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全球化原因

政治全球化原因
政治全球化原因

政治全球化原因

内容摘要:政治全球化是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而出现的,它客观存在的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任何个体、组织、团体、政府、以及国际间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都无法回避它,本文简单的分析了政治全球化的原因,它既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政治区域化的促进,也是发展中国家对政治价值普世化和政治文明的追求,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维系世界秩序的需要。

关键词:政治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世界秩序、民主和平论、政治价值普世化、政治民主化

全球化(globalzation),包括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全球全球化、科技全球化、和社会生活方式的趋同化、人才流动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已经被学术界所认同,它指的是投资、贸易、金融、生产、劳动力等全球化,即生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最优分配。世界贸易组织WTO(the world trade orgnization)就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中国已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方式、人才的流动,都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范围,而走向全球化、趋同化。文化的全球化包括文化的同质化、文化的殖民化、文化的高度互动及相关化。军事在全球也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人类重大利益受到威胁损害时,而出现的军事联合,如各国联合打击索马里海盗,保护印度洋航线,以及最近在美国召开的和安全峰会(the nuclear sacrelity summit),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军事现代化。而这其实,政治全球化似乎成为人们最难理解的,因为各国利益不同,政治分歧客观存在于国家之间。政治全球化是是在政治领域的国际局势缓和,国际治理,全球治理孕育发展,以及国际间对话合作加强出现的。政治全球化并不是指政治的完全同一,而是指各国政治之间的共同性日益增加,各国间的政治交往也日益频繁,一些普遍的政治价值和政治体制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普遍的政治规则也日益具有真正的国际性。

一、政治全球化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是政治全球化产生的最重要的因素

经济全球化的出现,直接推动着政治全球化的出现、发展。根据马克思的基本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关系的转变必然要求上层建筑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政治价值方面上的转变。经济全球化,主要指的是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中的一系列原则、规则、以及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冲突矛盾都需要国家这一政治主体之间加强合作、协商、对话,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发展。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市场经济具有贸易自由、主体平等、公平竞争和开放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原则,发达国家的企业主要是那些跨国公司要求本国政府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施压,使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进行适合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要求在政治上保护人权,实行议会民主制度。三权分立,权力制衡,政党竞选,舆论公开等民主政治制度,目前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很多是权威主义国家,有的甚至是全能主义国家,集权主义政治体制国家。同时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中,国际分工、国内产业分工,这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各种行业性、垄断性利益集团的出现,而这些利益集团成长壮大时,

要求在政治上的发言权,要求政府保护其各个行业的利益,在行业之间产生利益冲突时,要求政府以公正的“调停人”身份进行利益协商,进行利益的分配,这客观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协商政治的出现。再者,经济全球化中无论是经济合作,还是经济间的冲突,都客观要求政府间的交流,促进各国之间的联系。

<二>、政治区域化促进政治全球化

政治区域化是相对于政治全球化而言的,政治区域化的产生是由于经济的区域化和有共同的利益的国家为了对付第三方国家、政治集团的威胁而产生的政治军事联盟。比较典型的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nization)、以前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treaty ognization)、上海合作组织(shanghai cooperation orgnization)欧盟(全称“欧洲联盟”,是一个集政治经济实体为一体的区域化组织)。政治全球化和政治区域化,似乎是永远矛盾不可统一的,因为政治区域化显然阻碍着是政治全球化的的发展。我们无可否认,政治全球化和政治区域化是有相矛盾的一面,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们的统一的一面。从矛盾方面看,政治区域化本身具有排他性,政治区域化的目的就是保护本地区的利益,共同反对第三方,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就是为了反对苏联,反对共产主义;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原因不仅仅是加强边境地区的信任和边境的裁军,促进各国经济贸易交流,更重要的是在于阻止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东扩,保障中俄战略后方的安全。但政治区域化也有利于政治一体化,从区域内部来看,民主国家要求非民主国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以增强集团内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另一方面,集团内部国家间加强各种交流,特别是政治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普世政治价值的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日本由一个半封建半军事的帝国主义国家转变为现代民主国家,德国由一个集权主义的法西斯国家转变为一个现代国家,这都是他们所在的以美国为首北约组织的强制要求的结果。综述,政治区域化不可避免的具有排他性,但从长远整体来看,它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成为政治全球化的一个阶梯。

<三>政治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对政治价值普世化和政治文明的追求

政治全球化是政治价值普世化的结果,也是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价值影响下对政治文明的追求的结果。

目前学术界在关于政治价值是否具有普适性存在着广泛的争论。其观点主要有:第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普世的政治价值,其理由是:一,政治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存在永恒,一定时代的价值标准是根植于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必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打上相应的历史时代的烙印,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变了,政治价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二是社会是多元的,多元社会必然存在着分歧和差异,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利益集团都各自有他们的价值标准,因此政治价值不存在永恒。第二种观点认为:当今世界上没有绝对普世的政治价值,但是有相对的普世价值。普世价值是一种有限度的统一,不同的历史范畴具有不同的政治价值,但政治价值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第三种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存在普世政治价值,政治价值是普遍实用的,含有根的意味的,是符合人性的根本需要的政治价值,如人权就是人类永恒的价值。

政治价值是超越不出人类这一历史范畴的,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又具有稳定性,有的政治价值甚至还具有永恒性,因此,在这里,我们采取的一种折中的方法,认为政治价值是绝对普遍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统一。这里所讲政治价值是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人们所追求的政治价值它包括:民主、自由、法制、人权、平等、公正、公平等根本的政治价值。

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进步的整体状态,具体体现为良好的政治文化、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等有益的政治成果。人类政治文明具有共同的基本要素, 这些基本要素构成了政治文明结构。关于政治文明的基本要素, 目前有“三要素”、“四要素”和“五要素”说等几种说法。“三要素说”认为, 政治文明主要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等三大要素构成。“四要素说”认为, 政治文明主要由先进的政治文化, 先进的政治制度, 文明的政治行为和高素质的政治主体构成。“五要素说”认为, 政治文明主要表现为政治主体文明、政治关系文明、政治意识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政治制度文明等。应当说, 三要素说目前最为流行, 它反映了学术界关于政治文明的最大公约数

对政治文明的追求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而是全人类社会所共同追求的政治状态;不仅仅是统治精英、政治精英所追求的,也是广大人民所追求的。在科技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人才流动全球化、文化传播全球化的今天发展中国家的人们要求统治阶级实行政治民主,追求政治文明。发展中国家的统治阶级推行的权威主义政治体制模式(强政府,弱社会)或者极权主义政治体制模式考拉动经济的发展来增进政权的合法性,已越来越受到本国人们和别的国家的质疑,被迫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人才流动的国际化,以及文化传播的全球化等因素更加快了统治阶级进行改革的步伐。

于是,在政治价值普适性的指导下,在人们和政治精英的努力下,广大发展中国掀起了第三波——世界民主化浪潮,追求政治文明。

表一:三次民主化浪潮

时间民主国

家数目标志性事件

第一次民主化长波1828-1926 33

起源于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美国大约在1828年总统选举中有选举资格的男性超过了百人男性的50%,也就开始了第一波民主化。葡萄牙屈服于1926年的军事政变,导致了漫长的萨拉查独裁。

第一次回潮1922-1942 11 1922年向罗马进军和墨索里尼轻易废除意大利脆弱而且相当腐败的民主。

第二次民主短波1843-1962 51

始于“二战”。

1962年,世界上有13个政府由政变产生。

第二次回潮1958-1975 29 1975年,世界上有38个政府由政变产生。第三波民主化1974-62 1974年葡萄牙结束独裁统治。

表二:现代世界的民主化

年份民主国家非民主

国家国家总数

民主国家在所有的

国家中的百分比

1922 29 35 64 45.3 1942 12 49 61 19.7 1962 36 75 111 32.4 1973 30 92 122 24.6 1990 58 71 129 45.0

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不是发生在几个国家,也不是在少数地区,而是波及到亚非拉的整个世界,既是是现在民主化浪潮依旧在整个世界回荡,整个世界政治全球化进一步发展。

当这股政治民主化潮流冲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时,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不堪一击,纷纷跨台。首先是波兰,暴发了战后最大的工人运动,即以托派政党发动和组织的团结工会运动。然后是匈牙利和其它东欧国家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纷纷跨台。最终苏联也卷入了政治动荡之中,并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后来,俄罗斯等独联体在政治上都实行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向政治民主化迈向了坚实的一步。

中国曾经是一个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国家,十一届三种全会后,中国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的政治制度也在进一步完善,确立了依法治国原则,扩大政治民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减少国家队社会的干预等。同时,国内学者在中国未来的走向问题,提出了许多符合政治全球化要求,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理论,如潘维的“咨询型法制政体说”,梁晓光的“合作注意国家模式说”。王绍光的“民主国家制度建设硕”,俞可平的“增量民主说”,王贵秀的“民主的法制型政体说”,虽然他们各自强调的改革重点不同,但都体现出了顺从世界政治民主化发展的潮流。

<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维系世界秩序的需要

美国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持在在全球的主导地位,维护世界范围内的利益,试图把广大发展中国家纳入自己的政治经济体系之内,政治上要求发展中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经济上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这客观上促进了政治全球化的发展。以下以美国为例。

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超级大国地位,维护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导地位,对外推行强权主义、霸权主义,向全世界推行美国式的政治体制模式。1990年8月2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北部边界,并占领科威特首都大部分地区,引发了海湾危机。1990年9月1日,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就海湾危机向美国国会联席会议发表讲话,提出“确立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导地位的世界新秩序”的主张,他强调:“我们的价值观联系着我们的过去和未来,联系着我们的国内生活和对外政策,联系着我们的力量和我们的目标”,当前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危机,可以按照我们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一个新的国际体系了”。1994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宣称:“扩大民主社会和自由市场经济国家的大家庭,有利于美国的所有的战略利益——从国内促进繁荣到国外i遏制全球威胁防止给我们的领土构成威胁。”从布什的讲话和《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在巩固自己世界范围的领导地位,维护其美国的全球利益,不断向世界输出美国的政治模式(美国式民主政治,包括政党竞选制度、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制度、选举制度、宪政制度等。)、价值观(自由、民主、平等、公平、人权)、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试图把原苏联解体后的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纳入到美国主导的、预先设计好的、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来。

以解体后的苏联产生的独联体中亚国家和原来的加盟共和国为例,1991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童白俄罗斯及乌克兰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订《明斯克协定》,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交给俄罗斯。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活动。期间,中亚地区也分别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推进苏联解体后后成立的独立联合体国家政治民主化一直是在美国重要的外交策略。在中亚,到现在为止,美国对中亚独联体国家的外交政策经历了四种变化,但是每种外交策略,推进独联体国家政治民主化一直是其重要目标,这四种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是:支持中亚国家独立时期(1991年——1996年),全面介入中亚市区阶段(1997年——2000年),九

一一事件后成为美国新全球战略支点时期(2001年——2005年),推动“颜色革命”及其失败后的阶段。我们以美国对中亚现在的外交战略来说明美国维持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导地位而需要中亚国家实行政治民主化。从布什第二任政府开始,美国政府开始调整美国对中亚的外交战略,由原来的的为反恐战争服务的“保持中亚政权稳定优先”调整为“推进民主优先原则”。2005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2005年推进民主法案》,在该法案中,美国将世界各国划分为“完全民主”、“半民主”、“非民主”国家,并且指出美国的神圣职责就是把那些表面上允许反对党,公民团体和媒体新闻自由存在,但事实上却对其进行种种限制的部分民主国家向完全民主国家转变。中亚各国就是美国政府中的“部分民主”的国家,不仅如此,在美国看来,中亚地区还是恐怖主义的产生地,是世界上政局荡的地区。鉴于此,美国政府认为,自由民主是促进和平、稳定的最好手段,只有帮助中亚各国按成政治体制i上的转轨,尊重公民人权,实行经济自由,营造自由繁荣的环境,美国才可能在反恐中或得胜利,巩固其世界领导地位。在此,我们不得不单独提出发生在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颜色革命”,又称“花朵革命”是21世纪初期以来发生在独立联合体国家的,以和平和非暴力的方式进行政权更迭的运动,这些有着明确政治诉求的活动,背后都有一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其目的就是把独联体国家纳入以美国i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体系中。目前,“颜色革命”目前已经在吉尔吉斯斯坦(郁金香革命)、塞尔维亚、捷克斯洛伐克(丝绒革命)、格鲁吉亚(玫瑰革命)、乌克兰(粟子花革命)等地区获得成功。

<五>“民主和平论”思潮的广泛影响

191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的外交战略如何定位成了理论界的主题之一,其中在学术界、理论界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和平民主论”,它的影响广泛,不但对美国的外交战略和世界秩序的重建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民主和评论”最早由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德国大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在其著作《论永久和平中》提出,主张在主权独立、遵循道义和维护和平的基础上实现国家之间的和平。但当时的“民主和评论”思潮在国际关系中影响甚小,政治家、理论家们没有吧西方的民主制度看做国家和平的基础,而是把国际间的权利争夺以及维持权利的制约看做和平的重要手段。19世纪初的奥地利著名外交家梅特捏提出的军事制衡的“均势外交”成为稳定欧洲和平的重要理论,它是一种务实主义外交策略,并且产生了欧洲军事的“黄金时期”即在1815年到1914年,在整个欧洲大陆,仅仅发生了一次克里米亚战争,其他时期完全处于和平时期。进入20世纪50年代,国家关系不断深化,“民主和平论”也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发展,如1983年鲁梅尔在研究了国内政治和战争以及国际暴力后声称:“一个用用自由较多的国家,,它的对内对外的暴力就较少”。冷战结束后,“民主和平论”成为一种显学、热点,现代“民主和平论”的主要观点有:①民主国家之间没有或者很少有战争。②民主国家和非民主国家存在战争。在给出的论证时,学者们试图运用“结构或制度模式”和“文化或规范模式”来论证“民主和评论”的可行性。“结构或制度模式”认为:民

主国家中的权利分权于制衡原则,使外交决策多元化。同时,战争需要公民付出血和财富的代价,如果战争代价过高执政党就会在下一届选举中失利。这些都迫使统治阶级必须慎重应对战争,使得民主国家中的战争几率大大减少。而非民主国家则不同,国家不是建立在民意的基础上的,公民人权得不到保障,政治权利制衡上存在严重的缺陷,因此在其对内外政策上受到民主国家的质疑。“文化或规则模式”则认为:民主国家所共同拥有以和平竞争、政治妥协为根本特征的精神文化,使得民主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冲突往往通过政治妥协得以解决。

“民主和平论”对政治全球化的影响。按照“民主和平论”的观点,民主国家之间没有战争或很少战争,因此,人类要活得永久的和平,就必须消灭地球上所有的非民主国家,使非民主国家民主化。在美国看来,民主制度是美国国家安全和全球领导地位的基石,因此历来美国政府都大力推进民主制度的发展。如70年代卡特的人权外交,就竭力推行美国外交政策中的自由、民主、道义传统。80年代里根政府强调,以西方的人权和价值作为对抗苏联的重要手段,苏联解体被认为是政治价值推行的结果。克林顿政府提出:把市场制民主国家的大家庭推广到去世界的“扩展战略”。布什政府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民主制度,一方面帮助新兴民主国家巩固政权,另一方面使所有国家提高对基本人权的尊重程度,并在可能的条件下促进向民主制度的转变,

在发展中国家,留学归国的学者,也大力宣传“和平民主论”,试图促进本国的政治的民主化。

参考资料:

蔡拓,《文化的全球化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俞可平,《中国学者关于全球化的争论》,《全球化与政治发展》中关于“全球化全球治理”的论述。

阿尔布劳,《全球化导论》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张利华的《国内学术界关于普世价值观的论战》

塞缪尔.亨廷顿著,刘军宁译《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屠大鹏《浅析美国对中亚政治体制评价的历史演变》

何增科,《渐进政治改革与民主的转型》

冯特君主编的《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经济的影响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经济的 影响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给我国经济带来挑战。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优势,规避风险,应对挑战,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策略比较优势 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波动和政治不稳定。近年来,墨西哥、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政治动荡,就是有力的佐证。其代价之惨痛、教训之深刻,足当引以为鉴。经济全球化已经叩开中国的大门,在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之同时,也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产生了威胁和影响。我们必须正视挑战,探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的规律和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历史进程,不断地表现出日益“超越民族国家”的特性。但在实践中资本主义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试图按照其面目改造整个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资本主义化”。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时具有推动与阻碍的双重影响。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冲击,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其格局总起来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是挑战大于机遇。这不仅体现在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挑战上,更集中地体现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与发展的挑战上。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直接地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其次,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胁。第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总之,经济全球化已经把中国和世界联系成为

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利与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利与弊调查报告 班级:油画11 实践报告: 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利与弊 摘要: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物质基础。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使许多原本并不存在的市场迅速浮现,同时也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全球性的非管制化与市场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经济全球化的制度障碍。80年代初,整个世界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市场作用的非管制化时代,各国在取消贸易和资本流动管制方面迈出了相当显著的步子。国际金融市场的深化与创新,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技术条件。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不仅交易的制度环境日益宽松,且各种新型的金融工具与交易技术不断涌现。近10年来,发达国家投资基金的大规模海外扩,加速了国际资本流动,并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作为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倡导和推动者,8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为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进行课程社会实践的时候,我们小组选择了以调查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利与弊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最重要的特征和最突出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正在给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带来

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归因全球化的定义众说纷纭,而比较精确的定义是:全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因此,我们这个调查主要针对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对于大学生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从现实的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全球化确实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新的机遇,但也给大学生的发展带来许多负面效应。为了了解其中具体的影响及分析利弊情况,我们小组做了一个初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目的:了解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二、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容:本次调查了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的正反方面的影响。问卷公向大学生提出了10个问题。 四、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方式。 五、调查时间:2013年12月17日————2013年12月22日 六、调查结果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积极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大学生的全球意识 92.70%的同学曾关注过环境、人口问题,78.10%的是资源问题;65.69%的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关注恐怖主义问题的比例不多但也有。尽管这四个问题关注度不同,但还是足以表明大学生的全球意识逐渐增强。这归因于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越来越明显和变得越来越重要,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必须把自己同整个世界密切联系起来。这要求人们重视全球问题,凸现全球意识、全球观念,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诸如可持续发展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恐怖主义等问题,各国政府和人民除了要遵循有关法律规外,都有义务遵循全人类共同的伦理规和道德准则,即全球伦理,因而促进了大学生的全球观念和全球伦理的形成。 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82.48%的同学认为他们具有意识,88.32%选择了平等意识,超过70%同学都认为是法制意识和效益观念,可看出大学生的平等、、法制意识和效益观念不断得到发展。62.04%的同学认为中国现在最需要在大学教育方式创新,13.14%的同学觉得是市场经济体系和医疗改革,而11.68%选择了公务员选拔制度。从选择大学教育方式创新的比例可看出,现在的大学生十分关注身边的事物,创新意识很强。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市场经济在全球围的扩,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就是经济发展信息化、市场化和自由化的趋势,是经济发展在世界围的市场化过程。毫无疑问,市场经济含着、平等、法制、效益观念和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大学生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这些主体观念和

汽车全球化的因素

汽车产业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分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世锦冯飞 1982年法国经济和工业部曾经预言,全球大约30家汽车制造公司在10年之内将合并成6家。在推迟10年后,这一预言开始成为现实。其主要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80年代未曾有过的促进汽车产业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一系列因素。 1.市场和竞争格局的实质性变化 (1)汽车需求增长的地理分布特征出现重要转变,由传统的发达国家市场转到了日益活跃的新兴国家市场,特别是除日本之外的亚洲市场、东欧市场和南美市场。这些国家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和对外开放,汽车市场迅速成长。相比之下,传统的发达国家市场逐步趋于饱和,需求增长相对较慢,主要以车辆更新为主。传统国家之外市场的重要性明显提高。为争取新的市场份额,汽车企业竞争的焦点转向了新兴国家市场。这种竞争直接表现出国际化特征,即竞争已经直接跨越汽车企业原来所在的国家边界,使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在国际平台上层开。为适应全球性竞争的需求,全球性的企业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新兴国家通常具有多方面的低成本优势,促使跨国公司在这些地区的竞争更多地采用跨国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方式,而非直接贸易方式,从而加快了跨国投资和生产转移的进度。 (2)生产能力的过剩持续加剧。从供需平衡的角度看,全球汽车工业生产能力过剩是一个长期现象,并在近年呈现出加剧趋势。1998年全球轿车和旅行车的生产能力过剩总量达1080万辆,1999年增至1390万辆(见表4),产能过剩量增幅达28.7%。1999年全球汽车工业的能力利用率约70%左右。这种状况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明显下降。在此背景下,通过企业之间的重组,利用联合兼并带来的外部效益,以更为有效的方式满足全球范围内的需求,成为生产厂商无法回避的选择。 表41999年全球轿车和旅行车生产能力过剩情况单位:百万辆

浅谈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发展的利弊 摘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虽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但也面临着其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社会经济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发展利弊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都逐渐地被卷入全球经济大循环中。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更优方式的重新配置。强势国家因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而受益,弱势国家则可能丧失原来支配的资源和市场而被边缘化。【1】所以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有利的,它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也给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创新带来了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也有一定问题,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目前经济全球化引起世界更多国家的关注,下面是我对经济全球化的利弊的一些认识。 首先先以中国加入WTO后的变化为例。2002年中国加入WTO前进出口同比增幅仅7.5%,从2002年加入起中国外贸猛然提速。200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21.8%,2003年增长37.1%,2004年1~10月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1.8%,预计全年外贸总额将突破1.1万亿美元大官,将超过日本成为仅词语美、德两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3年全球进出口商品贸易总额 为15.2万亿美元,其中美国为13%,德国为9%,中国不到6%,2004年中国将达7%左右。按照近3年的增长速度或稍低一点,在今后几年中,中国将在贸易总额上超过德国,在出口总额上超过美国,2010年后不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这一预测是建立在中国 经济又很高的外贸依存度至上的,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将占GDP的70%,远远高出美国、日本、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大国,日本对外贸易占GDP的最高年份之有36%。【2】再从电信市场来说,中国的电信企业重组,形成了新的电信竞争,老百姓也从中受益不少,五年前的电话初装费就是几千块,电话在家庭的普及率还不太高,现在一般农村家庭都可以装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在世界上也可以说是普及率较高的国家。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到8.19亿户,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8.3%和33.9%;互联网上网 人数达1.23亿,其中宽带上网人数达到7700万。争取到2010年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0亿户,互联网用户达到2亿户。中国是世界上通信领域最大的市场,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服务最大的市场,并且逐渐超越美国,成为宽带用户最多的国家。【3】 由此可见,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全球化的根本动力,而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包含中国在内的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然而我们都知道,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中国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也增多了中国需要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也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造成了严重冲击。【4】 毕竟经济全球化之后受到伤害的依然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就拿我们中国来说,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杨益在去年举行的第七届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上说,截至14年11月初,全球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了101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16 亿美元,这是2002年以来,我国年度遭受贸易调查首次突破100起大关。除了显性的贸易保护外,发达国家开始利用技术、气候、碳关税等实施隐性贸易保护的意图也更加明显。【5】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的深刻影响 资料整合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的深刻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跨国公司及其它们的子公司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几乎所有经济领域和产业部门。它们以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有力地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同时把世界经济连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全球化浪潮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同时也将成为21世纪世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二、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的深刻影响 1、对国家主权观念产生冲击。 在经济全球化对经济领域和其它社会生活诸领域产生影响的情况下,改变着传统的主权观念。主权不仅意味着本国的独立自主权力,还意味着对他国主权的尊重以及对国际合作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随着各国对人类相互依存关系以及面临共同威胁认知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从全球的思维高度来重新认识维护国家主权与保证国际协调合作机制正常运转的关系问题。各国要让渡一部分主权,建立有效的国际使用机制,以维护国家的独立性和根本利益。 2、国家权力的分散与弱化。 由于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这种日益增强的相互依存在国与国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形成纵横交错的关联和制约关系。因此,不管主观意愿如何,各国己不能象经典的诠释那样绝对地、至高无上地享有自己在内政、外交和军事事务上的主权。也就是说国家在处理国内外事务时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外部的掣肘。这就必将导致权力的分散。这种掣肘包括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对世界和地区事务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和介入。如联合国派驻在一些国家的机构所掌握的权力早己凌架于当地政府和各派别力量之上。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影响乃至左右东道国政府的决策。其它一些国际间的非政府组织,如宗教团体、政党联盟、工会组织等在适宜的条件下,也会对某些主权国家

全球化利弊

全球化利弊 经济全球化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征, 它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竞争舞台。然而, 经济全球化衬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有很大差别。所以必须分析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带来的利弊, 这样有助于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这一进程中把握机遇、避开风险, 从而才能健康地发展 。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和不可抗拒的客观现实。经济全球化是福还是祸, 是利还是弊?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作出不尽相同的回答。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学术界的观点不尽一致。国际上基本认可的“经济全球化”, 是指生产要素不断走向世界范围的优化配置、经济利益相互交错和各国的经济运行机制日益走向一致的一种趋势。其总体特征是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 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不断加深。就全球传播范围来说,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可概括为六个主要方面。一是国际贸易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二是世界性的分工已经形成, 生产活动已经全球化。三是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频繁, 资本流动已经国际化。四是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 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五是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迅猛发展, 跨国公司是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六是世界经济体系不断扩大,全球经济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究竟应该怎样对待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论坛前主席施瓦布的一番话很有指导性。他说,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现实,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既然经济全球化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 既然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每一个国家都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都必须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 以兴利除弊, 达到既能分享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又能够尽量避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益 一、发展中国家的一朵血玫瑰 国内现在有一种观点, 经济全球化只会对发达国家有利, 对于发展中国家是没有多大益处的, 似乎可以看作“悲观论”他们更关注的是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效应。这个问题用“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话来回答, 也不合适衡量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与得失, 关键是经济全球化究竟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哪些机遇滞来了哪些风险或者说冲击。事实上, 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不失时机地快速融人经济全球化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获得资金和技术, 并得到生产和管理上的帮助和协作, 从而提高了本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中国和东南亚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益于经济全球化而实现了经济持续和高速发展。因此, 从总体说,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因此在不同程度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这主要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机会。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1996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达 ( 2850亿美元, 比上一年增长了17.5%而且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成本在6年间增加了6倍。在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构成中, 国际私人资本构成中, 国际私人资本已占85%。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 第二,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更快更多地获得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今天, 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某种程度上会加速或延缓国家经济的发展, 而且是倍增或倍减的关系。谁拥有尖端的高新技术, 谁就

全球化采购发展的原因

全球化采购发展的原因 1.企业全球化采购的现状 全球采购是指利用全球的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去 寻找供应商,寻找质量最好、价格合理的产品.企业在全球 范围内进行采购的方式,一般可以通过招投标、在线采购 和网上竞价等方式来实现。企业首先提出采购的内容和要求,邀请或招引供应商在规定的时间或地点报价,通过对 所有报价进行比较,从中选择一家或几家供应商与之交易. 通过招投标,可以避免在项目的采购中出现营私舞弊的行为,有利于防止贪污、浪费、贿赂或偏袒等现象的发生, 保证最经济、最有效地采购到企业所需物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全球年跨国采购总额保持 在500亿美元左右.信息技术的高速腾飞注定跨国公司经营 管理模式从传统的“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发展,推出“供应链”的管理模式,以发挥供应链上每一节点的 竞争优势和实现价值最大化。供应链管理是全球化采购的 主流管理思想,它的应用能提高投资回报率、降低成本、 缩短订单履行时间.据有关资料统计,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的 实施可以使企业的总成本降低10%,按时交货率提高15%, 生产周期缩短25%^-35 %,生产率增值10%以.上,资产运 营业绩提高15%---20%。中国企业大部分还停留在“大而全”、“小而全”、“实业化”的传统经营模式阶段,企 业从短期目标出发,以低价为主要竞争手段,不利于与供 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无助于激励供应商提 供增值服务。中国企业要融人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链条中,必须实现从传统贸易方式向供应链管理方式的转变。 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主要跨国公司2002年在中国 采购额已达150亿美元,其中8成以上集中在珠江三角洲 和长江三角洲.而在长江三角洲的采购金额约40亿美元。2001年,沃尔玛和家乐福在华采购额分别是100亿元人民 币和120亿元人民币。到2004年,家乐福在中国的采购额 有望翻一番.欧洲最大的食品零售集团翠丰公司2002在亚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它正日益深入地影响着世界各个角落。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并不仅仅在经济方面。经济是政治的基础,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全球化同样也深刻地影响着国际政治的发展, 使之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向。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使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扩大,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呈现多重性 例如1995 年发生的墨西哥金融危机波及到北美、拉美的发展中国家;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又引发俄罗斯、巴西金融危机, 波及全球,整个世界经济都受到了影响, 一些国家因此发生政治危机,并使地区稳定受到威胁。种种事实表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各国经济利益相互交织, 导致了彼此间利害与共, 谁也离不开谁,也使国家与国家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的经济关系的重要性进一步上升。 20 世纪90 年代初以来,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国纷纷调整自己的国际战略,日渐把经济放在中心位置。一方面通过积极参与或加入各种经济合作组织或协议, 加强了相互间的经济协调与合作, 以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彼此间的经济竞争,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经济战。国际竞争也日益演化为经济实力的较量, 经济成为最大的政治。这一切都为国际政治斗争注入了新的因素,使国际政治斗争从内容到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谋求经济利益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主要内容,而经济手段成为实现政治目标的重要方式。 二、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主权构成新的威胁, 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推行提供了借口 西方国家却经济全球化为借口, 片面地强调全球化时代下世界各国的融合, 而忽视了主权国家客观存在这一事实, 宣扬内政和外交已经很难区分了,纯粹的主权几乎不存在了,在这个“地球村”里,必须放弃内政不容干涉的原则。这实际上都是为他们在冷战结束后的新形势下继续打“人权外交”牌, 任意干涉别国内政制造理论依据,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行径的重演。其实质在于动摇“尊重国家主权”这一基本的国际法准则,为西方国家以自己认同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标准构造冷战后的“新世界”打通道路。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就是这方面最典型的表现。而西方国家自己则并没有放弃主权,它要否定和限制的只是发展中国家的主权。 实际上, “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否定国家主权。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 真正对国家主权构成威胁的,是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西方主要大国。他们力图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去利用这种趋势,在国际关系中建立起新的控制和调节手段,从而达到干涉别国内政的目的”。西方国家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主权发生的某些变化进行歪曲,不过是为其继续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寻找借口。正是它们的行为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主权(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构成了威胁。 三、经济全球化导致的世界经济发展进一步不平衡现象,极大地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强了西方国家( 尤其是美国) 的经济实力, 或者说是加强了其称霸世界的经济基础, 而且在短期内这种面貌很难改变,因而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 西方国家主导世界政治的局面不会有明显改变, 西方国家( 尤其是美国) 仍将继续努力主宰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在世界经济中属被支配对象, 在这场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相对处于不利地位, 面临风险和挑战较大, 获利却相对较少。有些国家(甚至并未真正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任何好处,或者只是在其中获得毫末之利,南北差距因此在进一步扩大。 另外,当前社会主义国家也正在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来,抓住机遇, 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 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中国的经济地位正不断提高, 经济实力不断加强, 在全球经济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所有这一切,都会动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当前在世

全球化利弊英

全球化利弊英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P r o b l e m s: Firstly, globalization can intensify the influence of economic crisis. The instability of economy is a normal state. The economic dependence between nations will make the crisis quickly infect other countries. The crisis also becomes globalized. Secondly, I think that the conflict will increase. Globalization gives people more opportunities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in other nations, but the huge diversity of religion, race and education still make it hard to get along in harmony. Thirdly, globalization will increase the possibility of culture hegemony and decrease the cultural diversity. Culture of nations interweaves together by frequent culture exchange. The culture of the nation is very easily influenced by other mainstream culture. Fourthl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renders a more competitive situation for the enterprise and employed because it amplified the market which means the enterprise should make itself survive in all enterprises of the same kind and the employed should be competitive enough so that they can win themselves the opportunity of work. Benefits: Firstly, globalization can accelerate the spread of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so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Secondly, developing countries can benefits a lot from the globalization. They can grasp the opportunities to develop their economy relying on the technological and financial aid. Thirdly, our life will become more convenient we can easily get the goods and product of others countries in the ordinary supermarket.

全球化的利与弊

全球化的利与弊 李:刚才陈双荣讲了经典全球化理论、帝国主义与全球化等。白晓兰补充了反全球化的原因、特点、表现和意义等等。接下来我们几个想对全球化的利与弊这个问题进行一个简单的对话。我们都知道,全球化是新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新经济的催发, 全球化如同一股大潮, 汹涌奔腾, 势不可挡, 席卷了地球村里的每一个人。 梁: 其实, 这并不是什么新经济。跨国经营, 是资本内在的扩张的本质所决定的。早在中世纪, 跨越民族国家边界的贸易就已经进行了。在20世纪初, 商品、资本、人员的跨国界流动是很活跃的。英国在191 4年顶峰时代, 净资本的外流占GDP的9%, 比日本、德国80年代的资本外流量还高。是30年代的大萧条, 使各国政府相继控制资本, 以免大量流出而产生金融危机。二战后, 在西方国家之间跨国经营又成为潮流, 只是由于冷战的对峙而受到局限。20世纪90年代, 冷战结束了, 世界进入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而以信息产业为先锋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 拉近了世界的距离, 全球化成为一股汹涌的大潮。可以这样说, 市场经济是全球化的本质动力, 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的急先锋, 高新技术是全球化的助推器。 覃:是的。正因为如此, “全球化”一词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到1992年,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联合国日的致词中说: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前任秘书长安南也认为:全球化是一个事实。 20世纪末,资本、商品、人员、服务甚至是知识, 都开始了大规模的跨国界流动。据当时的英国《焦点》杂志统计, 世界上有7500万人就职于外资公司, 美国境外至少有2 500万人在为美国公司工作。所以,21世纪的人类社会, 就必然地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李:但是我认为这不是一件好事。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把市场经济消极的东西也同时全球化了, 污染全球化, 移民全球化, 疾病传染全球化, 生态破坏全球化, 毒品泛滥也全球化。即使经济全球化, 也不是所有人的福音。全球化能带来许多好处和机会, 也必将造成许多混乱和不和谐。正如日本报刊所说, 这个全球化是美国的全球化, 充其量是发达国家的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是被动地被纳入其中的。全球化给这个世界造成了更大的不平等。对于全球化, 不是所有人都为之欢呼的。 覃:我不赞同国泉同学的观点。我认为,全球化是一股历史的大潮、时代的大潮, 就像所有人都必然随着地球自西向东转动一样, 不是你加不加入的选择, 而是自觉不自觉地被纳入其中, 是不可抗拒的。发展中国家决不能置身其外, 关键是如何兴利除弊、主动迎战。 梁:是的。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国家能在封闭的状态下实现发展与腾飞。参与全球化, 是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的必由之路。利用全球化的机遇, 发挥”后发效应”, 弥补资本形成的先天不足, 获得更多的技术选择和市场选择的机会, 借发达国家产业梯度转移之机, 加速工业化, 现代化的进程。积极参与全球化, 并不意味着接受“西化”走入“陷阱”。那种认为必须摆脱全球化、走民族主义的道路的观点, 是行不通的。 覃:封闭意味着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近代中国历史证明的真理。中国之所以能在近三十多年里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其中重要一条, 我认为就是坚持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我们提出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方针, 将大步走出国门, 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因素 1、可以充分地利用外资 2、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 资本的进入有利于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外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剩 余劳动力就业问题5、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的完善,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和金融深化6、资本的进入有利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转型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端 1、大量外资的进入容易造成债务负担,可能引发国际债务危机。女0 1995年墨西哥爆发了重大的国际债务危机。 2、外资进入对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冲击较大 3、经济全球化使发 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4、跨国资本的进入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投 机性和风险度,容易给短期投机资本冲击较虚弱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造成可乘之机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充满了动荡和起伏6、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发展中 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7、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 经济主权 利;1.使商品、服务资本等各种要素流动的技术性和政策性障碍大幅减少,加快了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 2.促使各国参与国际分工,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生产要素的转移和资源的配置。 3.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 4.推动了全球竞争,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等调整 弊:1.各国经济依赖性大幅度提高,经济危机一旦发生,其传导必定很快。 2.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日益严峻。 3.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集团集中祝您学习愉快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利弊分析 背景: 中国是世界只带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人类发源地之一。很久以 前就有了劳动剩余,从而产生了商品交易,而中国也是世界商品交易 发展最早的地区之前。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世界很长 段时期,特别是在唐朝时期达到了繁荣的最顶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随着新航线的开辟,世界开始逐渐联系为一个整体,西方各国大力发 展外向型经济,促使西方经济的飞跃。而当时中国正处于清朝执政时 期,当时的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实习闭关锁国政策,致使中国

辩证看待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趋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应对全球化,不仅有利于我国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国际体系转型、和谐世界建设与人类文明进步。 那么全球化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突破性发展,而中国又为之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呢?着眼于这个问题,我浅作分析。 提到全球化,首先不得不先聚焦经济。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渗透,所有国家、 个过程和现象。经济全球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 当今,外贸和外资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国际资源与国际市场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为我们带来了大量的发展机遇, 1、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和技术。改革开放后,我们积极的参与经济全球化,吸引来了海外的大量资金和技术,在这些资金和技术的帮助下,我国的经济才有了快速的腾飞。 一个双赢的局面。 源,贸易壁垒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中国的企业也正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的参与到了经济全球化中。自从本世纪初中国加入 好的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伐。 3、"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在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这一进程之后,我们用了海外资金和我国的劳动力相结合,

因此,在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战略,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全球化能够让我们学习到国外很多的制度, “后发优势” 划经济制度转变成了现在的市场经济制度。 然而正当我们欣喜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时,忧患却也无处不在;济全球化过程中, 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 着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员国经济主权独立性不断下降。 差距正进一步扩大。 化的中心地位。 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接下来我们谈谈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剧同时也带来了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基于历史、传统与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出现了不和谐的一面。地区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境都将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的一 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尽管那些投资者获得了大量的利润, 2、为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了便利条件。受到资 4、促进中国的经济制度创新和变革。参与到经济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

饮食文化与全球化

大纲 对“饮食文化”简单介绍 中餐的全球化 西餐的全球化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原因 饮食文化全球化的原因 饮食全球化的利与弊 补充材料:宏观感受外来饮食对中国饮食的影响 对“饮食文化”简单介绍 “饮食文化”一词,作为一个学科概念,最早出现在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大学课堂上。那时,它还是新奇生疏的,不仅对普通民众是如此,甚至对于一些社会科学的专长学者也很隔膜。人们普遍以为:饮食不就是吃饭吗?还有什么“文化”可谈?这与中国民本、民生思想一向淡薄的传统有关,饮食是活命之需,是本能,似乎最低级不过,在人们观念中,它与“文化”距离甚为遥远。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饮食也成为全球化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如今中国出现了许多异国料理,如法国料理、日本料理、泰国料理……使我们不仅能品尝到中国美食,还能有幸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而且,很多料理融合了中西做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如

此,人们的饮食习惯也逐渐融合。 中餐的全球化 中国的烹饪大师以精湛的技艺满足了国人的胃,同时也启蒙了外国人迟钝的味蕾,中国人靠食物征服了世界,毫不夸地说,地球上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中餐的影子,也都有华人餐馆的容身之处,尤其在美国、加拿大、英国以及欧洲的国家,更占有很大的比例,犹如美国快餐的扩速度,具有势不可挡的优势。其实早在13世纪,西方的传教土、布道者和冒险家就对中国的饮食产生了痴迷的兴趣,将其视为中国风情的一面。 到底哪种食品才算地道的中餐呢?在全球化的今天,讨论这个议题已无关紧要,高梁最早是由非洲培育出来的,玉米最早也是在16世纪早期由美洲引进的,其中最为西方人熟知的豆腐是由大豆制成,其实大豆也是在中国的周代时引进的,据说豆腐是由汉高祖邦的子安为炼长生不老仙丹时意外发明的,如果当时有诺贝尔饮食文化奖的话,理当授予他此项殊荣。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利弊分析 背景: 中国是世界只带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人类发源地之一。很久以前就有了劳动剩余,从而产生了商品交易,而中国也是世界商品交易发展最早的地区之前。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世界很长一段时期,特别是在唐朝时期达到了繁荣的最顶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随着新航线的开辟,世界开始逐渐联系为一个整体,西方各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使西方经济的飞跃。而当时中国正处于清朝执政时期,当时的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实习闭关锁国政策,致使中国的经济开始落后于世界的发达水平。从此开始中国很长的一段时间处于抵抗外来侵略的抗战时期,而经济也发展缓慢。直到建国初期,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在对于恢复歹势中国的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中国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发展却又缓慢起来。直到1978年,中国政府开始改革开放,对内改革,转变成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也多国建立毛衣关系;真是这一历史性的政策,促使了中国经济的从此的飞跃。而正在中国经济飞跃时,世界经济逐渐联系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经济全球化在90年代以后快速发展。它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 正面效益: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更有方式的重新配置。发达国家因为或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而受益,弱势国家则很有可能会丧失原有的资源和市场而被边缘化。而美国作为经济势力最强、技术进步领先的国家是最大受益者,而中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受益国。融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既可以发挥廉价劳动力和市场潜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也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和就业压力大等方面的劣势。中国作为人口第一大国有着极其明显的优势。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诸多利益,一、人口众多曾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最大障碍,从而引发的就业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中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来国内建厂,大大增加的就业岗位,为中国的就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二、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这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对于改进国类的生产技术带来了很大帮助,在经济全球化的席卷中,也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与优秀的人才资源。三、世界经济联系为一个整体,扩大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系列的对外贸易也开展了起来,特别是对沿海城市的飞跃创造了契机。四、经济全球化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品,世界各国生产的物美价廉的商品也出现在中国的市场上供中国消费者选择,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 负面效益:

全球化的影响(中文版)

山东农业大学 课程论文 题目______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___ ___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10级生物科学2班 课程名英语时文选读 学生姓名丁同浩 学号20103086 指导老师李银玲 二O一三年六月二十八日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uthor: Ding Tonghao Abstract: Globaliz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trends,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nothing less, involving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other aspects. The world has been strongly felt the shock wave of globalization, globalization is changing the world. Highly concerned about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nd actively meet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while avoiding disadvantages, is the only correct choice. Keywords: Globalization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e Impact 全球化的影响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最重要趋势,全球化的影响无所不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世人已强烈地感受到全球化浪潮的震撼,全球化正改变着世界。高度关注全球化的影响,积极主动地迎接全球化的挑战,趋利避害 ,是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 关键词:全球化;经济;政治;文化;影响 一、全球化的影响无所不及 什么是全球化? 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至今虽然尚无统一准确的界定,但人们已从现实生活中强烈地感受到全球化浪潮的震撼。全球化正改变着整个世界。多数人认为:全球化指的是在货物、资本、生产、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加速发展的条件下,全球市场经济进一步形成,国家和其他政治力量出现整合和重组,各国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大大加强的全方位的客观的社会历史进程。 全球化思想最早的提出者当属马克思,他在150年前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形成世界市场等思想。全球化思想被真正从现代意义上提出并被予以全面论述是近几十年的事。真正具有全球意义的全球化及其理论研究应该至少始于20世纪中后期,其标志性事件是新技术革命的来临、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的确立、全球性问题的形成与扩展、全球共同意识的崛起与强化等,这不仅在实践上大大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增强了全球化的影响力,而且在理论上也深化了人们对全球化的认识,学者们纷纷从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角度来考察与研究全球化议题,并不断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在对全球化影响的研究中,充满着各种对立的观点,有人把全球化当作福音,有人则认为它是灾难;有人把它视为人类的出路,有人则将它看作是我们的陷阱。对其利弊,和谐论与冲突论,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进行着激烈的争论。和谐论看到了全球化给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的积极变化,而忽视了全球化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带来的新冲突与新竞争,表现出过分乐观。而新冲突,新竞争论的观点,他们关注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文明之间以及民族主义引起的冲突,南北经济差距扩大带来的关系恶化、国家在科技与经济竞争中的主导作用等问题,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构成的新挑战,这些观察也无疑具有其合理的因素,由于新冲突、新竞争的观点有过分夸大冲突的倾向同样有其片面性。 从客观现实的角度看,全球化过程本质上的确是一个内在充满矛盾的过程,它是一个合理的悖论:它包含有一体化的趋势,同时又含有分裂化的倾向;既有单一化,又有多样化,既有集中化,又是分散化,既是国际化,又是本地化[1]。两种趋势在矛盾纠结中长期共存,共同推动着全球化进程。而且这两种趋势都在加强,所以对全球化影响的争论,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常常势均力敌。在对全球化影响的争论中所产生的各种观点,都有一定建设性同时又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缺陷。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观点均不能够解释全球化影响的全部方面,唯有坚持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