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理论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理论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理论知识点总结

1.自控系统的基本要求: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P13)

稳定性是由系统结构和参数决定的,与外界因素无关,这是因为控制系统一般含有储能元件或者惯性元件,其储能元件的能量不能突变。因此系统收到扰动或者输入量时,控制过程不会立即完成,有一定的延缓,这就使被控量恢复期望值或有输入量有一个时间过程,称为过渡过程。

快速性对过渡过程的形式和快慢提出要求,一般称为动态性能。

准确性过渡过程结束后,被控量达到的稳态值(即平衡状态)应与期望值一致。但由于系统结构,外作用形式及摩擦,间隙等非线性因素的影响,被控量的稳态值与期望值之间会有误差的存在,称为稳态误差。+

2.选作典型外作用的函数应具备的条件:1)这种函数在现场或试验室中容易得到

2)控制系统在这种函数作用下的性能应代表在实际工作条件下的性能。3)这种函数的数学表达式简单,便于理论计算。

常用典型函数:阶跃函数,幅值为1的阶跃称为单位阶跃函数

斜坡函数

脉冲函数,其强度通常用其面积表示,面积为1的称为单位脉冲函数或δ函数

正弦函数,f(t)=Asin(ωt-φ),A角频率,ω角频率,φ初相角

3.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内部物理量(或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P21)

静态数学模型:在静态条件下(即变量各阶导数为零),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代数方程

动态数学模型:描述变量各阶导数之间关系的微分方程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分析法根据系统运动机理、物理规律列写运动方程

实验法人为给系统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其输出响应,并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去逼近,也称为系统辨识。

时域中的数学模型有: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状态方程

复域中的数学模型有:传递函数、结构图

频域中的数学模型有:频率特性

4.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切线法或称为小偏差法(P27)

小偏差法其实质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将非线性特性用一段直线来代替。

连续变化的非线性函数y=f(x),取平衡状态A为工作点,在A点处用泰勒级数展开,当增量很小时略去高次幂可得函数y=f(x)在A点附近的增量线性化方程y=Kx,其中K是函数f(x)在A 点的切线斜率。

5.模态:也叫振型。线性微分方程的解由特解和齐次微分方程的通解组成。

通解由微分方程的特征根决定,它代表自由运动。如果n阶微分方程的特征根是λ1,λ2……λn且无重根,则把函数e t1λ,e t2λ……e ntλ称为该微分方程所描述运动的模态。每一种模态代表一种类型的运动形态,齐次微分方程的通解则是它们的线性组合。

6.传递函数: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定义为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P30)

零初始条件是指输入量加于系统之前,系统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此时输出量及各阶导数为零;输入量是在t大于等于0时才作用于系统,因此在t=0-时,输入量及其各阶导数均为零。

1)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的有理真分式函数,且所有系数均为实数;

2)传递函数是一种用系统参数表示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关系的表达式,它只取决于系统或元件

的结构和参数,而与输入量的形式无关,也不反映系统内部的任何信息。

3)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有相通性。

4)传递函数的拉式反变换是脉冲响应

7.在典型输入信号作用下,任何一个控制系统的时间响应都由动态过程和稳态过程两部分组成。

一般认为,阶跃输入是对系统最严峻的工作状态;

动态过程:又称过渡过程或瞬态过程,指系统在典型输入信号作用下,系统输出量从初始状态到最终状态的响应过程。可提供系统稳定性、响应速度及阻尼情况等信息;

稳态过程:指系统在典型输入信号作用下,当时间t趋于无穷时,系统输出量的表现方式,又称稳态响应,提供系统有关稳态误差的信息。

8.在线性定常系统中,往往只取一种典型形式进行研究;

系统对输入信号导数的响应,就等于系统对输入信号响应的导数;

系统对输入信号积分的响应,就等于系统对输入信号响应的积分。

9.比例微分控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可以增大系统的阻尼,使阶跃响应的超调量下降,调节时间缩短,且不影响常值稳态误差及系统的自然频率。

比列-微分控制和测速反馈控制的比较:(P87)

10.若仅限于分析系统自身固有特性,可不考虑非零初始条件对响应过程的影响。

11.高阶系统分析:(P92~93)

主导极点:在所有闭环极点中,距虚轴最近的极点周围没有闭环零点,而其他闭环极点又远离虚轴,那么距虚轴最近的闭环极点所对应的响应分量,随时间的推移衰减缓慢,在系统的时间响应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偶极子:相距很近的闭环零极点构成偶极子。经验指出,闭环零极点之间的距离比它们本身的模值小一个数量级,就构成了偶极子;

闭环零点的作用:闭环零点会减小系统阻尼,并且这种作用将随着闭环零点接近虚轴而加剧;

闭环非主导极点的作用:可以增大系统阻尼,且这种作用将随着闭环极点接近虚轴而加剧;

若系统的闭环零、极点彼此接近,则它们对系统响应速度的影响会相互削弱。

12.稳定性:所谓稳定性,是指系统的扰动消失后,由初始偏差状态恢复到原平衡状态的性能。P94 大范围稳定:不管偏差有多大,扰动取消后,系统都能以足够的准确度恢复到初始的平衡状态;

小范围稳定:只在有界扰动作用后,或者初始偏差小于某一范围时,系统在取消扰动后能恢复到初始平衡状态;

对于稳定的线性系统,必然在大范围内,和小范围内都能稳定。

对线性系统,运动稳定性与平衡状态稳定性是等价的;所谓运动稳定性即系统方程在不受任何外界输入作用下,系统方程的解在时间t趋于无穷时的渐进行为。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若线性系统在初始扰动的影响下,其动态过程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衰减并趋于零(原平衡工作点),则称系统渐进稳定,简称稳定;

若在初始扰动影响下,系统的动态过程随时间的推移而发散,则称系统不稳定。

在经典控制理论中,只有渐进稳定的系统才称为稳定系统;临界稳定为不稳定系统。

线性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所有根均具有负的实部;或者说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均位于s的左半平面。

线性逼近:将非线性系统线性化称为线性逼近;

如果系统线性逼近是严格稳定的,即所有的根在左半平面,那么非线性系统将在应用线性逼近的平衡点的某个邻域内稳定;此外,如果线性逼近至少有一个根在右半平面,那么这个非线性系统不可能在平衡点的任何邻域内稳定。

13.稳定判据:(P96)

赫尔维茨稳定判据:线性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由系统特征方程各项系数所构成的主行列式及其顺序主子式全部为正。

李纳德-戚帕特稳定判据:在特征方程的所有系数为正的条件下,若所有奇次顺序赫尔维茨行列式为正,则所有偶次顺序赫尔维茨行列式亦必为正;反之亦然。

劳斯稳定判据:线性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劳斯表中第一列各值为正。如果第一列出现小于零的数值,系统就不稳定,且第一列各系数符号改变的次数,代表特征方程的正实部根的数目。

应用劳斯判据的特殊情况:1)第一列项为零,其余各项不全为零,此时用s+a(a任意)乘以原特征方程得新特征方程,列劳斯表;

2)若存在全零行,用全零行的上一行构成F(S)=0的辅助方程,然后对辅助方程求导,用所得导数方程的系数取代全零行的元,按劳斯表继续计算。

劳斯判据只能判断系统的稳定性,无法表明系统特征根在s平面上相对于虚轴的距离。设a是给定稳定度,即系统特征根位置与虚轴之间的最小给定距离,此时用新变量s1=s+a代入原特征方程,求得关于s1的新特征方程,用劳斯判据可以判别系统的特征根是否全部位于s=-a垂线之左。此外也可判断某一可调参数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一般说此种待定参数不能超过两个。例3-11,P100

14.在阶跃函数作用下没有原理性稳态误差的系统,称为无差系统;具有原理性稳态误差的系统称为

有差系统。

15.如果有理函数sE(s)除在原点处有唯一的极点外,在s右半平面及虚轴上解析,即sE(s)的极点都

位于s左半平面,包括坐标原点,则可使用终值定理求稳态误差。

由于正弦函数的拉氏变换在虚轴上不解析,所以不能用终值定理法来计算系统在正弦函数作用下的稳态误差,只能使用求拉氏反变换的方法求得。

系统承受的输入信号是多种典型函数的组合,根据线性叠加原理,可将每一输入分量单独作用于系统,再将各稳态误差分量叠加。而且同一控制系统,在不同形式的输入信号作用下具有不同的稳态误差。系统型别与输入作用信号下稳态误差见表3-5,P107

16.减小系统输入信号和扰动作用下的稳态误差:P111

1)增大系统开环增益或扰动作用点之前系统的前向通道增益;

2)在系统的前向通道或主反馈通道设置串联积分环节;

前向通道的串联积分环节数目决定系统响应输入信号的型别,只要在前向通道中设置对应的串联积分环节,必可消除系统在输入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扰动作用点之前的前向通道积分环节数与主反馈通道积分环节数之和决定响应扰动作用的型别,在其中设置对应的积分环节,必可消除系统扰动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3)采用串级控制抑制回路扰动;

4)采用复合控制方法。

17.根轨迹:根轨迹是系统所有闭环极点的集合。根轨迹方程P139,绘制方法P150

根轨迹的基本任务:通过已知的开环零、极点分布及根轨迹增益,通过图解的方法找出闭环极点。

对于单位反馈系统,闭环系统根轨迹增益就等于开环系统根轨迹增益;闭环零点就是开环零点;而闭环极点与开环零点、开环极点以及根轨迹增益均有关。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先根据闭环特征方程用劳斯判据,求得首项为零时的K*,再根据首项为零的上一行得辅助方程代入K*的值,令s=jω代入辅助方程,求得交点坐标ω;或者将s=jω代入闭环特征方程,得到虚部方程求得交点ω的值。

零度根轨迹:绘制方法P157

18.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反应正弦信号下系统响应的性能。P180

频域分析法具有以下特点:

1)控制系统及其元部件的频率特性可以运用分析法和实验法获得,并可用多种形式的曲线表示,因而系统分析和控制器设计可以应用图解法进行;

2)频率特性的物理意义明确。对于一阶和二阶系统,频域性能指标和时域性能指标有确定的

对应关系;对于高阶系统,可建立近似的对应关系。

3)控制系统的频域设计可以兼顾动态响应和噪声抑制两方面的要求。

4)频域分析法不仅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还可以推广应用于某些非线性控制系统。

频率特性的几何表示法:1)幅相频率特性曲线:又叫 极坐标图

2)对数频率特性曲线:又叫 伯德图

3)对数幅相曲线:又叫 尼科尔斯图

19.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反馈控制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半闭合曲线不穿过(-1,j0),且逆时

针包围临界点(-1,j0)点的圈数R 等于开环传递函数的正实部极点数P 。 P206,例5-9

20. 稳定裕度:频域的相对稳定性,即稳定裕度常用 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 来度量。P210

21. 校正:是在系统中加入一些其参数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的机构或装置,使系统整个特性发生变化,

从而满足给定的各项性能指标;主要包括三种:串联校正、前馈校正、复合校正。

复合校正:把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有机结合起来的校正方法就是复合控制校正。

复合控制:在系统的反馈控制回路中加入前馈通路,组成一个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相组合的系统,只要系统参数选择得当,不但可以保持系统稳定,极大的减小乃至消除稳态误差,而且可以抑制几乎所有的可量测扰动,其中包括低频强扰动,这样的控制方式叫复合控制。

无源校正网络:典型形式,P243 表6-1;设计步骤:超前网络P248,滞后校正 P250

开环频率特性的低频段表征了闭环系统的稳态性能,中频段表征了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高频段表征了闭环系统的复杂性和噪声抑制的性能。

串联超前校正受两个因素的限制:1)闭环带宽的要求。

2)在截止频率附近相角迅速减小的校正系统,一般不宜采用串联超前校正。产生这种相角迅速减小的原因是在待校正系统截止频率的附近,或有两个交接角频率彼此靠近的惯性环节;或有两个交接频率彼此相等的惯性环节;或有一个振荡环节。

最小节拍响应:是指以最小的超调量快速达到并保持在稳态响应允许波动范围内的时间响应P257 最小节拍响应的特征:1)阶跃输入作用下,稳态误差为零;

2)阶跃响应具有最小的上升时间和调节时间;

3)阶跃响应超调量<2%

22. 在采样控制系统中,把连续信号转变为脉冲序列的过程称为采样过程,简称采样。P286 实现采样的装置称为 采样器,或称采样开关。

在采样控制系统中,把脉冲序列转变为连续信号的过程称为信号复现过程。

实现复现过程的装置称为 保持器。

采用保持器不仅因为需要实现两种信号之间的转换,也是因为采样器输出的是脉冲信号,如果不经滤波将其恢复成连续信号,则脉冲信号中的高频分量相当于给系统中的连续部分加入了噪声,不但影响控制质量,严重时会加剧机械部件的磨损。

当采样开关和系统其余部分的传递函数都具有线性特性时,这样的系统称为线性采样系统。

数字控制系统 是一种以数字计算机为控制器去控制具有连续工作状态的被控对象的闭环控制系统。它包括工作于离散状态下的数字计算机和工作于连续状态下的被控对象两大部分。

采样和数字控制系统较之相应的连续系统具有的特点:

1)由数字计算机构成的数字校正装置,效果比连续式校正装置好,且由软件实现的控制规律易

于改变,控制灵活;

2)采样信号,特别是数字信号的传递可以有效的抑制噪声,从而提高了系统抗扰能力;

3)允许采用高灵敏度的控制元件,以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

4)用一台计算机分时控制若干个系统,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经济性好;

5)对于具有传输延迟,特别是大延迟的控制系统,可以引入采样的方式稳定。

香浓采样定理:如果采样器的输入信号具有有限带宽,并且有直到h ω的频率分量,则使信号圆满的从采样信号中恢复过来的采样周期T 应满足:T h

ωπ22≤。其表达式与s ωh ω≥等价。

23.Z变换仅是一种在采样拉氏变换中,取sT e

z 的变量置换。

求Z变换的方法有级数求和法和部分分式法,Z变换表P298 表7-2

Z变换的非唯一性:z变换是对连续信号的采样序列进行变换,因此z变换与其原连续时间函数并非一一对应,而只是与采样序列相对应。对于任一给定z变换函数E(z),由于采样信号e*(t)可以代表在采样瞬时具有相同数值的任何连续时间函数,所以求出的E(z)反变换也不可能是唯一的。于是对于连续时间函数而言,z变换和z反变换都不是唯一的。

Z变换法的局限性:1)z变换的推导是建立在假定采样信号可以用理想脉冲序列来近似的基础上,每个理想脉冲的面积,等于采样瞬时上的时间函数;

2)输出z变换函数C(z),只确定了时间函数c(t)在采样瞬时上的数值,不能反映c(t)在采样间隔中的信息;

3)用z变换法分析离散系统时,系统连续部分传递函数G(s)的极点数至少要比其零点数多两个,即G(s)的脉冲过渡函数K(t)在t=0时必须没有跳跃。P320

24.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差分方程、脉冲传递函数、离散状态空间表达式P308

加权:当对一个连续信号采样时,每一采样时刻的脉冲值,就等于该时刻的函数值。

脉冲传递函数:系统脉冲传递函数G(z)就等于系统加权序列K(nT)的z变换。

离散系统的稳定:若离散系统在有界输入序列作用下,其输出序列也是有界的,则称该离散系统是稳定的。P323

1)时域中的充分必要条件:当且仅当差分方程所有特征根的模|ai|<1

2)Z域中的充分必要条件:当且仅当离散系统特征方程的全部特征根均分布在z平面上的单位圆内,或者所有特征根的模均小于1

当采样周期一定时,加大开环增益会使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变差,甚至使系统变的不稳定;

当开环增益一定时,采样周期越长,丢失的信息越多,对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及动态性能均不利,甚至可能使系统失去稳定性。

单位反馈离散系统的稳态误差:根据型别判断典型输入信号的稳态误差P333 表7-5

采样器和保持器对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影响:

1)采样器使系统的峰值时间和调节时间略有减小,但超调量增大;采样造成的信息损失会降低系统的稳定程度;

2)零阶保持器使系统的峰值时间和调节时间都加长,超调量增加。零阶保持器的相角滞后降低了系统的稳定程度。

25.最少拍系统:是指在典型输入作用下,能以有限拍结束响应过程,且在采样时刻上无稳态误差的

离散系统。在采样过程中,通常一个采样周期为一拍。P337

26.无纹波最少拍系统:在某一典型输入作用下设计的系统,其输出响应经过尽可能少的采样周期后,

不仅在采样时刻输出可以完全跟踪输入,而且在非采样时刻不存在纹波。

27.自振:所谓自激振荡,简称自振,是指没有外界周期变化信号的作用时,系统内产生的具有固定

振幅和频率的稳定周期运动。

28.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相平面法、描述函数法、逆系统法

29.描述函数:定义正弦输入信号作用下,非线性环节的稳态输出中一次谐波分量和输入信号的复数

比为非线性环节的描述函数,用N(A)表示。

非线性系统描述描述函数法分析的应用条件:P384

1)非线性系统应简化成一个非线性环节和一个线性部分闭环连接的典型结构形式;

2)非线性环节的输入输出特性y(x)应是x的奇函数,或正弦输入下的输出为t的奇对称函数,以保证非线性环节的正弦响应不含有常值分量;

3)系统的线性部分应具有较好的低通滤波性能。

描述函数的物理意义:非线性环节的描述函数反映非线性系统正弦响应中一次谐波分量的幅值和相位相对于输入信号的变化;描述函数表示的非线性环节的近似频率特性是输入正弦信号幅值A的函数,描述函数表现为输入正弦信号的幅值A的复变增益放大器,这正是非线性环节近似频率特性与线性系统频率特性的本质区别。P385

30.非线性系统简化:并联等效非线性特性的描述函数为各非线性特性描述函数的代数和;

串联非线性特性可采用图解法P390 图8-41

稳定性分析:P392~394

31.经典线性系统理论对于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的分析和综合是比较有效的,但其显著的缺点

是只能揭示输入-输出的外部特性,难以揭示系统内部的结构特性,也难以有效处理多输入-多输出系统。

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线性系统理论运用状态空间法描述输入-状态-输出诸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不但反映了系统的输入-输出特性,而且揭示了系统内部的结构特性,是一种既适用于单输入-单输出系统又适用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既可用于线性定常系统又可用于线性时变系统的有效分析和综合方法。P419

32.建立状态空间表达式的主要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根据系统的机理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或差分方

程,继而选择有关的物理量作为状态变量,从而导出其状态空间表达式;二是由已知的系统其他数学模型经过转化而得到状态空间表达式。

33.系统内部所有状态是否可受输入影响和是否可由输出反映的问题,就是可控性和可观测性的问

题。

系统可控:如果系统所有状态变量的运动都可以由输入来影响和控制而由任意的初态达到原点,则称系统状态完全可控;

系统可观:如果系统所有状态变量的任意形式的运动均可由输出完全反映,则称系统状态完全可观测。

34.对于离散时间系统,不管是时变的还是定常的,其可控性和可达性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是等价的:

1)线性离散时间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达性等价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系统矩阵G(k)对所有k属于[l,m-1]为非奇异;

2)线性定常离散时间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达性等价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系统矩阵G为非奇异;

3)如果线性离散时间系统是相应连续时间系统的时间离散化模型,则其可控性和可达性必是等价的。

35.将一个可控系统化成可控标准型,其变换矩阵P逆的求法:P468

36.状态反馈的引入不改变系统的可控性,但可能改变系统的可观测性;P478

输出至状态微分反馈的引入不改变系统的可观测性,但可能改变系统的可控性;P480

输出至参考输入反馈的引入能同时不改变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测性。

当且仅当线性定常系统的不可控部分渐进稳定时,系统是状态反馈可镇定的;

状态反馈能提供更多校正信息,应用于最优控制、抑制消除扰动、实现解耦控制

37.极点配置:是利用状态反馈或输出反馈使闭环系统的极点位于所希望的极点位置。

利用状态反馈任意配置闭环极点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被控系统可控。

用输出至状态微分的反馈任意配置闭环极点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被控系统可观测

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极点配置算法步骤P483

应用极点配置方法来改善系统性能,需要注意的方面:只适用单输入单输出或单输入多输出1)配置极点时并非离虚轴越远越好,以免造成系统带宽过大,使抗扰性降低;

2)状态反馈向量k中的元素不宜过大,否则物理实现不易;

3)闭环零点对系统动态性能影响甚大,在规定希望配置的闭环极点时,需要充分考虑闭环零点的影响;

4)状态反馈对系统的零点和可观测性没有影响,只有当任意配置的极点与系统零点存在对消时,状态反馈系统的零点和可观测性将会改变。

全维状态观测器存在条件:P487式9-233,极点配置:P487例9-22。

分离定理:若被控系统可控可观测,用状态观测器估值形成状态反馈时,其系统的极点配置和观测器设计可分别独立进行。P489

38.李雅普诺夫稳定性:P496 表9-1

第一法(间接法)稳定特征值判据。定理9-9 P491

对于线性定常系统,当其为稳定时必是一致稳定,当其为渐近稳定时必是大范围一致渐近稳定;

第二法(直接法):定常系统大范围渐近稳定判别定理9-10,9-11,P493

李雅普诺夫代数方程判据定理:线性定常系统的原点平衡状态为渐近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正定对阵矩阵Q,有唯一的正定对称矩阵P,使Q

=

+成立。例9-25

P

A T-

PA

39.内模控制器:是另一类校正控制器,能以零稳态误差渐近跟踪各类参考输入信号。

40.最优控制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根据已建立的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选择一个容许的控制律,使得

被控对象按预定的要求运行,并使给定的某一性能指标达到极小值(或极大值)。从数学观点看,最优控制研究的问题是求解一类带有约束条件的泛函极值问题,属于变分学的范畴,现代变分理论最常用的方法是动态规划和极小值原理。

最优控制的应用类型,其性能指标按其数学形式分成三类:

1)积分型性能指标:最小时间控制、最少燃耗控制、最少能量控制

2)末值型性能指标

3)复合型性能指标:状态调节器、输出跟踪系统

最优控制问题的求解方法:

1)解析法

2)数值计算法:区间消去法、爬山法

3)梯度型法:是一种解析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包括

(1)无约束梯度法:陡降法、拟牛顿法、共轭梯度法和变尺法

(2)有约束梯度法:可行方向法、梯度投影法

41、测速反馈控制与比例-微分控制都可以改善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但他们各有特点:

比例-微分控制对系统的开环增益和自然频率均无影响,测速反馈控制虽不影响自然频率,但会降低开环增益。因此,对于确定的常值稳态误差,测速反馈控制要求有较大的开环增益;

比例-微分控制的阻尼作用产生于系统的输入端误差信号的速度,而测速反馈控制的阻尼作用来源于系统输出端的响应的速度,因此对于给定的开环增益和指令输入速度,后者对应较大的稳态误差值;

比例-微分控制对噪声有明显的放大作用,当系统输入端噪声严重时,一般不宜选用比列-微分控制。测速反馈控制对系统输入端噪声有滤波作用,因此使用场合比较广泛。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什么就是自动控制?(填空) 自动控制:就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得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操纵受控对象,就是被控量等于给定值或按给定信号得变化规律去变化得过程。 2、自动控制系统得两种常用控制方式就是什么?(填空) 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 3、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得概念? 开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 特点:开环控制实施起来简单,但抗扰动能力较差,控制精度也不高. 闭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不但有顺向作用,而且还有反向联系,既有被控量对被控过程得影响。 主要特点:抗扰动能力强,控制精度高,但存在能否正常工作,即稳定与否得问题。 掌握典型闭环控制系统得结构。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各自得优缺点? (分析题:对一个实际得控制系统,能够参照下图画出其闭环控制方框图。) 4、控制系统得性能指标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各自得定义?(填空或判断) (1)、稳定性:系统受到外作用后,其动态过程得振荡倾向与系统恢复平衡得能力 (2)、快速性:通过动态过程时间长短来表征得 (3)、准确性:有输入给定值与输入响应得终值之间得差值来表征得 第二章 1、控制系统得数学模型有什么?(填空) 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频率特性 2、了解微分方程得建立? (1)、确定系统得输入变量与输入变量 (2)、建立初始微分方程组.即根据各环节所遵循得基本物理规律,分别列写出相应得微分方程,并建立微分方程组 (3)、消除中间变量,将式子标准化。将与输入量有关得项写在方程式等号得右边,与输出量有关得项写在等号得左边 3、传递函数定义与性质?认真理解。(填空或选择) 传递函数: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得拉普拉斯变换域系统输入量得拉普拉斯变

结构动力学心得汇总

结构动力学学习总结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感受颇深。我谈一下自己对这门课的理解: 一.结构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工程界对结构系统进行动力分析的要求日益提高。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保证多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安全、经济适用,是我们结构工程专业人员的基本任务。结构动力学研究结构系统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位移和应力的分析原理和计算方法。它是振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一些复杂工程问题中的综合应用和发展,是以改善结构系统在动力环境中的安全和可靠性为目的的。高老师讲课认真负责,结合实例,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便于我们学生寻找事物的内在联系。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方程的建立、单自

由度体系、多自由度体系、无限自由度体系的动力学问题、随机振动、结构抗震计算及结构动力学的前沿研究课题。既有线性系统的计算,又有非线性系统的计算;既有确定性荷载作用下结构动力影响的计算,又有随机荷载作用下结构动力影响的随机振动问题;阻尼理论既有粘性阻尼计算,又有滞变阻尼、摩擦阻尼的计算,对结构工程最为突出的地震影响。 二.动力分析及荷载计算 1.动力计算的特点 动力荷载或动荷载是指荷载的大小、方向和作用位置随时间而变化的荷载。如果从荷载本身性质来看,绝大多数实际荷载都应属于动荷载。但是,如果荷载随时间变化得很慢,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影响与

静荷载相比相差甚微,这种荷载计算下的结构计算问题仍可以简化为静荷载作用下的结构计算问题。如果荷载不仅随时间变化,而且变化很快,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影响与静荷载相比相差较大,这种荷载作用下的结构计算问题就属于动力计算问题。 荷载变化的快与慢是相对与结构的固有周期而言的,确定一种随时间变化的荷载是否为动荷载,须将其本身的特征和结构的动力特性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决定。 在结构动力计算中,由于荷载时时间的函数,结构的影响也应是时间的函数。另外,结构中的内力不仅要平衡动力荷载,而且要平衡由于结构的变形加速度所引起的惯性力。结构的动力方程中除了动力荷载和弹簧力之外,还要引入因其质量产生的惯性力和耗散能量的阻尼力。而

统计学期末复习-公式汇总

统计报表 专门调查 普查 抽样调查 典型调查 重点调查 按调查的组织方式不同分为 按调查时间是否连续分为 按调查单位的范围大小分为 全面调查 非 全面调查 一次性调查 经 常性调查 统计学复习 第一章 1.“统计”的三个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2.三者之间的关系: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工作与工作成果的关系; 统计资料和统计学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3.统计学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广泛性) 4.统计工作的过程一般分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个阶段 5.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区分:统计总体是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单位称为总体单位。(总体或总体单位的区分不是固定的:同一个研究对象,在一种情况下是总体,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成了总体单位。) 6.标志: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 A 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质的特征,不能用数值来表示。如:性别、职业、血型色彩 B 数量标志—标志总体单位量的特征,可以用数值来表示。如:年龄、工资额、身高 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数值。 指标名称体现事物质的规定性,指标数值体现事物量的规定性 第二章 1.统计调查种类 2.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六项基本内容: 1)确定调查目的;(为什么调查) 2)确定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向谁调查) 调查对象——社会现象的总体 调查单位——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总体单位) 填报单位——报告调查内容,提交统计资料 3)确定调查项目、拟定调查表格;(调查什么) 4)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5)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6)选择调查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总经典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总复习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 一、学习要点 1.自动控制基本术语: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被控量、输入量、干扰量、受控对 象、控制器、反馈、负反馈控制原理等。 2.控制系统的基本方式: ①开环控制系统;②闭环控制系统;③复合控制系统。 3.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由受控对象和控制器组成。 4.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常有: 恒值系统与随动系统;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连续系统与离散系统;定常系统与时变系统等。 5.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稳、快、准。 6.典型输入信号:脉冲、阶跃、斜坡、抛物线、正弦。 二、基本要求 1.对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和方法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了解。 2.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术语,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分类,理解对自动控制 系统稳、准、快三方面的基本要求。 3.了解控制系统的典型输入信号。 4.掌握由系统工作原理图画方框图的方法。 三、容结构图

四、知识结构图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一、学习要点 1.数学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形式

(1)物理系统的微分方程描述;(2)数学工具—拉氏变换及反变换; (3)传递函数及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4)脉冲响应函数及应用。 2.数学模型的图形表示 (1)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梅逊公式的应用;(2)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的应用。 二、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数学模型的特点,对系统的相似性、简化性、动态模型、静态模型、输入变 量、输出变量、中间变量等概念,要准确掌握。 2、了解动态微分方程建立的一般方法及小偏差线性化的方法。 3、掌握运用拉氏变换解微分方程的方法,并对解的结构、运动模态与特征根的关系、零输入 响应、零状态响应等概念有清楚的理解。 4、正确理解传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意义。熟练掌握由传递函数派生出来的系统开环传递 函数、闭环传递函数、误差传递函数、典型环节传递函数等概念。(#) 5、掌握系统结构图和信号流图两种数学模型的定义和绘制方法,熟练掌握控制系统的结构 图及结构图的简化,并能用梅逊公式求系统传递函数。(##) 6、传递函数的求取方法: 1)直接法:由微分方程直接得到。 2)复阻抗法:只适用于电网络。 3)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用梅逊公式。 4)信号流图用梅逊公式。

结构动力学读书报告

《结构动力学》 读书报告

结构动力学读书报告 学习完本门课程和结合自身所学专业,我对本门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在各方面的应用总结如下: 1. (1)结构动力学及其研究内容: 结构动力学是研究结构系统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振动特性的一门科学技术,它是振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一些复杂工程问题中的综合应用和发展,是以改善结构系统在动力环境中的安全和可靠性为目的的。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方程的建立、单自由度体系、多自由度体系、无限自由度体系的动力学问题、随机振动、结构抗震计算及结构动力学的前沿研究课题。 (2)主要理论分析 结构的质量是一连续的空间函数,因此结构的运动方程是一个含有空间坐标和时间的偏微分方程,只是对某些简单结构,这些方程才有可能直接求解。对于绝大多数实际结构,在工程分析中主要采用数值方法。作法是先把结构离散化成为一个具有有限自由度的数学模型,在确定载荷后,导出模型的运动方程,然后选用合适的方法求解。 (3)数学模型 将结构离散化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①集聚质量法:把结构的分布质量集聚于一系列离散的质点或块,而把结构本身看作是仅具有弹性性能的无质量系统。由于仅是这些质点或块才产生惯性力,故离散系统的运动方程只以这些质点的位移或块的位移和转动作为自由

度。对于大部分质量集中在若干离散点上的结构,这种方法特别有效。 ②广义位移法:假定结构在振动时的位形(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形态)可用一系列事先规定的容许位移函数fi (它们必须满足支承处的约束条件以及结构内部位移的连续性条件)之和来表示,例如,对于一维结构,它的位形u(x)可以近似地表为: @7710 二送 结构动力学 (1)式中的qj称为广义坐标,它表示相应位移函数的幅值。这样,离散系统的运动方程就以广义坐标作为自由度。对于质量分布比较均匀,形状规则且边界条件易于处理的结构,这种方法很有效。 ③有限元法:可以看作是分区的瑞利-里兹法,其要点是先把结构划 分成适当数量的区域(称为单元),然后对每一单元施行瑞利-里兹法。通常取单元边界上(有时也包括单元内部)若干个几何特征点(例如三角形的顶点、边中点等)处的广义位移qj作为广义坐标,并对每个广义坐标取相应的插值函数作为单元内部的位移函数(或称形状函数)。在这样的数学模型中,要求形状函数的组合在相邻单元的公共边界上满足位移连续条件。一般地说,有限元法是最灵活有效的离散化方法,它提供了既方便又可靠的理想化模型,并特别适合于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分析,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方法,已有不少专用的或通用的程序可供结构动力学分析之用。 (4)运动方程

统计学课程知识点总结

1. 统计的研究对象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变异性。 2. 统计研究的基本环节:统计设计,收集数据,整理与分析,统计资料的积累、开发与应用。 3. 统计总体:根据一定数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的的事物的全体。特点:同质性、大量性。 总体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标志:总体各单位普遍具有的属性或特征。标志分为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用文字、语言描述)和数量标志(表明单位数量,用数值表现)。 不变指标:一个总体中各单位有关标志的具体表现都相同。变异指标:在一个总体中,当一个标志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有可能都相同。 第二章 1. 统计调查方式: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定期报表制度。 调查方式按调查的范围划分,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按时间标志可分为连续性(经常性)调查和不连续性(一次性)调查 (一)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种全面调查。特点:非经常性调查、最全面调查。 (二)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性调查,可分为概率调查和非概率调查。 (三) 重点调查是指在调查对象中,只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非全面调查,它是一种不连续的调查。 (四) 定期报表制度又称统计报表制度,它是依照国家有关法规,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按照统一的表式、统一的指标项目、统一的报送时间和报送程序,自下而上逐级地定期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2. 我国现行的统计调查体系: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辅之以重点调查、科学推算和部分定期报表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3.调查对象是指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调查单位是指所要调查的具体单位,它是进行调查登记的标志的承担者。 4. 统计分组的原则:穷尽原则和互斥原则。 (先分后组) 间断型分组和连续型分组,等距和异距注意事项 第三章 1. 简单算术平均数121 n i n i x x x x x n n =++ +== ∑ 2. 加权算术平均数 11221121 n i i n n i n n i i x f x f x f x f x f f f f ==+++== +++∑∑ 3. 组距数列的算术平均数 4. 相对数的算术平均数 5. 调和平均数 6. 几何平均数 7. 算术平均数的性质: 1 1 , ()0n n i i i i nx x x x ===-=∑∑ 8. 组距数列的众数112O O O M M M L d ?=+??+? 9. 组距数列的中位数12e e e e M e M M M f S M L d f --=+?∑ 11. 方差(注意与样本方差的区别)P102: 10,11题 第四章 1. 事件的关系和运算:包含 ,相等 ,和 ,差 ,积 ,逆 ,不相容 。 2. 概率的计算:古典概型 ,几何概型 加法法则 ,乘法公式 条件概率 ,全概率与贝叶斯公式 3. 常见的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自动控制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自动控制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17-11-03T16:38:49.533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18期作者:孔德磊[导读] 摘要:自动控制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技术,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及人们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自动控制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而指出自动控制技术正在向智能化、网络化、微型化以及集成化等方面发展,自动控制技术是现代化生产的基础,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焦作 454000)摘要:自动控制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技术,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及人们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自动控制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而指出自动控制技术正在向智能化、网络化、微型化以及集成化等方面发展,自动控制技术是现代化生产的基础,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关键词:自动控制技术;现状;发展趋势一、目前我国自动控制技术的现状分析就目前我国在自动控制领域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自动控制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及比较广泛地实际应用,但是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的自动控制技术水平及应用程度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想要提高自动控制技术的水平,就必须加大投资与科研的力度,对新型的生产线要科学合理地对其进行自动化的设计及未来发展的预设,要特别注重自动化信息流的作用,从而提升我国自动控制水平及应用,进而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目前我国自动控制技术在应用领域中的作用来看,主要是为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根据我国发展的具体情况,研制开发自动控制技术,从而避免研制自动控制技术的盲目性。但是,还是存在自动控制技术在研发过程中缺乏宏观层面上的明确指导,在投入实际生产中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比较低的现象,在我国自主研发的自动化设备上还存在精确度比较差、可靠性比较低以及实用性比较差的现象。随着手工制造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逐渐丧失了优势地位,自动化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日益显示出其生产操作简单、产品质量高及生产效率高等特点,成为企业生产中的主要模式。在我国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平衡的,大部分生产领域的自动化程度还非常低,例如,玩具、服装等。 我国想要提高自动控制水平并不是很容易,这即需要对新的自动控制技术的研发,也要对原有企业的生产设备进行自动化改造,这样不但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还能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可以通过数控技术等自动控制技术改造原有机械设备,提高传统机械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和生产率。在机床上通过控制技术的改造,充分发挥计算计技术的优势,实现设备及生产线的自动化的改造,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二、我国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一)智能化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自动控制技术水平的发展是现代化生产不断推进的动力和基础力量,在自动化生产的开始阶段,控制系统比较简单,控制规律也很简单,因此,采用常规的控制方法就可以完成作业。智能化是自动化控制技术发展的更高水平,智能化主要表现在控制的功能多样化和用途多样化,智能化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化生产的发展方向逐步向人工智能与自动控制技术相结合应用的趋势。人工智能理论向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的渗透,不但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是新的发展途径,为智能化的自动控制技术,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法。人工智能与自动控制技术相结合,能够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对系统采取更为有效的控制。在目前许多生产领域都采用了智能化控制技术应用于生产系统中,智能化控制技术的水平和应用程度关系到企业现代化生产自动化水平及程度的高低。(二)网络化、微型化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从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在比较长的时期内,自动控制技术都是在工业生产领域内进行的。自动控制技术为工业生产所需的各种机械设备,提供了可靠性及性能都非常高的控制设备。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各领域之间都不是独立发展进行的,而是相互借鉴促进甚至结合发展成为新的发展领域。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当然也离不开对其他领域的借鉴与冲击,其中来自工业PC的影响最为严重。网络化及微型化是将来自动控制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自动控制技术系统发展的初期,其形态非常的大而且价格又非常的高。自动控制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必然也离不开网络化,网络技术在现代化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生产过程中信息数据的传递以及分析起到了关键作用,对自动控制系统发现安全问题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预防故障的发生等都起到行之有效的作用。随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到现在它与以前相比已经改变了很多,正在向微型化发展而且在价格上也在逐步的下降。随着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软件的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未来能够安装控制系统软件的市场份额将会逐步呈上涨趋势。(三)综合化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化自动控制技术领域中已经建立模糊控制、智能控制及专家系统等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这些方向自动控制技术的主要特点就是综合性。这些特殊方向性的控制系统都是以自动控制技术理论为基础,从而对整个设备或流程进行综合控制。其中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多,不在是单一的自动控制技术知识,还包括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技术等等。自动控制技术要想得到快速的发展,从而适应并促进社会的进步,就必须把自动控制技术与相关技术相结合进而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方向,这样才能够给自动控制技术领域注入新鲜养分与活力,才能提高自动控制技术的可靠性、精确性与高效性。不断发展各项自动控制技术,例如,各种控制系统、专用计算机等自动控制技术的基础技术,不断引进多个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及新技术。对原有的自动控制技术进行不断地改进与发展,这就需要大量的新理论、新方法以及新技术对其进行补充,更需要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对其进行研究与开发。随着自动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普通工人以及经验与技能的要求会越来越低,而对知识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层次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动控制技术的相关工作。当自动控制设备发展到非常高的水平后,会因为技术及管理上的原因,使得产品的废品率比较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设备的问题而是工作人员素质的问题,所以要大力培养适合自动控制设备工作的新型技术人才,这需要相关人员必须掌握各种与自动控制设备的新方法、新原料以及操作方法等。在自动控制技术领域只有拥有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或相关技术的综合型人才,才能够实现对自动控制技术的有力推广,从而提高我国自动控制技术的水平。参考文献: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汇总

自动控制原理总结 第一章 绪 论 技术术语 1. 被控对象:是指要求实现自动控制的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 2. 被控量:表征被控对象工作状态的物理参量(或状态参量),如转速、压力、温度、电压、位移等。 3. 控制器:又称调节器、控制装置,由控制元件组成,它接受指令信号,输出控制作用信号于被控对象。 4. 给定值或指令信号r(t):要求控制系统按一定规律变化的信号,是系统的输入信号。 5. 干扰信号n(t):又称扰动值,是一种对系统的被控量起破坏作用的信号。 6. 反馈信号b(t):是指被控量经测量元件检测后回馈送到系统输入端的信号。 7. 偏差信号e(t):是指给定值和被控量的差值,或指令信号和反馈信号的差值。 闭环控制的主要优点:控制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 缺点:使用的元件多,线路复杂,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都比较麻烦。 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 :稳定性 快速性 准确性 稳定性和快速性反映了系统的过渡过程的性能。 准确性是衡量系统稳态精度的指标,反映了动态过程后期的性能。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拉氏变换的定义: -0 ()()e d st F s f t t +∞ = ? 几种典型函数的拉氏变换

1.单位阶跃函数1(t) 2.单位斜坡函数 3.等加速函数 4.指数函数e -at 5.正弦函数sin ωt 6.余弦函数cos ωt 7.单位脉冲函数(δ函数) 拉氏变换的基本法则 1.线性法则 2.微分法则 3.积分法则 1()d ()f t t F s s ??=???L 4.终值定理 ()lim ()lim () t s e e t sE s →∞ →∞== 5.位移定理 00()e () s f t F s ττ--=????L e ()() at f t F s a ??=-??L 传递函数: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和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为系统(或元部件)的传递函数。 动态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 1.串联变换法则 2.并联变换法则 3.反馈变换法则 4.比较点前移“加倒数”;比较点后移“加本身”。 5.引出点前移“加本身”;引出点后移“加倒数”

结构动力学3-3w总结

T p —荷载的周期 7/63 单自由度体系对周期荷载的反应 任意周期荷载作用下结构总的稳态反应为: 用复数Fourier 级数将周期荷载展开, 先计算单位复荷载e i ωj t 作用下,体系稳态反应的复幅值,设: 总的稳态反应为: 复频反应函数,也称为频响函数,传递函数

单位脉冲:作用时间很短,冲量等于1的荷载。 单位脉冲反应函数:单位脉冲作用下体系动力反应时程。 积分 时刻的一个单位脉冲作用在单自由体系上,使结构的质点获得一个单位冲量,在脉冲结束后,质点获得一个初速度: 由于脉冲作用时间很短,ε→0,质点的位移为零:

13/63 —Duhamel 积分无阻尼体系的单位脉冲反应函数为: 有阻尼体系的单位脉冲反应函数为: 、单位脉冲反应函数 单位脉冲及单位脉冲反应函数 15/63 在任意时间t 结构的反应,等的和: Duhamel 积分: 任意荷载作用下单自由度体系的反应等于作用于结构的外荷载与单位脉冲反应函数的卷积。 3.8.1时域分析方法—Duhamel 积分 无阻尼体系动力反应的Duhamel 积分公式: 阻尼体系动力反应的Duhamel 积分公式:

17/63杜哈曼积分法给出了计算线性SDOF体系在任意荷载作用下动力反应的一般解,适用于线弹性体系。 因为使用了叠加原理,因此杜哈曼积分法限于弹性范 速度和加速度的Fourier变换为:

21/63单自由度体系时域运动方程: 对时域运动方程两边同时进行Fourier 正变换,得单自由度体系频域运动方程: —Fourier 变换法频域解为: )—复频反应函数,i 是用来表示函数是一复数。再利用Fourier 逆变换,即得到体系的位移解: 作Fourier 变换, 得到荷载的Fourier 谱P (ω)和复频反应函数到结构反应的频域解—Fourier 谱U (逆变换,由频域解U (ω)得到时域解u (t ): 在用频域法分析中涉及到两次Fourier 变换,均为无穷域积分,特别是Fourier 逆变换,被积函数是复数,有时涉及复杂的围道积分。

医学统计学考试重点整理

一、基本概念 1.总体与样本 总体:所有同质观察单位某种观察值(即变量值)的全体 样本:是总体中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观察值的集合 2.普查与抽样调查 普查:就是全面调查,即调查目标总体中全部观察对象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即从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组成样本,对样本进行调查 3.参数与统计量 参数:总体的某些数值特征 统计量:根据样本算得的某些数值特征 4.Ⅰ型与Ⅱ型错误 假设检验的结论 真实情况拒绝H0不拒绝H0 H0正确Ⅰ型错误(ɑ) 推断正确(1 ?ɑ) H0不正确推断正确(1?β) Ⅱ型错误(β) Ⅰ型错误(ɑ错误): H0为真时却被拒绝,弃真错误 Ⅱ型错误(β错误): H0为假时却被接受,取伪错误 5.随机化原则与安慰剂对照 随机化原则:是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使每个研究对象都有同等机会被分配到各组中去,以平衡两组中已知和未知的混杂因素,从而提高两组的可比性,避免造成偏倚。(意义:①是提高组间均衡性的重要设计方法;②避免有意扩大或缩小组间差别导致的偏倚;③各种统计学方法均建立在随机化基础上) 安慰剂对照:是一种常用的对照方法。安慰剂又称伪药物,是一种无药理作用的制剂,不含试验药物的有效成分,但其感观如剂型、大小、颜色、质量、气味及口味等都与试验药物一样,不能被受试对象和研究者所识别。(安慰剂对照主要用于临床试验,其目的在于控制研究者和受试对象的心理因素导致的偏倚,并提高依从性。安慰剂对照还可以控制疾病自然进程的影响,显示试验药物的效应) 6.误差与标准误(区分率与均数) ㈠均数 抽样误差:由个体变异产生的、随机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 标准误:是指样本均数的标准差,反映抽样误差大小的定量指标,其公式表示为S x =S/√n ㈡样本率 率的抽样误差:样本率p和总体率π的差异 率的标准误:样本率的标准差,公式为σp=√π(1-π)/n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简史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简史(经典部分) 牛顿可能是第一个关注动态系统稳定性的人。1687年,牛顿在他的《数学原理》中对围绕引力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质点进行了研究。他假设引力与质点到中心距离的q 次方成正比。牛顿发现,假设q>-3 ,则在小的扰动后,质点仍将保留在原来的圆周轨道附近运动。而当q≤-3时,质点将会偏离初始的轨道,或者按螺旋状的轨道离开中心趋向无穷远,或者将落在引力中心上。 在牛顿引力理论建立之后,天文学家曾不断努力以图证明太阳系的稳定性。特别地,拉格朗日和拉普拉斯在这一问题上做了相当的努力。1773年,24岁的拉普拉斯“证明了行星到太阳的距离在一些微小的周期变化之内是不变的”。并因此成为法国科学院副院士。虽然他的论证今天看来并不严格,但他的工作对后来李亚普诺夫的稳定性理论有很大的影响。 直到十九世纪中期,稳定性理论仍集中在对保守系统研究上。主要是天文学的问题。在出现控制系统的镇定问题后,科学家们开始考虑非保守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James Clerk Maxwell是第一个对反馈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进行系统分析并发表论文的人。在他1868年的论文“论调节器”(Maxwell J C.On Governors. Proc. Royal Society of London,vol.16:270-283,1868)中,导出了调节器的微分方程,并在平衡点附近进行线性化处理,指出稳定性取决于特征方程的根是否具有负的实部。Maxwell的工作开创了控制理论研究的先河。 Maxwell是一位天才的科学家,在许多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他同时还是物理学中电磁理论的创立人(见其论文“A dynamical theory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1864)。目前的研究表明,Maxwell事实上在1863年9月即已基本完成了其有关稳定性方面的研究工作。 约在1875年,Maxwell担任了剑桥Adams Prize的评奖委员。这项两年一次的奖授予在该委员会所选科学主题方面竞争的最佳论文。1877年的Adams Prize的主题是“运动的稳定性”。E.J.Routh在这项竞赛中以其跟据多项式的系数决定多项式在右半平面的根的数目的论文夺得桂冠(Routh E J.A Treatise on the Stability of Motion.London,U.K.:Macmillan,1877)。Routh的这一成果现在被称为劳斯判据。Routh工作的意义在于将当时各种有关稳定性的孤立的结论和非系统的结果统一起来,开始建立有关动态稳定性的系统理论。 Edward John Routh 1831年1月20日出生在加拿大的魁北克。他父亲是一位在Waterloo服役的英国军官。Routh 11岁那年回到英国,在de Morgan指导下学习数学。在剑桥学习的毕业考试中,他获得第一名。并得到了“Senior Wrangler”的荣誉称号。(Clerk Maxwell排在了第二位。尽管Clerk Maxwell当时被称为最聪明的人。)毕业后Routh开始从事私人数学教师的工作。从1855年到1888年Routh教了600多名学生,其中有27位获得“Senior Wrangler”称号,建立了无可匹敌的业绩。Routh于1907年6月7日去世,享年76岁。 Routh之后大约二十年,1895年,瑞士数学家A. Hurwitz在不了解Routh工作的情况下,独立给出了跟据多项式的系数决定多项式的根是否都具有负实部的另一种方法(Hurwitz A. On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an equation has only roots with negative real parts. Mathematische Annelen,vol.46:273-284,1895)。Hurwitz的条件同Routh的条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这一稳定性判据现在也被称为Routh-Hurwitz稳定性判据。 1892年,俄罗斯伟大的数学力学家A.M.Lyapunov(1857.5.25-1918.11.3)发表了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博士论文“运动稳定性的一般问题”(The General Problem of the Stability of Motion,1892)。在这一论文中,他提出了为当今学术界广为应用且影响巨大的李亚普诺夫方法,也即李亚普诺夫第二方法或李亚普诺夫直接方法。这一方法不仅可用于线性系统而且可用于非线性时变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已成为当今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之一。 Lyapunov是一位天才的数学家。他是一位天文学家的儿子。曾从师于大数学家P.L.Chebyshev(车比晓夫),和A.A.Markov(马尔可夫)是同校同学(李比马低两级),并同他们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们共同在概率论方面做出过杰出的成绩。在概率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矩的马尔可夫不等式、车比晓夫不等式和李亚普诺夫不等式。李还在相当一般的条件下证明? 在控制系统稳定性的代数理论建立之后,1928年至1945年以美国AT&T公司Bell实验室(Bell Labs)的科学家们为核心,又建立了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频域方法。

自动控制理论知识点汇总

自动控制理论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复习指南与要点解析 要求: 根据系统结构图应用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和简化或者应用信号流图与梅森公式求传递函数(方法不同,但同一系统两者结果必须相同) 一、控制系统3种模型,即时域模型----微分方程;※复域模型——传递函数;频域模型——频率特性。其中重点为传递函数。 在传递函数中,需要理解传递函数定义(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式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式之比)和性质。 零初始条件下:如要求传递函数需拉氏变换,这句话必须的。 二、※※※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和简化--- 实际上,也就是消去中间变量求取系统总传递函数的过程。 1.等效原则:变换前后变量关系保持等效,简化的前后要保持一致(P45) 2.结构图基本连接方式只有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三种。如果结构图彼此交叉,看不出3种基本连接方式,就应用移出引出点或比较点先解套,再画简。其中: ※引出点前移在移动支路中乘以()G s 。(注意:只须记住此,其他根据倒数关系导出即可) 引出点后移在移动支路中乘以1/()G s 。 相加点前移在移动支路中乘以1/()G s 。 相加点后移在移动支路中乘以()G s 。 [注]:乘以或者除以()G s ,()G s 到底在系统中指什么,关键看引出点或者相加点在谁的前后移动。在谁的前后移动,()G s 就是谁。 1. 考试范围: 第二章~第六章+第八章 大纲中要求的重点内容 注: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不考,但其内容都为后续章节服务。特别是作为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应该知道:开环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区别 2. 题型安排与分数设置: 1) 选择题 ---20分(共10小题,每小题2分) 2) 填空题 ---20分 注:选择题、填空题重点考核对基础理论、基本概念以及常识性的小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对应上课时老师反复强调的那些内容。如线性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什么影响系统稳态误差等。 3) 计算题---60分 注:计算题重点考核对2-6章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应上课时老师和大家利用大量例题 反复练习的那部分。如根轨迹绘制和分析以及基于频率法的串联校正等。

结构动力学课程总结

结构动力学课程学习总结 本学期我们开了《结构动力学》课程,作为结构工程专业的一名学生,《结构动力学》是我们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所以同学们都认真的学习相关知识。《结构动力学》是研究结构体系在各种形式动荷载作用下动力学行为的一门技术学科。它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涉及数学建模、演绎、计算方法、测试技术和数值模拟等多个研究领域,同时具有鲜明的工程与应用背景。学习该门学科的根本目的是为改善工程结构系统在动力环境中的安全和可靠性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动力学的基本规律,有助于在今后工程建设中减少振动危害。 对一般的内容,老师通常是让学生个人讲述所学内容,课前布置他们预习,授课时采用讨论式,先由一名学生主讲,老师纠正补充,加深讲解,同时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对较难或较重要的内容,由教师直接讲解,最后大家共同讨论教材后面的思考题,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结构的动力计算与静力计算有很大的区别。静力计算是研究静荷载作用下的平衡问题。这时结构的质量不随时间快速运动,因而无惯性力。动力计算研究的是动荷载作用下的运动问题,这时结构的质量随时间快速运动,惯性力的作用成为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根据达朗伯原理,动力计算问题可以转化为静力平衡问题来处理。但是,这是一种形式上的平衡,是一种动平衡,是在引进惯性力的条件下的平衡。也就是说,在动力计算中,虽然形式上仍是是在列平衡方程,但是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所考虑的力系中要包括惯性力这个新的力、考虑的是瞬间的平衡,荷载、内力等都是时间的函数。 我们首先学习了单自由度系统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的概念,所以在学习多自由度系统和弹性体系的振动分析时,则重点学习后者的振动特点以及与前者的联系和区别,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抓住了重点。由于多自由度系统振动分析的公式推导是以矩阵形式表达为基础的,我们开始学习时感到有点不适应,但是随着课程的进展,加上学过矩阵理论这门课后,我们自觉地体会到用矩阵形式表达非常有利于数值计算时的编程,从中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和现代技术的优越性,这样就大大增强了我们学习的兴趣。

统计学重点学习的知识点重点学习的全归纳全面准确.doc

统计学知识点汇总 一、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科学。 二、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 1)政治算术学派 最早的统计学源于17 世纪英国。其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代表作《政治算术》。政治算术学派主张用大量观察和数量分析等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研究的主张,为统计学 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其被称为“无统计学之名,有统计学之实”。 ( 2)记述学派 亦称国势学派,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是德国康令和阿亨瓦尔,主要使用文字记述方法对 国情国力进行研究,其学科内容与现代统计学有较大差别。因此被称为“有统计学之名, 无统计学之实”。 (3)社会统计学派 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德国恩格尔和梅尔。该学派主张统计是实质性的研究社会现象的 社会科学,认为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目的在于明确社会现象内部的联系联系和 相互关系。 ( 4)数理统计学派 创始人是比利时统计学家凯特勒,他所著的代表作《社会物理学》等将概率论和统计 方法引入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其认为统计学是一门通用的方法论科学。 从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中叶,数理统计学得到迅速发展。到 20 世纪中期,数理统计学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数理统计学派成为英美等国统计学界的主流。 三、统计的特点 (1)数量性: 社会经济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现象的数量表现、现象之

间的数量关系和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 ( 2)总体性: 社会经济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的数量方面。例如,国民经济总体的 数量方面、社会总体的数量方面、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总体的数量方面、各企事业单位总 体数量方面等等。 ( 3)具体性: 社会经济统计的认识对象是具体事物的数量方面,而不是抽象的量。这是统计与数学 的区别。 ( 4)社会性: 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社会 经济统计以社会经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自然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四、统计工作过程 ( 1)统计设计 根据所要研究问题的性质,在有关学科理论的指导下,制定统计指标、指标体系和统计分类,给出统一的定义、标准。同时提出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案和工作进度等。 (2)收集数据 统计数据的收集有两种基本方法,实验法和调查法。 (3)整理与分析 描述统计是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登记、审核、整理、归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出 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用图表的形式表示经过归纳分析而得到的各种有 用的统计信息。 推断统计是在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利用一定的方法根据样本数据去估计或 检验总体的数量特征。 ( 4)统计资料的积累、开发与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总结报告

HEFEI UNIVERSITY 自动控制原理总结报告 专业自动化 班级 09自动化<1>班 姓名梁超 学号 0905073006 完成时间 2011/12/28

自动控制原理总结报告 摘要: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自动控制原理的前前8章,重点介绍了前6章,离散系统的分析与线性系统类似。 自动控制技术所取得的成就和起到的作用给各行各业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最初的机械转速、位移的控制到工业过程中对温度、压力、流量、物位的控制,从远洋巨轮到深水潜艇的控制,而今的数控机床,汽车工业,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几乎无处不在。关键是自动控制理论和技术已经介入到了电气、机械、航空、化工、核反应等诸多的学科和领域。所以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工作者开始了解和关注自动控制的知识。 关键字:控制方法发展 正文: 一、自动控制理论的分析方法:(1)时域分析法;(2)频率法;(3)根轨迹法;(4)状态空间方法;(5)离散系统分析方法;(6)非线性分析方法 系统的数学模型(1)解析表达:微分方程;差分方程;传递函数;脉冲传递函数;频率特性;脉冲响应函数;阶跃响应函数(2)图形表达:动态方框图(结构图);信号流图;零极点分布;频率响应曲线;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自动控制原理基础系列课程内容体系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确立了以系统分析、系统建模、系统综合为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主线构建了由时域分析、复域分析、频域分析、系统校正4个模块构成的知识体系。 从课程的体系出发以系统建模→系统分析→综合设计作为课程主线。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内部各物理量或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建立一个合理的模型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前提。从不同的角度对系统进行建模加深对这方面内容的理解。例如可用船舶上的电机调速系统为例通过建立它的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结构图、信号流图这些不同的数学模型来建立各模型的联系。 系统分析方法是控制系统综合设计的基础这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响应法是控制理论的重点。在控制系统中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是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控制系统不同的分析问题方法都是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的。只要抓住这个特点就抓住了系统分析的关键有助于加深对不同方法的理解。例如以我军某军舰上的雷达定位系统为例假设给定目标信号要求设计控制器使系统在给定输入下跟踪指定目标最小且抗干扰性最好。这些生动的工程实例大大激发了我的兴趣使我感受到了控制理论的魅力深刻理解了 结合控制理论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近年来控制理论得到了蓬勃发展特别在非线性控制、分布参数控制、鲁棒控制、自适应控制、智能控制等方向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每章结束后都开设一个专题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动态这种方法扩大了我们的知识面培养了我们探索科学技术的兴趣。结合船舶电气的发展而言近几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控制技术、通讯及信息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及其在船舶上的广泛应用船舶电气自动化程度大大地提高。新一代大功率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在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什么是自动控制?(填空) 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操纵受控对象,是被控量等于给定值或按给定信号的变化规律去变化的过程。 2.自动控制系统的两种常用控制方式是什么?(填空) 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3.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概念? 开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 特点:开环控制实施起来简单,但抗扰动能力较差,控制精度也不高。 闭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不但有顺向作用,而且还有反向联系,既有被控量对被控过程的影响。 主要特点:抗扰动能力强,控制精度高,但存在能否正常工作,即稳定与否的问题。 掌握典型闭环控制系统的结构。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各自的优缺点? (分析题:对一个实际的控制系统,能够参照下图画出其闭环控制方框图。) 4.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各自的定义?(填空或判断) (1)、稳定性:系统受到外作用后,其动态过程的振荡倾向和系统恢复平衡的能力 (2)、快速性:通过动态过程时间长短来表征的 e来表征的 (3)、准确性:有输入给定值与输入响应的终值之间的差值 ss 第二章 1.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什么?(填空) 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频率特性 2.了解微分方程的建立? (1)、确定系统的输入变量和输入变量 (2)、建立初始微分方程组。即根据各环节所遵循的基本物理规律,分别列写出相应的微分方程,并建立微分方程组 (3)、消除中间变量,将式子标准化。将与输入量有关的项写在方程式等号的右边,与输出量有关的项写在等号的左边 3.传递函数定义和性质?认真理解。(填空或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