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光流分析法

第三讲光流分析法
第三讲光流分析法

第三讲 光流分析法

3.1 二维运动与视在运动 1.

而我们所能得到的是时变图像的某种采样点阵(或采样栅格)的图像序列,问题是: 2.可控与可观测问题—>即真实二维位移场与速度是否可观测?

3.二维运动——也称投影运动: 透视、 正交投影

三维运动可由物体像素的三维瞬时速度或三维位移来描述,但三维瞬时速度及三维位移正是我们要估计的,这是一个逆问题。而我们可观测到的是视在运动。 (1)假定投影中心在原点

P P ' — 三维位移矢量

p p ' — 二维成像平面上的二维位移矢量

成像平面,投影平面 ← 光学上

三维场景 ——> 二维的时变图像 ——> 数学上 3D →2D 投影

二维位移场

二维速度场

t 时刻

t ′时刻 P ′

P ′ 投影 P P 投影

(2)假定投影中心在O 1点

由于投影作用,从P 点出发, 终点在O 1P / 虚线上的三维位移矢 量均有相同的二维投影位移矢量。 所以说,投影的结果只是三维真实 运动的部分信息。

(3)设t l t t R t X ?+='∈,),(3

由像素的运动

'(,)(,,)C C

X t d X t t S

→ 二维位移矢量函数

对应于点阵 ∧3 ,则有

;;),(),(t l t X d t l t X d C P ?=?(x ,t )∈ ∧3

)

,(),(t l t X d l k n d P ?=?;; (n ,k )∈ Z 3

k 表达了t ‘- t 的时间离散 T n n n ),(21=?

假定三维瞬时速度为),,(3

21X X X &&&,则

),(),(k n V t X V C P =

4.光流场与对应场 (1)p p ' 定义为对应矢量

光流矢量定义为某点 3),(R t X ∈ 上的图像平面坐标的瞬时变化率,

为一个导数。

T T dt dx dt dx V V V )/,/(),(2121==

表征了时空变化,而且是连续的变化。

(2) 当0→-'=?t t t 时,则光流矢量与对应矢量等价。如果在某个点阵∧3可

观测到这种变化,则就意义

对应场<——像素的二维位移矢量场 光流场<——像素的二维速度矢量场

也分别称为二维视在对应场与速度场。一般而言,对应矢量 ≠位移场 光流矢量≠速度场 (

O 1

p ′ p

O

X 2

X 1

P ′

P

图像平面X 3 X

亮度均匀的话,则不产生光流, 不可观测。

光照变化——>将防碍二维运动场的估计。

则有光流,但没有运动。

3.2 二维运动估计

1.正向估计:

12112212112212

(,,)((,;),(,;),)

P C k k l T

S x x t S x d X t l t x d X t l t t l t S x x S x d X x d X t k t

d X d X d X +=+?+?+???=++=?=离散化等价(,)((),())

其中对应矢量()((),())

2.逆向估计

121122k k l S x x S x d X x d X t k t -=++=?(,)((),()),其中

3.数学上问题

(1)光流的估计——>若每一个△t 间隔时,速度矢量不变。则光流估计与对应 估计等价;否则在有加速度的情况下,估计光流需要多

帧运算,至少三帧。

P =(x 1,x 2) t P ′=(x 1′,x 2′)

t--l △t P ′=(x 1′,x 2′) t+l △t

(2)解的存在性——>如遮挡与显露问题。 (3)解的唯一性——>产生孔径问题。位移各分量是否解耦合的。若独立,未

知量的个数是方程数的2倍。 (4)解的连续性——>产生噪声<——不连续

4.数学描述有两种主要方法

(1)参数模型<——基于三维曲面的表达式 (2)非参数模型

a . 光流方程

b .块运动模型

c . 像素递归法

d .贝叶斯(最大后验概率)

3.3 光流方程

1.设),,(21t x x S C 是连续时空亮度分布,若沿运动轨迹上的亮度保持不变,有 12(,,)

0(3.31)dS x x t dt

=-- 注意上式x 1,x 2随t 变化,因此为一全导数。由上式可得

dt

dx

dt dx t

t X S t X U x t X S t X U x t X S C C C 212211)

23.3(0)

,(),(),(),(),(→←↑↑--=??+??+??坐标速度分量

我们的估计就是要在帧之间保持(3.3—1)式成立,需要的先验知识较多。

2.二阶微分法

(,)

0(3.33)C d S X t dt ?=--

使空间图像梯度守恒。

3.块运动模型

定义像素块B 上的光流方程误差为

(,)

(

)(3.34)C X B

dS X t E dt

∈=

--∑

使E 最小为约束条件,为使E —>E min ,应有

12

00E x E x ??=????

??=??? (3.3—5)

4.H-S 法

它是一个搜索过程,使光流矢量逐步达到最小值。通过迭代计算使 (,)

min

C dS X t dt

? (3.3—6)

5. 梯度估计

将(3.3—2)式中的偏微分项用梯度估计出来

1212121121221212(,,)

(,,)

(3.37)(,,)

(,,)

(3.38)(,,)

(,,)

(3.39)

C x C C x C C t C S x x t S x x t x S x x t S x x t x S x x t S x x t t

?=?--??=?--??=?--?

6.其它的算法,如自适应方法。

第四讲 基于块的分析法

4.1 块运动模型 1. 图像的块模型 (1) 图像由块构成

(2) 块运动由平移和二维变形构成

2. 平移块运动 (1) 模型

在纯平移情况下,设块B ∈n ,而n =(n 1,n 2),D=(d 1,d 2)T 是位移矢量,且第k 帧中图像块B 为S (n 1,n 2,k ),则有

121122(,,)(,,1)

(4.11)S n n k S n d n d k =+++--

注意上式中D 为已被采样点阵抽样及量化后的值。最接近真正(d 1,d 2) 的整数。

(2) 重叠问题

图在下面:

可知块B 在k 与k+1帧之间可能重叠的,(a)在未重叠时,块B 有单一的运动矢量。(b)在重叠时,可选择重叠区内平均运动矢量作为补偿。

(3) 应用

未重叠块 重叠块

平移的块运动模型算法简单

(a) 每一块只需一个运动矢量

而光流法要附加的条件来表示运动场 (b) 算法规整简单,便于VLSI 实现

(c) 不能用于变形运动

3.变形的块运动 (1) 位射变换

设k 帧中某像素的坐标为(x 1, x 2) ,而在k+l 帧中的对应像素的坐标为(x’1, x’2),则由一般的位射变换有

X’=AX+D

(4.1—2)

其中X’=(x’1, x’2)T ,X=(x 1, x 2)T ,D=(d 1, d 2)T (4.1--2)可处理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旋转

长方形??{的变换,而位射是正交投射。

(2)透视变换 非线性处理

1

281732211,

1'2{

++++=x a x a a x a x a x x

(4.1--3)

(3引入了非线性处理

4.2 相位相关法 频域法 1. 线性相位差项

在(4.1--1)试两边取付氏变换

121121122(,)(,).exp{2()}k k S f f S f f j d f d f π+=+ (4.2--1)

因此对应块之间的相位差为

121121122arg{(,)}arg{(,)}2()k k S f f S f f d f d f π+-=+

(4.2--2)

可见相位差只是在(1,2f f )坐标上一个平面方向,则帧间的运动矢量可以由这个方向指示来估计。(4.2--1)式也表明空间场的相对位移引入傅立叶场的线性相位项,而光学的傅立叶常谱特性更容易得到快速算法。

2. 相位相关函数

定义k, k+1帧间的相关函数为

,1121212(,)(,,1)*(,,)k k C n n S n n k S n n k +=+-- (4.2--3)

11281732211,

1

2

81762514'2{

++++=

++++=x a x a a x a x a x x a x a a x a x a x

相复功率谱有

*,11211212(,)(,)(,)k k k C f f S f f S f f ++=

(4.2--4)

归一化功率谱为

(4.2--5)

若为平移运动,有

,1121122(,)exp{2()}k k C f f j d f d f π+=+% (4.2--6) 上式反变换有

,1121122(,)(,)k k C n n n d n d δ+=--% (4.2--7) (4.2--7)式称为相位相关函数,是一个δ函数,即δ函数的位置生成位移矢量。

3 实现及问题 实现步骤:

(1)计算块的二维DFT (k, k+1帧) (2)计算(4.2--5)式的归一化功率谱 (3)求反二维DFT

(4)检测相位相关函数峰值位置

问题: (1)伪峰的出现 (2)峰分裂 (3)分辨率 (4)频谱泄露

优点:

(1)不敏感照明的变化 归一化的功率谱

(2)可检测多物体运动 每个峰将指示一个特定运动

4.3块匹配法 时域法 1. 块匹配法

(1)算法在时域进行,算法本身简单、归整 (2)便于VLSI 实现,MPEG1、2、4均大量采用 (3)原则

(a ) 合适的块大小

)

,(),(),().(),(~

21*

21'121*

211211,f f S f f S f f S f f S f f C k k k k k k +++?=

(b ) 匹配准则 (c ) 搜索方法 2. 匹配准则

(1)最小均方误差MSE, 定义:

(4.3--1)

准则为求(12

?,d d )

)T ,使得 121212

?(,)min{(,),(,)}T

d d MSE d d d d D =∈) (4.3--2) D 表示(1

2

?,d

d )

)T 的域 MSE 可看成光流的约束条件(指块内) 但不利于VLSI 实现

(2)MAD 最小绝对值法,定义:

(4.3--3)

求(12?,d d ))T ,使得 121212?(,)min{(,),(,)}T T d d MAD d d d d D =∈) (4.3--4)

其中D 是(1

2

?,d d ))T 的域

可见 MAD 便于VLSI 实现,但块范围大后,性能下降。

(3)MPC 最大匹配像素数法

对块中的每一个像素,定义:

(4.3--5)

由(4.3--5)决定该像素是否匹配像素 则块中的匹配像素的个数为

(4.3--6)

求(12?,d d ))T ,使得 121212?(,)min{(,),(,)}T T d d mpc d d d d D =∈) (4.3--7)

其中D 是(12?,d d ))T 的域

MPC 法只需逻辑运算及计数,便于硬件实现

12121212(,)(,)(,;,)n n B

Mpc d d T n n d d ∈=∑2

)2,(21212

1211)]

,,(),,([1),(∑∈+-=

B

n n k n n S k n n S N N d d MSE 12121212(,)

121

(,)(,,)(,,1)

n n B MAD d d S n n k S n n k N N ∈=-+∑121212121,(,,)(,,1)0,(,,,){

S n n k S n n k t T n n d d -+≤←=门限其它

3.搜索过程

(1)全程搜索费时,但可靠,保证全局极值点

(2)快速搜索法三步搜索与预期的精度有关

交叉搜索

4.4 分级运动估计

1.图象的多分辨率表达形式在小波变换下可提供为相位相关法急块匹配改善运

动估计

2.低分辨率开始运动估计大块的运动

…….小块运动运动解高分辨率

若有理解初始值,则可以减小窗口的大小

降低运动量

3.重建时可根据需要重建

4.5 一般的块运动估计

1.平移估计的缺陷

(1)上述方法只能用于平移情况

(2)旋转、变形、运动场有不连续点时不能适用

2.改进

(1)后处理

(2)空间变换

后处理:在H.26x,MPEG1,MPEG2中图象分成16╳16块易引入边界效应。

先在块B决定一个运动估计,然后块被分成k个区域块或子块,每个子块有一个单一运动估计,将k个附加的运动估计与分割图象处理联系起来,在边缘处传递合适的运动估计(而大块长的运动估计),因此,而传递了更多的运动信息。

变形匹配:将变形块细化成三角形或小四边形,追求最佳分解;然后在给定的空间变换中寻求最佳匹配三角形或四边形,而基础是SME法、MAD法或MPC法。

运动目标检测光流法

摘要 运动目标检测方法是研究如何完成对视频图像序列中感兴趣的运动目标区域的“准确定位”问题。光流场指图像灰度模式的表面运动,它可以反映视频相邻帧之间的运动信息,因而可以用于运动目标的检测。MATLAB这种语言可移植性好、可扩展性强,再加上其中有丰富的图像处理函数,所以利用MATLAB 软件来用光流法对运动目标的检测中具有很大的优势。本设计主要可以借助matlab软件编写程序,运用Horn-Schunck算法对图像前后两帧进行处理,画出图像的光流场。而图像的光流场每个像素都有一个运动矢量,因此可以反映相邻帧之间的运动,分析图像的光流场就可以得出图像中的运动目标的运动情况。 关键字:光流法;Horn-Schunck算法;matlab

目录 1光流法的设计目的 (1) 2光流法的原理 (1) 2.1光流法的介绍 (1) 2.1.1光流与光流场的概念 (1) 2.1光流法检测运动目标的原理 (2) 2.1.1光流场计算的基本原理 (2) 2.2.2基于梯度的光流场算法 (2) 2.2.3Horn-Schunck算法 (3) 2.2.4光流法检测运动目标物体的基本原理概述 (5) 3光流法的程序具体实现 (6) 3.1源代码 (6) 3.1.1求解光流场函数 (6) 3.1.2求导函数 (9) 3.1.3高斯滤波函数 (9) 3.1.4平滑性约束条件函数 (10) 3.1.5画图函数 (10) 4仿真图及分析 (12) 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1 光流法的设计目的 数字图像处理,就是用数字计算机及其他有关数字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以达到预期的目的。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图像处理技术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数字图像处理已成为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自动化、信号处理等专业的重要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设计是在学习完数字图像处理的相关理论后,进行的综合性训练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分析方法和实现方法;增强学生应用Matlab编写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程序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尝试所学的内容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运动目标检测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一个主要部分,近些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动态图像处理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睞,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广泛应用于交通管理、军事目标跟踪、生物医学等领域。 因此,基于光流法,实现运动目标的检测是本文的研究对象。结合图书馆书籍、网上资料以及现有期刊杂志,初步建立起运动目标检测的整体思路和方法。 2 光流法的原理 2.1 光流法的介绍 2.1.1 光流与光流场的概念 光流是指空间运动物体在观测成像面上的像素运动的瞬时速度,它利用图像序列像素强度数据的时域变化和相关性来确定各自像素位置的“运动”,即反映图像灰度在时间上的变化与景物中物体结构及其运动的关系。将二维图像平面特定坐标点上的灰度瞬时变化率定义为光流矢量。视觉心理学认为人与被观察物体

公务员考试行政法基本理论

行政法基本理论 第一节行政法的概述 一、行政法的概念 行政法是国家重要的部门法之一,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或者说是调整因行政主体行使其职权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行政法渊源包括一般渊源和特殊渊源。 行政法的一般渊源,包括:(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与自治条例、单行条例。(4)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行政法的特殊渊源,包括:(1)法律解释,包括最高权力机关的解释、国家司法机关的解释、中央国家行政机关的解释、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解释和行政机关的解释。(2)国际条约与协定。 二、行政法的特点及基本原则 (一)行政法的特点 1.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 2.行政法规、规章等形式表现的行政法规范易于变动。 3.行政法的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常常交织在一起,并往往共存于一个法律文件之中。 (二)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它在行政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它要求行政机关必须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权。 3.应急性原则 应急性原则是现代法治原则的重要内容,指在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明确法律依据的与通常状态下法律规定相抵

触的措施。它是合理性原则的例外,但是应急性原则并非排斥任何的法律控制,不受任何限制的行政应急权力同样是行政法治原则所不容许的。 第二节行政法律关系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法调整的具有行政法律权利义务内容的行政关系。 其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的恒定性和不可转化性。(2)意志的单方性。(3)内容具有法定性、不对等性、统一性和不可自由处分性。(4)争议解决的特殊性。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亦称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指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 (一)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是指依法能以自己的名义代表国家对外行使行政职权并独立参加行政诉讼的组织,即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管理者,具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公务组织)。行政主体具有以下特征:(1)行政主体是一种组织,而不是个人。(2)行政主体是依法拥有行政职权的组织,是行政权的归属者。(3)行政主体有权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代表国家并独立行使职权。(4)行政主体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加诉讼。 (二)行政相对人 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组织。行政相对人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一方主体。行政相对人包括:(1)国家行政机关在内的国家机关。(2)我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3)我国境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 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1)行政相对人是行政主体行政管理的对象。(2)行政相对人也是行政管理的参与人。(3)行政相对人在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中可以转化为救济对象和监督主体。 三、监督行政法律关系 监督行政法律关系是基于对行政权力控制的需要而依法产生的,它是指国家有权监督主体在监督行政行为的过程中,与行政主体之间形成的受行政法规范调整的各种关系。

04第四讲 语义特征分析法

第四讲语义特征分析法 4.1 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的产生 先看第三讲举过的例子: (1)a. 台上摆着鲜花→ 鲜花摆在台上 -/→台上正摆着鲜花 门上帖着对联→ 对联贴在门上 -/→ 门上正帖着对联 黑板上写着字→字写在黑板上 -/→ 黑板上正写着字 床上躺着病人→ 病人躺在床上? -/→床上正躺着病人 前三排坐着来宾→ 来宾坐在前三排? -/→ 前三排正坐着来宾 b.台上演着梆子戏-/→ 梆子戏演在台上→ 台上正演着梆 子戏 门外敲着锣鼓-/→ 锣鼓敲在门外→ 门外正敲着锣鼓 外面下着大雨-/→ 大雨下在外面 →外面正下着大雨 教室里上着课-/→ 课上在教室里 →教室里正上着课 大厅里跳着舞-/→ 舞跳在大厅里 → 大厅里正跳着舞

(1)a和(1)b左列可以分别抽象为: (2)[A]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表示存在,表静态] [B]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表示存在,表动态] 问题:格式相同——词类序列相同,内部结构层次相同,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相同,为何产生歧义?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歧义的产生跟句式中的动词有关。(1)a的动词虽然具体意思各不相同,但是都具有共同的“使附着”的语义内涵。请大家查查词典,看词典里的释义。 如果把出现在[A]式中的动词记为“动词a”,那么“动词a”所具有的语义特征可以标示为: (3)动词a:[+使附着] 相应地,[B]式中的动词可以记为“动词b”,“动词b”布局有“使附着”的语义特征,所以“动词b”的语义特征可以标示为: (4)动词b:[-使附着] 上文(2)的歧义格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可以分化为: (5)[A]式:名词[处所]+动词a+着+名词语 [B]式:名词[处所]+动词b+着+名词语 上文采用的分析手段就是语义特征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发就是通过分析句法格式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动词在该句法格式内所呈现的互有差异的不同小类的词的不同语义特征,来达到说明造成该同形、歧义格式的原因的。这是语义特征分析法的精神所在。 4.2 “语义特征”的定义 4.2.1词汇语义特征和语法语义特征 音位学(phonology) “区别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的理论诱发了语言学“义素”(seme)和“语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等重要概念的形成。然而,“义素”和“语义特征”的所指并非完全等同。义素是词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义单位即义位的构成要素,是从义位中分解出来的最小的语义成分(seman tic component);语义特征是一组语义相关的词内部相同或相异的语义要素,是通过对一组在语义上有关联的词语进行对比,从相关义位中分解出来的内部相同或相异的最小的语义成分。 “义素分析”着重同一个词语的同一个义项内部语义要素的分解。“语义特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反映行政法本质和具体制度规则内在联系的,指导和规范全部行政法的基础性规则和原理。基本原则贯彻于行政法具体规范之中,同时又高于行政法具体规范,体现行政法的基本价值 行政法基本原则对整个行政关系进行宏观地调整和规范,不仅指导、调整行政执法行为,而且指导和调整行政立法行为、行政司法行为 来源:1.国家立法性和政策性文件的规定 2.行政法理论研究 我国目前的法治发展提出了以下几个行政法基本原则: 1.合法行政原则行政法的首要、基本原则,其他行政法从这一原则延伸核心包括两方面:1.消极方面,行政机关必须做到遵循法律,任何行政机关所作的任何决定和规定都不得和现行的法律相抵触,不得作出违反现行法律规定的决定 2.积极方面,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决定 2.合理行政原则行政行为的内容要符合理性、客观、适度,是实质法治对行政活动的要求。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能够符合一个正常理智的普通人的理性,符合社会公德和基本公理合理行政原则的几个重要下位原则:1.公正原则 2.比例原则 3.相关因素的考虑 3.程序正当原则广义,指整个行政法的程序性原则都必须讲求正当性,包括行政公开原则、参与原则、回避原则等狭义,英国行政中的“自然公正原则”和美国行政法中的“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4.高效便民 5.诚实守信 6.权责统一 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别和各自特点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以及这些组织中的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分为:(1)行政处罚。即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对有违法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者所给予的一种法律制裁。如行政拘留、罚款、吊销营业执照、没收等。(2)行政检查。即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守法情况作单方面了解的行政行为。如海关检查、税务检查、卫生防疫检查等。(3)行政许可。即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的申请,依法赋予相对人从事某种法律所一般性允许的活动的权利和资格。如颁发许可证或执照。 (4)行政强制执行。即行政机关依法强制行政管理相对人履行一定义务的行政行为。如查封、扣押、冻结等。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制定发布普遍性行为规则的行为。行政主体实施抽象行政行为的结果,就是导致行政法规的出现。抽象行政行为分为:(1)羁束行为,即法律、法规对实施行政行为的条件、程序和手续等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行政主体只能严格按照这些规定实施行政行为。(2)自由裁量行为,即法律法规对如何实施行政行为只作了原则性或留有余地的规定,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除遵守这些规定外,还必须根据自己意见来决定的行政行为。(3)要式行政行为,即符合法律特定方式才能成立的行政行为。(4)不要式行政行为,即无须以特定的方式就可成立的行政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虽然都属于行政行为。但二者也存在本质区别,表现在:(1)实施行政行为的主体不同。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主体是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委托的组织;而实施抽象行政行为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及地方各级立法机关。(2)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引起行政诉讼;而抽象行政行为不能引起行政诉讼。 行政许可的设定 概念: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从事某些特定活动设置一定的限制条件,并规定许可的主体、许可的程序以及法律责任的活动 行政许可的设定范围 1.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 2.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 3.提供公众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 4.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的事项; 5.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事项;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其他事项。 行政许可的设定权限和形式(太多了不想打) 行政许可的设定程序

第1章行政法基本理论

第1篇第1章行政法基本理论 本章考情分析 在最近3年考试中,本章的平均分值为5分,2012年考试本章分值为1分。 部分考点是学习行政法律制度的基石,对第1篇其他章节的理解和掌握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由于是理论性章节,难免抽象、晦涩,复习时注意把握有具体、实质内容的考点,切忌对个别学理性表述纠缠不休。 本章教材主要变化 1.删除“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的全部内容; 2.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新增若干处举例; 3.删除“理论上有关行政行为无效的情形”; 4.删除“具体行政行为种类”中有关行政强制的概述性内容(行政强制在第1篇第4章中专章阐述); 5.新增“催告制度”为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制度。 第一节行政法与行政法律关系 一、行政法的概念和特征(了解) 二、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法治原则(掌握) (一)行政合法性原则 1.存在合法:行政权力的存在有法律依据; 【解释】行政法是“法无授权即禁止”;民商法是“法无禁止即允许”。 2.行使合法:行政权力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行使。 (二)行政合理性原则——实质合法性原则 1.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符合理性。 2.行政合理性原则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行政自由裁量权(亦称“行政裁量权”)的存在。 3.内容 (1)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 (2)行政行为应建立在考虑相关因素的基础上; (3)平等地适用法律规范,符合公正法则; (4)行政行为应保持适度,符合比例原则的要求(2012年新增); ①行政机关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某一行政目的的情况下,应当采用对当事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方式,作出的行政行为才是合理和适当的。 ②作出行政行为时,行政机关应当在作出的具体行政措施与所要达到的行政目标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

行政法知识结构图

行政法知识结构图

行政法基本理论知识树结构图 行政法与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基本 原则 合法性原则 含义:是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 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要求:既要符合实体法,又要符合程序法 内容:行政权的存在有法律依据,按照法定程序行使。 合理性原则 含义: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客观、适度、符合理性。 原因:行政自有裁量权的存在。 内容:符合立法目的;建立在考虑相关因素的基础上; 平等适用法律,符合公正原则;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道 德,符合人类理性和公平观念。 应急性原则 含义:是指在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 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偶遇明确法律依 据的或通常状态下的法律规定相抵触的措施。 例外:是行政合法性原则的例外。 条件:存在明确无误的紧急危险或危害;非法定机关不 得行使应急权利,否则无效,除非事后经有权机关作出 特别决定予以追认;应接受有权机关的监督;行使应当 得当,应将负面损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行政法的渊 源 宪法 法律 基本法律: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企业所得税法。 一般法律:税收征管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行政复议 法。 行政法规 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增值税暂 行条例。 制度机关:国务院 行政规章 海关行政处罚听证办法,税务行政复议规则,注册税务 师管理暂行办法。 制定机关:国务院部委及直属机构。 地方性法规 民族自治条例、 单行条例 自治区: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自治州、自治县:报省或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 行政法的其他 渊源 国际条约、国际协定、规范性文件 例如:税务稽查工作规程 效力冲突的解 决方式 法律之间、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之间由全国人大常委 会裁决 行政法规之间由国务院裁决 部门规章与地方法规之间,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 认为适用地方法规的适用地方法规,国务院认为适用规 章的,提请人大常委会裁决。 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政府规章之间由国务院裁决。 整体原则:适用家长裁决制 行政法律关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内容

第四讲 变换理论与句式变换分析

第四讲变换理论与句式变换分析

第四讲变换理论与句式变换分析 一、结构层次分析的局限和句式变换分析法的产生 上一讲讨论的“层次分析”是分析与研究结构时候所不可缺少的。层次分析理论也有局限,即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例如: 反对的是他。 无法通过层次分析的切分或定性来分化。 层次分析的这种局限促使变换分析的运用。下面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下面的句子中两个例子格式相同,此类序列也都相同(其中“名词L”代表处所的名词性成分,“名词语”代表名词性词语)。比较: a 戏台上摆着鲜花。(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 b 戏台上演着京戏。(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 如果对这两个句子进行层次分析,“切分”和“定性”都相同,第一层主谓关系,第二层动宾关系。 但是明显能感到a与b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是不同的。 a句表示“存在,静态”,“动词+着”在意思上大致相当于“有”。b句表示“活动,动态”,“动词+着”在意思上表示行为动作正在进行。如果把a句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假定为A义,为“A式”;b为B义,为“B式”。现代汉语句子里有既符合A义又符合B义的歧义句。例如:山上架着炮。 下面就用变换分析来分化上述同形的“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的句式。调查、分析发现,“A式”可以跟“名词语+动词+在+名词L”

句式(称为“C式”)相联系,即“A式”可以变为“C式”。 “A式”→“C式”: 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名词语+动词+在+名词L a1 台上坐着主席团→ a2 主席团坐在台上 b1 门口站着人→ b2 人站在门口 c1 前三排坐着来宾→ c2 来宾坐在前三排 d1 床上躺着病人→ d2 病人躺在床上 e1 门上贴着对联→ e2 对联贴在门上 f1 黑板上写着字→ f2 字写在黑板上 g1 墙上挂着画→ g2 画挂在墙上 h1 树上钉着广告牌→ h2 广告牌钉在树上 ……………… 再看“B式”。发现,“B式”可以跟“名词L+正在+动词+名词语”(假设为“D式”)发生联系,而且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保持不变,即“B式”可以变换为“D式”。例如: “B式”→“D式”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名词L+正在+动词+名词语 a1 台上演着京戏→ a2 台上正在演京戏 b1 门外敲着锣鼓→ b2 门外正在敲锣鼓 c1 外面下着大雨→ c2 外面正在下大雨 d1 大厅里跳着舞→ d2 大厅里正在跳舞

光流法运动目标跟踪论文

研究生课程论文 《光流法运动目标跟踪》 课程名称s 姓名 学号 专业 任课教师 教师评阅意见: 论文成绩评阅日期 课程论文提交时间:年月日

摘要本文实现了对运动目标的跟踪检测,重点研究金字塔Lucas-Kanade算法,在研究基于特征点的目标跟踪的一般方法,即采用改进的Harris角点提取点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先采用Shi-Tomasi算法比Harris算法提取角点效果更好,之后用金字塔光流进行跟踪。 关键词运动目标跟踪Lucas-Kanade Shi-Tomasi 改进Harris 1.引言 近些年,模式识别领域的图像处理已经成为一个支柱,其中,动态目标的识别跟踪已经被研究者应用到工程上,而运动目标跟踪算法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运动目标跟踪的稳定性和精确性。本文主要是运动光流法等算法对运动目标进行跟踪。目标特征点的跟踪是计算机视觉中的一个基本而极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该课题在人机互动(HCI),目标识别,目标运动等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虽然对运动目标跟踪算法能够完成对运动目标的可靠跟踪,大多数都存在处理数据量大,运算复杂等问题。因此,研究具有高精度且运算简单的目标检测与跟踪算法是图形跟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基于特征和光流的图像跟踪方法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2.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运动目标检测技术是目标自动检测、识别与跟踪的基础,也是实现进一步处理视频编码、目标跟踪、目标分类及行为理解等的关键技术。基于视频或序列图像的分析一般可分为四个步骤:(1)运动目标的检测与提取,(2)运动目标的分类,(3)运动目标的跟踪,(4)运动目标的行为理解与分析,如图1所示。 图像序列运动检测目标分类目标跟踪行为理解 图1 分析过程 在计算机视觉处理中,运动目标检测技术处于中层处理级别,它是指在一个视频或者图像中,对需要研究的并且是处于运动状态的目标和背景进行分离,对于行为理解,行为分析等其他技术的研究,运动目标检测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目标检测要依据运动目标的主要特性,例如时间特性、边缘形状特性、颜色灰度特性、矢量特性等等。时间特性、区域作为视频序列时间差分和图像分割的基础,是运动目标最基本的特性。目标运动时在形状、大小、刚度等方面的差异称为形态特征,利用形态特征对运动目标检测,难点是对小目标的检测。 3.光流法 1950年,Gibuson首先提出了光流的概念,所谓光流就是指图像表现运动的速度。物体在运动的时候之所以能被人眼发现,就是因为当物理运动时,会在人的视网膜上形成一系列的连续变化的图像,这些变化信息在不同时间,不断的流过眼睛视网膜,就好像一种光流过一

第三讲中国行政法学理论体系

第三讲中国行政法学的理论体系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行政法基本范畴与理论体系,领会行政法学 的逻辑原点和行政法的逻辑起点。 教学重点:行政法的逻辑起点; 教学难点:行政法基本范畴与理论体系。 本讲教学内容: 第一节从自由意志到权利:行政法学的逻辑原点 第二节从权利到权利聚合的行政职权:行政法的逻辑起点 第三节行政法理论体系 第一节从自由意志到权利:行政法学的逻辑原点 人具有自由意志这一人类特有的本质属性,它不是完全抽象静态的,人的自由意志是由自然自在到社会的自在自为的过程。人类作为存在,自由意志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属性与存在内容,而人类的这种存在又是存在于我们这个具体宇宙世界即波普所说的由三个不同但相互作用的世界组成(世界1是物质的世界如海洋和陆地,世界2是心理的世界如人的感觉和情绪,世界3是理念的世界如数学和逻辑),[12]人类在存在过程中就无可避免要与波普所说的这三个世界打交道,也就是需要处理好I-You和I-It的关系,需要使存在得以能继续存在下去的需求,即满足人的欲望和利益,去进行可能生活,从而体现和表达人类的存在与生存的意义——追求和实现人的幸福。[13]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明确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14]。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理论》中,将人类的需要概括为由高到低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15]。因此,可以说,需要是人的欲望前提,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人由需要而产生欲望,人的这种欲望在人的内心产生之后是要对外显现为一种目的即利益,表现为一定的行为,即需要――欲望――行为目的――行为手段――行为。[16]这种需要――欲望的满足实现过程,必然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满足的手段与保障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人在自然和社会中需处理I-You和I-It的关系,这种需要――欲望的满足过程而产生的人行为目的,其对外表现出来就是为一种利益,这种利益需要一定的手段来保障与规范,这就是人类之间相处的规则,其中经一定公共权力确认或制定就上升为法律规则(规范),也就是法律上的权利。因此说,权利是人的意志自由外在欲望化的法律确认和保障,即法是人的意志自由的自在自为的定在[17]。恩格斯对此也作了明确的表述:“如果不谈谈所谓自由意志……就不能很好地讨论道德和法的问题。” [18] 从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法律就其形式而言是一种意志的表现,其内容是对人的存在性自由意志的体认和实现,法的本质是权利,这种权利以契约的方式聚合成作为公共权力组成部分的行政权力,从而公民权利构成行政法的逻辑原点。 第二节从权利到权利聚合的行政职权:行政法的逻辑起点[19] 人作为自由意志的存在,前述已表明其不仅是一种自在的存在,更是一种自为的存在。换言之,人的自由意志的自在自为存在,就是要处理好大我与小我、身我与心我、本我与他我、本我与它我的关系[20];而处理这些关系,人类是通过需要――欲望的满足过程而产生的人行为目的(其对外表现出来就是为一种利益),借助于一定的人们之间相处的规则即法律来保障与规范。具体来说,人由自由意志到权利,处理大我与小我、身我与心我的关系主要是解决权利的本体和神圣性,这在法律上主要体现为人的人格权;处理本我与他我、本我

光流算法

它是一种运动模式,这种运动模式指的是一个物体、表面、边缘在一个视角下由一个观察者(比如眼睛、摄像头等)和背景之间形成的明显移动。光流技术,如运动检测和图像分割,时间碰撞,运动补偿编码,三维立体视差,都是利用了这种边缘或表面运动的技术。 光流的概念:(Optical flow or optic flow)二维图像的移动相对于观察者而言是三维物体移动的在图像平面的投影。 有序的图像可以估计出二维图像的瞬时图像速率或离散图像转移。 光流算法: 它评估了两幅图像的之间的变形,它的基本假设是体素和图像像素守恒。它假设一个物体的颜色在前后两帧没有巨大而明显的变化。基于这个思路,我们可以得到图像约束方程。不同的光流算法解决了假定了不同附加条件的光流问题。 Lucas–Kanade算法: 这个算法是最常见,最流行的。它计算两帧在时间t 到t + δt之间每个每个像素点位置的移动。由于它是基于图像信号的泰勒级数,这种方法称为差分,这就是对于空间和时间坐标使用偏导数。 图像约束方程可以写为I(x,y,z,t) = I(x+ δx,y+ δy,z+ δz,t+ δt) I(x, y,z, t)为在(x,y,z)位置的体素。 我们假设移动足够的小,那么对图像约束方程使用泰勒公式,我们可以

得到: H.O.T. 指更高阶,在移动足够小的情况下可以忽略。从这个方程中我们可以得到: 或者 我们得到: V x,V y,V z分别是I(x,y,z,t)的光流向量中x,y,z的组成。, , 和则是图像在(x,y,z,t)这一点向相应方向的差分。 所以 I x V x + I y V y + I z V z= ?I t。 写做: 这个方程有三个未知量,尚不能被解决,这也就是所谓光流算法的光圈问题。那么要找到光流向量则需要另一套解决的方案。而Lucas-Kanade算法是一个非迭代的算法: 假设流(Vx,Vy,Vz)在一个大小为m*m*m(m>1)的小窗中是一个常数,那么从像素 1...n, n = m3中可以得到下列一组方程: 三个未知数但是有多于三个的方程,这个方程组自然是个超定方程,也就是说方程组内有冗余,方程组可以表示为:

LK光流算法

光流的概念是Gibson于1950年首先提出的。所谓光流是指图像中模式运动的速 。1981年,Horn等人在相邻图像间的时间间隔很小,并且图像灰度变化也很小的 提下,推导出灰度图像光流场计算的基本等式,这是经典光流方法[18,24]。 光流的算法多种多样,其用于目标跟踪常用的算法有:检测和跟踪特征点[25]、跟 好的特征点[26]、金字塔图像的Lucas Kanade特征点跟踪算法(因为其跟踪过程是迭 的光流法计算过程,因此,为了更好的体现光流的作用,本文将其简称为:Lucas nad光流法)[27]。在这三种光流跟踪方法中,跟踪性能最优的是Lucas Kanade光流 –26–第四章目标跟踪 法,由于该算法仅跟踪少量的特征点、迭代法收敛速度也很快而且算法的计算量不大, 已被广泛的应用于运动车辆跟踪和人脸特征点跟踪[47,48];下面介绍文献[27],并对其 进行相关实验。 §4.3.1问题提出 用I和J来代表两个灰度图像。那么I(x)=I(x,y)和J(x)=J(x,y)代表了这两个灰度图 像在点X=[x,y]T的灰度值,x和y是图像的点X坐标。称图像I为第一幅图像,称J为 第二幅图像。从实际的图像来说,I和J是两个离散的函数,并且左上角的像素点坐标 是[0,0]T。用nx和ny表示图像的宽度和高度,右下端图像的坐标是[nx?1,ny?1]T。 考虑第一幅图像I(X)=I(x,y)上的一点,跟踪的目的就是在第二幅图像J(X)= J(x,y)上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一点,d=[d x ,d y ] T 是在点X处图像的速度,即点X处图像的 光流。令ωx和ωy表示两个整数,假定图像速度d是使得下面的残差函数ε最小的函数:ε(d)=ε(dx,dy)= ux+ωx x=ux?ωx uy+ωy y=uy?ωy (I(x,y)?J(x+dx,y+dy)) 2 (4-3-5) 根据上面的定义,相似度的函数被在(2ωx+1,2ωy+1)的区域内定义。这个区域也 称之为积分窗口。典型的ωx、ωy是2、3、4、5、6、7个像素。 §4.3.2跟踪算法描述 基于特征点的跟踪的两个关键问题是准确度和鲁棒性。准确度是从直觉上来说, 为了不抹去图像中的细节,需要小的积分窗口。鲁棒性因素需要考虑光照变化,图像 运动时对尺寸变化的敏感性。特别的,为了了解大矢量运动的问题需要一个大的积分 窗口。实际上,仅仅考虑等式(4-3-5),理想的情况是dx<ωx,dy<ωy。这样我们就必 须兼顾准确度和鲁棒性来选择积分窗口。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了基于金字 塔图像的光流跟踪方法。这个方法对局部跟踪的准确性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一、金字塔图像表示 描述一个nx×ny的图像I,令I0=I表示第0层图像(原始图像),那么金字塔图

行政法理论基础

行政法理论基础

048110008 邵天智 案例 第一章前言 在探讨行政法理论基础之前, 有必要区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行政法的理论基础需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一门法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必须具备几个前提: 1、它是某一学科的观念前提, 即该学科的一切问题是以某一观念或几个观念为前提展开讨论的;2、可以用这一原理分析行政法律关系; 3、它一定程度上指导具体行政法律制度建设; 4、其表现形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如果某一种提法、观点不具备上述特点, 则难以冠之理论基础的名称。 第二,各国行政法是否具备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 关于这一点必须要看各国行政法的理论和实践。各国行政法治所处的阶段、任务以及与此有关的理论并不相同,行政法的侧重也有相当的差异。因此,不同国家不同发展时期行政法的理论和实践上是有差别的。如法国在19 世纪有“公共权力说”,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 行政法院以公共权力作为适用行政法的标准;而在19 世纪70年代,公共权力标准则被抛弃了,代之而起的则是公务观念作为行政法的基本观念。二次世界大战后, 公务标准也出现了危机,在此情况下又出现了多元标准说,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公共利益说、新公共权力说以及否认行政法的基本观念等学说。所以,在法国, 由于行政活动的发展,过去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不能适应新的情况,新提出的理论同样不能说明全部行政活动的基础。“因为行政活动内容非常复杂,追求的目的和使用的手段多样化,很难用一个基本观念概括说明”,“可以说行政法不是只有一个基本观念, 而是有几个基本观念,以适应行政活动的不同目的和方式。”① 再以英国行政法为例。由于英国适用普通法, 司法审查始终是英国行政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为此, 英国行政法有两个核心,一为越权无效, 二为自然公正原则。它们同时也是行政法的两大基本原则。日本行政法治的原理有三个: 1、 ①王明扬:《法国行政法》31 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LK光流算法总结-精选.doc

运动目标检测之Lucas-Kanade 光流算法读书笔记 视觉是人类感知自身周围复杂环境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量有意义的视觉信息都包含在运动中,人眼对运动的物体和目标也更敏感,能够快速的发现运动目标。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视觉己成为目前的热 点研究问题之一。而运动目标检测是计算机视觉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融合了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自动控制、计算机等众多领域的先进技术,在军事制导、视觉导航、视频监控、智能交通、医疗诊断、工业产品检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 前景。 一目标检测 运动目标检测运动目标检测是指从序列图像中将运动的前景目标从背景图像中提取出 来。目前,已有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按照算法的基本原理可以分为三类:背景差分法,帧间差 分法和光流法。 1 背景差分法 背景差分法又称背景减除法,背景差分法的原理是将当前帧与背景图像进行差分来得到 运动目标区域,但是需要构建一幅背景图像,这幅背景图像必须不含运动目标,并且应该能不断的更新来适应当前背景的变化,构建背景图像的方法有很多,比较常用的有基于单个高 斯模型的背景构建,基于混合高斯模型的背景构建,基于中值滤波器的背景构造,基于卡尔曼滤波器的背景构造,基于核函数密度估计的背景模型构造。 缺点:因为要求背景是静止的,所以背景的变化,场景中有很多干扰,比如场景中 有树枝和叶子在风中晃动、水面的波动等等,还有照明的变化和天气的变化等都可能影响检 测的结果 2 帧间差分法 帧间差分法是一种通过对视频图像序列中相邻两帧作差分运算来获得运动目标轮廓的 方法,它可以很好地适用于存在多个运动目标和摄像机移动的情况。当监控场景中出现异常 物体运动时,帧与帧之间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别,两帧相减,得到两帧图像亮度差的绝对值,

(完整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问题1、什么是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和规范国家行政权力的设立、行使和救济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问题2、行政法有哪些渊源?我国行政法的渊源主要有:1、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各项立法的依据。2、法律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其他法律。3、行政法规和规章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依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门,包括各部、委、行、署和直属机构依照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也称部门规章。在我国的立法实践中,由于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定程序简便,应变性较强,这就使得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法律,成为行政法的重要的渊源。4、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民族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性法规,是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经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的经济特区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不与宪法、法律相抵触的情况下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地方规章,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经济特区所在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民族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据宪法及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结合本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5、与行政法有关的法律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和地方解释。6、国际条约和协定我国参加或批准的国际条约和协定,如果其内容涉及我国行政权力的行使和公民、法人的权利与义务,这些条约同样是我国行政法的渊源。 问题3、行政法有何特点?与民法、刑法等其他部门法相比,行政法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特点:1、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2、行政法的内容十分广泛3、行政法是一个数量众多、形式多样、效力等级不同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4、行政法规范的变化性较强5、行政实体性规范与行政程序性规范通常交织在一起,共存于同一个法律文件之中 问题4试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全部行政法规范之中,用以指导、统率行政法的制定、修改、废止和实施基本准则或原理。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概括起来说,就是行政法治原则,具体又可分为行政合法性原则与行政合理性原则两个方面。 1、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的设立和运用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1)任何行政职权都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2)任何行政职权的行使都必须凭据法律、遵守法律;(3)任何行政职权的授予、

《行政法基本理论》题库

行政法基本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行政法概念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行政权是行政法的核心范畴 B、行政机关或某一组织依法取得行政权并不意味着能够顺利有效地行使该权力 C、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权力的监督由宪法规定,因此,宪法中的某些条款成为行政法的重要渊源 D、个人权利享有行政权力无法比拟的特权 2、在某种传染病大规模传播的时期对可能携带传染病毒的人进行隔离治疗,体现了()。 A、行政合法性原则 B、行政合理性原则 C、行政应急性原则 D、行政相当性原则 3、行政合理性原则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 A、行政违法行为的存在 B、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 C、行政管理事项的复杂性 D、依法行政的需要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的是()。 A、土地 B、大气 C、行政强制权 D、文艺创作成果 5、关于行政主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行政机关都是行政主体 B、行政职权只有行政机关才能行使 C、并非所有的行政机关都能成为行政主体 D、行政机关在从事任何活动时都是行政主体 6、我国各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街道办事处是()。 A、基层人民政府 B、派出机关 C、派出机构 D、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7、下列人员中,可以被录用为公务员的是()。 A、某甲,曾因走私罪受过刑事处罚 B、某乙,曾被开除公职的 C、某丙,曾因打架被拘留 D、某丁,曾因贩卖毒品被判处刑罚 8、下列有关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的说法错误的是()。 A、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规定,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机关或者事业组织实施行政许可 B、能够接受行政委托,依法行使行政处罚的组织必须是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 C、受委托的组织不具有行政诉讼被告或者行政复议被申请人的资格 D、受委托的组织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

LK光流算法总结

运动目标检测之Lucas-Kanade光流算法读书笔记 视觉是人类感知自身周围复杂环境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量有意义的视觉信息都包含在运动中,人眼对运动的物体和目标也更敏感,能够快速的发现运动目标。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视觉己成为目前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而运动目标检测是计算机视觉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融合了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自动控制、计算机等众多领域的先进技术,在军事制导、视觉导航、视频监控、智能交通、医疗诊断、工业产品检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目标检测 运动目标检测运动目标检测是指从序列图像中将运动的前景目标从背景图像中提取出来。目前,已有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按照算法的基本原理可以分为三类:背景差分法,帧间差分法和光流法。 1背景差分法 背景差分法又称背景减除法,背景差分法的原理是将当前帧与背景图像进行差分来得到运动目标区域,但是需要构建一幅背景图像,这幅背景图像必须不含运动目标,并且应该能不断的更新来适应当前背景的变化,构建背景图像的方法有很多,比较常用的有基于单个高斯模型的背景构建,基于混合高斯模型的背景构建,基于中值滤波器的背景构造,基于卡尔曼滤波器的背景构造,基于核函数密度估计的背景模型构造。 缺点:因为要求背景是静止的,所以背景的变化,场景中有很多干扰,比如场景中有树枝和叶子在风中晃动、水面的波动等等,还有照明的变化和天气的变化等都可能影响检测的结果 2帧间差分法 帧间差分法是一种通过对视频图像序列中相邻两帧作差分运算来获得运动目标轮廓的方法,它可以很好地适用于存在多个运动目标和摄像机移动的情况。当监控场景中出现异常物体运动时,帧与帧之间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别,两帧相减,得到两帧图像亮度差的绝对值,

有关行政法的理论基础

遇到行政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360docs.net/doc/533771478.html, 有关行政法的理论基础 内容提要中国行政法学界有关我国行政法理论基础问题的探讨已经从原来百花齐放的局面逐步集中到控权和平衡两种理论上来。前者认为行政法就是对行政权力加以控制的法律,而后者则主张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行政机关与相对人自身的权利义务互相平衡。然而考虑到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间的互动关系、行政权本身所具有的扩张性和潜在危害性以及中国社会的社会文化背景,以限制政府权力为核心的控权论更为适合目前中国的国情。 关键词行政法理论基础控权论平衡论 与改革开放同步,新中国行政法学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O年代,迄今为止不到3O年历史。然而,其中关于行政法理论基础问题的研究却相当活跃,并涌现出一系列对于构建我国行政法制体系及繁荣行政法学研究极有陴益的主张和观点。但是,关于该命题的讨论和研究,并没有就此告馨。 一、国内关于行政法理论基础问题的主要理论自改革开放以来,

国内行政法学界针对行政法理论基础已经提出了若干种学说,主要包括: 服务论。服务论是最早的有关行政法理论基础的理论。1983年著名学者应松年、朱维究、方彦等在其发表的《行政法学理论基础问题初探》一文中,提出了我国行政法学理论基础是人民服务论的观点,即行政法是规范行政机关行为的法,而社会主义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它的唯一目的是执行人民的意志。因此,我国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只能是为人民服务。 管理论。管理论认为行政法就是管理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的法律,也是行政机关对社会进行管理的法律。这种理论在早期的大陆法系国家以及前苏联较为流行。然而,由于其过分强调行政权对社会的控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的色彩,在现阶段已经逐渐退出了主流理论的行列。 公共利益本位论。本位论认为行政法的理论基础属于理论层面,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体现。它构建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之上。而在这两者的矛盾冲突中,公共利益才是主要矛盾,个人利益应该服从于公共利益。因此行政法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公共利益。但该说同时也强调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是对立统一而非截然对立的辨证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