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用的字词解释

文言文常用的字词解释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文言文常用的字词解释

.【而】 (一)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表示目地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地";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地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地语气表示更进一层地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文言文字词解释

守株待兔 寓意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 走——跑,逃跑。 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冀——希望。 折折断 复再,又 为被 因于是,就 释放下 耕者农民 揠苗助长 寓意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悯:耽心、忧虑 揠:拔 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趋:赶去。 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病:劳累。 谓:告诉 槁草木干枯 耘除草 舍舍弃,放弃 寡少见 徒只是 害坏处 之:助词,不译 郑人买履 注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 5.度(duó):测量。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操:携带。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市罢:集市散了。 23.遂:于是。 24.曰:说。 25.宁(nìng):宁可。 26.无:不。 27.自信:相信自己。 28.以:用。 画蛇添足 注释 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4.相谓:互相商议。 5.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 为蛇:画蛇(画的结果)。 6.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 7.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8.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9.安能:怎么能;哪能。 10.为:给;替 11.遂:于是;就。 12.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3.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此句中的足):画脚。 14.终:最终、最后。 15.引:拿起。 16.且:准备。 17.成:完成。 18.余:剩余。 19.足:脚。 足:画脚 20.亡:丢失,失去。 21.为:给,替。 22.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 23.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饮其酒:那,指示代词 25.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26、谓:对......说。 刻舟求剑

常见文言文词语解释

常见文言文词语解释 一、七年级上 1、说:通“悦”,愉快。 2、愠:生气。(人不知而不愠。) 3、信:真诚,诚实。(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罔:迷惑。(学而不思则罔) 5、殆:有害。(思而不学则殆) 6、是:此,这。(是知也) 7、其:大概,也许。(其恕乎。)8、女:通“汝”,你。9、省:反省。(三省)10、徐:慢慢地。(徐喷以烟)11、方:正。(方出神) 12、恒:经常。(数年恒不一见)13、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顾惊疑)14、无何(未几):不久,不一会儿。15、始:才。(始悟) 16、裁:通“才”。(裁如星点)17、凭:靠着。(或凭或立) 18、逾时:过了一会儿。19、倏忽:突然。20、危:高。(危楼)21、俄而:不久,一会儿。22、拟:相比。(差可拟) 23、期:约定。(期行)(期日中)24、委:丢下、舍弃。(相委而去) 25、去:离开。(相委而去)(舍去)26、引:拉。(下车引之)(引弦而战) 27、顾:回头看。(元方入门不顾)28、乃:才。(乃至) 29、不:通“否”。(尊君在不)30、智:以……为聪明。(其家甚智其子) 31、①果:果然。②亡:丢失。(暮而果大亡其财) 32、①雨:下雨。②坏:毁坏。(天雨墙坏) 33、亡:逃跑。(马无故亡而入胡)34、居:经过。(居数月) 35、吊:对不幸者表安慰。(人皆吊之) 36、将:带领。(其马将胡骏马而归)37、何遽:怎么就。(此何遽不为福乎) 二、七年级下 1、隶:属于。(世隶耕) 2、尝:曾经。(未尝识书具) 3、异:对……感到诧异。(父异焉) 4、是:这。(自是) 5、就:完成。(立就) 6、奇:对……感到惊奇。(邑人奇之) 7、或:有的人。(或以钱币乞之)8、利:认为……有利。(父利其然也) 9、称:相当。(不能称前时之闻)10、泯然:消失。(泯然众人矣) 11、卒:最终,终于。(卒之为众人)12、固:本来。(固众人) 13、惟:只。(惟闻女叹息)14、市:买。(愿为市鞍马) 15、旦:早晨。(旦辞爷娘去)16、但:只。(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当涉猎) 17、①郭:外城②。扶将:扶持。(出郭相扶将) 18、涉猎:粗略的阅读。(但当涉猎)19、乃:于是,就。(蒙乃始就学) 20、见:了解。(见往事耳) 21、①及:到了……的时候。②过:到。(及鲁肃过寻阳) 22、更:重新。(即更刮目相待)23、会:适逢,正赶上。(会宾客大宴) 24、施:设置,安放。(施八尺屏障)25、既而(未几):不久。 26、一时:同时。(一时齐发)27、毕:全,都。(众妙毕备) 28、少:稍微。(意少舒)29、中间:其中夹杂着。 30、曳:拉。(曳屋许许声)31、虽:即使。(虽人有百手) 32、名:说出。(不能名其一处也)33、奋:扬起,举起。(奋袖出臂) 34、股:大腿。(两股战战)35、①几:几乎。②走:跑。(几欲先走)(逐走)36、绝:断。(地维绝)37、止:通“只”。(止有剩骨)(止增笑耳) 38、①并:一起。②故:旧,原来。(两狼之并驱如故) 39、缀:连接,这里指紧跟。(缀行甚远)

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本文为您解释文言文常用字的含义与用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 解文言文的文本。注意:本文中不会再提及题目,下面将直接进入正文。 一、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文言文常用字指的是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的字词,这些字词具有 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了解这些常用字的含义与用法,对于读 懂古代文献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常用字解释 1. 曰(yuē):表示“说”,通常作为动词使用。例如:“曰‘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2. 乃(nǎi):表示“然后,就”。常用在句首,引出一个结果或者推断。例如:“乃知前言不谬”。 3. 所(suǒ):表示处所,可以指人、地点等。常用在宾语前面,表示 被动的动作对象。例如:“所闻其言”。 4. 者(zhě):表示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也可以表示“物”。例如:“学者”。 5. 仁(rén):表示道德高尚、仁爱的品质。在儒家思想中,仁是一个 核心概念。例如:“仁者爱人”。

6. 天(tiān):表示自然界和宇宙间的神灵力量。在古代文献中,天常常用来代指皇帝。例如:“天命之人”。 7. 圣(shèng):表示思想、道德伟大的人或事物。常用来形容君主或学者等具有崇高品质的人。例如:“圣人”。 8. 古(gǔ):表示过去的时期或年代。常用来形容古代的人、事件或文化。例如:“古人”。 9. 心(xīn):表示思想、意识和情感的中心。在古代哲学中,心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核心。例如:“心怀”。 10. 知(zhī):表示知道、了解的意思。在文言文中,知往往具有智慧的含义。例如:“知行合一”。 三、常用字用法示例 1. 以一句来说明“曰”字的用法:曰:“天地之间亦有金石焉,可以欣赏。” 2. 以一句来说明“乃”字的用法:乃至大家纷纷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 3. 以一句来说明“所”字的用法: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4. 以一句来说明“者”字的用法:此人是一位精通古代文化的学者。 5. 以一句来说明“仁”字的用法:他心存仁爱,乐善好施。 6. 以一句来说明“天”字的用法:天生万物,皆有其道。

文言文常用字词解释

白话文经常使用字词翻译之杨若古兰创作 白话文实词用法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唆使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克不及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觉得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法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记.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文言文常用的字词解释

文言文常用的字词解释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文言文 词语解释大全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1】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文言文常用字词解释

文言文常用字词解释 导言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它是汉字的一种形式,曾经在古代的文化、学术和政治领域中起到重要作用。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常用的字词是学习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关键。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字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 常用字词解释 文言文 •文言文(wén yán wén):指古代汉语书面语的表达方式,包括汉朝至清朝晚期的文学作品和文化遗产。 •文言(wén yán):指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与口语相对。 •古文(gǔ wén):指古代汉语的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经典、史书、诗歌、散文等文体。 字词 •字词(zì cí):指汉字和词语,是表达意思的基本单位。 •汉字(hàn zì):汉字是中国古代的文字,有很多象形、指事和会意的字形。 •词义(cí yì):字词的意思。 •词汇(cí huì):指一种语言中的全部词语。 •注释(zhù shì):对文言文中生僻字或者古文义项进行解释的文字说明。 常用字 •常用字(cháng yòng zì):指在现代汉语中依然广泛使用的字。 •生僻字(shēng pì zì):指很少出现在现代汉语中,但在古代汉语中使用较多的字。 •繁体字(fán tǐ zì):指汉字的一种书写形式,相对于现代汉字的简体字而言,笔画较多,结构较复杂。

常用词 •常用词(cháng yòng cí):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可以用来表达日常生活中的内容。 •古词(gǔ cí):古代汉语中的词语,多出现在古代文献或古代文学作品中。 •文言词(wén yán cí):古代汉语中的词语,是文言文中常用的词汇。 词义解释 •义项(yì xiàng):指一个词语所具有的不同意思。 •解释(jiě shì):对一个词语或句子进行说明和阐述。 •用法(yòng fǎ):指一个词语的使用方式和规则。 总结 本文介绍了一些关于文言文常用字词的解释和概念。理解这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有助于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希望本文能对读者有所帮助,并引发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120个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120个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形式,它具有优雅的文风和独特的表 达方式。在文言文中,有很多常用的字,它们是我们熟悉又常见的字。本文将解释常用的120个文言文字,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 使用这些字。 一、人物篇 1. 吾:我,表示自称。 2. 予:我,表示自谦。 3. 子:儿子或者是对年长者的尊称。 4. 君:君主,指统治者。 5. 心:心灵,表示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6. 身:身体,指人的躯体。 7. 家:家庭,指人们住所和家族。 二、时间篇 8. 日:太阳,也表示时间的单位——一天。 9. 月:月亮,也表示时间的单位——一个月。 10. 上:时间、空间的方位词,表示在上面或之前。 11. 下:时间、空间的方位词,表示在下面或之后。

12. 年:时间的单位,指一年。 13. 春:一年四季中的春天。 14. 夏:一年四季中的夏天。 15. 秋:一年四季中的秋天。 16. 冬:一年四季中的冬天。 三、天气篇 17. 雨:下雨的天气。 18. 风:吹动的空气。 19. 云:水蒸气凝结的形成的云层。 20. 雪:下雪的天气。 21. 雷:闪电放电时所产生的声音。 22. 电:电流,一种能量的形式。 四、动物篇 23. 鸟:有羽毛的动物。 24. 鱼:生活在水中的动物。 25. 狗:人类的朋友,也是一种宠物。 26. 猫:人类的朋友,善于狩猎老鼠。

27. 虎:大型猫科动物,属于肉食性动物。 28. 马:哺乳动物,古代人类的重要交通工具。 五、自然篇 29. 山:高大的陆地形态,有特定的地形。 30. 水:构成海洋、江河等的液体物质。 31. 石:矿物质的一种,常常用于建筑。 32. 木:树木的一种,可以提供木材和果实。 33. 土:构成地球表层的固体物质。 34. 火:燃烧时所产生的能量。 35. 金:一种贵重的金属。 36. 银:一种贵重的金属。 37. 地:大地,指整个地球。 六、地点篇 38. 中:方位词,表示在中间。 39. 东:方位词,表示在东边。 40. 西:方位词,表示在西边。 41. 北:方位词,表示在北边。

140个文言文常用词语及完整释义

72、穷①【走完】 欲穷其林。②【贫穷】所识穷乏者 得我与。③【穷尽】子子孙孙无穷匮。④【深】穷冬烈 74、去①【离开】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距离】西140个文言文常用词语及完整释义(下) 67、戚①【忧愁,悲伤】不戚戚于贫贱②【亲,亲 属】亲戚畔之 68、其①【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苦其心志② 【指示代词那、那些】其人视端容寂 ③【指示代词这、这片】欲穷其林④【表揣测、反问等语气】其如土石何? 69、期①【约定】陈太丘与友期行。②【期望】期在必醉。 ③【期限】度已失期。④【满一年】期年之后 70、启【开,打开】启窗而观。 71、且①【况且、尚且】且焉置土石。②【将近】年 且九十。③【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 73、趋【快步走】尝趋百里外 蜀之去南海③【除掉】去死肌,杀三虫 75、入①【进入】出入之迂也。元方入门不顾。②【在国内】入则无法家拂士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③ 【好的、善良的】择其善者而从之以咨诹善道 77、少① 【稍微】宾客意少舒。②【不多】饮少辄醉③【年轻】陈涉少时 78、胜①【能承担,能忍受】高处不胜寒②【优美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③【尽】跨州连郡者不胜数 79、市①【买】愿为市鞍马。②【集市】东市买骏马。百里奚举于市 80、食①【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吃】食不饱,力不足。③【食物】百姓孰不箪食壶 浆以迎将军者乎。 81、使①【出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②【派遣】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③【假使,假若】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④【让】不使学 82、适①【正好】而此地适与余近。②【到、往】抱而适市 83、书①【书写】乃丹书帛曰。②【书信】家书抵万金。③【字条】得鱼腹中书 84、舒①【展开】柳条将舒未舒。②【放松,松弛】宾客意少舒。 85、孰①【谁,哪个】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百姓孰不 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②【仔细】孰视之。 86、属①【类】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连接】属引凄异。③【类

文言文常用字词解释

文言文常用字词翻译 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刿论战》) ②胜佐之,并杀两尉。(《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楼记》) ④南面而制,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文言文常用的字词解释

文言文常用的字词解释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写作形式,它有着独特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字词及其解释: 1.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之"等。 2.乃:表示原因、结果或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所以"、"因此"等。 3.者:用于名词后面,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人"、"的事"等。 4.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疑问。 5.不:表示否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未"等。 6.以:表示手段、方式或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以便"等。 7.可:表示可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以"、"能够"等。 8.如:表示比较或举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像"、"例如"等。 9.皆:表示全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都"、"全都"等。 10.而: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却"、"但是"等。 11.若: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假如"等。 12.且:表示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并且"、"而且"等。 13.有:表示存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存在"等。 14.在:表示位置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处于"等。 15.之间:表示范围或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之中"、"之间"等。 16.者也:表示强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是"、"正是"等。 17.其:表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的"、"它的"等。 18.以为:表示认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以为"等。 19.何: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为什么"等。 20.必:表示必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定"、"必须"等。 21.若非:表示除非,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除非"、"如果不"等。 22.故:表示原因或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所以"、"因此"等。

文言文常用词语解释

?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文言文常用词语解释

I.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某某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 《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某某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策.〔成语“束手无策"〕9.长:ch e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 di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 e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 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II.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确实,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如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 〔出如此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某某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 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当:1、承担,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19.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20.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1.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22.敌:1、

文言文常用词语解释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某某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某某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策.〔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确实,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如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如此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某某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 当:1、承担,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锐不可当〞〕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22. 敌:1、

文言文常用词语解释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卑微〔先帝不以臣卑劣〕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XX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劣?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XX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策.〔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安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X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确实,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那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那么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XX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X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X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 箪:1、用箪装着〔百

文言文常用字词

文言文常用字詞 阿:偏袒艾:停止、完结(方兴未艾)爱:怜惜;吝惜安:疑问代词,什么,哪里 谙:熟悉按:巡视;考察 B 败:败北,失败拜:授给官职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报:断狱,给……回信、答复 北:打了败仗往回跑悖:违背被:施及;通“披”备:完备本:根源 鄙:边疆,庸俗,谦词(指自己)俾:使比:并列,接连地,勾结,比较,等到 必:一定、必然,倘若、假如弼:辅佐毕:全、都嬖:宠爱庇:遮蔽便宜:不请示,灵活处置 薄:靠近伯:排行第一,爵位,称霸擘:大拇指逋:逃亡 C 采:文章的辞藻骖:三匹马拉的车苍:灰白色操:操守:辈(类、属、侪、徒、等) 曾……不:连……都差:稍微的(差强人意)觇:偷看婵娟:美好的样子超:超过、胜过 常:封建社会宣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朝:一日、朝见车:牙床(辅车相依)彻:通达、贯通

掣:牵引,拉(掣肘)沉:古代常写做“”:陈列,通“阵”诚:假设,果真,的确 乘:古代一车四马丞:辅助逞:炫耀,显示媸:丑弛:放松驰:疾行褫:夺 啻:仅仅,只有敕:告戒、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饬:整顿、整治冲:交通要道,冲击、撞击 稠:多而密初:才、刚刚除:台阶,任命刍:割草,牲口吃的草楚:痛苦(楚楚:茂盛,鲜明) 触目惊心怵目惊心(区别)黜:废黜绌:不足(相形见绌)舛:违背,错乱垂:临近、靠近,(敬辞)表对方高于自己次:临时驻扎,按顺序刺:名片聪:听力好从:使……跟从,通“纵” 殂:死亡徂:往蹴:踩猝:突然蹙:紧迫,窘迫爨:烧火做饭忖:思量,揣度 措:放置厝:放置错:镶嵌 D 达:得志怛:痛苦、忧伤黛:青黑色贷:借出,宽恕逮:达到迨:等到殚:竭尽 耽:沉溺但:只、仅仅,徒然惮:畏惧当:面对,判罪,应当党:一种组织,袒护、偏袒 刀笔:管刀笔的小官祷:祈祷道:规律得:能够镝:箭头弟:但、只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