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力系简化的基础知识演示教学

第三章 力系简化的基础知识演示教学
第三章 力系简化的基础知识演示教学

第三章 力系简化的基础知识

作用在物体上的一组力称为力系。

如果某力与一力系等效,则此力称为该力系的合力。

本章将介绍力学中的几个重要基本概念:力对点的矩;力偶和力偶矩;力的等效平移等。这些概念不但是研究力系简化的基础知识,而且在工程问题中得到广泛应用。

§ 3-1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

力系中各力的作用线都在同一平面内且汇交于一点,这样的力系称为平面汇交力系。在工程中经常遇到。例如在施工中起重机的吊钩所受各力就构成一个平面汇交力系,如图3-1(a )、(b )所示。

图3-1

一、两汇交力的合成

二、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

1.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

如图)(33a -示,可以先将力系中的二个力按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合成,用所得的合力再与第三个力合成。如此连续地应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即可求得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具体作法如下:

任取一点a ,作矢量1__F ab =,过b 点作矢量2__F bc =,由力的三角形法则,矢量21__1F F ac R +==,即为力1F 和2F 的合力矢量。再过c 点作矢量3___F cd =,矢量32131__2F F F F R ad R ++=+==,即为力21F F 、和3F 的合力矢量。最后,过d 点作矢量4__F de =,则矢量432142F F F F F R R +++=+= ,即为力系中各力矢量的合矢量。

图3-3

上述过程示于图)(33b -。可以看出,将力系中的各力矢量首尾相连构成开口的力多边形abcde ,然后,由第一个力矢量的起点向最后一个力矢量的末端,引一矢量R 将力多边形封闭,力多边形的封闭边矢量R 即等于力系的合力矢量。这种通过几何作图求合力矢量

的方法称为力多边形法。

结论: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矢量等于力系中各分力的矢量和,即

∑==+++=n

i i n F F F F R 121 式(3-2)

合力的作用线通过各力的汇交点。

值得注意的是,作力多边形时,改变各力的顺序,可得不同形状的力多边形,但合力矢的大小和方向并不改变。

2.力在轴上的投影,合力投影定理

3.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

【例3-1】试求出图3-8中各力在x 轴和

y 轴上的投影。已知

KN F F KN F KN F 200,150,1004321====

【解】:KN F X 7.70707.010045cos 11=?==

KN F Y 7.70707.010045sin 11=?==

KN F X 9.129866.015060sin 22-=?-=-=

KN F Y 755.015060cos 22=?==

KN F X 1005.020060cos 33=?==

KN F Y 2.173866.020060sin 33-=?-=-=

090cos 44== F X

KN F Y 200120090sin 44-=?-=-=

图3-8

三、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该力系的合力等于零,即力系中各力的矢量和为零:

01==∑=n i i F

R

当用解析法求合力时,平衡条件0R =表示为: 0)()(11

22

=+=∑∑==n i n i i i Y X R 该式等价于 ???

????==∑∑==0011n i i n i i Y X 式(3-9)

于是,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充分与必要条件,也可解析地表达为:力系中各力在两个坐标轴上投影的代数和分别为零。式(39)-称为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方程。平面汇交力系有两个独立的平衡方法,可以求解两个未知量。

【例3-3】小滑轮C 铰接在三脚架上,绳索绕过滑轮,一端连接在绞车

D 上,另一端悬挂重为

1100F KN =的重物如图3-10(a)所示。不计各构件的自重和滑轮的尺寸,不计摩擦。试求杆AC 和BC 所受的力。

【解】:(1)取分离体,作受力图。

取滑轮C 和绕在它上面的一小段绳索为分离体。绳索两端的拉力分别为T 和T ',滑轮C 平衡时有1'F T T ==。杆AC 和BC 都是二力杆,因不计滑轮的尺寸,作用在滑轮上的力系可看作为平面汇交力系。受力图如图3-10(b)所示。反力CB N 和CA N 的大小是未知的,可以用平面汇交力系的两个平衡方程求解。

图3-10

(2)列平衡方程,求解未知量

取C 点为坐标原点,选择坐标轴如图()b 所示。列平衡方程。

∑∑=-?'-?==?'+?+=030sin 30sin ,0030cos 30cos ,0T T N

Y T N N

X CA CA CB

解得 KN N KN

N CB CA 4.346300-==

CA N 为正值,表示此力的实际方向与假定的方向相同AC 受拉。CB N 为负值,表示此力的实际方向与假定的方向相反,杆BC 应受压。请注意,没有必要去改变受力图中力CB N 的方向,因为根据CB N 取负值这一事实,人们已经知道受力图中力CB N 的指向与实际指向相反。

§ 3-2 力对点的矩

一、力对点的矩

首先,从大家熟悉的例子说起。在板手上加一力F ,可以使板手绕螺母的轴线旋转(图3-12)。经验证明,板手的转动效果不仅与力F 的大小有关,而且还与点O 到力作用线的距离d 有关,力F 使板手绕O 点转动的效果可用代数量Fd ±来确定,正、负号表示板手的两个不同的转动方向。确定力使物体绕点转动效果的这个代数量Fd ±,称为力F 对O 点的矩。称O 点为矩心,称O 点到力F 作用线的距离d 为力臂。

图3—12 图3—13

力F 使物体绕平面上任意点O 的转动效果,可用力F 对O 点的矩来度量。于是,可将力对点的矩定义如下:力对点的矩是力使物体绕点转动效果的度量,它是一个代数量,其绝对值等于力的大小与力臂之积,其正负可作如下规定:力使物体绕矩心顺时针转动时取正号,反之取负号,如图所示。力F 对O 点的矩用符号)(F m o 表示,则

Fd F m ±=)(0 式(3-10)

显然,当力的作用线通过矩心时,力臂d 等于零,于是力对点的矩为零。力矩的单位是牛顿·米(m N ?)或千牛·米(m KN ?)

二、合力矩定理

前面讲过,平面汇交力系各分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可以用它们的合力来代替,现在来讨论各分力对某点的力矩和它们的合力对同一点的力矩有什么关系。

合力对平面内任一点的矩等于各分力对该点的矩的代数和,这就是合力矩定理,即: ()()i F m R M 00∑= 式(3-11)

【例3-6】图3-16中.已知KN P KN P KN P 4,3,2321===,求合力矩。

【解】:根据合力矩定理,有:

=)(R M o )(1P m o +)(2P m o +)(3P m o

m

KN ?=??+?+??-=3.12560sin 403530sin 2

图3-16 图3-17

力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知识讲解

《力》全章复习及巩固(基础) 【学习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3、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4、理解重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5.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6.了解摩擦在日常生活中的利用和防止。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力 1、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物体存在。 (3)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例如磁铁间的吸引力。 2、力的单位:国际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 3、力的作用效果:

(1)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使物体发生形变。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5、力的示意图: (1)力的示意图是在分析物体受力时,只需要标明物体受力的大致情况,只画力的方向、作用点、不用画标度和大小。 (2)画法:首先找到力的作用点;其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直线;最后用箭头标出力的方向。 6、相互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作用力及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同时增大,同时减小,同时存在,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要点诠释: 1、从字面上看“物体对物体”说明有力的存在时,至少需要两个物体,力是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的。这就是力的物质性。“对”字前面的物体,我们常把它叫施力物体(因为它施加了力),“对”字后面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受力物体。有力存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例如:人推车,人对小车施加了力,小车受到了力,所以人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 2、物体间只有发生相互作用时才会有力,若只有物体,没有作用,也不会有力。例如:人踢球,使球在草坪上滚动,人踢球时,人对球施加了力,人是施力物体,球是受力物体,当球离脚之后,人不再对球施力,球也就不再受踢力。 3、力的作用效果往往是两种效果同时都有,我们研究一个力的作用效果时,只研究主要的作用效果,例如,用脚踢足球时,脚对足球的力,同时使球发生了形变和使球的运动状态改变了,但主要的作用效果应该是运动状态改变了。 4、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有关。力的三要素中任一要素都影响着力的作用效果,只要其中一要素改变了,力的作用效果就会发生改变。 要点二、弹力、弹簧测力计 1、弹力概念: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力图恢复其原来的形状,而对另一个物体产生力,这个力叫做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使用口诀:看量程、看分度、要校零;一顺拉、不摩擦、不猛拉;正对看、记数值、带单位。

理论力学 第2章力系的简化习题解答

第二章 力系的简化 习题解答 2-1在立方体的顶点A 、H 、B 、D 上分别作用四个力,大小均为F ,其中1F 沿AC ,2F 沿IG , 3F 沿BE ,4F 沿DH 。试将此力系简化成最简形式。 解:各力均在与坐标平面平行的面内,且与所在平面的棱边成45°角。将力系向A 点简化,主矢'R F 在坐标轴上的投影为 045cos 45cos '21=-= F F F Rx , F F F F F F Ry 245cos 45cos 45cos 45cos '4321=+-+= , F F F F Rz 245cos 45cos '43=+= 。 用解析式表示为: ()k j F += F R 2' 设立方体的边长为a ,主矩A M 在坐标轴上的投影为 045cos 45cos 32=?+?-=a F a F M Ax , Fa a F a F M Ay 245cos 45cos 42-=?-?-= , Fa a F a F M Az 245cos 45cos 42=?+?= 。 用解析式表示为:()k j M +-= Fa A 2。因为,0'=?A R M F ,所以,主矢和主矩可以进一步简 化为一个力,即力系的合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与主矢相同,'R R F F =;合力作用点的矢径为 () i M F r a F R R =?=2'', 所以,合力大小为2F ,方向沿对角线DH 。 2-2三力321,F F ,F 分别在三个坐标平面内,并分别与三坐标轴平行,但指向可正可负。距离 c b a ,,为已知。问:这三个力的大小满足什么关系时力系能简化为合力?又满足什么关系时能简化为 力螺旋? 解:这力系的主矢为 k j i 321'F F F F R ++=; 对O 点的主矩为 k j i a F c F b F M O 213++=。 当主矢与主矩垂直时,力系能简化为合力。即从 0'=?O R M F 得, 0231231=++a F F c F F b F F , 简化为 03 21=++F c F b F a 。 当主矢与主矩平行时,力系能简化为力螺旋,即从0=?O R M F ' 得, 2 31231aF F cF F bF F ==。 题2.2图

总复习:压力 压强(基础)知识讲解

总复习:压力压强(基础) 撰稿:冯保国审稿:史会娜【考纲要求】 1、理解压力的概念、压强的概念单位和公式; 2、固体压强的计算,增大减小压强的办法及应用; 3、液体压强的特点及相关计算; 4、大气压强与流体压强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考点一、压强(高清课堂《压强》) 1.压力: (1)压力是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方向:垂直于受力面,指向被压物体。 (3)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力的产生原因不一定是由于重力引起的,所以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 2.压强 (1) 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2) 公式:P=F/S。式中P表示压强,单位是帕斯卡;F表示压力,单位是牛顿; 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是平方米。 (3) 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1Pa=lN/m2, 其物理意义是:lm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考点二、液体压强(高清课堂《液体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中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2.液体压强的大小 (1)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 (2)公式:P=ρgh。式中, P表示液体压强单位帕斯卡(Pa); 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 h表示液体深度,单位是米(m)。 3.连通器——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 (1)原理: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2)应用:水壶、锅炉水位计、水塔、船闸、下水道的弯管。 考点三、大气压强 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空气具有流动性,因此发生挤压而产生的。 2.证明大气压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 3.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要点诠释: (1)实验方法: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手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 在水银槽中。放开手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测出管内

第2章力系的等效与简化习题解

第2章 力系的等效与简化 2-1试求图示中力F 对O 点的矩。 解:(a )l F F M F M F M M y O y O x O O ?==+=αsin )()()()(F (b )l F M O ?=αsin )(F (c ))(sin cos )()()(312l l Fl F F M F M M y O x O O +--=+=ααF (d )2 22 1sin )()()()(l l F F M F M F M M y O y O x O O +==+=αF 2-2 图示正方体的边长a =0.5m ,其上作用的力F =100N ,求力F 对O 点的矩及对x 轴的力矩。 解:)(2 )()(j i k i F r F M +-? +=?=F a A O m kN )(36.35) (2 ?+--=+--= k j i k j i Fa m kN 36.35)(?-=F x M 2-3 曲拐手柄如图所示,已知作用于手柄上的力F =100N ,AB =100mm ,BC =400mm ,CD =200mm , α = 30°。试求力F 对x 、y 、z 轴之矩。 解: )cos cos sin (sin )4.03.0()(2k j i k j F r F M αααα--?-=?=F D A k j i αααα22sin 30sin 40)sin 4.03.0(cos 100--+-= 力F 对x 、y 、z 轴之矩为: m N 3.43)2.03.0(350)sin 4.03.0(cos 100)(?-=+-=+-=ααF x M m N 10sin 40)(2?-=-=αF y M m N 5.7sin 30)(2?-=-=αF z M 2—4 正三棱柱的底面为等腰三角形,已知OA=OB =a ,在平面ABED 内沿对角线AE 有一个力F , 图中θ =30°,试求此力对各坐标轴之矩。 习题2-1图 A r A 习题2-2图 (a ) 习题2-3图

工程力学基础知识

工程力学基础知识 第1篇 静力学 1、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充要条件是该力系的合力等于零。即: ∑∑==0,0y x F F 2、平面汇交力系简化的依据是平行四边形法则。 3、平面汇交力系可列2个独立方程,求解2个未知量。 4、在平面问题中力对点之矩不仅与力的大小有关而且与矩心位置有关。(方向:绕矩心逆正顺负) 5、合力矩定理: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对于平面内任一点之矩等于所有分力对于该点之矩的代数和。 6、力和力偶是静力学的两个基本要素。 7、平面力偶系的合成结果是一个力偶,汇交力系的合成结果是一个力。(注:力只能与力平衡;力偶只能与力偶平衡) 8、平面力偶系平衡的充要条件是:力偶系中各力偶矩的代数和为零。即 :∑=0i M 9、平面任意力系简化的依据是力线平移定理。 10、力线平移定理揭示了力与力偶的关系。 11、平面任意力系可列3个独立方程,求解3个未知量。 第2篇 材料力学 1、杆件的四种基本变形:轴向拉伸或压缩、剪切、扭转、弯曲 2、为使杆件能正常工作应满足(三个考虑因素):强度要求、刚度要求、稳定性要求。

3、材料力学对变形固体所做的四个基本假设:连续性假设、均匀性假设、各向同性假设、小变形假设。 4、求内力的方法为截面法。 轴向拉压部分 5、轴向拉压的受力特点:外力合力的作用线与杆的轴线重合。 轴向拉压的变形特点:杆件产生沿轴线方向的拉伸或压缩。 6、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内力为轴力(符号N F ),该力产生正应 力σ,公式为:A F N =σ,其中A 为横截面面积。 7、圣维南原理:应力分布只在力系作用区域附近有明显差别,在离开力系作用区域较远处,应力分布几乎均匀。 8、低碳钢拉伸的四个阶段: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局部变形(颈缩)阶段。 9、衡量材料塑性的指标: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 10、拉压杆强度计算的三类问题: (1)校核: []σσ≤??? ??=max max A F N (2)设计截面尺寸:A F A N ≥ (3)确定许可荷载:[]A F ?≤σ 11、拉压杆变形:EA Fl l =? 扭转部分 12、扭转时外力偶矩的计算公式:n P M k e 9549 =,其中k P 单位为kw ,n 单位为min r 。 13、扭矩正负号判断:右手定则(具体见教材145页)。

力的平衡(基础) 知识讲解

力的平衡(基础) 【学习目标】 1、知道合力、分力,能够处理同一直向上二力的合成 2、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平衡力,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3、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 4、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 【要点梳理】 要点一、力的合成 1.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2.分力:组成合力的每一个力叫分力 要点诠释: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着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1F +2F ;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1F -2F (1F >2F ) 要点二、平衡状态和平衡力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是平衡力。 要点诠释: 1.平衡力与平衡状态的关系: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要么不受力,若受力一定是平衡力。 2.物体受平衡力或不受力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要点三、二力平衡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要点诠释: 1.二力平衡的条件 概括说就是“同物、等大、反向、共线”。 (1)同物: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 (2)等大:大小相等。 (3)反向:两个力方向相反。 (4)共线: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 (1)根据平衡力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判定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2)根据物体的平衡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2020年全国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简答题库50题及答案

2020年全国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简答题库50题及 答案 1.应县木塔为什么千年不倒? 答:(1)应县木塔千年不倒,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那独特的框架式木制结构(2分);(2)塔基土主要由粘土及砂类组成,工程地质条件非常好,其承载力远大于木塔下传的荷载(1分);(3)夏天塔上居住着成千上万只麻燕,这些麻燕以木塔上的蛀虫为食,千百年来起着“护塔卫士”的作用(1分)。 2. 中国古代宫殿的布局特点主要有哪些? 答:中轴对称(1分);左祖右社(1分);三朝五门(1分);前朝后寝(1分)。 3. 什么是左祖右社? 答:“左祖”是指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祭祀帝王的祖先;“右社”是指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祭祀土地神(社)和谷神(稷)(1分)。这本是古代都城的布局规制,即祭祀祖先的庙宇建在皇城外的东边;祭祀土神、谷神的祭坛建在皇城外的西边(1分)。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营建皇宫时,把祖庙与社稷坛建在皇城内,位于宫城前方的中轴线两侧(1分)。左祖右社体现了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的礼制思想和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观念(1分)。 4.什么是三朝五门? 答:三朝指外朝、中朝和内朝(1分)。外朝是君王举行颁诏、受降等大礼之所,中朝是君王日常办公之所,内朝则是君王居住之所(1分)。五门由内向外依次称为朝门、宫门、宫城前导门、皇城门和皇城前导门(1分)。三朝五门沿纵深布置层层门禁,以满足帝王举行大典、日常行政、起居生活、安全禁卫等需要(1分)。

5.什么是和玺彩画? 答:和玺彩画是最高等级的彩画(1分),用于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物的主殿(1分)。其主要特点是: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金色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1分);画面两边用《》框住,沥粉贴金,并用青、绿、红三种底色衬托金色,金碧辉煌,华贵壮丽(1分)。 6.什么是旋子彩画? 答:旋子彩画俗称“蜈蚣圈”,等级仅次于和玺彩画(1分),其最大的特点是画面用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旋子”,有时也可画龙凤(1分)。两边用《》框起,可以贴金粉,也可以不贴金粉(1分)。一般用于次要宫殿、寺庙和牌楼建筑(1分)。 7.什么是苏式彩画? 答:苏式彩画是古代汉族建筑装饰艺术之一。等级低于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1分)。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等,两边用《》或()框起(1分)。起初主要用于园林和民居,后传入宫廷(1分)。()被称为“包袱”,苏式彩画源于苏州一带的包袱彩画,故称“苏式彩画” (1分)。 8.什么是嘉量? 答:我国古时的标准量器(1分)。全套量器从大到小依次为:斛、斗、升、合、龠(1分),含有统一度量衡的意思(1分),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强盛(1分)。 9.沈阳故宫简介。 答:沈阳故宫位于沈阳旧城中心,占地6万平方米,全部建筑90余所,300余间(1分)。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建造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1分)。清世祖福临(顺治皇帝)在此即位称帝(1分)。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完整的两座宫殿建筑群之一,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1分)。

初二物理经典《力》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 知识讲解

《力》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 【学习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力的图示表示力; 3、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4、理解重力、弹力产生的条件和特性。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力 1、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物体存在。 (3)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例如磁铁间的吸引力。 2、力的单位:国际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 3、力的作用效果: (1)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使物体发生形变。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5、力的示意图: (1)力的示意图是在分析物体受力时,只需要标明物体受力的大致情况,只画力的方向、作用点、不用画标度和大小。 (2)画法:首先找到力的作用点;其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最后用箭头标出力的方向。 6、相互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同时增大,同时减小,同时存在,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要点诠释: 1、从字面上看“物体对物体”说明有力的存在时,至少需要两个物体,力是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的。这就是力的物质性。“对”字前面的物体,我们常把它叫施力物体(因为它施加了力),“对”字后面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受力物体。有力存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例如:人推车,人对小车施加了力,小车受到了力,所以人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 2、物体间只有发生相互作用时才会有力,若只有物体,没有作用,也不会有力。例如:人踢球,使球

浙江导游基础知识

《浙江导游文化基础知识》 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判断对的请选A,判断错的请选B,共24题。) 1、畲族是浙江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约占全国畲族人口的四分之一,居全国第一位。 2、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区域。 3、畲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4、畲族“惠明茶”闻名于世,具有“一杯鲜,二杯浓,三杯甘又醇,四杯五杯茶韵犹存”的特点。 5、浙江省畲族文化民间艺术团编排的畲族歌舞剧《畲山风》,在国内外都引起轰动,促进了畲族文化的对外交流。 6、传统民间文艺表演是渔民开洋节、谢洋节的核心。 7、杭州市余杭区、西湖区的龙舟盛会是江南水乡独具风采的端午节习俗,主要是比划龙舟的速度。 8、苏庄舞草龙因为与朱元璋有关,故增添了宝扇、人物、飞鸟、鱼虾等“銮驾”(仪仗队),这成为苏庄舞草龙区别于其他各地舞草龙的突出特色。 9、相传农历八月十六是潮神生日,故潮汛最大,为观潮最佳日。 10、金华斗牛相比于西班牙的人与牛斗少了些残忍冷酷,多了些和谐欢乐,被誉为“东方文明斗牛”。 11、“社戏”源于绍兴农村春秋两季祭祀灶神的习俗。 12、济公传说是围绕北宋时期的禅宗高僧道济的传说而演变来的民间故事。 13、西施传说以吴越争战为历史背景。 14、畲族民歌演唱时以清唱为主,独唱居多,真假嗓相结合,韵味独特。 15、檀香扇历来有“一把扇子半把伞”的美称。 16、舟山渔民号子仅限于渔民们在海上集体劳动过程中传唱。 17、嘉善田歌唱法多用假声,个性鲜明。 18、舟山锣鼓对越剧唱腔的发展和表演程式的配合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19、“江南丝竹”乐队组织灵活,从两人到较大编制的乐队都可演奏。 20、越剧长于抒情,清丽细腻;婺剧夸张粗犷,生动明快。 21、昌化鸡血石雕以其秀美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享有“在石头上绣花”的美誉。

胡汉才编著《理论力学》课后习题答案第2章力系的简化

第二章力系的简化 2-1.通过A(3,0,0),B(0,4,5)两点(长度单位为米),且由A指向B的力F,在z轴上投影为,对z轴的矩的大小为。 答:F/2;62F/5。 2-2.已知力F的大小,角度φ和θ,以及长方体的边长a,b,c,则力F在轴z和y上的投影:Fz= ;Fy= ;F对轴x的矩 M x(F)= 。 答:Fz=F·sinφ;Fy=-F·cosφ·cosφ;Mx(F)=F(b·sinφ+c·cosφ·cosθ) 图2-40 图2-41 2-3.力F通过A(3,4、0),B(0,4,4)两点(长度单位为米),若F=100N,则该力在x轴上的投影为,对x轴的矩为。 答:-60N; 2-4.正三棱柱的底面为等腰三角形,已知OA=OB=a,在平面ABED内有沿对角线AE的一个力F,图中α=30°,则此力对各坐标轴之矩为: M x(F)= ;M Y(F)= ;M z(F)= 。 答:M x(F)=0,M y(F)=-Fa/2;M z(F)=6Fa/4 2-5.已知力F的大小为60(N),则力F对x轴的矩为;对z轴的矩为。 答:M x(F)=160 N·cm;M z(F)=100 N·cm

图2-42 图2-43 2-6.试求图示中力F 对O 点的矩。 解:a: M O (F)=F l sin α b: M O (F)=F l sin α c: M O (F)=F(l 1+l 3)sin α+ F l 2cos α d: ()22 21l l F F M o +=αsin 2-7.图示力F=1000N ,求对于z 轴的力矩M z 。 题2-7图 题2-8图 2-8.在图示平面力系中,已知:F 1=10N ,F 2=40N ,F 3=40N ,M=30N ·m 。试求其合力,并画在图上(图中长度单位为米)。 解:将力系向O 点简化 R X =F 2-F 1=30N R V =-F 3=-40N ∴R=50N 主矩:Mo=(F 1+F 2+F 3)·3+M=300N ·m 合力的作用线至O 点的矩离 d=Mo/R=6m 合力的方向:cos (R ,)=,cos (R ,)=-

力 复习与巩固基础 知识讲解

复习与巩固力 审稿:吴楠楠编稿:周军 【知识络】 重力 力弹力 相互作用摩擦力力 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分解 大小:G=mg ,g=9.8N/kg 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等效作用点:重心

大小:由物体所处的状态、所受其它外力、形变程度来决定 弹力三种性质力方向:总是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一致 胡克定律:F=-kx 相?F?F;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大小:互摩擦力作0?F?F;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静摩擦力:大小:m用F?F?F?F?F基本规则:平行四边形 定则,2121力的合成与分解 一个常用方法:正交分解法 【考纲要求】 1、理解重力产生的条件,清楚重心采用了等效的方法。 2、知道弹力与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理解弹力与摩擦力之间的关系。会求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3、理解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两个力合力的范围,会求三个或多个力的合力。 4、理解力的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注意分解时力的作用点不能变。清楚合成与分解只是研究问题的方法,不能说物体同时受到合力与分力。 【考点梳理】 知识点一、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物体”同时指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三要素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 N )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力的单位:4(. (5)力的分类: 按力的性质分: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按力的效果分:可分为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知识点二、重力 (1)重力不是万有引力,重力是由于万有引力产生的。 (2)重力的大小G=mg,在同一地点,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或与水平面垂直。但不能说重力的方向一定指向地心。

浙江导游文化基础知识

《浙江导游文化基础知识》 第四章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24 1、西湖龙井茶位居我国十大名茶之首,因产于西湖附近的龙井村而得名。 2、西湖龙井茶中以产于西湖群山中的天竺山和龙井村两地的茶叶品质最佳。 3、安吉白茶与别的绿茶相比,不仅茶汤颜色鹅黄,香气鲜爽馥郁,而且氨基酸含量高,营养丰富,有利健康。 4、1915年,普陀佛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 5、绿剑茶产于常年云雾氤氲的诸暨西施故里龙门山脉。 6、武阳春茶产于金华永康。 7、开化龙顶茶产浙江开化县齐溪乡白云山,它是、皖、赣三省七县交界的“中国绿茶金三角地区”。 8、所谓加饭酒,是指在酿酒过程中增加酗酒用的水量增加而用米饭数量相对较少。 9、温州红娘酒是因此酒专为媒婆喝的酒而得名。 10、桐乡菊花栽培历史悠久,庭院栽菊在北宋时期就已兴盛。 11、据考证,桐乡杭白菊的确切记录始于明末清初农学家张履祥所著的《补农书》。 12、浙江产的亳白芍产量最大,安徽产的杭白芍品质最佳。 13、中药材元胡的主产地为浙江磐安。 14、中药郁金具有行气化瘀、清心解郁、利胆退黄之功效。 15、金华佛手的主产地是金华县赤松卧羊一带。 16、景宁县三仁乡的龙藏冬笋独负盛名。 17、西湖莼菜对疮毒等病症有显著疗效,对抑制癌症也有较好效果。 18、萧山萝卜干已有1000多年的生产历史。 20、菱湖白扁豆具有健脾化湿、消暑解毒之功效。 21、湖州百合以湖州市郊太湖沿岸的太湖乡最多。 22、天目笋干,产于天目山区,由鲜嫩的毛竹笋精制而成。 23、绍兴茴香豆是熟而不腐、入肚暖胃的下酒菜。 24、萧山鸡因羽毛、鸡冠和脚胫都呈黄色,故又称三黄鸡。 二、单选题:48

弹力力的测量知识讲解

弹力力的测量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要点梳理】 要点一、弹力 1、概念:发生了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给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方向:(1)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2)悬线对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悬线指向悬线收缩的方向。 要点诠释: (1)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无法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范性(又称塑性)。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范性形变。 (2)日常所称的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例如,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其实质就是桌面发生了微小的形变后对茶杯向上的弹力。 注意: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要点二、弹簧测力计(高清课堂《弹力弹簧测力计》388539弹簧测力计) 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使用口诀:看量程、看分度、要校零;一顺拉、不摩擦、不猛拉;正对看、记数值、带单位。 使用方法: (1)使用前,应使指针指在零刻度线; (2)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 (3)不要让指针与刻度盘摩擦; (4)读数时,视线应穿过指针与刻度盘垂直。

【典型例题】 类型一、弹力 1、(2015?锦江区模拟)关于弹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弹力是指弹簧形变时对其他物体的作用 B.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C.在弹性限度内,同一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越长 D.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的力 【思路点拨】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在恢复原来形状时才会产生弹力;产生弹力的条件是:有弹性形变,相互接触。 【答案】A 【解析】A、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都会产生弹力,弹力不是仅弹簧具有的。此选项错误;B、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按照作用效果命名的,都是弹力。此选项正确;C、在弹性限度内,同一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此选项正确;D、弹力是指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此选项正确;故选A。 【总结升华】本题解答的关键是要明确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大小、方向,基础题。 举一反三: 【变式】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A、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B、重力 C、人对车的推力 D、绳子对物体的拉力 【答案】B 2、在下图中,A、B两球相互间一定有弹力作用的图是() A. B. C. D. 【思路点拨】可以用假设法去判断弹力是否一定存在 【答案】B 【解析】弹力的产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由图可知:A、C中两个小球都相互接触,但它们之间并没有相互挤压的作用,也就不能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不能产生弹力。 D无法确定两个小球之间到底有没有挤压作用,所以也就无法确定有没有弹力。 B中,两个小球所受的重力与绳子的拉力不是一对平衡力,所以这两个小球都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从而发生弹性形变产生弹力。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初稿)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初稿) 常洲 课程名称:地方导游基础知识 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 链接学制:三年制 开设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占有学分:4学分 一、课程定位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基础作用。该课程主要讲授导游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的历史、地理、建筑、园林、宗教、民俗、风物特产等基础知识,导游员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增加讲解的内涵与品味,才能弘扬祖国五千年的文明与文化,才能满足游客的文化知识追求,担任文化的传播者。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是导游员成为“文化大使”的前提和基础。本课程与前接课程《中国旅游地理》、平行课程《旅游政策与法规》和后续课程《导游业务》有机地衔接,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参加导游证考试和就业的支撑性课程。开好这门课程,不仅是学生做导游的需要,同时,对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有积极的意义,对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思路: 2.1课程基本理念 旨在帮助学生为以后从事导游工作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学生掌握并能够把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导游讲解的实践之中,为今后从事导游服务和旅游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旅游企业岗位工作调查,以导游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来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根据导游员所应掌握的相关的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素质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与工作内容相一致的课程项目。 课程项目选取依据: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瞄准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使课程内容与导游职业资格要求零差异;二是为“导游文化”等后续职业能力课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使“导游基础”能够充分为专业课程服务,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三是按照项目选取课程内容和组织教学,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

3-第三章力系的简化和平衡解读

第三章 力系的简化和平衡 引言 力系分为:空间一般力系(空间汇交系、空间平行力系)和平面一般力系(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平行力系)。 研究物体受力情况→作用在物体上的一组复杂力系→简化及合成→平衡条件研究。 §3.1 力线平移定理 力线的平移定理:作用在刚体上O 点的力F 可平移到任意O '点,但必须附加上一个相应的力偶(称附加力偶),这个附加力偶矩失等于原来的力F 对新作用点O '和矩。且 ()d F F M M O ?==' (d 是力偶臂) 力线平移定理不仅是力系简化的依据,也是分析力所物体效应的一个重要方法。注:力线平移定理只能适应于静定刚体 证明:如F 图所示 a. 力F 作用于刚体上O 点; b. 在刚上'O 处加上一对平衡力(F F ''',),且F F F ''-='=。根据加减平衡力系原理:(F F F ''',,)中(F F '',)等值反向不共线,是一对力偶, 这个力偶称为附加力偶。附加力偶距失()F M d F M O '=?= b a

§3.2 力系的简化、主矢与主矩 一、力系的简化 在工程中,最常见的力系是不同一平面内,不完全相交,也不完全平行的空间的一般力系。在对作用于物体的力系的研究过程当中,首先将力系向任意一点进行简化。 如图所示:空间力系(1F ,2F ,…n F ),O 点为任取的简化中心 1) 根据力线平移定理,将力系中各力1F ,2F ,…m F 平移到O 点→作用于O 点的空间汇力系(1'F ,2'F ,…n F ')及附加力偶系(1M ,2M ,…n M ) 11'F F =,22'F F =,… n n F F '= ()11F M M O = ()22F M M O = … ()n O n F M M = 2) 将以上两个力系分别合成 F F F F F F F R n n ∑=+++=+++=' 2121 n O M M M M +++= 21 ()()()()i O n O O O F M F M F M F M ∑=+++= 21 R ':原力系主矢,是空间一般力系中各力的矢量和,与简化中心无关。 O M :原力系的主矩,空间力系中各力对简化中心O 点的矩的矢量和。O M 与简化 中心有关。 总结: y M y ) M O

初中物理力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 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 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6、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7、力的表示法: (1)力的示意图 (2)力的图示 8、(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9、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 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 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10、相互作用力: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④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11、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 是:地球。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教学大纲.doc

一、前言 (-)课程性质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是我院旅游烹饪学院导游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全国导游资格证的必考内容,在专门培养导游人员的专业课程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和骨干性地位。 《导游交化基础知识》是一门系统介绍导游从业人员必备的旅游文化基础知识,是一门集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涵盖面广、知识点多,涉及多学科的应用性课程,主要山全国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浙江导游义化基础知识、浙江II城市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三个模块组成,涉及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旅游地理、古典园林、古代建筑、宗教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特产工艺品、诗词楹联游记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通过学习本课程,可熟悉掌握导游所需的历史文化、民族民俗、园林景观、宗教建筑、饮食物产、旅游文学等知识。引导和培养学生全面理解掌握职业必须的文化基本知识,形成广博的文化视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更加注重将知识灵活应用到导游讲解的具体实践之中去,传播中国优秀民族文化,更好地为游客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引导游客发现美、欣赏美。本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优秀旅游从业人员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程沿革:《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是旅游烹饪学院导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全国初级导游资格证三门统考课程的必考科目之一。2002年升设导游专业时,该课程设置为《宗教文化与旅游》、《中国民族民俗与旅游》、《中国古建筑园林与旅游》、《中国饮食文化与旅游》、《浙江旅游文化》、《浙江旅游文学》六门课程分开教学,其结果是学生对于《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理论框架和知识构成很难形成明确的整体认识,割裂r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内在联系,有些课程内容存在重复交又现象,导考通过率也不理想。所以课程组经过研讨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整改。 2007学年起,将六门课程整合为《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一门课程,并把其中较重要的中国旅游景观欣赏、杭州乡土旅游、浙江旅游文学、世界遗产欣赏列入专业选修课,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教学,点面结合, 既满足了导游专业学生基本的培养要求,又满足了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升的需求。改革以后成效明显, 在2007年导游资格iiF.考试中,本课程通过率约为66. 9%, 2008年导游资格证考试中,本课程通过率达到75.0%, 2009年导游资格i正考试中,本课程通过率达到70.0知

二力平衡基础知识讲解

二力平衡(基础)责编:冯保国【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平衡力,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 3、掌握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 【要点梳理】 要点一、平衡状态和平衡力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称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的力叫做平衡力。 要点诠释: 1.平衡力与平衡状态的关系: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要么不受力,若受力一定是平衡力。 2.物体受平衡力或不受力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要点二、二力平衡 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这种情况叫做二力平衡。这两个力就叫做一对平衡力。 要点诠释: 1.二力平衡的条件(高清课堂《二力平衡》) 概括说就是“同物、等大、反向、共线”。

(1)同物: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 (2)等大:大小相等。 (3)反向:两个力方向相反。 (4)共线: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 (1)根据平衡力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判定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2)根据物体的平衡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3.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要点三、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要点诠释: 1.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 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即。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大小之差, 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方向相同。 即 2.平衡力的合力为零。 【典型例题】 类型一、基础知识 1、如图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并通过调整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选填“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图甲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教案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教案 第一模块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1 主讲:石洪斌 项目1 中国历史文化 (6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并能基本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熟悉中国古代思想科技文化主要成就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重点掌握与杭州关系密切的朝代和人物并能加以应用。 ◇工作任务 1.能准确评价不同历史朝代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能准确说出重要文学家、思想家、科学家的主要思想、作品和科学成就 3.能熟练运用天干地支进行年代换算,解释姓氏名号的区别 4.能准确解释中国科举制度 ◇活动设计 1.讲授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以杭州名人为例,包括伍子胥、白居易、钱鏐、苏轼、岳飞、于谦、龚自珍 3.讨论白居易、钱鏐、苏轼、岳飞、于谦、龚自珍的名字、自号、谥号、官职、科举故事 ◇相关知识 1.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中国古代思想科技文化主要成就 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4.科举的形成、发展和意义 ◇课后练习与任务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科举知识 2.考查杭州与科举有关的场所---------万松书院、孔庙、杭州高级中学 项目2 中国民族民俗 (6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中国民族民俗知识,理解民族政策内涵,掌握汉族和主要少数民族特别是畲族的风俗特点和节日活动,能熟练应用所学民俗知识对民俗旅游项目进行判断和讲解。 ◇工作任务 1.了解中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

2.熟悉各民族的演变,掌握必要的民俗常识 3.掌握汉族及其主要传统节日 4.熟悉各少数民族主要传统节日和特殊风俗习惯 ◇活动设计 1.讲授基本知识 2.通过案例分析明确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服饰、节日和风俗特点 3.分组制作各民族课件进行讲解 ◇相关知识 1.汉族主要传统节日时间、来源和内容 2.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满族、壮族、彝族、苗族、白族、傣族、畲族主要少数民族特殊风俗、文化和服饰特征 3.民族民俗旅游现状和发展 ◇课后练习与任务 1.描述家乡一种民俗民族旅游项目 2.掌握畲族民俗特色,搜集畲族民歌 项目3 中国自然旅游景观 (9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情况,掌握自然景观的分类与代表性景点,了解世界遗产的分类和中国世界遗产名录,熟悉地貌旅游景观分类和特点,掌握水体、气象、动植物旅游景观分类和特点,并能熟练给予科学的讲解和成因分析。 ◇工作任务 1.了解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情况 2.掌握自然景观的分类与代表性景点 3.掌握中国世界遗产的分类和名录 ◇活动设计 1.讲授基本知识 2.通过代表性景点案例分析自然旅游景观的分类和特点-------西湖、钱塘江、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 3.分组制作自然旅游景观课件展示并进行互相评价 4.分组设计中国世界遗产的课件并汇报 ◇相关知识 1.能准确说出地貌旅游景观分类和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