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提纲

教育心理学提纲
教育心理学提纲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一对象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相关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人类社会普遍的永恒的社会生活范畴。人类社会生活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有两个根本特点:使用生产工具;社会性。年长一代必须靠教育才能把积累的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递给下一代。

?教育是人类社会社会得心延续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靠生育传递生命,靠教育传递社会文明。

?夸美纽斯(捷克):“人只有凭借教育才能成其为人”。

?康德(德):“人是需要教育唯一存在”。

?教育是通过教育和教学过程实现的。

PS: 学与教过程的宏观模式P004

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最需要的过程是发生在学生身上,学生心理。

群体因素:社会文化,群体中的社会助长和抑阻作用、凝聚力、风气、人际关系。

个体差异:智力、知识储备、学习方式、兴趣、需要、个性。

⒉教师传授:敬业精神、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风格、人格品质、诚信。

⒊教学内容:社会经验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材料。

⒋教学媒体传递工具语言文字实物图像图表物化的精神

教≠学语言≠知识

知识是精神现象精神是不能直接传递,必须是物化物化物质现象(语言文化)作为媒体学生接受的是物质化的现象,还必须转化为自己的精神。

⒌教学环境

课堂的自然环境温度证明教室教学设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属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等。

教育心理学只是研究上述因素和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如学习是什么(实质)、是怎么发生的(动机)学习后有什么影响(迁移)知识和能力是什么……….

二教育心理的内容和任务

基本任务便是揭示教育过程的各种心理活动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服务它以教育对心理的要求为发展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因此一般认为它是一门应用学科,为完成上述任务。

内容包括:

1学习的心理学理论问题

对学习现象理论上的解释,学习的实质有怎样的过程,怎么发生(求)又如何应用。

2 智育心理学问题才(能形成)知识经验能力的形成

3 德育心理学学生品德的心理结构形成过程

4 学生的个别差异个别差异的侧量(诊断)差异的原因、因材施教的方法。

5 教学心理学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教学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表达

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策略选择,教学环境的设计,技术工具的使用课堂行为和管理,

教学测评等等。

除此,包括“学科心理学”,数学、语文、外语、地理…教师心理学校心理卫生等等。

教育心理的意义作用:

1 为教育工作提供理解的观点,规律和了解学生的方法

三的功能测量和描述、理解和说明、预测和控制

2是教育学教学法的基础学科

3充实基础心理学理论

4为自学和自我培养提供帮助

5对心理咨询和治疗提供依据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基础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

3.教育性原则研究应有利与学生的健康发展

4.系统性原则用系统论思想考察教育过程的心理现象

5.综合性研究与分析性研究相结合原则

6.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因

第二章学习的一般概述

第一节学习的性质和作用

一学习的定义

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思维或行为的变化过程

二学习的意义作用

广义的学习与动物的生命共存,是动物的适应行为,具有生物学意义。

学习能促进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发展。

学习对个体生活的重要性,在动物界的各物种间是不同的胎儿的学习。

三人类学习的特点

(一)人的学习是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过程

(二)语言交际是人类学习的中介和必要条件

(三)人的学习是自觉主动的过程

四学生学习的特点

(一)掌握前人经验为主

(二)应以间接经验的形式为主

(三)应是快速而高效的

(四)是为未来参与社会生活

做准备的

(五)学习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学习的过程和种类

一学习的过程

1 列昂节夫的环状说

2 信息加工论和信息流程图

3 加涅(R.Gagne)的八阶段说

二学习的种类

(一)我国的分类

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学习

智力技能

操作技能

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二)加涅的学习分类

1 按学习水平的分类

信号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

连锁学习

言语联想学习

辨别学习

概念学习

规则的学习

解决问题的学习

1971年加涅做出修正,改为

连锁学习

辨别学习

具体概念学习

定义概念学习

规则的学习

解决问题的学习

(连锁为底,解决为顶的金字塔型)

2 按学习结果的分类

言语信息事物名称,事实,历史,常识

心智技能解方程,四则运算

认知策略注意策略,记忆策略,思维策略,SQ3R阅读法

态度

运动技能

什么是SQ3R阅读法

S(survey) 概览全文大意

Q(question) 提问

R(read) 带问题阅读

R (recite) 对重要的文段的复述

R (review) 复习

(三)乔纳森(D.H.Jonassen)等人的

分类:

1 结构性知识多样相互关联的概念或命题的网络

2 心理模型包括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复合体,表象命题及执行控制等多种内容

3 情境性问题解决结构不良的问题解决

4 延伸技能用于超越给定信息进行推理等任务

5 自我知识自我的学习方式,学习的优缺点,知识的水平

6 执行控制策略估评的问题难度,建立学习目标,选择完成任务策略

7 动机形成动机形成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而不仅是初始阶段

(四)奥苏贝尔(Ausubel D.P)的分类

根据学习者对学习材料是否理解把学习分为:

有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

机械学习(mechanical learning)

根据学习的方式把学习分为:

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

接受学习(receptive learning)

图:分布于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发现学习—接受学习之间的学习举例

P117

第三章行为—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

第一节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 1874—1949)

一、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connection)

联结:指某种情境(situation)仅能唤起某种反应(response),而不是唤起其他的反应的倾向(tendency)。

●联结的形成上,不需要任何中介,S-R的联系是直接的。

●联结并不是个体凭空、重新建立,而是在先天“原本趋向”的基础上形成。

二、一定的联结需经过尝试(trial)与错误(error)的过程而形成

●学习是一个渐进的盲目的试误的过程。

桑代克用12号猫所做实验的成绩

三、联结(学习)形成的规律

(一)三大主律

1、准备律(Law of readiness) :

学习者有准备给以活动(学习)就满意,不活动就烦恼;

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活动也感烦恼。

2、练习律(Law of exercise) :

一个可变的联结若应用或练习就增强和巩固;

若不用就会减弱。

3、效果律(Law of effect)

某联结若得满意结果,联结会增强;

若有烦恼结果,联结则会减弱。

后来,在1932又对练习律和效果律做了修正。

(二)五条副律

1、多重反应律

2、定势(set)律(或态度律)

3、优势要素律(或选择反应律)

4、类化反应律

5、联想转移律

第二节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

●斯金纳于1990年8月18日去世,美国心理协会于8月10日为他颁发

“毕生对心理学出贡献荣誉证书”,书云:

美国心理学会成员十分荣幸确认你对心理学和对世界的毕生重大贡献,对这门学科有过如此重大与深远影响的个人是寥寥无几的。

为一名具有远见的富有创造性地科学家,你在心理学中领导了一场突破性的运动,这场运动对我们的行为见解提出了挑战,并促进了该领域中的许多发展。你对强化联结的透彻分析及对进化理论和言语行为

中强化联结涵义的论述,你对行为主义哲学富有洞察力的见解,及你的科学工作实际应用的广阔都是当代心理学家中独一无二的。

作为心理学中的一位拓荒者,你向传统思维方式发起了挑战。你的工作对其他科学家和实践者来说是一种催化剂,你的观点刺激了他们,并激励他们采取新的途径来思考心理学的问题。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领袖,你提高了心理学的威望,并把心理学的知识分子气氛提高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富有意义的是,你增加了有关心理学的公众意识及心理学对社会的影响。

由于对人类状况的强烈的感受,通过把严格的标准与一种广阔的视野结合起来,你给你的工作在临床心理学、教育、行为医学、智力落后、脑损伤及无数其他领域的创造性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为一位世界公民,你具有沉思的、常常是挑衅的、也常常富有同情心的对如此独特的人类伦理、自由、尊严及和平努力的洞察力。

确认了这么多永恒的贡献之后美国心理学会成员十分自豪地把此荣誉证书献给你。

一、反射理论

1、行为由反射构成,任何刺激—反应的单元都是反射。

●心理实验室的任务就在于给与已知的刺激,观察学习的反应找出两者的函数关系。

R = f (s)

2、有机体行为分两类

●应答性行为——由明显的刺激引起,是对刺激的

问答。

●操作性行为——自发的无明显刺激的行为,或者

去推测其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

是其行为是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

3、两种行为来源于两种类型反射

●应答型条件反射(刺激型条件反射,S型)——

反射是对明显刺激的应答。

●操作性条件反射(反应型条件反射,R型)——

反射的形成是由于自发行为受到行为结果的强化

4、经典条件反射(巴普洛夫)与操作型条件反射的区别:

5、学习也分为反应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

操作性学习更能代表人类学习的实验情况,操作性学习更为重要。

二、强化理论

1、强化(reinforcement):

指在一个反应发生之后给一个刺激以增强此反应出现的概率。

2、强化物(reinforcer):

凡能增强某种反应概率的刺激(事物)。

●无条件的一级强化物

●条件的二级强化物——指与一级强化物反复联合出现,也会成为强化物。

●积极强化物(阳性强化物)——任何刺激的出现能使行为反应概率增加,则称为积

极强化物。

●消极强化物(阴性强化物)——任何刺激的退出能使行为反应概率增加时则称为消

极强化物。

3、强化与惩罚是不同的过程

4、强化的程式(安排)

●连续(及时)强化:对每一次正确反应给与强化.

●间隔(断续)强化:

定比率——反应次数与强化又固定的比率

变比率——反应次数与强化间无固定因素

定时距——按固定时距给反应的强化

变时距——对反应的强化无固定时间

三、学习和行为的塑造

●斯金纳给学习的定义是:“我们可以把学习定义为反应概率上的一种变化。”

●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即“指明这种变化的条件”,“反应概率变化所依存的自变量”。

●反应变化依存的自变量——强化和强化物

●行为塑造和学习的关键只在于一个反应出现给与适当的强化。

行为强化的范式即为:

●SD-R-Srein

●SD (distinguish,distinctive)辨别刺激

●R(response)反应

●Srein (reinforcement)强化刺激

●教学式训练的关键就是精确地设计这类强化的范式或强化的列联(contingencies of

reinforcement)

●强化列联就成为行为“渐进式训练法”的关键。

四、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在教学上的应用

1、传统教学的缺点

●行为受厌恶刺激控制,是消极的

●强化不及时

●缺乏巧妙的强化方案

●强化太少

2、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小步子原则——把教材分成是逻辑联系的小目标

●积极反应原则——要求有明显的外显反应

●及时反馈原则——对反应及时确认

●自定步调原则——学习进度由学习者自行掌握

●正确反应原则——使学生的错误率不超过5-10%

3、机器教学

●优点:

(1)及时反馈

(2)积极的正面强化

(3)个别教学

(4)最优的教学程序

4、行为矫正(behavior modification)

5、凯勒计划(keller plan,1968)

人格化教学系统

(personalized system of instruction)

(1)自定进度

(2)严格考试

(3)个别教学

(4)擅用指南

(5)补以传统授课

第四章认知—组织的学习理论

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

一格式塔的概念

格式塔心理学的三位创始人,德国的

魏特墨(Max Wertheimer 1880—1943)

考夫卡(Kurk Koffka 1886—1941)

苛勒(Wolfgang Konler 1887—1967)

二学习实验

新实验二条原则:

1.实验情境的主要因素必须向动物敞开。

2.有表明动物“理解”的指标。

苛勒在1913—1917年担任喀麦隆腾奈列夫岛普鲁士科学院类人猿研究站主任时的十七个黑猩猩的学习实验:

1 .装有水果的篮子

2.建筑实验:筑迭3个箱子

3 取水果:

三完形论的学习理论

1.学习在于构造(组织)完形

认识世界是认识其整体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不是S—R的联结。

学习中的问题解决是对情境中事物的关系的理解构成完形而实现。

小鸡的实验

2.学习是由领悟(Insight)而实现.

3.刺激反应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

S—O—R(Organism)

四对完形论的评价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幽默地说:“美国人研究的动物,带着一种难以置信的慌张和激动的表现,到处乱跑,而最后偶然获得了希望的结果。德国人观察到的动物,则保持安静和思考,而最后,从它们内部意识里逐渐找出解决的办法。”

第二节认知—发现理论Cognitive—discovery theory

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发展三次阶段性的演变:

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20年

代,以冯特的结构主义为主流。

第二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德国的

完形心理学家,瑞士的皮亚杰

(S.Piaget,1896—1980)的认知

结构论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有四股力量:

1.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

2.奈瑟(U.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

(1967年,认知心理学正式有名,他被称为认知心理学之父)

3.电脑使用的模拟研究。

4.语言心理学研究的进展

奥苏贝尔在他的《教育心理学》的扉页上写道:

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来进行教学。

二布鲁纳

(Jerome S.Bruner,1915—)

认知发现

(一)学习的实质是认知活动的发展和认知结构的形成

认知结构

Representation(表征或再现表征)

学习的过程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认知表征)

Representation Knowledge(知识表征)

认知指认识活动的总称。

认知结构指人脑中已有的经验和经验系统,这些内容通常是以特有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有它自己的结构,它也是新的信息藉以加工的依据。

也指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加工外界信息以及进行推理活动的参考框架。

(二)认知的表征方式

人类认知表征方式(技术)的发展三个阶段:

1.动作表征(enactive representation)

表演式表征

2.形象表征(icon representation )

肖像式表征

3.符号表征(symbolic representation )

象征式表征

认知的发展有赖于上述认知技术的发展

(三)整合归类和编码系统

(四)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和由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组成

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

直觉思维(intuitive thinking)

新知识的获得(acquisition)

知识的转化(transformation)

评价(evaluation)

(五)教学应重视使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基本知识结构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六)提倡发现学习

第五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一节建构主义概述

一、建构主义概念

二、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一)知识观:

1、知识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设,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2、知识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应用时需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知识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它强调知识的主观性和个体性。

(二)学生观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的差异性,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

(三)学习观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学习不是从外界吸取和接受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要求学习者高水平的认知活动,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

●对知识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和灵活应用;

●解决具有一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多元化;

●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转换,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

●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和检验;

●学会做学习活动的主人,对学习进行自我管理。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是通过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与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

这一过程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3、学习的情景性

知识不能脱离活动情境抽象存在,学习应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知识是生存在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的,它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所理解。

三、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

(一)个体建构主义

(二)社会建构主义

(三)社会学建构主义

四、建构主义的历史渊源

巴特利特(Bartlett, 1886-1969)

鬼魂战争的故事

第二节知识的建构过程

一、生成性学习

(一)理解的生成过程

维特罗克(wittrock,1974)生成性学习

(二)意义建构的有效条件

(三)促进意义生成的策略

1 促进当前所学材料之间的联系

①加标题②列小标题

③提问题④说明目的

⑤总结或摘要⑥画关系图或列表

维特罗克(M. C. Wittrock)的学习生成模型

2 促进所学知识与先前知识间的联系

①举例②类比③证明④述义

⑤解释⑥推论⑦应用

二、知识的深化

斯皮罗(Spiro)认知灵活性理论:

结构良好领域知识结构不良领域知识

初级学习高级学习

随机通达教学

三、探究性学习

究性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过程,应把学习活动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在探究问题的解决中,形成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探究学习的基本环节:

(1)提出驱动性问题

(2)形成探究问题计划

(3)实施探究活动

(4)形成和交流探究结果

(5)反思评价

第三节学习的社会建构过程

一﹑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

维果茨基

列昂节夫

二﹑情境性认知与情景性学习

1﹑情境性认知与分布式认知理论

2﹑认知学徒制

3﹑抛锚式教学

三﹑支架式教学

★指教师、家长和年长的儿童通过解释环境中的事件,间接地帮助学生学习的学习方式。

★此种教学对于学生学习产生辅助性、中介性作用。

四﹑合作学习与知识建构共同体

交互式教学(Reciprocal Teaching),也叫互惠教学

成就分区的学小组--STAD (Student Teams Achievement Division)

拼接法(Jigsaw)

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第六章学习的迁移

第一节迁移的概述

一什么是迁移

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二迁移的分类

? 1 按迁移方向分:顺向迁移

?逆向迁移

? 2 按迁移效果分:正向(积极)迁移

?负向(消极)迁移

? 3 按两种学习的关系分:垂直(纵向)迁移

?水平(横向)迁移

? 4 按迁移内容和性质分:特殊迁移

?非特殊(一般)迁移? 5 按迁移发生方式分:低路迁移

?高路迁移

三学习迁移在教育中的意义作用

?(一)迁移是学习理论的一部分

?(二)学生知识,能力和品德形成都要

?基于学习的迁移

?(三)迁移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

?解决问题能力及创造性的基础

?(四)教学质量评估,教学方法,教材

?评定也依赖学习迁移的研究

?(五)教育实际中,像教材的选择、编

?排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都

?要涉及学习的迁移

四学习迁移的测量的实验设计

学习迁移的实验设计

迁移率(%)=(实验组成绩-控制组成绩)/(实验组成绩+控制组成绩)×100

第二节传统的迁移理论

?一官能论和形式训练说

?二相同要素说桑代克

?共同因素说R.S.woodworth 吴伟士

?三概括化理论 C.H.Judd 贾德1873-1946

?四关系理论

第三节当代的三种迁移理论及其教学意义

一认知派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一)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迁移理论的重要因素

(二)认知结构的三个主要变量

1.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

2.可辨别性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与相似的新材料之间的差异程度以及个人对

差异的认识程度。

3.巩固性旧知识的稳定性与清晰性

(三)利用认知结构变量促进学习迁移

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nizer)

组织者分陈述性组织者

比较性组织者

二产生式迁移理论

安德森提出

三认知策略迁移理论

不同训练组的平均回忆配对的百分数

在实验第三阶段儿童说出选择不同策略理论的人数百分比

第四节学习迁移的过程和迁移的基本条件

?一.迁移的过程

?迁移的基础在于概括、通过分析揭示

?新旧学习间的本质联系

?二.迁移的基本条件

(一)学习对象间的共同要素外语常用组

(二)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三)定势(set)

定势指在活动之前就有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也叫“心象”。可用“提向法”“搁置法” 克服

陆钦斯(Luchins,A.S.1942)量杯实验

两组被试在第7、8题上的成绩比较

(四)学习的理解和巩固程度

布卢姆(Bloom,B.S)认为,前面的学习要掌握到80%-90%的正确率才能开始新的学习。

原有知识越理解深透、越巩固,正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否则可能起到干扰作用。(五)学习的指导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获得迁移的主要手段。为“迁移而教”是现代教育的流行口号。

?学生习得的知识或技能的迁移能力不是自动发生的,迁移是通过教学实现的。教学中要创造条件、积极地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要教会学生学习。

?教学中的行为无一不涉及学生学习迁移的问题。从教材内容的安排,到教材的呈现方式,到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都在涌向学习的迁移。

第五节知识的应用

一知识应用的概述

(一)知识应用的含义

指依据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有关的问题。狭义上指学生在领会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是知识掌握的一个阶段。

(二)知识应用的特点

1.是知识掌握的继续

2.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同类课题

3.课题是给定的

4.答案也往往是固定的

此时的应用是一种初步的低级的应用形式。

(三)知识应用的作用

1.作为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

2.进一步巩固和领会知识

3.激发学习动机

4.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

(一)审题

(二)联想和相应知识的重现

(三)课题的类化

第七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什么是学习动机?

动机指驱动人或动物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

指激发﹑引导﹑维持并使行为指向特定目的的一种力量。

动机有四个功能:

唤醒与激发功能维持功能

定向功能调节功能

学习动机

指激发与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

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并不是单一因素,而是整个系统,可简单的分为内驱力—需要和诱因。

?需要有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

?学习主要由心理需要(社会需要)推动。

?诱因指能够诱发或满足需要的客观因素,通常活动指向的目标

?

(一)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因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而引起的学习动机。

外部动机:是指引学习活动和外部后果而引起的动机,如:奖励或惩罚

(二)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指要求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派生于好奇心。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是成就动机的主要成分。

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保持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属外部动机

三学习动机的分析

(一)探索、好奇与摆弄的内驱力,认识的兴趣

?机械谜实验

?感觉剥夺实验

?“丰富动机”

?学习的兴趣

?求知欲

(二)关心和爱的需要

(三)自尊需要和声誉动机

(四)成就动机

1﹑定义:指一种力求成功而选择朝向成功目标,而避免失败目标活动的一般倾向。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版本)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 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 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 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修改稿)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名称:教育心理学,英文名称:Educational Psychology 学分:4分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8学时 先修课程:教育学、普通心理学等相关课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本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学科。 本课程的开设旨在促使教师了解自己、了解学生、了解课堂,形成自己对学习、教学的看法,并升华出相应的教学设计技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以及研究方法,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想。 二、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应当结合专业特点,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努力克服死记硬背个别名词概念和条文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上应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和形象化等原则,通过幻灯、录像等各种途径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教师除应吃透教材内容外,还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材料,注意本学科的发展,随时修改教材中已过时的内容,并适当介绍一些重要的新进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4学时)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作用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时期二、发展时期三、成熟时期四、完善时期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步骤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6学时)第一节心理发的实质及其与教育的一般关系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三、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第二节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第三节语言获得和发展的理论与教育 一、强化说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三、皮亚杰的语言发展理论 第四节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二、爱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一般概述(6学时)第一节学习的性质、意义和作用 一、什么是学习二、学习的一般过程三、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四、人类学习的特点 第二节学习与脑 一、影响脑发展和机能的因素二、脑的结构与学习 三、学习、行为问题与脑四、脑科学研究对教学的意义 第三节学习的分类 一、加涅的学习分类二、布卢姆的学习分类三、奥苏贝尔的分类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历年考题与参考答案.docx

历年考题与参考性答案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内容 (二)了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 了解各理论学派的基本主张 (联结派、认知派、联结- 认知派、人本主义、现代信息加工派)(三)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2014 年单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A)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研究 B.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学科心理、教师心理研究 C.高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和心理健康研究 D.高校德育心理、学科心理、教学法、心理健康研究 2012 年单选:下列不属于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构成内容的是: ( D)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 B.高校学习心理研究 C.高校教学心理研究 D.高校学科心理研究 2011 单选:以下属于联结派教育心理学观点的是:(D) A.认为学习无须通过试误及强化 B.认为学习要以意识为中介 C.认为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 D.认为刺激和反应是心理或行为最高解释的原则 2013 单选:研究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时,应选择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才有助于得 出合乎“大学生”的结论。这是强调遵循:( B )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1 单选:当年华生为研究儿童恐惧心理,在儿童抚摸白兔时大声敲锣, 结果儿童不但对白兔、甚至对其他白色的物体都产生恐惧,该实验违反的研究原则是:( D) A. 理论联系实际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5 单:采用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面对面地交谈的方式,来了解被研究者的学习态度。这种 研究方法是( C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2011 填: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2011 填:采用标准化工具对心理和行为进行客观测定的方法是(测量法)。 2012 填:在学校日常教学中,通过控制教学方法来观察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是 (实验法)。 2012 填: 1924 年(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2015 简答:简述高等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学科性质、内容体系、研究原则、方法、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等。

学校心理学大纲

[06058] 学校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二○○二年一月 指定用书:《学校心理学》,林崇德、辛涛、邹泓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参考书:1.邓明昱、郭念峰:《咨询心理学》,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刘翔平:《学校心理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Ⅰ.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 《学校心理学》是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的考试课程,目的在于帮助考生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检验考生对学校心理学主要内容的掌握水平及应用能力。 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青少年学生的具体表现。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学校心理学是顺应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而设置的。本课程强调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和综合性,注重对考生在基本理论、方法和能力上的培养。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要求,是使考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掌握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技术,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常见问题,了解心理咨询的一般程序以及行为矫正和训练的方法。 Ⅱ.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应理解学校心理学的实质,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了解学校心理学的缘起以及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理解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难点是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 (一)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性质 (二)学校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第二节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缘起 (一)社会问题 (二)科技发达、生活优越且教育管理不严 (三)学校咨询事业的发展 (四)危机期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学校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二)学校心理学在学校里所扮演的角色 第四节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一)普通心理学是学校心理学的基础

《教育心理学》考试提纲(精简版)

一、名词解释 1.负强化:呈现愉快刺激增强反应概率的过程即正强化;通过取消厌恶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的过程即负强化。 2.塑造:是指强化个体逐步趋近预期目标的行为。 3.观察学习: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在一定情景中的行为及其后果所进行的学习,其实质在于他人给观察者传递了某种信息,告知其新行为的途径。。 4.陈述性知识:个体对有关客观环境的事实及其背景与关系的知识,是可以用词语来表达或视觉化的方式来描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及怎么样的问题,它使我们能够描述或者识别客体和事件。 5.程序性知识:关于技能、认知操作和如何做事情的知识,也就是知道怎样的知识,往往潜在于行动背后,难以用词语来表达。 6.元认知:元认知是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知;同时,元认知又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 7.能力: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8.智力:即一般能力,是指在一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考力,其中思考力是核心。9.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10.认知风格:个人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等信息加工过程中所偏爱的习惯化了的方式,它体现着个人内部认知活动的特色。11.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将原有的概念和知识加以综合,在新情境中运用并得到新的认知成果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12.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有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等各种内容的学习中。 13.有意义学习:其实质是指符号表示的观念,以非任意的方式在实质上(而不是字面上)同学习者已经知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 14.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15.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进行主动的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品质。 二、问答: 1.在儿童行为管理中,运用惩罚时需注意哪些问题? ①使用惩罚要有节制;②实施惩罚必须客观一致;③要及时告知受罚者惩罚的理由;④提供适宜环境,强化良好的替代行为; 2.影响观察学习的因素有哪些?P155 (1)榜样的特征.①榜样的年龄、性别、态度、价值观或社会背景等因素与学习者的相似程度②社会地位较高、社会声誉良好、富有人格魅力、外表或能力出众的榜样。(2)学习者的特点。①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②学习者的个性特征③观察者的行为目标预期与自我效能感的高低。 3.学习陈述性知识时可以采用哪些有效的信息编码方式? (1)精致化(2)组织(3)背景利用 4.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P189 ①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意识;②丰富学生关于元认知的知识和体验; ③制定一套外显的、可以操作的训练程序;④创设反馈的条件和机会; ⑤鼓励学生监控元认知的运用。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学科分支,经历百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大量的原理基础和理论概括,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另外,《教育心理学》也指导着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进行,具备了极其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作为一门理论与应用兼修的专业课程,《教育心理学》长期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跨专业基础课,是心理学、学校教育、教育管理、电化教育等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各级师资培训的必修科目,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为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充分把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原理和理论,形成结构良好的教育心理学系统知识模块;指导学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教育心理现象的理解、分析批判能力和对教育心理学问题开展研究的能力。因而,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必须注重理论原理探讨与实践活动探索的相互结合,为今后的教师职业发展与成长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教学任务如下: 1、引导学生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把握当前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2、培养学生开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思维,使其具备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探讨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教育心理学研究、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课程与内容的设计,熟练掌握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教育与教学技能。 二、选取教材的原则与依据 本课程近几年主要采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莫雷教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该教材是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操作性,反映了本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与新成果,且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应用操作性。 由于本学科的研究发展迅速,不断产生新的研究成果,同时本课程采用了中英文双语教学,因此本课程的教材还采用了美国Anita Woolfolks主编的《Educational Psychology》(第十版)及其中译本(何先友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该教材被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等近2000所高校采用,是一部经典、权威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在同类教材中版次最高,堪称第一品牌。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强调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相互结合,课程内容反映当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前沿,有助学生把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经典理论和学科发展趋势。具体内容包括十章,共64学时,其中理论学习54学时,实验实践项目10学时。 (1)理论学习内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4学时)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含义、优秀教师及有效教学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2021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竞赛考试题库90题及答案(三)

2021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竞赛考试题库90题及答案(三) 1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年龄阶段是() 1-2岁 2-5岁 5-8岁 8-11、12岁 2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已认识到准则可以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年龄阶段是() 1-2岁 2-5岁 5-8岁 8-11、12岁 3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自律也称作() 客观化阶段 主观化阶段

合作道德阶段 公正道德阶段 4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的年龄是() 2-5岁 5-8岁 8-11、12岁 11、12岁以后 5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公正感以“服从”为主要特征的年龄阶段是() 2-5岁 5-8岁 8-11、12岁 11、12岁以后 6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公正感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年龄阶段是() 2-5岁 5-8岁 8-11、12岁

11、12岁以后 7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品德发展真正到了自律阶段的年龄是() 2-5岁 5-8岁 8-11、12岁 11、12岁以后 8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利他观念产生于()前道德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 合作道德阶段 公正道德阶段 9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的阶段是() 前道德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 合作道德阶段 公正道德阶段 10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道德就达到了成熟水平的阶段是() 前道德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 合作道德阶段 公正道德阶段 11 重过程,重视评价对象的主体性的,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评价是() 成就取向教学评价 发展取向的教学评价 成功取向的教学评价 结果取向的教学评价 12 下属学习策略中属于精加工策略的是() 圈出重点 划线标识 做笔记 做摘录 13 把学习材料组合成具有一定意义的整体以促进学习效果的认知策略

北师大新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五个要素: (1)学生。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2)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起关键因素。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 (3)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2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作用。具体体现为: (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问题 (2)为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 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1924年我国的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教育 §1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 化。学生心理变化有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 新的知识时,那些促进或者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特点。 3、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的一个短暂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 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到5岁时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2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 算阶段(守恒的出现,即认识到客体外形发生变化,特有属性不变)、形式运算阶段(命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2、最近发展区由前苏联的维果茨基提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现有的和将要达到 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即两个邻近发展区间的过度状态。 §3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1、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稳定的区别的综合心理 特征。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影响人格的社会因素有:家庭教

教育心理学答案教学提纲

教育心理学答案

1.名词解释:表征系统(布鲁纳) 参考答案:人类通过知觉将外在事物、事件转换为内在的心理事件,成为认知表征,表征系统发展包括三个阶段: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 2.名词解释:自我效能感 参考答案:人们对自己是否能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 3.名词解释:头脑风暴法(脑激励法) 参考答案:头脑风暴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尽可能多地解决方法,不必考虑方案的正确与否,教师也不对所提出的想法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方案都被提出来为止。然后,学生和教师开始对这些想法进行讨论、评价、修改、合并某些想法,形成一个创造性地解决方案。 4.名词解释:支架性学习 参考答案:借助教师所提供的支持(支架),逐渐把管理、控制学习的任务从教师转移到学生一方,最后撤去支架。随着教学的进行,教师可以逐渐地减少外部支持,更多地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 5.名词解释:情境教学 参考答案: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的环境、教学的目标、学习材料、教学的过程以及学习测评都要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保持一致。 6.名词解释:行动研究

参考答案: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它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功能性的干预,并检验这种干预的效果,它是从行动出发、通过行动进行、并着眼于改进行动的研究思路。 7.名词解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参考答案: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等。 8.名词解释: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参考答案:安德森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把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比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 9.名词解释:概念同化 参考答案:学习者利用原有概念来理解一个新概念的定义,从而明确一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这一过程叫概念同化。 10.名词解释:认知冲突 参考答案:认知冲突是指人在原有观念与新经验之间出现对立性矛盾时而感受到的疑惑、紧张和不适的状态。 11.名词解释:认知表征 参考答案:人们通过知觉将外在事物、事件转换成内在的心理事件的过程。 12.名词解释:心智技能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 填空: 1. 教育心理学被定义为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2. 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1903年桑代克写成《教学心理学》。 3. 认知学派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 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4.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正强化、负强化。 5. 桑代克和武德沃斯在1901年进行一系列知觉训练迁移的实验,其中“形状知觉”实验是相—同 要素说的经典实验。 6. 支持概括原理说的依据是贾德1908年做的“击水下靶实验”。 7. 自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①生理自我,指一个人的肉体的存在和身体特征,②社会自我,指一 个人的社会属性③精神自我(心理自我),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活动。 8. 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9. 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历程,①自我中心时期②客观化时期③主观化时期。 10.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遵循的模式有别):心理咨询遵循的主要是发展与教育模式;而心 理治疗遵循的主要是医疗模式。前者重点在于找出存在于来访者自身内在的积极因素,并使之得到发展。后者的重点在于治病救人,重建病人的人格。 11. 就教师个人因素而言,影响力实际就是教师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在教育活动中的综合效应。 名解: 1. 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主要说的是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心理的发生或起源问题,指心理的 “从无到有”的过程。 2.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 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3. 学习:是指人或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4. 强化:在行为之后发生的能提高反应概率的手段的措施。 5. 积极强化: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从而使此类反应在将来发 生的概率增加,这种操作即为积极强化,阳性强化或正强化。 6. 消极强化: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排除或避免某种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从而 使此类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操作即为消极强化。 7. 观察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作出与之相对应的行 为的过程。 8. 代替强化:即观察者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强化,如同自己受到强化一样,因而也能对观察者的模 仿起到动机激励作用,这是一种间接的强化形式。 9. 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10. 自我效能:也称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1.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一个方面,也是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指主体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即一个人对自己本身的认识。 12. 效度:是指测验的有效性、正确性,也就是测验所能达到测量目的的程度,它是衡量一个测验质 量的重要标准。 13. 信度:是指测验的稳定性、可靠性,也就是测量前后的一致性程度。 简答: 1. 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 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课的设计、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2?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本)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 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 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大纲

(一)教育心理学。 1.绪论。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成书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至3世纪,此书提出教学相长、长善救失、道而弗强,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2四大时期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868年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乌申斯基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1908 中国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的著作《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此时期,学习理论一直是主要的研究领域,主导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基本观点是学习就是刺激余反映之间形成连结的过程 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维果斯基布隆斯基鲁宾斯坦 1924 中国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西方注重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60年代初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 1962我国成立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80心理学家潘叔主编《教育心理学》正式出版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教育 狭义:研究学校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包含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育媒体、教学环境 (3)掌握并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观察法:得到的材料是真实的,符合实际的,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一些现象不可重复性

实验法: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从而引起人们的某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要求:至少操作一个自变量,随机派选被试进行实验处理,在实验组和一个或者几个控制组之间至少要比较一个因变量 调查法:包括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注意问题:问卷题目不宜过多,题目应生动有趣,消除防御心里,加入一些探测性项目,信度和效度 个案研究法:对一人或者一组人的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 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日常工作中获得关于教育过程心理现象的整合性认识进行总结,进而寻找其中的规律 2.学生心理与教育。 (1)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特征) 阶段性——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地位连续性——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又萌发一下阶段的新特征 定向性与顺序型——发展不可逆性,阶段之间不可逾越 不平衡性——个体在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止时间、到达成熟时期的时间各不相同;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差异性——每个体都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其发展速度、到达最终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不一样,如:早慧早熟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童年期(学龄初期)——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四年级10-11岁儿童思维开始一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少年期(初中时期)心里断乳期、危险期(抽象思维已经占主导地位,出现反省思维,一定程度上仍需具体形象为支柱) 青年初期(学龄晚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教育心理学大纲》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日益成为教育心理学所关注的一项独特的课题 ⑤教学环境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6.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 (1)主动性研究 (2)反思性研究

(3)合作性研究 (4)社会文化研究 7.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 1924 第2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 ③不平衡性 ④差异性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纵向:是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 横向:每个年龄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 4.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劳伦兹 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5. 皮亚杰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 (2)前运算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 ①命题之间的关系 ②假设-演绎推理 ③抽象逻辑思维 ④可逆与补偿 ⑤思维的灵活性 6.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提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提纲 专题一“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因材施教” '、心理发展及其特点 )心理发展的含义(二)心理发展的特点 、大学生的认知特点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二)大学生的的认知特征 三、大学生的情意特点 一)大学生的需要特征(二)大学生的动机特征 三)大学生的人生观特征(四)大学生的价值观特征 五)大学生的情感特征(7\)大学生的意志特征 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及其结构(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五、大学生智力差异与教育 一)智力及其理论(二)大学生的智力差异与教育 六、大学生的人格差异与教育 一)大学生的气质差异与教育(二)大学生的性格差异与教育 七、大学生的性别差异与教育 一)性别及其差异(二)大学生的性别差异与教育 专题二“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一、高校教师的角色分析 一)高校教师角色与角色期待(二)高校教师角色冲突、压力与调适 三)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 二、高校教师的心理品质 一)高校教师的能力结构(二)高校教师的情感和意志品质三)高校教师的人格特征 三、高校教师的威信 一)影响高校教师威信的因素(二)高校教师威信的发展和维护

四、高校教师的成长

(一)教师职业成长理论 (二)高校教师的成长目标及专家型教师的基本 特 (三)高校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 专题三“学习理论及应用” 一、 学习的概念与分类 (一)广义的学习与狭义的学习 (二)奥苏伯尔有关学习的分类 二、 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一) 总的特点:广博性、专精性、自主性、能动性、创新性 (二) 其他特点: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方法特点 三、 联结派的学习理论――学习的行为主义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二)华生的条件反射理论 (三) 桑代克的 联结一试误说” (四)斯金纳的操作性条 件反射理论 四、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一)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 (二)托尔曼的目的行为学习理论 (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四)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和同化说 五、 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一)社会学习论的学习理论 (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专题四“认知心理与知识学习” 专题五“德育与心理健康” 德育概论 (一)品德概述 (二)大学生品德的培养 :心理健康概论 一、 大学生认知的特点 (一)智力发展达到最佳水平 (三)思维发展处于成熟期 二、 大学生的知识获得 (一)大学生知识的表征 (三)大学生知识的保持 三、 大学生思维与创造性的培养 (一)大学生思维的特点 (三)大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二)记忆能力发展达到黃金期 (四)创造力发展处于最佳期 (二)大学生知识的获得 (四)大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二)大学生问题解决的特点

教育心理学 考试大纲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 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2、三过程 五要素 *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三过程 *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P6)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P9-12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