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对外贸易改革及其影响

俄罗斯对外贸易改革及其影响
俄罗斯对外贸易改革及其影响

俄罗斯对外贸易改革及其影响

胡国松、董建蓉

2013-2-27 17:19:46 来源:《欧洲研究》1997年第4期内容提要:冷战结束后,代表东方阵营的重要国际经济组织“经互会”(CMEA)于1991年1月正式解散。“经互会”的解散改变了前“经互会”各成员国的对外经贸环境,各国针对这种变化纷纷对本国对外经贸政策进行了重大改革。本文主要分析和阐述“经互会”解散后俄罗斯对外经贸政策的改革,以及这些改革对俄罗斯对外贸易、对俄罗斯同西方国家的经济关系和同中国的经贸关系产生的影响。

胡国松:1964年生,1990年获四川大学对外经济贸易系硕士学位,现为西南石油学院工商贸易系讲师。

董建蓉:西南石油学院工商贸易系。

通讯地址:四川南充西南石油学院工商贸易系(637001)

1991年1月,对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相互间贸易有着决定性影响的“经互会”终于宣告解散,从此,俄罗斯的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同年11月,俄罗斯发布了《关于俄罗斯境内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的第213号总统令,宣布彻底废除对外经济联系的国家垄断制,规定任何企业都可以自由从事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总统令发布后,俄罗斯对外贸易自由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外贸易政策改革也全面铺开。俄罗斯对外贸易政策改革及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将对俄罗斯对外经贸关系及东西贸易关系产生极大影响。

从1949—1991年的52年间,前苏联的对外经济贸易关系一直在“经互会”框架内进行。

在“经互会”框架内,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根据“经互会”会议(“经互会”最高权力机构)确定的“五年协定”有计划地进行。成员国之间的年度贸易以实现“五年协定”为目标,按双边达成的贸易备忘录安排。成员国相互贸易的价格以“转帐卢布”(一种记帐单位,用于成员国之间办理贸易和非贸易结算及信贷的清偿工具)计算。这种价格与世界市场价格有极大差异,在部分类别的商品贸易中,价格差异相当突出。例如能源产品的价格,在“经互会”成员国的能源产品贸易中,价格是根据世界市场五年的价格,通过移动平均方法计算,然后按套算汇率将其折算成“转帐卢布”。从总体上讲,“经互会”的能源产品价格较世界市场价格低得多,而制成品价格(往往根据双边谈判确定)一般又高于世界市场价格。由于前苏联向其它“经互会”成员国出口的主要是石油和原材料产品,而进口主要是制成品,因此其贸易条件处于不利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贸易条件的不利是前苏联向其它“经互会”成员国的一种“援助”或补贴。

1991年,“经互会”解散,俄罗斯的对外贸易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俄罗斯同其它独联体国家和其它前“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在贸易价格上逐步同世界市场价格接轨,在支付、结算方式上改由硬通货进行。

贸易环境的变化,也使俄罗斯在对外贸易政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和改革。俄罗斯对外贸易政策改革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口自由化和出口管制。

1992年初,俄罗斯取消了大部分商品的进口许可证和进口数量限制,进口政策实现了较大程度的自由化。但是对于部分商品的进口仍由国家控制,这些商

品主要包括:消费品(主要是食品和药品)、投资商品和工业原材料。这部分商品约占俄罗斯对外总进口的47%。国家统一进口这些商品,然后经过价格补贴后转卖给国内消费者。

1992年上半年,俄罗斯没有进口关税。7月开征5%的进口关税。9月进口关税率提至15%。除食品和药品外,含酒精饮料、小汽车、电视机、电话机、乐器、部分服装和鞋类商品的进口关税升至25%。

在进口自由化同时,对出口仍实行较为严格的控制。

1992年1月,俄罗斯仍对60多个大类的商品征收出口关税,主要意图是缩小这些商品国内价格同世界市场价格的差异。而且许多出口商品还受到数量限制。维持数量限制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保持重要原材料的国内价格低于世界市场价格;二是保证这些商品的国内市场供给。

出口配额最初用于23个大类商品(包括燃料、黑色及有色金属和初级化工产品),这些商品占俄总出口的70%以上。

1992年7月,俄罗斯“对外经济关系部”公布了所谓“战略性重要商品”(主要是以前实行出口数量限制的商品),这些商品共计13个大类,包括:原油(凝析油)、石油产品、天然气、电力、煤炭、木材和纸浆、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生铁和钢材、化肥、无机酸、裘皮、粮食、油粕。这些商品必须由“对外经济关系部”批准的800多家“特别出口商”专营。这一政策的目的是防止低价竞销,稳定政府收入和保证外汇收入及时汇回国内。

第二阶段:放松出口管制与加强进口保护。

1993—1994年间,由于国内价格已接近世界市场价格,出口政策明显自由化。

1993年1月起调低某些商品的出口关税。与1992年下半年相比,出口应税商品有所减少,多数商品出口税率有所降低,但易贸合同项目下的商品出口关税逐步有所提高。1993年11月起俄罗斯实行新的出口税制,新税制将出口应税商品种类从52大类减为29类,除石油和铅、锌、镍矿石等少数原料性商品出口税率有较大增加外,大部分商品,特别是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出口税率大幅度下降。煤炭、建筑材料、大部分黑色金属及其制品出口免征出口税。

“特别出口商”数量也大为减少。为加强对原材料出口收汇的管理和削减“特别出口商”数量,1993年6月,由“对外经济关系部”牵头,开始对“特别出口商”的经营活动进行审查,结果只批准了41家企业继续享有“战略性重要商品”的出口专营权。从1993年11月起,俄罗斯正式决定煤炭、木材和黑色金属完全放开经营,不再由“特别出口商”专营。

为防止资金外流,加强对出口收汇的管理和使用,俄罗斯政府于1993年3月公布了第205号决议。1994年1月又出台了新的外汇管理制度,按照新的外汇管理制度,所有出口合同都必须在相关经贸部门登记,并取得“商品护照”。

从总体上讲,到1994年,所有出口管制都基本上取消,出口基本实现自由化,国家(政府部门)垄断出口商品数量从1992年初占俄罗斯出口的30%以上降至1994年的15%。

在出口管制放松的同时,进口管理却愈益趋向保护主义。

俄罗斯国家海关委员会决定从1993年2月起对某些进口商品开征增值税,对一些特殊商品要加征消费税。加征消费税的商品有酒类、香烟、小汽车、珠宝、

裘皮服装等,税率为海关结价的10—90%。增值税是在商品海关估价、进口关税和消费税额基础上计征的。对食品及其原料、药品、医疗设备、儿童用品、某些设备、人道主义援助商品等进口免征增值税。对于既征进口关税又征收消费税的商品,其增值税的实际税率是相当高的。

1993年4月起,俄罗斯实行新的进口关税。新的进口税制实际上就是实行差别税率,即从不同国家进口商品税率各不相同,例如,从与俄罗斯订有最惠国待遇协定的国家进口商品使用基础税率(5—15%);从与俄未订有最优惠待遇协定的国家进口商品加倍征收进口税;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减半计征进口税;从最不发达国家进口免征进口税。

1994年7月,在国内生产企业的迫切要求下,进口关税又提高了60%以上,而且应征税商品范围也扩大了。例如,食品以前是免税的,此时也被征收15—20%的进口关税。

国家(政策部门)集中进口的商品急剧减少,其在总进口中的比重从1992年的47%降至1994年的9%。同时,政府对进口商品的价格补贴也大大减少了,到1993年末,进口商品的价格补贴实际上已基本取消。

“经互会”的解散及俄罗斯贸易政策的改革,使俄罗斯对外贸易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外贸额连年下降。与独联体国家贸易除外(以下同),1992年俄罗斯外贸额为731亿美元,较1991年下降了23%,较1990年下降了52%,其中出口额为380亿美元,比1991年下降了25%,进口额为350亿美元,比1991年下降了21%。1993年俄罗斯外贸额进一步降至700亿美元。1994年俄罗斯外贸额出

现了自1990年以来的首次增长,达798亿美元,较1993年增长14%;1995年增至976亿美元,较1994年增长22·3%,超过1991年的水平(参见表1)。

1991—1993年俄外贸额下降除了外贸政策变化外,还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东欧各国在经济转轨时期出现的经济困难,使这些国家对俄罗斯商品进口大大减少;二是前苏联解体,使前各加盟共和国的经济联系遭到破坏,供求系统陷于瘫痪,俄罗斯的出口潜力下降;三是俄罗斯经济转轨时期面临一系列的经济、政治难题,对外贸易只是被当作缓解国内经济困难的手段之一,重视程度不够(或许可以说是有心无力)。

其次,对外贸易地理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格局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俄罗斯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上升,原“经互会”国家所占比重下降。1994年,在俄罗斯对外贸易中,独联体国家占23·42%,独联体以外的国家占76·58%,其中,独联体外的欧洲国家占52·88%,独联体以外的亚洲国家占15·03%,非洲、美洲、大洋洲分别占0·80%、7·54%和0·34%。1995年,独联体国家占21·12%,独联体以外国家占78·88%,其中独联体以外的欧洲、亚洲分别占52·99%和16·13%。非洲、美洲、大洋洲分别占0·74%、8·91%和0·11%(参见表2)。俄罗斯贸易地理分布的这种变化除前述原因外,还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俄罗斯同前“经互会”成员国的贸易由“转帐卢布”变为按国际市场价格计价和以可自由兑换货币支付,使相互贸易全面下降;二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产品都较有竞争力,对俄罗斯有吸引力。

第三,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变化不大。俄罗斯主要出口商品仍是原材料商品,制成品所占比重很小。例如,能源性商品出口在总出口中所占比重高达50%以上,而机器设备所占比重不到10%。食品、日用消费品和原材料仍是俄罗斯主要进口商品。1995年,食品和原料进口占总进口的30%,食品比重最大的是肉、动物油、

原糖等。俄罗斯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是,前苏联长期实行偏重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轻视轻工业和牺牲农业的政策造成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在90年代上半期没有明显的改观。

俄罗斯对外贸易政策改革,对俄罗斯同西方国家经贸关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东西贸易关系。因此在分析这一问题时有必要考虑前“经互会”成员国。

在发展跟西方经贸关系方面,前“经互会”其它成员国同俄罗斯相比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方面,前“经互会”所有成员国的经济转轨都是在商品短缺的条件下进行的,对外贸易是各国获取外部资金的重要渠道。“经互会”的解体,原内部记帐贸易由硬通货支付货款取代,使各国普遍存在外汇缺乏的问题,因此,相互贸易额减少势在必然,它们都期盼从对西方国家的贸易中获取宝贵的外汇。另一方面,前“经互会”其它成员国与俄罗斯相比,在发展同西方的经贸关系方面环境相对宽松。首先,与俄罗斯不同,大多数中、东欧国家在改革之初都未对出口贸易实行任何程度的限制;其次,大多数中、东欧国家贸易自由化较俄罗斯为早;第三,俄罗斯同西欧国家的贸易从未签订任何互惠条约或协定,而东欧国家同西欧国家的贸易一直在有关建立自由贸易的协定下运作(例如欧共体国家间的“欧洲协定”,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国家的“自由贸易协定”)。从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俄罗斯同欧共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国家的贸易受到前“经互会”其它成员国因素的影响。

欧盟对俄罗斯商品一般未设数量限制。自1993年1月起,欧盟已给予俄罗斯最惠国待遇。在普惠制下,俄罗斯10%以上的商品可以免税进入欧盟市场。根据1995年欧洲委员会的估计,欧盟对俄罗斯商品征收的进口关税是很低的,平均只有1·10%。

虽然俄罗斯商品进入欧盟几乎是免税的和非配额限制的,但有些商品也常受“有条件保护”(又称为“保障和反倾销措施”)之苦。1993年俄罗斯部分钢制品和铝制品还受到保护性配额的影响。而大量有关化学和其它原材料产品又受反倾销措施的制约。到1995年中期,欧盟对俄7大类商品实施了反倾销措施和反倾销调查。欧盟对俄罗斯产品的其它壁垒还包括禁止进口(包括活牲畜和肉类制品)和限量进口(包括鱼和鱼类制品)。

1996年6月,欧盟同俄罗斯联邦签订了“伙伴合作协定”。这个协定是欧盟根据最惠国待遇同俄罗斯订立的一个非互惠协定。它极大地改善了俄罗斯产品进入西方市场的环境,也为俄罗斯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创造了条件。

其它“经合组合”国家也先后给予俄罗斯最惠国待遇和普惠制待遇。而且,西方国家在“多边出口管制共同协调委员会” (COCOM)主持下取消了对俄罗斯出口限制,为俄罗斯进口西方高技术产品创造了条件。

1992年,俄罗斯同欧共体的贸易额为183·5亿美元,其中出口为87·3亿美元,进口为96·2亿美元。1993年同欧共体的贸易额为270·80亿美元,较1992年增加45·57%,其中出口为155·38亿美元,进口为155·42亿美元,分别较1992年增加78%和20%。1994年和1995年俄罗斯同欧共体贸易有较大幅度增加。但从贸易结构讲,正如有关专家所分析的那样,俄罗斯对欧共体的出口增

幅将大于进口增幅,而出、进口增幅又都小于中、东欧国家对欧共体的出、进口增幅。

从北美地区看,俄罗斯对该地区的出口增幅将大于东欧国家,理由是:其一前苏联对北美市场的出口强度低于东欧国家,出口增长潜力大;其二是随着东欧国家对外贸易进一步自由化和欧共体逐步取消歧视性贸易壁垒,加之现已存在的贸易互惠协定,东欧国家可以相对容易地大力拓宽欧共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市场,而不必花大力气去拓展北美市场。

从总体上讲,俄罗斯外贸政策改革缺乏连贯性,先是1992年大胆的进口自由化和出口限制,接着又是1993—1994年的进口保护和放松出口管制。政策的多变,既使俄从事外贸的企业无所适从,同时对俄罗斯同西方国家的贸易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同时,俄罗斯至今仍保持了相当高的进口关税(30%以上,平均关税15%左右),这离西方国家所要求的6—7%(即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还相差甚远。显然,这对俄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是极为不利的。

俄外贸政策改革对俄中贸易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中俄两国人民交往历史悠久,有着传统的友谊。中俄两国毗邻,运输便利,两国都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和扩大双边经贸合作,有利于促进两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1992年,中俄经贸关系取得了重大进展,两国贸易额达58·6亿美元,超过了我国同原苏联贸易的最高水平。1993年,中俄经贸关系继续发展,相互贸易额达76·8亿美元。但自1994年起,中俄经贸发展由于许多原因出现了波折,影响了贸易额扩大,1994年两国贸易额降至51亿美元,1995年头几个月贸易额

为41亿美元(参见表3)。在诸多影响中俄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中,俄外贸政策改革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表1 俄罗斯联邦对外贸易额及变化

*同独联体国家贸易除外。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鉴》1992—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对外贸易》(俄)1996年第1—2期。

表2 1994—1995年俄罗斯联邦对外贸易地理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对外贸易》(俄)1996年第1—2期数据推算。

表3 俄罗斯同中国贸易额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鉴》1992—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同原苏联的贸易采用易货方式,这种方式在两国的经贸中运行了几十年,并且以唯一的一种贸易方式存在,受到双方欢迎,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由于易货方式存在的各种弊端,特别是俄方经济界人士认为易货贸易中俄方企业吃了亏,因此,自1993年以来俄方实行了各种限制易货的政策法规。俄罗斯政府规定,自1993年1月1日起凡易货贸易出口商品在基础税率基础上再加征50%的出口关税,并集中管理原材料商品出口,这类商品出口要经俄罗斯“对外经济关系部”审查批准的“特别出口商”专营,并实行许可证和配额管理。上述措施的出台,使俄罗斯外贸企业对易货贸易失去了兴趣,制约了俄罗斯出口的发展。可以说,自1993年第四季度开始出现的中俄贸易滑坡跟这一政策有极大关系。

在进口方面,俄罗斯联邦海关委员会决定从1993年2月1日起对部分商品开征增值税(在商品海关估价,进口关税和消费税额基础上计证、增值税率为20%),对某些规定商品(酒类、小汽车、香烟、裘皮服装等)还加征消费税(税率为海关估价的 10—90%)。再加上卢布贬值这些政策的因素,促使进口商品成本增加,进口下降。显然,这对中俄贸易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此外,俄罗斯联邦吸引外资,兴办合资企业的《俄罗斯联邦外国投资法》同世界许多国家的外国投资法有较大差别,国外投资者很难准确把握,某些规定使外国投资者在俄罗斯投资要承担较大风险。例如,《俄罗斯联邦外国投资法》规定:外资企业必须将所收入外汇的一半交售俄罗斯当地外汇银行,所获卢布不保值。加之对房地产买卖的限制也极为严格,不动产产权不明,政策多变,既影响

了我国企业开展业务,也导致了我国一些有意与俄方合作的公司和企业顾虑重重,多持观望等待态度。

虽然中俄经贸关系受到上述政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且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风险,但是两国都有进一步发展经贸合作的愿望,经贸合作的潜力很大。可以说,只要双方在平等互利睦邻友好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努力,双方经贸合作的前景将十分光明。

结语

很明显,在改革初期,俄罗斯运用多种“战略性”贸易政策来减少过渡成本,在此期间俄罗斯对外贸易政策的核心就是“出口管制和进口自由化”。到1994年末由于国内价格同世界市场价格的差异明显缩小,出口管制和进口补贴随之逐步取消,但同时又加强了其它形式的管制措施,如控制汇率和外汇变动,以及提高进口关税、进口商品的国内税和扩大应征税商品范围。这些政策措施对俄罗斯外贸额、外贸商品结构、外贸地理分布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对俄罗斯同西欧、北美和中国的经贸关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就这些政策措施对俄罗斯同前“经互会”成员国以及其它独联体国家的经贸关系产生的影响也作了一些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doc5)(1)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更好地通过贸易发展战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提高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充分利用WTO赋予的各种许可的措施,制定并建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X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导致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环境出现了新变化。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可以带来整个世界X围内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最优配置,这一点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中国只有积极参与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在更大X围和更深程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需要。进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发展,故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会与日俱深。中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二、WTO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潮流

(一)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潮流。考察国际贸易的变迁历史,一国对外贸易的产生、发展都是在其国家干预、保护下而进行的,国际贸易过去没有、将来也不可能离开国家的干预而存在。那种认为国际贸易是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发展的观点是没有历史依据的。经济学家卡尔?博兰尼论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从起源上说,对外贸易具有冒险、勘探、狩猎、掠夺和战争的性质,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关系。同时对外贸易也绝非意味着双向的和平关系,即使它共有这样的内涵,通常是根据互惠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市场交换的原则。 (二)WTO与国际贸易发展。WTO是一个调整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它通过规定各国政府所应承担的主要契约义务,来规X各国对外贸易立法与规章的制定和实施。WTO大大拓展了多边贸易体制规X的X围,将长期游离于GATTs规则和纪律之外的主要货物贸易领域——农产品贸易以及纺织品与服装贸易拉上了自由贸易之路,而且还扩展至服务贸易、知识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并加强了约束能力。无论是赞同或是反对WTO者,大都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动自由贸易。支持者自然认为WTO是在促进贸易自由化,是为了打破贸易障碍和建立一套自由和平等的竞争规则。批评者尽管对WTO有极大的保留,但在论述的层次上,却往往未能摆脱将WTO 当作为自由贸易推动者的迷惑。实际上,WTO在本质上只是一套管理国际经济的机制,与实际上实行的国际贸易是否自由无关。而现实中的国际贸易是自由还是保护其关键取决于一些贸易大国的国际贸易行为。历史已经证明,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只有当他们的经济竞争力足以称雄世界以后,才会愿意推行自由贸易的政策,同时大力鼓吹自由贸易的论调。由于各国国家利益的不同,21世纪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路途并不会非常平坦,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交织在一起是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特征。 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

中俄经济改革对比

中俄经济改革对比 (行政管理201150010338 李鹏飞) 中国由传统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改革已进行20多年了,而上个90年代,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政府根本改变苏联经济体制,普金政府也力图振兴俄罗斯经济,走上了另一条改革之路,这就与中国形成了比较。 一、俄罗斯政府经济改革情况介绍 (一)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经济体制转轨政策(1991-1999) 1991年12月21日,原苏联的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成立独联体,宣布苏联不复存在。独联体成立后,原苏联的政治和经济形势急剧恶化。虽经叶利钦重用的几届政府几次经济体制的激进或渐进改革和转轨的政策交替运行,并未摆脱苏联成立以来的苏俄历史上和整个现代世界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困境。 叶利钦领导下的盖达尔政府一开始极力倡导激进的“休克疗法”式快速改革和转轨。即在较短时间内按总体改革蓝图,推倒原有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制度的改革。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放开物价。规定各种物品自由定价和收费,随市场供求关系波动,结果90%的零售商品和85%的工业品批发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第二,实行国营和地方企业私有化。按计划,1992年俄罗斯20-25%的国家企业私有化,实行自由买卖,两年内完成土地私有化,到1996年,私有化的企业和非国有经济的产值分别占俄GDP的60%和企业总数的70%。第三,实现无赤字预算的紧缩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第四,取消国家对外贸的垄断,放开进出口贸易。第五,卢布在俄国境内可以自由兑换,由原来的多种汇率制度过渡到双重汇率制。这些急剧变化的激进政策导致1992年第一季度物价上涨11倍,生活水平下降2.5倍,工业生产下降2.5倍。1992年6月30日俄罗斯政府提出生化经济改革纲领,设计在1992-1993年刹住滑坡,1994-1995年走出危机,1996年起实现增长。其后又连续出台配套改革举措。但是滑坡形式并未扭转,卢布急剧贬值,1992年初1美元兑换90卢布,9月1:240,无法实现卢布兑换自由计划。事实表明叶利钦和盖达尔的激进休克疗法完全破产。 1991年以来俄罗斯经济改革中的“加速理论”和“休克疗法”理论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全面自由化和所有制私有化方针也被实践证明是有害的。不顾国情、不顾实情,一味照搬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甚至以为现代西方模式就是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是要吃大亏的。叶利钦作为俄罗斯走上改革和市场经济之路的带头羊,在他任上经济一直走下坡路。 (二)、俄罗斯普金政府振兴经济改革之路(1999-) 在21世纪初,在经历1991年苏联社会主义解体转轨为俄罗斯资本主义带来的经济大破坏和大倒退以后,普金政府大刀阔斧地进行振兴经济改革,开始了俄罗斯复兴之路。这种转轨资本主义既不是大俄罗斯帝国的复活,也不是步发达资本主义模式之后尘,而且一种拖着已被废弃的社会主义的躯体、又笼罩社会主义阴影的,运用资本主义机制快速壮大俄罗斯帝国的混合资本主义。俄罗斯的转向资本主义无疑壮大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实力,同时也使现代化的模式更趋多样化。 弗拉基米尔·普金(1952--)1999年底出任代总统,2000年,以52.9%的支持率当选俄罗斯总统,2004年连任。普京以民族振兴强国富民为使命,紧抓经济发展着个中心,强化中央集权政权,扩大社会和解,以图重现当年彼得大帝和苏联斯大林时代的强国梦。

俄罗斯农业改革及其经验借鉴

俄罗斯农业改革及其经验借鉴 林跃勤 一俄罗斯农业改革的基本内容 ( 一) 打破国家垄断, 实行土地私有化 土地私有化作为俄罗斯私有化的组成部分, 首先是农用土地制度的变革。俄罗斯农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将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形成新兴的农场主阶级, 并推动新型市场农业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根据1990 年通过的《土地法》、1991 年4 月25 日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土地法典》、1991 年12 月27 日发布的《关于俄罗斯联邦实施土地改革的紧急措施》等法律法规, 俄罗斯实行土地制度改革。2001 年10 月10 日, 即经过7 年争论之后正式通过的新的《俄罗斯联邦土地法典》规定, 包括农业用地在内的土地可以实行私有化, 但只允许非农业用地( 居民点占地、工业、交通和邮电用地等, 约占全部农业用地的2.7%) 进入流通。2002 年7月9 日, 俄罗斯通过《农用土地流通法》并在6个月内生效。该法有限制地允许农用土地买卖, 但禁止将农用土地卖给外国人、无国籍人士和外资股份超过50%的合资企业。 经过土地所有制改革, 到1998 年年初全俄11200 万农村居民获得了1.159 亿公顷土地, 地方自治机构得到了3 600 万公顷土地, 而个人副业、集体果园和花园占地达840 万公顷, 建立土地再分配基金3 300 万公顷。1998年, 农业经济私有成分从1993 年的64.2%上升到87.1%。2000 年, 97%的土地所有者已经得到了土地所有权证书。土地私有化使俄罗斯实现了由原来的土地单一国有制( 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经营) 转变为以私有和集体所有为主、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土地所有制关系, 彻底解决了苏联时期70 多年的土地所有权与经营 权分离状态, 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此外, 农业企业也根据1992 年9 月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 一、俄罗斯的经济转轨 (一)俄罗斯经济是原苏联经济的主体 俄罗斯经济占原苏联经济的比重(%): 国民生产总值占70% ; 石油产量占90.9% ; 发电量占62.5%; 经济综合能力占60% ; 天然气占77.3%; 煤产量占55.4% (二)俄罗斯的激进经济改革 一是实行生产资料的私有化 把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二是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盖达尔激进经济改革的内容; 盖达尔激进经济改革的内容; 全面紧缩银根; 大规模私有化 激进改革的严重后果: 首先,体制转轨成效甚微 1999年俄罗斯工人生活状况与上年相比: 货币工资下降24.8% ; 实际工资下降35.9% ; 失业率12.5% ; 贫困线以下35.3% 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展 一是出现了多种经济并存的所有制格局 二是某些市场经济的要素正在逐步形成 三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四是经济形势也出现了一些好转的迹象 通货膨胀率下降(Bieudo) (三)俄罗斯经济政策调整趋向 俄罗斯经济政策调整: 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 权有化趋向长期化; 制订“发展预算”努力刺激投资和生产; 加强社会保障; 坚持扶持和刺激本国工农业生产的方针 二、俄罗斯的政治体制 (一)俄罗斯政治体制的特征 俄罗斯政体 俄罗斯已经建立一个介于美国和法国之间的政治制度,总统拥有很大权力,同时增强议会职能,实行三权分立。 俄罗斯政治体制结构: 总统制; 两院制; 联邦制; 多党制 总统制: 总统制是俄罗斯新政权体制的核心。新宪法不仅明确规定了总统制的政体,而且特别强调了总统的权力和地位。 多党制: 早在1990年,俄罗斯就开始实行多党制,但当时并未得到宪法认可,新宪法则明确承认了多党制原则。新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多党制的发展和完善。 普京上任: 1999年8月9日,叶利钦提名国家安全局局长普京为新总理和自己的接班人,8月16日普京正式就任俄罗斯总理。 二、俄罗斯的外交战略 (一)叶利钦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

【外贸课堂】 俄罗斯经贸概况及行业市场分析

俄罗斯经贸概况及行业市场分析 一、俄罗斯简介和经贸状况 俄罗斯国土面积1707.54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4.3万公里,濒临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的12个海;陆界长达1.7万公里,与14个国家接壤,领土36%在北极圈内,自北向南为北极荒漠、冻土地带、草原地带、森林冻土地带、森林地带、森林草原地带和半荒漠地带。共横跨11个时区。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温暖,春秋两季很短。 俄罗斯联邦由83个平等主体组成,包括21个共和国、9个边疆区、46个州、2个联邦直辖市(莫斯科和圣彼得堡)、1个自治州和4个自治区。分布在7个联邦区(中央区、西北区、南部区、伏尔加河沿岸区、乌拉尔区、西伯利亚区和远东区)。 俄罗斯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其储量居世界前列的有:天然气、铁矿石、煤、镍、石油、铜、铝、黄金。俄森林覆盖率50.7%,面积居世界第一位。非金属矿藏极为丰富,石棉、石墨、云母、菱镁矿、刚玉、冰洲石、宝石、金刚石的储量及产量都较大,钾盐储量与加拿大并列世界首位。渔业资源、水力资源丰富。 俄罗斯联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俄罗斯族是最大的民族,占总人口的79.82%(2006年2月)。俄罗斯境内的民族语言分为4大语系,即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高加索语系、乌拉尔语系。共有大约150种语言,俄语为主要语言,属印欧语系的斯拉夫语族。俄罗斯联邦境内宗教主要有基督教、伊斯兰教、萨满教、佛教(刺嘛教)和犹太教等。基督教以俄罗斯东正教流传最广,教徒人数最多。 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俄罗斯经济未能独善其身。自2008年8月俄格冲突、国际油价下跌之后,俄出现了资金大规模撤离、股市暴跌、卢布大幅度贬值、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进出口削减、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居民实际收入下降、失业扩大、经济增长减速消极趋势,呈现出典型的高通胀低增长的滞胀局面。俄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政府通过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拨款被截留用于外汇投机。在外部需求特别疲软的情况下,俄经济危机可能持续2-3年。表现在: 1、俄罗斯股市自年初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持续下跌,仅去年9月16日一天之内俄股市市值跌幅达30%,截止到去年12月下旬跌幅已达70%以上。 2、俄罗斯卢布对美元汇率自去年8月以来不断贬值,持续下跌,卢布对美元实际贬值超过30%。从目前的形势来看,2009年俄经济可能会呈现出高通胀、负增长的不利局面,经济衰退可能会延续2-3年,消费市场萎缩,金融系统运转不灵。俄企业支付能力下降、速效困难,需规范贸易方式,规避风险。 3、自去年10月下旬以来,俄国际储备不断减少,资本外流严重。 4、银行信贷链中断。俄银行体系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短缺,近期内俄商业银行已很难取得国外贷款,主要靠银行间市场以有价证券作抵押通过回购业务开展相互贷款。银行业再次出现严重的信任危机 5、危机波及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营,建筑、钢铁、汽车和机械制造、水泥建材等行业许多项目停工、减产、限产、减员,迫使俄政府不断出台救市计划和稳定实体经济的救助措施。 同时也应当看到,俄罗斯连续10年的经济增长,已有雄厚的基础,金融危机为俄调整

俄罗斯对外贸易的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

俄罗斯对外贸易的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 从历史上看,对外贸易是国际经济关系的基石。原因是各国经济关系的逐步发展对国际分工的产生过程起到了加速的作用。俄罗斯就积极地参与到国际的贸易中来,俄罗斯获得本国生产力发展的资金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对外贸易,俄罗斯国家执行了非常多次关于对外贸易的革新,在策略进展方向的部分都产生了非常大的改变 在研究俄罗斯对外贸易的历史变革与其实践的情况下,了解国家的对外贸易的进展方向,我们探究俄罗斯的对外贸易的情况以及对策,我们可以借鉴它的创新之处。首先探究了俄罗斯国家现在对外贸易的状况以及特点。分析了影响俄罗斯国家外贸的原因。随后探究了我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时需要面对的问题。最后,结合俄罗斯外贸存有的问题,给出了完善俄罗斯外贸的建议,从俄罗斯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中获得启发,以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可以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俄罗斯;对外贸易;分析;启示

Analysis of Russia's foreign trade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history, foreign trade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The reason is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untries of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production process to accelerate. Russia is actively involv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Russia received the funds of national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is foreign trade, Russia many times of foreign trade reform and innovation, which caused great changes in the strategic decision. In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f Russia's foreign trade, the historical changes and its practice, understanding of national foreign trade, we explore the situation of Russia's foreign trade and countermeasures, we can From its innovation. The paper first probes into familiar with Russia's current foreign trade situation, to understand the policies formulated by the Russian national implementation foreign trade, familiar with the Russian import and export product composition,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Russia's foreign trade factors. Then understood the problem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in development need to fac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ussian foreign trade being the problem, give the perfect suggestion of Russian foreign trade,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Russia's foreign trade inspired to make the foreign trade of our country to be bett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Russia; foreign trade; analysis; enlightenment

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前言: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国内,从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理论入手:要素禀赋轮、可续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来讨论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从中国对外贸易中现实存在的问题,运用上述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现状进行科学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使我国对外贸易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 关键词要素禀赋论科学发展观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997年联合国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其包括“发展援助”、“环境保护”、“清洁水源”、“能源开发”、“绿色贸易”等其它一些内容。这标志着将资源和环境,公平和合理与经济结合起来讨论发展,强调资源、环境与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对世界而言,即要求各个国家之间进行平等贸易和积极合作。 (一)环境优先新贸易保护理论——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贸易壁垒 主要表现在借保护世界环境之名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衰退的劣势产业,其主要论点是:由于人类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为了保护环境任何国家都可以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控制污染产品进出口,同时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这就是近几年新兴的绿色贸易壁垒的理论依据,其和技术壁垒一起成为新的制约中国对外贸易的新的手段,也是未来中国对外贸易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不容易但又必须要跨过去的一个坎。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国对外贸易的核心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其主导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一国具有比较优势并不意味着具有竞争优势,而且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结构是不能长期化的,一国必须通过创新来建立和发展优势产业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这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先锋部队,没有它们的发展,就没有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它可以发展国内的高科技产业,从而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扫清技术障碍,也为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和经验支持。 (三)对外贸易面临新的贸易壁垒的制约 1.绿色贸易壁垒已给我国外贸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强化和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恶化,在当今环境革命时代,人们对环境的关注程度超过对贸易增长的关注。各国政府日益以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为名义,通过蓄意制定一系列苛求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进口商品加以限制,即绿色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既是对我国外贸发展的严峻挑战,又给我们提供了良好机遇。一方面,发达国家借机大肆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歧视和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商品的进口,使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由绿色产品、绿色产品生产技术及相关的服务构成的庞大的“绿色市潮”给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国企业应有超前意识并积极参与,争取在庞大的绿色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俄罗斯10年经济转轨:结果、趋势与启示

俄罗斯10年经济转轨:结果、趋势与启示 一、俄罗斯1990年代经济转轨的矛盾与结果 俄罗斯10年的改革从本质上改变了国家的性质和制度以及所有的经济关系,可以说,如今的俄罗斯已经是另外一种国家了。这10年当中,经济转轨的目标和任务与实现机制经常发生矛盾。 1.经济转轨目标与实现手段的矛盾。关于经济改革的目标,“休克疗法”的设计者和拥护者们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那就是建立“自由的市场经济”、“以私有制和竞争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直到现在俄罗斯部导人为了取悦于西方仍要求使“经济进一步自由化”。这种提法本身就混淆了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之间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应该是提高经济绩效,在现有的生产资源条件下生产出最多的物质产品来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对任何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国家来说都是一样的。尽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证明了它不能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但也不能由此认为市场本身就是经济改革的目标。此外,“休克疗法”的实质是反危机,并非单纯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措施,这是导致俄罗斯1990年代经济灾难的主要原因。 2.价格自由化的矛盾。把价格从各种形式的计划管制当中解放出来被认为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奠基石,所以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出发点就是全面的自由化。自由价格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素,但这一要素是与另一要素——竞争有机地紧密在一起的,只有在完善的竞争制度下的自由价格才能不依赖于市场交易主体的意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看不见的手”。而在俄罗斯普遍存在垄断,没有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之时,价格自由化实际上只是变成了生产者对自己商品任意规定价格的自由,结果使俄罗斯人民饱尝物价飞涨和生产崩溃的恶果。 3.反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的矛盾。按照弗里德曼的说法,“通货膨胀一般总是货币现象”,所以反通胀措施一般总是货币政策问题。实际上,控制货币量远不能解决问题,流通中的货币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远比货币主义者所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俄罗斯通货膨胀的根源应该是畸形的经济结构,军事工业恶性膨胀,原料部门和加工部门比例失衡,消费品生产严重落后并且残缺不全,商品极度短缺。在这样的经济结构条件下,价格自由化只能导致价格螺旋上升,引发通货膨胀,而控制货币量的结果也只能是生产的崩溃。 4.在私有化问题上,理论上的误区造成了实践上的失误。俄罗斯变形的私有化在理论上没有划分清楚所有权的法律意义及其经济实现之间的界限,实质上忽

俄罗斯国际贸易地理环境的研究

俄罗斯国际贸易地理环境的研究

俄罗斯国际贸易地理环境的研究 俄罗斯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面积1707.55万平方公里(世界国家和地区第1名;占苏联领土面积的76%),水域面积占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其欧洲领土的大部分是东欧平原。北邻北冰洋,东濒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临波罗的海芬兰湾。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1707.54万平方公里(占苏联领土面积(2200万平方公里)的76%),居世界第一位,东西最长为9000公里,南北最宽为4000公里。陆地邻国西北面有挪威、芬兰,西面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西南面是乌克兰,南面有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面有中国、蒙古和朝鲜。东面与日本和美国隔海相望。海岸线长338064公里。 地形地形复杂多样。境内地势东高西低,70%的土地是平坦辽阔的平原。西部多为辽阔的平原,以乌拉尔山为界,大约分为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两部分。东部多高原和山地,主要有中

西伯利亚高原、南西伯利亚山地、东西伯利亚山地和远东山地。东欧平原面积约400万平方千米,为世界著名平原。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中西伯利亚高原面积约150万平方千米,海拔500-1500米,为世界最大高原之一。乌拉尔山南北蜿蜒2000多千米,是欧亚两洲分界线的一部分,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642米。 西伯利亚南部和东部及远东山地主要为海拔1000-2000米的中山。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的地形: ①主要山脉:乌拉尔山脉、和大高加索山脉。 ②两大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③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 气候 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气候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但北极圈以北属于寒带气候。温差普遍较大,1月平均温度为1℃到-35℃,7月平均温度为11℃到27℃。年降水量平均为150~1000毫米。西伯利亚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冬季漫长,但夏季日照时间长,气温和湿

(发展战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最全版

(发展战略)中国对外贸易 发展战略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更好地通过贸易发展战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提高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充分利用WTO赋予的各种许可的措施,制定且建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壹、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导致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直接投资和贸易环境出现了新变化。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壹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能够带来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最优配置,这壹点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能够说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中国只有积极参和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参和国际竞争和合作的需要。进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进壹步发展,故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会和日俱深。中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二、WTO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潮流 (壹)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潮流。考察国际贸易的变迁历史,壹国对外贸易的产生、发展都是在其国家干预、保护下而进行的,国际贸易过去没有、将来也不可能离开国家的干预而存在。那种认为国际贸易是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发展的观点是没有历史依据的。经济学家卡尔?博兰尼论证了这壹观点。他认为从起源上说,对外贸易具有冒险、勘探、狩猎、掠夺和战争的性质,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关系。同时对外贸易也绝非意味着双向的和平关系,即使它共有这样的内涵,通常是根据互惠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市场交换的原则。 (二)WTO和国际贸易发展。WTO是壹个调整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它通过规定各国政府所应承担的主要契约义务,来规范各国对外贸易立法和规章的制定和实施。WTO大大拓展了多边贸易体制规范的范围,将长期游离于GATTs规则和纪律之外的主要货物贸易领域——农产品贸易以及纺织品和服装贸易拉上了自由贸易之路,而且仍扩展至服务贸易、知识贸易和和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且加强了约束能力。无论是赞同或是反对WTO者,大都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动自由贸易。支持者自然认为WTO是在促进贸易自由化,是为了打破贸易障碍和建立壹套自由和平等的竞争规则。批评者尽管对WTO有极大的保留,但在论述的层次上,却往往未能摆脱将WTO当作为自由贸易推动

最新 俄罗斯的宏观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分析-精品

俄罗斯的宏观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分析 一、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 俄罗斯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种类多、储量大,自给程度高。森林覆盖面积亿公顷,占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一位;木材蓄积量807亿立方米;天然气已探明蕴藏量为4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3,居世界第一位;石油探明储量109亿吨,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2%—13%。煤蕴藏量2000亿吨,居世界第二位;铁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约占30%;铀蕴藏量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4%;磷灰石占世界探明储量的65%;镍、锡占世界探明储量的30%,铝蕴藏量居世界第二位;铜8350万吨,黄金万吨;非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石棉、石墨、云母、菱镁矿、刚玉、宝石、金刚石储量及产量都较大,钾盐储量世界首位。渔业资源相当丰富,生物资源总量580多万吨,鱼类2300万吨,水力资源4270立方千米/年,居世界第二位,境内280余万个湖泊,其中贝加尔湖是世界上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丰富的资源为俄罗斯外贸发展提供了坚实后盾。 二、俄罗斯的宏观经济发展情况 2000—2008年俄罗斯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GDP十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全年GDP同比下降。在世界前十大经济体中,俄罗斯是经济下降幅度最大,也是“金砖四国”中表现最差和上海合作组织中唯一出现经济负增长的国家。 2009年,俄罗斯政府充分重视国际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为应对危机的挑战,俄罗斯政府积极制定了以稳定金融和社会保障为重点的反危机计划,投入资金约3000亿美元,2009年俄罗斯政府的反危机措施见效,2010年俄罗斯经济开始恢复性增长,2011年俄罗斯经济重新回到危机前水平。 2012年俄罗斯经济保持了低速增长,2013年俄罗斯经济继续保持低迷状态。2014年俄罗斯经济遭遇多重冲击,包括石油价格急剧下跌、欧美对俄罗斯经济制裁不断升级和卢布贬值不断加快等诸多因素,经济发展颓势明显,增长速度只有。2015年俄罗斯由于能源价格继续下降和西方国家继续制裁,经济继续疲软,俄罗斯GDP 呈的负增长。

中俄经济改革对比分析

一;转轨条件 从转轨的起始条件看,两国无论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构架,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单一性,高度集中的经济决策,僵硬的计划调节手段,条块化、行政化的经济组织管理方式以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各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一致性。但需要指出的是,转轨之初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⑤] 苏联国民经济基础比中国雄厚,工业和科技发展水平远在中国之上,这是俄转轨的有利条件。 二、经济转轨的战略目标差异 虽然中俄两国的经济转轨均以市场经济为取向,但两国转轨的战略目标选择上却有很大差异。 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基本战略目标就是彻底放弃原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全面转向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私有制的产权制度为基础,否定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社会保障市场化。俄罗斯经济改革战略反映了激进的新自由主义(或自由货币主义)学派的意识形态。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要求,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转轨的目的,是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是冲破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起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转轨战略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特征是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强调国家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三、经济转轨的路径选择不同 俄罗斯1992年开始推行以稳定化、自由化、私有化为主要内容 的“休克疗法”式改革:经济活动全面自由化;通过货币紧缩政策来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抑制通货膨胀;通过私有化,迅速实现经济制度改革,发展市场基础,把国家作为市场的外部力量从经济运行中清除出去;经济全面对外开放。在紧缩银根的前提下,迅速全面放开物价,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供求;推动贸易自由化;实行卢布的可自由兑换;迅速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为自由市场经济奠定产权制度基础。由此,俄罗斯的经济体制转型作出了“新自由主义”的路径选择。俄经济转轨采 取“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方式,产权制度改革和市场制度改革基本同步进行,价格自由化、私有化、金融贸易自由化齐头并进,全面否定前苏

俄罗斯行业经济特征分析

俄罗斯产业经济概况 钢铁工业 由于拥有丰富的铁矿和煤炭资源,俄罗斯在世界钢铁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原苏联1991年生产铁9094.8万吨,产钢13992万吨,均居世界第一位,而俄罗斯的钢铁产量占原苏联的50%。原苏联有四大钢铁工业密集区,其中三个区在俄罗斯(乌拉尔、西西伯利亚和中央区)。乌拉尔是俄罗斯最大的钢铁工业密集区,以产特殊钢和优质钢而著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严重衰退,对钢铁的需求骤减,导致钢产量大幅下降。有色金属冶炼以镍、铝、铜以及铅、锌、黄金为主。 机械工业 机械工业是俄罗斯工业的核心和科技进步的集中表现。其部门目前已经发展到100多个,产品已经超过13万种。主要部门有:动力机械制造业、电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农机制造业、机床制造业、精密仪器制造业、航天机械制造业、原子能电力工业、无线电电子工业等。原苏联在动力设备、冶金设备、拖拉机、农业联合收割机、内燃机车、电气机车、铁路车厢、公共汽车、挖掘机、推土机的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机械工业主要分布在乌拉尔及其以西地区。 化学工业 俄罗斯的化学工业能生产9万余种产品,其中10%的产品无论在工艺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一流的。俄罗斯的硫酸、化肥、焙烧苏打的产量位于世界前列。俄罗斯的化学工业主要集中在中央区、西北区、伏尔加、乌拉尔、东部区。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俄罗斯的能源和原料工业萎缩,化学工业的产量也急剧下降。 森林工业 俄罗斯是世界森林大国,这首先是由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决定的。现在,俄罗斯的森林覆盖面积近8亿公顷,占世界的20%。木材蓄积量800多亿立方米,占世界的25%。苏联解体后,由于采伐机械大量磨损、道路建设缓慢、贷款资金不到位,俄罗斯的森林工业急剧滑坡。 建材工业 俄罗斯作为世界钢铁、水泥生产大国,拥有一个比较发达的建材工业体系,其主要部门为混凝土预制工业和玻璃制品工业。俄罗斯经济跌入低谷后,建材工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食品工业 俄罗斯的食品工业由于投资不足和农业生产的不稳定,一直发展缓慢。主要的部门为肉食品、奶和奶制品、面包加工、渔产品、酿酒、制糖、罐头、植物油等。前苏联时期一直靠

俄罗斯进出口

一、俄罗斯的主要贸易伙伴 首先,研究选取1995~2008 年这一段时间区域以及特定一组国家来考察俄罗斯对外贸易 的情况,特别是对中东欧国家的进出口比重情况。从出口角度看,在所选取的目标国家中以乌克兰(Ukraine)和德国(Germany)所占比重居首,而捷克(Czech)、波兰(Poland)、罗马尼亚(Romania)、匈牙利(Hungary)、保加利亚(Bulgaria)等中东欧国家则占据很少的份额;而进口情况亦大致相同。这说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俄罗斯的贸易重点是欧洲,中东欧国家在俄罗斯的对外贸易中只占据很少的份额。在1995 年至2008 年的十几年间,匈牙利、捷克等中东欧国家在俄罗斯出口总额中的比重都在波动中缓慢下降,使得原本就很微小的份额变得更加微不足道,如图表1 所示。而在俄罗斯进口贸易中,捷克所占比重下降得非常明显,而中国则一跃成为俄罗斯的进口大国(如图表 2 所示)。 2008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乌克兰(12%)、德国(16%)继续维持与俄罗斯出口贸易大国的地位,而英国(7%)、法国(6%)、美国(7%)以及中国(11%)也成为俄罗斯出口的主要国家,中东欧国家中除波兰(10%)异军突起外,其它国家仍然占据很小的比重(如图表3)。俄罗斯对波兰贸易的大幅增加是由于2007 年大选后,波兰政府有意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而俄罗斯也相应取消了对两国之间肉类贸易的限制,但是2008 年俄格冲突后,波兰与俄罗斯的关系又开始恶化。在2008 年俄罗斯的进口贸易中,中国、德国在选取的国家样本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英、美、法,中东欧国家的比重仍居于最低(如图表 4 所示)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更好地通过贸易发展战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提高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充分利用WTO赋予的各种许可的措施,制定并建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际贸易是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发展的观点是没有历史依据的。经济学家卡尔?博兰尼论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从起源上说,对外贸易具有冒险、勘探、狩猎、掠夺和战争的性质,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关系。同时对外贸易也绝非意味着双向的和平关系,即使它共有这样的内涵,通常是根据互惠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市场交换的原则。 (二)WTO与国际贸易发展。WTO是一个调整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它通过规定各国政府所应承担的主要契约义务,来规范各国对外贸易立法与规章的制定和实施。WTO大大

拓展了多边贸易体制规范的范围,将长期游离于GATTs规则和纪律之外的主要货物贸易领域——农产品贸易以及纺织品与服装贸易拉上了自由贸易之路,而且还扩展至服务贸易、知识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并加强了约束能力。无论是赞同或是反对WTO者,大都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动自由贸易。支持者自然认为WTO是在促进贸易自由化,是为了打破贸易障碍和建立一套自由和平等的竞争规则。批评者尽管对WTO有极大的保留,但在论述的层次上,却往往未能摆脱将WTO 当作为自由贸易推动者的迷惑。实际上,WTO在本质上只是一套管理国际经济的机制,与实际上实 世纪国际 1987年 。1995 出口会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由于发达国家工业废弃物处理的成本逐步提高,会利用贸易形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1996年发现多起工业垃圾运到我国的事件。另外,我国环保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服务范围、服务质量、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装备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缺少市场竞争机制,法规管理不健全,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出口实施的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数量型模式。外贸适应超前增长与国民经济的约束条件之间的矛盾,发展速度与效益的矛盾,外贸宏观效益与企业微观效益的矛盾,出

俄罗斯对外贸易的最新政策

俄罗斯对外贸易的法规和政策规定 3.1.1 贸易主管部门 俄罗斯主管贸易的政府部门是经济发展部、工业与贸易部、农业部、联邦海关署等。经济发展部、工业与贸易部主要职责是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和管理对外贸易,签发进出口许可证,管理进出口的外汇业务,制定出口检验制度,审批有关对外贸易的协定或公约等。海关总署执行俄罗斯政府的对外贸易管理政策,办理关税业务和报关业务等。 3.1.2 贸易法规体系 在俄罗斯,与贸易相关的主要法律有俄罗斯联邦《对外贸易活动国家调节原则法》、《对外贸易活动国家调节法》、《俄联邦海关法典》、《海关税则法》、《技术调节法》、《关于针对进口商品的特殊保障、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联邦法》、《外汇调节与监督法》、《在对外贸易中保护国家经济利益措施法》等。 3.1.3 贸易管理的相关规定 自1991 年起,俄罗斯对外贸管理体制进行了彻底改革,取消了垄断性外贸管理体制,所有在俄境注册的企业均有权从事对外经济活动,包括中介业务。除部分商品受许可证、配额等限制外,绝大部分商品已放开经营。 【进口管理】(1)配额管理。俄罗斯对食用酒精、伏特加酒、烈性炸药、爆炸品、爆炸器材、烟火制品、原糖等实行进口配额管理 (2)许可证管理。对两大类商品实行进口许可证制度。第一类属于特殊商品,包括化学杀虫剂、工业废料和译密码设备。第二类属于需要按俄总统和政府规定的特殊程序进口的商品、技术和科技信息,包括武器弹药、核材料、放射性原料、贵金属、宝石、麻醉剂、镇定剂、两用材料和技术、可用于制造武器装备的个别原材料和设备等。 (3)产品标识和认证。俄罗斯境禁止销售无俄文说明的进口商品。对酒类制品、音像制品和计算机设备等产品,禁止销售无防伪标志及统计信息条的产品。 对化学生物制剂、放射性物质、生产废料以及部分初次进口到俄罗斯的产品,尤其是食品,需在进口前进行国家注册;工业、农业和民用建筑等用途的进口产品需具备卫生防疫鉴定。 俄罗斯联邦海关2005年1月发布的《需强制认认证的进口产品》中主要包括动植物及其产品、食品、酒精和非酒精饮料、纺织原料及其制品、机器设备和音像器材等部分进口产品实行强制胜认证。

俄罗斯独立以来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其政策调整

俄罗斯独立以来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其政策 调整 摘要 从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俄罗斯经济便陷入了困境,叶利钦时期的“休克疗法”更加使俄罗斯经济陷入水深火热的境地。普京执政后,俄罗斯经济逐渐走出困境,不仅实现了政局稳定、经济增长的目标,而且逐步恢复了其在世界经济的大国影响力。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反差?我们的观点认为正是普京的威权治国模式才使得俄罗斯经济重新崛起。中国和东亚一些国家威权治理的成功经验,反衬了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宪政治理的弊端与缺陷,从而得出在经济发展初期,必须保证国家的权威,即实行威权治理。而在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必须适时由威权治理向宪政治理转轨。 关键词:威权治理;宪政治理;经济转轨;体制改革

Since Russia is independent of economic system reform and policy adjustment Abstract From the Gorbachev reforms began, the Russian economy will fall into a predicament, Boris Yeltsin's "shock therapy" is more the position of the Russian economy into dire straits. Putin took office, Russia's economy gradually out of the woods, not only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olitical stability,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gradual recovery of the influence of a large country in the world economy. What has caused the huge gap? Our view is that precisely Putin's authoritarian rule of mode that makes the re-rise of the Russian economy.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China and East Asia, some countries authoritarian governance, contrasting the drawbacks and defects of Boris Yeltsin, the Russian constitutional governance so as to arrive in the early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ountries must ensure that the authority that imposed authoritarian governance. Conditions have a certain economic base, must be timely to constitutional governance by authoritarian governance in transition. Keywords:Authoritarian governance; constitutional governance; economic transition; system refor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