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屑描述要领

岩屑描述要领
岩屑描述要领

岩屑描述要领

岩屑、岩芯描述其主要意义是建立本井所在部位的地层岩性剖面和油气水显示层剖面,并且为油气田开采及油气储量计算提供可靠的各类参数,因为通过岩屑、岩芯描述可以初步了解本井乃至本区块地层岩性、油气水显示层特征、生储盖组合关系及岩相古地理沉积相特征,故岩屑、岩芯描述的好差衡量标准也就显而易见了。本文就岩屑、岩芯描述要点依据规范进行探讨,仅供广大描述者参考,谬误之处,敬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1、岩屑描述

1.1 砂质岩

(1)细粒岩屑长石砂岩:浅灰色。成分石英60%、长石25%、岩屑15%。具细粒结构:其中细砂75%,粉砂20%,中砂5%。次棱角状,分选中等。胶结物泥质为主,灰质次之,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2)泥质粉砂岩:浅灰色,色因含泥质不均略显深浅不均。泥质30%,粉砂70%。成份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岩屑少量。具泥质粉砂结构:粉砂90%,细砂10%。普含泥,局部富集,且成条带状、团块状分布。次棱角状,分选好。泥质胶结,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3)含砾中粒岩屑石英砂岩:浅灰色。砾石8%,砂质92%。砾石成份以硅质岩砺为主,少量变质岩砾,粒径一般1—3mm,最大可达9mm。砂岩成份石英80%、长石5%、岩屑15%。具含砾中砂岩结构:其中中砂52%,细砂40%,砾石8%。砾石次圆状,砂岩次棱角状,分选中等。泥质胶结,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4)砾质中粒长石岩屑砂岩:浅灰色。砾石30%,砂质70%。砾石成份以硅质岩砾为主,少量变质岩砾,粒径一般2—4mm,最大可达10mm。砂岩成份石英65%、长石15%、岩屑20%。具砂粒结构:其中砾石40%,砂质60%。砾石次圆状,砂岩次棱角状,分选差。泥质胶结,疏松。

油气显示:无

1.2 泥质岩

(1)泥岩:深灰色,色深且均。性硬、脆,平坦状断口。局部可见少量植物茎化石,滴酸不起泡。

(2)粉砂质泥岩:浅灰色,色因含粉砂不均略显浅不均。粉砂30%,泥质70%。普含粉砂,局部富集,且成条带状、团块状分布。性硬、脆,差次状断口,滴酸起泡中等。

(3)灰质泥岩:褐灰色,灰质45%,泥质55%。灰质分布不均,多呈斑块状分布,性较硬,平坦状断口,滴酸起泡强烈。

1.3 碳酸盐岩

(1)泥质灰岩:褐灰色。灰质55%,泥质45%(整包岩屑中的成份)。成份方解石75%,泥质25%(灰岩中的成份比)。性硬、脆,贝壳状断口,滴酸起泡强烈,溶液混浊,沉淀物为泥质。

(2)孔洞缝发育情况分析:根据本段次生矿物统计、钻时、井漏、油气显示情况,分析该层属于哪类储层(岩芯结合孔洞缝统计资料分析)。

油气显示:无。

(3)泥晶灰岩:黄灰色。成份方解石96%,陆屑4%。具泥晶结构:其中泥晶82%,砂屑8%,鲕粒5%,亮晶5%。砂屑成份为方解石,次圆状,分选中等,直径1mm。鲕粒成份为方解石,多为负鲕。性硬且脆,贝壳状断口,滴酸起泡强烈,溶液较清澈。

(4)孔洞缝发育情况分析:根据本段次生矿物统计、钻时、井漏、油气显示情况,分析判断该

层属于哪类储集层(岩芯结合孔洞缝统计资料分析)。

油气显示:无。

(5)泥晶生屑灰岩:黄灰色,色深浅不均。成份方解石95%,陆屑5%,重症肌无力的症状具泥晶生屑结构:其中泥晶80%,生屑15%,砂屑5%。生屑成份为方解石,次棱角状,分选中等,主要为介形虫碎片,由于岩屑较碎,其他生物种类难以小不点的博客辨认。砂屑成份为方解石,少量陆源碎屑,次圆状,直径1mm。性硬且脆,贝壳状断口,滴酸起泡强烈,溶液较清澈。

(6)孔洞缝发育情况分析:根据本段次生矿物统计、钻时、井漏、油气显示情况,分析该层属于哪类储层(岩芯结合孔洞缝统计资料分析)。

油气显示:无。

(7)泥晶砂屑灰岩:灰褐色,略具黄灰色色调。成份方解石97%,陆屑3%,具泥晶砂屑结构:其中砂屑60%,泥晶30%,粉晶7%,生屑3%。砂屑成分为方解石,次圆状桑格格博客,分选中等,砾径0.5—1mm;岩屑可见瓣鳃类生物碎片。性硬且脆,贝壳状断口,滴酸起泡强烈,溶液较清澈。

(8) 孔洞缝发育情况分析:根据本段次生矿物统计、钻时、井漏、油气显示情况,分析该层属于哪类储层(岩芯结合孔洞缝统计资料分析)。

油气显示:无。

(9) 泥晶生屑砾屑灰岩:浅灰色,略具黄色色调。成份方解石95%,陆屑5%。具泥晶生屑砾屑结构:其中砾屑75%,生屑75%,生屑15%,泥晶15%。砾屑成份为方解石,砾屑次圆状,分选差,分砺径2—4mm;岩屑可见生物碎片,种类难以分辨。岩屑可见偶见半形晶次生方解石。性硬且脆,贝壳状断口,滴酸起泡强烈。溶液较清澈。

(10) 孔洞缝发育情况分析:根据本段次生矿物统计、钻时、井漏、油气显示情况,分析该层属于哪类储层(岩芯结合孔洞缝统计资料分析)。

油气显示:无。

(11)泥晶砾屑灰岩:浅褐灰色。成份方解石98%,陆屑2%。具泥晶砾屑结构:其中砾屑70%,泥晶30%。性硬且脆,砾屑成份为方解石,次圆状,分选差,砺径2—3mm,性硬且脆,贝壳状断口,滴酸起泡强烈,溶液较清澈。

(12) 孔洞缝发育情况分析:根据本段次生矿物统计、钻时、井漏、油气显示情况,分析该层属于哪类储层(岩芯结合孔洞缝统计资料分析)。

油气显示:无。

(13)藻屑泥晶灰岩:浅灰色,局部褐灰色。成份方解石99%,陆屑1%。具藻屑泥晶结构:其中泥晶70%,藻屑30%,含少量砂屑。藻屑呈球状,砺径1mm左右,可见少量砂屑零星状分布。偶见硅质碎片及白色方形方解石。性硬且脆,贝壳状断口,滴酸起泡强烈,溶液较清澈。

(14)孔洞缝发育情况分析:根据本段次生矿物统计、钻时、井漏、油气显示情况,分析该层属于哪类储层(岩芯结合孔洞缝统计资料分析)。

油气显示:无。

1.4 膏、盐岩

内容:颜色、矿物成份、化学成份、光泽、融水程度、火焰颜色、硬度、断口。

(1)盐岩:白色。成份食盐(NaCl)96%,泥质、膏质4%。玻璃光泽,立方晶系,咸味苦涩,易溶于水、燃烧后呈黄色火焰,具钠盐特征。泥质、膏质呈星点状分布。硬度级4级,平坦状断口。

(2)膏盐岩:白色,局部被棕色泥岩所染呈浅棕色。成份石膏(CaSO4)98%,泥质2%。玻璃光泽、苦咸味、易溶于水,滴酸不起泡,滴镁试剂不反应。荧光下呈蓝色,燃烧后呈蓝色火

焰,具钠盐特征,泥质呈星点状分布。硬度3级,平坦断口。

1.5 火山岩

(1)英铵盐:灰绿色,局部因风化略显深浅不均。成份石英30%、长石15%、黑云母10%、岩屑35%,其它暗色矿物10%,斑40%,基质60%。油脂光泽,具粗糙感,晶屑呈棱角状。性硬、脆,差次状断口,较致密。

2.0 岩屑描述组段综述内容

(1)本组段具备何种沉积旋回,上细下粗为正旋回,上细下粗为反旋回。

(2)砂岩、泥岩主要发育于本组段所在部位,砂岩、泥岩单层厚度、一般厚度、最大厚度、总厚度与生、储、盖关系及组合关系。

(3)根据砂岩主要粒度、厚度、泥质含量等初步判断本组砂岩发育段可作为哪类储层。

(4)根据砂岩成份、结构,分析其成熟度及母岩搬运距离。

(5)根据本组段含油气显示情况,分析本组主要较好含油气层段发育于哪些井段,结合岩性特征分析与那些因素存在着哪些因果关系。

(6)泥岩:结合泥岩颜色及泥岩颜色变化情况、厚度分析那些井段可作为本井乃至本区主要生油层或者主要盖层。

(7)本组段发育哪些岩性、岩性组合关系、特殊岩性,结合岩芯资料(层理、层面结构)、指相矿物,分析本组具哪类沉积岩相(环境)沉积特征。

(8)简单叙述组段及变化。

(9)岩性中具备哪些特征能区别与上覆、下覆地层。

3.0 岩芯描述

3.1 岩芯出筒记录内容

(1)岩芯出筒时间、破碎程度、叉口对接情况是否顺利、内外筒是否有原油。

3.2 油、气、水界面确定

(1)根据岩芯含油气不同显示级别、粒度、泥质含量等实际变化情况确定含油、气、水界面。

如:沙XX井5320~5329.77m为浅黄色油斑中砂岩,5329.77~5332.66m为浅黄色荧光细砂岩5329.77m以下砂岩干后见盐霜,根据上述含油气显示级别、粒度、盐霜变化情况可以判断,该井该层油水界面为5329.77m。

3.3 素描图

内容:素描图编号、井段、岩性、层位、构造名称。素描图表示方法可以参考下图。

3.4 岩心描述范例

第3层5692.54~5692.83m 视厚0.69m 心长0.69m 取心率100%,101-375

灰色油迹泥晶砂屑灰岩:深灰色,色局部因含沥青质略显深浅不均。成份方解石95%,陆屑5%。具泥晶砂屑结构:其中泥晶80%,砂屑5%,生屑5%。砂屑成份为方解石,次圆状,直径1mm。性硬且脆,贝壳状断口,滴酸起泡强烈,溶液较清澈。

孔洞发育情况分析:根据本段岩芯孔洞缝统计:裂缝共6条,其中立缝2条,斜缝1条,缝宽0.5mm,缝长8cm,倾角75。,裂缝发育密度为13条/m,裂壁较平直,且被次生方解石充填,岩芯孔洞缝不发育,参见孔洞缝统计表。综合判断该层属于差层。

油气显示:岩芯略显油味,含油不均,含油面积5%,见3条裂缝含油,并见裂缝渗油明显,荧光干照呈星点状亮黄色,发光面积5~10,氯仿浸泡液呈浅绿色,湿照浅乳黄色,系列对比8级,滴水呈半珠状,含油级别:油级。

3.5 岩芯描述综述内容

(1)本回次岩芯岩性是否具有韵律,上细下粗为正韵律,下细上粗为反韵律。

(2)本回岩芯主要岩性及岩性组合。

(3)见到那些层面、层理结构现象,那些具哪类沉积相(环境)沉积特征。

(4)根据砂岩成份、结构,分析其成熟度及母岩搬运距离。

(5)根据本回次岩芯岩性含油气显示情况,分析本组主要较好含油气层发育于哪些井段,结合岩性特征分析含油气好差存在哪些因果关系。

(6)根据本次岩芯岩性含油气显示情况,初步确定油、水界面。

(7)见到那些特殊的矿物、古生物、植物化石。

岩屑签定及描述方法

1、岩屑岩的描述方法

岩屑签定要有专人负责,现场签定除肉眼观察外,必须用放大镜、双目镜、各种及

简易签定方法。签定过程中应剔去泥皮、掉块等假屑,目估各种岩屑百分含量变化,遵循签定上下对比,大套观察,分层描述的原则。岩性描述的内容包括颜色、矿物成份、结构、构造、含油气性、化石、含有孔洞裂隙(缝)发育情况、次生变化等。要求定名准确,条例清楚,文字简练。

1.1 颜色描述

观察描述颜色时,要以干燥、新鲜面为准,要求采用“复合色"的描述方法(主要颜色在后,次要颜色在)。不用实物类比描述方法,如砖红色、猪肝色等。要注意局部变化情况,如均不均匀,色斑及条带的分布规律。

1.2 碎屑岩粒度分级及定名如下表:

岩石名称粒径(mm) φ值

细砾(角砾)岩1——4 -2——0

粗砂0.5——1 1——0

中砂0.25——0.5 2——1

细砂0.125——0.25 爱与痛的边缘小四3——2

极细砂0.0625——0.125 4——3

粗粉砂0.0313——0.0625 5——4

细粉砂0.0157——0.0313 6——5

泥<0.0157 >6

1.2.1 砂岩结构定名方法

a、优势粒级定名方法:岩石中某个粒级的含量>50%,其他粒级含量<20%,则以>50%的那种粒级命名。

b、主、次粒级命名法:岩石中2中粒级的含量均<50%,但又都大于>35%,则分主次联合命名,次要粒级(量少者)放在前面,主要粒级(量多者)放置后。

c、不等砂粒岩的命名:岩石中有3种粒级相近,每个粒级含量都<50%,但都>20%,任何2种粒级的含量之和又<70%时,则称为不等砂粒岩。

d、砂、泥岩过渡型岩石分类定名(见下表)

岩石名称含量(%)

砂质泥质

砂岩95——100 5——0

含泥质砂岩75——95 25——5

泥质砂岩50——75 50——25

砂质泥岩25——50 75——50

含砂质泥岩5——25 95——75

泥岩0——5 100——95

1.2.2砾岩和角砾岩

1.23.1 粒度分类

a、砾石含量>50%者称砾岩;

b、砾石含量在30—50%之间者称砂砾岩;

c、砾石含量占10—30%为砾质砂(泥)岩;

d、砾石含<10%为含砾砂(泥)岩。

1.2.3.2

圆度分类:

砾石:圆状、次圆状砾石>50%;

角砾岩:次棱角状、棱角状砾石含量超过砾石含量的50%。

1.2.3.3成份分类:

a、单成分砾(角砾)岩:成份单一,某成份砾石占75%以上,叫xx砾(角砾)岩

b、复成分砾(角砾)岩:岩石成份复杂,由2种或2种以上岩石成份组成,亦统称

砾(角砾)岩

1.3.1 成份分类

a、按杂基信号分类。杂砂岩:杂基含量>15%,(净)砂岩:杂基含量<15%。

b、按石英、长石、岩屑相对含量分类:1、石英砂岩,2、长石石英砂岩,3、岩屑石英砂岩,

4、长石砂岩,5岩屑长石砂岩6、长石岩屑砂岩,7、岩屑砂岩

成份命名表

岩性石英含量(%)长石含量(%)岩屑含量(%)

Ⅰ石英砂岩>95

Ⅱ长石石英砂岩>75 12.5< <12.5

Ⅲ岩屑石英砂岩>75 12.5< >12.5

Ⅳ长石砂岩>75 <25

Ⅴ岩屑长石砂岩75—50 50—25

Ⅵ长石岩屑砂岩25—50 75—50

Ⅶ岩屑砂岩<25 >75

石英<75% 不定名

石英单元Q:石英、燧石、石英岩、其他硅质岩岩屑等,反应成份熟度。

长石单元F:各种长石及花岗岩、岗片麻岩类的长石岩屑。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气候、风化作用、母岩性质及物源区。

岩屑单元R:各种火山岩、板岩、千枚岩、结晶片岩等变质岩、沉积岩及云母绿泥石等岩屑。

F/R的比率既反映物质来源,又反应大地构造状况。

1.3.2 综合命名通式

颜色+含油层情况+构造+成份。如灰白色油斑块状细砾长石石英砂岩。钻井地质中不参加定名,但需描述。

a、以某粒级含量砾石含量>50%为基本名称。如:细粒石英砂岩;

b、某填隙物含量25—50%,应参加定名。如:泥质细砂岩;

c、特殊矿物:如海绿石、铜等,也应参加定名。如:含铜砂岩;

d、岩屑砂岩中,某一种单一岩屑含量>75%时,应将岩屑名称参加定名。如:玄武岩质岩屑砂岩、安山岩质岩屑砂岩。

e、当砾岩或砂岩由三种粒级组成,各粒级含量都>25%而<50时,称不等粒砂(砾)岩,若一种粒级<25%,另两种粒级都>25%而<50%时,两种占优势的粒级参加定名,多者后放。如:砂岩细砂级占35%,中砂级占20%,粉砂级占45%,称为细—粉砂岩。

1.4 磨圆及分选

1.4.1 颗粒形状:根据岩石颗粒磨蚀圆化程度可分为四级:a、棱角状:棱角明显,b、次棱角状:部分棱角明显;c、次圆状:部分磨圆良好;d、圆状:磨圆良好。

1.4.2 颗粒分选程度分为三级:a、分选好:某一粒级含量>75%;b、分选中等:某一粒级含量为50—75%;c、分选差:两种以上粒级含量都<50%。

1.5 胶结物、胶结类型及程度

1.5.1 胶结成份:

常见的有泥质(粘土质)、灰质、白云质、铁质、硅质、石膏质等。一般可用简易实验签定。1.5.2 胶结类型及程度

胶结类型可分为基底式、空隙式、接触式及过渡类型,大都需要在显微镜下判定。现场可判断胶结程度,一般可分为四级:a、松散:多为泥质胶结,且胶结物含量少,长呈散粒状;b、疏松:一般为泥质(粘土质),岩石易捻碎。c、较疏松:胶结物含量较多,主为泥质,拌有少量灰质胶结,岩石可以用手捻成颗粒状,但较困难。d、致密:胶结物含量较多,多为灰白云质、铁质或硅质胶结,岩石不能用手捻成颗粒。

胶结类型

基底式胶结填隙物含量较多,碎屑颗粒在其中互不相接触,呈漂浮状。

空隙式胶结碎屑颗粒紧密接触搭成骨架,胶结物充填于粒间孔隙当中。

接触式胶结颗粒彼此接触,胶结物含量很少,仅次分布于碎屑颗粒接触的地方。

镶嵌式胶结在成岩期明显的压实作用下颗粒间形成凹凸接触,甚至伴随牛仔裤洗水产生压溶作用

1.6 泥质岩的描述方法

一般描述颜色、厚度、可塑性、造浆性、吸水性、硬度、结核、化石、有机质丰度分布特征、岩层倾角、接触关系、加酸反应等。

1.6.1 泥质岩的物理性质如下:

软硬程度:a、软:可用指甲可刻动;b、较硬:用小刀可刻画;c、硬:用小刀用力才能刻画。

可塑性:a、好:吸水后能揉成细条而不易断裂。

b、中等:吸水后可揉成条而易断裂。

c、差:吸水后不能揉成细条。

1.6.2 断口:受外力敲击后发生的断裂面

a、平坦状:断面平坦,但不均匀,无一定方向;

b、贝壳状:断面呈圆滑的曲面,有的还有同心圆纹,似贝壳的内膜;

c、参差状:断面粗糙,参差不齐;

d、鱼鳞状:断面呈参差状断口,并可呈小片剥落;

e、锯齿状:断口呈锯齿;

1.7 层的组合分类名称

按两种以上不同岩性的单层厚度比来划分:单层厚度的比为<2:1者称等候互层;

2:1—5:1者称略等候互层;5:1—10:1者称不等候互层;>10:1者称为夹层。

2 碳酸盐岩类描述方法

2.1 颜色描述

碳酸盐岩以灰色为主,要注意观察、描述颜色的变化与矿物色及含量的关系:与粒屑大小、晶粒大小及结晶度的关系;与铁质、有机物等混合物含量的关系。还应小表彰表生风化作用的影响。

2.2 岩石的命名

现场工作中,用5—10%的稀盐酸和镁试剂对碳酸盐岩进行实验,作初步的成份分类命名。在稀盐酸区分岩石类型时,应注意岩石的新鲜度、岩石的孔隙度及渗透性、岩石表面粘附的碳酸盐粉末等因素的影响,要经过反复实验对比,再结合其他岩性特征定出岩石名称。

2.2.1 成份命名原则

1、含量大于50%的定岩石的基本特征,以xx:岩表示。

2.含量为50%~25%的,用它定岩石基本名称的主要形容词“含xx质”表示,写在基本名称之前:

3.含量为25%~5%的,用它定岩石基本名称的主要形容词,以“含xx(的)”表示,写在最前面:

3 钻头规范及长度

钻头型号:“A” 代表三牙轮钻头

“B”代表刮刀钻头

“PDC”代表聚金刚石钻头

“取心”代表取心钻头

瓷器鉴定常见名词解释

瓷器鉴定常见名词解释 高岭土——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颜色白中微带灰色或黄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东乡高岭村,故名。“高岭”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记载,国标上音译Gaolin,成为国际性专用名词。 麻仓土——元、明景德镇制瓷原料,是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的一种高岭土,故名。 瓷石——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含石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物。颜色白中微带黄色、绿色、灰色或浅红色,我国很早就用来制造瓷器。 不(音敦)子——制瓷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砖状泥块,称为“不子”或“白不”,中外陶瓷文献上普遍采用这个名词。 釉浆——即釉料,施于瓷坯的表面。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用的釉浆由釉果和釉灰配制而成,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组成。釉灰是用石灰石、凤尾草

烧炼而成。 钴土矿——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种类颇多,古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含锰量高含铁量低,为国产钴土矿;一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为西亚地区产钴土矿。 苏泥麻青——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有黑色似铁锈斑点,经化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 平等青——又称“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产于今江西乐平,呈色淡雅。 回青——是一种进口的青花色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蓝中泛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

石子青——又称“石青”,明代中期晾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使用的一种色料。产于今江西上高,发色浓中带灰。 珠明料——产于云南,由钴土矿煅烧而成的青花色料。清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用的主要青料,发色鲜明青翠。拉坯——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盘、碗等圆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利坯——拉成的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这道工序称为利坯。 挖足——圆器拉坯时器底留下一个3寸长的泥靶(柄),然后挖成器的底足,这道工序称为挖足。 泥条盘筑——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要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 轮制——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构件是一个木制圆

岩屑描述讲课

岩屑、岩芯描述其主要意义是建立本井所在部位的地层岩性剖面和油气水显示层剖面,并且为油气田开采及油气储量计算提供可靠的各类参数,因为通过岩屑、岩芯描述可以初步了解本井乃至本区块地层岩性、油气水显示层特征、生储盖组合关系及岩相古地理沉积相特征,故做好岩屑、岩芯描述其重要性就是不言而喻了。 岩屑签定要有专人负责,现场签定除肉眼观察外,必须用放大镜、双目镜、各种及简易签定方法。签定过程中应剔去泥皮、掉块等假屑,目估各种岩屑百分含量变化,遵循签定上下对比,大套观察,分层描述的原则。岩性描述的内容包括颜色、矿物成份、结构、构造、含油气性、化石、含有孔洞裂隙(缝)发育情况、次生变化等。要求定名准确,条例清楚,文字简练。 1、碎屑岩描述方法 1.1 颜色描述 观察描述颜色时,要以干燥、新鲜面为准,要求采用“复合色"的描述方法(主要颜色在后,次要颜色在)。不用实物类比描述方法,如砖红色、猪肝色等。要注意局部变化情况,如均不均匀,色斑及条带的分布规律。 1.2 碎屑岩粒度分级及定名如下表: 1.2.1 砂岩结构定名方法

a、优势粒级定名方法:岩石中某个粒级的含量>50%,其他粒级含量<20%,则以>50%的那种粒级命名。 b、主、次粒级命名法:岩石中2中粒级的含量均<50%,但又都大于>35%,则分主次联合命名,次要粒级(量少者)放在前面,主要粒级(量多者)放置后。 c、不等砂粒岩的命名:岩石中有3种粒级相近,每个粒级含量都<50%,但都>20%,任何2种粒级的含量之和又<70%时,则称为不等砂粒岩。 d、砂、泥岩过渡型岩石分类定名(见下表) 1.2.2砾岩和角砾岩 1.23.1 粒度分类 a、砾石含量>50%者称砾岩; b、砾石含量在30—50%之间者称砂砾岩; c、砾石含量占10—30%为砾质砂(泥)岩; d、砾石含<10%为含砾砂(泥)岩。 1.2.3.2 圆度分类: 砾石:圆状、次圆状砾石>50%; 角砾岩:次棱角状、棱角状砾石含量超过砾石含量的50%。 1.2.3.3成份分类: a、单成分砾(角砾)岩:成份单一,某成份砾石占75%以上,叫xx砾(角砾)岩 b、复成分砾(角砾)岩:岩石成份复杂,由2种或2种以上岩石成份组成,亦统称 砾(角砾)岩 1.3.1 成份分类 a、按杂基信号分类。杂砂岩:杂基含量>15%,(净)砂岩:杂基含量<15%。 b、按石英、长石、岩屑相对含量分类:1、石英砂岩,2、长石石英砂岩,3、岩屑石英砂岩,4、长石

瓷器鉴定收藏知识大全

瓷器鉴定收藏知识大全 第一章瓷器鉴定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瓷器研究与鉴定的两个阶段 第二节瓷器鉴定的内容与年代依据 第三节瓷器鉴定的重要性 第四节掌握瓷器鉴定应具备的条件 1、瓷器发展史的知识 2、瓷器烧造的工艺知识 (1)窑炉 (2)窑具 (3)器物成型 (4)化学原素与烧成气氛 第二章宋代五大名窑、民谣精品及瓷片标本赏析 23 第一节北宋官窑的鉴别 1、汝窑 2、钧窑 第二节南宋官窑的鉴别 1、修内司窑 2、郊坛窑

第三章宋代民窑的鉴别35 第一节宋代北方民窑的鉴别 l、以定窑为代表的印花白瓷 2、以耀州窑为代表的刻花青瓷 3、以磁州窑为代表的白地黑花瓷器 4、以钧窑为代表的花釉瓷器 第二节宋代南方民窑的鉴别 1、以越窑为代表的划花青瓷器 2、以龙泉窑为代表的青瓷器 3、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青白瓷器 (1)青白瓷的兴起(北宋初期) (2)青白瓷的发展(北宋末至南宋初) (3)青白瓷的衰落(南宋中后期) 4、以建窑为代表的黑釉瓷器 第四章历代名瓷的产生、发展、风格演变及其鉴定50 帝王与龙纹瓷器 元代枢府白瓷 元青花瓷器 宫廷御用黄釉瓷 明代红釉瓷器 永乐甜白瓷

宣德青花瓷 成化斗彩瓷 正德皇帝与伊斯兰纹饰瓷 嘉靖道教纹饰瓷 清代皇帝与万寿节瓷器 清宫习俗与插花瓷器 康雍乾珐琅彩 康熙开光纹饰瓷 康熙文房用瓷 雍正瓷 乾隆藏传佛教瓷 乾隆特种工艺瓷 乾隆御制诗瓷器 道光慎德堂款瓷器 同治婚礼用瓷 慈禧太后大雅斋瓷器 末代皇帝溥仪宣统瓷器 第五章元代瓷器鉴定的历史背景 229 第一节北方瓷窑的衰落 第二节龙泉窑青瓷的继续发展 第三节景德镇瓷窑的新成就 第四节青花与釉里红瓷器

岩屑描述方法资料

岩屑、岩芯描述要领以及岩屑、岩芯描述要领 发布时间:2008年1月9日阅读次数:569 岩屑、岩芯描述其主要意义是建立本井所在部位的地层岩性剖面和油气水显示层剖面,并且为油气田开采及油气储量计算提供可靠的各类参数,因为通过岩屑、岩芯描述可以初步了解本井乃至本区块地层岩性、油气水显示层特征、生储盖组合关系及岩相古地理沉积相特征,故岩屑、岩芯描述的好差衡量标准也就显而易见了。本文就岩屑、岩芯描述要点依据规范进行探讨,仅供广大描述者参考,谬误之处,敬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1、岩屑描述 1.1砂质岩 (1)细粒岩屑长石砂岩:浅灰色。成分石英60%、长石25%、岩屑15%。具细粒结构:其中细砂75%,粉砂20%,中砂5%。次棱角状,分选中等。胶结物泥质为主,灰质次之,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2)泥质粉砂岩:浅灰色,色因含泥质不均略显深浅不均。泥质30%,粉砂70%。成份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岩屑少量。具泥质粉砂结构:粉砂90%,细砂10%。普含泥,局部富集,

且成条带状、团块状分布。次棱角状,分选好。泥质胶结,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3)含砾中粒岩屑石英砂岩:浅灰色。砾石8%,砂质92%。砾石成份以硅质岩砺为主,少量变质岩砾,粒径一般1—3mm,最大可达9mm。砂岩成份石英80%、长石5%、岩屑15%。具含砾中砂岩结构:其中中砂52%,细砂40%,砾石8%。砾石次圆状,砂岩次棱角状,分选中等。泥质胶结,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4)砾质中粒长石岩屑砂岩:浅灰色。砾石30%,砂质70%。砾石成份以硅质岩砾为主,少量变质岩砾,粒径一般2—4mm,最大可达10mm。砂岩成份石英65%、长石15%、岩屑20%。具砂粒结构:其中砾石40%,砂质60%。砾石次圆状,砂岩次棱角状,分选差。泥质胶结,疏松。 油气显示:无 1.2泥质岩 (1)泥岩:深灰色,色深且均。性硬、脆,平坦状断口。局部可见少量植物茎化石,滴酸不起泡。 (2)粉砂质泥岩:浅灰色,色因含粉砂不均略显浅不均。粉砂30%,泥质70%。普含粉砂,局部富集,且成条带状、团块状分布。性硬、脆,差次状断口,滴酸起泡中等。 (3)灰质泥岩:褐灰色,灰质45%,泥质55%。灰质分布

正确的瓷器鉴定方法

正确的瓷器鉴定方法 具体到瓷器的鉴定上,本 质鉴定内容就是对瓷器胎土、 釉色和彩料的认定,也只有对 胎土、釉色和彩料进行综合判 断,才可以最大程度地鉴别古 董瓷器的真伪。胎是骨,釉是 衣,对胎土和釉色的鉴定最为 关键。当然我们首先要了解胎 和釉在各个时期的特征。 元代的胎土在淘炼中不是 很细腻,含有杂质,经过长时间自然的变化颗粒更明显,铁锈点和火石红斑都会带有沉着的色感。明代早期的胎土则淘炼得比较细腻,结构也显得紧密。明代中期胎土的淘炼则更为细腻,有了高质量的胎土才可以制作出如成化鸡缸杯等极为精细的作品。明代至清早期、后期胎土又变得粗糙,并导致瓷器制作整体水平的下降。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胎土的淘炼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胎骨结构更紧、更细密、有重量感、可塑性好,为这一时期的瓷器品种呈现多样化提供了保证。清中晚期的胎土则又向粗糙发展,器物的胎质多有颗粒和杂质,也显得疏松,整个瓷器的质量下降明显。元和明代青花瓷器多数都为青白

釉和小部分白釉,另外各种单色釉瓷器的釉面都特别肥厚润洁,以至于釉面结构也相当紧密。清以后青花瓷器的釉面则有更多的变化,有青白釉、白釉、灰釉等,而且釉面的质量也在不断的下降,变得稀薄和松软。 鉴定中对元、明、清瓷器的彩料也要有细微的分析研究。如青花、五彩、釉里红、粉彩、斗彩、珐琅彩、墨彩和各类单色釉。如青花彩料元代最有特色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明代青花则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永乐、宣德时期还用苏麻离青为主;成化、弘治、正德以国产的平等青为主;嘉靖、隆庆、万历大量使用进口的回青料;天启、崇祯浙料用的较多。清代青花呈色最好的是康熙中晚期,用云南明珠料,分色是所有青花瓷器中最好的,俗称“五彩青花”。雍正、乾隆青花有呈色浓郁深沉的特点。 了解各朝瓷器的胎土、釉色、彩料特点是为了更好地去掌握鉴定的本质内容,寻找到各朝瓷器在胎土、釉色、彩料方面所具有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也是为了更好的鉴定。共性的特点就是器物经过长时间自然变化所产生的一种内在物理性的转变特性,料深沉,光泽内敛有厚度,在整个器物的用色上有浓淡深浅的变化,另外,各类釉上彩的彩料都有自然的润光从彩料深处溢出,光芒闪烁让人心动。当然在瓷器鉴定中还是要全面地分析和判断,但从初始鉴定的角度来看,对胎土、釉色、彩料的认识应该还是最为关键的。胎土都有结晶,有润光,结构相对紧密,有一种厚重感。釉面温润如玉,有一种内在的宝光由里而外自然释放。彩料的特点和釉面相似,青花瓷器的用料深沉,光泽

地质录井岩屑描述英文-中英文对照

地质录井岩屑描述英文 Lithology description Description cutting by microscope显微镜下描述岩性, check color颜色, grain size粒度, roundness圆度, hardness硬度, texture结构,Structure构造, porosity孔隙度, cement胶结, content 含有物,mode of occurrence产状。 1.Color颜色:example例如: gray灰色,light gray浅灰色,dark gray深灰色,greenish gray绿灰色,olive greenish gray橄榄绿灰色,brownish gray褐灰色, green绿色, brown褐色, black黑色,red红色, white白色, off white无色, mottled 杂色的,etc等等. 2. Litho logy name 岩性定名: clay stone 泥岩,siltstone 泥质粉砂岩,very fine sandstone粉砂岩,fine sandstone 细砂岩, medium sandstone 中砂岩,coarse sandstone 粗砂岩,very coarse sandstone 砂砾岩,granule 细砾岩,小砾岩,pebble 鹅卵石(中砾岩),couble大砾岩,boulder 巨砾岩。Coal 煤, lignite 褐煤,limestone 灰岩,mudstone 泥灰岩,packstone 泥粒灰岩,iolite 鲕粒灰岩,wackstone 灰泥石灰岩,grainstone 颗粒石灰岩,boundstone 粘结岩,crystalline carbonate 结晶碳酸岩,dolomite 白云岩,basalt 玄武岩,tuff 凝灰岩,magna 岩浆岩,metamorphic rock, 变质岩,gypsum 石膏,anhydrite 硬石膏,igneous rock 火成岩,chart 燧石,quartzite 石英岩, Check grains by microscope with grains chart,显微镜下观察粒度并与粒度板对比确定岩屑粒度。Grain size as follow (FIG1)粒度见下及图1: 3.Roundness very angular , angular 棱角状,sub angular 次棱角状,sub rounded 次圆状,rounded 圆状,well rounded,as show in FIG 1见图1 4 sorting: very well sorted 分选极好的,well sorted 分选好,moderately sorted分选中等,poorly sorted 分选差。 5.hardness determine hardness by needle 用钢针来判断,岩石硬度: very soft 极软,soft 软, firm较软, moderately hard 较硬, hard硬, very hard 极硬. 6. cement胶结and cement 胶结物: clay 粘土, argillaceous泥质,kaolinite 高岭土(高岭石),chalk白垩土,glauconite

粉彩瓷器鉴定技巧和方法

粉彩瓷器鉴定技巧和方法 粉彩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历朝流行不衰。 方法/步骤 1粉彩瓷的特点粉彩瓷装饰画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艺术中的营养,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绘的对象,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采用的画法既有严整工细刻画微妙的工笔画,又有渗入淋漓挥洒,简洁洗练的写意画,还有夸张变形的装饰画风。甚至把版画,水彩画,油画以及水彩画等姐妹艺术都加以融汇运用,精微处,丝毫不爽;豪放处,生动活泼。粉彩的绘制,一般要经过打图,升图,做图,拍图,画线,彩料,填色,洗染等工序。其中从打图到拍图,是一个用墨线起稿,进行创作构思,如绘瓷决定装饰内容与形象构图的阶段。正式绘制时定稿叫“升图”,把描过浓墨的图样从瓷器上拍印下来叫“做图”。接着把印有墨线的图纸转拍到要正式绘制的瓷胎上去即“拍图”,这样就可进行绘瓷。 粉彩的描绘,着色技法是比较复杂细致的,一般如画,彩,填,洗,扒,吹,点等技法。其所用工具有画笔,填笔,洗笔,彩笔,笃笔,赤金笔,金水笔,玛瑙笔,扒笔等许多特制笔。 2雍正粉彩鉴定技巧雍正早期有康熙五彩风格,粉彩纹饰多绘团花、团蝶、八桃蝙蝠(喻意多福多寿)、过枝花卉、水仙灵芝、仕女、麻姑献寿、婴戏等。纹饰明显疏朗、规整。如粉彩过枝桃蝠盘,从盘外壁开始绘桃枝叶及桃,通过盘口过到盘心接绘桃枝叶及蝙蝠,雍正时期一般绘8个桃,乾隆时多绘9个,有“雍八乾九”之说。雍正朝画的蝙蝠翅膀顶端下弯有钩,钩中有一点,嘴上有毛(但不绝对)。仕女幼童人物较小,面目清秀,或有疏简的山石树木等背景,或留较多的空白。这时和康熙朝一样,较多地使用“金红彩”,精细之作还在纹饰上方用墨彩行书题相应的诗词歌赋,并绘红色迎首或压角章,显露出当时社会文人的儒雅之风。一般民窑多在碗、盘、炉、罐、盘口瓶、小瓶上绘粉彩纹

古陶瓷鉴定的基本原理与标准.

古陶瓷鉴定的基本原理与标准 刊于《收藏界》2008年第1期 伍秋鹏 古陶瓷鉴定与收藏是一门复杂的学问。目前的古陶瓷鉴定方法,可以分为传统鉴定和现代科学鉴定两种。传统鉴定,有时又被称为“眼学鉴定”,即鉴定者通过手摸、眼看、听声音、闻气味、掂重量等基本方法,对器物的造型、纹饰、胎、釉、款识、重量、声音以及制作、装烧工艺等方面进行仔细观察与分析,然后根据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对器物的真伪、年代、窑口和价值作出判断。现代科技鉴定,是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古陶瓷鉴定领域,采用一定的科学检测仪器,对古陶瓷胎、釉的化学组成、理化性能进行测定和数据分析,从而对器物的真伪、年代和产地做出结论。目前常用的科技鉴定方法主要有热释光测定、微量元素分析、老化系数分析等。 关于中国古陶瓷鉴定的发展方向,多数专家的意见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走传统“眼学鉴定”与现代科学鉴定相结合的道路。但是,从目前古陶瓷鉴定的现状来看,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还是要依靠传统的眼学鉴定。这是因为,现代科学鉴定手段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在实际运用中不可避免地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诸如,仪器设备昂贵,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花时较多,需要储备各个时期、各个窑口的大量古陶瓷标本,建立庞大的数据库,鉴定成本较高;以及鉴定技术不成熟,误差较大,有的鉴定技术已经被作伪造假者破解等问题。 传统眼学鉴定的主观性较强,常给人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印象。由于传统“眼学鉴定”的依据是鉴定者的经验,每个鉴定者的专业经验、擅长领域、所处的地域环境等不尽相同,使用的鉴定标准和依据不同,对于同一器物常有不同的意见。以致有人认为传统眼学鉴定不科学,缺乏统一的标准,是一种主观经验。此外,许多初学古陶瓷鉴定的人,常常感觉古陶瓷鉴定很难。有的人看了不少的书,对古代陶瓷的历史发展、时代特征和各个窑口的特点都很熟悉,但结果却是买了很多的假货,水平仍然没有多大的提高。他们常常困惑的是:古陶瓷鉴定的基本原理与标准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一件陶瓷在有的情况下,大家能够取得一致的意见,真即是真,假即是假;然而在很多的时候,大家却难于取得一致的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古陶瓷鉴定的基本原理或本质,简单地说就是:真假对比,识真辨伪。古陶瓷鉴定与日常生活中诸如钞票、烟、酒、电器、皮革、印刷品、出版物、衣服等物品的鉴定,在基本原理上是相同的。这些不同的物品,我们通常从包装、外观、

鉴定瓷器先进手段

鉴定瓷器最新的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仪器相继问世,使得瓷器鉴定的途径越来越多,一般认为主要有以三种先进手段。 第一,利用加速器C14测定方法,主要适用于史前遗址中某类陶器年代的测定。这种方法被认为精确度较高而被众多考古工作者所采用。 第二,采用"热释光"技术测定瓷器的年代,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定瓷胎体中矿物晶体的热释光量,得到瓷器的烧制年代。因为瓷器中都存在的石英、长石等矿物晶体,对热释光测年技术而言,这些晶体起着纪年的作用。瓷器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就烧掉了它原有的年代数据,但它在烧成出窑时,又开始了它的纪年。因此,科学工作者就利用了这一原理对瓷器进行鉴定,应当说这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存在着两个致命的弱点:一个是鉴定时需要取样,就是对被鉴定的文物进行损坏取样,即有损检测;二是人工可以作伪,即用放射流照射仿、伪品,增加其瓷器热释光年代而出现误差。因此"热释光"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用在陶器的鉴定上比较多。 第三,针对上述有损检测的缺点而采用一种"无损"检测法。即采用高科技直接测定。显示瓷器胎、釉的原料及其它们的化学组成,进行聚类排比的一种方法。因各时代不同,窑别以及各类陶瓷器的原料与化学组成是不相同的,而同时代、同窑口、同类别的瓷器含量又是大致相同的。无损鉴定就是采用"聚类排比",对陶瓷器的胎、釉中各种不同含量进行数字化分析、排比、从而达到辨别真、伪的目的。建立文物数据库,数据库越是丰富,进行排比研究的准确性就越大,真、伪对比的结果就越科学。荧光能谱分析即使如此,现之应用到陶瓷器检测中,对陶瓷器的辅助鉴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这种无损检测法在目前的状况下是可行的,也是科学的,因为对文物几乎没有什么损伤,即使是大型器物,取样也是极细微的。正如一位医生,先用人工诊断出是肺结核,那么,再借助现代科学仪器透视一下,就更加可靠了。文物鉴定工作也一样,除了利用人工传统的鉴定方法外,还要借助科学仪器进行辅助鉴定。可以说这是将来文物进行正确鉴定的一个必然趋势。 总之,鉴定中国古代瓷器,从胎质、造型、釉料、纹饰、烧制工艺、款识等几个方面着眼,是一定能鉴定出好坏、辨别出真伪的。不管任何时代的真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尽管后仿赝品繁多,但它毕竟是另一时代的仿制产品,只要我们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所谓"乱真"的赝品也不能逃脱鉴别者的眼睛。 专业瓷器鉴定机构https://www.360docs.net/doc/53282133.html,瓷器鉴定首选上海成昊。 或者在线联系QQ:414635392(柯经理)

(整理)古代瓷器的痕迹鉴别方法.

古代瓷器的痕迹鉴别方法 众所周知,瓷器收藏是中国收藏界最受关注的门类之一、近年来,随着关注、收藏的群体越来越多,市场中藏品的流通量没有减少反而“水涨船高”。对于这种异常的现象,我们不能说市场中流通的就没有真品,但是必然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赝品。那么如何鉴别瓷器的真伪,就成为各位藏友首先需要学习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近些年在实践中的观察和研究,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瓷器收藏品市场 如今的收藏市场极为混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术观点方面:由于我们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很多的基本建设都在同步发展,在大兴土木工程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的遗迹、遗址遭到破坏,也有部分得到发掘,还有更多的一部分被盗掘的现象。就考古范畴来讲,很多的遗址都通过科学的方法发掘出来了,使很多传统的观念和看法得到了修正。比如说,传统说法北齐时期(550—577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国最早的瓷器,通过这两年在河南巩义市一个瓷窑遗址的发

掘,发现了北魏(420—534年)的白瓷,使白瓷的出现年代又往前提了;还有,南京发现了三国时期(220—265年)釉下彩,使釉下彩的出现时期从唐代(618—907年)提到了三国。这些都是在科学的发掘过程中对原有的观点提出了修正。再比如说,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随着科学考古的发掘研究发现,有些学者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和见解,原本简简单单的一个宋代钧窑,现在有了北宋说;金代说;元代说;元末明初说。从北宋到明初这么一个漫长的过程,都有不同的依据在支持各种学说的论点。这些发现虽然丰富了学术气氛,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一个学说的出现,我们的市场就会随之出现一种观点、出现一种“产品”。比如说,唐代青花说,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扬州唐城遗址发现的唐代青花,经过考证是河南巩县窑烧造的,可以说在三十年内没有更多的动静,没有更多的学术争论,市场见到的也少之又少。现在随着郑州市一个发掘报告,证明在河南郑州市发现了两件从唐墓出土的塔式罐是唐代青花,在市场上就见到了大量的唐代青花。也就是说一些本来是纯学术上的争论,被市场商业化运作所利用,或者是借着学术上的争论,出现一些相应的产品。那么就目前来讲,我认为唐代的青花有三种情况,A、真品;B、

中国古代瓷器的鉴定方法

中国古代瓷器的鉴定方法 (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文物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点。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往往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前与真器原形尽同,但经过高温烧成后,其形与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别。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而经高温后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为鉴别器形的关键)。至于有些仅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永乐压手杯”之类,在造型上更是愈变愈奇(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的已不成杯而变为大碗),只要见过真的实物,自然就不致妄断臆测。

岩屑描述

2.6 岩心描述 2.6.1 岩心描述总的要求 岩心描述要及时、准确、特征突出,对特殊的地质现象,如含油、冒气与岩石结构、构造的关系及油气水界面应附比例尺1:20的素描图和照片。 2.6.1.1 岩石名称、块号、厚度、累积厚度; 2.6.1.2 颜色:岩石颗粒、基质胶结物、次生矿物、含有物的颜色及其分布变化状况等; 2.6.1.3 矿物成份:单矿物成份或岩块及其含量; 2.6.1.4 结构:粒度、圆度、分选性; 2.6.1.5 构造:层理、层面特征、接触关系、生物扰动等; 2.6.1.6 胶结:胶结物成份,胶结程度、类型; 2.6.1.7 晶粒:指碳酸盐岩的晶粒大小、透明度、形状以及晶间、晶内孔隙;2.6.1.8 缝洞情况:类型、分布和数量统计; 2.6.1.9 化石及含有物; 2.6.1.10 物理性质:硬度、断口、光泽等; 2.6.1.11 化学性质:指与盐酸反应情况及各种染色反应情况; 2.6.1.12 含油气情况:包括含油气岩心的显示颜色、级别、产状、含油面积百分比、原油性质、油气味、 滴水试验、荧光、含油气试验(放入水中)。 2.6.2 岩心观察描述方法 2.6.2.1 含油气情况 A) 肉眼或借助放大镜、双目显微镜观察,确定岩样孔隙或缝洞含油饱满程度、产状和占岩石总面积的 百分比,一般可分为饱含油、富含油、油浸、油班、油迹等(见表4-8); 注:若为沥青或黑油砂,需参加直接定名,如沥青质油斑。

B) 滴水试验:在含油岩样新鲜面上滴一滴水,观察水的渗入速度和停止渗入后水珠所形成的形状,一般分为五级(见图4-4); C) 荧光分析:确定有无荧光显示和显示强度、级别。 图4-4 滴水试验示 意图 2.6.2.2 岩石的颜色 A) 确定岩石的颜色要在 明亮的自然光下进行,只能以色描色,不能以物描色; B) 岩石为单一颜色时,直接参加定名,由于有时与标准色具深浅之别,可在标准色前冠以深、浅等形 容词,如深灰色、浅灰色、暗紫红色; C) 同种岩石中出现多种单一颜色,并且有主次之分时,主要颜色参加定名,次要颜色放在描述中加以 叙述; D) 同种岩石中出现三种以上单一颜色且比例相近时,定名为杂色; E) 岩石中出现的颜色不是单色,而是复合色时,将次要色作为形容词,放在主色之前。如灰绿色、黄 褐色、绿灰色等; F) 当岩石呈散粒状时,参考井壁取心及区域地层颜色特征确定色名; G) 岩石颜色名称及代号见附录I.7。两种颜色的以中圆点相连,如灰绿色为“7·5”;颜色深浅用“+” 和“-”表示,如深灰色为“+7”,浅灰色为“-7”。 2.6.2.3 岩石的成分 碎屑岩中单矿物成分或岩块(如石英、长石、云母、暗色矿物、岩块、砾石等)及其含量,凡肉眼或借助放大镜、双目实体显微镜可见的均要描述;描述时主要矿物以“为主”表示,其余矿物以含量多少,用“次之”(含量为30%—20%),“少量”(含量10%—5%),“微含”(含量<5%)等表示,若不能估计百分比时则用“偶见”、“少见”表示; 4.7.6.2.4 几种常见矿物的现场鉴定方法 A) 石膏:白色、无色透明或较少染有不同颜色,具有燕尾双晶,解理发育,常呈板状、纤维状、粒状、 柱状,具玻璃、珍珠、丝绢光泽,硬度2—3.5,密度2.3—2.9。鉴定方法是用热盐酸溶解后,加氯化钡溶液有硫酸钡白色沉淀; B) 盐岩:呈白色、无色透明,极少数染有其它颜色,具立方晶体,吸潮、有咸味、易溶于水; C) 煤:黑色或褐黑色,染手,条痕为黑色,密度低,可点燃; D) 碳质沥青:外形似煤,黑色、质纯、脆、光滑、具贝壳状断口、可点燃、有臭味; E) 铝土矿:灰、褐灰、深绿灰色,硬而脆、具贝壳状断口、破碎后呈块状,部分具粒状结构; F) 白垩土:白色,手能捻碎且污手,有滑腻感,加10%稀盐酸起泡剧烈,反应后残留物较少或无残 留物; G) 方解石:通常呈乳白色,含杂质时为黄、褐红、灰黑等色,玻璃光泽,硬度小于3,三向完全解理, 加10%稀酸起泡剧烈; H) 云母:无色透明或稍具浅色者为白云母,含铁多呈黑色、绿黑色或褐黑色者为黑云母,一向完全解 理,易于揭裂呈簿片,具弹性,玻璃一珍珠光泽,硬度小,近于指甲; I) 黄铁矿:常呈完好的立方体或五角十二面体,晶面有条纹,也呈粒状集合体或块状、结核状、粉末 状等,强金属光泽,浅铜黄色,条痕为带绿的黑色,硬度小于小刀,性脆、无解理; J) 普通角闪石:细长柱状晶体,绿黑一黑色,二向解理完全,解理交角近60°或120°,断面呈菱形,玻璃光泽,硬度大于小刀,多出现在岩浆岩,变质岩和碎屑岩中; K) 普通辉石:晶体为短柱状,横切面为八边形,黑色、带绿或带褐的黑色,玻璃光泽,两组解理 夹角近于90°; L) 海绿石:通常直径为1毫米(mm)至数毫米(mm)的圆粒状浸染体,分布于沉积岩中,暗绿色或黄 绿色,性脆,硬度小。 2.6.2.5 碳酸盐岩方解石、白云石、硅质、泥质和砂粒百分含量的现场鉴定见表4-9;

明清瓷器鉴定方法

明清瓷器是现代人们收藏鉴赏的重点项目。据中大科鉴了解,自古瓷器藏家就喜爱青花瓷器,流传下来的出自官窑瓷器、品相完好的器物如今已难得一见,就是见到了,价格也会高得一般人难以承受。为了防止购买到青花瓷器赝品,还得多了解明清瓷器鉴定方法,下面简单介绍下明清瓷器鉴定方法吧。 明清瓷器鉴定方法: 1、看瓷器造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瓷器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给我们的明清瓷器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先要对历代器物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掌握器形发展的总趋势,春秋战国的原始青花瓷,造型多仿青铜器,古朴刚劲;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发展;唐代瓷器则浑圆饱满,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宋代瓷器修长轻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风格,器物高大,显得厚重粗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点,器物造型秀丽古拙,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清代则器形繁多,制作精巧。 2、看瓷器胎釉: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明清瓷器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任何时代器物,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特色。观察釉质则一般要注意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特征。例如,福建建阳宋代建窑所生产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铁成分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质坚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器,有的器型、

釉色虽与建窑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黄或黑中泛青等色,胎质粗松,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把窑口区分开来。 即使同一个时代,同一品种,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也会发现胎釉有不同之处,例如,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腻,釉面肥润,隐现桔皮状的凹凸感,仔细观察,釉中可见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语。 3、看瓷器工艺:器物成型工艺不同,装烧方法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征,成为我们明清瓷器鉴定中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宋代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宋代汝窑瓷器采用支钉支烧工艺,烧成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只留下极小的芝麻状支钉痕迹,这些特征,都应着重掌握。 4、看瓷器纹饰:瓷器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每一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例如,元代瓷器的纹饰,布局繁密,层次较多,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八层;而到了明代永乐时期,则趋于疏朗。再如,中国瓷器上装饰常用的龙纹,各个时代各有变化,不尽相同。有的叱咤风云,有的细软疲沓;有的威武雄壮,有的老态龙钟,这些,都成为我们明清瓷器鉴定时的参考因素。 5、看瓷器彩料:瓷器上的釉彩,各时期有各时期的特色,有的虽然采用一种呈色的彩料,由于所含成分不同,或制法不同,烧成条件不

岩屑描述要领

岩屑描述要领 岩屑、岩芯描述其主要意义是建立本井所在部位的地层岩性剖面和油气水显示层剖面,并且为油气田开采及油气储量计算提供可靠的各类参数,因为通过岩屑、岩芯描述可以初步了解本井乃至本区块地层岩性、油气水显示层特征、生储盖组合关系及岩相古地理沉积相特征,故岩屑、岩芯描述的好差衡量标准也就显而易见了。本文就岩屑、岩芯描述要点依据规范进行探讨,仅供广大描述者参考,谬误之处,敬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1、岩屑描述 1.1 砂质岩 (1)细粒岩屑长石砂岩:浅灰色。成分石英60%、长石25%、岩屑15%。具细粒结构:其中细砂75%,粉砂20%,中砂5%。次棱角状,分选中等。胶结物泥质为主,灰质次之,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2)泥质粉砂岩:浅灰色,色因含泥质不均略显深浅不均。泥质30%,粉砂70%。成份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岩屑少量。具泥质粉砂结构:粉砂90%,细砂10%。普含泥,局部富集,且成条带状、团块状分布。次棱角状,分选好。泥质胶结,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3)含砾中粒岩屑石英砂岩:浅灰色。砾石8%,砂质92%。砾石成份以硅质岩砺为主,少量变质岩砾,粒径一般1—3mm,最大可达9mm。砂岩成份石英80%、长石5%、岩屑15%。具含砾中砂岩结构:其中中砂52%,细砂40%,砾石8%。砾石次圆状,砂岩次棱角状,分选中等。泥质胶结,较疏松。 油气显示:无。 (4)砾质中粒长石岩屑砂岩:浅灰色。砾石30%,砂质70%。砾石成份以硅质岩砾为主,少量变质岩砾,粒径一般2—4mm,最大可达10mm。砂岩成份石英65%、长石15%、岩屑20%。具砂粒结构:其中砾石40%,砂质60%。砾石次圆状,砂岩次棱角状,分选差。泥质胶结,疏松。 油气显示:无 1.2 泥质岩 (1)泥岩:深灰色,色深且均。性硬、脆,平坦状断口。局部可见少量植物茎化石,滴酸不起泡。 (2)粉砂质泥岩:浅灰色,色因含粉砂不均略显浅不均。粉砂30%,泥质70%。普含粉砂,局部富集,且成条带状、团块状分布。性硬、脆,差次状断口,滴酸起泡中等。 (3)灰质泥岩:褐灰色,灰质45%,泥质55%。灰质分布不均,多呈斑块状分布,性较硬,平坦状断口,滴酸起泡强烈。 1.3 碳酸盐岩 (1)泥质灰岩:褐灰色。灰质55%,泥质45%(整包岩屑中的成份)。成份方解石75%,泥质25%(灰岩中的成份比)。性硬、脆,贝壳状断口,滴酸起泡强烈,溶液混浊,沉淀物为泥质。 (2)孔洞缝发育情况分析:根据本段次生矿物统计、钻时、井漏、油气显示情况,分析该层属于哪类储层(岩芯结合孔洞缝统计资料分析)。 油气显示:无。 (3)泥晶灰岩:黄灰色。成份方解石96%,陆屑4%。具泥晶结构:其中泥晶82%,砂屑8%,鲕粒5%,亮晶5%。砂屑成份为方解石,次圆状,分选中等,直径1mm。鲕粒成份为方解石,多为负鲕。性硬且脆,贝壳状断口,滴酸起泡强烈,溶液较清澈。 (4)孔洞缝发育情况分析:根据本段次生矿物统计、钻时、井漏、油气显示情况,分析判断该

岩屑鉴定及描述方法

岩屑鉴定及描述方法 1、碎屑岩的描述方法 岩屑鉴定要有专人负责,现场鉴定除用肉眼观察外,须使用放大镜、双目镜、各种试齐及简易鉴定方法。鉴定过程中应剔去泥皮、掉块等假屑,目估各种岩屑百分含量变化,遵循逐包鉴定,上下对比,大套观察,分层描述的原则。岩性描述的内容包括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含油气性、化石、含有物、孔洞裂隙(缝)发育情况、次生变化等。要求定名准确,条理清楚,文字简练。 1.1 颜色描述 观察描述颜色时,要以干燥、新鲜面为准,要求采用“复合色”的描述方法(主要颜色在前,次要颜色在后)。不用实物类比描述方法,如砖红色、猪肝色等。要注意局部变化情况,如均不均匀,色斑及条带的分布规律等。 1.2 碎屑岩粒度分级及定名 1.2.1 粒级划分标准(见表1) 1.2.2 砂岩结构定名方法 a.优势粒级定名法:岩石中某个粒级的含量>50%,其它种粒级含量均<20%,则以>50%的那种粒级命名。 b.主、次粒级定名法:岩石中两种粒级的含量均<50%,又都≥35%,则分主次联合命名,次要粒级(量少者)放在前面,主要粒级(量多者)放在后面。c.不等粒砂岩的命名:岩石中有三种粒级相近,每个粒级含量都<50%,但都>20%,任何两种粒级的含量之和又<70%时,则称为不等粒砂岩。 d.砂、泥岩过渡型岩石分类定名(见表2) 1.2.3 砾岩和角砾岩的分类及命名 1.2.3.1 粒度分类 a.砾石含量≥50%者称砾岩;b.砾石含量在30-50%之间者称砂砾岩;c.砾石含量占10-30%为砾质砂(泥)岩;d.砾石含量≤10%为含砾砂(泥)岩1.2.3.2 圆度分类:砾石:圆状、次圆状砾石≥50%;角砾岩:次棱角状、棱角状砾石含量超过砾石总量的50% 1.2.3.3 成分分类:a.单成分砾(角砾)岩:成分单一,某成分砾石占75%以上,叫××砾(角砾)岩 b.复成分砾(角砾)岩:砾石成分复杂,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岩石成分组成,亦统称砾(角砾)岩 1.3 碎屑岩成分命名 现场鉴定除用肉眼观察外,须使用放大镜、双目镜、各种试齐及简易鉴定方法,对能够识别的矿物成分,岩石碎屑成分及指相矿物(如海绿石、菱铁矿、黄铁矿等)进行描述,并目估重要矿物的百分含量。对已收到的分析、鉴定成果,要反映到完井地质报告中去。 1.3.1 成分分类 a.按杂基信号分类。杂砂岩:杂基含量>15%。(净)砂岩:杂基含量<15%。b.按石英、长石、岩屑相对含量分类(见下图) Ⅰ.石英砂岩;Ⅱ.长石石英砂岩;Ⅲ.岩屑石英砂岩;Ⅳ.长石砂岩;Ⅴ.岩屑长石砂岩;Ⅵ.长石岩屑砂岩;Ⅶ.岩屑砂岩 石英单元Q:石英、燧石、石英岩,其它硅质岩岩屑等,反映成分熟度。 长石单元F:各种长石及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类的长石岩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气侯、风化作用、母岩性质及物源区。 岩屑单元R:各种火山岩、板岩、千枚岩、结晶片岩等变质岩、沉积岩及云母绿泥石等岩屑。F/R的比率既反映物质来源,又反映大地构造状况。 1.3.2 综合命名通式 颜色+含油气情况+构造+结构+成份。如灰白色油斑块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钻井地质中构造不参加定名,但需描述。 a.以某粒级含量砾石含量≥50%为基本名称。如:细粒石英砂岩;b.某填隙物含量25-50%,应参加定名。如:泥质细砂岩:c.特殊矿物:如海绿石、铜等,也应参加定名。如:含铜砂岩;d.岩屑砂岩中,某一种单一岩屑含量>75%时应将岩屑名称参加定名。如玄武岩质岩屑砂岩、安山岩质岩屑砂岩。e.当砾岩或砂岩由三种粒级组成,各粒级含量都>25%而<50%时,称不等粒砂(砾)岩。若一种粒级<25%,另两种粒级都>25%而<50%时,两种占优势的粒级参加定名,多者放后。如砂岩细砂级占35%,中砂级占20%,为砂级占45%,称细-粉砂岩。 1.4 磨圆及分选 1.4.1 颗粒形状:根据岩石颗粒磨蚀圆化程度划分为四级:a.棱角状:棱角明显;b.次棱角状:部分棱角明显;c.次圆状:部分磨圆良好;d.圆状:磨圆良好 1.4.2 颗粒分选程度分为三级:a.分选好:某一粒级含量>75%;b.分选中等:某一粒级含量为50%-75% ;c.分选差:两种以上粒级含量都<50% 1.5 胶结物、胶结类型及程度 1.5.1 胶结成分:常见的有泥质(粘土质)、灰质、白云质、铁质、硅质、石膏质等。一般可用简易试验鉴定。 1.5.2 胶结类型及程度:胶结类型可分为基底式、孔隙式、接触式及其过渡类型,大都需在显微镜下判定。现场可观察胶结程度,一般分为四级: a.松散:多为泥质胶结,且胶结物含量少,常呈散粒状。b.疏松:一般为泥质(粘土质),岩石容易捻碎。c.较疏松:胶结物含量较多,主要为泥质,有时少量灰质胶结,岩石用手可以捻碎成颗粒状,但较困难。d.致密:胶结物含量多,多为灰质、白云质、铁质或硅质胶结,岩石不能用手捻成颗粒。 1.6 泥质岩的描述方法 一般描述颜色、厚度、可塑性、造浆性、吸水性、硬度、结核、化石、有机质丰度分布特征、岩层倾角、接触关系、加酸反应等。泥质岩的物理性质如下:1.6.1 软硬程度:a.软:用指甲可刻动;b.较硬:用小刀可刻画;c.硬:用小刀用力才能刻画 1.6.2 可塑性:a.好:吸水后可揉成细条而不易断裂;b.中等:吸水后可揉成条而易断裂;c.差:吸水后不能揉成细条 1.6.3 断口:受外力敲击后发生的断裂面 a.平坦状:断面平坦,但不均匀,无一定方向;b.贝壳状:断面呈圆滑的曲面,有的还有同心圆纹,似贝壳的内膜;c.参差状:断面粗糙,参差不齐d.鱼鳞状:断面呈参差状断口,并可呈小片剥落;e.锯齿状:断口象锯齿 1.7层的组合分类名称 按两种以上不同岩性的单层厚度比来划分:单层厚度比为<2:1者称等候互层;2:1-5:1者称略等候互层;5:1-10:1者称不等候互层;>10:1者称夹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