发事件时,在情感的流露、措施的宽严、批评语言的用词方面都要精心把握,尤其要把握好对学生惩罚的度,过“严”,“小题大做”,惩罚的结果让学生难以接受,还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惩罚过轻,对学生不能有所触动,叉起不到警示作用。因此,要对学生问题的性质、程度、是否重犯等作出区分,对故意惹事,影响极坏,又重复犯错者,应予以重罚;对无意行为,程度轻者,可轻罚。宽严失当,失去分寸,必然造成教学秩序混乱。 (四)满怀爱心,教书育人 爱心是教育的基础,是教师要求转化为学生行为的催化剂,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奥妙所在。偶发事件的处理也要求教师以爱心为行动准则,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处理偶发事件时要注意:第一,针对问题,不作人身攻击,也就是只对事,不对人,处罚坏行为本身不得造成人格伤害。第二,不因处理纪律问题而影响教学。必须很快平息事件,使正常工作不受影响。第三,只解决问题,不追究过失。应通过爱心培养爱心,不以责难、不当惩罚来追究过失。第四,为学生保留面子。顾及学生的自尊心,易收到正面教育的效果。 对于偶发事件,不管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我们都应认真对待,冷静处理,想想良性的积极因素在哪里?恶性是否有积极因素?怎样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怎样服务于教育教学?然后组织好语言进行处理。有一次我在给学生讲题时,忽然发现一位同学正在那里看小说,没有认真听讲,我立即停下讲课看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