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风暴的空间站的外形结构

全球风暴的空间站的外形结构

1、基础桁架。它用来安装各舱段、太阳能电池板、移动服务系统及站外暴露试验设施等。

2、居住舱。它主要用于航天员的生活居住,其中包括走廊、厕所、淋浴、睡站和医疗设施,由美国承担研制与发射到太空。

3、服务舱。它内含科学仪器设备等服务设施,也含一部分居住功能,由俄罗斯研制并发射。

4、功能货舱。它内设有航天员生命保障设施和一部分居住功能(如厕所、卫生设施等),以及电源、燃料暂存地等,舱体外部设有多向对接口,由俄罗斯研制并发射。

5、多个实验舱。其中美国1个、欧空局1个、日本1个、俄罗斯3个。美国、日本和欧空局的3个实验舱将提供总计为33个国际标准的有效载荷机柜;俄罗斯的实验舱中也有20个实验机柜。另外,日本的实验舱还连有站外暴露平台,用于对空间环境直接接触实验。

6、3个节点舱。它们由美国和欧空局研制,是连接各舱段的通道和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的出口。此外,节点1号舱还可作为仓库,用于存储;节点2号舱内有电路调节机柜,用于转换电能,供国际合作者使用;节点3号舱为空间站的扩展留有余地。

7、能源系统和太阳能电池帆板。它们由美国和俄罗斯两国提供。

8、移动服务系统。它由加拿大研制。

折弯机外形结构介绍

随着我国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折弯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折弯机在功能和系统上的不同,可以应用于多种生活环境,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折弯机在外形和结构上也得到了改良。今天小编为大家简单整理一下折弯机外形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结构说明 1、滑块部分:采用液压传动,滑块部分由滑块、油缸及机械挡块微调结构组成。左右油缸固定在机架上,通过液压使活塞(杆)带动滑块上下运动,机械挡块由数控系统控制调节数值; 2、工作台部分:由按钮盒操纵,使电动机带动挡料架前后移动,并由数控系统控制移动的距离,其最小读数为0.01毫米(前后位置均有行程开关限位); 3、同步系统:该机由扭轴、摆臂、关节轴承等组成的机械同步机构,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可靠,同步精度高。机械挡块由电机调节,数控系统控制数值;

4、挡料机构:挡料采用电机传动,通过链操带动两丝杆同步移动,数控系统控制挡料尺寸。 机器主要由以下部件构成,床身部件、滑块部件、Y轴检测部件、模具夹紧部件、后挡料部件、补偿部件、液压系统、操作台继电器等主要部分组成,机器机架采用全钢板整体焊接形式,采用回火热处理消除应力,表面喷砂清理,并喷有防锈漆。机架的材质为Q235-A,有极佳的刚度,有极好的抗扭曲、抗倾斜能力。高刚性设计使折弯时滑块、工作台变形小,工件具有极好的直线度和角度一致性,保证精度。机架加工一次成形,保证了各安装面的平行度及垂直度。机器挡料部件采用交流伺服电机控制,具有闭环控制、回退控制功能,能实现多个方向的运动,即横梁的前后(X轴),横梁的升降(R轴)运动。其中横梁的前后、升降运动采用精密滚珠丝杠和直线导轨将旋转运动变成直线运动来实现的。 马鞍山市中亚机床制造有限公司是由现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许齐

国际空间站比中国空间站大多少

国际空间站比中国空间站大多少 先来看一下外形,通过图片可以看到,国际空间站的外形比我们空间站的外形要大得多,体积上可能达到我们的四倍以上。我国的空间站是90吨,而国际空间站的吨级是420吨,重量上快达到我们的五倍。国际空间站长110米,宽88米,我国的核心舱全长16.6米,最大直径为4.2米。国际空间站比我们的空间站大就说明比我们的空间站厉害吗?其实还真不是这样,国际空间站虽然是我们的四倍以上大,但是对比天和空间站舱室大小是差不多的,主要是大在了这个惊人的独立桁架上。 我国空间站的结构和国际空间站的结构不同。我国的舱体对接是采用了积木式布局,这是第三代空间站的主要特征,这种紧密连接性结构非常利于节省空间。而国际空间站采用的是大型桁架结构,是第四代空间站的标志性做法,这种结构让它看上去有非常大体积,非常耗费空间。毕竟我国的是单个国家搞,讲究务实;国际空间站就不一样了,全球多个国家合作,财力上也是不用担心的,自然面子工程做的特别好。 第二点就是国际空间站和我国的轨道维持方式不一样,并且这个空间站能源利用率也不一样。两个空间站都是在400公里的LEO轨道上运行,但是这个轨道存在稀薄的空气,就会导致在这个高度运行的航天器会产生摩擦,长时间的摩擦会造成航天器的逐渐减速,这样就会动力减少而造成

高度不断下降甚至坠入大气层,需要对航天器进行轨道维持。中国空间站的轨道维持方式主要依靠对接在其尾部的进步号货运飞船来实现,国际空间站本身就拥有动力系统,也是采用很先进的电推系统,这点要比中国的空间站先进。我国空间站核心舱的太阳翼采用了新材料,这让能源转换率达到了30%;国际空间站由于美国和俄罗斯借接口和标准不一样,能源的利用率不如中国空间站,两者的发电功率都是100千瓦。 第三点就是科研目的和技术不同。我国空间站科研目的种类非常多,就拿这个巡天望远镜来说吧。它和我国空间站共轨运行,国际空间站并没有此项目。这个巡天望远镜清晰度非常高,它的视场是哈勃望远镜的300倍,可以说是非常强大了。另外由于时间问题,国际空间站的一些技术已经显得落后于中国空间站,我们的空间站使用了更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而且我们的机械臂是可以全空间移动的,这边是要比国际空间站先进。 中国空间站在美国的封锁下是中国航天人一步步拼搏出来的,中国能取得这样的成功已经十分来之不易。目前我们的空间站在大小,一些技术方面要比国际空间站差一点,但是毕竟是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我们的空间站可以接收中国的航天员。未来国际空间站也将面临退役,而我国空间站却即将建成,中国空间站未来可期。

高速列车头部流线型外形及结构工艺设计

高速列车头部流线型外形及结构工艺设计 摘要:通过对高速列车流线型头部钢结构的设计过程进行分析,指出高速列车采用流线型结构的必要性,介绍了流线型外形钢结构设计的过程,以及如何利用国内现有设备进行钢结构的工艺设计。 关键词:高速列车,钢结构,流线型,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控加工 1 前言 高速列车是我国铁路技术发展的方向。列车的运行速度越高,其受空气阻力的影响就越大,将产生许多影响列车运行的空气动力学现象。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气动阻力加大和列车交会时压力波加剧。因此,高速列车采用流线型车头势在必行。设计时在保障具有良好气动性能前提下,要注意外形美观,同时也要考虑到结构设计、司机室内部空间及制造工艺等要求。现对流线型车头的设计过程、难点及解决方法分析如下。 2 高速列车流线型车头的外形设计 在设计高速列车时,头部流线型设计在考虑其外形具有较佳气动性能的基础上,应体现较强的动感和一定的速度感。设计时采用由前下端鼻锥依其切线方向顺势而上形成一单页大曲面延伸至车顶的设计基调。 为使头部外形具有较强的整体感,应尽可能地考虑外形表面光滑、平顺,头部的正、侧面采用大曲面设计。各大曲面间的过渡曲面采用大曲率半径的光滑曲面,各曲面衔接处采用无棱边的平滑过渡方式。 为保证车头整体的流线型,前窗玻璃采用与钢结构外形相协调的大曲面玻璃。而侧窗为司机望窗,需采用横向推拉式可打开的平面窗,为增加视野,侧窗前端加一三角形平面玻璃。为避免直边轮廓与流线型的外形反差过大,在设计时对侧窗窗角做圆角处理,使得整体外形与车窗协调。 2.1 前窗及顶面 前窗下沿高度的确定应从头部外形美观和司机室地板高度对司机视野影响的角度考虑。 前窗玻璃与水平面的倾角受到气动性能、外形以及司机视野的影响,在确定外形曲面时同时考虑倾角小则气动性能好,外形动感强,但倾角过小对司机视野有影响,在整个头部尺寸有限的情况下也会使司机室内部空间变小。

受力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与被锚固钢筋的外形(光圆、带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强度

受力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与被锚固钢筋的外形(光圆、带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强度 受力钢筋是混凝土结构中带有剪力、弯矩或轴力的钢筋。在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中,受力钢筋的锚固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锚固是指将钢筋固定在混凝土结构中,以便将抗拉力和剪力传递到混凝土中。本文将针对受力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被锚固钢筋的外形(光圆、带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强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受力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受力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是指能够充分将钢筋与混凝土结构中的混凝土粘结在一起的最小长度。在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中,基本锚固长度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不但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基本特性,而且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施工的难易程度。 如果受力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不够,那么钢筋就不能与混凝土结构充分粘结,这会导致钢筋的抗拉性能下降,从而降低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同时,如果基本锚固长度太长,也会导致约束力不足,不能充分锚固,对于受拉钢筋来说,就会出现向外侧滑动的现象,从而导致钢筋与混

凝土结构之间的粘结力不均衡,进而降低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性能。 2. 被锚固钢筋的外形(光圆、带肋)在混凝土结构中,被锚固钢筋的外形有两种类型,分别是光圆钢筋和带肋钢筋。具体而言,光圆钢筋是表面光滑的钢筋,主要用于混凝土结构的受拉和受压,而带肋钢筋则是表面有凸起肋的钢筋,主要用于混凝土结构的受剪和受弯。 对于光圆钢筋而言,由于其表面没有肋条设计,所以难以与混凝土结构充分粘结,给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带来了不利影响。而对于带肋钢筋而言,由于其表面有凸起的肋条设计,可以增加钢筋与混凝土结构的摩擦力,从而提高钢筋的锚固力,增加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因此,在混凝土结构中,选择合适的被锚固钢筋外形(光圆、带肋)是非常重要的。 3. 混凝土结构的强度混凝土结构的强度是指混凝土结构在承担外力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力量。通常情况下,混凝土结构的强度主要由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共同决定。在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锚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强度。 当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需要承担拉力时,钢筋与混凝土粘结受力的强度会相应地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强度,而基本锚固长度和被锚固钢筋的外形也会直接影响钢筋与混凝

浅谈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施工知识分享

浅谈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施工 摘要:文章详细介绍了大跨度空间钢结构的施工技术,通过对大跨度空间钢结构类型及其施工特征进行介绍,结合钢结构的主要施工方法类别,对钢结构施工技术中的关键工序进行重点分析、归纳与总结,包括吊装、滑移、拼装、焊接等工序,仅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施工技术;滑移;拼装 当前,随着经济及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行业也随之不断发展,加上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及经验、理念等,越来越多的新型建筑出现,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筑,包括机场建筑、体育馆等都采用大跨度空间钢结构作为建筑物的屋盖结构体系。现就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及其具体施工技术进行分析。 1大跨度空间钢结构类型 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建筑是指横向跨越30m以上空间的各类结构形式的建筑,其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当前世界上使用大跨度空间钢结构的各大建筑中,最典型的代表即奥运建筑,大跨度空间结构技术对多种多样、形式丰富的奥运建筑起着推动作用。其中,奥运历史上著名的罗马体育馆主要采用装配现浇式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而巴塞罗那圣乔地体育馆采用了网壳结构。其中,大跨度钢结构的类别主要如下所述: 1.1网架结构

网架结构主要指的是由多根杆件按照一定的网格形式通过节点连结而成的空间结构。网架结构具有工业化程度高、自重轻、稳定性好、外形美观的特点。 1.2网壳结构 网壳结构与空间杆系结构较为相似,平板网架型的空间杆结构是通过杆件根据规律而组成网格,并结合壳体结构布置成一定的空间架构,因此,它不仅具备杆系的性质,而且同时具备壳体的性质。网壳结构主要通过壳内两个方向的拉力、压力或剪力进行逐点传力。例如: 1967年建成的郑州体育馆,采用肋环形穹顶网壳,其平面直径64 m,矢高9.14m,此为国内跨度最大的单层球面网。又如1988年建成的北京体院体育馆,主要采用带斜撑的四块组合型双层扭网壳,其平面尺寸为59.2m2,矢高3.5m,挑檐3.5m,此为我国跨度最大的四块组合型扭网壳。另外,1989年建成的濮阳中原化肥尿素散装库,其平面尺寸为58mx 135m,采用双层正放四角锥圆柱面网壳,此为我国第一个采用螺栓球节点的网状筒壳,亦是覆盖建筑面积最大的网壳结构。 1.3悬索结构 悬索结构主要为由柔性受拉索及其边缘构件所形成的承重结构。其中,可以将钢丝束、钢丝绳、钢铰线、链条、圆钢以及其他受拉性 能良好的线材作为索的材料。悬索结构主要通过利用高强材料的抗拉性

天宫空间站 冷知识-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天宫空间站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天宫空间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合作计划的重要成果之一。它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的空间实验室,标志着中国在航天领域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天宫空间站的建造和发展不仅对中国航天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更对国际合作以及未来的科学研究有着深远影响。 天宫空间站的建设始于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技术研发和测试验证。在设计上,它采用了模块化的结构,包括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具备生活、工作和科学实验的基本功能。同时,天宫空间站还具备与其他航天器对接的能力,可以接纳来自不同国家的航天员和货物。 天宫空间站的主要任务包括科学实验、生命保障、空间医学和技术验证等。科学实验是其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包括天文观测、物质科学、生物科学等领域的研究。通过在微重力环境下进行实验,科学家们可以获得更准确和全面的数据,从而推动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 天宫空间站的未来发展仍然充满着潜力。首先,中国计划在2022年完成空间站的建设,并开始进行正式的科学实验和应用。其次,中国积极

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的范围和深度。最后,中国还计划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不断完善和升级空间站,提高其功能和可持续性,为人类在太空探索的持久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天宫空间站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代表着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成就,也为人类的航天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天宫空间站的建设和发展,相信中国将在未来的航天探索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太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2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应该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内容进行概述和说明。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文章的结构部分: 文章结构: 本篇论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引言部分概述天宫空间站的背景和目的,以及总结全文的内容。正文部分将从天宫空间站的历史背景开始,介绍其设计与建造,以及主要功能和未来发展。冷知识部分将探讨天宫空间站的命名由来,外观特点,居住条件和科学实验。最后,结论部分将总结天宫空间站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意义,国际合作的影响,科学价值和未来展望。 通过以上的结构安排,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到文章的整体框架,并能在正文和冷知识部分中更深入地了解天宫空间站的相关信息。同时,在结

世界科幻电影里的空间站想象

世界科幻电影里的空间站想象 作者:黄鸣奋 来源:《科普创作评论》2021年第01期 [摘要]空间站既是人类科技的辉煌成果,又是科幻电影的灵感来源。科幻电影有关其建设的想象涉及自然意义上重力超越、模拟与利用,社会意义上族类竞争、协作与交往,心理意义上群体隔离、拥挤与孤独。空间站又是人类宇宙探险的中介,科幻电影有关其处境的想象从风险与应对的角度描写技术故障,从异类与人类的关系描写生态灾难,从疯狂与妄想的角度描写精神障碍。空间站还是人类前所未有的基地,科幻电影有关其功能的想象在经济视野中展示了它们从节点发展到都市的可能性,在政治视野中构思其宗旨与实力的多样性,在文化视野中考察它们从直播节目到聚居移民的效用性。

[关键词] 空间站科幻电影想象 [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识码] A [ DOI ] 10.19957/https://www.360docs.net/doc/5119305199.html,ki.kpczpl.2021.01.003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中国科幻电影的多维定位” (20FYSA001)的阶段性成果。 所谓“空间站”是指运行在外层空间的人造设施,当前主要应用于技术实验、天文观测与对地观测等。其中,国际空间站“代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科学和技术合作”[1],被称为“未来社会的基层单位”。这是某种超国家的制度,是很多幻想家所向往的[2]。它不仅催生了“遥科学”(Telescience),而且成为艺术创意的重要来源。以空间站为题材的科幻电影至迟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出现,如今已知的就多达近百部。它们既蕴含了人类探索宇宙的雄心壮志,又表现了编导从艺术角度对于宇航事业的展望与开拓,同时还包含了对人性、人情和人伦等重要范畴的揭示与反思,因此值得深入研究。 有关空间站的构想可以追溯到苏联的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Konstantin Tsiolkovsky)、德国的赫尔曼·奥伯特(Hermann Oberth)、美国的沃纳·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等人的论著。自从人类历史上首个空间站——苏联的“礼炮一号”1971年升空以来,全世界已经发射了12个空间站,其中苏联8个、美国1个和中国2个都已退役,美国、俄罗斯等16国共建的国际空间站目前在轨运行,预计2024年退役。我国永久性的“天和”空间站预计2022 年前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它将成为唯一在太空运行的空间站[3]。根据科幻电影的描绘,对于空间站建设可以从自然、社会、心理等不同角度予以定位。 (一)重力超越、模拟与利用:空间站建设的自然定位 空间站代表人类对于广袤宇宙的大胆探索。它并非自然之物,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依靠高科技相对摆脱了地球重力的束缚,创造了在失重等特殊条件下开展实验的可能性。当然,在开发空间站潜能的过程中,科技工作者仍然需要师法自然。正因为如此,美国电影《飞星骑士》(Riders to the Stars)描写宇航员捕获陨石并将它带回地球研究,人们利用上述研究所发现的结晶纯碳的外涂层,提高了空间站的安全性。美国电影《美国宇航员》(The American Astronaut)试图告诉观众:空间站的建设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来自内华达州的矿工开始在一颗边远星球建造原始空间站。多年后,一小批矿工还活着,但他们因为身体已经瘫痪和变形、无法再承受地球重力而无法返乡。两名矿工配对并生下一名被称为“身体套装”的男孩,将他放在一套模拟地球重力的设备中培育,希望有朝一日能送他回家。星际贸易商柯蒂斯以交换用品和避难所为条件,同意将上述孩子带回地球。该片所展示的“历史”当然是出于虚构。不过,从中可以看出:如果将建造空间站视为人类能动性之显示的话,那么,身体因为在空间站长期生活而残障化则反映了人类的受动性。二者经常是并行发生、相互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如何对待重力。为了避免太空生活的消极影响,科技工作者致力于开发人造重力。对此,英美合拍片《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已经予以表现。英美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