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和细胞形态特征的比较

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和细胞形态特征的比较

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和细胞形态特征的比较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形态结构

第一节细菌 一形态 (一) 形状:基本形状 球状----球菌杆状---杆菌螺旋状----螺旋菌 1.球菌 基本形状:圆球形、扁圆球形、椭圆球形 种类(依子细胞的空间排列方式分): 单球菌一个方向分裂子细胞分散 双球菌一个方向分裂子细胞成对排列 链球菌一个方向分裂子细胞链状排列 四联球菌二个方向分裂,子细胞田字形排列 八叠球菌三个方向分裂,子细胞立方形排列 葡萄球菌多个方向分裂,子细胞葡萄状排列 2.杆菌 基本形状 杆状 圆柱状 同一种杆菌宽度比较稳定,长度易变 种类 与工农业生产关系密切 大多数杆菌菌体分散存在,如鼠疫巴氏杆菌、大肠杆菌、麻风杆菌、痢疾志贺氏菌 有些呈链状排列、栅状排列、八字形排列,如苏云金杆菌。 3.螺旋菌 基本形状 弯曲杆状 包括 o弧菌菌体弯曲呈弧形或逗号形,如霍乱弧菌 o螺旋菌菌体回转如螺旋状,如红螺菌 (二)大小 单位 微米 1mm=1000μm 球菌大小以直径表示:0.5-2.0微米 杆菌宽度与球菌相似,长度:0.2-8.0微米 螺旋菌大小以菌体两端点间距离表示 (三)影响细菌形状和大小的因素

菌龄 环境条件 o环境条件适宜的幼龄菌,表现正常的大小和形态 o环境温度偏高、营养条件失调的老龄菌,菌体萎缩 二、细菌的细胞结构 所有的细菌都有共同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 o原生质体(细胞膜、细胞质、原核) 某些细菌有特殊结构 o如鞭毛、荚膜、芽孢等 (一)基本结构 1.细胞壁 ·功能 a)维持细胞外形 b)保护原生质体,在渗透压不宜的环境中保持生命力 Gram staining 1884年丹麦医生C.Gram 涂片→结晶紫初染(紫色)→碘液处理→乙醇脱色→复红复染(红色) 除支原体、螺旋体、细菌L型外,所有原核生物均有细胞壁,可区分为Gram阳性或阴性菌,两者在化学组成及细胞壁结构上差异显著 可能原理 结晶紫-碘复合物 o阳性菌壁厚,肽聚糖含量高,结构紧密,含脂量少;酒精脱色,肽聚糖不溶于酒精,紫色不褪,复染不能进行 o阴性菌相反 肽聚糖是原核生物细胞壁特有的化学组成,青霉素等能破坏其结构或抑制其合成 2.细胞膜(细胞质膜) 功能 a)物质转运与营养作用,渗透屏障 b)呼吸作用与生物合成作用中心 化学组成 蛋白质 60-70% 磷脂 20-30% 多糖 2%

常见微生物菌落形态

菌落特征比较 菌落特征比较: 细菌:湿润,粘稠,易挑起 放线菌:干燥,多皱,难挑起,菌落较小,多有色素 酵母菌:湿润,粘稠,易挑起,表面光华,比细菌的菌落大而厚 霉菌:菌丝细长,菌落疏松,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 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起 细菌:一般形成较小的圆形菌落,颜色有白色、黄色等,表面光滑或不光滑 放线菌:菌落背面有同心圆形纹路。这点可以和细菌菌落区分。 酵母菌:菌落为淡黄色,光滑,半透明,比细菌菌落大。 霉菌:菌落大型,肉眼可见许多毛状物,棕色、青色等,可见黑色的分生孢子群。 对于科学实践中鉴别微生物种类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菌落形态图片.专业.整理.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BP琼脂上典型特征金黄色葡萄球菌呈圆形 , 表面光滑、凸起、湿润 , 直径 2 ~ 3mm 。灰黑色至黑色 , 有光泽 , 常有浅色 ( 非白色 ) 的边缘 , 周围绕以不透明圈 ( 沉淀 ), 其外常有一清晰带 ( 卵磷脂环 ) 。当用接种针触及菌落时具有黄油样粘稠感。有时可见到不分解脂肪的菌株 , 除没有不透明圈和清晰带外 , 其他外观基本相同。从长期贮存的冷冻或脱水食品中分离的菌落 , 其黑色常较典型菌落浅些 , 且外观可能较粗糙 , 质地较干燥。 金黄色葡萄球 菌在海博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色培养基上典型特征典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灰黑色菌落,其外围有一不透明圈。本培养基用于直接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如果在 18-24 小时没有出现典型菌落,需再培养 18-24 小时。有时金黄色葡萄球菌不显灰黑色,但其外围有一不透明圈。 金黄色葡萄球 在甘露醇高盐 琼脂培养基上 典型特征 典型特征:金黄色葡萄球菌显黄色,其外围有一黄色的晕环。 .专业.整理.

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观察

实验一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3、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酵母菌等的个体形态和结构。 二、基本原理 普通光学显微镜是由一组光学系统和支持及调节光学系统的机械系统组成。 普通光学显微镜是由一组光学系统和支持及调节光学系统的机械系统组成。 机械系统包括镜座、镜臂、镜台、物镜转换器、镜筒及调节器等。镜座是显微镜的基座,使显微镜能平稳地放置在桌子上;镜台又称载物台,是放置标本的地方,镜台上有压片夹用以固定被检标本,标本移动器可使标本前后和左右移动,有的标本移动器带有游标尺,可指明标本所在位置;镜臂用以支持镜筒,也是移动显微镜时手握的部位;镜筒是连接目镜

和物镜的金属筒,镜筒上端插入目镜,下端与物镜转换器相接;物镜转换器安装在镜筒的下端,其上装有3~5个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可以通过转动物镜转换器随意选用合适的物镜;调节器安装在镜臂基部,是调节物镜与被检标本距离的装置,通过调节粗、细螺旋便可清晰地观察到标本。 光学系统主要包括目镜、物镜、聚光镜和反光镜等,较好的显微镜有内光源。目镜一般由两块透镜组成,不同的目镜上刻有5×、10×和15×等字符以表示该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是显微镜中很重要的光学部件,由多块透镜组成,根据物镜的放大倍数和使用方法的不同,分为低倍物镜(4×、10×和20×)、高倍物镜(40×和45×)和油镜(90×、95×和100×)等。被检物体经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放大后的总放大倍数是物镜的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形态观察主要包括群体形态和个体形态观察两方面。细菌个体微小,且较透明,必须借助染色法使菌体着色,显示出细菌的一般形态结构及特殊结构,在显微镜下用油镜进行观察。根据细菌个体形态观察的不同要求,可将染色分为简单染色、鉴别染色和特殊染色。本实验主要观察微生物的个体形态,掌握在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重要鉴别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通过此染色,可将细菌鉴别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 革兰氏染色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其染色原理是利用细菌的细胞壁组成成分和结构的不同。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层厚,交联而成的肽聚糖网状结构致密,经乙醇处理发生脱水作用,使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与碘形成的大分子复合物保留在细胞内而不被脱色,结果使细胞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层薄,网状结构交联疏松,而且类脂含量较高,经乙醇处理后,类脂被溶解,细胞壁孔径变大,通透性增加,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被溶出细胞壁,因而细胞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细胞呈红色。 三、仪器和药品 仪器:显微镜酒精灯接种柄接种环洗瓶载玻片滤纸镜油擦镜纸无菌水烧杯药品:结晶紫95%乙醇草酸铵碘碘化钾蕃红二甲苯降酚细菌(培养18~24小时的斜面菌种)细菌酵母菌等标本片。 草酸铵结晶紫染液:A液结晶紫2.0g,95%乙醇20mL;B液草酸铵0.8g,蒸馏水80mL。将A和B充分溶解后混合静止24小时过滤使用。 革氏染液:碘1g ,碘化钾2g ,蒸馏水300mL。 蕃红染液:2.5%蕃红的乙醇溶液10mL,蒸馏水100mL混合过滤。 脱色液:95%乙醇。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大理大学课程教案 (理论教学)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与人类健康 课程类型:( 2 )1、必修;2、选修;3、其它 授课对象:非医学专业(本科)14/15 级 授课时间:2016 至2017 学年 1 学期 计划学时:24 学时(其中:理论24 ,实验:0 )任课教师:武有聪、张雷 所属学院:基础医学院 课程管理部门(教研室):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研室 大理学院教务处

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出版社),刘晶星编著,2013年第8版讲授人:武有聪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 学历:研究生学位:博士学位 所属章节:第1-2章计划学时:3h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细菌细胞壁的组成、功能;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 意义;质粒的概念及其作用;核蛋白体的组成及意义;异染颗粒的意义;L-型细菌的概念及其意义;细菌的特殊结构及意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及方式;根据细菌对氧需要的分类及细菌厌氧生长的原理;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种类及意义。 2.熟悉: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及功能;中介体 的概念;常见细菌生化反应的种类;细菌生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在细菌鉴别上的意义; 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规律。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2.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3.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列表法、图示法 使用教具:多媒体 思考题: 1.细菌的基本结构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2.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参考资料: 1.《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周正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沈关心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3.《医学微生物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微生物的菌落形态汇总

一、沙门氏菌: HE琼脂:蓝绿色或蓝色,多数菌落中心黑色或几乎全黑色;有些菌株为黄色,中心黑色或几乎全黑色 沙门氏菌: BS琼脂:菌落为黑色有金属光泽、棕褐色或灰色,菌落周围培养基可成黑色或棕色;有些菌株形成灰绿色的菌落,周围培养基不变.

沙门氏菌镜检 沙门氏菌为一群革兰氏阴性,无芽孢的杆菌,长1~3.5μm,宽0.5~0.8μm。除禽雏沙门氏菌及无动力的变种外,都具有周身鞭毛,能运动。 传播途径 1.食物传播为引起人类沙门氏菌感染的主要途径。沙门氏菌在食物内可以大量繁殖,因此进食被病菌污染而未煮透的食品如肉类、内脏、蛋类等即可引起感染;牛奶、羊奶也可被沙门氏菌污染,故食用未消毒的牛、羊奶亦可感染。 2.水源传播沙门氏菌通过动物和人的粪便污染水源,饮用此种污水可发生感染。供水系统被污染,亦可引起流行。 3.直接接触或通过污染用具传播沙门氏菌可因与病人直接接触或通过染菌用具传播。此种传播方式可见于医院中,以婴儿室、儿科病房较为常见。感染可通过医务人员的手带菌或污染的医疗用具传播,也可以由老鼠、螳螂等通过偷吃食品污染环境造成感染。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不食用病死牲畜肉、加工冷荤熟肉一定要做到生熟分开,烹调时肉块不宜过大,加热肉块重量应不超过1公斤,持续煮沸2.5~3小时,禽蛋煮沸8分钟以上。低温冷藏食品控制在5℃以下,并做到避光、断氧,效果更佳。高温杀灭沙门氏菌。带奶油的糕点及其他奶制品等要低温保藏。食品加工或消费者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酱,自制发酵酱类时,盐量要达到14%以上,并提高发酵温度。严禁用浸泡的玉米、霉变的玉米制售食品。家庭制备发酵谷类食品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无异味产生;磨浆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贮藏要通风、防潮,不要直接接触土壤以防污染。禁止出售食用变质银耳。加工海产品一定要烧熟煮透。牛奶最好煮沸后食用,冰箱内(4℃~10℃)保存的食品,存放时间不宜超过1周。还要注意食品的贮藏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尘土、昆虫及其他不洁物污染食品。劝告有制作、食用酵米面习惯的人不制作、不食用,逐步改变饮食习惯,即便制作也要现做现吃,

各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显微镜观察结果描述 化药1105刘佳兴110150139 摘要:微生物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和病毒,本文主要介绍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酵母菌、病毒和霉菌。 关键词:形态,结构,功能 1、微生物的分类系统 这里仅简述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分纲体系。 1.1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 (1)光能营养原核生物门 Ⅰ蓝绿光合细菌纲(蓝细菌类);Ⅱ红色光合细菌纲;Ⅲ绿色光合细菌纲 (2)化能营养原核生物门 Ⅰ细菌纲;Ⅱ立克次氏体纲;Ⅲ柔膜体纲;Ⅳ古细菌纲 1.2真核微生物(Eucaryotic microbes) 真菌可分以下四纲: Ⅰ藻状菌纲菌丝体无分隔,含多个核。有性繁殖形成卵孢子或接合孢子;Ⅱ子囊菌纲菌丝体有分隔,有性阶段形成子囊孢子;Ⅲ担子菌纲菌丝体有分隔,有性阶段形成担孢子; Ⅳ半知菌纲包括一切只发现无性世代未发现有性阶段的真菌。 粘菌也可分为四纲,即 Ⅰ网粘菌纲自细胞两端各自伸出长的粘丝并接连形成粘质的网络——假原质团;Ⅱ集胞粘菌纲分泌集胞粘菌素,形成假原质团;Ⅲ粘菌纲形成原质团,腐生性自由生活;Ⅳ根 2.1形态结构 DNA、核糖体、鞭毛、纤毛、荚膜、细胞壁、质膜

2.2基本形态 (1)球菌:按其排列方式又可分为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2)杆菌:细胞形态较复杂,有短杆状、棒杆状、梭状、月亮状、分枝状。 (3)螺旋状:可分为弧菌(螺旋不满一环)和螺菌(螺旋满2~6环,小的坚硬的螺旋状细菌)。此外,人们还发现星状和方形细菌。 3、古细菌 古细菌(archaeobacteria)(又可叫做古生菌或者古菌)是一类很特殊的细菌,多生活在极端的生态环境中。具有原核生物的某些特征,如无核膜及内膜系统;也有真核生物的特征,如以甲硫氨酸起始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对氯霉素不敏感、RNA聚合酶和真核细胞的相似、DNA具有内含子并结合组蛋白;此外还具有既不同于原核细胞也不同于真核细胞的特征,如:细胞膜中的脂类是不可皂化的;细胞壁不含肽聚糖,有的以蛋白质为主,有的含杂多糖,有的类似于肽聚糖,但都不含胞壁酸、D型氨基酸和二氨基庚二酸。 3.1与真细菌主要区别 1.形态学上,古细菌有扁平直角几何形状的细胞,而在真细菌中从未见过。 2.中间代谢上,古细菌有独特的辅酶。如产甲烷菌含有F420,F430和COM及B因数。3.有无内含子(introns)上,许多古细菌有内含子。 4.膜结构和成分上,古细菌膜含醚而不是酯,其中甘油以醚键连接长链碳氢化合物异戊二烯,而不是以酯键同脂肪酸相连。 5.呼吸类型上,严格厌氧是古细菌的主要呼吸类型。 6.代谢多样性上,古细菌单纯,不似真细菌那样多样性。 7.在分子可塑性(molecular plasticity)上,古细菌比真细菌有较多的变化。 8.在进化速率上,古细菌比真细菌缓慢,保留了较原始的特性。 4、放线菌 放线菌(Actinomycete)是原核生物的一个类群。因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而得名。 4.1形态 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1微米。可分为:营养菌丝,又称基质菌丝,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有的可产生不同的色素,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又称二级菌丝。

放线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

实验三放线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掌握观察放线菌形态的基本方法,并观察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二、基本原理 和细菌的单染色一样,放线菌也可用石炭酸复红或碱性美蓝等染料着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放线菌的孢子丝形状和孢子排列情况是放线菌分类的重要依据,为了不打乱孢子的排列情况,常用印片染色法和胶带纸粘菌染色法进行制片观察。 放线菌是由不同长短的纤细的菌丝所形成的单细胞菌丝体。菌丝体分为两部分,即潜入培养基中的营养菌丝(或称基内菌丝)和生长在培养基表面的气生菌丝。有些气生菌丝分化成各种孢子丝,呈螺旋形、波浪形或分枝状等。孢子常呈圆形、椭圆形或杆形。气生菌丝及孢子的形状和颜色常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三、器材 1.活材料:放线菌培养物,酵母菌斜面培养物; 2.染色液:复红染色液(或结晶紫,美兰); 3.器材:载玻片,胶带纸,小刀,接种环,吸水纸,擦镜纸,酒精灯,香柏油,乙醚-乙醇混合液,显微镜。 四、操作步骤 1.印片法:放线菌自然生长状态的观察 印片:取干净载玻片一块,用小刀切取放线菌培养体一块,放在载玻片上,用另一块载玻片对准菌块的气生菌丝轻轻按压,然后将载玻片垂直拿起。注意不要使培养体在玻片上滑动,否则会打乱孢子丝的自然形态; 微热固定:将印有放线菌的涂面朝上,通过酒精灯火焰2-3次加热固定;染色:石炭酸复红染色1min; 水洗:水洗后晾干; 镜检: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最后用油镜观察孢子丝、孢子的形态及孢子排列情况。 2.胶带纸法 粘菌:用胶带纸在放线菌培养体上粘取菌体,注意,压取时从菌落边顺着菌体生长方向,避免从菌落上面压取,以免取得的全是孢子。 染色:将粘有菌体的胶带纸压在事先准备好的滴油染液的载玻片上。将多余染色液用滤纸吸掉。 镜检:同上。 五、实验报告 绘图说明你所观察到的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

动物界 植物界 真菌界酵母菌、霉菌、担子菌微生物原生生物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 原核生物界细菌、放线菌、蓝细菌、 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 病毒界病毒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的相关概念: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离不开以下三步: ⑴获得该微生物的纯培养物 ⑵测定一系列鉴定指标 ⑶查找权威性鉴定手册 现代微生物分类方法的依据主要有: ⑴核酸分析 ⑵DNA杂交试验 ⑶细胞壁成分分析 ⑷红外光谱 微生物的分类单位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在科与属之间可加“族”。上述分类单位中以“种”概念的界定最为关键。

种的概念: 种是一个分类的基本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在微生物分类学中,一个种只能用该种内的一个典型菌株来作为具体标本,这个典型菌株就是该种的模式种。 变种是对种的进一步细分的单元。从自然界分离到某一微生物的纯种,必须与已知的典型种所记载的特征完全符合,才能鉴别为同一个种。有时分离到的纯种却有某一特征与典型菌种不相同,其余特征都相同,而且这一特征又是稳定的,我们称这一纯种为典型种的变种。 亚种与变种是近义词,两者经常混用。有时我们将实验室获得的变异型称为亚种或小种。 菌株表示任何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或病毒粒子)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一切后代,即同种微生物的每个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同一菌种的不同菌株间,作为分类鉴别的主要性状是相同的,但是非鉴别用的“小”性状可以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生化性状,如代谢产物的产量性状等。菌株实际上是某一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一旦某菌株发生自发突变或经诱变、杂交或其它方式发生遗传重组后,均应确定新的菌株名称。

四酵母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

实验四酵母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1.观察酵母菌的细胞形态及出芽生殖方式。 2.观察酵母菌的菌落特征。 3. 学习掌握区分酵母菌死、活细胞的染色方法。 二、基本原理 酵母菌是多形的、不运动的单细胞微生物,细胞核与细胞质已有明显的分化,菌体比细菌大。繁殖方式也较复杂,无性繁殖主要是出芽生殖,仅裂殖酵母属是以分裂方式繁殖;有性繁殖是通过接合产生子囊孢子。本实验通过用美蓝染色制成水浸片,和水-碘水浸片来观察生活的酵母形态和出芽生殖方式。美蓝是一种无毒性染料,它的氧化型是蓝色的,而还原型是无色的,用它来对酵母的活细胞进行染色,由于细胞中新陈代谢的作用,使细胞内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能使美蓝从蓝色的氧化型变为无色的还原型,所以酵母的活细胞无色,而对于死细胞或代谢缓慢的老细胞,则因它们无此还原能力或还原能力极弱,而被美蓝染成蓝色或淡蓝色。因此,用美蓝水浸片不仅可观察酵母的形态,还可以区分死、活细胞。但美蓝的浓度、作用时间等均有影响,应加注意。 三、器材 1.活材料: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alsbergensis)2-3d培养物; 2.染液:吕氏碱性美蓝染液 3.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 四、操作步骤 1.酵母菌落形态观察并记录。 2.美蓝浸片观察 (1)在载玻片中央加一滴碱性美蓝染液,液滴不可过多或过少,以免盖上盖玻片时,溢出或留有气泡。然后按无菌操作法取斜面上培养2-3d的酿酒酵母少许,放在碱性美蓝染液中,使菌体与染液均匀混合。 (2)取盖玻片一块,小心地盖在液滴上。盖片时应注意,不能将盖玻片平放下去,应先将盖玻片的一边与液滴接触,然后将整个盖玻片慢慢放下,这样可以避免产生气泡。 (3)将制好的水浸片放置3分钟后镜检。先用低倍镜观察,然后换用高倍镜观察酿酒酵母的形态和出芽情况,同时可以根据是否染上颜色来区别死、活细胞。 2.水浸片观察 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蒸馏水,取酿酒酵母少许,放在水-碘液滴中,使菌体与水混匀,盖上盖玻片后镜检。可以适当将光圈缩小观察。 五、实验报告 绘图说明你所观察到的酵母菌的形态特征。

微生物菌落形态描述

微生物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观察 1、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观察主要是通过染色,在显微镜下对其形状、大小、排列方式、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鞭毛、芽孢等)及染色特性进行观察,直观地了解细菌在形态结构上特性,根据不同微生物在形态结构上的不同达到区别、鉴定微生物的目的。 2、细菌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细胞群体叫菌落(colony)。不同微生物在某种培养基中生长繁殖,所形成的菌落特征有很大差异,而同一种的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培养特征却有一定稳定性。以此可以对不同微生物加以区别鉴定。因此,微生物培养特性的观察也是微生物检验鉴别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细菌的培养特征包括以下内容:在固体培养基上,观察菌落大小、形态、颜色(色素是水溶性还是脂溶性)、光泽度、透明度、质地、隆起形状、边缘特征及迁移性等。在液体培养中的表面生长情况(菌膜、环)混浊度及沉淀等。半固体培养基穿刺接种观察运动、扩散情况。(下图)

图细菌的培养特征 1.点状 2.圆形 3.丝状 4.不规则形 5.假根状 6.纺锤状 7.扁平 8.隆起

9.凸起10.垫状11.脐状12.边缘整齐13.波状14.裂片状15.啮蚀状16.丝状17.卷发状18.丝线状19.刺毛状20.串珠状21.疏展状22.树根状23.假根状24.丝状25.串珠状26.乳头状27.绒毛状28.树根状29.量杯状30.萝卜状31.漏斗状32.囊状33.层状34.絮状35.环 状36.蹼状37.膜状 2)霉菌酵母菌的培养特征:大多数酵母菌没有丝状体,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和细菌的很相似,只是比细菌菌落大且厚。液体培养也和细菌相似,有均匀生长、沉淀或在液面形成菌膜。霉菌有分支的丝状体,菌丝粗长,在条件适宜的培养基里,菌丝无限伸长沿培养基表面蔓延。霉菌的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都常带有不同颜色,因而菌落边缘和中心,正面和背面颜色常常不同,如青霉菌:孢子青绿色,气生菌丝无色,基内菌丝褐色。霉菌在固体培养表面形成絮状、 绒毛状和蜘蛛网状菌落。

微生物菌落形态总结大全

微生物菌落形态总结大全 微生物菌落形态总结大全 微生物菌落形态总结大全 微生物菌落特征形态总结大全(带图片)菌落特征比较总结菌落特征比较: 细菌: 湿润,粘稠,易挑起放线菌: 干燥,多皱,难挑起,菌落较小,多有色素酵母菌: 湿润,粘稠,易挑起,表面光华,比细菌的菌落大而厚霉菌: 菌丝细长,菌落疏松,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起细菌: 一般形成较小的圆形菌落,颜色有白色、黄色等,表面光滑或不光滑放线菌: 菌落背面有同心圆形纹路。这点可以和细菌菌落区分。酵母菌: 菌落为淡黄色,光滑,半透明,比细菌菌落大。霉菌: 菌落大型,肉眼可见许多毛状物,棕色、青色等,可见黑色的分生孢子群。 对于科学实践中鉴别微生物种类有重要意义。微生物菌落形态图片 微生物菌落特征形态总结大全(带图片)菌落特征比较总结菌落特征比较: 细菌: 湿润,粘稠,易挑起放线菌: 干燥,多皱,难挑起,菌落较小,多有色素酵母菌: 湿润,粘稠,易挑起,表面光华,比细菌的菌落大而厚霉菌:

菌丝细长,菌落疏松,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起细菌: 一般形成较小的圆形菌落,颜色有白色、黄色等,表面光滑或不光滑放线菌: 菌落背面有同心圆形纹路。这点可以和细菌菌落区分。酵母菌: 菌落为淡黄色,光滑,半透明,比细菌菌落大。霉菌: 菌落大型,肉眼可见许多毛状物,棕色、青色等,可见黑色的分生孢子群。 对于科学实践中鉴别微生物种类有重要意义。微生物菌落形态图片 篇三: 实验五微生物菌落形态观察实验五微生物菌落形态观察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1)观察细菌、酵母菌、霉菌三大类微生物具体菌落的形态特征。 (2)总结三类微生物菌落的一般特征并能识别。(特征描述: 形状、大小、颜色、边缘、隆起、光泽、质地等。) 2、实验内容或原理菌落: 单个菌体在固体平面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群体。区分和识别各类微生物可从菌落形态(群体形态)和细胞形态(个体形态)两方面进行,菌落形态是无数细胞形态的集中反映,因此每 一大类微生物都有其一定的菌落特征,可通过这些特征差异区分和识 别。特征描述: 形状、大小、颜色、边缘、隆起、光泽、质地等。细菌菌落特征: 凝胶状、表面较光滑、湿润、与培养基结合不紧密,易挑取,正反颜色一致。酵母菌菌落特征(与细菌相似) : 比细菌大而厚,不透明,表面光滑、湿润、粘稠,易用针挑起。多呈乳白色,少数呈红色。霉菌的菌落特征:

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观察

实验一微生物得形态与结构观察 一、实验目得 1、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得正确使用方法; 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得原理及操作步骤; 3、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酵母菌等得个体形态与结构. 二、基本原理 普通光学显微镜就是由一组光学系统与支持及调节光学系统得机械系统组成。 普通光学显微镜就是由一组光学系统与支持及调节光学系统得机械系统组成. 机械系统包括镜座、镜臂、镜台、物镜转换器、镜筒及调节器等。镜座就是显微镜得基座,使显微镜能平稳地放置在桌子上;镜台又称载物台,就是放置标本得地方,镜台上有压片夹用以固定被检标本,标本移动器可使标本前后与左右移动,有得标本移动器带有游标尺,可指明标本所在位置;镜臂用以支持镜筒,也就是移动显微镜时手握得部位;镜筒就是连接目镜与物镜得金属筒,镜筒上端插入目镜,下端与物镜转换器相接;物镜转换器安装在镜筒得下端,其上装有3~5个不同放大倍数得物镜,可以通过转动物镜转换器随意选用合适得物镜;调节器安装在镜臂基部,就是调节物镜与被检标本距离得装置,通过调节粗、细螺

旋便可清晰地观察到标本。 光学系统主要包括目镜、物镜、聚光镜与反光镜等,较好得显微镜有内光源。目镜一般由两块透镜组成,不同得目镜上刻有5×、10×与15×等字符以表示该目镜得放大倍数;物镜就是显微镜中很重要得光学部件,由多块透镜组成,根据物镜得放大倍数与使用方法得不同,分为低倍物镜(4×、10×与20×)、高倍物镜(40×与45×)与油镜(90×、95×与100×)等。被检物体经显微镜得目镜与物镜放大后得总放大倍数就是物镜得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得乘积。 形态观察主要包括群体形态与个体形态观察两方面。细菌个体微小,且较透明,必须借助染色法使菌体着色,显示出细菌得一般形态结构及特殊结构,在显微镜下用油镜进行观察。根据细菌个体形态观察得不同要求,可将染色分为简单染色、鉴别染色与特殊染色。本实验主要观察微生物得个体形态,掌握在细菌学中广泛使用得重要鉴别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通过此染色,可将细菌鉴别为革兰氏阳性菌(G+)与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 革兰氏染色有着重要得理论与实践意义,其染色原理就是利用细菌得细胞壁组成成分与结构得不同。革兰氏阳性菌得细胞壁肽聚糖层厚,交联而成得肽聚糖网状结构致密,经乙醇处理发生脱水作用,使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与碘形成得大分子复合物保留在细胞内而不被脱色,结果使细胞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层薄,网状结构交联疏松,而且类脂含量较高,经乙醇处理后,类脂被溶解,细胞壁孔径变大,通透性增加,结晶紫与碘得复合物被溶出细胞壁,因而细胞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细胞呈红色。 三、仪器与药品 仪器:显微镜酒精灯接种柄接种环洗瓶载玻片滤纸镜油擦镜纸无菌水烧杯 药品:结晶紫95%乙醇草酸铵碘碘化钾蕃红二甲苯降酚细菌(培养18~24小时得斜面菌种)细菌酵母菌等标本片。 草酸铵结晶紫染液:A液结晶紫2。0g,95%乙醇20mL;B液草酸铵0.8g,蒸馏水80mL。将A与B充分溶解后混合静止24小时过滤使用。 革氏染液:碘1g ,碘化钾2g ,蒸馏水300mL。 蕃红染液:2、5%蕃红得乙醇溶液10mL,蒸馏水100mL混合过滤。 脱色液:95%乙醇。 四、实验步骤 (一)、显微镜得使用

常见微生物菌落形态

菌落特征比较 菌落特征比较: 细菌:湿润,粘稠,易挑起 放线菌:干燥,多皱,难挑起,菌落较小,多有色素 酵母菌:湿润,粘稠,易挑起,表面光华,比细菌的菌落大而厚 霉菌:菌丝细长,菌落疏松,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 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起 细菌:一般形成较小的圆形菌落,颜色有白色、黄色等,表面光滑或不光滑 放线菌:菌落背面有同心圆形纹路。这点可以与细菌菌落区分。 酵母菌:菌落为淡黄色,光滑,半透明,比细菌菌落大。 霉菌:菌落大型,肉眼可见许多毛状物,棕色、青色等,可见黑色的分生孢子群。 对于科学实践中鉴别微生物种类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菌落形态图片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BP琼脂上典型特征金黄色葡萄球菌呈圆形 , 表面光滑、凸起、湿润 , 直径 2 ~ 3mm 。灰黑色至黑色 , 有光泽 , 常有浅色 ( 非白色 ) 的边缘 , 周围绕以不透明圈 ( 沉淀 ), 其外常有一清晰带 ( 卵磷脂环 ) 。当用接种针触及菌落时具有黄油样粘稠感。有时可见到不分解脂肪的菌株 , 除没有不透明圈与清晰带外 , 其她外观基本相同。从长期贮存的冷冻或脱水食品中分离的菌落 , 其黑色常较典型菌落浅些 , 且外观可能较粗糙 , 质地较干燥。 金黄色葡萄球 菌在海博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色培养基上典型特征典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灰黑色菌落,其外围有一不透明圈。本培养基用于直接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如果在 18-24 小时没有出现典型菌落,需再培养 18-24 小时。有时金黄色葡萄球菌不显灰黑色 ,但其外围有一不透明圈。 金黄色葡萄球 在甘露醇高盐 琼脂培养基上 典型特征 典型特征:金黄色葡萄球菌显黄色 , 其外围有一黄色的晕环。

微生物菌落特征形态总结大全(带图片)

菌落特征比较总结 菌落特征比较: 细菌:湿润,粘稠,易挑起 放线菌:干燥,多皱,难挑起,菌落较小,多有色素 酵母菌:湿润,粘稠,易挑起,表面光华,比细菌的菌落大而厚 霉菌:菌丝细长,菌落疏松,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 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起 细菌:一般形成较小的圆形菌落,颜色有白色、黄色等,表面光滑或不光滑 放线菌:菌落背面有同心圆形纹路。这点可以和细菌菌落区分。 酵母菌:菌落为淡黄色,光滑,半透明,比细菌菌落大。 霉菌:菌落大型,肉眼可见许多毛状物,棕色、青色等,可见黑色的分生孢子群。 对于科学实践中鉴别微生物种类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菌落形态图片

大肠杆菌0157 菌在海博0157 典型O157:H7菌显紫色大肠杆菌和大肠菌群显暗蓝色菌显色培养基上 典型特征 大肠杆菌在伊 红美蓝琼脂 黑色中心,有或无金属光泽. (EMB)上典型 特征 大肠杆菌在月 桂基硫酸盐胰 蛋白胨肉汤 有小倒管内收集有气泡。(LST)上典型特 征

典型沙门氏菌显亮红色,大肠杆菌显蓝色绿色,枸橼酸杆菌显紫色,其它细菌显黄色或 无色。 ,至 沙门氏菌在37 C 培养24-48小时后,棕褐色或灰色至黑色,有时有金属光泽,周围 培养基呈棕色TH 沙门氏菌在胆 硫乳琼脂(DHL 琼脂)上典型 特征 沙门氏菌在37 菌株无色半透明 C 培养22-24 。 小时后,无色半透明有黑色中心或几乎全为黑色。有些 沙门氏菌在海 博沙门氏菌显 色培养基上典 型特征 沙门氏菌在亚 硫酸铋琼脂 (BS 琼脂)上 典

沙门氏菌在35 C 培养24-48小时后,无色半透明有黑色中心或几乎全为黑色。志贺 氏菌为无色透明菌落。大肠杆菌为黄色菌落,其外围有黄色环。 在37 C 培养18-24小时后,沙门氏菌、亚利桑那菌和变形杆菌为蓝绿色至蓝色、有 或无黑色中心的菌落;大肠杆菌和大肠菌群为粉红色菌落,有沉淀环; ,无色半透明有 黑色中心或几乎全为黑色。志贺氏菌和普罗菲登斯菌为绿色、湿润而隆起菌落。 沙门氏菌在SS 琼脂上典型特 征 沙门氏菌在37 明菌落。 C 培养18-24小时后,无色透明菌落有黑色中心;志贺氏菌呈无色透 沙门氏菌在 XLD 琼脂上典 型特征 沙门氏菌在HE 琼脂上典型特 征

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比较和识别

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比较和识别 一、实验目的和内容 目的:1 熟悉四大类微生物菌落的主要特征 2 掌握识别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依据和要点,并应用于识别未知菌落 内容:1 观察已知的四大类微生物菌落特征 2 辨认未知的四大类微生物菌落特征 实验原理 掌握识别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要点对于从事菌种的筛选、杂菌的识别和菌种鉴定等项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菌落是由某一微生物的少数细胞或孢子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繁殖后所形成的子细胞群体,因此,菌落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体细胞形态和结构在宏观上的反映。由于每一大类微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细胞形态,因而其菌落形态特征也各异。在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中,细菌和酵母菌的形态较接近,放线菌和霉菌形态较相似。 菌和酵母菌的异同 细菌和多数酵母菌都是单细胞微生物。菌落中各细胞间都充满毛细管水、养料和某些代谢产物,因此,细菌和酵母菌的菌落形态具有尖似的特征,如湿润、较光滑、较透明、易挑起、菌落正反面及边缘、中央部位的颜色一致,且菌落质地较均匀等。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下: 细菌:由于细胞小,故形成的菌落也较小,较薄、较透明且有“细腻”感。不同的细菌会产生不同的色素,因此常会出现五颜六色的菌落。此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因此,在菌落形态上也有所反映,如无鞭毛不能运动的细菌其菌落外形较圆而凸起;有鞭毛能运动的细菌其菌落往往大而扁平,周缘不整齐,而运动能力特强的细菌则出现更大、更扁平的菌落,其边缘从不规则、缺刻状直至出现迁居性的菌落,例如变形杆菌属和菌种。具有荚膜的细菌其菌落更粘稠、光滑、透明。荚膜较厚的细菌其菌落甚至呈透明的水珠状。有芽孢的细菌常因其折光率和其他原因而使菌落呈粗糙、不透明、多皱褶等特征。细菌还常因分解含氮有机物而产生臭味,这也有助于菌落的识别。 酵母菌:由于细胞较大(直径约比细菌大10倍)且不能运动,故其菌落一般比细菌大、厚而且透明度较差。酵母菌产生色素较为单一,通常呈矿蜡色,少数为橙红色,个别是黑色。但也有例外,如假丝酵母因形成籍节状的假菌丝,故细胞易向外圈蔓延,造成菌落大而扁平和边缘不整齐等特有形态。酵母菌因普遍能发酵含碳有机物而产生醇类,故其菌落常伴有酒香味。 2.放线菌和霉菌的异同 放线菌和霉菌的细胞都是丝状的,当生长于固体培养基上时有营养菌丝(或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的分化。气生菌丝向空间生长,菌丝之间无毛细管水,因此菌落外观呈干燥、不透明的丝状、绒毛状或皮革状等特征。由于营养菌丝伸入培养基中使菌落和培养基连接紧密,故菌丝不易被挑起。由于气生菌丝、孢子和营养菌丝颜色不同,常使菌落正反面呈不同颜色。丝状菌是以菌丝顶端延长的方式进行生长的,越近菌落中心的气生菌丝其生理年龄越大,也越早分化出子实器官或分生孢子,从而反映在菌落颜色上的变化,一般情况下,菌落中心的颜色常比边缘深。有些菌的气生菌丝还会分泌出水溶性色素并扩散到培养基中而使培养基变色。有些菌的气生菌丝在生长后期还会分泌滴,因此,在菌落上出现“水珠”。 放线菌:放线菌属原核生物,其菌丝纤细,生长较慢,气生菌丝生长后期逐渐分化出孢子丝,形成大量的孢子,因此菌落较小,表面呈紧密的绒状或粉状等特征。由于菌丝伸入培养基中常使菌落边缘的培养基呈凹状。不少放线菌还产生特殊的土腥味或冰片味。 霉菌:霉菌属真核生物,它们的菌丝一般较放线菌粗(几倍)且长(几倍至几十倍),其生长速度比放线菌快,故菌落大而疏松或大而紧密。由于气生菌丝会形成一定形状、构造和色泽的子实器官,所以菌落表面往往有肉眼可见的构造和颜色。 根据上述特征可将四大类微生物菌落的识别要点归纳如下:

1.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1.微生物的形态与结 构 https://www.360docs.net/doc/51882102.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大理大学课程教案 (理论教学)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与人类健康 课程类型:( 2 )1、必修;2、选修;3、其它 授课对象:非医学专业(本科) 14/15 级 授课时间: 2016 至 2017 学年 1 学期 计划学时: 24 学时(其中:理论 24 ,实验: 0 ) 任课教师:武有聪、张雷 所属学院:基础医学院 课程管理部门(教研室):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研室 大理学院教务处

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出版社),刘晶星编著,2013年第8版讲授人:武有聪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 学历:研究生学位:博士学位 所属章节:第1-2章计划学时:3h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细菌细胞壁的组成、功能;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 意义;质粒的概念及其作用;核蛋白体的组成及意义;异染颗粒的意义;L-型细菌的概念及其意义;细菌的特殊结构及意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及方式;根据细菌对氧需要的分类及细菌厌氧生长的原理;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种类及意义。 2.熟悉: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及功能;中介体 的概念;常见细菌生化反应的种类;细菌生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在细菌鉴别上的意 义;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规律。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2.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3.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列表法、图示法 使用教具:多媒体 思考题: 1.细菌的基本结构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2.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参考资料: 1.《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周正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比较和识别

菌和酵母菌的异同 细菌和多数酵母菌都是单细胞微生物。菌落中各细胞间都充满毛细管水、养料和某些代谢产物,因此,细菌和酵母菌的菌落形态具有尖似的特征,如湿润、较光滑、较透明、易挑起、菌落正反面及边缘、中央部位的颜色一致,且菌落质地较均匀等。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下: 细菌:由于细胞小,故形成的菌落也较小,较薄、较透明且有“细腻”感。不同的细菌会产生不同的色素,因此常会出现五颜六色的菌落。此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因此,在菌落形态上也有所反映,如无鞭毛不能运动的细菌其菌落外形较圆而凸起;有鞭毛能运动的细菌其菌落往往大而扁平,周缘不整齐,而运动能力特强的细菌则出现更大、更扁平的菌落,其边缘从不规则、缺刻状直至出现迁居性的菌落,例如变形杆菌属和菌种。具有荚膜的细菌其菌落更粘稠、光滑、透明。荚膜较厚的细菌其菌落甚至呈透明的水珠状。有芽孢的细菌常因其折光率和其他原因而使菌落呈粗糙、不透明、多皱褶等特征。细菌还常因分解含氮有机物而产生臭味,这也有助于菌落的识别。 酵母菌:由于细胞较大(直径约比细菌大10倍)且不能运动,故其菌落一般比细菌大、厚而且透明度较差。酵母菌产生色素较为单一,通常呈矿蜡色,少数为橙红色,个别是黑色。但也有例外,如假丝酵母因形成籍节状的假菌丝,故细胞易向外圈蔓延,造成菌落大而扁平和边缘不整齐等特有形态。酵母菌因普遍能发酵含碳有机物而产生醇类,故其菌落常伴有酒香味。 2.放线菌和霉菌的异同 放线菌和霉菌的细胞都是丝状的,当生长于固体培养基上时有营养菌丝(或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的分化。气生菌丝向空间生长,菌丝之间无毛细管水,因此菌落外观呈干燥、不透明的丝状、绒毛状或皮革状等特征。由于营养菌丝伸入培养基中使菌落和培养基连接紧密,故菌丝不易被挑起。由于气生菌丝、孢子和营养菌丝颜色不同,常使菌落正反面呈不同颜色。丝状菌是以菌丝顶端延长的方式进行生长的,越近菌落中心的气生菌丝其生理年龄越大,也越早分化出子实器官或分生孢子,从而反映在菌落颜色上的变化,一般情况下,菌落中心的颜色常比边缘深。有些菌的气生菌丝还会分泌出水溶性色素并扩散到培养基中而使培养基变色。有些菌的气生菌丝在生长后期还会分泌滴,因此,在菌落上出现“水珠”。 放线菌:放线菌属原核生物,其菌丝纤细,生长较慢,气生菌丝生长后期逐渐分化出孢子丝,形成大量的孢子,因此菌落较小,表面呈紧密的绒状或粉状等特征。由于菌丝伸入培养基中常使菌落边缘的培养基呈凹状。不少放线菌还产生特殊的土腥味或冰片味。 霉菌:霉菌属真核生物,它们的菌丝一般较放线菌粗(几倍)且长(几倍至几十倍),其生长速度比放线菌快,故菌落大而疏松或大而紧密。由于气生菌丝会形成一定形状、构造和色泽的子实器官,所以菌落表面往往有肉眼可见的构造和颜色。 根据上述特征可将四大类微生物菌落的识别要点归纳如下: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已知菌落:细菌类(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酵母(酿酒酵母)放线菌类(细黄链

霉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讲解

实验五霉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并观察其形态特征。 2.掌握常用的霉菌制片方法 二、基本原理 霉菌菌丝较粗大,细胞易收缩变形,而且孢子很容易飞散,所以制标本时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此染色液制成的霉菌标本片其特点是:(a)细胞不变形;(b)具有杀菌防腐作用,且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c)溶液本身呈蓝色,有一定染色效果。 霉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态,常用载玻片观察,此法是接种霉菌孢子于载玻片上的适宜培养基上,培养后用显微镜观察。此外,为了得到清晰、完整、保持自然状态的霉菌形态还可利用玻璃纸透析培养法进行观察。此法是利用玻璃纸的半透膜特性及透光性,将霉菌生长在覆盖于琼脂培养基表面的玻璃纸上,然后将长菌的玻璃纸剪取一小片,贴放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三、器材 曲霉(Aspergillussp.),青霉(Penicillium sp.),根霉(Rhizopus sp.),毛霉(Mucor sp.); 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20%甘油,查氏培养基平板,马铃薯培养基;无菌吸管,载玻片,盖玻片,U形棒,解剖刀,玻璃纸,滤纸等。 四、操作步骤 1.一般观察法 于洁净载玻片上,滴一滴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用解剖针从霉菌菌落的边缘处取小量带有孢子的菌丝置染色液中,再细心地将菌丝挑散开,然后小心地盖上盖玻片,注意不要产生气泡。置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必要时再换高倍镜。 2.载玻片观察法 (1)将略小于培养皿底内径的滤纸放入皿内,再放上U形玻棒,其上放一洁净的载玻片,然后将二个盖玻片分别斜立在载玻片的两端,盖上皿盖,把数套(根据需要而定)如此装置的培养皿叠起,包扎好,用1.05kg/cm2,121.3℃灭菌20分钟或干热灭菌,备用。 (2)将6—7ml灭菌的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倒入直径为9cm的灭菌平皿中,待凝固后,用无菌解剖刀切成0.5—1cm2的琼脂块,用刀尖铲起琼脂块放在已灭菌的培养皿内的载玻片上,每片上放置2块。 (3)用灭菌的尖细接种针或装有柄的缝衣针,取(肉眼方能看见的)一点霉菌孢子,轻轻点在琼脂块的边缘上,用无菌镊子夹着立在载玻片旁的盖玻片盖在琼脂块上,再盖上皿盖。

菌落特征

形态特征: 大肠杆菌: 直径?菌落边缘整齐,圆形,表面有光泽、湿润、光滑、呈灰白色。 金黄色葡萄球菌: 直径?菌落厚,边缘整齐,不透明,表面光滑有光泽,圆形凸起。 荨麻青霉: 直径?菌落绒状、厚实,中央呈浅灰绿色,反面暗黄色。 曲霉: 直径?,结构疏松,绒毛状,边缘生长稀疏,呈白色,中央部分颜色暗绿。 酵母菌: 直径?菌落表面光滑、湿润、粘稠,易挑起,菌落质地均匀,正反面和边缘、中央部位的颜色都很均一,培养时间长表面呈皱纹状,较干燥,颜色变暗。 玫瑰暗黄链霉菌: 直径?菌落扁平、圆形、不突起,表面粉末状,边缘有辐射状,质地致密,干燥、不透明,背面略呈浅黄色。 大肠杆菌:画成杆状如下图,只取一小区域画即可 枯草芽孢杆菌:画成杆状如下图,只取一小区域画即可

金黄色葡萄球菌:画成圆形球状,只取一小区域画即可。 青霉:一部分同学画左图,一部分画右图,不要全一样,长度单位不用标明。左图最顶端圆圈代表“分生孢子”,下面为“小梗”,再下面最长的一段为“分生孢子梗”右图最顶 端圆圈代表“分生孢子”下面为“小梗”,小梗下方为“梗基”最下面一段为“分生孢子梗”

曲霉: 一部分同学画“1-双层小梗的分生孢子头,左侧图;一部分同学画2-单层小梗的分生孢子头,3,4,5部分不用画出。最顶端圆圈代表“分生孢子”,接着分别为“次生小梗”、“初生小梗”、如果只有一轮就只标明是“小梗”就行了椭圆形的大的空腔部分为“顶囊”,与顶囊相连的为“分生孢子梗”。

可以抄老师的板书,有人拍照了,只是要加上一段关于油镜的使用a,b(发的那份里有)还有我们的实验报告纸的正面要写成微生物学基础实验报告。右上角写上学号的后两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