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我国对印度两大史诗的翻译与研究_王向远

近百年来我国对印度两大史诗的翻译与研究_王向远
近百年来我国对印度两大史诗的翻译与研究_王向远

近百年来我国对印度两大史诗的翻译与研究

王向远

一、对两大史诗的初步译介

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卷帙浩繁,内容包罗万象,堪称古代印度的百科全书,在印度文化史、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后者以罗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欢离合为中心情节,前者以两族堂兄弟为争夺国土和政权而爆发大战为主线,广泛描绘了古代印度历史、政治、宗教信仰、家庭、习俗、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两大史诗作为印度文学的两块基石,集印度神话、传说之大成,为后来的戏剧、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来源。它们还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神圣经典,其中的主要人物一直受到教徒们的虔诚崇拜。几千年来,两大史诗作为印度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印度文化的象征,在印度家喻户晓,并且对泰国、印尼、柬埔寨等东南亚各国的古代与现代文学都有不小的影响。但在我国,知道两大史诗的存在却是晚近的事。我国古代所译介的印度典籍,均与佛教有关,由于两大史诗不是佛教经典,故一直没有译介。但专家们的研究也证实,在汉译佛经,如《六度集经》和《杂宝藏经》当中,都有与《罗摩衍那》的主干性情节相类似的故事。

到了20世纪初,我国文学家、学者开始注意到印度两大史诗。如鲁迅写于1907年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在谈到印度文学时说:“天竺古有《韦陀》四种,瑰丽幽 ,称世界大文;其《摩诃波罗多》暨《罗摩衍那》二赋,亦至美妙。”同年,苏曼殊在《文学因缘自序》中说:“印度为哲学文物源渊,俯视希腊,诚后进耳。其《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罗摩衍那》(Ramayana)二章,衲谓中土名著,虽《孔雀东南飞》、《北征》、《南山》诸什,亦逊彼闳美。”1911年,他在《答玛德利玛湘处士论佛教书》中又写道:“《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二书,为长篇叙事诗,虽荷马亦不足望其项背。考二诗之作,在吾震旦商时,此土尚无译本。惟《华严经》偶述其名称,谓出马鸣菩萨手。文故旷劫难逢,衲意奘公当日以其无关正教,因弗之译。”1913年,苏曼殊又在《燕子龛随笔》中说:“印度M ahabharata,Ramayana两篇,闳丽渊雅,为长篇叙事诗,欧洲治文学者视为鸿宝,犹Iliad、Odyssey二篇之于希腊也。此土向无译述,唯《华严疏抄》中有云《婆罗多书》、《罗摩衍书》是其名称。”由这几段文字,可见苏曼殊对印度两大史诗的推崇。1921年3月,作家滕固(若渠)在《东方杂志》第18卷5号上发表《梵文学》一文,其中对《罗摩衍那》的故事情节做了介绍。

较早全面介绍两大史诗的,是著名学者、文学家郑振铎。郑振铎在1927年出版的世界文学史巨著《文学大纲》,以名家名作的评析为中心,综述古今中外各国文学的成就。其中,上册第六章为《印度的史诗》。在这一章的开头,郑振铎这样写道:

印度的史诗《马哈巴拉泰》(M ahabharata)和《拉马耶那》(Ram ayana)是两篇世界最古的文学作品,是印度人民的文学圣书,是他们的一切人,自儿童以至成年,自家中的忙碌的主妇以至旅游的行人,都崇敬的喜悦的不息的颂读着的书。印度的圣书《吠陀》其影响所及不过是一部分

的知识阶级,不及《马哈巴拉泰》及《拉马耶那》之为一切人所颂读。(中略)在事实上来说,这两篇史诗实可算是最幻变奇异的,在文学艺术上来说,他们又是最可惊异的精练的,在篇幅上来说,他们又是世界上的所有的史诗中的最长的。……

虽然今天看来“最可惊异的精练的”这一评语并不恰当(两大史诗特别是《摩诃婆罗多》以内容芜杂、枝蔓为许多研究者所垢病),但郑振铎对两大史诗的介绍和基本定位是正确的。由于有了《文学大纲》的这一章,现代中国的一般读者才比较系统地了解了印度两大史诗的大体内容,以及它们在印度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最早尝试翻译两大史诗的是糜文开。糜文开(1907~)曾作为中华民国政府驻印度外交官员,居住印度十年,国民党政权迁台后,后在台湾大学、师范大学等高校任教授,著有《圣雄甘地传》、《印度文学欣赏》、《印度文化论集》、《印度文化十八篇》等,是台湾地区首屈一指的印度问题及印度文学研究专家。1950年,靡文开用散文体编译了两大史诗,书名就叫《印度两大史诗》,并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据糜文开在译本“弁言”中说,这个本子的主要底本是英国人D.A.麦肯齐用散文体翻译改编的两大史诗《印度神话与传说》,同时参照其它英文译本,“拼合剪接”而成,全书共14节12万字,可以说是一个两大史诗的梗概本。现在看来,这个本子还只是一个入门导读性的东西,但在50年代以后的30多年间,它几乎是台湾乃至香港地区的读者了解两大史诗的唯一中文译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靡文开对两大史诗的见解,今天看来仍有启发性。在“弁言”中,他写道:“泰戈尔说‘恶是不完全的善,丑是不完全的美’。印度史诗中表现的恶人也保留着善心,拉伐那的恸哭儿子,出于真情,备见亲子之爱。难底敌的将死,他以他的盟友残杀五个无辜的小孩为憾。这种人的本性都具备善的见解,和孟子的学说相类似,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东西方的一些两大史诗的研究者和读者,常为史诗中的正面角色干坏事,而反面角色却也干好事,感到困惑。靡文开这几句看似简单的话,确是理解印度人善恶相对论的一把钥匙。他还说:“《摩诃婆罗多》是血肉的人物,《罗摩衍那》是理想的品格。《摩诃婆罗多》描绘勇敢的英雄主义和侠义的武士主义的政治生活;《罗摩衍那》雕塑古印度慈爱而甜蜜的家庭生活和虔敬而苦行的宗教生活。要两者合起来,才能给我们完成一幅古印度生活的真实而生动的图画。”这也是对两大史诗与古代印度人生活的比较准确的概括。

在大陆,1962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著名翻译家孙用翻译的《腊玛衍那 玛哈帕腊达》,这是两大史诗的合译本。这个译本是根据印度学者罗莫什 杜德的英文节译本翻译的。两部史诗的节译本各有四千行左右,在篇幅上约相当于《罗摩衍那》的十二分之一和《摩诃婆罗多》的五十分之一,但却基本保留了原作的中心故事。孙用在译本前言中说:“这个译本不足以代表原诗,不过是尝鼎一脔,暂时填充一下这两部伟大的史诗的从无到有的空白而已。”在季羡林的《罗摩衍那》全译本出版之前,从60年代到80年代,孙用的这个译本一直是我国读者了解两大史诗通行的译本。而且,不是从史料而是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看,孙用的译本在今天看来仍然是翻译得最精心,翻译得最有“诗味”的本子。这个译本虽然所依据的不是梵文原本,但却刻意保留了梵文原诗“输洛迦”(又译作“颂”)的格律形式,即绝大部分诗句以两行为一个小节(少数是三行或四行的),每小节的两行诗句各16个音节,分4个音步。孙用的译本保留了原诗的基本格律,同时按照汉语诗歌的特点,尽量使两行诗句押韵。这样读来音韵铿锵,琅琅上口,试举几节译诗为例:

神圣的守夜完了,腊玛披着丝绸的长衣,

对祭司们说明了他嗣位的重大的消息,

祭司们立即向人民传达,节日已经降临,

繁盛的市场和街道响起了鼓声和笛音,

市民们都听到了他们的守夜,皆大欢喜,

腊玛和悉达的守夜,为了这一天的吉礼。

就这样几乎每一行诗都是16个字音,每一节诗都是32个字音,而且大体押韵。这既保持了原诗的格律,也维护了整个译文风格的统一。用这种严格的格律翻译了8000行诗,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充分体现出了译者本人的诗人素质和作为一个翻译家深厚的语言文学功力。这一点保证了译本的长久的生命力。直到今天,孙用的译本对于一般读者而言,仍然是最具文学和可读性的节译本。

在孙用的诗体节译本出版前后,还出版了几种散文体的两大史诗改写本,如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出版,唐季雍根据印度学者拉贾戈帕拉查理的改写本翻译的《摩诃婆罗多的故事》,以及1960年出版,冯金辛等根据印度学者玛珠姆达的改写本翻译的《罗摩衍那的故事》。80年代季羡林的全译本陆续出版后,还有董友忱翻译的《摩诃婆罗多》改写本、黄志坤翻译的《罗摩衍那》改写本陆续出版(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这些不同的改写本,满足了普通读者了解印度两大史诗的需要。

二、季羡林对《罗摩衍那》的翻译与研究

1980年后,季羡林教授翻译的《罗摩衍那》全译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全译本共7卷8册,分平装和精装两种样式,到1984年全部出齐。《罗摩衍那》的翻译出版,在我国文学翻译史上,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都是一件大事。一个国家文化进步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世界著名典籍在该国有译本。《罗摩衍那》作为世界主要文学遗产之一,在许多国家都有翻译。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推出了全译本,集中地体现了我国的包括印度文学在内的外国文学译介繁荣时期的到来。季羡林是在1973年开始动笔翻译《罗摩衍那》的,到1983年译完。其间大部分时间正值“文化大革命”的文化浩劫时期。季羡林克服了种种困难,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印度文学翻译事业的高度的使命感,历经十年,终于完成了长达9万余行的《罗摩衍那》的翻译,填补了我国翻译文学上的一项重大的空白。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并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新闻出版方面的最高奖项。

关于《罗摩衍那》的翻译情况,译者在译本第一卷“前言”、第三卷、第六卷“本卷附记”、第七卷的“全书译后记”中,都有详细的交待。由于原文是梵文,国内通者寥寥,季羡林又是权威的梵文专家,因此,一般人很难对译本本身作深入的评论。直到今天,我们也只能从译本的读者的角度来看问题。从翻译文学的意义上说,《罗摩衍那》是文学作品,而且是诗,译本不应当是原作的一种简单的替代品,它本身也应该是一种文学作品,有自给自足的独立的审美价值。应该说,单从译本语言的角度看,季羡林的译文清楚、明白、流畅,但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则嫌过于直白,而含蕴不足,诗意不浓。给读者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比较复杂。首先是原作的原因。对此,季羡林在“全书译后记”中写道:

……既然是诗,就必须应该有诗意,这是我们共同而合理的期望。可在实际上,《罗摩衍那》

却在很多地方不是这个样子。(中略)大多数篇章却是平铺直叙,了无变化,有的甚至叠床架屋,重复可厌。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把一些人名、国名、树名、花名、兵器名、器具名、堆砌在一起,韵律和合的,都是输洛迦体,一个音节也不少,不能否认是“诗”,但是真正的诗难道就应该是这样子的吗?我既然要忠实于原文,便只好硬着头皮,把这一堆古里古怪、诘屈聱牙的名字一个一个忠实地译成汉文。

罗嗦重复、拖泥带水、铺张扬厉,是印度文学一大特点,这是由它的“口传”文学的性质所决定的,与我国的“笔墨”文学的惜墨如金、含蓄蕴籍、微言大意极不相同。译者不得不把这样的诗句译出来,自然就影响了中国读者对“诗意”的期待。再从译文本身来看,似乎也与译者所选择的翻译文体有关。在翻译文体上,季羡林采用的是“顺口溜式的民歌体”,特点是“每行字数不要相差太多,押大体上能够上口的韵”。用这个文体翻译起来当然比较简便,但不是没有缺撼。首先,原作的所谓“输洛迦”的诗律形式完全看不见了,译文没了“洋味”,同时又由于内容上、语言上的种种的限制,译文的中国“民歌体”的风味也难以体现。据译者自己说,他对这种“民歌体”也不满意,“越来越觉得别扭”,到了第六卷下半部时,便改成了“七言绝句、少数五言绝句式的顺口溜”。但是这样一改,全诗的文体风格的统一性又势必受到了影响。所以季羡林说:“我始终没有能够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翻译外国史诗的中国诗体”。此话既是译者的自谦之辞,也反映出了译者自身的困惑。比较地看,上述孙用的两大史诗的译文文体,应该是一个颇为成功的尝试;金克木翻译的的迦梨陀娑的长诗《云使》,更是翻译印度古诗的典范。不知道季羡林在翻译大史诗的时候,为什么没能借鉴早先已出版的这些译文。

季羡林不仅是《罗摩衍那》的译者,同时也是我国《罗摩衍那》的研究专家。他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题为《罗摩衍那初探》的专著中(全书九万字,外国文学出版社)。这本书在《罗摩衍那》译本出版之前的1979年9月问世,为读者研读和理解译本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在这本书中,季羡林对《罗摩衍那》的性质与特点,作者、内容、成书过程与年代、与《摩诃婆罗多》的关系;与佛教的关系、语言、诗律、传本、评价、与中国的关系、译文的版本、译音、译本的文体等各种问题,都做了研究和阐述。这本书的基本的材料当然来自外文,但作者站在中国学者的立场上,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对作品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一点在《成书的年代》一章中,表现得最为充分。他引经据典,用了不少的篇幅来论证《罗摩衍那》所反映的社会是封建社会,并力图说明《罗摩衍那》中所表现的伦理道德观念,如父子关系(父子有亲、父为子纲)、兄弟关系(长幼有序)、朋友关系(朋友有信)、孝、贞等,都是封建的观念,他认为:“所有《罗摩衍那》里的这些道德教条都有其一定的阶级内容,这是毫无疑义的。”他写道:“我们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罗摩衍那》的道德论是封建社会的道德论,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和巩固封建的男性家长制家庭。”这样的研究思路和结论,显然具有作者写作的70年代后期的那种思维定势的痕迹。诚然,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是正确的和必要的。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本人对印度是比较熟悉的,他曾把以印度为典型代表的亚洲社会称为“亚细亚生产方式”,认为印度社会是几千年来社会结构没有变化的停滞的社会,也就是说,并没有西欧那样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之分。季羡林在文章中常常援引的现代印度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高善必在《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一书中也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几个历史阶段,“而印度历史却不能完全用这个死板的框框去套。”(见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文译本第

28页)似乎可以说,《罗摩衍那初探》所指出的史诗中所反映的所谓“封建观念”,并不见得是“一定的阶级”的观念,实际上倒似乎是东方传统农业社会的一些基本伦理观念,也是东方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些内容,如对父母的孝敬、对兄长的尊重、对爱情的忠贞,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也没有完全丧失它的价值。不做如是观,我们就不能解释:在20世纪后期的中国,翻译这样一本充满“封建糟粕”的书还有多大的必要和价值。

198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金鼎汉翻译的《罗摩功行之湖》。《罗摩功行之湖》是十六、七世纪著名诗人杜勒西达斯主要依据《罗摩衍那》大史诗所做的印地语的改写本,据说在印度某些地区的影响要超过《罗摩衍那》。这部作品共有七篇,两万一千多行。中文译本的出版为我国读者深入了解《罗摩衍那》及其在印度的影响,提供了方便。

三、金克木、赵国华、黄宝生等对《摩诃婆罗多》的翻译

另一部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篇幅比《罗摩衍那》长得多,单凭一人之力难以完成。80年代初,以金克木、赵国华、黄宝生、席必庄等梵语文学专家、翻译家们开始了《摩诃婆罗多》的翻译工作。198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金克木、赵国华、席必庄、郭良鉴均

金翻译的《摩诃婆罗多插话选》上下两册。所谓“插话”,就是穿插在史诗主干故事情节中的一些中小故事。这样的故事在《摩诃婆罗多》中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在史诗的18篇中,第一、第三篇的插话最多,《插话选》从这两篇中选出15篇长短不等的插话。这些插话都有独立完整的情节和人物,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并可从中管窥大史诗的风貌。在翻译技巧方面,正如金克木在《译本序》中所说:“这些插话的翻译保持了原来的诗体句、节形式,却没有多用汉语的七言诗句型。这样用诗体译诗体,用吟唱体译吟唱体,只能说是一个尝试。”《插话选》按四句一节的格式翻译,每句在七到九个字之间,每节均有韵脚。灵活多变,变中有序,读起来颇有诗味。《插话选》的翻译出版,作为《摩诃婆罗多》大史诗全译的先期成果,为史诗的全译积累了经验。

《摩诃婆罗多》原作分18篇,中文全译本拟分12卷:第一卷《初篇》,第二卷《大会篇》、《森林篇》(上),第三卷《森林篇》(下)、第四卷《毗吒罗篇》、《斡旋篇》,第五卷《毗湿摩篇》、第六卷《德罗纳篇》,第七卷《迦尔纳编》,第八卷《沙利耶篇》、《夜袭篇》、《妇女篇》,第九卷《和平篇》(上),第十卷《和平篇》(下),第十一卷《教戒篇》,第十二篇《马祭篇》、《林居篇》、《杵战篇》、《远行篇》、《升天篇》。到1986年,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金克木、赵国华、席必庄翻译的第一卷《初篇》。据赵国华在第一卷“后记”中透露,初篇译竣于1986年,落实出版问题似乎颇费周析。出版这样的书,耗资巨大,印数又不会多,出版的困难可想而知,直到5年后的1991年才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支持下得以出版第一卷。这一卷为精装,580多页。以散文形式设计版式,但同时用序号标明了诗节。关于为什么要译成散文体,金克木在译本序中解释说:“遗憾的是原来的诗体无法照搬,原书虽用古语,却大体上是可以通俗的诗句,不便改成弹词或新诗。我们决定还是照印度现代语全译本和英译全本、俄译全本的先例,译成散文。有诗意的原文不会因散文翻译而索然无味。本来无诗意只有诗体的部分更不会尽失原样。这样也许比译成中国诗体更接近一点原文诗体,丧失的只是口头吟诵的韵律。”散文体的译文没有韵脚,各诗句也没有字数上的限制,这样翻译起来相对自由些,在印刷上也节省篇页和纸张,但无可否认,它至少是在直观上容易使读者失去“诗”的感觉。当然,它也不失为两大史诗汉译的一种方式。看来,翻译《摩诃婆罗多》这样的大史诗,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挑战,个中困难可想而知。对此,主要译者赵国华在

第一卷后记中充满感慨地写道:“翻译这部大史诗,却犹如跋涉在无际的沙漠,倾尽满腔热血,付出整个生命,最终所见或许只是骆驼刺的朦胧的绿。”这话却不幸成了谶语,赵国华在几年之后因过度劳累,英年猝逝。而大史诗的其它各卷的翻译看来也因此受到一定影响,一直到十年后的今天也未见按顺序陆续出版。

但是,《摩诃婆罗多》的翻译出版在这十年中还是有一些进展。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张保胜翻译的《薄伽梵歌》。这是《摩诃婆罗多》第六篇《毗湿摩篇》中的一段著名的哲学插话,共计18章(第23~40章),也可以说是整部史诗的哲学思想基础。《薄伽梵歌》虽然是作为哲学著作来翻译的,但译者以四句一节的诗体来译,大多押韵,不乏哲理诗的韵味。而且译者做了大量注释,为读者的阅读理解提供了方便。《薄伽梵歌》译本出版10年后,黄宝生翻译的《摩诃婆罗多 毗湿摩篇》由南京的译林出版社列入《世界英雄史诗译丛》中,于1999年出版。黄宝生的译本也按诗体翻译,而且大体保持了“颂”体诗的两行(少数三、四行)四音步的格式,用词雅训而又易懂,可以说是大史诗翻译的比较完善的译文。将来如果《摩诃婆罗多》其它各卷均能按此格式和水准译出,那将可以保证整个翻译的成功。

在两大史诗翻译出版的同时,有关两大史诗的研究文章也散于学术期刊中。在80年代后的20多年间,两大史诗的评论和研究成为印度文学乃至整个东方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学者专家,还曾在北京召开过专门的印度两大史诗学术研讨会。《南亚研究》、《国外文学》、《外国文学评论》等权威的学术期刊,都发表了一些研究文章。除了上述的季羡林、金克木、赵国华等大史诗的译者写的文章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刘安武教授的研究成果。刘安武虽然不专攻梵语文学,但他利用大史诗的印地语译本,对大史诗做了认真的研读。他和季羡林共同编选的《两大史诗评论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是汇集了印度国内外两大史诗研究的有代表性的成果,是我国研究两大史诗不可不读的书。近些年来,刘安武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大史诗的论文,如《黑天的形象及其演变》、《试论印度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的妇女观》、《艺术化了伦理道德意识——〈罗摩衍那〉的一种倾向》、《印度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战争观》、《剖析印度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正法论》、《罗摩和悉多——一夫一妻的典范》、《关于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的国家观》等十来篇文章。据知,他还把这些论文集中起来,再添写《〈摩诃婆罗多〉的民主意识》、《两大史诗对后世的影响》等,编成了题为《印度两大史诗研究》的专题文集,交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将成为继季羡林的《罗摩衍那初探》之后,我国学者的第二部印度史诗研究专著。刘安武的这些文章从哲学、伦理学以及家庭、国家、战争等不同的侧面,对两大史诗的内容做了探讨。他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做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和概括,得出了朴素平实的结论。不过,刘安武对两大史诗的研究,其视角基本是社会学的、反映论的,而较少哲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心理学、美学等层面上的探讨。由于两大史诗的神秘主义的、玄学的、超现实的倾向,将庞杂的、有时是前后矛盾的故事及言论编在一起,而又不以矛盾为矛盾的相对主义,决定了它在国家、战争、伦理道德等问题上,往往不是简单的写实性的反映。还有,史诗中的个别人物反对种姓等级制度的有关言行,对战争中残虐嗜杀行为的否定,以及女性对自我尊严的维护,这些究竟是局限在古老的婆罗门教思想的范围之内呢,还是已经达到了刘安武所说的“民主意识”的高度?看来,许许多多的问题,仍为今后的两大史诗研究留下了继续探讨的广阔空间。(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古印度文化

古印度文化 一、文学 1、文字 哈拉巴印章文字:2.5CM见方天青石、陶土、象牙、铜摩亨佐·达罗出土 雅利安梵语:吠陀经梵语、史诗梵语、古典梵语、俗语 (梵语:Samskrita,意为“整理好的”,引申为“完美”、“文雅”) 吠陀经梵语:用来书写《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的最古老的梵语 史诗梵语:用来书写《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古典梵语:称其它宗教、哲学、文学、科学等著作所用的语言。 俗语:民间雅利安人所用的梵语的各种方言,主要指摩揭陀语、半摩揭陀语、巴利语2、吠陀文学(产生于婆罗门祭司阶层) 婆罗门教四大吠陀本集:《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 《梨俱吠陀》最早、最重要、最具文学意义,四大本集成书于BC1500-BC500,韵文作品吠陀文学指文献中富文学性的成分,有颂诗、神话、咒语诗、传说等 3、史诗文学(产生于与刹帝利王族关系密切的“苏多”阶层) 重要标志:印度两大民族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的诞生 《摩诃婆罗多》被认为印度古代文学艺术的最高峰,内容被视为印度人民的圣经,被誉为印度文学史上的《伊利亚特》BC4世纪成书,作者:毗耶娑 《罗摩衍那》作者:仙人蚁垤,成文于2世纪 4、往世书文学 《往世书》又译“古事记”、“富烂那”,印度教百科全书,基本用诗体写成,行文多问答《薄伽梵往世书》地位仅次于两大史诗,描写黑天,为最具影响力的往世书 5、佛教文学 巴利文佛教文学、梵文佛教文学(因佛教典籍有巴利文和梵文经典两大类) 巴利文佛教“三藏”:经、律、论经、律包含较多文学成分 律藏由《经分别》、《犍度》、《附篇》组成,《犍度》较有文学趣味 经藏《小尼迦耶》、《法句经》包含格言诗、偈颂诗、民间故事、寓言 《佛本生故事》是《小尼迦耶》第十部经,是一部体系庞大的佛教寓言故事集,也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寓言故事集之一。大致分7类: 寓言故事:主角多为动物,隐喻人间各色人物 神话故事:主角为蛇精、仙鸟、罗刹,不乏对人类社会的映照 报恩故事:将人与动物对比,劝谕人心向善 魔法故事:主角基本是人,劝人不要贪财或心术不正 笑话故事:主角为愚人或智者,以幽默讽刺见长 道德故事:多劝人积德行善 世俗故事:描写男女青年如何通过巧妙的手段获取爱情的成功 梵文佛教文学:《大事》、《神通游戏》 6、梵文古典文学 特点:情节的非现实性和大量作品以恋爱为主题,文学和宗教混合在一起 体裁:诗歌、戏剧、故事、小说 诗歌:出现了伐致呵利、马鸣、迦梨陀娑等著名诗人 伐致呵利:梵文古典文学初期最引人注目的诗人,生活在公元初期,诗集《三百咏》(《世道百咏》、《艳情百咏》、《离欲百咏》)在印度长期广泛流传 马鸣:长诗《佛所行赞》、《美难陀传》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部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精编学案(新人教版) 一、伤仲永 王安石 背景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属江西省,临川镇于1955年设立抚州市)人。庆历进士。初知鄞县,借官谷给农民,试图减轻高利贷剥削,有成效。仁宗嘉 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由于保守派固执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现在江苏省南京市),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现存的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又《老子注》若干条保存于《道藏·彭耜集注》中。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随笔。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文章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金溪:地名,现在江西省金溪县。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隶,属于。○“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 凡,暗点下文其父“不使学”的一个原因。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生:生长。尝:曾经。书具:书写工具,指笔、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笔、墨、纸、砚,(有一天)忽墨、纸、砚等。啼:放声痛心地哭。○生五年, 然哭着讨要这些东西。点明其年龄尚小;未尝识却知啼求,神奇之极。 )诧异。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不 力突出的并非仲永言行举止之奇,而是才能之非凡。 。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 、团结。意:主旨。一乡:全乡。一,全。 :读书人。○以秀才之众衬仲永之神。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含翻译和词语解释)

七年级上册 5.童趣 一.课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二.翻译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三.文学常识: 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沈复,清代文学家。 四.基础知识: 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徐:慢慢地。以:用果:果真,果然。唳:鸟鸣林:树林兴:兴趣方:正鞭:用鞭子打,抽打。驱:赶细:仔细。察,观察昂:抬。首:头。怡然:愉快的样子

南亚与印度练习(区域地理复习)复习课程

南亚与印度练习(区 域 地理复习)

第三节南亚与印度 2015.3.10 (2011年北京模拟)如图为受到不同程度的海平面升高影响的孟加拉国土地 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导致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有( ) ①酸性气体排放量增加 ③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A. ①② B.①③ A. 更适于港口的建设 B. 土壤盐碱化程度加重 C. 气候趋于温和湿润 (2011 年济南模拟)读“印度示意图”,回 答3~4题。 3. 图示农作物分布区的农作物是( ) A. 小麦 B. 棉花 C.黄麻 D.水稻 4. 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新兴工业区是 A. a 工业区 B.b 工业区 C.c 工业区 D.d 工业区 (2012年成都月考)印度半岛受季风影响,降水空间分布很不均衡。东北部 山区年雨量3 000 mm 以上;西北部为干旱区,年雨量在250 mm 以下。大部分地 区夏季来得 2.海平面上升使孟加拉国沿海地带( D.土壤中水分增多,肥力增强 ②臭氧层被破坏 ④毁林 C.②③ D.③④ )

早,全年最高温出现在夏至前。下表为印度半岛某都市的气候统计资料。据此回答 5~6题。 5. 下列对印度半岛气候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3~5月日照强烈②6~9月云量多③10~12月湿度大④1~2月吹西南季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 印度西北部气候干旱的最主要原因是() A.高山屏障 B. 沿海有上升洋流 C.深居内陆 D. 终年受干燥的大陆气团影响 (2012年三原模拟)如图是南亚地区旱涝灾害分布图。读图,回答7~8题 7. 图示区域旱涝灾害严重的主要自然原 因是() A. 纬度低,蒸发量大 B. 植被稀少,涵养水源能力差 C. 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D. 湖泊少,对径流量调节能力差 8. 图中甲所在国家的水稻主要分布在 A. 德干高原西北部 B. 半岛沿海地区及东北部平原 C. 德干高原中部 D. 西北部印度河流域 (2011年高考原创题)下图为某跨国公司对部分国家使用该公司某种产品的 普及率所做的调查统计图,经过调查,该跨国公司决 定在中国和印度投资建厂。据此回答9~10 题。 9. 选 择在中国和印度建厂的主要原因是() ①接近原料和零部件产地②水源、动力充足 ③劳动力丰富且成本低④市场前景广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印度的国土面积比中国小,但耕地面积比中国大,其根本原因是() A.两国的人口分布状况不同 B. 两国的地形构成不同 C. 两国的水热组合状况不同

外国文学史(1.3.34)--【亚非文学专题研究】第二组讲稿:印度两大史诗对东南亚的影响

幻灯片14 (在东南亚地区,只有印度尼西亚一个国家《摩诃婆罗多》一直广泛流传至今的原因):但是后来,公元11世纪以后,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先后确立了上座部佛教的统治地位后,充满杀戮和崇尚武力的《摩诃婆罗多》便由于与佛教的基本教义相抵触而逐渐被放弃,而经过改编和再创造的《罗摩衍那》则因为符合佛教的伦理道德观念而始终受到这些国家人民的喜爱。 综上所述,《罗摩衍那》故事在东南亚各国的流传,说明各国之间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性。同是一个罗摩故事,可以说脱胎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但它为别的国家借鉴、吸收进行了再创作,就成为具有这个国家民族特征的文学艺术作品了。东南亚国家在汲取外来文化中,主要是得其神韵开掘发挥,而融于本体文化中,随处闪耀着本国人民的创造性,以体现本民族的文化光辉,因此,才使得东南亚各国的罗摩那样深人人心,流传经久,光芒远布,至今仍然有着震撼民族精神和摄人心魄的无穷力量。 而且,这种文化交流并不是单向线性的,从各国的罗摩故事来看,先是受印度婆罗门教,后来又受印度教思想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或稍后,又借鉴、吸收了佛教文化,在一些国家的佛教文化中占统治地位,一直延续到现在。佛教对于婆罗门教来说是外道,可是两种宗教之间又有共同点,婆罗门教宣传的只有梵天是真实存在的,世间一切现象完全是虚幻的,还有“业力轮回”等思想,这些都是佛教哲理思想的来源,婆罗门教与佛教有些思想是并行不悖的。所以,罗摩故事不论在东南亚哪个国家都得以传播,各取所需,加以改造发展。就是在印尼和马来西亚两国,虽然后来伊斯兰教传人,但由于罗摩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过去长期已生存于爪哇、马来本体文化之中,它并没有因为外来文化的渗透而就此泯灭,特别是在民间更难以很快地消亡。罗摩故事作为民间说话讲唱文学,从古至今一直广为流传,在巴厘、槟城等地信仰印度教、佛教的华人、印度人中间,罗摩故事仍然得到人们的喜爱,并以其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影响着人们的意识。 各国的文化艺术需要交流,就象东南亚各国的罗摩,正是他们借鉴外来文化艺术处理得当,才会各显春色而又相得益彰,既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外为我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它又是本国独特的文化艺术,翘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 幻灯片16 (为统治阶级巩固和加强王权服务的原因和总括):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案

第三节印度 【课程标准】 在地图上找出该地区的位置、范围、国家首都,读图说出该国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面剖面图,归纳该地区地势以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是关系;运用图标说出当地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运用地形图说明该地区城市分布的影响;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该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举例说明当地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运用资料描述改地区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学习内容与学情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从世界范围内选学部分大洲、地区、国家,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学习认识国家的内容: 1、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况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4、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5、举例说明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方面的联系。 【学习目标】 1、对照地图和课文,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学会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运用资料分析印度的人口特点以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学会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人口特点。 3、对照印度的水稻和小麦分布图、地形图、降水分布图,找出印度水稻、小麦分布与降水、地形的对应关系,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4、阅读课文和其他资料,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简要分析某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以及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联系。 【评价设计】 1、3指图检查; 2、 3、4文字表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句翻译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咏雪》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3.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4.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陈太丘与友期》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翻译:陈丘和朋友约定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正午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舍弃友人独自离开了。 2.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翻译: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开了。” 3.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翻译: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定同行,却舍弃人家而离去。” 4.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翻译: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就是没有礼貌。” 5.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上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诫子书》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再学习上获得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衰残掉落,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哀叹,又怎么来得及呢? 《狼》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翻译: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翻译:骨头已经扔完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3、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翻译: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4、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翻译: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南亚与印度练习(区域地理复习)复习课程

南亚与印度练习(区域 地理复习)

第三节南亚与印度2015.3.10 (2011年北京模拟)如图为受到不同程度的海平面升高影响的孟加拉国土地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导致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有( ) ①酸性气体排放量增加②臭氧层被破坏 ③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④毁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海平面上升使孟加拉国沿海地带( ) A.更适于港口的建设 B.土壤盐碱化程度加重 C.气候趋于温和湿润 D.土壤中水分增多,肥力增强 (2011年济南模拟)读“印度示意图”,回 答3~4题。 3.图示农作物分布区的农作物是( ) A.小麦 B.棉花 C.黄麻 D.水稻 4.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新兴工业区是 A.a工业区 B.b工业区 C.c工业区 D.d工业区 (2012年成都月考)印度半岛受季风影响,降水空间分布很不均衡。东北部山区年雨量3 000 mm以上;西北部为干旱区,年雨量在250 mm以下。大部分地区夏季来得早,全年最高温出现在夏至前。下表为印度半岛某都市的气候统计资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24.5 24.8 26.9 28.6 30.1 29.1 27.7 27.3 27.7 28.7 28 26.2 (℃) 雨量 0.8 0.8 0.3 1.6 8.9 581 701 459 269 56 16 4.4 (mm) 5.下列对印度半岛气候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3~5月日照强烈②6~9月云量多③10~12月湿度大④1~2月吹西南季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印度西北部气候干旱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高山屏障 B.沿海有上升洋流 C.深居内陆 D.终年受干燥的大陆气团影响 (2012年三原模拟)如图是南亚地区旱涝灾害分布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示区域旱涝灾害严重的主要自然原 因是( ) A.纬度低,蒸发量大 B.植被稀少,涵养水源能力差 C.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D.湖泊少,对径流量调节能力差 8.图中甲所在国家的水稻主要分布在 A.德干高原西北部 B.半岛沿海地区及东北部平原 C.德干高原中部 D.西北部印度河流域 (2011年高考原创题)下图为某跨国公司对部分国家使用该公司某种产品的普及率所做的调查统计图,经过调查,该跨国公司 决定在中国和印度投资建厂。据此回答9~10 题。 9.选择在中国和印度建厂的主要原因是( ) ①接近原料和零部件产地②水源、动力充足 ③劳动力丰富且成本低④市场前景广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印度的国土面积比中国小,但耕地面积比中国大,其根本原因是( ) A.两国的人口分布状况不同 B.两国的地形构成不同 C.两国的水热组合状况不同 D.两国的农业结构不同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原文及译文

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原文及 译文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时间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君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悲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在齐鲁大地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极力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感到眼角几乎要裂开。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游山西村 陆游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第三节 印度》教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荣成市第三十二中学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案新人 教版 一、出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西南的邻国-----印度,它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要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我们首先来了解它的地理位置,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2页,地图册16页完成学案中的自主学习一。 四、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1、地理位置:半球位置: 经纬度位置:指出穿过印度的重要纬线:北回归线指出所在的温度带。 海陆位置: 2、首都:新德里 邻国:北邻中国,尼泊尔,不丹。东北与孟加拉国、缅甸接壤,西北与巴基斯坦毗邻,东南、西南分别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 3、印度的地形分布:北部山地(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平原(恒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 地势特点:南北高,中间低。 4、印度的人口特点:一、人口众多,居世界第二位。二、目前增长速度较快。 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印度政府推行控制生育计划,阅读材料。 五、那众多的人口是好还是不好呢?有它的优势也有缺点。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案中合作探究一的两个问题。 第一题:优势1: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 优势2:消费群体庞大,消费市场广阔。 第二题:说明人口众多,不仅人均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较少,影响粮食供给,而且还导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严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影响经济的发展。 六、印度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一个国家农业的发展对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地形和气候两方面。 那印度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呢?它对农业的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二 七、我们一起来交流总结一下: 1、印度的气候类型,特点 2、印度夏季(7月)的风向,西南季风,从印度洋上带来了丰富的水汽,降水丰沛。 印度冬季(1月)的风向,东北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气流干燥,降水稀少。 3、印度的自然灾害是水旱灾害。 展示图片 原因:西南季风的不稳定,有的年份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盛就会出现洪灾;有的年份来得晚,退得早,风力不足,就会出现旱灾。 4、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麦。 二者产量均居世界前列,众多的人口,使得印度成为粮食消费大国。频繁的水旱灾害使印度的粮食生产很不稳定,在很长时间印度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实行了两次“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粮食供应状况得到改善。阅读“两次绿色革命” 八、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印度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请同学们完成合作探究二 交流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文汇总(含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上册 1.《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和子侄辈的人一起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差不多可以和在空中撒盐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而起。”谢太傅高兴地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朋友)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爸爸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在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着孩子骂他父亲,就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2.《论语》十二章 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按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尽力了?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了?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 ⑶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自立于世,四十岁时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随心所欲,又不越过规矩。” ⑷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⑸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害。” ⑹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真是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无法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乐观的品质。真是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 5《伤仲永》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翻译: 金溪乡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一天)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他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向邻居借来给了他,他立即写下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一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欣赏他的诗作。从此指定题才叫他写诗,他立刻写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之处。同县的人认为他才能奇特,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用钱求他题诗。他的父亲以此为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老家,在舅舅家看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作诗,不能和以前听到的情况相当。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乡,又到了舅舅家,问仲永的情况,(舅舅)说:“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15《孙权劝学》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道:“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忙,比得上我吗?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不再是过去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对于有抱负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后离开。 20《口技》 原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翻译(总复习用) 咏雪 作者: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释 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子侄辈。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骤:急,紧。 欣然:高兴的样子。 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倒不如。 因:凭借。 即:是。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先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008南亚和印度复习学案

008南亚和印度复习学案 世界地理分区和主要国家《第三节南亚和印度》导学案课程标准 1、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南亚的地形区、河流、平原和岛屿的位置; 2、能够根据气候要素的统计图表、数据,来分析说明南亚气候成因和差异,以及气候差异与农业地域类型的关系; 3、能够对印度的农业类型和分布进行农业区位的综合分析; 4、能够以班加罗尔为例,分析新兴工业区形成的区位。考纲要求 1、南亚次大陆的位置和地形特点;南亚季风气候的成因;南亚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 2、南亚的人口问题; 3、印度的主要资源、工农业发展状况;印度主要自然灾害。 【导学练习】 一、南亚 1、概述: (1)位置:①经纬度位置:经度范围 ~ ,纬度范围 ~ ;②海陆位置:亚洲,山与洋之间;东临湾,西临海。因板块漂移而至,故称;(2)范围:包含半岛、岛、群岛等。 国家和地区:内陆国:

(首都: )、(首都: )临海国: (首都: )、(首都: )、(首都: )、岛国: (首都: )、(首都: )地区: (3)居民:该地区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 、、。、主要信奉印度教,斯里兰卡、不丹主要信奉,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主要信奉伊斯兰教。是教和教的发源地。 [课堂练习]填图:(按要求将空白图补充完整)(1)海洋:印度洋、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印度半岛(2)国家:印度(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孟加拉国(达卡)、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尼泊尔(加德满都)、锡金(甘托克)、不丹(廷布)、斯里兰卡(科伦坡)、马尔代夫(马累)、克什米尔地区(3)地势: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塔尔沙漠(4)城市:新德里(印度首都)、孟买(印度最大海港和棉纺织中心)、加尔各答(麻纺织中心、海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班加罗尔(全国第三大城市)

七年级下册文言古诗翻译

孙权劝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这方面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另外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木兰诗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梭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思念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在想什么,也没在思念什么。昨天晚上看见了征兵的文书,可汗在大规模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从此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东处购买骏马、西市买马鞍、南市买鞍下的垫子、北市买马嚼子、缰绳和马鞭。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水流声溅溅。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胡人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隘和山川像飞一般地越过。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朝堂上。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赏赐了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能骑着千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生物东面门,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对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征战同行这么多年,竟然不知木兰是个女子。 (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卖油翁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

第三节印度

印度 1.读图归纳 读图7.16,归纳印度的海陆位置;在图7.17中填注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归纳印度的纬度。 2.绘画填空 请按要求读图、绘图,并概括印度的地形特点。 (1)读图7.18,用红色笔在图7.19中描画印度轮廓,并标出首都新德里。 (2)在图7.19中用彩笔绘出喜马拉雅山脉的山脉线。 (3)印度的地形区分为北部_______、中部______、南部________三部分。 (4)自己设计图例在图7.19中画出三类地形分布简图。

3.读图分析 读图7.20和图7.21,分析印度的气候特点、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其治理措施。 (1)识气候 气温:全年气温在______________℃以上,特点是终年_____________。 降水:印度6-9月降水_________,10月-次年5月降水_________,特点是降水分_______两季。 气候类型:属于________气候。 (2)看影响

(3)找措施 4.读图归纳 读图7.22,预测两国人口变化趋势,分析可能带来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1)未来印度的人口会超过中国吗?如果会,可能出现在哪一年? (2)中国、印度都是人口大国,人口众多会带来哪些问题?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5.图释导学 根据图示资料分析印度软件外包产业发展条件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初步分析其与全球经济之间的关系。 (1)读图7.23,提取相关信息,判断世界上软件外包产业位居前两位的

国家名称。 (2)读图7.24,印度外包收人增速与全球GDP增长率之间有什么关系?体现了当今世界经济的什么特点? (3)阅读资料“印度软件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思考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资料:印度软件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七年级的学习生活即将过完,在即将到来的语文考试,同学们要掌握哪些文言文的原文和翻译呢?如何即将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一)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二)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三)论语十二章

近百年来我国对印度两大史诗的翻译与研究_王向远

近百年来我国对印度两大史诗的翻译与研究 王向远 一、对两大史诗的初步译介 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卷帙浩繁,内容包罗万象,堪称古代印度的百科全书,在印度文化史、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后者以罗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欢离合为中心情节,前者以两族堂兄弟为争夺国土和政权而爆发大战为主线,广泛描绘了古代印度历史、政治、宗教信仰、家庭、习俗、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两大史诗作为印度文学的两块基石,集印度神话、传说之大成,为后来的戏剧、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来源。它们还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神圣经典,其中的主要人物一直受到教徒们的虔诚崇拜。几千年来,两大史诗作为印度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印度文化的象征,在印度家喻户晓,并且对泰国、印尼、柬埔寨等东南亚各国的古代与现代文学都有不小的影响。但在我国,知道两大史诗的存在却是晚近的事。我国古代所译介的印度典籍,均与佛教有关,由于两大史诗不是佛教经典,故一直没有译介。但专家们的研究也证实,在汉译佛经,如《六度集经》和《杂宝藏经》当中,都有与《罗摩衍那》的主干性情节相类似的故事。 到了20世纪初,我国文学家、学者开始注意到印度两大史诗。如鲁迅写于1907年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在谈到印度文学时说:“天竺古有《韦陀》四种,瑰丽幽 ,称世界大文;其《摩诃波罗多》暨《罗摩衍那》二赋,亦至美妙。”同年,苏曼殊在《文学因缘自序》中说:“印度为哲学文物源渊,俯视希腊,诚后进耳。其《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罗摩衍那》(Ramayana)二章,衲谓中土名著,虽《孔雀东南飞》、《北征》、《南山》诸什,亦逊彼闳美。”1911年,他在《答玛德利玛湘处士论佛教书》中又写道:“《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二书,为长篇叙事诗,虽荷马亦不足望其项背。考二诗之作,在吾震旦商时,此土尚无译本。惟《华严经》偶述其名称,谓出马鸣菩萨手。文故旷劫难逢,衲意奘公当日以其无关正教,因弗之译。”1913年,苏曼殊又在《燕子龛随笔》中说:“印度M ahabharata,Ramayana两篇,闳丽渊雅,为长篇叙事诗,欧洲治文学者视为鸿宝,犹Iliad、Odyssey二篇之于希腊也。此土向无译述,唯《华严疏抄》中有云《婆罗多书》、《罗摩衍书》是其名称。”由这几段文字,可见苏曼殊对印度两大史诗的推崇。1921年3月,作家滕固(若渠)在《东方杂志》第18卷5号上发表《梵文学》一文,其中对《罗摩衍那》的故事情节做了介绍。 较早全面介绍两大史诗的,是著名学者、文学家郑振铎。郑振铎在1927年出版的世界文学史巨著《文学大纲》,以名家名作的评析为中心,综述古今中外各国文学的成就。其中,上册第六章为《印度的史诗》。在这一章的开头,郑振铎这样写道: 印度的史诗《马哈巴拉泰》(M ahabharata)和《拉马耶那》(Ram ayana)是两篇世界最古的文学作品,是印度人民的文学圣书,是他们的一切人,自儿童以至成年,自家中的忙碌的主妇以至旅游的行人,都崇敬的喜悦的不息的颂读着的书。印度的圣书《吠陀》其影响所及不过是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