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高中化学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高中化学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氧化碳和氢气鉴别比较-一氧化碳

的收集方法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概述:

一氧化碳(CO)纯品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分子量28.01,密度

1.250g/l,冰点为-207℃,沸点-190℃。在水中的溶解度甚低。空气混合爆炸极

限为12.5%~74%。一氧化碳进入人体之后会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进而使

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从而引起机体组织出现缺氧,导致人体窒息死亡。因此

一氧化碳具有毒性。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故易于忽略而致中毒。

常见于家庭居室通风差的情况下,煤炉产生的煤气或液化气管道漏气或工业生产煤

气以及矿井中的一氧化碳吸入而致中毒。

?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在通常状况下,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略小,难溶于水。

?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毒性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而中毒。

?(2)可燃性

?(3)还原性

? 3.一氧化碳的用途

?(1)作燃料(利用一氧化碳燃烧时放出热量)

?(2)冶炼金属(利用其还原性,通常还原一些金属氧化物)

?

?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没有颜色,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1)可燃性:2CO + O22CO2

(2)还原性: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Cu + CO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2Fe + 3CO2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3Fe + 4CO2

(3)毒性:

CO极易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危及生命。CO有剧毒,人在CO的体积分数达到0.02%的空气中持续停留2—3h即出现中毒症状,因此我们使用煤、燃气热水器时要装烟囱,注意室内通风。

用途:

用作燃料,冶炼金属。

?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比较

2CO+O22CO2有可燃性

2H2+O22H2O

CO+CuO Cu+CO2有还原性

H2+CuO Cu+H2O

?

H2、CO、C的比较

2H2+O22H2O

C+O2CO2;

2C+O22CO

2CO+O22CO2

?注意:

(1)三种物质燃烧的现象有所不同,但不能根据火焰去鉴别CO和H2(2)在还原CuO的实验中,必须对多余的CO进行处理

高一化学计算专题复习:差量法

高一化学化学计算专题复习一:差量法人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化学计算专题复习一:差量法 化学反应中任何两个量的差与其中任何一个量成正比关系;任何两个量的和与其中任何一个量成正比关系,应用以上关系解题的方法即差量法或和量法。 【典型例题】 [例1] 把氯气通入浓氨水中,发生下列反应2432683N Cl NH NH Cl +=+,把1.12L 氯氮混合气(90%氯气和10%氮气)通过浓氨水,实验测得逸出气体(除氨气和水蒸气)体积为0.672L (50%氯气和50%的氮气)问有多少克氨被氧化?(体积已换算成标准状况) 解析: 解:设反应中有x g 氨被氧化,根据方程式8 mol 氨有2 mol 被氧化, 解之:g x 34.0= [例2] 在500mL l mol/L 的硫酸铜溶液中,放入一块铁片反应一段时间后,将铁片取出洗净干燥后称量,铁片质量增加了g 75.0,问析出了多少克铜?反应后硫酸亚铁摩尔浓度是多少? 解析: 解:设有g x 铜析出,有y mol 硫酸亚铁生成,根据反应方程式有: 解之1.0,35.6==y g x mol ,硫酸亚铁的摩尔浓度= 2.05 .01 .0=mol/L 。 [例3] 把盛有等质量盐酸的两个等质量的烧杯,分别置于托盘天平两端,将一定量的铁粉和碳酸钙粉末都溶解后,天平仍保持平衡,则加入的铁粉和碳酸钙粉末的质量比是多少? 解析: 解:设加入的铁粉和碳酸钙粉末的质量分别为g y g x 和。反应后两烧杯中净增加质量相等,设净增加质量都为g m ,则有:

解之)(56 100 g m y = 所以铁与碳酸钙质量比为:675 39256100:5456=m m 。 [例4] 把g 1含杂质(不可燃)的黄铁矿试样在氧气中燃烧后得残渣g 76.0。此黄铁矿的纯度为( ) A. 85% B. 80% C. 72% D. 16% 解析: 解:设试样中含二硫化铁g x ,根据反应方程式: ↑++2322 282114SO O Fe O FeS 高温 1204? : 理论质量差量166328?-? x : 实际质量差量76.01- 解之72.0=x 此黄铁矿的纯度= %,72%1001 72 .0=?选C 。 [例5] 向一定量的碘化钾溶液中逐滴加入硝酸银溶液直到黄色沉淀不再产生为止,结果所生成的溶液和原碘化钾溶液的质量相等,由此可知,加入的硝酸银溶液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解析: 解:设原溶液有x mol 碘化钾,则加入x mol 硝酸银和y mol 水,因此原溶液中减少的是- I 离子的质量,增加的是加入的- 3NO 离子和水的质量,减增两量相等有: y x x 1862127+=,解得1865x y = ,所以硝酸银的百分比浓度= =?+%10018170170y x x %3.72%10018 65 18170170=??+x x x [例6]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g 190,加热至质量不再减少为止,称重质量为g 128。求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百分含量。 解析:

高中化学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一、差量法的应用原理 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莫些“差量”(固体质量差、溶液质量差、气体体积差、气体物质的量之差等)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法。 此法将“差量”看作化学方程式右端的一项,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其他解题步骤与化学方程式列比例式解题完全一致。 用差量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理论差量。 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有广泛的用途,其中较为常见的是“质量差法”和“体积差法”] 差量法的适用条件: (1).反应不完全或有残留物。 在这种情况下,差量反映了实际发生的反应,消除了未反应物质对计算的影响,使计算得以顺利进行。 (2)反应前后存在差量,且此差量易求出。这是使用差量法的前提。只有在差量易求得时,使用差量法才显得快捷,否则,应考虑用其他方法来解。 (3)在化学反应中,各物质是按一定的比例关系进行反应的,如222C s O g CO g ()()()+=;?H kJ mol =-221/,而其中???m s n g V g (),(),(),?H 分别为24g 、1mol 、22.4L 、-221kJ ,这些差值也都是相关联的且成正比例关系的物理量。所以我们可将这些差值应用于化学计算之中,此即所谓差量法。 二、利用差量法解题的类型 1.质量差量法 ①固体质量差量法 例1:将12.8g 铜片放入足量AgNO 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铜片洗净烘干后,称得质 量为1356 .g ,计算有多少克铜被氧化。 解析:铜与AgNO 3发生反应:Cu AgNO Cu NO Ag +=+22332(),从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有64g 铜被氧化,会生成216g 金属银,固体质量增加152g ,它与题中给出固体质量差量构成对应比例关系,可用差量法求解。 解:Cu AgNO Cu NO Ag +=+22332() 固体增加质量?m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正确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培养学生通过物质的结构了解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思维方式,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是由于物质组成和结构不同所决定,这是学习化学所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中毒的机理及其危害性,加强安全意识培养 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器材: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一套或视频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学生复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师: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比较,每个分子中少了一个氧原子,那么,一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呢?引出新课。 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教师:煤炉上放一盆水能不能防止煤气中毒?学生回答。可以看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物理性质上有一定的差异。 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教师出示一氧化碳燃烧的图片,学生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CO+O2==CO2 教师强调:火焰蓝色,不纯点燃容易发生爆炸,点燃前要检验纯度。 学生讨论:三种可燃性气体的燃烧后产物比较和现象的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填写下表: 教师强调:可燃物中含有氢元素,则燃烧后的产物中一定有水,可燃物中含有碳元素,则燃烧后的产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2、还原性,教师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视频,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 CuO+CO==Cu+CO2 学生叙述实验现象:黑色粉末变红,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教师:由于氧化铜变成铜,失去氧,发生了还原反应,之所以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正是由于有一氧化碳的缘故,所以,一氧化碳是还原剂,所以说,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3、一氧化碳的毒性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并回答问题 一氧化碳的中毒原因? 冬天生火炉,为什么容易发生煤气中毒? 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的比较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氧化碳的性质,下面同学们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比较,同学们讨论,看看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列表,学生填写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不同,了解这两种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 (2)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CO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2)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CO的可燃性、还原性以及毒性 教学难点: (1)CO与CO 2 的性质比较;CO与C的化学性质比较 (2)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的构成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 教学方法:实验设疑、引导、分层启发式教学;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具准备:储气装置、铁架台(附铁夹)、酒精灯、集气瓶、硬质玻璃管、石灰水、氧化铜、火柴。 课题3第二课时一氧化碳 教学过程: (本节教学共分为四阶段:课题引入、知识讲解、归纳小结、巩固练习)课题引入: [引入](电脑展示燃烧的煤炉)煤炭在不同的条件下燃烧可生成两种氧化物 ——CO、CO 2,CO分子比CO 2 分子少一个O原子。这种分子构成上的差异,会给 两种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带来什么差异呢?结合新闻报道,引出令人谈之色变的煤 气中毒的罪魁祸首的庐山真面目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揭开CO的神秘面 纱,研究CO的性质。 出示教学目标: 知识讲解: 一、CO的物理性质

[讲述]我们研究物质的性质总是从它的物理性质开始,学习CO 也不例外。 (展示一瓶CO 气体) 请阅读课本P121第五段,归纳CO 的物理性质,提示:从色、态、味、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 [归纳]CO 的物理性质,与CO 2对比(用电脑逐步显示下表) [小结]CO 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的气体。 [过渡]从物理性质看出,CO 与CO 2有着很大不同,那它们的化学性质是否一致呢? 我们来看看CO 的表现吧。 二、CO 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实验探究1]电脑演示实验 [提示]观察要点:(1)火焰的颜色;(2)烧杯内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提问]CO 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现象:燃烧时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 22 22CO O CO 点燃 + [提问]CO 具有可燃性,若不纯时点燃会有什么后果?点燃前一定要注意什么?(回答:会爆炸,点燃前一定要验纯。) [讨论]煤炉上方的蓝色火焰什么气体在燃烧? [分析]上层22 22CO O CO 点燃 +中层CO CO C 22 高温 + 下层: 22CO O C 点燃 + [小结] 煤炉上方的蓝色火焰是CO 在燃烧。 [思考]前面我们学过木炭可以夺取氧化铜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使氧化铜失去氧被还原成铜,一氧化碳是否也可以还原氧化铜呢? 2、CO 的毒性 [过渡]我们常常听到煤气中毒、煤气爆炸等等事故发生,所谓煤气就是CO 的俗称。煤气爆炸是因为CO 具有可燃性,那么煤气中毒又是怎么回事呢?多发生在

高一化学计算专题之差量法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高一化学计算专题之差量法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差量”(质量差、物质的量差、气体体积差、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差等)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比例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方法,此法实际上是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变形。 一、基本方法 将“差量”看做化学方程式右端的一项,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用差量法解题的关键是从反应方程式中准确找出“理论差量”和对应于题目的实际差量。 二、适用条件 (1)反应不完全或有残留物:在这种情况下,差量法反映了实际发生的反应,消除了未反应物质对计算的影响,使计算得以顺利进行。 (2)反应前后存在差量,且此差量能够求出,这是使用差量法的前提,只有在差量易求出时,使用差量法才显得快捷,否则应考虑其它方法来解。 三、原理

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差和参加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成正比例关系,这是根据差量法进行化学计算的原理。 四、基本步骤 (1)审清题意,分析产生差量的原因。 (2)将差量写在化学方程式的右边,并以此作为关系量。 (3)写出比例式,求出未知量。 【示例】为了检验某含有NaHCO3杂质的Na2CO3样品的纯度,现将w1g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w2g,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 解析: 解得x=,将其带入下式可得: w(Na2CO3)==,故A项正确。 答案:A。

点拨:本题用常规的计算方法来解答会比较繁琐,差量法是解答隐含有差量问题计算的一种求解捷径。 五、差量法解题示例 (1)质量差量法 【例题1】在1L 2mol·L-1的稀硝酸中加入一定量的铜粉,充分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加了,问:(1)加入铜粉的质量是多少(2)理论上产生NO的体积是多少(标况下)。 解析:根据题意知:硝酸过量,不能用酸性来求解。 3Cu + 8HNO3(稀) === 3Cu(NO3)2+ 2NO↑ + 4H2O △m 3mol 2mol (192-60)g n(Cu) n(NO) 解得:n(Cu)=, n(NO)=. 加入铜粉的质量:m(Cu)=×64g·mol-1= g 产生NO的体积:V(NO)=×·mol-1= L 答案:加入铜粉的质量是 g,理论上产生NO的体积是 L。

高中化学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专题辅导

高中化学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一. 差量法的应用原理 在化学反应中,各物质是按一定的比例关系进行反应的,如 222C s O g CO g ()()()+=;?H kJ mol =-221/,而其中???m s n g V g (),(),(),?H 分别为24g 、1mol 、22.4L 、-221kJ ,这些差值也都是相关联的且成正比例关系的物理量。所以我们可将这些差值应用于化学计算之中,此即所谓差量法。 二. 利用差量法解题的类型 1. 质量差量法 ①固体质量差量法 例1. 将12.8g 铜片放入足量AgNO 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铜片洗净烘干后,称得质量为1356.g ,计算有多少克铜被氧化。 解析:铜与AgNO 3发生反应:Cu AgNO Cu NO Ag +=+22332(),从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有64g 铜被氧化,会生成216g 金属银,固体质量增加152g ,它与题中给出固体质量差量构成对应比例关系,可用差量法求解。 解:Cu AgNO Cu NO Ag +=+22332() 固体增加质量?m 64g 216g 21664152g g g -= m Cu () 1356128076...g g g -= m Cu g g g g ()..=?=0766*******…………答 ②液体质量差量法 例2. 天平两端各放一只质量相等的烧杯,内盛等体积等浓度的足量稀盐酸,将物质的量都为amol 的铝和镁分别放入左盘和右盘的烧杯中,反应完毕后,在哪一盘的烧杯中加入多少克同种金属才能平衡。 解析:开始反应前和反应后均要求天平平衡,实质上是要求最终增加溶液的质量相等,即可利用溶液质量增加这一实质求解。 解:右盘:Mg HCl MgCl H +=+↑222 溶液质量增加?m 1mol 2g 24222g g g -= amol 22ag 左盘:262332Al HCl AlCl H +=+↑ 溶液质量增加?m 2mol 6g 54648g g g -= amol 24ag 由于2422a a >,放入铝的左盘要净重2a 克,设在右盘应再加入镁的质量为m Mg () 右盘:Mg HCl MgCl H +=+↑222 溶液反应增加?m 24g 2g 22g m Mg () 2ag

化学差量法中的差量怎么确定

化学差量法中的差量怎么确定? 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莫些“差量”(固体质量差、溶液质量差、气体体积差、气体物质的量之差等)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法。 此法将“差量”看作化学方程式右端的一项,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其他解题步骤与化学方程式列比例式解题完全一致。 用差量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理论差量。 [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有广泛的用途,其中较为常见的是“质量差法”和“体积差法”] 差量法的适用条件: (1).反应不完全或有残留物。 在这种情况下,差量反映了实际发生的反应,消除了未反应物质对计算的影响,使计算得以顺利进行。(2)反应前后存在差量,且此差量易求出。这是使用差量法的前提。只有在差量易求得时,使用差量法才显得快捷,否则,应考虑用其他方法来解。 差量法原理 .例题祥解(附练习) 差量法原理 .例题祥解 差量法计算,就是利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来求解,其优点是:思路明确、步骤简单、过程简捷。 一、差量法解题的原理 设反应:A+B=C 质量差 a c a-c(或c-a) x y x-y 也就是说,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差和参加该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成正比例关系,这就是根据质量差进行化学计算的原理。 二、差量法解题的步骤 1.审清题意,分析产生差量的原因。 2.将差量写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右边,并以此作为关系量。 3.写出比例式,求出未知数。 三、事例 1.质量减少的计算 〔例1〕把6.1g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放在试管里加热,当完全分解、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4.2g,求原混合物里氯酸钾有多少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混合物加热后减轻的质量即为生成的氧气质量(W混-W剩=WO2),由生成的O2即可求出KClO3。 〔解答〕设混合物中有质量为xKClO3 答:略。 2.质量增加的计算 〔例2〕把质量为10g的铁片放在50g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洗净、干燥、称重,铁片的质量增加到10.6g,问析出多少克铜?原硫酸铜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分析〕在该反应中,单质铁变成亚铁离子进入溶液,使铁片质量减少,而铜离子被置换出来附着在铁片上。理论上每56g铁参加反应后应能置换出64g铜、铁片净增加质量为64-56=8g。现在铁片增重10.6-10=0.6g并非是析出铜的质量,而是析出铜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差。按此差量即可简便进行计算。 〔解答〕设有质量为x铜析出,有质量为yCuSO4参加反应 差量法之二 差量法是利用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反应物的混合物或溶液)和生成(包括生成物的混合物或溶液)从始态到终态的差值,作为解题的突破口。这个差值(量)和反应过程中其他量一样,受反应体系的控制,与其他量一样有正比例的关系。但是,在一个反应中可能找到多个化学量的差值,用这个方法时应仔细分析题意,选择有关的化学量的差值,运算会十分简捷。

真题汇编-2019年全国化学中考真题分类考点16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及用途

7. (2019·云南)“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等理念逐渐深入民心,下列做法或认识与之不相符的是( ) A.在空旷的地方焚烧大量的废旧塑料 B.鼓励乘坐公交或骑自行车出行 C.购物时提倡用布袋等环保袋代替塑料袋 D.植树造林 【答案】A 【解析】用火烧毁处理废旧塑料,会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污染空气,不符合这一理念。1.(2019赤峰)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 A.使用太阳能 B.乘公交出行 C.使用一次性木筷 D.增大绿化面积 【答案】C 【解析】“低碳”理念就是要求节能减排,工业上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淘汰高耗能产业,研制新的能,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等。 CO的说法正确的是( ) 8.(2019赤峰)关于CO和 2 A.组成: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分子构成也相同 B.性质:常温下均为无色气体,且都有毒 CO可以做化工原料 C.用途:CO可以用灭火, 2 D.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答案】D 【解析】由化学式可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分子构成不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一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常温下均为无色气体,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无毒;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可以用灭火的是二氧化碳,不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或还原氧化物可生成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8. (2019·永州)下列有关CO与CO2的叙述正确的是( ) A.CO 与 CO2都会污染环境 B.CO 与CO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C.在一定条件下,CO 与CO2可以互相转化 D.CO2气体中混有少量的 CO 气体,可用点燃的方法除去 CO 答案 C 3.(2019·台州)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2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 B.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 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D.去掉烧杯中的1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答案:D 解析: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将观察到低的蜡烛先熄灭;如果不将玻璃片拿下,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形不成压强差,不会流下进入烧杯内,蜡烛不会熄灭;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覆盖在蜡烛表面,隔绝了空气;由题干所给装置可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一、差量法的应用原理 在化学反应中,各物质是按一定量的比例关系反应进行的,因此可以根据题中的相关量或对应量的差量,得到相应的解题方法——即差量法。 如:2C(s)+O 2 (g)=2CO(g);△H=-221kJ/mol,其中△m(s), △n(g), △V(g),△H分别为24g、1mol、22.4L、221kJ,在这当中,7个数值之间都是相关联的且成正比例关系的物理量,其中包括化学反应前后固态物质质量减小,△m(s)24g,气体物质的量增加△n(g)1 mol气体物质体积增加△V(g)22.4L,反应热△H221kJ由此可得,差值可以应用于有关化学的计算。 二、差量法解题步骤 1、分析题意:分析化学反应各物质之间的数量关系,引起差值的原因。 2、确定是否能用差量法:分析差值与始态量或终态量是否存在比例关系,以确定是否能用差值法。 3、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4、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量”与题中提供“实际差量”,列出比例关系,求出答案。 三、利用差量法解题的类型 1、质量差量法 ①固体质量差量法 例1:将12.8g铜片放入足量AgNO 3 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铜片洗净烘干后,称得质量为13.56g,计算有多少克铜被氧化。 解析:铜与AgNO 3发生反应:Cu+2AgNO 3 =Cu(NO 3 ) 2 +2Ag,从反应方程式 可以看出,有64g铜被氧化,会生成216g金属银,固体质量增加152g,它与题中给出固体质量差量构成对应比例关系,可用差量法求解。 解:Cu+2AgNO 3=Cu(NO 3 ) 2 +2Ag 固体增加质量△m 64g 216g 216g-64g=152g m(Cu) 13.56g-12.8g =0.76g ②液体质量差量法 例2:天平两端各放一只质量相等的烧杯,内盛等体积等浓度的足量稀盐酸,将物质的量都为a mol的铝和镁分别放入左盘和右盘的烧杯中,反应完毕后,在哪一盘的烧杯中加入多少克同种金属才能平衡。 解析:开始反应前和反应后均要求天平平衡,实质上是要求最终增加溶液的质量相等,即可采用溶液质量增加这一实质即可求解。

一氧化碳的性质

课题: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的性质: 从CO和的化学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个氧原子。由于分子构成的不同,两者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结构决定性质)。 【指导阅读】阅读97页第1自然段(注意与物理性质的比较)。 1.物理性质:CO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提问:制取CO气体时应如何收集? 归纳: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因CO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剧毒。应采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现象: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特别指出:和其他可燃气体一样,点燃CO之前必须先验纯。 提问:为什么要验纯?怎样验纯? 明确:若CO不纯,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因CO的爆炸极限是12.5%~74%。验纯的方法同氢气的验纯。 讲述: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CO在燃烧时所产生的。(引导学生看图课本第97页5-22)。水煤气是CO和的混合气。 引导回忆: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氢气还原氧化铜。 设问:CO是否也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演示:

指导学生思考:①实验的仪器、药品有哪些?②课本上图5-23、图5-13、图5-18有什么明显区别?③主要操作步骤有哪些? 要求学生观察:①玻璃管中发生了什么变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产生了什么现象? 让学生分析有关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归纳并出示小黑板: 药品:CO、CuO、溶液。 仪器:铁架台、玻璃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酒精灯、导管、细口瓶、气球。 步骤:①先通一会儿CO气体;(为什么?) ②点燃酒精灯加热; ③停止加热; ④处理收集到的尾气。 现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为光亮的红色固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C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在该反应中,CO是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强调:①CO必须干燥、纯净。这样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也避免了实验事故的发生。②增加尾气收集装置是十分必要的。因从导管进入细口瓶的气体中或多或少含有CO,而CO不允许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③尾气的处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课本99页图给出了处理尾气的另一种方法。 提问:还原CuO、C还原CuO、CO不原CuO,三个反应有何异同点? 归纳:①反应CuO中均为氧化剂,C、CO分别作还原剂。②前两个反应属置换反应,最后一个不是。 讨论:CO有哪些重要用途?(提示:性质决定用途) 归纳并板书: 作气体燃料; 作冶金工业上的还原剂。

高中化学差量法

差量法 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莫些“差量”(固体质量差、溶液质量差、气体体积差、气体物质的量之差等)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法。 此法将“差量”看作化学方程式右端的一项,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其他解题步骤与化学方程式列比例式解题完全一致。 用差量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理论差量。 [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有广泛的用途,其中较为常见的是“质量差法”和“体积差法”] 差量法的适用条件: (1).反应不完全或有残留物。 在这种情况下,差量反映了实际发生的反应,消除了未反应物质对计算的影响,使计算得以顺利进行。 (2)反应前后存在差量,且此差量易求出。这是使用差量法的前提。只有在差量易求得时,使用差量法才显得快捷,否则,应考虑用其他方法来解。 差量法原理 .例题祥解(附练习) 差量法原理 .例题祥解 差量法计算,就是利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来求解,其优点是:思路明确、步骤简单、过程简捷。 一、差量法解题的原理 设反应:A+B=C 质量差 a c a-c(或c-a) x y x-y 也就是说,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差和参加该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成正比例关系,这就是根据质量差进行化学计算的原理。 二、差量法解题的步骤

1.审清题意,分析产生差量的原因。 2.将差量写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右边,并以此作为关系量。 3.写出比例式,求出未知数。 三、事例 1.质量减少的计算 〔例1〕把6.1g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放在试管里加热,当完全分解、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4.2g,求原混合物里氯酸钾有多少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混合物加热后减轻的质量即为生成的氧气质量(W 混-W剩=WO2),由生成的O2即可求出KClO3。 〔解答〕设混合物中有质量为xKClO3 答:略。 2.质量增加的计算 〔例2〕把质量为10g的铁片放在50g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洗净、干燥、称重,铁片的质量增加到10.6g,问析出多少克铜?原硫酸铜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分析〕在该反应中,单质铁变成亚铁离子进入溶液,使铁片质量减少,而铜离子被置换出来附着在铁片上。理论上每56g铁参加反应后应能置换出64g铜、铁片净增加质量为64-56=8g。现在铁片增重10.6-10=0.6g并非是析出铜的质量,而是析出铜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差。按此差量即可简便进行计算。 〔解答〕设有质量为x铜析出,有质量为yCuSO4参加反应 差量法之二

高中化学计算专题复习——差量法

年 级 高一 学 科 化学 版 本 人教版 内容标题 化学计算专题复习一:差量法 编稿老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化学计算专题复习一:差量法 化学反应中任何两个量的差与其中任何一个量成正比关系;任何两个量的和与其中任何一个量成正比关系,应用以上关系解题的方法即差量法或和量法。 【典型例题】 [例1] 把氯气通入浓氨水中,发生下列反应2432683N Cl NH NH Cl +=+,把1.12L 氯氮混合气(90%氯气和10%氮气)通过浓氨水,实验测得逸出气体(除氨气和水蒸气)体积为0.672L (50%氯气和50%的氮气)问有多少克氨被氧化?(体积已换算成标准状况) 解析: 解:设反应中有x g 氨被氧化,根据方程式8 mol 氨有2 mol 被氧化, 解之:g x 34.0= [例2] 在500mL l mol/L 的硫酸铜溶液中,放入一块铁片反应一段时间后,将铁片取出洗净干燥后称量,铁片质量增加了g 75.0,问析出了多少克铜?反应后硫酸亚铁摩尔浓度是多少? 解析: 解:设有g x 铜析出,有y mol 硫酸亚铁生成,根据反应方程式有: 解之1.0,35.6==y g x mol ,硫酸亚铁的摩尔浓度=2.05 .01.0=mol/L 。 [例3] 把盛有等质量盐酸的两个等质量的烧杯,分别置于托盘天平两端,将一定量的铁粉和碳酸钙粉末都溶解后,天平仍保持平衡,则加入的铁粉和碳酸钙粉末的质量比是多少? 解析: 解:设加入的铁粉和碳酸钙粉末的质量分别为g y g x 和。反应后两烧杯中净增加质量相等,设净增加质量都为g m ,则有:

解之)(56 100g m y = 所以铁与碳酸钙质量比为: 67539256100:5456=m m 。 [例4] 把g 1含杂质(不可燃)的黄铁矿试样在氧气中燃烧后得残渣g 76.0。此黄铁矿的纯度为( ) A. 85% B. 80% C. 72% D. 16% 解析: 解:设试样中含二硫化铁g x ,根据反应方程式: ↑++2322282114SO O Fe O FeS 高温 1204? : 理论质量差量166328?-? x : 实际质量差量76.01- 解之72.0=x 此黄铁矿的纯度=%,72%1001 72.0=?选C 。 [例5] 向一定量的碘化钾溶液中逐滴加入硝酸银溶液直到黄色沉淀不再产生为止,结果所生成的溶液和原碘化钾溶液的质量相等,由此可知,加入的硝酸银溶液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解析: 解:设原溶液有x mol 碘化钾,则加入x mol 硝酸银和y mol 水,因此原溶液中减少的是-I 离子的质量,增加的是加入的- 3NO 离子和水的质量,减增两量相等有:y x x 1862127+=,解得18 65x y =,所以硝酸银的百分比浓度==?+%10018170170y x x %3.72%10018 6518170170=??+x x x

高中化学计算方法《差量法》人教版

差量法 在众多的解题技巧中,“差量法”当属优秀方法之一,它常常可以省去繁琐的中间过程,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快捷化。所谓“差量”就是指一个过程中某物质始态量与终态量的差值。它可以是气体的体积差、物质的量差、质量差、浓度差、溶解度差等。 【例3】把22.4g铁片投入到500gCuSO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取出铁片,洗涤、干燥后称其质量为422.8g,计算 (1)析出多少克铜? (2)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分数多大? 2 Cu22.8g完全反应,反应后的溶液为FeSO充分反应”是指CuSO中溶液,不能轻率地认为解析“44就是铜。分析下面的化学方程式25.6g),也不能认为22.8-22.4=0.4g!(若Fe完全反应,析出铜为就是Cu,就8g(64-56=8),反过来看:若铁片质量增加8g可知:每溶解56gFe,就析出64g 铜,使铁片质量增加成正比。所以就也可是物质的量)”“差量8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意味着溶解56gFe、生成64gCu,即-22.4=0.4g 求出其他有关物质的量。可以根据题中所给的已知“差量”22.8y g 设:生成Cu x g,FeSO4质量增加Fe+CuSO =FeSO+Cu4464-56=8 1526456 22.8-22.4=0.4 x y 克故析出铜3.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溶液的质量必减轻0.4g,为500-0.4=499.6g铁片质量增加0.4g的体积分数为NHN和H的混合气体充入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反应器内,达到平衡时,【例4】将322。1∶______26%,若温度保持不变,则反应器内平衡时的总压强与起始时总压强之比为由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在温度、体积一定时,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所以解析 表示出来即可求解。只要把起始、平衡时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多少molxmol ,平衡时共消耗N气为为气为a mol,Hb mol方法一设起始时N2222NH3 N2+3H2 起始(mol)a b?0 变化(mol)x3x2x 平衡(mol)a-x b-3x2x 起始气体:a+bmol 平衡气体:(a-x)+( b-3x)+2x=(a+b-2x)mol 又因为:体积比=物质的量比 (注意:若N为1mol,H为3mol,是不够严密的。) 22方法二设平衡时混合气体总量为100mol,则其中含NH3为100×26%=26mol 2NH物质的量减少+3HN32 21324-2=2 26mol x x=26mol 即生成NH的量,就是减少量,所以反应起始时混合气体共为:100+26=126mol 比较上述两种方法,不难看出“差量法”的优越性。 【例5】在200℃时将11.6g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NaO,反应完全后,固体质22. 量增加3.6g。求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 =11.6÷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 方法一设11.6g混合气体中含xmolCO2、y mol水蒸气。 解得:x=0.1,y=0.4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4.24一氧化碳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初步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了解由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构成分子不同,使一氧化碳具有和二氧化碳不同的化学性质。4.知道一氧化碳的主要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相关的问题。 2.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进行信息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周围生活的密切联系,加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生存的地球。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木炭、氢气还原氧化铜装置,设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装置,比较装置异同点。 三、教具准备 试剂:一氧化碳、氢氧化钙溶液、氧化铜 仪器:试管、酒精灯、铁架台、玻璃管、导气管、单孔塞。 四、教学方法实验、讨论、归纳、对比等。

七、教学反思: 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点: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 附录: 拓展应用 1.可以用来区别CO和CO2方法有 ( ) A.点燃 B.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C.闻气味 D.看颜色 E.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F.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物质的某些性质可能有利于人类,也可能不利于人类,请填写下表: 3、 3、当打开开关a和b(同时在尖嘴处放一火源),通过适量的一氧化碳后,关闭开关a和b,并撤掉火源, 约10min—15min后,可观察到A中鱼,B中蛙。然后打开开关b,同时在尖嘴导管处点燃。 (1)A中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2)B中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3)C中出现的现象是鲜红色变成的血液,这是因为一氧化碳易与__________________。(4)在尖嘴导管处点燃的目的是。

高中化学差量法原理运用解析

高中化学:差量法原理运用解析 差量法是根据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差量和造成这种差量的实质及其关系,列出比例式求解的解题方法。我们甚至把“差量”看成是化学方程式中的一种特殊产物。该差量的大小与参与反应的物质的有关量成正比。一般说来,化学反应前后凡有质量差、气体体积差、密度差、压强差等差量都可用差量法求解。解题的关键是做到明察秋毫,抓住造成差量的实质,即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值”,再根据题目提供的“实际差量”,列出正确的比例式,求出答案。 解题步骤①根据化学方程式分析反应前后形成差量的原因(即影响质量变化的因素),②找出差量与已知量、未知量间的关系,然后再列比例式(对应成比例,注意:单位要一致),③求解。 差量法在初中、高中都要求熟练应用: 一、固体差量 [例1]在某些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一个质量为1.12g的铁片,经过一段时间,铁片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的铜,取出洗净、烘干,称重,质量变为1.16g.计算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溶解了铁多少克?析出了铜多少克? [分析]44 从化学方程可以看出,铁片质量的增加,与铁的溶解和铜的析出直接联系,每溶解56g铁,将析出64g铜,会使铁片,质量增加: 64568g 根据铁片增加的质量(1.161.12g),可计算出溶解的的质量和析出的的质量. [解]设溶解的为,析出的为 44 质量差 56 64 64-56 x y 1.16-1.12 则:,解得:0.28(g) 0.32(g) 答: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溶解了铁0.28g析出了铜0.32g. 例2.将质量为100克的铁棒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烘干,称量,棒的质量变为100.8克。求有多少克铁参加了反应。 解:设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x。 棒的质量增加(差量) 56 64 64-56=8 x =5.6g 100.8克-100克=0.8克 答:有5.6克铁参加了反应。 例3.23和3混合物加热至质量减少到,则混合物中3的质量分数为:。 解:设3的质量为x

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氧化碳毒性的原理,知道使用一氧化碳的注意事项。 (2)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知道一氧化碳泄漏后的应急措施。 (3)了解一氧化碳的还原性,以及还原铜的装置及操作顺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有关性质的比较,了解收集一氧化碳时,收集装置的异同,确立收集有毒害气体的方法。 (2)通过参照氢气的可燃性,推及点燃一氧化碳的操作要求,确立可燃气体的使用方法。 (3)让学生在观察一氧化碳气体点燃、还原氧化铜过程中,体验、反思实验步骤,初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树立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减小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畏惧感,增强对有害气体的使用认识,激发学习化学的勇气; (2)培养学生大胆、细致、实践的科学精神。 (3)让学生体验化学的魅力,从而热爱化学、钻研化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采用活动与探究方式研究一氧化碳的毒性、燃烧实验、还原氧化铜实验2.教学难点:实验中装置的组装、步骤先后的分析 三、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准备 (1)多媒体教学系统及课件 (2)连接好的还原性装置、硬质玻璃管、单孔塞、酒精灯、贮气瓶、铁架台、烧杯、试管、火柴 (3) 实物投影仪 (4)药品;氧化铜、澄清石灰水、草酸、浓硫酸、新鲜鸡血(先加入抗凝血剂) 2.学具准备: 硬质玻璃管、铁架台、酒精灯(两个)、广口瓶、单孔橡皮塞(两个)、双孔橡皮塞(带一长一短的导管)、气球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具体实施:将抽取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盛紫色石蕊试液的广口瓶和放有高矮蜡烛的烧杯。 教师提问:二氧化碳比具有什么性质。有哪些用途? CO想不想知道该气体有哪些性质? 教师过渡:大家对煤气有什么印象?提醒学生:煤气中毒是因为其中的一氧化碳有毒,它最可怕之处是什么呢? 煤炉中的煤在高温和空气充足情况下是如何产生一氧化碳的? 提问:如果一氧化碳泄漏,高处容易中毒还是低处?如何判断? 师生小结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高中化学差量法专题

差量法 ☆典型例题☆ 【典例1】在天平左右两盘上各放一只同等规格的烧杯,烧杯内均盛有1.00 mol·L-1的H2SO4 (aq)100.0 mL,调节天平使其处于平衡状态,然后向两只烧杯内分别放入少量的镁粉和铝粉(设镁、铝的质量分别为a g和b g),假定反应后天平仍处于平衡状态,则: (1)a、b应满足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 (2)a、b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_。 【典例2】25℃和101kPa时,乙烷、乙炔(C2H2)和丙烯组成的混合烃32mL,与过量氧气混合并完全燃烧,除去水蒸气,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和压强,气体总体积缩小了72mL,原混合径中乙炔的体积分数为() A. 12.5% B. 25% C. 50% D. 75% 【典例3】反应2A(气)xB(气)+2C(气),在恒温下达到平衡时,容器内压强增加了30%,A转化了20%,则x值为() A.1 B.2 C.3 D.4 ☆针对练习☆ 1.在天平左右两盘上各放一只同等规格的烧杯,烧杯内均盛有 1.00 mol· L-1的 H2SO4(aq) 100.0 mL,调节天平使其处于平衡状态,然后向两只烧杯内分别放入少量镁粉 ....、过量铝粉 ....(设镁、铝的质量分别为a g和b g),假定反应后天平仍处于平衡状态,则: (1)a、b应满足的关系式为; (2)a、b的取值范围为。 2.某肥料发酵得到一种含甲烷,二氧化碳,氮气的缓和气体。2.016L(标况)下该气体通过盛有红热CuO粉末的硬质玻璃管,发生反应为 CH4+4CuO CO2+2H2O+4Cu。当甲烷完全反应后,硬质玻璃管的质量减少4.8g。将反应后产生的气体通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充分吸收,生成沉淀8.5g。原混合气体中甲烷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mol;原混合气体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____。 第 1 页共4页第 2 页共4页

高一化学计算专题之差量法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高一化学计算专题之差量法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差量”(质量差、物质的量差、气体体积差、反应过 程中的热量差等)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比例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方法,此法实际上是 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变形。 一、基本方法 将差量”看做化学方程式右端的一项,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 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用差量法解题的关键是从反应方程式中准确找出理论差量”和对应于题目的实际差量。 二、适用条件 (1)反应不完全或有残留物:在这种情况下,差量法反映了实际发生的反应,消除了未反应物质对计算的影响,使计算得以顺利进行。 (2)反应前后存在差量,且此差量能够求出,这是使用差量法的前提,只有在差量易求出时,使用差量法才显得快捷,否则应考虑其它方法来解。 三、原理 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差和参加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成正比例关系,这是根据差量法进行化学计算的原理。 四、基本步骤 (1)审清题意,分析产生差量的原因。 (2)将差量写在化学方程式的右边,并以此作为关系量。 (3)写出比例式,求出未知量。 【示例】为了检验某含有NaHCO s杂质的Na2CO3样品的纯度,现将w i g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W2g,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 解析: z 54(^ t-w;) 31W] 乃中一2旳 J 31切 31w] 2NaHCOj△NaiCOs -FCO: r +氐。m(减少)2凉410662 A(Wl —w>) 解得x =,将其带入下式可得: w(Na2CO3)= =,故A 项正确。 答案:A。 点拨:本题用常规的计算方法来解答会比较繁琐,差量法是解答隐含有差量问题计算的 一种求解捷径。 五、差量法解题示例 (1)质量差量法 【例题1】在1L 2mol?Lr的稀硝酸中加入一定量的铜粉,充分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加了13.2g,问:(1)加入铜粉的质量是多少?(2)理论上产生NO的体积是多少?(标况 下)。 解析:根据题意知:硝酸过量,不能用酸性来求解。 3Cu + 8HNO 3(稀)===3Cu(NO 3)2 + 2NO f + 4HO A m 3mol 2mol (192 —60)g n (Cu)n (NO)13.2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