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呈现方式和时间间隔对重复启动效应的影响

刺激呈现方式和时间间隔对重复启动效应的影响
刺激呈现方式和时间间隔对重复启动效应的影响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7, 7(9), 1113-1121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7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526289014.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526289014.html,/10.12677/ap.2017.79139

The Modulation of Stimulus Presentation

and Lag Length on Repetition Priming of

Pictures

Aiqing Nie, Qiao Fu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Received: Aug. 27th, 2017; accepted: Sep. 10th, 2017; published: Sep. 19th, 2017

Abstract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repetition priming effect is modulated by the pre-existing representation of stimuli. In addition, studies have observed the conceptual priming effect in the case of exemplar exchange and the perceptual priming effect in the case of orientation transfor-mation of primed stimuli. However, no research has controlled the conceptual priming and the perceptual priming simultaneously, or has further explored the influence of lag length on the above two types of priming. In order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e present experiment adopted 850 pictures as materials, and manipulated the lag length between unprimed and primed stimuli (in-cluding immediate and delayed repetition), and the stimulus presentation (exemplar exchange and orientation transformation of primed stimuli).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epetition prim-ing effects of both accuracy and reaction time were modulated by exemplar exchange, orientation transformation of primed pictures, as well as lag length.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trength of repetition priming effect of accuracy was sensitive to the factors of exemplar exchange, orienta-tion transformation of primed pictures, and lag length; the strength of repetition priming effect of reaction time was sensitive to the interaction of exemplar exchange and lag length. In conclusion, the robust repetition priming effect and its strength in pictures supports top-down processing.

The sensitivity of repetition priming effect and the strength of repetition priming effect to both exemplar exchange and orientation transformation of primed stimuli suggest we record signifi-cant conceptual priming and perceptual priming. Our data also show that the conceptual priming induced by exemplar exchange and the perceptual priming induced by orientation transformation of primed stimuli are sensitive to the lag length between unprimed and primed stimuli, streng-thening the memory processing framework.

Keywords

Repetition Priming, Repetition Priming Effect, Lag Length, Conceptual Priming, Perceptual

Priming

聂爱情,付乔

刺激呈现方式和时间间隔对重复启动效应

的影响

聂爱情,付 乔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浙江 杭州

收稿日期:2017年8月27日;录用日期:2017年9月10日;发布日期:2017年9月19日

摘 要

已有研究表明,重复启动效应为刺激预存知识表征所影响,刺激样例变换和启动刺激呈现方向分别能引起概念启动和知觉启动,且重复启动效应和重复启动效应量均受非启动刺激与启动刺激间的时间间隔所影响。然而,尚未有研究同时对引发概念启动和知觉启动的条件进行控制,更未探究上述条件下时间间隔对两类启动的影响。鉴于此,本研究以图形为实验材料,通过变换启动图形的样例、呈现方向以及非启动图形与启动图形间的时间间隔展开研究。结果显示,图形存在重复启动效应,为自上而下的加工观提供可靠证据;样例变换和启动图形呈现方向均可影响重复启动效应和重复启动效应量;由样例变换引起的概念启动和由启动图形呈现方向变换引起的知觉启动均随非启动图形与启动图形间的时间间隔的增加而削弱,支持加工过程框架。

关键词

重复启动,重复启动效应,时间间隔,概念启动,知觉启动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526289014.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启动(priming)指先前呈现刺激对随后呈现的相同或关联刺激的加工具有易化作用,表现为后续呈现刺激较先前呈现刺激的正确率更高、反应速度更快,两类刺激反应结果的差异即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Kessler & Mosovitch, 2013; Kristjánsson & Campana, 2010)。根据首次呈现刺激(也称非启动刺激)与再次呈现刺激(也称启动刺激)的一致程度可将启动分为重复启动(repetition priming)和间接启动(indirect priming) (Kessler & Moscovitch, 2013; McDonald et al., 2010)。其中,当非启动刺激与启动刺激一致时,两类刺激的结果差异称为重复启动效应(repetition priming effect) (Kessler & Mosovitch, 2013; Nie, Li, & Ye, 2016; Nie, Ye, & Li, 2016; Schweinberger & Neumann, 2016)。近年来,围绕有意义刺激在重复启动效应中作用的观点主要有自上而下的加工观(top-down processing)和自下而上的加工观(bottom-up processing)。自上而下的加工观认为重复启动是基于客体概念或语义的作用的、且受刺激预存知识表征所影响(Awh, Open Access

聂爱情,付乔

Belopolsky, & Theeuwes, 2012; D?rr, Herzmann, & Sommer, 2011; Heusser, Awipi, & Davachi, 2013; Kessler & Mosovitch, 2013; Nie, Li, & Ye, 2016; Nie, Ye, & Li, 2016)。自下而上的加工观则强调刺激知觉特征或加工过程在启动中的作用(Awh et al., 2012)。

采用符号、词和面孔等刺激的研究一致发现:高预存知识表征刺激比低预存知识表征刺激引发的重复启动效应更强,该结果支持自上而下的加工观(Daelli, 2011; D?rr et al., 2011; Kessler & Mosovitch, 2013; Klaver, Schanaidt, Fell, Ruhlmann, Elger, & Fernández, 2007; Nie, Li, & Ye, 2016; Nie, Ye, & Li, 2016; Schweinberger & Neumann, 2016; 付乔,张瑞卿,吴苑颖,聂爱情,朱晓磊,张德林,2015)。例如,名人面孔比非名人面孔的重复启动效应更强(D?rr et al., 2011; Nie, Li, & Ye, 2016; Schweinberger & Neu-mann, 2016),词比非词的重复启动效应更强(Nie, Ye, & Li, 2016)。另有研究则支持基于刺激特征作用的自下而上的加工观(Awh et al., 2012)。例如,转置词(“辱侮”)比标准词(“侮辱”)的重复启动效应更强(聂爱情,王志轩,叶景恒,付乔,朱晓磊,2014)。

刺激呈现方式对启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依赖于刺激概念知识的概念启动,二是依赖于非启动刺激与启动刺激知觉特征匹配程度的知觉启动(Boehm, Klostermann, & Paller, 2006; Campeanu, Craik, Backer, & Alain, 2014)。研究显示,刺激样例变换和刺激呈现方向变换分别能引发概念启动和知觉启动:样例相同比样例不同(如,非启动刺激和启动刺激为同一个体的不同照片)条件的重复启动效应更强,该结果说明重复启动效应受样例变换所影响(Schweinberger, Pickering, Jentzsch, Burton, & Kaufman, 2002);当非启动面孔和启动面孔均为正立时的重复启动效应比非启动面孔倒立启动面孔正立时的效应更强,说明重复启动效应受面孔呈现方向变换所影响(Boehm et al., 2006)。类型标记理论(type token theory)指出,知觉启动源于物体知觉加工过程中表征类型痕迹的改变(Morey, Guérard, & Tremblay, 2013; Zimmer & Ecker, 2010)。

加工过程框架(Cabeza & Moscovitch, 2013)指出,重复启动效应源于非启动刺激与启动刺激知觉加工的重叠程度、且重叠程度随时间间隔的增加而削弱。非启动刺激与启动刺激间的时间间隔对重复启动效应的影响得到证实。时间间隔一般由非启动刺激与启动刺激间的干扰刺激数或二者之间的时间延迟来界定。研究显示,相对较短时间间隔比相对较长时间间隔条件的重复启动效应更强(Guillaume et al., 2009; Henson, Rylands, Vuilleumeir, Ross, & Rugg, 2004; Nie, Li, & Ye, 2016; Schweinberger et al., 2002; 聂爱情等, 2014)。然而,不同研究对时间间隔长度的界定不尽相同。例如,短间隔或指在非启动刺激与启动刺激间插入的刺激数为零(称为立即重复)或插入1~2个刺激或插入1~3个刺激等情形(Guillaume et al., 2009; Henson et al., 2004; Nie, Li, & Ye, 2016; Schweinberger et al., 2002; 聂爱情等, 2014);长间隔或指在两类刺激间插入2~4个刺激、或指两类刺激间的时间间隔长于2.5 min、长于3 min、长于15 min等情形(Henson et al., 2004; Nie, Li, & Ye, 2016; Schweinberger et al., 2002; 聂爱情等, 2014)。

此外,重复启动效应量(即非启动刺激与启动刺激的结果差异)同样受样例变换和时间间隔所影响。例如,非启动面孔与启动面孔为相同样例比面孔样例变换时的重复启动效应量更强(Schweinberger et al., 2002)。Henson等(2004)发现,非启动刺激与启动刺激间插入1~2个刺激(即间隔为5 s以下)比插入40个以上刺激(即间隔为96 s以上)时的重复启动效应量更强;聂爱情等(2014)发现立即重复比延迟重复条件的效应量更强。这些结果表明重复启动效应量受重复呈现刺激间的干扰刺激数以及时间间隔长度所影响。

综上所述,样例变换、启动刺激呈现方向变换以及时间间隔均可影响重复启动效应,且重复启动效应量也为样例变换和时间间隔所影响。然而,尚未有研究同时对引发概念启动和知觉启动的条件进行控制,不能回答重复启动效应和重复启动效应量是否均受样例变换、启动刺激呈现方向变换和时间间隔等因素所影响,也不能回答这些因素是否会交互影响重复启动效应和重复启动效应量。鉴于此,本研究选

聂爱情,付乔

取具有预存知识表征的图形为实验材料,并控制启动图形样例(以引发概念启动)、启动图形呈现方向(以引发知觉启动)以及非启动图形与启动图形间的时间间隔展开研究。研究假设主要有:图形的重复启动效应可为自上而下的加工观提供证据;相同样例比不同样例图形的重复启动效应更强,说明存在明显的概念启动;正立启动图形比倒立启动图形的重复启动效应更强(即存在明显的知觉启动),说明倒立条件的类型标记的激活程度较弱;立即重复比延迟重复条件的效应更强,可为加工过程框架提供证据;样例变换、启动图形呈现方向变换与时间间隔交互影响重复启动效应和重复启动效应量。

2. 方法

2.1. 被试

普通高校本科生,16名(8男8女),年龄为20.54 ± 1.55岁。所有被试均无严重身心疾病,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色弱,右利手。所有被试均在实验后获得适量报酬。

2.2. 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2 (刺激类型:非启动图形和启动图形) × 2 (样例:相同和不同) × 2 (启动图形呈现方向:正立和倒立) × 2 (时间间隔:立即重复和延迟重复)的被试内实验设计。其中,相同样例指两次呈现的图形完全一致,不同样例指隶属于同一客体但物理特征不同的2张图形。启动图形呈现方向指启动图形含正立和倒立两种条件。立即重复是非启动图形与启动图形间无其他图形,延迟重复则在两类图形间插入2张其他图形。

2.3. 实验材料

从前人(Manelis, Wheeler, Paynter, Storey, & Reder, 2011)采用的彩色图库(其中隶属于同客体的图形各2张,即508对)中选取850张图形用于正式实验,另选26张图形用于练习。所有图形的像素均为280 × 440,分辨率为72像素/英寸,亮度一致。正式实验中,将图形在颜色、命名难度和熟悉性等方面取得平衡并对时间间隔进行控制后分为8组。由于图形数量的局限无法分为对等的8组。其中7组各含102张图形。

在每一组中,两种时间间隔均包含24张正立的非启动图形和24张启动图形;在启动图形中,正立和倒立的相同样例图形各6张,正立和倒立的不同样例图形各6张;为增加倒立图形数量,另有6张倒立图形作为穿插刺激。第8组含136张图形:两种时间间隔均包含32张正立的非启动图形和32张启动图形;

在启动图形中,正立和倒立的相同样例图形各8张,正立和倒立的不同样例图形各8张;另有8张倒立图形作为穿插刺激。

2.4. 实验程序

正式实验前让被试进行练习以熟悉实验要求。每一组中,在屏幕中央呈现2000 ms的注视点“+”后呈现指导语,之后呈现实验图形。为保证在刺激类型、样例、启动图形呈现方向和时间间隔等变量间取得平衡,图形以伪随机形式呈现。所有图形均在屏幕中央呈现,每一图形的呈现时间为800 ms,相邻两张图形间的间隔(ISI)为1500 ± 200 ms。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图中的主要客体是自然物还是人工物。根据前人研究,自然物包括有生命特征的生物(如,动物、植物、真菌、原生生物和原核生物)和无生命特征但拥有独特变化规律的物质(如,土地、水、空气和矿物);人工物是人类以矿物和能源等天然物为材料加工而成的产品(如,家具、车辆、电扇和房屋) (曹曼,叶文虎,2009)。为避免在刺激间产生类别启动,除必要的实验控制要求(如重复)外,图形呈现同样采用伪随机形式,即属于自然物和人工物的图形均不会连续出现三次或三次以上。同时,各类图形的子类别也采用了类似的伪随机形式进行呈现。

聂爱情,付乔

图形在Iiyama MA203DT Vision Master Pro513显示器上呈现。显示器的刷新频率为100 Hz,分辨率为1024 × 768像素。屏幕背景为黑色。被试距显示器约60 cm。图形的水平和垂直视角分别为3.0?~6.7?和4.0?~5.6?。按键手指在不同组间平衡。8组图形的顺序在被试间平衡。相邻两组间的间隔为5 min。所有被试均被要求尽快尽可能准确地完成判断。穿插刺激不作为数据分析的有效刺激。实验程序如图1所示。

3. 结果

3.1. 重复启动效应

不同条件下非启动图形和启动图形的正确率见图2。为关注是否记录到重复启动效应,分别对正确率和反应时进行刺激类型、样例、启动图形呈现方向和时间间隔的四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正确率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刺激类型、样例、启动图形呈现方向和时间间隔的主效应均显著,F(1,15) = 53.517, p < 0.001, η2 = 0.781;F(1,15) = 13.620, p < 0.001, η2 = 0.476;F(1,15) = 11.176, p < 0.01, η2 = 0.427;F(1,15) = 36.056, p < 0.001, η2 = 0.706。刺激类型与样例的交互作用显著,F(1,15) = 5.158, p < 0.05, η2 = 0.256;刺激类型与启动图形呈现方向的交互作用显著,F(1,15) = 4.989, p < 0.05, η2 = 0.250;刺激类型与时间间隔的交互作用显著,F(1,15) = 14.972, p < 0.001, η2 = 0.500;刺激类型、样例与启动图形呈现方向的三因素交互作用显著,F(1,15) = 12.201, p < 0.01, η2 = 0.449。四因素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 > 0.05。对上述三因素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显示,相同正立和相同倒立启动图形均显著高于非启动图形的正确率,F(1,15) = 6.16~8.429, ps < 0.01;不同正立和不同倒立启动图形与非启动图形的正确率差异均不显著,ps > 0.05。上述结果说明样例和启动图形呈现方向均可影响正确率的重复启动效应,表现为非启动图形与启动图形为相同样例时的重复启动效应更强。

不同条件下非启动图形和启动图形的反应时见图3。对反应时进行四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刺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15) = 363.464, p < 0.001, η2 = 0.960;样例的主效应显著,F(1,15) = 83.017, p < 0.001, η2=0 .847;启动图形呈现方向的主效应不显著,F(1,15) = 0.700, p > 0.05, η2 = 0.045;时间间隔的主效应显著,F(1,15) = 185.789, p < 0.001, η2 = 0.925。刺激类型与样例的交互作用显著,F(1,15) = 14.282, p < 0.01, η2 = 0.488;刺激类型与启动图形呈现方向的交互作用显著,F(1,15) = 86.441, p < 0.001, η2 = 0.852;刺激类型与时间间隔的交互作用显著,F(1,15) = 82.639, p < 0.001, η2 = 0.846;刺激类型、样例与时间间隔的三因素交互作用显著,F(1,15) = 9.775, p < 0.01, η2 = 0.395;刺激类型、启动图形呈现方向与时间间隔的三因素交互作用显著,F(1,15) = 8.313, p < 0.05, η2 = 0.357;刺激类型、样例、启动图形

Figure 1. Sketch map of experimental procedure

图1. 实验程序示意图

聂爱情,付乔

Figure 2.Accuracy of unprimed and primed pictures. Same upright,

primed pictures are same to unprimed pictures and are upright; same

inverted, primed pictures are same to unprimed pictures and are in-

verted; different upright, primed pictures are different to unprimed

pictures and are upright; different inverted, primed pictures are differ-

ent to unprimed pictures and are inverted

图2. 非启动图形和启动图形的正确率(同正:启动样例相同且正立;

同倒:启动样例相同且倒立;不正:启动样例不同且正立;不倒:

启动样例不同且倒立)

Figure 3. Reaction times of unprimed and primed pictures. The condi-

tions are illustrated as in Figure 2

图3. 非启动图形和启动图形的反应时(条件说明同图2)

呈现方向与时间间隔的四因素交互作用显著,F(1,15) = 5.089, p < 0.05, η2 = 0.253。对四因素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检验的结果显示,立即重复和延迟重复两种间隔条件下的相同正立、相同倒立、不同正立和不同倒立的启动图形均较非启动图形的反应时更短(立即重复:F(1,15) = 9.771~15.705, ps < 0.001;延迟重复:F(1,15) = 3.450~9.890, ps < 0.01)。上述结果说明样例、启动图形呈现方向和时间间隔均可影响反应时的重复启动效应。

3.2. 重复启动效应量

不同条件下图形正确率和反应时的重复启动效应量见图4。为考察重复启动效应量是否受本研究控制的三个变量(样例、启动图形呈现方向和时间间隔)所影响,对正确率的重复启动效应量进行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样例的主效应显著,F(1,15) = 86.441, p < 0.001, η2 = 0.852;启动图形呈现方

聂爱情,付乔

Figure 4. The strength of repetition priming effects for accuracy and reaction times on left and right col-

umns respectively

图4. 不同条件图形的正确率(左)和反应时(右)的重复启动效应量

向的主效应显著,F(1,15) = 14.282, p < 0.01, η2 = 0.488;时间间隔的主效应显著,F(1,15) = 82.639, p < 0.001, η2 = 0.846;样例与时间间隔的交互作用显著,F(1,15) = 8.313, p < 0.05, η2= 0.357;样例、启动图形呈现方向与时间间隔的三因素交互作用显著,F(1,15) = 5.089, p < 0.05, η2= 0.253。对上述三因素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检验的结果显示,相同正立、相同倒立、不同正立和不同倒立图形均为立即重复较延迟重复条件的重复启动效应量更强,F(1,15) = 33.05~82.94, ps < 0.001,说明样例、启动图形呈现方向与时间间隔交互影响正确率的重复启动效应量,表现为立即重复条件的重复启动效应量更强。

对反应时的重复启动效应量同样进行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样例的主效应显著,F(1,15) = 4.989, p < 0.05, η2 = 0.250;启动图形呈现方向的主效应显著,F(1,15) = 14.972, p < 0.01, η2 = 0.500;时间间隔的主效应显著,F(1,15) = 5.158, p < 0.05, η2 = 0.256;样例与时间间隔的交互作用显著,F(1,15) = 12.021, p < 0.01, η2= 0.449。三因素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 > 0.05。对上述显著的两因素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发现,相同样例表现为立即重复较延迟重复条件的重复启动效应量更强,F(1,15) = 9.65, p < 0.01,说明样例与时间间隔交互影响反应时的重复启动效应量。

4. 讨论

本研究不仅为样例变换和启动刺激呈现方向变换对重复启动效应和重复启动效应量的影响提供可靠证据,也为上述因素与时间间隔对重复启动效应和重复启动效应量的交互影响提供支持,说明本研究记录到明显的概念启动和知觉启动。

与前人研究(Boehm et al., 2006; Campeanu et al., 2014; Zimmer & Ecker, 2010)相似,本研究发现,非启动图形和启动图形的样例相同比二者为不同样例时引发的重复启动效应和重复启动效应量均更强,说明样例变换可影响重复启动效应和重复启动效应量。根据自上而下的加工观(Awh et al., 2012; D?rr et al., 2011; Heusser et al., 2013; Kessler & Mosovitch, 2013; Nie, Li, & Ye, 2016; Nie, Ye, & Li, 2016; Schwein-berger & Neumann, 2016),已有刺激表征对随后相同或类似刺激的加工具有促进作用,即是非启动图形对具有相同或相似概念范畴内启动图形表征的激活,由于相同样例启动图形与非启动图形均比不同样例的概念匹配程度和知觉匹配程度更高,从而易化了相同样例启动图形的加工。可以推断,引起样例不同比样例相同条件的重复启动效应和重复启动效应量更弱的一个可能原因是,两类刺激在工作记忆中的存储和提取机制以及对两类刺激加工产生干扰的可能因素有所不同所致。

启动图形呈现方向的分析结果显示,正立启动图形显著强于倒立启动图形的重复启动效应和重复效

聂爱情,付乔

应启动量,说明记录到明显的知觉启动。如前所述,类型标记理论指出,知觉启动效应源于物体知觉加工过程中表征类型痕迹的改变(Morey et al., 2013; Zimmer & Ecker, 2010)。据此可知,当非启动图形与启动图形的呈现方向一致时,两类图形的记忆痕迹是重叠的;当两类图形的呈现方向不一致时,记忆痕迹的加工则需要更多认知资源参与、且记忆痕迹会随着时间间隔的延长而衰退,从而导致呈现方向不一致条件的重复启动效应和重复效应启动量相对较弱。当然,并非所有的启动刺激呈现方向变换均会弱化相应的启动效应及其启动量,如当非启动刺激与启动刺激的呈现方向不是垂直置换而是水平置换时,刺激的记忆痕迹则会保持的相对较好,相应的知觉启动并未弱化,理由是水平置换条件的启动刺激仍能激活相应的类型标记(Zimmer & Ecker, 2010)。

与已有研究(Campeanu et al., 2014; Guillaume et al., 2009; Henson et al., 2004; Kim, Jang, Che, Kim, & Im, 2012; Nie, Li, & Ye, 2016; Schweinberger et al., 2002; 聂爱情等, 2014)发现的时间间隔影响重复启动效应和重复启动效应量的结果相一致。本研究除发现样例变换和启动刺激呈现方向变换可影响重复启动效应和重复启动效应量外,二者还与时间间隔交互影响相应结果。除延迟重复条件的正确率外,本研究证实了时间间隔对样例相同、样例不同、启动刺激正立和启动刺激倒立条件的重复启动效应和重复启动效应量具有明显影响,均表现为立即重复比延迟重复条件的重复启动效应以及重复启动效应量均更强,说明由样例变换引起的概念启动和由启动刺激呈现方向变换引起的知觉启动均随非启动刺激与启动刺激间的时间间隔的增加而削弱。产生上述结果的可能原因是立即重复条件的知觉促进更强,这与Henson等(2004)提出的立即重复或较短时间间隔可能从短暂的知觉存储中获益而延迟重复或较长时间间隔条件的启动效应则是对相应刺激表征激活的观点相吻合。时间间隔对重复启动效应的影响可从如下两方面解释:一是非启动刺激激活了与之相关联的语义或知觉表征继而对与之相似或相关启动刺激的加工产生易化作用;二是加工过程框架指出,重复启动效应源于非启动刺激与启动刺激的知觉加工的重叠程度、且重叠程度随时间间隔的增加而衰减(Cabeza & Moscovitch, 2013)。由此可知,由样例变换引起的概念启动和由启动刺激呈现方向变换引起的知觉启动均受时间间隔所影响,二者均随时间间隔的增加而削弱。

5. 结论

本研究表明,重复启动效应和重复启动效应量均为样例变换和启动刺激呈现方向变换所影响。上述效应和效应量均受时间间隔所影响,说明由样例变换引起的概念启动和由启动刺激呈现方向变换引起的知觉启动均随非启动刺激与启动刺激间的时间间隔的增加而削弱,支持加工过程框架。

致谢

本研究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7YJA190010)、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Y17C090003)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曹曼, 叶文虎(2009). 人·天然物·人工物——论自然物的三分.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6, 4-6.

付乔, 张瑞卿, 吴苑颖, 聂爱情, 朱晓磊, 张德林(2015). 颜色诊断性对图形重复启动效应的调节. 应用心理学, 21(2), 131-139.

聂爱情, 王志轩, 叶景恒, 付乔, 朱晓磊(2014). 时间间隔和情绪效价对双字词重复启动效应的影响. 应用心理学, 20(3), 203-209.

Awh, E., Belopolsky, A. V., & Theeuwes, J. (2012). Top-Down versus Bottom-Up Attentional Control: A Failed Theoretical Dichotomy. Trend in Cognitive Science, 16, 437-44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526289014.html,/10.1016/j.tics.2012.06.010

Boehm, S. G., Klostermann, E. C., & Paller, K. A. (2006). Neural Correlates of Perceptual Contributions to Nondeclarative Memory for Faces. NeuroImage, 30, 1021-1029.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526289014.html,/10.1016/j.neuroimage.2005.10.028

聂爱情,付乔Cabeza, R., & Moscovitch, M. (2013). Memory Systems, Processing Modes, and Components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Evidence.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8, 49-55.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526289014.html,/10.1177/1745691612469033

Campeanu, S., Craik, F. I., Backer, K. C., & Alain, C. (2014). Voice Reinstatement Modulates Neural Indices of Continuous Word Recognition. Neuropsychologia, 62, 233-244.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526289014.html,/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14.07.022

Daelli, D. (2011). High-Level Adaptation Aftereffects for Novel Objects: The Role of Pre-Existing Representations. Neu-ropsychologia, 49, 1923-1927.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526289014.html,/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11.03.019

D?rr, P., Herzmann, G., & Sommer, W. (2011). Multiple Contributions to Priming Effects for Familiar Faces: Analyses with Backward Masking and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02, 765-78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526289014.html,/10.1111/j.2044-8295.2011.02028.x

Guillaume, C., Guillery-Girard, B., Chaby, L., Lebreton, K., Hugueville, L., Eustache, F., et al. (2009). The Time Course of Repetition Effects for Familiar Faces and Objects: An ERP Study. Brain Research, 1248, 149-161.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526289014.html,/10.1016/j.brainres.2008.10.069

Henson, R. N., Rylands, A., Ross, E., Vuilleumeir, P., & Rugg, M. D. (2004). The Effect of Repetition Lag on Electrophysi-ological and Haemodynamic Correlates of Visual Object Priming. NeuroImage, 21, 1674-1689.

Heusser, A., Awipi, T., & Davachi, L. (2013). The Ups and Downs of Repetition: Modulation of the Perirhinal Cortex by Conceptual Repetition Predicts Priming and Long-Term Memory. Neuropsychologia, 51, 2333-2343.

Kessler, Y., & Moscovitch, M. (2013). Strategic Processing in Long-Term Repetition Priming in the Lexical Decision Task. Memory, 21, 366-376.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526289014.html,/10.1080/09658211.2012.728611

Kim, M. S., Jang, K. M., Che, H., Kim, D. W., & Im, C. H. (2012). Electro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of Object-Repetition Ef-fects: sLORETA Imaging with 64-Channel EEG and Individual MRI. BMC Neuroscience, 13, 124-13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526289014.html,/10.1186/1471-2202-13-124

Klaver, P., Schanaidt, M., Fell, J., Ruhlmann, J., Elger, C. E., & Fernández, G. (2007). Functional Dissociations in Top-Down Control Dependent Neural Repetition Priming. NeuroImage, 34, 1733-1743.

Kristjánsson, á., & Campana, G. (2010). Where Perception Meets Memory: A Review of Repetition Priming in Visual Search Tasks. Attention,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72, 5-18.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526289014.html,/10.3758/APP.72.1.5

Manelis, A., Wheeler, M. E., Paynter, C. A., Storey, L., & Reder, L. M. (2011). Opposing Patterns of Neural Priming in Same-Exemplar vs. Different-Exemplar Repetition Predict Subsequent Memory. NeuroImage, 55, 763-772. McDonald, C. R., Thesen, T., Carlson, C., Blumberg, M., Girard, H. M., Trongnetrpunya, A. et al. (2010). Multimodal Im-aging of Repetition Priming: Using Fmri, MEG, and Intracranial EEG to Reveal Spatiotemporal Profiles of Word Processing. NeuroImage, 53, 707-717.

Morey, C. C., Guérard, K., & Tremblay, S. (2013). Neither Separate Nor Equival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Feature Repre-sentations within Bound Objects. Acta Psychologica, 144, 279-290.

Nie, A. Q., Li, M. Y., & Ye, J. H. (2016). Lag Length Effect on Repetition Priming of Famous and Unfamiliar Faces: Evi-dence from N250r and N400. NeuroReport, 27, 755-763.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526289014.html,/10.1097/WNR.0000000000000605

Nie, A. Q., Ye, J. H, & Li, M. Y. (2016). The Effect of Pre-Existing Memory Representations on Repetition-Related N250r and N400. Science Bulletin, 61, 265-275.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526289014.html,/10.1007/s11434-016-1011-4

Schweinberger, S. R., & Neumann, M. F. (2016). Repetition Effects in Human ERPs to Faces. Cortex, 80, 141-153. Schweinberger, S. R., Pickering, E. C., Burton, A. M., & Kaufmann, J. M. (2002). Human Brain Potential Correlates of Re-petition Priming in Face and Name Recognition. Neuropsychologia, 40, 2057-2073.

Schweinberger, S. R., Pickering, E. C., Jentzsch, I., Burton, A. M., & Kaufmann, J. M. (2002).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 Evidence for a Response of Inferior Temporal Cortex to Familiar Face Repetitions. Cognitive Brain Research, 14, 398-409. Zimmer, H. D., & Ecker, U. K. (2010). Remembering Perceptual Features Unequally Bound in Object and Episodic Tokens: Neural Mechanisms and Their Electro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34, 1066-1079.

知网检索的两种方式: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360docs.net/doc/526289014.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0-7273,即可查询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360docs.net/doc/526289014.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526289014.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p@https://www.360docs.net/doc/526289014.html,

时间管理-时间序列的分整检验与“费雪效应”机制分析ahref=1a

时间序列的分整检验与“费雪效应”机制分析* 刘金全 郭整风 谢卫东 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吉林长春 130012 内容提要 “费雪效应”假设说明通货膨胀率对于名义利率存在直接影响,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我们利用单位根检验和分整检验等方法检验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序列的单位根性质,并利用协整检验判断它们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我国通货膨胀率对名义利率的作用尚不明显,我国经济当中没有出现显著的“费雪效应”。 关键词 名义利率 通货膨胀率 费雪效应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对此已经建立了许多经典的理论模型(Walsh ,1998),其中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假设就是“费雪效应”(Fisher Effect ,Fisher ,1936):在完全预期情形下,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变化是一一对应的,任何产品价格成本的变化都将在货币成本当中表现出来,此时货币持有成本和产品投资成本是基本等价的。由于“费雪效应”直接给出了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和货币需求等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因此“费雪效应”不仅是一些重要经济理论的基础,而且也是货币政策等作用机制的判断标准。 Macdonald 和Murphy(1988)利用Granger 影响关系检验,分析了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之间的短期影响关系。他们认为在开放经济当中,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趋势之间存在差异,因此“费雪效应”存在的迹象并不明显;与上述短期分析模式不同,Mishkin(1992)利用协整关系检验方法,从长期角度出发来重新研究“费雪效应”机制,他们认为美国的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并且具有显著的协整关系,由此推断长期内“费雪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虽然上述实证结论存在差异,但是表明““费雪效应”的实证检验比较明显地依赖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序列的时间序列性质。 由于我国近年来连续降低名义利率,并且经济当中出现了轻微通货紧缩,名义利率和价格水平出现相同的下降趋势,但是这种表象还不足以判断“费雪效应”在我国经济当中是否显著存在。为此,我们将对我国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序列采取更为具体的平稳性检验,并且引入分整检验来判断出现在上述序列当中的记忆性,力求获得比较更为准确的实证结果。 一、“费雪效应”机制的理论模型与计量检验 如果市场上的所有经济行为个体能够利用所有信息,那么名义利率预期是实际利率预期和通货膨胀预期之和,这种关系可以用公式表述为: )(),(),(111t E t j r E t j R E t t t π???+= 其中和表示t 时第j 类资产的名义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t j R ),(t j r )(t π表示t 时的通货膨胀率。是利用时所有信息的预期算子。如果在名义规模和实际规模同比例扩张的过程中,资产的实际收益率不变,则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变化将在名义利率的预期变化中体现出来,这时有: )(?1?t E )1(?t r t E t j R E t t =???)(),(11π 其中r 表示常数的实际收益率。因此,如果资产的名义收益率出现预期扰动,为了保证实际收益率不变,必定要在通货膨胀率预期当中出现相应的变化,这时名义收益率和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变化是一一对应的,这就是通货膨胀率变化产生的“费雪效应”。如果“费雪效应”存在,我们可以得到下面著名的费雪方程式: t t t E j t R επβμ++=?)(),(1 原文发表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2003年第4期。 *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2BJY019)和教育部重大项目(02JAZJD790007)资助。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

AVL单元:在认知心理学中,常常把听觉的、口语的、语言的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 单元,认知心理学用(AVL单元)作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代码。 部分报告法:主试呈现一些信息,不要求被试全部报告。 材料限制:指人的注意受到刺激信息任务(刺激材料)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加工的信息的限制,即使分配到了较多的认知资源,也不能顺利完成的认知活动过程。 产生式系统:安德森认为产生式系统的形成经历了认知阶段,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 陈述性记忆:是指一个人对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通过练习后逐渐获得的技能或经验的记忆。 语义记忆:是指个体对客体事实的记忆。 情景记忆:是指个体对事件的自传式的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个体所具有的特定经验无意识的影响了当前信息加工处理的绩效,而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经验,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提取与操作。 外显记忆:是指个体能运用记忆中所存储的信息并能意识到记忆活动的过程,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在积极地搜寻记忆线索,并把当前的刺激信息与提取出的信息内容进行比较以便能回忆出不在当前的事物的记忆。息的知觉或准确的摄取。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人脑中存储一分钟以上,几天、几月、几年,乃至终身的记忆。 佩奥的双重信息编码理论,在长时记忆中存在两种独立的编码系统,即(语义编码系统)(表象编码系统) 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1分钟左右的加工处理与编码。加工代码:AVL单元信息容量(有限性)是短时记忆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7+-2 5.斯滕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中对刺激信息的加工处理是以(完全系列扫描)的方式进行的。 瞬时记忆:又称为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是外界刺激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时,按输入刺激的原样,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中被暂留的过程。特点:物理特征编码、保持时间短暂、容量大。 工作记忆:又成为操作记忆,是对输入的刺激信息再一次进行加工与编码,使其信息容量扩大。 感觉信息加工:是指感觉器官与刺激物信息相互接触(或作用)之后,感受器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并通过动作电位把外部事件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特定区域的过程 感觉登记的特点:物理特征编码,保持时间十分短暂,记忆容量较大 计算机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记忆系统:瞬时记忆系统(感觉登记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 脚本:认知心理学把人所从事的某些典型活动,按先后次序所作的有组织的认知称为脚本监视:指一个人获得有关自己认知活动的进展、效果等信息的过程。 控制: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活动作出计划、调整的过程。 机械性复述:或称为维持性复述,即不是将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建立在对它们的理解的基础上,而是一味地通过不断的简单重复,力图将刺激信息保留在短时记忆中。 精致行复述:或称为整合性复述,即将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进行分析,使之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起某种内在的联系,并努力把它们整合到长时记忆的认知结构中口语报告法:被试在解决某项问题时“出声思考”(出声讲出)其思维内容,研究者记录后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被试认知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又称为“口述记录分析法” 流程图示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模式识别:指人把输入刺激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模式识别过程一般经历分析、比较、和决策三个阶段 全部报告法:快速的给被试呈现一组刺激项目,要求在刺激信息消失之后,被试立即报告自己刚才看到的所以项目,可以写出来或说出来 启发式:指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粗略搜索来解决问题的策略。 启发式策略:1手段-目的分析2逆向搜索 认知的实质是(监视)(控制)

负启动效应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负启动效应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Ξ 刘明矾1,2,黄任之2,姚树桥2 (1.江西师范大学心理系,南昌330027;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研究中心,长沙410078) 摘 要:近几年,对负启动效应的神经机制研究发现,干扰项抑制与情节提取都是引起负启动的原因,究竟哪种机制起主要作用与实验任务有很大的关系。从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位置负启动与前额皮层有关,EPR上表现为P1和N1波幅减小或N2波幅的增大,支持抑制机制。特性负启动P3成分仍存在不一致的结果,脑区的广泛激活模式使得研究者越来越倾向采取整合的观点。 关键词:负启动效应;认知神经科学 中图分类号:B8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7)01-0019-05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人们利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和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在人类注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的进展,如选择性注意早期阶段的加工、诱发早期选择性注意的因素和注意网络的功能分析等方面。人们在注意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一种核心能力是对大量信息的相关部分的选择,负启动效应便反映了这种机制。负启动是指对先前被忽视的项目进行反应时与控制组相比出现反应时延长的一种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这种现象被广泛地研究,然而,产生负启动效应的具体机制一直是最具争议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一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负启动任务用于临床样本中,研究者是否能对所获得的结果做出更加正确的解释。近年来(2001~2006),由于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研究者开始逐步揭示负启动中的脑活动机制,文章拟对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系统的梳理和评述。 1 负启动效应与干扰项抑制机制 Neill和T ipper[1,2]最初认为,负启动现象反映了注意的抑制机制,这种抑制机制抑制了干扰项内部呈现的激活水平。因此,如果在启动显示中干扰项的内部呈现与抑制相关,则接下来探测显示中的刺激在提取先前被抑制的呈现时,加工过程将被削弱。由于这种观点的广泛性,在现有的大量应用性的研究中,负启动任务成为测量个体抑制功能的一种常用方法。 大量研究已发现,在需要抑制不适当反应的实验条件下前额活动增强。H oughton和T ipper[3]在负启动的中枢抑制部分强调了前额叶对注意控制的具体功能。Wright等[4]在视觉空间任务中证明了抑制机制在负启动中的作用。他们要求被试对目标字母O的位置进行反应,分析发现,儿童在控制条件下,大脑皮层和皮层下感觉运动区域网络被激活,而在负启动条件下,前额内侧皮层、前额下皮层、眶额皮层以及辅助运动区的几个区域被选择性地激活。Wright认为,视空间负启动与其它抑制任务一样,在额顶神经网络具有特定的细胞亚群。由于实验范式的差异,不同影像研究中参数的设定和分析方法的不同,这些脑区在抑制加工过程中的具体功能尚不清楚。同时,Wright等[5]采用同样的任务对成人的脑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前额的上、下皮层及内侧皮层被选择性激活,支持了负启动与抑制机制的关系。 由于抑制和提取两种解释的主要差异在于负启动效应的时程方向,因此,研究者认为在时间上具有高分辨率的ERPs技术在研究负启动的神经机制上具有独特的优势。K athmann等[6]采用这一技术在位置负启动任务中发现,被试在负启动条件下对目标位置进行反应时,顶枕部位的P1和N1成分波幅减小,P3潜伏期延长,P3波幅未见差异。K athmann据此认为,内隐记忆加工并未在其中起重要的作用,位置负启动可能与感觉加工的早期抑制以及刺激评价过程减慢有关。同时,Ruge和Naumann[7]在对位置负启动任务的研究中发现,负启动条件下的ERP成 第27卷总第101期 心理学探新 PSY CH O LOGIC A L EXP LORATI ON 2007年 第1期 Ξ基金项目: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50533026),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05JJ30053)。

1、狭义相对论效应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1、狭义相对论效应与加速度之间的关 系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理论和应用基础是建立在实验和观测上的.而实验和观测总是离不开某一个具体的参考系(或坐标系),加上历史上把惯性系之间的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和伽利略变换推广到狭义相对性原理和洛伦兹变换,从而建立狭义相对论这样的背景,许多物理学工作者以参考系的属性(惯性系或非惯性系)来界定狭义相对论的范畴是自然的,不足为怪.至于这种界定的优劣,那就是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1966年,人们做过实验让粒子做接近光速的高速圆周运动,粒子既有很高的速度,也有很高的加速度。实验表明,粒子寿命的变化只与速度有关,而与加速度无关。在验证时间膨胀效应的实验中,有许多实验涉及到加速过程,覆盖的加速度范围非常广。例如在原子钟 环球航行实验中,时钟经受的向心加速度为 3 10 g(g代表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在转 动圆盘的实验中,光源的向心加速度达 5 10g;在穆斯堡尔效应的温度依赖性实验中,晶格 中原子核振动的加速度以及作圆周运行的μ介子的向心加速度都高达 16 10g 以上。尽管加 速度范围这么广,但最终,几乎所有的实验都得到了与狭义相对论预言的由速度引起的时间膨胀效应基本相符的结果。这一事实表明,加速度对实验中的时间膨胀没有任何贡献。即使我们承认时间膨胀效应的存在,也只能说这些效应都是由速度引起的时间膨胀效应,而“非加速度效应”。 相对论中引起广泛兴趣的一个问题是“孪生子佯谬”问题,它曾困扰了物理学界几十年,特别是50年代掀起了空前激烈的争论,发表了许许多多的文章.然而时至今日,“孪生子佯谬”的问题,可以说不但在实验上而且在理论上都已经很好地解决了,因而不妨将之改称为“孪生子效应”.可是,近年国内有人认为“孪生子效应”并没有从理论上得到解决,而且沿用当今的理论(相对论)可能导致某观测者看到“返老还童”的荒谬结果.这种见解其实是把两个坐标系中观测到的钟慢效应,误认为是某个观测者所“看到”的结果. 根据Einstein的观点,狭义相对论效应不具有累积效应。如果不具有累积效应,那么在实验中怎么测量狭义相对论效应?时间与长度的变换符合洛沦兹变换,您如何理解双生子佯谬和潜水艇悖论?假设一个物体在运动方向上的长度为l,开始由静止做加速运动,当速度达到0.99c时开始减速直到静止,那么开始与最后的长度是否相等?如果速度相等说明不具有累积效应,时间变换也符合洛沦兹变换,为什么现代物理学的实验证明时间膨胀(譬如μ子绕地运行)具有累积效应,而长度收缩是瞬时效应?

《实验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实验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计30分): 1. 确立信念的科学方法,是在的基础上寻求现象解释的可重复性,并进行。 2. 将心理学融入经济学研究的心理学家荣获了2002年度的诺贝尔奖。其核心工作就是将心理学的引入到经济领域。 3. 实验心理学已经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代表和主力,这一地位的取得离不开实验心理学创始之时众多研究者的工作和贡献。其中又尤其以三位学者的工作最具里程碑意义。他们是: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 开创性地提出了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 则首开用实证方法研究等高级心理过程之先河。 4. 实验室研究有其优势:实验室情境比真实生活;实验室情境得出的结果;实验室研究结果一般会在真实生活中加以。 5. 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简称MEG)的工作原理是:大脑工作时所形成的,在头颅外表产生,脑磁图通过捕捉这些,便可反映大脑内部的神经活动。 6. 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够引起的;二为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的。 7. 在系列回忆中,要求被试按照对材料进行学习和回忆。研究发现,影响系列学习和回忆的最主要因素是每个项目在系列刺激材料中的位置。系列中和结束位置的项目通常学习得快一些,而且错误少一些,而的项目学习起来则

难得多。 8. 要求特征是一个潜在的、强有力的,也是社会科学所独有的偏差来源,与被试及他们对实验的设想有关。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和。可见,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人类)是具有。 9. 继人差方程和赫尔姆霍茨(1850)对青蛙运动神经的测定之后,荷兰的生理学家第一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反应时。他试图揭示反应时任务中的一些心理加工过程。为此,他设计了两类反应时任务,任务和任务。 10.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配成对,然后呈现,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1. 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 (A) 极限法(B) 恒定刺激法(C) 阶梯法(D) 平均差误法 2. 下列用于被试间设计的方法是( ) (A) 匹配 (B) 随机化 (C) 拉丁方设计 (D) ABBA设计 3. 最早和最重要的内隐学习研究范式是:( ) (A)人工语法(B)序列反应时(C)复杂系统(D)信号检测论 4. 情绪的测量方法有:( ) (A) 形容词核对表(B) 维量等级量表(C) 面部表情(D) 生理指标 5.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

人际交往中的几个心理学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几个心理学效应 (1)首因效应 “首因”也可以说是第一印象,一般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对人们交往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初次见面时,对方的表情、体态、仪表、服装、谈吐、礼节等形成了我们对对方的第一印象。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作用下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左右着我们对他人的日后看法。因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初次印象是长期交往的基础,是取信于人的出发点。 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留给他人好的第一印象。如何做呢?首先,我们应该注重仪表,比如衣着要整洁、服搭配要和谐得体等;其次,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此必须锻炼和 提高言谈技能、掌握适当的社交礼仪。 (2)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一般在交往双方还彼此生疏的阶段特别重要,而随着双方了解的加深,近因效应就开始发挥它的作用了。近因效应是相对于首因效应而言的,是指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题地位,掩盖了以往的评价,也称为“新颖效应”。比如,你一个平凡的老邻居突然做了官,你就会一扫其平凡的印象,对其刮目相看。再比如,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你的一个好朋友最近做了一件对不起你的事情,你提起他来就只记得他的坏处,完全忘了 当初的好处……这一切都是近因效应的影响。 近因效应给了我们改变形象、弥补过错、重新来过的机会。例如,两个朋友因故“冷战”一段时间后,一方主动向对方表示好感或歉意,往往会出乎意料的博得对方的好感,化解恩怨。 (3)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评价他人的似乎后,常常喜欢从某一点特征出发来得出或好或坏的全部印象,就像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因此有时也称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对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影响。多数情况下,晕轮效应常使人出现“以偏盖全”、“爱屋及乌”的错误,影响理性人际关系的确立。话说回来,晕轮效应可以增加个体的吸引力而助其获 得某种成功,这或许是有利的一面。 为了防止晕轮效应的不利影响,我们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尽量避免感情用事,全面评价他人,理性和人交往。如果想利用晕轮效应有利的一面,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应采用先入为主的策略,全面展示自己的优点、掩饰缺点,遗留给他人尽量完美的印象。 (4)刻板效应 我们在评价他人时,往往喜欢把他看成是某一类人中的一员,而很容易认为他具有这一类人所具有的共同特性,这就是刻板效应。比如,北方人常被认为性情豪爽、胆大正直;南方人常被认为聪明伶俐、随机应变;商人常被认为奸诈,所谓“无奸不商”;教授常常被认为是白发苍苍、文质 彬彬的老人…… 刻板效应在人际关系交往中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在于它简化了我们的认识过程,因为当我们知道某类人的特征时,就比较容易推断这类人中的个体特征,尽管有时候有所偏颇;消极作用,常使人以点带面、固执待人,使人产生认知上的错觉,比如种族偏见、民族偏见、 性别偏见等就是刻板效应下的产物。 (5)定式效应 定式效应也称为心理定式效应。心理定式,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事务的一种心理倾向。或许你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农夫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于是他观察邻居的儿子的言行举止,没有一点不像偷斧头的贼。后来农夫在深山里找到了丢失的斧头,再看邻居的儿子,怎么也不像一个贼了。这个农夫就是受了心理定式

实验心理学[第十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章记忆 第一节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一、瞬时记忆 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便产生感觉知觉,当刺激停止作用时,感觉信息仍按原来的形式保持一个极短暂的瞬间,犹如按原先的样子登记下来,这种短暂的保持或登记就是瞬时记忆。在瞬时记忆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大约0.25~2秒。在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完全依据它具有的物理性编码,有鲜明的形象性。保持的材料如果经过注意,它就转入短时记忆,如没有被注意,它就会很快消失。 斯珀灵针对传统的记忆方法的缺陷,设计了部分报告法。这种方法运用随机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有效控制住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他将全部刺激项目排成3×4的矩阵,刺激以50毫秒的时程出现,在刺激消失的同时,某一信号随即出现,被试者根据约定信号的种类报告相应的刺激行项目。根据被试者报告的准确率很容易计算出被试者的记忆量。 二、短时记忆 (一)短时记忆广度 短时记忆是指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广度(记忆广度指材料呈现一次后被试者能记住的最大值)大约为7±2个组块。但如何组织好材料,在记忆储存的能量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二)短时记忆的编码特点——以听觉编码为主 大多数的人认为短时记忆是以听觉方式编码的。英国心理学家康拉德(Conrad,1964)做了实验,他用两组容易混淆的字母。BCPTV和FMNCX为实验材料,发现记忆混淆经常发生在声音相似的项目间(如S和X)。但在短时记忆中还具有其他方式的编码。 (三)短时记忆中常见的实验方法

1.记忆广度法 记忆广度法是研究记忆材料呈现一次后所能记忆最大量的方法。最早研究的是贾克布斯。研究者事先准备好一系列若干项目的刺激材料,各项目分别有3到12个左右的数字符号。实验时,主试者口述或用速示器向被试者呈现某个刺激项目,刺激消失即请被试者按照同样的次序说出刺激内容。 2.分散注意法 分散注意法程序的关键是在记忆的保持阶段。为了防止被试者利用间隙进行重复练习,必须把他的注意从记忆的材料上转移开来。1959年彼得森他们设计被试者对三个字母的组合或三个辅音字母的组合进行测验。后来默多克也做了类似的实验研究。 三、长时记忆 (一)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实验 认知神经科学以多重记忆系统(multiple memory system,简称系统说)为理论基础,研究不同记忆系统的特征及神经基础。系统说以实验性分离为依据,虽然有关记忆系统的分类不统一,但都认为脑内存在着结构和功能不同的多个记忆系统和子系统。对于多重记忆系统的认识大多来自对脑损伤后记忆障碍病人的分离现象的研究。其次,动物实验、脑功能成像研究等也是研究学习记忆的重要方法。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大类。Schacter(1987)又将长时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两种,而Squire等(1993)则将长时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两大类,它们又分别包括不同的记忆形式。 图尔温等人(Tulving et aL 1985)提出启动效应(内隐记忆现象)代表一种新的记忆系统,即知觉表征系统,且用随机独立性的概念来论证这个观点。但威瑟斯宠等人用实验证明:在两种内隐记忆测验间发现了随机独立性,这就出现了矛盾。1990年图尔温设计了新的实验,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多重记忆说的观点。实验发现:在外显记忆测验中,针对同一目标的两种不同的线索,结果表现出中等程

第三课 人际关系效应串讲

第三课人际关系效应串讲(两课时) 一、巴奴姆效应 班级学生讲完课前小故事。 师:在这一星期里,我对今天上台讲课前小故事的同学做了一个大概的了解,通过询问你们的班主任老师和对照对你们之前自己写的“我的名片”,结合老师自己的猜测,我对他们做了一些简单的评价,请你们来看一下,不知道是否符合你们的情况,你们三位看一看吧,但不要让别的同学看到,看完的请对老师的“评价”发表一下意见哦。 附小纸条:“您非常需要别人的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您;您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其中也包括一些脱离现实的幻想;您想做成许多事情,身上蕴藏的潜力无穷,相比之下,已经发挥出来的却不多;在某种情况下,您会产生烦恼,甚至犹豫动摇,但到关键时刻,您的意志还是坚定不移的…………” 生:(看完纸条)哇……很准啊! 师:有哪位同学不介意的话,把我对你的评价读给全班同学听。哈哈,对了,其实我给他们三位的评价都是一样的,那为什么三个这么有个性的同学都觉得那纸条上的话说的就是他了? 师:纸条上的说的话特别的摸棱两可,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这一点被许多江湖算命骗子所利用,他们会用一些既有正面,也有负面,模棱两可的语言加以评价推测,没经验的你们就会对其中一些投其所好的语言,对号入座,变为符合其内心活动的东西,所以会觉得灵验。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一个心理学的效应——“巴奴姆效应”。 名字的由来:心理学家巴奴姆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声称自己是占星术家,能够遥测每个不相识者的性格。广而告之后,信件纷至沓来。这位心理学家根据读者来信寄出了数百份遥测评语。有二百多人回信感谢,称赞他的遥测准确、十分灵验。谁料心理学家寄出的竟是内容完全相同的标准答案。就是老师刚才给几位同学的纸条上的话。 这样的评语怎么会不“灵验”,因为谁不想被人喜欢和赞赏?谁不会有美好的憧憬?谁会说自己的潜力已充分发挥?所以,这种几乎适合任何人的评语每个人都会乐意接受。 名词解释: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这种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的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 二、首因效应 名词解释: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

启动效应中的语义相关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6, 6(11), 1142-1148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6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526289014.html,/journal/ap https://www.360docs.net/doc/526289014.html,/10.12677/ap.2016.611144 文章引用: 代小东, 常宝, 沈鹤玲, 刘春艳(2016). 启动效应中的语义相关. 心理学进展, 6(11), 1142-1148. The Semantic Correlation of Priming Effect Xiaodong Dai 1,2, Bao Chang 3, Heling Shen 3, Chunyan Liu 1* 1Teachers’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2 College of Education in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3 Shuangyushu No. 1 Primary School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Received: Oct. 28th , 2016; accepted: Nov. 18th , 2016; published: Nov. 23rd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526289014.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Priming effect is the changing of processing target stimulus in the speed, accuracy and reaction tendency under the action of priming stimulus.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model of priming effects: spreading-activation model, compound-cue theory and distributed memory model. The former two theories are based on the associative relationship priming effect theory, the last theory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emantic correlation of priming effect. The research discussed the problem that the priming effect is based on the semantic correlation or based on the associative relation-ship adopting the eye movement research techniques. The experiment is within-subjects design by a single independent variable of three levels (semantic distance: 1, 3, and 5). It measured the graphical semantic judgment process of 30 college students. Results show that the bigger the se-mantic distance is, the stronger the eye reaction is, the weaker the priming effect is; the smaller the semantic distance is, the weaker the eye response is, the stronger the priming effect under controlling for other factors is. Priming effect is not based on the associative relationship, but based on semantic correlation. This study supports the priming effect of distributed memory model. Keywords Priming Effects, Semantic Priming, Semantic Distance 启动效应中的语义相关 代小东1,2,常 宝3,沈鹤玲3,刘春艳1* Open Access * 通讯作者。

情绪图片的阈下启动效应

情绪图片的阈下启动效应 蚁金瑶,钟明天,罗英姿,凌宇,姚树桥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理中心,湖南长沙410011) 【摘要】目的:探讨阈下呈现启动图片时是否存在情绪启动效应,分析阈下情绪启动中是否存在负性偏向。方法:采用阈下呈现启动图片的方式,要求大学生尽快对目标图片做出正负性的判断。 采用重复测量ANOVA分析,比较大学生在不同的情绪启动条件下、对正负性图片的反应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的差异。结果:不同情绪启动条件、目标图片的性质对反应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均存显著主效应,启动条件和控制条件的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非启动条件,而平均反应时则显著短于非启动条件;受试对负性图片的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正性图片,对负性图片平均反应时则显著短于正性图片。结论:阈下呈现启动图片时可观测到明显的情绪启动效应;在阈下情绪启动中,存在“负性偏向”。【关键词】情绪图片;阈下;情绪启动效应;负性偏向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07)03-0304-04 AStudyofSubliminalAffectivePrimingwithAffectivePictures YIJin-yao,ZHONGMing-tian,LUOYing-zi,LINGYu,YAOShu-qiaoTheSecondXiangyaHospital,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1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epurposeofthisstudywastoreplicatethesubliminalprimingeffectwiththeaffectivepic- turesandcomparethereactionstopositivetargetpicturesandnegativetargetpictures.Methods:Primepicturesweresubliminallypresented,andthesubjectswererequiredtojudgewhetherthetargetpicturewasapositiveoranegativeoneassoonaspossible.ThecorrectresponserateandthemeanresponselatencyweresubjectedtoANOVAwithrepeatedmeasures.Results:Significantmaineffectsoftargetandaffectivecongruencewerefoundforbothcorrectrateandmeanresponselatency.Themeanresponselatencywassignificantlyslowerforaffectivelyincongruenttrials,ascomparedtothoseforaffectivelycongruenttrials.Thecorrectrateforaffectivelyincongruenttrialswasthelowest.Subjectswererela-tivelyslowertorespondtopositivetargetpicturesthantonegativetargetpictures.Conclusion:Thereareaffectiveprimingeffectswithsubliminallypresentedpictures.Thereis“ negativitybias”insubliminalaffectivepriming.【Keywords】Affectivepicture;Subliminal;Affectiveprimingeffect;Negativitybias 【基金项目】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号: 20050533026);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号:05JJ30053)通讯作者:姚树桥 在心理学领域中,存在这样的假设:人类对于周围环境总是无意识地将其评估为正性的(令人愉悦的)或负性的(令人不快)。Fazio等[1]建立的情绪启动范式为该自动评估假设提供了最有力、最直接的证据支持。情绪启动(affectivepriming)是指对在评价上处于两极(如,正性的或负性的)的目标刺激而言,个体对其做出评价的时间与准确性受到其前面的启动刺激性质的调节,当启动刺激(如,友谊)和目标刺激(如,爱)的性质相一致时,个体对目标刺激的反应就会更快、更准确。而当启动刺激(如,讨厌)与目标刺激(如,快乐)性质不一致时,个体对目标刺激的反应就较慢,错误率也较高。启动效应证实了人类拥有非条件性地、自动对传入刺激进行评价的能力。 自Fazio等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后,研究者采用不同的实验任务、不同的刺激材料、变化不同的 SOA(刺激不同步时间)水平、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启 动刺激(阈上呈现、阈下呈现)来探讨情绪启动效应的本质,结果均较一致发现:情绪启动效应并不依赖于对启动刺激的有意感知,提示情绪启动效应的自动加工本质[2],而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的有关研究更是为情绪启动效应的自动加工本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然而,以往的阈下情绪启动研究得到的结果不一,有学者甚至得到“反转”效应[3,4],另外,以往的研究多只对启动、非启动任务中的平均反应时、正确率进行比较,没有详细比较不同情绪启动条件(启动、非启动、控制)中,个体对正性、负性图片的反应是否有差异,即在探讨启动效应的时候,没有同时考虑到长期以来学者所观察的“负性偏向”(个体对负性刺激的反应快于对正性刺激的反应)[5]。 当前,阈上情绪启动研究的刺激材料比较多样 化,如词汇、简单线图、生活情景图片等,但在阈下情绪启动的研究中,刺激材料则相对单调,一般采用词汇作为刺激材料。鉴于Lang等人编制的国际情绪图片系统(IAPS:InternationalAffectivePictureSystem)[6]解决了情绪研究中一直以来存在的刺激材料标准化

启动效应及其在我国特殊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启动效应及其在我国特殊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启动效应是内隐记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启动效应备受心理学家们关注,研究者们通过多种实验设计证明了启动效应的存在并提出了多种理论假设。本文主要介绍了启动效应,并研究了其在我国特殊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标签:启动效应内隐记忆特殊教育研究 1 启动效应概述 1.1 定义 启动效应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公认的启动效应可以表述为:启动效应就是指先前呈现出来的刺激对后续刺激加工产生的一系列影响,这种影响既可能是正影响,也可能是负影响。只有当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间存在一定的正向或负向关系,启动效应才会出现。这种关系主要包含含义层面和形式层面两部分内容[1]。 1.2 启动效应的分类 根据启动效应作用方向的差异,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正启动和负启动两种。其中,启动刺激对目标刺激的加工起促进作用为正启动效应,反之则为负启动效应。根据先后呈现的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的关系可分为重复启动和间接启动,重复启动指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完全相同,后者只是对前者的重复,间接启动则指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不完全相同时出现的启动效应。根据启动效应对语义加工的依赖程度和是否具有直觉特异性可分为知觉启动和语义启动。知觉启动指识别目标刺激提取的线索与启动刺激在知觉特性上相关,主要反映对刺激形式的优先加工。语义启动与之不同,主要反映的是对刺激意义的加工,也称概念启动[2]。 1.3 研究程序 实验时一般分两个阶段:首先呈现启动刺激,要求被试注意目标而忽略分心物;然后在测验阶呈现探测刺激,要求被试只对其中的目标反应,而不理会分心物。依据启动刺激和探测刺的关系,实验条件可分为三种:①目标重复条件:启动刺激和探测刺激中的目标相同或相似;②控制条件:启动刺激中的目标和分心物与探测刺激中的无关;③忽略重复条件:其启动刺激中的分心物是探测刺激中的目标。[3] 1.4 常用测验方法 多种测验方法都可用于启动效应的研究,研究中常用的测验方法有词汇确定、词的确认和词段补笔。词汇确定要求被测试者判断某些字母是否可以通过组

45个心理学效应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主要针对自身形象的管理:穿着得体;注意细节上的修饰;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提高整体素质。 2、名片效应:顺着他人的话说 在与对方初次交际,或者开始交往的时候,要先向他们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并且是熟悉和喜欢的观点或者思想。把自己的观点、思想、意见渗透在这些观点中,组织好对方喜欢的言辞、语调,让对方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印象,这样便能够在人际关系中发挥很大的实用价值! 3、情绪效应:情绪传染 与陌生人交际的时候,指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可以影响到对某一个人今后的评价。尤其是在第一印象形成过程中,主体的情绪状态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调节情绪的方法:自我暗示,行动转移,自嘲等 4、亲和效应:内心的亲和 在交际、应酬过程中用亲近的话语、笑容、肢体语言吸引他人、俘虏人心所产生的效果。主要表现:微笑,温和眼神,和手势(轻柔的挥手、鼓励的握拳、温柔的抚摸等) 5、身体语言定律:洞穿对方最真实的想法 在交际中,通过对方的身体语言来解读对方所要表达的想法。例如紧张时候,身体的表现形式:触摸或按摩颈部;深呼吸或是话变多;把手放在大腿上等 6、“7/38/55”定律:衣着服饰中的大学问 是人们在给别人第一印象时传递的各种信号所占的百分比。视觉因素在给人的第一印象中占55%,声音占38%,语言占7%。可见外在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7、诙谐效应:幽默是最生动的语言 是一种防御机制。它指一个人处于困难和尴尬境地时,采用一些诙谐手法,可以自我解脱,应对难关,征服别人。幽默能使人轻松、愉快、爽心、情感舒畅。这样可活跃气氛,联结双方感情,在笑声中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 8、瀑布心理效应:不该说的话不乱说 和别人打交道时,就要谨言慎行,注意自己说话的分寸。在日常生活中,把握说话的分寸很重要:要维护别人的自尊心;说话时要注意自己的角色;不要过于兴奋;客观才能得人心。 9、费斯诺定理:与人交谈,多听少说 也叫倾听定律,是指在与人交往时,用心地听别人讲话会获得别人的好感,会换来对方的理解、信任和快乐,使说话者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满足了对方渴望被重视的自尊心理,从而达到双方都很愉快的目的。在倾听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要有足够的耐心;要真心真意听并集中注意;适时进行鼓励和表示理解。 10、雷鲍夫法则:尊重对方,态度谦和 在交际中,要尊重对方,懂得对方的心思,不要咄咄逼人,尖酸刻薄,保持谦和的态度11、欲抑先扬定律:先表扬后批评的迂回策略 当遇到有些话不可以直说或者需要指出别人错误的时候,不妨拐一个弯,用含蓄的方式来告诉对方,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先表扬后批评就是一个很好的迂回之策。 12、态度效应:待人如待己,友谊更长久 用别人乐于接受的方式对待别人,我们就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在我们表达善意的同时,我们也能得到别人的善待。 13、投射效应:人心各不同,各有其特点 是指以己度人的心理现象,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感情投射,即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

1、启动效应: ?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的效应,称为启动效应。?启动效应一般又可分为重复启动效应和间接启动效应二种。 ?重复启动是指前后呈现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即后呈现的测验刺激完全相同于前呈现的启动刺激。 ?在启动研究中,最常应用的测验方法有:词汇确定、词的确认、以及词干或词段补笔。 2、心理学实验中典型的额外变量 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主试的期望。 要求特征:被试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设的方式进行反应。(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 3、根据在各自变量及各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实验设计可分为以下三类: ①被试内设计也叫单组实验设计,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 ②被试间设计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自变量一种情况的处理,故又称独立组设计。 ③混合设计指在一个研究中有些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有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一般说来,如果一种自变量很可能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那么对这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其余的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 4、实验信度与实验效度 实验信度是指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 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 实验的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5、反应时 反应时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 基本问题: ①简单反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被试的任务很简单,他预先已知道将有什么样的刺激出现并需要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②选择反应时就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而在多种反应方式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并执行反应所需要的时间。与简单反应时不同的是,选择反应时任务中的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多样而复杂的联系,更贴合日常生活的复杂反应。 速度-准确性权衡:当人们急于做某事时,更容易出错;相反,当人们试图准确完成某一件事时,为了达到预期的准确性,必须放慢速度,这种关系被称为速度-准确性权衡。 6、什么是实验性分离? ①就是在实验上将两个对象或者概念区分开来; ②从实验操纵来说,也就是通过操纵一个自变量使两个对象发生不同的变化,那么就可以认为两个对象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7、斯特鲁普(Stroop)效应: 单词意思与墨水颜色一致时,报告速度快于报告中性单词墨水颜色的速度; 单词意思与墨水颜色不一致时,报告速度慢于报告中性单词墨水颜色的速度; 这就是斯特鲁普(Stroop)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