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的客观必要性(1)

土地管理的客观必要性(1)
土地管理的客观必要性(1)

土地管理的客观必要性

——土地管理学论文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班级:10级土管一班

姓名:吴明丽

学号:20106441

土地管理的必要性

摘要:

我国作为一个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人口大国,对粮食供给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也时刻提醒我们必须对粮食安全保持高度警惕,必须坚决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切实做好保护工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优质稳定的耕地资源基础,因此对土地进行全面的管理就成了维持国家粮食安全的首要任务。也就是说中国国情我国必须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它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土地管理耕地保护土地管理现状土地管理必要性相关对策

正文: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土地的需求量也以飞快的速度增长着,现有的建设用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因此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了农业用地,企图将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来谋求社会的发展。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出现在了大家的视野之中,那就是基本农田涉及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到农民的长远生计,是维持国家稳定的基本前提。而我国作为一个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人口大国,对粮食供给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也时刻提醒我们必须对粮食安全保持高度警惕,必须坚决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切实做好保护工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优质稳定的耕地资源基础,因此对土地进行全面的管理就成了维持国家粮食安全的首要任务。

1、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现状:

1、1: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含义:

土地管理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制度,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所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的综合措施。一般而言,国家把土地管理权授予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因此,土地管理也是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律和运用法定职权,对社会组织、单位和个人占有、使用、利用土地的过程或者行为所进行的组织和管理活动。

1、2:我国土地管理的内容:

主要包括:①制定并执行土地法律、法规;②查清各类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状况,并给以综合的科学评价;③进行土地登记,颁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证书,以确认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巩固和稳定土地使用的范围和秩序,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调动土地经营者合理利用土地、投资改造土地的积极性;④建立和健全土地统计制度,以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为基层统计单位,按土地利用类别进行统计,逐级汇总,每年上报一次;

⑤加强建设用地管理,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认真贯彻保护耕地的国策,并依法办理建设征用划拨土地的审批、登记手续;⑥制订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⑦检查、监督土地利用情况,查处有关违法案件,调解土地纠纷。

1、3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现状:

1、3、1:我国土地资源较其它国家更为紧缺,人多地少问题突出。

我们常说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但是如果按人均面积来算我国不及世界人均面积的1/3,且我国地形变化起伏较多,其中山地占33%,高原占26%,丘陵占10%,盆地为19%,而平原仅有12%远低于山地与高原。在人均耕地量远小于世界人均耕地这样的情况下,又由于我国水土资源不协调的资源分布特点使得耕地的总体质量较差,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

1、3、2:我国土地结构不平衡,农地和建设用地矛盾突出。

为了实现推进工业化与提高城市化水平的社会目的,我们会不可避免的占用一些土地。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以牺牲农用地,牺牲农民的生存之本,以及更甚者牺牲国家的长治久安为前提,那么这样的推进将没有了其最初的意义。

1、3、3: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不完善,管而不严问题突出。

虽然国家拥有土地所有权,但是其征收权与使用权在地方政府手中。许多地方政府由于受经济发展指导的偏差,只注重对自己有利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在此过程中造成的一些危害。更有甚者与一些牟利者互相联合,是土地出现性质变更,荒废等情况。

2、我国实行土地管理的客观必要性:

2、1:土地总量较大,人均耕地少且土地资源数量不清。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但与此同时我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因此我国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必须要保持18亿亩耕地不减少。但是由于现代社会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峰期,因此建设用地与农地的矛盾将愈加突出,致使耕地面积减少速度过快,土地质量与生态环境的退化,以致土地资源不堪重负,所以在此情况下查清我国土地资源数量,保持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成为了土地管理工作重中之重。

2、2:水土资源不协调,土地资源质量不明

我国是土资源不协调,处于土地西多东少,而水资源为南多北少,此因我国西部地区有大量耕地却因无水而土地质量低下,南方地区虽有较好耕地资源却也有限。且近年来我国土地退化严重,纠其原因:一是受土地沙化影响,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万平方公里,已占国土面积的27%。二是土壤盐碱化影响:土土壤含盐量太高,只是农作物地产或不能生长。三是受人工影响:工业污染日趋严重,绿色人越来越少,因此只有查清土地资源的质量及其原因,才能进行相应的改良措施,从而更好的保持18亿亩耕地红线目标。

2、3::土地开发强度大,后备资源不足,土地权属混乱

我国耕地资源后备约为2亿亩,水土光热条件比较好的却不足40%。全国农业耕地普遍处于低等和中等级别,因此很多耕地都不可用。而由于《土地管理法》颁布以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土地资源的管理使用多由行政领导口头批准,行政随意性较大,且没有办理正式的用地手续或行政调拨手续过于简单,用地管理资料不全,导致土地权属紊乱。2、4:土地纠纷多且复杂

引起土地纠纷的原因主要有人口自然增减、征地补偿、利益驱动、地界不清、权属不明。在土地承包中,过去是按家庭人口数发包,并要求“30 年不变”,“生不增地、死不减地”的政策导致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甚者全家都无土地。在征地补偿款的分配时,对参与分配的具体人群未作明确界定,导致各村社分配方案不一致而引发纠纷。随着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迅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土地征用增多,土地价值凸显,农民对土地渴求的增强,成了土地纠纷增多的现实诱因。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合同中没有平面图或当时工作不细,登记承包地块、面积与实际地块、面积不符,造成部分农民土地承包权属不明,引发纠纷。

2、5:盲目用地严重,城镇村用地超标,土地浪费大,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力开发招商成为了许多乡镇发家致富的法宝,其中一些地方不具备条件,不经批准就进行大肆开发,盲目摆设摊点,对马路进行扩建,扩建广场与公园,开发工业园区的等,因而许多乡镇企业及开发区、工业园等像雨后春笋般飞快的出现在了大家的视野之中。其中有一些企业盲目圈地占地,建造花园式工厂,闲置仓库、厂房等,而一些开发商也为了得到更高的经济利益,进行恶意圈地与随意转换土地用途。据统计全国开发区土地有43%闲置;城镇土地的粗放利用,从而土地利用率低,且违法现象严重。

3、关于土地管理的相关对策:

3、1:保护耕地,要大力推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非农业建设占用农地,占地者必须开垦同

量同质的耕地或缴纳耕地开垦费,本地不能开垦的实行异地开垦。

3、2实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完善和建立一系列保护政策。

3、3:完善我国国有土地有偿期限使用制度。国有土地供给实行有偿和划拨两种方式。划拨方式有限定的条件。有偿使用的土地根据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使用期限。有偿使用的方式主要有出让、租赁、出资作价入股。新增建设用地要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

3、4:加强土地监查制度,提高人民耕地保护意识。法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部门行使土地监察权。对土地违法行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刑事处罚、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增强人民的土地法律意识,是人民依法行使土地权利。

3、5:完善土地储备制度,规范土地公开交易制度。

总结:土地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工具,更是一门不可缺少的学科,只有学习好这门课程,掌握好这门技术,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中要求的去做才可以更好的保护好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保持我国的国之根本不会动摇。

参考文献:

胡爱文,王洪录.农村土地纠纷的成因及解决对策.价值工程-2010年21期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及浅析——中国学术发表网

周艳波.论农村土地纠纷类型、原因和解决措施.2008.

基本农田保护——中国学术发表网

分析土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分析土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土地规划是国家控制管理土地所采取的一种行政行为,而当前的土地规划存在着与现实的经济发展相矛盾、方法滞后缺乏动态性、可操作性、个性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规划方法、体制改革、改善管理机构、提高相关人员专业化水平等措施。 关键词:土地规划;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Abstract: the land planning is the national control land management to a kind of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and the current land planning exists and the re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contradiction, the method of dynamic, lack of lag maneuverability, individual character, etc. This paper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mproved planning method, system reform, improv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improving relevant personnel specialized level and other measures. Keywords: land planning; Existing problem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30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绪言 土地规划是指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均衡发展的要求,在

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土管一班董浩20105836 【摘要】土地资源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本文从我国土地利用的现在出发,阐述现阶段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况,土地的特点以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论述土地资源管理的客观必要性,探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发展观。实现正确处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努力盘活土地存量,强化节约利用土地,深化改革,健全法制,统筹兼顾,标本兼治,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目标。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问题,土地管理必要性,可持续发展。 【正文】 引言:土地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为适应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农林牧副渔业、城镇村庄等的迅速发展,就必须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以及相应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作保证。然而,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地理位置固定性,数量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利用长久性等自然属性。国民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都是与土地的合理利用、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人口的剧增,各项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耕地的锐减,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人口、土地、建设、粮食、环境成为举世瞩目的问题。如何协调好五者的关系,使之朝着预定的目标,顺利地发展,是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将土地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展开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促进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 根据我国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截至2006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2186万hm^2(18.27亿亩),人均耕地只有927m^2(1.39亩)。全国31个省(区、市)的土地调查面积中,农用地面积98.58亿亩,占69.1%。建设用地4.85亿亩,占3.4%。未利用地39.17亿亩,占27.5%。2006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387.8万亩,其中当年建设占用耕地251.0万亩,比“十五”年均建设占用耕地减少24%,往年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136.8万亩;灾毁耕地53.8万亩;生态退耕509.1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60.3万亩。上述四项加起来,2006年全国共减少耕地1011.0万亩。 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50.8万亩。补充耕地与减少耕地相抵,全国耕地面积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现为18.27亿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9亩。 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如下特点: 山地多,平原少。山地约占33%,高原占26%,丘陵占10%,盆地和平原分别占19%和12%。土地总量大,但人均小。我国土地总面积占世界1/15,人均面积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9%。为此,我国专家建议将我国地大物博的说法从中小学课本中去掉,以突出我国(土地)资源不均衡的特点。 人均耕地少。我国人均低于1亩耕地的省份有9个,人均低于0.8亩的县有700个,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水土资源不协调。如长江流域以南水资源有80%,耕地却只有38%。 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耕地面积减少过快。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透露,目前,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鉴于耕地保护的严峻形

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概况

中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TOP20(TOP3) No.1 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Ⅰ本科情况( l) {% [5 M7 _& i! \ A 专业简介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国土资源管理、土地政策与法规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地产咨询评估决策以及城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去向为各级政府土地和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及政策研究机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地产咨询评估机构、各类银行等投资金融机构、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以及不动产 相关企事业单位等。. u Q- K3 _, X$ y& ^; W B 主要开设课程, {/ s6 I; c& n! X; \+ e: B 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土地资源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土地信息系统、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城市规划与管理等。 Ⅱ考研相关 A 09年研究生招生一览表 B 08硕士考试科目 初试科目: 科目一政治; F$ ~/ z 5 R1 [; m* p8 w$ B 科目二英语或俄语日语或德语 1 q& U$ |) F' f" W/ s, S# W 科目三专业综合(含土地经济、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估价): Y+ i+ ]) x# C* g 科目四学科基础(含经济学、管理学)' ^4 ?. z6 \/ T 3 B; F 复试备注:复试笔试科目土地管理实务(案例分析)4 E9 E/ f" C+ H9 D2 @+ W9 [ C 09年研院招生平台 5 M' A9 `7 e$ h) h$ , F8 {$ i' g, ?7 Y( }5 ^ * E9 @6 z$ G* _2 W& j& A No.2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1 j. {( y" r$ ~0 X% G; Y+ p: O) K Ⅰ本科情况 A 专业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成立于1988年,原名土地资源科学系。全系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7名,讲师4名。其中博士生导师5名,12位老师具有博士学位,占教师总数的75%。为国家学位办批准的土地资源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本科生毕业后可以在土地行政管理、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地价评估、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可持续利用等研究方向继续深造。. D# T( E+ i7 F( E- ^/ m B 主要开设课程( R0 ~ L, @" H Z2 |! l6 K 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学、不动产估价、 测量学、土地信息系统等。% w7 [) h+ Y" q3 M' B5 `$ `- \0 ^

编制土地储备规划的必要性

编制土地储备规划的必要性 2006-12-14 土地储备规划是以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为主要规划对象,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区域土地市场状况、二次产业发展为依据,对区域土地的收购储备和出让进行统筹安排的规划。如何构架土地储备规划的体系并进行科学编制,以发挥该规划的作用,尚需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继续探索。 一、编制土地储备规划是土地储备制度完善和创新的需要 土地储备工作对完善土地一级市场,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提升国有土地资产价值,提供城市建设资金等诸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本轮房地产市场过热的情况下,土地储备与出让的主观性、随意性、无计划性等问题逐步显现。土地储备制度的完善需要进一步引入创新机制,实行规划控制,即编制土地储备规划。 土地储备制度主要通过四个环节实现“一个池子蓄水”和“一个龙头放水”的目的,即:收购、储备、开发整理、出让。显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有规划的合理控制:收购储备关系到储备资金的筹集运作、被拆迁人的安置、征地与用地指标的平衡;开发整理关系到城市设施建设及相关部门协调等;出让则直接影响到整个房地产市场和宏观经济的运行。而土地储备与土地出让在数量上、时间上、空间上存在的不一致,更加彰显了编制土地储备规划的必要性。 二、编制土地储备规划是实现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途径之一

长久以来,盲目以需求确定土地供给的导向已经成为一些区域经济发展过热、产业结构不合理、房地产空置率高的主要原因。土地政策在2004年首次成为除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外的第三个宏观调控手段,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大突破。土地储备与出让是调控房地产市场的直接环节,科学合理编制土地储备规划,有计划实施土地供应,理应是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土地储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可以有效避免当前土地储备与出让的主观随意性大,受领导意志控制强,土地市场不健康,开发建设过热等问题出现。 三、编制土地储备规划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有效手段 土地储备机构应突出行政性、非营利性和专门性,其作用应体现在参与宏观调控、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盘活土地资源和落实城市规划等方面。土地储备规划的主要作用就是以市场供求和经济发展为依据,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指标和城市规划的方案通过土地出让落实到地块。它可前瞻性地平衡征地指标和用地指标,解决城市规划与市场脱节的问题,解决由于规划和房地部门信息不对称、更新不及时造成的土地信息不完备等问题。 四、编制土地储备规划有利于落实国家土地出让收支管理政策 编制土地储备规划有利于进行土地出让总价预算;有利于预先安排和落实土地征收和动拆迁费用的支付及被拆迁人的安置,保障公民权益。同时,有利于保障经济型住宅用地的供给,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有利于确保出让地块的配套设施完善,保证土地正常使用。 总的看来,通过土地储备规划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实施和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有效引导城市建设开发,促进城市发展;(2)摸清土地信息,平衡经营性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促进土地经济、环境

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意义

一 编制的目的意义 XXX正处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阶段,面临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的双重压力,为贯彻落实XXX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确定的相关指标,实现区域耕地占补平衡,保障县域济平稳较快发展。通过科学编制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积极引导全县土地综合整治健康有序推进,确保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目标顺利实现。根据河北省关于土地整治规划的有关精神,结合XXX实际,特编制本方案。 1 土地整治规划是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整治活动的现实需要,当前土地整治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已由过去单纯的农地整理走向了农地整理和村庄土地整治相结合的重要发展阶段。土地整治已成为破解“双保”难题的重要抓手,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平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构建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科学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对于有效整合各类资源,优化用地结构,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整治各项活动,促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对于统筹协调农村土地整治、资源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于统筹推进农民居住条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环境治理,更好地发挥土地整治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基础平台作用 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 编制土地整治规划是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迫切需要,为细化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任务,统筹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等各项土地整治活动,合理布局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和示范项目,指导各地规范推进土地整治工作,有必要开展土地整治规划工作。 二 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 适应土地整治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既要落实总规纲要的土地整治目标任务,服务于土地整治工程和项目的实施,落实两个“最严格制度” 又要体现新要求,把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纳入整治规划统筹安排,充分发挥整治规划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调控作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土地整治的决策部署,以落实“两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根本目的,以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平台,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合理确定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统筹安排土地整治活动,协调好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等的关系,促进XXX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为土地整治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2、目标任务 编制土地整治规划,要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有序推进土地整治、增加耕地与提高耕地质量并重、促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为目的,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科学制定土地整治的方针和目标,以农用地整治为重点,合理安排土地整治的规模布局、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明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布局安排,确保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坚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的统一,推进散乱、废弃、损毁、闲置、低效建设用地集中整治,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设施逐步完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土地整治规划以2010年为规划基期,以2015年为目标年,可展望到2020年。规划数据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数据相衔接。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是: (1)评价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执行情况。客观评价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情

为何要进行土地管理

为何要进行土地管理 姓名:陈阳 班级:土三 摘要: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其稀缺性表现突出。若不加强管理,必将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瓶颈,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土地管理的基本定义出发,通过对土地管理的内容、功能和发展分析并做出总结,为为何进行土地管理提供一种解释并为土地的有效管理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土地管理内容功能发展 引言:土地资源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载体,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然而,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地理位置固定性,数量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利用长久性等自然属性。现阶段我国面临诸多土地问题。土地资源数量不清,土地资源质量不明确;土地的权属混乱造成众多土地纠纷,复杂且不易处理;土地在利用的过程中,浪费极其严重,同时伴随着土地的污染和耕地资源减少等问题。所以应加强土地的有效管理,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1.土地管理简介 1.1土地管理的含义 土地管理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制度,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所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的综合措施。一般而言,国家把

土地管理权授予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因此,土地管理也是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律和运用法定职权,对社会组织、单位和个人占有、使用、利用土地的过程或者行为所进行的组织和管理活动。 从土地管理的概念上分析其含有6层含义: 1.11、土地管理的主体:各级政府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务员,包括政府、土地行政主管机关、行政首长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普通公务员 1.12、土地管理的客体:土地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 1.13、土地管理的任务:维护土地公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监督土地利用 1.14、土地管理手段和方法:行政、经济、法律、技术 1.15、土地管理职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1.16、土地管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1.12、土地管理的地位 1.2、土地管理的内容 1.21、土地资源管理 属于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为土地管理提供数据和资料,包括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护等内容。 1.22、土地权属管理 包括地籍管理、地权管理、土地权属争议等内容。

土地资源管理博士点开设学校

土地资源管理博士点开设学校

一、所有院校(以下均为按地域排名) 招生单位名称所在地院校特性研究生院自划线院校博士点(10002)中国人民大学(11)北京市985 211 √√√(10019)中国农业大学(11)北京市985 211 √√√(10027)北京师范大学(11)北京市985 211 √√√(10038)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1)北京市√(1141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1)北京市211 √√(11415)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1)北京市211 √√(10086)河北农业大学(13)河北省√(10113)山西农业大学(14)山西省√(10125)山西财经大学(14)山西省√(10129)内蒙古农业大学(15)内蒙古自治区√(10135)内蒙古师范大学(15)内蒙古自治区√(10140)辽宁大学(21)辽宁省211 √(10145)东北大学(21)辽宁省985 211 √√√(10157)沈阳农业大学(21)辽宁省√(10173)东北财经大学(21)辽宁省√(10183)吉林大学(22)吉林省985 211 √√√(10200)东北师范大学(22)吉林省211 √√(10213)哈尔滨工业大学(23)黑龙江省985 211 √√√(10224)东北农业大学(23)黑龙江省211 √(10231)哈尔滨师范大学(23)黑龙江省√(10251)华东理工大学(31)上海市211 √√(10272)上海财经大学(31)上海市211 √(10284)南京大学(32)江苏省985 211 √√√(10290)中国矿业大学(32)江苏省211 √√(10294)河海大学(32)江苏省211 √√(10307)南京农业大学(32)江苏省211 √√(10319)南京师范大学(32)江苏省211 √(10335)浙江大学(33)浙江省985 211 √√√(11482)浙江财经大学(33)浙江省√(10364)安徽农业大学(34)安徽省√(10370)安徽师范大学(34)安徽省√(10389)福建农林大学(35)福建省√(10394)福建师范大学(35)福建省√(10403)南昌大学(36)江西省211 √(10405)东华理工大学(36)江西省√(10410)江西农业大学(36)江西省√(10414)江西师范大学(36)江西省√(10421)江西财经大学(36)江西省√(10423)中国海洋大学(37)山东省985 211 √(10434)山东农业大学(37)山东省√(10445)山东师范大学(37)山东省√(10456)山东财经大学(37)山东省√(10459)郑州大学(41)河南省211 √(10466)河南农业大学(41)河南省√(10475)河南大学(41)河南省√(10486)武汉大学(42)湖北省985 211 √√√(10487)华中科技大学(42)湖北省985 211 √√√(1049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2)湖北省211 √√(10504)华中农业大学(42)湖北省211 √

土地管理概论复习资料考试ABC卷

试题(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土地管理:土地管理又称地政管理。它是指一个国家运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 对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施的各种管理措施的总称。 地籍:是区域内反映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也称土地广籍。 土地市场:是指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总和。 土地用途管制: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 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 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土地的资源特性,是土地能成为资产的主要原因。 2、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的是土地的土地空间承载功能。 3、产生土地报酬递减原理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容量。 4、在土地管理系统中,地籍管理是基础,土地权属管理和市场管理是核心,土地利用 管理是目的。 5、地籍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宗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县。 6、土地使用权转让与出租的主要区别是所有权是否转移。 7、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土地管理应着重于土地利用再生产和再开发及防治土地污染。 三、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结合土地资源的特点,及与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阐明土地资源管理的 重要性。 答:土地资源特性包括:客观性、生产性、面积有限性、位置固定性、地域分异性、 可持续发展性、多功能性; (1)土地与人口 土地以其养育功能为人类提供食物和生存、发展、繁衍的环境。土地生产能力决定着其能养活的人口数量,土地与人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2)土地与环境 土地作为人类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环境质量的好坏。 (3)土地与可持续发展 土地的功能和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强调土地为人类服务,但是,人类如果只强调向土地索取,而不重视保护和改善土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土 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土地的功能、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将与人们的期望越来越远。 2、简述我国农用地管制的内容和意义。 答:农用地用途管制就是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农业用地区,根据规定的使用 条件和方式,对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田区、林业用地区、水产养殖区等进行用 途管制。对农用地利用进行管理,要针对农用地的资源和利用特性,采用适当的措 施,对农用地的开发、利用、治理、跋扈进行有效管理,具有以下意义: (1)建立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土地管理方式的重大改革,也是管地方式、用地方式的一个大变革;是深入贯彻中国土地基本国策,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 理,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使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得以全面提高的根本举 措; (2)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

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研究

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9-01-03T10:17:11.19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9期作者:郑素英 [导读] 本课题重点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方法,以期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质量及开发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有效价值建议。 邢台县国土资源局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稳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值得注意的是,土地资源属于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为了进一步推进城市的发展,有必要注重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强化,并做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化工作。本课题重点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方法,以期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质量及开发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有效价值建议。 关键词:土地资源;有效管理;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需加强管理,并确保其得到合理开发利用,避免出现土地资源浪费及纠纷等不良问题的发生。比如,国家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颁布了《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针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1]。由此可见,为了使土地资源管理及开发利用工作实现优化,本课题围绕“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进行研究具备一定的价值意义。 1.基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需注重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这样才能够为有效管理奠定扎实的基础。总结起来,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措施如下: 1.1完善非法占地现象的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来说,存在较大的复杂性,相关法律法规有《土地利用年限规划管理法》、《土地管理法》等。以《土地管理法》为例,其中明确表示——“任何单位及个人均不可非法转让土地,土地开发管理利用必须经各级人民政府提前规划[2]。”从这一明文条例中不难发现,我国对非法占地管理的态度非常坚决。然而,此类明文条例并没有对制裁方法做出准确的说明,使非法用地管理的实效性弱化。因此,需在非法占地管理过程中,既明确态度,又能够做出明确的惩罚处理措施,确保制度的完善以及处理工作的有据可依。 1.2对法制监督机制加以强化 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需注重法制监督机制的强化。一方面,在患者能够土地资源管理执法工作人员在政治责任方面的意识态度,使其监管职能能够得到有效地发挥,实行全面监督措施,并对监督管理工作进行强化管理,从而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合理开发及利用。另一方面,注重动态巡查责任制度的完善构建,根据所在区域进行合理配置,并确保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及有效性,于每一区域委派巡查负责人,使土地巡查工作落实到每一位区域;并且,还有必要注重区域巡查工作期间的相关考核制度,对巡查负责人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进一步确保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全面强化。 2.确保土地用地规划工作的优化 在土地资源管理及开发利用工作过程中,土地用地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有必要确保土地用地规划工作的优化。下面从整体规划思路和规划技术手段的应用两方面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 2.1整体规划思路 对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来说,需做好严格的规划工作,确保整体规划的合理性及科学性,进一步按照审批通过的规划方案执行管理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土地资源规划过程中,需将土地实质类型、审批权限以及阶段程序等作为参考指标,确保规划工作的完整、有效。以建设公共用地的规划为例,人口集中分布于城市,住宅集中分布于社区,加工产业集中在生产基地,这种规划方案能够体现合理性及科学性,使土地资源浪费情况的发生得到有效避免。 2.2土地资源管理规划技术手段 在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工作开展过程中,需注重有效技术手段的应用,以此确保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工作能够获得技术的支持,进而顺利、有序地开展。比如在建设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可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值得注意的是,土地规划工作中,其编制涵盖了土地指标、图件以及空间数据等,针对这些土地信息,需及时更新,并做好信息维护工作,这种情况利用管理信息系统,便能够使土地管理规划工作获得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避免出现信息失真为管理工作带来风险情况的发生。此外,在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工作过程中,还可以合理利用GPS技术和GIS技术等,使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工作获得现代化技术的充分支持。 3.后备土地开发管理利用工作的强化 除上述规划管理思路方法以外,还有必要对后备土地开发管理利用工作进行强化。具体强化措施如下: 3.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土地资源越愈紧张,这样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后备土地的开发利用便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环节,特别是低洼地与盐碱地这样的常年限制土地资源,均具备较大的农业开发利用价值。所以,在农业开发工程中,需将水利开发作为核心,对适合农作的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及开发,并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有效的土地开发方式,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的原则,进一步做好农业生态建设工作,使水土资源流失问题的发生得到有效避免。 3.2水土保持工作的强化 基于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过程中,避免盲目开发,需注重开发工作的合理性及科学性。例如:对于>15°的坡地,便需禁止开垦成为农田,需做好退耕还林以及还草等方面的工作,并采取封山育草等规划工作,避免水土流失,使水土保持工作得到全面强化[3]。 4.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分析研究,认识到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及规划工作要想得到全面强化,需制定合理科学的规划方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土地资源管理工作能够有据可依。与此同时,在土地资源规划工作中,需明确整体规划思路,借助现代化科学技术,比如信息管理系统、GIS技术以及GPS技术等。此外,还有必要做好后备土地开发管理利用的强化工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水土保持工作等。此外,本人认为,还有必要在土地资源管理及开发利用工作过程中,借助国家相关政策,合理配置充足的资金,加强设施设备的完善,从而

浅谈当前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田晖晖

253 浅谈当前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田晖晖 龙岩市土地勘测规划所 摘 要 :作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就当前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土地规划中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土地规划;问题;对策 1 当前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 (1)规划方法过于单一、局限,长期以来,在编制土地规划时,采用的主要是定性研究法。这种方法凭借的是经验判断,以客观事物的观察为基础,进行综合判断后制定出具体的规划指标,最后经数据推算达到综合平衡的目的。我国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如果仍旧沿用这种方法,势必会造成规划准确性不足,很显然这种方法很难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这也是规划方法局限性的主要体现。 (2)规划判定与执行脱节,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当前我国的土地规划存在一个普遍的共性问题,即规划制定与贯彻执行严重脱节。往往是花费了十分巨大的精力、财力编制的规划,但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未按预先编制好的规划执行,从而致使土地规划形同虚设。造成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较多,不仅有主观方面的原因,而且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具体可归纳为规划权威性不高、规划透明度偏低、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过少、领导意图过浓、科学性不高、政策整体性和连贯性较差等。 (3)规划动态性不足,缺乏明确的规划目标,有一部分土地规划还未能充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制,规划目标不科学,从而使得土地规划与市场经济发展形成了严重的背离现象。此外,有的土地规划仅仅只有一种方案,这种单一方案的最大缺点是需要经常性地进行修改和调整,导致以前的规划作废,即使没有完全作废也很难满足形势变化的需要。 (4)随意修改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经常会出现某些地方的领导人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而吸引外资或内资企业到本地落户,并且还会给予他们十分优惠的政策待遇,规划选址完全按客商要求办理,导致大量项目不按规划选址和供地,出现规划随意修改的现象。虽然从表面上看这种做法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但如果从全局观上看,不利于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的发挥,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土地规划的权威性、战略性以及宏观指导性。 (5)土地规划缺乏动态性,土地规划对规划区域范围采用静态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从局部的经济发展出发制定出相应的规划指标,再进行各种数据运算。而对于区域内的土地自然属性、生态环境以及人文地理等方面缺少全面细致的分析,这样导致土地利用问题过于简单化,从而造成其指标预测精确度下降。加上规划本身的约束性,有些规划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需要做出调整或者更改,那之前的规划方案就可能作废,或者是很难做出相应的变化。实际工作中,许多地方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的依据并没有根据客观情况来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规划,在原基础上做表面工作,编造相关数据,使得土地规划成为僵化的形式,从而导致了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与现实脱节,削弱了规划指导控制作用,规划也就越来越脱离实际。 (6)土地规划缺乏可操作性,一些土地规划只是过分强 调评价,特别重视农业用地的评价,却轻视了整个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空间布局。对于建设用地的预测和安排也只是根据有关部门现有的规划展开的,创新能力极其低下。且在一些土地规划的制定过程中,一些地方思想保守落后,观点缺乏新颖性,土地规划方案执行性不强,无法体现土地规划的预测性、先进性。土地规划的重复问题严重,利用土地的目标、实施方针政策的具体措施也缺乏特色,尤其缺乏地方特色,特别是还有一些地方的土地规划出现雷同。 2 解决土地规划问题的对策 2.1 合理规划土地用途 土地用途规划的不合理基本都是由于考察不到位或不准确导致的,为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土地规划编制前,必须对规划范围以内及其周边用地的实际情况加以详细考察,在合理评价土地适宜性的基础上,从经济性、社会性角度,合理确定土地用途。 2.2 建立健全各项规划制度 应建立并完善土地规划编制、土地规划审批以及土地规划公示等制度,并对规划的贯彻执行情况实施动态监测;其次,国家应尽快出台一些有关土地规划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断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及约束机制,这样更有利于土地规划的实施;再次,进一步完善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通过对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的严格管制,推动土地规划的全面执行。 2.3 完善土地规划方法 针对当前土地规划方法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必须对土地规划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具体可采取将定性分析改为定性定量结合分析、改静态分析为动态分析。定量分析法本身是以定性分析作为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两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于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属于一个变化的过程中,如果只站在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很难做出最正确的预测和判断,为了达到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相同步这一目标,并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均达到最大化,必须采取动态的方法进行土地规划。2.4 加大规划方案宣传 为了能够将土地规划的基本宗旨充分在经济建设中得到贯彻落实,就必须不断加大对规划方案的宣传力度。应向社会广泛宣传土地规划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预期目标、规划布局以及相关措施,尤其是要让各级领导了解规划方案的具体实质和基本内涵,进而树立起规划管理意识,明确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及进行土地规划的必要性,以此来提高相关部门在规划执行方面的自觉性。2.5 加强土地利用的计划管理 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

土地管理学的必要性

土地管理学的必要性

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姓名:肖宇 班级:土管一班 学号:20105856 指导老师:李新举 摘要综述了土地资源管理事业的发展概况 接下来从耕地保护、解决土地纠纷、农村居民点整理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方面阐述了土地管理的作用从而得出土地管理的必要性。 关键词土地管理问题解决方案必要性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根据我国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截至2006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2186万hm^2(18.27亿亩)人均耕地只有927m^2 1.39亩。全国31个省区、市的土地调查面积中农用地面积98.58亿亩占69.1%。建设用地4.85亿亩占3.4%。未利用地39.17亿亩占27.5%。2006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387.8万亩其中当年建设

占用耕地251.0万亩比“十五”年均建设占用耕地减少24%往年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136.8万亩灾毁耕地53.8万亩生态退耕509.1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60.3万亩。上述四项加起来2006年全国共减少耕地1011.0万亩。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50.8万亩。补充耕地与减少耕地相抵全国耕地面积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现为18.27亿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9亩。 必要性: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向来注重耕地保护确立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但当前我国耕地保护的现状并不乐观不仅耕地数量不断下降耕地质量、耕地环境也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耕地流失现象未能得到遏制。随着城镇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扩展与耕地资源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并且产生了很多问题:

土地资源管理博士点开设学校

一、所有院校(以下均为按地域排名) 招生单位名称所在地院校特性研究生院自划线院校博士点(10002)中国人民大学(11)北京市985 211 √√√(10019)中国农业大学(11)北京市985 211 √√√(10027)北京师范大学(11)北京市985 211 √√√(10038)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1)北京市√(1141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1)北京市211 √√(11415)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1)北京市211 √√(10086)河北农业大学(13)河北省√(10113)山西农业大学(14)山西省√(10125)山西财经大学(14)山西省√(10129)内蒙古农业大学(15)内蒙古自治区√(10135)内蒙古师范大学(15)内蒙古自治区√(10140)辽宁大学(21)辽宁省211 √(10145)东北大学(21)辽宁省985 211 √√√(10157)沈阳农业大学(21)辽宁省√(10173)东北财经大学(21)辽宁省√(10183)吉林大学(22)吉林省985 211 √√√(10200)东北师范大学(22)吉林省211 √√(10213)哈尔滨工业大学(23)黑龙江省985 211 √√√(10224)东北农业大学(23)黑龙江省211 √(10231)哈尔滨师范大学(23)黑龙江省√(10251)华东理工大学(31)上海市211 √√(10272)上海财经大学(31)上海市211 √(10284)南京大学(32)江苏省985 211 √√√(10290)中国矿业大学(32)江苏省211 √√(10294)河海大学(32)江苏省211 √√(10307)南京农业大学(32)江苏省211 √√(10319)南京师范大学(32)江苏省211 √(10335)浙江大学(33)浙江省985 211 √√√(11482)浙江财经大学(33)浙江省√(10364)安徽农业大学(34)安徽省√(10370)安徽师范大学(34)安徽省√(10389)福建农林大学(35)福建省√(10394)福建师范大学(35)福建省√(10403)南昌大学(36)江西省211 √(10405)东华理工大学(36)江西省√(10410)江西农业大学(36)江西省√(10414)江西师范大学(36)江西省√(10421)江西财经大学(36)江西省√(10423)中国海洋大学(37)山东省985 211 √(10434)山东农业大学(37)山东省√(10445)山东师范大学(37)山东省√(10456)山东财经大学(37)山东省√(10459)郑州大学(41)河南省211 √(10466)河南农业大学(41)河南省√(10475)河南大学(41)河南省√(10486)武汉大学(42)湖北省985 211 √√√(10487)华中科技大学(42)湖北省985 211 √√√(1049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2)湖北省211 √√(10504)华中农业大学(42)湖北省211 √

土地管理基本知识

土地管理基本知识 课前准备: 一主要思考: 1土地管理的概念; 土地管理的概念可以这样描述,国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其本质是对土地的行政管理。这一概念包括6个方面的含义: ①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②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③土地管理的目的是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目标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④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管理土地。⑤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⑥土地管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目的和特点受社会环境的制约,特别受社会制度、土地制度的制约。 2征地和转地含义,土地征用费的构成; 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国家行政机关有权依法征用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土地等。 土地转让有两种情况: 1、土地所有人将土地所有权有偿或无偿地转移给他人。有偿的是买卖,无偿的是赠与或遗赠。土地转让行为只能发生在土地私有制的社会里,我国在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土地变私有制为公有制,因而不允许土地转让。但是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受让人仅对土地享有使用权,而所有权仍属于国家或集体。 2、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情况下,土地转让指承包人自找对象,由第三者代替自己向发包人履行承包合同的行为。转让的合同内容虽无改变,但是变更了承包人,终结了原承包人与发包人的权利义务关系,确立了受让人与发包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时,承包方与第三者应订立书面协议。 3批地的含义和供地的方式; 土地供应的含义及土地供应的三种基本方式 土地供应关系到政府的房地产调控、关系到国有土地的有效利用,对国计民生至关重要。那么,土地供应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供应方式又有哪些? 土地供应 土地供应指地方政府第二年准备投放到土地市场上以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土地数量,以及土地的位置、用途、土地规划利用条件等内容的总称。 供地方式: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必备).

土地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理论bete1.0 Editor: yyx 自整土管基础知识,适用于LKD,会陆续根据情况陆续增加和删除

土壤的概念: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土层:是原来的成土母质在成土作用的影响下产生分异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土壤层次可根据其颜色、结构、结持性、新生体等特征进行划分。(每一种成土类型都有其特征性的发生层组合,从而形成了各种土壤剖面,主要的有:有机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母岩(R)) 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粗细的状况。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 土壤水划分为:固态水、气态水、化合水和结晶水、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毛管上生水、毛管悬着水)、重力水(自由重力水、支持重力水)等几种类型。 土壤水分常数:土壤水分常数是反映土壤水分形态和性质的特征值。它标志土壤水分的形态和性质变化时的一些土壤含水率的特征值。在水文学中常用下述几个土壤水分常数: 1.最大吸湿量:在饱和空气中,土壤能吸收的最大水汽量称为最大吸湿量。它表示土 壤吸着气态水的能力。 2.最大分子持水量:由于土粒分子力所结合的水分的最大值称为最大分子持水量。此 时,薄膜水厚度达到最大值。 3.凋萎含水量:植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从而开始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植 物根系的吸力约为25 个大气压,即当土壤水分的吸力等于15 个大气压时土壤含水 率就是凋萎含水量。由此可见,大于凋萎含水量的水分才是参加水分交换的有效水 量。 4.毛管断裂含水量:毛管悬着水的连续状态开始断裂时的含水率。当土壤含水率大于 此值时,悬着水就能向土壤水分的消失点或者消失面运行。在此值以下,连续供水 状态遭到破坏,其土壤水分为结合水和薄膜水。这时,水分交换以薄膜水和水汽形 式进行。 5.田间持水量:又称为田间最大持水量。饱和土壤排水两天后,过多的重力水已经排 除,土壤中保持最大毛管悬着水时的土壤含水率,相当于0.1~0.3 个大气压。悬 着水不作重力流动,当土壤含水率超过田间持水量时,过剩的水分不能保持在土壤 中,会以自由重力水的形式向下渗透。它是划分土壤持水量和向下渗透水分的重要 标志。 6.饱和含水量:土壤中所有孔隙全部被水分充满时的土壤含水率。约相当于0.001Pa, 它决定于土壤孔隙的大小。从田间持水量到饱和含水量,是受重力作用向下运动的 自由重力水。地下潜水面以下,土壤含水量经常处于饱和状态,属于饱和渗透水流 特性。 土壤主要发生过程:1.原始成土过程2.灰化过程3.粘化过程4.富铝化过程5.钙化过程6.盐渍化过程7.碱化过程8.潜育化过程9.潴育化过程10.白浆化过程11.腐殖质化过程12.泥炭化过程13.人工熟化过程14.其他过程。 冻土:是指地表至100厘米范围内有永冻土壤温度状况,地表具有多边形土或仕宦等冻融蠕动形态特征的土壤。包括冰沼土和冻漠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