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壳名词的立场建构与人际功能_姜峰

外壳名词的立场建构与人际功能_姜峰
外壳名词的立场建构与人际功能_姜峰

现代外语(双月刊)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Bimonthly)2016年8月

第39卷第4期August 2016Vol.39No.4

*本文为2014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学术语篇中话语立场与声音建构的研究”(14C048)和第七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学术语篇中立场名词的结构范式与劝谏功能——基于语料库的研究”(ZGWYJYJJ2014A53)的研究成果。

1.引言

“外壳名词”(Shell nouns )是语言学领域一个新兴的名词概念,由认知语言学家Hans?J?rg Schmid 提出,指“用于传递和表征命题信息”的一类抽象名词(2000:

13),如“the fact that the two rules are related ”句中的fact 。Schmid 采用“外壳”比喻其装裹和呈递信息的特性。此类名词大量存在于书面(尤其是学术)体裁中,因而获得众多语言学家关注,例如Halliday &Hasan 的“泛指名词”(1976)、Francis 的“回指名词”(1986)与“标记名词”(1994)、Ivani?的“载体名词”(1991)和Flowerdew 的“指示名词”(2003)等。虽然有学者(如Charles 2007;黑玉琴、黑玉芬2011)探讨过此类名词的评价功能,但是现有文献仍多集中在此类名词衔接语篇、传递信息的作用(Francis 1986,1994;Flowerdew 2003;娄宝翠2013),即关注其如何概括前述语篇或预示后续语篇的信息(Francis 1994)。少有研究系统考察此类名词建构立场、劝谏协商的功能。换句话说,对外壳名词的研究过多地强调其在语篇中的篇章功能,较少关注其人际功能。但是从语篇的社会互动观而言,篇章功能是以读者为中心、作者考虑并满足读者认知和理解需求的交互(interactive )过程,而人际功能则是以作者为中心、作者对命题信息和读者表达立场和评价的互动(interactional )过程(Thompson 2001;Hyland 2005)。可见,文献外壳名词的立场建构与人际功能*

香港大学姜峰

提要:“外壳名词”是一个新兴的名词概念,喻指传递和表征命题信息一类抽象名词(如fact 、claim 等)。以往文献集中描述这类名词的语篇衔接作用,但少有研究系统考察其立场表达的人际功能。本研究基于80篇学术论文语料库,从“本质、特征和关系”三个纬度,在学科话语共同体视域内探讨外壳名词的立场建构与人际功能。研究表明,人文学科作者较理工学科作者频繁使用外壳名词表达立场,其词汇和立场的选择体现出不同学科的劝谏规约和知识认知范式。外壳名词赋有的立场潜势和人际互动为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外壳名词、立场表达、人际功能、社会建构、学科差异

[中图分类号]H0?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05(2016)04?0470?13

姜峰外壳名词的立场建构与人际功能

对外壳名词立场建构和人际功能的研究不足,忽略了此类名词赋予作者表达立场、劝谏互动的机会与能动性。本研究基于4个学科80篇学术论文语料库,结合对外壳名词及其前置修饰语的功能分类,在学科话语共同体维度下探讨外壳名词的立场建构及人际表达功能。

名词常被视为抽象、客体化的信息实体(Halliday2003),更被认为是去人格化的“匿名温床(hotbed of pseudonymy)”(Bolinger1980)。本研究强调外壳名词的评价功能,语篇作者借以表达立场、与读者互动中劝谏论说,进而增强我们对名词资源评价功能的认识。另外,以往对立场和评价资源的研究常常只关注副词、转述动词和元话语等语言特征(Hyland2005;赵晓临2009;娄宝翠2013),忽略了立场的名词表达。正如Holmes所言:“我们往往忽略了名词结构赋有的认知评价潜能……从而致使学生没有习得这种立场资源”(1988:37),姜峰(2015)进一步发现中国学生在使用名词资源表达立场时语用能力偏弱。因此,本研究对立场表达的名词资源扩展也具有启示意义。此外,本研究在话语共同体和学科认知方式视域内考察外壳名词的立场建构与人际表达功能,突出立场表达的社会建构属性,即立场不仅是作者一个人的自我表达,同时还是一种社会建构,在话语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协商和认同过程中实现意义。

2.“外壳名词+补足语从句”结构与立场表达

根据Schmid,外壳名词高频出现在以下四个典型句式中:“外壳名词+补足语从句”、“外壳名词+系动词be+补足语从句”、“指示代词+外壳名词”和“指示代词+系动词be+外壳名词”(2000:21?23)。本研究以“外壳名词+补足语从句”结构为切入点考察外壳名词的立场表达功能,因为该结构在学术语篇中大量存在并且立场表达作用显著(Biber et al.1999;Charles2007)。在该结构中,外壳名词跟随“that从句”、“of doing”、“to do”或“介词+what/which等疑问词从句”形式的补足语从句,例如1:

(1)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2agree with the general view that inhibition depends on the need to resolve competition.(应用语言学)

(2)Collectivism makes the opposite mistake of making the individual fully heteronomous by locating the sovereign source not in the individual.(哲学)

(3)To reconfigure the cells,there is a special need to alter the foundations or modify the buildings.(电子工程学)

(4)One hypothesis to explain these results derives from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1本文对例句进行标注:加粗为外壳名词,下划线为外壳名词表达的内容,斜体为前修饰语,并以括号加注语料学科来源。

2016年现代外语第4期

geminiviruses establish successful infection within host plants.(生物学)该结构中,外壳名词内容不具体,它们需要在其后的补足语从句中实现“语义具体化(lexicalization)”(Winter1982)。如例(1)中,view含义不明确,我们不知道具体的“观点”是什么,从语篇加工角度来看,作者需要通过上下文为读者提供view的具体含义,即补足语信息“inhibition depends on the need to resolve competition”表示view的具体内容。与此同时,作者选用view而非fact或phenomenon,表明他认为该从句信息是一个主观看法,而不是既定的事实或是普遍的现象。Jaffe(2009:3)认为从诸多语义中做出的一个选择是特定立场的体现,即使它是一个中立的语义选项。由此可见,在实现语义具体化的过程中,外壳名词表达作者对补足语信息或者说对“外壳名词装裹和呈递的信息”(Schmid2000)的立场判定。再如例(2),mistake通过“of doing从句”获取具体内容,同时该词示意作者对“让人完全受制于异律”的否定态度。此外,从信息处理过程审看“外壳名词+补足语从句”结构,读者先接触外壳名词,然后再读取该名词所评价的内容,这样外壳名词建立作者态度立场的语用预设(程晓堂2003),从而在作者劝谏作用下使读者融入作者的立场与视角。如例(3)中,作者选用need而非issue或action 等其他词突显其认定补足语信息的紧迫和必要性,同时“外壳名词+补足语从句”结构在读者认知过程中预设作者的立场,助使读者认同作者的立场与视角,跟随作者的态度立场也认定“alter the foundations or modify thebuildings”是特别必要的。另一方面,由以上四例,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可以通过加载不同的前置修饰语,增强立场表达效果(黑玉琴、黑玉芬2011)。如例(4),作者不仅认为“how geminiviruses establish successful infection within host plants”是一种主观认识,而且将之归属为“我们的”,体现作者对这种认识理解的承担意愿。

此外,外壳名词立场建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名物化过程(Halliday& Matthiessen2004),即补足语从句的事件、动作或特征转换为名词化的事物。如例(1)中,事件“inhibition depends on the need to resolve competition”名物化为名词view。这种名物化的立场加载“使过程、特征和评价变为事物,或者说把本来的动态范畴变为静态范畴”(朱永生2006:87),使读者难以提出质疑(Halliday 2003)。另一方面,由于避去评价主体的人格化,这种名物化的评价体现极大的客观性,更适宜于学术写作(尤其是科技论文)的立场建构。科技论文常常突出一种“非主观介入风格”,“强调观点评价的客观性,使作者主观声音次属于纯粹的自然物界”(Hyland2001:216),因此外壳名词有助于学术作者构建一个看似客观的立场和评价,使作者的观点不易受到质疑。

综上,外壳名词为语篇作者提供丰富的立场建构潜能,通过选择不同的立场名词,表达对补足语内容的立场和评价。由于“外壳名词+补足语从句”的结构特点,作者可以强化其立场的语用预设,潜移默化地将读者带入自己的立场观点

本质

事物

事件

话语

认知

特征

品质

方式

状态

关系

因果、相似性等描述标明元文本的语言事件、过程或事态言语行为或表达认知观点或态度描述赞赏或批评的好或坏的品质事件发生或事物形成的方式认知、任务或动态情态判定描述因果、不同或相关

例子essay,report,paper change,process,evidence argument,claim,conclusion decision,idea,belief,doubt 例子advantage,difficulty,value time,method,way,extent possibility,choice,ability 例子reason,result,difference 中,从而与读者达成协同一致的人际关系,并在名物化过程中增强论说效果和劝谏力度。但是,立场选择和观点表达并非随意,而是受束于话语共同体的期望和认可,“体现共同的价值观和认知评判”(Thompson &Hunston 2000:6)。

故此,本文旨在探讨和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语篇作者通过外壳名词表达什么样的立场和评价?2)作者如何使用前置修饰语强化其立场表达?3)不同学科作者在话语共同体影响下的立场表达有什么不同?

2.语料和方法

本研究基于来自4个学科的80篇学术论文语料库(共约85万词符)对研究问题进行考察。学科分别为类属人文学科的应用语言学和哲学以及类属理工学科的生物学和电子工程学,每个学科在其权威期刊中随机选取2篇代表性论文2。语料文本经过TreeTagger 词性标注后运用AntConc 3.4进行基于“名词+补足语从句(that 从句、to do 、of doing 或介词+what/which 等疑问词从句)”结构的正则表达式检索。

根据Jiang &Hyland (2015)对外壳名词表达功能的分类(如表1),再通过MAXQDA 软件根据该功能分类人工标注索引到的外壳名词类别,然后进行频率和结构的统计与讨论。

如表1所示,Jiang &Hyland (2015)发现外壳名词或是标明事物(件)的本质、

2本研究以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评判其权威性。根据Thomson Reuters 的ISI Web of Knowledge 发布的期刊影响因子参数,选定每个学科的权威期刊。因版面所限,无法呈现期刊列表,读者可直接向作者本人索取。

表1

外壳名词的表达功能分类姜峰外壳名词的立场建构与人际功能

2016年现代外语第4期

或是描述事物(件)的特征、或是表达事物(件)之间的关系。当外壳名词标明事物(件)本质时,或是指当前语篇的元文本,例如essay、report或paper;或是事件和过程,例如change、process或evidence;或是言语表达,例如argument、claim或conclusion;或是认知和观点,例如decision、idea或doubt。当外壳名词评判事物(件)特征时,或者表达对事物(件)的赞赏或批评,例如advantage、difficulty或value;或者描述事件发生或事物形成的方式或情境,例如time、way和extent;或者在认知、任务或动态情态方面对事态进行判断,例如possibility、choice或ability。此外,有些情况下外壳名词表达事物(件)之间的因果、异同等关系,例如reason、result或difference。

表1的表达功能分类体现语篇作者通过选用不同的外壳名词表达其对补足语从句内容信息和知识世界的本质界定、特征评价或关系描述,表达作者的“认知”与“情感”立场(Biber&Finegan1989),即评判知识信息的来源、可靠性以及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评价。

此外,如上所述外壳名词的立场表达可以通过不同的前置修饰语得以增强。本研究根据Schmid(2000)对修饰语的分类(如表2),对索引行的外壳名词前置修饰语进行统计、比较和讨论,以考察语篇作者如何使用前置修饰语强化其立场表达。

类别描述类态度类归属类限制类衔接类

内容

描述事物的特征

表达积极或消极的态度

将外壳名词归于某一知识领域或

主体来源

扩大或缩小外壳名词含义

建立上下文衔接关系

例子

various,conclusive,common

best,useful,null,unrealistic,good

clinical,Kant s,Wikstrim(2006),our,

consumers’

rare,particular,whole,average

this,another,different,previous 表2外壳名词前置修饰语的内容分类

4.结果与讨论

4.1总体情况

本研究共发现2637例包含外壳名词的“名词+补足语从句”结构,平均每篇学术论文33例。在最多数情况下外壳名词用来界定事物(件)本质,作者较频繁地使用认知类外壳名词,表明更倾向于认定补足语从句信息是一种主观认知和观点,占其立场表达的24.9%。在描述特征时,外壳名词用以判别事物(件)的

确定性和必要性状态频率最高,占所有立场表达的22.3%。作者极少使用具体化的事物类外壳名词,也很少用外壳名词描述事物或事件之间的关系。详见表3。

类别本质事物事件话语认知特征品质状态方式关系共计项目总数

1281

10

429

186

656

1230

152

588

490

126

2637

每万词数目

15.0

0.1

5.0

2.2

7.7

14.4

1.8

6.9

5.8

1.5

31.0

占外壳名词总数比例(%)

48.6

0.4

16.3

7.1

24.9

46.6

5.8

22.3

18.6

4.8

100

表3外壳名词总体分布

如下表4所示,外壳名词表达的立场建构因学科不同而相异。总体而言,应用语言学和哲学的人文学科作者运用外壳名词表达立场的频率显著高于电子工程和生物学的理工学科作者:前者每万字46.6例,后者每万字8.0例(log Likelihood=31.75,p<0.001);或者说,几乎90%的外壳名词发生在以话语协商为主体的人文学科中。这类学科作者倾向采取立场,评价所谈论的内容和他人的主张(Hyland2000)。值得一提的是,人文学科中,本质和特征两类外壳名词分布大致相同,约各占总数的50%;理工学科中,使用外壳名词描述事物(件)特征频率最高的学科是电子工程学(占总数66.7%),使用外壳名词界定事物(件)本质最多的学科是生物学(占总数43.8%)。这或许与两个学科的知识认识论有关。电子工程学以研究实验对象的特征和应用为主,而生物学以微生物的本质和结构为研究对象。接下来,我们将按照本质、特征和关系类外壳名词逐一讨论研究结果。

4.2外壳名词表明事物(件)的本质

表3所示,在事物(件)本质类别中,事件和认知子类频率最高,但是表4反映出这两个子类在学科之间的分布不同。人文学科更多地使用认知类外壳名词表达对知识世界的认识,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五个认知类名词分别是belief、assumption、hypothesis、idea和notion;理工学科恰好相反,更倾向于将事件或过程

姜峰外壳名词的立场建构与人际功能

2016年现代外语第4期

每万字(百分比)应用语言学

哲学

电子工程学生物学

本质

事物

0.2

(0.7)

16.9

(51.4)

0.1

(0.2)

28.4

(48.8)

0.0(0.0)

2.7

(32.5)

0.0

(0.0)

3.3

(43.8)

事件

7.3

(22.4)

7.1

(12.2)

1.7

(20.2)

1.9

(25.0)

话语

1.9

(5.9)

5.0

(8.5)

0.0

(0.0)

0.2

(2.5)

认知

7.4

(22.5)

16.2

(27.8)

1.0

(12.3)

1.2

(15.6)

特征

品质

2.7

(8.2)

15.6

(47.6)

2.3

(3.9)

25.4

(43.8)

1.3

(15.8)

5.6

(66.7)

0.4

(5.6)

4.3

(56.2)

状态

6.7

(20.4)

13.3

(23.0)

1.6

(18.4)

2.1

(27.5)

方式

6.3

(19.1)

9.8

(16.9)

2.7

(32.5)

1.8

(23.1)

关系

0.3

(0.9)

4.3

(7.4)

0.1

(0.9)

0.0

(0.0)

总计

32.8

(100)

58.1

(100)

8.4

(100)

7.7

(100)表4外壳名词学科间分布

视为知识信息来源,较为频繁地使用fact evidence process attempt和observation 这五个事件类名词。例如:

(5)The beginning of a post on a paper presents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hypothesis that excessive hygiene early in life can result in allergies later in life.(应用语言学)(6)it is the belief that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data are correct that is expressed.(哲学)

(7)Figures11and12illustrate the process of expanding the network topologies for the merge and split topologies in the Expansion Method.(电子工程学)

(8)This provides some evidence that vegetative incompatibility systems may not prohibit anastomoses of non?self mycelium.(生物学)

学科作者的这种词汇选择和立场表达并非随意,而是体现了各自学科的价值观和认识论,反映不同学科在界定概念信息和世界知识方面的差异。根据Chafe&Nichols(1986),事件和认知分别与实证主义和思辩理性紧密关联,反映文理学科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获知方式。人文学科常常依靠认知理解和理论建

姜峰外壳名词的立场建构与人际功能

设,而理工学科则更大程度上从科学实验和实证数据中获取知识与信息(Becher &Trowler2001)。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在人文学科内应用语言学与哲学不同,较频繁地依靠事件类外壳名词建构立场和观点,如下两例,作者常常以案例或例证为基础阐述、证明观点。应用语言学者通过这种方式表达立场、构建知识,反映出该学科对实证性研究和实际应用研究的偏好(Gao et al.2001)。

(9)It is often the case that the target students have varying needs or their needs are not clearly identifiable...(应用语言学)

(10)There is some independent evidence that the higher proportion of women uttering polite phrases in the American corpora might be due to women overall using polite speech routines more often than men.(应用语言学)

4.3外壳名词描述事物(件)的特征

在描述事物(件)特征时,人文学科使用外壳名词频率明显多于理工学科,前者每万字21.0例,后者每万字4.8(LL=10.01,p<0.001)。这再次反映出学科之间在建立知识和论证解疑方面的差异。人文学科知识建立在作者对物质事件的立场、评价与阐释基础上,因而作者在与读者的互动中协商自己的观点。例如:

(11)There is the contrasting danger that if tasks are too easy,they will present no challenge,and are not likely to extend any other goals of restructuring,accuracy,or fluency in any effective way.(应用语言学)

(12)Even when the emphasis is on agreement,the possibility of breaking this agreement or departing from it is always presupposed.(哲学)

据此,本研究结果印证了以往文献的论述:由于人文学科研究路径交杂、讨论议题分散,产生不同结果的可能性更大,因此作者一般需要通过对某一领域不同思想的探讨以及对他人的假设或事件盖然性的评价或判断,搭建释义语境,取得读者对研究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体现出更为明显的评价和互动特点(Hyland 2004;Charles2007;黑玉琴、黑玉芬2011)。这里我们看到文科作者不仅如以往研究所述借用形容词、转述动词和元话语等语言资源,还通过名词形式表达他(她)们的情感和态度。

相对而言,理工学科作者一般都基于严谨的实验操作和缜密的科学观察,尽量降低主观对科学数据与实证发现的情感介入和态度评判(Becher&Trowler 2001;Hyland2005)。但是本研究中我们发现电子工程学异于其他学科,突出地使用time和period这两个外壳名词对事物(件)形成方式进行描述,如(13)、(14)二例。这可能与该学科的应用性研究属性相关。电子工程学论文旨在给行业或商业机构展示所研发电子模型的适用性,因此作者在阐述研究结果时要尽力保证模型工作时间条件的准确性。

2016年现代外语第4期

(13)The tardiness of each job is the amount of time that job is completed after its due date.(电子工程学)

(14)For1|rcs1|y,let us define yi=max{0,-N*j},which shows the deficiency in the period of processing job j.(电子工程学)

4.4外壳名词描述事物(件)之间的关系

哲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著多用外壳名词叙述事物(件)之间的关系(LL= 73.99,p<0.001),其中reason出现的频率最高,占所有关系类外壳名词52%。哲学问题发散非线性,观点和争论建立在哲学作者个人独特的阐释和推理之上,因此正如例(15)和例(16)所示,哲学作者擅于使用reason这一类外壳名词提示事物(件)之间关系,从而扩大话语讨论的空间(Martin&White2005),为自己的推断和言论做铺垫。

(15)Such attempts will always fail for the essential reason that an act of pure, unconditional forgiveness necessarily involves a moment of non?knowledge.(哲学)(16)As an extension of the PLA,I will argue that for the same reasons that normativity cannot be monopolized by individuals,it cannot be monopolized by communities either.(哲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学术作者通过选用不同的外壳名词表达其对所装裹和呈递信息的立场和评判,体现作者是如何界定知识信息、建立论点的。不同学科作者围绕着读者和目标共同体的期望和认知习惯,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立场、构建知识,在人际互动中让读者接受作者的立场评价,认为他们的立场和观点符合学科伦理,是有道理、有说服力的。因此,作者通过外壳名词的立场表达“不仅是个人的选择,而且还是话语共同体所共享的,蕴含着特定的文化模式”(Stubbs 2001),是作者与话语共同体成员协商过程中的一种社会建构。此外,外壳名词的前置修饰语也体现了其赋有的立场表达潜势及其社会建构的属性。

4.5外壳名词的前置修饰语

如表5所示,尽管理工学科使用外壳名词明显少于人文学科,但是它们在外壳名词前面加载修饰语的频率却高于人文学科,理工学科平均每100个外壳名词附有70.9个前置修饰语相比之下人文学科含有64.9个。理工学科这种前置修饰语的倾向受到科技语言的“雅式(Attic style)”结构影响,因为“绝大多数词汇以‘修饰语+事物+限定句’的名词结构形式出现”(Halliday2004:103)。因此理工学科作者倾向添加前置修饰语,不仅增加词汇信息的密度,而且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能够被学科专业读者熟悉和接受。以下情形在理工学科论文中很常见:(17)This is the first study to provide conclusive evidence that plants can make sucrose in the light without cytFBPase and also show wildtype growth characteristics.(生物学)

描述类态度类归属类限制类衔接类总计

应用语言学

8.2

1.2

15.2

3.6

2.1

30.3

哲学

8.6

3.3

15.9

2.9

3.9

34.6

电子工程学

8.9

2.9

17.7

3.8

2.0

35.3

生物学

5.6

2.8

17.4

4.9

4.9

35.6

总计

31.3

10.2

66.2

15.2

12.9

135.8表5外壳名词的前置修饰语分布(每100个外壳名词)

(18)The new wireless channel model…creates a new division of labor of modeling tasks in which errors,obstacles and distance?based…rather than in the PHY layer.(电子工程学)

归属类前置修饰语使用最为频繁,平均每100个外壳名词附有66.2个归属修饰语。尽管人文学科和理工学科作者使用归属类前置修饰语在频率上没有明显差异,但是他们却呈现不同的形式。理工学科作者常常把外壳名词归于某一特定的知识领域,而人文学科作者往往将外壳名词归于某一主体来源,且常使用引用形式的归属修饰语。试比较下例两例:

(19)Model's efficiency and metaheuristics'capability to solve the problem studied here are investigated on two computational evaluations including small?and large?sized instances.(电子工程学)

(20)Moreover,Scheve and Slaughter's(2001)belief that citizens tend to weigh adverse labour market impacts of globalization heavily,and tend to be more supportive of liberalization when adequate compensation of affected groups is in place,complement our own results.(哲学)

由于理工学科的研究焦点聚集且知识体系呈线性递增模式(Becher& Trowler2001),新的科学发现是通过促进既有的知识技术,体现与学科的相关性从而获得业界的认可(Hyland2004)。此外,理工学科研究面向十分集中的读者群,因此突出与特定知识领域的归属与关联有助于他们的立场和知识表达更容易被读者认可和接受。相比之下,人文学科读者群知识背景通常比较分散,引经据典有助于作者推介观点并增强论说效果,从而帮助其获得最大程度的读者认可。

外壳名词的立场表达功能通过前置修饰语得到加强,作者不仅仅把外壳名词的立场表达和知识建构归属于某一领域或来源(Charles2007;黑玉琴、黑玉芬

姜峰外壳名词的立场建构与人际功能

2016年现代外语第4期

2011),而且也添加描述类、态度类、限制类和衔接类的修饰语。如下几例所示。尽管本研究没有发现人文学科和理工学科在以上四个类别的修饰语的使用上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它们反映出人文学科和理工学科作者都有目的地运用这些资源增强语篇的连贯性和劝谏力,使文章能够更好地被读者接受和认可,在与读者互动中建立观点、表达自我。

(21)There is a natural and systematic way of embedding degrees of freedom into the system one by one(or all in one go).(电子工程学)

(22)It is to highlight the important point that the regulation of heroin,both in its history and its present,is connected with the regulation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哲学)

(23)Reasons are given for this which relate to the‘patient?centred’notion of allowing the patient/parent to tell their story without interruption.(应用语言学)(24)Our finding is supported by previous reports that local delivery of TLR ligands does not result in measurable production of type I IFN.(生物学)

5.结语

本研究以“外壳名词+补足语从句”结构为研究切入点,表明外壳名词赋有丰富的立场建构与人际表达功能,学术作者选用不同的外壳名词,表达对物质信息和知识世界的特定立场和评判。外壳名词不仅使作者立场看似静态客观化,而且通过加载语用预设,使读者融入作者的立场与视角,促使作者与读者之间达成理解共识,建立协同一致的人际关系。因此外壳名词不仅如以往研究所述,发挥篇章功能,体现作者满足读者理解需要的语篇衔接过程;更重要地它同时赋予作者丰富的表达自我、劝谏说辞的立场资源和互动手段。

本研究发现,不同学科的作者围绕学科共同体的劝谏规约和知识认知范式,选用特定的外壳名词表达立场、建构知识。人文学科常常依靠认知理解和理论建构,因此倾向于利用认知类外壳名词,而理工学科则更大程度上从科学实验和实证证据中获取知识与信息,从而更多地选择事件类外壳名词。此外,不同领域的作者也根据对各自学科读者群的认识,加载不同的前置词修饰和界定外壳名词,使他们的立场和观点更容易被目标读者接受。可见,立场表达并不是作者一个人的自我呈现,而是在目标读者和话语共同体的期望规约内实现意义协商与人际互动。

就写作教学而言,我们应将外壳名词的立场建构潜能展现给学生,丰富学生的立场表达资源和手段,在大量的语言输入和功能讲解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说辞劝谏意识。我们还应该强调立场表达的社会建构属性,提高学生的目标读者意识,在立场表达和论点劝谏时考虑目标读者和话语共同体的说辞期望与学科

姜峰外壳名词的立场建构与人际功能

文化。

本研究仅考察“外壳名词+补足语从句”这一种结构,但是“外壳名词与其内容共同发生”还包括其他构式(Schmid2000),例如“指示代词+外壳名词”(如this fact),有待今后研究讨论这些结构在人际功能、学科和体裁方面的差异。

参考文献

Becher,T.&P.Trowler.2001.Academic Tribes and Territories:Intellectual Enquiry and the Culture of Disciplines[M].Buckingham:SRHE&Open University Press.

Biber,D.&E.Finegan.1989.Styles of stance in English:Lexical and grammatical marking of evidentiality and affect[J].Text9(1):93?124.

Biber,D.,S.Johansson,G.Leech,S.Conrad&E.Finegan.1999.Longman Grammar of Written and Spoken English[M].Harlow:Longman.

Bolinger,https://www.360docs.net/doc/533253484.html,nguage:The Loaded Weapon[M].London:Longman.

Chafe,W.&J.Nichols.1986.Evidentiality:The Linguistic Coding of Epistemology[M].Norwood: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Charles,M.2007.Argument or evidence?Disciplinary variation in the use of the noun that pattern in stance construction[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6(2):203?218.

Francis,G.1986.Anaphoric Nouns[M].Birmingham: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Francis,https://www.360docs.net/doc/533253484.html,belling discourse:An aspect of nominal?group lexical cohesion[A].In M.

Coulthard(ed.).Advances in Written Text Analysis[C].London:Routledge.83?101. Flowerdew,J.2003.Signalling nouns in discourse[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2(4):329?346. Gao,Y.,L.Li&J.Lü.2001.Trends in research methods in applied linguistics:China and the West [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1):1?14.

Halliday,M.A.K.2003.Grammar,society and the noun[A].In M.A.K.Halliday&J.Webster (eds.).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C].London:Continuum,50?73.

Halliday,M.A.K.2004.The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The framing of the English clause[A].In M.A.K.Halliday&J.Webster(eds.).The Language of Science[C].

London:Continuum.102?134.

Halliday,M.A.K.&R.Hasan.1976.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Halliday,M.A.K.&C.M.Matthiessen.2004.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Arnold.

Holmes,J.1988.Doubt and certainty in ESL textbooks[J].Applied Linguistics9(1):21?44. Hyland,K.2000.Disciplinary Discourses: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Harlow: Longman.

Hyland,K.2001.Humble servants of the discipline?Self?mention in research article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3):207?226.

Hyland,K.2005.Metadiscourse:Exploring Interaction in Writing[M].London:Continuum.

Ivani?,R.1991.Nouns in search of a context:A study of nouns with both open?and closed?system characteristics[J].IRAL29(2):93?114.

Jaffe, A.2009.Introduction:The sociolinguistics of stance[A].In A.Jaffe(ed.).Stance: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s[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3?28.

Jiang,F.&K.Hyland.2015.“The fact that”:Stance nouns in disciplinary writing[J].Discourse Studies17(5):529?550.

Martin,J.R.&P.R.R.White.2005.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Schmid,H.?J.2000.English Abstract Nouns as Conceptual Shells:From Corpus to Cognition[M].

Berlin:Walter de Gruyter.

Stubbs,M.2001.Words and Phrases:Corpus Studies of Lexical Semantics[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Thompson,G.2001.Interaction in academic writing:Learning to argue with the reader[J].Applied Linguistics22(1):58?78.

Thompson,G.&S.Hunston.2000.Evaluation:An introduction[A].In S.Hunston&G.Thompson (eds).Evaluation 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C].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27.

Winter,E.O.1982.Towards a Contextual Grammar of English:The Clause and Its Place in the Definition of Sentence[M].London:George Allen&Unwin.

程晓堂,2003.名词化与语用预设[J]。外语研究(3):19?23。

黑玉琴、黑玉芬,2011,抽象名词在英语学术语篇中的评价功能[J]。外语教学(1):37?41。

姜峰,2015,中美学生论说文的立场名词表达——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5):8?14。

娄宝翠,2013,基于语料库的研究生学术英语语篇中外壳名词使用分析[J]。外语教学(3):46?49。

赵晓临,2009,中国英语学习者中介语中的立场副词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5):54?59。

朱永生,2006,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2):83?90。

收稿日期:2015?04?24;作者修改稿,2015?07?21;本刊修订,2016?06?18

通讯地址:香港薄扶林道香港大学逸夫教学楼650室

society and culture.It is a theory about experience,society and culture.Different from scholars on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studies,our perspective on culture is one of linguistics.And different from mainstream linguistics,our perspective on language is one of society,or more exactly,of social semiotics.

Key words: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grammar as culture;anthropology

Stance construction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of shell nouns,p.470.JIANG Feng(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ll noun”is an emerging concept of nouns,metaphorically referring to a type of abstract nouns which carry and represent propositional information,such as fact,claim etc.Previous studies have principally been concerned with these nouns as discourse?organizing devices,paying little atten?tion to their stance?taking affordances and interpersonal functions.Based on a corpus of80research articles across four disciplines,this study seeks to fill this gap by exploring how shell nouns set up stance construction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long discourse community in the disciplines.In do?ing so,a function?based classification of shell nouns is established with reference to entity,attribute and relation.It is found that though widely used to express author comment and evaluation,such nouns exhibit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n the way of knowledge building across different disciplines. The rhetorical and stance?taking functions of shell nouns provide implications for the teaching of aca?demic writing.

Key words:shell noun;stance expression;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ocial construction; disciplinary variation

Radical MP merge and Chinese locative PP structures,p.483.BI Luosha(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There are several variants of sentences containing the locative PP of“zai NP L”in Chinese,for which quite a number of descriptive accounts are available out there in the literature.However,these accounts seriously lack the explanatory power from a syntactic computational system.The present study tries to propose a Merge process of those locative PPs based on the thesis of“Radical Merge”, offering their licensing conditions,merge order and hierarchy in the sentences predicated by“direc?tional?end”verbs and“event?location”verbs,attempting to explore the favorability of“Radical Merge”related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over“Mild Merge”,and inviting more insightful discussions about Chinese issues on Radical MP Merge.

Key words:locative PP;directional?end;event?location;Radical Merge;MP

Immediate effects of Binding Principle A on complex reflexive processing in Chinese,p.495. QIAN Jingj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WU Fuyun(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Existing work on English has shown that Binding Principle A(BT?A)plays a role at an initial stage of reflexive processing,but it is less clear whether and when anaphor resolution can be affected by non?syntactic factors such as https://www.360docs.net/doc/533253484.html,ing self?paced reading paradigm,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real?time processing of Chinese complex reflexives ta?ziji,a topic rarely touched by previous work.We manipulated structural accessibility of possible antecedents(accessible vs. inaccessible)and gender match between reflexives and antecedents(match vs.mismatch).Results show that the early stage of processing was strictly guided by BT?A,and that the interference effects

第五章与谐的人际关系

第五章和谐的人际关系 进入高校后,新生大都有强烈的人际交往的欲望,但因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和人际交往经验,或因性格内向或对人际交往的认知有偏差等原因,有一部分学生又常常感到人际交往很困难,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主要存在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善交往、不懂交往几种情况。那么,你了解你的人际关系吗?你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吗?又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克服嫉妒与虚荣心?如何处理与宿舍同学的关系?你的人际魅力在哪里?等等。不妨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一章的学习。 第一节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其交往特点 一、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人际关系是在人际交往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心理关系,它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实现的根本前提和基础,也是人际关系形成的途径;而人际关系则是人际交往的表现和结果。两者的区别是人际交往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接触的过程,以及行为方式的程度等;人际关系侧重于在交往基础上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和结果。从时间上看,人际交往在前,人际关系在后,人际交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人际关系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认知是人际关系的前提,人与人的交往首先是从感知、识别、理解开始的,彼此之间不相认识、毫无所知,就不可能建立人际关系。动机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人与人的交往总是缘于某种需要、愿望或诱因。无缘无故,彼此没有需要是不可能建立起真正人际关系的。情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如满意或不满意、喜爱或厌恶等,人们正是根据自身情感体验不断调整人际关系。态度在人际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在交往中无时无刻不觉察到别人的态度,也无时无刻不对别人表现出某种态度。态度如何直接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和发展。行为是人际关系的交往手段,在人际关系中,不论是认知因素、动机因素,还是情感因素、态度因素,都要通过行为即言谈举止、表情姿势等外部动作表现出来。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及行为等心理因素的不同组合、相互作用,形成人际关系不同的思想基础、动机特征、感情色彩、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从而表现出入际关系的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 1.低层次、低水平人际关系——建立在个人需求、好恶、爱恨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其思想基础薄弱,显示出脆弱、肤浅、表面、波动等特征。 2.中等层次、一般水平的人际关系——建立在共同的社会目标和一定行为规范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其思想基础比较牢固,显示出团结合作、友爱互助及比较稳定持久的特征。 3.高层次、高水平的人际关系——建立在对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的认识基础上,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志向,动机高尚、行为规范并能根据社会的客观需要加以理性调节。这种人际关系稳定、持久,能经受各种严峻考验,是我们所需要建立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二、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1.交往与个性发展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与其照看者之间通过积极的交往形成的稳定的亲密关系,是其心理乃至身体正常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与此同时,如果儿童缺乏与成人的正常交往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不仅性格发展会出现问题,连智力也会出现明显障碍。交往是个性发展与人格健全的必经之路。个体只有通过与其他个体发生联系,只有可能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与文化,才能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离开社会的交往环境,离开与他人的合作,个体是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狼孩由于失去了与他人交往的最佳时期,失去了其作为“人”的成长的环境,因而即使后来被发现后,也已经很难成为一个正常的“人”了。“物以类聚,

人际沟通重点习题

人际沟通重点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小题,每题1分) 二、1、介绍绍礼仪主要有( A )两大类。 A.自我介绍与他人介绍 B.介绍与个人介绍 C.自我介绍与集体介绍 D.无法确定 三、 2.下列不属于人际关系因素的是(C )。 A.空间距离 B.个性品质 C.富贵贫贱 D.交往频率 3.作为一名合格护士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是( C ) A.渊博的护理知识 B.娴熟的实践技能 C.他人沟通能力 D.良好素质俊丽外表 4.某女仔会议发言后感到“我都不知道自己讲了些什么”这是由于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所致,以上事实属于是人际沟通过程中的哪些部分出错( A ) A.信息策划B.信息编码 C.信息输出 D.信息解码 5.癌症病人晚期情绪低而护士安慰说:“没问题,你的病一定能治好。”使病人和家属感到她的不负责任,这是哪方面出了问题( D ) A.隐秘性 B.背景 C.理解能力 D.沟通方式不当 3. 6.以下不是口语技巧的是( C ) A.寒暄 B.赞扬 C.礼貌 D.幽默 4. 7.电话沟通应注意哪些问题(D ) A.随声应答 B.用语礼貌 C.调节情绪 D.以上都是 8.下列(1)第一印象(2)刻板印象(3)良好品质;属于理论的认识效应的有( A ) A.(1)(2) B.(1)(3) C.(2)(3) D.(1)(2)(3) 9.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是( B ) A.包容.控制.心理 B.包容.控制.情感 C.情绪.状态.包容 D.亲情.友情.爱情 10.顺利进行交谈的最佳途径是( D ) A.树立自信心,客服胆怯害羞心理 B.用真诚和尊重的态度,创造良好的谈话氛围 C.寻找双方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双方的积极性 D.使用日常生活的“平常话”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 A.人际沟通随时都会发生 B.人际沟通双向互动的反馈和理解 C.人际沟通都是面对面 D.人际沟通受情境的制约 12.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D ) A.仪表 B.交往频率 C.个性品质 D.以上都是 13.( B )是为了帮助人,警醒人而指出对方的缺点和错误 A.赞美 B.批评 C.拒绝 D.劝慰 14.被人们称为第一印象的是( C ) A.刻板印象 B.近因效应 C.首因效应 D.先礼效应 15.确定沟通是否有效的环节是( C ) A.信息发出者 B.信息接收者 C.反馈 D.信息 16.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台》属于( A ) A.语言沟通 B.单向沟通 C.正式沟通有意沟通 17.“由此及彼”,“爱屋及乌”是认知效应中的(A) A.晕轮效应 B.免疫效应 C.近因效应 D.首因效应 18.护士工作者应该增强法律意识,学习相关的法律,这是护理人际沟通的发展趋

人际关系学模拟试题和答案

《人际关系学》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1分,共2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序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们认为人际关系的实质是 ( ) A.利益 B.财富 C.心理 D.沟通 2.人际关系的历史性特点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什么的变化所决定的。 ( ) A. 分配关系 B. 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经济关系 3.马克思对人际交往的论述,是宏观考察,它是关于人际交往的 ( ) A.一般理论 B.个别理论 C.绝对理论 D.相对理论 4. 人际关系学说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学者 ( ) A. 罗特利斯伯格 B. 马斯洛 C. 伯恩内 D. 梅奥 5.马斯洛学说的理论基石是 ( ) A. 动机理论 B.角色理论 C.格式塔理论 D.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6. 人际关系认识平衡理论起源于 ( ) A. 角色理论 B.格式塔理论 C.动机理论 D.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7.人类的起源和人际关系的产生在时间上具有 ( ) A.异步性 B.同步性 C.前后性 D.伴随性 8. 人类的第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是() A.同族部落 B.同族群体 C. 血缘群体 D. 血缘家庭 9. 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A. 依附关系 B. 雇佣关系 C. 宗法关系 D. 金钱关系 10.人际交往的心理动力因素是心理因素中的() A.中级层次 B.最高层次C.初级层次D.低级层次 11. 以人的自由平等为基础的交往形式,即人际交往的最高形式是() A.原始型交往 B.规范型交往 C.本能型交往 D.原则型交往 12.希望与别人建立和维持关系的需要就是() A.包容的需要 B.控制的需要 C.情感的需要 D. 依附的需要 13.礼貌原则的核心是() A.尊重他人 B.了解他人 C.理解他人 D.关心他人 14. 人道原则源于人道主义的() A.人性原则 B.人本原则 C.伦理原则 D.处事原则 15.利用“将自己的现实与自己的未来目标相比”的方法来认识自己时,应当尽力避免出现什么倾向。 () A.自我肯定 B.自我否定 C.自我欣赏 D.自我悦纳 16. 交际学家约瑟夫·鲁夫特和哈林顿·英翰姆将有关自我并影响到传播的信息分为四种,比喻为四种窗格。将其 中的开放区域或公开自我比喻为() A.透明的窗格 B.不透明窗格 C.隐蔽的窗格 D.未知的窗格 17. 相互悦纳是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而影响相互悦纳的因素主要是 () A.交往的环境 B.交往的手段C.交往的技巧D.交往者的自我形象 18《礼记·中庸》所说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表达了以下哪个词语的基本含义。 () A.内省 B.慎独 C.修养 D.拘泥 19.一个人在谈话时过多地使用什么语态,表明该人敢想敢为,不怕困难,甚至不怕冒险。 () A.过去时态 B.现在时态 C.被动语态 D.主动语态 20. 以下哪能一种不属于直系亲属()

"倾听"的5个层次(1)

沟通中"倾听"的5个层次 人际关系专家认为,要想成为一名高效率的倾听者,首先要认识自己的倾听行为。按照影响倾听效率的行为特征,倾听可以分为5个层次。一个人从第一层次成为第五层次倾听者的过程,就是其倾听能力、沟通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沟通中"倾听"的5个层次: 第一层次:心不在焉地听 这个层次的倾听者主要具有如下特征:心不在焉,几乎不注意说话者所说的话,心里盘算或考虑着其他毫无关联或关联不大的事情,或心里只是想着如何辩驳对方。这种倾听者真正感兴趣的不是听,而是说,他们虽然表面上在听,心里

却迫不及待地想要说话。这种层次上的倾听,往往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倾听方式。 第二层次:被动消极地听 这个层次的倾听者只是被动消极地听说话者所说的内容,常常忽视或错过说话者通过表情、眼神等肢体语言所表达的意思。这种层次上的倾听常常导致倾听者出现误解或错误的反馈,从而失去进一步交流的机会。另外,这个层次的倾听者经常通过点头示意来表示自己正在倾听,这往往会导致说话者误以为自己所说的话完全被听懂了。 第三层次:选择性地听 这个层次的倾听者确实在倾听对方说话,也能够了解对方,但他们往往过分沉迷于自己喜欢的话题,只留心倾听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不合自己口味或与自己意思相左的内容一概过滤掉。 第四层次:主动积极地听 这个层次的倾听者主要具有如下特征:主动积极地倾听对方所说的每一句话,很专心地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这种层次上的倾听虽然能激发对方的注意,但是很难引起对方的心理共鸣。 第五层次:运用同理心听 这个层次的倾听不是一般的倾听,而是用心去倾听。这个层次的倾听者主要具有如下特征:善于在说话者的信息中

人际关系名词解释

第一章人际关系学概述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社会科学。 系统性原则:是借助系统论的观点来研究人际关系学。系统是指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 或者说系统是某一客观事物的一种结构组成模式。 文献法: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等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 地了解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实验法:是通过有目的地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和研究被试对象的活动情况和变化情况社会调查法:是通过直接向被调查对象提问而获取信息的方法。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社会测量法:是通过制定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加以测量的方法。 统计法:是对经由研究者调查、访问、测量而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 第一手文献:是研究者通过自己的访问、调查、记录等直接收集获取的资料。 第二手文献:是研究者通过查阅他人的文字等资料、研究成果、间接获取的资料。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 人际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马克思认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 人群关系理论:也称为人际关系学说,它是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美国逐渐形成,在40至50年代达到兴盛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等。 安全的需要:是防御自然灾害、防止偷盗掠夺、摆脱瘟疫病痛等保护身体免受危害的需要以及失去威 胁,获得必要的福利,生活环境稳定等需要。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与他尊,这种需要实际上是多种需要的集中表现,既包括渴望自由与独立、获得知识与能力,从而感到自信与自豪的需要;又包括对权利、地位、荣誉的向往和追求。实现自尊和获得 他尊的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一个人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对自己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具有 满意”感。 角色扮演:是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 为。 角色期望:是指社会、团体或他人对角色扮演者行为的期待或要求,是个人行为的动机。 角色实现:是在角色扮演和角色期望的基础上实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戏剧交往理论:是人际关系理论中一种颇有特色和影响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欧 文戈夫曼。 剧班:是两个以上的表现者共同组成的表演单位,正常的剧班在观众面前应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成 员必须合作配合,一致行为,以维护剧班的印象。 人际交换理论:主要采用了经济交易理论和强化心理学原理,把人际交往看作是一种商品交换过程, 用以解释人际吸收行为的产生和持续有赖于相互满足、相互强化。 第三章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宗法关系: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建立的按家族血统远近区分亲疏贵践的等级关系。 先决条件:指对于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普遍促进作用的决定性条件,有的学者称其为动力系统, 包括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任何人际关系的形成或确立都是社会内部这三种生产相互作用和协 同发展的结果。 具体条件:是指对于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直接影响的条件。任何具体人际关系的形成或确立,都需要具有人与人的相互接触,都需要对于接触的人加以选择,在选择交往对象的过程中相互近似、相互补充、相互悦纳能够产生较强的人际吸引力,成为结交关系的基本条件。 悦纳:即喜欢,相互悦纳即是相互喜欢。人们总是喜欢那些能够给自己带来愉快感受的人。 时间条件:对于发展人际关系来说需要经历的过程,人际关系的发展具有正负方向的区别,正向发展就是逐步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这需要在相互接触的基础之上经历注意、吸引、适应、融合、依附五个阶

05622临床心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章 一、选择 1、作为科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临床心理学开端于() A20世纪中叶B19世界中叶C19世纪末D20世纪初 2、中国临床和心理咨询师的培养分为两种水平,这两种水平是() A学士和硕士B学士和博士C专科和本科D硕士和博士 二、判断 1、心理治疗的近代史起源于的心理分析(×) 2、一般认为,现代的心理测验是从19世纪开始的(√) 三、填空 1、… 2、作为临床心理学的三大基础学科是、、。 3、年,witmer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间心理诊所,并首先应用临床心理学这个术语,标志着临床心理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四、名词解释 1、临床心理学 2、心理师 3、行为医学 三、基础心理学科、生物学科、社会科学;1896 四、1、临床心理学被看作即提供心理学知识,也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和促进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之一,它更加偏重于个体和群体的心理问题的科学研究和严重心理障碍的治疗。 2、心里师指系统学习过临床或咨询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实践督导,正在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且达到本标准关于心理师的有关注册条件要求,并在中国心理学会有效注册的专业人士。 3、行为医学是涉及(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科学同生物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开发与整合,以及将这些被整合了的知识和技术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多学科交叉领域。 二章 一、… 二、选择

1、就因果关系推论的效度而言,() A准实验研究高于前实验研究,而真实验研究又高于准实验研究 B前实验研究高于准实验研究,而准实验研究又高于真实验研究 C准实验研究高于前实验研究,而前实验研究又高于真实验研究 D前实验研究高于准实验研究,而准实验研究又高于真实验研究 2、下面几项中哪一项不属于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A检验变量之间关系B对行为进行描述C估计总体参数D探讨心理咨询技巧 二、判断 1、流行病学研究从群体的角度探寻疾病和健康现象,探索从健康变为疾病的影响因素和同疾病转归有关的因素(√) 2、- 3、在临床心理学实验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采用准实验设计(×) 4、实验法最适用来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5、在临床心理学研究中,训练有素的研究者可以直接观察到在受试者内心的心理活动(×) 三、填空 1、研究设计的四种基本形式是、、和。 2、临床心理学中常用的真实验设计有、和。 四、名词解释 1、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2、描述研究 3、操控研究策略 4、[ 5、前实验设计 6、准实验设计 7、真实验设计 8、模拟实验研究 9、流行病学研究 10、发病率 11、患病率 12、临床显著性

人际沟通名词解释

人际沟通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沟通:指将某一信息(或意思)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作出相应反应效果的过程,即信息交流。 ★沟通能力:沟通者所具备的能胜任沟通工作的优良主观条件。 ★直接沟通:运用人类自身固有的手段,无需沟通媒介的人际交流,如谈心活动; ★间接沟通:具有媒介的人际交流活动。如语言文字、信件、电话、邮件等。 ★正式沟通:指在组织系统内,依据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非正式沟通:指沟通对象、时间及内容等各方面,未经计划和难以辨别的信息交流;★地位:某人在某一层次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角色:指对于居于某种位置的人(不管是谁)所被期望表现的某类行为人; ★生产关系与人际关系:1、生产关系: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2、人际关系: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相互之间各种心理形态的关系;3、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最高层次,以利益为基础;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最低层次,以感情心理为基础。 ★人际关系的理解:1、社会学:是人们的直接交往关系;2、社会心理学: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关系,表示心理距离的远近;3、行为学: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体现人们社会交往和联系的状况。 ★行为:是指言语、举止、作风、表情、手势等一切表现个性的外部动作,它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沟通手段。 ★人际沟通: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传递信息的互动过程。 ★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人际冲突:两个及以上互相依赖的个体之间因精神与物质等方面的差异,而引起的斗争。★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进行人际沟通的过程; ★言语行为:是沟通过程中运用语言来表达情意的活动; ★非语言沟通:指以语言刺激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具有信息价值的刺激;就是通过身体运动、面部表情、空间、声音、触觉、味觉、嗅觉、环境等因素产生的交流信息。 ★标记语言:手势、代号等代替文字语言的标记系统; ★行动语言:能够显示或泄漏动作信息的身体运动; ★物体语言:有意无意摆设的物体形态准确表达某种意义; ★人体语:用人体发送出的非语言信息符号。 ★时间语:用时间表达出的信息符号; ★表情:人们表现在面部的思想感情 ★空间语言:人类利用空间来表达思想信息的社会语言; 1

2017年10月03291《人际关系学》真题及答案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人际关系学试卷 (课程代码03291)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 ?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 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 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 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3.属于狭义上的社会制度是 A .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C .考勤制度、学习制度 D 4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比较有心计,为了权利和 地位,可以“无爱娶妻”,或“顺我者 昌,逆我者亡”的情形,属于组织行为学家史布兰格价值观分类中的 A.理性价值观 B .政治性价值观 .经济性价值观 D .社会性价值观 1950年,通过研究得出“交往的频率与距离的远近成正比例关系”结论的学者是 .美国人类学教授爱德华?T ?霍尔 B .瑞士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 D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贾斯汀格 6.地理学派的创始人法国的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生活在寒冷气候的人性格 刚强、勇敢,有很强的自信心,优越感强,不太多疑,不善于耍政治手腕,并且也不狡猾, 而且总像年轻人一样勇往直前。 而生活在炎热气候的人, 对一切事物冷淡……等。 这段话描 述的是 A B C D 7. 在人际交往中,动机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 一个人在谈话时过多地使用什么语态, 险? A C 2 . A C O 表明该人敢想敢为,不怕困难,甚至不怕冒 .现在时态 .主动语态 的提出者是 B .过去时态 B .被动语态 D “共同经验区理论 .传播学家W ?宜韦伯 ?传播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 ?传播学家阿特休尔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经济制度、政治制度 .教育制度、家庭制度 C 5 . A C .共同的自然环境威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优美的自然环境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自然环境影响人际行为模式 .空间距离远近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人际沟通的层次与特征

人际沟通得层次与特征 人际沟通得层次 按沟通信息分提出沟通有五个层次,随着相互信任程度得增加,层次逐渐升高,沟通得信息也逐渐增加。 一般性交谈:就是指一般性社交应酬得开始语,属于沟通中得最低层次。如“您好”之类得寒暄、应酬式语言,这种交谈式有利于短时间内打开局面与帮助建立关系,因为一般性交谈不需要深入思考也无需担心说错话,能够让人有“安全感”。但就是护患之间如果长期停留在这个沟通层次上,将不利于引导患者说出有意义得话题。 陈述事实:就是指不参与个人意见,不牵涉人与人之间得关系,报告客观事实得沟通,在沟通双方还未建立信任感时,交谈多采用陈述事实得方式,防止产生误解或引起麻烦,护士运用这种沟通方式有利于了解患者得情况,但应注意,在此层次上得沟通主要就是让患者陈述,护士最好不要用语言或非语言性行为影响患者得行为。 交换瞧法:就是指沟通双方已经建立了一定得信任,可以彼此谈论瞧法,交流意见得沟通,在此层次上,双方容易引起共鸣,获得认可或产生同情感。作为帮助者得护士,在沟通时应注意不要流露嘲笑得表情,以免影响患者得信任与继续提出自己得瞧法与意见,从而又退回到沟通得第二层次。 交流感情:就是指沟通双方彼此无戒心,有了安全感时进行得沟通。在此层次上,沟通双方愿意说出自己得想法与对各种事件得反应,尊重彼此间得感情与分享感觉。为了给患者创造这样一个适合得感情环境,护士应做到坦率、真诚、热情并正确理解患者,帮助患者建立信任与安全感。 沟通高峰:就是一种短暂得、完全一致得、高度与谐得感觉。这种感觉偶尔产生在第四层次得沟通时,就是沟通双方分享感觉程度得最高层次,也就是沟通交流希望达到得理想境界。 由上面五种沟通层次可以瞧出,沟通层次得主要区别就是每个人希望与她人分享自己真实感觉得程度。

《人际沟通》期末复习资料

《人际沟通》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项目中不属于建立良好护理人际关系策略的是 A..主动交往B.帮助他人C.交往者自身素质D.肯定对方自我价值答案:C 2.、关于人际沟通的类型说法错误的是 A.演说属于口头语言沟通的一种形式 B.阅读护理文件属于非语言沟通的一种形式 C.按沟通渠道有无组织系统,人际沟通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D.无意沟通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 答案:B 3、关于角色的说法错误的是 A.角色指个人或群体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期望的模式化行为 B.角色之间可以相互依存,也可以独立存在 C.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地点可以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 D.角色行为是由个体完成的 答案:B 4、“无商不奸”这句成语反映的认知效应属于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刻板印象D.免疫效应 答案:C 5、不属于影响护士与病人亲属关系因素的是 A.角色理解欠缺B.经济压力过重C.权益差异D.角色责任模糊 答案:C 6、医护关系模式类型正确的是 A.主动-被动型B.指导-合作型C.共同参与型D.并列-互补型 答案:D 7、下列项目中符合护患关系独特性质的是 A.具有双向性B.以一定的目的为基础 C.以共同的活动为中介D.实质是护士满足病人的需要 答案:D 8、护患关系发展过程不包括 A.初始期B.工作期C.否认期D.结束期 答案:C 9、下列项目中不属于病人亲属角色特征的是 A.病人原有社会功能的替代者B.病人病痛的共同承受者 C.病人的心理支持者D.病人生活的照顾者 答案:B 10、医护关系的影响因素不包括 A.经济压力过重B.角色压力过重C.角色理解欠缺D.角色心理差位 答案:A 11、公共距离要求人与人交往中距离保持在多少? A.10-30cm B.30-90cm C.100-200cm D.200cm以上 答案:B 12、当交往双方开始共同畅谈人生观、兴趣、爱好、理想时,说明两个人的关系已经进入了:

习题—人际关系

一、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根据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定义,下列最符合人际关系的是(??) A.朋友关系?? B.雇佣关系?? C.法官与罪犯的关系?? D.顾客与商家的关系??? 2.比起社会关系,下列表述中最符合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特点的是(??) A.社会性?? B.个人性?? C.间接性?? D.功利性???? 3.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关系符合下列哪种说法(??) A.?人际关系是低层次的社会关系 B.?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个性方面和心理方面 C.?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 D.?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4.心理学家雷维奇利用“雷维奇人际关系测量游戏”将人际关系归纳为八种类型,其中最基本且最牢固的关系类型是(??) A.合作型?? B.竞争型?? C.主从型?? D.混合型 5.“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体现了哪种人际关系(??) A.主从型?? B.合作型?? C.竞争型?? D.) A.?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A.?主动包容型 B.?主动控制型 C.?主动感情型 D.?被动感情型 8.人际吸引是个体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包括①喜欢、②亲和、③爱情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按照吸引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 A.?儿童被爱的需要没有被满足 B.?儿童包容的需要没有被满足 C.?儿童控制的需要没有被满足 D.?儿童沟通的需要没有被满足 10.沙赫特()的实验验证了影响亲和倾向的下列哪种因素(??) A.价值观?? B.情绪状态?? C.生理状况?? D.童年经历 11.现实生活中人们倾向于认为漂亮的女孩会有很多优点,而更可能去喜欢她们,下列说法中可以解释这种现象的是(??) A.首因效应?? B.光环效应?? C.近因效应?? D.临近效应 12.下列有关影响喜欢的要素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是否喜欢一个人与该人的外貌毫无关系 B.?一个人是否喜欢另一个人,与该人是否也喜欢自己无关 C.?人们总是喜欢那些一贯喜欢自己的人 D.?人们不一定喜欢与自己邻近且相似性很强的人

人际关系形态的结构化分析

人际关系形态的结构化分析 (2011-02-04 15:40:19) 标签: 杂谈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化,很多人抱怨人际关系的不理想,这是值得理解的,人不仅需要坚守原则,还要承担责任,不仅需要抵制诱惑,还要抗御圈套,光怪陆离纷繁芜杂,困难和麻烦,坎坷和荆棘,还有人生的起起伏伏。那么,如何评价人际关系的形态呢?笔者从结构化的角度予以阐述,以期与读者以启发和帮助。是如下: 一,结构化分析的导入意义:参加过公务员考试的朋友都会听说或切身感受过结构化面试。结构化面试是多对一的面试形式,考官一般在7-13人之间(含),而考生则只有一人,通过对考生3-5个题目的测试,在规定时间内由考生作答并给出加权平分的面试测试形式。这种考核形式之所以广为应用,本人认为是因为测试效果能够无限趋近于考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尽管大大小小的面试辅导班不计其数,所谓应考套路层出不穷,但是考生在面试中的结构化评分指标所针对的表现却是确定的,所以笔者支持采用结构化面试进行公务员面试测试。 二,人际关系形态的结构化:人际关系中,交际对象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不特定的,每一次人际互动都是一次结构化测试。 三,人际关系形态的区分形态:角色分配导致区分形态, 1,制式形态和泛式形态:制式形态含甲型制式和乙型制式两类,甲型制式是三代以内关系稳定的直系血亲和关系稳定的配偶,乙型制式是关系稳定的其他人际结构;泛式是关系不够稳定或不够充分稳定的其他人际结构。 2,社会常模区分形态:亲属(直系血亲,旁系血亲,近姻亲,拟制血亲),朋友,同学,同事,玩伴,网友,性伴,校友,病友,车友,发烧友,牌友,驴友,其他。上述身份存在同一的场景和可能。 3,个体和环境:全部交际对象和全部潜在的交际对象统称为环境。

人际关系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人际关系学 1.人际关系学 答: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2.角色扮演 答:是指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3.地缘关系 答:是依据人们的出生地或共同生活居住地域而结成的关系。 4.换位思考 答:就是站在对方的地位或立场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间题,就是以心换心,将心比心。 5.班集体 答: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进行各项集体活动的基本单位,又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基层单位,也是学生思想情感结合得最密切,相互影响最大的群体。 6.人际关系 答: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7.人际沟通需要 答:是指个体参与群体的需要,是人们关于形成和保持满意的人际关系的需要。 8.代际关系 答:代际关系是指一定社会中的一定年龄层的一代人同其年龄层的一代人之间的关系。 9.择善而交 答:是强调在人际交往中与何人交往要慎重,要有所选择、坚持择善而去恶的价值取向。 10.亲戚 答:因婚姻关系形成的亲属我们称为亲戚,亲属包括亲戚,但亲戚不等于亲属。 11.制怒

答:是克制怒气,通俗地说,是指避免或消除自我在人际交往中上火发脾气的现象。 12.首因效应 答:即第一印象,指人们在第一次交往中对他人形成的印象最深刻,难以改变,往往影响和左右以后的交往。 13.交往手段 答:是交往主体为实现自己的交往目的,将自己的活动施加于交往对象而采取的方式或方法。14.角色冲突 答:是指不同角色行为以及不同角色期望之间的矛盾。 15.观察法 答: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16.人际关系的结构 答:是指构成人际关系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在现实中,构成或影响人际关系的要素又可以区分为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 17.职业道德 答: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工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18.兴趣 答: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客体的积极态度的个性倾向,或者说兴趣是人的个体倾向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19.适度原则 答:指与人交往时,言谈举止、态度、表愉及行为等程度适当,把握分寸,恰到好处的原则。20.同学关系 答:是指同一个学校学习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包括同校,同年级或同班的学生之间关系。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人际语法隐喻研究

《白象似的群山》中人物对话的人际语法隐喻研究 摘要: 本文首先扼要介绍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中的人际纯理功能,然后重点分析人际语法隐喻中的两个主要类型: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并探讨人际语法隐喻研究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人际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包括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中的人物对话,可以发现通过人际隐喻的使用, 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被刻画得更加淋漓尽致。 关键词: 人际语法隐喻;语气隐喻;情态隐喻;语篇分析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 of the clause in Hallidayan Functional Grammar, and the focu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two major types of interpersonal metaphors, i.e. metaphors of mood and metaphors of modality. Implications for textual analysis are also outlined. Key words: interpersonal metaphors; metaphors of mood; metaphors of modality; textual analysis 1.引言 Halliday认为隐喻是意义表达的“变异”,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也包含了词汇隐喻。Halliday(1994: 343)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两类。有些功能语言学者认为,语法隐喻还应包括语篇隐喻(胡壮麟,2000)。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主要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通过对科技语篇的研究,他发现概念隐喻在此类语篇中大量存在,对于构建科技语篇,突出其技术性和客观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学者也竞相研究其他语篇中的语法隐喻,尤其是人际隐喻现象。如英语书面广告中的人际隐喻,新闻报道中的情态隐喻,以及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对话的语气隐喻分析来揭示人物之间的关系等。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书中有两个主要人物,老渔夫桑提亚哥和男孩曼诺林。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评论家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以韩礼德(Halliday)的语法隐喻为理论,以小说第一部分中桑提亚哥和曼诺林之间的行为性取向对话为例,进行分析论证,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为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提供一个较为合理和有说服力的解释。海明威的小说以简洁、精练而著称。由于海明威客观而具体的语言描述,许多评论家称,海明威作品的文体风格和T.S.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表现手法有很大的相似性。因而,很多读者会认为海明威是一个很少使用语法隐喻的作者。但正如韩礼德(1994:340-343)所说,语法隐喻是成人语言中的一个突出特点一样,海明威的作品也不乏语法隐喻现象。分析结果表明: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篇章隐喻表现手法都能够以海明威著名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的人物对话为例,本文将重点分析表达人际意义的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的语法隐喻形式,并探讨人际语法隐喻研究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在小说中得以发现。但人际隐喻,具体的说,语气隐喻对于探讨桑提亚哥和曼诺林之间的关系作出了突出贡献。因此,语气隐喻为本文所运用的主要理论。 2.人际语法隐喻理论 功能语言学认为:形式是意义的体现,意义来自形式与功能的结合。形式和意义之间并不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一种形式可以表示一种以上的意义,一种意义也可由两种或更多的形式体现。韩礼德的语法隐喻通过研究语法结构对语义的体现关系, 区分了两种体现关系,一种是一致式体现(congruence),即语言结构直接反映现实世界的结构;另一种是非一致式体现(incongruence),即语言结构不直接反映现实,而是表现出一种扭曲的关系,这种不一致的关系是语言单位之间的隐喻过程,即不同的语法域中语言单位之间的转化,这种不一致式的隐喻被称作语法隐喻(Halliday, 1994: 342)。也就是说,当语言形式和它所表达的功能意义相一致时,这种语言形式为一致式;反之,当语言形式和它所表达的功能意义不一致时,这种语言形式就称之为非一致式, 即隐喻式。在小句中,人际意义所反映的是人们在与别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时,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

人际沟通的层次与特征

人际沟通的层次与特征 人际沟通的层次 按沟通信息分提出沟通有五个层次,随着相互信任程度的增加,层次逐渐升高,沟通的信息也逐渐增加。 一般性交谈:是指一般性社交应酬的开始语,属于沟通中的最低层次。如“你好”之类的寒暄、应酬式语言,这种交谈式有利于短时间内打开局面和帮助建立关系,因为一般性交谈不需要深入思考也无需担心说错话,能够让人有“安全感”。但是护患之间如果长期停留在这个沟通层次上,将不利于引导患者说出有意义的话题。 陈述事实:是指不参与个人意见,不牵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报告客观事实的沟通,在沟通双方还未建立信任感时,交谈多采用陈述事实的方式,防止产生误解或引起麻烦,护士运用这种沟通方式有利于了解患者的情况,但应注意,在此层次上的沟通主要是让患者陈述,护士最好不要用语言或非语言性行为影响患者的行为。 交换看法:是指沟通双方已经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可以彼此谈论看法,交流意见的沟通,在此层次上,双方容易引起共鸣,获得认可或产生同情感。作为帮助者的护士,在沟通时应注意不要流露嘲笑的表情,以免影响患者的信任和继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从而又退回到沟通的第二层次。 交流感情:是指沟通双方彼此无戒心,有了安全感时进行的沟通。在此层次上,沟通双方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对各种事件的反应,尊重彼此间的感情和分享感觉。为了给患者创造这样一个适合的感情环

境,护士应做到坦率、真诚、热情并正确理解患者,帮助患者建立信任和安全感。 沟通高峰:是一种短暂的、完全一致的、高度和谐的感觉。这种感觉偶尔产生在第四层次的沟通时,是沟通双方分享感觉程度的最高层次,也是沟通交流希望达到的理想境界。 由上面五种沟通层次可以看出,沟通层次的主要区别是每个人希望与他人分享自己真实感觉的程度。 在护患交往中,各种沟通层次都可能出现,而沟通双方的信任程度是决定沟通层次的关键因素。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护士应让患者自主选择交流方式,不要强调患者进入更高层次的沟通。护士自己本身也有加强对护患沟通或周围人群沟通层次的评估,即是否与所有人都只能进行一般性交谈,是否存在因为自己的语言行为不妥而使患者不愿意与自己进入高层次沟通的情况。 按沟通效果分按沟通的效果分沟而不通、沟而能通与不沟而通。 (1)沟而不通:是指花了很多时间却没有达到有效沟通的沟通。也就是说花了时间沟通,但没有取得沟通效果, 这种现象称之为“沟而不通”或无效沟通。造成“沟 而不通”的原因很多,如不善于倾听、自以为是、存 在偏见、缺乏反馈、缺乏技巧等。 (2)沟而能通:是指沟通渠道畅通的沟通,即沟通双方能在和谐的气氛中畅所欲言,交流感情。正如人们常说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24)

. 浙江省2006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始于() A.19世纪末 B.20世纪2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 2.“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说明了态度成分中哪一因素对态度的重要作用?() A.认知成分 B.行为成分 C.情感成分 D.意志成分 3.小张明知街的左边在施工,却还是从街的左边走路去上班,结果被砖头砸到。这时小张可能产生认知失调,其认知失调的原因在于() A.自愿选择 B.承诺 C.责任感 D.预期的消极后果 4.一般认为,德国人一丝不苟,有科学头脑;美国人开放进取,讲究物质享受;英国人彬彬有礼,绅士文雅。这是人际印象中的() A.优先效应 B.新近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 5.“把成功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别人。”这是自我知觉中的() A.显著性偏见 B.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 C.自我服务偏见 D.行为中心偏见 6.减轻或消除某些不愉快的刺激,这是一种() A.惩罚 B.消极的强化 C.积极的强化 D.厌恶形式的强化 7.在群体压力下,采取与他人相同的行为,这种现象属于() A.遵从 B.模仿 C.感染 D.独立 8.以下哪种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 A.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B.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 C.自愿性 D.利他者可能会有损失

9.双方关系先差后好,比一直都好,更有吸引力。这是_________理论的观点。() A.强化 B.相互作用 C.得失 D.相等 10.“权威解决法”是一种特殊的() A.让步 B.价值判断 C.仲裁 D.人际冲突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夫妻关系是法律关系,不属于人际关系的范畴。() 2.私下保留的态度比公开表达过的态度更容易改变。() 3.行为可以改变态度。() 4.两个陌生人初次接触,新近效应起的作用大一些。() 5.詹姆士认为情绪反应的发生是以生理反应的发生为前提的。() 6.自我控制是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的。() 7.在群体活动中,个体作出努力一般都会比单独完成时偏多。() 8.求助者的依赖性会影响个体利他行为发生的概率。() 9.按照相等理论的观点,建立人际关系要看是否能获利,是否有需要来决定交往行为。() 10.冲突会损害人际关系,因此都是消极的。()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_________、_________学科。 2.态度转变中的沟通包括下列三个因素:沟通者、_________和_________。 3.认知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认知无关、_________和_________。 4.印象形成的特点包括:_________、评估性、_________和隐含的个性理论。 5.自我障碍是个体为_________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_________的外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种归因策略。 6.个体寻找目标的过程主要包括_________、选择目标和_________。 7.非遵从行为至少包括两种形式:即_________和_________。 8.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有_________、情景的模糊性和_________。 9.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因素包括个体的外表和容貌、_________以及_________等成分。 10.个人内部的冲突可以分为四种形式:_________型、回避—回避型、_________和双重接近—回避型。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态度 2.自我实现预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