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研究 (4)

小学儿童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研究 (4)
小学儿童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研究 (4)

小学儿童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研究

裘索200205010106

摘要:本研究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ocsal Anxiety Scale for Children)和儿童孤独量表(Children’s Lonelsiness Scale)对城市、农村6所普通小学校的200名学生测查其社交情绪中的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结果表明:非独生子女的社交焦虑和孤独感都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农村儿童的社交焦虑和孤独感显著高于城市儿童;男生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略高于女生,但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儿童社交焦虑孤独感

一、引言:

社交焦虑指对社交场合和别人交流产生的恐惧,并产生一种回避行为,社交焦虑者有社交场合害怕被别人消极的判断、评价,同时产生消极的情感,如尴尬、羞耻、低劣感等情绪[1]。

孤独感是当个人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而引起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2]

社交焦虑和孤独感都是不良社交情绪,是儿童在同伴群体中感到不安的重要指标,对儿童身心健康和发展有严重的影响。

在社交焦虑研究中,尽管在1969年Watson和Friend提出社会问题与痛苦量表,但对这方面的研究直到80年代才展开,如1986年Benenson&Dweek研究发现,儿童社交失败后的自我判断与儿童的内隐特质观密切相关等。在我国研究中,周宝奎等发现二、六年级儿童的社交焦虑显著高于四年级儿童。在孤独感上的研究上,Peplau和Persman(1979)认为,社交孤立和社会关系的缺失将构成个体所期望的人际互动的不足,进而引发孤独。stokes(1985)考察社交网络变量与孤独的相关,还有与孤独有关的人格特征,研究表明孤独的人往往有更多的社交焦虑(Tones, etal, 1981, Hojat 1982, Russell, 1980, Clark and solano, 1992)[3],另外还有在儿童的孤独感的研究更多集中在比较父母离异儿童与完整家庭儿童还有关于不同社会地位儿童的孤独的研究,如周宗奎等认为被拒绝儿童孤独感最高,其次是被忽略儿童[4]。

本研究目的是考察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在儿童社交焦虑与孤独感上是否存在差异,儿童的社交焦虑与孤独感是否也存在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

二、研究方法:

2.1 被试

小学生被试来自于城市(成都和绵阳)和农村六所普通小学,共200人,施测后得完整资料181份。其中独生子女124人,非独生子女57人,男生94人,女生87人,城市109人,农村72人。

2.2 工具

由La Greca, Dardes等人编制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ocial Anxiety Scale for Children)该量表涉及社交焦虑所伴发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它包括两大因子,其一为害怕否定评价,其二为社交回避及苦恼,该量表cronbach的a值为0.76,两周重测信度为0.67。

由Asher, Hymel等编制儿童孤独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该量表的Cronbach 的a值为0.90,条目与总分相关值为0.50-0.72为使两量表统一,我们都采用五级记分法,得分越低社会焦虑和孤独感越强。

2.3 施测

对《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儿童孤独量表》按先后顺序随机在四、五、六年级各班进行并且向被试说明,本测验不会对学校造成不利影响。数据仅供研究之用,不作为对学校或学生进行评价的依据。

2.4 数据管理与分析

使用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三、结果

3.1 两量表的相关

对全体被试而言,儿童社交焦虑分数与孤独感分数的相关水平较低r=0.32。结果与Hymel等人的研究相似,表明这两项测量是可以区分开来的。181名儿童在社交焦虑上得分为34.641,标准差为8.198;在孤独感上的得分为63.18,标准差为11.05。

3.2 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在社交焦虑与孤独感上的差异比较

Falbo(1987.1988),Falbo和Poston(1993)研究发现[5],总体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并不存在差异,在我国研究中,

刘海鹰(2001)研究发现[6]:小学阶段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焦虑水平没有显著差异,那么,他们在社交焦虑与孤独感上是否也存在显著差异呢?

表一: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儿童在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比较

由表一可以看出:无论在社交焦虑还是在孤独感上,非独生子女在分数上都低于独生子女儿童,即非独生子女儿童社交焦虑与孤独感都强于独生子女且两者存在极为显著差异,这与Binyang(1992) 研究相似,但也并非与Falbo等研究矛盾,研究是从总的来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不大,但有可能在其他方面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如刘海鹰(2001)研究:独生子女小学生的冲动倾向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且有显著差异。

3.3 不同性别儿童的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比较研究

关于性别与孤独感关系上,结论不一,有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自我报告有更多的孤独感,Bory setll,1985认为,这种差异并非表明女性的孤独感实际上高于男性,而是因为男性不愿袒露自己的社交无能和消极情绪所致。

于是我们就这一争论比较不同性别儿童在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差异。

从表二我们可以看出,男生在孤独感量表和社交焦虑量表上得分都低于女生,即:男生社交焦虑、孤独感都高于女生,而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Bory setll研究相似,也证明了男生的孤独感确实高于女生,与国外的研究相同,说明它不存在文化环境的差异。

3.4 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在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的比较研究

儿童的生活环境不一样,也将对儿童的社交交往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也有研究表明:[7]富有的比贫穷的较少感到孤独。那么由于农村与城市的经济水平的差异是否会影响到儿童的社交焦虑和孤独感上?

由表三可以看出:农村儿童在孤独量表上和社交焦虑得分上都低于城市儿童且存在显著差异,即农村儿童比城市儿童更强的孤独与社交焦虑。这与国外的研究相似,也许这与经济水平确实有关。

四、讨论

4.1 独生子女儿童与非独生子女儿童的社交情绪差异

本研究表明:非独生子女儿童的社交焦虑和孤独感都高于独生子女儿童,这与以前研究认为独生子女往往比较矫纵,自私,较少独立性等不同。Falbo曾对1926-1984年间发表过的115项有关独生子女研究作过分析,结果发现独生子女在诸如控制能力、自主性、心理成熟等都优于同龄的非独生子女,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父母就有更多的时间教育独生子女,使其健康发展。Falbo和poston(1993)研究表明:中国的独生子女并不存在明显的所谓“独生子效应”,独生子女人格特点总的来看与非独生子女差异不大。而本文研究中,非独生子女儿童的社交焦虑和孤独都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儿童,可能是非独生子女在家有依赖性,到学校与同学相处不好而产生社交交往差,而独生子女儿童从小独立善于与人交往有关;另外,也因为我们选取被试中大多数非独生子女来自农村,而不能适应周围较单调的生活环境,而产生孤独感。Roseberg和Hyde发现,”独生子女效应”会随家庭变量、城乡变量而变化。

4.2 不同性别的社交情绪差异

Frank和Hymel认为,其实男生和女生的焦虑水平是一样的,只不过男生比女生更不愿承认,本研究发现,男生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都高于女生,但无显著差异,这与Frank和Hymel研究一致。而周宗奎的研究也表明,男生在焦虑水平上与女生一致,但孤独感高于女生有差异,可能与文化差异和工具使用有关。这另外可能是由于男生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不象女生主动的向自己的朋友倾诉,而维持自己的自尊,不愿与人分享有关。

4.3 社交情绪体验的城乡差异

在城乡差异方面,我们研究表明,农村儿童明显高于城市儿童在社交焦虑和孤独感上这可能由于我国当前城市儿童从小生活在社会迅速发展,各种关系比较复杂的环境中,从小就培养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对新奇事情反应快,赵延东(1995年)对武汉等三城市调查表明[8],城市的大多数儿童是独生子女,其比率高达98.6%。(我们研究也表明)独生子女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强,不容易产生社交焦虑和孤独感。而农村儿童由于他们与外境接触少,生活环境相对单一,一般说农村儿童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比较差,在自我意识发展、交往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另外有童玉英(2001)[9]的研究表明,从我国当前城乡的实际差异看,农村地区社会经济落后,教育水平较差,农村儿童的社会化水平与城市儿童社会化水平有一定差距。农村儿童由于家境相对不如城市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会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从而难以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或者说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产生社交回避形为,与其它成员交往频率较少,而有更多的社交焦虑和孤独感。

参考资料:

[1]、[2]、[3]、[5]、[7]《孤独心理研究回顾》李传银许燕《社会心理研究》199903(35—45)

[4]《小学儿童社会焦虑与孤独感研究》周宗奎范翠英《心理科学》200104(442—444)

[6].<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焦虑倾向的调查分析》刘海鹰《青少年研究》200101(26—27)

[8].<武汉市青少年的家庭生活状况》赵延东《青少年研究》199708

[9].《转型期城乡儿童社会化比较》童玉英《青年研究》200104(22—25)

儿童自闭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自闭症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马永骏 (石河子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新疆,832000) 摘要: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由美国临床学家Kanner提出。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研究者对自闭症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对自闭症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从自闭症的病因,自闭症的治疗两个方面介绍了自闭症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和分析了自闭症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闭症,自闭症的病因,自闭症的治疗。 引言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对自闭症进行详细的临床研究并发表第一篇研究论文的学者是美 国的临床医学家Leo Kanner。[1]他将一组行为特异的儿童命名为“early infantile autism”(早期婴儿自闭症)。他发现这些儿童有着极度的孤立,强烈的要求保持同一性,语言理解和表达障碍,对刺激的过度敏感,自发性活动类型的局限性。但是却有着超常的记忆水平,良好的认知能力。[2]但是仅凭对11个儿童的临床观察就得出自闭症的特点是不科学的。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将自闭症诊断标准列为如下4项:1.在各种情景下持续存在的社会交流和社会交往缺陷,不能用一般的发育迟缓解释。2.行为方式、兴

趣或活动内容狭隘、重复。3.症状必须在儿童早期出现。4.所有症状共同限制和损害了日常功能。[3]对自闭症更精确的诊断提供了帮助,但是自闭症的病因和治疗依然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1自闭症的病因 由于自闭症儿童的症状多表现为社会交流障碍,因此诸多早期研究聚焦于社会认知来寻找自闭症的病因[4],但是近些年来人们开始从医学,生物学等角度开始研究,并取得一定的进展。2.1生物学因素 2.1.1神经生物学因素 研究者通过MRI,ERP和HC(超声)的技术检验发现2到4岁的自闭症儿童的自闭症患儿多个脑区灰白质局限性异常肥厚(比正常肥大20%),额叶肥大最重,从额到枕肥大度渐小,枕叶与正常人无差别.[5]Courchesne等人通过研究推测自闭症儿童脑区的过度增长可能与脑神经元数目过多有关,而过多的神经元可能会阻碍各个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各个脑区之间的所构成的网络是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功能基础,自闭症儿童的早期临床表现可能与此相关。[6] 1.1.2遗传因素 自从Folstein等(1991)认为自闭症的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2 %, 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0 %[7],一些学者也随之做了相似的研究都得出相似的结果,因此自闭症可能有一定的家庭遗传因素。 2.2营养因素

关爱留守儿童的句子

关爱留守儿童的句子 导读:1、留住孩子。守护爱心! 2、爱心汇聚力量,真情共筑希望。 3、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我们和留守儿童共成长。 4、留守家庭安心,外出务工放心。 5、留守的是孩子。成长的是心灵!——留守儿童需要您的帮助。 6、关爱农民工,情暖千万家。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爱我幼以及人之幼。 8、一心为留守宝贝着想两耳会听得悦耳童音。 9、用心关爱留守儿童,让爱连接你我他。 10、关注留守学生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 11、关爱留守儿童,播洒爱心阳光。 12、同在一片蓝天下手心相牵助成长。 13、关注未来关注留守儿童;心系校园情系留守儿童。 14、让留守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 15、留守一份真情,奉献一片爱心其实你不孤独,因为有我们陪你度过。 16、关注留守学生,构建和谐社会。 17、留下希望,守住幸福,让儿童在快乐中成长。 18、关注留守儿童,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9、献爱心、共成长、关爱留守儿童。

20、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21、让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建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小家。 22、用爱心来接力为建设者加油。 23、我们多一份关爱,父母少一份操心。 24、雪中送炭三春暖,留守儿童盼关爱温暖孩子心灵,让留守之地阳光普照。 25、用心灵筑起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阶梯。 26、春风成就了建国人仁爱成就了国人根。 27、留下的是种子我们用爱心来呵护。 28、播撒我们的真爱,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 29、在这里,倡导少一些疯狂,多一些关爱身边的留守儿童吧。 30、关爱留守儿童,让世界充满爱。 31、关注未来关注留守儿童。 32、争**心妈妈,关爱留守儿童。 33、为留守儿童送上关爱,让远方父母安心在外。 34、关爱留守儿童,让社会的未来健康成长。 35、一样的蓝天下,一样温暖的家。 36、关爱留守儿童创建和谐校园。 37、流动的是人口,不变的是服务。 38、关爱留守儿童,让世界充满爱! 39、心系校园情系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调查研究 李杰,李阳梅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摘要选取 150名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儿童孤独量表”,考察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状况,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践依据。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总体水平较高;孤独感得分在性别上差异显著,男生高于女生;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孤独感得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到七年级后孤独感得分明显降低;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儿童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 0引言 孤独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孤独感还会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隔膜与疏离,而隔膜与疏离又会强化人的孤独感,久之势必导致疏离的个人体格失常。Weiss认为孤独感是当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1]。1954年,美国的一项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人的身心要想正常工作就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新的刺激,也就是说,人需要打破孤独[2]。然而儿童时期是形成人际关系的重要时期,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也有决定性的影响[3]。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进城打工的人越来越多,父母的离开让留在农村儿童的数量与日俱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指数也越来越高。孤独感是儿童基于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和友谊地位的自我知觉而产生的主观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是孤单、寂寞、失落、疏离和不满的,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这种消极情绪会使儿童感到诸如失败感、缺乏安全感、不被信任感等消极体验、甚至是抑郁、焦虑等情绪,还会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健康[4]。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在被调查时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每年在外务工时间累计达到6个月及以上,而被留在农村地区交由父母单方、祖辈、他人照顾或无人照

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方法

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方法 一、应用行为分析法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的Ivar Lovaas医生是应用行为分析法(ABA)创立的先驱者。1981年,洛瓦斯写了《发展障碍儿童教育》一书,该书是采用应用行为分析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参考书。1993年,莫莉思按照这个方法训练两个孤独症的孩子,取得了巨大成功,从此以后,应用行为分析法在美国越来越广泛地受到重视。 应用行为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简单地说,就是所有生物都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取他所需要的东西,得到的东西就是对他行为的奖赏,并会强化、巩固他的这个行为;如果没有一定的奖赏物,那种固定的行为也会逐渐消失。应用行为分析法的主要目的是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个体提供专门的强化行为干预。 1.应用行为分析的设想 所有的行为均被认为是适用于ABA的学习。在恰当治疗方式下,有利于个人和环境形成互动。如果在学生与环境之间取得恰当平衡,就会产生持久的行为改变。ABA鼓励通过新行为的建立来发展新的技能,通过教导新的替代行为来减少不恰当的行为。 2.应用行为分析的特点 一对一教学;早期训练,最好在3岁以前进行;在确定患儿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设计特殊的恰当的教学内容;需要一定强度的训练,给予频繁的学习机会,每周30--- 40小时,每次训练2~3小时(包括休息),每个项目5分钟,结束后休息1~2分钟;训练计划需要包括家长在内的治疗组来进行,一个治疗组每周工作合计达30~40小时。 3.ABA的主要治疗目标

(1)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包括进食、穿衣、个人卫生、上卫生间、适当做家务以及建立安全意识和行为。 (2)注意能力:主要是要让孩子能安静坐下来,认真做功课,能听从指令,与其他人共同注意同一个目标或内容。 (3)语言交流能力:训练孩子模仿发声,听从指令,提出要求,命名及进行有效交谈。 (4)模仿能力:练习模仿动作、发声模仿以及进行各种其他的复杂模仿。 (5)运动能力:包括大运动、精细动作及口肌训练。 (6)游戏能力:训练孩子能够做社交游戏,假想游戏,桌面游戏,互动游戏,团体游戏,练习音乐和歌唱等。 (7)学习能力:训练孩子能够分类、排序、配对,认识数字和字母,知道数量,进行数学训练以及阅读训练。 4.教学方式 分解式操作教学是由指令、反应和结果三个环节构成的,主要是要将训练的目标行为分解成多个小目标,分成很多小的步骤,逐步练习。在训练过程注意反复强化,并使用强化物和强化手段,以巩固训练效果。训练中,可以适当使用提示帮助孩子建立正常的行为反应。 二、心智解读 心智解读是建立在孤独症病因学假说“心理理论( theory of mind)”基础上、促进社交沟通及情绪管理的基础技能训练。 什么是心理理论呢?就是懂得自己的以及他人的心理状态(包括思维、情感、感知觉、愿望和意向等),以预测别人的行为,然后调节自己的行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孩子缺乏这种理解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导致他们出现明显社交

儿童孤独感与同伴接纳的关系论文

儿童孤独感与同伴接纳的关系论文 孤独感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比预期的更小或更不满意时,孤独感就产生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在缩短,而人与人之 间的心理距离在加大,匮乏的心灵沟通使处于文明社会中的现代人感受到了强烈的孤独感。个体的生存依赖物质和精神生活中与他人的亲密感和爱的联系,这种联系的缺失对个体生 活质量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孤独感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儿童存 在孤独感表明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某些缺陷。 同伴接纳是同伴关系的一个方面。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 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 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接纳作为儿童发展过程中的缓冲器,对其适 应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不仅需要获得同伴群体的接纳和认可,还需要在与朋友相处 过程中获得亲密感和信任感,并需要朋友的支持、帮助和肯定,需要朋友的安抚和陪伴, 这是普通的同伴关系所不能提供的。 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能够被其他同伴认同与接纳,能够与同伴建立起亲密的 友谊关系,与同伴分享快乐、烦恼,自然会降低儿童体验到的孤独感;而与好朋友之间的 矛盾和冲突,会让儿童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进而提升儿童的孤独感水平。而同伴经常会给 儿童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儿童可以在同伴中得到宽慰、同情,并能够宣泄自己的情感, 克服心理障碍和情绪困惑。儿童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健康的心 理是儿童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的必然要求。研究发现,孤独感 的产生与孤单、封闭、不和谐以及突遭挫折的环境、社会支持、同伴关系等有很大关系。 有研究也证明,同伴接纳性与孤独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儿童的社交地位越不利,同 伴接纳性越低,其体验到的孤独感就越强。综上,本研究采用量表和问卷对小学生孤独感、同伴接纳进行调查,分析小学生孤独感与同伴接纳的相互关系,希望对小学有针对性地开 展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帮助儿童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提供理论和 实践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张掖市民族小学3 -6年级各年级中随机选取1个班50人共计200名小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120人,女生80人。施测时采用统一的指 导语,由学生本人根据个人实际情况作答,以确保研究内容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6份98% ,其中有效问卷187份95.41% 。 1.2方法 1.2.1儿童孤独量表采用Asher等人于1984年编制的专用于3 -6年级学生的《儿童孤独量表》,该量表包括16个孤独条目其中10条指向孤独,6条指向非孤独和8个关于

中国孤独症儿童的发展与现状报告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 (概要) 意义: 这是一份汇聚国内外自闭症有关研究和发展状况的前沿信息报告,从自闭症最新的定义、诊断标准、权威的诊断工具、当前的病因研究、有关法律政策、科学教育服务、患儿家庭情况,到美国自闭症研究发展概况等,从各个方面展现了自闭症这个世界性难题的“难”之所在、“世纪之谜”的“谜”之所思,也提醒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自闭症的认识、关注、支持和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以促进中国自闭症康复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五彩鹿积累了十年的行业实践经验,集合国内外专家,几经探讨和修改,最终促成这一报告的发行。作为这个行业中的拓荒者,我们期望此报告能对中国自闭症行业的发展起到回顾总结历史、分析思考现状和发展推动未来的作用。 谨借此次大会机遇,发布报告中的一些相关梗概,望业内的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教: 第一章综述 一、自闭症概述 (一)自闭症的定义及核心症状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发育早期,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

碍。2013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简称DSM-Ⅴ),修订了自闭症的定义,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 (二)自闭症的研究与发展 国外自闭症的研究历史起源于1943年,美国霍布金斯医院的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发表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儿童自闭症案例的正式报告——《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而我国自闭症的研究始于1982年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陶国泰教授发表的题为《婴儿自闭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论文,其中报道了中国内地最早发现并确诊的自闭症儿童病例。 我国自闭症的研究目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涌现出一大批自闭症研究的专家学者。而媒体的大量宣传,使自闭症进入公众关注的视野,但总体还是落后于西方。报告对国外和国内自闭症的研究发展史进行了简介。 (三)自闭症的发病率 自闭症的发病率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原因还不能确定。 2014年,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最新统计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为1/68,男孩患病率为1/54。 我国尚未开展针对自闭症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有部分省市和地区进行过此类调查:2004年北京抽样调查结果为1.53‰;2012年深圳报道18-24月龄婴幼儿自闭症患病率为2.76‰;2013年广州开

留守儿童演讲稿--给“ 留守儿童” 支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

给“留守儿童”支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给“留守儿童”支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 同学们,当你们倍受父母呵护、尽情享受亲温暖的时候,当你们倍受老师关爱、徉于知识海洋的时候,你可曾想到,在同一片蓝天下,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尽享明媚的阳光。你是否想过,在我们身边,还有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远离父亲、远离母亲、和爷爷奶奶或其他的亲戚一起生活他们就是“留守儿童”。“留守”这个词,你一定会很陌生吧?但是,“农民工”这个词语,你或许并不陌生,因为我们的爸爸妈妈大多都是农民的儿女。许许多多的农民叔叔和阿姨们,他们为了养家糊口,为了赚钱谋生,不得已奔波于城市的每个角落,去从事最脏最累的工作。他们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却把千千万万个孩子留在了农村,成了“留守儿童”。同学们,你了解“留守儿童”吗?校园里,他们和我们一起上课,一起学习.如:我们班的张鑫、吕雪莹等同学。可是,在节假日里, 有人带他们去公园游玩吗?过生日的时候,有人给他们买可口的蛋糕吃吗灰蒙蒙的雨天,校门口有父母送伞来的身影吗在家里,他们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一起劳动.可你们知道无论是老师的关心爱护,无论是家人的关怀照顾,都不能代替爸爸妈妈给他们的爱。他们缺少爱的心田,变得孤独自卑,开始对学习失去信心;他们缺少爱的心田,变得柔弱无助,开始不愿与同学交流。他们有的性格内向,自暴自弃,有的甚至沾染了社会不良风气。他们是一个比任何人都需要爱的群体。

同学们,关爱“留守儿童” ,需要留守家庭给他们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关爱“留守儿童”,需要学校社会给他们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关爱“留守儿童”, 需要我们每一位同学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奉献一份爱心,投入一片真情! 同学们,让我们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手牵手,心贴心,共同为“留守儿童”支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播撒我们的真爱,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播撒我们的真爱,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远离家乡,用勤劳和智慧,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贡献着力量,一年到头都难以回家一趟。让留守在家里的他们备受思亲的煎熬,他们就是我们那一群小伙伴“留守儿童”。童心,是一轮满月,本应盛满欢乐,装满天真和母爱,在同一片蓝天下幸福无忧无虑地成长。但是,他们不能像同龄伙伴那样欢绕在父母周围,只有独守家乡的那轮明月,遥想都市的繁华;他们胸前飘着和我同样鲜艳的红领巾,脸上却少有那童年灿烂的笑容;他们的心啊,犹如残月,只见残不见圆,遥远的亲情,留下太多的惆怅。爱心,充满力量。这力量,它能让我们精神抖擞;这力量,从你我的眼里轻轻释放;这力量,在你我的指尖悄悄流动。这力量,能使人感到这个社会的温情,能使周围的人受到教育和影响。红领巾,在胸前飘扬;少先队,是团结的榜样!手拉手,共进步!肩并肩,齐向前!我们应该分享彼此的快乐,分担对方的烦恼,在生活上帮助、情感上沟通、习惯上培养、品德上塑造,把雷锋叔叔的精神发扬光大, ,燃起人与人之间爱的光芒。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文献综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得到持续发展,社会转型和城市化发展使得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落差拉大,人口迁移和流动日益频繁,大量农村中青年为了改变生活困境、提高生活质量而远赴发达地区务工,而他们的子女则因为多方面原因滞留家中,因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6102.55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父母的远离深刻影响着这些儿童的生活与学习,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本综述搜集整理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初步进行一个梳理,希望有利于理清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以方便后续学者的研究。一、概念界定 虽然社会各界给予农村留守儿童高度关注,并且进行多角度的报道,然而就“留守儿童”这一概念仍然缺少清晰的界定和明确的定义(璐叶敬忠,2009),根据不同的研究实地取样情况,以及不同的研究着眼点,对留守儿童的概念也有着不一样的定义。 (一)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共识 就概念而言,学者均认为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被留在农村家乡的儿童。有学者专门就留守儿童的

概念进行研究,指出目前国对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是以流动儿童为参照的,同时指出,留守儿童比流动儿童复杂的多,因开阔视野,从多个维度来界定留守儿童的概念(林培森袁爱玲,2007)。 (二)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分歧 当前对于留守儿童的的概念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定义。 1.父母外出现象 现有的研究对于这一标准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是其父母双方长年外出而被留在家乡的儿童才可称为留守儿童;当然大多数学者认为,父双方只要有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人照顾的孩子就可称为留守(罗静等,2009)。 2.留守时间 就留守时间而言,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角度。有的学者描述过于模糊,如方用到的是长年外出这一词;也有学者用了具体时间,吕绍清则以半年作为标准。然而究竟是以一个累加的时间还是一个连续性的时间,并没有明确的研究。 3.儿童年龄维度 现有研究对于儿童年龄维度的使用差别较大,丁杰、吴霓等认为在6~16周岁之间;吕绍清则认为在读初中或小学阶段;方认为在未成年阶段;段成荣、周福林认为在14岁以下;于小燕则认为在4~16周岁之间。 4.留守地域 留守地域是其留守状态的一个体现(璐叶敬忠,2009)。一般人

小学生成长中心理困惑问题与对策

小学生成长中心理困惑问题及对策(2010-04-30 07:54:50)转载▼标签:教育心理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分类:学生心理研究 小学生的心理还处于不成熟时期,有很强的可塑造性,同时也具有存在不确定性。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心理困惑,有些困惑能够被学生自身正确理解并得到解决,但仍有许多困惑是他们无法理解和难以克服的。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这些困惑将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隐患,甚至将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作为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明确和把握学生成长中心理困惑,进而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心理困惑是极为重要的工作。 一、小学生成长中主要心理困惑与原因 探索学生心理困惑,就应先了解何谓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准确把握心理困惑的涵义,从而分析学生成长中心理困惑的原因。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将人类健康定义为:“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上没有疾病,也指没有心理障碍、不虚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i]1946年第三届世界心理健康大会对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的状态[ii]由此,笔者认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应

理解为,有创造力;具有了解自己的能力;能够合理表达自己情绪;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力;能积极的适应周围环境;人际交往协调;有健全的人格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根据心理活动的原理,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健康发展,增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而开展的目的明确、设计系统的教育活动。[iii] (二)小学生主要心理困惑 我国教育学学者姚鑫山把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心理轻微失调,包括厌学、自卑、依赖、任性、孤独等;第二层次:轻度的心理障碍,包括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等;第三层次: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精神病性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等[iv] 本文主要探讨第一层次的心理困惑问题。 目前,中小学生心理轻微失调主要集中于学习和人际交往两方面:第一,小学生学习方面的困惑 小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心理困惑主要体现为厌学。厌学心理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从而逃避的一种心态。其主要表现有打瞌睡、闲聊、做其他的事、侵扰、闲荡、发呆、玩铅笔、橡皮等文具等。其中,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差造成的心理压力两方面的问题为比较明显的心理困惑。 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有的是由于儿童身心发展必然规律导致的。比如小学生学习本身就具有目的性差、精确性差、坚持性差等特点,他们

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康复现状 2

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康复现状

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该症状也是一类以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孤独症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孤独症儿童康复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做好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工作,探索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工作模式和方法,对近年来儿童孤独症的病因研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常用临床治疗方法、康复训练干预手段、疗效等研究现况进行综述,为儿童孤独症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

儿童孤独症(自闭症)属于广泛发育障碍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基本症候群。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患病率约为儿童人口的0.2%~0.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孤独症的康复治疗亦强调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综合治疗。目前公认有效的治方法是特殊教育及行为矫治。应用的原理是行为分析法(ABA 法),综合治疗段主要有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行为矫治、感觉统合疗法、听觉统合疗法、语训练、认知训练、综合主题教学、音乐疗法等。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将特殊教育与康复融为一体的康复方法被广泛应用。 1 孤独症概述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环境改变,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康复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又称为“Kanner三联症”。同时伴有智力异常、感知觉异常、兴趣单调、多动和注意力分散、自伤行为及情绪方面等特征。正因如此,他们不能和周围的社会群体建立正常的关系,缺乏交流沟通的兴趣和动机,对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冷漠。语言交流是沟通的工具,言语和语言障碍使孤独症儿童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雪上加霜。任何一个个体都不能脱离社会这一大的环境而独立生存。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提供了新的残疾分类标准,为我们认识残疾、发展康复事业,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中,能力障碍用活动来替代,由此导致的残疾用活动局限表示;社会性利用用参与来替代,由此导致的残疾用参与局限表示。孤独症即为参与局限。其中的环境因素及支持系统的引入、交互作用模式、重视个人体验为我们认识孤独症,对残疾儿童的评价、康复提供理论支持。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有完善的康复医疗设备及康复资源。2病因 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 遗传因素对孤独症的作用已趋于明确,但具体的遗传方式还不明了。 2.围产期因素

做好积极的引导 与孩子一起面对社交

分享: 做好积极的引导与孩子一起面对社交恐惧 成年后的人际关系状况,往往与幼年时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幼儿时期就要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 那么造成“儿童社交恐惧症”的原因有哪些? 1.不和谐的家庭氛围; 2.不愉快的社交经历; 3.父母的错误定义、轻易地贴标签。 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一个和睦的家庭对于孩子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据统计,儿童心理创伤多来源于家庭内部爱和安全感的缺失,而且形成创伤的年龄越早,对一个人的心理影响越大,甚至会影响终生。 另外,有的家长不能接受孩子在别的孩子面前吃一点儿亏,见到孩子们之间争吵打架,就要立即亲自出马干预,或指责对方,或找上门跟大人理论,或找到学校向老师告状。 他们的动机是爱自己的孩子,实际上却阻碍了孩子自己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渠道。 帮助孩子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恐惧感的方式: 1.肯定孩子的恐惧的心理(他是害怕的、而且这种害怕不是你能够理解的、他的害怕的程度也不是你能够想象的) 2.引导孩子说出他们的感觉(他在害怕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有没有发抖啊、有没有需要跳起来啊、.......等等,然后让孩子说出他希望怎么去应对) 3.打开孩子的心扉,了解孩子“恐惧”的郁结;(恐惧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只有找到问题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4.一起进行家庭活动增进沟通交流、陪伴孩子、拉进亲子距离;(陪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会让孩子安心,愿意亲近父母;通过家庭活动,大家在一起可以彼此倾诉自己的困扰,寻求鼓励和帮助,减少自己的压力。) 5.让孩子和同龄人交往;(孩子害怕和同龄人交往,是因为父母轻易地给孩子贴上了标签,并害怕孩子在社交中受到伤害) 6.带孩子走出家门,去了解更广阔的世界;(孩子走的越远,看的越多,了解的世界更大,才会更开朗,更能从根本意义上克服对社交的恐惧。) 7.家园配合。(家长和老师的作用不可或缺) 做好积极的引导与孩子一起面对社交恐惧。 我们一定要做到先跟随再引导,跟随与引导是很不一样,先跟随是因为我们会在后面,孩子在前面,我们可以成为他的倒后方,我们也可以看到孩子即将面对的全景,也能仔细的看到孩子即将遇到的场景,跟随的话我可以知道孩子对什么东西比较感兴趣,他在哪里会停顿,它在哪里会思考,所以跟随比引导或者领导更重要。蒙台梭利最惊要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一定要跟随孩子,而不是处处的引导孩子,为孩子安排一切,这一切又不是孩子熟悉的,所以才是最可怕。 陪伴孩子的时候以下三点很重要: 1.看见孩子的全部;(不是只看到一部分在做什么,而是要感知他的感知,并与他同在。) 2.等待孩子告知;(等待孩子的告知好过你提前噼里啪啦啰嗦一堆,跟随孩子的话题) 3.肯定孩子的情感(帮助孩子表述出他的心里感觉)父母温暖的陪伴,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好的孩子离不开父母的付出,只有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和爱,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 1、每天多点亲子时光,爱才会更加温暖。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 迟雅 一、自闭症儿童的发病率 我国自闭症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中国公益研究院2014年4月1日发布的《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显示,我国自闭症患儿数约为164万人,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精神疾患首位。 2016年3月9日,《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中国自闭症患病率和世界其他国家相似,约为1%,自闭症患者总数已经超过1000万人。0~14岁儿童患病者达到200万。 二、自闭症儿童的受教育情况 目前,我国的统计数字显示:65%以上的社会群体不能正确认识自闭症,75%以上自闭症儿童在6岁以前未能被及时确诊,90%以上的自闭症儿童无法接受正常教育。 为什么自闭症儿童无法接受正规教育呢?因为他们在患上自闭症以后,精神发育就跟不上了,出现了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再加上他们有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和人际交流障碍,所以,无法适应正常的学校学习生活。 现在,全社会对自闭症的了解还很少,这方面知识的普及程度还很低。最先发现孩子问题的多数是家长,家长发现孩子不正常以后,他们心理上不愿意承认,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周围的人也不了解自闭症及其危害之大,也有些人虽然知道孩子不正常,但是为了不让孩子家长伤心,便挑好听的说,经常会说:孩子有早长也有晚长的,你们的孩子就属于晚长的那种,属于大器晚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念正确,还会举出一些例子来,比如爱因斯坦当年是四五岁才会说话之类。反正这样说也不需要负什么责任,而且家长听得也顺耳。于是家长也认为似乎自己的孩子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甚至很可能像爱因斯坦,自然也就无意于孩子的诊断与治疗。等到孩子该上学的时候,已经没有能力接受正规的教育了。于是,城市的自闭症患儿只能去特殊教育学校了,而农村的自闭者患儿一般都在家里散养。特殊教育学校招收的自闭症孩子,一般只招收8周岁以上的。自闭症患儿的最佳治疗时间是3~6岁,8周岁自闭症儿童已经错过了治疗与训练的最佳时期。这部分人将成为家庭和社会永久性的严重负担。 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行为训练、干预及个性教育,约有10%的自闭症儿童能够完全康复,约20%虽然达不到完全康复水平,但是可以完全自理,还有近25%的儿童可以达到生活自理的水平。这三个数字加起来就是55%。如果能够实施“医教结合”,早发现,早实施心理干预,实行医教结合,将“开窍疗法+四环节行为训练”全面应用到自闭症的治疗当中去,前景会更好。尤其是那些属于“五软”、“五迟”的儿童,干预越早,效果越好。我们曾经干预过一名小男孩,在28个月的时候被诊断为自闭倾向,30个月的时候再次复查,仍诊断为自闭症。我们在30个月的时候开始实施开窍疗法,从解决身体的一些不良症状入手,包括治疗肾积水、尿频尿急等症状,很快孩子的亲社会能力大大提高,社会功能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逐渐得到改善乃至最终消失。 因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比如全国妇联及其所属家庭教育学会,在广大的城市和农村,通过各级组织,大力实施自闭症患儿普查,发现问题后,及时实施开窍疗法和四环节心理训练,必将为自闭症问题的解决开创美好的前景。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实施情况 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阐述,分别是学习环境、课程、教学策略、技术。 1、自闭症儿童的学习环境

温暖关爱培育——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温暖关爱培育——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作者:涂敏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第19期 涂敏 (九龙坡区西彭镇第三小学校重庆九龙坡400039)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于是在农村地区出 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一”留守儿童”。重庆市把关爱留守儿童列为了十大”民生工程”之一, 九龙坡区也提出了”建设经济发展好、城市形象好、民生保障好、文化内涵好、社会管理好、 党的建设好的美好九龙坡”的宏伟蓝图。怎样做好留守儿童的照顾和培养工作,落实好这一民 生保障,解除外出务工群众后顾之忧,是九龙坡区农村学校教育发展思考的重点问题之一。 西彭三小地处农村,留守儿童较多,最多时占到了学生人数的40%左右,学校在”温暖、 关爱、培育”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以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这一民生工程为突破口,为努力打 造”建好寄宿制学校,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的办学特色,保障留守儿童幸福成长,让所有孩子 的生活充满阳光,学校走出了一条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的探索之路。 一、建立档案信息记录成长过程 每学期开学、放假时,对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进行认真凋查和登记,为每个在校 留守儿童建立专门档案和联系卡,详细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现监护人的姓名、职业等信 息。学校安排德育处负责建档及管理工作,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 关内容,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了成长档案和成长记录册,掌握每个留守儿童的个性情况,以 便进行针对性教育培养。 二、建立管理制度规范关爱工作 为做好留守儿童管理工作,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制定并逐步完善了留守儿童 管理工作相关制度,如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监护人联系制度、结对帮扶制度、沟通交流制 度、家访制度、亲情连线制度等,确保留守儿童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促进了留守儿童管理工 作的规范化、常态化。 三、建设寄宿学校营造温馨家园 在上级的关心和重视下,学校装修了”阳光公寓”,添置了洗衣机、电视、电脑、热水器、 沙发、床铺、床上用品等设施设备和生活用品,改善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条件,学生可以 全免费拎包人住。同时,学校安排安排干部通夜值班,了解住校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解 决住校生的各种问题;安排教师在晚自习时间辅导学生学业、作业;安排生活教师培训学生的 生活能力,进行日常管理。经过老师细心周到的服务和管理,孩子们在学校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得到了培养、教育和锻炼,实现了生活自理、学习自主。 四、建设活动阵地丰富课余生活 1.积极建设”心灵之约”网站。学校利用计算机室和部分教师办公室,设立了亲情视频聊 天室,留守儿童和住校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在亲情视频聊天室与父母”面对面”交流。

一例特殊儿童社交困难心理咨询案例

一例特殊儿童社交困难心理咨询案例 摘要:这是一例特殊儿童因为社交困难而引起自卑、社交恐惧的案例。本文阐述了对求助者心理诊断和心理疏导的过程,主要采取了系统脱敏法。经过治疗,求助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心理自卑,能够主动参与社交活动,达到了心理咨询的目标。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一)基本资料 钱某,男,10岁,浙江省杭州市新湾人,某小学三年级学生。近期在校情绪低落,沉默寡言,在家容易发脾气。晚上难以入眠,不能静下心来做事,班级活动也很少参与。当同学在他身边玩耍时,他总有莫名其妙的敌意,故意辱骂同学,与同学发生纠纷,但事后又感到后悔。班主任老师发现他存在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希望通过心理咨询,帮助他改变现状。 (二)既往生活史和当前生活场景 钱某出身于普通农村家庭,独生子女,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但父母都比较宠爱他,他的要求一般都能满足。上学前班的时候能够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参与班集体活动。小学一二年级也能够在行为习惯上和同学们保持一致。 在钱某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奶奶去世了。钱某明显意志消沉,下课的时候也较少参与同学们的游戏活动。在三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之后,全班同学分组进行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因为钱某表现不佳,影响了小组的成绩,组员周某觉得很生气,认为钱某是故意不好好表现,然后钱某和周某就发生了争吵。事后,在班主任老师的调节之下,周某向钱某道歉,二人和好,但钱某在学校更加封闭自己,形单影只,几乎不再参与同学间的活动。最近班主任老师发现钱某,与人交谈时言语举止不自然,经常逃避他人的眼光。家长也反映,家中情绪烦躁,睡眠不好。 (三)既往健康状况和咨询史 钱某身高1.2米左右,体态瘦弱,在小学一年级下学期被确诊为智力中度低下,身体无其他重大疾病,家族内其母亲也存在智能不足的情况,无精神病病史。 在小学一二年级时曾接受过心理辅导,主要侧重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帮助自理生活。但未涉及人际交往困难方面的问题。 二、问题评估与分析 (一)主要问题评估 求助者感知觉正常,情绪比较低落,思路清晰,知情意协调一致,人格完整,相对稳定。 (二)分析与诊断 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 2.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情绪低落、抑郁、睡眠障碍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求助者心理问题因现实负性事件引起,反应强度不甚强烈,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之下,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标准看,病程只有一个多月,时间比较短;排除器质性疾病所致。 3.根据以上依据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三)该来访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

孤独症康复教育学习心得

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校本培训 学习心得 李垌 2017.04

通过一系列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的培训学习,我们知道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交流、社交、行为。由于孤独症是一个广泛发育性障碍,没有一个自闭症孩子的症状表现是一样的。因此,作为特教老师的我们对于孤独症儿童的这些特殊表现,比如重复对方说过的话或者重复电视里看到的广告语等,要接纳,要尊重他们。 尊重孤独症儿童要求我们善于发现儿童的“敏感期”和他们的内心世界。例如:有些孤独症儿童总喜欢看抽水马桶,一次又一次按开关、不停的开关门、喜欢在手里抖动一张新的纸。我们通常认为这是孤独症的典型特征、刻板行为、怪异行为。而正确的做法则是需要我们能够看到行为背后掩藏着的欢悦思维。如:他想弄明白按钮和水漩涡的关系,想知道按钮和声音、水和声音的关系……帮助他们了解各种事物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了解事物呈现的多样性。很多孤独症儿童在某一时期表现出对文字、画画、电脑、音乐感兴趣,我们应注意加以引导,使兴趣发展成技能。教育应该是对儿童生命的正常扩充与积极的帮助,而不是去损害,也不是去窒息他们的身体和心灵。 尊重孤独症儿童要求我们以敏锐的目光去察觉孩子的困难所在。如:一个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孩子,哭、发脾气、不服从指令出现抵抗行为……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渴?饿?累?不舒服?有需求?更为准确的做法应是,细心捕捉从孩子身体各方面表现出的不同动作,判断

他的问题,给予适时、恰当的帮助,也就是说真正理解孤独症儿童的困难并把他们的最大利益放在自己心上。允许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给与一定的自由空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少批评指责,不惩罚。 另外要学习和掌握DTT训练方法,通过一对一的行为训练模式,改善孤独症儿童的障碍症状。 只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的走入他们的世界,进而改变他们的行为问题,使得他们能有一个明朗的未来!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是进行自我能力培养,以及提升自己的一个重要方式,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欢迎阅读查看。 篇一、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今天,我们的大学赴县帮扶教育社会实践营队一行13人来到了县镇村。今天来到储潭村是想要看望村里的留守儿童,陪他们玩玩游戏,聊聊天,教授他们一些知识,了解下他们的生活,也给他们讲下自己的大学生活。在这次储潭村教育服务活动过程中,我们经历了许多事情。这些事情让我们心情心态随着加以转变 每当看到一群群孩子们背着书包的样子,总会想到自己小时候。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生活水平的的不断提高,家庭的胆子跟着加重,许多家长迫不得已背井离乡,抛下年迈的父母以及年龄尚小的孩子而外出打工。他们也有不情愿,但为了维持生计而被迫于自己的孩子天各一方,这却苦了对世界好奇的孩子们,没有了父母那温暖的怀抱,却要自己独自面临成长路上的风风雨雨,孰知这对还小的孩子们是一个怎样的事实。 年幼的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大小与老一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给他们那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多大的心灵创伤。而作为新一代年轻的我们,他们眼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理所应当尽自己所能,给予他们帮助。我们少玩几次游戏、少逛一次街,也许就能给他们多买一件新衣服,多买一个文具盒,用我们的关爱填补他们内心的缺失的爱。 在村村长的带领下我们拜访了当地八户留守家庭和留守儿童,根据村长介绍,村里大多数青壮年都在外打工,只有农忙的时候才会回来帮助家里务农。留在村子里的大多都是

妇女,老人和儿童。每到一家,迎接我们的都是一张张纯真可爱的小脸,纯真可爱水汪汪的大眼睛。 其中一个孩子给我的印象很深刻。他有着一双稚嫩的脸庞,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脸上有点肉肉的,可爱又活泼的孩子张梦玲。她对我们的到来也有些吃惊,一开始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是通过慢慢的交流,他们也露出来孩子的天真和我们聊了起来,父母和姐姐都去武汉打工去了,自己一个人和奶奶一起住。通过这些问题的交流,渐渐的我们也成为了好朋友,她亲切的叫我哥哥,我很感动。通过我们的活动,让孩子们也知道,尽管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但仍然有很多的人在关心着他们,让他们的心里多了一份温暖。 岁月伊始,未来的日子还长,在我们的空余时间,真真切切的走进孩子们,给孩子们的童年更多的关爱。我们细微的一小步,就能促进社会的一大步,我想用我们的微薄的力量,让更多的孩子得到爱与保护。我将亲力亲为的为梦玲小朋友带去童年的快乐,让她快乐得成长,拥有美好回忆的童年。我们要用关爱、用亲情去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氛围,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并让每一个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不再无助,在学校同样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通过这次三下乡我相信我会渐渐地让身边的人也关注起身边的儿童,让他们也能得到一样的关爱,一样的健康快乐的成长。 篇二、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调查时间、20XX年1月25-20XX年2月6日 调查地点、xx乡村 参与人员、谢建业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大多数人选择外出打工,将自己的孩子留给老人或亲戚照看。农民的收入虽然提高了,但是孩子却失去父母的爱,学习无人监督和指导,孩子的教育成了问题。

留守儿童孤独感研究

农村儿童孤独感研究以湖北省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作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结论却呈现出极大的差异,甚至截然相反,多数研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总体情况令人堪忧(王东宇、王丽芬,2005;郑楚亮,2007;徐为民,2007;袭开国,2008;赵时,2010等),但也有不少指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相比,心理健康水平没有差异(周宗奎,2005;岳慧兰,2006;刘鹏,2007;张若男,张丽锦等)。本文主要从儿童孤独感方面来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选取蕲春、黄陂、黄石地区的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男生838名、女生593人;留守儿童1016人、非留守儿童415人。调查年级选取小学四五六三个年级,初中七八年级,为调查对象。 表1-1儿童心理调查分布(单位:N) 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纪八年级合计性别 男57152123304202838 女6110466214148593 类别 非留守儿童236658165103415 留守儿童951901313532471016 二、儿童心理健康基本状况 儿童孤独感是由AShier等人1984年编制的3-6年级儿童孤独量表改编而成的(Asher,SR,Hymel,s,renshaw,pd.Loneliness in children.Child development,1984,55:1456-1464);儿童孤独感有效测试1354份,均值37.80,众值38,极小值18,极大值80。在儿童孤独感方面,正常的占32.3%,有点孤独的占43.9%,很孤独的占20.3%,特别孤独的占3.3%,严重孤独的占0.2%(图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