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疾病概论

绪言

动物病理是研究疾病的科学。动物病理的任务是以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内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为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

一、动物病理的基本内容

动物病理可分为动物病理解剖和动物病理生理及病理诊断技术。

动物病理解剖是研究动物机体患病时形态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和发生机理,从形态学的角度揭示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包括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修复、肿瘤、炎症、皮肤病理及各器官的病变。

动物病理生理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患病机体代谢、功能变化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疾病概论、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贫血、缺氧、发热、黄疸、休克、免疫病理及各系统各器官功能不全。但是由于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所以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病理诊断常规技术主要包括尸体剖检技术、病理组织切片技术及病理变化观察与综合分析。

二、动物病理在兽医科学中的地位

动物病理是兽医学科中重要的专业基础学科,是兽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桥梁。动物病理的内容和任务决定了它必须以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等学科作为学习的必要基础,同时它又与动物内科学、动物外科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等临床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学习临床学科的主要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动物病理可通过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和动物实验等手段直接参与临床疾病诊断,验证临床诊疗结果,积累临床经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

三、动物病理的研究方法和先进诊断技术

动物病理的研究对象是患病动物或实验动物及其组织、细胞等,目前的研究方法和先进诊断技术有临床病理检查、尸体剖检及病理学观察、组织切片技术和组织病理观察、超薄切片技术和超微病理观察、细胞和组织化学技术、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流式细胞分析技术、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动物实验和细胞培养技术等。

1.临床病理检查

对自然发病的动物进行临床病理反应症状观察,选用实验室检验技术对其血液、尿液等化验分析,从检测结果可以反应患病动物体内机能、代谢或某些形态结构的改变,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2.尸体剖检技术和眼观病理变化观察

对患病或死亡动物进行尸体剖检,对其各系统、各器官的病理变化系统、全面、细致、准确的观察和记录,然后对眼观剖检病变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得出眼观病理解剖学诊断结果。

3.组织切片技术和组织病理观察

很多疾病通过临床诊断和眼观病理解剖学诊断难以确定,需要通过组织切片技术进行光学显微镜下的组织学观察,识别肉眼观察不到的组织和细胞的病理变化,提出病理组织学诊

断结论,提高了病理诊断的准确性,有些病变性质如肿瘤、坏死等,通过病理组织学可以准确确诊。

4.超薄切片技术和超微病理观察

自从1932年第一台电镜在德国问世以来,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电镜技术取得了飞跃的发展,并且在医学、生物学等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电镜的分辨本领最佳可达到0.14nm,放大倍率最高达100万倍。电镜的应用为阐明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起了巨大的作用,已成为医学科学研究和临床疾病诊断的重要工具。电镜的种类很多,用于病理诊断主要是透射电镜,这种电镜是发展最早、应用最广、分辨本领最高的电镜,由于电镜电子束穿透能力的限制,必须应用超薄切片技术把标本切成厚度小于0. 1μm 以下的薄片才适用,这种薄片称为超薄切片。超薄切片技术在透射电镜的样品制备方法中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制备技术。常用的超薄切片厚度是50nm,超薄切片的制作过程基本上和石蜡切片相似,需要经过取材、固定、脱水、浸透、包埋、切片及染色等步骤。由于电镜的高分辨本领以及电子束的照射很易使样品变形,因此对切片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获得理想的超薄切片,操作者必须十分认真地对待每一个步骤,任何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使制片失败。

扫描电镜能够直接观察样品表面的结构,样品的尺寸可大至120mm×80mm×50mm。其样品制备过程简单,不用切成超薄切片。

5.细胞和组织化学技术

细胞化学和组织化学是以细胞学、组织学为基础,运用物理的和化学的技术方法显示细胞组织结构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并对这些化学物质进行定性、定位、定量,从而分析研究生物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细胞组织的代谢,机能及形态变化规律。因此,细胞和组织化学的研究方法在医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组织和组织化学方法其原则上是运用已知的化学反应过程使细胞组织内的各种化学物质在原位形成可见的最终有色产物,用显微镜观察其变化者称显微镜细胞组织化学,若用电镜观察者称电镜细胞组织化学,用免疫技术方法则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或免疫电镜细胞化学等。用细胞和组织化学方法显示细胞组织结构中各种酶的定性、定位、定量则称为酶组织化学。

6.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实现了在细胞水平上研究免疫反应,但由于光学显微镜分辨率的限制,不可能从细胞超微结构水平观察和研究免疫反应。因此,Singer于1959年首先提出用电子密度较高的物质铁蛋白标记抗体的方法,为在细胞超微结构水平研究抗原抗体反应提供了可能,在此基础上,相继发展了杂交抗体技术、铁蛋白抗铁蛋白复合物技术、蛋白A-铁蛋白标记技术、免疫酶技术及胶体金技术等。形成了电子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简称免疫电镜技术。

7.分子生物学技术

是以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现代研究和诊断方法。包括核酸分子杂交技术、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和免疫PCR技术、基因重组技术、染色体分析技术等。可以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诊断疾病。

8.流式细胞分析技术

流式细胞仪是单克隆抗体技术、激光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科学高度发展、综合的结晶。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是以一种单细胞定量分析和分选的新技术,其范围包括了细胞表面或细胞内的各种抗原、蛋白、酶以及基因表达产物;还有细胞内分子水平的核酸定量或DNA 倍体、细胞周期分析;尤其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了癌基因的检测、血细胞表型分析、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的检查、细胞凋亡的研究、肿瘤相关抗原的监测以及单细胞的纯化等。流式细胞分析技术的应用标志着病理学、细胞学、肿瘤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进入了细胞分子水平。

9.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图像定量分析方法的发展,病理学已开始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来定量研究有关病理形态结构特点,探讨其在诊断、分型、分类、预后判断中的应用等问题。

10.动物实验和细胞培养技术

动物实验已成为医学科研和实验室诊断不可缺少的手段,通过动物病原微生物接种实验、动物实验性病理形态学观察、动物实验病理生理学观察等,研究和诊断动物疾病。

细胞培养已广泛应用于包括病理学在内的医学各个领域。通过体外培养,可以获得单一种类的细胞。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施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进行形态学以及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观察。

四、学习动物病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学习动物病理必须以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必须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病理现象,应主要树立以下几个观点。

1.运动发展的观点

任何病理病变从开始到结局都有其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不断在运动变化,在眼观标本和组织切片上观察到的病理变化,只是病变发展过程某一阶段的状态,因此,在观察任何病变时,都必须以运动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和理解,即既要看到它的现状,也要分析它是如何发展来的,还可能发展成怎样的结局,这样才能了解病变的全过程,掌握疾病的本质。

2.实践第一的观点

动物病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病理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在实践中加以理解和掌握,要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时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既要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又要积极进行病例观察、尸体剖检、标本观察、动物实验等实践实训,通过实践实训加深对理论观点的理解,发现新问题、新观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局部与整体的辨证关系

动物机体是由各个局部组成的完整统一的个体,它通过神经与体液的调节,使全身各部分保持着密切联系、协调活动,以维持机体的健康状态。在疾病过程中某局部发生了病变,必然会影响机体其他部位甚至全身。反之,有些疾病虽然是全身性的,但它的主要病变集中表现在某些局部。也就是说,局部病理过程受整体状态的制约,同时又不断影响整体,改变整体的状态。

4.对立统一的观点

疾病是机体内损伤与抗损伤的一种对立统一体,损伤与抗损伤双方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贯穿于疾病过程的始终,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5.因果辨证关系

疾病的发生、发展始终存在着因果转换关系,受因果转换规律的影响,如疾病过程中机体所表现的功能、代谢异常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往往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为因果的。代谢改变可引起功能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而功能改变又会影响正常代谢过程,以致引起组织器官形态结构的变化;组织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又必然会影响其代谢和功能的正常运行。因此,在认识疾病过程中,必须注意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这样才能深刻认识和理解各种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6.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

任何疾病都是有原因的,包括外因和内因。它们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没有这些外因,相应的疾病往往就不会发生。但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轻视外因在致病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对的,但片面强调外因致病而忽视内因的决定性作用,也是错误的。只有运用唯物辨证的观点看待外因和内因的辨证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疾病和正确地防治疾病。

五、动物病理的发展简史

病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公元前460~370年)首创了体液病理学,主张外界因素促进体内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配合失常,从而引起疾病。到18世纪中叶,意大利医学家莫尔加尼(Morgagni)根据尸体解剖所积累的资料,创立了器官病理学(organ pathology),标志着病理形态学的开端。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V orchow)在显微镜的帮助下,通过对病变组织、细胞的深入观察,首创了细胞病理学(cellular pathology)。他认为细胞的演变和功能障碍是一切疾病的基础,并指出形态改变与疾病过程和临床表现的关系。

我国已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大约在周秦时期就有《黄帝内经》问世,其中有疾病的发生和死后解剖等记载。隋唐时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对疾病的病因和症候有较详细的记载。南宋时期著名法学家宋慈的《洗冤集录》,对尸体解剖、伤痕病变、中毒以及烧灼等病变都有比较详细的记录,是最早的一部法医学著作,对病理学和解剖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本世纪电子显微镜问世,发展了超微病理学;随着现代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环境医学、现代免疫学、现代遗传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学、图象分析技术等技术的运用,均对病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近年来,超微病理学、分子病理学、免疫病理学、遗传病理学等新的学科分支的出现,标志着病理学研究已进入形态与功能代谢相结合新的历史时期。而当前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使其正在向21世纪的信息病理学前进。

疾病概论

一、疾病(disease)概念

在一定的条件下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而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矛盾斗争过程,在此过程中动物出现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患病动物表现出不同症状和体症,使役能力下降和经济价值降低。

二、疾病发生的原因

疾病发生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外因和内因。对于大多数疾病来说还有对疾病发生起促进作用的条件,如自然条件、社会条件。

(一)疾病发生的外因

1.生物性因素

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原菌、病毒、霉形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真菌等)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等),它们可以引起畜禽各种传染病、寄生虫病、真菌病、中毒性疾病及肿瘤等。

生物性致病因素的共同特点:

(1)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表现在感染动物的种属、感染途径和作用部位。如猪瘟病毒只对猪有致病作用,而其它种属动物没有致病作用;破伤风杆菌只通过皮肤粘膜的创伤感染;猪霉形体性肺炎的病原体主要侵害肺。

(2)有一定的特异性一定的生物性致病因素引起一定的特异性病理变化、特异性临床症状以及特异性免疫性反应等。

(3)有传染性和一定的持续性生物性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后一般在整个病程中不断繁殖,增强毒力,持续发挥致病作用。有些病原体还可随渗出物、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体外,具有传染性。

(4)侵入机体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毒素对机体可产生致病作用以及变态反应等。寄生虫的致病作用除产生毒素外,还与机械性损伤和夺取机体营养有关。

(5)机体反应性及抵抗力起着及重要作用生物性因素致病过程中,当机体防御机能健全,抵抗力强时,即使体内带有病原微生物,也不一定发病。相反,若机体抵抗力降低,则正常存在于体内不显致病作用或毒性不强的微生物也可引发疾病。

2.化学性因素

特点:(1)化学性致病因素进入机体后常积蓄到一定量才引起发病。

(2)对组织器官选择性地毒害。

3.物理性致病因素

如高温对局部作用引起烧伤,对全身作用引起热射病;低温引起冻伤;电流引起电击伤;射线引起放射病。还有光能、噪音、大气压等等。

4.机械性因素一定强度的机械力可以造成创伤。

5.其他因素

必需物质过多或过少,饲养管理不当等。如动物必需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缺乏都会引起机体相应的营养缺乏性疾病,维生素D、钙缺乏可导致软骨病(佝偻病);氟过多导致氟中毒(氟斑牙)。

(二)疾病发生的内因

1、机体的防御免疫功能降低

(1)屏障结构破坏及机能障碍

(2)吞噬和杀灭机能降低

(3)解毒机能降低

(4)排除机能减退

(5)特异性免疫反应异常

2、机体反应性改变

(1) 种属反应性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同一种致病因素的反应性常不一样。如马不感染牛瘟

病毒,牛不感染鼻疽。

(2)个体反应性不同个体由于营养状况、抵抗力等的不同对外界致病因素的反应也不同。例:某一养殖厂爆发某一传染病时有的病重,有的病轻,有的病死,有的不死。

(3)年龄反应性幼龄动物的防御屏障及免疫机能发育不完善,老龄动物的各种机能逐渐衰退而容易发病。而成年动物免疫器官发育完善,抵抗力较强不容易发病。

(4)性别反应性机体性别不同,某些组织器官结构不一样,内分泌激素有差异,对同一病原体的反应也有不同表现。如畜禽白血病的发病率雌性高于雄性。

(三)影响疾病发生的条件

1、自然条件

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等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明显的影响。环境卫生差、通风不良、潮湿等条件容易发病;冬季气候寒冷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多发生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对人畜健康危害性越来越严重。

2、社会条件

社会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建国前,由于没有建立起科学的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制度,动物患病后也得不到及时治疗,因此畜禽发病及死亡率的比较高;建国后,建立起科学的饲养管理和兽医防疫制度,消灭了牛瘟,控制了家畜的炭疽、鼻疽等主要疾病。

三、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理

关于疾病过程中机体内所发生的各种损伤与抗损伤性反应的基本机理,可概括为如下四方面。

1、组织机理有些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后,或者直接作用于组织细胞,或者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一组织或器官,引起相应的疾病或病理变化,称为组织机理。直接作用于组织细胞的致病因素如:强酸、强碱等;选择性作用的致病因素如:肺结核杆菌只作用于肺、禽脑脊髓炎病毒只作用于神经细胞。

2、体液机理有些致病因素或病理产物可引起体液的量和质的变化,因而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导致发生相应的疾病或病理变化,称为体液机理。

3、神经机理有些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作用于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引起神经系统机能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疾病和病理变化,称为神经机理。

(1)神经反射作用:致病因素作用机体内外感受器,如:NH3刺激鼻黏膜感受器后反射的引起呼吸暂停。缺氧后刺激主动脉弓,颈动脉窦的化学感受器导致呼吸加深加快。

(2)中枢神经直接作用:致病因素直接作用种属神经而引起的疾病。如:各种脑炎、狂犬病、CO中毒、铝中毒等。

4、遗传机理

(1)酶活性改变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酶缺乏多数是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疾病。动物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几乎都需要酶参加,酶是正常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缺乏会引起相应的疾病。

(2)核酸遗传信息改变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例如:镰刀型贫血病血红蛋白的DNA链上的腺嘌呤(A)被尿嘧啶(U)取代后谷氨酸(GLU)密码就被氨酸(V aL)密码取代,使血红蛋白的复制发生障碍导致镰刀状红细胞性贫血。

(二)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共同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全过程

(1)一般情况下损伤对机体有害,抗损伤对机体有利,两者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疾病发展的方向。

如病原体数量少并且毒力弱,机体抵抗力强→只有上呼吸道有轻度症状(鼻塞、咳嗽)→很快痊愈。

感冒

病原体数量多,毒力强,机体抵抗力弱→危及动物生命。

(2)损伤与抗损伤可以互相转化

例如:细菌性痢疾的初期,腹泻是一种保护性反应(抗损伤),继续腹泻引起脱水、酸中毒、休克。

2、病中的因果转化规律及主导环节

疾病过程中第一原因引起某一个结果,此结果变为另一原因又引起第二个结果,这种疾病过程中因和果交替出现的规律称为疾病过程的因果转化规律。

主导环节:因果转化链上不是所有的环节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起同样作用,而有一个环节决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个环节称为主导环节。

得不到适当治疗→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全身

性缺血缺氧→加深血液循环障碍→死亡致病因素→大失血(主导环节)

适当治疗(止血、补液增加血容量)→改善

血液循环,保护血液正常功能

3、疾病过程中局部和整体的辨证关系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局部病变和全身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辨证关系,局部病变受全身的制约,同时又影响全身。

抵抗力强→局部病变

例:局部化脓菌感染

抵抗力弱→败血症

四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一)疾病的经过疾病从发生到结束称为疾病的经过。

生物性因素导致的传染病其病程经过的阶段性表现最为明显。通常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潜伏期

又称隐蔽期。是指从病因作用于机体时起,到疾病的第一批临床症状出现时为止的时期。(潜伏期的长短与机体的特性和病因致病力的强弱有关;有的与部位有关,如狂犬病。

2、前驱期

从疾病出现症状到主要临床症状开始暴露的时期。

3、症状明显期

指疾病的特征性临床症状充分暴露出来的时期。

4、转归期

抵抗力强→康复

疾病的最后阶段

抵抗力弱→死亡

(二)疾病的转归

是疾病过程的最后结局,有可能表现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或死亡。

1、完全康复:病因和它所造成的损伤完全被清除,机体机能、代谢、形态结构完全恢复正常。

2、不完全康复:病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已停止,主要症状消失,但机能、代谢方面还有一定的障碍,形态结构上还遗留一些病理状态,机体通过代偿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代偿:体内某器官的机能障碍,结构破坏时由原器官或其他器官的代谢改变,机能加强来替代补偿的过程。

3、死亡:生命活动停止,完整机体解体。死亡的发展过程分为三期:

(1)濒死期(2)临床死亡期(3)生物学死亡期

疾病概论(70题)

第一章疾病概论 一、A1/A2型题 ( C )1、关于疾病的概念下列哪项叙述较为正确 A.在病因作用下,机体处在不良状态 B.在病因作用下,细胞出现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 C.在病因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D.在病因作用下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发生障碍 E.在病因作用下体内各种功能活动进行性下降 ( E )2、关于病因的概念,下列哪项叙述较为正确? A.能引起疾病发生的因素 B.能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C.能导致病情恶化的因素 D.能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外因素 E.能引起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特定因素 ( D )3、脑死亡是指 A.心跳停止 B.呼吸停止 C.各种反射消失 D.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 E.体内所有细胞解体死亡 ( C )4、疾病发展的方向取决于 A.机体的抵抗力 B.病因的数量 C.损伤与抗损伤力量的对比 D.病因的毒力 E.存在的诱因 ( B )5、引起疾病并决定该疾病特征的因素是 A.疾病的外因 B.疾病的原因 C.疾病的诱因 D.疾病的条件 E.疾病的内因 ( C )6、能够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称为 A.疾病的外因 B.疾病的原因 C.疾病的诱因 D.疾病的危险因素 E.疾病的内因 ( A )7、下列致病因素中最常见的是 A.生物性因素 B.免疫性因素 C.物理性因素 D.化学性因素 E.营养性因素 ( E )8、病因学研究的内容是 A.因果转化规律 B.疾病时自稳调节紊乱的规律 C.疾病的转归 D.疾病时局部与整体的规律 E.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

( E )9、健康是指 A.没有疾病 B.体格健全 C.精神状态良好 D.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E.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且在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全良好的状态 ( D )10、下述哪项不符合完全康复的标准 A.病因已经消除或不起作用 B.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 C.自稳调节与功能代谢恢复正常 D.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下后遗症 E.有时机体可获得终身免疫 ( B )11、患者出现下列哪种情况可认为已经死亡,继续治疗已无意义 A.心跳呼吸停止 B.全脑功能永久性停止 C.血压、脉搏测不到 D.脑电波消失 E.四肢冰冷、神志不清 ( E )12、发病学主要研究 A.疾病发生的原因 B.疾病时自稳调节紊乱的规律 C.疾病的转归 D.疾病发生的条件 E.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 ( C )13、死亡的概念是指 A、各器官组织和细胞全部坏死 B、心跳、呼吸停止 C、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D、细胞、组织代谢全部停止 E、生命活动的停止 ( D )14、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称: A、疾病的原因 B、疾病的条件 C、疾病的诱因 D、疾病的内因 E、疾病的外因 ( D )15、疤痕形成为

精神科护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docx

第一章绪论 掌握精神科护理学的概念;精神科护理的工作内容与特点 熟悉精神科护理学的主要任务;精神科相关的知情同意原则 了解精神医学发展简史;精神科护理学发展简史;精神疾病与法律的关系、强制性医疗 1.精神科护理学:是建立在护理学基础上,对精神疾病进行防治的一门护理学。是精神医学不可缺 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对精神疾病患者实施护理的一门科学,是护理学的一个分支 ,是建立在护理学基础上的一门专科护理学。 2.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内容: A 基础护理 B 危机状态的防范与护理(暴力行为、自杀、出走、噎食、木僵等) C 异常精神、行为的护理 D 特殊治疗的护理(电抽搐治疗) E患者回归社区或家庭后长期的家庭护理 3.精神科护理的特殊内容与特点 ( 1)安全护理:是精神科护理的重要工作,尤其是症状活跃期的患者 ( 2)心理护理(对精疾患者重点是:启发和帮助患者正确地认识疾病和对待疾病):A心理护理是“心”的呵护(支持性心护) B对精神病人,尤其恢复期和自知力无损害的患者甚为重要。 4.精神科护理的特殊内容及其重要性: ( 1)基础护理:加强基础护理(饮食、睡眠、个人卫生),对始动性缺乏或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病 人来说尤其重要。 ( 2)保证医嘱的执行: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由病人自知力丧失和依从性差的特点 决定)确保发药到手、看服吞下、服后检查(必要时) 第二章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 掌握: 1.精神病的概念及其与精神疾病概念的异同 2.常见精神症状的表现形式以及一些重要精神障碍的概念: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思维散漫 3.学会对常见精神症状进行正确的识别与正确的识别与评估 熟悉: 1.精神疾病的诊断分类 2.感知觉障碍与思维障碍的常见表现形式及其各精神症状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了 解:精神疾病的病因学 1.精神病:是指在各种因素作用下造成大脑功能失调,出现以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障碍 为主的一类严重的精神疾病。 2.精神疾病:是比精神病更为广泛的概念,包括了精神病,也包括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 3.精神症状的本质:是异常的精神活动,是大脑功能障碍的表现。且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 行为表现出来 4.常见精神症状: (1)认知障碍: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定向力障碍、意识障碍、 自知力障碍 (2)情感障碍:情感性质的改变、情感稳定性障碍、情感协调性障碍 (3)意志障碍:意志障碍、动作与行为障碍 5.认知障碍 (一)感知觉障碍 (1)感觉障碍 A 感觉过敏:感受性↑,多见于焦虑症。 B 感觉减退:感受性↓,多见于器质性精障、抑郁、木僵

第一章 疾病概论

病理生理学课外资料 第一章疾病概论 健康(health)与疾病(disease)是医学的两个基本概念,是生命过程中的对立与统一。长期以来,人们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躯体疾病,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各项生理指标正常。疾病就是机体形态结构、功能及代谢的出现病理改变,引起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异常生命过程。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产生,人们认识到健康与疾病不仅与自身的躯体因素有关,而且与本身所特有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等也有关。因此,把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结合起来探讨健康与疾病的概念,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有利于阐明疾病的本质。 第一节健康和疾病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关于健康的含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及适应能力。它反映了现代医学模式,说明健康的人不仅只是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而且还要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三者应取得和谐与统一。 对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个体内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在人的一生中,不仅要被动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且要在实践中能动地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即主动适应环境。适应能力除与躯体、心理因素有关外,还受学习及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作斗争的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简言之,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开始重视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同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将不断深入,从分子基因水平上去探索疾病的本质已成为21世纪医学研究的主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认为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着亚健康

第一章疾病概论习题

第一章疾病概论习题 一、单选题 1.有关健康的正确提法是 A.健康是指体格健全 B.健康是指精神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C.健康是指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全良好态 D.健康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全状态。2.下述哪项是属于病人的症状 A.体温升高 B.胸痛 C.肝大 D.白细胞升高 3.病因学研究的内容是 A.与疾病发生相关的环境因素 B.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 C.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 D.疾病时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4.下述哪项不属于生物性致病因素 A.病毒 B.真菌 C.立克次体 D.四氯化碳 5.导致青霉素过敏的致病因素属于 A.生物性因素 B.先天性因素 C.免疫性因素 D.营养性因素 6.血友病的致病因素属于 A.生物性因素

B.遗传学因素 C.先天性因素 D.理化性因素 7.关于损伤与抗损伤规律,说法错误的是 A.两者的斗争贯穿与疾病的始终,为疾病各种临床表现的基础B.两者力量的对抗决定着疾病发展的方向 C.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斗争、相互转化 D.往往抗损伤因素战胜损伤因素 8.进行复苏的关键时期是 A.濒死期 B.临床死亡期 C.生物学死亡期 D.脑死亡期 9.死亡的概念是指 A.组织器官生命活动的终止 B.呼吸、心跳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C.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机能的永久性停止 D.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深度抑制状态 10.死亡的标志 A.心跳停止 B.呼吸停止 C.脑死亡 D.神经反射消失 二、多选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症状指患者的主观感觉 B.体征是患者临床检查出的客观表现 C.不同的疾病可出现相同的症状和体征 D.相同的疾病可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2.疾病发生发展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护理学基础 第一章 绪论试题与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重点难点 重点: 1.南丁格尔对护理学的伟大贡献;现代护理学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护理学的主要任务、范畴及工作方式。 难点: 1.现代护理学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护理工作方式。 二、考点测试 (一)选择题 A1型题 1.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照顾家中伤病者,形成主要的照顾方式是 A.“自我保护”式 B.家庭式 C.宗教式 D.社会化服务 E.护理社团 2.中世纪护理仅仅限于简单的生活照料,其原因是 A.生活经验缺乏 B.社会重男轻女 C护士分工不明确 D.护理工作繁重 E.宗教的束缚和影响科学 3.护理专业的诞生是在

A.17世纪中叶 B.18世纪中叶 C.19世纪中叶 D.20世纪初期 E.20世纪中叶 4.南丁格尔接受短期的护理训练是在 A.凯塞威尔斯城护士训练班 B.圣托马斯医院护士训练班 C.英国伦敦护士训练班 D.佛罗伦萨护士训练班 E.战地医院护士训练班 5.南丁格尔扭转了英国朝野轻视护理工作的观念,其主要原因是 A.出身名门与上层社会交往密切 B.南丁格尔具有渊博知识 C.克里米亚战争中卓有成效的工作 D.撰写多篇著作指导护理工作 E.创立了科学的护理制度 6.国际护士节选定为每年的 A.4月12日 B.5月12日 C.5月21日 D.12月5日 E.6月12日 7.国际护士节时间的确定是根据 A.南丁格尔创办第一所护士学校的日期 B.南丁格尔诞辰纪念日 C.南丁格尔接受英国政府奖励的日期 D.宣布南丁格尔奖章的日期 E.南丁格尔逝世纪念日 8.克里米亚战争中,南丁格尔率领的护士团最终使士兵的病死率由42%

降到 A.1.2% B.2.2% C.3.2% D.4.2% E.5.2% 9.南丁格尔发表的论著中被认为是护士必读的经典著作是 A.医院札记 B.护理札记 C.护理福利札记? D.卫生统计札记 E.护理社会学札记 10.南丁格尔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是于 A.1850年德国 B.1872年美国 C.1888年英国 D.1860年英国 E.1880年意大利 11.“护理是一门艺术,需要有组织性、实务性及科学为基础”,提出此观点的护理学者是 A.奥瑞姆 B.罗伊 C.雷宁格 D.南丁格尔 E.纽曼 12.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提出了 A.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B.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C.生物社会医学模式 D.生物-心理精神医学模式 E.生物一心理医学模式 13.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阶段特点不包括

绪论与疾病概论

第一章绪论 二、是非题 1 病理生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相同,但研究对象不同。× 2 病理生理学主要是从机能代谢的角度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发病机制。√ 3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手段是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研究。√ 三、单选题(A 型题) 1 基本病理过程是指:D A 某种疾病的基本病理特征 B 几种疾病的某些共同的症状和体征 C 二种以上疾病所共有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D 二种以上疾病所共有的、成套的机能代谢和形态改变的病理生理过程。 E 各种临床综合征 2 病理生理学是:D A 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科学 B 研究患病机体形态结构变化的科学 C 研究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的科学 D 从机能和代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科学 E 研究疾病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的科学 3 病理生理学任务是:C A 研究疾病早期的代偿调节机制 B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C 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与规律 D 鉴别疾病的类型 E 研究疾病的形态结构变化 4 下述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A A 肺炎 B 休克 C 缺氧 D 发热 E 水肿 5 病理生理学的最主要研究方法是:B A 临床疗效观察 B 动物实验研究 C 病史分析 D 病例讨论 E 病因调查研究 四、多选题(X 型题) 1、基本病理过程包括ABC A.缺氧、水肿、水盐代谢紊乱 B.酸中毒、发热、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 C.休克、DIC、肿瘤、细胞信号转导异常 D.肾衰、心衰、呼衰、肝衰 E.肝性脑病、肺性脑病、细胞调亡异常 2、病理生理学是一门ACD A联系临床与基础的“桥梁”学科B内科的总论C基础医学的主干课程之一 D与多个学科相关的边缘性学科E“内外妇儿”四门临床课程的总论 第二章疾病概论 二、是非题 1 同一病理过程可见于不同的疾病,一种病可以包含几种病理过程。√ 2 判定机体死亡的标志是呼吸和心跳完全停止。× 3 化学因素对机体的作用往往具有器官系统选择性。√ 4 致病的先天性因素是指遗传物质的改变。× 5 健康和体格健全不是同义词。√ 三、单选题(A 型题) 1 疾病的概念是指C

高职高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绪论、第一章疾病概论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部徐久元 内容提要: 笔者以张忠、王化修主编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八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这本《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本教案主要供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使用。本教案学时安排72学时,共十九章。本章为绪论、第一章疾病概论。本教案内容全面、新颖,参考了步宏、李一雷主编的病理学第九版教材及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

绪论、第一章疾病概论

3. 疾病的概念 4. 疾病发生的原因 (二)学习任务 1. 病理学的任务 2. 病理学的范围及在医学中的地位。 3. 健康与疾病 4. 病因学概述 5. 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三)任务实施 任务一:病理学的任务 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即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及疾病的经过和结局,从而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任务二:病理学的范围及在医学中的地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包括病理解剖学及病理生理学两部分。病理解剖学部分,侧重从形态变化研究疾病的本质;病理生理学部分,侧重从功能和代谢变化研究疾病的本质。 任务三:病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活体组织检查 2、尸体解剖检查 3、细胞学检查 4、动物实验 任务四:疾病概论-健康与疾病 1、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infirmity),而且是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交往上处于完好状态”。要想保持健康状态,除具有强壮的体魄外,还应具有精神饱满、乐观、勇于克服困难、较强的事业心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 健康的身体首先必须具有:(1)健全的身体结构(2)各器官系统具有健全的机能(3)体具有健全的神经体液调节机能,能够调节、代偿和适应机体内

1第一章疾病概论

绪言 动物病理是研究疾病的科学。动物病理的任务是以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内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为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 一、动物病理的基本内容 动物病理可分为动物病理解剖和动物病理生理及病理诊断技术。 动物病理解剖是研究动物机体患病时形态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和发生机理,从形态学的角度揭示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包括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修复、肿瘤、炎症、皮肤病理及各器官的病变。 动物病理生理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患病机体代谢、功能变化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疾病概论、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贫血、缺氧、发热、黄疸、休克、免疫病理及各系统各器官功能不全。但是由于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所以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病理诊断常规技术主要包括尸体剖检技术、病理组织切片技术及病理变化观察与综合分析。 二、动物病理在兽医科学中的地位 动物病理是兽医学科中重要的专业基础学科,是兽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桥梁。动物病理的内容和任务决定了它必须以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等学科作为学习的必要基础,同时它又与动物内科学、动物外科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等临床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学习临床学科的主要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动物病理可通过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和动物实验等手段直接参与临床疾病诊断,验证临床诊疗结果,积累临床经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 三、动物病理的研究方法和先进诊断技术 动物病理的研究对象是患病动物或实验动物及其组织、细胞等,目前的研究方法和先进诊断技术有临床病理检查、尸体剖检及病理学观察、组织切片技术和组织病理观察、超薄切片技术和超微病理观察、细胞和组织化学技术、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流式细胞分析技术、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动物实验和细胞培养技术等。 1.临床病理检查 对自然发病的动物进行临床病理反应症状观察,选用实验室检验技术对其血液、尿液等化验分析,从检测结果可以反应患病动物体内机能、代谢或某些形态结构的改变,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2.尸体剖检技术和眼观病理变化观察 对患病或死亡动物进行尸体剖检,对其各系统、各器官的病理变化系统、全面、细致、准确的观察和记录,然后对眼观剖检病变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得出眼观病理解剖学诊断结果。 3.组织切片技术和组织病理观察 很多疾病通过临床诊断和眼观病理解剖学诊断难以确定,需要通过组织切片技术进行光学显微镜下的组织学观察,识别肉眼观察不到的组织和细胞的病理变化,提出病理组织学诊

第一章疾病概论自测题

绪论自测题 1、动物病理学就是研究()得一门学科。其任务就是()。 2、病理诊断就是()。 3、()就是病理诊断方法中最基本得常用方法之一。也就是病理诊断程序得第一步,主要就是利用,肉眼或借助()()()等工具,观察()。 4、动物病理学研究得材料有()()()()()。 5、下列哪项不就是病理学得研究内容() A、疾病得原因 B、疾病时机体机能及代谢变化 C、疾病时机体得形态结构变化 D、疾病得发生发展规律及机理 E、治疗疾病 6、 第一章疾病概论自测题 一、填空 1、疾病经过可分为四期,即()()()()。 2、疾病得转归有三种形式,即()()()。 3、一般情况下,死亡就是逐渐发生得,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即 ()()()。 4、从出现最初症状开始,到疾病得主要症状开始暴露时为止,这一阶段称为()。 5、从致症因素作用于机体开始,到机体出现疾病得最初症状时为止,这一阶段称为()。 6、疾病发生发展得基本规律有三个即()()()。 7、动物病理学得研究方法包括、、、与。 8、通常将疾病、尤其就是传染性疾病得病程分为4个阶段,即__________期、 ____ ____期、_________期与__ _期。死亡就是生命得终止,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一般经过了期、期与期。 9、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两方面变化及其相互转化,而且两者得比例关系,决定着疾病发展方向。 10、动物患病时,不但其生命活动能力减弱,而且其生产性能与()均降低。后者就是动物疾病概念得最重要特征。 11、据来源病因可分为:外界致病因素(外因)与()。条件可以促进疾病发生,也可阻碍疾病发生,把能够促进疾病发生得因素,称为()。* 12、疾病发生得外因包括: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与机体必须物质得缺乏与过多。 13、生物性致病因素就是动物疾病最常见得致病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与寄生虫(如)。 14、能够引起疾病得某种特定因素称为()。 15、能够促进或阻碍疾病发展得因素称为()。 16、能够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得因素称为()。 17、疾病发生得基本机制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疾病发生得外因大致可分为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 _______、③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等。 19、生物性致病因素得致病特点包括:有一定选择性、有一定()、有一定()、有明显()及()。

病理学绪论疾病概论单元试卷

第一章:绪论、疾病概论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有()()()()等 2、疾病的全过程分为()()()()四期。 3、传统死亡过程分为()()()三个时 期,其死亡标志是()。 4、疾病的结局有()()和()。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1、病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A、动物实验 B、活体组织检查 C、尸体解剖检查 D、细胞学检查 2、对肿瘤的普查和早期发现具有重要价值、简单易行、便于推 广的是() A、细胞学检查 B、活体组织检查 C、尸体解剖检查 D、电镜检查 3、下述哪一项属于病理过程() A、阑尾炎 B、炎症 C、肝癌 D、风湿病 4、WHO关于健康的定义反映了() A、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B、机械论医学模式 C、生物医学模式 D、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5、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

A、生物性因素 B、物理性因素 C、化学性因素 D、营养性因素 6、近年来,我国疾病谱的变化是何种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 A、呼吸系统疾病 B、消化系统疾病 C、内分泌系统疾病 D、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 7、近年来认为死亡的标志是() A、脑死亡 B、临床死亡 C、自然死亡 D、生物学死亡 8、脑死亡的概念是指() A 、心跳呼吸停止B、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 C、小脑和脑干功能的丧失 D、大脑和小脑功能的丧失 9、在传统死亡概念中,临床死亡与生物学死亡的区别在于() A、心跳停止 B、组织代谢停止 C、呼吸停止 D、意识丧失 10、下列除哪一因素均与遗传因素有关() A、血友病 B、先天愚型 C、先天性心脏病 D 、红绿色盲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 1、衰老机体的疾病谱包括() A 、心脑血管疾病B、恶性肿瘤 C、糖尿病 D、慢性支气管炎

第一章 疾病概论

第一章疾病概论 1.WHO对健康的定义是:E A.是身体上的完好状态B.是精神上的完好状态 C.是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D.是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完好状态 E.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健康只包括身体上的完好,与精神心理无关B.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完好,还包括精神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C.精神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健康完好对人类尤为重要 D.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权利 E.全面健康以生理健康为基础、心理健康为条件、优质环境为保障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症状指疾病的客观表现,能用临床检查的方法查出 B.体征是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和病态改变 C.不同的疾病可出现相同的症状、体征,相同的疾病也可出现不同的症状、体征 D.相同的病理变化可发生在不同的疾病中,一种疾病只能有一种病理改变 E.以上都不对 4.脑死亡的概念是指:C A.呼吸、心跳停止,反射消失B.有机体解体,所有细胞死亡 C.全脑功能不可逆性永久性停止D.意识永久性消失而呈植物人状态 E.脑电波消失 第三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1.不属于细胞、组织适应性变化的疾病是:B

A.萎缩B.发育不全C.肥大D.增生E.化生 2.下列哪种情况是引起脑萎缩的常见原因?A A.脑动脉粥样硬化B.脑膜炎C.脑脓肿D.脑梗死E.颅内压升高 3.下列哪项不属于萎缩?D A.老年女性子宫B.老年男性睾丸C.青春期后的胸腺 D.呆小症E.脊髓灰质炎患儿的下肢瘦小 4.下列哪项不是心脏萎缩的肉眼特点?E A.体积小B.呈褐色C.心肌质地硬韧D.心脏表面血管弯曲E.心脏表面血管增粗 5.关于肥大,下列表述中哪项不正确?A A.肥大常伴有化生B.妊娠子宫增大为肥大伴

1疾病概论(70题)

、 A1/A2 型题 C ) 1、关于疾病的概念下列哪项叙述较为正确 A .在病因作用下,机体处在不良状态 B .在病因作用下,细胞出现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 C. 在病因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D ?在病因作用下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发生障碍 E .在病因作用下体内各种功能活动进行性下降 E ) 2、关于病因的概念,下列哪项叙述较为正确? A .能引起疾病发生的因素 B .能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C. 能导致病情恶化的因素 D ?能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外因素 E .能引起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特定因素 D ) 3、脑死亡是指 A .心跳停止 B .呼吸停止 C .各种反射消失 D .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 E .体内所有细胞解体死亡 C )4、疾病发展的方向取决于 A ?机体的抵抗力 B ?病因的数量 C .损伤与抗损伤力量的对比 D .病因的毒力 E .存在的诱因 B )5、引起疾病并决定该疾病特征的因素是 A .疾病的外因 B .疾病的原因 C .疾病的诱因 D .疾病的条件 E .疾病的内因 C )6、能够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称为 A .疾病的外因 B .疾病的原因 C .疾病的诱因 D .疾病的危险因素 E .疾病的内因 A )7、下列致病因素中最常见的是 A. 生物性因素 B.免疫性因素 C.物理性因素 D. 化学性因素 E.营养性因素 E )8、病因学研究的内容是 A.因果转化规律 B.疾病时自稳调节紊乱的规律 C.疾病的转归 D. 疾病时局部与整体的规律 E .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 E ) 9、健康是指 A.没有疾病 B.体格健全 C.精神状态良好 D.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E. 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且在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全良好的状态 D )10、下述哪项不符合完全康复的标准 A.病因已经消除或不起作用 B.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 C. 自稳调节与功能代谢恢复正常 D.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下后遗症 E. 有时机体可获得终身免疫 B )11、患者出现下列哪种情况可认为已经死亡,继续治疗已无意义 A.心跳呼吸停止 B.全脑功能永久性停止 C.血压、脉搏测不到 D. 脑电波消失 E.四肢冰冷、神志不清 E ) 12、发病学主要研究 A.疾病发生的原因 B.疾病时自稳调节紊乱的规律 C.疾病的转归 D.疾病发生的条件 E.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 C )13、死亡的概念是指 A 、各器官组织和细胞全部坏死 C 、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E 、生命活动的停止 D )14、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称: 第一章 疾病概论 B 、心跳、呼吸停止 D 、细胞、组织代谢全部停止 C 、疾病的诱因

疾病概论自测题

绪论自测题 1、动物病理学是研究()的一门学科。其任务是()。 2、病理诊断是()。 3、()是病理诊断方法中最基本的常用方法之一。也是病理诊断程序的第一步,主要是利用,肉眼或借助()()()等工具,观察()。 4、动物病理学研究的材料有()()()()()。 5、下列哪项不是病理学的研究内容() A、疾病的原因 B、疾病时机体机能及代谢变化 C、疾病时机体的形态结构变化 D、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机理 E、治疗疾病 6、 第一章疾病概论自测题 一、填空 1、疾病经过可分为四期,即()()()()。 2、疾病的转归有三种形式,即()()()。 3、一般情况下,死亡是逐渐发生的,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即 ()()()。 4、从出现最初症状开始,到疾病的主要症状开始暴露时为止,这一阶段称为()。 5、从致症因素作用于机体开始,到机体出现疾病的最初症状时为止,这一阶段称为()。 6、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三个即()()()。 7、动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和。 8、通常将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的病程分为4个阶段,即__________期、 ____ ____期、_________期和__ _期。死亡是生命的终止,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一般经过了期、期和期。 9、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两方面变化及其相互转化,而且两者的比例关系,决定着疾病发展方向。 10、动物患病时,不但其生命活动能力减弱,而且其生产性能和()均降低。后者是动物疾病概念的最重要特征。 11、据来源病因可分为:外界致病因素(外因)和()。条件可以促进疾病发生,也可阻碍疾病发生,把能够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 12、疾病发生的外因包括: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和机体必须物质的缺乏与过多。 13、生物性致病因素是动物疾病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和寄生虫(如)。 14、能够引起疾病的某种特定因素称为()。 15、能够促进或阻碍疾病发展的因素称为()。 16、能够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称为()。 17、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疾病发生的外因大致可分为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 _______、③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等。

遗传学第一章绪论(答案)

第一章绪论(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遗传病的最基本特征是: A. 家族性 B. 先天性 C. 终身性 D. 遗传物质的改变 E. 染色体畸变 2.根据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不同疾病发生中作用不同,对疾病分类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B.基本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C.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发病都有作用D.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发病作用同等 E. 完全由环境因素决定发病 *3.揭示生物性状的分离律和自由组合律的两个遗传学基本规律的科学家是 A.Mendel B. Morgan C.Garrod D.Hardy.Wenberg E.Watson,Crick 4. 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下列哪个说法是错误的 A. 人群中约有3%~5%的人受单基因病所累B.人群中约有%~1%的人受染色体病所累C.人群中约有15%~20%的人受多基因病所累 D. 人群中约有20%~25%的人患有某种遗传病 E. 女性人群中红绿色盲的发病率约为5% *5.研究染色体的结构、行为及其与遗传效应关系的遗传学的一个重要支柱学科称为: A.细胞遗传学B.体细胞遗传学 C. 细胞病理学D.细胞形态学E.细胞生理学 6.研究基因表达与蛋白质(酶)的合成,基因突变所致蛋白质(酶)合成异常与遗传病关系 的医学遗传学的一个支柱学科为: A. 人类细胞遗传学B.人类生化遗传学 C. 医学分子生物学 D. 医学分子遗传学E.医学生物化学 7.细胞遗传学的创始人是: A.Mendel B.Morgan C.Darwin D.Schleiden,Schwann ,Sutton 8.在1944年首次证实DNA分子是遗传物质的学者是; A.Feulgen B.Morgan C.Watson,Crick D.Avery 9.1902年首次提出“先天性代谢缺陷”概念的学者是: A.Feulgen B.Morgan C.Watson,Crick D.Avery E.Garrod 10.1949年首先提出“分子病”概念的学者是: A.Mendel B.Morgan C.Darwin D.Paullng E.Boveri,Sutton *11.1956年首次证明人的体细胞染色体为46条的学者是: A. Feulgen B.Morgan C.蒋有兴和Levan D.Avery E.Garrod 12.1966年编撰被誉为医学遗传学的“圣经”--《人类盂德尔遗传》一书的学者是: A.McKusick B.Morgan C.Darwin D.Schleiden,Schwann E.Boveri,Sutton *13.婴儿出生时就表现出来的疾病称为: A.遗传病B.先天性疾病 C. 先天畸形 D. 家族性疾病 E. 后天性疾病 *14.一个家庭中有两个以上成员罹患的疾病一般称为: A.遗传病B.先天性疾病C先天畸形 D.家族性疾病 E.后天性疾病 15.婴儿出生时正常,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疾病称为: A.遗传病B.先天性疾病 C. 先天畸形 D. 家族性疾病 E. 后天性疾病 16. 人体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所引起的一类疾病称为: A.遗传病B.先天性疾病 C. 先天畸形 D. 家族性疾病 E. 后天性疾病 *17.遗传病特指: A.先天性疾病B.家族性疾病C.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 D.不可医治的疾病E.既是先天的,也是家族性的疾病 18.环境因素诱导发病的单基因病为: A.Huntington舞蹈病B.蚕豆病C.白化病D.血友病A E.镰状细胞贫血 19.传染病发病: A.仅受遗传因素控制B.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但需要环境因素的调节 C.以遗传因素影响为主和环境因素为辅D.以环境因素影响为主和遗传因素为辅E.仅受环境因素影响20.Down综合征是: A.单基因病B.多基因病C.染色体病D.线粒体病E.体细胞病 21.脆性X综合征是: A.单基因病B.多基因病C.染色体病D.线粒体病E.体细胞病

绪论,疾病概论

第一章绪论 1.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是患病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病理生理学总论内容是讨论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 3.基本病理过程是指讨论典型病理过程4.病理生理学各论是指讨论系统器官的病理生理学 5.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A.发热 B.水肿C.缺氧 D.心力衰竭 E.代谢性酸中毒 [答案]D 6.病因学的研究是属于病理生理学总论内容 7.病理生理学研究的主要手段是动物实验二、填空题 1.病理生理学总论,又称疾病_概论_。2.基本病理过程,又称_典型病理过程_。3.病理生理学各论,又称_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_。 4.病理生理学是着重从_功能_和_代谢_角度研究患病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制 的科学。 5.疾病概论主要包括_病因学_和_发病学_两部分。 6.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_功能_、_代谢_和_ 结构_的变化。 7.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_动物实验_、_临床观察_和_流行病学研究_。 三、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是研究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的即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的医学基础理论科学。 2.基本病理过程(basic pathological process)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异常变化。 四、问答题 1.什么是基本病理过程?请举例。 第二章疾病概论1.有关健康的正确提法是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2.疾病的概念下列哪项提法较正确是机体在一定病因损害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 3.下列中哪项是错误的叙述 A.条件是指在疾病原因的作用下,对疾病发生和发展有影响的因素 B.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C.对某一疾病是条件的因素,可能是另一疾病的原因 D.条件对于疾病是必不可少的 E.条件可促进或延缓疾病的发生 [答案]D 4.病因学研究的是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每种疾病一般来说都有病因 B.病因是引起疾病的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C.没有病因,不可能发生相关的疾病D.没有病因也可发生某些遗传性疾病E.疾病发生发展中原因与条件是相对的,有时是可转化的 [答案]D 6.疾病发生的条件不正确的说法是 A.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 B.它们本身不能引起疾病 C.可以左右病因对机体的影响促进疾病的发生 D.年龄和性别也可作为某些疾病的发生条件 E.条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是固定不变的 [答案]E 7.下列正确的陈述是 A.只要有病因存在,疾病肯定会发生B.有条件存在,疾病肯定会发生 C.没有病因存在,疾病肯定不会发生D.有诱因存在,疾病肯定会发生 E.同时具备条件和诱因才能引起疾病发生 [答案]C

最新第一章流行病学绪论教案

第一章绪论 (Introduction) 流行病学是人类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的它的思想萌发于2000多年前,但学科的形成不过百余年,但她在防治疾病和促进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WHO报告显示,20世纪全球公共卫生的十大成就体现在疫苗、安全工作场所、安全和健康的饮食、机动车安全、传染病控制、降低心脑血管病死亡率、计划生育、控烟、母婴保健、饮水加氟十个领域,而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流行病学有关。因此,流行病学不仅是预防医学的骨干学科,而且随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它也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 【案例】 1854年秋季,伦敦宽街暴发霍乱,在以宽街与剑桥街连接点为中心,半径为250码的区域内,10天内死亡500多人。该地区属于St. James教区,靠近金广场。1853年统计全教区人口36 406人。在1848~1849年,该教区霍乱死亡率仅为15/万。本次St. James教区霍乱死亡率高达200/万,附近地区仅为9~33(/万)。惊人的死亡率促使当地居民纷纷逃往他处。在霍乱暴发后的6天内发病严重的街道有3/4以上的居民离去。 鉴于病例死亡具有聚集性的特点,提示其中有某种特殊情况存在。John Snow,英国医师,首先集中精力调查发生疫情的地点和死亡病例。John Snow首创了标点地图分析方法,把本次霍乱暴发调查中的死亡病例标点在地图上,同时标记宽街供水站及附近的其他供水站,见图1-1。 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病例都发生在离宽街水井不远的地方,只有10例住在其他水井附近。这10例中的5例家属说经常饮用宽街供水站的井水,另有2例学生上学时喝过该供水站的水,1例其父母说“大概喝过”,还有2例死于暴发前。调查73例中,有61例经常喝宽街井水,6例饮水史不祥,6例在病前未饮用该井水。但这些人很可能有机会喝该供水站的水,如附近饭馆和咖啡店使用该供水站的水作饮料。 John Snow也注意收集反面证据,当时波兰街有一家工厂,周围霍乱死者极多,但该厂535名工人中仅有5例患霍乱死亡。经调查发现该厂用自来水,且有自备水井供全厂使用,从未使用宽街井水。与此相反,凡饮用宽街供水站井水的,如在宽街的制雷管工厂,有工人200名,本次则有18例患霍乱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