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国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中国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中国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中国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九课新文化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说一说我对本课的认识和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认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是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开放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开放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上承辛亥革命,下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是确定教学重点,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依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意义等基础知识,并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一方面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历史教育是一个统统的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中注重设疑、启发、引导,在学中注重材料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以期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树立正确的民族传统文化观并使学生明了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处理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实例体会、分组讨论等方法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通过“问题探究”进一步加深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理解。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孔子

处理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科学与民主,分析旧道德以及开放统治阶级利用孔子思想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二、说学情

本课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他们对儒家的纲常伦理很难理解,在教学中我注意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让学生体会,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化难为易,掌握知识。

三、说教法

设疑提问法:通过设设疑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感。

情景模拟法: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产生背景这一内容,我将创设相关的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直观演示法:根据学生特点,我将采用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教播放视频再现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说学法

在本课的学法上,我主要采用:

1.小组合作法:以此增强学生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的能力。

2.材料分析法:引导学生结合本课的内容将材料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理解、分析和感受,从中获取历史知识。

3.读图识图法:加深学生直观认识,培养学生从图片中筛选、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兴趣盎然的去发现知识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

1.导入部分:

播放视频袁世凯祭孔、祭天的视频图片。出示帝国主义纷纷拜谒孔子的场景,提出问题“看到这些社会现象,你有什么感想”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提出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通过对辛亥革命影响的回顾,引起学生将视频材料、图片材料与社会潮流作对比,引发对不协调社会现象的关注。激起学生对袁世凯尊孔复古、倒行逆施的质问,为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做好铺垫。教师适时引出本课题新文化运动

2.新授部分:

本课第一个教学子目是《新青年》的创办,我将这一子目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即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教学。

1.让学生阅读教材,从教材中提取出新文化运动背景的三点信息:1、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2、袁世凯倒行逆施、尊孔复古和3、帝国主义妄图进一步控制中国。(课件呈现)这既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分析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打下了基础。

接着进行现场访谈:

作为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少年,你要用怎样的实际行动抵制与社会进步背道而驰的现象?

学生畅所欲言,谈与当时社会上民主、进步的潮流不协调的现象,谈如何改变这些现象通过学生解放发言,自然挖掘出新文化运动将要反对的各种社会现象,同时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

然后出示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向青年提出的六点希望。问题在相应的情节中推出,学生的思维更为主动,灵敏。教师适时总结,富有责任感的少年应该相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是指西方的科学文化,旧文化是指中国旧的开放文化。最后组织学生围绕书中的动脑筋进行讨论,对于这个开放性问题学生纷纷发表意见,辩论可以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一些优秀的中国人想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首先,让学生读书找出新文化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两面旗帜、主阵地、内容,展示陈、李、鲁迅、胡适的图片,图片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其次,展示八荣八耻,让学生谈谈对民主和科学的认识。以此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于学生了解时政大事,实现学科之间的渗透。

本课的第二个子目是新世纪的曙光首先问题导入。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又注入新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而李大钊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为什么这样说?你能在书上找到答案吗?让学生通过读书解决这个问题,培养学生从材料中筛选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易于学生主动融入课堂

新文化运动所提出的民主和科学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充分让学生体会论从史出,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学生自己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加深对新文化运动伟大意义的认识和体会,学生从史料中自己得出结论比教师单存灌输式教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3.巩固练习

利用课件上的习题完成新课的巩固。堂堂清,从而达到记忆的效果。

4.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这是我统统的板书设计。力求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洋务运动》说课稿正式版

《洋务运动》说课稿 09历史教育一班王维跃 (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川教版初中历史第二主题第一课《洋务运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和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是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主题第一课。从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该运动虽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在客观上具有一些进步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课与教材下一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二年级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好奇心,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和目的,记住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姓名和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了解洋务运动的内容,掌握洋务运动中兴办的主要企业,说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其目的,培养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关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通过组织课堂辩论,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论的能力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敏捷答辩的能力。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洋务运动,使学生了解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融入世界的近代化进程,树立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意识;通过评价洋务运动历史地位的辩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科学价值观念,人文价值观念和人类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吸取洋务运动留下的历史经验教训。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2、难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四、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采用创设情景法,直观演示法、整体教学法,诱思导学法等教学方法。 2、说学法 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实际情况,我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法、发现法、历史联系法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一)知识梳理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 原因: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时间:1839年6月3日 过程:1839年6月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 影响: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P3 2.鸦片战争的爆发 英国发动鸦片的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P1。P1 时间:1840年6月-1842年P3 结果: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其内容是: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P4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 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时间:1856.10-1860.10 侵略者: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结果: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P6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其中《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P8表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时间:1851-1864年 领导者: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过程: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天京事变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 的失败。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发动侵华战争。 时间:1894——1895年本在 主要战役:黄海海战邓世昌率领致远舰冲向敌舰与200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其内容: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P17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背景: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了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P20 侵略者: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时间:1900.6——1901年, 过程:义和团奋勇抵抗,侵略军被义和团围困于廊坊,狼狈逃回天津,8月中旬攻占北京,所到之处,无恶不作烧杀抢劫。 结果: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内容: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P22 单元小结: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901年《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条约内容分别P4,P17,P22) (一)知识梳理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6——9课) 第6课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目的: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洋务运动的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代表人物:奕(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P25 洋务运动的内容:(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 1

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的说课稿

第9课新文化运动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 我的说课分为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与教学过程四个部分。 教材分析部分我将从教材的内容与地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三方面来进行阐述。从教材的内容与地位来看,新文化运动一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伸,召唤了五四运动的到来,为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打开道路。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本课在内容上主要分为1、2两大块:1、《新青年》的创办;2、“新世纪的曙光”。 结合教材内容,我设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能力方面,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总结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于过程与方法,我会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学生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将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让学生掌握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力图通过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新时代的青年必须有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本课的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所倡导的思想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仍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应重点把握。 如何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是本课的难点。我会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的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孔教作为其维护统治的工具,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俗话说“知人,才能善教;善教,必先知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展开。本节课我所要面对的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个性普遍突出,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因此在课堂上我会尽可能的去顺应学生的这些特点。同时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还不太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这就需要我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在对教材、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会采用直观图示法,设问引导法,创设情境法,兴趣引导法等教法进行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知识和年龄的特点,指导学生运用研读法、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法,总结归纳法等学法,完成本次教学任务。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高中历史必修三新文化运动说课教案【人民版】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属于新课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二课,是中国思想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标志性事件。在必修三中,本节内容是讲述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紧密联系必修1和必修2相关内容,在近代中国史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在所在专题三中,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的延续和后节内容的铺垫,在这一主题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二学生的特点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史料解读,通过提供史料资料,解读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等相关史实;历史比较法,比较各领导人的思想主张;归纳概括,让学生自主的阅读课本及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分析评价,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历史的进步离不开思想文化的进步;历史的进步是大势所趋,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代代人不断的探索、努力。 根据新《课标准》要求、学业水平要求和《考试大纲》要求及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 3、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4、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二、说教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三、说学法(观察学习法,思辨学习法) 1、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学习,对本课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已基本适 应专题式学习,具备一定的社会观察、分析能力,他们思维活跃,自学能力较强归纳、演绎、思辨、交流,表达能力有很大的进步,有敢于表现,乐于展示,这些都有利于本课开展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但由于大多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备课时应注意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让学生学会挖掘本课中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的方法。 2、学法指导(导读法) (1)课前预习过程中做到自学-质疑-总结。 (2)课堂中要做到合作-讨论-对话。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看幻灯片上近代三位大师的名言: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蔡元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单 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 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鸦片战争 走私鸦片 背景: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毒品贸易可以牟取暴利。 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扭转贸易逆差。 危害:经济上,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 政治上,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 军事上,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虎门销烟 背景: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时间:1939年6月地点:广州虎门领导者:林则徐 措施:明察暗访,缉拿烟贩,收缴鸦片,销毁鸦片。 结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在虎门海滩销毁。 意义: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

侵略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鸦片战争 原 因 根本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直接原因: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保护鸦片贸易。 起讫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初 结果: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中国战败的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技术以及社会制度落后,清朝统治者策略失当。 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南京条约 时间:1842年8月 内 容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 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

商定 启示 ①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②国家要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自身综合实力。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年;原因:英、法两国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经过:1856年10月,英国首先挑起战争,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再次出兵,攻占天津,进逼北京,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共150多万平方千米。 不平等条约名称及签订时间 割占领土范围 割占领土面积 《瑷珲条约》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0多万平方千米 《北京条约》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一、说教学目标(本节课共有三个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时间、领袖及发展概况。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4、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第二、德育目标 1、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的中国人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主张民主和科学。反映了他们为振兴中华,向西方学习的新探索。 2、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想西方学习,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能力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前后时期的变化,正确认识其性质和影响,使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陈独秀等重要历史人物,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说教材分析 全节共三大史实: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本节贯穿一个主题:新文化运动。本节重点是突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概况。难点是如何挖掘出新文化运动背后深刻而有价值的东西。 三、突破难点、重点 1、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概况。 2、教学难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及其影响。 3、教学方法:我采用讲述法、比较法、分析评价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做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4、突破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只有通过其内容的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其实质,才能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节内容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2)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是重点。它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一个整体。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不断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认识,继而突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这个重点。 5、突破难点:(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背景,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辛亥革命前后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难以理解。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共同分析——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后,尽管成立了中华民国,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并没有改变,仍然处在封建军阀统治下,在思想领域中,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在辛亥革命前就不彻底,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思想上是黑暗时期。在经济上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袁世凯上台后,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难点。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共同分析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的认识。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让学生分析对东西文化的正确认识是什么。.在对新文化运动进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复习提纲(1-14课)

2018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复习提纲 (1—14课) (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四条基本线索: 屈辱史: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列强侵华史)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抗争史 :中国人民为改变屈辱地位,奋起抗争、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鸦片战争中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关天培虎门抗英;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大 战黄海;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探索史: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发展史: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严重侵华罪行:英法火烧圆明园p7八国洗劫北京p19、日军旅顺大屠杀p14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 背景 1. 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 2.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3.时间:1839年6月3日—25日(国际禁毒日:6月26日), 4.地点:广州虎门。(●★记:P3 虎门销烟图) 5.人物:林则徐(清朝道光皇帝时)。林则徐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6.鸦片的危害:P3①、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②、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③、削弱军队战斗力。④、严重摧残人们体质。 启示:是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7历史意义: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0—1842年8月)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八年级历史)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八年级历史)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 我的说课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说教材分析、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全节共三大史实: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本节贯穿一个主题:新文化运动。本节重点是突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概况。难点是如何挖掘出新文化运动背后深刻而有价值的东西。因此:(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只有通过其内容的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其实质,才能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节内容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背景,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辛亥革命前后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难以理解。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互相讨论,

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共同分析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节内容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3)新文化运动的新继而突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这个重点。 二、说教法学法 1、问题讨论式教学法著名心理学家米勒说过,“教师应该较少阐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以现成答案,要指出所教课程的戏剧性及美妙性,引发美感”。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它以问题情景的创设为出发点,指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在讨论分析基础上的出结论,使知识系统化。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采用此法。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我用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我用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说课人:黄冈市大赵家高中姚文芳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叫姚文芳,来自于黄冈市大赵家高中。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它是人民版必修三第三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第二课。对于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思考,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来展开。 教材分析 在必修三中,本节内容是讲述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内容之一,紧密联系必修1和必修2相关内容,在近代中国史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在本专题中,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的延续和后节内容的铺垫。 在本节内容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有助于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以上这些情况,结合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运用问题引导,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新文化运动中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认识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通过对本专题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本校学情的考虑,我确定本课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是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法分析 确定了教学目标,设定了教学重难点,下面就是看要用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去教,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科:历史 执教教师:孙金明

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了解这一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与带来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直观性与趣味性,通过设疑讨论和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探索清朝前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通过对古代盛世经济的繁荣的学习,明确“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形成唯物史观; 通过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学习中国古代历史上繁荣盛世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包括《耕织图》《盛世滋生图》等内容)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回顾:紧接前面的复习内容,提示学生清朝前期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方面都承袭了历代中原王朝的做法,那么在经济上会制定和实行怎样的政策呢?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 (播放视频)《康乾盛世》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背景: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2.政策: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这也是历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3.结果: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4.表现: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②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及大运河等;③粮食种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我用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说课人:黄冈市大赵家高中姚文芳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叫姚文芳,来自于黄冈市大赵家高中。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它是人民版必修三第三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第二课。对于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思考,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来展开。 教材分析 在必修三中,本节内容是讲述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内容之一,紧密联系必修1和必修2相关内容,在近代中国史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在本专题中,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的延续和后节内容的铺垫。 在本节内容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有助于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以上这些情况,结合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运用问题引导,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新文化运动中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认识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通过对本专题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本校学情的考虑,我确定本课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难点是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法分析 确定了教学目标,设定了教学重难点,下面就是看要用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去教,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新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2017版部编教材) (一)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 原因: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时间:1839年6月3日。 过程:1839年6月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 影响: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2.鸦片战争的爆发 英国发动鸦片的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直接原因(导火线):虎门销烟 时间:1840年6月-1842年 过程:朝廷派钦差:琦善谈判,广东水师提督(虎门炮台)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长江门户吴淞)战死 结果: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其内容是: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③赔款2100万元;④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影响:A.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B.中国不再享有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43年,,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法国分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 埔条约》通过条约。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时间:1856.10-1860.10。 相关事件:亚罗号事件、马神浦事件 侵略者: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相关大臣:奕? 2.过程:①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天津条约》,西 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②《通商程善后条约》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③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给英国,增加赔款额。 3. 结果: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 4.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其中《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5.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 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时间:1851-1864年,早期:拜上帝会 领导者: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过程: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天京事变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天京的陷落标志着 1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新编高一历史新教材上册第五章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1)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新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好了思想准备。 (2)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与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完整的近代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对学生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具有关键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②结合本节内容,理解一定社会文化现象由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原理,使学生进一步认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以此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理解历史问题及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②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弘扬的民主科学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范文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得内容是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 一、说教学目标(本节课共有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时间、领袖及发展概况。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4、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第二、德育目标 1、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的中国人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主张民主和科学。反映了他们为振兴中华,向西方学习的新探索。 2、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想西方学习,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能力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前后时期的变化,正确认识其性质和影响,使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

力。 2、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陈独秀等重要历史人物,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说教材分析 全节共三大史实: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本节贯穿一个主题:新文化运动。本节重点是突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概况。难点是如何挖掘出新文化运动背后深刻而有价值的东西。因此: 三、说怎样突破难点、重点 根据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概况。 2、教学难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及其影响。 3、教学方法:我采用讲述法、比较法、分析评价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做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4、突破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只有通过其内容的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其实质,才能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节内容的关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八年级

中国近代史第一课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中英鸦片战争 (1)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2)时间:1840—1842年 (3)结果:《南京条约》(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1860年(2)侵略者:英法联军、美俄(帮凶) (3)结果:《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顺口溜:东北是2B,西北勘改订(东北:《瑷珲条约》、《北京条约》;西北:《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纪》、《改订条约》)结合课本地图记忆 4.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1876年入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1878年,收复除伊犁的新疆地区;(1881年,同俄国签订条约,收复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 5.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1895年 (2)主要战役:黄海海战(邓世昌致远号)、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结果:《马关条约》(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白银二亿两;通商: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办厂:允许日本在中国投资办厂) (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1901年(2)导火线: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反帝爱国运动 (3)八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奥匈帝国) (4)结果:《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 (5)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者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a8《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新文化运动》。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学法指导、教学方法、学案设计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简要谈谈我对这一课内容的理解、对现有教学案的整合运用及教学思路的设计,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给以诚恳的批评指正,在此,我首先深表谢意。谢谢! 说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中的最后一课学习内容。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已经知道了中国近代史上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史实。而新文化运动正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延续,是以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引进西方新的思想为主要目标的思想探索。它冲击了封建主义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 说教学理念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新文化运动》一课作了这样的要求:“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为一体。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加强过程性和体验性目标,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这一课的基本理念是: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历史思维的方法和原则。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三维目标、教材的分析,再结合对现有资源的整合,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重难点、学法和教法。 b说课时学习目标: 1.能记住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时间、标志、主要代表人物、主阵地。(重点) 2.能记住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口号、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重点) 3.能记住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会分析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家的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重、难点) c说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阅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及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分析史料,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去探究、分析并解决问题。 d说教学方法 ①启发式谈话法、问题探究教学法:层层设疑,环环相扣,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②教师讲解法:本课属于文化课,如何达到认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必须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讲解使学生达到一定的认知,从而认识到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由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历程,就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从而认识到中国人民从来具有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为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 ③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再让学生试着寻找史料来证明结论的正确。也就是教给学生“论从史出,以史佐证”的方法,并掌握这一学习历史的基本原则。 ④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e说教学案整合 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将师生手头儿现行的八年级历史教学案进行有机整合,设计为个案,能体现一个历史教师对原有学案的尊重和二次创新。这节课,我适当作了如下调整: 【课堂学习研讨】环节中的“教师展示自己备课中设计的研讨问题”:第(2)小题“为什么陈独秀说德、赛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的一切黑暗?”调整到课内训练巩固第8题第(2)小题。理由是,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很自然联系到民主、科学的思想作用;(3)小题前增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一问题。理由是,让学生区别“核心内容”和“主要内容”,加深对民主、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你认为新文化精神是什么?作为当代的中学生,你将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