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形成

美学形成
美学形成

美学学科是怎样形成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都不会拒绝美!但是人人知道美,却很少人知道美学;人人追求美,却很少人向往美学。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美学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与1750年在<美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的。鲍姆嘉通因此成为美学之父。

美学在其发展成一个独立学科之前,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阶段,著名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说:“早在美学这个名称产生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伟大的美学家的行列。就是说,不管有没有美学这个名称,事实是存在的。”(《东方的美学》)“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从传统的说法来讲是属于传统的哲学分支学科,在中国原来没有这门学问,在西方也是在18世纪的时候才产生。美学学科很年轻,但就美学的眼光总结中西方的思想,可以看到中西方美学思想的源流还是很悠久的。积累了大量的美学思想,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西方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家,中国有孔子,孟子,道家有老子,庄子,还有其他诸子各家,都有大量的资源。”(朱立元《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虽然在古代东方也产生过各种各样的美学思想,但是,将美学思想总结为一

个专门的学科的还是西方的思想家“美和审美是属于全人类的,但美学确实是西方的,或者说学科意义上的美学是从西方文化中产生出来的。”(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因此,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在西方文化史中的美学学科的形成。中间也会穿插中国在美学方面的发展和与西方美学发展的比较。

美学学科的孕育和形成源远流长,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先形成审美意识,其次是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到独立的美学学科。

首先,对于审美意识的形成,考古学和艺术史告诉我们:人类自脱离动物以来就开始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就用石珠、兽牙、海蚶壳等染上红、黄、绿等各种不同的颜色佩带在身上。人们总是先有了某种生活、某种现象,尔后才开始思考、探讨,并在思考、探讨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学科。

其次,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这一步,文献记录表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6世纪)是最早开始思考美学的。主要在数学和音乐两大领域。认为:宇宙是由数组成的。因此毕达哥拉斯学派因此成为西方从形式角度研究美和艺术的滥觞。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开始从理性思维的高度来思考美和丰富的艺术的历史过程。柏拉图坚持有这样一个美的本身。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研究所有的诗性活动的形式的学问。

古代的中国和古希腊一样很早就意识到了美得现象。孔子把善和美联系起来。但是谁也没有给美下一个定义,但是却到处留下了关于艺术的道德关怀和各种具体的审美体验的灵动描述。美的现象和艺术的诗意世界之所以在公元前6-5世纪进入了人类的思考,原因:一,原始巫术---神话思想开始解体,理性思维崛起,人类开始用理性思维来确定周围的一切。二、由于原始巫术---神话思想的裂变,人类艺术活动从原始巫术活动那里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并凸显了他们的独特品质----纯纯的审美特质和诗性特质。

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到独立的美学学科在18世纪的欧洲形成了。欧洲的十八世纪是人类理性思维第二次崛起的时代启蒙运动。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和文艺学等近代学科进入了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与美学密切相关的哲学,自近代以来发生了认识论转向,为美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启蒙哲学家坚信理性思维能分析事物本质,揭示事物中存在的秩序,而且还相信思维能够产生这种秩序。

一、维柯对诗性智慧的发现

他认为相对于逻辑判断的智慧,人类还有一种智慧,他比逻辑推理的智慧还要更原始、更根本、也更重要,这是一种诗性的智慧。他认为诗性的智慧先于知性后于感觉,人类首先进行的是没有感知的感觉,其次才以不安的激动的灵魂来感知,最终才以纯粹的头脑来自省。

诗性的智慧有两个基本规则;1以己度物的隐喻,即人吧自己变成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仿佛万事万物也和人一样是活的,有生命的有

情感的。二是形成想象性的类概念。

二、鲍姆嘉通对美学的设定

他对诗性活动的分析,不是返回到历史的起源,而是纯粹对人的心智的逻辑分析。

他第一次把美学和逻辑学区分开来。在严格规定了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形成概念和进行推理的抽象思维的同时,也给美学规定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

他认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美就是完善的感性,就是具有真理属性的感觉或感受。

他把审美活动这个完全感性的世界纳入到理性认识的范围正是鲍姆嘉通提出美学这门学问的重要贡献。鲍姆嘉通认为:人类心理活动既然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那相应的哲学体系中就有一个漏洞。因为研究“知”或理性认识的有逻辑学,研究“意”的有伦理学,研究“情”却一直没有相应的科学,所以要设立一门叫“埃斯特惕卡”的科学,按希腊字根原义看就是“感觉学”。“美学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加登《美学》)

就这样,美学学科形成了,但在现当代美学发展中,美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也同样重要。

诸多相邻学科向美学的横向渗透,已经是当代美学的一大必然趋势。这不仅仅反映在美学使用了一些相邻学科的术语,更重要的是,继心理学和社会学分别在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期闯入美学以后,又出现了一批新的边缘美学,如符号学美学、信息论美学、控制论美

学、文化人类学的美学,以及一些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研究美学的尝试。不是所有的学科都能对美学发生同样大的影响,比较起来,一些同美学相邻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学科(诸如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历史学、人类学、教育学等)对美学的渗透更明显也更直接。例如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索绪尔语言学的研究模式、人类学的某些发现,往往被直接引入美学。另外,某些新兴学科对美学的影响也值得注意。参考资料:([美]李普曼《当代美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美]芒罗《走向科学的美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匈]卢卡契《审美特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2010.12 试题类型: 判断题:2’X5 简答题:20’X2 论述题:20’X1;30’X1 1、先秦至两汉是我国设计美学形成的基础阶段,许多设计美学观念在这时开始形成。 2、先秦时期理论上较为突出的成就就是设计典籍《考工记》的出现。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4、墨子的“先质后文”、“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进一步强调了实用功能,反对浪费奢靡。 5、杨雄的“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提倡一种博大精深、富于崇高色彩的美。 6、按照郭沫若对青铜器的说法,青铜器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人化——神化——礼化——人化。 7、简要论述《考工记》设计学思想。 答:1、“阴阳五行”的道器统一观。是说各种事物现象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关系。2、“天人合一”“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天时”、“地气”指的是自然方面的客观因素,“才美”、“工巧”则强调的是主体和主观因素。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强调工艺制作要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并认为自然规律可以制约设计的优劣。3、“制器尚象”。《周易》中就已提到“制器尚象”,主张把有形之器与卦象等抽象符号联系起来,运用象征手法表现抽象的“意”。 8、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创作原则。 9、简要论述宋代哲学特征。 答:中国哲学美学在宋代现实儒道释三学融合,完成了以道德为本体和主题的中国人格美学.既不向往神仙或宗教的热狂境界,也渴慕治国平天下的世工业绩,它面向现实人生,高度重视生活情趣,任情感自然地流露和表现,鄙视宫廷艺术的富丽堂皇、雕琢伪饰。宋代美学大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提倡“平淡天然的美”,以欧阳修、苏轼、严羽为代表;另一派是提倡客体化的、具有伦理道德性质的“理”,以邵雍、程璟、程颐、朱熹等哲学家为代表。 10、中国设计美学思想来源。 答:道家美学的思想对设计美学的影响。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和庄子及其学派,在道家看来,真正的美是一种同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绝对自由的境界。这种心境与自然融合、与道同行的境界是审美的最高境界。佛教美学对中国设计美学的影响,中唐时期的禅宗,通过直觉、顿悟以求的精神解脱、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的理论。 11、中国传统设计美学观念的具体体现。 P32 (结合课本适当张开论述答题) 答:1、中国传统设计中的“精气神” 2、中国设计中的“意”与“象” 3、中国设计美学中的“和”与“合” 12、苏格拉底被认为是西方设计美学思想的鼻祖。(P37) 苏格拉地论述美和效用的关系问题对设计产生了较大影响。 13、古希腊简述基本上是三种主要柱式,即多利克、伊奥尼亚和科斯林三种柱式结构。 14、多利克柱式、伊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的特点。 答:(P39) 1、多利克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又被称为男性柱式 2、伊奥尼亚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由于曲线明显, 这一柱式结构又被称为女性柱式。 3、科林斯柱式的特点是装饰性强,但是在古希腊建筑中的应用并不十分广泛,典雅的宙斯神庙采用的是科 林斯柱式。 15、奥古斯汀的美学著作《论美与适宜》中把美区分为“自在之美”和“自然之美”两种类型。 答:(P41第四段) 即事物本身的美和一个事物适宜于其他事物的美。奥古斯丁罗列出美的较为具体的特征和规律,它们包括平衡、类似、适宜、对称、比例、和谐等原则,统摄这些原则的“整体”。美不在于各种成份的量,而在于

中国传统美学对现代设计美学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对现代设计美学的影响 一、引言 美是什么?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在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下,现代的设计美学也要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使我们目不暇接,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的涌人也对现代设计美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局面下,我们面对着一个如何认识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美学关系的问题,也就是在我们的现代设计美学中对传统造型艺术何去何从的问题。完全背离传统显然是不可取的,对西方现代艺术纯粹的模仿、简单的搬用将使我们的艺术丧失民族个性;而对传统继承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的。 二、现代设计美学的第一要义就是新 这个新有着不同的层次,它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但无论如何,只有新颖的设计才会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设计美学的第二要义是合理。设计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市场而存在,符合价值规律是没计存在的直接原因。如果设计师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相信世界上便不会有设计这个行业了。 三、传统美学观对现代设计美学的影响 (一)传统美学对广告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设计美学,而现代设计美学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这些可以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广告设计中体现得越来越成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概括: 1、一目了然,简洁明确。广告设计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广告设计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越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例如,构思上的一以当十、以少用多的精炼,构图上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疏可走马,密切不透风的对比关系,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已经在我国广告艺术的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机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 2、概括与变形。中国传统美学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深入的过程,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母虾的形象更为完美、更为生动。 3、装饰与色彩。传统美术的色彩处理,主要是装饰色彩。由于招贴艺术的特征,决定了装饰色彩在画画上所起的作用。装饰色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正是广告画面所刻意追求的。在招贴画上,常常有这样的例证,一张蓝色的画面,上角画几束灿烂的焰火,这块蓝色自然会被人接受为深邃的蓝天。同样是蓝色的底色,画上几块白色的三角帆影,这块蓝色又会被人们视为无边的海洋。一张绿色的画纸上画一对嬉戏的小羊,这绿色就成了如茵的草坪。正因为只是单纯的底色,空间更大了,给人的联想更多了。

设计美学(问答题)

设计美学(问答题) 第一章何谓现代设计(P1-20,重点) 1、现代设计诞生的背景是什么? 答:在经历了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19世纪末欧洲大陆和美国的“新艺术运动”、“德意志制造联盟”后,20世纪上半叶,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成立,标志着现代主义设计的诞生。现代设计的诞生有其深层次的背景: 1)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科学观取代了自人类诞生以来的各类神学观,成为人类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先进的生产力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新的现代社会景观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总景观; 3)新的世界观、价值观、新的现代社会总景观孕育了新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方式,为现代设计直接提供了设计理念和设计语言。 2、如何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论述) 答:1)设计就是处理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预先规划好其材料、功能和形态的创造性活动,是为满足他人的需求而提供的服务工作。而艺术都非常强调个性化,艺术品是艺术家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表现。一个是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一个是为自己服务,设计与艺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2)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设计是一门以技术和艺术为基础并在应用中使二者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3、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论述) 答:1)设计表现形态的异同:设计有两种表现形态,一种它只是生产过程的内部因素,没有从生产中脱离出来,产品原型保留在生产者头脑中,生产者就是设计者;另一种,设计是独立的活动,生产者根据设计师预先设计的图纸进行加工。在工业社会以前,设计的形态主要是第一种。工业时代的到来,使设计独立于生产,不是设计为生产服务,而是生产为设计服务。 2)现代设计的复杂性与易变性。现代设计是艺术、技术和科学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性是它的本质特征。现代设计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产生出形形色色的新风格、新流派。 3)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稳定性和地域性。传统社会以统一稳定的世界观为基础,传统的工艺美术设计及理念与传统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紧密相连,具有其特有的稳定性。又由于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传统工艺美术又相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4)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的异同:工业革命以来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工业革命之前所有时代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但同时也给人类自身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传统器物通常都是通过手工形式、借助手工工具制作完成,这种人与自然同构的造物思想和方法,使人们在审视营造建筑、制造器物的实践中,会考虑与自然环境的效应关系。 4、设计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答:设计美学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设计美学的本体(设计美学发展史,设计美学的基本原理、本质特征、基本范畴); 2)设计者(研究设计者的价值和职责); 3)设计的道德(研究设计的社会作用的道德价值)。 5、设计美的特征(你如何理解“设计美”?) 答:1)功能性。设计本质上就是设计人类特定的生活方式,功能性是设计之美的基础。 2)艺术性。设计活动是一种基于具体物质功能基础上的艺术创作活动。必然带有一些纯艺术创作的方式和审美特性。 3)技术性。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技术是产品物质功能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是设计的基础和依托。 4)商业性。市场经济的商品化原则正在把设计演变成为一种商业性的活动。

产品设计的设计美学评价

产品设计的设计美学评价 摘要: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美的因素作为考察设计成果优劣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只有技术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产品,才会被广大消费者认可。本文以技术—形式坐标体系理论为基础,以技术美和形式美为总纲,以体验美为节点,结合模糊数学的评价方法,试图探究产品设计美学的量化评价标准,为产品设计提供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美学评价方法。 关键词:设计美学评价;技术美;形式美;模糊评价法 设计作为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其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然“美”并不是设计的唯一属性和最终目的,但就设计成果而言,美的因素却成为考察其优劣程度的标准之一。美是唤起和激发人的最高享受的心理状态,它是人类设计、创造本质的最深刻反映。“美”的设计能使产品有效地使用,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视觉印象,提升产品的审美体验。美是抽象的,但同时它又是可感的。如何让见仁见智的美学评价在产品设计中形成有一定参考价 值的标准来指导我们的设计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设计美学评价标准体系的架构基础 由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CraigVogel教授与工程学院Jonathan Cagan教授合作创立、并在《创造突破性产品》一书

中推出的技术—形式定位图,显示了同一域的不同产品在技术和形式为轴的坐标系中的定位。根据他们在坐标体系中的不同方位,可以得出针对性的市场定位及驱动因素。由此得出结论:只有形式好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才能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当今社会的消费者不但了解自己的境况,也了解可供选择的产品。他们所寻求的是一种完整的、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和素质,并丰富生活的产品。形式与技术便成为我们在对产品进行评价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在形式—技术坐标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设计的美学理念融会其中,以此来作为的我们衡量产品设计的美学量化综合指标及评价内容。 二、设计美学模糊评价标准的具体阐述及数学模型的建 立 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工业设计是人类在现代大工业条件下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一种创新的社会 实践,是技术与与艺术形式的高度自觉。设计美则是建立在技术发展与形式创新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带来的 心理体验。设计美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在产品设计中探求技术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并以此指导我们的设计实践,在设计活动中追求感情与情境的诉求,让消费者在产品使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生命情感的体验享受。 1.技术美 这里技术指的是产品的核心功能,即产品的使用功能、生

设计美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现代科学观的缔造者之一(伽利略)在天文学、运动的原理和定律、数学与经验的关联、实验科学或科学实验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 2 (培根)被同时代人赞誉为“自然大臣”,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 3 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是(马克思主义) 4 现代之父(塞尚)向世人揭示了新的“看”的方法。 5 在现代设计史上,(毕加索)是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现代艺术家。 6 热的抽象代表为(康定斯基) 7 冷的抽象代表为(蒙得里安) 8 英国“水晶宫”的设计者是约瑟夫.帕克斯顿 9 纳粹时期素有“电动汽车之父”斐迪南.保时捷 10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简称为“DIA” 11 英国工业艺术院,简称“BIIA” 12英国美术与工业委员会“CAI” 13英国国家工业艺术注册设计师“NRD” 14吉奥.庞蒂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意大利设计界最有代表性且最富才华的人物。 15美国通用公司的简称为GM 16“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934年出版的菲德里柯.德.奥尼斯的《1882—1923年西班牙、拉美诗选》中; 17在建筑上最早提出后现代主义概念的是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文丘里。 18解构主义的始作俑者是法国当代哲学家雅克.德里达。 19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是世界公认的杰出的解构主义大师。 20中国最早的西洋美术摇蓝-----上海土山湾工艺院 21《癸卯学制》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 22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成立学部。 23中国近代于1918年成立第一所国立美术院校—北京美术学校创立,设立图案系。 24--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一书作者是培根。 二、多项选择题 1 为努力探索而牺牲的科学家有(布鲁诺)(伽利略) 2 莫奈的作品有(卢昂.大教堂)(阿尔让特依大桥)

设计美学论文

设计美学论文 摘要:设计美是设计美学最核心和基本的范畴,本文将详细介绍设计美学的构成要 素、我的设计美学观、设计美带给人们的审美心理及我的设计美学观。 关键词:设计美学设计美感审美心理环保我的设计美观。 下面从五个方面来谈谈设计美学的问题:第一个是设计美学的概念及构成要素;第二个是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分析设计创意作品,或构思带给他人的审美心理(审美感知或理解);第三个是我对设计美学的认识;第四个是我的设计美学观的形成,通过对自己这三年学设计学做人的回顾来引出我的现在的设计美学观;第五个是我对“中”的设计美学观的理解,包括这种设计观的内涵与外延。 一、设计美学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设计艺术的美学是一种应用美学,它是把美学原理应用到设计艺术之中而产生的一种美学,这种美学消解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使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这也是当代社会与文化的一个突出变化,即设计美学的核心与出发点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设计美学的本质是人类有目的性的,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设计美的体现是一种动态过程,而其达到的是一种静态效果。设计美学的构成要素包括:功能美;造型美;结构美;材料美;形式美。其中,功能美又包括实用功能、使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造型美包括形态美与色彩美;材料美包括肌理美和材质美。 下面是具有设计美的构成要素的具体作品,它们都具备哪些设计美 例如:唐代曲辕犁 1在功能性方面,与直辕犁相比,唐代曲辕犁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不仅可以通过扶犁人用力的大小控制耕地的深浅,还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有很高的劳动效率。 2形式美与造型美方面,唐代曲辕犁可谓达到了一种均衡与稳定的美学效果。唐代曲辕犁的造型中,以策额为中线,左右保持等量不等形的均衡;从色彩上看,木材的颜色是冷色,而铁也是冷色的,可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犁铧为V形,是一种对称,可以给人舒适、庄重、严肃之感,对称本身亦是一种很好的均衡。稳定,则表现在实际稳定和视觉稳定两方面,无论从造型上还是从视觉平衡上看,都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3材料美方面,唐代曲辕犁的用材主要是木材和铁,二者皆为冷色,极易达到平衡。而且在唐代的时候冶铁技术已十分成熟,铁已经广泛运用于各种器物上。这样,唐代去院里的设计,就更加经济适用,适合于普通老百姓的购买和使用。而且,木材和铁,二者均为冷色系的实物,搭配起来很容易,不会显得突兀。 4结构美方面,唐代曲辕犁,虽有直线的犁底、侧额、犁箭和曲线的犁辕、犁梢,但它们的连接方式是相同的,且主题以直线为主,在变化中寻找统一,但犁辕和犁梢的曲线又使造型富有变化,给人以动态感觉,起对比和烘托作用。 再如:著名的流水别墅 1功能美方面,流水别墅本身就是为休闲养身而设计的,其内部空间既分割又连成一片,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净高,而且室内陈设偏于低层布局,天花板较低,并略有倾斜,室内有亲和感和安全感,这样的空间和陈设很适合人们放松身心,亲近大自然。赖特的设计,使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悬浮于瀑布之上,这座建筑已经超越了它本身,其中所含的技术美足以让后来的人们仰头惊叹。 2形式美与造型美方面,从其看似简单却蕴含无限张力的外观我们可以读出那些水平伸展的地坪要桥、便道、车道、阳台以及棚架,沿着各自的伸展轴向,越过谷而向周围凸伸,自然和人悠然共存呈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形态构成论 一、名词解释 1、形态 P12 ?事物与其特定功能结构相关联的外在特征。 2、结构 P14 ?是指产品中各种材料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产品结构的特点:层次性、有序性、稳定性。 3、结构的层次性 P15 ?是指根据产品复杂程度的不同,它的结构可能包含零件、组件、部件等不同隶属程度的组合关系。P15 4、结构的有序性 P15 ?是指产品结构要使各种材料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即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组成。 p15 5、结构的稳定性 P15 ?是指产品作为一个有序的整体,无论处于静态或动态过程中,它的各种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都能保持一种平衡状态。p15 6、产品的功能 P17 ?产品的功能是指产品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对人发挥的效用。产品动态系统产生一定活动方式的能力,即将一定的输入转化为特定输出的能力。 7、感觉 P18 ?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8、知觉 P18 ?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它是以感官刺激引发的,经过组织化的个人经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总体属性和各属性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反映。 9、良好图形 P25 ?所谓良好的图形,是指它的构成成分可以沿着已确立的方向连续下去,或者导致整体的对称或平衡。 10、同形论 P26 ?经验到的空间秩序在结构上总是和作为基础的大脑过程分布的机能秩序是同一的。 ?知觉经验的形式与刺激经验的形式之间的相互对应。 11、技巧 P35 ?艺术家必须具备一定的专门化形式的技能。 12、产品技术 P38 ?以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来实现自身的功能目的,具体表现在产品所采用的结构方式和技术原理上 13、生产技术 P39 ?如何把产品生产制作出来所涉及的技术内容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04026)

艺术设计与美学复习资料 一、人名、成就、名言、作品 伽利略2——科学家。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奠基人 培根2——科学家。被誉为“自然大臣”;书籍《新工具》、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笛卡尔2——科学家。笛卡尔二元论逻辑 牛顿2——科学家。三大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法拉第、麦克斯伟3——科学家。电磁理论 阿尔文·托夫勒4——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书籍《第三次浪潮》 塞尚7——印象派画家。现代艺术之父 莫奈7——印象派画家。《阿尔让特依大桥》 修拉7——印象派画家。点彩画法;《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毕加索7——立体主义画家。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艺术家M. 金兹堡9——俄国构成主义设计师;书籍《风格与时代》艾尔·利兹斯基30——俄国构成主义主要代表。海报《红楔子攻打白色》 康定斯基9、43——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包豪斯教师 杜斯伯格28——“风格派”理论家、发言人 蒙德里安9、29——荷兰“风格派”核心人物,画家。《红黄蓝》系列油画

里特维德29——“风格派”家具、建筑设计师。《红蓝椅子》鲍姆伽通16——德国哲学家。书籍《美学》 康德16——德国哲学家 黑格尔15——德国哲学家 彼得托齐纳16——捷克设计师,提出技术美学的概念 鲍列夫16——苏联美学家 泽姆佩尔16——德国建筑学家,最早研究美学的学者,其理论成为现代设计理念形成的基础 约瑟夫·帕克斯顿21——“万国博览会”英国“水晶宫”的设计师 拉斯金23——英国艺术理论家。把造型艺术称为“大艺术”,设计称为“小艺术” 莫里斯23——英国艺术设计家、作家。拉斯金思想的传承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书籍《乌有乡消息》、《乔叟集》(书籍装帧第一书);设计史上第一次提出整体设计概念 穆特修斯、凡德·威尔德27——德意志制造联盟成员,双方发生著名的争吵 沙利文31、54、134——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提出“形式服从功能” 斐迪南·保时捷32——电动汽车之父,开发出“大众汽车”、“甲壳虫” 弗兰克·皮克34——30年代英国工业设计代表人物,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主席

我的设计美学观极简主义的意境之美

我的设计美学观极简主义的意境之美 极简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在结构主义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主张功能化和理性化的设计理念,反对形式化和装饰化的设计风格。极简主义以其简约、纯粹的风格迅速渗透并影响了各个领域,它蕴含的“意境”的美学思想在其应用的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极简主义”最早出现在艺术领域,美学理论家理查德•乌海姆于1965年1月在《Arts Magazine》发表的文章《Minimal Art》中,首次使用了“极简主义”这一词汇。关于“极简主义”的定义,总体来说就是:将设计不断地做减法,减少到只剩它的本质,抛弃不必要的细节而强调物体本身的美,注重材料和色彩的运用。作为一种艺术思潮,极简主义的影响已经波及到了文化艺术的各个范畴,除了建筑、绘画、雕塑和视觉设计外,音乐及文学的表现形式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波普艺术的减退,极简主义成为一种新兴的设计潮流。它发端于1960年前后的美国纽约,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要代表形式。但是若要追寻极简主义的渊源,早在古代,代表东方文明的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与此相关的思想。

极简主义的渊源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中庸哲学中,推崇对事物自然和本质的追求,这种思想与极简主义的理念极为相近。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曾说过“少则得,多则惑”,他提倡的这种少胜于多的思想,与后来米斯•凡德洛“less is more”的设计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当然,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极简主义的设计理念最早应是起源于东方的禅宗 思想。 极简主义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艺术形式中最高深的部分就是意境美。意境美是通过对传统美学熟练的掌握和 创作者平和豁达的创作心态来实现的。它高于作品的表现形式,表现出了作品的灵魂和生命。而极简主义“以少胜多”的创作手法,在东方传统美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中国的古诗词中精炼细致的文字和水墨画里平淡随意的创作手 法向来都是极简主义的最好体现。综合东方传统美学思想,极简主义主要从以下两个大方向体现了其意境之美。 1.少就是多 道家学说里提到的“少则得,多则惑”指的是万物的共性。极简主义在设计中尽可能把 一切多余的东西剔除掉,追求简洁的造型和单纯的色彩。这样的设计理念与“少则得,多则惑”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设计美学角度看设计作品.doc

从设计美学角度看设计作品 设计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自产生之日起就对设计领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设计美学领域的审美学说,对设计师来讲,更是衡量其作品好坏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下面,我就选取古今中外历史上几件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从设计美学角度简要分析一下。 一、唐代曲辕犁 唐代曲辕犁设计精巧,同时亦符合一定的美学规律,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犁辕有优美的曲线,犁铧有菱形的、V形的,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下面,我就从功能美、形式美、材料美和结构美四个方面分析一下。 1、功能性分析 功能美不是“有用即美”,而是使用价值和技术美的结合,在注重物品使用价值的时候不能忽略了其技术性。 与直辕犁相比,唐代曲辕犁的设计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不仅可以通过扶犁人用力的大小控制耕地的深浅,还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有很高的劳动效率。犁架加大,显得更加稳定,便于在耕地时的控制,犁铧多为V形,尖头更加锋利,便于入土。曲辕犁的使用功能相当完善,使用性加强。同时,从技术美学角度看,唐代曲辕犁的设计更加先进,犁的规格、种类多样,形制亦因需要而有差异。犁铧、犁壁、犁头等也是根据需要而不断改进,技术含量可谓相当高。 2、形式美分析 唐代曲辕犁在形式上,可谓达到了一种均衡与稳定的美学效果。均衡与稳定,是美学规律中重要的一条。均衡是指造型物各部分前后左右间构成的平衡关系,稳定则是指造型物上下之间构成的轻重关系,给人以安定、平稳的感觉。 在唐代曲辕犁造型中,以策额为中线,左右保持着等量不等形的均衡;从色彩上看,木材的颜色是冷色的,而铁也是冷色,可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犁铧为V形,是一种对称,可以给人以舒适、庄重、严肃的感觉,对称本身亦是一种很好的均衡。稳定,则主要表现在实际稳定和视觉稳定两方面。无论从造型上看还是从视觉平衡上看,都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3、材料美分析 唐代曲辕犁的用材主要是木材和铁。二者皆为冷色,极易达到平衡。而且,唐代时候的冶铁技术已十分成熟,铁已经广泛运用于各种器物上。这样,唐代曲辕犁的设计,就更加经济适用,适合于普通老百姓的购买和使用。而且,木材和铁,二者均为冷色系的实物,搭配起来很容易,不会显得突兀。 4、结构美分析 在产品造型中,变化与统一是一条很重要的美学规律,为取得产品造型的变化与统一,主要采取的造型手法是:在变化中寻统一;在统一中寻变化。 在唐代曲辕犁造型中,虽有直线的犁底、压镵、侧额、犁箭和曲线的犁辕、犁梢,但它们的连接方式是相同的,大多用楗、梢、榫来连接固定,且主体以直线为主。这就是在变化中寻统一;以直线型为主,给人以硬朗稳定的感觉,但犁辕和犁梢的曲线又使造型富有变化,给人以动态的感觉,起对比和烘托作用。曲辕犁以木材为主,而铁质的犁铧与木质的犁架形成了对比,这就是在统一中求变化。 综上所述,唐代曲辕犁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不仅有着精巧的设计,精湛的技术,还蕴含着一定的美学规律,其历史意义、社会意义影响深远。 二、流水别墅 著名的流水别墅是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赖特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这座位于瀑布之上的别墅实现了赖特“方山之宅”的梦想。整个建筑构思是大胆的,因而它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现代建筑之一。下面,就从设计美学角度,从不同方面看着做瀑布之上的人居典范。

设计美学

设计美学 导言 美学即是研究有关审美活动规律的学科。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审美感受主体方面表现为审美经验,在客体方面表现为它的审美价值。荒漠与河流 设计美学是一门应用美学,它在科技美学研究的基础上,具体地探讨设计领域的审美规律耐用、经济和美观审美功能不仅直接提供了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的某种精神愉悦和满足,而且成为传达产品功能目的和整体价值的一种表现手段,这就为商品的展示和信息传播提供了最直接的和最有力的途径。 避免两种倾向:一种另一种罗斯金的建筑评论 一个设计师素质的高低,有匠气灵性之别思想境界。知识结构和感悟能力的不同造成的。杰出的设计师都会形成自己的设计哲学观和美学观,都要取得对设计的某种规律性的把握。我国古代具有丰富的造物和建筑的美学思想。《老子》“有无相生”、“虚实互补”的空间观念。“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为器物和空间的造型原理指明了方向。计成在《园治》中提出的天人合一观和系统观表现了“虽由人用,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思想。设计的文化取向与市场取向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产品系统与人的关系实用、认知和审美三种功能的复合体。以符号认知功能为先导、以实用功能为取向和依托、以审美功能为表现手段和精神追求的原理是共同的。 第一章形态构成论 设计的定义中设计形态学形态学在生物领域,林奈拉马克生物形态学有机结构形态的科学德国艺术批评家赫尔德《拉奥孔》第一种建筑艺术园艺艺术第三种服装艺术第四种男人从事的各种活计第五种则是语言。森培尔 第一节自然形态与人工形态 各种自然物的存在和运动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形式和秩序 1.自然形态的情感内涵与功能启示 孔子说:九曲洄流、潮回汐转都可以成为君子人格的象征。顾凯之 《周易》“介于石,不终日,贞吉”。杜季阳《云林石谱》对于峰石的形象特征和气势,用瘦指峰石的苗条多姿,风骨磊磊;皱指石身起伏不平,能看到有节奏的明暗变化;漏指石身里边有空穴上下相通、脉络连贯;透指玲珑多空穴,前后能透过光线;清则指具有阴柔的秀丽之美;丑是富有奇特的滑稽感;顽是有坚实浑厚的阳刚之美;而拙是富有质朴、痴阔之感。对自然之石的观照丰富和发展了人对自然形态的感受力。 贡布里有机体呈现出来某些式样的可见图案必定是有其用处的。一种是动物形成的伪装图案,其目的是为了不被别的食肉动物发现;另一种则是动物形成的醒目图案,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对方的注意力。 峨眉山下枯叶蝴蝶求得保护和生存“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在遗传中使用有利变异不断保持和积累起来。 统一尺度同地球引力场相联系的各种生物的形态美,都是与它自身的生物种属的特点相关联的。植物叶脉的韵律蜘蛛的织网方法燕子的营巢藻类 热带荷叶似的浮在水面上的花卉叫王莲直径可达1.5至2米,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坐在上面不会下沉。建筑师受到王莲叶子的启示,设计出具有薄膜结构的建筑造型。1851年水晶宫园艺师兼建筑师的帕克斯顿钢架和玻璃为预制构件,在现场进行装配。展厅体积庞大,结构轻巧,而内部宽敞明亮,为现代建筑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艺术美的认识

浅谈我对艺术美学的理解与认识 艺术,其实就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或结构,或说,是一种有意义的、高级的形式和结构。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戏剧、建筑,甚至音乐、舞蹈,都是以一种相对整一的、富有内涵的形式和结构呈示出来的,除了建筑和工艺这些特殊的形式之外,艺术主要诉诸人们的精神。艺术创作很少来自于直接的功利性。 艺术的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和感情,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的心中。审美既是一种可以通过判断来定性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可以通过形象来体认,通过快感来表述的体验活动。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魂,那么什么是意境呢?因人于世界接触关系层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或是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的境界;或是因人群公共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的境界;或是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的境界;或是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的学术境界;或是因欲近本人归真,冥合天人而有的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 对艺术的投入,就有美感的诞生;对艺术的展示就有美丽的缩放!或许一切美的光都来自心灵的源泉。一个意韵,我想就应该是一个情与景的结晶,深入了才可得镜中花,水中月。散步于美学中,亘古不变的——芳香泗溢!然而,美是有相对性的。美的相对性是美和审美

的辩证属性的重要方面,它与美的绝对性之间呈现出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美的相对性具有三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审美对象自身对美的表现有程度的区别,这种表现程度的差异性是以对象自身属性为基础的;其二是指不同审美主体对同一审美对象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即使同一审美主体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对象的感受也有程度差异甚至截然相反,这是美感的相对性;其三是随着主客观因素及其关系的历史发展和审美活动的逐步深化,主体的审美情趣将呈现出多层次、多趋向的状况,因而审美标准具有相对性。美的相对性的三种情况在美学史上的均被注意到,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所谓“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相比也是丑的”就意识到美本身的相对性,中国古代关于人体美的标准变迁如“环肥燕瘦”也显示出人们对美的相对性的思考。 美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对追求的一种期望,女人的美是一种修饰,男人的美是一种气质,孩子的美是天真,老人的美是岁月的烙印;美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情感体现,这也正是几千年来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 艺术美学离不开艺术的哺育,但也缺不了哲学的引领。艺术美学是各种艺术学学科群皇冠上的明珠。这就意味着它只有充分汲取各门艺术的精华、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成其大者”,进而赢得其他艺术学科的由衷臣服,确立自己的王者地位。如果它疏离了与各门具体艺术的血脉联系,就会在空洞化中走向死亡。并且艺术美学是一门源于哲学的理论学科,必须坚持自己的哲学追求。可当今的艺术美学不是缺乏艺术,就是缺乏哲学,抑或两者都缺乏。

设计美学考试试题答案

设计美学考试试题答案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

1、美感的矛盾二重性 美感即审美经验,美感的矛盾二重性就是美感的个人心理的主观直觉性质和社会生活的客观功利性并存,即主观直觉性和客观功利性并存,这是美学的基本矛盾。 2、艺术形象 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 3、集体无意识: 是由各种遗传力量形成的心理倾向,它是先天的非个人的心理机制。 4、生态审美 是人把自己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而产生的审美观照,他把审美观焦点集中在人与自然关系所产生的生态效应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生命关联。 5、定势 是行为的准备状态,主要由过去的经验和知觉者的需要、情绪态度和个人价值观所决定。 6、结构的稳定性 指产品作为一个有序的整体,无论是处于静态或动态过程中,它的各种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都能保持一种平衡状态。 7、审美形式 是指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也就是说,作为感觉对象的形状、质地、色彩以及构成某中空间秩序的相互关系和外在形象

8、知觉 以感觉为基础,它是由感官刺激引发的、经过组织化的个人经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总体属性和各属性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反映。 9、何谓“功能原则” 功能原则就是抛弃那些脱离时代需要的陈规旧习,放弃柱式、细部之间的固定搭配以及先入为主的设想。回到零点,从实际功能需要出发,重新考虑语汇的构成和意义。 10、明代家具发展到高潮的原因 答:1 由于园林建筑的兴起,增加了对室内陈设的需求; 2 随着与南洋交通的发展,有了充裕的优质木材的供应; 3 是木工工具的改进,为家具工艺技术提供了物质前提 问答题: 1、如何区分产品的审美价值和功利价值? 2、 答:审美关系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它反映了对象在什么程度上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产品的审美价值是产品所具有的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产品的适用性则是一种功利价值。审美价值具有的是精神功能,功利价值具有的则是一种物质功能。 2装饰与产品风格的联系是什么? 答:装饰变革可以成为风格变革的先锋。建筑、家具和织物中自觉地表现出来的新奇的装饰形式和图案与欧洲所有的传统形式都截然不同,这使装饰直接成了变革的先锋。同时,装饰增强了设计者们的自我意识。正是从产品装饰的变

风格美学九大风格特点

风格美学九大风格特点 节选至《顾问式整体形象设计师》发型风格美学文驰峰 一、可爱型风格特点 (一)可爱型人物风格特点 在标准风格的前提下,可爱型人物风格的五官轮廓为曲线型,量感为小量感。 (二)可爱发型风格特点 在标准风格的前提下,可爱型发型风格的五大轮廓为曲线型,质感为柔和质感。(三)可爱服饰风格特点 在标准风格的前提下,可爱型服饰风格的五大轮廓为曲线型,质感为柔和质感。(四)可爱型风格色彩搭配 可爱型色彩搭配如妆面色彩、染发发色色彩、服饰色彩以暖色系的春季型为标准。(五)可爱型风格形象设计特点 可爱型风格打造的是可爱的、乖巧的、活泼的、年轻点甜美的圆滑的整体印象。 二、优雅型风格特点 (一)优雅型人物风格特点 在标准风格的前提下,优雅型人物风格的五官轮廓为曲线型,量感为中量感。 (二)优雅发型风格特点 在标准风格的前提下,优雅型发型风格的五大轮廓为曲线型,质感为中间质感。(三)优雅服饰风格特点 在标准风格的前提下,优雅型服饰风格的五大轮廓为曲线型,质感为中间质感。(四)优雅型风格色彩搭配 优雅型色彩搭配如妆面色彩、染发发色色彩、服饰色彩以暖色系的春秋季型为标准。(五)优雅型风格形象设计特点 优雅型风格打造的是优雅的、淑女的、典雅的、飘逸的、高雅的、雅致的整体印象。 三、浪漫型风格特点 (一)浪漫型人物风格特点 在标准风格的前提下,浪漫型人物风格的五官轮廓为曲线型,量感为大量感。 (二)浪漫发型风格特点 在标准风格的前提下,浪漫型发型风格的五大轮廓为曲线型,质感为硬朗质感。(三)浪漫服饰风格特点 在标准风格的前提下,可爱型服饰风格的五大轮廓为曲线型,质感为硬朗质感。(四)浪漫型风格色彩搭配 浪漫型色彩搭配如妆面色彩、染发发色色彩、服饰色彩以暖色系的秋季型为标准。(五)浪漫型风格形象设计特点 浪漫型风格打造的是浪漫的、女人的、性感的、迷人的、热烈的整体印象。 四、时尚型风格特点 (一)时尚型人物风格特点 在标准风格的前提下,时尚型人物风格的五官轮廓为中间型,量感为小量感。 (二)时尚发型风格特点 在标准风格的前提下,时尚型发型风格的五大轮廓为中间型,质感为柔和质感。(三)时尚服饰风格特点 在标准风格的前提下,时尚型服饰风格的五大轮廓为中间型,质感为柔和质感。(四)时尚型风格色彩搭配 时尚型色彩搭配如妆面色彩、染发发色色彩、服饰色彩以中性色系的春夏季型为标准。

、技术美学设计的阐释

什么是设计美学?设计美学是什么意思? 设计美学是在现代设计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美学与艺术研究的传统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设计是一门以技术和艺术为基础并在应用中使二者相结合的边缘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具体应用等都有别于传统的艺术学科。设计美学作为设计学科的一个理论分支,其理论也与传统的美学艺术研究不同。因此,它不但在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上具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的美学理论,而且在现实应用中也有自己独 特的要求。但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目前我国对它的研究在理论上比较滞后,在应用上的认识也不足,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还将其等同于传统的美学艺术学科。因此,本文将从理论研究和现实应用出发,对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学科定位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要准确把握该学科的定位,就必须明确该 学科的基础理论。就其形成和发展来看,设计美学的产生及发展和现代设计的发展是同步的。一方面,以技术为核心的工业文明直接导致了现代设计的诞生,现代设计则直接影响了设计 美学的产生,促成了它的基本理论的形成。另一方面,设计美学的研究立足于审美和艺术理论,针对现代设计在审美和艺术上如何与技术结合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方式和途径。设计美学不但是现代工业社会人们对设计普遍需要的产物,也是美学和艺术理论发展到当代社会,突出 现实应用化特征的必然。所以,探讨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问题,首先必须从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入手。 工业革命以后,技术水平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导致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 代替了传统的手工生产,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期。相应地,工业技术的发展引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即传统手工生产中的审美形式如何与现代工业生产相结合。也就是说,大批量、标准化的工业生产是否需要审美与艺术的参与?如确实需要,又如何体现出产品的审美与艺术特征?同时,现代工业产品的形态如何满足现代人审美的需要?这些尖锐的现实问题,迫使艺术家们不得不考虑现代工业生产的形态问题,不得不把审美和艺术的眼光投射到工业产品的生产上去。这样,经过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现代设计就应运而生了。可见,现代设计的诞生是在工业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艺术直接介入技术的结果。所谓设计美学,就已蕴含在艺术介入技术的过程之中了。所以,设计美学理论的产生首先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现实需要。 此外,伴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对现实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产品的极大丰富,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革命。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突出特点是对生活质量的重视,生活质量的核心可以说是审美。随着产品的日渐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消费由功能性走向了审美性,有的功能性需求甚至降低到次要地位,而审美的需求上升到首要地位。同时,人们在

浅析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

浅析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 Talking about of Lao Zi’S Design Aesthetic Thought 摘要:自后现代主义出现后,人们越来越要求产品具文脉性、文化性,讲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的融合。于是,越多越多的设计师把目光投向了本土的传统文化上。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道法自然、有无相生、虚实相生、意象等思想为中国现代设计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有无相生;设计美学 Abstract:After the modernism, the people request the products to have the culture trait,contextuality and modern technology to intergration . Therefore, more designers play more attention to traditional culture. Lao Zi was our country ancient great philosopher and thinker, who proposed that the universe and people are one;the harmonious can exit;tao derives from the nature;ens gives birth to nonexistence ;emptiness produces solid as well as imagery and so on .Those opinions offe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modern design esthetics references. Keywords: the universe and people are one;the harmonious can exit;tao derive from the nature;ens gives birth to nonexistence ; design aesthetic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道家美学思想的奠基者。老子的主要思想中审美和设计的论述虽不多,但却蕴涵诸多设计美学思想,至今仍可作为设计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此外,老子有关哲学和社会人生问题的许多一般性命题,虽然不是直接论述设计问题,却对现代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老子“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设计美学思想 老子认为纯自然的状态是人类理想的状态,自然无为的原则是治理国家社会,使社会摆脱文明带来的种种灾难的惟一有效的途径,因此老子就把“无为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