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分离技术

离心分离技术
离心分离技术

离心分离技术

离心分离技术是借助于离心机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根据物质颗粒的沉降系数、质量、密度及浮力等因子的不同,而使物质分离的技术。

一、离心机的种类与用途

离心机按用途有分析用、制备用及分析-制备之分;按结构特点则有管式、吊蓝式、转鼓式和碟式等多种;按转速可分为常速(低速)、高速和超速三种。

1.常速离心机

常速离心机又称为低速离心机。其最大转速在8000 rpm以内,相对离心力(RCF)在104g以下,主要用于分离细胞、细胞碎片以及培养基残渣等固形物,和粗结晶等较大颗粒。常速离心机的分离形式、操作方式和结构特点多种多样,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2.高速离心机

高速离心机的转速为1x104~2.5x104 rpm,相对离心力达

1x104~1x105g,主要用于分离各种沉淀物、细胞碎片和较大的细胞器等。为了防止高速离心过程中温度升高而使酶等生物分子变性失活,有些高速离心机装设了冷冻装置,称高速冷冻离心机。

3.超速离心机

超速离心机的转速达 2.5x104~8x104 rpm,最大相对离心力达5x105g 甚至更高一些。超速离心机的精密度相当高。为了防止样品液溅出,一般附有离心管帽;为防止温度升高,均有冷冻装置和温度控制系统;为了减少空气阻力和摩擦,设置有真空系统。此外还有一系列安全保护系统、制动系统及各种指示仪表等。

分析用超速离心机用于样品纯度检测时,是在一定的转速下离心一段时间以后,用光学仪器测出各种颗粒在离心管中的分布情况,通过紫外吸收率或折光率等判断其纯度。若只有一个吸收峰或只显示一个折光率改变,表明样品中只含一种组分,样品纯度很高。若有杂质存在,则显示含有两种或多种组分的图谱。

分析用超速离心机可用于测定物质的沉降系数。沉降系数是指在单位离心力的作用下粒子的沉降速度。以Svedberg表示,简称S, 单位秒,1S=1x10-13s。

S可通过超速离心,根据转速、离心时间和粒子移动的距离,按下列公式求出:

式中ω:角速度;t2-t1:离心时间(s);X2,X1:分别为t2和t1时,运动粒子到离心机转轴中心的距离(cm)。

沉降系数与相对分子质量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二、离心分离方法的选择

离心分离的方法可分为三类:

1.差速离心

采用不同的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使沉降速度不同的颗粒分批分离的方法,称为差速离心。操作时,采用均匀的悬浮液进行离心,选择好离心力和离心时间,使大颗粒先沉降,取出上清液,在加大离心力的条件下再进行离心,分离较小的颗粒。如此多次离心,使不同大小的颗粒分批分离。差速离心所得到的沉降物含有较多杂质,需经过重新悬浮和再离心若干次,才能获得较纯的分离产物。

差速离心主要用于分离大小和密度差异较大的颗粒。操作简单方便,但分离效果较差。

2.密度梯度离心

密度梯度离心是样品在密度梯度介质中进行离心,使密度不同的组分得以分离的一种区带分离方法。密度梯度系统是在溶剂中加入一定的梯度介质制成的。梯度介质应有足够大的溶解度,以形成所需的密度,不与分离组分反应,而且不会引起分离组分的凝聚、变性或失活,常用的有蔗糖、甘油等。使用最多的是蔗糖密度梯度系统,其梯度范围是:蔗糖浓度

5%~60%,密度1.02~1.30 g/cm3。

密度梯度的制备可采用梯度混合器,也可将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小心地一层层加入离心管中,越靠管底,浓度越高,形成阶梯梯度。离心前,把样品小心地铺放在预先制备好的密度梯度溶液的表面。离心后,不同大小、不同形状、有一定的沉降系数差异的颗粒在密度梯度溶液中形成若干条界面清晰的不连续区带。各区带内的颗粒较均一,分离效果较好。

在密度梯度离心过程中,区带的位置和宽度随离心时间的不同而改变。随离心时间的加长,区带会因颗粒扩散而越来越宽。为此,适当增大离心力而缩短离心时间,可减少区带扩宽。

3.等密度离心

将CsCl2、CsSO4等介质溶液与样品溶液混合,然后在选定的离心力作用下,经足够时间的离心,铯盐在离心场中沉降形成密度梯度,样品中不同浮力密度的颗粒在各自的等密度点位置上形成区带。前述密度梯度离心法中,欲分离的颗粒未达到其等密度位置,故分离效果不如等密度离心法好。

应当注意的是,铯盐浓度过高和离心力过大时,铯盐会沉淀管底,严重时会造成事故,故等密度梯度离心需由专业人员经严格计算确定铯盐浓度和离心机转速及离心时间。此外,铯盐对铝合金转子有很强的腐蚀性,故最好使用钛合金转子,转子使用后要仔细清洗并干燥。

三、离心条件的确定

离心分离的效果好坏与诸多因素有关。除了上述的离心机种类、离心方法、离心介质及密度梯度等以外,主要的是确定离心机的转速和离心时间。此外还要注意离心介质溶液的pH值和温度等条件。

1.离心力

物质颗粒在离心场中所受到的离心力(Fc)的大小,决定于颗粒的质量(m)和离心加速度(ac): Fc=m ac

离心加速度的大小取决于转子的转速和颗粒的旋转半径:ac =ω2r 式中ω:转子的角速度(rad/s);r:旋转半径,即颗粒到旋转轴中心的距离(cm)。

若转速以惯用的每分钟转数(r/min)来表示,则:

式中n: 转子每分钟转数(r/min)

在说明离心条件时,低速离心通常以转子每分钟的转数表示,如4000 rpm;而在高速离心时,特别是在超速离心时,往往用相对离心力来表示,如65000g。

相对离心力是指颗粒所受的离心力与地心引力(重力)之比。即

RCF=Fc/Fg=1.12×10-5*n2*r×g

式中RCF:相对离心力(g);n:转子每分钟转数(rpm); r:旋转半径(cm);g:重力加速度,980.6 cm/s2

由此可见,离心力的大小与转速的平方及与旋转半径成正比。在转速一定的条件下,颗粒离轴心越远,其所受的离心力越大。在离心过程中,随着颗粒在离心管中移动,其所受的离心力也随着变化。在实际工作中,离心力的数据是指其平均值。即是指在离心溶液中点出颗粒所受的离心力。

2.离心时间

离心时间的概念,依据离心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对于差速离心来说,是指某种颗粒完全沉降到离心管底的时间。对等密度梯度离心而言,离心时间是指颗粒完全到达等密度点的平衡时间;而密度梯度离心的时间则是指形成界限分明的区带的时间。

密度梯度离心和等密度梯度离心所需的区带形成时间或平衡时间,影响因素很复杂,可通过实验来确定。差速离心所需的沉降时间可通过计算求得。

颗粒的沉降时间是指颗粒从离心样品液面完全沉降到离心管底所需

的时间,又称澄清时间。沉降时间决定于颗粒沉降速度和沉降距离。

对于已知沉降系数的颗粒,其沉降时间可由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t:沉降时间(s);S:颗粒的沉降系数(1x10-13S);ω:转子角速度(rad/s);r1,r2:分别为旋转轴中心到样品液液面和离心管底的距离(cm)。

上式中括号部分对特定转子而言唯一常数,称转子效率因子或K值。即

转子的效率因子K与转子的半径和转速有关。对于具有某一沉降系数S的颗粒而言,K值越小,其沉降时间越短,转子的使用效率就越高。

对于不知其沉降系数的球形颗粒,可按下是估算其沉降时间:

式中T:沉降时间(s);μ:介质溶液的黏度(g/(cm.s));ρ,ρ0:分别为颗粒和介质溶液密度(g/cm3);d:颗粒平均直径(cm);r1,r2:分别为旋转轴中心到离心管底和液面的距离(cm)。

3.温度和pH值

为了防止欲分离物质的凝集、变性和失活,除了在离心介质的选择方面加以注意外,还必须控制好温度及介质溶液的Ph值等离心条件。离心温度一般控制在4℃左右,对于某些热稳定性较好的酶等,离心也可在室温下进行。但在超速或高速离心时,转子高速旋转会发热从而引起温度升高。故必须采用冷冻系统,使温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离心介质溶液的pH 值应该是处于酶稳定性的pH范围内,必要时可采用缓冲液。另外,过酸或过碱还可能引起转子和离心机的其他部件的腐蚀,应尽量避免.

第五章提取、分离与精制

第五章提取、分离与精制 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浸提的基本原理是 A.溶剂的浸润与渗透,成分的溶解浸出 B.溶剂的浸润,成分的解吸与溶解 C.溶剂的浸润与渗透,成分的解吸与溶解,溶质的扩散与置换 D.溶剂的浸润,成分的溶解与滤过,浓缩液扩散 E.溶剂的浸润,浸出成分的扩散与置换 2.药材浸提过程中推动渗透与扩散的动力是 A.温度 B.溶媒用量 C.时间 D.浸提压力 E.浓度差3.与溶剂润湿药材表面无关的因素是 A.浓度差 B.药材性质 C.浸提压力 D.溶剂的性质 E.接触面的大小 4.浸提时,一般温度应控制在 A.浸提溶剂的沸点或接近沸点 B.100℃ C.100℃以下 D.100℃以上 E.150℃ 5.浸提过程中,溶剂通过下列哪一个途径进入细胞组织 A.毛细管 B.与蛋白质结合 C.与极性物质结合 D.药材表皮 E.细胞壁破裂 6.浸提药材时 A.粉碎度越大越好 B.温度越高越好 C.时间越长越好 D.溶媒pH越高越好 E.浓度差越大越好 7.下列哪一种方法不能增加浸提浓度梯度 A.不断搅拌 B.更换新鲜溶剂 C.连续逆流提取 D.动态提取 E.高压提取 8.在扩散公式中dc/dx代表 A.浓度差 B.扩散速率 C.扩散系数 D.扩散半径

E.扩散浓度 9.乙醇作为浸出溶媒不具备的特点是 A.极性可调 B.溶解范围广 C.可以延缓酯类药物的水解 D.具有防腐作用 E.可用于药材脱脂 10.浸提过程中加入酸、碱的作用是 A.增加浸润与渗透作用 B.增加有效成分的溶解作用 C.增大细胞间隙 D.增加有效成分的扩散作用 E.防腐11.下列关于单渗漉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药材先湿润后装筒 B.浸渍后排气 C.慢漉流速为1~5ml/min D.快漉流速为5~8ml/min E.大量生产时,每小时流出液应相当于渗漉容器被利用容积的1/24~1/12 12.渗漉法提取时,影响渗漉效果的因素是 A.与渗漉柱高度成正比,与柱直径成反比 B.与渗漉柱高度成反比,与柱直径成正比 C.与渗漉柱高度成反比,与柱直径成反比 D.与渗漉柱高度成正比,与柱直径成正比 E.与渗漉柱大小无关 13.回流浸提法适用于 A.全部药材 B.挥发性药材 C.对热不敏感的药材 D.动物药 E.矿物药 14.下列哪一种操作不属于水蒸气蒸馏浸提法 A.水中蒸馏 B.挥发油提取 C.水上蒸馏 D.多效蒸发 E.通水蒸气蒸馏 15.煎煮法作为最广泛应用的基本浸提方法的原因是 A.水经济易得 B.水溶解谱较广 C.可杀死微生物 D.浸出液易于滤过 E.符合中医传统用药习惯

膜分离技术的介绍及应用讲解

题目:膜分离技术读书报告日期2015年11月20日

目录 一、膜的种类特点及分离原理 (1) 二、最新膜分离技术进展 (3) 1.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膜分离中的应用 (3) 1.1 静电纺丝技术的历史发展 (3) 1.2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制备新型结构复合膜 (3) 1.2.1 在超滤方面 (4) 1.2.2 在纳滤方面 (4) 1.2.3 在渗透方面 (5) 1.2.4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制备空气过滤膜 (5) 2. 多孔陶瓷膜应用技术 (6) 2.1 高渗透选择性陶瓷膜制备技术 (7) 2.1.1 溶胶—凝胶技术 (7) 2.1.2 修饰技术 (7)

一、膜的种类特点及分离原理 膜分离技术(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MST)是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薄膜以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和温度差等外界能量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的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常用的膜分离方法主要有微滤(micro-filtration, MF)、超滤(ultra-filtration,UF)、纳滤(nano-filtration,NF)、反渗透(reverse-osmosis, RO)和电渗析(eletro-dialysis, ED)等。MST具有节能、高效、简单、造价较低、易于操作等特点、可代替传统的如精馏、蒸发、萃取、结晶等分离,可以说是对传统分离方法的一次革命,被公认为20世纪末至21世纪中期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之一,也是当代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效益技术之一。 分离膜的根本原理在于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按照分离过程中的推动力和所用膜的孔径不同,可分为20世纪30年代的MF、20世纪40年代的渗析(Dialysis, D)、20世纪50年代的ED、20世纪60年代的RO、20世纪70年代的UF、20世 纪80年代的气体分离 (gas-separation, GS)、20世纪90 年代的PV和乳化液膜(emulsion liquid membrane, ELM)等。 制备膜元件的材料通常是有 机高分子材料或陶瓷材料,膜材料中的孔隙结构为物质透过分离膜而发生选择性分离提供了前提,膜孔径决定了混合体系中相应粒径大小的物质能否透过分离膜。图1是MF、UF、NF、RO的工作示意图。MF的推动力是膜两端的压力差,主要用来去除物料中的大分子颗粒、细菌和悬浮物等;UF的推动力也是膜两端的压力差,主要用来处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或者不同形状的大分子物质,应用较多的领域有蛋白质或多肽溶液浓缩、抗生素发酵液脱色、酶制剂纯化、病毒或多聚糖的浓缩或分离等;NF自身一般会带有一定的电荷,它对二价离子特别是二价阴离子的截留率可达99%,在水净化方面应用较多,同时可以透析被RO膜截留的无机盐;RO是一种非对称膜,利用对溶液施加一定的压力来克服溶剂的渗透压,使溶剂通过反向从溶液

生物分离工程复习

生物分离工程复习题 第一章导论 一解释名词 生物下游加工过程(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加工过程 二简答题 1 生物产品与普通化工产品分离过程有何不同?(生物下游加工过程特点是什么?生物分离工程的特点是什么?) 2 生物分离工程在生物技术中的地位? 3 分离效率评价的主要标准有哪些?各有什么意义? 4 生物分离工程可分为几大部分,分别包括哪些单元操作?(简述或图示分离工程一般流程及基本操作单元) 5 在设计下游分离过程前,必须考虑哪些问题方能确保我们所设计的工艺过程最为经济、可靠? 6 下游加工过程的发展趋势有哪些方面? 7 纯化生物产品的得率是如何计算的?若每一步纯化产物得率为90%,共6步纯化得到符合要求产品,其总收率是多少? 第二章发酵液预处理 一解释名词 凝聚,絮凝,凝聚剂,过滤,离心,细胞破碎,包含体 二简答题 1 为什么要进行发酵液的预处理?常用处理方法有哪几种? 2 凝集与絮凝过程有何区别?如何将两者结合使用?常用的絮凝剂有哪些? 3 发酵液预处理中凝聚剂主要起什么作用?絮凝机理是什么? 4 细胞破碎的方法包括哪几类?工业上常用的方法有哪些?为什么? 5 沉降与离心的异同? 6 离心设备可分为哪两大类?按分离因子Fr不同,离心机一般分为哪几类? 7 常用的离心沉降设备有哪些?常用的过滤设备有哪些? 8 固-液分离主要包括哪些方法和设备? 9 试比较固液分离中过滤和离心分离技术的特点。 10 高压匀浆与高速珠磨破碎法各有哪些优缺点? 11 比较工业常用的过滤设备优缺点。离心与过滤各有什么优缺点?

第三章沉淀与结晶 一解释名词 沉淀,结晶,盐析,盐溶,盐析结晶,盐析沉淀,硫酸铵饱和度,晶种,晶核,晶型, 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饱和度 二简答题 1 根据加入沉淀剂的不同沉淀分离主要包括哪几类?) 2 常用的蛋白质沉淀方法有哪些?有机溶剂沉淀蛋白质的机理什么?用乙醇沉淀蛋白质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3 影响盐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在工艺设计中如何应用? 4 如何确定盐析过程中需要加入硫酸铵的量? 5 简述有机溶剂沉淀的原理。 6沉淀与结晶有何不同? 7 结晶操作的原理是什么?常用结晶器包括哪两种类型?如何选择结晶设备? 8 粒子大小与溶解度有何关系? 9 有哪些方法造成溶液过饱和? 10 绘制饱和温度曲线和过饱和温度曲线,并标明稳定区、亚稳定区和不稳定区。并简述其意义 11 影响硫酸铵盐析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公式Ig S=β- Ks I 中β、Ks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第四章萃取 一解释名词 萃取,反萃取,分配系数,有机溶剂萃取,分离因子,乳化,胶团,反胶团,反胶团萃取,临界胶束浓度,溶解度参数,介电常数,HLB 值,萃取因素,带溶剂,超临界流体,超临界流体萃取,双水相萃取,液膜萃取,多级逆流萃取 二简答题 1 生物物质的萃取与传统的萃取相比有哪些不同点? 2 溶剂萃取按参与溶质分配的两相不同而分为哪5类?有机溶剂萃取中产生乳化后使有机相和水相分层困 难,一般会出现哪两种夹带?各产生什么后果? 3 萃取过程(方式)设计分为哪几种类型? 4 pH 对弱电解质的萃取效率有何影响? 5 发酵液乳化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对分离纯化产生何影响? 影响乳浊液稳定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如何有 效消除乳化现象?

离心机离心分离的几种方法及特点

离心机离心分离的几种方法及特点 2009-07-10文字选择: 制备型超高速离心机的几种分离方法: A.差速离心:逐次增加离心力,每次可沉降样品溶液中的一些组份。 差速离心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离心管在开始时装满了均一的样品溶液。通过在一定速度下一定时间的离心后,就可得到两个部份:沉淀和上清液。 通常在第一次离心时把大部分不需要的大粒子沉降去掉。这时所需的组份大部分仍留在上清液中。然后将收集到的上清液以更高速度离心,把所需的粒子沉积下来。离心的时间要选择得当,使大部份不需要的更小的粒子仍留在上清液中。对于得到的沉淀和上清液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离心,直到达到所需要的分离纯度为止。 差速离心的特点是操作简单,但分离纯度不高。 B.密度梯度离心法:可以同时使样品中几个或全部组份分离,具有很好的分辨率。 1)速率区带法(rate zonal): 根据样品中不同粒子所具有的不同的尺寸大小及沉降速度(S)。大致步骤如下: 在离心管中装入密度梯度溶液,溶液的密度从离心管顶部至底部逐渐增加(正梯度)。 将所需分离的样品小心地加至密度梯度溶液的顶部。样品在梯度溶液表面形成一负梯度。 由于不同大小的粒子在离心力作用下,在梯度中移动的速度不一样,所以经过离心后会形成几条分开的样品区带。 注意:样品粒子的密度必须大于梯度液注中任一点的密度。离心过程必须在区带到达管子底部前停止。2)等密度离心法(isopycnic): 根据粒子的不同密度来分离。离心过程中,粒子会移至与它本身密度相同的地方形成区带。 密度样度的选择要使梯度的范围包括所有待分离粒子的密度。样品可以在密度梯度液粒上面或均匀分布在密度梯度中。经离心后,样品粒子达到它们的平衡点。

超离心技术简介

超离心技术简介 超速离心机的离心速度为每分钟60000转或更多,离心力约为重力加速度的500000倍。在操作技术上,最常用的是差速离心和密度梯度离心。前者是交替使用低速和高速离心,用不同强度的离心力使具有不同质量的物质分级分离的方法。此法适用于混合样品中各沉降系数差别较大组分的分离。欲分离沉降系数接近的物质,则广泛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这种方法使用一种密度能形成梯度(在离心管中,其密度从上到下连续增高)又不会使所分离的生物活性物质凝聚或失活的溶剂系统,离心后各物质颗粒能按其各自的比重平衡在相应的溶剂密度中形成区带。 一、差速离心 差速离心是交替使用低速和高速离心,用不同强度的离心力使具有不同质量的物质分级分离的方法。此法适用于混合样品中各沉降系数差别较大组分的分离。离心速度较低,较大的颗粒沉降到管底,小的颗粒仍然悬浮在上清液中。收集沉淀,改用较高的离心速度离心悬浮液,将较小的颗粒沉降,以此类推,达到分离不同大小颗粒的目的。 原理:不同沉降系数的组分在不同的离心速度下沉降的速度不同,以此用来分离亚细胞组份。物体围绕中心轴旋转时会受到离心力的作用,离心力越大,被离心物质沉降得越快。 应用:此法多用于分离细胞匀浆中的各种亚细胞组分,用低渗匀浆、超声破碎或研磨等方法可使细胞质膜破损,形成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细胞器和细胞组分组成的混合

匀浆,再通过差速离心将各种质量和密度不同的亚细胞组分和各种颗粒分开。

二、密度梯度离心 密度梯度离心使用一种密度能形成梯度(在离心管中,其密度从上到下连续增高)又不会使所分离的生物活性物质凝聚或失活的溶剂系统,离心后各物质颗粒能按其各自的比重平衡在相应的溶剂密度中形成区带。常用的密度梯度溶剂是蔗糖或氯化铯(CsCl)溶液。用蔗糖时,先将蔗糖溶液制成密度梯度溶液,再在其顶端加样品。离心后,如欲收集所分离的组分,可在离心管的下端刺一小洞,然后分部收集。如用CsCl这种密度大又扩散迅速的溶剂系统时,可将样品均匀地混合于溶剂中。离心达到平衡后, CsCl溶液形成密度梯度,样品中各组分也在相应密度处形成区带。 原理:离心介质以连续密度梯度分布,通过离心、每种物种悬浮到与自己密度相当的介质区。当不同颗粒存在浮力密度差时,在离心力场下,在密度梯度介质中,颗粒或向下沉降,或向上浮起,一直移动到与它们各自的密度恰好相等的位置,在这里颗粒没有重量,不管离心多长时间,它们再也不移动了,形成一系列密度区。从而使不同浮力密度的物质得到分离。 应用:此法常用CsCl、蔗糖、甘油等做介质,一般应用于物质的大小相近,而密度差异较大时。常用来分离提取核酸、富含AT和富含GC的DNA、亚细胞器和质粒等。

膜分离技术应用综述

膜分离技术应用综述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食品科学概论》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膜分离技术应用综述 学 院 :生物工程学院 专 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 年级班别 :09级一班 学 号 :10122 学生姓名 :齐莹 学生 指导教师 :陈清禅 2011年 5 月 24 日 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膜分离技术应用综述 齐莹 10122 摘要综述膜分离技术的特点、种类及分离机理,介绍国内外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现状,同时指出该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选用更佳的膜材料以及多种膜分离技术联用是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微滤超滤食品工业 膜分离是在20世纪初出现,上世纪60年代后迅速崛起的一门分离新技术。膜分离技术由于兼有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的功能,又有高效、节能、环保、分子级过滤及过滤过程简单、易于控制等特征,因此,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生物、环保、化工、冶金、能源、石油、水处理、电子、仿生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当今分离科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据统计,膜销售每年以14%~30%的速度增长,而最大的市场为生物医药市场[1] 。 1膜分离的简介 1. 1 膜的定义 膜是一种起分子级分离过滤作用的介质,当溶液或混和气体与膜接触时,在压力下,或电场作用下,或温差作用下,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膜,而另些物质则被选择性的拦截,从而使溶液中不同组分,或混和气体的不同组分被分离,这种分离是分子级的分离。 1. 2 膜的种类 分离膜包括:反渗透膜(0. 0001~0. 005μm) ,纳滤膜(0. 001 ~0. 005μm) 超滤膜(0. 001 ~0. 1μm) 微滤膜(0. 1~1μm) 、电渗析膜、渗透气化膜、

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领域分析

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领域分析 膜分离技术是指在分子水平上不同粒径分子的混合物在通过半透膜时,实现选择性分离的技术,半透膜又称分离膜或滤膜,膜壁布满小孔,根据孔径大小可以分为:微滤膜(MF)、超滤膜(UF)、纳滤膜(NF)、反渗透膜(RO)等,膜分离都采用错流过滤方式。 一、膜分离技术原理及特点 膜分离技术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如图1所示,当膜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如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等)时,原料侧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以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膜分离技术以其低能耗、高效率被认为是理想的分离技术之一。 图1膜分离技术原理 利用膜分离技术进行分离所具有的特点包括:1)膜分离过程不发生相变化,因此膜分离技术是一种节能技术;2)膜分离过程是在压力驱动下,在常温下进行分离,特别适合于对热敏感物质,如酶、果汁、某些药品的分离、浓缩、精制等。3)膜分离技术适用分离的范围极广,从微粒级到微生物菌体,甚至离子级都有其用武之地,关键在于选择不同的膜类型;4)膜分离技术以压力差作为驱动力,因此采用装置简单,操作方便。 基于膜分离技术所具有上述特点,是现代生物化工分离技术中一种效率较高的分离手段,完全可以取代传统的过滤、吸附、蒸发、冷凝等分离技术,所以膜分离技术在生物化工分离工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膜分离技术种类分析 按照膜孔径和成膜材料分类,常用的膜分离技术主要有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以及气体分离等。各种膜过程具有不同的分离机理,可适用于不同的对象和要求。按分离原理和按被分离物质的大小区分的分离膜种类,从下表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分离膜技术均可应用于任何分离、提纯和浓缩领域。反渗透和纳滤作为主要的水及其它液体分离膜之一,在分离膜领域内占重要地位。

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和前景

膜分离技术概论 XXX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机械104班1003010414 摘要:膜分离是在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的一门分离技术,膜分离主要包括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等功能且操作简单、易于操作,因此目前膜分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供水、制药、食品、环保、废品回收、水的淡化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首先介绍了膜分离技术中的一些概念、膜的种类及其原理,然后介绍了一些常见的膜分离过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最后介绍了我国膜分离技术的发展概况及前景。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前景,概况 Membrane-Seperating technology Abstract: Membrane-Seperating technology is a separating technology which developed fast in the 1960s. This technology involves in various functions like separating、concrntrating、purifying and refining,what else, for it’s easily to operate it’s now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s of water supplyment、medicine production、food、environment protecting、waste water recycling and so on, make great econom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This passage first explain some concepts membrane technology、main theory involved and sort of it. Key words: Membrane-Seperating,technology,introduction,prospect 1膜分离技术的原理 现代膜分离技术分离的根本原理在于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膜分离法是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薄膜,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的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可用于液相和气相。对于液相分离,可用于水溶液体系、非水溶液体系、水溶胶体系以及含有其他微粒的水溶液体系。以下重点介绍反渗透的基本原理、微滤原理及超滤原理。

《膜分离技术及应用》学习心得

一、学习安排 1、学习目标要明确,做好切实可行的计划; 2、合理安排时间,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3、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4、认真地完成布置的作业,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 5、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6、及时做好考前的复习工作。 总之,虽然客观制定了个人初步学习计划,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与不足之处,还需要今后根据自己的切实情况,在学习中不断地补充,加以改进、及时地总结经验,以合格的成绩来完成自己的学业。 二、学习心得 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没有接触过这类知识,所以由对膜的不理解进而升华为对膜的好奇,进而增加了对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以前书本中介绍过人体中的一种膜-细胞膜。细胞膜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它既使细胞维持稳定代谢的胞内环境,又能调节和选择物质进出细胞。细胞膜会对物质进行选择性的进出,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膜类材料都有此功能呢?带着疑问,带着兴趣开启了胡老师与我们的《膜分离技术及应用》这门课程的学习,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详细介绍,我收获颇多。 1.超滤膜的简介 超滤(Ultra-Filtration ,UF)是一种压力驱动的膜分离过程,是根据分子的大小和形态进行分离的。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超滤很快从实验规模发展成为重要的工业单元操作技术,它已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工业废水处理,高纯水制备及生物技术工业。在工业废水处理方面应用最普遍的是电泳涂漆过程,城市污水处理及其他工业废水处理领域都是超滤未来的发展方向。 2.超滤膜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含油废水处理 机械行业工件的润滑、清洗和石化行业的炼制及加工等都会产生含油废水,

其油一般为漂浮油、分散油和乳化油三种存在形式。其中乳化油的分离难度最大,用电解或化学法破乳使油粒凝聚的费用较高,而超滤就不需要破乳直接可将油水分离,特别适用于高浓度乳化油的处理和回收。超滤处理乳化油废水时,界面活性剂大部分可透过,而超滤膜对油粒子完全阻止,随浓度增加油粒子粗粒化成为漂浮油浮于液面上,再用撇油装置即可撤除。陆晓千等用超滤膜技术处理清洗车床、设备等含油污水,颜色为乳白色,含油(1000~5000)mg/L,COD浓度高达(10000~50000)mg/L,经超滤膜处理后,颜色透明。含油低于10mg/L,COD(1700~5000)mg/L,除油滤99%。 3.纳滤膜的简介 纳滤膜(Nanofiltration membrane,NF)又称疏松型反渗透膜,它是介于反渗透与超滤之间的一种膜分离技术。但纳滤膜多数为荷电膜,其对无机盐的分离行为不仅受到化学势梯度控制,同时也受到电势梯度的影响。其表面由一层非对称性结构的高分子与微孔支撑体结合而成,以压力差为推动力,对水溶液中低分子量的有机溶质截留,而盐类组分则部分或全部透过,从而使有机溶质得到同步浓缩和脱盐的目的。 4.纳滤膜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在金属加工与合金生产中产生的金属废水,含有浓度相当高重金属离子。将这些重金属离子生成氧氧化物沉淀除去是处理含重金属废水的一般措施。采用纳滤膜技术,不仅可以回收90%以上的废水,使之纯化,而且同时使重金属离子含量浓缩10倍左右,浓缩后的重金属具有回收利用的价值。如果条件控制适当,纳滤膜还可以分离溶液中的不同金属。 三、学习总结 通过胡老师对课程的认真讲述,我了解了膜分离技术中的一些概念、膜的种类及其原理,同时也介绍了一些常见的膜分离过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以及我国膜分离技术的发展概况及前景。目前膜分离、浓缩、纯化技术正在被各个领域广泛应用,随着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各行业对传统工艺改造更新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膜分离技术也有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这几个月来,我们由浅入深,时刻跟着老师的节奏去复习和预习,老师要求的重点我会主动记

离心分离技术

离心分离技术 离心分离技术是借助于离心机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根据物质颗粒的沉降系数、质量、密度及浮力等因子的不同,而使物质分离的技术。 一、离心机的种类与用途 离心机按用途有分析用、制备用及分析-制备之分;按结构特点则有管式、吊蓝式、转鼓式和碟式等多种;按转速可分为常速(低速)、高速和超速三种。 1.常速离心机 常速离心机又称为低速离心机。其最大转速在8000 rpm以内,相对离心力(RCF)在104g以下,主要用于分离细胞、细胞碎片以及培养基残渣等固形物,和粗结晶等较大颗粒。常速离心机的分离形式、操作方式和结构特点多种多样,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2.高速离心机 高速离心机的转速为1x104~2.5x104 rpm,相对离心力达 1x104~1x105g,主要用于分离各种沉淀物、细胞碎片和较大的细胞器等。为了防止高速离心过程中温度升高而使酶等生物分子变性失活,有些高速离心机装设了冷冻装置,称高速冷冻离心机。 3.超速离心机 超速离心机的转速达 2.5x104~8x104 rpm,最大相对离心力达5x105g 甚至更高一些。超速离心机的精密度相当高。为了防止样品液溅出,一般附有离心管帽;为防止温度升高,均有冷冻装置和温度控制系统;为了减少空气阻力和摩擦,设置有真空系统。此外还有一系列安全保护系统、制动系统及各种指示仪表等。 分析用超速离心机用于样品纯度检测时,是在一定的转速下离心一段时间以后,用光学仪器测出各种颗粒在离心管中的分布情况,通过紫外吸收率或折光率等判断其纯度。若只有一个吸收峰或只显示一个折光率改变,表明样品中只含一种组分,样品纯度很高。若有杂质存在,则显示含有两种或多种组分的图谱。 分析用超速离心机可用于测定物质的沉降系数。沉降系数是指在单位离心力的作用下粒子的沉降速度。以Svedberg表示,简称S, 单位秒,1S=1x10-13s。 S可通过超速离心,根据转速、离心时间和粒子移动的距离,按下列公式求出: 式中ω:角速度;t2-t1:离心时间(s);X2,X1:分别为t2和t1时,运动粒子到离心机转轴中心的距离(cm)。 沉降系数与相对分子质量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生工121 徐娜2012121104 摘要:膜分离技术是利用具有一定选择透过特性的过滤介质对物质进行分离纯化的技术。近代工业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始于20世纪30年代利用半透性纤维素分离回收苛刻碱,60年代以后,不对称性膜制造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种膜分离技术也迅速发展,成为最重要的分离技术之一。膜分离主要包括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等功能且操作简单、易于操作,因此目前膜分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供水、制药、食品、环保、废品回收、水的淡化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首先介绍了膜分离技术中的一些概念、膜的种类及其原理,然后介绍了一些常见的膜分离过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最后介绍了我国膜分离技术的发展概况及前景。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应用,前景 一、膜分离技术的简介 1、膜分离的概念 利用膜的选择性(孔径大小),以膜的两侧存在的能量差作为推动力,由于溶液中各组分透过膜的迁移率不同而实现分离的一种技术。 2、膜分离的特点 (1)优点: 操作条件温和:在常温下进行,有效成分损失极少,特别适用于热敏性物质。在食品、医药及生化技术等领域具有独特适用性。 无相态变化:保持原有的风味。 无化学变化:典型的物理分离过程,不用化学试剂和添加剂,产品不受污染。选择性好:可在分子级内进行物质分离,具有普通滤材无法取代的卓越性能。适应性强:处理规模可大可小,可连续亦可间歇进行,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效率高,费用低,易于自动化。 (2)缺点: 污染难清除,不能耐受极端条件。 需与其它技术结合应用。 3、膜的分类 (1)根据膜的材质,从相态上可分为固态膜和液态膜; (2)从来源上可分为天然膜和合成膜,后者又可分为无机膜和有机膜。 (3)根据膜断面的物理形态,可将膜分为对称膜、不对称膜和复合膜。 (4)依照固体膜的外形,可分为平板膜、管状膜、卷状膜和中空纤维膜。

液膜分离技术与应用

液膜分离技术与应用 李萍 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化学系030031 [摘要]液膜分离技术是一种高效、快速,并能达到专一分离目的的新分离技术,已在废水处理、温法冶金、石油化工等许多领域内显示出极为宽广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对液膜做了概述、介绍了液膜的传质机理、液膜分离技术在处理废水中的应用和液膜分离技术发展趋势。 [关键词] 液膜分离技术传质机理应用发展趋势 1 前言 液膜分离技术(Liquid membrane permeation ,LMP)是利用对混合物各组分渗透性能的差异来实现分离、提纯或浓缩的分离技术,是一种模拟生物膜传质功能的新型分离方法,解决了分离因子、选择性等间题。它是1968年由美国埃克森公司的美籍华人黎念之博士提出的。液膜是指两液相问形成的界面膜,通过它将两种组成不同、但又互相混溶的溶液分开,经选择性渗透,使物质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液膜分离技术比固体膜分离技术具有高效、快速、选择性强和节能等优越性;比液液萃取具有萃取与反萃取同时进行,分离和浓缩因数高,萃取剂用量少和溶剂流失量少等特点。该法的研制成功,不仅促进了环境分析、石油化工、医药、卫生等各不同领域分离问题的研究,也使分离科学上升到一个新水平。 2概述 2.1 液膜的概念 液膜是悬浮在液体中的一层极薄的膜,这层膜是分隔液-液,气-液,气-气两相的中介相,它是 两相之间进行物质传递的桥梁。通常由膜溶剂,表面活性剂和膜增强添加剂等组分构成[1]。 2.2 液膜的结构与液膜的形成 液膜是一层很薄的液体膜,它可以把两个不同组分的溶液隔开,并且。通过渗透现象起着迁移分离一种或一类物质的作用。当被隔开的两种溶液是水相时,液膜应是油型(油泛指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相);当被隔开的两个溶液是有机相时,液膜应是水型。 水膜和油膜的结构是不相同的,下面着重讨论油膜结构。乳状液型油膜是一个呈球形的液珠,由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和流动载体三部分组成,构成一个与水互不相溶的混合相。有机

1102012032;李士豪;离心分离技术综述

离心分离技术综述 学号:1102012032 姓名:李士豪班级:生工2 摘要 离心分离技术是借助于离心机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根据物质颗粒的沉降系数、质量、密度及浮力等因子的不同,而使物质分离的技术。离心分离是利用不同物质之间的密度形状大小的差异,用离心力场对悬浮液中的不同颗粒进行分离和提取的物理分离分析技术,它广泛用于生物学(生物工程和生物制品等)、医学、化学、化工等领域,而其设备——离心机是这些领域的必需设备。本文以离心机为起点,接着从离心分离方法、离心条件确定对离心分离技术进行了论述,最后再对我国的离心分离技术水平作出展望。 关键词:离心分离;离心机;分离方法;离心条件 ;展望 引言 离心技术是利用物体高速旋转时产生强大的离心力,使置于旋转体中的悬浮颗粒发生沉降或漂浮,从而使某些颗粒达到浓缩或与其他颗粒分离之目的。这里的悬浮颗粒往往是指制成悬浮状态的细胞、细胞器、病毒和生物大分子等。离心机转子高速旋转时,当悬浮颗粒密度大于周围介质密度时,颗粒离开轴心方向移动,发生沉降;如果颗粒密度低于周围介质的密度时,则颗粒朝向轴心方向移动而发生漂浮。根据离心原理,离心技术又可以分为差速离心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和等密度梯度离心法。 离心机 离心机是利用离心力,分离液体与固体颗粒或液体与液体的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机械。离心机主要用于将悬浮液中的固体颗粒与液体分开;或将乳浊液中两种密度不同,又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例如从牛奶中分离出奶油);它也可用于排除湿固体中的液体,例如用洗衣机甩干湿衣服;特殊的超速管式分离机还可分离不同密度的气体混合物;利用不同密度或粒度的固体颗粒在液体中沉降速度不同的特点,有的沉降离心机还可对固体颗粒按密度或粒度进行分级。 按分离因素Fr值分(分离因素Fr是指物料在离心力场中所受的离心力,与物料在重力场中所受到的重力之比值。) 1、常速离心机Fr≤3500(一般为600~1200),这种离心机的转速较低,直径较大。 2、高速离心机???Fr=3500~50000,这种离心机的转速较高,一般转鼓直径较小,而长度较长。

离心分离

离心分离 离心分离是按照两相的密度差进行分离的方法,其不同于沉降之处在于离心分离的推动力是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离心力可由下式求出: F= mu2 式中m—旋转物体的质量,kg; u—旋转线速度,m/s; r—旋转半径,m; F—离心力,N; 由于 u=2πrn 60 得出 F= mr n2 式中n—转速,r/min。 有公式可看出,离心力与转速的平方成正比。 水分和机械杂质离心分离速度与沉降分离速度之比称为相对分离速度K: K= n r 例如,在一个r=0.09m,n=40000r/min的离心机中,相对分离速度为 K=400000.09 30 =400 其离心速度为自由沉降速度的400倍。 废油温度对离心分离速度的影响与沉降分离时相同。油的粘度及油与杂质的密度差都影响分离速度,它们又与油温有关,因此对粘稠油也宜适当加温,一般加温至70℃左右。 在离心分离的实际应用中,使用离心机和分离机两种设备。分离机一般直径较大,转速较低;离心机一般直径较小,转速较高。一般分离机在3000-8500r/min下操作。 根据油中杂质的特点,分离机有两种操作方法,一种叫澄清法,一种叫清洗法。 澄清法适用于从油中分离固体杂质、油泥、炭粒及少量的水,此时不连续引出杂质,分离出来的固体物逐渐聚集于转鼓的贮污器中。定期预以清除。 清洗法适于分离含大量水的污油,污油在分离机中分离成两个密度不同的液相,连续地分别离开分离机。 绝缘油一般都用澄清法,含机械杂质及少量水分(0.1%-0.3%)的汽轮机油也用澄清法,含水多的汽轮机油则用清洗法。当按照清洗法操作时,分离机的生产率要比清洗法操作高20%-30%。 离心机的操作也有两种,澄清法及分离法,适用于转子结构不同的离心机与处理不同的原料。 同一台离心机在

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 本科教学大纲

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 课程编码:课程名称: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 总学分: 1.5 总学时:24 课程英文名称: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and Their application 适用专业:与环境相关专业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膜分离技术》是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特色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膜分离技术基础理论,熟悉反渗透、纳滤、超滤、微滤、电渗析等膜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各种膜分离组件的结构和各种膜技术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利用膜技术基本理论与各种具体膜技术相结合进行初步应用设计的能力。二、教学目标要求 1.掌握膜及膜分离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国内外膜分离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理解并掌握电渗析、超滤、微滤、反渗透等分离膜的基本性质及工艺流程等。3.掌握不同膜分离过程的基本理论及影响因素,并运用实际中去。 三、理论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1章概述(4.0学时) 教学目标:理解膜及膜分离技术等概念及以及膜分离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重点、难点:重点是对膜的认识;难点是膜分离过程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1.1 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的概念(1.0学时) 1.2 膜分离技术发展沿革(1.0学时) 1.3 功能膜的分类(0.5学时) 1.4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0.5学时) 1.5 膜材料及膜的制备(1.0学时) 第2章电渗析(3.0学时) 教学目标:理解电渗析的基本原理、渗析和电渗析等概念。 重点、难点:重点是离子迁移过程的的认识;难点是膜的选择透过性的影响因子。 2.1 概述(0.5学时) 2.2 电渗析基本原理(1.0学时) 2.3 电渗析主要组件(0.5学时) 2.4 电渗析器(0.5学时) 2.5 EDI (0.5学时)

食品分离技术自测题(推荐文档)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平衡分离过程 2.速率控制过程 二、填空 1、食品分离过程是熵的过程,必须外加能量才能进行。 2、食品分离通常来说要达到下列两个目的: , . 3、随着社会地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工业上形成的分离技术越来越多,但从本质上来说,所有分离技术都可分为和传质分离两大类。传质分离又分为和 4、食品分离技术按分离性质可分为和两大类 5、食品分离技术按分离方法可分为、、 三、判断题 1、分离剂是分离过程的推动力或辅助物质,它包括质量分离剂和能量分离剂。() 2、机械分离过程的分离对象是有两相组成的混合物。() 3、单元操作侧重分离方法的共性规律,而分离过程则侧重分离方法的个性规律。() 四、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传质分离过程的是 A 过滤B超滤C蒸馏D萃取 2、以下不属于平衡分离过程的是 A 离子交换B色谱C结晶D干燥 五、简答题 1、分离过程有哪些基本原则? 2、食品分离过程特点是什么? 3、评价一种食品分离技术的优良,可从哪几方面来考虑? 4、简述食品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细胞的破碎与细胞分离 一、名词解释 凝聚絮凝 差速离心分离:离心速度逐渐提高,样品中组分按大小先后沉降。 区带离心分离:借助离心管中的梯度介质,经高速离心将样品中组分分离。 二、选择题 1、丝状(团状)真菌适合采用()破碎。 A、珠磨法 B、高压匀浆法 C、A与B联合 D、A与B均不行 2、适合小量细胞破碎的方法是()

A高压匀浆法 B.超声破碎法 C.高速珠磨法 D.高压挤压法 3、发酵液的预处理方法不包括() A. 加热B絮凝 C.离心 D. 调pH 4、下列物质属于絮凝剂的有()。 A、明矾 B、石灰 C、聚丙烯类 D、硫酸亚铁 5、哪种细胞破碎方法适用工业生产() A. 高压匀浆B超声波破碎 C. 渗透压冲击法 D. 酶解法 6、高压匀浆法破碎细胞,不适用于() A. 酵母菌B大肠杆菌 C. 巨大芽孢杆菌 D.青霉 三、判断题 1.细胞破碎时破碎率越大,细胞中大分子目的物得率越高。() 2.G -菌细胞膜网状结构不及G+菌的坚固,故较易破碎。() 3.机械法中高压匀浆法细胞破碎率最高,且成本最低。() 4、超声波破碎法的有效能量利用率极低,操作过程产生大量的热,因此操作需在冰水或有外部冷却的容器中进行。() 5、冻结的作用是破坏细胞膜的疏水键结构,降低其亲水性和通透性。() 6.渗透压冲击是各种细胞破碎法中最为温和的一种,适用于易于破碎的细胞,如革兰氏阳性菌和动物细胞。() 7、差速区带离心中,梯度液的密度要包含所有被分离物质的密度。() 8.凝聚与絮凝作用的原理是相同的,只是沉淀的状态不同。() 9、平衡区带离心适于分离大小相同密度不同的物质。() 10、助滤剂是一种不可压缩的多孔微粒,可使滤饼疏松,滤速增加。() 四、填空 1.发酵液常用的固液分离方法有()和()等。 2、化学细胞破碎中常用的试剂有(),(),()等。 3、在非机械法破碎细胞的方法中自溶法是利用_______ ___溶解细胞壁。 4、当目标产物存在于细胞膜附近时,可采用较温和的方法如____ __ 、_ _等 5、破碎率的测定方法有、、。 五、简答题 1、试比较凝聚和絮凝两过程的异同? 答:凝聚和絮凝——在电介质作用下,破坏溶质胶体颗粒表面的双电层,破坏胶体系统的分散状态,使胶体粒子聚集的过程。 凝聚:简单电解质降低胶体间的排斥力。从而范德华引力起主导作用,聚合成较大的胶粒,粒子的密度越大,越易分离。 絮凝:指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在悬浮粒子之间发生架桥作用而使胶粒形成粗大的絮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综述膜分离技术的分离机理、特点、种类,介绍国内外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现状,同时指出该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选用更佳的膜材料以及多种膜分离技术联用是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微滤;超滤;纳滤;生化产品;微生物制药 膜分离技术是一种新型高效、精密分离技术,它是材料科学与介质分离技术的交叉结合,具有高效分离、设备简单、节能、常温操作、无污染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尤其在食品、医药、生化领域发展迅猛。据统计,膜销售每年以14%~30%的速度增长,而最大的市场为生物医药市场[1] 。笔者在此综述了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现状,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1 膜分离技术 1.1 原理 膜分离技术是一种使用半透膜的分离方法,在常温下以膜两侧压力差或电位差为动力,对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浓缩、纯化。膜分离技术主要是采用天然或人工合成高分子薄膜,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流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操作。现已应用的有反渗透、纳滤、超过滤、微孔过滤、透析电渗析、气体分

离、渗透蒸发、控制释放、液膜、膜蒸馏膜反应器等技术,其中在食品、药学工业中常用的有微滤、超滤和反渗透3 种。 1.2 特点 膜分离技术具有如下特点[2]:1)膜分离过程不发生相变化,因此膜分离技术是一种节能技术;2)膜分离过程是在压力驱动下,在常温下进行分离,特别适合于对热敏感物质,如酶、果汁、某些药品的分离、浓缩、精制等。3)膜分离技术适用分离的范围极广,从微粒级到微生物菌体,甚至离子级都有其用武之地,关键在于选择不同的膜类型;4)膜分离技术以压力差作为驱动力,因此采用装置简单,操作方便。 1.3分类 超滤的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100000之间,选择某一截留相对分子质量的膜可以将杂质与目标产物分离。超滤技术在生化产品分离中应用最早、最为成熟,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物制品的分离、浓缩。 纳滤膜具有纳米级孔径,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200--1000,能使溶剂、有机小分子和无机盐通过。纳滤可以采用两种方式提取抗生素,一是用溶剂萃取抗生素后,萃取液用纳滤浓缩,可改善操作环境;二是对未经萃取的抗生素发酵液进行纳滤浓缩,除去水和无机盐,再用萃取剂萃取,可减少萃取剂用量。微滤是发展最早、制备技术最成熟的膜形式之一,孔径在0.05-10цm 之间,可以将细菌、微粒、亚微粒、胶团等不溶物除去,滤液纯净,国际上通称为绝对过滤。由于微滤孔径相对较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 展前景(总6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摘要:膜分离技术(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ies)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新技术,随着膜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其在各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膜分离技术的特性,阐述了膜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水处理、生物技术、医药工业和医疗设备方面的应用,并展望膜分离技术应用领域的发展前景,分析膜分离技术在膜材料、新的膜过程和膜通量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同时指出膜分离技术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膜生物反应器;选择透过性膜;膜材料; 前言: 膜分离技术是指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具有选择透过性膜,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的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浓缩的边缘学科高新技术[1]。由于膜分离技术具有节能、高效、简单、造价低、无相变、可在常温下连续操作等优点,而且特别适合热敏性物质的处理的特点,其应用已渗透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生物工程、医药和保健、食品和生化工程等行业[2]。虽然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在许多方面离产业化要求还有很长的距离,但是随着新型膜材料的不断开发、高效的强化膜过程分离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 膜分离技术应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其在未来是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它将在各个领域发挥更引人注目的作用。 现本文对膜技术的特点、类型及其在各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且提出了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前景。 1 膜分离技术的特点 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 具有以下特点[3]: 1.1 在常温下进行,特别适用于热敏性物质的分离、分级、提纯和浓缩,且 可以同步进行能较好地保持产品原有的色、香、味和营养成分; 1.2 分离过程中不发生相变,挥发性物质损失少,节约能源; 1.3 具有冷杀菌作用,保存期长,无二次污染; 1.4 选择性好,应用范围广,但要选择相应的膜类型; 1.5 设备简单,易于操作,可连续进行,效率高。 2 膜分离技术的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