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艺大众化的贡献 高灿 西江文艺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艺大众化的贡献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的思想,确立了人民本位的文艺观,为延安和新中国的文艺事业和文化发展指明方向,迎来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当前,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仍对中国文艺的大众化具有伟大的历史贡献。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把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和实践进一步引向深入,从而在真正意义上解决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正视它对中国当代文艺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对于重新认识延安文艺精神的当代价值,对于真正认知“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讲话》第一次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的命题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对延安革命文艺队伍的思想作风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文艺座谈会。毛泽东提出人民大众是文艺的主体,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属于人民,文艺必须根植于广大劳动群众之中的唯物主义观点。

后来,从邓小平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双为”方向,到十七届六中全会宣示文化“以人民为中心”和习近平在近期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振聋发聩“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标志着毛泽东的“文艺为人民大众”思想在新的历史阶段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党新的文化自觉。

二、对文艺大众化的理解

对文艺大众化要从以下几点来看。一是大众的内涵。郭沫若在其著作《新兴大众文艺的认识》里对于”大众”内涵说明了看法:“所谓‘大众’,要是把无产阶级除外了的大众,是有产的大众,是红男绿女的大众,是大世界新世界青莲阁四海升平楼的老七老八的大众!”冯乃超在其著作《大众化的问题》里也探讨了“大众”的内涵:“‘大众’或群众,究竟他[它]的内涵有什么意义呢?即使把它规限于被压迫阶级,它仍然能够分开许多阶层,尤其在中国这一阶级中不少意识落后的阶层,要解决他们享受文化恩惠或创造文化的问题,决不是我们现在要谈的事情,我们现在所谈的大众当然要包括从有意识的工人以至小市民。”无论是郭沫若还是冯乃超都强调了大众的阶级意识,把大众看作是知识分子可以而且必须团结的同盟。二是知识分子的观念转变。鲁迅明确提出,“应该多有为大众设想的作家,竭力来作浅显易解的作品,使大家能懂,爱看”,但他同时也清醒地指出当时“是使大众能鉴赏文艺的时代的准备”,只能“多作或一程度的大众化的文艺”。三是文学的政治性与审美性。新文学与劳动大众的审美要求有明显的距离,这种情况当然会削弱革命文学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因此深入大众、深入生活、继承民族传统引起了革命文艺工作者的注意,但是看得懂并不能看成是文艺大众化运动的终极目的,文艺大众化必然涉及艺术审美的各个方面。

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大众化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先后创办了多种革命

刊物和报纸,如《共产党》《向导》《先驱》《妇女声》《少年》等刊物,通过纸媒舆论阵地向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1942年5月,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在《讲话》这一历史文献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他的文艺大众化思想,不仅大力倡导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而且对文艺大众化的使命、文艺大众化的形态以及文艺队伍的大众化等一系列问题都给予了既生动又朴实的详细论述。

三、《讲话》对文艺大众化的贡献

一是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上实行了革命性的突破。抗战爆发后,抗日战争成为解放区最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首先要考虑是如何动员广大民众参加抗战、保卫解放区。毛泽东一向重视文艺的巨大作用,他把文艺当作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另一条重要战线。毛泽东在《讲话》中明确提出:“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既然文学是从属于政治的,那么文艺就应该为之服务。因此,他在《讲话》中特别提出了他的文艺大众化思想,掀起了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的高潮。文艺与政治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关系,它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抗日战争那个特殊环境下,延安文艺运动借助了“政治之力”对左翼文艺大众化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上实现了真正的革命性突破。

二是在大众的认定和文艺发展方向上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1942年,毛泽东在《讲话》中对大众的认定有了更明确的说法,他阐释说:“那么,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毛泽东在这里对“大众”范围的扩大和对象的明确在内涵和外延上明确把兵士作为大众的一部分提出来。紧接着他就说:“所以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们是能够长期地和我们合作的。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讲话》中确立的文艺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创作方向,立即在解放区产生重大影响。毛泽东在《讲话》中对大众的确立和文艺发展方向的规定上对左翼文艺大众化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三是知识分子大众化的革命性突破。毛泽东在《讲话》中直截了当地说:“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在毛泽东看来,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么,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讲话》明确提出了知识分子要进行身份转换,并要求知识分子进行

全面的思想改造,是对知识分子身份大众化的革命性突破,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全面实施。

一部中国现当代文艺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发展的历史,也是共产党人对文艺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讲话》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划时代的文献,它的基本精神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它对当今中国的文艺大众化依然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