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红细胞形态

尿红细胞形态
尿红细胞形态

尿红细胞形态

1.项目名称

尿红细胞形态

2.检验目的

2.1临床常规检验

2.2泌尿系统疾病

2.3其他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监控及健康普查等临床实验室

3.检验原理:

3.1检测原理:将尿液离心,倒掉上清尿液、用戊二醛固定一小时后涂成薄膜,经W-G染色后,于显微镜下,按尿红细胞形态学特征逐个分数,得出正常红细胞和异常红细胞的百分比。

3.2染色原理(瑞氏-吉姆萨复合法染色):使细胞着色既是有化学亲和反应,又有物理吸附作用。对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因此,染色后各种细胞呈出现各自的染色的特点。

3.3瑞氏-吉姆萨复合法染色法学溯源:其原理与瑞氏染色染色原理相同,但提高了塞秦染料的质量,加强了天青的作用,对细胞核着色效果较好,但对中性颗粒着色瑞氏染色差。因此,瑞氏-吉姆萨复合染色法可取长补短,使血细胞的颗粒及胞核均能获得满意的染色效果。

4.性能参数

4.1重复性:CV<=2%

4.2分析和计算参数:报告单位百分比(%)

4.3标本量:适量,染液量:缓冲液=1:1 固定液量:尿液=1:1

4.4细胞计数:100(个)

4.5精密度范围:

5.原始样品系统:

晨尿(中段尿)

6.容器

清洁的尿试管(有盖)

7.试剂及显微镜

瑞氏-吉姆萨复合法染液吉姆萨

7.1I液:取瑞氏染料1g,吉姆萨染料0.3G,置洁净研钵中,加少量甲醇(分析纯),研磨片刻,析出上层染液。再加少量甲醇继续研磨,再吸出上层

染液。如此连续几次,共用甲醇500ML。收集于棕色玻璃瓶中,每天早.

晚各振摇3MIN,共5天,以后存放一周即能使用。

7.1.2使用方法:液体染料,直接使用

7.1.3储存:常温保存

7.2 II液:PH6.4---6.8磷酸盐缓冲液

磷酸二氢钾(无水) 6.64G

磷酸氢二钠(无水) 2.56G

加少量蒸馏水溶解,用磷酸盐调整PH,加水至1000ML。

7.2.1使用方法:液体染料,直接使用

7.2.3储存:常温保存7.3.戊二醛

7.4 显微镜

7.4.1 商标

8.校准程序:显微镜的验证,光路系统校正

灯泡大约半年更换一次

9.程序步骤:

9.1标本采集与要求

9.1.1标本的采集:

患者在清晨起床后,在未进早餐和其他运动之前排泄的尿液,但在采集的前一天医生应提供收集的容器和书面或口头收集说明,如外阴、生殖器清洁方法、留中段尿等,并在试管上做好标识。留取后应及时送到检验科(最好30min内完成),需要运输时应在避光条件下。

9.1.2不合格标本的处理

对标本中混入异物的(如糖纸、烟灰)、有污染的容器装标本的、无标识等不合格的标本,距采集时间超过2小时并没有按要求储存的标本,按程序文件《样品核收、登记和保存程序》处理

9.1.3标本的保存

尿液标本采集后,一般应在2小时内及时送检,最好在30分钟内完成检验。如不能及时检验者一般放在4摄氏度冰箱可保存6小时,在极特殊的情况下需加适量的防腐剂(一般尿液筛查时尽量不使用防腐剂)。

9.2检验前准备

9.2.1把接收到的标本按顺序编写序号。

9.2.2准备清洁、干燥、无尘、无油脂的离心管、载玻片,玻璃笔。

9.3病人标本的检验

9.3.1离心及固定

1.取清洁的离心管,倒入混合后的新鲜的尿液10ml,用1200~1300r/min转速,离心5min。

2.待离心停止后,取出离心管,弃去上层清夜,留下0.2ML沉渣,轻摇离心管,使沉渣有形成分充分混匀。

3.向离心管中加与沉渣等量的戊二醛,进行沉渣固定。需静止放在试管架上1小时。

9.3.2涂片的制备

1.尿沉渣固定一小时后,取出离心管,弃去上层清液,留下0.2ML沉渣,轻摇离心管。

2.用塑料吸管取出沉渣1~2滴到载玻片的中心,然后用离心管的口端与沉渣接触,由里向外,轻轻涂片。的膜的薄厚与沉渣的有形成分的多少和沉渣量的多少有关,如沉渣的粘稠则取少量的沉渣涂片面积大些,这样形成的涂片就比较薄;反之亦然。

3.涂片应在室温或37摄氏度温箱中干燥。

9.3.3涂片的染色

1.制成厚薄适宜的涂片。

2.用玻璃笔把膜圈上,然后将涂片平放在染色架上。

3.加瑞吉染液数滴,以覆盖整个血膜为宜,定血膜约1MIN。

4.滴加约等量的缓冲液与染液混合,室温下染色5~10MIN。

5.用流水冲去染液,待干燥后镜检。

【附注】

1.未干透的尿沉渣膜不能染色,否则染色时膜易脱落。

2.染色时间与染色浓度、染色时温度成反比;而与细胞数量成正比。

3.冲洗时不能先倒掉染料,应用流水冲洗去,以防染料沉淀在血膜上。

4.如血膜上有染料颗粒沉积,可加少许甲醇溶解,但需立即用水冲掉甲醇,以免脱色。

5.染色过淡,可以复染。复染时先加缓冲液,创造良好的染色环境,而后加染液,或加染液与缓冲液的混合液,不可先加染液。

6.染色过深可用水冲洗或侵泡水中一定时间,也可用甲醇脱色。

7.染色偏酸或偏碱时,均应更换缓冲液再重染。

9.3.4镜下尿红细胞分类

1.先用低倍下浏览全片,了解染色好坏和细胞分布情况。

2.选择染色及细胞分布良好的区域,在油镜下计数100个尿红细胞,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求出变形红细胞和正常红细胞占百分数绝对值。

【附注】

1.分类时应从膜的边缘向另一边缘一次上下呈城垛状迂回移动,计数时不能重复和遗漏。

2.红细胞数明显减少的血片,应检查多张涂片。

3.红细胞形态变化较大,遇有疑问应请问上级主管或主任进行核实,以减少错误。

10.质量控制

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比较多,如夜放置过久可变碱性、尿液中扥红细胞可能会破坏。尿酸碱度、渗透量变化对尿红细胞成分都会有影响。如下表

晨中段尿液。要避免污染,如女性应避免月经血、阴道分泌物混入,必要时应采用导尿术采集标本。尿液标本最好在收集后2小时内完成检查,尽量不加如防腐剂,不能及时送检者应妥善的保存和处理标本,必要时应选择正确的防腐剂防腐,以避免相应的成分别破坏。

10.2使用标准的器材应用一次性清洁干燥容器,标本容器必须有清楚的标记号(病人姓名、标本留取时间、标本编号等);使用标准的尿离心管,统一离心条件等。

10.3采用可靠的尿红细胞质控物尿红细胞质控物含有一定量保存完好的红细胞,用以室内质量控制。

10.4加强与临床联系应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到临床,如有疑问,应与临床医师共同分析原因。

11.干扰

11.1尿液混入经血、白带、粪便。

11.2尿液混入烟灰等异物。

11.3容器不洁净。

12.实验室解释

根据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可将血尿分3种:即均一性红细胞血尿(非肾小球源性血尿)、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和混合性血尿。

12.1均一性红细胞血尿:红细胞外形及大小多见正常,形态较一致,类似外周血未染色血片上的红细胞形态。在少数情况下,也可见到丢失血红蛋白的影细胞或外形轻微改变的棘细胞。整个尿标本中红细胞形态不超出2种。据报道,均一性红细胞与肾活检的诊断符合率92.6%。

12.1.1非肾源性血尿:见于1.暂时性镜下血尿,如正常人,特别是青少年在剧烈运动、急性军、冷水浴、久站或重体力劳动后。女性患者,还应注意是否有月经血污染尿液,应通过动态观察加以区别。2.泌尿系统自身疾病:如泌尿系统各部位的炎症、肿瘤、结合、结石、创伤、肾移植排异反应、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血尿。3.其它疾病: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合并血小板减少、DIC、高血压、动脉硬化、高热;某些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泌尿系统附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盆腔炎等。

12.2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即变形红细胞血尿,红细胞大小不一致体积可相差3~4倍,尿中可见2种形态以上的多形性变化的红细胞,如大红细胞、小红细胞、棘形红细胞、皱缩红细胞等。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与活检的诊断符合率可达到96.7%。

12.2.1肾源性血尿多见急性或慢性肾小球炎、肾盂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源性血尿时,多伴尿蛋白增多明显,而红细胞增多不明显,还常伴有管型,如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等。

12.3混合性血尿:指尿液中含有均一性和非均一性两类红细胞。依据哪一类红细胞超过50%,又可分为以非均一性红细胞为主和以均一性红细胞为主的两组。

13.安全性防护措施

13.1在操作显微镜时应按照仪器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防止受伤、触电等13.2请带上橡胶手套进行染色、冲片,在工作完成后,用消毒液清洗双手,以免发生感染

13.3在检验时应小心谨慎,应始终戴上橡胶手套,以避免发生细菌感染,若样本溅入眼睛或者伤口,须用大量清水冲洗,并立即就诊

13.4在配制染液时:如果试剂不慎落入眼睛,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接受治疗;如果不慎吞入试剂,立即向医生求助,喝入大量清水,并尽量呕出吞入试剂;如果试剂沾上皮肤或者手,用大量清水冲洗;在丢弃废液和消耗品时,请按照处理医疗、传染性、工业性废水的步骤进行处理。

14.变异的潜在来源

14.1标本放置时间过长。

14.2标本的固定的时间过短。

14.3染色时间过长或过短。

14.4冲片时把涂膜冲掉。

15.参考文献

15.1 叶应妩.王毓三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东南大学出版社15.2熊立凡主编《临床检验基础》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尿红细胞形态检查

1. 项目名称: 尿红细胞形态检查 2. 测定原理: 3. 标本要求: a.晨尿 b.标本必须新鲜无污染 4.试剂: 5.仪器和材料: 显微镜、相差显微镜、计数板、玻片、盖玻片、吸管、试管、离心机 6.标准和质控: 7.操作程序: 7.1 相差显微镜法去新鲜尿10ml,置刻度离心管(最好是塑料离心管)中,1500r/min 离心5min,去上清留0.2ml,充分混匀,将混匀的尿沉渣滴入血细胞计数板内,用光学显 微镜计数红细胞,当红细胞数>8000个/ml时,再涂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形态,或 染色用油镜观察200个红细胞形态,并计算正常红细胞和各种变形红细胞的百分率。 7.2高倍镜法 a.新鲜血尿:报告肉眼血尿、血色深浅及有关性状。 b.尿常规检验:pH、蛋白、糖、以及沉渣有无管型、白细胞、其他细胞成分。 c.结合临床体征、症状综合判断。 d.高倍镜不染色镜检观察红细胞形态,效果优于相差显微镜。 e.取新鲜尿沉渣20 ul,置载玻片上,盖18mm*mm盖玻片,充满而不外溢,镜下无流动 细胞。 f.计算出正常红细胞、变形红细胞百分率,写出完整的报告。 7.3 结果判定 a.均一性尿中红细胞外型均一,直径7~8um,血红蛋白含量正常,微黄色,其形态与 血液中红细胞相似,有时可见少数棘形和影形红细胞,整个涂片中不存在两种以上的红细 胞类型,也不伴有红细胞管型。 b.变形型(亦称多形型)尿中红细胞大小不均,血红蛋白含量也不正常。红细胞, 形态多样化,常见的变形红细胞胞质从细胞膜向外突起呈芽状小疱,细胞膜破裂,部分胞 质丢失,胞质内有相差质重物或细小的颗粒,胞质呈颗粒状细胞膜内侧间断沉着;细胞一 侧向外伸展,似葫芦状或酵母菌样,胞质向四周聚集,形似面包圈样,有大型红细胞、小 型红细胞和其他畸形等。 c.混合型为以上两种的混合,如果其中一种超过70%,即可判定为均一型或变形型为 主的混合型红细胞血尿。 另外,如果血尿中有较多皱缩的红细胞,可将尿用水稀释1~2倍,静置10min,再行检 查;如果红细胞形态恢复正常,可证明是由于尿液渗透压增高所引起的正常红细胞皱缩; 否则即为变形的红细胞。 8.计算和参考值: a.正常红细胞,正圆,淡黄色,血红蛋白充盈好; b.大红细胞,红细胞胞体大,淡黄色或无色,血红蛋白含量少; c.小红细胞,红细胞变小,大小不等; d.棘形红细胞,红细胞周围有刺状突起; e.皱缩红细胞; f.面包圈形红细胞; g.新月形红细胞; 第 1 页 / 共 2 页

尿红细胞形态临床指导

尿红细胞形态检查临床指导 一、检验目的与收费 晨尿离心取沉渣于显微镜下按红细胞形态学特征逐个分类,得出正常红细胞与畸形红细胞的百分比,用于鉴别肾性血尿与非肾性血尿。5元/次。二、检验项目 包括离心镜检红细胞个数、正常红细胞和畸形红细胞(出芽红细胞或棘形红细胞、皱缩红细胞或锯齿形红细胞、小红细胞、影红细胞、面包圈样红细胞)的百分比、红细胞平均体积和其他。 三、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患者清晨起床后,在未进早餐和其他运动前排泄的尿液(可在清晨5-6时排去第一次尿,留取晨尿第二次的中段尿)。但在采集前一天医生应提供收集的容器和书面说明,如外阴或生殖器的清洁方法、留中段尿等,并在试管做好标识。 留尿前需注意有无尿道邻近器官或组织出血,如有无痔疮、肛裂出血,女性有无月经或阴道出血。同时避免白带污染。为避免部分结晶(草酸结晶、非晶形尿磷酸盐结晶、尿酸结晶等)对检查结果的影响,建议前一晚饮食以清淡为主。 四、标本运输保存 周一至周五早上9时之前送检。洁净的容器内,15ml以上。 留取后及时送往检验科(最好在30min内完成),需要运输时应在避光条件下。 五、标本干扰因素 1.尿液混入血、白带、粪便、烟灰等异物或容器不洁净可能干扰检验结果。 2.尿液放置时间过久可变碱性、尿液中红细胞会破坏。 3.尿液酸碱度和渗透量变化对尿红细胞成分都会有影响。高渗透压尿中尿红细胞皱缩, 六、检验参考值 正常人红细胞甚少,不离心镜检0-偶见/HPF,离心镜检0-3个/HPF。>3个/HPF为镜下血尿。根据形态将血尿分为三类:畸形红细胞占80%以上的肾小球性血尿;畸形红细胞<20%,均一型红细胞>80%以上的非肾小球性血尿;畸形红细胞>20%、<80%的混合型血尿。 1.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多为非肾小球形血尿。红细胞外形及大小正常,但也偶见影红细胞或棘形红细胞。 2.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多为肾小球性血尿,即变形红细胞血尿。其红细胞大小不一,体积可相差3-4倍,外形呈两种以上多形行变化,可见大红细胞、小红细胞、棘形红细胞、皱缩红细胞、面包圈样红细胞、新月形红细胞颗粒形红细胞等。这些形态改变与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底膜对红细胞的挤压损伤、不同PH和不断变化着的渗透压的影响有关。

尿红细胞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尿红细胞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尿红细胞增加(血尿)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可能是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唯一临床表现。因此,对血尿患者必须及早诊断其基础疾 尿红细胞增加(血尿)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可能是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唯一临床表现。因此,对血尿患者必须及早诊断其基础疾病。而血尿的诊断首先要鉴别其是肾小球性血尿,还是非肾小球性血尿。肾小球性血尿常见于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非肾小球性血尿则常见于肾结石、肾肿瘤等。如果是肾小球性血尿,我们需要做有关检查排除继发性肾炎后,才能诊断为原发性肾炎。最好做肾脏病理检查。如果是非肾小球性血尿,我们需要进行B超、IVP检查,必要时做CT、核磁共振检查以尽早明确其病因。 1 尿红细胞形态学和尿畸形红细胞产生的机制 1.1 尿红细胞形态 学正常形态的尿红细胞具有末梢血涂片所见的红细胞同样的形态,双面中央凹陷、圆盘状,呈淡黄色。尿红细胞呈现环形(炸面包圈样)、棘形、锯齿(皱缩)形、靶形、影形、口形、裂形、小型、球状等异常形态称为尿畸形红细胞。 1.2 尿畸形红细胞产生的机制目前认为尿畸形红细胞的产生主要是由于:①尿红细胞通过病变的肾小球滤过膜时受到物理性损伤,②尿红细胞在流经肾小管时受到尿pH、渗透压及尿酶、尿素等化学因素的影响。 1.3 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的诊断标 准尿中多样畸形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80%以上,可诊断为肾小球性血尿;尿红细胞表面光滑、大小和形态均一,且畸形红细胞20%以下提 示非肾小球性血尿;若尿中畸形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20%以上,但小于80%则为混合性血尿[1]。 2 尿红细胞形态检查的方法及其在血尿定位诊断上的意义 2.1 相差显微镜是尿红细胞检查的经典方法。取清洁晨尿10mL,1500r/min离心5分钟,弃上清混匀后取沉渣1滴置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后相差显微镜观察100个红细胞形态。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肾小球性血尿时尿中多样畸形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80%以上,且畸形红细胞数大于8×106/L;非肾小球性血尿时尿红细胞绝大多数形态、大小正常;正常人尿中虽有畸形红细胞,但其数目不超过5×106/L。为进一步提高相差显微镜检查对肾小球性血尿诊断的准确性,减少检测者主观性所造成的误差,Tomita等将尿红细胞分为5种肾小球性红细胞(G1~G5)、5种非肾小球性红细胞(N1~N5)和未能 分类的红细胞。G类细胞的共同特点是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逸出、形成芽孢或细胞膜皱缩、细胞变小。G1细胞为带一个以上芽孢的炸面包圈样红细胞,G2细胞为带一个以上芽孢的球形红细胞,G3细胞为表面凸凹不平的炸面包圈样红细胞,G4细胞为酵母样红细胞,G5细胞为明显缩小的红细胞。N类细胞的共同特点是细胞正常或偏大,血红蛋白丰富,无芽孢形成。N1细胞为正常大小的双凹 圆盘状红细胞,N2细胞为正常大小的球形红细胞,N3细胞为扁平肿胀的红细胞,N4细胞为深凹陷的双凹圆盘状红细胞,N5细胞为多棘突的扁平或球形红细胞。不能归入上述10类细胞的红细胞为未能分类的红细胞。肾小球性血尿G类细胞出现率明显高于非肾小球性血尿,尤其是G1细胞;而非肾小球性血尿以N1细胞最多见。以总的G类细胞大于15%为标准,对肾小球性血尿诊断的敏感性为90 4%、特异性为97 5%;以G1类细胞大于1%为标准,对肾小球性血尿诊断的敏感性为89 0%、特异性为95 0%[1]。我们用同样的研究方法结果是:以总的G类细胞大于20%为标准,对肾小球性血尿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可达95.9%;以G

尿红细胞形态

尿红细胞形态 1.项目名称 尿红细胞形态 2.检验目的 2.1临床常规检验 2.2泌尿系统疾病 2.3其他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监控及健康普查等临床实验室 3.检验原理: 3.1检测原理:将尿液离心,倒掉上清尿液、用戊二醛固定一小时后涂成薄膜,经W-G染色后,于显微镜下,按尿红细胞形态学特征逐个分数,得出正常红细胞和异常红细胞的百分比。 3.2染色原理(瑞氏-吉姆萨复合法染色):使细胞着色既是有化学亲和反应,又有物理吸附作用。对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因此,染色后各种细胞呈出现各自的染色的特点。 3.3瑞氏-吉姆萨复合法染色法学溯源:其原理与瑞氏染色染色原理相同,但提高了塞秦染料的质量,加强了天青的作用,对细胞核着色效果较好,但对中性颗粒着色瑞氏染色差。因此,瑞氏-吉姆萨复合染色法可取长补短,使血细胞的颗粒及胞核均能获得满意的染色效果。 4.性能参数 4.1重复性:CV<=2% 4.2分析和计算参数:报告单位百分比(%) 4.3标本量:适量,染液量:缓冲液=1:1 固定液量:尿液=1:1 4.4细胞计数:100(个) 4.5精密度范围: 5.原始样品系统: 晨尿(中段尿) 6.容器 清洁的尿试管(有盖) 7.试剂及显微镜 瑞氏-吉姆萨复合法染液吉姆萨 7.1I液:取瑞氏染料1g,吉姆萨染料0.3G,置洁净研钵中,加少量甲醇(分析纯),研磨片刻,析出上层染液。再加少量甲醇继续研磨,再吸出上层 染液。如此连续几次,共用甲醇500ML。收集于棕色玻璃瓶中,每天早. 晚各振摇3MIN,共5天,以后存放一周即能使用。 7.1.2使用方法:液体染料,直接使用 7.1.3储存:常温保存 7.2 II液:PH6.4---6.8磷酸盐缓冲液 磷酸二氢钾(无水) 6.64G 磷酸氢二钠(无水) 2.56G 加少量蒸馏水溶解,用磷酸盐调整PH,加水至1000ML。 7.2.1使用方法:液体染料,直接使用 7.2.3储存:常温保存7.3.戊二醛 7.4 显微镜

尿红细胞形态检查与临床意义

探讨尿红细胞形态检查与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尿红细胞形态的变化情况,探讨尿红细胞形态对血尿性质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显微镜的帮助下,对60 例血尿患者的尿标本中的尿红细胞的形态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再鉴定血尿的性质。结果:通过检查尿红细胞的形态,发现非肾性血尿患者与肾性血尿患者的尿红细胞的形态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尿红细胞形态变化能鉴别血尿的性质。结论:尿红细胞形态能够为血尿的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尿红细胞;细胞形态;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806-02 discusses the red blood cells shape inspection and urine clinical significancechen jinlianjiangshi people’’s hospital guangdong lianjiang 524400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urine red blood cells form,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rine of red blood cells form hematuria nature clinical value of diagnosis.methods:in the help of microscope,sixty cases of blood in the urine of patients with urinary red blood cells in the urine specimen of morphology of meticulous observation,and then identify the nature of the blood in the urine.results:through the check urine form of red blood

尿红细胞形态对肾性与非肾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尿红细胞形态对肾性与非肾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血尿是泌尿系统常见的临床征象。根据出血量的不同,可分为①肉眼血尿,②镜下血尿。临床上,镜下血尿呈一过性或间断性发作,多为生理性;如血尿为持续性,则提示病理性改变。 尿液的显微镜检查取材方便,尤其是能早期发现泌尿系统的疾病,因而继续成为临床常规检查的重要项目。 一、血尿的概念以传统的尿离心沉渣玻片涂片,在高倍镜放大400倍下检查10个视野后,如每高倍视野中见到红细胞超过3~5个,则定为镜下血尿。其实,正常人尿液中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尿红细胞。不同作者对正常尿中红细胞数量的观察不尽一致。①以高倍镜表达有:0~2/Hp,3~5/Hp,1~8/Hp,等。 ②以12 h尿红细胞数表达,有Addis(1926年):<425000/12 h;其他学者:<600000/12 h(相当于2/Hp 或5000/ml尿)等。③以24 h尿红细胞数表达,有:1.2×106/24 h尿,<1.0×106/24 h尿,等。④以每毫升尿中红细胞表达,有:<8000/ml,<5000/ml;500~5000/ml,儿童<14000/ml尿等。凡超过以上范围,均视为病理性血尿。 二、尿中红细胞形态可依据红细胞形态,分为: 1.肾性血尿指红细胞形态出现:①大小改变,②形态异常,③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分布及含量变化。肾性血尿中出现至少两种以上红细胞形态,又称多形性血尿或非均一性血尿。常见的有[1~2]:锯齿形(皱缩形)、环形(面包圈样)、口形、影形、裂形、铃形、棘形(其形态似乎是在环形红细胞基础上,同时伴有胞质囊泡状突起,有人描述为葫芦状突起,酵母菌样发芽状突起,米老鼠耳朵样)。Kohler[2]发现棘形红细胞具有特殊形态,因此,易于观察者识别,其数量>5%筛检肾小球肾炎的敏感性为52%,而特异性为98%。Kohler还认为,在肾单位环境中,只有发生溶血时才出现此种棘形红细胞,而在健康人或非肾性疾病中,几乎见不到此种棘形红细胞。 2.非肾性血尿指红细胞形态大小一致以单一形态正常红细胞为主,在少数情况下,可因尿pH或渗透压等因素出现轻微改变的锯齿形细胞或影细胞等。 三、尿异形红细胞形态形成机制目前,一般认为可能机制是:①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滤膜,受到挤压损伤;②红细胞受到不同pH和渗透压持续变化的肾小管滤液的影响:肾性血尿中由于红细胞本身受损,其形态已经发生变化,因此极易受肾小管滤液pH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而发生形态畸变。非肾性血尿则不存在红细胞通过肾小球滤膜挤压损伤的前提,而且红细胞在肾小管滤液中流经的时间短暂,因而受滤液pH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较小,故红细胞形态保持正常或均一性轻度变化。 Briner等[3]体外研究结果是:①碱性(如pH>9)尿中,红细胞膜脂质外层面积增加,出现锯齿形红细胞和棘形红细胞。②酸性(如pH<4.0)尿时,红细胞脂质内层面积增加,出现可逆口型红细胞或细胞肿胀、溶解。③渗透压较低时(如400 mOsm)出现面包圈样、戒形红细胞且易溶血。④高渗压(900 mOsm)且pH 增加时,则形成锯齿形、棘形红细胞。⑤红细胞溶血发生率在滤液流速慢时(0.05 ml/min)比流速快(0.5 ml/min)低。还观察到,圆盘形、锯齿形、口型红细胞在数毫秒之间即可发生互变。 Roth等[4]发现,肾疾病晚期、心功能不全加重、肾透析患者或使用利尿剂时,尿中异形红细胞数量因稀释作用反而减少,但尿细胞形态仍可提示其肾性与非肾性的来源。 四、鉴别肾性与非肾性血尿的方法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1.普通光镜通常,在高倍镜下(400倍)识别非染色细胞形态,此法由于缺乏色泽对比和立体感,常要求观察者有丰富熟练的尿形态学经验。改用染色法(甲基绿染色,结晶紫-沙黄染色,或瑞氏染色)可增加形态鉴别特征。 2.相差显微镜1968年,Kark研究小组开始应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尿细胞等形态,1979年澳大利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