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材料论文 (2)

生态环境材料论文 (2)
生态环境材料论文 (2)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生态环境材料

课程论文

班级:物理学(师范)12-1

姓名苏耀杰

学号12124690125 考勤编号125

成绩

2013 年 6 月10 日

材料与环境的关系

1、前言

当今社会,人们目光的焦点已逐渐转向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环境与能源问题成为世界上每个国家能否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作为本世纪乃至今后人类社会三大支柱科学技术之一的材料科学,与能源、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一方面,错误开发和使用危害环的材料导致了许多环境污染、破坏的现象,比如臭氧层的破坏是由于大量使用对臭氧层有致命破坏作用的氯氟烃、含氢氯氟烃、哈龙等作冰箱、空调的制冷剂及电子元件的洗涤剂、消防材料川所致人类为发展经济掠夺性地使用碳能源和严重地破坏森林,导致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卤化碳等急剧增多,引发全球变暖这一世界性问题川。另一方面,材料是解决许多环境及能源问题的关键新型膜材料用于治理废水,高吸水性材料可用于治理沙漠,绿色制冷材料开发,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利用材料……。可以说,材料又对世界环境及能源问题的解决极其关键。①

2、正文

在高楼林立的今天,我们都住在这钢铁的森林中,建筑材料的需求量急剧上升,但由于一部分的建筑材料的不合法生产和非法使用,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更严重的是,随便堆放的建筑废料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在传统的钢筋、水泥、玻璃及陶瓷等建筑材料之后,各种新型建筑材料不断涌现。大力发展轻型、高强、节能、少污染的新型建筑材料对我国现代化建筑具有极重要的现

实意义。随着建筑材料的发展,环境问题愈来愈突,所以今天就建筑材料与环境问题做一个论述。

2.1传统建筑材料与环境

自1824年英国人发明了波特兰水泥, 1830年就出现了以水泥为胶凝材料的普通混凝土, 普通混凝土以其原材料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可满足任意规格、形状的设计要求, 具有较高的强度、耐久性而被世人所青睐, 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水利、地下工程、公路、铁路、桥梁、国防建设等工程。水泥混凝土作为最大宗人造材料, 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居住环境、工作环境和出行环境, 但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污染。据统计, 全世界水泥年产量达到11.5亿吨, 混凝土年使用量大约为70亿吨(数据出自2003年),可以说混凝土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活动中消费量较大的一种材料。然而长期以来人类只注意到了混凝土为人类带来了方便和有利的一面, 却忽略了混凝土给人类和地球带来负面影响的另一面,虽然混凝土的理论与技术不断趋于成熟,然而这些研究的目的大多是为了满足人类对混凝土材料性能的需求,而对于如何考虑自然环境的因素,使混凝土的生产和使用有利于环境的研究却很少,事实上, 它的生产与使用对于地球环境的恶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②除了混凝土以外,还有很多的传统材料都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比如:当你装修新房后,立即搬入或人造建材使用不当,甲醛等有害气体还未排尽,而严重超标,那么就会刺激人眼至红肿流泪,且危害肺部,严重影

响了你的健康。这只是建筑装修中造成空气污染的例证,其实建筑造成的污染是多方面的。还有关于建筑垃圾、废水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及光化学污染等等。这些都是传统建筑材料对环境所产生的污染,这些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对人的健康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传统建筑材料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性气体对大气的污染十分严重。据报道分析:水泥作为混凝土组成中的胶凝材料, 占混凝土质量的1/5, 其生产原料主要是粘土质和石灰质两大类, 生产过程可概括为“两磨一烧”在煅烧过程中,石灰石分解生成生石灰, 排放出具有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气体。以中国的现实情况为例, 平均每生产1t水泥熟料, 要消耗1. 2t 石灰石资源, 向大气中排放约1000kg 左右的二氧化碳,同时水泥烧成反应所需能量是通过煤炭燃烧获得的,因此, 向大气排放约2kg 的二氧化硫,4kg 的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 还要向大气排放130kg 的粉尘与烟尘。生产原料消耗的大量石灰石与粘土均属天然的矿物质资源,为此, 要开采山体、毁坏农田, 破坏自然景观,减少植被, 进而造成水土流失, 环境恶化。随着水泥产量提高,无论从资源、能源、环境负荷哪一方面都不堪重负,难以支撑, 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面所说的由于传统以其原材料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可满足任意规格、形状的设计要求, 具有较高的强度、耐久性、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居住环境、工作环境和出行环

境等,让传统的建筑材料即使会产生环境污染,但是也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2.2如何解决传统建筑材料与环境

加强环保意识,提倡绿色建材、绿色建筑。

建筑材料受环境的影响巨大,同时又反作用与环境,最终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甚至是我们的生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每个人的职责和使命。我们应该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的同时,强化环境的全方位保护,使绿色建材、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成为现实。首先,变废为宝,加大对建筑废渣的再利用是当务之急。据实践证明,工业固体废渣是用作建筑材料与原材料的最佳来源。我们应该大力对建筑工程环保科研加大投入,对有利于建材工业的三废处理、资源再利用回收,大力提倡和增大投入力度。同时应大力推广应用塑料门窗、塑料管道、新型防水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等具有十分明显的节能和环保效果的新型建材再次,应当加强节能建材的检测、生产、销售和应用立法,完善法律法规,从法律制度的高度推进环保建材的发展。加强人们建筑环保的意识,提高使用新型环保建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珍爱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任重道远。

环保型建筑材料与生态环境的改善

环保型建筑材料的使用可以极大地改善建筑材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现在以环保混凝土为例说明:环保型混凝土是指能减少给地球环境造成的负荷,同时又能与自然生态系

统协调共生, 为人类构造更加舒适环境的混凝土材料。针对传统混凝土所带来的缺陷,需开发研制出新型的混凝土。首先在生产环节中,为了减少由于煅烧水泥而产生的CO2 排放量,减少烧水泥消耗的自然资源, 混凝土尽量采用免烧水泥和大量使用工业废料作为混合材料, 其中主要的工业废料有火力发电厂燃煤排放出来的粉煤灰,既解决了粉煤灰堆放问题又解决了水泥原材料问题,粉煤灰作为混凝土中的混合材料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其应用已有比较成熟的经验, 目前我国大多数粉煤灰都得到了有效利用。另外炼铁高炉中的废渣——磨细的粒化高炉矿渣也是混凝土中的重要混合材料,细度越高, 其活性发挥得充分, 现在高炉矿渣已成为建材行业宝贵的原材料。为了避免过分依赖天然的砂、石资源, 可利用废弃混凝土经过加工和分离等措施作为再生骨料;利用各种工业废料、城市垃圾、下水道污泥等作为人造骨料的原材料,国外已有较多成熟的经验和例子,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砂、石资源短缺会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其次,在施工中采用具有大流动性的混凝土, 这类混凝土具有很强的填充模板并自我密实的能力,可以不施加振动或加压等手段, 依靠混凝土自重即可达到高密实的程度, 所以通常称为/ 免振混凝土0或/ 自密实混凝土0, 这种混凝土既可减少和防止噪音及振动,又节省振捣所需能量, 大大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实现文明施工。在公园道路、人行道、停车场、轻量级道路等处可选择透水性、呼吸性强的混凝土, 即透水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路面相比透水性混凝土能够使雨水迅速渗入地表,

还原成地下水, 使地下水资源得到及时的补充。同时透水性混凝土具有较大的孔隙率, 与土壤相通,能蓄积大量的热量, 有利于调节城市空间的温、湿度, 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在城市的道路两侧及中央隔离带、水边护坡、楼顶、停车场等部位采用绿化混凝土,能够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可能,可改善混凝土带给人以冷、硬、色彩灰暗、缺乏活力的感觉,使我们身边多一些绿意。这类混凝土的出现不仅仅作为建筑材料,更主要的是它们与自然环境是相融合的,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

2.3建筑材料的发展

建筑装饰材料的发展主要趋向于以下二大类;

1、趋向于绿色环保化。

2、趋向于复合型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的交叉及多元化产生了新的技术

和工艺。这方面的技术、工艺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建筑材料的研制开发,使得建筑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不仅材料原有的性能,如耐久性能、力学性能等得到了提高,而且实现了建筑材料在强度、节能、隔音、防水、美观等方面多功能的综合。同时,社会发展对建筑材料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持续发展理念已逐渐深入到

建筑材中,具有节能、环保、绿色和健康等特点的建筑材料应运而生。建筑材料正在向着追求功能多样性、全寿命周期经济性以及可循环再生利用性等方向发展。其中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在今天的可持续发展中极其重要。

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指的是具有对环境起到有益作用或对环境负荷很小的情况下,在使用过程中能满足舒适、健康功能的建筑材料。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首先要保证其在使用过程中是无害的,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其净化及改善环境的功能。根据其作用,绿色健康材料可分为抗菌材料,净化空气材料,防噪音、防辐射材料等等。这些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材料可以有效的减少环境的污染。解决上述的环境污染问题,正由于这种性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会成为日后发展的方向,会主导建筑材料的发展。

复合型材料未来复合材料的发展必须进行环境意识化的研究。说到环境意识性,天然复合材料是完美的范例,而且天然材料还带有人工合成复合所无法比拟的优化设计。天然复合材料的主要成分有蛋白质、聚糖、矿物质、蜡/类脂体及水,但却组合出成千上万种性质各异的复合材料,从柔韧弹性的材料如骨骼、皮肤、筋,到力学性能优良的物质如竹、木、甲壳等,不仅力学性能好而且同时具备多种功能性。人类从实践中早已认识到天然复合材料结构的奥妙,目前不少的复合材料就是人们模仿天然复合材料的

成果。但显然人们的模仿尚处于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深入。复合材料已发展有复合混凝土了,在建筑的其他方面有很多其他的的复合材料都十分符合未来环境和社会的需要,成为主导材料。

3 结论

从混凝土出现以来, 一直作为最重要的建筑材料,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 为人类物质文明的建设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

混凝土的生产与使用也给地球环境带来不可忽视的副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要寻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材料, 摒弃传统混凝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发展环保型混凝土必将成为今后趋势,这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人类的心声。材料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建筑方面只是一个例子,还有交通、生活、生产等等方面的材料与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环保的主题一直引导着材料的发展,材料学的发展也影响着环境的改变,所以说材料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相成的互相影响的。

①赵斌元胡克鳌吴人洁复合材料与环境的关系及具有环境意识的复合材料[J]材料导报 1997年10月第11卷第5期

②宋岩丽略论混凝土材料与环境的关系[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3年第1期( 总第53期)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

我看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在近几百年来我们人类各方面得到高速发展,尤其是工业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生态环境正在一步步走向衰弱,环境保护已然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承认在过去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间所创造的经济财富是以环境为代价的。因而,我之所以选择生态环境保护着门选修课,是为了增加自己对于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了解,能使自己在未来将它很好的与自己的专业课知识相结合,为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一份自己的努力。写这篇论文,即是对这大半个学期以来自己在这门课上收获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的整合。 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对于可持续发展不同侧重的定义 1. 侧重于自然方面的定义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一:生态文明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文明”这个理念的提出,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的第五个文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实质阶段,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

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的最新发展。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间,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第一,强调统筹各种生态文明的实现形式的共同推进。第二,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第三,强调采用市场手段实现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还提出新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

土木工程材料的可持续发展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 中文题目(土木工程材料的可持续发展) 副标题(土木工程材料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地位) 姓名 年级班级 专业 2013年 5 月

附件2:摘要页示例 摘要(3号黑体) 土木工程活动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生态坏境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其中,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土木工程材料是工程结构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对建筑结构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大多数的材料是一次性的,况且,我国是土木工程建设的大国,所有的建筑物,道路,大坝,铁路,港口等都将消耗大量的材料。土木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既要大力发展,以满足经济增,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注重坏境保护,节约资源,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4号宋体) 关键词:(4号黑体)土木工程,土木工程材料,可持续发展战略, ABSTRACT(3号黑体) Civil engineering is one of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most important human activity effect. Among them, the material is the material basis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 is the material basis and the technical guide of engineering structure,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structure, however, most of the material is disposable, moreover, China is the big country of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ll the buildings,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毕业论文

南阳师范学院20XX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研究完成人: 班级: 学制: 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录 摘要 (1) 1引言 (1) 2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1) 地理信息系统概念 (1)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2) 地理信息系统在实际领域的应用 (2) 3环境质量评价 (3) 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 (3) 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 (3) 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 (3) 4 GIS与重金属污染分析研究 (3) 样品采集与测定 (3) 测定项目和方法 (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 结果 (4) 4.4.1各功能区8种重金属污染样品所占比例 (4) 4.4.2各功能区单因子污染指数 (5) 4.4.3按功能区统计8种重金属含量的统计特征 (8) 结论 (9) 5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Abstract (10)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以南阳市某地区重金属污染分析为例 摘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涉及众多要素,同时又需要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空间格局。本文详细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其功能,综合论述了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应用,并结合实际,以南阳市重金属污染为例,利用GIS技术分析和研究污染状况,最后阐述GIS在此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环境质量评价; 重金属污染 1 引言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像我们国家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飞速增长的背景下,必然会带来很多的负面效应,近年来,自然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复杂的环境综合研究与管理,对环境信息的快速准确获取、空间信息分析和图形处理等要求,已经变得越来越受到重视了。而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运用GIS 技术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上,了解环境资源的现状和变化趋势,直观的表现当代环境资源状况,更好的让人们认识到环境资源变化的规律,从而为环境质量评价提供直观准确的数据资料,可以用来为环境质量评价服务。 2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概念 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应用系统,它能把各种信息同地理位置和有关的视图结合起来,并把地理学、几何学、计算机科学及各种应用对象、CAD技术、遥感技术(R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网络技术(Internet )、多媒体技术及虚拟现实(VR)技术等融为一体,利用计算机图形与数据库技术来采集、加工、管理、分析和表达地理图形及其属性数据。根据需要将这些信息图文并茂地输送用户便于分析及决策使用。地理信息系统既是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应用工程技术,又是跨越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其技术系统由计算机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论文)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指导教师:卢修元) 【内容摘要】水利是属于国家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建设指标,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更是关乎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水资源蕴含量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为6.76亿kw,可能开发利用的达3.78 亿kw,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国水资源开发程度只达到19.30%,与发达国家60%的开发程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的水力资源开发仍显得任重而道远。但是水利工程的兴建,特别是大型水库的形成,将使周围环境发生明显改变。因此避免或减轻不利影响,充分利用水资源,是水利工作者在进行水利规划建设时必须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问题对策的探讨科学发展 【正文】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农业、工业大力发展,对于电力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水利工程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大,过多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难免会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产生的影响。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在环境影响方面,与其他工程相比,水利水电工程有突出的特点:影响地域范围广阔,影响人口众多,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外部环境对工程也同样施以巨大的影响。目前,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环境问题已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制约性因素之一。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 .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大多数就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的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天然河流上需、修建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引起局部河断水流的水深、含沙量等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上游及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而水文、泥沙的改变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动力。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因为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水流迟缓等特点,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当水库蓄水以后,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温的变高就会对于鱼类的繁殖不利,尤其是对于下游的鱼类繁殖不利,导致推迟鱼类产卵期。其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最后,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该区域的气候及地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进入大气的水汽增多,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雾天增多,改变原来的气候。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2 .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及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完整版)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生态文明建设的公共行为关系 姓名:孙玉国 学号:1032001407988 指导教师:李亚兰 教学点:徐州广播电视大学 2011 年10 月20 日

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签名:孙玉国日期:2011年10月20日

目录 导语 (1) 主体 一、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意义 1、什么是生态文明。 2、建设生态文明于全球关系。 3、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公共行为观念。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做强做大生态经济。 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三、经济全球化的环境和公共行为研究 1、了解全球经济发展。 2、解读环境报告。 3、公共行为改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文仲.公众参与环保有新途径[N].中国环境报,2008-11-19(03). [2]万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N].人民日报,2009-04-06(01) [3]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M].储复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4] 薛晓源,陈家刚.从生态启蒙到生态治理[M]//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4-45.. [5]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0.

创新课的论文

创新课论文 ——材料创新 一、创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用创新这个词,创新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不然。通过这次创新课的学习,我们深刻体会到创新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对某件事物产生的一种新的想法,比如小到把家具或物品放在一个新的位置、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来处理一件事情,大到发明创造一种全新的东西、制作一套前所未有的方案,都是创新。 其实,“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中就曾提到过的,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的意思。但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引用国际上经济方面的创新理论。“创新”英文是“Innovations”,其含义,它一是指前所未有的,即像现在说的创造发明的意思;二是引入到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也叫创新。 江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思考教育问题就不能离开这个重大的课题,那么,什么是创新教育呢?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必须强调的是,创新是有层次的。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这里既包括前所未有的,如果少年发明家能出现也是非常好的事,更包括已有的,但对中小学生个体来说是前所未闻、前所未见的。这里,关键是使他们具有求新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而不是要他们时时处处搞发明创造。 二、新材料 1.材料及新材料的定义: 材料是可以用来直接制造有用物件,构件或器件的物质。其形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生态环境论文

课程名称:生态与人类生活主讲老师:牛红玉 学号:2014211859 姓名:李雨晗成绩: 论全球变暖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方法 摘要:如今,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原因,出现全球变暖的现象。这给人类和自然带来的影响已达到了不容我们忽视的地步,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本文阐述了全球变暖的原因,全球变暖给人类和自然带来的危害以及我们对此应该采取何种应对措施。 关键词:全球变暖原因危害治理方法 全球变暖已经越来越严重,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受严重危害。这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深入研究、探讨全球变暖问题对我们人类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1.全球变暖的原因: 1.1自然因素 主要包括海洋、陆地、火山活动、太阳活动、自然变率、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等 ,还有人说地球逐渐变暖是地球大气自身调节的结果。 1.2人为因素 1.2.1人口增长因素 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么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这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1.2.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不可否认,正是因为环境污染而产生了温室效应。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

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入射的太阳热量,但是又阻止地球热量的全部散失,从而能使地球的气温上升。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便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 1.2.3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影响,森林面积正在大幅锐减。森林的减少,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被吸收的量大大减少,从而加剧了全球变暖。2.全球变暖的危害 2.1.极地的冰川融化 气温升高,冰川消融,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增高,并且其严重性加大。 2.2海平面上升 气温升高,冰川消融,并且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灾难,饮用水也会受到污染。另外,还会出现海岸线后退、海水倒灌、洪水排泄不畅等情况, 进而影响航运、水产养殖业等[1]。海平面上升将使洪涝和风暴潮灾害增多,直接威胁沿海地区以及广大岛屿国家人民的生存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2]。 2.3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更频繁和强烈 这是由于海水温度变化,使得洋流出现变化,从而导致的气候变化。厄尔尼诺现象是当今人类最具挑战性问题,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越来越频繁,它对于海洋生物种群造成了巨大的生态后果,由其引起的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失。2.4极端气候出现频率增加 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 2.5生物迁移,生物多样性减少 由于气温升高,气候改变,生物迁移的目的是为了寻求适宜的温度和生存空间。

成都纳米材料项目商业计划书

成都纳米材料项目商业计划书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报告摘要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所谓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一般认为满足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一些关键材料也属于新材料的范畴。按材质来分,新材料可以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等四大类;按应用领域可分为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智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化工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等类别。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政府开始重视纳米材料和技术的研究,90年代中期之后,从事纳米材料生产开发的公司不断增多,社会资金投入也不断增加,纳米材料应用产业兴起。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纳米材料产业进入稳定、健康的发展阶段,各种包括纳米材料在内的新材料产业法规、标准也陆续出台,纳米行业从业者的外部环境逐渐变好,竞争更加有序。 该纳米材料项目计划总投资3189.9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357.2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3.90%;流动资金832.6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6.10%。

达产年营业收入8211.00万元,净利润1470.59万元,达产年纳 税总额828.10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61.47%,投资利税率72.06%,投资回报率46.10%,全部投资回收期3.67年,提供就业职位138个。

成都纳米材料项目商业计划书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论 第二章背景及必要性研究分析 第三章市场分析预测 第四章项目规划方案 第五章项目建设设计方案 第六章运营管理模式 第七章项目风险应对说明 第八章 SWOT分析 第九章实施进度计划 第十章投资情况说明 第十一章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第十二章项目总结

综合评价方法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 HUANJINGYUFAZHAN 5 郑一龙1,刘清林2 (1.山东优纳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0;2.济南市机动车污染防治监控中心(信息中心),山东 济南 250000)摘要:在近几年,各个国家对于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也逐渐加强了环保的治理意识,对环境开展科学评价也成了各界人士非常关注的话题之一。环境属于一项综合性的系统,所以对环境进行准确的评价,存在很大的难度。基于这一情况,就需要通过综合评价的方法,对环境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为环境的治理提供更多的准确的参考依据,为我们的持续性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关键词:综合评价方法;环境质量评价;保护;治理;应用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6-0005-02DOI:10.16647/https://www.360docs.net/doc/512417379.html,15-1369/X.2019.06.003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in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Zheng Yilong 1,Liu Qinglin 2 (1.Shandong Unate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Ji’nan Shandong 250100,China; 2.Ji’nan Motor Vehicle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 (Information Center),Ji’nan Shandong 250000,China )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various countries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gradually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has become one of the topics of great concern to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Since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constitute the environment and it is a comprehensive system,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accurately evaluate the environment.Based on this sit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d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o as to provide more accurate references for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provide important support for our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Keywords: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Environmental qualityassessment;Protection;Management;Application 1 环境质量评价中综合评价方式的重要作用 开展环境评价,就是通过不同的分析方式,合理分析环境监测得到的数据指标和相关信息,通过科学的方法开展工作。在进行环境评价的过程中,突发情况非常普遍,将直接影响到环境的监测工作。但利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得到的结果无法确保准确性,没有办法对整个环境评价工作进行分析。利用综合评价方式能够对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分析,通过先进的评价方式开展工作,及时找出潜在的问题,从而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实现环境评价的目的。并且,使用综合评价方式的时候,获得的数据信息具有更高的客观性,评价结果也更加明确,在环境评价的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2 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综合评价方式的应用 2.1 应用数学模型评价方式 (1)综合指数类型评价。环境属于一种比较复杂的现实体系,为了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就应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开展客观、全面的评价。通过应用综合指数的工作方式,结合实际的环境情况进行分析。比如:在评估环境保护工作的时候,应当结合环境评价的特点,建立以环境保护评价的目标,开展多层次的检测工作,使工作效果得到强化。在评价大气环境以及水资源的过程中,要对综合指数合理应用,基于系统性原则开展工作,使评价工作的依据性和准确性得到提高。 (2)模糊数学类型评价。模糊数学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工作人员应用该项方法进行评价的时候,可以使评价范围更加广泛,并可以结合不同的工作特点,选择最为合适的工作方式。在开展工作的实际过程中,基于模糊数学方式对问题特征进行判断及大脑识别,应用合理描述隶属度的方式针对过渡状态差异性进行评价。在后期开展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对环境保护的因素进行明确,结合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特 征开展后续的处理,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实施环境评价。在应用综合评价方式的时候,应当搭建评价模糊系统,并开展环境的模糊变换分析工作。工作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建立等价模糊子集,开展环境指标的量化分析,选择综合指标,结合具体原理,得到准确的评价结果,从而更好的开展环境保护工作。 在实际应用这一类型的综合评价方式的时候,需要把环境评价作为复杂的系统,并细化分析各类组成因素,结合不同的环境因素进行分组,形成阶梯层次结构。在实际进行环境评价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相互对比的方法,开展不同因素的管理和分析工作,对不同因素进行更加准确的判断,这样可以有效处理存在的问题,使服务的便捷性大大提高,从而强化应用环境评价方式的效果,提升工作效果。 (3)灰色系统类型评价。在开展环境综合评价的时候,灰色系统类型的评价方式能够在经济领域、气象领域以及农业领域中应用,而且对于不确定问题和有效的数据方面具有更加强大的优势。在开展环境评价的时候,可以使整体的管理效果得到强化,而且可以得到不确定和不完全的各类信息,这样能够有效提高结果的合理性和客观性,使当下的工作需要得到满足。 (4)层次类型分析方式。在进行环境综合评价管理的时候,对层次类型的分析方式一定要加强重视,合理进行应用,选择最为合适的工作方法,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解和支配。对整个过程要进行系统化的了解,合理、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不同方面的内容,并建立具有层次性的比较机制和判断机制。对不同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明确,完成结果排序后对问题进行处理。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实施量化指标的评价和管理工作,以此提高评价工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2.2 合理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论文

《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论文 环境保护与路色建筑 学院:林学院 专业:城市规划一班 姓名:张燕 学号:080313795 指导教师:赵红霞 职称:讲师 论文提交日期:2011年6月

环境保护与绿色建筑 摘要 提出绿色建筑的新概念,论述了绿色建筑的能源观、设计观和技术观。 关键词:环境保护绿色建筑设计技术 引言: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环境的恶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如何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地球上每一个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作为2l世纪的地球公民,我们有责任共同努力,提倡绿色建筑建造我们绿色的家园。 正文: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这就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其中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建筑是三者的综合体。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21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 一、何谓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主题论文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提出历程;问题;路径选择 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逐步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中国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总体的生态与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面对这种态势,必须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从多方面着手系统有序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使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 生态危机的产生虽然先于现代化的起步,但毫无疑问,现代化进程加剧了生态危机。当代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在享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福祉的同时,正越来越受到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1]。 (一)资源消耗巨大,能源利用率低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由于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中国每单位GDP 的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中国单位 GDP 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 (二)水资源缺乏,水质污染严重 中国是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共364座县级以上城市缺水。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近2800km 河段鱼类灭绝;湖泊中有三分之二以上受富营养化污染;淮河水系,80%水呈黑绿色,过半的河段完全丧失使用价值。 (三)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 中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表明: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2km ,其中,水蚀为165万2km ,风蚀为191万2km 。近50年,每年水土流失丧失的土壤

新材料论文

在信息爆炸的21世纪,世界上一切都好像春天来临时盛放的鲜花,种类繁多,特别是各种各样的新型工程材料。新型工程材料在诸多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是缺一不可的作用,例如人造骨在医学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新型建材在建筑工程中发挥着独到的作用等。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新型工程材料。 和大千世界的万物一样新型工程材料也有着它得天独到的特征。首先从起来原来说,它是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需要人为制造出来的,造物主没有给它特定的名字,于是我们人类就叫它新型工程材料。新型材料获得途径与传统(普通)材料不同新型材料是过去不曾有、自然赛中亦不存在的人造材料。传统的材料是利用天然原材料加以提炼、加工而成的0而新型材料是在研究并掌握了物质结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人类的需要通过对源子、分子等的选择、组合并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了得到的具有预期性能的物质。所以是人合成创造的,在新型材料的研究和制造中人们是主动的原因有以下3点。 (1)研制新型材料是出于人类的主观需要因而有明确的目韵要求。此点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新型材料的研究、试验和制造过程中因而是有目的的“创造”。 (2)新型材料的研制是在人类已掌握各方面必需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由于人类已经越来越多地掌握了物质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及由此对性能产生的影响因此新型材料的出现绝不是偶然事件也绝不是盲目的摸索而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在探索和创造新型材料有以下3种途径。①利用极限条件。如超高温、超高压、极低压等以获得有特异性的原子排列特点的材料。②通过形态和纯度的控制。如超细化、超薄膜化、多孔质化等设计和控制技术创造出具有高纯度、完全结晶、非晶态等极限状态的新材料。③材料复合。如金属、陶瓷、有机材料等的相互复合利用其复合效应开发高性能材’ (3)新型材料不像传统材料那样靠大规模、连续生产维持竞争能力它们一般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更新换代快而且品种变化频繁。 从科学方面来说,新型工程材料是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研究的。新型材料的出现是多种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和互相促进综合研究和进步的成果。是基础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与理化专业技术(如微电子、计算机、冶金学等)新成果交织在一起的成果。新型材料的研究、制造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是包括物理、化学、冶金学等多种学科综合研究和进步的成果。因此,其涉及面广,知识密度高。如果没有各种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指导或支持新型材料的设计、研究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了设想和设计也不可能制造出来。新型材料工业本身亦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新产业其产品—一一新型材料具有极高的附加价值。例如由精密陶瓷材料制成的人造齿售价高达l000万日元蝇而碳纤维达2万日元每kg钢材仅为100日元每kg,可见其相差甚远。 在性能上,新型材料具有高新性能,能满足尖端技术以及设备制造的需要。新型材料具有高斯性能。能满足尖端技术和设备制造的需要。新型材料是高新技术、高新设备得以完成和实现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例如,不需高压和钢瓶,也不需要低温致冷设备和绝热保护来贮存氢是一项高新技术是利用新能源——氢的关键。但是如果没有新型的贮氢材料,这一高新技术是不可能实用化的。光导纤维的开发使光纤通信这一高新技术得到实际应用, 高纯单晶硅半导体材料的研制成功,使集成电路问世,开创了微电子学这一新领域。而以新型材料砷化镓制作的电子器件比硅制器件的运算速度快5O倍,甚至高达100倍,从而可使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达到100亿次/8。所以新型半导体材料的出现才使对无线电波的控制有了希望。令人可喜的是一大批超轻质、耐高温、耐腐蚀、超高强、超电导以及耐超低温等极限材料已经成为航天、海洋、新能源、生物工程以及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主要应用材料。 从需求上,新型材料发展的驱动力由军事需求向经济需求转变。回顾20世纪由于国防和战争的需要核能的利用和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成为新型材料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人类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人类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已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环境 遭到污染,大气、水、土壤、海洋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物种濒危,人口数量激增、自然资源枯竭、温室效应等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这些问题大自然都给于了人类一定的报复,人类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人类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人类及其活动环境与发展生态要素社会影响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的环境,我们每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自然环境,是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我们需要的原料和能量,我们地球上的任何一种能源都来自于大自然,没有大自然我们就无法生存。随着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是,在人类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文明的同时,却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破坏、资源过度消耗和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严重威胁和阻碍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于是,人类不得不回过头来审视自己已经走过的发展道路,深刻反思沿袭已久的生存方式和思想观念,进而试图去寻找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全新的发展道路。这关系到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关系到每个国家和每个公民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关系到人类发展进步的前景等许多方面的问题,意义相当重要。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由于人类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限制,人与自然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众所周知,人类的童年对自然充满了畏惧和崇敬,她臣服于自然并完全依附于自然。那时人类最主要的就是生存,与自然作斗争,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对自然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这时人类的物质活动和社会生活都日益复杂化,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进入了新阶段,但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体上表现为自然支配、控制着人,人与自然仍处于和谐的状态,但必须看到人利用自然的能力正在提高,而正是这种能力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人类文明的转型,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伴随着文明的转型,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从人受自然奴役转变为人主导自然,大量的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改造自然的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人类从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对自然的改造程度超出了以前所有时代对自然的改造总和。但是一直以来人类一直追求经济的发展,人与人的关系占据主导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未真正被意识到,人类忽视了自己对自然的强大的作用力。 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与作用越来越大。现在,人类的足迹不仅几乎遍及整个生物圈,而且开始出现于太空与海底,扩展到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巨大系统。于是,人类有些忘乎所以,以为能够凭借技术而为所欲为。这样,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作用就被掩盖起来,直到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严峻事实和由此造成的生存危机,人类才不得不重新思考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人类对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大气污染。全球每年因燃烧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达55亿吨。全世界有好几亿辆汽车,每年将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和汽车尾气到大气层中。大量的工

生态环境的论文(精选3篇)

生态环境的论文(精选3篇) 生态环境的论文(精选3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WTT为大家收集的生态环境的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态环境的论文1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产业结构、公众参与、环境管理、队伍建设、环境规划、环境投资等方面对当前环境保护中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经济发展在给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享受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近几年来,通过环境保护与治理,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但环境保护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一、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环境保护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过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既矛盾又协调统一,是相互发展的整体。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环保工作的形势依然严峻,将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1、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提供的经济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GDP中三次产业构成是14.8%、52.9%、32.3%,低收入国家的三次产业构成平均为24.8%、25.1%、50.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少于中国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中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对资源的粗放利用,导致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的消耗巨大,生态环境透支十分严重。2003年中国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40%,而创造的GDP 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可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付出过高的环境代价,是大气、水资源等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之一。 2、公众环保参与度不高。公众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的社会基本力量,没有公众层面的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是不可想象的。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发布的《2005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报告显示:以百分制为刻度的中国环保民生指数为68.05分。这份报告数据显示,只有16%的公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完整版

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摘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人类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思考的问题,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文明才会继续,社会才会发展,这一问题,也是党中央一直贯彻的问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可见,生态问题不仅是问题还是难题,本文就是从生态建设的意义、目标、措施等方面的阐述。 关键词:生态文明 随着社会否认进步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意义 我们党创造性回答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的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南澳县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陆地面积平方公里,90%以上是山地,海岛岛屿沿岸水深10m以下的海域达平方公里,是优良鱼类、贝类、藻类的栖息地和繁殖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粤海明珠和东方夏威夷之称。然而记者乘船在海上航行40分钟到达南澳岛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13根浸泡在大海中的水泥桥墩从码头一直排向大陆;岩石泥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离开码头沿海岸向北,只见一处填海工地上大车在不断向海中填倒土石,挖土机正在把一棵棵树木连同泥土一块铲起,这座小山头已被挖掉一半填进了海里。据介绍这个工程需要挖山600亩,填海300亩。沿着环岛公路,记者看到了几处这样的填海工程,有的已停工,有的已填好并建设了油库、水泥厂等项目,但都是半截子工程,并没有开工使用。在岛上的后宅镇,几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向记者反映,县里在1997年征用了6亩多耕地给海关大楼建了附属设施,又在今年征用了1000多亩土地(其中有40余亩耕地),出让给一家公司建北门坑游乐园,使他们几户无地可耕了。 生态文明的发展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期待和利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