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教材分析

折线统计图教材分析
折线统计图教材分析

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教材分析:

折线统计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内容,是继前几册《统计》的内容而编排的,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点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本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

3、根据信息,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简单的问题和提出问题;

4、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给出的信息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5、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6、使学生在互助交流、合作中,看到别人的优、缺点;

7、感悟学习的快乐和收获知识的喜悦。

教学重点:

1、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简单的问题和提出问题;

2、根据给出的信息,正确完成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

1、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根据数据,正确完成折线统计图。

课时安排: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1课时

绘制折线统计图4课时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优秀教案

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 第一课时条形统计图(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P94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初步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 教学难点:能用条形图表示数,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例1主题图。 这是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从图上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学们知道的信息真多呀!能不能把这些天气情况进行归类,把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清楚地表示出来呢?小组内互相议一议,交流自己的方法,小组代表汇报并展示自己的方法,教师将两种主要的方法展示在一起,并提问:同学们有的用统计表表示,有的画○表示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这两种方法把数据都表示清楚了吗?(统计表把数据都

表示清楚了;画○的有的要数数才知道是多少,但是能看出哪种天数多,哪种天数少) 教师:还有一种方法表示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同学们想知道吗?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课件出示例1的条形统计图。 1.向学生说明这就是条形统计图,用涂了颜色的竖条来表示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 2.提问:仔细观察这个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小组内讨论交流。 3.指名回答,教师将学生所知道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 4.比较。 (1)刚才画○的方法和条形统计图相比,哪种表示得更清楚?(2)条形图和统计表各有什么特点? 5.归纳小结。 条形统计图左边竖线上标出的数据表示的是天数(1格表示1天),下边横线上标出的是几种天气。每种天气所对的涂色的竖条占了几格就表示几天,也可以看相对的涂色竖条最上面对着左边的数字几就是几天,从条形统计图上不但能看出具体的数据,还能看出谁多谁少。 三、实践应用

小学数学_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奥运奖牌 ——统计 信息窗1:认识扇形统计图 教材简析: 《认识扇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统计表及平均数后安排的,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完成阶段,是下一学段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1、理解和掌握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 2、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应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复习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一天都吃的食物分几类?平均每天吃多少才是最科学的? 同学们结合在科学上所学的知识学生畅所欲言。 谈话:下面是笑笑家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请同学们看表,说出其中百分数的意思。 相互讨论,并交流。 谈话:老师也给你们提个问题:你能用学过的统计知识来描述一下吗?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条形统计图来解答这个问题,教师应该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和学生交流的话题自然地衔接到统计的学习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合作探究,探究新知 (一)做出条形统计图

1.学生回顾学过的统计知识,将统计表中的数据用统计图的方式呈现出来。 2.汇报交流,教师展示学生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3.提出问题:利用条形统计图能直观的看出笑笑家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但是各类食物所占的百分比能表示出来吗? (二)认识扇形统计图 1、播放课件,展示扇形统计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学生小组交流,互动讨论把发现的信息记录下来 2、师生互动,交流学生的发现 3、师小结:扇形统计图 (三)对比发现 1、播放课件: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谈话:比较两种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小组内交流,并记录发现 3、学生回答:两种统计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出各类食物摄入量的多少;但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各个各类食物与一天总摄入量的关系。 4、师谈话:是啊,两种统计图各有特点: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三、实际应用,深化理解 (一)认识生活中的统计图 各大洲陆地面积统计图;中国援外资金统计图;我国乔木林各龄统计图(借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指导应用 这是一道巩固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并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一袋240克的牛奶,根据提供的扇形统计图,计算出各种成分有多少克? 四、拓展: 根据李明的作息时间,和自己的作息时间对比,并相互帮助,课下做出自己的作息时间统计图(此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只是拓展,对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来说或许是一种挑战) 五、课堂反馈,交流总结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精选版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太平中心校新形式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太平中心校立志小学教师吕文良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合理的推测。 [过程与方法]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初步学会统计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依据数据变化的特点进行合理推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题 1、引言:同学们,最近人们都在关心城市空气质量,你们知道这是为什 么?空气质量好坏,其实与PM2.5有关,对于PM2.5你有哪些了解? 那么最近上海的空气质量如何呢

2、复习条形统计图:课前,老师收集并整理了上海过去7天的PM2.5数据,并绘制了一副条形统计图,仔细读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小结:在条形统计图中,根据直条的长短,我们能清楚地知道PM2.5的含量是多少。如果要进一步反映PM2.5含量的变化情况,除了用这样的条形统计图绘制,猜猜看,还有没有更好的绘制方法 4、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图表,解决问题 (一)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组成与区别 1、出示:折线统计图绘制过程。 2、小组合作研究: (1)一副完整的折线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3、质疑:那么点与折线在折线统计图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4、小结:由此可见,折线统计图就是根据数量的大小先描出各点,然后用折线将各点依次连接起来,这条折线反映的是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二)读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1、根据图意,解读数据。 (1)4月18日,pm2.5的含量是多少微克/立方米 (2)在这七天中,哪一天空气质量最差 (3)哪一天空气质量最好,pm2.5的含量是多少?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扇形统计图说课稿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扇形统计图说课稿小学六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 第五单元《扇形统计图》说课稿 各位同事: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六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第五单元《数据处理》之《扇形统计图》。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材处理,几个方面对我的这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标教材中《数据处理》安排在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各册教材中。在第一学段(一至三年级)中,学生将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在第二学段(四至六年级)中,学生将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在第二学段主要学习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主要使学生掌握各种统计图的优劣,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考虑到扇形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把它作为必学内容安排在本单元。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学会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2)在决策与形成猜想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收集和利用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感受收集和利用数据。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条形统计图和百分数等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扇形统计图中数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会分析这些图形。 四、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统计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的。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知道他们的特点,对各种统计图的优劣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对比,自然生成新知识点。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我在本节课中,将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参与知识的构建,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筛选、分析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节课中,我从从创设情境、探究学习一直到布置作业等环节,处处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如创设情境时利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课间活动导入新课,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使学生不仅在学数学,也在用数学。 4、运用探究法。探究的方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探究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思考,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并合作交流。 5、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生动,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年级数学上册7 条形统计图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学校麻花市州山镇花岗岵中心学校 教师刚需欧阳 班级壹甲班 《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纵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纵向的条形统计图;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能正确的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4、学会合理的选择、绘制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数据和作出预测。 一、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集中认识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通过前期学习,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在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是与老教材不同的地方,老教材只要求学会画条形统计图里的条形,然后学会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没有要求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二、说学生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已经对数据的统计过程有所体验,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还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另外,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探究发现学习,接受知识的能力也较强,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及策略。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彩笔、、铅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今天的天气情况怎么样?明天会下雨或者下雪吗?要想准确的知道第二天的天气情况你有什么办法? 生:问父母 生:看电视上的天气预报 生:看报纸上的天气预报 师:大家有这么多好办法,看来平时很善于观察生活呢!不过,要想准确的知道第二天的天气情况,可以看中央台《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节目。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名师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扇形统计图 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2.使学生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必要的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的作用。 3.使学生知道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 到本单元为止,学生已经学完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这三种统计图。因此,本单元除了让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例1)之外,又新增了一道让学生根据不同的统计目的选择不同统计图的例题(例2),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理解这三种统计图在使用上各有什么优越性和局限性。 (二)具体编排 1.例1。 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在校园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情境,为引出有关统计数据提供现实背景。通过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对数据的进一步处理要求:你能算出喜欢每种运动人数各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吗?以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引出扇形统计图的教学。 教材让学生将统计表中的数据填入未完成的扇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大小的扇形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百分比的过程,初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在完成了扇形统计图后通过三个问题的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得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用扇形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最喜欢的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 2.例2。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各异,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条件也不一样,例2以三组校园树木数量相关数据,通过不同的统计内容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在统计图的多样化与优化中进一步认识各统计图的特点。同时体会相同的统计对象,当需要表达的信息不同时,选择的统计图也不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的价值,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第(1)小题统计的是树木总量在2007~2011年之间的变化情况。既可用条形统计图,也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这一题对比的意图在于让学生体会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突出选择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条件,即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时用折线统计图更直观。 第(2)小题统计的是各种树木占树木总量的百分比,既可以用扇形统计图,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条形统计图只是直观呈现了各种树木数量占总数的百分之几,而扇形统计图能更直观、有效地看出校园树木数量的分布情况,突出选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pdf

太平中心校新形式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太平中心校立志小学教师吕文良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并 进行合理的推测。 [过程与方法]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初步学会统计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折线 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教学难点: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依据数据变化的特点 进行合理推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题 1、引言:同学们,最近人们都在关心城市空气质量,你们知道这是 为什么?空气质量好坏,其实与PM2.5有关,对于PM2.5你有哪些了解? 那么最近上海的空气质量如何呢? 2、复习条形统计图:课前,老师收集并整理了上海过去7天的PM2.5

数据,并绘制了一副条形统计图,仔细读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小结:在条形统计图中,根据直条的长短,我们能清楚地知道PM2.5的含量是多少。如果要进一步反映PM2.5含量的变化情况,除了用这样的条形统计图绘制,猜猜看,还有没有更好的绘制方法? 4、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图表,解决问题 (一)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组成与区别 1、出示:折线统计图绘制过程。 2、小组合作研究: (1)一副完整的折线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3、质疑:那么点与折线在折线统计图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4、小结:由此可见,折线统计图就是根据数量的大小先描出各点, 然后用折线将各点依次连接起来,这条折线反映的是数量增减变化情况。(二)读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1、根据图意,解读数据。 (1)4月18日,pm2.5的含量是多少微克/立方米? (2)在这七天中,哪一天空气质量最差? (3)哪一天空气质量最好,pm2.5的含量是多少? 2、模范练习:学生互问互答。 3、进一步分析折线变化情况。(出示表格) 提问:仔细观察折线的变化情况,分成几类?哪三类? 追问:这2条折线,同样是上升,它们有什么不同?下降呢? 4、小结:在折线统计图中,折线的升降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 在相等的宽度里,同样是上升或是下降,有时是大幅的,有时却是缓慢 的,折线水平,说明数量没有发生变化。

扇形统计图说课稿1

《扇形统计图》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扇形统计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江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四节的学习内容,是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造使用教材设计的一节课。生活中经常需要收集数据,而统计图是展示数据的重要方法,经常出现在报刊杂志媒体中,为此教科书安排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和制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认识扇形统计图的含义和特点; 2、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2.数学思考目标: (1)经历对语言表述与扇形统计图的对比与分析的过程,总结出扇形统计图刻画数据方面的优缺点; (2)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用扇形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刻画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问题解决目标 1、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习,并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步骤; 2、在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学会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3、在决策和形成猜想中的过程中,感受收集和利用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4.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从身边的一些简单问题,体验数据在解决不少现实问题中是有用的;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品尝发现带来的欢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需要制作扇形统计图,并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教学难点: 确定扇形统计图中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时,涉及圆心角、百分数计算等多方面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教材的处理及其依据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概率统计方法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教学中尽可能地选取贴近学生的题材作为例题或习题,例如,与创卫有关的牙齿保护、气象资料的统计等。通过引例引导学生观察图形中的信息,从而学会读图。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利用一些文字信息绘制扇形统计图,这样由浅入深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条形统计图的教学设计

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在这一单元集中认识条形统计图,在三年级初步认识了统计表基础上,本节用了2个例题、三个课堂活动来学习用1格表示1个单位和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随之延伸到一格表示多个单位,例1在选材上注意了生活现实北京8月份的天气情况,在呈现方式上都采用了表图结合,统计表提供统计数据,通过统计图反映其直观优势;在引导学生学习方式上,都通过对话框的形式,引导学生经历怎样要用1格表示1个单位,如何画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数据整理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3、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 1、师:通过学生最喜欢的动画片导入,让学生在游戏中统计人数。 2、问:你能清楚的把喜欢看每种动画片的人数表示出来吗?现在我们就去探究。

板书:条形统计图 3、认识统计图,出示例1.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图表示出来,请大家认真观察、仔细对比,想一想他们的效果有什么不同?(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形象、清楚、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2)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意义和作用。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对比,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现在以这一幅统计图为例,谁能说一说你的感受? 你从这幅统计图上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师: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直条越长,数量越多。 师:说明直条的长度是根据什么画出来的? 生:数量的多少。 师:纵轴,在这里表示什么? 生:表示人数。 师:横轴,在这里表示什么?生:表示统计的天气。 师生谈话制出条形统计图。 师:这幅图里面晴天共几天? 生:9天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一格一格数的。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重点难点】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指导】 1.注意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性和衔接。 教学本单元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及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2.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避免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 教学中应避免单纯从计算的角度引导学习统计的知识,应当注意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3.注重对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老师应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在学生从事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应起引领、指导的作用。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2课时 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第2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04~105页例1及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重点难点】 会看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扇形统计图说课稿 (1)

小学六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 第五单元《扇形统计图》说课稿各位同事: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六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第五单元《数据处理》之《扇形统计图》。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材处理,几个方面对我的这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标教材中《数据处理》安排在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各册教材中。在第一学段(一至三年级)中,学生将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在第二学段(四至六年级)中,学生将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在第二学段主要学习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主要使学生掌握各种统计图的优劣,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考虑到扇形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把它作为必学内容安排在本单元。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学会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2)在决策与形成猜想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收集和利用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感受收集和利用数据。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条形统计图和百分数等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扇形统计图中数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会分析这些图形。 四、教法学法

条形统计图教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七单元 第1课时 认识条形统计图 讲课人:卓小英 班级:四(3)班 认识条形统计图。(教材第94、第95页 ) 1.使学生初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纵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纵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难点:根据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学习材料。 (一)复习引入 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1. ( )色的 花最多,( )色 的花最少。 2. 红花比蓝花多( )盆。 颜色 红花 黄花 蓝花 粉花 盆数 8 7 5 6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月的天气有几天是晴天,几天是阴天,几天是多云吗?要想准确地了解这些信息,就离不开统计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统计的新知识——条形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师:下面是某位同学对江门2016年4月的天气情况所做的记录,同学们先观察,截止说说你了解到的数学信息。(课件出示) 生1:知道这个月的天气有晴、阴、多云、阵雨、雷阵雨这五种情况。 生2:但是不容易看出每种天气情况各有多少天? 师:是啊。这个月的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你能把它们清楚地表示出来吗?试一试。(提醒:四人小组合作,从学习材料中选择一种或者几种材料进行研究) 学生尝试清楚地表示出每种天气数量的方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生1:我经过分类整理数据,用材料1的统计表表示出来了: 生2:我是用材料 2画圆圈图表示出来的, 先把这5种天气情况都写出来,然后逐一去数一数,哪种天气增加一天,我就在那画一个○, 就是这样的: 生3:我是用材料3画条形图表示出来: 师:我们把同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的图,叫做条形统计图。 师:你觉得画图表示和条形统计图相比,哪种表示方法更清楚?为什么? 天气 晴 阴 多云 阵雨 雷阵雨 天数 1 7 8 12 2

小学数学_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突出扇形统计图学习的必要性,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扇形统计图中的信息,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认识扇形统计图和自主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在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意义 教学难点:扇形统计图统计的特点和优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得有用信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六年级学生最喜欢的球类运动情况调查表、统计表、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图片:这是小学生课外活动的一个剪影,课外活动丰富多彩。体育运动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球类就有很多种,你喜欢什么球类运动?(生:……)同学们各有所好,为了举行球类比赛,我对我校六年级5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记录了他们最喜欢的球类运动情况,请看:(出示调查表)观察这张调查表,你想知道什么? 二、提出问题 1、喜欢乒乓球运动的有多少人? 2、喜欢篮球运动的有多少人? 3、喜欢足球运动的有多少人? …… 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都是想知道喜欢各种球类运动的人数怎样? 三、尝试与探索

(一)整理数据 喜欢各种球类运动的人数怎样,这些数据是杂乱的,我们应先将数据分类整理。 小组合作整理,要求:四人一小组,组长进行分工,2人统计数据,1人记录数据,1人绘制统计图。 温馨提示: 1、统计数据时,想一想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把数据按要求填写在统计表中; 3、表中的数据适合制成什么样统计图,然后完成统计图; 4、合作过程中,如有困难可以寻求小组成员帮助,也可以找老师帮忙。 展示、汇报:(做记号的调查表、统计表、统计图) 然后多媒体播放条形统计图,学生对照有没有错误。 (二)、描述、分析数据 师:观察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生说) 师:从条形统计图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如果想知道喜欢乒乓球运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怎么办? 学生口算:25÷50=50% 继续算出其它百分比:(8%、22%、14%、6%) 出示数据: 这些百分数都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之几,有没有一种统计图可以看出各部分与总量的关系呢? 可以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出示扇形统计图并板书课题)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够根据所给的数据绘制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发展统计观念,渗透统计思想。 3、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作用,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图纸、刻度尺、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了解机器人吗?听说过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吗?如果想了解近几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情况,可以怎样做?(预设:调查、统计)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1、这里是2006-20XX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统计情况。

2、我们已经将这些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制成了统计表,为了更好地进行分析,我们还可以将这些数据怎样做?(预设:制作成统计图。) 3.出示条形统计图1,并说说根据这个条形统计图能发现哪些信息。 名称,横轴,纵轴,每一年的参赛队伍的多少。 小结: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 4.提问:从20XX 年到20XX 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变化是怎样的?谁能用手势比划?你同意吗? 5.追问:你是从哪看出来的?(预设:直条的高低。)如果我挡住条形统计图的一部分,你还能看出这一情况吗?(预设:可以。) 6.过渡:这说明“分析增减的变化情况”和“直条的完整度”没有关系。如果我们只想分析变化情况,你觉得可以怎样绘制统计图更简单呢?自己动手在下图上试一试。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表 时间/年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参赛队伍/支 426 394 468 454 489 499 519

苏教版扇形统计图说课稿

扇形统计图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号参赛者,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76-77页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首先我说一下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单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扇形统计图,使学生能对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好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描述数据的方式是多样的,不断提高分析数据的能力,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可以先收集一些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出现的扇形统计图,让学生充分感受扇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统计图,(通过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的、具体的情境中明确探究方向,为统计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提供素材,观察感受 出示课本的统计图,通过观察获取信息,让学生感受统计图的特点。 2针对问题,收集数据 让学生观察还有没有其它的信息,各小组发言并总结。如果学生提出这个统

四年级数学上册7条形统计图教案

七、条形统计图 本单元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条形统计图,制作条形统计图。 难点:从条形统计图中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分析整理。 【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安排3课时 第1课时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第2课时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第3课时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94页例1。 【教学目标】 1.进行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会看简单的统计表,认识并会填制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3.能通过对比分析,知道条形图和统计表各有什么特点,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探索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并能提出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等。 一、情景导入 1.观看主题图(制成的动画)——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 (1)电视屏幕播音员工作的情景——播报天气情况。 (2)小飞仙的解说——这是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 2.教师提问:看到、听到些什么?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1。 下面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 提问:这个月北京市的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你能把它们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数学4.1.1 扇形统计图(一)说课稿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数学4.1.1扇形统计图(一)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一部分扇形统计图第一课时的内容,其内容主要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等。 本节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统计知识的开始,是小学相应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学好本节内容,既提供学生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的思路,给学生获取信息提供新的途径,也为画复杂的扇形统计图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情境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能利用扇形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扇形统计图的简单分析,培养统计素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到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利用扇形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教学难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四、教法、学法 说教法: 从学生己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难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问题情境引入 充分利用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引导学生体会到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是: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作出决策,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既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感到学习扇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问题的开放性 教师在设计时,对教材上的例题和有关练习作了修改,从书本指向性非常明确的问题改

成了完全开放的问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3.展示学生收集的扇形统计图 事先布置每个同学寻找生活中的扇形统计图,并在课堂上展示交流,既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感,又使学生感觉了扇形统计图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也获取了更多的信息,极大地提高了识图能力,并对有的扇形统计图赋之以德育功能。 说学法 扇形统计图学生在小学己接触过,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少讲,多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机会,并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对一次事项作出正确的决策; 2.通过实例、归纳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3.培养对扇形统计图的敏感性 4.掌握获取信息的途径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学习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这一理念,我创设了以下情境: 同学们,为迎接奥运会的到来,班集体准备发动大家折幸运星的活动,我们要买合适的颜色纸就需要调查我们班喜欢各种颜色的同学人数,可以怎么办?你会用到什么方法? (多媒体适时出示条形统计图) 刚才,大家想到了可以用已经学过的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来反映喜欢各种颜色的同学人数。今天我们将在以前学习的统计知识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统计图。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入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适时引出条形统计图,通过对条形统计图的复习,为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做铺垫。】(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有效地数学学习内容,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是小学数学新课标中倡导的理念,因此理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能够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就成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1.教学例1(出示例1情景图)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 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 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 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 的推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已 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自2001年起,我国每年都举办一次青少年机 器人大赛。老师收集了2006年至2012年参赛队伍的数据,并制成 了咱们熟悉的条形统计图。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师:一会我们就顺着这竖条的高低起伏,从2006年开始,用小 手来笔划一下这七年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情况。 师:刚才的条形统计图变成了现在这种形式,你知道它的名字吗?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导入新课。

2.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来观察一下这幅折线统计图,从统 计图中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1)了解点的作用 组织学生交流得出:这折线统计图中如果点的位置越高, (板书:高)表明数量越多,(板书:多)老师把这个发现记录下来,反过来,点的位置越低,(板书:低)表明数量越少,(板书:少)也就是说这折线统计图是通过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板书:数量多少)。 (2)了解线的作用 学生举例说明:引导学生交流得出:通过这线的起伏看出数量 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增减变化) 教师说明:2007年到2008年的这条线段就像山一样很陡很斜,线段越长越陡,表明数量变化越大,反过来线段越平缓越短,表明 数量变化越小。 (3)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折线统计图点和线的作用, 那么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后出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分析、绘制折线统计图 (1)预测数量变化情况。 师:从图中,你能看出2006年至2012年参赛队伍的整体变化 趋势吗?你有什么感想? 生:汇报 师:你能根据这个变化趋势预测一下2013年会有多少支队伍参 赛吗2014年呢? 师小结:老师发现你们在汇报时参赛队伍越来越多,这折线统 计图太神奇了,不仅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还能够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 (2)绘制折线统计图。 师:老师对2013年和2014年参赛队伍数量进行了实际调查,2013年实际上有530支队伍参赛,2014年有545支队伍参赛。我们 就以这两个数据为例,拿出1号作业纸,尝试着把2013年和2014 年的数据绘制到折线统计图上。(学生活动) 生:展示学生作品,全班交流。 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4、观察比较

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科书68页例1及相关的课堂活动及练习。条形统计图(1格当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描述和分析简单数据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2)、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和掌握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及其特点、作用,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 (3)、能阅读条形统计图并做出分析,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 2、过程与方法:根据条形统计图中提供的数据,对统计图作出分析和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调查活动中认识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和掌握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及其特点、作用,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 难点: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培养根据统计图的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数据分析水平。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题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由单元主题图引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67页的单元主题图, 师:同学们,环保局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空气检测,我们可以把他们测量的数据进行整理制成统计图就更直观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比统计图更直观的统计方法。统计图。 板书课题:统计图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学生的统计表作为新课内容,引出条形统计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存在与周围世界中, 从而有利于学生体会统计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条形统计图 出示例1 师和学生交流:观察某地6月份的空气质量状况统计表,为了更清楚的看出每种质量状况的天数,我们可以用统计图来描述有关数据。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统计图。 (1)、认识条形统计图 多媒体出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