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花鸟画研究

宋元明清花鸟画研究
宋元明清花鸟画研究

课程:宋元明清花鸟画研究任课教师:高卉民教授

作业题目:宋元明清四朝水墨花鸟画之流变专业:美术学

姓名:郭丽娟

宋元明清四朝水墨花鸟画之流变

宋元明清四朝是水墨花鸟画的发展流变期,水墨花鸟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条发展脉络,这三条发展脉络分别为院体绘画一脉、禅宗绘画一脉、文人绘画一脉。在文人画一脉中包含士夫文人画家和坊间文人画家两个层面,这三条发展脉络如同三条轨迹,始终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渐而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水墨花鸟画传承体系"如果从水墨花鸟画发展的空间范畴上来划定,与上述三条发展脉络相对应,有三大空间范畴,分别为:宫廷魏阀、释道绪门和市井坊间这三个空间范畴合起来基本构成了水墨花鸟画发展的外在环境,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水墨画的传承与流变,就水墨花鸟画而言,其画风确立是在唐、五代时期,到了两宋,在画风上逐渐趋于多样,可以说,两宋是水墨花鸟画风格的最初分流期,也就是说,到宋代末期,基本形成了三种水墨花鸟画风格,并且,这三种风格同时存在"从作品文化内涵上看,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和渗透的关系"譬如,一些水墨花鸟画作品中,既有皇家院体风范,也兼有文人书卷气息和宗教气息;特别在一些文人画中,融入了大量的禅宗意味,这与禅宗在中国宋代的逐渐拓延不无关系。

一、两宋水墨花鸟画之新格

宋代进一步确立了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其中花鸟画所涉及的题材最为广泛,包括花卉、禽鸟、畜兽、鱼虫、蔬果、器皿等六大类;从绘画内容上看,花鸟画也涉及宗教神话的题材内容,譬如:龙、凤、玄武、麒麟、貌琳等瑞兽在绘画表现形式上,宋代主要有两种,一种依然是着色画,另一种就是水墨画,从绘画技艺风格上看,北宋主要以院体设色工笔一路为主,意笔水墨绘画虽也有一定的比重,但较之院体工笔画风,显得稍逊一筹,究其原委,主要是因为北宋以来依旧延续了五代黄荃设色工笔画风,徐熙的画风尚未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心仪,黄荃和徐熙的画风,被时人称为“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但到了南宋时期,态势发生逆转,徐熙一路画风逐渐升温,得到更多包括皇家贵族及士大夫阶层人士的青睐,虽然宋代末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式微之势难以避免,但在绘画艺术上,依旧保持着相当的活力,特别是文人画的逐渐兴起,给予了中国绘画艺术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两宋时期的绘画,无论是人物山水花鸟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倾向于院体一格,此时山水画一科,承前代法度,多见水墨点虱之作,技艺娴熟,境界幽夏,堪喻酒之醇,人物、花鸟在绘画表现技艺上也日臻完善,观察细致,描绘精微,堪称绝妙,水墨画风在这一时期也承前贤墨韵,有所发展,如梁楷、扬无咎之水墨画作,两宋时期在工笔花鸟画方面的成就最为显著,渐成为花鸟画发展史上的高峰时期,水墨花鸟画也可

谓异军突起,特别是以岁寒三友、松石为题材的水墨花鸟画,开文人花鸟墨戏绘画之先河,两宋时期也出现了不少经典的水墨绘画名家及作品,譬如:山水画方面的荆浩、关全、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以及马远、夏圭等,他们的水墨绘画作品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在花鸟画方面,随着花鸟画题材中松、石、梅、竹、兰等题材在文人画中的普及,出现了诸如文同、苏轼、扬无咎、郑思肖等以墨竹、墨兰、墨梅为题材的文人画家,他们崇尚笔墨的主观意趣和形式趣味,使士人画逐渐兴起,又如南宋僧人牧溪的意笔水墨花鸟画风,为后代水墨意笔花鸟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也在一定意义上促成了水墨画的进一步发展"

宋代是儒道释三教合流的共融时期,三教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直至北宋,从相互的矛盾排斥到相互融合共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相互磨合过程,宋代三教的融合及其各自的本土化发展态势,给予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意识形态不可低估的影响,传统绘画艺术在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群体意识的合力推动下,在功能上从教化更趋向于抒情,从注重自然景物的描绘转向主体精神品格的传达,从悦目颐性到借物托志,反映了传统文人主观思想上对于绘画艺术内在价值的新型期盼,这种期盼更多的使士大夫阶层的文人们不再满足绘画固有的艺术样式,转而将绘画的文人化定格为一种新型的绘画样式,以满足他们在视觉审美上的心性表达与个性抒发需求,这种需求为文人画的生成埋下了伏笔,

宋代主要有三大学术流派,一个是以王安石为核心的新学;以及以苏询苏轼苏辙三苏为核心的蜀学,和以程颖、程颖为核心的理学,南宋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思想渐成主流,北宋时期,以三苏为代表的蜀学思想兴起,蜀学不拘成说,特立独行的治学方法,促进了文人画思想基础的进一步生成,特别是苏轼,极力倡导绘画的文人化,崇尚诗文和书法的苏轼认为诗书画是一体的,一个画家,应通晓诗书,一个文人,应通晓画理,苏轼这种观点,在后来的文人画中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苏轼虽不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画家,而是一个文人,但其也有绘画作品传世,特别是在理论上,奠定了写意画和水墨画发展的理论基础,可谓意义非同寻常"南宋时期在文人画的绘画理论上不及北宋,但在文人画表现风格上有了明显的推进,南宋的文人画作品中题跋开始普及,这一绘画特点源于北宋,但到了南宋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影响到后代,使诗书画印最终呈现在绘画作品中,成为中国画最为独具特色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南宋时期,受北宋文人画及其理论的影响,文人画中出现大量以水墨的形式来进行绘画创作的表现手法,水墨画在南宋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逐渐渗透到院体绘画中,在花鸟画方面,多以水墨的形式出现,且格调清雅,技艺精湛,意韵无穷,以四君子花卉为题材的绘画

至南宋末期渐成气候,一直延续至后朝,宋代士夫文人的这种将绘画语言的文学化和将绘画题材的人格化倾向,促进了中国画风格的流变与分庭,真正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开文人画一脉之先河,并就此促进了水墨花鸟画的发展与完善,使中国传统绘画从院体的画工画向文人的写意画转型,开辟了中国画历史的新格局。

二、元代水墨花鸟画之兴起

南宋以降,入元后,绘画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元代是文人画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就此也带动了写意画和水墨画的发展,没骨写意画在元代开始盛行,元代文人画在思想意识上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个是以赵孟顺倡导的书画同源说为主导的文人画思想,以书法入画;另一个是钱选提出的士气说,还有黄公望所主张的墨戏论,黄公望继承发展了北宋苏轼的绘画理论,,另外,倪云林提倡的逸笔说,也反映了文人画的创作思想。

元代绘画与宋代绘画相比较,宋画重意,而元画重趣"对于元代的文人画,叶馄在其《乐志堂题跋》中讲:至元季始有庆家者,盖以绪绅大夫,高人硕士,无论形拘理胜,间或游情翰墨,约略点染,写出胸中丘壑,自是不凡,这基本上概况了元代文人画的创作特点,元代理论家汤厦基于文人画的理论,在元代文人画已基本形成气候的前提下,根据宋代文人画理论精神,第一个明确提出中国绘画的写意说,这对中国后世绘画产生着重要影响,出现了明清以降中国画坛的多元局面,并且,具有水墨写意特征的文人绘画逐渐占据了画坛主流,水墨画在元代渐成强势,在花鸟画方面出现了大量墨花墨禽的画风,元代文人画风的盛行,与元代的政治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元代的异族统治及其推行的等级制度和科举政策,使相当一部分前朝文人雅士意冷心灰,更倾向于过着闲散遁迹的隐居生活;即便是一些读书人有出仕的念想,也缺少相应的以科举迁攫的机会,这使元代的众多儒生在心态上发生逆转,深感前途暗淡,苟且坊间,皓首余生,其中不乏借丹青绘事聊发自己志向情怀的儒者,这无形中成为了文人画的一支庞大的创作集群,另外,再加之南宋时期为躲避兵焚之乱,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在南移的过程中,一些手工艺者和儒者背井离乡,羁旅江南,并生根繁衍,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文化产业发展,就此,也将文化的中心逐渐由北方迁入南方"这一切,营造了一个适宜文人画发展的外部环境与条件,水墨画得以在元代得到迅速发展的又一重要条件是宣纸的广泛使用,在元代以前,文房四宝的制作工艺已经非常完备,到了元代,虽未见多少改良,但在宣纸的使用上,元代远胜前朝,可以说,元代是宣纸被广泛使用的开始"元代建立以后,南北统一,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得以复苏,在绘画方面,提倡水墨意笔的表现技法,而宣纸为此种画法提供了更大的施展空间,

由于宣纸自身的特性,使水墨的渗化效果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宣纸作为画家们的绘画基本工具被重视起来,这大大刺激了宣纸业的发展,加上宣纸制造工艺的日趋成熟,使宣纸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再者,元代画家在作画时大量使用宣纸,较之前代以绢素为主绘画,大大降低了成本,也拓宽了受众面,致使更多非贵族官宦出身的坊间文人也能够加入到绘画创作的实践活动中来,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水墨画的发展。在元代的花鸟画中,四君子绘画成为花鸟画中的一种主流绘画,并且多以水墨的形式出现,这并非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基于前代的格致延续,是一种志向的殊途同归和品味追求上的契合。在水墨的凝练与流变中,赋予了水墨形象更多的文化内涵"。

三、明代水墨花鸟画风之完善

明代是中国绘画的分野流变时期,风格多样,异彩纷呈,至明代末期,中国画的所有风格样式都已基本上出现。水墨画和写意画呈现出更加多样的性征,写意水墨设色画逐渐萌生,渐成一格,也较为普遍。明代画风迭变,画派繁兴,主要有四个绘画流派,即:浙派、吴派、院派和松江派。人物画、山水画、花岛画在明代都非常盛行,墨戏画在一些文人画家中己非常普及,以梅兰菊竹四君子为题材的花鸟画作品极为多见。明代的画家中擅长以水墨来作画的不在少数,戴进、吴伟、蓝瑛、等等在师承关系上,明代宫廷绘画和浙派师承了南宋院体的绘画风格,吴门派和松江派发展了文人画的艺术特色。在绘画技法上,水墨山水和水墨写意花鸟成就显著,人物画也出现了变形人物,墨骨敷彩肖像等独特的新面貌。明代朝廷征召的许多画家,皆隶属于内府管理,多授以锦衣卫武职。画史称他们为画院画家,实际上是宫廷画家,林良与吕纪就是在明代的宫廷画家中擅长以水墨作花鸟画的代表画家"明代初期,江南有一批文人画家继承了元代水墨画传统。

明代中期,苏州一带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渐成为江南富庶之邦,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繁荣,一时间文人聚蔽,墨客层出,雅集笔会,诗文唱和,文人士大夫多以书画遣性自娱,在绘画上崇尚笔墨意趣,画面气息上追求元代以来的士气和逸格,画法注重笔墨情趣,讲究诗书画的有机结合,沈周作品多见水墨和浅绛画法,花卉木石亦以水墨写意画法见长"文微明善用青绿重色,笔法细腻,风格秀雅,水墨兰竹潇洒清润,直抒胸臆,唐寅和仇英与沈周、文微明不同,是以卖画为生的职业文人画家,受文人画的影响,修养全面,技艺精湛,作品多有世俗化倾向,他们两人同师法周臣,画技上逐宋元诸家,近受沈周、文微明的影响,或以水墨,或兼设色,作品堪称雅俗共赏吴门四家的艺术成就,在当时影响很大,学者甚多。

明代后期的绘画出现新的转机,约自万历至崇祯(1628一1644)年间,这一时期在水墨画上有了重大的突破,特别是徐渭,他进一步完

善了大写意花鸟画的画风,对后代的大写意花鸟画产生深远影响,另外,陈洪缓、崔子忠、丁云鹏等开创了人物画的新局面,作品中多见夸张变形,陈洪缓也兼能花鸟,所画墨竹,洒脱俊秀,另外,以董其昌为代表文人画风另辟蹊径,渐成明末的松江派,徐渭是继陈淳后,将水墨写意花鸟画推向极致一代大家,他完善了大写意花鸟画风,画史称为青藤画派,他的花鸟画,暗合了宋元牧溪画风,又汲取了沈周、林良、陈淳等水墨花鸟画的长处,在画法上,他大胆突破客观物象形质的局限,赋予了物象强烈的个人情感,作品缘物抒情,一反吴门派文人画恬适闲雅的意趣,直抒胸臆,纵情挥洒,富有艺术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在形式上,他擅长以水墨的淋漓效果来铺陈画面,肆意泼墨,奔放无羁,不拘成法,墨色滋润,充分发挥了生宣纸的渗透效果,徐渭的这种随意点氰的绘画表现手法,对后代的朱茸、石涛、扬州八怪诸家、海派乃至现代的齐白石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堪称大写意水墨花鸟画的鼻祖。

四、清代水墨花鸟画之承前启后

清代的水墨花鸟画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进一步发展,在清初形成一个高峰时期,在明代水墨花鸟画的基础上得到代表,水墨画伴随写意画的蓬勃发展,在清代有了更进一步的拓变,特别是在文人墨戏花鸟画方面,渐成为清代前期和中期传统绘画的主流,在清三代时期,文人画达到一个高点,出现了扬州八怪的文人画创作集群,在中国绘画史上颇具影响力,纯水墨写意花鸟画自清后期日渐式微,至近现代,水墨设色写意花鸟画渐成主导,在清末发展迅速,其势波及当代,自明末甲申之变,明王朝土崩瓦解,清军入关,昭示着一个新王朝的诞生,清朝是继元朝后中国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阶级在诸多方实行新的统治政策,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文化思想方面,加大控制力度,实施文化统治,屡兴文字狱,在这种文化思想的高压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社会文化活动的自由,也限制了文化艺术创作的不断创新,遏制了文艺思想的进步,使相当一大批文人处于一种灰暗的个性心理发展态势中,无心政要,独善其身,将视野转向为一种孤寂的心性笃守和文娱墨戏,在一些文艺作品中,洋溢着对现实的不满,对时事的讽刺和批判,还有一些文人儒者更多的将毕生精力致力于对古代文献的发掘与整理,所以清代是中国古代文献学的高峰时期,是清前历代所不及的,虽然清代在文化思想上推行高压统治,但清代统治阶级对汉文化却是情有独钟,自皇太极起,清各代皇帝都通晓汉学,康熙、乾隆二帝对汉学有极深的造诣,还有一位值得一提的是康熙时期的纳兰性德,他身为满清贵族,却对汉文学极为着迷,他的词被誉为清词三家之一,他在绘画书法上也颇有造诣,这里引申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文化艺术思想越是被禁锢,相反就越是能够闪现出耀眼的智慧火花,,朱茸也一样,他的水墨绘画是一种带有黍离之

悲的人生慨叹,朱茸本身就是政治的产物,或者说是政局跌宕的生命折射,并非全是个人修炼和奋门穷经的结果,应用历史的眼光来做学术的评判,关于这一问题,暂不赘语,待日后探讨. 清代绘画呈现出多元共生的时代风貌,西洋绘画在明清之际已传入中国,并在清代,出现了御用西洋画师郎世宁,郎世宁是一位来自西方的,试图融合中西绘画的实践者,作为一位外籍宫廷画师,他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接触和领悟中国绘画本体精神实质,更不可能理解中国水墨和写意绘画所传递出的内在美,郎世宁只能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的一个插曲,但是,对清代绘画而言,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可以说,清代是中国绘画样式风格的最终成型期,清代卷轴文人画风靡,花鸟画和山水画盛行,水墨写意画法普遍,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务新两种趋向"在水墨花鸟画作品的题材选择、表现技巧、情趣营造、意境表达、题跋铃印等方面,文人画家各自有不同的理想和追求,形成了纷繁的绘画风格与流派,清朝同前代一样,也在宫廷内招募画家,在宫廷中供职的画家,绝大部分为来自民间的职业画家,也有类似郎世宁这样的传教士画家,在清代的坊间绘画中,又以文人画居多,清代文人崇尚前代文人画遗风,并有所新意,在追求个性思想的解放过程中,创作了大量个性鲜明的文人画作品,其中不乏水墨佳作,特别是四君子花卉题材的作品,在清代非常盛行,清代文人画的概念更为清晰,理论更为成熟,水墨的表现技巧也更加完善,清初四僧中的朱茸、石涛是水墨画的集大成者,石涛所画水墨兰竹,独好野战,直抒胸臆,堪称绝笔,八大的水墨花鸟画,空灵超逸,形简味酣,堪称绝响,悍寿平继承完善了五代北宋时期徐熙、徐崇嗣的画法,发展成为没骨花鸟一格,成为具有水墨文化底蕴的常州画派代表人物,清中期的扬州八怪,是清代文人画的集群典范,由此形成了画史上可圈可点的扬州画派,在扬州画派的诸多画家中,几乎皆擅长水墨意笔绘画,特别是以四季花卉和四君子为题材的作品,可见一斑,扬州画派的画家们为后代留下了大量有研究和参考价值的水墨花鸟画作品,晚清活跃在上海一带的画家中,在水墨花鸟画中卓有建树的代表人物有虚谷、任伯年、吴昌硕等人,他们继承发展了传统水墨写意花鸟画的特性,或在色彩上大胆实践,或在题材上不断拓宽,或在格调上推陈出新,或在笔墨上不拘一格,在他们的努力下,将水墨写意花鸟画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境地。

初中美术 中国花鸟画教案

中国花鸟画 一:课题的产生: 中国画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从已知独幅的战国帛画算起,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如果从内蒙古、甘肃、山东、新疆以及东北各地的原始岩画和1986年发现于甘肃秦安大地湾原始地画来看,它的历史已不下5000年。 中国画简称“国画”,原来是泛指中国绘画,是为了区别于明末传入中国的西画而出现的概念。解放前称中国画为“国画”、称中医为“国医”、称中国武术为“国术”、:称京剧为“国剧”、称广东音乐为“国乐”,这些冠以“国”字的名称解放之后都已改掉,唯有中国画仍保留“国画”的名称(50年代曾一度改称“彩墨画”)。 中国花鸟画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举凡花卉、翎毛、走兽、草虫、鳞介、蔬果、树石、器物、池沼、溪潭、林莽、草地等等,除人物以外,自然界的一切几乎都属于花鸟画的表现范畴。生活中的花鸟本身就有着人们共同感受的自然美,它们可以陶冶情操,令人心旷神怡,如牡丹之富丽,水仙之素雅,松竹之刚劲,藤萝之繁茂以及仙鹤之举止不凡,雄鹰之志在千里,孔雀之美丽卓艳……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引起美的共鸣。 中国的花鸟画不仅是表现花鸟之美,而且是以描绘花鸟为媒介,抒发和表达人的观念和情感。历代中国花鸟画家巧妙地运用喻、比、兴等手法,通过富于情感的花鸟形象,表述画家对当时的社会、人生的体验和认识。清代郑板桥时常借竹抒发自己的胸襟,如他在一幅墨竹中题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岩中,千磨万折还坚劲,任尔颠狂四面风。”他以竹子坚劲挺拔,不畏“千磨万折”不屈不挠的精神,倾吐他一生坎坷、屡遭打击的不平和他的刚正不阿、孤做倔强的性格。金农伤时不遇,尝以梅兰自比,表现他对现实的反抗心情,他在一幅墨兰上题:“若被春风勾引去,和葱和蒜卖街头”。我们可以从中体昧出他对当时社会的愤恨。现代的花鸟画作品,在技法上继承传统,大胆革新,在思想内涵上赋予新的时代精神,以新的花鸟画歌颂和赞美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繁花似锦的美好生活。 您可能也喜欢:《流动的画》 二、教材、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进行美术学习的第一课,属于“欣赏.评述”单元,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如何分析美术作品,他们还没有系统的认识,教师应利用多方面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中外经典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宋代美术的特点

宋代美术的特点 聋人工学院姓名:孙帮学号:20132595 两宋时期的中国,从经济实力到文化的繁荣,在当时的整个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宋代的工艺美术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使中原地区得到了统一。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山水画、花鸟画、士大夫文人画等各种形式异彩纷呈,又各自形成体系,构成宋代绘画繁荣的面貌,使其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独特风格。 宋代绘画呈现出繁荣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宋代是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政治局面安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市民阶层的扩大;其次,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使命阶层的壮大,导致百姓文化生活的需求多样化,为绘画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消费群体;另外,绘画这种文学形式的自身发展,以及对隋唐五代绘画的继承与发展,统治者爱好的推动等。 宋代的文人画题材广泛,在题材选择、形象处理及审美情趣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要求。题材多以历史上的隐士、渔夫为主,以及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方面,这些都显示了画家关注视野的扩大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文人士大夫画的艺术特点还表现在积极的探讨绘画理论上,如注重主观的表达和笔墨效果的运用等。士大夫们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愉悦,目的在于自我的享受。他们喜欢在画幅上题字、写诗,将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引入绘画中,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段。

在山水化方面,北宋画家郭熙总结了前人绘画创作经验和自己的绘画实践后,在思想理论上创立了“三远论”。这显示出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则对空间关系的处理的独特技巧,而且还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空间审美意识。 这一时期的许多山水画家喜欢亲近自然,因而精确地画出不同地域、季节、气候的特征,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从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及松石,到用笔简括、章法高度剪裁的边角之景,显示了不同时期的卓越创造。山水景物不仅是仙山楼阁、贵族园囿游赏、士大夫幽楼隐居的景色,更多的是南北方山川郊野的自然景色,其间穿插有盘车、水磨、渡船、航运、捕鱼、采樵、骡纲行旅、寺观梵刹、墟市酒肆等平凡生活情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通过真实的景物描写,体现优美的想像,塑造诗一般的意境。 花鸟画也是宋代绘画的重要类别,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宋代花鸟画家喜欢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他们笔下的花草虫鱼一丝不苟,极为精工细丽,在设色上,崇尚浓重典雅,造型周密端庄,反映出宋代绘画的美学特征。代表人物如宋徽宗,北宋画家,书法家。在政期间,扩充画院,兴办画学,鉴藏古画,编纂《宣和画谱》,使的宋代绘画达到我国鼎盛的。他还擅长工笔花鸟画。代表作《芙蓉锦鸡图》。 宋代是古代花鸟画空前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宫廷中装堂饰壁务求华美,是花鸟画在贵族美术中占重要地位;社会上中山阶层的需求及工艺装饰,也促进了花鸟画的发展和活跃。涌现出大量技术

中国古代花鸟画-教案

中国古代花鸟画欣赏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艺术特色,及工笔与写意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区别。 2、对重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以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感受力。 3、在分析作品的过程中,注意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花鸟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中国古代花鸟画的主要特点。 四、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教室和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导课:欣赏短片,学生谈感受 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短片,上面出现的作品都是已我们宋代的花鸟画为原型创作的,那么这一节课我就来一起欣赏中国画三大科系的花鸟画。 2.讲授新课: 而且我国古代的花鸟画的鼎盛时期就是在宋代。 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中国的花鸟画在宋代处于鼎盛时期? 花鸟画空前繁荣的社会背景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级的形成,宋朝统治者崇文抑武的文治政策形成了北宋“百年无事,休养生息”的安定局面;宋人对花卉的情节,喜爱达到狂热程度,远超于任何时代;两宋花鸟画坚实的政治基础是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和提倡,并有大批皇室成员参与其中;在政治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北宋画院的建立,宋在建国之初就建立了翰林图画院,集中了西蜀南唐两地的画家。北宋后期宗室画家人数最多,成就最高的当属宋徽宗赵佶。 那么我们就来一起赏析中国古代的花鸟画。 那么,如何赏析花鸟画呢? 花鸟画按照技法法分类:工笔和写意画。 中国古代花鸟画从色彩上可分为:设色花鸟画、水墨花鸟画、泼墨花鸟画、白描花鸟画、没骨花鸟画。 中国古代花鸟画艺术传统的主要特点是:以写生为基础,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赏析作品: A、五代时期黄荃的《写生珍禽图》,赏析作品,技法、内容。。。。 B、唐代韩滉的《五牛图》 C、宋代鼎盛时期: 崔白的《双喜图》,重点赏析,学生已小组讨论的形式,赏析作品。对崔白的简单介绍,及其《寒雀图》的欣赏。 介绍宋徽宗赵佶,及他的艺术成就,及代表作品《芙蓉锦鸡图》《瑞鹤图》,进行赏析,书法《千字文》。 李嵩的《花蓝图》 D、元、明清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中国古代花鸟画教案

中国古代花鸟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花鸟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花鸟画的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课前投影:美术欣赏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世界美术领域之中,中国古代绘画独树一帜,自成为一个体系。这里说到这个古代绘画,它按传统的分类方法可分为三大系科。在座的同学们是否知道可分为哪三大系科?(让学生集体回答。)出示画面:人物、山水、花鸟画。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其中的一个系科。出示:中国古代花鸟画。 二、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来看一幅作品。出示:《五牛图》。提问:这幅作品是不是中国画?(是)。是不是人物画?那是不是山水画?那它是什么画?(花鸟画)。是花还是鸟?(都不是)。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花鸟画所描绘的对象并非仅仅局限于花于鸟,而是泛指各种动植物。 1、花鸟画可分为哪几个类别? 中国花鸟画能够说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五牛图》。[这里一共画了五头牛的形象,有的独立、有的回首、有的昂首嘶鸣、还有的做擦痒之状,能够说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牛的生活形态和习性。尤其是把牛的强健有力、沉稳而又行动迟缓的形体特征描绘的十分传神。]同学们,看一下这幅作品是属于花鸟画中的哪一类绘画?(畜兽类)说明此时的畜兽画已相当成熟,由此开始,经五代至明清,中国古代花鸟画如同中国古代山水画一样,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主流,并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了多种的画法和艺术风格, A、画法和艺术风格: 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工笔画、一类是写意画。(这种结构严谨、用笔工整细腻、设色艳丽、渲染精到的为工笔画;这种简练概括、粗放洒脱的画法为写意画。)下面我们来看两幅作品,哪一幅为工笔画,哪一幅为写意画?这是从技法的不同分为工笔和写意。 B、色彩的差异上给以划分: 我们再从色彩的差异上给以划分,可分为:出示:色彩划分的种类。(设色花鸟画、水墨花鸟画、泼墨花鸟画、白描花鸟画和没骨花鸟画。)[设色花鸟画是相对“白描”来说的着色中国画;水墨花鸟画是指以墨色或以墨色为主加少许颜色的花鸟画;泼墨花鸟画是指纯以水、墨来表现水墨淋漓的那种花鸟画;白描花鸟画指纯以线条勾勒而不着色的花鸟画;没骨花鸟画是相对勾勒着色视线条形象为骨来说的,是不采用勾勒,全依靠晕染和色彩对比来实行造型。] 我们由上面所欣赏的作品能够看出,中国古代花鸟画自有它自己的艺术体系,但更重要的是与这体系相适合的是它独特的艺术传统,那么(出示:艺术传统)这就是以写生为基础,借物抒情,拖物言志为目的的传统。[中国古代的花鸟画并不是仅仅为了准确的描绘现实中的花卉禽鸟,而是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与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所以,这里所说的写生,也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客观的花鸟,而是要求在真实地描绘客观对象的同时能表现出花鸟的生命力。那么,所谓借物抒情、拖物言志:原指什么的基本性能和特点?(学生回答)[原指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性能和特点。例如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莆,当他处于国破家亡之时,写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名句,事实上作者这就是在?(借物抒情)(学生回答)。再如李白身处逆境之时,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表明他远大的抱负,这实际上作者是在?(托物言志)(学生回答)。]当然,中国花鸟画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并不是硬加在作品上的,就是要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的生活遭遇、思想感情的某种联系而给以突出的夸张、强调。例如中国古代花鸟画家喜欢表现的被称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出示:梅、兰、竹、菊作品。这里说

宋代绘画的历史成因及其艺术成就

宋代绘画的历史成因及 其艺术成就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宋代绘画的历史成因及其艺术成就 宋代绘画在唐、五代基础上发展到相当完备成熟的阶段。城市繁荣及商业手工业的发达使大批职业画家进入手工业行列,扩大了与社会的联系。士大夫收藏、鉴赏以至亲笔作画成为风气,形成具有影响的士大夫绘画潮流。宫廷绘画也处于历史上的鼎盛阶段,人物、山水、花鸟画都取得很高成就,不同风格流派纷呈异彩。绘画创作的兴盛促进了理论的发展,有关画史画论的着述纷纷问世,其数量之多、内容之广泛都大大超过前代。五代十国分裂,绘画活动中心除中原外特别向比较安定的西蜀、南唐统治区转移,五代及北宋初年记述地区性绘画发展面貌的着述应运而生。理学影响宋代绘画的图式语汇必须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我们结合以沃尔夫林为代表的风格理论主要从形式角度和潘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图像学理论主要从绘画作品生成的文化背景的优点来发掘理学对宋代绘画观念的影响,即主要透视绘画伦理观念对绘画作品的题材、构图等影响。这也是对宋代画论、画品强化理学伦理观念的实践检验。反映中原地区绘画面貌的着述有胡峤《广梁朝画目》及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录四川地区绘画资料的则有仁显《广画新集》、辛显《益州画录》,以及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记录江南地区绘画的有无名氏《江南画录》及徐铉《江南画录拾遗》。宋王朝建立后相继平定割据政权,各地区名画家多聚集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中原地区绘画又展现出繁盛局面。宋代前期的画家活动史料被刘道醇收入《圣朝名 画评》一书中。 宋代画论着述以山水画论最为突出。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从美学高度多方面的论述了山水画艺术创作的种种问题,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韩拙《山水纯全集》细致具体地阐述了山水画法和有关理论知识,反映了宋代绘画对格法的严格要求。苏轼、米芾等人在许多零散的言论中,从士大夫审美要求对绘画标准提出看法。《益州名画录》、《圣朝名画评》、《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画继》等书或通过叙论或单立章节,也都明确阐发各自对绘画创作的见解,这些都 是宋代画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行列,与更多的群众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及临安都有纸画行业。汴京大相国寺每月开放5次庙会,百货云集,其中就有售卖书籍和图画的摊店;南宋临安夜市也有细画扇面、梅竹扇面出售;汴京、临安等地的酒楼也以悬挂字画美化店堂,作为吸引顾客的手段。市民遇有喜庆宴会,所需要的屏风、画帐、书画陈设等都可以租赁。适应年节的需要,岁末时又有门神、等节

宋代工笔花鸟的兴盛

(题目待定) ——从宋代工笔花鸟画看个人发展和艺术整体的繁荣 内容摘要 宋代是工笔花鸟画极其繁盛的时代,首先其在艺术上的成果值得研究和借鉴,另外其发展脉络交叉复杂,各种因素的交织也带来了内容更为丰富的交流碰撞。本文即是试图通过整理、概括和提炼它的历史发展脉络,希望在学习宋代工笔花鸟之外于它演变的历史中探寻一下个人与艺术整体繁荣之间的关系,以助益于对当下艺术的思考。 绪论 对于一个艺术创作者来说,倘若不是摒弃一切随性地抒发自我,那么随着对艺术的体悟渐深,总会关照及对自我艺术的思考:我的艺术处于何种位置,当下我应做什么,如何进一步发展,我的艺术将朝向何方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一而足。艺术总体难见涯涘,渺渺个体在茫茫艺术的大洋中如何掣帆航行,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要去面对这个问题。这不是纯粹的出于功利性的问题,相反,在绝大程度上是一个关于艺术本身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去思考个人发展与艺术总体。从何处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呢?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谈道“我们只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历史学”。中国古人也讲“述往以为来者师也”(王夫之《读通鉴论》),李维在《罗马史》中也说“研究研究过去的事,可以得到非常有用的教益。在历史真相的光芒下,你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各种各样的事例,你应当把这些作为借鉴”,鉴古知今,回望历史或许可以有一些学习,得到一点启发。谈到工笔花鸟画,宋代是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也许宋代花鸟画的发展繁荣可以为我们带来些许启示。本文即是以北宋为重点,通过梳理芜杂的宋代工笔花鸟之脉络,拨开千头万绪,试图从中撷取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言及工笔花鸟,倘若寻求一个极其辉煌灿烂的时代,那么宋代当之无愧。两宋时代,绘画相当发达,花鸟与山水并盛,进展殊大,远非前代可及,尤其在花鸟方面,可谓之彪炳画史。古人有厚古之风,古代著述,对于谈论前代作品一向持敬畏态度,有崇仰之情绪,然而宋人谈及当朝花鸟画时常常是不见丝毫谦虚。如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就说:“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及今。”可见宋代人对自己的花鸟画是颇为自信的。当然,宋代花鸟画成就卓然前代抑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宋代花鸟画的兴盛首先体现在其欣赏面的扩大。据记载,开封、临安的一些茶坊、酒肆及商店就常用绘画装点以吸引顾客,绘画进入富有的市民家庭。画师们除了为贵族阶层装饰屋宇墙壁以及绘制寺观壁画外,还要满足广大市民对画作的需求。北宋画僧仲仁善画梅花,作品就受到很多人的追捧。黄庭坚在其《内集》中就有抒发其倾慕之情:“梦蝶真人貌黄槁,篱落逢花须醉倒。雅闻花光能画梅,更乞一枝洗烦恼。扶持爱梅说道理,自许牛头参已早”。很多画师的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供应不同阶层买主的需要。画家的作品也被贩运往各地,外地的商人也在各地收购作品携带到本地出售。北宋时开封大相国寺资圣门前就有经营图画的店铺,绘画的市场已十分活跃。其次,花鸟画逐渐受到重视,从事花鸟的画家众多。画史记载,唐代已有人善画花鸟,不过多为点景陪衬,未成独立。至五代、宋初,独立的花鸟题材才正式问世,但在此阶段发展亦迅速,花鸟画家人数激增。宋初石恪以画人物名显于世,南宋赵希鹄所著《洞天清禄集》中说“(石恪)亦能水墨作蝙蝠、水禽之属,笔墨轻盈而曲尽其妙”,画家着眼于花鸟的趋势已有反映。北宋宣和(1119~1125)年间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所藏绘画作品的著录著作《宣和画谱》共二十卷,分十门,除道释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山水门而外,其余五门皆属当今所称花鸟一科,分别为龙鱼、畜兽、花鸟、墨竹、蔬果,有三十位花鸟画家,作品共计2400轴。其中虽含一些前代作品,但从庞大的数量中亦可窥宋朝花鸟之兴盛。再者,从史实来看,宋代也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花鸟画家,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

中国花鸟画各种知识素材

中国花鸟画教案 [教学内容]:中国花鸟画技法及中国花鸟画传统与现代材料与技法 [教学目的]:通过中国画概况的讲授,使学生能系统的了解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和基本概况。 并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国花鸟画的造型特点、艺术特点和基本至画法步 骤,领会中国花鸟画独特的审美特点,提高欣赏水平和表现水平,了解中国花鸟 画的教学特点和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观摩、示范、个别辅导、集体讲评。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四年制本科学生、教学重点在于工笔花鸟,特别是现代工笔花鸟画的基本技法学习。教学方式采用临摹、个别辅导相结合。在学生掌 握技法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领会能力,掌握中国花鸟画独特的审 美表现特点。 一、中国画概述及中国花鸟画的发展流变 中国画的历史悠久,深深涵泳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之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艺术表现形式。中国画历史虽然悠久,发展也很成熟,但其“中国画”之得名并不早,大致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之时,国人面对西方艺术为了树立中国艺术的独立品格才提出了这个概念。 学习中国画,首先要从总体上对中国画有一个概括的认识,诸如中国画的风格特点、艺术规律、美学思想等,树立一些基本的概念,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逐步的掌握中国画的艺术表现技巧。而要在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相应的成就,必须努力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各种修养,包括吸收西方文化的精粹,融会贯通,才可能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传统绘画,受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深深涵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数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等完整的艺术体系。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画的立意、意境、经营、笔墨、程式、风格等一系列艺术创造的经验和理论不断成熟的过程。这些经验和理论,既符合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又独具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质,有着明显的中国文化的传承与精神阐发,与世界各国的艺术相比较,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而且得到了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1,中国画的分类: 技法不同:工笔画,写意画 题材不同: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2,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特点: 人物画:传神写照 山水画: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知识补充]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鉴赏(一) 在人类早期活动中,文字还远未形成以前,就已有了绘画的萌芽。大约在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彩色陶器上画上各种图案花纹,或一些动物的形象。把过去的历史记载和近年来考古发掘中出上的文物对照来看,我国的绘画艺术在战国时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最突出的例子便是1949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陈家大山楚墓中 出土的一帼晚周帛画。画着一个侧身而立的细腰长裳的女子,合掌敬礼,左上方为乘龙跨凤升天之像。画家运用细劲有力的线条,生动地描绘了仪态端庄的女子,矫健腾飞的龙凤,表现了作者杰出的艺术才能。但汉以前的绘画,笔墨简略,构图还未臻复杂。

秦汉时代,对画工和画家作了不少记述。汉元帝时的 御用画工毛延寿,就是一个很好的肖像画家,把人物的像貌和年龄特质都能画得很逼真。同时汉代石刻如画像石、画像砖等,存世很多,所以汉代又可以石刻艺术为其特征。另外在辽宁的辽阳、营城子,河北望都等地发现许多汉墓壁画,说明汉朝的壁画也开始盛行。从汉墓壁画的表现手法和特点来看,大都以朴实的墨线,勾出形象的轮廓,然后用朱、青、黄等明快的原色加以点染,具有技法古拙而风格鲜明的特点。 东晋时期顾恺之的《文史箴图》,是为西晋诗人张华《女史箴》一文作的几段插图,在我国是最早的卷轴绘画,在中国和世界画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魏晋南北时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勃兴期。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西等大画家,蔚然并起,他们继承秦汉艺术的传统,并大大发扬创造,后人对他们的评语是:“张得其肉,陆得 其骨,顾得其神。”说明三人各有其独特的绘画风格。顾画中的线条,具有连绵不断、悠缓自然、非常匀和的特点。历代画家称顾的用笔“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或是“青云浮空,流水行地”。陆是顾的学生,画中的线条有连绵不断之状,而被人称为 “一笔画”。从文献记载获知张僧繇作画时, “笔才一二,像已应焉,”有点像后来的速写法,后来人将此种画法与顾、陆连绵不绝的一笔画加以比较,则

工笔花鸟画教案

中国工笔花鸟画教案 张伟 中国工笔花鸟画教案 [任课教师]:张伟 [职称]:讲师 [教学对象]:美术教育专业普本班学生 [教学时数]:总学时 : 90课时 [周学时]:18课时 [教学内容]:中国花鸟画技法及中国花鸟画传统与现代材料与技法 [教学目的]:通过中国画概况的讲授,使学生能系统的了解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和基本概况。 并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国花鸟画的造型特点、艺术特点和基本至画法步 骤,领会中国花鸟画独特的审美特点,提高欣赏水平和表现水平,了解中国花鸟 画的教学特点和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观摩、示范、个别辅导、集体讲评。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四年制本科学生、教学重点在于工笔花鸟,特别是现代工笔花鸟画的基本技法学习。教学方式采用临摹、个别辅导相结合。在学生掌 握技法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领会能力,掌握中国花鸟画独特的审 美表现特点。 一、中国画概述及中国花鸟画的发展流变 中国画的历史悠久,深深涵泳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之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和

艺术表现形式。中国画历史虽然悠久,发展也很成熟,但其“中国画”之得名并不早,大致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之时,国人面对西方艺术为了树立中国艺术的独立品格才提出了这个概念。 学习中国画,首先要从总体上对中国画有一个概括的认识,诸如中国画的风格特点、艺术规律、美学思想等,树立一些基本的概念,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逐步的掌握中国画的艺术表现技巧。而要在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相应的成就,必须努力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各种修养,包括吸收西方文化的精粹,融会贯通,才可能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传统绘画,受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深深涵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数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等完整的艺术体系。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画的立意、意境、经营、笔墨、程式、风格等一系列艺术创造的经验和理论不断成熟的过程。这些经验和理论,既符合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又独具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质,有着明显的中国文化的传承与精神阐发,与世界各国的艺术相比较,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而且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高度欣赏和赞扬。 发展至今,中国画的门类一般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三科,从技法表现手法来看,又有工笔、写意、重彩之别。此外,书法、篆刻、壁画、民间绘画都和中国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画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以“写意”为特点的中国画艺术观、以“笔墨”表现为主的中国画笔墨观和“聊以自娱”的文人画功能观以及高度程式化的创作观,等等。为了讲解简要,我们只能结合花鸟画对中国画的整体特点和艺术规律做一些概括性的叙述。 (一)、唐以前“山水”“花鸟”只是“人物”画的背景 唐以前“山水”、“花鸟”画只是“人物”画的背景,这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夔凤图》、《人物驭龙图》以及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等存世作品中明显看出来。当人物画已经在艺术本体上发展得很成熟时,山水、花鸟还显得较为稚拙。画史上有唐代边鸾、薛稷等人擅长花鸟画,但由于实物已经荡然无存,那么他们的花鸟画是作为衬景还是独立的花鸟画已经无法考证,但在新疆阿斯塔拉唐代墓室壁画中已经出现了作为单独画面的花鸟屏条。 (二)、五代宋初“黄徐体异”

写意花鸟画基础教学——以广州美术学院花鸟画专业梅兰竹菊课程为例

>学术论坛?美术学 艺术教育124ART EDUCATION 2012 · 11写意花鸟画基础教学 ——以广州美术学院花鸟画专业梅兰竹菊课程为例◆ 许敦平 一 学习中国画,一般遵循师法古人已有的技法程式,然后师造 化,从大自然获取灵感进行创作的顺序。写意花鸟画尤其是这样, 必须遵循由临摹到仿作再到创作的规律。这是前人的经验,对于我 们今天学习写意花鸟画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中国画写意的旨归在于神韵,即以意为之的意象手法。元代 汤垕在《画鉴》中说:“画梅谓之写梅,画竹谓之写竹,画兰谓之 写兰,何哉?盖花卉之至情,画者当以意写之,不在形似耳。”又 说:“盖其妙处在于笔法气韵神采,形似末也。”这就决定了写意 花鸟画表现手法的独特性,并由此独特性而创造的一整套精熟完备 的表现手法和创作经验。 写意花鸟画表现着画家多方面的修养,它不仅体现画家熟练的 笔墨与精湛的表现技巧,而且蕴含着画家对社会乃至人生的深入思 考与体察。中国绘画以笔墨为主,笔墨是写意花鸟画最重要的表现 语言,也是表现物象以至表达作者情感的基本语汇。写意花鸟画的 基本功是笔墨技法的练习,而要掌握笔墨的基本技法,可以从临摹 梅、兰、竹、菊入手。梅、兰、竹、菊作为训练写意花鸟画笔墨的 基础有其共性的规律,学画梅花是解决木本花卉枝干交搭的基础训 练;学习长叶草本的典范则是写兰;而通过对写竹的学习,可掌握 画面遮挡和短叶交搭重叠的前后关系;习得菊花画谱对花叶的概括 归纳、花头的陈置布势,也是画好花卉的基础。通过梅、兰、竹、 菊这4种花卉的技法练习,能更好地掌握写意花鸟画的基本功,然 后融会贯通,为进一步学习各种花卉打好基础。 前人称梅、兰、竹、菊为“四君子”,并以此寓托自己高尚的 品格。历代许多画家喜爱画梅、兰、竹、菊,托物言志,以笔墨抒 发思想感情,其作品正是中国文化的审美认识及追求的集中展现。 而历代流传的优秀画谱正是对审美规律和基本法则的概括,早在 宋代就有梅花谱传习,之后更有各种梅谱、竹谱等“课徒”“示 儿”画稿流传。发展到明清,形成了一套精熟完备的程式语言系 统,成为写意花鸟画入门的圭臬。清代王概编印的《芥子园画 谱》,几乎集中了中国画语言的全部法则和程式,其中的梅兰竹菊 画谱对绘画语言法式进行绝妙概括,以及详述了画法源流、风格、 技法特征、历代名家画稿等,使学者有轨可行,有规律可循,是学 习写意花鸟画规律性的基础范本,影响至今已成经典。许多成就斐 然的大家就是从临摹古典大师的作品及画谱开始,继而进行创造形 成自家气象。 二 梅、兰、竹、菊作为写意花鸟画笔墨基础训练的有效门径,已 是普通高等艺术院校及各个层次的写意花鸟画教学的普遍共识。目 前,选读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基于多方面的原因对中国画的认知普遍较低,这对于中国画的教学效果来说无疑增加了沟通的障碍,而也正是这个较低的基础,对学生这张“白纸”便能更好作系统安排。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知识结构的完善以及视野的开拓等有赖于学习期间课程安排,高的起点、高的要求和高的标准是相辅相成的。作为写意花鸟画的基础,梅兰竹菊课程是本科花鸟画专业二年级开始学习的第一个意笔课程,每年学生约16人,学时为4周(64学时),使用教材为元、明、清和近现代部分名家的高精复制品、画册画页、画谱及本院授课教师原作。具体有元代如吴镇墨竹谱、王冕梅花;明清如文征明、石涛和郑板桥、金农等扬州画派画家;近现代如吴昌硕、蒲华等海派名家以及齐白石、潘天寿等的画册画页;画谱则以《芥子园画谱》的梅兰竹菊画谱为主,兼及画史画论的研读。对画册及复制品、原作重在做笔墨风格技巧的学习研究,而画谱则侧重于程式图式及口诀的研究。课程学习紧紧围绕写意花鸟画的基本概念和笔墨技法,通过对梅兰竹菊画法的详述,对史论、画家、作品及技法特征进行系统论述,相互参证,旨在梳理画法源流,着重画理与画法的相互参证。并对梅兰竹菊做植物学的物理分析,从而与画法、画理相参照,理解传统的笔墨造型方法与其写意精神,加深对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及作为技法的“写意”的理解,形象而浅显地释疑与解难。在学习时间的分配上,第1周以画竹法为主;第2周为画兰法;第3周在基本掌握笔、墨、宣纸、水的性能的基础上,学习画梅法和画菊法;第4周则根据学生的爱好交替进行练习。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理解和疑惑,灵活给予指导与讲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习的兴趣。三临摹的方法包括对临、背临和意临,可同时反复进行,如此无非要于精研之后,根据其用笔、用墨规律大胆发挥。要求学生临摹之前应认真观察、深入研究摹本的风格特点,寻找规律,研究作者是如何观察生活,如何转换物理与画理的关系。对范本的用笔用墨特点与章法处理作深入研究、重点突破,切忌浅尝辄止。遇有佳作则精研不辍,取得经验自能触类旁通。对待各家各派的作品同此法,正如清代秦永祖《桐阴画诀》所说:“博览诸家,然后专宗一二。临摹观玩,熟习久之,自能另出手眼,不为前人蹊径所拘。”初学临摹要注意形似,其目的在于更深入地体现神似,进而在理解摹本的基础上抛开借鉴作画,或借其章法变化题材,或仿其笔法自画感受,或借题材章法而改变构图形式,这是学习写意花鸟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一环。画无定法,但有一定的规律和步骤,不论学习何种画法,都要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着色落

花鸟画

第一节中国花鸟画发展概况 花鸟画发展至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花鸟画从艺术构思到艺术表现形式,历代相沿日臻完善,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同时涌现出无数绘画大师。花鸟画它能反映自然、亲近自然、美画生活,长期以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花鸟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形成于唐代,并逐渐人物画、山水画并驾齐驱,成为中国画按题材分类的一大体系。花鸟画它涵盖了自然界所有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鱼虾、昆虫、果品等,范围之广是一种罕有的现象。 一、花鸟画起源及形成 花卉作为绘画表现的题材,在原始彩陶的纹饰中,以及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漆画、服饰和敦煌壁画中都多有表现。在中国早期卷轴画中,其花卉、禽鸟、山石等只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出现。如:晋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等。 二、花鸟画主要流派 1、徐黄异体 花鸟画在唐代独立成科后,在五代出现了以黄筌和徐熙为代表的两大画派,被称为“黄家富贵”和“徐家野逸”,画史上称为“徐黄异体”。徐熙、黄筌作品中所体现的不同艺术追求影响了以后近千年的中国花鸟画的发展。 2、宋代院体花鸟画 宋朝建立了翰林图画院,云集了原西蜀、南唐的宫廷画家。宋徽宗扩大了“翰林图画院”规模,致使这一时期的绘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宣和体 以赵佶为代表的这一时期的院体画叫“宣和体”,其特征是——准确细腻的具体形象刻画与整体上潜意的表达相结合,优雅、和谐、含蓄,富于诗情画意。 3、文人写意画 宋代中叶,画史上出现了崔白、吴元瑜等名家,他们的新作结束了百余年花鸟画坛上“黄家画风”一统天下的格局,改变了花鸟画创作的艺术观念,使花鸟画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审美感受上进入了自觉阶段,同时,画家在创作中主张的“夺造化”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论的发展,这一划时代的艺术主张为后来“得之于象外”的文人写意画风兴起创造了条件。 专以水墨画梅、竹、兰花、葡萄的,多半是文人画家,如文同、苏轼、杨无咎等,他们写梅、竹都是借物抒情,多有寓意,绘画成为感情发泄,进行自我表现的艺术形式。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院体花鸟画家迥然不同,都是淡墨横扫、整整斜斜、别具一格,因此,水墨写意花鸟画应运而生。 4、元人花鸟画 元代,由于文人画的兴起,工笔花鸟画开始走向衰退,画风上多承前朝的勾填法与没骨法两种形式。 ●白描墨染 元代花鸟画家王渊(字若水),所创造出的单纯墨勾墨染,俨然杂彩并呈的墨绘法,即后世所谓的“白描墨染”,为中国花鸟画开辟了新天地。 ●赵孟頫 一代大家赵孟頫对书法入画,不求形似的士大夫文人画的主张,奠定了元代文人画理论的基础。他的画以意韵为胜,聊写胸中之丘壑,一吐自己的清高与独立人格。 元代出现了吴镇、高克恭、柯九思等画竹高手以及画梅大家王冕等名画家。 5、明代小写意花鸟画 明代又恢复画院,画院画家承袭宋代传统并吸收水墨文人画技法,擅长宏幅大制,画风简括豪放。 代表画家有明初的边文进;中期的林良、吕纪以及明末的陈洪绶等人。 6、明代大写意水墨花鸟画 (1)陈淳

第十一讲 古代花鸟画

第十一讲古代花鸟画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美术欣赏课本中第十一讲《中国古代花鸟》。我从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花鸟画艺术鲜明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技法,以及其发展概况和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古代花鸟画家缘物寄情的特点,认识花鸟画的欣赏价值不在于形似,而在于得意,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激发人们爱美爱生活的感情。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花鸟画表现技法很丰富,历代画家不断有新的创造,着重欣赏分析古代花鸟画中区分工笔和写意这两种画法的不同。 2、中国花鸟画注重寓意,但不要从寓意着眼,而应从画家在作品中倾注的思想感情入手,启发学生从中获得审美感受。通过典型画家的代表作品,说明古代花鸟画的发展。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发现式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两幅图片的投影。 2、揭示课题:第十一讲古代花鸟画 3、教师提问:比较这两幅作品在表现风格上的异同。 4、学生回答。 5、教师小结。 三、传授新课: 1、概述古代花鸟画的形成。 2、五代:(1)“黄家富贵”黄荃五代西蜀画家字要叔,四川成都人。主要创作活动在

后蜀时期。擅画花、竹、翎毛、佛道、人物和山水,是一位技艺全面的画家。黄荃在中国古代花鸟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集众家之长,鸟雀师刁光胤,山水师李升,龙水、松石、墨竹师孙位,他能自出新意,不重蹈抄袭他人的陈迹,创出一种新体并使工笔花鸟画达到成熟期。黄荃的《写生珍禽图》其表现翎毛、昆虫等自然物态的精确性及其作为艺术形象的审美趣味性,确已达到妙造自然、形神兼备的地步。黄荃还继承和发展了边鸾描写活禽生卉的传统,以优美的笔致和赋色技巧表现动植物的生动情态。黄荃也能画山水、人物。与徐熙并称“徐熙野逸,黄家富贵” (2)“徐熙野逸”徐熙此图是散页,不知旧在何集册中,其作风甚为古朴。下押徐熙印,不牢靠,但却是北宋早期徐熙派的画幅。徐熙,钟陵人。《圣朝名画品》云:世仕为唐,为江南名族。熙善画花竹林木、蝉蝶草虫之类。多游园圃以求情状。虽蔬菜茎苗亦入图。写意出古人之外,自造于妙,犹能设色,绝有生意。《宣和画谱》(卷十七)云:今之画花鸟者,经常以色晕淡而成,独熙落墨以写其枝叶蕊萼,然后敷色,故骨气风神,为古今之绝笔。此图体察物态极深入,表现力极强,在纨扇的宽广画幅上,挥写着自然界诱人的动息,可称是写生的妙手。《豆花蜻蜓图》 3、宋代:赏析崔白北宋画家。字子西,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注重写生,精于勾勒填彩,体制清赡,笔迹劲利如铁丝,设色淡雅,别创一种清淡疏秀之格,一变宋初以来画院中流行的黄筌父子的浓艳细密的画风《双喜图》本幅描绘两只山喜鹊,向一只野兔鸣叫示警。山喜鹊属鸦科鸟类,有卫护领域的习性。一只腾空飞来助阵,一只据枝俯向鸣叫,并向闯入者张翅示威,野兔知道这是威胁性不太大的鸟类,无需像遇到鹰隼那样紧张,故伫足回首张望。三者动态与呼应之关系,恰构成似有「S」型之律动感。还有树木的枝叶、竹、草均受风而有倾俯之姿,更增添了活泼生动的声势与神韵。崔白是开始发挥写生精神的画家,靠超越前人的观察研究、及描绘能力,探索花木鸟兽的「生」意,摆脱花鸟属装饰图案的遗影,开创新的发展方向 《枫鹰雉鸡图》李迪南宋宫廷画家画面作对角线构图,主体禽鸟雄鹰置于左上角枯枝巅,俯首下视,紧盯着右下角的锦雉。雉鸡张口鸣叫,正向草丛中窜逃。斜线的呼应关系和雉鸡奔向画外的动态,营造出强烈的紧张气氛,扣人心弦。画家着意刻画苍鹰的眼、喙、爪三个关键部位,目光圆瞪,钢喙如钩,爪尖扣进树皮,既突出了鹰的凶猛矫健秉性,又强调出捕捉猎物时的力之凝聚和意念之专注,可谓真实传神。雉的形象也逼真如生,仓惶奔逃的姿态,惊惧的目光,乍开的羽毛,尤其是蹬出后腿又收缩脚爪的动作,准确地刻画出急于逃命又难脱厄运的情状,可见作者体察生物及其捕捉瞬间之动态的敏锐洞察力和写生传神的高超表现力。 作品的笔墨敷彩技巧也十分成熟。禽鸟工整精细,设色轻淡,承北宋崔白以来的院体花鸟传统画更增动感和生意。树干粗勾细染,斑纹点点,呈苍劲之质。枫叶、兰草、丛竹则细笔双勾,淡墨渲染,形体富有弹性,又疏密有致,画法遵循“宣和体”的写

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性及艺术特点终审稿)

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性及艺术特点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性及艺术特点: 花鸟画是宋代宫廷画院绘画的重要类别,在艺术上大大超越了唐代。宋代宫廷花鸟画家极重视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他们笔下的花果草木,务求生动逼真,合情合理,一丝不苟。其表现精工细丽,设色浓重典雅,造型周密端庄,反映出宋代宫廷贵族的审美特征。代表人物与作品是赵佶即宋徽宗,北宋画家,书法家。在政期间,扩充画院,兴办画学,鉴藏古画,编纂《宣和画谱》,使的宋代宫廷画院人才济济,达到我国宫廷绘画最兴盛的时期。赵佶长于工笔花鸟画。代表作《芙蓉锦鸡图》。 宋代是花鸟画空前发展的时期。一方面有画院画家应宫廷堂壁装饰之需而创作的承袭五代“黄家富贵“的花鸟画风;另一方面文人士大夫的水墨花鸟画也形成了独特的体系,与院体花鸟画并存而形成鲜明对比。院体花鸟画的繁荣,宋朝历代皇帝特别是宋徽宗的大力提倡起了重要的作用,涌现出了一批技巧高超的花鸟画家,崔白影响尤大。 黄筌介绍(课本) (课本)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安徽风阳)人,生卒年失考。宋神宗熙宁初为画院艺学,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注重写生,精于勾勒填彩,线条劲利如铁丝,设色淡雅,在继承徐熙、黄筌两体的基础上别创出一种清雅疏秀的风格。崔白还精于道释人物鬼神。他对院体花鸟画的兴盛产生很大的影响。《双喜图》是他的传世名作。 (课本)赵佶(1082一1135年):宋徽宗赵佶政治上昏庸无能,但酷爱艺术并极有造诣。他在位时扩充翰林图画院,提高画家的社会地位,建立

比较严格的考核制度,并经常亲自进行指导。他还广泛搜集历代文物,命下臣编辑《宣和睿览集》、《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汇刻书法《大观帖》等。他亦善书法,书风坚劲秀挺,被称为“瘦金书“。擅绘画,尤工花鸟。代表作有《听琴图》、《芙蓉锦鸡图》、《瑞鹤图》等,大约均系代笔而署宋徽宗御制。所以留传至今确为宋徽宗本人所作的画并不多。<芙蓉锦鸡图》是北宋徽宗赵佶的代表作之一。该画所描绘的是:一只毛羽绚丽的锦雉落在芙蓉花的枝上,压得芙蓉摇曳生姿,锦雉凝神注目蝴蝶的神情动态,芙蓉花娇弱妩媚的姿容,都描绘得生动感人;左下角菊花向斜上方生长的姿态优美。这幅画描写了花枝和禽鸟的动态,芙蓉把锦鸡压得很低,栩栩如生,三种形象连在一起,构成了整体效果,使得整幅画既具体精到,又典雅堂皇,设色艳丽,充满活泼与吉祥的气氛。它体现了宋代花鸟画的成就及其特色,也代表了“院体”花鸟画的一种艺术风格。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黄派之画多写禁中珍禽瑞鸟,奇花怪石,用笔工整,设色堂皇。此派画法,以细挺的墨线勾出轮廓,然后填彩,后人评为“勾勒填彩,旨趣浓艳”。而徐熙江南处士,“多状江湖所有,汀花野竹,水鸟渊鱼。”此派画法多作粗笔浓墨,略施杂彩,而笔迹不隐,素有“落墨花”之称。 黄筌画派、徐熙画派都为五代花鸟画派的一支,黄居西蜀画院统治地位。入宋后,画风延续将近一百年,当时花鸟画无不以“黄家体制为准。”

宋元明清花鸟画研究

课程:宋元明清花鸟画研究任课教师:高卉民教授 作业题目:宋元明清四朝水墨花鸟画之流变专业:美术学 姓名:郭丽娟

宋元明清四朝水墨花鸟画之流变 宋元明清四朝是水墨花鸟画的发展流变期,水墨花鸟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条发展脉络,这三条发展脉络分别为院体绘画一脉、禅宗绘画一脉、文人绘画一脉。在文人画一脉中包含士夫文人画家和坊间文人画家两个层面,这三条发展脉络如同三条轨迹,始终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渐而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水墨花鸟画传承体系"如果从水墨花鸟画发展的空间范畴上来划定,与上述三条发展脉络相对应,有三大空间范畴,分别为:宫廷魏阀、释道绪门和市井坊间这三个空间范畴合起来基本构成了水墨花鸟画发展的外在环境,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水墨画的传承与流变,就水墨花鸟画而言,其画风确立是在唐、五代时期,到了两宋,在画风上逐渐趋于多样,可以说,两宋是水墨花鸟画风格的最初分流期,也就是说,到宋代末期,基本形成了三种水墨花鸟画风格,并且,这三种风格同时存在"从作品文化内涵上看,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和渗透的关系"譬如,一些水墨花鸟画作品中,既有皇家院体风范,也兼有文人书卷气息和宗教气息;特别在一些文人画中,融入了大量的禅宗意味,这与禅宗在中国宋代的逐渐拓延不无关系。 一、两宋水墨花鸟画之新格 宋代进一步确立了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其中花鸟画所涉及的题材最为广泛,包括花卉、禽鸟、畜兽、鱼虫、蔬果、器皿等六大类;从绘画内容上看,花鸟画也涉及宗教神话的题材内容,譬如:龙、凤、玄武、麒麟、貌琳等瑞兽在绘画表现形式上,宋代主要有两种,一种依然是着色画,另一种就是水墨画,从绘画技艺风格上看,北宋主要以院体设色工笔一路为主,意笔水墨绘画虽也有一定的比重,但较之院体工笔画风,显得稍逊一筹,究其原委,主要是因为北宋以来依旧延续了五代黄荃设色工笔画风,徐熙的画风尚未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心仪,黄荃和徐熙的画风,被时人称为“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但到了南宋时期,态势发生逆转,徐熙一路画风逐渐升温,得到更多包括皇家贵族及士大夫阶层人士的青睐,虽然宋代末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式微之势难以避免,但在绘画艺术上,依旧保持着相当的活力,特别是文人画的逐渐兴起,给予了中国绘画艺术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两宋时期的绘画,无论是人物山水花鸟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倾向于院体一格,此时山水画一科,承前代法度,多见水墨点虱之作,技艺娴熟,境界幽夏,堪喻酒之醇,人物、花鸟在绘画表现技艺上也日臻完善,观察细致,描绘精微,堪称绝妙,水墨画风在这一时期也承前贤墨韵,有所发展,如梁楷、扬无咎之水墨画作,两宋时期在工笔花鸟画方面的成就最为显著,渐成为花鸟画发展史上的高峰时期,水墨花鸟画也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