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的意境

浅谈中国画的意境
浅谈中国画的意境

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美

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美 摘要:中国水墨画的灵魂就是其意境,对意境的渲染是水墨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本文从意境的起源和发展,水墨画意境的内涵及其表现来探讨欣赏水墨画中的意境美,以及画家如何让实现对水墨画意境的营造,从而能引发观赏者无限的审美想象空间。 关键词:水墨画;意境美 中国水墨画中的意境是指在水墨绘画作品中,画家在描绘事物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一种艺术感染力,它所呈现出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能使观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开拓韵味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 一、意境的起源与发展 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的《诗格》,其中称:诗有三境,提出了意境、物境、情境三境说:继而中唐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了境这个美学范畴;刘禹锡对境的美学范畴做了最明确的规定:唐末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列举出了二十四种意境;明代朱承爵在《存余堂诗话》中则进一步明确地使用了这一概念,他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王国维总结了前人成就,结合西方美学的观念建立比较系统的意境说,他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意境是中国古代画论的中心范畴,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叶朗认为,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意境说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历史的角度看,意境学说的发展又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史的一条重要线索。从古至今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意境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意境也由一种审美范畴提升至美学精神。 二、水墨画意境的内涵 意境不仅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它还是画家创作的原则,更是观赏者的欣赏原则。在水墨画中,塑造意境的不是普通的形象,而是富有生命力和感情的形象,它不是满足于对有限的客观事物的外在形式临摹,而是画家在有限的空间之中去表现无限的感情,塑造出意外之意象外之象,因此,意境能体现出主体与客体、虚与实、动与静、情与景等诸方面高度的完美统一,从而能引发观赏者无限的审美想象。 意境是中国水墨画体系的精髓,凝聚着中国水墨画艺术的根本精神,是绘画作品追求的最高境界。李可染说过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萃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做意境。郭熙说: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由此看出,有意境的水墨画要剪取客观事物中的精华,而决非像图经一样罗列排序,不能仅仅成为自然的模仿,而应表现出作者感情与思想。清代石涛说:夫面者,从于心者也。在水墨画中,精神的渗透才是最为关键的。因此,画家追求的意境,就是追求一种情景交融华物的艺术境界。没有景,情感就不能从主体转为客体表现,因为景物是有形的,而情感是无形的,以情入景、以景载情,就能以形写神,传达出水墨画的精髓。 因此,水墨画中的意境的关键就在于作者不是对景物进行匠气的铺陈、描摹,它不求完全再现,而应该如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给予观赏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三、水墨画中意境美的体现 水墨画中的意境美,是由画家在水墨画创作的审美意识上具备的两个条件所组成: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二者有机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水墨画的意境美体现在诗画同源 清代美学家叶燮说:画者形也,形依情则深;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苏轼也强调诗与画在创造审美意象方面的共同要求,他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他在评价王维的的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点出了画的意境,道出了中国水墨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模板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的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丽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2)、认知目标: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②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3)、能力目标: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2、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3、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4、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师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论浅论中国画之墨色美

论浅论中国画之墨色美 中国画是一门融汇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注重精神的注入,着意抒情写意的艺术。中国画的形式美凸显了中国画的艺术精华。广义地来看,形式美就是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特征。狭义来说,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形、声)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如整齐、比例、均衡、反复、节奏、多样性的统一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通常我们所说的形式美,主要是指后者,即相对抽象的形式美。中国画的形式美就本文而言是指中国画运用特有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如毛笔、墨、宣纸等,运用表现技法形成了一整套的用笔用墨规律,通过对形象的概括,笔墨的描绘,意境的渲染,创造出独具特色中国画的形式美。在艺术发展多元化的今天,从形式美的角度对中国画进行审美具有现实的意义。 从深层次的看,构成画面形式的基本因素是点、线、面和色的黑、白、灰因处理手段不同所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性味。而笔墨是传统中国画的主要造型和表现手段。通常把产生线条的方式及其结构如勾勒、皴擦、点,叫做用笔,把墨色的色相如焦、浓、淡、重、清或含水多少不同而引起的枯湿效果叫用墨。 关于中国画的笔墨理念的发展。从古代文人画到现代出现的商品画,都在讨论笔墨的问题。第一感觉冲击力给观众以最直接的审美感受,中国画的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它的核心原则归结为天人合一的特点。中国传统画中笔墨,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形式美的规律,他指导着中国画的创作和发展,成为民族绘画的精粹。创新艺术才能保持其本质的精魂,故艺术创作不能墨守成规,那么如何看待我们中国传统绘画在笔墨上的遗产,如何正确吸收现代在与中西文化碰撞之下的有益成分和发展中国的笔墨形式之美,这就值得去深入思考探索的问题。本文就笔墨这方面来进行论证。 中国绘画特别是中国写意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有比较显著的特点:对自然美的表现力。正因如此,中国写意画作品创作命题是永远的形式美。 人们生活在形式美的的汪洋大海中,从日常生活用品及装饰品,其选择角度主要是形式和形式美。小是不起眼睛的东西,大到衣、食、住、行,人们都有这种选择的经历。在艺术欣赏方面,园林建筑、音乐、书法等门类的形式美欣赏,已经近乎必然。惟独对绘画这个最具有强的形式美的艺术门类,却往往站在具象的角度进行挑剔和品评。栩栩如生很像已成为庸俗评论的习惯。这和绘画的原始功能物状写实的影响分不开的,但不管怎么样,撇开形式美来论中国绘画,很不妥当。构成画面的形式美的基本因素是作为形的点、线、面和作为色的黑白灰。而中国画偏偏具备这些特点,具备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也叫水墨画。画中国画要用笔墨,鉴赏中国画要论笔墨的形式美展开来论的。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造型手段和表现手段。国画大师石涛认为,笔墨的功能:一是行天地万物;二是从于心。即主张再现与表现统一。石涛的笔墨论,除了讲究以上功能之外,在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方面,主张笔墨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和谐统一。形式主义,自然主义与他的相对论是相对立的。 一、笔墨的概念及关系 笔墨是构成绘画色彩形象的技法手段的总称。通常把产生线条的方式及其结构如皴,擦、勾、染、点,叫做用笔,把墨色的色相如焦、浓、淡、重、清或含水多少不同而引起的枯湿效果叫用墨。 笔墨是构成中国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绘画的意境,构图都最终靠笔墨来完成,笔墨具有材料学和色彩学形象的双重内涵,因此,对笔墨的研究必然成为探讨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问题。笔法和墨法在理论上是可以分开的,但是,墨随笔出,笔法必兼用墨法,笔中有墨,墨中有笔,所以二者关系是相互依存,难以分开的。李可染说实际说来,笔和墨是难以分开的,用墨好多由于用笔好,不善于用笔而善用墨的很少见。笔墨中国画充分运用毛笔的

管窥国画艺术中的意境美及其表现论文

管窥国画艺术中的意境美及其表现论文 管窥国画艺术中的意境美及其表现全文如下: 意境美是我国传统美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我国艺术审美中的重要标准,在 我国国画的创作中,优秀的国画作家不仅能够刻画出逼真的艺术形象,同时能够表达出自 身的情趣和思想,所以在对国画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鉴赏者往往能够体会到国画所具 有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是神游于艺术形象之外的艺术魅力。在国画领域的发展中,有必 要保留和传承国画创作中的这种特质与精神内涵,并重视体现出国画的时代性来推动国画 艺术的发展与创新,从而使我国国画艺术能够具有更加旺盛的活力与生命力。在此过程中,对国画所具有的意境美以及表现手法做出研究与探讨,对于体验这种意境美并更高的传承 这种艺术精神和艺术特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虚实相生的意境美及其表现 国画在创作过程中能够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艺术理念以及人生理念,这种创作理念对我 国绘画艺术的演变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种理念的基础上,国画具有虚实相 生的意境美。其中实境是对现实所做出的逼真描写,而虚境则是在逼真的现实描写中诱发 的审美想象空间,虚境是对实境画面所做出的一种延伸,而这种延伸的产生主要是通过联 想等方法获得,具体表现为感悟与体味,这种感悟与体味能够让国画本身具有言之不尽之意。 蒲震元认为:“意境的形成是诸种艺术因素虚实相生的结果,它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 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及幻想形象的总和。”也 就是说,这种意境美产生于形象但是同时也是对形象的延伸,并且会受到形象的制约。由 此可见,国画中的虚实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而其中的虚境就是人们在对国画做出鉴 赏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意境美的主要来源。 虚实的概念本身是我国传统哲学领域中重要的内容,并且这一哲学思想在古代文学研 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这种哲学思想在国画意境美的构建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国画笔墨艺术在表现中强调留白,这种不追求画面太满的创作理念就是虚实相生的最好体现,因为国画作家使用留白手法的本意不在于国画外在的形象,而是为了让国画作品的鉴 赏者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所以这种留白的手法不仅不会导致国画作品意蕴的缺失,而且 能够使国画作品的意蕴得到无限大且具有差异的延伸。就像笪重光先生曾说过的一样: “空本图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景逼而神境生。位置相决,有画处,多成赘庆。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例如,国画创作中烘云托月的创作手法就能够体现出虚实相生的意境美。另外,我国 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最擅长创作的虾和鱼,虽然他并没有描绘出水体与水波,但是这种并 不存在的水体与水波却可以通过生动的鱼虾写实来表现出来,其中鱼虾为实,而水体与水 波为虚,通过对实体的表现来让鉴赏者联想到虚体,也就是说,齐白石的作品以及其他优

部编版九年级山水画的意境精选试卷练习(含答案)1

部编版九年级山水画的意境精选试卷练习(含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字词书写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者对描画的物件,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有严格的选择、充沛.的感情、高度的加工。绝不能把描写物件变成说明性的图解或地理志,使观者看了suǒ然无味、无动于zhōng,这样当然谈不上什么意境。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绝对创作不出引人入胜的山水画。意境的创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在画水墨山水时,感觉到自己就像进入战场,在枪林弹雨中。因为画在宣纸上不能涂改,所以一点疏乎差错都不行。每一笔都要解决形象问题,感情问题,远近虚实、笔墨浓淡等问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充沛.()suǒ()然无味无动于zhōng() (2)选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正确写法是“”。 (3)“引人入胜”中“胜”的意思是() A.胜利 B.比另一个优越 C.优美的景物或境界 D.能够承担或承受 (4)把画线句改为反问句。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 ....”“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胸有成竹:__________。 (2)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 ....,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浮光掠影:__________。 (3)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 ..,意境会更鲜明。渲染:__________。 (4)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 ..,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 堂皇:__________。 3.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浅谈中国画的“传神”与“意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214663704.html, 浅谈中国画的“传神”与“意境” 作者:刘玉香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5期 摘要:中国古代画家们特别注重表现物象的神情气韵,挖掘隐藏在物象深处的东西。同时,也尽力把画家被客观物象所触动的内在最深层的情感诉诸画面。它的美学意义在于:抓住最深刻本质的东西,以简练的笔法,并通过这种有限的外在绘画语言,表现出某种无限的、极其生动的内在神韵和诗意。 关键词:气韵绘画元素传神意境鲜明浓郁 [中图分类号]:J2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5-0132-01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看得懂。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绘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鸣。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 那么,画家们是怎样来看画的呢?就国画而言,内行人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它的“传神”与“意境”,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内行人的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当然是抓住了实质,因为“神韵”就是一种高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家们的追求达到的目标。 当然,一般的人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方面的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绘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所以要很好地欣赏绘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 不难想象,在绘画作品的画面上,如果只是简单地罗列各种绘画元素及形象,没有感情的力量和气韵生动的形象特征,那必然会使画面显得单薄而平庸,从而令观众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更不用说得到审美享受了。这样的结果,只能使画面的容量降到最低点。中国古代画家们是深知这一美学原理的,他们特别注重表现物象的神情气韵,挖掘隐藏在物象深处的东西。同时,也尽力把画家被客观物象所触动的内在最深层的情感诉诸画面。这种审美主体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画面之表现效果的组合关系,常常使画面产生一定的容量。所以,中国画家在作画时,总是先对生活中的人和物静默观察、深入理解、蓄积情感,一旦抓住物象最能入画的瞬间即一挥而就,一气呵成。因此画出的物象也神气活现,气韵生动,富于生命的意味。所以,中国画家们为了追求物象的神似,往往对物象采取大胆取舍和夸张变形的手法,删去一切多余之笔,

中国画意境

中国画意境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

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诗的关系

一、前言 中国的艺术家和西方的艺术家一直都在商讨诗和中国画的关系,但是他们各自都有各自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西方艺术家认为诗与中国画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但是两者也是有关联的,可以合二为一。如黑格尔认为诗歌有音乐的一面,也有绘画的一面,西蒙尼蒂斯也说过“画是静默的诗,诗是语言的画”。而中国艺术家则认为中国画与诗存在着许多的共融性,本来就是感情的产物,两者相互的交融在一起,可谓“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中国画与诗的关系的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了,在很久以前已经有许多的艺术家对此做以了解和研究,并且得到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说诗与中国画都是人类的本性加之感情的结合体。不管是的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还是到了唐代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些作品的艺术表现形象和作者内心的感受都讲究的是意境美,也就是说意境美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交融的产物。例如明清时期的书法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也有人说诗与中国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变现形式,虽然他们之间有许多相互交融想通的地方,但是这两种艺术也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也就是说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它们在某些表现形式上也是不通的,各有各的表现领域。 一、诗与中国画的传统性 诗与中国画的关系是特别密切的,它们在很久以前就存在这相互交融的地方,而且两者也是相互影响着,并且在发展中相互影响和督促,使它们都经受了艺术文化的层层洗礼,最后向人类见证了发展的必然性。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中,诗和中国画都是依托于艺术形象来表达它们各自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领悟,用语言艺术与大家一起分享艺术的领悟。无论它们两者是在艺术精神,或者还是在内容,意境,审美情趣上都有着交融性和共通性。 中国的诗词绘画开始联系是因为刘褒为《诗经》上的《北风》、《云汉》二首诗作了两幅插画,《洛神赋图》就是晋代顾恺之为《洛神赋》所画的插图。在晋代末期陶潜创作了田园山水诗,并且在这个时候大批的田园山水画家开始出现在画坛,从此诗与中国画的逐渐的结合,在唐代兴盛了起来,在那个时候诗人会给自己所作的诗作画,画家也为自己所画的画作诗,为以后的诗画的发展做了铺垫性的作用。到了宋代,诗与中国画的关系变得更加的密切,已经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并且总结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原则。现在这个原则已经成为了千古定论,所有的诗人和画家都会以这个原则为最高的目标和创作目的,在诗和中国画的创作中有意识的向这个原则靠拢,同时这个美学原则也成为了诗与画创作的美德形式和标准。 从中国的史料上看,中国画流传下来的要比诗多的多,也久的多。例如中国画的岩画、彩陶艺术等等美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形式各种各样,而且色彩也比较单纯,主要是以线条的美感来丰富作品的内容和美化画面,而诗保存下来的作品相对来说就少了许多,剧资料记载,诗歌保留最完整的也只有《诗经》和《楚辞》这两部巨作的了,这两部诗歌不仅都充满了时代精神,还为以后的诗和中国画的创作创造了条件。它们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还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使诗与中国画的结合成为中国艺术文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诗是用一种语言来表达的艺术变现形式,他用简练的语言表现现实的生活,中国画属于造型艺术,它用色彩、线条等来描绘出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的形状以表达出思想感情。中国画多是以意造境,究竟是为了意境美,在这一点上诗也是一样。中国画与中国诗词具有同样意义的意境美。 二、诗与中国画的互补性 (一)、诗中有画 对于诗与中国画的结合,我们讨论的不是形式的像与像,似与不似,重点是要放在诗画的本身去,也就这样说,诗不依赖于画而有画意,画也不会依赖于诗而有诗情。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多数都可以说是诗中有画,就像大家熟悉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漠漠水田分白鹭,隐隐夏木啭黄鹂”。这些诗句虽然说不是绘画,但是它们的那种鲜明形象,活

中国画的审美特征之意境

《中国绘画鉴赏》课程结课论文 学期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系(院)工商管理 专业市场营销 年级 2010级 姓名 学号 日期 2013年4月 成绩

中国画的审美特征之意境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她植根于华夏文化沃土,跨越不同时空,历经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是世界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她所体现的艺术美蕴含昭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及宇宙意义的最高境界。传统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及审美特征。当然,“五四”运动以后,西学东渐,近现代中国画借鉴了西方写实主义的观念和技法,力图中西合璧。而当代的中国画更是不断创新,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中国画的主要特征依然不变。以下将中国画的主要艺术特征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其中第一与第二个方面尤为典型和重要。 一、以形写神、畅神达意。 “形”指外在的形象,“神”是内在的精神。中国画不满足于“形似”,而要求“神似”。早在大约一千多年前,东晋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了“以形写神”的原则。相传他画人物,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答云:“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是六朝和唐代的常用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在这里指“眼睛”。这句话指出,绘画的关键不在于对象的美与丑,而是重在“画龙点睛”,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或精神意境,使其“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顾恺之的“传神论”奠定了中国画以形写神、重在传神的基础框架。 何谓写意?“意”,指意志、意识、情意、意趣、意境等,即画家的思想感情。“写”,就是表达和抒发。“写意”就是画家“寓情于景”,“缘物寄情”,“托物言志”,通过绘画来表达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作画是为了“写意”、“写性”、“写心”,状物乃是为了“寄情”。例如元代画家倪瓒的《六君子图》。它表现的是江南秋色,近景坡陀上有六棵树,疏密掩映,直立挺拔,画的上部只有淡淡远山一抹。这六棵树分别是松、柏、樟、楠、槐、榆,都有其象征意义。黄公望题诗中指出:“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这也是此画叫做《六君子图》的原因。画家以枯而见润的笔墨,营造了湖光山色,荒寒空寂的意境,清淡的画面,既反映了画家看破沧桑、超然物外的思想情绪,又体现了他崇尚平淡天真的审美理想。写意既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风格,又是中国画总的艺术观念,它体现了中国画家的特殊审美取向。所以它也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外来画种的最基本特点。 中国画的写意性,体现在各种形式的绘画中,无论是简括疏放、水墨淋漓的写意画,或工整细致、层层渲染的工笔画,都有明显的写意性,其笔墨或写或工,只是技法形式的不同而已,其写意传神的艺术特征一致的。写意画可以“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可以放笔驰骋,直抒胸臆。而工笔画工致细腻,严谨周到,但同时也追求写意的韵味意趣。如北宋画家范宽《溪山行旅图》,画面既工整细腻,又开放有度,既是工笔又是写意。该画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极富美感。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细如弦丝的瀑布一泻千尺。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感觉身临其境。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与山间潺潺溪水相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就是诗情画意!我们从画面本身就能感受到画家本人的生活阅历、人生感悟及内心体验。范宽如果没有在终南山辋川一带的隐居生

浅谈中国画的欣赏

浅谈中国画的欣赏 摘要:在浩瀚的人类绘画史中,中国画以其独特的艺术体系和艺术传统,占有一席之地,它上可追溯到远古的岩画和陶绘,下则发展至今,就连最早的独幅战国帛画算起,距今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随着中国画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其艺术魅力不仅没有丝毫减退,而且其艺术生命力日见勃发,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并欣赏。 关键词:中国画;欣赏 谈到中国画的欣赏,应该说是一个很复杂也很系统的问题。因观赏者的学识、修养及审美理念等因素的不同一般可将欣赏者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欣赏者看画面的物象画得像不像,认为画的越逼真,越接近于客观物象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其实这是对中国画的误解,严格讲这算不上欣赏。因为中国画承载的是一种文化,是画家借助于对客观物象的描绘而抒发个人情感的艺术,而不是客观物象的翻版再现。中国画贵在写意,写神。得意忘形是中国画的很高境界,就是说只注意于外形的像不像显然是不足以论画的。 第二种是对中国画有些了解的人欣赏画时便开始注重画面的形 式美,也就是外在美。看笔墨线条是否有功力,墨是否有干湿浓淡变化,构图是否讲究,有美感。中国画确实讲究笔墨情趣,笔墨也的确是评判中国画的一个重要标准,中国画是以线造形的,笔墨技巧是描绘对象的重要手段,画面的气势、骨肉、刚柔、张弛、巧拙、节奏感等都和笔墨有关。但中国画仅凭笔墨漂亮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画的真美在于内美,美在意境,美在内涵。如同一个人的美,仅仅天生丽质不是真美,真美在于气质和内涵,在于学识、修养、美德的自然流露。有的画家喜欢玩笔墨游戏,猛一看画不错,细品索然无味,正是这个原因。 第三种是对中国画有一定研究的人赏画比较注重画的意境和文 化内涵,画的意境和内涵是画家人品、学识、修养、情感在画中的自然流露,艺术家是情感丰富的,他们激情面对自然,面对生活。所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即兴挥毫,有感而发。所以,凡是好的中国画作品总是充满诗情画意。中国画的意境之美是慑人心

浅谈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美在水墨动画教学中的运用2019年文档

浅谈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美在水墨动画教学中的运 用 中国传统水墨画追求意境之美。水墨的晕染有表达意境之美的优势,能够营造出中国画深远的意境。意境作为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具有审美特征。 动画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是在多个艺术门类包括文学、美术、戏剧、音乐、摄影等基础上分化出的全新艺术形式,将美术与影视的特征相结合。水墨动画将中国传统水墨画和动画完美结合,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在中国水墨动画意境美的表现中融合了多种现代动画手法,充分发挥中国民族艺术特色,创造出中外动画史上独具中国特色的意境之美。意境悠远是人们对中国水墨动画的一致评价。这样的审美原则对水墨动画教育教学也是值得学习的。 中国水墨动画是世界动画的珍宝,它运用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方式,使动画的各种造型具有水墨特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 一、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意境美 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是指纯用水墨不施色彩,或者以水墨为主略 施淡彩的中国画。据《辞源》载:“水墨画——专用水墨而不施 色彩的画。”《辞海》解释:“水墨画一一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的画体。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明清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如兼五彩' 取得‘水晕墨章' 、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为主导,的艺术效果。在中国画

史上占重要地位。” 学术界普遍认为水墨画始于唐代王维的泼墨山水。宋元之后,文人画家的素养支撑着水墨画的艺术成就,将中国传统水墨画塑造成融诗书、涵情怀、讲趣味的艺术。近代以来水墨画经历了写实与通俗等艺术形式的改造,开始具有了现代化追求,出现了“彩墨画”、“表现水墨”、“抽象水墨”、“实验水墨”等现代水墨画,它们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相比较而言,从表现形式到精神内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现代水墨画是兼容复合型的,包含丰富的抽象、构成因素。结合水墨动画教学来看,我们探讨的仅仅是具有中国传统书画基本特征的中国传统水墨画。 水墨画在构图上讲究经营位置,不拘泥于某个固定的时间或空间,而是根据画家的内心感受和实际需要,打破时空限制,把不同时空中的景物容入自己的画面,营造出画家心中的时空境界。水墨画的构图也讲究虚实对比,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也可以省略环境描写,大胆留白,观画者产生无限遐想。例如在水墨画中,几乎所有的水都是靠留白来表现,只有在船只经过的地方才会有一点水纹或涟漪,似有似无的感觉留给了观画者无限的想象。在透视上水墨画也不拘泥于焦点透视,采用“散点透视”法,观景取物,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中国传统水墨画利用墨在宣纸上独特的晕染效果,传达出了形式美和情感。 画家在描绘表现事中国水墨画中的意境是指水墨画作品中,物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形成的一种艺术感染力,同时呈现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并且使观画者产生联想从而引发共鸣,创造出韵味无穷

论中国画的构图与意境

论中国画的构图与意境 学号:200905002535 姓名:李秋娥经过对中国画的学习,结合自己对西方画的了解结合对比,我发现中国画很注重表现画面意境,不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还是花鸟画,都特别注意表现对象的意境,中国画意境,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绘画是否具有意境,这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而一幅画的意境如何也是一个画家的修养在画面上的综合反映。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 讲到意境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王国维,他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称为境 界:“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谓之境界。”由此可见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画家们将自己的情感注入作品之中,托物抒情,于是便有“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的意境。意境中的“意”也并非只单纯的情感或情绪,而是情中寓理,理中韵情,形成了中国画独有的意境。有人把中国山水画划分为“实境”“真境”和“神境”三种境界,意与境合为实境,思与境谐,以真境求神境。 意境是中国绘画的一个核心范畴,是艺术家极力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从古至今很多艺术家都揭示过这个问题。六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明确说明中国画意境表现为“六法”:“(1)气韵生动,(2)骨法用笔,(3)应物象形,(4)随类赋彩,(5)经营位置,(6)传移模写。”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意境是画面各个因素的高度融合。从写意画中,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意境”。 首先,中国画要求笔与墨合、情与景合。现实中无限丰富的景象,强烈的形象感染了画家。画家凭借着这种感受,激起描绘这些景象的激情,于是作品作为情景相生的复写而重现,使情景交融在一起;至于气韵生动,即是画家所创造的艺术灵境,不同于一般的写生画,应富有生气、新鲜而活泼,有诗一般的韵味,使观者神往无穷。

中国画的构图与意境

论中国画的构图与意境 中国几千年的绘画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宝贵的创作财富,中国画之所以成为中国画,发展至今仍绽放着璀璨的光芒,是其独特的绘画形式和绘画技巧共同形成的。 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融化物我,创作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中华民族文化的中国画具有“诗、书、画”等中华民族文化特征,这是中国画的根本;其最高境界就是诗情画意。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意境美,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绘画常以意境美取悦于人,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更是如此,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其次,在中国绘画中我们追求的是一种情景相生的艺术境界,力求达到气韵和谐、笔墨生动的效果。 宋马远的《踏歌图》是一幅很好的展现意境美的画作,这是一幅山水人物画,画家重点表现了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时也反映出丰收之年,农民在田硬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画中奇峰对峙,和松林掩影中隐约的殿阁飞檐、曲折长廊,空白处表现的是云烟迷漫的氛围,似乎表示山谷中还有蒙蒙细雨,近景中有巨石、溪流、石桥、疏柳、翠竹,和低洼的稻田,还有踏歌而行的农人,让我们想像一下这样的情景:在一个清静深秀的山湾里,几个老农在阳春时节带有几分醉意地欢娱歌舞,他们为丰收而歌,为春天而舞,一幅妙趣横生的踏歌图就这样诞生了,图中的题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垅上踏行。”更好的表现了画家表达的主题,真正作到了情景相升、气韵生动。 另一幅描写山水的画作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也是把意境美发扬到及至的作品。画中描绘楼阁亭台精细准确,设色清润,景色幽澹。表现的是临安的春夏秋冬之景。四景页面以不同的情调组成一曲和谐的韵律,令人在观赏中感受到了不同的诗意美、意境美。 而素有“马一角,夏半边”的马远、夏圭的作品更能体现出意境美中的“虚、淡、静、雅”的审美特点。夏圭在画作中善于从江南秀美、清远的山水中发掘出诗一般的

美术人教五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有关中国画意境的赏析

有关中国画意境的赏析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精致文化,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情感的表现,在世界艺术林苑中占有重要位置。然而中学生在欣赏中国画时往往不得要领只看皮毛,就自然感受不到这一国粹的精妙之处。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 山水画就是中国的风景画,但又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山水画的产生与中国的道家思想是密不可分的,道家思想追求的是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能“官天地,府万物”“能胜物而不伤”。道家思想追求素朴自然,简淡肃静的艺术精神,所以山水画多以水墨表现为主,以色为辅。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玄学兴盛的时期,玄学的代表思想就是道家的思想,这一时期政治动荡,民不聊生,许多文人名士为了躲避政治上的倾轧选择归隐,像陶渊明、嵇康、阮籍等,他们隐居山林,吟诗作赋,山水诗于是大盛,山水画也应运而生。这都与道家思想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密不可分。儒家思想对绘画的影响多体现在早期的人物画上,明劝戒,著沉浮,建立社会礼教,所以儒家思想是以入世为主的,而山水画多体现出世,禅宗思想对绘画的影响也比较深,但不如儒家、道家来得分明,影响更多的是后来的花鸟画。当然这样绝对的划分是不严谨的,没有这样的必然,只能说是大致如此。儒、道、释思想后来逐渐融合,共同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山水画的发展也受到其他思想的影响,但总的看来主要的还是道家思想。 意境是中国古代画论的中心范畴,也就是指绘画作品中出现的那种感情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详细来说,就也就是指一幅画气韵生动与其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深邃境界。中国画追求意境、抒发主观情感的倾向,主导着中国画的艺术发展。意境在中国画中包括的内容十分多,大多依照特定主题(内容的主体和核心)进行构思、取景、构图、造型和摆设情节进行主次描写、虚实关系和画面的处理等,都在“立意”上下功夫,而且以足可传神为要领。王维在山水赋中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张彦远所谓:“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还有人说:“画立于意而归于笔”。总而言之,“意旨”是画的灵魂。而“意”既指“意象”,又指“意境”。唐诗里的许多诗境并且是画境。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幅画常常是对象的特征和画家的体会相融合的真实表现。感情交融的形象,才是诗的形象;“意中有意,味中有味”,才是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一幅情意深厚、表现力强的绘画作品,对欣赏者的确具有深厚而长期的吸引力。 在中国画论中,“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唐王昌龄的《诗格》。《诗格》提出“诗有三境”,即:一曰:“物境”,指入于诗(山水诗)的那种令人心醉神往的山水美景;二曰:“情

有关中国画意境的赏析

有关中国画意境的赏析

有关中国画意境的赏析 内容提要:中国画历来都讲究境美,意境是评价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世界是无穷尽得, 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并且是无穷尽的。笔者希望经过写这篇论文对中国画的意境有 继续的了解。 关键词:中国画;意境;境界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精致文化,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情感的表现,在世界艺术林苑中占有重要位置。然而中学生在欣赏中国画时往往不得要领只看皮毛,就自然感受不到这一国粹的精妙之处。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 山水画就是中国的风景画,但又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山水画的产生与中国的道家思想是密不可分的,道家思想追求的是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能“官天地,府万物”“能胜物而不伤”。道家思想追求素朴自然,简淡肃静的艺术精神,所以山水画多以水墨表现为主,以色为辅。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玄学兴盛的时期,玄学的代表思想就是道家的思想,这一时期政治动荡,民不聊生,许多文人名士为了躲避政治上的倾轧选择归隐,像陶渊明、嵇康、阮籍等,他们隐居山林,吟诗作赋,山水诗于是大盛,山水画也应运而生。这都与道家思想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密不可分。儒家思想对绘画的影响多体现在早期的人物画上,明劝戒,著沉浮,建立社会礼教,所以儒家思想是以入世为主的,而山水画多体现出世,禅宗思想对绘画的影响也比较深,但不如儒家、道家来得分明,影响更多的是后来的花鸟画。当然这样绝对的划分是不严谨的,没有这样的必然,只能说是大致如此。儒、道、释思想后来逐渐融合,共同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山水画的发展也受到其他思想的影响,但总的看来主要的还是道家思想。 意境是中国古代画论的中心范畴,也就是指绘画作品中出现的那种感情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详细来说,就也就是指一幅画气韵生动与其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深邃境界。中国画追求意境、抒发主观情感的倾向,主导着中国画的艺术发展。意境在中国画中包括的内容十分多,大多依照特定主题(内容的主体和核心)进行构思、取景、构图、造型和摆设情节进行主次描写、虚实关系和画面的处理等,都在“立意”上下功夫,而且以足可传神为要领。王维在山水赋中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张彦远所谓:“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还有人说:“画立于意而归于笔”。总而言之,“意旨”是画的灵魂。而“意”既指“意象”,又指“意境”。唐诗里的许多诗境并且是画境。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幅画常常是对象的特征和画家的体会相融合的真实表现。感情交融的形象,才是诗的形象;“意中有意,味中有味”,才是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一幅情意深厚、表现力强的绘画作品,对欣赏者的确具有深厚而长期的吸引力。 在中国画论中,“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唐王昌龄的《诗格》。《诗格》提出“诗有三境”,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的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丽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 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2)、认知目标: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②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3)、能力目标: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2、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3、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4、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师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