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

《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

《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

《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

《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

整体感知

(一)默写全词(完成下列小题):

1.本词的基调是什么?

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

3.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5.想象别时、别后的情景,并还原成语言描述出来。

(二)概述词的大意

上片:

下片:

鉴赏上片:

1.上片都描写了那些景物?

明确:

2.用散文语言描述景物。

3.概述景物特点

4.抄写饯别的诗句

5.抒发了什么情感

6.念去去千里烟波起什么作用

赏析下片

1.下片都词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

2.想象描述这一场面。

3.概述景物特点:

4..抒发了什么情感?

赏析《望海潮》

整体感知

(一)根据提示,填写词句:

上阕:

地理位置重要:社会条件优越:,

有着长期繁盛的历史:

三吴都会在街巷河桥的美丽环境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十分稠密:

东南形胜钱塘江岸,绿树如云,钱塘江水,汹涌壮观,不愧为自然“形胜”之地:

钱塘繁华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珠宝,普通人家也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

下阕:

湖山的美好:

百姓的游乐四季皆美的西湖,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群:

官员的游乐

(二)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

上片:

下片:

这首诗歌写的是杭州,你对作者笔下的杭州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明确:

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点染手法的运用

概述:上阙,开头概述“钱塘自古繁华”,接着从美景和居民方面详细描绘。这样来写,从结构上来看,乍看有点像我们说的写文章时的“总分方式”,其实,这种描写手法,叫“点染”。

“点”,抽象的评点;“染”,具体的描述。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

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表现鲜明的情志。

抄写下阕“点”的句子:。

“ 染”的句子:

三.课堂作业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凄切(qiè) 罗绮(qí) 处(chù)之泰然都会(huì)

B.相(xiāng)看凝噎(yē) 间不容发(fā) 参(cēn)差

C.应(yīng)届暮霭(ǎi) 良辰(chén)景叠巘(yǎn)

D.与(yǔ)会千骑(jì) 珠玑(jī) 荷(hè)花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促发帐饮寒婵骤雨初歇

B.暮霭竞豪奢那勘对长亭晚

C.天堑箫鼓辰星九宵云外

D.嘉宾竞无语嘻笑钓叟莲娃

3.下列对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帐饮无绪(没有心绪,没有好心情) 市列珠玑(泛指珍珠)

B.兰舟(船的美称)催发重湖叠巘(山峰)

C.竟无语凝噎(因为激动或悲伤而说不出话) 羌管弄(吹奏)晴

D.此去经年(经过一年) 图(描绘)将好景

4.古代诗歌中,因声律的要求,常常颠倒词序,下列诗句中颠倒了词序的一项是( )

A.留恋处,兰舟催发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C.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D.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5.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都门帐饮无绪 B。乘醉听萧鼓

C.异日图将好景 D。念去去千里烟波

6.下列词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译:东南形势重要,三吴都在这里集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

B..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译: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

C. 方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译: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D .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这一离去经过一年,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7.对《雨霖铃》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词的起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为全词奠定了基调。

B、“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全是写景,实际上含的都是情,景无边而情无限。

C、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人物语言。以冷落的秋景来衬托词人与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D、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这是虚写。虚写中所着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辰好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

8.对《望海潮》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起笔便大开大阔,直起直落。两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东南”,就方向言;“三吴”,就地点言。交代地理位置空间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

B.“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啊。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近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

C.“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锦山秀水实在是清丽可嘉;更美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

花”,堪称千古丽句。“

D.“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音,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潇洒。流露出作者批判的情感。

9.下列诗句所用表现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环境描写,氛围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暗示出杭城声色之盛。

B.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实,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稳,情韵悠扬,互文见义。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纯用白描手法。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铺叙手法,略带夸张。

D.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景交融,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烘托出西湖之美,照应开头。

10.下面对《望海潮》《雨霖铃》比较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雨霖铃》此词善用渲染、铺叙,景深情长。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B. 《望海潮》本词重在铺叙手法。作者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用饱蘸激情而又带有夸张的笔调,寥寥数语便笔底风生,迷人的西湖与钱塘胜景便展现在读者面前。

C. 《雨霖铃》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概括的技法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全词虽为离别诗,但叙事笼统,写景工致,以凝练概括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D. 《望海潮》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如,开篇三句点出了“形胜”、“都会”与“繁华”,但终究是概括性的直陈,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继之而来的下面九句,便紧紧围绕这六个字,做形象的铺写,境界立即展开。

(二)阅读柳永的《八声甘州》,完成11~16题。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①“望”即仰望。②“争”同“怎”。

11.对该词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潇潇暮雨”指傍晚的雨势急骤。

B.“苒苒物华休”指美好的景物逐渐凋残。

C.“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么原因留连于此,不忍离去。

D.“正恁凝愁”正有许多愁绪凝结,如此难以排解。

12.对该词词句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一句与《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B.“红衰翠减”一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绿肥红瘦”一句从修辞炼字的角度来看有相同的妙处。

C.“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与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同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D.“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辛弃疾《永遇乐》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描写的都是山河破败之景象。

13.对该词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词上阕写景,景中寓情。特别是“是处”与“惟有”两句动静结合,衰荣相对,又蕴涵作者的忧愁。

B.该词下阕抒情。“想佳人”与“争知我”两句对照呼应,刻画出天各一方的一对恋人的相思之苦。

C.本词情景交融。景是萧条破败之景,与姜夔《扬州慢》中所写之景几近相同;情是离别相思之情,与《雨霖铃》中所抒之情别无二致。

D.本词中“对”“渐”“望”“叹”“争”等字都一字领起,稍作停顿,然后下接几字或一句。

14.“想佳人”一句中的“想”应该理解成“思念”还是“想像”?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5.这首词上下两片的抒情方法有何不同?试做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6.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三)语言表达

17. 为杭州作宣传,写一则城市标语。

钱塘景美,古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标语,如北京的标语是“新北京,新奥运”“不到长城非好汉”……请试着从诗中概括杭州的特点,并用对联或其他形式给钱塘写一则城市标语。

一.预习参考答案:

注音默写略

1. 骤雨:阵雨。

2. 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3. 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一作“凝咽”。

4.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5.暮霭:傍晚的云气。

6.沈沈:深厚的样子。

7.楚天:南天。

8.经年:一年又一年。

9. 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10.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平

11.天堑: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12.叠巘: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

13.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牙为饰而得名词中指官孙何

14. 图将:图,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填写句子

1. 暮霭沉沉楚天阔。

2.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 更与何人说。

4. 浅斟低唱。

5. 为伊消得人憔悴。

6.正任凝愁。

7.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8. 烟水茫茫。

9. 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

10.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11.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12.天涯若比邻。——王勃

13.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14.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15.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16.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17.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18.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9.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20.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21.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22.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23.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24.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二.感知文本参考答案

《雨霖铃》部分

整体感知

(一)默写全文

1.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2.离别

3.时间顺序

4.离别时、离别后

5.描述略。

(二)上片:离别时的情景

下片:离别后的情景

赏析上片

1.明确:有寒蝉、长亭、暮霭和楚天。

2.参考: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寒蝉凄切的哀吟,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

3.凄凉

4.略

5.难舍难分无限悲痛

6.过渡,由实写转为虚写

赏析下片

1.明确:下片写了杨柳、晓风和残月。

2.一夜漂流后,词人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色时,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

3.冷清孤寂

4.郁闷愁思难断

望海潮部分

整体感知

(一)填空(依次是)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联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二)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明确:一个太平盛世下的繁华大都市,富庶、美丽。人民的生活安定、富足、祥和。

(三)

(1) “霜雪”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字显得比较平板,力度和气势都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一个“弄”字写出吹笛人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采莲少女快乐穿梭“嬉嬉”二字将他们的快乐神态栩栩如生的展现了出来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四)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

三.课堂练习参考答案

1.C

2.B

3.D

4.B

5.D

6.D

7.C

8.D

9.A

10.C

11.C(意为“不知何故久留他乡”)

12.D(柳词中的景不是山河破败,只是主观观感)

13.C

14.从“妆楼望”“识归舟”等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故园佳人登楼远望,盼望游子归来,多次把天边驶回的船帆,误以为是“我”的归舟。这是从想像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自己的盼归之情,这种写法,正突出了词人的用笔之妙。如果理解成“思念佳人”未免太直白。

15.上片的景物描写境界寥廓,气势磅礴,苍凉冷落,景中寄寓了离别之情;下片是从想像佳人思念自己的角度写,抒情委婉曲折。

16.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边驶回的船帆,还以为是“我”的归舟呢。从想像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

17. 如烟碧水如画人家, 如丝锦绣如梦杭州。

自然之胜景, 天下之盛世, 心中之圣地。

西湖岸上东风破

莲叶荷花七里香

青山绿水绕天堂。

【导学案】婉约词赏析:《雨霖铃》《声声慢》

宋代“婉约词”赏析:《雨霖铃》与《声声慢》 【导学案】 一、预习目标 (一)积累与梳理“词”的相关知识(包括词的起源、词牌与标题、词的分类等)。 (二)根据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读懂两首词的内容并声情并茂地吟诵。 (三)通过完成“柳永画像”和“李清照人生轨迹图”的学习任务,了解柳永和李清照的生平。 二、预习过程 (一)知识卡片 阅读并梳理以下材料,完成知识卡片。 词的基本常识 ➢词的概念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但有些词没有标题,只有词牌。 ➢词的起源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故俗称宋词。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节拍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词的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标题,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3.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词的分类 1.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2.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3.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晏几道、柳永、李清照、秦观、周邦彦、吴文英、姜夔等。 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婉约,婉转含蓄之意。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情长。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岳飞、陆游、陈亮等。 豪放派的风格特点:气魄大而无所拘束之意。豪放派的特点是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想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

柳永词 课前预习学案 第一课时《望海潮》 第二课时《雨霖铃》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柳永词课前预习学案第一课时《望海潮》第二课时《雨霖铃》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 修四) 课前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了解作者柳永。 3、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4、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 的艺术特点。 【重点】 1、品悟词的意境,体味其中情感。 2、学习解读词的意境、情感的简单方法,会解读词的 意境,情感。 【学习方法】 自读预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诵读体味和鉴赏分析相结 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基础积累】 (一)注音 参差()堤沙()珠玑() 罗绮()叠巘()箫鼓()

千骑()凝噎()暮霭() (二)名句默写 (1),,骤雨初歇。 (2)执手相看泪眼,。念去去,千里烟波,。 (3)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 (4)重湖叠巘清嘉,有,。 (5),,吟赏烟霞。 (三)文学常识 1、词的起源:兴起于,盛行于,并在发展到高峰。词 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 称“”、“”、“”、“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是词的 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58字以内)、(59-90字)(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等。(词的段落叫: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 4、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之《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词作风格 2、借助朗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味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3.了解词牌“雨霖铃”; 4.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5.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3、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知识链接】 1、宋词的发展脉络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最高成就。 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拓宽了词的意境并开启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拉长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婉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拓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婉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婉约派大 2、婉约词豪放词特点

婉约词其特点主要是题材狭窄,内容侧重儿女风情,抒发感情婉约细腻,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豪放词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恢弘雄放,意境雄浑,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抒发豪情壮志,然而有时失之平直, 3、题解及词牌来源 “雨霖铃” 也写作《雨淋铃》。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这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4、知人论世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因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为他曾经做过屯田令,所以人称柳屯田。他是北宋著名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他的词集是《乐章集》。他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作为北宋第一个传力作词的人,他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歌唱的慢词,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5、写作背景: 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 【自主学习】 (一)基础过关凝噎()暮aǐ( ) 那堪()今xiāo( )无绪:凝噎:留恋处: 念去去:那堪:经年:风情: (二)写一写与你体会到的《雨霖铃》的情感相似的诗词名句。 (三)整体感知 1、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 3、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 【精读探究】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思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哪些内容?用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

《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 《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 《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 《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 整体感知 (一)默写全词(完成下列小题): 1.本词的基调是什么? 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 3.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5.想象别时、别后的情景,并还原成语言描述出来。 (二)概述词的大意 上片: 下片: 鉴赏上片: 1.上片都描写了那些景物? 明确: 2.用散文语言描述景物。 3.概述景物特点 4.抄写饯别的诗句 5.抒发了什么情感 6.念去去千里烟波起什么作用 赏析下片 1.下片都词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 2.想象描述这一场面。 3.概述景物特点: 4..抒发了什么情感? 赏析《望海潮》

整体感知 (一)根据提示,填写词句: 上阕: 地理位置重要:社会条件优越:, 有着长期繁盛的历史: 三吴都会在街巷河桥的美丽环境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十分稠密: 东南形胜钱塘江岸,绿树如云,钱塘江水,汹涌壮观,不愧为自然“形胜”之地: 钱塘繁华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珠宝,普通人家也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 下阕: 湖山的美好: 百姓的游乐四季皆美的西湖,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群: 官员的游乐 (二)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 上片: 下片: 这首诗歌写的是杭州,你对作者笔下的杭州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明确: 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点染手法的运用 概述:上阙,开头概述“钱塘自古繁华”,接着从美景和居民方面详细描绘。这样来写,从结构上来看,乍看有点像我们说的写文章时的“总分方式”,其实,这种描写手法,叫“点染”。 “点”,抽象的评点;“染”,具体的描述。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词牌的来历: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词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 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 二、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 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 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 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 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三、整体感知:

《雨霖铃》导学案完美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⒈充分预习,读熟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容。⒉规书写,自主完成;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二、预习容 ⒈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 A.骤雨(jù)暮霭(ǎi) B.凝噎(yī)都门(dū) C.良辰(chén)舞榭(xi è) D.凄切(qī)将息(ji àng) ⒉对《雨霖铃》上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寒蝉”“长亭”“晚”等词点明 节令地点。 通过对景色铺写为下文伏笔。 B.“都门”两句以精练之笔和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一对恋人 分别时的 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一边留情正浓,一边兰舟催发急。 C.“执手”两句紧承上两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的 感情,形 象逼真,凝练有力。 D.最后三句,以“念”作为领起,上承“凝噎”,下启“千 里”以下, 一气流贯。“沉沉”着色轻淡,写尽了若有似无的离情别愁。 三、走近作者——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又因曾做过屯田令,人称柳屯田。他是北宋著名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一生仕途坎坷,终生穷困潦倒。他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且以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为特色,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四、提出疑惑——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课探究学案 一、课前检测 二、认定目标:鉴赏诗歌,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的美。结合诗作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三、课堂展示 ㈠诵读·感悟 ⒈初读·划出朗诵节奏。 ⒉再读·诗译全词(或播放邓丽君唱《雨霖铃》视频) ⒊三读·悟情(提问学生读或读) 要求: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并说说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⒋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其中最苦是“爱别离”。“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我们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 ㈡探究·赏析 ⒈请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 ⒉这首词除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外,还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找出来并进行赏析。 ⒊“今宵酒醒何处?柳岸,晓风残月”被称为“千古俊句”,你认为好在哪里?表达的又是怎么样的情感?你认为还有哪些句子可以称为“俊句”?说说你的理由。 四、学生质疑·教师小结 五、化巩固 ㈠延伸演练——课后练习与提高 ⒈下列对《雨霖铃》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待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渲染了离别时凄凉的气 氛。 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表明作者在此情此景当中产生的离情别绪 和古人一样深。 C.柳永本是南方人,在汁京仕途失意,心充满 惆怅,决计离京赴外地。但一想到要与恋人 分别,将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凄苦万分, 无以名状。 D.全词基调极其低沉,诗人又善于 借助人物动作与神态来烘托心 情,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 凝噎”,使低沉的调子更显低沉。 ⒉拓展应用——这首《雨霖铃》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假设让你为它取个题目的话,你会拟个什么样的题目呢?请说明理由。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是我国诗人柳永的作品,其作品把那种离别之情渲染的淋漓致尽,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准备的《雨霖铃》教案,喜欢的可以收藏一下!了解更多详情资讯,请关注店铺!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3、体会词缠绵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教学难点: 1、鉴赏本诗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2、对“今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赏析。 具体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作《雨霖铃》就是一幅优美的画。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的世界,请同学们和我一起,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这首词吧! 二、一进感觉:初步感受。 (一)听录音 (二)全班齐读 (三)初步感受: 刚才我们第一次共同走进这首词,听了录音,自己也读了一下,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你们觉得这首词美吗?

——学生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我的感受这首词很美,它是一种凄美,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 (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是谁创作了这样一首凄美的词? ——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婉约词派创始人。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屡试不中,后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和她们生活在一起,放荡不羁。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47岁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写作这首词的时候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明确基调: 通过我对柳永生平以及这首词创作背景的介绍,结合同学们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我们朗读这首词,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呢?换句话说,这首词的基调应该是 ?请几位同学谈一谈,读一读。 ——基调:低沉、哀婉、悲伤、凄清。 三、二进文字:整体把握。 下面请同学们以这样的基调自己诵读这首词,再次共同走进这首词的世界。如果说第一次是走进这首词的第一感觉的话,这一次我们要走进这首词的文字,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有疑问举手,并且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同桌讨论,回答) ——上片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分别的情景; 下片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四、三进意境:体会情感。 到底词人和心爱的人是如何分别,他想象的别后生活到底是何种情状,让我们第三次走进这首词,去感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 柳永的《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铺叙展衍,以离情为贯穿全篇主线。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后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各层前呼后应,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感人至深。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导入新课篇一我们一起来听首歌,放松下。(幻灯1:“音乐”) 邓丽君甜美、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柳永。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可歌柳词”。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目标“品鉴艺术手法、体味作者情感”。(幻灯3:【学习目标】) 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二[教学目标]: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 ……… 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 我们学习过那么多宋词,应该明白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答: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板书)。 二、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熟悉民间乐曲。但为(人)放荡不羁,屡试不中。直到中年之后,改名为永,中过进士,只做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他的词,内容多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情别绪,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曲折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但他一生穷困潦倒,以至最后寄食寺庙,在贫困交加中逝去僧舍。死后,一群红尘知己为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4课《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三、设计思想 此课的指导思想主要就是“板块式”教学法。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 请学生欣赏《深秋美景图》,并思考:说出古代表达离情别绪的诗句。 提示: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2、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4、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5、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二)作者柳永介绍: 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世称柳七。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永为人放荡不羁,和歌伎有深厚的交往,同情她们的遭遇,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的词多取材于同歌伎们一起的悲欢离合。 (三)词牌“雨霖铃”: 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四)师朗诵课文并指导: (五)师生共同鉴赏本词: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意思是: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长亭,正 是傍晚的时候,一阵暴雨刚刚停歇。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意思是:在京 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依依不舍之时,船夫催着要出发.手拉着手泪眼相望,竟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意思是:想到我要越走越远,舟行千里,水 上雾霭深沉,傍晚浓云笼罩着南方的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意思是: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 别,(今天我们分手)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 5、“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思是:这一去 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 (六)、艺术特色: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2.领略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课《柳永词两首》的第一首。本单元主要涉及宋词,而柳永在宋代词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宋代第一位专力写词的文人,他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词人,他是婉约词派的创始人。所以教材把他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高中课本宋词的第一课,凸显了其重要性。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的能力。《望海潮》和《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品,建议在教授时把《雨霖铃》放在第一课时,因为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而这首词更能体现词人的婉约风格,还有,《雨霖铃》这首词感情细腻,可分析的内容较多,理解了这首词,对于《望海潮》的分析就变得简单而且水到渠成了。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宋词的接触较少,通过对初中阶段诗歌的学习,已经能感受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及突出重点的措施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与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突出重点的措施:一是在教学时间分配上要适当多一点。二是板书时重点内容要放在显眼的地方。三是用具体、生动、贴切的事例来说明重点内容,对非重点内容可以少举例。四是要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促使学生对重点内容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五是讲究教学语言艺术,促使学生对重点内容集中注意、认真听讲和做好课堂笔记。 教学难点及突破难点的方法 难点: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突破难点的方法:第一,多媒体辅助法。第二,补充背景知识、相关文学常识和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第三,引导学生分析意象,感受意境,进而了解作者的情感。第四,采用讨论式学习法,让学生立足文本,从不同的视角见仁见智。第五,精讲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准备阶段 环节一:学情诊测 要求学生展示学案或作业。 1.生生互查。 2.教师抽查。 3.学生反映预习中的问题。 环节二:修正教学目标,确认教学重点。 二、导学阶段 环节三:激趣导入。 文才飞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柳永,考场接连的落第,仕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雨霖铃》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雨霖铃 一、学习目标: 理解词蕴涵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意境之美。 二、预习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包括词的起源与名称、词的分类、词牌与标题等) 2.了解《雨霖铃》填词背景。 3.依据课本注解、借助工具书,读懂词的内容并声情并茂地吟诵。 学习难点: 1.理解柳永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2.柳永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三、学习过程: (呈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巩固拓展——总结评价) 四、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 五、学习内容: 1.作者介绍 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女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愁思。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时人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背景介绍 《雨霖铃》:柳永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因而他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歌妓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3.词的基本常识: (1)词的起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2)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倚声”“填词”等。 (3)关于词牌和标题: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4)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4.初读全词,查阅工具书,依据注释,疏通词意。 5.朗读《雨霖铃》。 初级水平:读清字音,读准句读; 中级水平:清晰并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 高级水平:熟读并背诵两首词。 【学习过程】 一、熟读《雨霖铃》 1.朗读指导: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及赏析 诗词阅读及答案

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及赏析- 诗词阅 读及答案- 语文网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问题1.简析这首词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答:这首词是抒写离愁别恨的,为了表现离别之苦,作者不仅写出了男女双方的依依不舍的分手场面,而且把这个场面放在冷落的清秋时节,通过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的环境气氛加以渲染表现,突出了离别的难以忍受,这是第一层。在此基础上,作者又通过想象,设想离别后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让人感到,离别苦,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更苦,这是第二层。紧接着,作者又写到: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思是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中,良辰美景尤其痛苦。这是第三层。这首词就是这样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得逞

的。 问题2.简析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答:实主要表现在上片开头的环境描写和中间的细节描写,词作主要通过这些描写了离别的环境,渲染了气氛,表现男女恋人的依依不舍。虚写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前路的空旷迷茫,表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第二个层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情造景,设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现作者离开恋人之后的痛苦;第三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在离开恋人后的漫长时间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时的感受,表现作者,又拓展了情感的表现空间,使感情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感染力。 问题3.结合诗句,联系意象,简析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答:为了抒发离别之苦,词人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选取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等一系列意象,把离愁别绪的感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使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形象和谐统一,意与境会,创造出完美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问题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它们好在哪里? 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它好在:第一,虚景实写,词人设想出次日酒醒时的时间(晓)、地点(杨柳

中职《雨霖铃》练习题及答案

中职《雨霖铃》练习题及答案 XXX是一位词人,是派的代表。下面是他的名篇《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XXX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一段描写的是离别时的情景,寒蝉鸣叫,长亭晚色,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在离别之际,XXX催促离开,两人 相视而泪眼相对,竟然无言以对,只有凝噎的哽咽。离别之后,千里之外的烟波和沉沉的暮霭,让人更加感受到离别的悲伤。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XXX,XXX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 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一段表达了离别的伤感,离别是多情的,更是伤感的。离别时正值清秋,更让人感到凄凉。酒醒之后,只有杨柳岸边,

XXX残月相伴。离别之后,经过了多年,原本应该是美好的时光和景色,却只是虚设,再怎么有千种风情,也无人可说。 1.本文是北宋著名词人XXX的代表作之一,他是苏门六君子派的代表。这是一首描写离别的词。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凄切:形容声音悲凉凄切。 经年:表示时间的长久。 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营造了哀怨的气氛,表达了离别时的惆怅和不舍。这种气氛和作用使词人的情感更加深刻动人。 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无义,起凑足音节的作用) 正确解释:念去去XXX,暮霭沉沉楚天阔(念:思念,表示思念远方的人或事物;去去:表示远去,强调距离;XXX:形容远方的景色;暮霭沉沉:形容夜幕降临的景象;XXX:表示广阔的天空。) 5.对“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理解中,正确的一项是()

柳永《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读懂诗歌意义。 2、识别本诗中一种重要的描写手法,并学习其作用。 3、分析诗中景物作用并适当拓展。 二、文化常识: 按字数多少,宋词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以内;长调:91字以上。柳永的《雨霖铃》属于长调,他的词作也多是慢词长调。 三、定向自学: 结合注释,自读词作,能说说词中“故事”。要求:关注词中人物、事件、景物、感情等要素。 四、精讲精练 (一)读懂诗歌意义 1、请学生复述词中故事并加以点评。 2、看上届学生的故事,提问:柳永的词在哪里完成的?请从诗中找出依据,并说出他运用了什么手法。 3、虚实结合的作用: 可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歌的意境,有时能形成对比,有时能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4、精练:找出下面这首诗中虚写的诗句,并加以解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出示答案: 后两联写虚。(找出虚写的诗句) 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明媚的春日里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解读诗句) 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充分表现诗人奔涌的喜悦之情。(点明作用) (二)分析景物作用。 1、一首词简单说柳永。 柳永词作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柳永《雨霖铃》优秀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 1、继续感悟婉约词风。 2、品味语言,理解意境,从而体味其中浓浓的离愁别绪; 3、体味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4、背诵全词。 【学习方法】1、因声求气,以声传情;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一、知人论世: 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原名三变,人称柳三变,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 二、文体知识: 1、婉约词:词的一种流派,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意;在表现手法上,多用 含蓄的方法表现情绪。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晏殊、李煜等。 2、“雨霖铃”词牌简介: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 道耳闻铃声无比凄切,勾起往事,当时,杨贵妃已死,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可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宋人倚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三、写作背景: 雨霖铃是一首写别离之情的佳作。当时柳永虽中了进士,但只做了个工部屯田员外郎,是 个地方官,仕途不顺。再加上要离开心爱之人去赴任,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 在一起,心情郁闷,更觉得痛苦万分,就挥笔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四、文本探究: 1、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句,概括本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概括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词中哪些语句是景语?哪些语句是情语? 4、欣赏文中写景的文字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雨霖铃》是高教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四版)第六单元《宋词二首》中的一篇。此单元选了李白、白居易、柳永、苏轼、韩愈、蒲松龄等人的作品。学习的重点是古诗文欣赏,欣赏时要联系不同时期、不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体会其丰富的情感意蕴和优美的语言,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4)通过品、读、析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陶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领会这首词的情景交融的写法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铺叙点染的写法。 【教学方法】以”互动探究”为主,辅以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及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

长恨歌(雨霖铃)学案

《长恨歌》《雨霖铃》学案 《长恨歌》课前预习 1、《长恨歌》千百年来被人民广为传诵,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2、作为一首长篇叙事诗,字里行间处处充溢着感情,它是怎样表达的? 3、《长恨歌》以“长恨”命题,你怎样理解诗篇的结句“此恨绵绵无绝期”? 4、《长恨歌》在叙事中插入多处景物描写,移情入景,情景交融,试作具体分析。 《雨霖铃》课前预习 1、试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2、本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你对本词有和评价? 致——自居易 2000年我路过洛阳时,本来想在香山上看一看居士的墓,却因缘错过,直到今天我一直无法原谅自己。 浔阳江在江西,我路过江西也没有去看的机会,但我相信那是一条美丽的江。因为浔阳本是个美丽的名字。 在我的印象里,客人不能是常来常往的那些。只有迎来或送往的客人,才最有情谊可说。 琵琶不是用手来弹的,就像所有的音乐都是用心来诉说的一样,弹琵琶的人也不能随随便便地出来,否则就失去了应有的感觉,即使是千呼万唤也要用抱着的琵琵,把半边脸遮住。琵琶也不能说弹就弹,先要拨三两声弦,酝酿酝酿自己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扣住人的心弦! 心事是不能用口说出来的,表情和琴音弹出来的才是心中的。轻拢慢捻这样动作更胜娴娴熟熟的表演。 我不能不说自己对乐天先生的敬佩,你对琵琶弹奏的描述让我穷尽一生也不能够拥有。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样的句子.至今仍有很多人在不停地借用。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冰弦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自”更是让我心含惭愧,自叹弗如!不如就不如吧,只要我此生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琵琶声声响起,泪水涟涟落下,但打湿的也只是司马的青衫呀! 白居易,其实自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我从没做过官,也不想做官。一个人如果不能做一个好官,就不要做官,不能为人民谋幸福,死了灵魂也得不到安然。 【知识积累】 一、加点字注音 回眸.()鼙.鼓()霓裳.()城阙.()花钿.()云栈.()旌 ..() ..旗()马嵬.坡()缥缈()迤逦 骤.雨()凄.切()凝噎.()天堑 .. ..()无绪.()催.发()暮霭.()今宵.()经年 二、选择题 (1)下列称呼不是指称白居易的是(B)。 A.香山居士B.醉吟先生C.白乐天D.白微之 (2)李、杨爱情悲剧的时代背景是(B)。 A.贞观之治B.安史之乱C.宦官当权D.玄武门之变 (3)以下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代表作家的是(A)。 A.韩愈B.元稹C.张籍D.白居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