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的临床基本问题

颅脑外伤的临床基本问题
颅脑外伤的临床基本问题

颅脑外伤的临床基本问题

2010年03月29日来源:医生圈社区【大中小】

近年来,随着对颅脑损伤病理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临床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手段和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更新,下面就颅脑外伤在临床中常遇到的几个临床基本问题加以简述,以供参考探讨。

标签:颅内血肿颅脑外伤脑水肿脑肿胀寻医问药

颅脑外伤是神经外科中最常见的疾病,有着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随着颅脑伤基础研究不断进展,不少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和新疗法已应用于临床救治工作中。近年来,随着对颅脑损伤病理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临床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手段和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更新,下面就颅脑外伤在临床中常遇到的几个临床基本问题加以简述,以供参考探讨。

1.迟发性颅内血肿与慢性颅内血肿

慢性颅内血肿是脑部受伤后3周以上出现症状的颅内血肿。

迟发性颅内血肿(DTIH)是指头部外伤后首次头颅CT检查未见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重复CT扫描,或手术或尸检发现的血肿;或在首次头颅CT检查证实有血肿的其他不同部位又出现血肿者。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意义在于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伤后早期首次CT扫描未发现颅内血肿不等于不会再发生颅内血肿。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定期作CT 随访,若病情恶化应立即行CT扫描,以尽早诊断和处理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表明延误诊治所造成的病人死亡或残疾。迟发性颅内血肿可发生在脑内、硬膜下、硬膜外。起病方式可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依形成时间不同并入其它各类血肿内。

2.脑挫裂伤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闭合性颅脑损伤常被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近十余年来,又有将其分为局灶性和弥漫性脑损伤,前者包括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及由于脑疝或颅压高所引起的损害;后者包括以下4种基本类型的损伤①弥漫性轴索损伤;②弥漫性脑肿胀;③弥漫性血管损伤;④缺氧性脑损害。

弥漫性轴索损伤是一种闭合性、原发性弥漫性脑损伤.目前认为DAI是一种由轻到重,不同程度的连续性病理改变。轻者为脑震荡,重者为脑干损伤,一般认为很难存在孤立的原发性脑干损伤,所谓的原发性脑干损伤,实质上是重型DAI。弥漫性轴索损伤是导致颅脑创伤病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颅脑伤病人长期昏迷的唯一确切因素。近二十年来,DAI的发病过程得到广泛研究,但至今仍缺乏突破性成果以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因

此,DAI的发病机理和救治措施仍然是颅脑创伤学探讨的重点和难题。

3.脑肿胀与脑水肿

脑水肿是指头伤诱发脑内含水量增加,结果引起脑的容积增大。病理学中"脑水肿"指体积增大而湿润的脑组织即"湿脑":脑表面色泽正常或苍白,脑组织极软.切面有液体渗出,容易出血。主要为细胞内水肿。对脱水剂处理比较敏感。

脑肿胀是指外伤后下丘脑和脑干血管运动中枢受损,脑内血管运动功能麻痹,脑血管急性扩张,脑内循环血液增加所致。用"脑肿胀"表示体积的增大而较干的组织即"干脑":脑表面灰暗无光,血管发黑有血停滞,脑质地坚韧,切面无液体渗出,不易出血。主要为细胞外水肿。对脱水药物及冬眠疗法几乎不起反应。大多数学者认为脑肿胀可出现在脑损伤后的数小时,而24小时和48小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消退。

"脑肿胀"一词随着医学的进展其内涵也随之改变。脑肿胀最初用于病理学。70年代以来CT与MRI扫描术相继问世,临床上也可藉影像的变化观察到脑肿胀形态方面的改变了,主要表现为脑室或/和脑池系统受压或封闭。从此创伤后脑肿胀在临床诊断中也常用了。但初期在病因方面多指脑充血为脑肿胀,以示与脑水肿区别。急性脑损伤继发性损害是脑肿胀与脑水肿两种病理改变,在伤后24小时前是以脑肿胀为主,以后逐渐演变为脑水肿,72小时脑水肿达高峰,因此,急性脑损伤继发性损害的病理过程是先出现脑肿胀,后出现脑水肿,而并非单纯的脑水肿的过程。近十余年来则较一致的认为脑肿胀既可是脑充血也可是脑水肿,或两者兼而有之。

4.颈项强直与强迫头位

颈项强直是最常见的一种脑膜刺激征,是病变刺激上节段脊神经后根所致,表示蛛网膜下腔有刺激现象,为脑膜炎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指征。其特点是:颈项部肌肉强硬,对被动运动抵抗,并见其后颈部肌肉紧张.或伴疼痛,一般左右转颈不受限。

强迫头位:头部不能向任何方位移动。

5.小脑幕裂孔疝与大脑后动脉梗塞

小脑幕切迹疝是由于病变侧颞叶钩回疝入小脑幕切迹孔,使中脑变形,移位,缺血,同侧动眼神经受牵扯及压迫,造成同侧动眼神经麻痹,致同侧瞳孔扩大。疝入的脑组织还可直接挤压病变同侧的大脑脚,由于大脑脚是皮质脊髓束下行纤维聚集部,再加上锥体交叉的原因,故出现对侧锥体束征(脑疝对侧肢体偏瘫、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征)。

大脑后动脉起始于基底动脉,起始段在环池内绕中脑走行,穿过小脑幕裂孔缘至幕上,供应枕叶脑组织。当颅内压增高致小脑幕裂孔疝时,大脑后动脉最易受累。一方面受到小脑幕游离缘的直接压迫,另一方面因脑干移位,使大脑后动脉扭曲、拉长,造成血管的狭窄、闭塞。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如距状裂动脉、颞后动脉的闭塞,造成同侧枕叶梗塞。

外伤后大脑后动脉梗塞多发生于重型颅脑损伤,症状常被掩盖,临床不易发现,首次CT检查多为阴性,多数发生于伤后1小时至伤后48小时。脑血管造影是有价值和最可靠

的诊断检查方法。但临床多由MRI、CT扫描作出间接诊断。

小脑幕裂孔疝是临床上一种非常危急的征象。大脑后动脉梗塞是小脑幕裂孔疝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可以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因此,小脑幕裂孔疝致大脑后动脉梗塞应引起广大医务人员重视。

6.植物生存状态与"植物人"

植物生存状态的定义及临床诊断标准:

①自身无意识,对外界无反应。②对视、听、触及有害刺激无精神行为反应。③无交流、表达能力。④睡眠-睁眼周期存在。⑤下丘脑、脑干机能尚保留(呼吸、心跳、血压等)。⑥大小便失禁。⑦颅神经及脊髓反射存在但易变动,同时脑电图活动、脑干诱发电位存在。

国际上又把"植物生存状态"分为三型:即时间在一个月之内的称为"暂时性植物生存状态";持续时间在一个月至一年的称为"持续性植物生存状态";超过一年的称为"永久性植物生存状态"。

所谓"植物人",即病人持续性处于植物状态。

"植物人"诊断标准

国内著名神经内.外科和急诊医学专家1996年4月中旬在南京首次制定植物状态患者-"植物人"诊断标准:

①认知功能丧失无意识活动不能执行指令②保持自主呼吸和血压③有睡眠周期④不能理解或表达语言⑤能自动睁眼或在刺激下睁眼⑥可有无目的性眼球跟踪运动⑦丘脑下部及脑干功能基本保存

持续植物状态应与昏迷,闭锁综合征,功能性不反应状态,脑死亡等鉴别。昏迷患者无睡眠-醒觉周期,也不能自动睁眼或刺激下睁眼。闭锁综合征见于脑桥基底部病变,患者虽然眼球不能向两侧转动,不能说话,但实际上意识尚清,能理解问话,而以垂直的眼球运动和瞬目来表达意识心理活动,与植物状态貌似清醒而毫无意识内容是不同的。功能性不反应状态是由精神因素所致,对外界环境刺激不发生反应的精神抑制状态。患者有情感反应(如眼角噙泪)以及主动抗拒,扒开双眼时,眼睛反而闭合更紧。与脑死亡鉴别关键在于脑干反射是否存在,持续植物状态患者可自发睁眼转动眼球,瞳孔对光反射和角膜反射存在,并有咀嚼、吞咽等反射,脑死亡这些脑干反射全部消失。

应指出的是:不要把昏迷较长时间的病人误以为是植物人,昏迷者是脑的局部损害引起,其意识恢复是可逆性的。植物人则是脑的大面积毁损,仅残存脑干的功能,因而不能维持醒觉状态。对于这种脑损害,现在因有先进诊断手段,检查也就更准确了.昏迷是医学上常见的临床表现,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病人的死亡与昏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一些过去认为不可能救活的病人得到了挽救,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新

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即出现大量的"植物人"病人---随着外伤、脑出血、脑血管梗塞或栓塞等脑部疾病等发病率上升,"植物人"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7.急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

外伤性急性颅内血肿是一种危急情况,不及时发现,便会颅内压不断增高,形成脑证造成死亡。以往诊断外伤性颅内血肿常依赖于进行性意识障碍加重,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一侧肢体的瘫痪和生命体征的显著改变,其实,这已是颅内血肿的晚期表现。

现在大多认为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标准应是:1、颅脑损伤后处于中间意识好转期或伤后障碍不深者;2、两则瞳孔等大对光反应灵敏;3、可出现某些病灶体征,但并非脑疝引起;4、生命体征无变化或仅有轻微变化。

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手术的及时性很重要。比如:伤后3小时内发生的特急性颅内血肿并伴发脑疝的伤员,如果确诊1小时内开颅排出血肿,解除脑受压,多数病人能获得恢复,并且生存质量也较好。如在2小时以上手术,病人多难存活或处于植物生存状态即植物人。

8.补液与脱水

长期以来,临床医师一直采用不同浓度葡萄糖溶液治疗重型颅脑伤,并且使用50%高渗葡萄糖渗透性脱水治疗创伤性脑水肿。平衡液或生理盐水被视为治疗重型颅脑伤脑水肿病人的禁忌症。但经过数年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上述观点是错误的。恰恰相反,近代观点认为重型颅脑伤病人伤后早期应该首选平衡液,不应使用5%或10%葡萄糖溶液,禁忌使用50%高渗葡萄糖溶液。其依据包括:①颅脑伤后血糖越高,死残率越高;②平衡液与葡萄糖溶液治疗颅脑伤对比研究发现葡萄糖溶液动物死残率高于平衡液;③胰岛素治疗能提高颅脑伤救治效果;④颅脑伤后葡萄糖溶液治疗会增加脑组织内乳酸堆积,加重脑水肿和神经元损害。当然,临床医生要根据病人血糖和血浆电解质含量动态监测及时调整补液种类和补液量。

9.意识障碍的临床定位诊断及昏迷程度的判断

意识是指一个人处于觉醒状态并能认识自已和周围的环境。

意识障碍是指病人对周围的事物反应迟钝、意识模糊或完全无反应、丧失知觉。完全丧失知觉又称昏迷或神志不清,是意识障碍最严重的程度。

意识障碍程度分类

1 意识模糊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缺乏思维和计算力。

2 昏睡或叫嗜唾沉睡状态,可以唤醒睁眼,很快又进入沉睡。

3 谵妄胡言乱语,躁动不安。

4 昏迷知觉丧失,又可分为浅、中、重。

格拉期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昏迷指數總分少於八分者,算是昏迷。

根据长期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已明确如下事实:⑴脊髓病变不引起意识丧失,⑵除广泛性双侧大脑皮层病变,一般局灶性皮层病变不引起昏迷,大脑之脑叶切除,甚至半球切除亦不使意识丧失。⑶脑干的基底面病变,顶盖部四叠体病变,颅神经核病变均不引起意识丧失。

判明意识障碍类型,不仅可以掌握病人的意识障碍的程度,而且可以获得若干定位诊断的依据,对进一步判断病变的性质及病变原因有重要意义。

昏迷是脑功能严重障碍的一种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意识丧失,任何刺激不能使其唤醒。

昏迷是意识完全丧失的一种严重情况。病人对语言无反应,各种反射(如吞咽反射、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等)呈不同程度的丧失。

10.重型颅脑损伤的现代概念

重型颅脑损伤在各国神经外科都普遍存在,但由于病情凶险,预后不佳,病残率也较高。重型颅脑损伤在颅脑损伤中约占20%,在美国每年约有7500人因此致死,125000人致残。在过去的10~20年间神经外科有了飞速的发展,对重型颅脑损伤也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对其处理也相应更加科学合理,对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综合文献,阐述重型颅脑损伤的现代概念及处理要点。

一、重型颅脑损伤的分类

60和70年代,颅脑损伤仅被分类为脑震荡和脑挫伤,随着Glasgow昏迷评分[1]的发展,患者的意识通过睁眼、语言及动作所得GCS来评定,GCS也成了颅脑损伤分类的最常用指标,并沿用至今,GCS≤8分被定义为重型颅脑损伤,9~12分为中型,>13分为轻型,然而使用中发现中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11%,显然与其定义不符,在发达国家许多颅脑损伤在入院时已被使用镇静剂或已气管插管,这进一步削弱了GCS评分的可用性,统计表明,所有颅脑损伤患者只有77%在入院时可以得到其正确的GCS评分,因此CT成了重要的判断因素,然而CT对单纯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是比较准确,对弥漫性脑损伤却仍不适用[2],对这类患者在美国有学者提出再结合颅内压(ICP)加以判定。比较实用的做法是GCS与CT 结合,简便且迅速。

二、颅脑损伤的发生机制

目前认为创伤性脑损伤,起初仅为部分性损伤,但以后数小时至数天内会有许多继发性损害[3]。Graham等发现,创伤性脑损伤(TBI)死亡病人的90%,有缺血性改变,是继发损伤的主要机制。颅内压(ICP)增高的原因,在没有血肿的损伤后24~36小时内的急性期,

大多为细胞毒性水肿,少数为血脑屏障损害引起的血管源性水肿;在急性损伤的后期,或在第3天终末或第4天开始,ICP升高的原因又可能是血管充血,因为脑血流(CBF)第2或3天已有增加,而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在损伤后12~24小之内也已经恢复。当ICP升高时,颅内缓冲最快的是脑内血液体积,其次是脑脊液。当缓冲能力耗竭时,ICP就会急剧增加。当ICP 在增加到20~25mmHg(1mmHg=0.13kPa)以上时,便可以迅速升高至很高的水平。颅内压高至60mmHg~80mmHg以上,脑灌注压降至20mmHg~10mmHg以下时脑循环接近停止。如果ICP增加超过平均动脉血压(MAP),就会对脑灌注产生液体静力学性阻塞,数分钟便可引起脑的死亡[4]。

三、外伤性昏迷数据库研究进展

美国外伤性昏迷数据库(TCDB)其目的就是研究分析导致外伤性昏迷的神经学原因,研究患者恢复预后的影响因素及详细记录脑损伤的原始历史资料等。通过对TCDB的研究发现:1.年龄与预后,在可比条件下,年龄较大的患者较年轻患者有更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其危险性在45岁开始增高,超过55岁则明显增高。2.颅外并发症与预后,TBI患者时常伴有颅外并发症的发生,TCDB研究表明低血压(发病率29.3%),肺炎(40.6%),凝血病(18.4%)和败血症(10%),如果这些并发症能去除,有17.4%的患者可以从较差的预后转为较好的预后,早期伴有低血压者其死亡率几乎加倍。另外还发现6个月并非是观察恢复的终点,有的植物生存状态患者能在2年后恢复意识。

四、大骨瓣减压在手术中的应用

美国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能较好地解决一些重型颅脑损伤的颅内高压问题,它能清除约95%单侧幕上急性颅内血肿,并达到下列手术要求[5]:①清除额颞顶硬脑膜外、硬脑膜下以及脑内血肿。②清除额叶、颞前以及眶回等挫裂伤区坏死脑组织。③控制矢状窦桥静脉、横窦以及岩窦撕裂出血。④控制颅前窝、颅中窝颅底出血;修补撕裂硬脑膜,防止脑脊液漏等。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方法主要有:⑴手术切口:手术切口开始于颧弓上耳屏前1cm,于耳廓上方向后上方延伸至顶骨正中线,然后沿正中线向前至前额部发际下。⑵骨瓣:采用游离骨瓣或带颞肌骨瓣,顶部骨瓣必须旁开正中线矢状窦2-3cm。⑶清除硬脑膜外血肿。⑷切开硬脑膜:从颞前部开始切开硬脑膜,现作"T"字弧形切开硬脑膜。⑸清除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彻底止血。⑹缝合硬脑膜和手术切口。

五、脑灌注压和颅内压的监护与控制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重症监护是有益的[6],在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中ICP和血压(BP)的监测必不可少,通过对ICP和BP的监测可以得出更加重要的指标:脑灌注压(CPP),它的计算是将平均动脉压减去颅内压(CPP= MAP- ICP)。ICP通常为<10mmHg(1.3kPa),可接受的上限为20mmHg( 2.6kPa)。CPP的控制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维持适当的脑灌注压,才能够保证脑血流(CBF),以达到防治区域性或全脑性的缺血,从而保证脑氧代谢水平,这与以往单纯追求降低颅内压有所不同,因此临床上须注意只有在保证患者的血容量恢复的情况下才能使用甘露醇[7],CPP处理方案包括维持血容量,降低血液粘滞度,控制颅内压等。

六、脑保护和防治并发症

1.临床上至今尚缺少较好的脑保护药物,世界多中心的双盲对照研究表明钙拮抗剂尼莫地平对脑外伤的确切疗效和其他神经营养药物一样还不肯定。

2.压低温治疗已被证实为有效,它能降低脑细胞耗氧量、减少乳酸堆积,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抑制内源性产物的毒害作用及减少神经细胞钙内流、阻断钙超载[8]。主要方法是使用冰毯和冰帽,传感器肛温监测,使用冬眠肌松剂并有效控制呼吸。

3.高血糖在重型颅脑损伤中普遍存在,且伤情越重、血糖升高越明显、预后越差,早期监测血糖、使用胰岛素可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9],通常应将血糖控制在8.1mmol/L以下,伤后应尽量减少糖水的输入。

4.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重型颅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达40~80%,出现明显的应激性溃疡出血者死亡率达30~50%,洛赛克是首选的制酸剂。

七、救治机制的完善

国外统计表明专业的或区域的颅脑损伤救治中心其抢救成功率远高于其他医疗机构,在美国有许多个颅脑损伤救治中心,负责颅脑损伤救治和研究,并总结撰写了《颅脑损伤救治指南》,国内在这方面尚缺少比较完善的体系。现场急救、转运和紧急开颅手术的专业直通服务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可喜的是有些区域医院已经使用了协定处方来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也制定了颅脑损伤的开颅与保守治疗的标准,对提高抢救成功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基层医院颅脑创伤病人的急救与转运

基层医院颅脑创伤病人的急救与转运 颅脑创伤占全身创伤发生率第2位,但死残率则处于第1 位。进几十年来,我国神经外科取得长足的进步,基层医院医护和监护条件较差,对颅脑创伤病情变化认识不足[1]。在我国现有条件下,许多乡镇基层医疗单位, 还存在着技术力量薄弱,医疗设备简陋,工作条件差,交通不方便等情况。尤其是西部地区显得尤其突出,绝大多数乡镇医院都没有CT。在这种条件下, 基层外科工作中不能对颅脑外伤患者开展手术治疗,但对颅脑外伤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院前急救和转运显得十分重要。有效的处理及时转运可防止并发症, 减少残障, 提高抢救成功率。xxxx年x月-xxxx年x月我院收治137 例颅脑损伤病人, 现将院前急救及转运总结如下。 1资料 1.1一般资料 2021年1月-2021 年7 月我院收治急救颅脑损伤病人137 例, 男85 例, 女52 例; 年龄6岁-72岁, 平均40岁;急救车出诊35 例,亲属护送入急诊科102例;车祸伤69例,打击伤27例, 坠落伤31例, 其他10 例; 现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 3-5分6例,5-8分19例, 8-12分44 例, 12-15分68 例;有头皮损伤99例;合并其他器官脏器损伤9例。 1. 2结果转院治疗110例,途中死亡2例;住院治疗27例。 2急救与转运

2.1院前急救随时做好急救物品准备, 接到急救电话及时出诊。抢救人员到达现场后, 应使伤员迅速安全地脱离危险环境, 排除可以造成伤害的原因,防止各种原因产生新的损伤。快速评估病情,根据GCS评分及时判断病人的意识状态, 检查瞳孔、呼吸、脉搏、血压。对有创口病人紧急包扎,出血较多病人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呕吐、呛咳病人, 紧急进行呼吸道清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可根据情况紧急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 缓解呼吸困难。当确认呼吸道已畅通后,给予吸氧。当上述措施采取后仍不能减轻缺氧症状者,则给予辅助呼吸。呼吸暂停或呼吸浅慢或已停病人,行紧急辅助呼吸或气管插管辅助呼吸,以确保呼吸道通畅。观察现场了解致伤原因、暴力情况和病人受伤体位、意识、出血量等, 以便向接收救治人员提供伤情记录,帮助伤情判断,以指导治疗。其他脉搏细数或测不清者,首先建立起1条或2条通畅的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提高血压。血压过低者,可结合病人的一般情况,适量应用升压药物。脉搏洪大且慢、呼吸减慢并合并有瞳孔一侧或双侧散大者,在保证呼吸道通畅和血压的前提下,紧急给予20%甘露醇250ml,以降低颅内压。有合并伤者,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果病情较重,及时与有条件治疗的上级医院联系争取最短时间内转院治疗。 2.2 转运途中的救护经过现场紧急处理后, 在病人呼吸道通畅、休克得到基本纠正的情况下, 立即转到有条件的上级医院抢救。对病人正确搬运、迅速转送,可减少病人的痛苦和再损伤。颅

颅脑外伤急救护理

颅脑外伤急救护理 1.伤情评估与准备:初步了解患者致伤原因、受伤时的情况、伤后时间及伤后表现,以便正确判断患者的病情。抢救室和监护室内急救药品、器械和设备齐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随时保持良好的备用状态。 2.体位:保持正确体位是护理的关键之一,应给予平卧位或头高15°~30°卧位,有利于脑部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头偏向一侧,防止舌后坠及呕吐物阻塞气道而影响呼吸功能。 3.呼吸道护理:呼吸道护理的重点在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预防肺部感染,这是整个抢救过程自始至终应该把握的中心环节。应松解限制呼吸的衣物,清除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血块及异物,从口腔、鼻腔或气管插管处,深入气管内吸痰,吸痰动作要轻柔。给予低流量吸氧,减少脑组织耗氧量,必要时置入口咽通气管或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采用人工气囊辅助呼吸,躁动者给予约束双手。 4.止血: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应尽快制止头部外出血,协助医师加压包扎,开放性颅脑损伤等可能有脑组织膨出,应以棉圈围于伤口周围,然后包扎。快速足量补液,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 5.防止感染:防止颅内感染,应将患者平卧,患侧向下,让血液或脑脊液顺利流出来。切忌用布类或棉花堵塞外耳道或鼻腔,以免其逆流而继发颅内感染。禁止药液滴入、禁止腰穿,配合抗生素,预防感染。 6.心肺复苏:若患者神志不清,大动脉搏动消失,又能排除患者胸骨及肋骨骨折时,应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不要试图用拍击或摇晃的方法去唤醒昏迷的颅脑外伤患者。 7.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根据病情迅速建立两条有效静脉通路,用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剌,如周围静脉不易穿剌者,行深静脉穿剌,以保证液体和药物能迅速进入体内。在维持循环的前提下,利用脱水剂、利尿剂等降低颅内压。甘露醇应在

颅脑外伤的临床基本问题

颅脑外伤的临床基本问题 2010年03月29日来源:医生圈社区【大中小】 近年来,随着对颅脑损伤病理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临床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手段和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更新,下面就颅脑外伤在临床中常遇到的几个临床基本问题加以简述,以供参考探讨。 标签:颅内血肿颅脑外伤脑水肿脑肿胀寻医问药 颅脑外伤是神经外科中最常见的疾病,有着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随着颅脑伤基础研究不断进展,不少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和新疗法已应用于临床救治工作中。近年来,随着对颅脑损伤病理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临床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手段和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更新,下面就颅脑外伤在临床中常遇到的几个临床基本问题加以简述,以供参考探讨。 1.迟发性颅内血肿与慢性颅内血肿 慢性颅内血肿是脑部受伤后3周以上出现症状的颅内血肿。 迟发性颅内血肿(DTIH)是指头部外伤后首次头颅CT检查未见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重复CT扫描,或手术或尸检发现的血肿;或在首次头颅CT检查证实有血肿的其他不同部位又出现血肿者。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意义在于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伤后早期首次CT扫描未发现颅内血肿不等于不会再发生颅内血肿。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定期作CT 随访,若病情恶化应立即行CT扫描,以尽早诊断和处理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表明延误诊治所造成的病人死亡或残疾。迟发性颅内血肿可发生在脑内、硬膜下、硬膜外。起病方式可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依形成时间不同并入其它各类血肿内。 2.脑挫裂伤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闭合性颅脑损伤常被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近十余年来,又有将其分为局灶性和弥漫性脑损伤,前者包括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及由于脑疝或颅压高所引起的损害;后者包括以下4种基本类型的损伤①弥漫性轴索损伤;②弥漫性脑肿胀;③弥漫性血管损伤;④缺氧性脑损害。 弥漫性轴索损伤是一种闭合性、原发性弥漫性脑损伤.目前认为DAI是一种由轻到重,不同程度的连续性病理改变。轻者为脑震荡,重者为脑干损伤,一般认为很难存在孤立的原发性脑干损伤,所谓的原发性脑干损伤,实质上是重型DAI。弥漫性轴索损伤是导致颅脑创伤病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颅脑伤病人长期昏迷的唯一确切因素。近二十年来,DAI的发病过程得到广泛研究,但至今仍缺乏突破性成果以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因

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的临床治疗研究

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的临床治疗研究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于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危重颅脑外伤患者96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均施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在发病4w之后开始高压氧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在发病4w 之内开始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ADL)均得到明显的提高,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患者应在发病后第一时间进行高压氧治疗,从而防止病情加重,提高治疗效果及预后。 标签: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治疗 颅脑外伤是神经外科中一种常见疾病,多由外界暴力的作用造成,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头皮外伤、颅骨骨折、脑损伤、脑震荡等。颅脑损伤发生之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思维障碍、运动障碍、视乳头水肿、头痛、呕吐等症状[1]。目前,临床中治疗颅脑外伤的方法比较多,实效性显著,然而患者仍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其中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高于轻型颅脑外伤患者[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神经外科于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危重颅脑外伤患者96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有男患者27例,女患者21例;年龄为20~72岁,平均年龄(50.5±3.7)岁;重物砸伤10例,高处坠落15例,交通事故伤患23例。对照组有男患者25例,女患者23例;年龄为22~70岁,平均年龄(51.2±3.5)岁;重物砸伤13例,高处坠落14例,交通事故伤患21例。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施行常规治疗,包括脱水、止血、给予营养支持、抗感染、扩张血管、维持体内循环等治疗手段。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分别采用以下治疗方式:对照组患者在发病4w之后开始高压氧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在发病4w之内开始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方法如下:首先选择空气加压舱,型号为VC2475/0.3-10V。治疗时,空气加压舱的压力控制在0.2-0.25MPa,首先持续加压20min,之后维持稳压80min,再之后持续减压18min,停止治疗。在治疗期间,患者通过面罩吸氧的方式进行氧疗,而对不便于使用氧气面罩的患者,如气管切开术患者,则将面罩置于气管切开部位。整个高压氧治疗持续2h,1次/d,以4w为1个疗程。 1.3临床观察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对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语言反应能力以及睁眼反应等进行评估;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对患者

颅脑外伤事件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颅脑外伤事件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1 事故特征 1.1 危险性分析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颅脑损伤是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所引起。发生率约占全身各部位损伤的15%——20%,仅次于四肢损伤,但致残率及致死率在创伤中却居首位。伤及中枢神经系统是创伤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早期诊断、及时合理的治疗是降低颅脑损伤死亡率相致残率的重要因素。 分类: (一)安损伤组织层次分 1.头皮损伤; 2.颅骨损伤; 3.脑损伤 (二)按颅腔是否与外界沟通 1.开放性颅脑损伤(头皮、颅骨和硬脑膜三层均已破损,颅腔 和外界相沟通) 2.闭合性颅脑损伤(硬脑膜仍完整,颅腔和外界没有直接相通) (三)安脑组织损伤的类型 1.原发性颅脑损伤(暴力作用头部产生的脑损伤,主要有脑震 荡、脑挫裂伤及原发生性脑干损伤) 2.继发性颅脑损伤(受伤一定时间后出现的脑受损病变,如脑

水肿和颅内血肿) (四)按其伤情表现格拉斯哥昏迷分级计分的轻、中、重型分类法。该方法检测颅脑损伤病人的睁眼反应、言语反应和运动反应的计分后,再累计得分,作为判断伤情轻重的依据。 轻型:13——15分,伤后昏迷时间20min以内。 中型:9——12分,伤后昏迷时间20min至6h。 重型:3——8分,伤后昏迷时间6h以上,或在伤后24h内出现意识恶化并昏迷在6h以上。 1.2 事故可能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 1.3 事故可能发生的季节和危害程度及特征 1.3.1可能发生的季节 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都有可能发生。 1.3.2 造成的危害程度和特征 意识障碍(嗜睡、昏睡、浅昏迷、深昏迷)、头疼和呕吐、瞳孔

改变、眼底改变、锥体束征、脑疝(brain herniation)、全身性改变 1.4 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原因 棍棒、砖石和锤等钝器造成的挫裂伤;高处坠落、跌倒或运动造成的坠落伤。 2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2.1 应急组织机构 成立事故应急现场处置指挥小组,组织人员如下: 组长:车间主任 副组长:车间副主任、车间安全员 成员:车间干部、当班人员 (事故发生时,如组长不在,由副组长任组长) 2.2应急组织职责: 2.2.1组长负责事故发生时的生产指挥工作,采取紧急措施限制事故的扩大,负责组织指挥全班人员进行触电人身伤亡事故应急救援和现场处置,并对触电人身伤亡事故发生后所可能造成的事故预想,以及触电人身伤亡事故发生后的汇报和触电人身伤亡事故升级扩大的报警。 2.2.2 负责及时、准确地将紧急事故发生的性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向应急指挥小组或应急办公室汇报,并根据指挥部命令果

颅脑外伤的院前急救

颅脑外伤的院前急救 【摘要】目的回顾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措施,探讨提高急救效率与规范急救模式的途径。方法做好伤者的气道管理、控制出血、稳定循环系统及降低颅内压。结果现场死亡3例;中途死亡5例,主要死于失血性休克,脑疝所致的呼吸心博骤停、窒息。126例入院后,急诊CT发现有颅内血肿、广泛性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和颅骨粉碎性骨折,由急诊室医护人员护送至神经外科病房住院或急诊手术。结论颅脑损伤院前急救专业性强,对参与急救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对于重型颅脑外伤,尤其要注意早期的诊断与救治。 【关键词】颅脑外伤;院前急救 颅脑损伤是常见的仅次于四肢骨折之严重创伤[1],至少是组成多发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些患者由于伤势危重,往往来不及抢救而死于现场及转运途中或送达医院后很快死亡。院前急救如能做到将院内的急救工作前移,可为院内综合抢救颅脑外伤的成功奠定基础。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26例,男94例,女32例;年龄8岁~78岁,平均36.4岁;闭合性颅脑损伤70例,开放性颅脑损伤56例;脑挫裂伤79例,脑干挫伤13例,颅内血肿49例,颅骨骨折71例,颅底骨折44例,蛛网膜下隙出血37例;合并伤:胸外伤33例,腹外伤26例,脊椎骨折25例,休克38例;格拉斯哥(GCS)评分均在3分~8分。 2 院前急救方法 我们在确立的颅脑损伤院前救护方法的基础上,制定了院前急救颅脑外伤规范化要求方法为:①迅速了解病史;快速判断病情。②判断病情的危重程度。判断病情的危重性要注意了解:受伤的时间;受伤的原因及受伤时头部的位置;头部外伤的着力点及对侧部位。开放型的损伤要观察有无脑组织液外溢;伤后的意识,患者对压眶和压胸有无反应,有无昏迷及昏迷时间的长短,并用GCS昏迷计数法判断其昏迷的程度;肢体有无开放性或明显的骨折存在,疑有者必须先做固定并止血;瞳孔(大小及形状)的变化;对生命体征(血压、脉搏、呼吸)要进行动态监测;了解有无其他合并伤(同时做好记录和标识)。全面系统检查:及时发现最重的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的创伤原因。③紧急现场急救:我中心对重症颅脑外伤的急救程序:颅脑损伤一清除口腔内食物、分泌物等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头部偏向一侧一吸氧一止血包扎伤口一建立静脂通道(有意识障碍者: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静脉滴注或50%GS 100 ml静脉注射)。④设立信息网络:以最快的速度与最近的医疗机构进行联络沟通。初步确定院内需首先进行的救命手术,运送途中告之欲送医院。⑤搬运和转送过程:在搬运和转送过程中应注意颅脑外伤的患者很可能伴有颈、胸椎的外伤,因此不能轻易的搬动头颈部,应将躯体与头颈部同时初步固定后,再行搬运。嗣后抬高头部l5°~

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治疗研究

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治疗研究 发表时间:2018-06-11T19:22:21.02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9期作者:赵雪 [导读] 对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研究 赵雪 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湖南湘潭 411100 摘要:目的:对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8月——2015年8月之间我院收治的70例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组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并分别给予常规开颅减压术和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治疗两组GCS评分均所有提高,但是观察组患者评分提高程度在对照组之上;观察组治疗总有效人数为34(97.14%)例,多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人数27(77.14%)例,并且P均<0.05,对比差异明显。结论: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应用于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GCS评分和治疗总有效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促进患者的预后,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进行推广。 关键词: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患者;临床治疗 颅脑外伤患者发病的原因有多种,并且根据损伤程度,可以分为软组织挫伤、颅骨骨折损伤以及颅内损伤[1],如果三种损伤同时发生,患者的颅内组织出现严重损伤,其脑组织通过伤口与外界相通,即患者发生了危重颅脑外伤[2],易导致患者出现生命危险,所以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的死亡率相对较高[3]。为了对患者的生命安全进行维护,我们必须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本次研究将2012年8月——2015年8月之间我院收治的70例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组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并分别给予常规开颅减压术和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现在进行如下报道。 1.基本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将2012年8月——2015年8月之间我院收治的70例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组为研究对象,其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抽签将7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5例患者。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1例和女性患者14例,年龄最小为40岁,最大为76岁,平均(61.2±9.63)岁,车祸致伤19例,重物砸伤12例,高空坠落4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9例和女性患者16例,年龄最小为42岁,最大为75岁,平均(59.7±8.79)岁,车祸致伤17例,重物砸伤13例,高空坠落5例。本次研究已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且全部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可对比。 1.2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即对患者进行常规处理,之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时间进行手术,给予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开颅减压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方法如下: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 医生于患者额叶颞顶部位进行切口,将60mm×85mm大小的骨瓣去除,使硬脑膜充分暴露,再进行弧形切口,对发生坏死的脑组织及颅内血肿等进行充分清理;至患者颅内压力逐渐降低至正常范围之后,给予患者留置引流管,并缝合硬脑膜。 1.2.2观察组治疗方法 选择患者颞弓上耳屏前方10mm出作为弧形切口的起点,进行切开处理,切口向顶骨延伸直至中线,再向患者的前额处持续切开,将患者的皮瓣以及骨瓣翻开,对硬膜外血肿进行清除;借助仪器并以患者的硬脑膜张力为根据对患者的颅内压进行判断;若患者硬脑膜张力过小,则由正中线向中线进行作蒂翻转,若患者硬脑膜张力过大,则于其上做一“十”字切口,使额颞叶得到充分暴露,之后将磋伤组织与水肿全部清除,至患者张力降低后为其进行缝合,注意为患者留置引流管。 1.3观察项目及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及治疗效果。 GCS评分分级标准:患者GCS评分>13分,同时昏迷时间在0.5小时以内属于轻型损伤;患者GCS评分在9——12分之间、昏迷时间在0.5——6小时为中型损伤;GCS评分在3——8分、昏迷时间>6小时,或是患者于伤后24小时内再次发生昏迷,属于重型损伤;患者GCS评分3——5分之间,则属于特重型损伤。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恢复独立行动能力,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为显效;在他人协助下能够正常生活,行动需借助轮椅为有效;患者意识不清,存在语言及认知障碍及死亡为无效。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和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对比 根据表1:经过治疗两组GCS评分均所有提高,但是观察组患者评分提高程度在对照组之上,P<0.05,差异明显。

颅脑外伤急救流程

颅脑外伤急救流程 1.伤情评估与准备:初步了解患者致伤原因、受伤时的情况、伤后时间及伤后表现,以便正确判断患者的病情。抢救室和监护室内急救药品、器械和设备齐全,随时保持良好的备用状态。 2.体位:保持正确体位是护理的关键之一,应给予平卧位或头高15°~30°卧位,有利于脑部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头偏向一侧,防止舌后坠及呕吐物阻塞气道而影响呼吸功能。 3.呼吸道护理:呼吸道护理的重点在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预防肺部感染,这是整个抢救过程自始至终应该把握的中心环节。应松解限制呼吸的衣物,清除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血块及异物,从口腔、鼻腔或气管插管处,深入气管内吸痰,吸痰动作要轻柔。给予低流量吸氧,减少脑组织耗氧量,必要时置入口咽通气管或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采用人工气囊辅助呼吸,躁动者给予约束双手。 4.止血: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应尽快制止头部外出血,协助医师加压包扎,开放性颅脑损伤等可能有脑组织膨出,应以棉圈围于伤口周围,然后包扎。快速足量补液,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 5.防止感染:防止颅内感染,应将患者平卧,患侧向下,让血液或脑脊液顺利流出来。切忌用布类或棉花堵塞外耳道或鼻腔,以免其逆流而继发颅内感染。禁止药液滴入、禁止腰穿,配合抗生素,预防感染。

6.心肺复苏:若患者神志不清,大动脉搏动消失,又能排除患者胸骨及肋骨骨折时,应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不要试图用拍击或摇晃的方法去唤醒昏迷的颅脑外伤患者。 7.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根据病情迅速建立两条有效静脉通路,用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剌,如周围静脉不易穿剌者,行深静脉穿剌,以保证液体和药物能迅速进入体内。在维持循环的前提下,利用脱水剂、利尿剂等降低颅内压。甘露醇应在15~30min内快速滴入,否则起不到脱水降颅压的作用。另外,再加入法莫西丁或西迷替丁等抗酸制剂,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8.低温治疗:术后48h内严密观察有无中枢性高热的出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一旦出现采用冰帽降低头部温度。 9.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的改变可反映病情的轻重,瞳孔是反映颅脑伤情变化的窗户,所以应密切观察神志、瞳孔等病情变化,如患者由安静转入躁动或由躁动转为嗜睡时应提高警惕,对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的患者留专人守护,间隔5~10min观察瞳孔变化。对重症患者实施颅内压时时监测,当颅内压高于5.30kPa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10.营养护理:营养支持护理是颅脑外伤患者护理的重要内容。一般患者术后1d可进流质软食物,2~3d给半流饮食,以后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原则是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流质,从静脉补充氨基酸、脂肪乳剂、白蛋白等。清醒患者应鼓励进食,以增加抵抗力。

颅脑外伤护理常规

颅脑外伤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及肢体活 动,注意有无偏瘫、失语、癫痫等。 2.严密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并注意观察低血钾 征象。 3.合并颅底骨折者注意耳、鼻腔有无液体流出。 4.开放性颅脑外伤病人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并注意保持局 部清洁。 护理措施 1.按神经外科护理常规。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血压、意识、瞳孔等,观察72h,稳定后再酌情根据医嘱观察。 3.颅底骨折耳鼻腔有液体流出者,用消毒纱布覆盖,切忌用棉花填塞。 4.保持呼吸道通畅,准备好吸痰用具,随时准备做好气管切开的配合和护理。 5.注意口腔内有无动摇牙齿,如有应拔去。若有假牙应取下交给家属保管。 6.躁动患者应加保护性约束。 7.外伤性癫痫患者按癫痫护理常规。 健康教育

1.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瘦肉、鸡蛋、蔬菜、水果等)为宜。 2.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可适当的进行户外活动(颅骨缺损者要戴好帽子外出,并 有家属陪护,防止发生意外)。 3.告之患者颅骨缺损的修补,一般需在脑外伤术后的半年后。4.按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停药,出院后一个月门诊随访。 5.加强功能锻炼,必要时可进行一些辅助治疗,如高压氧等 四、颅内血肿清除术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血压、意识、瞳孔等,观察72h,稳定后再酌情根据医嘱观察。 2.保持呼吸道通畅,准备好吸痰工具,随时准备做好气管切开的配合和护理。 3.严密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并注意观察低血钾征象。 4.注意引流装置妥善固定,防止脱落。保持引流管通畅。 护理措施 1.同神经外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保持引流管周围敷料干燥,如有外渗或切口处皮下肿胀,及时通 知医师。注意引流液颜色及量的变化。 3.颅内压增高清醒及手术后清醒者取头高位(15一30度),昏迷者头偏向一侧,休克者平卧位。

颅脑外伤患者的麻醉管理指南

颅脑外伤患者的麻醉管理指南(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王天龙王国林(负责人)王保国王海云石学银许幸李恩有陈绍辉孟令梅徐世元郭曲练黄立 宁黄焕森梁伟发(执笔人)韩如泉 目 录 颅脑外伤定义和分类 颅脑外伤的病理生理 颅脑外伤的麻醉管理 总结 颅脑外伤,又称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约占全身创伤的20%,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在各种类型的创伤中位居首位。随着高速交通工具的应用、建筑事业的发展,以及各种运动损伤的增加,当今社会颅脑外伤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从急诊抢救室、手术室、神经放射介入治疗室、到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麻醉医生参与了颅脑外伤患者管理的各个环节。本指南旨在指导麻醉医生对颅脑外伤患者做出快速正确的评估,采取及时有效的围手术期管理,避免

继发性神经损伤的发生,以改善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本指南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为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一、颅脑外伤定义和分类 1、定义指外界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造成的损伤。 2、分类 (1)原发性颅脑外伤:指机械撞击和加速减速挤压作用于颅骨和脑组织立即造成的局灶性或弥散性损伤,主要有:脑震荡、弥漫性轴索损伤、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损伤及下丘脑损伤。 (2)继发性颅脑外伤:通常在原发性颅脑创作后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后发生的神经组织的进一步操作。继发性损伤包括:①全身情况: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或低血压;②形成硬膜外、硬膜下、脑内血肿或血肿增大;③持续的颅内高压症状。脑缺血和缺氧是导致和加重继发性脑损伤的主要原因。 二、颅脑外伤的病理生理 1、中枢系统①在原发性脑创伤的局灶性区域,脑血流(CBF)和脑代谢率(CMRO2)降低。随着颅内压(ICP)升高,颅内更多的组织出现低灌注和低代谢。②当ICP持续升高时,CBF的自主调节能力被削弱;同时合并的低血压将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缺血。③血脑屏障破

颅脑外伤

颅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iury,TBI),是一种常见创伤,在我国创伤发病率中仅次于四肢的损伤。颅脑外伤,尤其是重型颅脑外伤,往往累及多个部位,损伤程度较重,患者常常具有运动、意识、感觉、认知及语言功能等方面的障碍。而相较于运动障碍,语言及认知障碍对患者以后的生活影响更大。失语症(aphasia)是指因脑损害引起的语言能力受损或丧失,即因大脑的局部病变导致的语言障碍。患者在无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对交流符号的认识和应用发生障碍,即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受损或丧失。失语症患者能听到言语声和看到文字,但不能理解言语和文字的意义;无咽喉部肌肉瘫痪、共济失调或不自主运动,但不会说话或说出的话不能表达意思,使听者难以理解。目前国内外临床科研常用的评定失语症的量表主要有: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量表(Boston Diagnostic Aphasia Examination,BDAE)、西部失语症检查量表(WesternAphasia Battery,WAB)、汉语失语症成套测验(Aphasia Battery of Chinese,ABC)、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China Rehabilitation ResearchCenter Aphasia Examination,CRRCAE)等。认知是一种人们了解外界事物的活动,即知识的获得、组织和应用的过程,同时也是体现功能和行为的智力过程。认知功能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思维(Thinking),包括概念形成(Concept formation)、创造力(Creativeness)、判断(Judgment)、决断(Decision making)、美学(Esthetics)、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2.记忆,(Memory)包括瞬时记忆(instanteous memory)、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3.注意(Attention),4.想象(Imagination),5.直觉(Intuition),6.幻想(Fantasy)。脑部损伤的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感觉、语言、记忆及思维方面障碍,从而影响认知功能。认知评定一般采用标准化量表测试方法,目前国内外临床较常用的量表有: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成套测验(Loewenstein Occupational TherapyCognitive Assessment,LOTCA),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Examination,MMSE),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检查(Neurobehavioral Cognitive StateExamination,NCSE),功能独立性评定认知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Measure,FIM)等。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脑损伤后失语症患者较无失语症患者存在更多方面的认知障碍且失语症患者的语言障碍与其认知功能之间是有相关性的,同时给予失语症患者有针对性的语言及认知训练可促进失语症患者的恢复。而专门针对脑外伤患者认知和语言功能的研究较少,因此本实验以重型颅脑外伤后失语症及无失语症患者的认知、语言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重型颅脑外伤后失语症及无失语症患者的LOTCA评定量表得分及失语症患者的CRRCAE失语症评定量表各项指标与LOTCA认知评定量表各项指标之间有无相关性,分析失语症与无失语症患者的认知功能以及失语症患者的语言障碍与认知功能有无关系,为重型脑外伤后失语症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本实验所用的量表主要包括CRRCAE 量表及LOTCA量表。CRRCAE评定量表,此量表借鉴日本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的设计理论和框架,并根据汉语词句用语的习惯和规则编制而成;是一份适用于汉语言语环境,并能适用于失语症的诊断和治疗评估的评定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LOTCA评定量表是1973年为评定中东战争中的脑外伤士兵而制,1989年由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洛文斯顿康复医院公布;与其它评定量表相比LOTCA评定量表最大的特点是将多项作业任务引入认知评定,并具有效果肯定、操作简单、条目细化等优势。LOTCA的研制者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形成第二版,其测试领域包括定向、视知觉、空间知觉、动作运作、视运动组织、逻辑思维6个方面,测试条目也由第一版的20项增加至第二版的26项。1999年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引进并翻译了LOTCA 第一版,LOTCA第二版由2004年开始陆续在我国各大城市运用。中文第二版LOTCA评定量表是目前较为优秀的认知功能评定量表,南方医院康复医学科、中山医及国内其它单位相继对其信度与效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良好;我科进一步将LOTCA第二版的操作与记分系统转化成计算机软件,对软件的信度、效度进行了验证,并研究了电脑版LOTCA评定较手工测试版可能具有的优越性。【目的】1.失语组和无失语组患者认知功能是否存在差异性;2.失语组患者的语言障碍与其认知功能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对象及方法】1.对象:2008年2月~2008年12月,南方医院康复科住院病人,病情平稳且能够配合失语及认知功能评定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43例。纳入标准:①外伤后昏迷时间大于6h或格拉斯哥评分(GCS评分)小于8分;②脑外伤患者均经CT扫描或MRI检查证实;③患者病情稳定,意识清楚;④无因先天或年幼疾病导致学习困难而造成语言机能缺陷;⑤未给予系统的语言及认知训练;⑥患者脑外伤后均给予常规的临床治疗。排除标准:①既往有颅脑外伤史及脑血管意外史或其它颅内占位病史、脑炎史等;②外伤前有精神病史或吸毒、长期嗜酒史;③外伤时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65岁;④精神躁动或因其它原因而无法配合评定;⑤存在严重合并伤。满足标准的患

颅脑外伤总论

颅脑外伤 第一节头皮外伤 一.头皮血肿 1.皮下血肿:较小、周围肿胀而中央液化凹陷,临床上急易与颅骨凹陷骨折混淆。鉴 别:切线位X线摄片 2.帽壮腱膜下血肿:较广泛、巨大、易休克或贫血(小儿) 3.骨膜下血肿:较局限,不超过相应的颅骨。 处理:1)较小的血肿自行吸收。2)较大血肿抽血后加压包扎。3)以上处理无效的应切开止血,并应注意凝血机制。 二.头皮裂伤: 1.特点:头皮出血多,不易止血,可导致休克。 2.机制: 1).头皮血供丰富 2).帽壮腱膜下血组织疏松、血管不易回缩。 3.处理:清创缝合 原则: 1).注意有无骨折或骨折碎片 2).有无脑脊液外漏或脑组织外溢时,按开放脑损伤处理。 3).一期缝合时间可延长至伤后24小时。 三.头皮撕脱伤:多因发辫受机械力牵拉,使大块头皮自帽壮腱膜下层,甚至连同骨膜 被撕脱。 处理原则: 1).抗休克、止痛、抗感染 2).清创、中厚皮片移植 3).颅骨钻孔,肉芽组织生成,自体皮邮票状植皮。 4).显微外科技术小血管吻合,头皮原位缝合(注意事项:a.伤后2--4小时,b.创 面整齐,c.皮瓣保存合理,污染轻。 第二节颅骨骨折 一.颅盖骨折 1.线形骨折:无特殊处理 2.凹陷骨折: 1).手术指征:

a.凹陷大于1cm b.位于脑功能区 c.有骨折片刺入脑组织 d.骨折压迫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和局限性癫痫 2).手术禁忌症: a.静脉窦区凹陷骨折,无颅内压增高 b.非功能区轻度凹陷骨折 3).手术方法: a.骨折复位 b.骨瓣取下整复后复位 二.颅底骨折 1.颅底骨折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1).前颅底骨折 a.黑眼征(Black eyes)(熊猫眼征) b.血或/和脑脊液鼻漏 c.颅内积气 d.嗅神经损伤 e.眼球突出或活动受限 2).中颅底骨折 a.血或和脑脊液鼻漏(经蝶窦或耳咽管) b.血或和脑脊液耳漏(鼓膜破裂时) c.颅神经损伤:第2、3、4、5、6对(骨折线靠内侧)、第7、8对(骨折线经颞 骨岩部) d.颞肌下血肿(骨折线靠外侧) 3).后颅窝骨折 a.乳突和枕下部皮下瘀斑(Battle 征) b.咽后壁粘膜下瘀斑 c.后组颅神经损伤(第9、10、11、12对) d.延髓损伤:生命征不稳、损伤平面以下瘫痪 2.颅底骨折的诊断: 1).外伤史及相应的临床表现 2).X线摄片30%-50%可见骨折线,可见颅内积气 3).CT、MRI:

颅脑外伤病人的临床特点和麻醉处理

颅脑外伤病人的临床特点和麻醉处理 ⒈临床特点 ⑴伴有意识改变的创伤病人应考虑是否存在脑损伤,必要时应采取Glasgow昏迷评分评价意识状态。 ⑵脑外伤手术的主要目的是清除颅内血肿。除伤及延髓、呼吸中枢衰竭或濒死者,单纯颅脑外伤一般不发生休克。因此,成人脑外伤后若出现低血压应首先考虑有无伴有其他部位、尤其是胸腹腔脏器损伤所致内出血。 ⑶严重头部外伤的主要死因是颅内血肿、颅内高压、脑组织缺氧和水肿。颅内压(ICP)、脑血流量(CBF)和脑代谢率(CMRO2)是脑部损伤时麻醉必须考虑的三大要素。脑灌注压(CPP)= MAP-ICP,因此保持MAP大于80mmHg,同时防止ICP升高是保证脑部血液灌注的关键。近年来采用监测颈静脉球氧饱和度(SjO2)可间接反映脑的灌注。 ⒉麻醉处理 ⑴颅脑外伤患者麻醉管理的基本原则:保证氧供,维持循环功能稳定及避免增高ICP。早期救治包括给氧、降低ICP、控制气道、过度通气等。对需要补充血容量的病人,宜选用血液制品或血浆代用品等,胶体类溶液优于晶体溶液,可以减少脑含水量和ICP增加。 ⑵呼吸管理:除轻微颅脑外伤或简单和表浅的手术外,不论病人清醒与否,均应行气管插管术,以便控制通气和预防误吸。清醒气管插管引起的反应可能导致ICP明显升高,应尽可能避免。深昏迷病人可能不需使用全麻药,仅用肌松药便可行气管插管,甚至施行手术。 ⑶血压调控:脑损伤常因脑出血或水肿而并发ICP升高,控制颅内高压措施包括限制液体入量(伴有低容量性休克除外)、利尿、巴比妥类镇静、过度通气。高血压多为ICP增高的反应,不需处理。如用降压药治疗可能导致脑灌注下降,从而引起脑缺氧,适得其反。颅骨瓣打开后,脑减压过程中,可能导致血压骤降,应提前做好输血准备,维持充足血容量。 ⑷麻醉用药和注意事项:①静脉麻醉药(氯胺酮除外)、镇痛药和镇静药均可降低CBF 和CMRO2,宜选用;氯胺酮不单独用于脑损伤患者(严重颅脑损伤禁用),可谨慎地与其他静脉麻醉药联合应用;②ICP明显增高的脑损伤患者不宜选用氧化亚氮(N2O),可能存在颅内气腔的患者(如冲击伤或复合性颅骨骨折患者)禁用N2O;③可释放组胺的肌肉松弛剂(如箭毒、阿曲库铵)应少量分次用药,尽管琥珀胆碱有增加颅内压的作用,但当需要快速肌松时仍可选用;④严重颅脑损伤并伴有颅内高压的患者宜全凭静脉麻醉,或在打开颅骨切开硬脊膜后复合吸入麻醉;⑤麻醉手术中尽量避免血压波动,维持循环稳定。诱导期应防低血压,苏醒期注意避免咳嗽和急性高血压。

急诊科颅脑外伤处理

1 .轻型(Ⅰ级) ( 1 )留急诊室观察24 小时;(2 )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体征变化;( 3 )颅骨X 线摄片,必要时作头颅CT 检查;(4 )对症处理;(5 )向家属交待有迟发性颅内血肿可能。 2 .中型(Ⅱ级) ( 1 )意识清楚者留急诊室或住院观察48 ~72 小时,有意识障碍者须住院;( 2 )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体征变化; ( 3 )颅骨X 线摄片,头部CT 检查;( 4 )对症处理;( 5 )有病情变化时,复查头部CT ,作好随时手术的准备工作。 3 .重型(Ⅲ级) ( 1 )须住院或有条件时入住重症监护病房;( 2 )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体征变化;( 3 )选用头部CT动态监测、颅内压监测或脑诱发电位监测;( 4 )积极处理高热、躁动、癫痫等,有颅内压增高表现者,给予脱水等治疗,维持良好的周围循环和脑灌注压;( 5 )注意昏迷患者的护理和治疗,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 6 )有手术指征者尽早手术;已有脑疝时,先给予20% 甘露醇250ml 及速尿40mg 静脉推注。 院前急救、急诊室急救和院内治疗。 一、院前急救 对严重颅脑创伤病人来讲,伤后1 h是抢救治疗的“黄金时段”。颅脑损伤病人现场抢救是否及时正确,是抢救病人成败的关键。首先,要加强急救站和急救中心的建设,尽量缩短呼救反应时间和抢救半径。当今在美、日等发达国家,院前急救归属于消防系统,由训练有素的消防员承担院前急救,同时配备现代化的转运设备,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为4~5min,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了时间。我国目前的院前急救组织还很不健全,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和做法。在救护车和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后,要立即开展基础创伤生命维护,最优先的处理是迅速而彻底的生理复苏,高颅压的处理必须以此为基础。在没有脑疝或明显颅内压增高的证据时,任何假设性或预防性的处理都不能与最佳的全身复苏相悖。在此过程中特别注意两点:第一,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具体措施包括:清理口咽部异物,保持正确头位,建立人工气道以及简易呼吸器的使用。第二,纠正低血压。包括立即处理活动性伤口,快速静脉输液,补足血容量,维持平均动脉压在80 mm Hg (1mmHg=0.133 kPa)以上。必要时可使用升压药物(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这是因为伤后早期的低血压和缺氧会明显加重颅脑损伤的病死率。 二、急诊室急救 现代颅脑损伤救治要求急诊室的医护人员具备高水平的颅脑创伤专业技能,同时,由于现代颅脑损伤合并伤较多,急诊室还应有同时处理胸、腹、骨、血管及手外科患者的能力。患者来到急诊科紧急处置使危重患者的气道(A)、呼吸(B)、循环(C)尽快达到稳定状态。一旦接触患者,无条件立即投入抢救。第一步立即进行伤情判断,首先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呼吸和心跳,明确为无心跳呼吸后,立即进行急诊心肺复苏术,包括开放并畅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