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平板铺设方法

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平板铺设方法
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平板铺设方法

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平板铺设方法

一、工程概况

广州金海湾花园为一高层住宅,位于广州市滨江东路555号,结构型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平面总长度约190米,总宽度约44米。其地下三层,地上裙楼5层,三座塔楼各3 8层,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自地下室底板至首层顶板均采用无粘结预应力平板结构。

二、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根据设计意图,对预应力施工图进行全面的深化,主要包括绘制预应力铺放图、张拉端节点详图和确定预应力施工技术参数等。此外,根据本工程的具体要求,编制预应力专项施工组织设计,并分别对钢筋、混凝土及模板等各工种进行技术交底,保证预应力与非预应力等工种之间相互配合密切。

(2)材料和设备准备

本工程在专用场地对所用1860级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及固定端挤压锚进行加工,并按不同的长度规格进行分类编号,运至工地现场。此外,按设计要求,备好锚具、锚垫板、螺旋筋以及张拉设备和工具等。

(3)人员配备

由1名项目经理、5名技术人员、50名技术工人组成现场施工项目部。

三、无粘结预应力施工方案

其具体施工工艺流程如下:

支板底模

绑扎暗梁及板底非预应力筋

铺放板预应力筋

安装锚垫板、螺旋筋

预应力筋绑扎、固定

预应力筋矢高、数量检查

铺放板顶非预应力筋

梁侧模及预应力筋张拉端模板封模↓

隐蔽工程检查验收

浇筑混凝土

预应力筋张拉

切断多余预应力筋

张拉端封锚

(1)预应力筋铺设

·先绑扎完楼板的下部普通钢筋后,再逐根布无粘结预应力筋;

·预应力筋铺放前,普通钢筋定位应确保准确,以保证预应力筋顺利穿过;

·铺束时预应力筋应保持平行走向准确,不相互扭绞在一起,预应力筋不得在楼板上拖行,以防止将预应力筋外包塑料皮拖破裂和磨损,如果预应力筋和普通钢筋发生冲突时应优先保证预应力筋的铺放;

·张拉端设置时应保证预应力筋与垫板垂直,螺旋钢筋按设计位置配置并与普通钢筋绑扎牢靠;

·预应力筋根据控制点位置用马凳钢筋定位;

·板内预应力筋布置为圆弧时最高点应在梁面筋下通过;

·预应力筋铺放完毕之后,应逐根检查曲线、矢高、反弯点位置及高度,检查支垫高度和支垫点是否绑牢,对破损处应用塑料水密性胶带缠绕修补;

·无粘结预应力筋曲线段的起始点至张拉锚固点有不小于300MM的直线段;

·布筋时与电器专业密切配合,避免铺设管线影响预应力筋。

(2)预应力筋张拉

(A)张拉步骤

·有针对性地进行质量技术交底,交底人、接受人必须签名,真正做到人人明白做法、要求。

·张拉设备在进场前应在试验室进行标定,取得标定结果后填写进场设备报验单报监理审查。

·锚具进场后应及时将锚具出厂合格证及试验报告上报监理,监理批准后方可使用。

·清理张拉端。将张拉端穴模凿出并凿平张拉端垫板。

·计算理论伸长值和张拉力。在张拉前应根据千斤顶标定书计算得出与张拉力相对应的油表读数并在油表上作出明确标识。

·测量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端原长。按照预应力筋编号及所在轴线位置顺序测量并详细记录每束预应力筋两端的外露张拉端长度之和L1。

·穿顶:将预应力筋从千斤顶的前端穿入,直至千斤顶的顶压器顶住锚具为止,如果需用斜垫片或变角器,则先将其穿入,再穿千斤顶。

·油泵启动供油正常后,开始加压,直至达到设计要求的张拉力。每次张拉伸长值均不能超过160MM,并随时用尺测量检查,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撤顶:张拉至控制应力后回油,并撤去千斤顶。

·测量记录:测量预应力筋伸长后两端的张拉端长度之和L2,应精确到毫米。

·整理张拉记录:L2和L1之差即为实际伸长值,用以校核计算伸长值。记录必须将张拉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如实反映出来,包括:砼破碎、空洞、断丝断束及其位置、数量等情况。(B)张拉质量控制方法和要求

·张拉时应力控制为主,用伸长值进行校核。张拉伸长值应与理论计算值接近,相差幅度为-6%~+6%,如不符合,应立即停止张拉,查找原因后再继续进行。

·预应力筋张拉,对于短筋可以一次张拉到位,对于长筋必须反复张拉至张拉控制应力,并且每次张拉伸长值均不能超过油缸最大行程。

(C)张拉安全措施

·张拉人员进工地必须带安全帽和安全带,在脚手架上张拉施工时安全带应拴牢在脚手架上。

·千斤顶和油泵必须有安全措施,宜用绳索吊在脚手架上,以免失手掉落下楼,造成设备损坏和安全事故。

·张拉人员必须站在千斤顶两侧位置操作,不得在千斤顶正面操作;

·锚固端或张拉端不得站有人。

·张拉位置下面不应有人通行,以免锚具、工具等掉落,造成人员伤害。

(3)切断多余预应力筋

切割后预应力筋外露长度不少于30MM,切割采用手持角磨机或液压切割设备(不得采用电弧切割)。

(4)张拉端封锚

预应力筋切割完毕后,应套上内涂附腐油脂的塑料封端罩以保护张拉端锚具,并用细石混凝土或微膨胀砂浆封堵。

四、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分为质量初检、复检和交检三个阶段。检验内容包括:

(1)材料检验

·预应力筋强度抽检报告;

·锚具抽检报告;

(2)布筋检验

·梁、板主筋所包围之梁、板尺寸(包括梁高、板厚、保护层是否满足预应力布筋要求);

·预应力筋布筋数量;

·预应力筋所在位置及其间距;

·锚固端埋置位置、高度和螺旋筋或插筋位置、数量及其固定;

·张拉端预留张拉尺寸、高度;

·承压垫板的尺寸、穿筋孔洞尺寸;定位孔位置、数量(一般2个)、埋置位置高度(一般固定在木盒或侧模上);

·梁板上留洞孔时预应力筋绕过时是否满足构造要求;

·检查梁板上预应力筋矢高是否满足要求;

·反弯点位置是否正确,高度是否满足要求,是否有马磴支撑,固定是否牢固;

·曲线形状是否满足要求,固定是否牢固;

·预应力筋直线是否调直;

·上下保护层是否保证。

·外包皮破损情况。

五、归档资料

预应力施工技术资料,在施工全部完成后应及时整理成册,以不影响工程竣工验收为准。归档技术资料主要有:

·预应力专项施工组织设计;

·预应力筋出厂质保书;

·锚具出厂质保书;

·预应力抽检检测报告;

·锚具抽检检测报告;

·张拉设备(千斤顶、油表)校验报告;

·预应力筋张拉记录;

六、结语

本文结合广州金海湾花园工程,对无粘结预应力技术在无梁平板中的应用进行了施工实践,得出以下结论:

·在无梁平板中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技术在工程实践上是可行的,并可减小板的厚度,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无梁平板中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技术可缩短总工期。

·合理的设计,施工总包方与预应力分包方的密切配合,以及精心的施工组织设计是本工程优质、按时完成的重要保证。

[责任编辑:yeguiren]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施工工艺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施工工艺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北京地区8度抗震设防的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 制作无粘结筋用的钢丝和钢绞线应符合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钢丝》(GB5223-85)、《预应力混凝土钢绞线》(GB5224-5)的规定。 2.1.2 无粘结筋的涂料层采用“专用建筑油脂”,其性能、产品质量指标应符合湖南省标准局1983年6月6日发布,1983年7月1日试行“无粘结预应力筋用润滑防锈脂技术条件”的要求。 2.1.3 无粘结筋包裹层材料采用低密度高压聚乙烯(温度在190℃时,融熔指数为1.5~5范围内)。 2.1.4 已制作完毕的无粘结筋成品的质量要求应符合北京地区标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BUPC)设计与施工规作(试行)》(DBJ01-7-90)第二部分第二章第 2.2.5条的要求(见表4-44)。无粘结筋用钢丝、钢绞线、不允许有死弯,见死弯必须切断。钢丝应为通长,严禁有接头。 通常钢丝束配用甲型或乙型,钢绞线配用乙型。 2.1.6 配套张拉设备有油泵及千斤顶,其技术性能详见表4-46.机具有顶压器(液压和弹簧两种)、张拉杆、工具锚等。 2.2 作业条件 2.2.1 张拉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一般不低于设计强度的70%,有试验报告单。 2.2.2 无粘结筋配制及钢筋加工完成。 2.2.3 锚具已经检查验收。 2.2.4 张拉设备已经过检定,机具已准备就绪。 2.2.5 张拉部位的脚手架及防护栏搭设已完成,并经检查符合作业要求。 2.2.6 已按设计提出的要求对无粘结筋的张拉顺序、张拉值、伸长值、无粘结筋的铺设以及操作、质量标准等进行了技术交底。 3.1 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 梁、板模板支搭→ 非预应力下钢筋铺放、绑扎→无粘结预应力筋铺放、端部节点安装→ 非预应力上钢筋铺放、绑扎→无粘结预应力起拱、绑扎→ 隐检验收→ 混凝土浇筑及振捣→混凝土养护→ 张拉→ 端部处理 3.2 检查修补无粘结筋:无粘结筋进场后,应及时核查筋的规格、尺寸和数量,逐根检查筋的外包裹层质量及端部配件,对配有甲锚钢丝束,应认真检查锚杯内外螺纹、镦头外形

预应力钢绞线发展现状及分析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冶金工程, 2020, 7(1), 22-27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5110668302.html,/journal/meng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5110668302.html,/10.12677/meng.2020.71004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Prestressed Steel Strand Dong Liu, Jiyuan Wang, Wenzhong Wang, Shanglin Lv National Construction Steel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Test Centre, 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Co., Ltd., MCC, Beijing Received: Feb. 13th, 2020; accepted: Feb. 27th, 2020; published: Mar. 5th, 202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 China, the pre-stressed steel strand industry has continued to progress.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of prestressed steel strand industry, elaborates the related question combining with the domestic situation, and analyzes its trend. Keywords Prestressed Steel Strand, Status Quo, Development Trend 预应力钢绞线发展现状及分析 刘冬,王纪元,王文中,吕尚霖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国家建筑钢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 Email: liudong@https://www.360docs.net/doc/5110668302.html, 收稿日期:2020年2月13日;录用日期:2020年2月27日;发布日期:2020年3月5日 摘要 随着我国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预应力钢绞线行业持续进步,本文介绍了预应力钢绞线行业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国内情况阐述了相关问题,进行了趋势分析。 关键词 预应力钢绞线,现状,发展趋势

钢绞线理论伸长值怎样计算

钢绞线理论伸长值计算时遇到问题 钢绞线理论伸长值计算时是用设计的锚下控制应力还是用实际的张拉控制应力,也就是计算理论伸长值时考不考虑锚口损失应力。经验者请指教,谢谢。 Fle_Flo 2008-8-31 20:57:40 预应力锚索实测伸长量探讨李永宝 隧道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110668302.html,(2006-11-1) 来源:岩土工程界 摘要:通过对预应力锚索张拉工艺的阐述和分析,总结引起预应力锚索实测伸长量偏差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预应力锚索伸长量 预廊力铺索加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物加固边坡治理、大型地下洞室及深基坑支护等工程。由于受施工没备、场地环境以及人员操作等因豢的影响,作为预应力锚索评价指标之一的张拉实测伸长量,往往与理论伸长量有较大偏差。 1 预应力锚索张拉工艺 (1)张拉设备装配方法:张拉设备装配如图1。 (2)张拉操作程序:张拉时,油泵开启,张拉缸进油,千斤顶活塞推动工具锚板,工具锚板同时带动工具夹片,工具夹片在工具锚板上锥型锚孔的作用下收缩并一苦紧钢绞线,此时工具锚板、工具夹片、钢绞线跟于斤顶活塞同时位移。在此过程中,工作夹片受摩擦力的作用跟钢绞线同时移动,但其受限位饭的限制位移很小。当需要倒顶或达到终应力时,油泵回油,钢绞线在自身弹性作用下带动工作夹片回缩,工作夹片与工作锚板上锥型锚孔相互作用将钢绞线锚定。完成一个循环预应力的施加。预应力锚索张拉要分级进行,逐级加载,每级荷载之问稳定时间小少于2min。一般按下列加载顺序进行操作:式中m—超张拉系数。 2 理论伸长量的计算方法 锚索理论弹性伸长量按下列公式汁算:伸长量△L=NL[1 - e - (kl+θμ)]/EA(KL+0) 式中:Ⅳ—施加荷载(kN);£—自由段长(m):θ—自由段孔道曲线部分切线夹角之和(rad);K—孔道偏差影响系数;肛—钢绞线对孔道的摩擦系数;E—钢绞线弹性模量(kPa);A—钢绞线截面积/mm2。 3 工程实例实测伸长量偏差分析 某高速公路路堑防护工程,设汁锚索孔径ф130mm,预应力锚索采用7束ф15.24nlHl的钢绞线编制,锚长32.0~37.0m,锚固段9.0m,设计锚固力为1000kN,采用OVM锚具。张拉采用YCW250A型千斤顶。千斤顶主要技术参数见表1。 1.jpg 施工采用油压表控制应力读数,张拉前将油压表和千斤顶进行配套标定,并根据油压表一千斤顶配套标定曲线,将油压表读数换算成张拉应力,从而消除了千斤顶内摩阻的影响。张拉按6级进行,超张拉系数为1.1。现以Ms~10号锚索(长37.0m)为例探讨,张拉成果见表2。 在预应力施工时,实测伸长量一般是用钢直尺量得的千斤顶活塞行程。由表2和图2可以清楚地看出,千斤顶活塞行程与理论伸长量之间最终偏差为34mm,如果将千斤顶活塞行程直接作为实测伸长量,显然不符合相关规范规定,应进行修正。根据张拉成果记录表绘制锚索张拉Q—S曲线图(图2)。 2.jpg

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施工常见问题

无粘结预应力张拉施工若干问题及处理措施 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需达到混凝土设计强度75%以上方可进行。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采用应力控制,应变校核的方法,即控制张拉应力为主,以预应力筋的张拉伸长值作复核。预应力筋张拉过程中常见问题主要有:预应力筋张拉伸长值异常、预应力筋断裂、滑脱和滑丝及预应力筋张拉端或固定端混凝土压碎破坏。1.张拉过程中预应力筋断裂、滑脱及滑丝 预应力张拉过程中,在构件张拉端锚具及固定端锚具位置宜出现预应力筋断裂和滑脱现象,下述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 1)断裂产生主要原因: (1)预应力筋与锚垫板不垂直,张拉时对预应力筋产生剪力;解决方法:布置锚垫板是尽量是预应力筋与锚垫板垂直; (2)张拉控制力过大,产生原因:采用没有标定的千斤顶进行张拉或张拉控制油压计算错误导致;解决方法:采用在标定有效期内的千斤顶张 拉,张拉时复核千斤顶及油压表编号与标定证书编号是否一致,张拉 油压须有专人校对; (3)电焊施工时没有采取保护措施,致使电火花飞溅将预应力筋损伤,张拉时在该位置发生断裂,断裂处一般有焊痕;解决方法:电焊作业必 须有防护挡板,在隐蔽验收时注意检查,发现受损的预应力及时更换。 2)滑脱产生主要原因: (1)张拉端预应力筋外包塑料没有切除干净,锚具夹片与预应力筋没有完全夹持住;解决方法:检查张拉端将未切除干净的外包塑料清理干净; (2)固定端挤压锚滑脱所致,此时张拉时油压不升但预应力筋伸长值不断增加,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挤压式挤压弹簧没有上好或挤压套硬度过低; 解决方法:双倍取样送检试验,检验是否是挤压套质量因素。 3)滑丝产生主要原因: 往往是由于张拉端锚具夹片与预应力筋夹持不牢固导致,产生的原因:(1)夹片硬度不够,夹不住预应力筋; (2)张拉端预应力筋外面包有混凝土,导致张拉时夹片中存在混凝土碎片,

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

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产品的标记、要求、测试方法、检测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称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5224-2003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 GB11116 高密度聚乙烯树脂 GB/T1040 塑料拉伸试验方法 GB/T9341 塑料弯曲试验方法 JG3007-1993 无粘结预应力筋专用防腐润滑脂 3术语、定义和符号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1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 Unbonded prestressing steel strand 用防腐润滑脂和护套涂包的钢绞线。 3.1.2 无粘结预应力筋 Unbonded tendons 采用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预应力筋,这种预应力筋与其周围混凝土之间可永久地相

对滑动。 3.1.3防腐润滑脂 corrosion-reistant and lubricating grease 适用于无粘结预应力筋的专用防腐润滑脂,该润滑脂是用脂肪酸混合金属皂将深度精制的矿物润滑稠化而成,并加入了多种添加剂,具有防锈防蚀性能。 3.1.4护套 sheathing 包裹在钢绞线和防腐润滑脂外的塑料套管。用以保护预应力钢绞线不受腐蚀,并防止与周围混凝土之间发生粘结。 3.2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标准。 W1-每米长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质量,单位为克每米(g/m); W2-每米长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去除油脂后的钢绞线和护套的质量,单位为克每米(g/m); W3-每米长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中油脂的质量,单位为克每米(g/m), μ-无粘结预应力筋中钢绞线与护套内壁之间的摩擦系数; k-无粘结预应力筋每米长度局部偏差的摩擦系数; F1-张拉端拉力,单位千牛(KN); F2-固定端拉力,单位千牛(KN); θ-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无粘结预应力筋曲线段所包的圆心角,单位为弧度(rad); χ-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长度,单位为米(m)。 4标记 4.1标记内容

预应力钢绞线参数及计算公式汇总

预应力钢绞线参数及计算公式汇总 参数:钢绞线抗拉强度标准值fpk=1860Mpa,弹性模量:Ep=1.95*105Mpa,松弛率为2.5%,公称直径¢s=15.2mm,钢绞线面积A=140mm2,管道采用预埋金属波纹管成孔且壁厚不小于0.3mm。预应力筋平均张拉力按下式计算: p p=(p(1-e-(kx+μ?)))/kx+μ? 式中:p p---预应力筋平均张力(N)。 p-----预应力筋张拉端的张拉力(N)。 X-----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孔道长度(m)。 ?-----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曲线孔道部分切线的夹角之和(rad)。 K-----孔道每米局部偏差对摩擦的影响系数,参见附表G-8。 μ-----预应力筋与孔道比壁的摩擦系数,参见附表G-8。 注:e=2.71828,当预应力筋为直线时p p= p。 预应力筋的理论伸长值△L(mm)可按下式计算; △L =(p p *L)/A p*Ep 式中:p p-----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N),直线筋取张拉端的拉力,两端张拉的曲线筋,计算方法见上式。 L-------预应力筋的长度(mm)。

A p-----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mm2)。 Ep------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N/ mm2)。 附表G-8 系数K及μ值表 注意事项: 预应力筋张拉时,应先调整到初应力σ0该初应力宜为张拉控制应力σcom的10%~15%。伸长值应从初应力时开始量测。力筋的实际伸长值除量测的伸长值外,必须加上初应力以下的推算伸长值。对后张法构件,在张拉过程中产生的弹性压缩值一般可省略。 预应力张拉实际伸长值△L(mm)=△L1+△L2 式中:△L1-从预应力至最大张拉应力间的实测伸长值(mm)△L2-初应力以下的推算伸长值(MM),可采用相邻级的伸长值。

无粘结预应力施工方案范本

无粘结预应力施工 方案

无粘接预应力混凝土 施 工 方 案 XX建筑工程公司 年月日

目录 (一)、编制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无粘结预应力施工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施工安排和进度计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施工工艺流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施工组织安排............................................................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安全措施预应力分项工程与非预应力土建工程协调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质量保证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安全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编制说明 1.编制依据 工程施工技术文件; 工程建筑施工图(我司设计方案图); 省关于文明施工的有关规定; 市建委颁发的《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办法(暂行)》; 现行国家有关规范、规程和标准; 2.采用的规范、规程和标准名称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50164—95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 JGJ18—96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J119—88 《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操作规程》 YSJ403—89 《钢绞线、钢丝束无粘结预应力筋》JG3006—93 《无粘结预应力筋专用防腐滑脂》 JG3007—93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85—92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T92—93 《预应力用液压千斤顶》 JG/T5028—93 《钢结构》JGJ85

浅谈高层建筑中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铺设

浅谈高层建筑中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铺设 摘要:无粘预应力筋的配置数量和配置方式由设计单位确定,但了解预应力筋在结构中的布置对掌握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介绍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铺设。 关键词:无粘结预应力筋铺设 1、引言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的结构布置方案、无粘预应力筋的配置数量和配置方式均由设计单位确定,但了解预应力筋在结构中的布置对掌握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按照预应力的概念,将加筋混凝土划分为全预应力混凝土、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三种类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已成为加筋混凝土系列中的主要发展趋势,采用高强度预应力筋与非预应力普通钢筋的混合配筋方式是当前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普遍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控制裂缝和挠度的发展,结构延性性能好。 2、无粘结预应力筋在现浇结构中的配置 无粘结预应力筋在梁中布置时,因梁的截面尺寸、配筋数量等不尽相同,并考虑保证预应力筋与预应力筋之间、预应力筋与非预应力筋之间应有一定的空隙,无粘结预应力筋在梁截面中的分布常用单根布置和集束布置两种形式。 无粘结预应力筋在框架中的线型布设常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正反抛物线布置。常用于支座弯矩与跨中弯矩基本相等的单跨框架梁。切点就是正、反抛物线的交接点,称为反弯点。 (2)直线与抛物线相切的布置。常用于支座弯矩较小的单跨框架梁或多跨框架梁的边跨梁外端,以减少框架梁跨中及内支座处的摩擦损失。 (3)折线形布置。常用于集中荷载作用下的框架梁或开洞梁。折线形布置方案不宜用于三跨的预应力框架,因折角多,施工不便,且中跨跨中处的预应力摩擦损失也较大。 (4)正反抛物线与直线形混合布置方式。这种布置方式将使次弯矩对边柱造成有利的影响。 以上所列的几种布置方式是仅对一个单跨而言的。事实上,多跨连续结构往往将各单跨的预应力筋连通,形成连续的、通长的预应力配筋。还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几种曲线布置方式是对一般情况而言,选用哪种布置方式应由设计人员根据构件的特点、支承条件、受荷形式及受荷大小等因素确定。 3、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铺设 3.1 无粘结预应力梁筋的铺放 (1)无粘结预应力筋定位放线。为了维持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曲线形状,在梁骨架中焊短横筋于箍筋上以架设预应力梁筋,短横筋可用10mm圆钢制作,其间距按设计要求,一般为1.0~1.2m。 为使梁筋各控制点位置、高度准确,均需由技术人员画点标记。梁筋的控制点可标在箍筋上,一般应在两个肢上画点以便控制点处短横筋保持水平。当各个控制点画好后,即可按位置将短横筋焊在箍筋上。 (2)穿筋。按每根梁中预应力筋的设计根数,并按焊好的控制点可组织穿筋工作。一般可从梁的一端开始,由专人引导前端,用人力穿入直至到达梁的另一端。

14-16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及其工程应用定稿

14 产品与技术 Building Structure We learn we go 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及其工程应用(一) 吴转琴,李佩勋,尚仁杰,范蕴蕴,张利军/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摘要] 缓粘结预应力技术是在克服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的缺点,并继承其优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预应力技术。介绍了缓粘结预应力的技术特点和技术关键、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关规范编制情况等,通过8个典型工程介绍了该项技术在混凝土结构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 缓粘结预应力;有粘结预应力;无粘结预应力;预应力混凝土;胶粘结 0 引言 缓粘结预应力技术是在有粘结和无粘结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预应力技术[1],具有无粘结预应力技术施工方便、造价低和有粘结预应力技术结构延性好、抗震性能优等特点。日本在1987年开始研制缓粘结预应力筋,并于1996年开始应用于桥梁的横向预应力部位,2001年应用在桥梁的纵向预应力部位。我国铁路桥梁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采用缓凝砂浆作为胶粘剂[2-4]的缓粘结预应力技术。2002年前后,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5-7]和天津市建筑科学研究院[8] 独自开始用环氧树脂作为胶粘剂研制缓粘结预应力筋。2006年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生产线研制成功[9],并在工程中应用,2008年相关行业标准立项并开始编制,2009年被列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技术推广项目。 1 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特点 缓粘结预应力筋构造见图1,在预应力筋的外侧、外包护套内部包裹一定厚度的特殊胶凝材料,其前期相当于无粘结的防腐油脂,具有一定流动性及对钢材有良好的附着性。经挤压涂包工艺将预应力筋及外包护套内的空隙填充并紧密封裹,随时间推移胶凝材料逐渐固化,与预应力筋、外包护套之间产生粘结力。外包高强护套材料表面通过机械压成如波纹管状的波纹,当胶凝材料完全固化后,通过缓粘结粘合剂凹凸不平的压痕与周围混凝土咬合,预应力筋不能在混凝土中自由滑动,缓粘结预应力便产生有粘结预应力筋的力学效果。同时,它具有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简便宜行的施工优点,克服有粘结施工工艺复杂、预应力节点使用条件受限的弊端,因此,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从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咬合锚固原理可以看出,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关键有2点:首先是可以控制固化时间的缓粘结粘合剂,使预应力筋前期像无粘结筋一样可以自由滑动和张拉;其次是缓粘结钢绞线外包护套的压痕,只有通过压痕才可以使钢绞线与混凝土紧密咬合,可靠粘结,达到有粘结预应力的粘结效果和力学性能。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对预应力 混凝土框架梁抗震提出要求:宜采用有粘结预应力技术,主要是为了提高结构延性和抗震能力,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如果可以达到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粘结能力和延性,就可在许多情况下替代有粘结预应力技术,避免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施工和构造的困难。 B-B 图1 缓粘结预应力筋示意图(A-A 凹痕断面;B-B 凸肋断面) 2 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相关标准 随着国内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该项技术已趋向成熟,国内已有多项工程采用,工程各方迫切需要规范缓粘结预应力筋的产品技术参数以及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和验收的标准。结合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中冶建筑研究总院和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先后于2007年和2008年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申请了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的三项标准《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用胶粘剂》及《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主编工作。目前,2项产品标准已经完成了征求意见稿,技术规程完成了初稿。 《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用胶粘剂》规定了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专用粘合剂的术语定义、型号及标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定、标志、包装、贮存和运输。特别对粘合剂的张拉适用期和固化时间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对固化后粘合剂的弯折强度、抗压强度和拉剪强度给出了规定,根据目前研究成果,粘合剂的弯折强度可以达到20MPa ,抗压强度可以达到50MPa ,拉剪强度可以达到10MPa 。 《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规定了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术语与定义、产品标记、技术要求、生产工艺、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包装、标志、运输、贮存等。特别是给出了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外包护套肋痕深度的要求、缓粘结胶粘剂涂层的数量要求等,目前生产的缓粘结钢绞线肋痕深度达到1.5mm ,缓粘结粘合剂在涂塑前的外径达到19.5mm ,最薄

预应力钢绞线束数的计算方法

预应力钢绞线束数计算方法 更多工程造价知识关注微信公众号:吾同子 钢绞线的束数计算调整对于新手来说一直是个难题,但只要理解了,实际是非常简单的事情,至于调整可以直接借助造价软件进行。 1、相关术语的解释:

根(或丝):指一根钢丝; 股:指由几根钢丝组成一股钢绞线; 束:预应力构件截面中见到的钢绞线束数量,两段张拉一束配两个锚具,单端张拉一束配一个锚具; 束长:一次张拉的长度,含工作长度; 每吨XX束:指在标准张拉长度内,每吨钢绞线折合成多少束。 孔:锚具型号的孔指的是锚固单元,3孔即3个锚固单元。 2、钢绞线每吨所含束数的计算方法 (1)常用方法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取定: 或 式中:K—每t钢绞线时间含的束数; N—设计锚具的总数,个; Q—设计钢绞线的总重量(含张拉工程长度的重量),t;

2—常数,当为单端张拉(如边坡锚索)时,常数为1(省略)。 如某30m桥梁的计算见下表: 边梁N1钢绞线每吨所含束数计算如下: K=16/(4.952×2)=1.616(束/t) 此种方法比较适合锚孔单一的钢绞线,如锚索边坡;因桥梁设计图给的钢绞线是总质量,未按不同型号分开统计,所以要计算桥梁不同孔数钢绞线每t束数,需自行计算不同孔数钢绞线的质量。 (2)下面介绍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可以直接采用标准图数据进行计算每t束数: K=1000/(L×Q1)=1000/(L×N1×Q2), 式中:1000—常数,1t=1000kg; L—束长,含工作长度,m; Q1—每束钢绞线延米质量,kg; N1—每束钢绞线的股数,锚具为多少孔,即为多少股; Q2—每股钢绞线延米质量,kg,如直径15.2的钢绞线延米质量为1.101kg/m; 如某标准30m简支T梁材料明细及主要参数如下表:

无粘结筋及张拉配套

目录 第一章无粘结筋布置 (1) 第二章无粘结筋及张拉配套锚固系统 (2) 第三章无粘结预应力楼板施工顺序 (3) 第四章无粘结筋的下料及铺放 (4) 第五章模板安装与拆除 (5) 第六章混凝土浇筑 (6) 第七章张拉与封端 (7) 第八章标准层施工进度计划 (8) 第九章技术要求 (9)

第一章无粘结筋布置 该工程楼盖框架柱以内无粘结筋呈双向布置,形成双向板,无粘结筋多为曲线形状,楼板四周为悬挑板,无粘结筋有曲线型、直线型两种,此部分除配有预应力底筋外,尚有部分无粘结面筋,以承受负弯矩,板配筋详见图4-1-1(图中除注明直束外,其余均为曲束)。框架连续梁内配有7Uφj15无粘结钢绞线,暗梁内配3Uφj15无粘结钢绞线,见图4-1-2。

第二章无粘结筋及张拉配套锚固系统 1.预应力筋用φj15低松弛高强度钢绞线,极限强度达l860MPa,无粘结筋用量约90t。预应力筋张拉端用QM夹片锚具(图4-1-3),固定端用挤压锚具(图4-l-4)。 2.张拉设备采用YC一20D型千斤顶,ZB4—500型电动油泵及前卡千斤顶。预应力张拉吨位用量程60MPa精度1.5级的压力表控制。使用前由国家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在油泵、千斤顶和压力表配套的条件下逐套标定。

第三章无粘结预应力楼板施工顺序 放线下料→固定端挤压→修补盘放→铺筋验收→混凝土浇筑养护→张拉→封端拆模。

第四章无粘结筋的下料及铺放 l.下料长度的计算:预应力筋分一端张拉和两端张拉两种。 一端张拉时(图4-1-5): L总=L1+L2+L3 两端张拉时: L总=L1+2L2 式中L1—对直线筋,两端承压板之间的长度;对曲线筋,.根据反弯点位置分解为多段单波抛物线,分段计算,然后累加; L2—张拉端预留长度,对一般千斤顶为700mm,对前卡千斤顶为250mm; L3—由挤压锚具型号确定,一般情况下为100mm。 2.无粘结筋的下料组装:采用砂轮切割机下料,固定端组装用YCJ一600千斤顶。 3.无粘结筋的铺设固定:板内绑扎非预应力底筋后,开始铺设无粘结预应力底筋,最后铺设非预应力面筋及无粘结面筋。 双向连续平板中,无粘结筋大都是沿两个方向曲线布置,互相穿插,施工操作较困难,铺设前根据双向钢绞线各交点的标高,编出无粘结筋的铺设顺序图,标高低的先放,高的后放。板内无粘结筋用φl2钢筋制成各种标高的支架固定,在反弯点位置及中间每隔1.5m设1个支架。 梁内无粘结筋在支座处可直接用铅丝绑在非预应力筋骨架上,在中点及反弯点位置沿梁宽方向每隔1m用φ12钢筋焊在梁箍筋上,无粘结筋从此筋上通过并绑扎牢固。 预应力筋的净保护层在梁中为40mm,在板中为20mm。水电预埋管铺设时要避免移动预应力筋的垂直位置。 张拉端的承压板用铁钉固定在端部模板上,以保持张拉作用力与承压板面垂直。

现浇混凝土后张法缓粘结预应力施工工法

缓粘结预应力施工工法 XX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1.前言 缓粘结预应力是继有粘结预应力、无粘结预应力后的第三代预应力技术,她摒弃了有粘结预应力施工复杂、孔道灌浆质量难以保证、张拉端做法困难的缺点,以及无粘结预应力在抗震及主要承受动荷载的结构体系中的不足,经过材料、结构、机械等多种专业的科学工作者研发数年推出的最新的预应力技术。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机场改扩建工程新航站楼工程大跨度缓粘结预应力梁和大平台大跨度缓粘结预应力梁板施工经验进行总结,形成了现浇混凝土后张法缓粘结预应力施工工法。 2.特点 2.1施工简便。 2.2与混凝土粘结锚固性能良好、质量容易保证,从而可以替代有粘结及无粘结预应力产品。 2.3缓粘结预应力技术是处在无粘结预应力技术与有粘结预应力技术间的一种新的预应力技术,它既具有无粘结预应力的布索自由、使用方便、无需孔道的设置和压浆的优点,又具有有粘结预应力技术在后期使用上的特点和安全性的一种新预应力工艺。 2.4预应力钢绞线和护套之间填充有需经过一定期限才可以凝固的粘结剂层,护套外表面具有竹节状凸起。缓粘结预应力筋在布筋和张拉阶段预应力筋与混凝土间可以滑动,当时间到达一定期限,如根据需要,时间可以在2个月到1年之间,粘结剂层开始凝固,从而将预应力筋和混凝土之间完全粘结,受力过程中具有有粘结预应力结构的优点,能够限制裂缝宽度、提高延性。 2.5由于无需灌浆因而也显著减少污染物(砂浆)的排放。 3.适用范围 适用于大跨度、大空间的建筑工程,如大跨度的混凝土梁、大偏心的框架柱、大柱网的混凝土楼板、大悬臂梁、转换梁或转换板、抗拔桩、基础地梁、地下室

底板等混凝土结构中的各种构件。 4.工艺原理 缓粘结预应力是在预应力筋的外侧、外包护套内部包裹一定厚度的特殊胶凝材料,其前期相当于无粘结的防腐油脂,具有一定流动性及对钢材良好的附着性,经挤压涂包工艺将预应力筋及外包护套内的空隙填充并紧密封裹,随时间推移胶凝材料逐渐固化,与预应力筋、外包护套之间产生粘结力。外包高强护套材料表面通过机械压有如波纹管状的波纹,当胶凝材料完全固化后,缓粘结预应力便产生有粘结预应力筋的力学效果。缓粘结预应力筋结构示意图: 5.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要点 5.1施工工艺流程:缓粘结预应力梁的施工步骤与无粘结预应力梁基本相同。以梁内缓粘结预应力筋为例,整个过程如下:加工缓粘结预应力筋、锚具、承压板、螺旋筋、定位筋→支设梁底模板→绑扎梁普通钢筋→在梁箍筋上定好缓粘结钢绞线的分布间距及高度→布置定位筋→铺设缓粘结预应力筋→安装张拉端穴模、承压板及螺旋筋,并用绑丝将张拉端组合件同模板固定→调整缓粘结预应力筋曲线→检查缓粘结预应力筋有无破损、如有修补→浇筑混凝土→清理张拉端承压板前砼→安装锚具,砼达到设计强度时且在缓粘结剂合理的施工周期内进行张拉→张拉完毕后进行切筋、张拉端锚具防腐处理。详见下图:

2017装修施工技术之无粘结预应力筋工

无粘结预应力筋工 1.1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北京地区8度抗震设防的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 制作无粘结筋用的钢丝和钢绞线应符合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钢丝 》(GB5223 一85)、《预应力混凝土钢绞线》(GB5224?5)的规定。 2.1.2 无粘结筋的涂料层采用"专用建筑油脂",其性能、产品质量指标应符 合湖南省标准局1983年6月6日发布,1983年7月1日试行"无粘结预应力筋用润滑防 锈脂技术条件"的要求。 2.1.3 无粘结筋包裹层材料采用低密度高压聚乙烯(温度在190℃时,融熔指 数为1.5~5范围内)。 2.1.4 已制作完毕的无粘结筋成品的质量要求应符合北京地区标准《无粘结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BUPC)设计与施工规作(试行)》(DBJ01-7-90)第二部 分第二章第2.2.5条的要求(见表4-44)。无粘结筋用钢丝、钢绞线、

不允许有死 弯,见死弯必须切断。钢丝应为通长,严禁有接头。 无粘结筋钢材、涂料层、包裹层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表 4 -44 顶次顶目允许偏差 (mm) 检查方法 涂料层 (建筑油脂) 外观每米用量饱满,不漏涂,厚度均匀不低于0.035k g 目测每批抽样两组,每组三根1m长,每根称重后,将塑料皮剖开,用机 油洗净,分别对钢丝或钢绞线及塑料套管称重,然后计算平均油脂重量,称重用天 平 包裹层 (高压聚乙烯) 外观壁厚每米重量光滑,破损率不超过3%,均匀 0.8~1.2mm 不低于0.03kg 目测每批 (以调整挤出机挤出量或牵引速度 为准) 抽样三组,每组3根1m长。用千分卡尺测量,测点选最薄和最厚处。每根测 点不少于2处,取其平均值,然后用天平称重计算平均重量 钢丝 (钢绞线) 力学性能复试抗拉强度不小于1570N/mm2,延伸率不小于4% (抗

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8 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征求意见稿) 8.1 设计规定 8.1.1 本方法适用于对钢筋混凝土受弯、受拉和偏心受拉构件的加固,不适用于素混凝土构件的加固。 8.1.2 被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其现场实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10。 8.1.3 采用本方法加固的混凝土结构,其长期使用的环境温度不应高于60℃。 8.1.4 当被加固构件的表面有防火要求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J 16规定的耐火等级及耐火极限要求,对加固材料进行防护。 8.1.5 在预应力钢绞线端部锚具的支承垫板不小于100×100mm的情况下,当端部锚固区的砼强度不低于C15时,端部锚固区混凝土的局部承压强度可不作验算。 8.2 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钢筋混凝土梁 8.2.1 当采用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对梁进行加固时,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 梁的正截面强度按偏心受压构件进行计算; 2 在作构件强度计算时,应先确定构件达到极限状态时钢绞线的应力值;该应力值等于钢绞线的有效预应力值加钢绞线在构件达到极限状态时的应力增量值。计算中,可假定达到极限状态时钢绞线的应力即为施加预应力时的张拉控制应力,即假定钢绞线的应力增量值与预应力损失值相等。 当采用一端张拉,而连续跨的跨数超过二跨;或当采用两端张拉,而连续跨的跨数超过四跨时,距张拉端二跨以上的梁,其由摩擦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有可能大于钢绞线的应力增量。此时可采用以下二种方法加以弥补:方法一:在跨中设置拉紧螺栓,采用手工横向张拉的方法补足预应力损失值; 方法二:将钢绞线的张拉预应力提高至0.75fptk,计算时仍按0.70fptk取值。

无粘结钢绞线的主要规格和性能要求

无粘结钢绞线的主要规格和性能要求 制作无粘结钢绞线用的护套原料采用挤塑型高密度聚乙烯树脂,其质量符合GB11116 的规定,原料供应商提供质量证明文件及该批产品性能检测报告。挤塑成型时不得掺加其它影响护套性能的填充料。护套颜色宜采用黑色,当需方要求时,也可采用其它颜色,但此时填加的色母材料不能降低护套的性能 经常接触预应力钢绞线的生产厂家一定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时你会接到一些要钢绞线的电话,可是对方说出来的规格型号和自己厂里生产的产品是不同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呢? 一般这样的问题多产生于很不接触钢绞线产品的客户那里,钢绞线有用在电力上的,也有用在桥梁上的,而天津大部分厂家所产的钢绞线则是和金属波纹管一起用在桥梁中的居多,所以有些客户在网上搜出钢绞线生产厂家就直接打电话过去,而有的问对了,有的则不是需要重新打电话咨询。 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提醒各位采购商在您采购时可以明确自己的产品用在哪里,而且可以明确搜所范围,这样会让您的工作更简单有效。因为一般预应力钢绞线是和锚具搭配在桥梁里用的更多。 基坑用钢绞线的原理我们还不太了解,我们来学习一下。理论计算破断拉力(Fr):等于钢绞线的真正截面积gm与钢丝公称强度的积;b.实测破断拉力:基坑用钢绞线等于钢绞线中全部单丝实测破断力的总和:Fe=∑f; c.实际破断拉力(Fw):等于整根实际拉断时的力。种类和用途:钢绞线根据配制种类和用途:种类和用途的钢丝不同及用途不同可分为:的钢丝不同及用途不同可分为:镀锌钢绞线,镀锌钢绞线,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铝包钢绞线。绞线,铝包钢绞线。 单丝抗拉强度:单丝抗拉强度:一般指公称强度,是决定整根钢绞线实际力学特性的重要基础之一。钢绞线的化学成分一般不作规定。用作生产钢丝的各种规格、牌号的盘条须检验化学成份,并符合国家标准。镀锌钢绞线的单丝锌层重量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 一般地力试验取样长度在70cm 左右,松驰试验在150cm 左右。3.3 复验与判定规则在试验项目中,如有一项不合格时,则不合格盘报废,再从未试验过的钢绞线中取双倍数量的试样进行该不合格的复验,如仍有一项不合格,则判该批为不合格品。钢绞线配套使用的锚具、夹片检测项目与有关要求。 相关标签:精轧垫片精轧连接器有粘结钢绞线无粘结钢绞线 上一篇:钢结构适用的地方可用预应力钢绞线技术 下一篇:后张法预应力绞线伸长值精确计算及工程应用

无粘结力预应力施工工艺

无粘结预应力结构体系施工工艺 一、编制依据: JGJ/T92—93(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二、无粘结预应力结构体系施工工艺流程 支梁、板模板—→梁钢筋制安—→穿内梁预应力束(先纵向梁,后横向梁)—→梁预应力束定位(包括固定端)—→梁钢筋笼入模—→检查预应力束定位,—→板底筋制安—→铺板内预应力束(按编网顺序)—→板面筋制安—→板预应力束定位—→张拉端锚具预埋定位检查验收—→浇混凝土—→张拉端锚具处整理—→预应力张拉—→固锚、割束—→张拉端二次砼浇筑封锚。 (一)关键工序的施工要点 在上述工艺流程的多道工序中,模板制作安装,预应力束的穿铺定位,锚具的定位安装,砼的浇筑是整个施工的关健工序,这些工序的工艺能否满足要求,是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快速施工的关键。所以,要高度重视这些工艺的要求,掌握好施工要点。 (二)模板的制作安装 1、无粘结预应力大平板楼盖均具有梁粗、板厚等特点,顶架、模板的承压力较大,板厚为20—40厘米,因此,事先一定要进行精确地计算和支模系统的设计,保证模板体系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 2、要有可靠的支承面,支模时,一定要事先对基层进行处理,保证基层面对模板的承压力,要先浇好基层砼后再支模。楼层支模时,下层的支顶不得盲目拆除,最好等上层砼浇筑完三至七天后才完全拆除。总之要确保模板系统的刚度,不允许有下沉、变形现象,确保能正常施加预应力,减少预应力的损失。 梁模要顺直,优先采用耐水性好的夹板,施工时,可采用在一个柱网的工作面通铺梁底模,跳跨安装板底模,边轴上的模板一般等钢筋入模后再封模。也可按常规支好整体模板,钢筋笼穿好预应力束后整体入模。

3、模板安装的整体偏差不得超过“规范”要求,考虑到施加预应力时砼的“回复”作用,起拱高度不宜太大,一般控制在1/1000~1.5/1000之间,避免造成预应力损失过大。 (三)预应力束的穿、铺及定位 1、预应力束到场时,一定要严格分类,按编号成盘或顺直地分开堆放在通风干燥处,露天堆放时,应用木枋或其它东西架空垫好,保证不受雨水浸泡并通风,且用防雨布进行覆盖。 2、梁内预应力束穿设时,事先应在梁的侧边上将计算出的曲线矢高注上明显的标记,梁板内预应力束穿束时应用专门工具(一般用φ6圆钢做托钩),每5米左右一个托点顺直穿行,尽量避免预应力束与梁钢筋磨擦破损外包层。要按照事先编制的纵横梁顺序穿束,以免在交叉点或梁柱交叉点碰缠,以保证各节点的矢高点的位置;多跨连续板的铺束时,要注意纵横方向的铺放顺序,事先要计算出各矢高点的位置,并编好号(与板上“马凳”编号同步)明显标记于板模上。铺设时要平正、顺直,严禁缠绕、蛮力拖束,保证无粘结预应力束外包层完好。两方向交叉时,矢高点低的应先铺,避免两个方面的预应力束相互穿插铺放。所以,事先应编制预应力束铺设顺序图表,以便现场指导施工。 3、梁内预应力束的定位,一般采用Ф8钢筋加工成固定支架,按不同的矢高点焊接或绑扎在梁筋上,然后再将预应力束绑扎在固定支架上定位,板内预应力束的定位,采用Ф10的钢筋按矢高做成不同高度的“马凳”,将“马凳”固定在模板或板底筋上,然后再将预应力束绑扎在“马凳”上,为保险起见,宜在绑好束的“马凳”上再加“︹”式压筋,并绑牢。为保证无粘结预应力束的曲率,固定支架、马凳的间距应以1.5米~2.0米为宜,预应力束位置偏差,在板内为±5mm,在梁内为±10mm。 4、铺设预应力束应选派责任心强、文化素养较高的施工员,并固定一个专门的铺束班 组操作,以便保证预应力束铺设的质量及定位的可靠性。 (四)锚具的安装

035_无粘结预应力筋工工艺

无粘结预应力筋工 1 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北京地区8度抗震设防的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2 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 制作无粘结筋用的钢丝和钢绞线应符合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钢丝》(GB5223 一85)、《预应力混凝土钢绞线》(GB5224—85)的规定。 2.1.2 无粘结筋的涂料层采用“专用建筑油脂”,其性能、产品质量指标应符合湖南省标准局1983年6月6日发布,1983年7月1日试行“无粘结预应力筋用润滑防锈脂技术条件”的要求。 2.1.3 无粘结筋包裹层材料采用低密度高压聚乙烯(温度在190℃时,融熔指数为1.5~5范围内)。 2.1.4 已制作完毕的无粘结筋成品的质量要求应符合北京地区标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BUPC)设计与施工规作(试行)》(DBJ01-7-90)第二部分第二章第 2.2.5条的要求(见表4-44)。无粘结筋用钢丝、钢绞线、不允许有死弯,见死弯必须切断。钢丝应为通长,严禁有接头。 2.1.5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用的甲型、乙型锚固系统构造、技术要求等,必须符合DBJ01-7-90第二部分第三章所提出的要求。 甲型、乙型锚固系统的构造见图4-52~4-57。 甲型、乙型锚具的性能及条件见表4-45。 通常钢丝束配用甲型或乙型,钢绞线配用乙型。 2.1.6 配套张拉设备有油泵及千斤顶,其技术性能详见表4-46。机具有顶压器(液压和弹簧两种)、张拉杆、工具锚等。 2.2 作业条件 2.2.1 张拉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一般不低于设计强度的70%,有试验报告单。 2.2.2 无粘结筋配制及钢筋加工完成。 2.2.3 锚具已经检查验收。 2.2.4 张拉设备已经过检定,机具已准备就绪。 2.2.5 张拉部位的脚手架及防护栏搭设已完成,并经检查符合作业要求。 2.2.6 已按设计提出的要求对无粘结筋的张拉顺序、张拉值、伸长值、无粘结筋的铺设以及操作、质量标准等进行了技术交底。 3 操作工艺 3.1 工艺流程: →→→ →→ →→→ →→ 3.2 检查修补无粘结筋:无粘结筋进场后,应及时核查筋的规格、尺寸和数量,逐根

1.14 无粘结后张法预应力砼施工工艺

1.14 无粘结预应力施工工艺标准 1 适用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现场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 2 施工准备 2.1 材料 2.1.1 制作无粘结筋采用的钢丝和钢绞线应符合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 (GB/T5223—95)、《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95)的规定。并通过专用设备涂包防腐润滑脂和塑料套管而构成的一种新型预应力筋。 2.1.2 无粘结筋用钢丝、钢绞线、不允许有死弯,有死弯必须切断。钢丝应为通长,严禁有接头。 2.1.3 无粘结筋钢材、涂料层、包裹层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见下表 2.1.4 无粘结筋的锚固体系宜采用夹片式锚具和镦头式锚具。 2.1.4.1 张拉端采用夹片式锚具时,可采用下列做法: (1)当锚具凸出混凝土表面时,其构造由锚环、夹片、承压板、螺旋筋组成见图1a; (2)当锚具凹进混凝土表面时,其构造由锚环、夹片、承压板、塑料塞、螺旋筋、钩螺丝和螺母组成,见图1b。 2.1.4.2夹片式锚具系统的固定端必须埋设在板或梁的混凝土中,可采用下列做法: (1)挤压锚具的构造由挤压锚具、承压板和螺旋筋组成见图2a。挤压锚具应将套筒等组装在钢绞线端部经专用设备挤压而成; (2)焊板夹片锚具的构造由夹片锚具、锚板与螺旋筋组成见图2b。该锚具应预先用开口式双缸千斤顶以预应力筋张拉力的0.75倍预紧力将夹片锚具组装在预应力筋的端部;

(3)压花锚具的构造由压花端及螺旋筋组成见图2c 。 2.1.4.3镦头锚具系统的张拉端和固定端可采用下列做法: (1)张拉端的构造由锚环、螺母、承压板、塑料保护套和螺旋筋组成见图3a 。 (2)固定端的构造由镦头锚板和螺旋筋组成见图3b 。 2 (a)夹片锚具凸出混凝土表面 3 4 (b)夹片锚具凹进混凝土表面 图1 夹片锚具系统张拉端构造 1—夹片;2—锚环;3—承压板;4—螺旋筋; 5—无粘结预应力筋;6—塑料塞;7—钩螺丝和螺母 (b )焊板夹片锚具 (a )挤压锚具 图2 夹片式锚具系统构造 1 - 夹片; 2 - 锚环; 3 - 承压板; 4 - 螺旋筋; 5 - 无粘结预应力筋; 6 - 压花端 (c )压花锚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