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设计理论 学习指南

火炮设计理论 学习指南
火炮设计理论 学习指南

《火炮设计理论》

课程简介

火炮设计理论是武器系统与工程(火炮)专业的主要专业课,是一门综合应用基础理论和专业

基础理论的工程设计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火炮设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工作

打下专业基础。火炮设计理论,是火炮工程研究的理论依据,是火炮科研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

火炮设计理论主要研究火炮这样一种特殊机械系统在高温、高压、高速、高应变率状态下的特性及

其设计理论。

火炮设计理论课程主要介绍火炮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包括火炮设计理论的

主要内容和发展,火炮主要零部件(包括炮身、反后坐装置、自动机及炮架等)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教学组织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自学、网络教学和实验教学。

教学方式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结合板书、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

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火炮及其主要零部件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学习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及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2. 基本要求:了解火炮设计理论及其发展,熟悉火炮设计理论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掌握炮身、反后坐装置、自动机、炮架等火炮主要零部件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学时数:

总 64 学时,其中:授课56学时,实验8学时

教材:

张相炎主编,火炮设计理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参考书目:

①谈乐斌等编,火炮概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②伊玲益编,炮身设计,国防工业出版社,1977年

③高树滋等编,火炮反后坐装置设计,兵器工业出版社,1995年

④张相炎编著,火炮自动机设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⑤韩魁英等编,火炮自动机设计,国防工业出版社,1988年

⑥孙远孝等编,炮架及总体设计,兵器工业出版社,1995年

第1次课(1 绪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火炮设计理论的地位和作用、发展,熟悉火炮设计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纲要

1 火炮的特点、地位、作用

2 火炮设计流程

3 火炮设计理论的主要内容、方法

4 课程的地位、作用、学习方法与基本要求

5 课程的学习安排

三、重点、难点

课程的特点、学习方法、要求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分析式等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2学时)

1 火炮具有哪些特点?

2 火炮设计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3 学习火炮设计理论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4 火炮设计理论的主要学习方法有哪些?

第2次课(2 炮身设计:2.1概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熟悉炮身结构设计方法,掌握炮身强度设计方法。

二、教学内容纲要

1 炮身及其组成、作用、分类、要求;

2 炮身设计的主要内容;

3 炮身内膛结构设计、身管外部设计、炮尾炮闩的结构设计;

4 发射时炮身受力、设计压力曲线、强度设计;

5 身管寿命

三、重点、难点

炮身结构设计特点,设计压力曲线。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3学时)

1线膛炮身管内膛线的作用是什么?什么是膛线的缠角?什么是膛线的缠度

2对炮身设计的主要要求有哪些?

3如何求作高低温压力曲线?

4提高身管寿命有主要有哪些技术措施?

第3次课(2炮身设计:2.2单筒身管设计:2.2.1厚壁园筒理论,2.2.2强度理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厚壁园筒及其壁内应力应变分析方法和规律,熟悉强度理论概念及常用强度理论具体内容。

二、教学内容纲要

1 厚壁园筒基本假设;

2 厚壁园筒物理模型;

3 厚壁圆筒内的应力应变分析;

4 强度理论概念及常用强度理论具体内容。

三、重点、难点

1 厚壁圆筒内的应力应变分析;

2 强度理论概念。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3学时)

1 厚壁圆筒与薄壁圆筒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 厚壁圆筒内应变与径向位移具有什么关系?

3 厚壁圆筒内应力和应变与内压、外压有什么关系?

4 厚壁圆筒内应力和应变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5 什么是强度理论?常用的强度理论有哪几种?火炮设计一般采用哪种强度理论?

第4次课(2炮身设计:2.2单筒身管设计:2.2.3单筒身管的强度极限,2.2.4 身管理论强度曲线,2.2.5 单筒身管设计)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熟悉单筒身管的弹性强度极限和单筒身管的理论强度极限概念,熟悉提高单筒身管的弹性强度极限技术途径,掌握单筒身管设计方法。

二、教学内容纲要

1 单筒身管的弹性强度极限概念、表达式,以及身管弹性强度极限与材料、壁厚、轴向应力、动载的关系;

2 安全系数、单筒身管的理论强度曲线概念,以及理论强度曲线求作;

3 单筒身管设计流程。

三、重点、难点

单筒身管的弹性强度极限和单筒身管的理论强度极限概念,单筒身管设计方法。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2学时)

1什么是单筒身管弹性强度极限?采用第三强度理论推导单筒身管弹性强度极限,并分析其与第二强度理论的差别。

2分析壁厚、材料对单筒身管弹性强度极限的影响。

3 按第Ⅱ强度理论推导给定外压条件下单筒身管的强度极限,并分析其影响和提供外压的途径。

4 身管的安全系数的含义?如何选取?

5 什么是单筒身管理论强度极限?

6 身管外部结构设计要求主要有哪些?

紧身管的应力分析)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熟悉自紧身管工作原理,掌握液压自紧身管的应力分析方法。

二、教学内容纲要

1自紧身管概念、自紧原理、自紧身管的特点、自紧工艺;

2 自紧时的应力、残余应力、发射时的应力、不出现反向屈服的条件。

三、重点、难点

自紧身管工作原理、自紧身管的应力分析。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3学时)

1 什么是自紧原理?自紧身管有哪些特点?有哪些自紧工艺?

2 什么是自紧应力?什么是自紧残余应力?

3 什么是反向屈服?自紧身管不出现反向屈服的条件是什么?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熟悉自紧身管设计过程,掌握自紧身管加工过程及其控制。

二、教学内容纲要

1 自紧身管弹性强度极限、自紧身管的一般设计步骤;

2 自紧时身管外表面应变同内压的关系、自紧曲线、加工对自紧身管弹性强度极限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自紧身管设计过程,自紧曲线及其控制。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3学时)

1 试推导全塑状态下自紧身管弹性强度极限。

2自紧身管的一般设计步骤及其重点?

3什么是自紧曲线?自紧曲线如何测量?自紧曲线如何控制?

第7次课 (3 反后坐装置设计:3.1概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反后坐装置及其作用、后坐装置的的典型结构。

二、教学内容纲要

1 反后坐装置及其作用;

2 反后坐装置设计的要求、任务、内容;

3 后坐系统的分类、反后坐装置的功能和类型;

4 反后坐装置的典型结构。

三、重点、难点

反后坐装置及其作用、反后坐装置的的典型结构。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2学时)

1反后坐装置及其组成、作用、要求?

2 反后坐装置有哪些功能?通过什么实现这些功能?

3复进机有哪几种结构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4 制退机有哪几种结构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5 液体气压式复进机和制退机中液体各有什么作用?

6 什么是节制杆式制退机?

第8次课(3 反后坐装置设计:3.2火炮发射时动力分析)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火炮发射时受力,熟悉火炮射击时的静止性和稳定性分析方法,掌握火炮射击时的运动分析方法。

二、教学内容纲要

1火炮发射时受力分析;

2 火炮射击时的静止性和静止性条件,火炮射击时的稳定性和稳定性条件;

3 后坐制动图的概念、拟定原则、典型后坐制动图、后坐制动图的制定

4 自由后坐概念、火药气体作用系数、后坐运动分析、火炮发射动力学

三、重点、难点

火炮射击时的静止性和稳定性分析、自由后坐与制退后坐。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3学时)

1 什么是后坐阻力?什么是后坐力?

2 什么是自由后坐?什么是制退后坐?

3 什么是火炮后坐时的静止性和稳定性?静止性和稳定性条件是什么?如何保障火炮后坐时的静止性和稳定性?

4 什么是火炮后坐制动图?拟定后坐制动图的原则有哪些?如何制定后坐制动图?

5火药气体作用系数β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实践中如何得到火药气体作用系数?

6火炮发射动力学的特点是什么?火炮发射动力学研究方法与传统有何差异?

第9次课(3 反后坐装置设计:3.3复进机设计,3.4制退机设计:3.4.1制退机基本工作原理)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典型复进机设计方法,熟悉制退机基本工作原理。

二、教学内容纲要

1复进机的作用、要求;

2弹簧式复进机设计;

3液体气压式复进机设计;

4制退机基本工作原理、液压阻力计算。

三、重点、难点

典型复进机设计,制退机基本工作原理。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3学时)

序号主要内容时间

1 复进机的作用、要求10

2 弹簧式复进机设计35

3 液体气压式复进机设计45

4 制退机基本工作原理与液压阻力计算45

1 复进机的主要作用有哪些?对复进机有哪些要求?

2 弹簧式复进机具有哪些特点?弹簧式复进机的复进机力主要取决于哪些参数?

3 液体气压式复进机有哪些特点?液体气压式复进机力主要取决于哪些参数?

4 如何确定液体气压式复进机的气体初压?确定液体气压式复进机结构尺寸应遵循哪些原则?

5 根据什么建立后坐部分运动速度与制退机液体流动速度之间的关系?根据什么建立制退机液体流动速度与液体压力之间的关系?制退机液压阻力与后坐部分运动速度之间是什么关系?

6 如何考虑液体流动时的能量损失?

7 试推导图示简单筒后坐制退机的液

压阻力计算式。

第10次课(3 反后坐装置设计:3.4制退机设计)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熟悉液压制退机的基本原理及液压阻力计算式的推导、掌握节制杆式制退机设计方法。

二、教学内容纲要

1液压制退机的工作实质;

2节制杆式制退机液压阻力计算、流液孔计算、内腔充满条件、液压阻力系数;

3 节制杆式制退机结构设计、节制杆外形调整。

三、重点、难点

节制杆式制退机液压阻力计算式的推导、节制杆式制退机设计。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2学时)

1液压制退机的工作实质是什么?

2 复杂制退机液压阻力计算的思路是什么?

3 为什么引入液压阻力系数?液压阻力系数的实质是什么?

4 制退机结构设计中应注意哪些特殊问题?为什么要进行节制杆外形的调整?

第11次课(3 反后坐装置设计:3.6炮口制退器设计)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炮口制退器的工作原理,熟悉典型炮口制退器结构和炮口制退器效率等特征量计算方法,了解炮口制退器设计思路。

二、教学内容纲要

1 炮口冲击波、炮口噪声、炮口焰及其影响,炮口装置;

2 后效期炮膛合力理论计算方法;

3 炮口制退器结构分析、性能分析、结构设计原则和流程、主要结构参数设计。

三、重点、难点

炮口制退器效率等特征量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3学时)

1在火炮射击的后效期,炮口周围出现哪些物理现象?

2 什么是炮口冲击波?炮口冲击波有哪些特点?如何控制炮口冲击波?

3 炮口装置有哪几种?起作用和工作原理?

4 炮口制退器有哪些主要作用?炮口制退器有哪几种结构形式?各自特点如何?

5 炮口制退器的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

6 炮口制退器的设计流程?

第12次课(4 自动机设计:4.1概述,4.2自动机构动力学:4.2.1 概述,4.2.2简单自动机构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熟悉主要自动机类型及其工作原理,了解自动机发展,熟悉自动机设计的主要内容、自动机工作循环图及其作用,掌握简单自动机构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思路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纲要

1自动机及其组成、特点、类型及其工作原理、发展;自动机设计的主要内容;

2自动机工作循环图;自动机动力学及其仿真概念;

3 简单自动机构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三、重点、难点

各类自动机工作原理,自动机构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方法。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3学时)

序号主要内容时间

1 自动机及其组成、特点、类型及其工作原理、发展60

2 自动机设计的主要内容 5

3 自动机工作循环图15

4 自动机动力学及其仿真概念10

5 简单自动机构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45

1自动动作主要包括哪些?

2 火炮自动机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火炮自动机有哪些工作特点?

3 火炮自动机有哪些工作原理?各有什么特点?

4 火炮自动机的发展方向?

5 什么是构件?什么是基础构件?什么是工作构件?

6 什么是自动机循环图?什么是特征点?什么是特征段?

7 什么是有效力?什么是有效推力?什么是有效阻力?

8 什么是自动机运动微分方程?工作构件是如何影响基础构件的?

9 什么是传递效率?什么是质量换算系数?什么是力换算系数?

10 建立图示简单自动机构运动微分方程,说明所有符号的意义。

第13次课(4 自动机设计:4.2自动机构动力学:5.2.3复杂自动机构运动微分方程推广,4.2.4传动效率及其计算)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建立自动机动力学模型的基本方法和结构参数计算方法。

二、教学内容纲要

1 简单自动机构运动微分方程的推广;

2 传动效率的引入、实质、确定。

三、重点、难点

自动机构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结构参数的确定。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2学时)

序号主要内容时间

1 简单自动机构运动微分方程的推广45

2 传动效率及其计算45

1什么是相当质量?什么是相当阻力?什么是附加惯性阻力?

2自动机运动微分方程有哪些特点?

3试写出图示机构运动微分方程(不必推导),并说明所用符号及

各项的意义。

4 计算传递效率基本思路?

5自动机基础构件上的给定力所做的功在自动机传动过程中分配为哪几个部分?传动效率的实质是什么?

6试推导图示简单机构的传速比和传动效率的计算式。

第14次课(4 自动机设计:4.2自动机构动力学:4.2.5 构件间的撞击计算,4.2.6自动机的动力学仿真,4.3自动机结构设计:4.3.1概述,4.3.2开闩机构设计)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熟悉构件间的撞击计算方法,熟悉自动机的动力学仿真方法、程序结构,了解动力学仿真平台在火炮自动机构动力学仿真中的应用,了解自动机结构设计任务和内容,熟悉开闩机构设计方法。

二、教学内容纲要

1构件间的撞击、特点、计算方法;

2火炮自动机构动力学仿真概念、特点,数值仿真程序要求、结构;

3动力学仿真平台在火炮自动机构动力学仿真中的应用;

4自动机结构设计任务和内容;

5开闩机构设计。

三、重点、难点

构件间的撞击计算,自动机的动力学仿真思路,杠杆卡板式闩机构设计。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3学时)

1撞击对自动机有什么影响?

2自动机构件间的撞击分为哪几种?如何计算正撞击后的速度?

3 恢复系数的意义?如何选取?

4 试推导57高闭锁开始时的撞击计算式,说明所用符号的意义。

5火炮自动机动力学仿真的要求、基本步骤?火炮自动机构动力分析程序特点?

6自动机设计的主要任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几何学设计、运动学设计、动力学设计的含义?

7开闩机构的作用、要求?

8加速机构设计的关键是什么?杠杆-卡板式加速机构设计方法和步骤?

第15次课(4 自动机设计:4.3自动机结构设计:4.3.2炮闩设计)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熟悉自动机炮闩设计方法。

二、教学内容纲要

1 炮闩及其组成、分类

2 闭锁机构及其要求、类型、设计特点

3 击发机构及其要求、类型、设计

4 抽筒抛筒机构设计

三、重点、难点

闭锁机构设计。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3学时)

1 火炮自动机炮闩及其作用?火炮自动机炮闩的组成?

2 什么是闭锁?闭锁机构主要作用是什么?

3 闭锁机构必须满足哪些要求?闭锁机构设计的主要内容?

4 炮闩纵动式闭锁机构有那些类型?

5 对击发机构有哪些要求?

6 影响击发可靠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击发可靠性?

第16次课(4 自动机设计:4.3自动机结构设计:4.3.4供输弹机构设计)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熟悉供输弹机构设计方法。

二、教学内容纲要

1 供输弹基本概念,供输弹过程,供输弹方式,供输弹机构;

2 供输弹机构类型;

3 对供输弹机构要求,供输弹机构设计任务和步骤;

4 弹带阻力计算。

三、重点、难点

供输弹基本概念,对供输弹机构要求,供输弹机构设计步骤,弹带阻力计算。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2学时)

1供输弹机构的作用?

2 什么是供输弹过程中三大位置?什么是供输弹过程中三大阶段?

3 为什么要采用双路供弹机构?

4 如何保证供输弹过程中炮弹的确定性?

5 供输弹机构设计的主要步骤?

6 弹带运动有哪些特点?什么是弹带柔性?

7 什么是弹链供弹弹带阻力?如何计算弹带阻力?

第17次课(5 火炮炮架设计:5.1概述,5.2 架体设计)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架体结构设计、架体受力分析、架体强度分析方法。

二、教学内容纲要

1炮架及其作用、组成、类型;

2 炮架设计的主要内容,炮架结构设计及其要求、步骤,炮架受力分析,炮架强度设计方法

3 架体及其组成、作用,架体结构设计、架体受力分析、架体强度分析。

三、重点、难点

架体结构设计、架体受力分析、架体强度分析。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3学时)

1 炮架及作用?

2 现代牵引火炮的炮架主要有哪些组成?

3 炮架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 炮架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及要求有哪些?

5 炮架结构设计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6 传统的架体受力分析思路是什么?其优缺点?

7 火炮发射动力学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其优缺点?

第18次课(5 火炮炮架设计:5.3平衡机设计,5.4瞄准机设计, 5.5自行火炮炮塔设计:5.5.1炮塔设计基本概念,5.5.2炮塔总体设计)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熟悉平衡机和瞄准机设计方法,了解自行火炮炮塔基本概念、组成、设计要求和原则。

二、教学内容纲要

1平衡原理、平衡方式、平衡机结构,平衡机设计;

2平衡补偿、平衡性能调整;

3瞄准与瞄准机,瞄准机结构设计、传动设计、强度设计;

4炮塔及其组成、类型、要求,炮塔设计主要内容、设计原则;

5炮塔总体设计。

三、重点、难点

平衡原理、平衡机设计和瞄准机设计方法,炮塔及其组成、类型、要求,炮塔设计内容、原则。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3学时)

1 重力矩的对瞄准操作有何影响?如何平衡重力矩?

2 什么是不平衡力矩?如何配置不平衡力矩?

3 什么是完会平衡与不完会平衡?什么是三点平衡?什么是两点平衡?

4 试建立拉式弹簧平衡机三点平衡条件。

5为什么要进行平衡补偿?什么是平衡补偿?

6为什么要进行平衡性能调整?什么是平衡性能调整?如何进行平衡性能调整?

7什么是瞄准?什么是高低瞄准?什么是方向瞄准?

8瞄准机一般哪些部分组成?对瞄准机设计有哪些要求?

9什么是自行火炮的炮塔?对炮塔的主要要求有哪些?

10 炮塔设计的主要内容?炮塔设计的基本原则?

11 炮塔总体布置的主要内容?

第19次课(5 火炮炮架设计:5.5自行火炮炮塔设计:5.5.3炮塔主要部件设计)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自行火炮炮塔主要部件基本概念、组成、设计要求和原则。

二、教学内容纲要

1炮塔体结构设计、密封设计、防护设计、刚强度分析;

2托架及其作用、组成、设计要求,结构设计,刚强度分析;

3座圈的组成、设计要求,刚强度分析;

4吊篮设计。

三、重点、难点

炮塔主要部件基本概念、组成、设计要求和原则。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2学时)

1 炮塔体的主要功能?炮塔体设计的要求?炮塔体设计的主要内容?

2 托架的作用?对托架设计的主要要求?

3 对座圈的主要要求?

4 吊篮的作用?对吊篮结构设计的主要要求?

炮弹设计理论

1 绘制弹体零件图和半备弹丸图 据任务书所提供的弹体结构简图和尺寸,运用AutoCAD绘制杀爆弹弹体零件图和半备弹丸图(附图1),标出相关尺寸,以便于识图和计算。 (1)根据弹体结构简图,进行页面的布局设置; (2)利用图层管理器创建图层,设定线型、线宽和颜色,如粗实线、细实线、中心线、剖面线、尺寸线等,并设定好不同的颜色以及不同的线型和线宽; (3)利用标注样式管理器,创建尺寸标注样式。根据需要,创建标准标注、带尺寸公差标注、圆柱标注等。 2.在绘制过程中应注意几点: (1) 应设置几处不同的图层,各图层设置的颜色和线型应不同,绘图时在同一类型的图形放在同一图层中,便于修改。 (2) 由于是用A4图纸打印,小于弹体实际尺寸,因此应加大字体和线宽,否则有可能显示不出来,或看不清图纸,给分析带来不便。 (3) 在标注过程中应该注意其字高的一致。(文字高度为7)

2 弹体发射强度计算与分析 2.1 膛内发射过程分析 弹丸在膛内运动时,受各种载荷的作用。由于这些载荷的作用,弹丸各零件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当变形超过一定允许程度,就可能影响弹丸沿炮膛的正确运动,严重时会使弹丸在膛内受阻,或弹丸零件发生破裂,或炸药被引爆发生膛炸事故。 弹丸在膛内运动中,除了必须保证安全性外,还必须保证运动正确性,即有良好的运动姿态,这对弹丸的射击精度有重要意义。 2.2 弹体载荷分析与计算 发射时所受的载荷 (1)火药气体压力 (2)惯性力 (3)装填物压力 (4)弹带压力(弹带挤入膛线时引起的力) (5)不均衡力(弹丸运动过程中由不均衡因素引起的力) (6)导转侧力 (7)摩擦力 这些载荷,有的对发射强度起直接影响,有的主要影响膛内运动的正确性。其中火药气体压力为基本载荷。在火药气体压力作用下,弹丸在膛内产生运动,获得一定的加速度,并由此引起其他载荷。 2.2.1火药气体压力 火药气体压力是指炮弹发射中,发射药被点燃后,形成大量的气体。在炮膛内形成的气体压力称为“膛压”。 2.2.2惯性力 弹丸在膛内做加速运动时,整个弹丸各零件上均作用有轴向惯性力、径向惯性力与切向惯性力。

原理图标准化

原理图设计标准化 目的:增强原理图可看性,可继承性。使原理设计清晰化,模块化。减少因原理升级,电路更改以及设计工作交接而导致的错误。 说明:一份完整的原理图不仅仅包括所设计的电路,同时还应该包括整个原理图的索引页,架构框图,电源分配表,时钟分配图,reset信号分配图,GPIO信号使用说明,历史修改记录等内容。前期EE工程师因没有标准而在设计工程中间过多的是依靠个人习惯来画原理图,给继承和维护带来了不便。希望此文件能对大家后续的原理设计有所帮助。 内容: 1、原理设计内容标准化; 首页:索引页,包含整个原理图的页面名称和页码,项目名称,版本; 第二页:架构框图,对整个原理设计的框架做一个说明,包括主要芯片名称,支持的处理器类型,扩展槽名称和数量,主要接口名称和数量,VRM方 案; 第三页:时钟分配图,包括时钟芯片规格,名称,各个时钟的频率,对应在时钟芯片的PIN脚,时钟走向(分配给哪个芯片或哪个扩展槽使用)。包括 芯片外接晶振的型号。 第四页:电源分配方案表(图),包括主板上各电源的大小,负载,转换方式,转换芯片名称(可在设计过程中补充),原理图中的电源网络名称。 第五页:reset&power on信号分配图,包括reset & power on信号的产生,走向 第六页:GPIO,SMBUS说明,包括主板上南桥芯片,SUPER I/O芯片或者其他芯片的GPIO的特殊功能说明,输入输出类型,电源类型等信息。扩展 槽的选择信号,中断信号,请求信号的分配等。 第七页:原理设计页面 …… ……电压测试点,heatsink及挂钩,光学定位点,螺丝孔等…… 倒数第二页: 尾页:rework history,包括每个版本的修改信息 2、原理图页面命名标准化 原则:页面命名应尽可能的包括本页的设计内容,简洁明了,清晰易懂。具体由EE工程师根据设计内容自行确定 3、信号网络命名标准化,电路设计模块化,尽可能参考intel网络命名规范。 网络名称前面加信号功能分类: 如:FSB_XXX HI_XXX DMI_XXX

2013年军事理论试卷参考题

军事理论试卷参考题 一、填空题 1、我国倡导的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______、平等、______。 2、根据我国兵役法,公民履行兵役义务主要有服现役、服预备役和_________三种形式。 3、《孙子兵法》“五事七计”中的“五事”是指道、天、地、_______________、法。 4、军事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对______________起巨大推动作用,以________为核心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 5、我军的三大民主包括:政治民主、_______________和军事民主。 6、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人民军队、_______________、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国防建设等部分。 7、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指出“不知彼不知己,_______________”。 8、信息化战争的作战速度快,是指_______、部队机动快和打击速度快。 9、1935年1月我党召开的_______________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10、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_______________而不是武器。 11、江泽民同志提出加强军队建设的“五句话”总要求是:_______________、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 12、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_______________、人民战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国防建设等部分。 13、《孙子兵法》“五事七计”中的“五事”是指_______________天、地、将、法。 14、地缘关系,是指以地理位置、______________和距离等地缘要素为基础所产生的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______________等关系。 15、信息化战争作战要素一体化主要体现在_______、作战行动一体化、作战指挥一体化、综合保障一体化。 16、在国防信息人才培养的渠道上,一是要依托地方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双向培养;二是_______。 17、战略相对的稳定性是指战略的指导对象、______________、基本内容是相对稳定的。 18、国际战略格局的特点是:国际战略力量的______________、国际战略力量关系的______________、国际战略格局变化的过渡性、单极与多极斗争的激烈性。 19、目前,一般将国际格局分为______________、两极格局和______________三种。 20、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是武器装备信息化、战场空间多维化、作战要素一体化_______、作战样式多样化、战场行动快速化。 21、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由________选举。 22、军事思想是关于_______________、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23、我国倡导的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______、平等、______。 24、毛泽东指出:“战争是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_______________,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斗争形式。” 25、______________以国际机制为纽带,国际机制是国际秩序的核心。 26、战略环境与战略是______________和主观指导的关系。 27、我国于_______成立了国防动员委员会。 28、弹道导弹根据射程可以分为近程、中程、远程以及洲际导弹,近程导弹的射程小于________千米,洲际导弹的射程大于________千米。 29、寻的制导的工作方式有主动式、被动式和____________三种。

火炮设计理论课程考试标准答案01

课程名称: 火炮设计理论 学分: 4.5 教学大纲编号:01023202 试卷编号:010******* 考试方式:闭卷 满分分值: 100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二、试推导图所示简单筒后坐驻退机液压阻力计算式,并说明所用符号的意义。图中V 为筒后坐速度。(共15分) 解:1)连续方程: wa VA =,即V a A w =; (5分) 2)能量方程:()2 22222212221222V a A K w K w w w V p ?? ? ??==+=+=+ξξρ, 即22 22222122V a KA V a a KA p ρρ≈-= (5分) 3)液压阻力:2 2 3102V a A K A p ρ≈=Φ (5分) 三、试写出图所示简单机构在非理想约束条件下的运动微分方程,并说明所用符号和各项的意义。图中F 、F 2和α为给定力和作用方向。(共15分) (解:1)运动微分方程(5分) ()22222222111 1222 2 1121 0sin cos F K f F x dx dK m K dx dK J K x m K J K m ηααηηηη+-=???? ??++???? ??++??? 2)方程中各项的意义(5分) 22 2 2 11 2 10m K J K m ηη+ + 为0号构件的相当质量, 一、回答下列问题:(每题5分,共60分) 炮身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承受火药气体压力和引导弹丸运动。)主要包括哪几个部件?(身管、炮尾、炮闩。) 2.线膛炮的身管内膛包括哪几部分?(炮口部、膛线部和药室部。)考虑身管各部在使用中的特殊性,应如何取其安全系数?(炮口部的安全系数应大于膛线部的安全系数,膛线部的安全系数应大于药室部的安全系数。) 3. 采用自紧身管提高身管强度的原理是什么?(自紧身管在制造时对其内膛施以高压,使内壁部分或全部产生塑性变形;内压消除以后,由于管壁各层塑性变形不一致,在各层之间形成相互作用,使内层产生压 应力而外层产生拉应力;由于内壁产生与发射时方向相反的预应力,因此使发射时身管壁内应力趋于均匀一致,从而提高身管强度。) 4.反后坐装置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驻退机、复进机、复进节制器。)按结构组成形式反后坐装置可分 为哪几种?(独立式、联合式。)驻退机有哪几种典型结构?(节制杆式、沟槽式、混合式、活门式等。)复进机有哪几种典型结构?(弹簧式、气压式、火药气体式等。) 5.火药气体作用系数β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后效期结束时,火药气体的平均速度与弹丸初速之比。)实际使用中,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如何得到火药气体作用系数β?(自由后坐实验测量方法,0 max 0v mv W m ?β-=。) 6.发射时火炮驻退后坐运动分为哪几个时期?(弹丸膛内运动时期、后效期、惯性运动时期。)最大后坐速度m ax V 出现在哪一时期?(后效期。)如何判断m ax V 出现时机?(炮膛合力等于后坐阻力时。) 7.什么是构件的替换质量?(用集中于若干点的质点代替原有构件时,替换点的质量称为构件的替换质 量。)进行构件质量替换时,应注意什么?(替换点的运动特性尽可能接近原有构件时运动特性。) 8.什么是机构的逆传动?(在构件传动过程中,各零件的运动方向不变,而能量传递方向发生变化,由工作构件带动基础构件运动的阶段称为机构的逆传动。) 9.供输弹过程中,弹丸必须严格定位的三大位置指的是什么?(进弹口、输弹出发位置、药室。)三大阶段指的又是什么?(拨弹、压弹、输弹。) 10.在火炮总体方案设计时,先决定哪些主要质量(全炮质量、后坐部分质量、炮身质量、炮架质量等。)和哪些基本尺寸?(火线高、全炮质心位置、耳轴中心位置、后坐长、耳轴中心到炮尾后端面的距离、车撤距、极限尺寸等。) 11.火炮系统分析中,什么是效费比?(以基本装备为基准,经过规范化的,火炮系统的相对战斗效能与相对寿命周期费用之比。)什么是效费比分析?(对能满足既定要求的每一火炮系统方案的战斗效能和寿命周期费用进行定量分析,给出评价准则,估计方案的相对价值。) 12.火炮机动能力主要指哪两个性能?(火力机动性和运动性)它们又是如何定义的?(火力机动性是火炮快速、准确地捕捉和跟踪目标的能力。运动性是火炮快速运动,进入阵地和转换阵地的能力。) 第 1 页 共 2 页

Cadence 原理图库设计

Cadence原理图库设计 一.工具及库文件目录结构 Cadence提供Part Developer库开发工具供大家建原理图库使用。 Cadence 的元件库必具备如下文件目录结构为: Library----------cell----------view(包括Sym_1,Entity,Chips,Part-table) Sym_1:存放元件符号 Entity:存放元件端口的高层语言描述 Chips:存放元件的物理封装说明和属性 Part-table:存放元件的附加属性,用于构造企业特定部件 我们可以通过定义或修改上述几个文件的内容来创建和修改一个元件库,但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创建元件库则更直观可靠一些。 二.定义逻辑管脚 在打开或新建的Project Manager中,如图示,打开Part Developer。 然后出现如下画面, 点击Create New,下图新菜单中提示大家选择库路径,新建库元件名称及器件类型。

点击ok后,Part Developer首先让大家输入元件的逻辑管脚。一个原理图符号可以有标量管脚和矢量管脚。 标量管脚在符号中有确定位置,便于检查信号与管脚的对应,但矢量管脚却可使原理图更简洁,适用于多位 总线管脚。 点击上图中的Edit,编辑器会让我们对首或尾带有数字的字符串的多种输入方式(A1; 1A; 1A1)进行选择,一但选定,编辑器即可对同时具有数字和字母的管脚输入进行矢量或标量界定。 管脚名首尾均不带数字的字符串如A; A1A则自动被识别为标量管脚。 按照元件手册决定管脚名称及逻辑方向,选择是否为低电平有效,点击ADD即可加入新的管脚。 (注:不论是标量或矢量管脚,均可采用集体输入,如在Pin Names栏可输入A1-A8, 1C-16C)

火炮设计理论试题39

(教师组卷、存档用) 档案编号:课程教学大纲编号:01023202 课程名称:火炮设计理论学分: 4 试卷编号:010******* 考试方式: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分值:100 组卷年月:2004.12.8 组卷教师:张相炎审定教师:郑建国二、试对牵引火炮在后坐时全炮的受力进行分析,并对全炮所受的主动 力进行简化。(15分) 三、自动机构结构简图如图所示。试求 1)机构的传速比表达式; 2)传动效率的表达式。(15分) 四、设有一内外径分别为 1 r和2r,无限长厚壁圆筒,其材料屈服极限为s σ,试用第二强度理论推导其弹性强度极限。(10%) (提示: 2 1 2 2 2 1 2 2 2 2 2 2 1 2 2 2 2 2 2 2 1 1 2 3 2 2 3 2 r r r r r r p r r r r r r p E r- - - - - - = ε 2 1 2 2 2 1 2 2 2 2 2 2 1 2 2 2 2 2 2 2 1 1 2 3 2 2 3 2 r r r r r r p r r r r r r p E t- + - - + = ε) 一、回答下列问题:(60分) 1.供输弹过程中,弹丸必须严格定位的三大位置指的是什么?三大阶段指的又是什么? 2.什么是浮动原理? 3.两构件斜撞击时,恢复系数b是如何定义的?实际计算两构件撞击时,恢复系数b如何选取? 4.炮身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主要包括哪几个部件? 5.采用两段坡膛的目的是什么?其锥度各为多少?膛线的起点在哪一段? 6.什么是身管设计压力曲线?什么是身管理论强度曲线? 7.反后坐装置的作用是什么? 8.火药气体作用系数β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实际使用中,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如何得到火药气体作用系数β? 9.后坐稳定极限角 j φ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10.什么是不平衡力矩? 11.何谓火炮辅助推进装置? 12.对火炮运动体有哪些主要要求? 1

火炮的物理原理

火炮的物理原理 一、简介 火炮是口径在20毫米以上,用火药的爆发力发射弹丸的重火器的通称。火炮用于歼灭敌有生力量和压制敌方火器,破坏敌防御工事,完成陆地、海洋和空中的其它打击任务。 13至14世纪时,中国的火药和火器制造技术传入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和欧洲,欧洲的火炮开始发展。19世纪开始,随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火炮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发射长形弹的线膛炮,并安装有弹性炮架。 火炮发展至今,已经是儿孙满堂,不仅家族支系众多,而且家族成员的外貌也差别甚大,出现了有善于对付各种目标的专门火炮: 按安装发射的平台不同可分为地面炮、舰炮和航炮; 按运动方式可分为固定火炮、机械牵引炮和自行火炮; 按作战用途又可分为地面压制火炮、海岸炮、高射炮、坦克炮、特种炮等; 按口径大小可分为:大口径炮(高炮在100毫米、地炮在152毫米、舰炮130毫米以 上);中口径炮(高炮在61~100毫米、地炮在76~152毫米、舰 炮在76~130毫米左右);小口径炮(高炮在20~60毫米、地炮在 20~75毫米、舰炮在20~57毫米之间)。 按炮膛结构可分为线膛炮和滑膛炮; 按弹道特性可分为加农炮(弹道低伸)、榴弹炮(弹道较弯曲)和迫击炮(弹道最弯曲)按装填方式可分为前装式火炮和后装式火炮。 二、基本构造 现代火炮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炮身、炮尾、炮闩和炮架等。其作用原理是将发射药在膛内燃烧的能量转换为弹丸的炮口动能以抛射弹丸,同时产生声、光、热等效应。火炮的主要战术技术性能是初速、射程、精度、射速和机动性等。火炮的主要任务是用于对地面、空中和水上目标射击,毁伤和压制敌有生力量及技术兵器,以及完成其它任务。 火炮的结构身管火炮的外观及其组成部件视炮种及其用途而异。尽管有这些差别,然而身管火炮都是按照几乎相同的方法制造的。身管火炮有两个或两组主要部件,就是炮身部分和炮架部分。炮架部分用于支承炮身和保持火炮射击时的稳定性。炮架部分包括瞄准装置,在某些情况下它还可作为运送炮身部分的手段。炮身部分为发射药燃烧产生的压力提供容器;它使发射药燃烧产生的能量安全地按预定方式传送到弹丸上;它还具有赋予弹丸方向和稳定

原理图设计规范手册

XXXXXXXXXX电气有限公司 原理图设计规范手册 文件编号:AMN-Q01-2014 编写:日期:2014-02-11 审核:日期:2014-02-11

批准:日期:2014-02-11 2014年02月10发布2014年2月10日实施 二次回路接线 二次回路接线图包括原理图、平面布置图、屏背面安装接线图、端子排和小母线布置图。二次接线的原理接线图分为归总式原理图和展开式原理图。 二次回路的最大特点是其设备、原件的动作严格按照设计的先后顺序进行,其逻辑性很强,所以读原理图时只需按一定规律进行,便会显得条理清楚,易懂易记。 设计的方法遵循(六先六后): ⑴“先一次,后二次”; ⑵“先交流,后直流”; ⑶“先电源,后接线”; ⑷“先线圈,后触点”; ⑸“先上后下”; ⑹“先左后右” 1.1二次设备的选择 二次回路保护设备的选择

1.1.1熔断器的配置 ⑴控制和保护回路熔断器的配置 Ⅰ.同一安装单位的控制、保护和自动装置一般合用一组熔断器。 Ⅱ.当一个安装单位内只有一台断路器时(如35kV或110kV出线),只装一组熔断器。 Ⅲ.当一个安装单位有几台断路器时(如三绕组变压器各侧断路器),各侧断路器的控制回路分别装设熔断器。 Ⅳ.对其公用的保护回路,应根据主系统运行方式决定接于电源侧断路器的熔断器上或另行设置熔断器。 Ⅴ.发电机出口断路器和自动灭磁装置的控制回路一般合用一组熔断器。Ⅵ.两个及以上安装单位的公用保护和自动装置回路(如母线保护等),应装设单独的熔断器。 ⑵信号回路熔断器的配置 Ⅰ.每个安装单位的信号回路(包括隔离开关的位置信号、事故和预告信号、指挥信号等)一般用一组熔断器。 Ⅱ.公用的信号回路(如中央信号等)应装设单独的熔断器。 Ⅲ.厂用电源和母线设备信号回路一般分别装设公用的熔断器。 Ⅳ.闪光小母线的分支线上,一般不装设熔断器。 Ⅴ.信号回路用的熔断器均应加以监视,一般用隔离开关的位置指示器进行监视,也可以用继电器或信号灯来监视。 1.1.2熔断器的选择 ⑴控制、信号和保护回路熔断器的选择

CANDENCE原理图库设计指南

原理图库设计 一,工具及库文件目录结构 目前公司EDA库是基于Cadence设计平台,Cadence提供Part Developer库开发工具供大家建原理图库使用。 Cadence 的元件库必具备如下文件目录结构为: Library----------cell----------view(包括Sym_1,Entity,Chips,Part-table) Sym_1:存放元件符号 Entity:存放元件端口的高层语言描述 Chips:存放元件的物理封装说明和属性 Part-table:存放元件的附加属性,用于构造企业特定部件 我们可以通过定义或修改上述几个文件的内容来创建和修改一个元件库,但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创建元件库则更直观可靠一些。 二,原理图库建库参考标准 1,Q/ZX 04.104.1电路原理图设计规范-Cadence元器件原理图库建库要求 该标准规定了元件库的分类基本要求和划分规则,元器件原理图符号单元命名基本要求和规则,元器件原理图符号单元图形绘制基本要求和规则。 2, Q/ZX 04.125 EDA模块设计规范 此标准规定了全公司基于Cadence设计平台的EDA模块库的设计标准。 3, Q/ZX 73.1151 EDA 库管理办法 此标准规定了公司统一的基于Cadence设计平台的元器件原理图库,封装库,仿真库和相应PCBA DFM评审辅助软件VALOR的VPL库及相应的元器件资料的管理办法。从此标准中我们可以知道VPL建库流程,建库过程的各项职责以及VPL库的验证,维护等管理办法。 4, Q/ZX 73.1161 EDA模块库管理办法 此标准规定了全公司基于Cadence设计平台的EDA模块库的管理办法。三,原理图库建库step by step 第一步,建库准备 在打开或新建的Project Manager中,如图示,打开Part Developer。

原理图和PCB的设计规范

一.PCB设计规范 1、元器件封装设计 元件封装的选用应与元件实物外形轮廓,引脚间距,通孔直径等相符合。元件外框丝印统一标准。 插装元件管脚与通孔公差相配合(通孔直径大于元件管脚直径8-20mil),考虑公差可适当增加。建立元件封装时应将孔径单位换算为英制(mil),并使孔径满足序列化要求。插装元件的孔径形成序列化,40mil以上按5mil递加,即40mil,45mil,50mil……,40mil以下按4mil递减,即36mil,32mil,28mil……。 2、PCB外形要求 1)PCB板边角需设计成(R=1.0-2.0MM)的圆角。 2)金手指的设计要求,除了插入边按要求设计成倒角以外,插板两侧边也应设计成(1-1.5)X45度的倒角或(R1-1.5)的圆角,以利于插入。 1.布局 布局是PCB设计中很关键的环节,布局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布通率,性能的好坏,设计的时间以及产品的外观。在布局阶段,要求项目组相关人员要紧密配合,仔细斟酌,积极沟通协调,找到最佳方案。 器件转入PCB后一般都集中在原点处,为布局方便,按合适的间距先把 所有的元器件散开。 2)综合考虑PCB的性能和加工效率选择合适的贴装工艺。贴装工艺的优先顺序为: 元件面单面贴装→元件面贴→插混装(元件面插装,焊接面贴装一次波峰成形); 元件面双面贴装→元件面插贴混装→焊接面贴装。 1.布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遵照“先固后移,先大后小,先难后易”的布局原则,即有固定位 置,重要的单元电路,核心元器件应当优先布局。

2.布局中应该参考原理图,根据重要(关键)信号流向安排主要元器 件的布局。 3.布局应尽量满足以下要求:总的连线尽可能短,关键信号线最短, 过孔尽可能少;高电压,大电流信号与低电压,小电流弱信号完全分开; 模拟与数字信号分开。 4.在满足电器性能的前提下按照均匀分布,重心平衡,美观整齐的标 准优化布局。 5.如有特殊布局要求,应和相关部门沟通后确定。 2.布局应满足的生产工艺和装配要求 为满足生产工艺要求,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可测试性,保持良好的可维护性,在布局时应尽量满足以下要求: 元器件安全间距(如果器件的焊盘超出器件外框,则间距指的是焊盘之 间的间距)。 1.小的分立器件之间的间距一般为0.5mm,最小为0.3mm,相邻器件 的高度相差较大时,应尽可能加大间距到0.5mm以上。如和IC (BGA),连接器,接插件,钽电容之间等。 2.IC、连接器、接插件和周围器件的间距最好保持在1.0mm以上, 最少为0.5mm,并注意限高区和禁止摆放区的器件布局。 3.安装孔的禁布区内无元器件。如下表所示 4.高压部分,金属壳体器件和金属件的布局应在空间上保证与其它 器件的距离满足安规要求。

硬件原理图设计规范

0目录 0目录 (2) 1概述 (3) 1.1背景 (3) 1.2术语与缩写解释 (3) 2设计工具 (4) 3图纸规格及总体要求 (5) 3.1纸张规格 (5) 3.2标题栏 (5) 3.3其它要求 (5) 4器件图库 (5) 4.1器件图形符号 (6) 4.2管脚 (6) 4.3封装 (6) 4.4器件代号 (7) 4.5器件型号与标称值 (9) 4.5.1集成电路与晶体管 (9) 4.5.2电阻类 (9) 4.5.3电容类 (10) 4.5.4电感类 (10) 4.5.5晶体、晶振类 (11) 4.5.6保险管 (11) 4.5.7开关与接插件 (11) 4.5.8指示灯 (11) 4.5.9变压器 (11)

4.5.10其它 (11) 5绘图布局 (12) 6网络连接 (12) 6.1电气连接线 (12) 6.2总线 (13) 6.3网络标号 (13) 6.4端口 (13) 6.5电源与地的连接 (13) 7绘制方法 (14) 8注释 (15) 9文件入库命名 (15) 1概述 1.1背景 为提高设计文档的可读性和可移植性、从而提高开发效率和产品质量,必须规范原理图设计,特制定本规范。 制定本规范的总体原则是方便阅读、移植和维护,减少错误。其中的“阅读”不仅包括在电脑上查阅,更注重打印出的纸稿的阅读,所以电脑上的“搜索”功能和颜色上的区别不能作为可读性强的依据。 1.2 术语与缩写解释 原理图:Schematic diagram,用图形符号并按其工作顺序排列,详细表示电路、设备或成套装置的全部基本组成和连接关系,而不考虑其实际位置的一

种简图,供详细了解工作原理、分析和计算电路特性之用。国标中称之为电路图,Circuit diagram。 图框:Frame,规定在图纸幅面上绘图的有效面积,保证图素不超出或太靠近纸页边缘。 标题栏:Title column,用以确定图纸名称、图号、张次、更改和有关人员签署等内容的栏目。 器件代号:Item code,在原理图中,为了便于查找、区分图形符号所表示的各种元器件和表示元器件序列号的代码。 标称值:Part value,表示项目类的电气参数的数字或型号的代码。 器件图形符号(图符):指在原理图绘制工具中,由器件库编辑所生成的代表特定元器件实物的图形元素符号,在系统中是一个整体的图形元素。 电气连接线:Wire,在原理图中,起电气连接关系的线段。 总线:Bus,在原理图中用于连接同类型的信号组,无实际连接作用,仅供阅读方便。 网络:Net,在原理图中,连接在同一条电气连接线上的所有元件和连接在一起的所有电气连接线构成的一个连接关系。 网络标号:Net label,在原理图中,每一个网络都对应一个相应的名称。 端口:Port,在原理图中,信号线在不同页面或层次间的连接,由定义的特殊的连接符号来标识。 注释:Annotation,在图中用以解释说明的文字、图形和标注。 网络表:Net list,用以标识原理图中所有电气元件的电气连接关系网络和器件封装信息的文件。 2设计工具 全公司应使用统一的设计工具,目前为Altium Designer 16,如需要更换设计平台,必须由相关部门组织评审。更换平台时应寻找合适的工具能够对以前的产品进行转换。

弹丸设计理论——简答题

整理匆忙,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红色字体为我和学恩抄的不一样的地方,我也不知道是否正确,请自行辨别。另,欢迎大神把答案附上,手写板就成,电子版我自己弄,谢谢啦!?第1章 ①简述弹丸设计的全过程。(P1) 答:1.战术技术指标论证阶段; 2.弹丸方案及技术设计阶段; 3.试制、试验与鉴定定型阶段。 ②导致早炸的原因。(P8) 答:弹丸(主要是弹体或弹底)的发射强度不足或弹体材料有疵病,使火药气体钻入弹体内部;底螺等部件联接处的密封程度不严;炸药变质或其机械感度大,或在装药时有异物落于炸药内。 第2章 ①如何进行弹种的选择?(P10) 答:1.根据欲摧毁或杀伤的目标性质来选择弹种; 2.根据弹丸的现有技术水平与利用新技术的途径来选择弹种。 ②弹丸质量如何选择?(P14) 答:在设计弹丸时,可能遇到两种情况:即弹丸配用于现有火炮或配用于新火炮。 第一种情况是火炮已定,要求为此炮配用新弹,以满足既定的战术技术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所设计弹丸的内弹道条件(膛压、初速)必须适应该火炮的强度条件。 第二种情况属于设计新炮和新弹。因此,设计弹丸的质量不受火炮强度条件的限制。但是,弹丸质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将来相应的新炮的机动性。在这种情况下,要求选用的弹丸质量,既要满足战术技术要求,又能使火炮具有良好的机动性(最轻便)。 ③选择弹带强制量应考虑什么问题?(P26) 答:1.保证弹丸在膛内运动时,紧塞火药气体,避免火药气体对炮膛的烧蚀; 2.防止弹带与弹体产生相对旋转,使弹丸出炮口后有一定的转速。 强制量δ也不能太大,否则会影响火炮的寿命,尤其是在坡膛处磨损会增大。 ④迫击炮弹的结构特点。(P46) 答:与线膛炮相比,迫击炮具有以下优点: 1)构造简单,操作容易; 2)质量小,轻便灵活; 3)射速大: 4)弹道弯曲,死角与死界均很小,并且容易选择射击阵地。 另外,也存在着以下缺点: 1)不便于进行直瞄射击; 2)初速较小,射程较近。 ⑥计算某一种弹丸的极转动惯量。(P76) 第3章 ①弹丸发射时受哪几种载荷的作用?(P84) 答:1.火药气体压力; 2.惯性力; 3.装填物压力; 4.弹带压力(弹带挤入膛线引起的力) 5.不均衡力(弹丸运动中由不均衡因素引起的力) 6.导转侧力

南京理工大学弹丸设计理论课程介绍

弹丸设计理论主讲:郭锐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z研究对象:各类身管炮(包括一般火炮、无坐力炮、 迫击炮)弹丸 迫击炮弹丸 总体设计、结构设计 结构特征数计算 z研究内容:弹丸设计原理发射强度计算 飞行稳定性设计 威力设计 弹丸设计的要求: 1.膛内运动正确,安全可靠; 2飞行中的阻力小稳定性好; 2.飞行中的阻力小,稳定性好; 3.在目标区作用可靠,威力大;

本门课程的前期要求 数学、力学基础知识; 内弹道、外弹道; 内弹道外弹道; 弹丸作用原理; 炸药、引信、火炮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

本门课程的结构 ?第1章弹丸设计总论-讲述弹丸设计的全过程、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对弹丸的要求等; ?第2章弹丸结构的确定-介绍弹丸总体方案设计、各类弹丸的结构特点、结构特征数的计算等; ?第3章弹丸发射安全性及膛内运动正确性分析-发射时弹丸所受载荷、安全性分析、弹丸强度的有限元法计算、 膛内运动正确性分析、弹带设计等; ?第4章弹丸的飞行性能设计-介绍气动力计算、稳定性计算以及散布分析等; ?第5章弹丸的威力设计-介绍榴弹、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等各类弹丸的威力指标计算。

课程要求 本课程主要研究弹药设计中的一般共同性问题,如总体设计、结构设计、安全性设计、飞行性能设计和威力设计等。其基本任务是解决弹药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进行弹药设计的初步能力,能正确分析影响弹药性能的诸因素,为解决弹药生产、靶场试验和战斗使用中所产生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闭卷考试 要求:按时上课,有事需请假。

实验指导书1——原理图库文件的创建

实验一、原理图库文件的创建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原理图库文件的建立方法。 2、掌握原理图元件的绘制方法。 二、实验步骤: Ⅰ、新建一个元件库: 1、原理图元件库的建立 新建一个新的原理图库文件并保存该文件:执行菜单file->new->schematic library,系统默认新建一个名为schlib1.schlib的库文件,鼠标右键单击该库文件,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save 或save as,选择合适的路径,改名(只需输入文件名即可,如abc)并保存该文件。 2、新建一个原理图元件(以一个PDIUSBD12为例) 1)、如果是新建的一个库文件,则系统自动新建一个新元件component_1。否则执行菜单tools->new component,新建一个新元件component_1。在sch library(右下角SCH标签中)中可以看到元件。 2)、改名:在sch library(右下角SCH标签中)中,选中器件,执行菜单tools->rename component, 输入元件名(如本例中为PDIUSBD12)即可。 3)、绘制元件的外形,执行菜单place->rectangle,单击鼠标左键确定外形的左上角,拖动鼠标,在外形的右下角单击鼠标左键。然后单击鼠标右键取消放置外形。 4)、添加引脚,执行菜单place->pin,按TAB键,编辑引脚属性。要编辑引脚名(display name)、引脚号(Designator)、及引脚的电气属性(Electrical Type)。如第1脚,引脚名(display name)为DA TA<0>,引脚号(Designator)为1,引脚的电气属性(Electrical Type)为IO。同样,放置其它引脚。PDIUSBD12 的引脚图见附录。 说明:放置引脚时引脚号在原件外形框外;反斜杠“\”可以给引脚添加取反号。 5)、设置元件属性,在sch library中,选中器件,点edit。“Designator”输入默认的标识,”IC?”;“Comment”输入默认的元件标注,” PDIUSBD12”;在model区域添加PCB封装:单击add,在mode type栏内选footprint,单击ok。点按钮browse,再点右边的…, 选择合适的封装即可。注:元件封装可暂时不加。这里,“Designator”项必不可少。 3、建立一个多功能原理图元件(以反向器74HC14为例)

火炮设计理论 学习指南

《火炮设计理论》 课程简介 火炮设计理论是武器系统与工程(火炮)专业的主要专业课,是一门综合应用基础理论和专业 基础理论的工程设计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火炮设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工作 打下专业基础。火炮设计理论,是火炮工程研究的理论依据,是火炮科研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 火炮设计理论主要研究火炮这样一种特殊机械系统在高温、高压、高速、高应变率状态下的特性及 其设计理论。 火炮设计理论课程主要介绍火炮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包括火炮设计理论的 主要内容和发展,火炮主要零部件(包括炮身、反后坐装置、自动机及炮架等)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教学组织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自学、网络教学和实验教学。 教学方式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结合板书、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 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火炮及其主要零部件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学习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及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2. 基本要求:了解火炮设计理论及其发展,熟悉火炮设计理论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掌握炮身、反后坐装置、自动机、炮架等火炮主要零部件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学时数: 总 64 学时,其中:授课56学时,实验8学时 教材: 张相炎主编,火炮设计理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参考书目: ①谈乐斌等编,火炮概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②伊玲益编,炮身设计,国防工业出版社,1977年 ③高树滋等编,火炮反后坐装置设计,兵器工业出版社,1995年 ④张相炎编著,火炮自动机设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⑤韩魁英等编,火炮自动机设计,国防工业出版社,1988年 ⑥孙远孝等编,炮架及总体设计,兵器工业出版社,1995年

原理图绘制规范

原理图绘制要求 1. 层次性设计原理图 为了更直观的了解整个系统的概况,当电路较复杂的情况下,我们采用层次性原理图设计方法,当电路较简单时则不需要。原则上保证电路连接正确的前提下让原理图更加简单、直观、易懂。层次设计原理图的方法通常有两种: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具体实现方法可参考技术文档。 需要注意的标示规范如下: ①方块图(Sheet Symbol)的标注:【Designator】用于标示模块的一个标号,可用Part1、Part2等来进行标示。【Filename】用于标示文件的内容,可以用模块的功能进行标示如:ADC、MCU、Power等进行标注。上述两个标注应在原理图中直观的显示出来,放置于贴近模块的明显位置。 ②连接端口(Sheet Entry)的标注:【Name】用于标注引脚名称如:SDA、SCL、P1[0..8]。【I/O Type】用于设置端口方向如:Input(输入)、Output(输出)、Bidirectional(双向),需要根据引脚功能进行选择,不可随意选择。【Stytle】用于设置端口的形状,一般输入端口选择尖头向内,输出选择向外,双向这两端都为尖头。 ③在满足电路连接正确的前提下,应尽量使模块摆放规整,电路简洁明了,模块应有相应的标注提示功能,最好可以添加相应注释(简要说明电路功能,绘制PCB需要注意事项等。也可在子模块电路中进行注释)。注释添加方式:菜单栏-> Place -> Text Frame。 提示:在连接电路图时,应将栅格设置为10 ,禁止设置为1 ,以防连接失败而难于发现。当所有电路连接正确后,为方便调整字符位置可将栅格设置为 1 ,调整完毕重新设置为10。 ///绘制原理图设置栅格为10、不设置1,以防连接失效,而观察不到,在确定电路连接完毕之后,可用小的栅格来调整字符。 ///原理图中未连接引脚进行画叉号“×”在原理图编译时检查未连接引脚。 ///数据线尽量采用总线连接,减少连线数量,便于观察。 ///有时候利用离图连接方式较为简便,是否可考虑采用? 2. 原理图图纸编号规范 统一原理图模板(公司自己创建),遵守填写规范。方便打印统一用A4纸。 //在菜单栏中> DXP > Preferences(参数) > Data Management >Templates 在文件修改路径中添加模板路径。之后在菜单栏中> DXP > Preferences(参数) > Schematic > General 中的Template 中添加默认模板文件。 //标题栏中填写文字,放置String ,String自带函数库,如=Time等。 //文件包含信息?? 3. 原理图绘制注意事项 1.选择器件时统一采用公司内部原理图库和封装库,在查找不到的情况下在自己进行绘制,同时应注意符合要求的绘制规范(参见 4 原理图元器件库设计规范)。 2.数据线采用总线方式连接以简化电路。总线连接应对每个引脚添加网络标号(Net Lable),如BAT0、BAT1等,同时在总线上添加网络标号如:BAT0[0..7] 以便于进行观察分析。 3.在器件不连接的引脚要进行点“×”可在Place 工具栏中找到。 4.进行电路连接时,注意将栅格设置为10 ,避免造成难于发现的失败连接。

原理图设计规范(1)

原理图设计规范

目录 目录-------------------------------------------------------------------------------------------------------------2第1章硬件原理图设计规范--------------------------------------------------------------------------------------3 1.1目的-----------------------------------------------------------------------------------------------------------3 1.2基本原则-----------------------------------------------------------------------------------------------------3 1.2.1原理图设计前的方案确定和基本原则-------------------------------------------------------3 1.2.2确定核心CPU-------------------------------------------------------------------------------------3 1.2.3参考成功案例--------------------------------------------------------------------------------------3 1.2.4对外围器件选型-----------------------------------------------------------------------------------4 1.2.5设计外围电路--------------------------------------------------------------------------------------4 1.3版面设计-----------------------------------------------------------------------------------------------------5 1.3.1图幅--------------------------------------------------------------------------------------------------5 1.4元件符号及参数设置标准-------------------------------------------------------------------------------6 1.4.1常用元件位号命名规则--------------------------------------------------------------------------6 1.5元件符号-----------------------------------------------------------------------------------------------------6 1.5.1电阻参数描述--------------------------------------------------------------------------------------6 1.5.2电容参数描述--------------------------------------------------------------------------------------8 1.5.3电感、磁珠参数描述-----------------------------------------------------------------------------9 1.5.4二极管---------------------------------------------------------------------------------------------10 1.5.5三极管及场效应管------------------------------------------------------------------------------10 1.5.6其它器件------------------------------------------------------------------------------------------10 1.6元件选择---------------------------------------------------------------------------------------------------10 1.6.1元件库选取---------------------------------------------------------------------------------------10 1.6.2元件放置要点------------------------------------------------------------------------------------12 1.7多张原理图------------------------------------------------------------------------------------------------13 1.8版面布局---------------------------------------------------------------------------------------------------13 1.8.1网络标号命名------------------------------------------------------------------------------------16 1.8.2总线式原理图画法------------------------------------------------------------------------------17 1.8.3CPU画法标准------------------------------------------------------------------------------------17 1.8.4其他------------------------------------------------------------------------------------------------18 1.9注意---------------------------------------------------------------------------------------------------------19 1.10复杂电路设计技巧-------------------------------------------------------------------------------------20 1.11原理图检查-----------------------------------------------------------------------------------------------21 1、原理检查:-------------------------------------------------------------------------------------------21 2、BOM检查:-----------------------------------------------------------------------------------------21 1.12原理图评审:---------------------------------------------------------------------------------------------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