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参考教案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2.过程与方法 (1)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 (2)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强化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二氧化碳的性质。 2.一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难点 1.CO2与水的反应。 2.CO2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总结、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1)投影仪、充有一氧化碳的贮气瓶、导管、烧杯、试管、铁架台、玻璃管、酒精灯、单双孔塞; (2)澄清石灰水、新鲜鸡血、抗凝血剂、CuO、干冰。 学生用具:(1)大试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集气瓶、烧杯、酒精灯、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软塑料瓶; (2)石灰石、稀盐酸、木条、蜡烛、石蕊溶液、花、稀醋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CO2在自然界中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究CO2的性质。 [学生活动]制取CO2并收集到三个集气瓶、一个软塑料瓶中。 [活动与探究] 1.点燃两支短蜡烛,分别放在白铁皮架的两个台阶上,把白铁皮架放在烧杯里,将一个集气瓶中的CO2缓慢地沿烧杯内壁倒入烧杯中(注意:集气瓶上的玻璃片不要拿掉,只需露出瓶口的1/3),观察现象并分析。 2.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2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塞。振荡,观察现象并分析。 根据上述观察分析填写下表: [学生活动] [讨论交流] 1.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时,下面蜡烛先熄灭,上面蜡烛后熄灭。这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同时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2.向软塑料瓶中加入水,盖紧瓶塞后,发现塑料瓶向内凹陷。这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使瓶内气压减小。 3.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介绍]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在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还会溶解得更多。生产汽水等碳酸型饮料就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这一性质。 [设问]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活动探究]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doc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 课后听了李老师的指点诸位同行的建议和意见,使自己看到了自己的许多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去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克服掉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想不去做是不可以的,空想也是不可以的,自己要去实践,才能在课堂上更能让学生们很好的去动手实践真正去当学习的主人。我始终这样认为,也是我的一惯做法,课堂上自己要活跃,学生才可能活跃,才最大可能把学生的热情,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给他们一个充满乐趣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增强其学习意识,将是好为人师的永恒追求。 课后听了李老师的指点诸位同行的建议和意见,使自己看到了自己的许多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去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克服掉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想不去做是不可以的,空想也是不可以的,自己要去实践,才能在课堂上更能让学生们很好的去动手实践真正去当学习的主人。我始终这样认为,也是我的一惯做法,课堂上自己要活跃,学生才可能活跃,才最大可能把学生的热情,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给他们一个充满乐趣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增强其学习意识,将是好为人师的永恒追求。 课后听了李老师的指点诸位同行的建议和意见,使自己看到了自己的许多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去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克服掉自己

的不足的地方,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想不去做是不可以的,空想也是不可以的,自己要去实践,才能在课堂上更能让学生们很好的去动手实践真正去当学习的主人。我始终这样认为,也是我的一惯做法,课堂上自己要活跃,学生才可能活跃,才最大可能把学生的热情,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给他们一个充满乐趣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增强其学习意识,将是好为人师的永恒追求。 课后听了李老师的指点诸位同行的建议和意见,使自己看到了自己的许多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去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克服掉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想不去做是不可以的,空想也是不可以的,自己要去实践,才能在课堂上更能让学生们很好的去动手实践真正去当学习的主人。我始终这样认为,也是我的一惯做法,课堂上自己要活跃,学生才可能活跃,才最大可能把学生的热情,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给他们一个充满乐趣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增强其学习意识,将是好为人师的永恒追求。 课后听了李老师的指点诸位同行的建议和意见,使自己看到了自己的许多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去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克服掉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想不去做是不可以的,空想也是不可以的,自己要去实践,才能在课堂上更能让学生们很好的去动手实践真正去当学习的主人。我始终这样认为,也是我的一惯做法,课堂上自己要活跃,学生才可能活跃,才最大可能把学生的热情,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不同,了解这两种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 (2)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CO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2)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CO的可燃性、还原性以及毒性 教学难点: (1)CO与CO 2 的性质比较;CO与C的化学性质比较 (2)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的构成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 教学方法:实验设疑、引导、分层启发式教学;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具准备:储气装置、铁架台(附铁夹)、酒精灯、集气瓶、硬质玻璃管、石灰水、氧化铜、火柴。 课题3第二课时一氧化碳 教学过程: (本节教学共分为四阶段:课题引入、知识讲解、归纳小结、巩固练习)课题引入: [引入](电脑展示燃烧的煤炉)煤炭在不同的条件下燃烧可生成两种氧化物 ——CO、CO 2,CO分子比CO 2 分子少一个O原子。这种分子构成上的差异,会给 两种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带来什么差异呢?结合新闻报道,引出令人谈之色变的煤 气中毒的罪魁祸首的庐山真面目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揭开CO的神秘面 纱,研究CO的性质。 出示教学目标: 知识讲解: 一、CO的物理性质

[讲述]我们研究物质的性质总是从它的物理性质开始,学习CO 也不例外。 (展示一瓶CO 气体) 请阅读课本P121第五段,归纳CO 的物理性质,提示:从色、态、味、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 [归纳]CO 的物理性质,与CO 2对比(用电脑逐步显示下表) [小结]CO 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的气体。 [过渡]从物理性质看出,CO 与CO 2有着很大不同,那它们的化学性质是否一致呢? 我们来看看CO 的表现吧。 二、CO 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实验探究1]电脑演示实验 [提示]观察要点:(1)火焰的颜色;(2)烧杯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提问]CO 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现象:燃烧时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 22 22CO O CO 点燃 + [提问]CO 具有可燃性,若不纯时点燃会有什么后果?点燃前一定要注意什么?(回答:会爆炸,点燃前一定要验纯。) [讨论]煤炉上方的蓝色火焰什么气体在燃烧? [分析]上层22 22CO O CO 点燃 +中层CO CO C 22 高温 + 下层: 22CO O C 点燃 + [小结] 煤炉上方的蓝色火焰是CO 在燃烧。 [思考]前面我们学过木炭可以夺取氧化铜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使氧化铜失去氧被还原成铜,一氧化碳是否也可以还原氧化铜呢? 2、CO 的毒性 [过渡]我们常常听到煤气中毒、煤气爆炸等等事故发生,所谓煤气就是CO 的俗称。煤气爆炸是因为CO 具有可燃性,那么煤气中毒又是怎么回事呢?多发生在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正确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培养学生通过物质的结构了解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思维方式,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是由于物质组成和结构不同所决定,这是学习化学所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中毒的机理及其危害性,加强安全意识培养 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器材: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一套或视频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学生复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师: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比较,每个分子中少了一个氧原子,那么,一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呢?引出新课。 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教师:煤炉上放一盆水能不能防止煤气中毒?学生回答。可以看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物理性质上有一定的差异。 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教师出示一氧化碳燃烧的图片,学生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CO+O2==CO2 教师强调:火焰蓝色,不纯点燃容易发生爆炸,点燃前要检验纯度。 学生讨论:三种可燃性气体的燃烧后产物比较和现象的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填写下表: 教师强调:可燃物中含有氢元素,则燃烧后的产物中一定有水,可燃物中含有碳元素,则燃烧后的产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2、还原性,教师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视频,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 CuO+CO==Cu+CO2 学生叙述实验现象:黑色粉末变红,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教师:由于氧化铜变成铜,失去氧,发生了还原反应,之所以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正是由于有一氧化碳的缘故,所以,一氧化碳是还原剂,所以说,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3、一氧化碳的毒性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并回答问题 一氧化碳的中毒原因? 冬天生火炉,为什么容易发生煤气中毒? 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的比较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氧化碳的性质,下面同学们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比较,同学们讨论,看看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列表,学生填写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教案 [知识教学点]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一氧化碳的毒性且其对环境的污染。 [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的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 3.疑点:向炉火中撒少量的水后,为何炉火烧得更旺? 4.解决方法: (1)学生阅读教材,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物理性质。 (2)教师演示试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分析,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保观念。 [教学步骤 ]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毒性和对环境的污染。 (二)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写出碳单质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引言:我们知道碳有两种氧化物:CO和CO2。CO和CO2在分子组成上,它们只相差一个氧原子,这种组成上的差异会给它们性质上带来什么差异呢?下面,我们来学习CO的某些特性。 [板书]:一.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物理性质(与CO2相比较) 复习提问:CO2有哪些物理性质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7第一段,从颜色、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一下CO和CO2的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5—10。 学生活动: (1)观察火焰颜色,当把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时,观察石灰水变化。 (2)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何物质生成?写出化学方程式。 讲解:CO和H2都有可燃性,它与O2(或空气)混合后点燃都有可能发生爆炸,注意点燃前应检验CO气体的纯度。 提问:(1)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CO和H2? (2)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CO和CO2?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目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到CO和H2的化学性质比较相似,可根据它们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物不同来区别;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根据它们的化学性质来区别。 [板书]:(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教师活动:讲解演示实验5—11。 学生活动:观察黑色氧化铜的变化和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什么物质生成,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讲解:CO在反应中夺取了CuO中的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CO2。反应说明CO具有还原性,这个特性与O2、C相似。 [板书]:CO H2 C 可燃性 2CO + O2 ==2CO2 蓝色火焰2H2 + O2 ==2H2O 淡蓝色火焰 C + O2 ==CO2 还原性CO+CuO==Cu+CO2H2+CuO==Cu+H2O C+2CuO==Cu+CO2 3.一氧化碳的用途 提问:根据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思考它有哪些用途? 学生活动:①总结出一氧化碳的用途。 ②阅读教材中的选学材料,了解水煤气的成分,并思考选学材料中提出的问题。 [板书]:(1)气体燃料 (2)冶炼金属:Fe2O3+ 3CO ==2Fe + 3CO2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 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第99页,理解CO中毒的生理过程。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 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教案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教学活动:二次备课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碳的氧化物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两种,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 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这使它们性质差异很大。前 面我们已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有关知识,本节课我们类比对二氧 化碳的探究,来学习一氧化碳的内容? 二、自主预习 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阅读教材121—122页思考并完成以下问 题: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一氧化碳用途 三、合作探究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比较CO 和CO2 的物理性质 色、态味溶解性密度 CO无色无味气 体难溶于水比空气密度 咯小 CO2无色无味气 体能溶于水比空气密度 大 根据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请回答 1、为了防止煤气中毒,有人在煤火上放一大盆水,行吗?为什么? 2、请选择收集CO的方法。

四、精讲实练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可燃性课件展示一氧化碳燃烧 现象:1)CO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2)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思考:1、点燃一氧化碳前应做什么工作?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二次备课2、煤炉里的煤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课件展 示煤炉燃烧)一氧化碳毒性课件展示观察现象并归纳结论:一 氧化碳及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 好的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一氧化碳有毒。 提出讨论问题:1、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煤气中毒 ?2、用煤火取暖时,应该怎样防止煤气中毒? 3、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很少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 体? 4、如发生煤气泄漏,应该怎么办? 一氧化碳还原性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课件展示分析实验现象及注意事项。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教案 引言:我们知道碳有两种氧化物:CO和CO2。CO和CO2在分子组成上,它们只相差一个氧原子,这种组成上的差异会给它们性质上带来什么差异呢?下面,我们来学习CO的某些特性。 [板书]:一.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物理性质(与CO2相比较) 复习提问:CO2有哪些物理性质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7第一段,从颜色、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一下CO和CO2的物理性质 讲解:CO和H2都有可燃性,它与O2(或空气)混合后点燃都有可能发生爆炸,注意点燃前应检验CO气体的纯度。 提问:(1)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CO和H2? (2)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CO和CO2?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目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到CO和H2的化学性质比较相似,可根据它们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物不同来区别;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根据它们的化学性质来区别。 [板书]:(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教师活动:讲解演示实验5—11。 学生活动:观察黑色氧化铜的变化和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什么物质生成,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讲解:CO在反应中夺取了CuO中的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CO2。反应说明CO具有还原性,这个特性与O2、C相似。 讲解:CO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在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很重要的用途;CO 有剧毒,又污染空气,所以要注意防止和控制CO对环境的污染。对于CO,我们要“一分为二”地认识它。 [总结、扩展] 1.CO和CO2性质的差异。 2.CO和H2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布置作业] 1.教材P100习题2。 2.用什么方法鉴别空气、O2、H2、CO和CO2?

真题汇编-2019年全国化学中考真题分类考点16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及用途

7. (2019·云南)“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等理念逐渐深入民心,下列做法或认识与之不相符的是( ) A.在空旷的地方焚烧大量的废旧塑料 B.鼓励乘坐公交或骑自行车出行 C.购物时提倡用布袋等环保袋代替塑料袋 D.植树造林 【答案】A 【解析】用火烧毁处理废旧塑料,会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污染空气,不符合这一理念。1.(2019赤峰)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 A.使用太阳能 B.乘公交出行 C.使用一次性木筷 D.增大绿化面积 【答案】C 【解析】“低碳”理念就是要求节能减排,工业上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淘汰高耗能产业,研制新的能,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等。 CO的说法正确的是( ) 8.(2019赤峰)关于CO和 2 A.组成: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分子构成也相同 B.性质:常温下均为无色气体,且都有毒 CO可以做化工原料 C.用途:CO可以用灭火, 2 D.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答案】D 【解析】由化学式可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分子构成不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一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常温下均为无色气体,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无毒;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可以用灭火的是二氧化碳,不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或还原氧化物可生成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8. (2019·永州)下列有关CO与CO2的叙述正确的是( ) A.CO 与 CO2都会污染环境 B.CO 与CO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C.在一定条件下,CO 与CO2可以互相转化 D.CO2气体中混有少量的 CO 气体,可用点燃的方法除去 CO 答案 C 3.(2019·台州)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2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 B.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 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D.去掉烧杯中的1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答案:D 解析: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将观察到低的蜡烛先熄灭;如果不将玻璃片拿下,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形不成压强差,不会流下进入烧杯内,蜡烛不会熄灭;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覆盖在蜡烛表面,隔绝了空气;由题干所给装置可

一氧化碳的教学设计(CO)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课题3 一氧化碳(初中化学九年级)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90%的学生来自于农村,知识面狭窄,学生基础比较差,但是在实验操作方面还是比较好,在讲授课程时,精讲精练,认真分析,巩固知识。 3.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CO的毒性),同时与学过的CO2相比较,通过合作探究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 (2)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使人中毒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件演示加深对一氧化碳毒性的理解,加强安全意识。 (2)通过讨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尾气处理”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讨论交流并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一氧化碳毒性、可燃性、还原性的探究,懂得要一分为二地对待问题、看待问题;培养勤于思考的科学习惯。 (2)关注与一氧化碳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参与与社会决策、为美化环境献计献策。 5.教学难点分析 重点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一氧化碳毒性、可燃性、还原性。 难点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6.教学课时:一课时 7.教学过程 ↓

↓ ↓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提问】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你们知道碳的其他氧化物吗?(讨论交流) 分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结构上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讨论交流,得出结果) 他们都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这意味着他们的性质也相同吗?(产生疑问,大胆设想) 二、合作探究 一氧化碳是煤气的主要成分,煤气泄漏可能会引起中毒,因此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体会一氧化碳你和二氧化碳性质上的第一个不同点)

一氧化碳的性质

课题: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的性质: 从CO和的化学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个氧原子。由于分子构成的不同,两者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结构决定性质)。 【指导阅读】阅读97页第1自然段(注意与物理性质的比较)。 1.物理性质:CO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提问:制取CO气体时应如何收集? 归纳: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因CO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剧毒。应采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现象: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特别指出:和其他可燃气体一样,点燃CO之前必须先验纯。 提问:为什么要验纯?怎样验纯? 明确:若CO不纯,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因CO的爆炸极限是12.5%~74%。验纯的方法同氢气的验纯。 讲述: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CO在燃烧时所产生的。(引导学生看图课本第97页5-22)。水煤气是CO和的混合气。 引导回忆: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氢气还原氧化铜。 设问:CO是否也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演示:

指导学生思考:①实验的仪器、药品有哪些?②课本上图5-23、图5-13、图5-18有什么明显区别?③主要操作步骤有哪些? 要求学生观察:①玻璃管中发生了什么变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产生了什么现象? 让学生分析有关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归纳并出示小黑板: 药品:CO、CuO、溶液。 仪器:铁架台、玻璃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酒精灯、导管、细口瓶、气球。 步骤:①先通一会儿CO气体;(为什么?) ②点燃酒精灯加热; ③停止加热; ④处理收集到的尾气。 现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为光亮的红色固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C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在该反应中,CO是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强调:①CO必须干燥、纯净。这样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也避免了实验事故的发生。②增加尾气收集装置是十分必要的。因从导管进入细口瓶的气体中或多或少含有CO,而CO不允许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③尾气的处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课本99页图给出了处理尾气的另一种方法。 提问:还原CuO、C还原CuO、CO不原CuO,三个反应有何异同点? 归纳:①反应CuO中均为氧化剂,C、CO分别作还原剂。②前两个反应属置换反应,最后一个不是。 讨论:CO有哪些重要用途?(提示:性质决定用途) 归纳并板书: 作气体燃料; 作冶金工业上的还原剂。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不同,了解这两种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 (2)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CO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2)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CO的可燃性、还原性以及毒性 教学难点: (1)CO与CO 2 的性质比较;CO与C的化学性质比较 (2)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的构成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 教学方法:实验设疑、引导、分层启发式教学;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具准备:储气装置、铁架台(附铁夹)、酒精灯、集气瓶、硬质玻璃管、石灰水、氧化铜、火柴。 课题3第二课时一氧化碳 教学过程: (本节教学共分为四阶段:课题引入、知识讲解、归纳小结、巩固练习)课题引入: [引入](电脑展示燃烧的煤炉)煤炭在不同的条件下燃烧可生成两种氧化 物——CO、CO 2,CO分子比CO 2 分子少一个O原子。这种分子构成上的差异,会 给两种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带来什么差异呢?结合新闻报道,引出令人谈之色变 的煤气中毒的罪魁祸首的庐山真面目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揭开CO的神 秘面纱,研究CO的性质。 出示教学目标: 知识讲解: 一、CO的物理性质

什么情况下呢? [课件展示]介绍一氧化碳的毒性。 [分析]CO 吸入肺内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跟氧气结合(血红蛋白失去输氧功能),人体缺氧而亡。 [提问]如何防止CO 中毒? [讨论、归纳]使用CO 时应注意通风、排气。在液化石油气中添加有特殊气味的物质,作为人们判断煤气泻漏的信号,避免事故发生。 3、还原性 [实验探究2]电脑演示实验 [引导]学生归纳: 步骤(与H 2还原CuO 相似):先通CO 后加热,先灭灯后停CO 。 记忆:CO 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 现象:黑色粉未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与木炭还原氧化铜的现象相同。 化学方程式: 2CO Cu CO CuO +? + [小结]CO 能夺取CuO 中的氧元素,生成CO 2(电脑动画:CO 还原CuO 的微观运动过程)所以说,CO 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讨论](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先通CO 后加热,先灭灯后停CO ,这是为什么? 先通CO ,防止加热时混合气体发生爆炸;后撤CO ,防止Cu 在高温下与空气 中的O 2反应变回CuO 。 (2)想一想,CO 还原CuO 的实验装置与H 2还原CuO 的装置相比,有何处重大不同? CO 有毒,需加一个尾气处理装置,用酒精灯点燃多余的CO ,以避免CO 污染空气。(3)CO 有毒,在尾气处理时还可用什么方法? ①可用气球收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 ②还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在集气瓶中,实验结束后,再用火点燃。 [讨论]你能不能将CO 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稍作改进,一方面能避免CO 对环 co c u o 澄清的石灰水A B C

最新初中教案-课题3一氧化碳 精品

课题3一氧化碳 教学目标: 认知性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 2、认识一氧化碳在冶金工业的重要用途,知道生活中一氧化碳 的产生途径,致人中毒的机理及对环境的污染。 技能性目标:1、熟练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2、通过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性质对比,学习对比的学习方法。 体验性目标:1、通过全面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体会任何事物的两面性。 2、通过对一氧化碳的毒性的了解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环境 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对比学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展示台、有关实验仪器(一氧化碳性质实验)。

板书设计 二、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 无气体无比空气略小难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毒性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的 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而中毒。 (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点燃 2CO+O2===2CO2 (3)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 CO+CuO===Cu+CO2 3、一氧化碳的用途 有利的一面: 如作为能源、冶炼金属等。 不利的一面: 如果使用不当会使人中毒等。 附: 课堂练习一 1、不可能产生一氧化碳的途径是() A、燃着的香烟 B、煤炉烤火 C、紧闭门窗的空调房间 D、浴室中使用着的燃气热水器 2、不适合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是() A、氢气 B、氧气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3、一氧化碳有毒是因为() A、它具有还原性 B、它具有可燃性 C、它能与血液里的氧气结合生成二氧化碳 D、它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的跟氧气结合 4、用哪些方法可以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随堂检测: 1、下列有关一氧化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氧化碳能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体缺氧 B、在炉火上放一盆水,可以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C、一氧化碳燃烧时有蓝色火焰 D、一氧化碳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2、下列物质中,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而且是化合物的是() A、氢气 B、碳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3、有A、B、C、D四种气体,A和B、B和D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点燃都会爆炸;A和B化合生成C,C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B和D化合生成E;C 溶解在E里生成F,F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写出它们的化学式:A , B , C , D , E , F 。 4、符合下图装置设计意图的有 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 ②既说明CO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利用了能源 ③说明CO得氧后的产物是CO2

《一氧化碳》教案_模板

《一氧化碳》教案_模板 《一氧化碳》教案怀宁县石镜初中陈善文[知识教学点]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一氧化碳的毒性且其对环境的污染。[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2.难点: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的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 3.疑点:向炉火中撒少量的水后,为何炉火烧得更旺? 4.解决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物理性质。(2)教师演示试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分析,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保观念。[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2.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毒性和对环境的污染。(二)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写出碳单质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引言:我们知道碳有两种氧化物:CO和CO2。CO和CO2在分子组成上,它们只相差一个氧原子,这种组成上的差异会给它们性质上带来什么差异呢?下面,我们来学习CO的某些特性。[板书]:一.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1.物理性质(与CO2相比较)复习提问:CO2有哪些物理性质呢?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7第一段,从颜色、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一下CO和CO2的物理性质[板书]:色、味、态密度溶解性 CO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CO2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大能溶于水2.化学性质(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教师活动:演示实验5—10。学生活动:(1)观察火焰颜色,当把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时,观察石灰水变化。(2)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何物质生成?写出化学方程式。讲解:CO和H2都有可燃性,它与O2(或空气)混合后点燃都有可能发生爆炸,注意点燃前应检验CO气体的纯度。提问:(1)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CO和H2?(2)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CO和CO2?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目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到CO和H2的化学性质比较相似,可根据它们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物不同来区别;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根据它们的化学性质来区别。[板书]:(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教师活动:讲解演示实验5—11。学生活动:观察黑色氧化铜的变化和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什么物质生成,并写出化学方程式。讲解:CO在反应中夺取了CuO中的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CO2。反应说明CO具有还原性,这个特性与O2、C相似。[板书]: COH2C 可燃性2CO + O2 == 2CO2蓝色火焰2H2 + O2 == 2H2O淡蓝色火焰C + O2 == CO2 还原性CO+CuO==Cu+CO2H2+CuO==Cu+H2OC+2CuO==Cu+CO23.一氧化碳的用途提问:根据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思考它有哪些用途?学生活动:①总结出一氧化碳的用途。②阅读教材中的选学材料,了解水煤气的成分,并思考选学材料中提出的问题。[板书]:(1)气体燃料(2)冶炼金属:Fe2O3 + 3CO == 2Fe + 3CO2二.一氧化碳的毒性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第99页,理解CO中毒的生理过程。(2)分组讨论教材第100页的习题3。教师活动: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板书]:三.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第99页。 (2)讨论CO这种污染物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防止污染,讲解:CO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在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很重要的用途;CO有剧毒,又污染空气,所以要注意防止和控制CO对环境的污染。对于CO,我们要“一分为二”地认识它。[总结、扩展]1.CO和CO2性质的差异。2.CO和H2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布置作业]1.教材P100习题2。2.用什么方法鉴别空气、O2、H2、CO和CO2?

一氧化碳教学设计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 2、认识一氧化碳在冶金工业的重要用途,知道生活中一氧化碳的产生途径,致人中毒的机理及对环境的污染。 过程与方法: 1、熟练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2、通过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性质对比,学习对比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全面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体会任何事物的两面性。 2、通过对一氧化碳的毒性的了解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环境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对比学习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有关实验仪器(一氧化碳性质实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指导学生观察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并要求学生学会和二氧化碳进行对比。 学生首先回忆二氧化碳 的物理性质,并在教师指 导下,观察一氧化碳的物 理性质,对比得表格如 下: CO 2 CO 颜色 气味 状态 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 的物理性质,初步学 会对比学习的方法。

溶解性密度 教师演示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实验即[实验6-7]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作 出回答:能够燃烧,放出 大量热,火焰呈蓝色。化 学方程式为 2CO+O 2 ===2CO 2 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 象,并由现象得出结 论。 多媒体展示煤炉里,煤层上方、中方、下方各发生的化学反应。学生书写各层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 上方:2CO+O 2 === 2CO 2 中方:C+CO 2 === 2CO 下方:C+O 2 === CO 2 熟练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师演示一氧化碳的毒性实验即[实验6-8] 观察现象并归纳结论: 正常血液 CO 血液 (深红色)(鲜红色) 原因:一氧化碳及易与血 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 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 的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 体内缺氧,一氧化碳有 毒。 了解一氧化碳的中毒 的事例过程。 提出讨论问题:1、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煤气中毒?2、用煤火取暖时,应该怎样防止煤气中毒?3、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很少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4、如发生煤气泄漏,应该怎么办?学生围绕问题,讨论、交 流、汇报:1、炭在氧气 不充足的条件下燃烧会 产生一氧化碳,因此,在 缺氧,不通风等条件易发 生煤气中毒,因此,取暖 时应保持通风。2、一氧 化碳无色无味,中毒不易 发觉,加入有气味的气 体,有利于及时发现煤气 泄漏。如发生煤气泄漏事 通过对一氧化碳的毒 性了解,增强环保意 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高温 点燃 点燃 点燃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及反思20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不同,了解这两种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的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 3.疑点:向炉火中撒少量的水后,为何炉火烧得更旺? 4.解决方法:(1) 学生阅读教材,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物理性质。(2) 教师演示试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分析,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 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保观念。 教法:采用启发、实验、对比、归纳、总结等教学方法。 学法:观察、实验、联想、对比、归纳等方法。 教具:储气装置、铁架台(附铁夹)、酒精灯、集气瓶、硬质玻璃管、石灰水、氧化铜、火柴。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1、同学们,平常在煤炉里煤层上方是否常看到蓝色火焰呢?这是为什么呢? 2、同学们是否听说过煤气中毒呢?煤气是什么气体呢?它为什么可以使中毒呢? 师:这些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让同学们回答,就不一定能说清楚了。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弄清这些问题呢?那么,这就需要认真学习一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板书:一氧化碳的性质

师:我们已经知道:碳充分燃烧生成CO2,不充分燃烧可以生成CO,CO 和CO2在分子组成上,它们只相差一个氧原子,这种组成上的差异会给它们性质上带来什么差异呢?下面,我们来学习CO的某些特性。比较一下CO和CO2组成、结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板书]: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与CO2相比较) 复习提问:CO2有哪些物理性质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7第一段,从颜色、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一下CO和CO2的物理性质。 [板书]: 师:可见CO、CO2分子不同,物理性质也有些细微的差别,那么CO它的化学性质又有些什么呢? [板书]: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教师活动:用一根尖嘴导管导出CO,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CO气体,并把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 学生活动:(1)观察火焰颜色,当把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时,观察石灰水变化。(2)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何物质生成?写出化学方程式。讲解:CO和H2都有可燃性,它与O2(或空气)混合后点燃都有可能发生爆炸,注意点燃前应检验CO气体的纯度。 师:H2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那么CO能否象H2一样也可以与Coo反应呢? [板书]:(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教师活动:用一个硬质玻璃管盛放Cu O,两端配有带导气管的单孔橡皮塞,先通气体一会儿,再加热,反应后,先停止加热,还要通CO气体直到冷却。 学生活动:观察黑色氧化铜的变化和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什么物质生成,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4.24一氧化碳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初步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了解由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构成分子不同,使一氧化碳具有和二氧化碳不同的化学性质。4.知道一氧化碳的主要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相关的问题。 2.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进行信息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周围生活的密切联系,加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生存的地球。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木炭、氢气还原氧化铜装置,设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装置,比较装置异同点。 三、教具准备 试剂:一氧化碳、氢氧化钙溶液、氧化铜 仪器:试管、酒精灯、铁架台、玻璃管、导气管、单孔塞。 四、教学方法实验、讨论、归纳、对比等。

七、教学反思: 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点: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 附录: 拓展应用 1.可以用来区别CO和CO2方法有 ( ) A.点燃 B.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C.闻气味 D.看颜色 E.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F.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物质的某些性质可能有利于人类,也可能不利于人类,请填写下表: 3、 3、当打开开关a和b(同时在尖嘴处放一火源),通过适量的一氧化碳后,关闭开关a和b,并撤掉火源, 约10min—15min后,可观察到A中鱼,B中蛙。然后打开开关b,同时在尖嘴导管处点燃。 (1)A中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2)B中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3)C中出现的现象是鲜红色变成的血液,这是因为一氧化碳易与__________________。(4)在尖嘴导管处点燃的目的是。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懂得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教学重点、难点: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投影展示网上下载的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讲授新课)从CO和的化学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个氧原子。由于分子构成的不同,两者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结构决定性质)。 师:回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阅读小结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思考、讨论)1、有人用炉火取暖,为防止煤气中毒,在火炉上放一盆水,这样做行吗? 答:不行,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2、有人说他身强力壮,不会煤气中毒,等到一闻到煤气味就把火炉搬出去,这样做行吗? 答:不行。因为一氧化碳没有气味。 (课堂练习)1、某无毒气体的密度大约是空气密度的5/9,且极难溶于水,那么收集该气体所用的方法() ①向上排空气法②向下排空气法③排水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2、现有下列四种气体: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试回答: (1)只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________ (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是_______ (3)既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又可用排水法收

集的是_______ (4)即可用向下排空气法又可用排水法收 集的是_______ (投影)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视频。小结。 (板书)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2CO+O2 =2CO2 (投影)一氧化碳还原性视频 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CO+CuO ===Cu+CO2 从实验可以看到黑色的氧化铜变成了红色的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