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选修课教案

山水选修课教案
山水选修课教案

********

2015—2016学年度第1学期《写意山水》“训练方案”

授课教师:**

所在教研室:美术教研室

适用专业:美术教育专业

授课班级:2****

2015年9月

第一部分理论

(一)山水画的意象造型

中国画的造型,不论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一直主张“以意立象”,而不是自然物象的完全模拟。这里的“意”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物象的内在规律和生命力;二是指画家的主观感受和情思。用这种“意”去“立象”,必然包含着主观与客观的因素。这里的“象”既有客观的“形”,也有主观的“象”。所以,由客观的“形”变为主观的“象”这当中有一个加工改造过程,即是意象造型的过程。

山水画意象造型的核心就是对自然景物形神的总体把握。东晋画家顾恺之不以自然物象的形似为满足,明确地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把“传神写照”作为绘画的最高境界。从此追求神似成为中国画造型方法上的准则,人物画家要刻画出人物的精神气质,花鸟画家要写出花木禽兽的勃勃生机,山水画家要描绘山川的神采气韵。为了一幅画的神似、意似,画家甚至采取“遗貌取神”的表现手段,以达到神完意足的目的。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说:“画有三:一、绝似物象,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于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鱼目混珠,亦欺世盗名之画;三、唯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这是对意象造型核心内容精辟的论述。

(二)山水画的笔墨表现

山水画在表现形式上的主要特征是笔墨的运用,如同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一样。笔墨不仅是画家表现自然物象的媒介,还是画家抒情达意的载体。也就是说,笔墨是主观世界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手段,画面中山川树木的神情生气完全是通过笔墨体现出来的。因此,历代画家十分注重笔墨,而且总结出完整的山水画用笔用墨的理论,讲究笔法、墨法,追求笔情墨趣之美。在用笔墨表现自然景物时,由于画家对客观物象的思想感情、感受不同,笔墨的表现就各不相同,就形成山水画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山水画笔墨之美还表现在以书法的笔意入画的形式美。中国有“书画同源”的理论,从晋、唐时代起,画家就把书法艺术引进了绘画,使中国画的笔墨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形式趣味的、有艺术强度和力度的表现手法,更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三)山水画的意境要素

山水画很讲究用笔用墨,同时也很注重意境的创造。所谓意境,就是山水画所体现的思想情感的境界。意境的构成,是外界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在画家头脑里的反映结果。也就是说,是画家面对自然山川,从触景生情到寓情于景,画景是为了抒情,用笔是为了达意,最后达到了情景交流、物我两融的境界。这就是意境创造的过程。这时,画中所描绘的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两者交融在一起,倾注于画面,体现出画家的情愫和自然景物的神韵,由此而产生的意境,才能“夺人”。

山水画与诗的结合是唐代水墨山水画家王维开创的,使山水画赋有了诗的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两者相得益彰,使画中意境味之无穷,更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四)山水画的赋彩特色

“随类赋彩”是中国画设色的基本原则,这个“类”即是指客观对象。同类赋同色,也是指不受客观约束,而是依据画家主观意识,因意而赋的“类型色”。遵循这个原则,山水画的设色基本上是从自然景物的固有色出发,色彩的变化一般也只是固有色明度上的变化,并通过整幅画,使色彩的配合达到相互的对比和映发。山水画的着色,虽着重平光下的固有色,不同于西洋画那样去描写在光的映照下色彩所发生的复杂变化,但并不完全排除自然光线影响下的环境色,在表达特定的内容和环境时也适当地采用。但是画家更注意的却是色彩对人的感情的感染力,不拘于对象的自然色彩,而是按所表现的主题需要,对色彩进行主观的设计和创造。

山水画的用色多数是在笔墨已完成基本造型之后进行,色彩是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作用的。在色与墨的关系上,既要“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还要“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又须“色中有墨,墨中有色”,使色墨交相辉映、相辅相成。除大青绿重彩山水外,一般水墨山水着色与笔墨运用一样讲究用笔,要注意色彩浓淡干湿的变化,不宜平均填涂。这些都是中国山水画在设色上的特点。

(五)时空处理的灵活性

山水画“意象造型”的特点,决定了在章法布局上的“自由性”,决定了它能够灵活地处理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突破了自然真实的限制,以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时空处理的灵活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意象时空的处理方法――可以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突破空间的限制,将天南地北的山川融为一体,也可以将水中陆地的景象巧妙地绘于同一画面;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还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将春夏秋冬景色置于一图,将日月星辰置于一景,让古代与现代在同一画面上共存。

“三远”及“散点透视”的处理方法――所谓“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高远就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三远”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远近处理法,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灵活地处理空间关系的基础。在有些山水画的章法里,同一画面采取了三远中的几种方法来画。可以上半幅用平视法,下半幅用俯视法;也可以上半幅用高远法,下半幅用平远法。长卷等横幅形式的远近关系,常用“散点透视法”,即画家的位置和视点是不固定的,可以上下、前后、左右移动,突破了空间制约来处理景物的表现方法。

空白背景的处理方法――山水画在构图时,常留有大块空白,或上空,或下空,或左空,或右空,也可中间空。白可以作为云烟回荡于空间,白也可以作为水流穿行于大地。空白留得好,不仅突出了主体,并且使整个画面因此显得灵活而生动起来。

(一)笔法:笔法就是用笔之法。用笔首先是执笔,正确的执笔方法应该是指实、掌虚,握笔略高为好。以拇指和食指捏住笔管(拇指向上倾斜,食指向下倾斜,两指相对捏住笔管),中指由外向内勾住笔管,无名指由内向外抵住笔管,再以小指贴在无名指内下侧,协助无名指推挡。这样笔管在手中既稳当又灵活。指实就是手指捏笔管要实在,要用力捏紧,又不可太紧。掌虚就是掌心要空灵。捏毛笔切不可像捏钢笔那样,握笔略高为好,便于使转。

在掌握执笔方法之后,还要懂得运腕方法。正确的运腕方法应该是“腕平掌竖”。掌能竖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悬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够灵活运用。小画提腕,大画悬肘。一般作画只运臂、运肘、运腕,惟极精微处可以运指。这虽属常识,但总关全局。初学者起手入门要有个高的标准,否则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难改了。

用笔的内容包括“起笔”、“行笔”、“转折”、“收笔”四个方面。

“起笔”是指笔画的开端,“收笔”是指笔画的结束,起笔和收笔是线条形成的关键。按照笔法要求,起笔要像书法楷书下笔那样,做到“竖笔横下、横笔竖下”,“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笔意;收笔要“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即勾线至尽处,应把笔收回,通常称为回锋。

笔的运行造成各种线的动势,直接关系到线条的气质和绘画的气韵。因此,行笔的过程中是很讲究波折的,通常称“一波三折”。所谓“波”是指掌握用笔起伏的形成,“折”是指行笔运转的方向变化。行笔中,要使笔锋始终在笔线的中间,用力要均衡、沉着,有分量、压得实,线条才不至于飘浮;行笔要自然流畅,洒脱自如,就要求在勾线时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富有连贯性;行笔要富有节奏,富有弹性,笔画有轻重、缓急、起伏、顿挫的变化。总之,行笔要做到“快而不飘,重而不板,慢而不滞,松而不浮”,以追求自然流畅、生动灵变、沉稳有力的艺术效果。

当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对中国画的用笔,曾提出过这样的主张:(宜圆、宜平、宜重、

宜留、宜变。)他阐明了中国画用笔的本质规律。

圆——是指圆笔中锋勾线,(如折钗股)线条圆润、有力、挺拔;

平——是指行笔平衡稳健,(如锥画沙),用力均匀,处处着力;

重——是指用笔厚重,如(高山坠石)要有力度,有分量;

留——就是要沉着用笔,(如屋漏痕)控制住线条的运行,不至于留不住而“滑下去”;

变——这里一个“变”字很重要,“变”是灵活变化、不拘成法之意,要根据描绘对象的各种因素而有所变化,去追求用笔的气格、韵味。

用笔要讲笔法。中国山水画的笔法主要有中锋、侧锋、逆锋三种。由这三种运笔方法又变化出点、厾、皴、擦、拖等多种笔法。

中锋用笔,是指执笔端正,笔锋基本上在笔线的中间。这种线饱满、丰实、壮健,取其圆、厚、重,多用于表现结构的主线。

侧锋用笔,是使笔杆倾斜,甚至横卧,不但用笔锋,有时候也用笔身乃至笔根接触纸面,笔锋常偏向线的一边。这种用笔变化多,既同画出线又可画出面,具有表现力强、变化丰富生动的特点。

逆锋用笔,是笔锋在前逆向而行,与通常用笔方向相反,既了画中锋笔线,也可画侧锋笔线。这种用笔由于笔锋在推进中遇到阻力散开,就会产生变化较丰富的飞白效果。这种笔法比较滞涩、泼辣,多数是结合其他用笔运用的。以上三种笔法,在作山水画过程中,经常是综合交替运用的。画家必须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恰当地把多种笔锋的运用结合起来,才富有表现力。

(二)墨法:墨法就是用墨的技法。清沈宗骞说:(用墨之妙,在于以墨随笔),说明用墨与用笔是分不开的,墨法是通过笔法来完成的。用墨与用水的关系也很大,只有笔、墨、水三者的巧妙运用,才有“墨分五色”之说。即由于笔含的水墨多少不同,墨色可以呈现出从浓到淡五个层次——焦、干、湿、浓、淡。这是大体的划分,实际运用起来,深浅的变化还会更丰富。墨的运用宜在单纯中求复杂,在统一中求变化。一般以一种墨色为主,兼用其他,局部的变化不宜过大,大了就会“花”而“乱”失去整体感。

对用墨的要求:干墨不枯,须腴润、不焦躁;湿墨不滑,不能涣漫、无笔力;浓墨不浊,不能呆滞,要笔迹分明;淡墨不薄,要有厚度,见骨力。

常用的墨法有以下几种:

浓墨法——墨中掺水较少,色度较深,用以表现物象的阴暗面、凹陷处和近的景物用浓墨不可过量,过多容易板滞、不生动。所以用浓墨必须沉着洗练。

淡墨法——墨中掺水较多,色度较浅,用以表现物体的向光面、凸出处和远处的景。淡墨容易产生软弱无神之弊,所以用淡墨要明净无渣,要“淡不浮薄”。

蘸墨法——将干净的湿笔笔尖蘸墨,使墨由笔尖向笔根自然渗开,形成由浓到淡的丰富色阶。这种墨法丰富而自然,富于韵律。

破墨法——是指墨与墨重叠的方式,它是两种色度不同的墨、不同水量的墨在尚未干时的重叠,渗化处既分明又模糊,具有一种丰富、浑厚、滋润的美,墨韵随之而生。常取方式有浓淡互破、枯润互破、水墨互破等;形态上有点、线、皴、擦对面的破以及面对点、线、皴、擦的破。

积墨法——是指一种湿墨对一种干墨的重叠。通常是淡墨对浓墨的重叠,也有小面的浓墨对淡墨的重叠。积墨法在山水画中一般用在表现浑厚、浓郁的地方以及某些对比与气氛中的特殊效果,有时也藉以补救勾勒的败笔。

泼墨法——是泛指大墨量、大面积、大笔头的作品绘制方法。这种方法有一种自然感和力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容易出现既在情理之中又有意料之外的效果。泼墨法之难在于形的概括,在于既不能混沌一片,又不能笔笔分明,要既分明又朦胧,适用于追求情趣、

感觉以及在造型上无需很严格的题材与物象。

焦墨法——是指以浓墨渴笔来描绘自然物象的表现方法。因笔中水分少,勾出线来有“毛”的感觉,另有一番效果。

此外还有宿墨法、胶墨法、没骨法等等,但是不论采取哪一种或是混合运用的墨法,都要注意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以及墨自由渗透的特点。

第二部分实训练习方案

《写意山水》训练方案(第4周)

班级:2014级三年制美术教育专业选修山水组时间:2015年10月19日第7、8节

2015年10月21日第9、10节

训练(实训)项目山石树木单个练习4学时训练(实训)目标重温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能与下阶段的学习快速接轨

训练(实训)重点对山石树木结构的熟练运用

训练(实训)难点笔法的要求

训练(实训)过程设计

环节教师学生

一讲述本周课程的学习内容聆听,记录

二布置任务,进行山石画法的温故,教师示范。

着重强调山石的构造规律,引导学生从造型角

度去理解勾线和勾皴的节奏,注重线的弹性与

准确度。注意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放松的环境

下集中注意力,观摩教师示范后自行作画。

学生观摩、记录、练习

三巡视,发现问题,提醒纠正(注意学生的用笔

习惯以及作画效果)。

注意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了解其学习难

点。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部

分,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演示。

临摹练习,提问,要求修正

四课后总结,通过对上节课作品的回顾,对本节

课学生练习的作业进行比较,让学生尝试评述

作品。

展示自己的课堂练习作品,对自己的

作品进行讲评,并对其他同学的作品

进行评述。

五告知学生下次上课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后多练

习,尝试自由发挥。下次上课前检查学生课后

练习的画稿。

对下一步的材料、教材进行要求,要求每个人

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画册和材料。

学生记录

六整理绘画工具,清扫画室卫生

训练(实训)反思学生没有国画功底,且大一的时候绘画基本功丢掉不少,要重新让学生拾起画笔,得从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开始规范,每天固定什么时间画多少练习稿,一周最少多少幅作品,每个阶段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多和学生谈谈。

对于当前学生来说,突然接受山水画是比较困难的,如何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怎么办,意识上总是达不到要求怎么办,对山水画的用笔、用墨总不能理解怎么办……这些都不是大问题,关键是学生对山水画要有兴趣、有感情,真心实意的喜欢这个淡雅高逸的世界才行。

班级:2014级三年制美术教育专业选修山水组时间:2015年10月26日第7、8节

2015年10月28日第9、10节

训练(实训)项目山石树木单个练习4学时训练(实训)目标重温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能与下阶段的学习快速接轨

训练(实训)重点对山石树木结构的熟练运用

训练(实训)难点笔法的要求

训练(实训)过程设计

环节教师学生

一讲述本周课程的学习内容聆听,记录

二布置任务,进行山石画法的温故,教师示范。

着重强调山石的构造规律,引导学生从造型角

度去理解勾线和勾皴的节奏,注重线的弹性与

准确度。注意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放松的环境

下集中注意力,观摩教师示范后自行作画。

学生观摩、记录、练习

三巡视,发现问题,提醒纠正(注意学生的用笔

习惯以及作画效果)。

注意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了解其学习难

点。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部

分,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演示。

临摹练习,提问,要求修正

四课后总结,通过对上节课作品的回顾,对本节

课学生练习的作业进行比较,让学生尝试评述

作品。

展示自己的课堂练习作品,对自己的

作品进行讲评,并对其他同学的作品

进行评述。

五告知学生下次上课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后多练

习,尝试自由发挥。下次上课前检查学生课后

练习的画稿。

对下一步的材料、教材进行要求,要求每个人

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画册和材料。

学生记录

六整理绘画工具,清扫画室卫生

训练(实训)反思学生没有国画功底,且大一的时候绘画基本功丢掉不少,要重新让学生拾起画笔,得从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开始规范,每天固定什么时间画多少练习稿,一周最少多少幅作品,每个阶段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多和学生谈谈。

对于当前学生来说,突然接受山水画是比较困难的,如何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怎么办,意识上总是达不到要求怎么办,对山水画的用笔、用墨总不能理解怎么办……这些都不是大问题,关键是学生对山水画要有兴趣、有感情,真心实意的喜欢这个淡雅高逸的世界才行。

班级:2014级三年制美术教育专业选修山水组时间:2015年11月2日第7、8节

2015年11月4日第9、10节

训练(实训)项目山石树木单个练习4学时训练(实训)目标重温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能与下阶段的学习快速接轨

训练(实训)重点对山石树木结构的熟练运用

训练(实训)难点笔法的要求

训练(实训)过程设计

环节教师学生

一讲述本周课程的学习内容聆听,记录

二在本环节教学中,应观察学生对前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山水

画的理解和领悟状况,再对本周的学习任务进行安排。计划本周进

行山石树木组合练习,以芥子园画传中较为简单的几幅作品进行示

范作画,在作画过程中进行讲解,重点对山石结构,树木的穿插关

系,石头的前后关系,皴法的灵活运用、墨色的表现方法等问题进

行讲解。

注意观察学生用笔姿势,自上一环节开始,很多学生的持笔姿势有

较大问题,不能体会到中锋行笔的力度和端正坐姿手腕悬离桌面的

关系。同时对学生在笔墨运用上反复提醒,涮干净毛笔,用笔锋蘸

墨调水,保持笔肚湿润,笔锋墨色有变化,使每一笔下去都能有通

透之感,尽量避免焦枯线条,画面水墨要有韵律感。

严格要求课堂纪律,注意每位同学的学习进度。结合学生的学习进

度,对皴法在具体位置的表现进行具体讲解,开始讲解染墨环节,

建议学生尝试染墨

学生观摩、记录、

练习

三巡视,发现问题,提醒纠正(注意学生的用笔习惯以及作画效果)。

注意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了解其学习难点。与学生沟通,了

解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部分,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演示。

临摹练习,提问,

要求修正

四课后总结,通过对上节课作品的回顾,对本节课学生练习的作业进

行比较,让学生尝试评述作品。

自我评书,相互评

述。

五告知学生下次上课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后多练习,尝试自由发挥。

下次上课前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画稿。

对下一步的材料、教材进行要求,要求每个人根据个人喜好,选择

画册和材料。

学生记录

六整理绘画工具,清扫画室卫生

训练(实训)反思自本节开始,学生进入实践练习环节,教师对学生在每个环节的进步情况要有所了解,针对学生之前学习的经验,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山水写意的表达语言。

班级:2014级三年制美术教育专业选修山水组时间:周一第7、8节周三第9、10节

训练(实训)项目山石树木单个练习4学时训练(实训)目标重温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能与下阶段的学习快速接轨

训练(实训)重点以书写的方式造型,了解并掌握基本山石树木的造型

训练(实训)难点笔法的要求

训练(实训)过程设计

环节教师学生

一讲述本周课程的学习内容聆听,记录

二在本环节教学中,应观察学生对前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山

水画的理解和领悟状况,再对本周的学习任务进行安排。计划本

周进行全景式构图练习,以芥子园画传中较为简单的几幅作品进

行示范作画,在作画过程中进行讲解,重点对山的走势,树木和

山石的穿插关系,石头的前后关系,云水隔断的运用、皴法的灵

活运用、墨色的表现方法等问题进行讲解。

本环节重点对染墨染色进行示范讲解,要求学生多做练习。

染墨染色要求学生注意总结经验,可以先染淡墨,染墨的位置在

山石的两面,皴的肌理较多的位置,按皴的方向和结构用笔,用

笔尽量速度稳中求快,待染的位置快干的时候,再染点淡赭石,

再观察效果。

树木的染法,也是在勾皴树叶之后,先用墨染,注意用墨较淡,

干湿有序,利用墨的干湿浓淡来衬托出树叶的疏密远近关系,在

墨快干时,可罩染花青或赭石等颜料,丰富树叶的色彩。

严格要求课堂纪律,注意每位同学的学习进度。结合学生的学习

进度,对皴法在具体位置的表现进行具体讲解,开始讲解染墨环

节,建议学生尝试染墨。

学生观摩、记录、练

三巡视,发现问题,提醒纠正(注意学生的用笔习惯以及作画效果)。

注意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了解其学习难点。与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部分,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演示。

临摹练习,提问,要

求修正

四课后总结,通过对上节课作品的回顾,对本节课学生练习的作业

进行比较,让学生尝试评述作品。

自我评书,相互评

述。

五告知学生下次上课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后多练习,尝试自由发挥。

下次上课前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画稿。

对下一步的材料、教材进行要求,要求每个人根据个人喜好,选

择画册和材料。

学生记录

六整理绘画工具,清扫画室卫生

训练(实训)反思自本节开始,学生进入实践练习环节,教师对学生在每个环节的进步情况要有所了解,针对学生之前学习的经验,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山水写意的表达语言。

班级:2014级三年制美术教育专业选修山水组时间:周一第7、8节周三第9、10节

训练(实训)项目山石树木组合练习8学时训练(实训)目标重温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能与下阶段的学习快速接轨

训练(实训)重点对山石树木结构的熟练运用

训练(实训)难点用笔、用墨的深入练习

训练(实训)过程设计

环节教师学生

一讲述本周课程的学习内容聆听,记录

二在本周教学中,让学生尝试临摹现代山水,结合从芥子园中学的

基础知识,和现代山水作品相结合,寻找感觉。重点把握好画面

的空间关系,山石结构问题,树木林立的规律性。学生自由创作

发挥,默写,不许看书。

相互评述。评述要求尽量从别人作品中找缺点,从自己作品中找

优点。评述语言平和易懂,以模拟课堂的方式进行评述活动。

评述活动之后应该还有一段时间,利用这个时间进行学习总结和

下一阶段学习的动员,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要给予学生一定的

学习压力。

学生观摩、记录、

练习

三巡视,发现问题,提醒纠正(注意学生的用笔习惯以及作画效果)。

注意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了解其学习难点。与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部分,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演示。

临摹练习,提问,

要求修正

四课后总结,通过对上节课作品的回顾,对本节课学生练习的作业

进行比较,让学生尝试评述作品。

自我评书,相互评

述。

五告知学生下次上课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后多练习,尝试自由发挥。

下次上课前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画稿。

对下一步的材料、教材进行要求,要求每个人根据个人喜好,选

择画册和材料。

学生记录

六整理绘画工具,清扫画室卫生

训练

(实训)

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教案(新 版)新人教版 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东北三省的范围、位置,能归纳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 2.说明东北三省的纬度位置、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东北三省雪期和积雪厚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2.通过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东北三省地理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 东北三省地理特征的分析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述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东北代表性图片,激趣导入。 教师:你能说出图片当中描绘的大东北的样子吗?想进一步了解那里的自然地理概况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秘“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书写板书)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要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需要了解哪些自然地理要素,你还记得吗? 学生:根据提问回答。

设计意图: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区域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考查学生区域地理要素的分析能力,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讲授新课】 活动一:航拍东北 教师布置任务:出示“东北三省在全国的位置”图及东北三省经纬网地图。 提问:东北三省的位置在哪儿?利用地图你能描述出来吗?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游戏:异口同述 选择一组同学,逐个描述东北三省的位置及范围。要求:不可出现重复的地理事物,限时1分钟。 2.动手填图 将渤海、黄海、朝鲜、俄罗斯填到相应的位置,并将中国四至点填到相应的位置。 学生分析归纳: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纬度位置高,濒临渤海、黄海。 教师总结:黑吉辽,好风光,大东北,好地方。 内蒙河北在身旁,朝鲜南俄罗斯北。 纬度越高越冻嘴,靠近渤海景更美。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快速读图的能力,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地理表述能力,最后通过学生动手填图,明确东北三省的范围和相对位置。 活动二:俯瞰东北 教师布置任务:出示东北三省分层设色地形图,将地形区名称覆盖。 提问:俯瞰大东北,地形有何特点?你能说说吗?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游戏:寻音找山河 播放各地形区代表的歌曲,让学生在大屏幕上快速地找到它们。教师简介各个地形区的概况。 2.动手填图 在导学案中,将大、小兴安岭、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填到相应的位置。 学生分析归纳: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东北平原是我国第一大平原。 教师总结:黑吉辽,好风光,大东北,好地方。 三江水把人滋养,兴安长白护身旁。 山环水绕平原广,白山黑水美名扬。 设计意图:讲练结合,在身心愉悦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掌握。通过学生动手填图,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任务型学习教学设计+山水田园诗专题

山 水 田 园 诗 歌 专 题 [第一课时] 任务清单: 1、回忆你所知道的山水田园诗的相关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2、鉴赏代表诗人的代表作来检验表格内容,温故知新; 归园田居五首 陶渊明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山水田园诗定义: 1、 定义: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2、分类:山水诗和田园诗。山水诗描写自然风光为主,写诗人对山水的审美,这一主体往往与旅行联系在一起:田园诗写农村的风光,但其主要是描写农村生活、农夫和农耕。 代表作家: 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 代表诗作: 山水:《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夜归鹿门歌》《辋川集》《鸟鸣涧》等 田园:《归园田居》《过故人庄》《渭川田家》等 常见意象: 自然意象:菊花、五柳、东篱、三径、鸡、犬、荆扉、柴门、空林、空 山等 人物意象:隐士、山中人、松下客、野老、牧童、渔翁、浣女、农夫、林叟、邻人、樵夫等 常见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等。 主题情感: 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 语言特点: 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等。

山水画_教案

中国山水画 四川省广汉市金雁中学陈朝贤 2014-03-25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2) 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激发爱国热情 (3)尝试选用铅笔来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学习掌握树的画法及黑白灰的层次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三、教学难点: 用铅笔模拟画中国山水的方法 四、学习材料: 教具:山水画所需用具,教师作品 学具: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也可用铅笔橡皮 A4纸等代替)。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把学生带入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同时展示图片教师作品。中国画是我们中国最传统的艺术瑰宝之一,现在全世界都在学习中国画,我们中国人当然更应该学好我们的中国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有具有中国画特点的中国山水。 (二)欣赏教师作品,教师讲解新课 山水画的概念:主要画自然风光的中国画,西方绘画里叫做风景画。 中国山水画的分类, 1. 工笔山水:工整细腻 2. 写意山水:简单概括 备注:只用水墨画的叫水墨山水,上色的叫设色山水。上一点点色叫浅降,颜色浓烈叫重彩。 山水画特点: 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中国画家画的山水都是自己心中的山水加入了很多的情感和想象在里面。我们绝对在自然界找不到一模一样的风景,不像西方风景画追求逼真的效果可以画得像照片一样哟。 备注:中国画讲究留白,天空和水等可以什么都不画就留纸的白色,叫留白,留白可以增加人们的想象力,可以天马行空,任意想象。也是中国画的一种罪重要的手段和技法。 强调一幅完整的中国画一定要落款,盖章 (三)教师用粉笔示范,用粉笔画出国画山水的味道 传达教学理念,一支铅笔走天下

山山水水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八课山山水水教案--甘肃武山榆盘镇马河小学 聂天应 教材分析 本课和《彩墨家园》是四、五年级中国水墨画系列的延续。但是在保持前两个年级主要注重水墨体验和感受传统的前提下,开始接触中国绘画典型的表现技法。但是,千万不能把这两课视为中国画的技法学习课。因为中国绘画的核心是创作者的有感而发。所以在导语中特别介绍了“山水画”的概念,并选择了从较为工整到大胆写意的三幅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欣赏。 接着是非常详尽的“石的画法”、“皴法”与“水纹”的画法,它们基本上涵盖了山水用笔的基本技法。“学生作品”则选择的是大块墨色渲染与勾染结合方法的两幅作品,它们和艺术家的作品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水墨山水画的不同表现方法,可以供学生创作时参考。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感受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2:能用中国画的方法,大胆表现出有远近层次的中国山水画。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如何控制水墨的浓淡,表现出远近层次的景色。 教学重点学习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画出有远近层次的山水画。 教学用具准备课件、毛笔、墨汁、颜料、学生用纸、调色盘、水桶等。 教学活动过程程: 一、欣赏导入: 自然风光与中国山水画的结合欣赏,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艺术魅力,导入课题并板书《山水画》。 二、新课讲授: 1、名家作品对比欣赏。 感受画家的不同表现技法带给人不同艺术视觉效果。 2、赏析画家作品找变化。 ①感知发现近景、中景、远景不同表现方法。 学生欣赏,感受,谈谈自己的看法。可小组讨论分析。

小结:近景画得具体,远景简略;近景墨色浓,远景墨色淡些。 ②了解墨色浓淡、深浅变化。 学生结合范画分析讨论,如何表现画中的浓淡干湿? 浓淡干湿主要是通过笔中水和墨的多少来控制的,需要多尝试,多练习。 看多媒体图片,看教师示范,尝试跟老师一起来做,体验一下。 3、实践、探究: ①学习中国画用笔方法。 看教师示范,什么是中锋,什么是侧锋,效果有何不同。 跟教师一起做,尝试,体验。 ②体验墨色浓淡的变化。 4、教师示范并讲解: (1)掌握中国画中表现山水景物的几种基本技法:勾、皴、点、染。 (2)学会概括表现山水画的近景、中景、远景。 (3)教师示范山石的画法 画石头时要注意石分三面,大小相间。注意勾、皴、点、染几个步骤。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练习步骤: 1、先勾出山石的外轮廓,注意大小相间,前后关系明确。 2、根据山石的结构,皴山石,表现其结构和体积。 3、在前一步的基础上擦出山石的结构,使其三面分明,表现出质感和体积感。 4、根据需要点苔,在淡墨皴擦基础上渲染出石头的结构,然后罩染赭石色,根据需要用花青分染石头。 五、小结,布置作业 六、欣赏中国传统山水画皴法范例

《彩墨画树》教案

《彩墨画树》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树木画法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国画山水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的技法与欣赏水平,为以后学习山水画打下基础。 2、技能目标:初步了解树木的造型结构及表现,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的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对水墨画树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情感,感受彩墨绘图的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树的造型、结构特点,掌握彩墨画树的基本画法。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体验和表现彩墨画树中用笔和墨色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教师示范导入新课。 2、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3、引导学生观察范画,了解中国画的运笔和墨色的变化。 ①彩墨画的运笔方法:侧锋和中锋 ②墨色变化:焦、浓、淡、干、湿 4、揭示课题:彩墨画树 三、发展阶段 1、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本,说说树的结构。 2、欣赏体验 ①欣赏图片,请同学们说说树的造型特点。 ②欣赏画家彩墨画树的作品。 ③学生初步体验和感受彩墨画树的乐趣。 ④互动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3、教师示范彩墨画树的方法步骤。 (1)用侧锋画树干。 (2)用中锋画树枝。 (3

四、欣赏、实践 1、学生通过欣赏画家的作品,进一步了解更多的画树方法。 2、快乐实践:用水墨画方法画一棵大树或多棵树。 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树进行创作。 (2)注意把握墨色的浓淡和运笔的力度。 3、学生进行课堂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并指导。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 1、组织学生展示、交流、互评自己的作业。 2、老师点评并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六、课后拓展 收集画家们彩墨画树的作品,并带到学校来与同学交流。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山水田园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兴衰与发展。 2、了解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 3、准确把握这四首诗的的思想内容及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学会赏析它。 【教学难点】学会赏析(方法指导:仔细品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结合诗人的生平遭遇来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关于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田园诗与山水诗在南北朝时期基本上分道而行,到唐初王绩开始合流。至初唐之交,描写山水别业的风尚盛行于朝野,沈宋、吴越诗人在山水诗创作中取得的成就已为盛唐山水田园诗开了先河。唐朝田园诗继承了陶谢山水田园诗的精神旨趣,在大自然中追求任情适意、快然自足的乐趣,领会老庄超然物外、与大化冥合为一的境界;从东晋以来形成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关照方式,在盛唐进一步与仙境和禅境相融合,促使山水诗形成了优美空静的意境。艺术上,他们继承了重兴寄和感受、谢灵运重观赏和刻画的传统,形成寄情于自然美之中的基本表现方式。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2、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隐逸,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 3、内容:这类诗多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4、艺术特色: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5、代表诗人: 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 二、学习《宿建德江》 (一)、孟浩然之生平:(689—740),四十岁以前一直住在襄阳,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过一次进士,然而却没有考上,从此也就不得不断了做官的念头,在江浙一带游历了几年之后,最终死在襄阳。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李白《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二)、孟浩然之山水田园诗 1、主要内容:1)隐居山林的逸趣:《过故人庄》2)怀才不遇的苦闷:《岁暮归南山》 3)客居在外的愁思:《宿建德江》 2、艺术风格:清幽淡远,孟浩然以比兴寄托和壮逸之气充实了南方山水诗的骨力,以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形成了冲淡清旷的风格。 (三)、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漫游吴越之时。当时,孟浩然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自己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但是,孟浩然科举考试失利,未能中进士,失意东归。途经建德江时,愁绪无法排遣,然而,当黄昏来临,明月当空之际,这建德江周围的景物却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一首名垂千古的写景抒情小诗就这样诞生了。 (四)、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诗人的羁旅愁思。(主旨)全诗的诗眼是“愁”字。 2、起句“移舟泊烟渚”,泊,停船过夜。诗人停船在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句点题,为下文抒情写景作准备。“日暮客愁新”,客,诗人自指。日暮,黄昏时分。“客愁新”,诗人又有了新的愁思。 3、三、四句并列写景,但有时间先后之分。“野旷天低树”是“日暮”泊舟所见:原野空旷,

八年级美术上册中国山水画教案人美版

第五课中国山水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八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要求学生通过课本示图练习能初步掌握山石、树木的画法步骤,大胆的进行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欣赏中国山水画,能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2)初步掌握山石、树木的画法,学习画山水画的步骤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课、讨论等途径,学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境抒发情感、表现意境的 (2)通过动手实践,学习和体验山水画的基础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生感受传统绘画的魅力,乐于学习与传承传统绘画,从而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2)体会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学习用艺术和自然愉悦心灵、丰富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山水画勾、皴、擦、染、点的表现技法。学画一副简单的山水画小品 教学难点 使所画山水画小品能体现一点笔墨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给了画家创作的灵感,我们可以用哪些绘画形式将大自然表现出来呢? 速写、国画、素描、水粉、水彩、油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山水画 二、讲新课 1、比较下面两幅画,在技法和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西方风景画:焦点透视,追求光色变化,用明暗色彩真实表现景物。

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用笔墨表现静物,更重要的是表达意境和情感,再现了静物。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李可染中国现代画家,他的山水画重视意向凝聚。出于对毛主席的崇敬,为了更好地表达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用积墨法画出山的厚重,大面积使用了朱砂来表现秋色,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歌颂了欣欣向荣的时代。 他的画面结构,更让人感受到一种屹立千年的中国山水。饱满构图,山势迎面而来,瀑布浓缩为一条白色的裂隙,用沉涩的笔调一寸一寸地刻划出来,绵绵密密地深入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在一张纸上,表现出最大最丰富的内容。钆谴躍墜腽连綁钛玮氲勁豎袭腻积缕嬰胀哒橱墾濾龚痪赵卤赜顛战凱蔹恒嬋餼审踌煙认攝襯须鲋斬珐詁雳攝尽荣饲柠樅币頏赛窝贝浏紙練岡衔蒞浍钛領。 2、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概况 中国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个时期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唐代已经完全成熟,至宋朝达到完美境界。 魏晋时期萌芽(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隋:独立成画科(隋,展子虔《游春图》——唐、宋:从成熟走向高峰(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明,唐寅《山路松声图》、北宋,巨然《层崖丛树图》、元,倪瓒《六君子图》) 3、名家作品赏析 4、山水画的技法 (一)山石画步骤 画石须先勾出形状——然后用灵活的笔触皴出前后、凸凹等结构和向光、背光的感觉——用干笔侧锋擦出粗糙质感——最后施以湿润的墨色,使其逐渐丰富完整,再点上苔点,注意安排好苔点的大小和聚散 (二)树木画步骤 画树主要应表现出树枝向四面生长的自然形态,叫做“树分四枝”。画时先勾出树形——然后加小树杈,使树形丰满——画好形状后进行皴、擦、点、染——最后点叶,注意叶点的大小和疏密变化 三、练一练 画一画山石、树木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你还记得山石和树木的画法吗? 二、新课导入 山水画步骤 ①先勾勒出整幅画的构图,安排好建筑、树木、天地、山石的位置,用淡墨勾出基本形状 ②分别进行皴擦,表现质感和前后层次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8课 山山水水3-人教版

人教版美术六上《山山水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体验的方法,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掌握山水画的基本画法。 2、能够用水墨表现山石,感受不同山貌的不同皴法,对比使用不同的笔墨表现远山与近山,并添加合适的点景表现山水景色。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绘画、学习传统文化艺术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画法、认识皴法和点景画法。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富有干湿浓淡变化的笔墨表现远近不同的山,灵活使用皴法,并运用皴擦点染的方法画山,完成画面完整的山水画。 一、师生问好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激趣情景:神秘信并复习水墨知识 师:咦这里有一封信,你们想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师:想打开信封,你们先要帮助老师,给黑板上的墨色和用笔卡片找到对应的名称,谁来试一试?台下同学也可以在位置上援助他们!师:你们说他们贴的正确吗?没错,墨有焦浓重淡清、笔有干湿,恭喜你们可以打开信封了,告诉大家里面装了什么! 设计意图:五种墨色的卡片和用笔方法作为复习导入,粘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环节中能直观感受,指导接下来山的勾勒、皴法和远山的表现。 二、新授 1、第一关画石,摸石头特性,选用合适笔墨勾石 师:(师贴寻宝图)我们要寻什么宝呢?秘密就在我的小盒子里! 谁来摸一摸,说说什么触感,猜猜是什么?

师:看来我们的第一关是学画石? 师:还是让我们一起观察、摸一摸桌上的石头,看看能不能找到关于宝藏的玄机。请你说说石头的外形和质感有什么特点? 师:嗯坚如磐石说的没错、表面也很粗糙!那用刚才我们集齐的什么墨色和用笔最能体现石头的特点呢? 师:重墨、干笔,你能用毛笔尝试一下吗?我们用重墨干笔勾画石头的外形。 (讲解示范:同学们可以先看看老师怎样画的,我挤干毛笔上的水分,蘸不加水的墨,用连贯的线条注意线条一定要连贯不要用碎线描,下面请大家用半分钟的时间来快速体验吧!) 设计意图:摸一摸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石头的质感和特性,多种感官的学习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复习关键粘贴在黑板上的墨色卡片、干湿用笔卡片,学生直观选择出最适合表现山石的笔墨方法,并初试笔墨勾勒石头。 2、第二关画山 (1)理解石与山的关系、感受不同山貌的不同皴法 师:寻宝途中风景如画,请与我同行,你们看到了什么?(播放视频)师:没错叠石成山尤妙景,看来我们寻宝的下一关是学画山! 师:东南之山多奇秀,西北之山多浑厚,因此近观山质,不同地方的山,有不同的纹理,也有不同的画法,怎样去表现呢? 请欣赏图片小组讨论:观察山的纹理,分别可以用什么绘画语言表现? 师总结:黑色的点、纵横的线、一个个块面表现了不同的山貌,但怎样用笔墨语言表现呢? 设计意图:视频的欣赏让孩子们从刚才的石走进山中,理解石与山的关系,发现不同的山貌,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水墨山水画》教案

《水墨山水画》教案 教学分析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名作欣赏,了解水墨山水画的历史演变、表现语言、风格特征,并对一件山水画作品尝试进行欣赏评述。 教学方法 通过欣赏、探究、交流等活动,掌握水墨山水画的欣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水墨山水画的独特语言,理解山水画不是模仿、复制自然,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呈现,以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水墨山水画的表现语言、表现形式、欣赏方法。 教学难点 水墨山水画作品意境营造的欣赏。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我们到山里去旅行,常常会发觉大自然的伟大。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峡谷里奔流的小溪,这些景物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使我们很想画下来。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山水的喜爱。可是,要把高山大河画在一张小小的纸上,是很困难的。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这些景色的呢? 思考: 山水画以描绘山水自然风景为主体,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在山水画中我们还会探寻到什么?中国山水画又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

有没有同学欣赏过中国山水画?我们一起来赏析山水画,探寻山水画的独特之美。 今天的知识点比较多,我们分小组进行归纳: A组隋唐(青绿山水)、B组北宋(水墨山水)、C组南宋(水墨山水)、D组元(文人画)。 二、欣赏解析 魏晋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xx: 《游春图》是我国已知存世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卷,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大,场面却开阔。辽阔的水面为远近的山坡所环抱,画中湖水融融,青山叠翠,白云缭绕,桃花绽开,一派春和景明,树木、亭台、船只等将游春的环境点缀得富有生活气息,可以感受到春山带给我们的大自然表情。 画中人物虽小,却描绘的很具体。或乘骑于山径,或泛舟于湖上,姿态各异。画中的山用石青、石绿染出一片明媚的春色,展子虔的这种画法发展到唐代的李思训,便形成了“青绿山水”,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有的还勾以金色,称为“金碧山水”。作品中人物与山水有了恰当的比例,丈山、尺树、寸马、豆人形象的描绘了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基本信息 作者 图形内容 表现手法 艺术特色绢本设色,43×8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展子虔(隋)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第八课 《 山山水水》--详案

第八课山山水水(教学设计) 执教傅星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课型,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同时学习掌握一些山水画的基本表现技法,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民族自豪感。 教学思路: 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山水画中几种常见的表现方法并进行训练,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自己家乡的各种自然美景。 课时:1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表现技法。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与民族自豪感。 2.通过欣赏中国画的各种皴法,指导学生在表现过程中运用相关技法及笔墨要求,表现简单的山水景色。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中国画作品,提高对中国画的认识,通过用毛笔,墨汁,宣纸进行山水画的技巧训练,初步了解并且掌握中国画中勾、皴、擦、点、染的表现技法。教学难点: 如何用笔用墨,如何控制好水和墨表现不同的浓淡干湿的墨色以及掌握山水画的独特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我们又见面了,大家都知道我是美术老师,老师很喜欢画画,特别是中国画,前些日子,老师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场拍卖会,一幅张大千的

山水画作品《爱痕湖》拍出了天价,让我惊叹不已,今天老师把这幅张大千的作品,大家来猜猜它价值多少?(生:一万、五万、十万。。。。。。)你真有眼光,让我们到北京的拍卖会去看看吧。-----播放中国嘉德拍卖行拍卖张大千作品的录像,让学生了解这幅中国画作品的价值,以激发学生去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师)你猜对了吗,想不到一幅中国画如此价值连城,太不可思议了吧!中国画可是我国的国粹,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中国画中的山水画吧。板书:第八课山山水水 三、讲授新课 师:学画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些古代和近现代的中国山水画作品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8页。 (一)欣赏古代著名山水画作品,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欣赏进一步了解山水画的艺术特征 1、设问:什么是山水画? (中国画可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是中国画之中的一种题材,山水画就是以大自然中的山水风光为题材的绘画。 2、(师)隋唐时期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作品,此画描绘了隋唐时期江南春景的景象,此画采用了中国画特有的构图法——深远构图法,给人一种自山前而窥山后的透视效果。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画的是浙江富春山一代的美景。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采用了中国画特有的构图法——平远构图法,给人一种自近山而望远山的透视效果。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描绘了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此画采用了中国画特有的构图法——远高构图法,给人一种自自山脚而望山巅的透视效果这三种构图方法是中国画所特有的,请同学们以后多加练习。现代大画家黄宾虹的《桃花源》美景。漓江画派创始人黄格胜的《漓江百里图》描绘的是桂林漓江的美景。 刚才同学们欣赏了这些价值连城的山水画作品,它们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特征呢?谁能说一说? 3、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让学生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1)这些画都是以什么题材作为绘画内容的?(山川景色为绘画对象) (2)这些画都用什么工具来创作的呢?(毛笔、墨、颜料宣纸等工具)

小学语文《山水田园诗》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教学反思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古诗文诵读课 《山水田园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田园乐》《饮酒(其五)》《绝句》。 2.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诵读等活动,能结合课件插图理解诗文大意,初步感受山水田园诗之美,激发对中国经典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的优美。 教学准备:Flash课件 教学时间:3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听唱歌曲 1.课件播放《读唐诗》,师生同唱。 2.同学们,就像我们刚才在歌中唱的那样:诗中有画,诗中有歌。大自然中的山水花鸟都被诗人写到诗歌里面去了。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别有天地》这一单元,阅读一组山水田园诗。 3.请认真看老师书写课题。(板书)齐读课题。 4.轻轻打开《语文经典读本》,翻到51页,快点看看,这一单元一共有哪几首古诗? 二、学习《田园乐》 1.(课件出示诗歌)下面先让我们随着王维去他的山庄看看吧。 2.自己先试着读读《田园乐》这首诗。 3.读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 4.谁想读给大家听? 注意学生如果出现错误,及时订正字音。 (预设:“朝”板书“朝烟”,诗句中的“朝烟”指的是早晨的烟雾,“朝”作“早晨”讲的时候要读“zhāo”,在读本上标上拼音。把这个词语读3遍)5.下面我们来接读吧。男同学读1、3句,女同学读2、4句。交换过来,看谁读得好。

6.一起读一读吧。 7.同学们,快看!(课件出示诗意图)红红的桃花瓣上,昨夜的雨珠晶莹欲滴;碧绿的柳丝笼罩在清晨的薄雾之中。院子里落花满地,黄莺在枝头欢快地歌唱。而住在山庄里的人们还沉浸在梦乡之中,真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啊! 8.(课件出示诗歌)想象着这幅画面,再来美美地读一读吧。(指名读) 9.老师看到有的同学读诗时,情不自禁地摇头晃脑。是啊,诗歌都是有节奏的,同学们有没有试过这样读古诗?(师打节拍示范) 10.都来试一试吧。(一起拍手读) 11.我们还可以和同桌拍手读。(师示范) 12.(课件出示诗意图)读了这么多遍,能背下来了吗?会背的同学站起来,看着图一起试试吧。 13.(课件出示诗歌)同学们,这首诗和我们以前读过的诗都不一样,看,它每句有几个字?这样的诗比较少见,叫做六言绝句,这样的诗特别适合像我们刚才那样打着节拍读。 三、学习《绝句》 1.(课件出示诗歌)读完六言绝句,我们再来读一首五言绝句吧。杜甫的这首《绝句》比较好读,同桌两个人读一读,遇到困难互相教一教。 2.谁想来读? 3.下面我们比赛读吧。(分排读)一齐读吧。 4.(神秘地)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和杜甫一块儿到春天的田野上游玩?做好准备,我们出发了。快看!(课件出示诗意图)看到这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怎么样?你呢?(指名说) 5.那就高高兴兴地读一读吧! 6.听了同学的朗读,老师也觉得开心极了,不禁想唱上一曲,会唱《春晓》吗?我们配上这样的旋律唱起来吧。(师引唱《春晓》——《绝句》)7.下面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我们站起来一起唱吧。 8.喜欢唱诗吗?其实古时候的诗都是可以唱的,唱诗也是背诗的一种好方法。

滹沱河和我(优秀教案)

《滹沱河和我》教学设计 设计者:龚侃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 理清“我”对滹沱河的感情变化过程,理解“滹沱河”和我的关系,体会作者对滹沱河的敬畏与热爱之情。 通过品读文中对滹沱河的数次描述,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滹沱河气势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与滹沱河之间的精神关联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1939年,抗战最艰苦的岁月中,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交响乐《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在民族存亡的关头奋起抗日,奔腾的黄河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2、作家牛汉心中又有一条什么河呢?这条河与牛汉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作家牛汉的回忆文章《滹沱河和我》 二、初读文章,自学字词 1、自学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懂词意。 2、查字典自学字词。 3、从读音、字形、解释三个方面自主归纳本文需要学习的字词,并做交流。 4、当堂提问 5、当堂检测 三、理清脉络,把握中心 1、出示学习目标:梳理“我”对滹沱河情感变化的过程,理解“滹沱河和我”的关系 2、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提出为了解决学习目标而需要自学解决的具体问题 3、学生自主学习,并做书面记录和归纳(把文中具体表现滹沱河和我的关系的句子划出来) 4、小组合作交流:我对滹沱河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朗读4~5节、7~8节、16、18节,感受“我”对滹沱河由失望、悲伤——害怕――敬畏——崇敬――热爱的情感变化 5、当堂检测 四、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1、我对滹沱河的情感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使得我对滹沱河的情感发生了变化? 2、出示学习目标:品读文中对滹沱河的数次描述,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滹沱河气势的写作方法。 3、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提出为了解决学习目标而需要自学解决的具体问题 4、学生自主学习,分别标出文中对于滹沱河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并在句子边上做笔记 5、小组交流 6、当堂检测 资料:侧面烘托 侧面烘托\\\'GB 侧面烘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主要人物。r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为避免正面描写的平淡、拖沓,可用侧面烘托法写之。侧面烘托可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人物。o5\\\\

中国画--树的画法--(教案)

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 第1 课时:树木画法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欣赏、讲解、示范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目的: 通过树木画法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国画山水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的技法与欣赏水平。为以后学习山水画打下基础。 重点:树木的结构和中国画画树的特有的表现手法。 难点:树木的穿枝插叶。 教具准备:山水画二至三幅,树木结构图一幅,树枝、树叶分类挂图学具准备:国画工具——笔、墨、纸、砚。 教学步骤 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出写意山水画二至三幅。 1导言: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几幅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祖国的传统艺术,我们要十分珍爱并发扬光大。2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3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古人有“树分四枝”之说。意思是指画树要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一棵树的立体感。再则,画树枝要注意取舍、概括,以达到简化,同时在

画面的树干时,多用浓墨,画后面的枝干时,多用淡墨来表现,使其具有远近关系和层次。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提炼,把各种树木的种类和各种树枝的生长规律和形态概括为两种基本形态。 即:“鹿角法”和“蟹爪法”。 鹿角法:枝条上挺如鹿角状,两枝交接处的内角多为锐角,也有成钝角的,但不宜取直角,因直角太呆板。 蟹爪法:枝条下屈,如蟹爪。(枣、柿等树,大体属于这一类。) 4树叶的画法: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勾法。点染法: (1)胡椒法:为密集的圆形小点。最好用微秃的毛笔画,落笔时笔锋直擢纸面,有节奏地点下去。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 梅花点与鼠足点:由五点聚成一个小单位,其形状如梅花和鼠足,然后由许多小单位交错排列而成。梅花点下笔重;收笔轻;鼠足点下笔轻,收笔重。 松叶点:松叶又叫松针,由八、九笔或更多的笔画组成上仰的扇形,一般由中间一笔画起,先左后右,每个小单位参差交叠构成一大片树叶。 介字点与个字点:叶形下垂,每个小单位形如“介”字或“个”字。要注意参差交叠与浓淡变化。 双勾法: 双勾法,就是用勾线的方法画树叶。其组织排列规律也与点染法相似。

山水田园诗鉴赏教学案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 复习目标: 1、掌握赏析山水田园诗的方法; 2、明确山水田园诗的鉴赏角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复习课时:9课时 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分成山水诗和田园诗两类。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田园诗多以田园风光为题材。 山水田园诗的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江水:时光的流逝。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二、诗歌意象含义 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云:游子飘泊。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菊:隐逸、高洁、脱俗。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柳:送别、伤感、春天的美好) 三、体验高考 1、(201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

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类似的诗句还有曾公亮的“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录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希望同学们注意积累。 2、(2010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阮郎归·初夏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赏析情景交融题,最重要的是说清作者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这一点说清了,得分要点也就抓住了。 答案要点: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技巧方法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④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A、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B、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14山水画的意境 1.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3.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 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气象雄浑的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其“意境”观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目标导学二: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 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明确: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 明确:文章开门见山,在第1自然段就明确提出主要观点。接下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认识顺序展开论述。第2自然段先解决“意境”是什么的问题,即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紧接着对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进行理论阐释。第3、4自然段借助两个实例进行具体说明。从第5自然段开始,作者集中探讨“怎么样”的问题。先用设问引出话题,然后自问自答。第6、7、8自然段分两层,结合事例谈具体做法。最后两个自然段强调山水画还需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将意境传达出来,打动人心。 目标导学三:深入探究,理解文本艺术内涵 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