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学知识要点

纺纱学知识要点
纺纱学知识要点

1.纺纱原理与设备

纺纱:用物理或机械的方法将纺织纤维纺成纱线的过程。

纺纱原理:初加工、原料的选配、开松除杂、混和、梳理、精梳、并合、牵伸、加捻、卷绕等。

纺纱方法:传统纺纱方法、新型纺纱方法。

纺纱设备:开清棉联合机、梳棉机、精梳机、并条机、粗纱机、细纱机。

2、精梳系统→精梳纱

配棉→开清棉→梳棉→精梳准备→精梳→头并→二并→粗纱→细纱→后加工

3、原料选配的目的和原则

1.目的:(1)保持产品质量和生产的相对稳定;(2)合理使用原料;(3)节约原料和降低成本;(4)增加花色品种。

2.原则:(1)根据产品用途选配原料;(2)满足工艺要求、稳定生产。

4、原料混合的目的与要求

1.目的:稳定成纱质量

2.要求:含量正确和分布均匀

混合方法:(1)散纤维(包)混合;(2)条子混合。

混合计算

1.散纤维投料比计算:设A,B两种成分的成纱混纺比为K1’、K2’,A、B两种成分的投料比为K1、K2,则K1’+ K2’=1,K1,+K2=1.

设A、B两种成分单独纺纱时额制成率分别为Q1、Q2,则A成分的成纱混纺比(干重比)为:K1’=Q1K1/(Q1K1+Q2K2)由此解得K1.

混纺比:混纺纱中以混纺纤维干重计算的比例。

投料比:混纺纱中以混纺纤维湿重计算的投料比例。

5、开清棉联合机的组成

按主要作用一般分为四类机械。

1.抓棉机械:抓取棉束和棉块喂给前方机械。有开松、混合作用。

2.混、给棉机械:混棉机(棉箱、角钉机件)将原料充分混和,给棉机均匀给棉(靠近输出部位)。有混和、除杂、开松作用。

3.开棉机械:利用各种打手,打击、松解棉块,初步除杂(如双轴流开棉机、豪猪开棉机)。

4.清棉机械:细致开松除杂,成卷或由气流将棉丛送至梳棉机。

5.清棉成卷机

6、相邻两针面间的基本作用

1.分梳作用:当两针齿的沿针分力方向均指向针根时。

2.剥取作用:两个针面按针尖方向相互交叉配置,并且它们之间有足够小的隔距。两个针

面相对运动的方向是顺着针尖方向的。

3.提升作用:两个针面按针尖方向平行配置,并且它们之间有足够小的隔距。两个针面相

对运动的方向是顺着针尖方向的。

7、针面负荷:是指梳理机各辊筒单位面积针面上纤维层的平均重量。反应纤维层的厚度变化,不仅与喂入量有关,也与梳理机各项工艺参数及针布规格等有关。

参与梳理作用的负荷有三种情况,即工作件上只有一种负荷;纤维混合后的负荷;在同一工作件有多种。

8、盖板梳理机锡林负荷:主要有喂入负荷、盖板负荷与盖板花负荷、锡林负荷、出机负荷、返回负荷。

9、梳理机的混合、均匀作用

梳理机的混合作用表现为输出产品同喂入原料相比,在其成分和色泽上更为均匀一致;而均匀作用则表现为输出产品的片段重量比喂入时更加均匀一致。

影响混合均匀作用的因素:对于盖板梳理机,和锡林与盖板之间的分梳、转移作用,以及自由纤维量或道夫转移率有关。

10、梳棉机的组成

盖板梳理机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给棉刺辊部分:给棉罗拉、给棉板、刺辊、刺辊分梳板、除尘刀等;

(2)锡林、盖板、道夫部分:锡林、回转盖板、道夫、锡林罩板(前、后)、大漏底等;(3)出条部分:剥棉罗拉、圈条器等。

11、主要工艺参数作用及选择

(一)给棉刺辊部分

1.梳理方式:握持梳理

2.梳理过程:(1)梳开阶段:棉束尾端被牢固握持,头端被穿刺、分割;(2)梳理阶段:锯齿与纤维产生相对滑移与摩擦,产生梳理(纤维伸直、横向分开);(3)分解阶段:随着棉束的喂给,对同一棉束尾端的握持渐弱,锯齿将棉束抓走—棉束分解。

3.影响梳理效果的因素:锯条规格、刺辊转速、给棉握持、给棉板分梳工艺长度、刺辊、给棉板隔距及给棉板形式。

4.影响刺辊除杂作用因素:(1)刺辊速度高,落棉多,纤维损伤也多。(2)刺辊直径↑,有利于除杂区分梳除杂附件的安排,使吸尘点增多。(3)落杂区分配第一落区:↑,保证杂质抛出的必要时间有利排杂。第二落区:↑,有利排杂,但该区落杂总量<第一落区。第三落区,一般不变。

(二)锡林、盖板、道夫部分

梳理作用特点:

自由梳理——损伤纤维少,有调头梳理作用

反复梳理——梳理细致

储存纤维——均匀、混和作用

影响锡林盖板间梳理作用因素:

(1)锡林速度和直径:速度↑,梳理效果↑;是高产优质的必要措施;直径↓,线速度小,分梳效果↓,但纤维的离心力↑而有利于向道夫转移。

(2)锡林与盖板的隔距:隔距↓,抓取纤维的能力强,梳理效果好;减少棉节。

(3)针布规格:齿密和齿高:锡林,矮、密;盖板,高、稀;针齿角度;针齿锋利梳理好(4)梳棉机的产量:产量高,锡林盖板的针面负荷增加,梳理效果差。要提高产量且保证质量,必须相应提高锡林与刺辊的速度。

(5)锡林周围附加分梳元件的数量

后固定盖板:预梳理,为锡林盖板区的细致梳理创造条件。

前固定盖板:补充梳理,有利于纤维的伸直和提高棉网质质量。

锡林、盖板的除杂作用

(一)除杂作用

1.除杂方式:盖板花和抄针花的排除

2.除杂内容:杂质和短绒(40%)短绒、杂质转移到锡林后,因向下只有抓取力没有离心力而不易再回到锡林上。

影响因素:盖板速度、前上罩板上口与锡林的隔距、前上罩板的高低位置。

12、生条质量控制

1.生条质量指标:生条条干不匀率、生条重量不匀率、生条短绒率、生条中棉结杂质粒

数和落棉率等。

2.生条质量控制:控制生条质量除做好配棉、选择优质的梳理机件、保证良好机械状态等基础工作外,还需采取“强分梳、紧隔距”等工艺措施。分梳质量是提高生条质量的基础,分梳质量愈好,单纤维的分率愈高,纤维间的杂质在分梳过程中易被清除,生条的结杂一般也较少。同时单纤维在锡林与盖板间有足够反复转移和充分混合的机会,有利于纤维从锡林向道夫均匀转移,棉网质量好,生条条干不匀率较低。影响分梳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刺辊的分梳程度和锡林与盖板的分梳程度。在生产上主要通过调节生条质量、刺辊、锡林、盖板速度及工作件间的隔距等工艺参数来实现。

13、精梳前准备

1.目的:(1)提高条子中纤维的伸直度、分离度及平行度,减少精梳过程中对纤维、机件的损伤,以及降低落纤量;(2)将生条做成符合精梳机喂入的卷装。

2.精梳准备工序的偶数法则

精梳机梳理钳板握持棉丛的尾端,锡林梳理前端,当喂入的纤维呈前弯钩时,易于被锡林梳直,而后弯钩纤维无法被锡林梳直,可能与短纤维一起成为落棉。因梳棉生条后弯钩纤维较多,为保证喂入精梳机的多数纤维呈前弯钩状,在梳棉与精梳之间的准备工序应按偶数配置。

3. 精梳准备工序的设备:预并条机——使条子的原料混合均匀,达到规定混合比。

条卷机——将棉条并合,经牵伸混成片状卷成小卷,供棉精梳机使用。

并卷机——对预并条后的棉条进一步并合牵伸,提高纤维平行度及伸直度。

条并卷联合机——将多根棉条牵伸,并合成棉网,分两组牵伸出两层棉网叠合,紧压在特制成卷罗拉上卷绕成卷,从而完成精梳前的准备工作。

4. 精梳前准备的工艺流程:

(1)预并条机—条卷机这种流程机器占地面积少,结构简单,便于管理和维修;但小卷中纤维的伸直平行不够,且制成的小卷有条痕,横向均匀度差,精梳落棉多。

(2)条卷机—并卷机其特点是小卷成形良好,层次清晰,且横向均匀度好,有利于梳理时钳板的横向握持均匀,精梳落棉率低,适于纺细特纱。

(3)预并条机—条并卷联合机此种流程占地面积大,条子并合数多,精梳小卷纤维伸直平行度好,小卷的重量不匀率小,有利于提高精梳机的产量和节约用棉。但在纺制长绒棉时,因牵伸倍数过大易发生黏卷。

14、棉型精梳机主要工艺参数作用及选择

1.①喂棉方式②喂棉罗拉的给棉长度③精梳小卷的定量④落棉隔距⑥锡林定位⑥顶梳高低隔距及进出隔距⑦分离罗拉的顺转定时⑧精梳条定量

2.锡林定位的实质:锡林定位也称弓形定位,其目的是改变锡林与钳板、锡林与分离罗拉运动的配合关系,以满足不同纤维长度及不同品种的纺纱要求。锡林定位的方法是先松开锡林的夹紧螺钉,使其能与锡林轴相对转动;再利用锡林专用定规的一侧紧靠分离罗拉表面,且定规的另一侧与锡林上第一排梳针相接;最后转动锡林轴,使分度盘指针对准设定的分度盘。

3.锡林定位的早晚的影响:锡林定位的早晚,影响锡林第一排及末排梳针与钳板钳口相遇的分度数,即影响开始梳理及梳理结束时的分度数。当锡林定位过早时,锡林开始梳理定时和梳理结束定时均提早,同时还要求钳板闭合时要早,以防止棉丛中的纤维被锡林梳针抓走。锡林定位的早晚还对锡林末排梳针通过锡林与分离罗拉最紧隔距点时的分度数产生影响。锡林定位晚时,锡林末排针通过最紧隔距点时的分度数也晚,有可能将分离罗拉倒入机内的棉网抓走而形成落棉。

4.棉精梳条的品质指标及控制范围:精梳条干不匀CV值(%)<3.8;精梳条短绒率(%)<8;精梳条重量不匀率(%)<0.6;精梳后棉结清除率(%)<17;精梳后杂质清除率(%)

<50;机台间条子重量不匀率(%)<0.9。

15、牵伸

1.牵伸:把纤维集合体有规律的抽长拉细的过程;

2.罗拉牵伸:借助于表面速度不同的罗拉实施的牵伸。

要实现罗拉牵伸,必须具备下列条件:①至少有两个积极握持的钳口(加压);②每两个钳口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隔距);③没两个钳口要有相对运动(速度差)。

3.牵伸类型

(1)张力牵伸:速度差小,纤维间未发生轴向的相对位移,须条发生弹性变形。防止须条松坠。

(2)位移牵伸:速度差大,纤维间产生相对运动,须条被抽长拉细,属永久变形。

4.机械牵伸倍数:E=V2/V1,V1,V2——喂入、输出罗拉的表面速度。

5.牵伸效率=实际/机械×100%

6.牵伸区纤维运动类型:

(1)按控制情况分

受控纤维:受罗拉握持,并以该罗拉表面速度运动的纤维,包括前纤维和后纤维。

浮游纤维:未被罗拉握持的纤维。

(2)按速度分

慢速纤维:以后罗拉速度运动的纤维,包括后纤维和未变速的浮游纤维。

快速纤维:以前罗拉表面速度运动的纤维,包括前纤维和已变为前罗拉速度的浮游纤维。前纤维一定是快速纤维,但快速纤维不一定是前纤维。

7.牵伸区短纤维易造成纱条不匀的原因:纤维变速点的分布于牵伸区中摩擦力界分布和纤维长度均匀度等有关。当短纤维多时,纤维长度均匀度受到影响,变差,从而高速点位比较分散,变速点的分布愈分散,牵伸后须条不匀就越大,所以易造成纱条不匀。

8.摩擦力界:须丛进入罗拉钳口,受到上下罗拉的紧压而使纤维与牵伸部件之间、纤维与纤维之间产生摩擦力、摩擦力所作用的空间。

9.影响摩擦力界的因素有:①罗拉所受压力②罗拉的直径③纱条的定量④罗拉隔距等。

10.引导力:以前罗拉速度运动的纤维作用于浮游纤维上的力。

控制力:以后罗拉速度运动的纤维作用于浮游纤维上的力。

影响因素:①牵伸区摩擦力界分布②纤维表面性能③浮游纤维长度④各类纤维的分布。

11.纤维伸直的条件:速度差(相对运动)、延续时间(速度差维持一段时间)及作用力(控制力与引导力相适应)。

12.随着E增加,后弯钩纤维伸直较好的原因:当E增大时,主体部分的中点,虽然还未达到变速点,但主体部分的头端已达到前钳口,使主体部分提前变为快速,即开始伸直的时间提前了,从而有利于纤维的伸直。

16、并合与匀整

1.条子并合前后不匀的关系式C=C0/根号n;n——并合根数。

2.并合后的不匀率随着并合倍数的增加而降低。当并合数n较小时,增加n可显著减少不匀,当n增加到一定值时,不匀的减少不显著。另外,并合数越多,以后的牵伸负担越重,而牵伸倍数的增加又会使纤维条均匀度变差,所以并合数不宜过多。

3.自调匀整的意义和作用

(1)定义:自调匀整是根据喂入或纺出的半制品单位长度重量(或粗细)差异,自动调节牵伸倍数,从而使纺出半制品单位长度重量(或粗细)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2)意义:提高产品质量,缩短工艺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作用

(1)降低出条重量不匀率(特别是长片段)

(2)缩短工艺流程

4.自调匀整装置的组成与分类

(一)组成:检测机构、放大机构、记忆延迟机构、传导机构、变速机构

(二)分类

1.按结构分:纯机械、纯电气、综合式

2.按控制系统:开环系统、闭环系统和混合环系统

3.按牵伸的调节方式:后罗拉式和前罗拉式

开环系统:检测对象是喂入品,特点是检测在后,匀整在前,针对性强,需要延迟机构,调节性能好,按补偿原理工作,匀整效果好,能匀整片段长度较短的不匀,安装要求低,检测波动幅度较大。缺点:不能匀整牵伸造成的不匀,没有反馈结果会不稳定。

闭环系统:检测对象是输出品,特点是检测在前,匀整在后,无针对性,无需延迟机构,按反馈远离工作可自动修正结果,宜于匀整较长片段或长片段不匀,不匀的规律越强,匀整效果越好,安装要求高,检测波动幅度小。缺点:存在匀整死区。

混合环系统:兼有开环和闭环优点,既能保持匀整效果又能修正各种波动造成的偏差。

17、棉纺并条

1.主要工艺参数:根据牵伸形式、罗拉速度、须条定量、牵伸倍数及罗拉握持距等确定。

2.熟条质量指标:条干不匀率、重量不匀率及重量偏差、条子的内在质量。熟条品质控制包括定量控制和条干均匀度控制。

18、加捻的基本概念

1.加捻的实质:纱条各截面间产生角位移,纱条表面的纤维发生倾斜,产生向心压力,使纱条紧密并获得强力。

2.捻回的度量:捻回角、捻度、捻系数和捻幅来衡量纱线的加捻程度。

3.捻陷:纱条的输送方向与捻回的传递方向相反,加捻点与握持点间的摩擦件使摩擦件与握持点间纱段的捻回比正常捻回减小。

4.阻捻:纱条的输送方向与捻回的传递方向相同,加捻点与握持点间的摩擦件使摩擦件与握持点间纱段的捻回比正常捻回增加。

5.假捻:在纺纱时,纱的两端都是被控制的,在两端之间加捻,纱条上可以产生相等数量但捻向不同的捻回,可增强与纱条设计捻向相同段的强力,但另一段却产生退捻,最终保持设计捻度。

6.假捻的应用:锭翼顶孔刻槽或加装假捻器,纵向摩擦不变,增加纱条与顶孔周向的摩擦,当锭翼回转时纱条在顶孔边缘滚动自转,产生假捻,提高强力,减少意外伸长。

7.粗纱捻系数的选择

捻度越大↑→粗纱的强力↑→粗纱伸长↓→锭速↑→振动与耗电↑→产量↓

确定粗纱捻系数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粗纱定量:定量大时,纤维根数多,粗纱抱合力大,捻系数可偏小。

(2)精梳与普梳:精梳粗纱纤维的长度与整齐度都较好,可偏小掌握;一般同特数的精梳粗纱比粗梳纱低10%左右。针织用纱的粗纱捻系数应偏大,以提高条干(针织用细纱的粘系数较小)

(3)纤维品种:化纤的纤维长度长、化纤之间的摩擦系数大,要比纯棉捻系数小;

(4)车间温湿度:温度高时,棉纤维表面的棉蜡融化,摩擦系数减小,捻系数应大;湿度大时,棉纤维之间的摩擦系数增大,捻系数应小。

8.粗纱捻系数为什么随着粗纱号数增加,纤维长度长,纤维细度细而偏小选择?

答:①粗纱号数越大,纤维根数越多,粗纱抱合力大,捻系数可偏小,便于纺细纱时的牵伸。

②纤维长度长则纤维整齐度好,能很好抱合不脱落,因此纤维长度长时,捻系数可减小。

③纤维越细,组成相同粗细的粗纱时强力越高从而要求捻系数可减小。

19、粗纱的张力

1.粗纱张力:指作用在纱条轴向的拉力,其表现形式为纱条的紧张程度。

2.粗纱张力对纱线质量的影响:粗纱张力的大小及其波动对粗纱乃至细纱的条干均匀度、重量不匀率和断头率有很大影响。粗纱张力太大,则易产生意外牵伸而恶化条干,甚至断头;粗纱张力太小,又会使粗纱在筒管上卷绕松散,成形不好,从而使搬运、储存和退绕困难;纺纱段张力过小时,不易引起粗纱飘头,甚至断头。

20、棉型粗纱主要工艺参数作用及选择

1.主要工艺参数:粗纱定量、锭速、牵伸、罗拉握持距、罗拉加压、胶圈原始钳口隔距和上销弹簧起始压力、集合器、捻系数。

2.质量控制:①粗纱的合理结构,包括粗纱条内含棉结、杂质和短纤维要少;②粗纱条干不匀CV值与重量不匀率同等重要;③粗纱伸长率,它是影响粗纱重量不匀率及细纱重量不匀率的重要因素。

21、环锭细纱断头分析

1.什么叫断头率,细纱成纱断头规律有哪些?

答:表示方法:细纱千锭时的断头数。成纱后断头的规律:

(1)一落纱中断头分布:小纱最多,大纱次之,中纱最少,其比例5:3:2。

(2)成纱后断头多发生在纺纱段,卷绕段较少,气圈段极少。

(3)生产中绝大部分锭子不出现断头,个别锭子重复断头。

(4)锭速或卷装增大,断头率增大。

2.细纱断头的实质是什么?如何降低细纱断头率?

答:断头的实质:纱线某断面的强力小于该处张力。

降低断头的主攻方向:控制、稳定纱线张力,提高纺纱强力、降低强力不匀。

(1)减小无捻纱段的长度:皮辊前冲;

(2)增加纺纱段纱条的捻度:适当增大导纱角;

(3)改善纱条条干,减少强力弱环;

(4)提高前罗拉对须条的握持力。

22、细纱质量控制

1.细纱质量指标有哪些?如何控制细纱的质量指标?

答:细纱质量指标有六个,单纱断裂强力及其变异系数、百米重量偏差及重量变异系数、黑板条干或乌斯特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1g纱内棉结粒数、1g纱内的杂质粒数、10万米纱疵。

如何控制:(1)降低成纱条干不匀率①加强对原料的管理及性能的试验分析工作②合理进行工艺设计③提高半成品质量④提高设备的合理性及精密度

(2)降低成纱重量不匀率①提高梳理前道半成品的均匀度②降低生条重量不匀率③降低熟条重量不匀与重量偏差④控制粗纱重量不匀率⑤细纱工序应注意的问题(3)减少成纱棉结、杂质①合理配置原棉②选择合理的清、梳工艺,减少棉网棉结、杂质③提高棉网清晰度,减少后工序棉结的增长④严格控制生条短绒率,减少浮游纤维率⑤加强温湿度管理,减少结杂⑥提高纤维的平行伸直度,加强对浮游纤维的控制(4)减少成纱毛羽①合理选择原料②合理前纺工艺,提高纤维平行伸直度③防止纤维的扩散④减少对纤维的摩擦⑤合理选择钢领钢丝圈⑥加强对加捻、卷绕机件的保养(5)提高成纱强力①合理配棉②合理设置工艺,充分开松,减少短纤维与结杂③提高粗纱均匀度④提高细纱条干均匀度,改善须条结构⑤合理选择细纱捻系数,降低捻度不匀⑤加强车间温湿度管理。

学前教育学各章节知识要点

第一章 1.狭义教育是指()A.社会教育 B.家庭教育 C.学校教育 D.网络教育 2.教育是一种()A.生物现象 B.自然现象 C.社会现象 D.心理现象 3.教育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的本质特征是() A.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B.教育是动物的本能 C.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D.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 4.关于受教育者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学习的主体 B.承担学习责任,接受教育的人 C.凡是进入学习过程的人 D.全日制在校学生 5.关于教育内容的描述,错误的是() A.指在教育活动中传递的信息 B.即教材 C.从表现形态看有物质的、符号的、精神的、行为的等 D.具有丰富性 6.关于教育者的描述,错误的是() A.指学校教育中的教师 B.凡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 C.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D.是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 7.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 A.教育制度的现代化 B.教育结构的现代化 C.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D.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8.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关系是() A.受教育者是任教育者摆布的人 B.教育者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 C.受教育者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育者是旁观者 D.受教育者处于受控者,接受者的地位 1 .广义教育指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 .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 3 .全民教育指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事实上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4 .终身教育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模式。 5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包括教育制度、教育结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变革,其中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核心。 6 .发展指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109.精品生物高考试题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高考猜题卷理综生物试题(原卷版)

致读者的一封信: 亲爱的读者,当您看到这个内容的时候,表示您已进入了知识的世界,非常感谢您付出宝贵的时间对我们的文章进行阅读。我们从小就明白: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成就未来,知识可以开拓您的思维,知识可以让您打开眼界;愿所有人都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在知识的世界里翻滚;知识文库:知识的力量Tel:将为您提供最专业最全面的学习资料,助您快速成长。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感谢大家的下载与关注! PS:以上内容下载后,直接删除即可!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欢迎大家下载全文使用。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高考猜题卷理综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蛋白质和核酸在人体内彻底分解的产物不同 B. 蛋白质和核酸都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 C. 蛋白质和核酸都是由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 D. 蛋白质和核酸都是生物体的能源物质 2.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其内有各种营养物质和光合色素 B. 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成嵴,其膜上含有与细胞呼吸有关的所有酶 C. 吞噬细胞的溶酶体能够合成多种水解酶,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D. 内质网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与蛋白质加工、脂质合成有关 3. 最近,人们在广西某地发现了可能是现代栽培水稻祖先的万年野生稻,它们不但抗病、抗虫害能力特别强,一穗可达千粒果实,而且可与现有栽培水稻杂交,其杂交子代在长势、生活力、适应性和产量等性状上优于双亲。科技工作者一方面加强对该濒危野生稻的保护,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杂交、转基因等方式来对现有栽培水稻进行品种改良,提高栽培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栽培稻是野生稻经长期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的,与野生稻存在生殖隔离 B. 保护濒危野生稻的方式有多种,最好的方式是迁地保护并建立种子库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基础 知识点总结 组织是指为达到诸多目标或未来预期产出而在一起工作、相互之间协调行动的若干人。 管理(management)就是要既有效率又有效益地对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人力资源或其他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组织绩效(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是管理者在利用资源满足顾客需求和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中,在效率和效益上所表现出来的水准。组织绩效同效率和效益成正比。 效率(efficiency)指的是在实现一定目标的过程中,资源利用的程度或资源产出水平的高低。效益(effectiveness,也有译作“效果”或“有效性”)是衡量管理者为组织设定并努力要达到的目标的恰当程度,也指组织实现预定目标的程度。管理者所选择的目标是恰当的,并实现了这些目标,组织就是有效益的。效益效率2*2图表见P4 管理的四种智能: 1,、计划是管理者用以识别并选择适当目标和行动方案的过程。管理者计划工作的优略劣决定着组织的效率和效果,也决定了组织的绩效水平。(计划详述见P120计划的重要性…)计划的步骤(1)确定组织的使命和目标(2)制定战略SWOT(3)实施战略和变革

组织 2、组织(organizing)是管理者用以建立工作关系结构,从而使组织成员相互影响和协作,由此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过程的结果是产生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即一个正式的任务系统和汇报关系系统,借助这样的系统可以协调和激励组织成员共同去实现组织目标。 3、领导领导要达成的效果是使组织成员具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对组织高度忠诚 4、控制在控制(controlling)过程中,管理者要评价组织实现目标的情况,以及为保持和提高绩效水平所采取的行动。控制过程的结果是要提高准确衡量和监控组织效率与效益的能力。 管理类型 基层管理者:处于管理层基底层的是基层管理者,通常称为主管。他们的职责是对从事具体的的产品生产或服务活动的非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中层管理着:监督基层管理者,负责寻求运用人力及其他资源已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佳办法。 (改善评估)中层管理者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开发和改进有助于提高组织 效率和效益的技能和诀窍。 高层管理者:负责确立组织目标。对组织的成败富有根本的责任。 信息技术与管理角色和技能 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角色:决策型角色信息型角色人际关系的决策 管理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1、概念技能(conceptual skills)是指分析和诊断情况、辨别原因和结果的能力。由于高层 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计划和组织,他们应拥有最佳的概念技能。 2、人际技能(human skills),或“人际交往技能”,包括理解、改变、领导、控制其他个 人和群体行为的能力。 3、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s)是指在组织中发挥某一角色作用的、与特定工作岗位有关的 专业知识和技术。 决策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两学一做知识竞赛要点

王岐山讲话及网站专栏 1、党中央把落实八项规定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突破口,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身作则、以上带下,持之以恒改进作风。 2、根据党的十八大对形势的判断和战略部署,把惩治腐败放在突出位置,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 3、按照中央要求,巡视工作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把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作为主要任务,强化对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着力发现贪污腐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反政治纪律、违反组织人事工作纪律等问题,提高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4、改进方式方法,实行巡视组组长不固定、巡视对象不固定、巡视组与巡视对象关系不固定,建立巡视组组长库,一次一授权,选派有经验的办案人员参加巡视,提高了巡视质量和水平。 5、巡视工作要落实监督责任,巡视组对重大问题应该发现而没有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问题没有如实报告就是渎职。 6、十八大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部署,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特色、最本质特征就是党的领导。 9、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10、自由主义是产生违反政治纪律行为的土壤,严明政治纪律要坚决反对自由主义。 11、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12、四个“服从”: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13、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14、四大“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15、四种“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 16、中央巡视组用不到两年时间完成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全覆盖。 17、四个“着力”:紧扣政治纪律,着力发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拉帮结伙等问题;紧扣廉洁纪律,着力发现以权谋私、贪污贿赂、腐化堕落等问题;紧扣组织纪律,着力发现违规用人、拉票贿选、买官卖官等问题;紧扣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着力发现“四风”问题 18、敢于担当是纪检监察干部对党忠诚的具体体现。纪委书记对纪委机关党的建设负主体责任 19、把检查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执行情况作为巡视和派驻监督的重点。 20、2015年,中央巡视组开展了3轮巡视,共巡视83个单位党组织 21、”四种形态”:党内关系要正常化,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经常开展,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而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极少数。 22、“三转”: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 23、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学习党章、遵守党章,关键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24、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集中体现为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必须毫不动摇地贯穿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中。25、纪委“三大任务”1、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2、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

《植物保护学》学习指南

课程导学 一、预修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动物学。 二、学习对象: 植物生产类(农学、园艺、茶学、应用生物科学等专业)、生命科学类本科生。 三、授课内容与各知识点关系: 为了便于学生系统学习,现将植物保护学课程的知识点关系特作说明,具体见下图。 四、学习主要内容 植物保护学是围绕保护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之目标,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研究和探索经济有效治理技术和科学实施途径,提高植物生产的经济效益,维护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综合性应用科学。本课程重点需要通过学习掌握下列主要内容或知识点:植物保护学各分支学科如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和杂草学等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技术,以及有害生物的治理策略与技术;另方面,重点学习掌握粮食作物、杂粮、蔬菜、果树和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特点、鉴别与诊断、发生发展规律及关键防治技术,以及农田常见杂草的识别与防治。

同时,通过对理论教学有关内容的学习,开展相对应的实验教学,以加强感性认识,学会基本实验技能如绘图技巧,以及鉴别昆虫、植物病原与杂草的技能。 五、学习方法 【课堂学习】课前根据教学日历安排对有关内容进行预习。课堂中认真听老师授课,并认真记录关键知识点的记笔。同时,在上课过程中遇到不明白或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提问或课后提问与交流。 【课后学习】根据上课内容、教师课件以及课程网站内容,及时整理笔记,使知识点与上课内容更系统。同时,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者课程网站中有关训练题进行自我测试,既完成作业,也测试自我知识点掌握程度。 【查阅文献与课程论文写作】为了很好完成课外讨论,结合撰写课程论文,要学会和掌握如何利用学校图书馆等网络资源或文献数据库(如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等),收集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参考科技论文写作要求与规范撰写课程论文,并制作PPT,以便开展课程论文报告与交流。 【实验课堂教学】按照实验内容事先进行预习,在老师讲解和指导的基础上认真观察各种实验保存标本,训练有关实验操作如解剖昆虫、制作标本等。有问题及时提问,以得到解答。认真完成有关实验报告。学会标本绘图技能。 【野外考察】在教师指导下,去教学实验农场采集各种有害生物标本,并进行现场识别。对难以识别的带回实验室进行鉴定、识别。 【课外科研训练】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的执行,自觉主动与老师联系,申请有关科研训练项目,学会如何写申请报告、科研报告和科研论文等。 六、考核办法 考试形式多样,包括:期末闭卷考试占50%,课堂讨论与课程论文占20%,平时作业占10%,实验操作10%。另外,课外野外调查或科研活动,以及参加学术报告等,占10%。 七、教材及参考资料 (一)教材 1)叶恭银主编. 植物保护学. 杭州: 江大学出版社, 2006 2)浙江大学《植物保护学》课程组编. 浙江大学《植物保护学实验指导书》(讲义)(第二版), 2007 (二)推荐参考书

教育学知识点完整版(更新)

教育学知识点 1.战国后期,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学记》。 2.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3.“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 4.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六艺”和欧洲中世纪“七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5.杨贤江: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代表。 6.孟禄—“全部教育都归之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属于心理起源论。 7.洛伦兹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会发生“印刻”,即模仿第一眼看到的动物进行学习。 8.《学记》中“藏息相辅”教学原则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9.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大教学论》。 10.国外(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论演说家的教育》。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反对思辨,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价值,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 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题的教育家是斯宾塞。 12.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的培养人。 1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 永恒性。 14.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它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社 会性。 15.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16.卢梭——个人本位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 坏。” 17.个体本位论——“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干、生活更加充实幸福。” 18.社会本位论——“造就合格公民”。 19.古希腊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和武士。 20.赫尔巴特——教育永远具有教育性。“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知、情、意的统一。 21.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22.夸美纽斯: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论证的教育家,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 23.夸美纽斯把教师赞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24.夸美纽斯提出“百科全书内容观”,“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25.“产婆术”——苏格拉底。 26.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康德。 27.昆体良——最早提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教学法。 28.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 29.裴斯泰洛奇—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 育家。 30.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生活教育。 31.瓦根舍因——范例教学。 32.洛克——白板说。 33.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理论核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教师招聘教育学章节知识重点

1、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教育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另外朱熹支持这观点 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他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第一个教育学说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学说,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3、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原因: 教师承担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重任;教师受过专门训练;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4、教育的功能 作用对象:个体发展(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方向:正向和负向功能;呈现方式:显性和阴性功能 5、教育的历史发展:①古代教育:原始社会教育+古代学校教育 奴隶社会初期有了学校;夏代,我国有了学校教育形态; 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印度:婆罗门,佛教;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欧洲: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②现代教育:现代学校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 ③古代学校教育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有阶级性和等级性;内容重人文知识 ④现代学校教育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无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科学化水平提高 6、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发展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3)教育的民主化(平等、公平)非专制(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7、孔子的教育思想:①教育目的:培养贤人和君子②教育对象:有教无类③教学内容:仁礼为中心④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启发诱导⑤重视学习与思考的结合 8、西方萌芽阶段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问答法;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和谐教育主张;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个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模仿,理论,练习“的学习过程理论 9、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产生和发展 ①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教育学独立发展道路标志。1.教育适应自然2.泛智思想 3.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教学原则 4.学年制思想,论证班级授课制 ②赫尔巴特:1.1806年《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建立。2.传统教育学: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3.“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4.第一个提出使教育学成为科学5.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③杜威:1.《民主主义与教育》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3.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儿童中心,活动中心,中学特色教学思想4.活动课程论 ④卢梭:《爱弥尔》,自然与自由教育思想,人性本善--另外还有孟子;洛克:《教育漫画》,白板说,绅士教育;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讲授的第一人 ⑤布鲁纳结构课程,早期学习,发现学习;赞可夫实验教学;布卢姆掌握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活的教育学;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瓦·根舍因范例教学。裴斯泰洛齐教育遵循自然;马克思思想:凯洛夫《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90103 专业名称:植物保护(Plant Protection) 创办时间:2004年 一、植物保护方向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植物保护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植物病虫害诊断,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和农药加工使用等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在农业及相关领域或部门从事与植物保护技术相关的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二、培养规格与要求 本专业学生要求掌握农业生物科学、农业主要有害生物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主要农业有害生物的鉴别、监测和防治的基本技能,能胜任农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和综合治理、植物检疫、农药及有益生物的开发利用、植保相关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爱岗敬业、开拓进取。 2.具备扎实的数学、化学、外语等基本理论知识;植物及植物生理、土壤学、气象学等农业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备植物的病原菌、害虫、杂草等有害生物的形态、发生规律及防治原理的基本知识。 3.具备植物主要有害生物诊断识别、植物检疫、监测和综合防治的基本技能。 4.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学科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 5.熟悉与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6.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能力。

7.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4年,修业年限3~6学年。 四、授予学位与学分要求 学生必须修完最低学分为184.5学分,其中:必修课108.5学分,选修课38.0学分(包括专业选修课30.0学分,公共选修课8.0学分),主要实践环节38.0学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准予毕业。符合国家学位规定和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位授予标准,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与专业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生物学、植物保护学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微生物学、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化学保护、植物检疫学、杂草学。 六、课程计划总体安排 课程计划总体安排表单位:周数 说明:[社会实践]在假期进行。 七、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94715

管理学大纲知识点总结最新版 管理与管理者 了解: 1.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 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资源,形成社会生产力;B.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C.合理组织协调人员、政府、资源之间关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D.把局部目标引向组织目标,形成方向一致的合力;E.管理通过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改变人类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 管理学的内容体系(见教材) 管理学的重要性 对组织而言,管理具有普遍性。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组织(营利性或非营利性),无论组织规模的大小,无论组织的各层次(高层、中层和基层),还是组织的各个领域,没有管理是难以想象的。通过学习,学会管理各种组织。 对个人而言,当你开始职业生涯后,不是管理者,就是被管理者。 对管理者而言,理解管理过程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可以使自己获得成为有效地管理者的系统知识。通过学习,使管理者以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对被管理者而言,学习管理可以更好的理解上司的行为方式和组织的内部运作方式,适应组织的需要。 管理职能 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孔茨和奥唐内尔: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 本书: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组织管理层次 高层、中层和基层 理解: 管理的特性 1.动态性 2.科学性: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管理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有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3.艺术性:即实践性、创造性。是指在实践中创造性的运用管理理论知识的技巧,必须将管理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4.创造性 5.经济性:机会成本、管理方式选择、资源有效整合 管理性质的二重性 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性质。 社会属性: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性质。(体现所有者意志) 管理职能及之间的相互关系 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和计划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 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掌握和运用: 各管理层次的工作任务、职能承担的侧重和技能要求的侧重 工作任务: 对于上层来讲,其主要任务是从整体利益出发,对整个组织实行统一指挥和综合管理,并制定组织目标及实现目标的一些大政方针。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必考重点知识复习手册(精品)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必考重点 知识复习手册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5、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杂草学知识要点

《杂草学》知识概要 绪论 杂草:在人工生境自然繁衍其种族的植物 杂草的三性:适应性(前提和先决条件)、持续性(核心地位)、危害性(必然结果)【考点】杂草的有益性: 1.杂草的生态环境意义:保持水土,光合作用,富集、清除金属离子 2.可利用价值:药用,作物育种材料,食用价值,畜牧业利用价值 3.科学价值:物种起源和进化的好材料,开发新型植物源农药,生理代谢的抑制剂 杂草的危害性: 1.降低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如:毒和毒麦 2.防除成本巨额 3.给人类生产活动带来不便 4.是许多病虫害的中间寄主和宿主 5.改变人文景观,破坏自然保护区原生植被 6.威胁人畜安全 杂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Ⅰ.杂草的生物学特性:指植物物种本身的形态、分布、生长繁殖、栖息等方面的特征。强调:人工干扰环境 主要内容:【重点以及考点】 1.杂草形态结构的多样性 ①个体大小的变化②根茎叶形态结构③组织结构 2.杂草生活史的多样性 生活史:物种一生中所经历的生长、发育、繁殖等全部过程。 ①一年生杂草②二年生杂草③多年生杂草(简单和匍匐) 3.杂草营养方式的多样性 ①光合营养②寄生性(全寄生和半寄生) 寄生性杂草:种子发芽后,经历一段时期的生长,必须依赖于寄主的存在和寄主提供足够有效的养分才能完成生活史全过程的杂草。 4.杂草的适应性 ①抗逆性强②可塑性大③生长势强④杂合性⑤拟态性 5.杂草的繁衍滋生的复杂性和强势性 ①惊人的结实性②种子寿命长③种子的成熟度和萌发时期参差不齐【需补充】 ④繁殖方式多样(有性和无性)⑤子实具有广泛传播的附属结构 Ⅱ.杂草个体及种群生态学 杂草生态学:研究杂草与其环境之间的学科【非重点】 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个体 群落: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之和 ⅰ.种子休眠 休眠:有活力的子实及地下营养繁殖器官暂时处于停止萌发或生长状态。(大部分种类的杂草种子和营养器官都具有) 内因:【重点】

管理学基础知识要点

第3章计划 1.简述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1)目的性:计划工作旨在有效地达到某种目标。首先就是确立目标,然后使今后的行动集中于目标, 朝着目标的方向迈进。 (2)主导性: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都是为了支持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计划职能在管理职能中居首要地位。具有主导性特征。 (3)普遍性:计划工作在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 (4)效率性:计划的效率是指从组织目标所作贡献中扣除制定和执行计划所需费用及其他因素后的总额。在制定计划时,要时时考虑计划的效率,不但要考虑经济方面的利益,而且还要考虑非经济方面的利益和损耗。 2.计划的种类有哪些? 根据企业部门管理职能之不同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生产计划、财务成本计划、供应计划、劳资计划、安全计划、人员培训计划、研究与开发计划、销售计划等等。 按计划内容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 按计划所涉及的时间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第4章目标管理 1.企业目标的特征是什么? 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其主要特征为: (1)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 (2)目标具有多重性。 (3)目标具有层次性。 (4)目标具有变动性。 2.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1)现实性原则。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确定,既要保证其科学性又要保证其可行性。 (2)关键性原则。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要以合理的成本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实现这一宗旨的企业发展目标很多,企业必须保证其将有关大局的、决定经营成果的关键内容作为企业目标主体。 (3)定量化原则。组织目标要实现由上到下的逐级量化,使其具有可测度性。 (4)协调性原则。各层次目标之间,同一层次目标之间要协调,保证分目标实现的同时,企业总体目标必然实现。 (5)权变原则。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地实现企业宗旨。 3.目标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与传统管理方法相比,目标管理具有这样的特点: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3.封建社会的教育:⑴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严重分离。 ⑶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大。 4.现代社会的教育:⑴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⑵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⑶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方法具有先进性。 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⑺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⑻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学前教育学》(刘晓东版本)知识重点

《学前教育学》(刘晓东版本)知识重点 第一章百年中国学前教育 1、识记: (1)西方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1816年,英国欧文在苏格兰纽兰纳克创办了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 1837年,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开办了“儿童花园” (2)对学前教育产生影响的西方教育家: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著有《大教学论》、《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集中体现其学前教育思想; 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中,对儿童教育的贡献首先是“儿童的发现”,其次是强调教育应尊重自然,反对揠苗助长。还提倡“否定教育”,主张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至,首要的目的就是保护儿童的本性。 福禄贝尔: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人,是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人。认为为了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幼儿教育应当使用游戏、作业和练习。“恩物”是幼儿园里玩游戏和做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 杜威:美国教育家——儿童中心论者。他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倡“做中学”,即从做事情而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即“作业”。 蒙台梭利:意大利幼儿教育家,创办了“儿童之家”。主要著作有《适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童年的秘密》和《有吸引力的心智》。 (3)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1903年制订并在全国范围内颁行。它第一次以国家学制的形式,将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确定了下来,但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⑷学前教育学是探讨学前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历史及基本理论框架的一门学科。 2、领会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原因:1、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呼唤着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2、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觉察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所显示的优越性,他们要求向西方学习,要求对传统教育进行改良; 3、在华传教士积极倡导幼儿教育。 (2)新文化运动与儿童观、教育观的变革: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认为中国今后应当重视儿童,尊重儿童,提高儿童的地位,《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实际影响的当属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3)学前教育科学化与本土化的努力:“南陈”陈鹤琴是我国幼儿教育研究的重要开创者,1928年在南京起草《幼稚园课程标准》,观点“课程中心制”—单元教学法;“北张”张雪门在北京等地开展幼教研究和幼教师资培训工作。1926年陶行知发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以及《幼稚园之新大陆》,发动了幼儿教育的平民化运动。 (4)新中国的学前教育历程。 第二章儿童观 1、识记: (1)儿童是历史之子,指儿童或童年是历史的产物,是生命进化的结果。 (2)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1925年,国际儿童促进会发表了《日内瓦儿童保护宣言》;1959年,联合国通过《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缔结《儿童权利公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