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藩王墓葬发现情况

明代藩王墓葬发现情况
明代藩王墓葬发现情况

明代藩王墓葬发现情况

作者:张琴197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四川博物馆在四川成都凤凰山南麓发掘了明初蜀王世子朱悦熑墓,该墓由三个砖筑的纵列式筒拱券组成,全长33米。墓内发现了五百余件各种类型的釉陶俑,有仪仗俑、武士俑、牵马俑、乐俑、侍俑、文官俑。而这批俑现在陈列于我院的展厅中。对如此众多的俑的随葬意义的探讨不能单纯的只研究俑,应该将俑放到墓葬中去,放到整个明代的历史背景中,同时结合其他地区明代藩王墓的情况进行研究。然而到目前为止,考古学界对明代藩王墓葬的研究还比较少,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全国的明代藩王墓葬的发现情况,供有兴趣的同事参考,大家互相交流,一起来进行明代藩王墓葬的研究。

一、明代的分封制度

洪武初年,明太祖感念宗族势力单薄,因此有意识扶植子侄,以期壮大羽翼,屏藩朝廷。于是,他将他的26个儿子,除长子朱标立为皇太子、幼子朱楠夭折无封外,其余24子皆封亲王。从而开启了明朝分封藩王的制度。

《明史&S226;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S226;诸王: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属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竭,无敢钧礼。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冕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为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

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其生也请名,其长也请婚,禄之终身,丧葬予费,亲亲之谊笃矣。

明朝自太祖到神宗总共有37位皇子开府京外,明朝在藩亲王前后共有266位。这些亲王中除掉末代王、废王、南明颠沛诸王,又加上追封王和他们的世子、世孙墓,全国所有明代藩王墓大约有280座。

二、明藩王墓发现情况

1、陕西省

分封于陕西的王有:太祖次子秦愍王于陕西西安。神宗五子瑞王于陕西汉中,被张献忠杀死于重庆。

已发现的藩王墓有:秦愍王朱樉墓,秦隐王朱尚炳墓,秦宣王朱怀埢墓,秦康王朱志墓,秦惠王朱公锡墓,秦简王朱诚泳墓,秦□□世子朱敬鉁墓,陕西长安。还发现一座郡王墓:秦藩兴平安僖王朱公铄墓,在陕西长安。

2、山西省

分封于山西的藩王有:太祖三子晋恭王于山西太原。太祖十三子辽简王于山西大同,不见其墓地。太祖二十一子沈简王于潞州(山西长治)。

已发现的藩王墓有:晋裕王朱求桂墓,在山西榆次。还有一个郡王墓:晋恭王第七子广昌王朱济熇(he)墓,在山西太原。

3、河南省

分封于河南的藩王有:太祖五子周定王于河南开封,墓地在河南禹州。太祖二十三子唐定王于河南南阳。太祖二十五子伊厉王于河南洛阳。成祖三子赵简王于彰德(河南安阳)。仁宗次子郑靖王于怀庆(河南沁阳)。英宗六子崇简王于汝宁(河南汝南)。英宗九子徽庄王于钧州(河南禹县)。穆宗四子潞简王于卫辉(河南汲县),墓地在河南新乡。神宗三子福忠王于河南洛阳,墓地在河南孟津。从上可以看出,太祖五子周定王和英宗九子徽庄王的世系墓地均在河南禹州,虽然周定王封藩于河南开封,但其墓地在河南禹州,这是因为河南禹州的风水很好。

已发现的藩王墓:伊厉王朱(木彝)墓,伊安王朱勉墓,在河南洛阳。郑懿王朱祐墓,郑端清世子朱载堉墓,郑懿王朱厚烷墓在河南沁阳。潞简王朱翊缪墓,在河南新乡。徽庄王朱见沛墓,徽简王朱祐枱墓,在河南禹州。周定王朱(木肃)墓,周恭王朱睦审榜墓,在河南禹州;周懿王朱子埅墓,周惠王朱同镳墓,在河南荥阳;周悼王朱安(三点水加横)墓,在河南郑州。赵康王朱厚煜墓,赵简王朱高燧墓,在河南安阳。已发现的郡王墓有:郑藩河阳怀简王朱见沩墓,郑藩朝邑荣简王朱祈镕墓,在河南博爱。伊藩万安康懿王朱典(木质)墓,在河南洛阳。周藩南陵庄裕王朱睦楧墓,在河南郑州;周藩邬陵□□王朱□□,在河南荥阳;周藩原武温穆王朱朝仑(左为土)墓,在河南荥阳。还发现了一些王妃墓:汝安王次妃晋氏墓,在河南卫辉。潞简王妃蔡氏墓,在河南卫辉;潞简王次妃赵氏墓,在河南新乡。郑□王妃吕氏墓,在河南博爱。

4、湖北

分封于湖北的藩王有:太祖六子楚昭王于湖北武昌,其墓地在湖北武汉;十二子湘献王于湖北江陵;二十四子郢靖王于安陆(今湖北钟祥);十五子辽简王于湖北江陵。仁宗五子襄宪王于襄阳(今湖北襄樊),其墓地在谷城;六子荆宪王于蕲州(今湖北蕲春);九子梁庄王于安陆(今湖北钟祥)。神宗六子惠王于荆州(今湖北江陵)。

已发现的藩王墓有:湘献王朱柏墓,辽简王朱植墓,在湖北江陵。楚昭王朱桢墓,在湖北武昌;郢靖王朱栋墓,在湖北钟祥;梁庄王朱瞻(木自)墓,在湖北钟祥。荆靖王朱常言(加三点水)墓,在湖北蕲春。襄简王朱见淑墓,在湖北襄樊;襄宪王朱瞻墡墓,在湖北谷城;襄惠王朱祐楬墓,在湖北谷城;襄康王朱祐墓,在湖北谷城;襄定王朱祁镛墓,在湖北南漳;襄庄王朱厚墓,在湖北南漳;襄靖王朱载尧墓,在湖北南漳。还发现了两座王妃墓:辽废王朱贵烚之妃曹氏墓,在湖北江陵。荆端王次妃刘氏墓,湖北蕲春。

5、山东省

分封于山东的藩王有:太祖十子鲁荒王于山东兖州,其墓地在山东邹城。英宗次子德庄王于山东济南,其墓地在山东长清。宪宗七子衡恭王于青州(山东益都),其墓地也在那。

已发现的藩王墓:鲁荒王朱檀墓,在山东邹城。德藩王墓群,在山东长清。还有一个王妃墓:鲁荒王妃戈氏墓,在山东邹城。

6、四川省

分封于四川的藩王墓有:太祖十一子蜀献王于四川成都。

已发现的藩王墓有:蜀僖王朱友壎墓,蜀悼庄世子朱悦燫墓,蜀昭王朱宾瀚墓,蜀怀王申鑿墓,皆在四川成都。还对成都附近的其它不知名蜀王墓和郡王墓进行了调查。还发现了蜀定王次妃王氏墓,也在四川成都。

7、甘肃省

分封于甘肃的藩王有:太祖十四子肃庄王于甘肃兰州;太祖二十子韩宪王于甘肃平凉,其墓地在南京,但其子孙墓在甘肃平凉;太祖二十二子安慧王于甘肃平凉。

已发现的藩王墓有:肃庄王朱(木英)墓,在甘肃榆中。

8、宁夏省

分封于宁夏的藩王墓有:太祖十六子庆靖王于宁夏银川,墓地在宁夏同心。

已发现的藩王墓有:庆靖王朱(木旃)读毡墓,庆康王朱秩煃墓,在宁夏同心。还有庆藩其他诸王墓。

9、江西省

分封于江西的藩王世系有:太祖十六子宁献王朱权于江西南昌;仁宗七子淮靖王朱瞻墺于江西鄱阳;宪宗四子益端王朱祐槟于江西南城。

已发现的藩王墓有:淮靖王朱瞻墺墓,在江西鄱阳。宁献王朱权墓,宁康王朱觐钧墓,在江西新建。益端王朱祐槟墓,益庄王朱厚烨墓,益宣王朱翊引墓,益定王朱由木墓,益恭王朱厚炫墓,在江西南城。还发现了一座郡王墓,明乐安昭定王墓,在江西新建;和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在江西南昌。

10、湖南省

分封于湖南的藩王有:太祖十八子岷庄王于湖南武冈,未发现其墓地。英宗七子吉简王于湖南长沙,未发现其墓地。宪宗十三子荣庄王于湖南常德。神宗七子桂端王与湖南衡阳,客死于广西。

已发现的藩王墓有:荣怀王朱厚爋,荣庄王朱祐枢墓,荣定王朱翊鉁墓,在湖南常德。

11、广西省

分封于广西的藩王有:太祖侄孙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后被削藩,由其嫡子朱赞仪继位,以后传于后世。

已发现的藩王墓有:靖江王世系墓,在广西桂林。

中国墓葬制度

人类将死者的屍体或屍体的残馀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屍体或其残馀的固定设施﹐称为“墓”。在中国考古学上﹐两者常合称为“墓葬”。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著各种随葬的器物。古代墓葬作为考古调查发掘的对象之一﹐所提供的资料远远超过了研究墓葬制度本身的范围。但墓葬制度仍是考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根据迄今的调查发掘﹐中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此后﹐经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秦﹑汉及以后各历史时代﹐墓葬制度随著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在阶级社会中﹐墓葬制度突出地体现了阶级关系。在各个时代﹐民族和地区的特点﹐在墓葬制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石器时代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埋葬的发现﹐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到新石器时代﹐墓葬已有了一定的制度。墓圹一般是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式土坑。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中﹐数以百计的墓坑排列有序。多数的墓是单身葬﹐也有不少的墓是合葬。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前期的合葬墓﹐往往采取“二次葬”﹐将许多已经埋葬过的屍骨迁移而葬入同一墓坑内。这些死者是同一家族的成员﹐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紧密的血缘关系。有些合葬墓﹐埋著两个或数个完整的屍体﹐他们的性别相同﹐应系兄弟或姐妹。大汶口文化後期和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的合葬墓﹐所葬多为两个成年男女﹐说明在父系氏族社会中﹐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婚姻关系﹔而齐家文化的合葬墓﹐则证明存在男子死后以妻妾殉葬的情况。 黄河中﹑下游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屍体在墓内的放置方式以仰身直肢的为多﹐偶然也有屈肢葬和俯身葬﹐後者可能是由于凶死。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除仰身直肢葬以外﹐还流行屈肢葬。仰韶文化墓中的屍体头多向西﹔大汶口文化墓中的屍体头多向东。这些都说明不同的部族有著不同的葬俗。 新石器时代的墓坑一般都小而浅﹐仅能容纳屍体。新石器时代晚期﹐有些地区已用木棺作葬具。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少数墓坑面积甚大﹐坑内沿四壁用木材垒筑﹐上面又用木材铺盖﹐构成了木椁﹐这大概是由於墓主人在社会上有特殊的地位。幼儿死后一般埋在房屋附近或房基下﹐利用陶器作葬具﹐称为“瓮棺葬”。 墓中随葬品以陶器皿为最普遍﹐其次是石制和骨制的工具﹐装饰品亦偶有发现﹐有时还有谷物和家畜。在有些墓地里﹐男子墓内多石斧﹑石铲﹑石刀﹐女子墓内多陶制或制的纺轮﹐显示了男女在生产活动中的分工。由於地区和部族的不同﹐各地墓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颇有差异。但是﹐在同一墓地中﹐各墓随葬品的多寡﹑厚薄往往差别不大﹐可见在原始社会中氏族成员的经济地位是平等的。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穷富分化的现象﹐例如﹐大汶口文化后期的少数大墓﹐随葬的陶器有多至100馀件﹐猪头多达十馀个的﹐说明墓主人拥有远比一般人为多的财富。 商代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盛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以商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统治著庞大的国家。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著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统治阶级的陵墓有著十分宏大的规模。 河南省安阳的商王陵墓﹐有“亚字形墓”和“中字形墓”。亚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巨大的方形或亚字形的竖穴式土坑﹐四面各有一个墓道。侯家庄的一座最大的亚字形墓﹐墓室面积约330平方米﹐加上墓道﹐总面积达18 00平方米﹐深度在15米以上。类似的墓葬在山东益都也有发现﹐是属于诸侯或方国的首领的。中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大型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南北两面各有一个墓道。武官村的一座最大的中字形墓﹐墓室面积近17 0平方米﹐加上墓道﹐总面积达340平方米﹐深度为7米馀。除了王陵以外﹐其他贵族的墓也有中字形的﹐但规模略逊。在贵族的墓中﹐还有一种“甲字形墓”﹐只在墓室南面有一个墓道﹐规模一般都较中字形墓为小。商代绝大多数的墓﹐都是没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形状虽然类同﹐但规模则有很大差别。大贵族的墓﹐面积可达20馀平方米﹐在安阳小屯发现的商王武丁配偶“妇好”的墓即如此。一般小贵族的墓﹐面积往往不足10平方米。而平民的墓面积更小﹐有的甚至不足2平方米。 商王和各级贵族的墓﹐都用木材筑成椁室。亚字形墓的椁室﹐平面呈亚字形或方形。其馀各种类型的墓﹐椁室平面呈长方形。敛屍的葬具都是木棺﹐放在椁室正中。平民的墓﹐有的有棺有椁﹐有的有棺无椁。屍体的放置方式﹐主要是仰身直肢。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的墓﹐墓主都只有一人﹐尚未发现夫妻合葬的情况。商王和各级贵族墓的随葬品极其丰富﹑精美。包括各种青铜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骨角器等。妇好墓随葬各种青铜器460馀件﹐玉石器750多件﹐骨角器560馀件﹐另有海贝近7000枚(见彩图鴞尊显示图片﹑三联甗显示图片﹑偶方彝显示图片﹑玉龙显示图片﹑玉凤显示图片﹑玉鹰显示图片﹑玉显示图片﹑玉

大明藩王郡王表

大明藩王郡王表 (基本上把大明分封的藩王都写上了,里面有重叠的封号是某王死后把封号再封的) 把蒼龍天帝前辈修改的版本放上去了,在此谢谢他 太祖、惠宗、成祖、仁宗、宣、英、代、宪、孝、武、世、穆、神、光、熹、威、安、绍、昭,凡十叶十九帝,兴、睿、恭、礼、敬、顺、端、裕八赠帝,秦、晋、燕、周、楚、齐、潭、赵、鲁、蜀、湘、代、肃、辽、庆、宁、翼、岷、谷、韩、沈、安、唐、郢、伊、虞、吴、衡、徐、润、汉、赵、郑、越、蕲、襄、荆、淮、滕、梁、卫、郕、沂、德、许、秀、崇、吉、忻、徽、兴、岐、益、昌、衡、雍、寿、汝、泾、荣、申、蔚、岳、裕、景、颍、戚、蓟、均、靖、潞、邠、福、沅、瑞、惠、桂、永、简、齐、怀、信、湘、惠、怀、定、永、悼、悼、颖、德、邓、陈、沅、涪、沔、沣亲王九十八国。 后先秦二十一王,晋十四王、周十四王、楚十二王、齐一王、潭一王、赵一王、鲁十四王、蜀十四王、湘一王、代十三王、肃十二王、辽九王、庆十一王、宁五王、翼一王、岷十三王、谷一王、韩十四王、沈十三王、安一王、唐十四王、郢一王、伊八王、虞一王、吴一王、衡一王、徐一王、润一王、汉一王、赵十三王、郑十一王、越一王、蕲一王、襄十一王、荆十二王、淮十一王、滕一王、梁一王、卫一王、郕一王、沂一王、德九王、许一王、秀一王、崇九王、吉十王、忻一王、徽五王、兴一王、岐一王、益九王、昌一王、衡七王、雍一王、寿一王、汝一王、泾一王、荣八王、申一王、蔚一王、岳一王、裕一王、景一王、颍一王、戚一王、蓟一王、均一王、靖一王、潞二王、邠一王、福二王、沅一王、瑞二王、惠一王、桂五王、永一王、简一王、齐一王、怀一王、信一王、湘一王、惠一王、怀一王、定一王、永一王、悼一王、悼一王、颖一王、德一王、邓一王、陈一王、沅一王、涪一王、沔一王、沣一王,凡三百九十一王。 郡王: 秦则永兴、保安、兴平、永寿、安定、宜川、临潼、合阳、渭南、汧阳、崇信。 晋则高平、平阳、庆成、宁化、永和、广昌、平阳、闻喜、和顺、交城、阳曲、西河、方山、临泉、云丘、宁河、徐沟、河东、太谷、义宁、河中、襄阴、新化、安溪、靖安、旌德、荥泽。 周则汝南、顺阳、新安、永宁、汝阳、镇平、宜阳、遂平、封丘、罗山、内乡、胙城、原武、鄢陵、河阴、项城、宜阳、颍川、义阳、汝阴、临汝、沈丘、上洛、鲁阳、临湍、堵阳、河清、新会、义宁、平乐、崇善、海阳、安定、曲江、博平、聊城、汾西、鲁阳、信陵、邵陵、莱阳、东会、富阳、会稽、浦江、丽水、应城、益阳、奉新、南陵、京山、华亭、宝坻、汤溪、瑞金、商城、临安、柘城、修武、安吉、汝宁、彰德、顺庆、保宁、仪封、安昌、遂宁、洧川、宁阳、仁和。 楚则巴陵、永安、寿昌、崇阳、通山、武陵、黔阳、通城、景陵、岳阳、江夏、东安、大冶、缙云、保康、武冈、宣化、汉阳、兴国。 齐则乐安、长山、平原。 鲁则安丘、钜野、邹平、乐陵、东阿、东瓯、郯城、馆陶、翼城、滋阳、阳信、高密、归善、新

明蜀王世系表(包括郡王)

明蜀王世系表 1.蜀献王朱椿,太祖庶十一子,洪武十一年封。二十三年就藩成都府。永乐二十一年薨。(1378~1423) 2.蜀庄王朱悦熑,献嫡一子,洪武年封世子。永乐七年薨,谥悼庄。追封 3.蜀靖王朱友堉,悼庄嫡一子,永乐二十二年袭封。宣德六年薨。无子。(1424~1431) 4.蜀僖王朱友[土党],悼庄嫡三子,初封罗江王。宣德七年进封,九年薨。无子,叔悦菼立。1432~1434 5.蜀和王朱悦菼,献庶五子,初封保宁王。以僖王无嗣,宣德十年进封。天顺五年薨。1435~1461 6.蜀定王朱友垓,和嫡一子,天顺七年袭封,本年薨。1462 7.蜀怀王朱申鈘,定嫡一子,天顺八年袭封。成化七年薨。无子。1464~1471 8.蜀惠王朱申凿,定庶三子,初封通江王。成化八年进封。弘治六年薨。1472~1493 9.蜀昭王朱宾瀚,惠嫡一子,弘治七年袭封。正德三年薨。1494~1508 10.蜀成王朱让栩,昭嫡一子,正德五年袭封。在任期间,尊好儒雅,不近声妓女乐,又创设义学,兴修水利,振济灾荒。嘉靖二十六年薨。1510~1547 11.蜀康王朱承爚,成庶三子,嘉靖二十八年袭封。三十七年薨。

1549~1558 12.蜀端王朱宣圻,康庶一子,嘉靖四十年袭封,万历四十年薨。1561~1612 13.蜀恭王朱奉铨,端嫡一子,万历六年封世子。四十三年袭封,本年薨。1615 14.蜀王朱至澍,恭嫡一子,万历三十二年封世孙。四十四年改封世子,既而袭封。张献忠攻陷成都,至澍率妃妾投井自杀,全宗皆被害。1616~1643 华阳 悼隐王悦耀,献庶二子,永乐二年封。洪熙元年别城武冈州,寻迁澧州。宣德八年薨。 康简王友●,悼隐庶一子,正统二年袭封。成化九年薨。 悼康王申鍷,康简嫡一子,成化十二年袭封。二十年薨。 恭顺王宾●,悼康庶一子,弘治五年袭封。嘉靖七年薨。 康僖王让核,恭顺嫡一子,正德五年封长子,卒。以子承爝袭封。追封王,谥康僖。 庄靖王承爝,康僖嫡一子,嘉靖十四年袭封。二十五年薨。 温懿王宣墡,庄靖嫡一子,万历十三年袭封。二十五年薨。 安惠王奉鈗,温懿庶一子,万历十五年封长子。二十八年袭封。四十年薨。 王至潓,安惠嫡一子,万历二十二年封长孙。三十年改封长子。

西安也有一处明十三陵

西安也有一处明十三陵 说起明十三陵,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坐落在北京西 北郊昌平天寿山的13座明代的帝王陵,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西安长安区的少陵原上也有一处规模不小的明十三陵。 20世纪90年代末,前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王翰章发表了自己多年考察、研究长安明十三陵的成果,从此,这些墓葬才逐渐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在多方努力下,2006年5月,长安明十三陵及其陪葬墓终于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初建时,朱元璋为了巩固朱氏政权,将除去太子之外的24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分封在各地为王,其中二儿子朱?颈 环獾轿靼舱蚴厣挛?,号为秦王。由于此时的大明王朝还面临着北方残余蒙元势力的威胁,所以,驻守北方的诸王便担负起了保卫边疆的重任。西安的秦王朱?尽⑻?原的晋王朱??以及燕王朱棣,都手握重兵,其中尤以秦王朱?镜谋?权最重。由于秦王在诸位藩王中年龄最长、兵权最重,又担负着拱卫西北边疆的重任,所以秦藩国被称为“天下第一藩”。第一代秦王朱?居诤槲涫?一年(1378)来到西安,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去世。藩王的传承与皇帝的传承相似,世代相继,从明初到明末的十三位秦王死后均葬于西安市长安区的少陵原(鸿固原)和凤栖

原上。 长安明十三陵所在的少陵原自古便是一块风水宝地,它 南望秦岭,北靠西安城,东临?汉?,西有??河,依山傍水,地势高爽,视野开阔,是古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们墓葬选址的绝好 地方。汉宣帝刘询的杜陵就在这里,所以,少陵原又称杜陵原。 明代对于藩王墓葬的规格有严格的界定,然而,第一代秦 王朱?灸沟拇笮∪丛对冻?过了这个规定。有专家这样说:“明代,每个级别的王享有什么样的待遇,比如陵墓的高度、宽度、体量、享堂大小等,都有明确规定,然而,不论是秦王府城,还是第一代秦王朱?镜牧昴?,在规模上都超出了明代的相应规章。” 长安明十三陵墓群占地面广,排列整齐,若以第一代秦藩 王朱?灸刮?中心,墓与墓之间相距不到3公里。墓冢封土均坐北朝南。神道两旁多分布大型石雕,有望柱(华表)、石麒麟、石虎、石狮、石羊、石马、石文官、石武官像等,现存总计 70多件,有的神道前还保留着神道碑、御祭碑和记墓碑。 在少陵原大府井村的是第一代秦王朱?镜牧昴?,朱?灸故 悄壳肮婺W畲蟆⒈4孀钔暾?的秦王墓。朱?灸古越闲〉哪冠S形遄?,西南一座,东南四座,据专家推断,第三、第四以及第 八位秦王的墓冢,应该就在朱?灸苟?南的四座陵墓中。朱?灸 瓜执娴乇淼姆馔粱褂?20米高,墓底周长187米,封土从下往上总共有三层。墓冢上长满了杂草和野枣树,只有一条小路通往墓顶。

_近年来山东汉代考古的发现与研究

近年来山东汉代考古的发现与研究 邹卫平 崔大庸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合肥230026;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进入新世纪的五六年间,是山东地区汉代考古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尤其是为了配合基本建设所进行的考古发掘,取得一系列重大收获。 关键词:山东地区;汉代考古;发现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K8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839(2006)05-0047-08 Recent Archaeological D iscoveries i n Shandong and the Study of the Han Dynasty Z OU W e-i p i n g CU I Da-yong (C hinese Science&Technology Universit y,Hefei230026,P.R.Chi n a; Cent er for Archaeol o gicalResearch of the C ity of Jinan,Jinan250014,P.R.China) Abstract:The recent five to si x yearsw it nessed t he rapi d develop m e nt in t he arc hae o l og ical study of the H a n Dynasty in Shandong P r ovi nce.A rc hae o l og ical evacuat i ons for i nfr astructural constr uctions have led to great progress i n this area of research. K ey wor ds:Shandong Pr ov i nce;the Han dynasty;ne w disc overies a nd r esearches 进入新世纪以来短短的五六年间,山东地区的汉代考古发现和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其特点是,为了配合基本建设而进行的发掘工作多,而重大发现也大多与此有关。这些发现主要集中于各条高速公路附近及大型工程项目周围,在地域分布上显得相对集中。从发现对象来看,遗址类较少而墓葬类较多。现根据已公开发表的材料,就山东省近年来汉代考古的主要发现和研究成果分述如下,供学界参考。 一、城址与聚落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山东汉代郡国城址的调查与研究以往注意较少,近年来取得一些突破。勘探与发掘表明,这些城址多为早期城址的延续。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章丘东平陵城和费县的两处城址。 收稿日期:20060620 作者简介:邹卫平(1954),男,山东济南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科学工程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考古学。

中国古代墓葬设计研究

题目中国古代墓葬与设计史 姓名沈正阳 学号 3110103281 指导教师胡小军 年级与专业材料1104 所在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摘要:现存不少古代工艺美术品都来源于墓葬的考古发掘,墓葬是研究一个文明文化习俗及工艺设计变迁的最直观方式之一。墓葬所处的时代,墓葬制度的发展,墓室装饰与随葬品以及墓室的建筑结构对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工艺美术史的研究都有着极其总要的作用。关键词:墓葬工艺美术随葬品墓室构造墓室装饰 一、墓葬形式与发展变迁 墓葬,是考古学对坟墓的称呼。坟墓,民间又称为坟,或称为墓。坟,原意是水边的高地,后引申为高处,大凡高出地面的小山包或土堆均可称“坟”。墓,是埋葬死者的地下空间,即墓圹、墓穴。所谓筑土为坟,穴地为墓,地下的圹穴与地上的坟冢(封土),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坟墓”。 中国古代的墓葬形式通常有天葬、树葬、水葬、崖葬、火葬、土葬、塔葬、船棺葬,其中比较有研究价值的是土葬和塔葬。相比于塔葬通常是处理佛教活佛和僧侣遗体的丧葬方式,土葬则更具有普遍性。土葬墓一般葬一个遗体,但也有数人或氏族(家族)成员合葬的。原始公社时期,氏族均有固定的墓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家族(宗族),通常也有固定的墓葬场。土葬一般均有不同质地的棺和殉葬品,统治阶级墓葬的殉葬品甚丰,甚至还有以人殉葬的。最早的土葬多在人类居住的洞穴内外地表搁置死者,然后垒以土石,或掘一浅坑埋葬。 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原始社会就已出现了原始墓葬。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中下层的深处为死者的墓地,在墓地中发现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化石喝一些躯干骨,配有装饰品,身旁安放着生产工具,骨架周围有赤铁矿粉末撒成的圆圈。到了新石器时代,很多墓地的墓葬普遍发现有随葬品,种类繁多,主要有日常生活用品、生产工具、装饰品等。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的分化加剧。同一社会成员身份地位的高低贵贱已经一目了然。 之后在商周时期,丧葬制度有了明显的规范,不同地位的人拥有不同的墓室棺椁以及鼎簋等随葬品。秦汉时期的墓葬实行“汉制”,是以等级为核心的严格埋葬制度,当时盛行厚葬,有“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魏晋南北朝时期力主“薄葬”,实行“晋制”,对汉代的“厚葬”进行了改革,随葬品数量大为减少,地面不树不封、墓室数量逐渐减少为1-2个墓室,没有墓葬装饰,以至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与一般墓葬没有明显差别,使得至今无法确定魏晋时期各代帝王的陵墓所在地。隋唐五代由于生产力的恢复,崇尚厚葬,有关丧葬礼仪的等级制度非常森严,主要体现在墓葬形制和规模、随葬品的数量上。 宋代时期形成了以皇帝为中心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东汉以来形成的士族门阀制度被彻底摧垮。在丧葬礼仪上,由于皇权的加强和士族阶层的消失,皇陵和皇族墓葬等级森严,而一般品官和士庶墓葬并无明显的等级。而同时期的辽金元墓葬,在接受中原埋葬传统的同时,依然保留了相当多的本民族文化因素。明清时期的丧葬制度基本上仍沿汉唐以来的旧制,规模宏大,同时墓多数有碑,易于识别。

明代藩王墓葬发现情况

明代藩王墓葬发现情况 作者:张琴197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四川博物馆在四川成都凤凰山南麓发掘了明初蜀王世子朱悦熑墓,该墓由三个砖筑的纵列式筒拱券组成,全长33米。墓内发现了五百余件各种类型的釉陶俑,有仪仗俑、武士俑、牵马俑、乐俑、侍俑、文官俑。而这批俑现在陈列于我院的展厅中。对如此众多的俑的随葬意义的探讨不能单纯的只研究俑,应该将俑放到墓葬中去,放到整个明代的历史背景中,同时结合其他地区明代藩王墓的情况进行研究。然而到目前为止,考古学界对明代藩王墓葬的研究还比较少,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全国的明代藩王墓葬的发现情况,供有兴趣的同事参考,大家互相交流,一起来进行明代藩王墓葬的研究。 一、明代的分封制度 洪武初年,明太祖感念宗族势力单薄,因此有意识扶植子侄,以期壮大羽翼,屏藩朝廷。于是,他将他的26个儿子,除长子朱标立为皇太子、幼子朱楠夭折无封外,其余24子皆封亲王。从而开启了明朝分封藩王的制度。 《明史&S226;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S226;诸王: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属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竭,无敢钧礼。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冕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为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

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其生也请名,其长也请婚,禄之终身,丧葬予费,亲亲之谊笃矣。 明朝自太祖到神宗总共有37位皇子开府京外,明朝在藩亲王前后共有266位。这些亲王中除掉末代王、废王、南明颠沛诸王,又加上追封王和他们的世子、世孙墓,全国所有明代藩王墓大约有280座。 二、明藩王墓发现情况 1、陕西省 分封于陕西的王有:太祖次子秦愍王于陕西西安。神宗五子瑞王于陕西汉中,被张献忠杀死于重庆。 已发现的藩王墓有:秦愍王朱樉墓,秦隐王朱尚炳墓,秦宣王朱怀埢墓,秦康王朱志墓,秦惠王朱公锡墓,秦简王朱诚泳墓,秦□□世子朱敬鉁墓,陕西长安。还发现一座郡王墓:秦藩兴平安僖王朱公铄墓,在陕西长安。 2、山西省 分封于山西的藩王有:太祖三子晋恭王于山西太原。太祖十三子辽简王于山西大同,不见其墓地。太祖二十一子沈简王于潞州(山西长治)。 已发现的藩王墓有:晋裕王朱求桂墓,在山西榆次。还有一个郡王墓:晋恭王第七子广昌王朱济熇(he)墓,在山西太原。 3、河南省

最新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上)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上) 1 2 3 人类将死者的屍体或屍体的残馀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4 “葬”。用以放置屍体或其残馀的固定设施﹐称为“墓”。在中国考古学上﹐两5 者常合称为“墓葬”。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著各种随葬的器物。古代墓葬作6 为考古调查发掘的对象之一﹐所提供的资料远远超过了研究墓葬制度本身的范7 围。但墓葬制度仍是考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根据迄今的调查发掘﹐中8 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此后﹐经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秦﹑汉及9 以後各历史时代﹐墓葬制度随著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不10 断演变﹐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在阶级社会中﹐墓葬制度突出地体现了阶级关11 系。在各个时代﹐民族和地区的特点﹐在墓葬制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12 石器时代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埋葬的发现﹐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13 出现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到新石器时代﹐墓葬已有了一定的制度。墓圹一14 般是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式土坑。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中﹐数以百计的墓坑排列15 有序。多数的墓是单身葬﹐也有不少的墓是合葬。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前期16 的合葬墓﹐往往采取“二次葬”﹐将许多已经埋葬过的屍骨迁移而葬入同一墓17 坑内。这些死者是同一家族的成员﹐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紧密的血缘关系。 18 有些合葬墓﹐埋著两个或数个完整的屍体﹐他们的性别相同﹐应系兄弟或姐 19 妹。大汶口文化後期和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的合葬墓﹐所葬多为两个成年男女20 ﹐说明在父系氏族社会中﹐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婚姻关系﹔而齐家文化的合葬21 墓﹐则证明存在男子死後以妻妾殉葬的情况。黄河中﹑下游的裴李岗文化22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屍体在墓内的放置方式以仰身直肢的为23 多﹐偶然也有屈肢葬和俯身葬﹐後者可能是由于凶死。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24 和齐家文化﹐除仰身直肢葬以外﹐还流行屈肢葬。仰韶文化墓中的屍体头多向25 西﹔大汶口文化墓中的屍体头多向东。这些都说明不同的部族有著不同的葬俗。 26 新石器时代的墓坑一般都小而浅﹐仅能容纳屍体。新石器时代晚期﹐有些地区

明朝藩王列表4南明分封诸王非皇族诸王明朝追赠诸王南明分封及追赠异姓王

明朝藩王列表4南明分封诸王、非皇族诸王、明朝追赠诸王、 南明分封及追赠异姓王 明朝藩王列表4南明分封诸王、非皇族诸王、明朝追赠诸王、南明分封及追赠异姓王 弘光朝 颍冲王朱由榘,追赠(初封颍上王) 德怀王朱由桦,追赠 隆武朝 皇太子朱琳源,幼殇,谥庄静太子 邓王朱器盛(初封德安王) 唐王朱聿?,后任监国,后即位为绍武帝 陈闵王朱聿鈵,追赠 陈世子朱琳渼 永历朝 怀愍太子朱慈爝[注36] 悼愍太子朱慈? [注37] 皇太子朱慈煊[注38] 沅哀王朱慈?,幼殇,追赠 涪悼王朱慈炜,幼殇,追赠 沔殇王朱慈熠,幼殇,追赠 澧冲王朱慈焯,幼殇,追赠

永兴王[注39] 新田王[注39] 江华王[注39] 嘉善王[注40] 监国鲁王 世子朱弘? 世子朱弘枬 朱弘棅 翼王朱议氻[注41][ 非皇族诸王 根据明朝会典等制度的规定,只有皇族可以在生前封为王爵。非皇族者生前最高爵位为国公,死后可追赠郡王爵。此制度一直实行至明朝灭亡,及南明的弘光、隆武两朝。但是至永历朝时,在孙可望的逼迫下,永历帝打破了异姓不封王的惯例,先后封其为平辽王(不受)、冀王(不受)和秦王。此 后又封李定国为西宁王(进封晋王),刘文秀为南康王(进 封蜀王),白文选为巩昌王,冯双礼为庆阳王,马进忠为汉 阳王,郑成功为延平王(进封潮王,未受)等。 明朝追赠诸王 大王,明太祖外高祖,洪武二年追赠[注42][10][6] 高王,明太祖外曾祖,洪武二年追赠[5] 扬王陈公,明太祖外祖父,洪武二年追赠[5]

徐王马公,孝慈高皇后父,洪武二年追赠[5] 郭子兴,太祖追赠滁阳王[11][6] 徐达,封魏国公,太祖追赠中山王,谥武宁 常遇春,封鄂国公,太祖赠开平王,谥忠武 李贞,封曹国公,太祖赠陇西王,谥恭献(尚曹国长公主)李文忠,封曹国公,太祖赠岐阳王,谥武靖(陇西王李贞之子) 邓愈,封卫国公,太祖赠宁河王,谥武顺 汤和,封信国公,太祖赠东瓯王,谥襄武 沐英,封西平侯,太祖赠黔宁王,谥昭靖 沐晟,封黔国公,英宗赠定远王,谥忠敬(黔宁王沐英之子)张玉,追封荣国公,仁宗赠河间王,谥忠武 张辅,封英国公,英宗赠定兴王,谥忠烈(河间王张玉之子,土木堡之变死事) 张懋,嗣英国公,武宗赠宁阳王,谥恭靖(定兴王张辅之子)朱能,封成国公,成祖赠东平王,谥武烈 朱勇,嗣成国公,英宗赠平阴王,谥武愍(东平王朱能之子,土木堡之变死事) 朱希忠,嗣成国公,世宗赠定襄王,谥恭靖(平阴王朱勇之后) 朱永,封保国公,孝宗赠宣平王,谥武庄 南明分封及追赠异姓王

汉代墓葬中车马出行图像的类型分析

2012年6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un.2012第29卷第6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Vol.29 No.6 汉代墓葬中车马出行图像的类型分析 黄永飞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 要:车马出行是两汉墓葬艺术中一个普遍而又重要的题材,对其意义的释读是该题材研究的重点,以往研究多依靠 文献来解释图像,本文拟从图像本身出发,区分其不同的图式类型,并讨论各类型之间的关系,以此为线索思考该题材在墓葬中的意义。 关键词:车马出行图像;阙;车马队列;狩猎出行;车马过桥收稿日期:2012-03-25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 (2012)06-0063-03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1SQRW060) 作者简介:黄永飞(1981-),女,山东昌邑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美术史。 两汉时期,以队列出行形式为主的车马图像大量 集中出现于石墓、墓祠、墓阙、壁画墓等丧葬建筑上,鉴于其普遍性和重要性, 古今中外的学者结合文献从不同角度对其意义进行释读,结论却是众说纷纭。图像本身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因而笔者梳理了全国范围内保存相对完整的260多座画像石墓和70多座壁画墓及近万块零散画像石材料,对分布其上的车马出行图 像进行了细致的类型分析。根据图式特点,车马出行图像可分为车马临阙式、单纯车马队列式、狩猎出行队 列式和车马式过桥四种类型。 一、车马临阙 该类出行图完整图像前端应是一座带有双阙的建筑,东汉墓室中很多出行图前端仅用阙或建筑一角来代表整个建筑。 在目前所见早期椁墓材料中,车马临阙类出行图像是最多的,画面多表现为车马向一座厅堂建筑行进;这一形式又分为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侧面的车马队列向厅堂建筑行进,另一种是正面或背面的车马向建筑行进。在侧面形式中多在队列前方刻画一建筑,建筑或带有双阙,建筑前多刻画一人或多人躬身迎接队伍。早期椁墓画像中画面常常分格表现,队伍与建筑多不居于同一格内,如济宁学院4号墓东壁板,画面分三格,左格为乐舞图,中格为双阙厅堂,厅两侧各一执戟卫士,右格为一车,车前有躬迎者,车后二执戟侍从。在早期椁墓中虽然车骑和建筑以线分格,但实际上队伍与建筑之间的关系还是明确的,即队伍是向建筑行进的。在一些未分格的椁板上这种关系非常明显,沛县栖山1号墓中椁西侧板画像(图1),画面左端为楼阁双阙,阙旁二人右向躬迎前方来的车骑队伍,队伍为二车、一骑从、二步卒组成。四川地区石棺上这种关系 也很明显,郫县一号石棺、合江4号石棺、大邑石棺、新 津崖墓石函都表现车马队伍向建筑行进 。 图1车马临阙(徐州沛县栖山墓椁板外侧) 东汉时各地的墓室和祠堂画像石中也有很多这种行进队伍,山东临淄出土一块迎宾车马图像,画面左端为一亭式建筑,内有一人击鼓,亭前似一对建筑,外一人躬迎队列;嘉祥狼山屯车马出行画像石,画面右端为一亭式建筑,前有二躬迎者,队列前二荷戟步卒前导,一导骑,一四维轺车,一从骑。沂南墓中室北壁横额出行图、苍山墓前室东壁门楣出行图、徐州洪楼墓外发现的车马出行图等都为这种类型的出行图像。此时的出行图像与早期相比出现一个明显变化,即车马队伍突出强调导从骑吏规格组成,而阙堂建筑刻画趋向简单,常见以部分来代整体的形式。在临淄车马图像和狼山屯车马图像中建筑刻画还算详尽,沂南墓中室图像和洪楼出土图像中仅用双阙来代表原来的整体建筑,而在滕州龙阳店这类车马图像中,建筑刻画更为简单,只用一边角来代表整个建筑。 陕西这类出行图像中队伍与建筑的关系也较明确,形式上与山东和苏北等地又有不同。陕西车马出行图主要刻画在墓门楣上,阙堂建筑一般刻画于图像正中央。米脂官庄墓门楣画像中间为一亭式建筑,帷 · 36·

明朝藩王世系表

明朝藩王世系表 明朝藩王世系表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推翻了 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王朝,为了加强对各地人民的统治,有力地监督地方官吏效忠于朝廷,同时防止发生争权夺位的争斗,维系并巩固朱家王朝的统治,朱元璋推行分封制,把皇子皇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共同来“夹辅皇室”。朱元璋从洪武三年至洪武十八年(公元1370-1385年),先后分封诸子为王,分镇各地,使皇权不陷于孤立。朱元璋有子女42人,其中皇子26人,除长子朱标被立为皇太子、皇二十六 子朱楠出生刚满月就殇亡外,其余24人均封为亲王(一字王)。其中皇八子朱梓,洪武三年封潭王。十八年就藩长沙。朱梓“英敏好学”,善作文章。在长沙时,他常召集王府儒臣 饮酒赋诗,亲自评品其高下。他温文儒雅,“有恩于民”。其时,朱元璋大兴党狱,法网森严。,谭王妃的父亲都督於显,哥哥宁夏指挥於琥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杀,朱梓惶恐不安。朱元璋派了使者安慰,并召他进宫,朱梓非常害怕,就和王妃於氏一道自焚而死,没有儿子,撤消了封地。朱元璋的儿子们大多数不是野心勃勃便是残暴荒淫,好不容易有这麽一个温文儒雅,安分守己的,却不得其死。很多后人都为他抱屈,如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元老名臣夏元吉,公安派的创始人袁家三兄弟中的老三袁中道都写有悼

念的诗篇。皇九子朱杞,洪武三年受封赵王,第二年去世,年仅三岁。朱元璋考虑随着子孙繁衍,可能会名字重复,于是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他为有后代的23个儿子,从孙子辈算起各拟定了20个字的后代世系,每个字为一世。几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火”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偏旁,以下依此类推。在朱元璋为23房子孙所取派语分别是:太子房: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秦王房: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晋王房: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燕王房: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周王房: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楚王房: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齐王房: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鲁王房: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蜀王房: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湘王房: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代王房: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肃王房:瞻禄贡真

明蜀王陵大遗址保护利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明蜀王陵大遗址保护利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成都市文化局: 明蜀王陵博物馆是我省唯一的明代蜀藩王陵墓专题性博物馆,博物馆集文物收藏保护、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为一体,较为全面的展示了明蜀王府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对研究明代四川史具有重大价值。2012年,成都市将其列入首批大遗址保护范畴。 长期以来,明蜀王陵博物馆在各级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文物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狠抓内部建设,博物馆日常管理及藏品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文物专项工作 自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争取各级专项资金,相继完成了明蜀定王次妃墓、明蜀太监墓迁移保护工程;昭王陵、僖王陵墓口保护建筑复建工程;陈列布展、办公用房修建工程;僖王陵环墓截水保护修缮工程。该几项工程实施后基本能满足正常接待及保护研究要求,初步具备文化片区集约打造条件。 (二)、保护利用情况 数年来,明蜀王陵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根据发展需求,通过多渠道,采取租赁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扩大陵园范围。

经过不懈努力,博物馆保护用地面积由1997年的6亩扩建为现在的100亩。 (三)、大遗址工作进展情况 2013年初,随着大遗址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家文物局已将大遗址首批专项经费拨付明蜀王陵博物馆,我局结合保护现状,拟进行入口牌坊维修、僖王陵墓口保护建筑改建、管理用房增建等系列保护工程。 目前该项目已委托专业机构着手进行方案编制工作,待国家文物局审批后即可进行项目建设。本次项目推动和实施后,对明蜀王陵文物保护和旅游形象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规划滞后 2003年,成都市以明蜀王陵文化为依托打造十陵历史文化风景区,为了配合景区建设,我局从2005年起即委托专业部门编制《明蜀王陵保护规划》,但由于十陵景区整体规划尚未出台,方案的申报工作一直处于搁浅状态。没有保护规划做先导,遗址保护工程就难以付诸实施。 2013年,随着景区整体规划的出台,我局已按照新要求将《明蜀王陵保护规划大纲》上报至国家文物局,预计于年底即可进入详编阶段。 (二)、保护用地不足 近年来,由于景区建设,附近居民搬迁,导致博物馆周边环

中国古代墓葬的考古学考察

中国古代墓葬概说 (提纲)

目次 壹、史前时期的埋葬习俗 一、中国最早的墓葬 二、仰韶时代的墓地与埋葬习俗 三、龙山时代的墓地与埋葬制度 贰、夏商周时期的埋葬礼制 一、夏代的王陵 二、商代的王陵 三、西周王陵与埋葬制度 四、东周埋葬制度的变化 叁、秦汉时期的墓葬 一、秦汉帝陵与汉代丧葬模式的形成 二、汉代诸侯王墓 三、汉代墓葬的装饰 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 一、魏晋埋葬制度的变化 二、南方六朝墓葬 三、北方十六国北朝墓葬 伍、隋唐五代墓葬 一、唐代帝陵 二、唐代两京地区墓葬 三、五代十国墓葬 陆、宋代墓葬 一、宋代帝陵 二、宋代士庶墓葬 柒、辽金元墓葬 一、辽代墓葬 二、金代墓葬 三、元代墓葬 捌、结语-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特质 壹、史前时期的埋葬习俗 一、中国最早的墓葬 中国至少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开始,已经出现了“墓葬”的萌芽;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了明确的“墓葬”;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各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里均发现了墓葬,并出现了墓地。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墓葬,距今5-1.8万年。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东胡林人墓葬,距今1万年左右。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裴李岗文化,发现了大型的墓地,以河南省贾湖遗址的墓葬为代 表,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5000年。 二、仰韶文化的墓地与埋葬习俗(5000BC-2600BC)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石并用时期黄河流域的代表性文化,在多个较为完整的原始聚落遗址里,均发现了规模庞大的公共墓地。墓地的规模、埋葬的方式、随葬品的多寡反映了仰韶时代的埋葬制度和社会组织形式。 ●仰韶文化墓地的布局方式:西安半坡墓地、临潼姜寨墓地。 ●仰韶文化的埋葬习俗:单人葬、合葬、二次葬、瓮棺葬。 ●仰韶时代不同文化的埋葬习俗: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 三、龙山时代的墓地与埋葬制度(2600BC-1900BC) 龙山文化所代表的时代被称为“龙山时代”,是中国的铜石并用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后期可能已经进入中国最早的王朝-夏代。 1、龙山时代埋葬制度的变化 与仰韶时代相比,龙山时代的墓地规模、墓葬等级、随葬品、埋葬习俗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表明社会组织结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很多文明的因素。 2、龙山时代的墓葬 ●山西襄汾陶寺墓地:是黄河流域龙山文化的重要遗存,发现了数千座墓葬,有明显 的等级之分,不同等级的墓葬在墓葬规模、随葬品的数量和种类方面相差悬殊,墓 主人可能分别是王、贵族和平民,形成了初步的埋葬等级制度。 ●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墓地:是长江下游龙山时代的重要遗存,反山墓地和瑶山墓地可 能是良渚文化最高统治者的墓地,其中规模庞大的祭祀遗址和大量的玉礼器,表明 良渚文化已经进入早期文明时代。 ●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墓地:是辽河流域龙山时代的重要遗存,东山嘴遗址和牛河梁 遗址是两处大型宗教性遗址,发现大规模的积石冢和大量的玉礼器。 贰、夏商周时期的埋葬礼制(c21-221BC) 一、夏代的王陵 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的典型遗存,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地区。二里头遗址的二号宫殿附近发现了的大墓,被推断为夏代的王陵。

明朝藩王世系列表

明朝藩王列表(鲁王系) 鲁国 明朝鲁国诸王编辑 洪武十八年(1385年)就藩兖州府 称号国君姓名关系在位年数注记 鲁荒王朱檀朱元璋、庶十子1370年—1389年洪武三年封。十八年就藩兖州府。二十二年薨。 鲁靖王朱肇煇朱檀、庶一子1403年—1466年永乐元年袭封。成化二年薨。 鲁惠王朱泰堪朱肇辉、嫡一子1467年—1473年成化三年袭封。九年薨。 鲁庄王朱阳铸朱泰堪、嫡一子1476年—1523年成化十二年袭封。嘉靖二年薨。 鲁怀王朱当漎朱阳铸、嫡一子追封成化十九年封世子。弘治十八年薨。諡怀简。以孙观 袭封。追封王,改諡曰怀。 鲁悼王朱健杙朱当漎、嫡一子追封弘治十六年封世孙。正德十五年薨。以子观 袭封。追封王,諡曰悼。 鲁端王朱观 朱健杙、嫡一子1528年—1549年嘉靖七年袭封。二十八年薨。 鲁恭王朱颐坦朱观 、庶一子1551年—1594年初封宝庆王。嘉靖三十年袭封。万历二十二年薨。 鲁温肃世 子朱寿 朱颐坦、嫡一子 不知何年封世子。隆庆三年 卒。无子。 鲁敬王朱寿鏳朱颐坦、庶六子1596年—1600年初封富平王。万历二十四年袭封。二十八年薨。无子。 鲁宪王朱寿鋐朱颐坦、庶七子1601年—1636年初封常德王。万历二十九年进封。崇祯九年薨。无子。 鲁肃王朱寿镛朱颐坦、庶九子1636年—1639年初封泰兴王。崇祯九年进封。十二年薨。 鲁安王 (鲁孝王)朱以派朱寿镛、嫡一子1640年—1642年 崇祯十三年袭封。十五年, 大清兵破兖州,自缢。 鲁王朱以海朱寿镛、五子1644年—1662年崇祯十七年袭封,寻寄居台

州,既监国於绍兴。清顺治三年六月,王师渡浙,以海航海,依郑成功。十一年病故於金门。 鲁世子朱弘?朱以海、一子隆武元年八月封世子。二年六月薨。 鲁世子朱弘枬朱以海、二子永历三年八月封世子。五年,舟山陷,申人毅挟之,不知所踪。 鲁王朱弘桓朱以海、八子1662年后—1683年永历十七年二月生。不知何年袭封。三十七年,降清,内徙於山西。 钜野国 明朝钜野国诸王编辑 宣德二年(1427年)封。 称号国君姓名关系在位年数注记 钜野僖顺 王 朱泰墱朱肇煇、嫡二子1427年—1464年宣德二年封。天顺八年薨。 钜野恭定 王朱阳蓥朱泰墱、嫡一子1469年—1505年 成化五年袭封。弘治十八年 薨。 钜野庄宪 王朱当涵朱阳蓥、嫡一子1506年—1529年 正德元年袭封。嘉靖八年 薨。 钜野端肃 王朱健櫏朱当涵、庶一子1531年—1555年 嘉靖十年袭封。三十四年 薨。 钜野惠荣 王朱观燖朱健櫏、庶一子1557年—1572年 嘉靖三十六年袭封。隆庆六 年薨。无子,除。 钜野王朱寿1645年—1646年隆武中袭封。二年十二月薨。 邹平国 明朝邹平国诸王编辑 宣德四年(1429年)封。

明代藩王研究的杰出学术成果

明代藩王研究的杰出学术成果 ——简评《大明庆靖王朱栴》 艾冲 明王朝册封的藩王为数众多,遍布当时全国各地,对有明一代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明代藩王研究也就成为明朝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迄今为止有关明代藩王研究的专著成果并不多见,屈指可数。其中,相当突出的研究成果应是宁夏大学历史系教授白述礼先生的大作《大明庆靖王朱栴》(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这部约25万字的专著,凝聚着白述礼教授数年持续辛勤笔耕的心血,是白述礼先生奉献给广大读者的一部填补空白之人物传记学术专著。更令人感动的是,这是白述礼先生在75岁高龄之时完成的研究成果,无疑为当代青年学者树立了楷模。 阅读完《大明庆靖王朱栴》,笔者认为此书具有如下几个重要特点。 一、排沙简金,资料详实 要研究明代庆王一宗长达253年的兴废史,仅就搜寻资料之工而言就实属不易。因为庆王一藩在《明史》中虽有所记载,却极简略。《大明庆靖王朱栴》作者为完成专著的撰写,在史料的收集和整理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占有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既有正史文献记载,诸如《明史》、《明实录》、《明通鉴》等历史文献;也包括众多的地方史志文献,诸如《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等等。与此同时,注意收集宁夏地区的文物考古资料,尤其是庆藩陵墓石刻资料。再次,注重实地考察与调查,以收集第一手勘察资料。白述礼教授正是将历史文献、文物考古、实地考查诸方面资料作了艰苦细致的搜索、拣选、排比、整合与分析,在占有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了明代庆靖王研究的重要成果。真可谓披沙拣金、筚路蓝缕、探幽发微。而这种勤奋搜集史料的功夫、一步一个脚印的治学方法,正是当前学术界需要大力提倡、培养和鼓励的学风。 二、论述系统,评价中肯 在《大明庆靖王朱栴》中,作者系统全面地论述庆靖王初封、之国、徙国、功绩等生平事迹。并对庆王及其后裔长达253年的兴废过程(1391-1644)也作出较为系统的论述与评说,涉及到王室内部矛盾、成员个性品行、忠诚奸佞等等。特别是对以往学界尚不清晰不明确的史事,作者提出一家之言,颇多新意。譬如庆王是否初驻庆阳府城、庆王府庄田的分布范围、庆靖王生平的评价、对庆王撰修《宁夏志》及其诗词作品的介绍与分析、对庆王晚年境遇之评析、评述明代宁夏地区发生的两次武装叛乱――寘鐇之乱和哱拜之乱、庆王所患疾病的分析推断等等,白教授都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对传主庆靖王及其后王做出符合历史实际的中肯评价。全书共分作二十三章,对庆靖王朱栴受封至末代庆王朱倬漼被废之历史,做出有始有终、详略得当的论析与评述。何谓详略得当?乃指作者将论述的重点放在庆靖王身上,对之做出全面的评述;书中用了十三章的篇幅论述评析这位藩王,就显示出全书论述的重心部分。其余的十章篇幅,才是庆靖王后裔子孙世系及其事迹介绍,以及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等爵位享有者的事迹,庆府官员的德行与亲戚的守法与否、宁夏地区的几次重大事变诸内容。这样的编排无疑是完全合理的,既系统全面,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而且对传主生平、宁夏重大事变的评价,尽皆依据历史资料而发,中肯朴实,毫无虚夸或虚贬之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