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振荡反应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化学振荡反应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化学振荡反应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化学分析

一、分类 1、分析化学按照分析原理的不同:化学分析方法(依赖化学反应进行分析的分析方法) 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 仪器分析方法(除化学分析法外的一些分析方法,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测定时往往需要借助于一些比较特殊的仪器设备,习惯上把这类分析方法称为仪器分析法) 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 2、按照分析对象不同,分析化学可分为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按照分析时所取的试样量的不同或被测组分在试样中的含量的不同,分析化学又可分为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痕量分析等。 二、分析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 1 分析的一般过程 1.取样(sampling) 合理的取样是分析结果是否准确可靠的基础。 2.预处理(pertreatmnt) 预处理包括试样的分解和预分离富集。 定量分析一般采用湿法分析,即将试样分解后制成溶液,然后进行测定。正确的分解方法应使试样分解完全;分解过程中待测组分不应损失;应尽量避免引入干扰组分。分解试样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溶解法和熔融法,操作时可根据试样的性质和分析的要求选用适当的分解方法。 在定量分析中,当试样组成比较简单时,将它处理成溶液后,便可直接进行测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组成比较复杂的试样,测定时各组分之间往往发生相互干扰,这不仅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有时甚至无法进行测定。因此,必须选择适当的方法来消除其干扰。控制分析条件或采用适当的掩蔽剂是消除干扰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但并非任何干扰都能消除。在许多情况下,需要选用适当的分离方法使待测组分与其他干扰组分分离。 有时,试样中待测组分含量极微,而测定方法的灵敏度不够,这时必须先将待测组分进行富集,然后进行测定。 在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separation)和富集(preconcentration)方法有沉淀分离、液-液萃取分离、离子交换分离、色谱分离、蒸馏和挥发分离、超滤、浮选吸附等。 如何选用分离方法?有一定的经验性和灵活性。要在工作经验积累和宽厚的知识基础上,综合考虑以下因素:①测定的目的是定性还是定量?是成分分析还是结构分析?是全分析还是主成分分析?②样品的数量、来源难易及某些组分的大致含量。大批样品中痕量成分的分离,首先要进行萃取、吸附等富集方法,再行分离。③分离后得到产品的数量、纯化是

分析化学基础知识试题库完整

分析化学基础知识题库 一、填空题 1.?铬酸洗液的主要成分是(重铬酸钾)(浓硫酸)和(水),用于去除器壁残留(油污),洗液可重复使用. 2.洗液用到出现(绿色)时就失去了去污能力,不能继续使用. 3.比色皿等光学仪器不能使用(去污粉),以免损伤光学表面. 4.电烘箱烘干玻璃仪器的适宜温度为(105~120℃),时间为(1小时) 5.干燥器底部最常用的是(变色硅胶)和无水(氯化钙)硅胶可以烘干重复使用. 6.对于因结晶或碱金属盐沉积及强碱粘住的瓶塞,可把瓶口泡在(水)或(稀盐酸)中,经过一段时间可能打开. 7.安装精度要求较高的电子天平理想的室温条件是20±2℃,相对湿度为45~60%;理化室的温度应保持在(18~26℃)内,湿度应保持在(55~75%) 。 8.化验室内有危险性的试剂可分为(易燃易爆危险品)、(毒品)和(强腐蚀剂)三类. 9.在分析实验过程中,如找不出可疑值出现原因,不应随意(弃去)或(保留),而应经过数据处理来决定(取舍) 。 10.准确度的大小用(误差)来表示,精密度的大小用(偏差)来表示. 11.化验室大量使用玻璃仪器,是因为玻璃具有很高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有很好的(透明度)、一定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绝缘性能. 12.带磨口的玻璃仪器,长期不用时磨口应(用纸垫上)以防止时间久后,

塞子打不开. 13.滤纸分为(定性)滤纸和(定量)滤纸两种,重量分析中常用(定量). 14.放出有毒,有味气体的瓶子,在取完试剂后要(盖紧塞子),还应该用(蜡)封口 15.滴定管使用前准备工作应进行(洗涤)(涂油)(试漏)(装溶液)和(赶气泡)五步. 16.玻璃仪器的干燥方式有(晾干)(烘干)(热或冷风吹干)三种. 17.石英玻璃的化学成份是(二氧化硅),耐(酸)性能好,能透过(紫外线),在分析仪器中常用来作紫外范围应用的光学元件. 18. 不同试样的分解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常用的分解方法大致可分为(溶解)和(熔融)两种. 19. 溶解试样时就是将试样溶解于(水)(酸)(碱)或其它溶剂中. 20. 熔融试样就是将试样与(固体熔剂)混合,在高温下加热,使欲测组分转变为可溶于(水)或(酸)的化合物. 21. 用氢氟酸分解试样应在(铂)或(聚四氟乙烯塑料)器皿中进行.. 22. 重量分析的基本操作包括样品(溶解)、(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和灼烧等步骤. 23. 重量分析中使用的滤纸分(定性)滤纸和(定量)滤纸两种,重量分析中常用(定量)滤纸进行过滤,又称为(无灰)滤纸. 24. 玻璃砂芯漏斗在使用前,先用(强酸)处理,然后再用(水)洗净,洗涤时,通常采用(抽滤)法,该漏斗耐(酸),不耐(碱). 25. 干燥器底部放干燥剂,最常用的干燥剂是(变色硅胶)和(无水氯

气相色谱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仪器分析》课程论文 学院:南昌师范学院 专业:化学教育 年级:2015级 姓名:曾欠妹 论文题目:气相色谱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指导老师:万全玉 日期:2016年12月04日 学号:2015382121

气相色谱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摘要 气相色谱法其实就是一种分离技术,色谱法是指用气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法,常应用于分析化学中检测物质的成分,它所具有的三大优点是高分力效能、高检测性能、分析快速。色谱法的原理是让混合物各组分在两相间流动,让它们相互作用,其中有一相是不流动的,称为固定相,而另外一相是带着混合物中各组分一起流过此固定相的,我们它称为流动相,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流过固定相时就会与其相互作用,由于不同物质组分与其的作用也会不同,经过一定时间的相互作用之后,不同的组分在流动相中停留的时间也是不同的,所以各组分出来的时间就会不同,这样就可以把它们分离开来了。在分析化学中会经常使用气相色谱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来测定物质的组成及含量。 关键词: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仪、应用

目录 一、引言 (1) 二、气相色谱的发展 (1) 三、气相色谱仪 (1) 3.1气相色谱仪的构造 (1) 3.2气相色谱仪的原理 (2) 四、气相色谱分析的应用 (2) 4.1乙醇溶液的气相色谱分析 (2) 五、结语 (3)

一、前言 气相色谱经过多年的发展历程,现在已经是一项比较成熟的重大科学技术了。气相色谱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气—液色谱法,另一种是气—固色谱法。其中气—液色谱法的固定相是液体,一般是涂在固体担体上或毛细管壁上的,而气—固色谱法的固定相是固体吸附剂。近年来,气相色谱仪也在不断的被完善,精密度也越来越高,越来越智能化,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了,可以用气相色谱法来分析乙醇溶液。 二、气相色谱法的发展 历史上最早的气相色谱仪是1947年由色谱学家jaroslav janlik发明的。 1950年,Marin和James使用硅藻土助虑剂做载体,硅油为固定相,用气体流动相对脂肪酸进行精细分离,这就是气—液色谱的起源。 1952年,Marin和James他们有连续发表过三篇论文,都叙述了用气相色谱分离低碳数脂肪酸、挥发性胺和吡啶类同系物的方法,这标志着气—相色谱从此正式进入了历史舞台。同年,他们也发明了第一台气相色谱检测器。 1954年,Ray发明了热导池检测器。 1955年,第一台商品化气相色谱仪诞生。 1957年,Golay创立了毛细管色谱柱理论,并且还制备了第一根毛细管色谱柱。 1958年,Mcwillian和Harley同时发明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而Lovelock发明氩电离检测器。 1960年,Lovelock发明电子俘获检测器。 20世纪60年代末,Vogt发明混合型进样系统。 1966年,Brody发明火焰光度检测器。 1974年,Kolb和Bischof提出电加热的氮磷检测器。 1977年,Grob发明冷柱头进样方法。1979年,Dandenean和Zerenner发明弹性石英毛细管。20世纪90年代,出现电子流量控制器,通过计算机实现压力和流量自动控制的电子程序压力流量控制系统。 三、气相色谱仪 3.1气相色谱仪的构造 气相色谱仪一般有五大部分组成的:①载气系统,是由气源、气体净化和气体流速控制部件组成。载气一般为氮气,氢气和氦气。②进样系统,有进样器、汽化室两部分。③色谱

化学振荡

化学震荡 一、目的要求 1、了解、熟悉化学振荡反应的机理。 2、通过测定电位——时间曲线求得振荡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二、基本原理 有些自催化反应有可能使反应体系中某些物质的浓度随时间(或空间)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类反应称为化学振荡反应。 最著名的化学振荡反应是1959年首先由别诺索夫(Belousov)观察发现,随后柴波廷斯基(Zhabotinsky)继续了该反应的研究。他们报道了以金属铈离子作催化剂时,柠檬酸被HBrO3氧化可发生化学振荡现象,后来又发现了一批溴酸盐的类似反应,人们把这类反应称为BZ振荡反应。例如丙二酸在溶有硫酸铈的酸性溶液中被溴酸钾氧化的反应就是一个典型的BZ振荡反应。典型的BZ系统中,铈离子和溴离子浓度的振荡曲线如图1所示。 对于以BZ反应为代表的化学振荡现象,目前被普遍认同的是Field,K?r?s和Noyes在1972年提出的FKN机理。FKN机理提出反应由三个主过程组成:过程A (1) Br-+BrO3-+2H+→HBrO2+HBrO (2) Br-+HBrO2+H+→2HBrO 过程B (3) HBrO2+BrO3-+H+→2BrO2+H2O (4) BrO2+Ce3++H+→HBrO2+Ce4+ (5) 2HBrO2→BrO3-+H++HBrO 过程C (6) 4Ce4++BrCH(COOH)2+H2O+HBrO→2Br-+4Ce3++3CO2+6H+ 过程A是消耗Br-,产生能进一步反应的HBrO2,HBrO为中间产物。 过程B是一个自催化过程,在Br-消耗到一定程度后,HBrO2才按式(3)、(4)进行反应,并使反应不断加速,与此同时,Ce3+被氧化为Ce4+。HBrO2的累积还受到式(5)的制约。 过程C为丙二酸溴化为BrCH(COOH)2与Ce4+反应生成Br-使Ce4+还原为Ce3+。 过程C对化学振荡非常重要,如果只有A和B,就是一般的自催化反应,进行一次就完成了,正是C的存在,以丙二酸的消耗为代价,重新得到Br-和Ce3+,反应得以再启动,形成周期性的振荡。 该体系的总反应为: 2H++2 BrO3-+3CH2(COOH)2? ?→ ?+3Ce2BrCH(COOH)2+3CO2+4H2O 振荡的控制离子是Br-。 由上述可见,产生化学振荡需满足三个条件: 1.反应必须远离平衡态。化学振荡只有在远离平衡态,具有很大的不可逆程度时才能发生。在封闭体系中振荡是衰减的,在敞开体系中,可以长期持续振荡。 2.反应历程中应包含有自催化的步骤。产物之所以能加速反应,因为是自催化反应,如过程A中的产物HBrO2同时又是反应物。 3.体系必须有两个稳态存在,即具有双稳定性。 化学振荡体系的振荡现象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观察到,如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BZ振荡实验

BZ振荡实验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了解BZ(Belousov-Zhobotinski)振荡反应的基本原理,观察BZ化学振荡 实验。 2.了解化学振荡反应中的电势测定方法,通过测定电位-时间曲线求得化学振荡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二、实验原理 振荡反应 化学振荡是指反应系统中的某些量(如某组分的浓度)随时间做周期性的变化。BZ振荡实验是由贝诺索夫(Belousov)和柴波廷斯基(Zhobotinski)发现和发展 起来的,是指在酸性介质中,有机物在有金属离子催化的条件下被溴酸盐氧化,某些组分的浓度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化学振荡反应的发生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必须是远离平衡态体系;(2)反应历程中含有自催化步骤;(3)体系必须具有双稳态性,即可在稳态间来回振荡。 机理 菲尔德(Field)、科罗什(Koros)、诺伊斯(Noyes)三位科学家对BZ振荡反应 实验进行了解释,称为FKN机理。下面以BrO 3~Ce4+~CH 2 (COOH) 2 ~H 2 SO 4 体系为例说 明。在该体系中发生的总反应为: 该反应的的核心内容是系统中存在受Br-浓度控制的A和B两个过程。具体的说, 当Br-的浓度高于某个浓度(这个浓度被称为临界浓度C 临)时,BrO 3 -被还原成Br 2 , 即发生A过程。 过程A: (注:HOBr产生后立即被丙二酸消耗,反应过程如下: 当Br-的浓度低于临界浓度时,或者说Br-的浓度较低时,Ce3+被氧化为Ce4+,发生B过程。 过程B:

(自由基反应瞬间完成) Br-再生过程: 过程A是消耗Br-并产生能进一步发生反应的HBrO 2 ,HOBr是中间产物,产 生之后立即被丙二酸消耗。 过程B是一个自催化的过程(HBrO 2 充当催化剂),在Br-消耗到一定程度后, HBrO 2 才按③和④进行,并使反应不断加速,与此同时,Ce3+被氧化为Ce4+。 HBrO 2 的累积还受⑤的制约。 ⑥反应为丙二酸被溴化为BrCH(COOH) 2 ,与Ce4+反应生成Br-使Ce4+转化为Ce3+。这个反应使得Br-和Ce3+再生,形成周期振荡,并且控制A过程和B过程发生的离子是Br-。 -的临界浓度 过程A中,慢反应②控制整个A过程的速度,当过程A达到准定态,即υ ①=υ ② ,这时: k 1[BrO 3 -][Br-][H+]2=k 2 [HBrO 2 ][Br-][H+],得:[HBrO 2 ] A =k 1 /k 2 [BrO 3 -][H+]。 过程B中,慢反应③产生的自由基BrO 2 ·立即反应,当反应达到准定态, 即υ ③=υ ⑤ ,这时 k 3[BrO 3 -][HBrO 2 ][H+]=k 5 [HBrO 2 ]2,得:[HBrO 2 ] B =k 3 /k 5 [BrO 3 -][H+]。 观察②反应和③反应,Br-和BrO 3 -均要与HBrO 2 反应,形成竞争反应。当 k 2[HBrO 2 ][Br-][H+]>k 3 [BrO 3 -][HBrO 2 ][H+]时,即k 2 [Br-]>k 5 [BrO 3 -]时,反应②进 行,反应③不能进行。而k 2[Br-]

分析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

分析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如何让物质能更加美好我们的生活呢?掌握一点化学知识其实是非常实用的方法。无论是生产、生活,还是环境保护、能源与资源的利用、医药卫生与人体健康等与化学有着广泛的关系。因此,生活中有许多化 学知识需要我们去认识。 “民以食为天”,我们先来看看吃里的化学吧。 油条是我国传统的早餐食品之一,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当大家吃着香脆可口的油条时,是否会想到油条制作过程中的化学知识呢? 先来看看油条的制作过程:首先是发面,用鲜酵母或老面(酵面)与面粉一起加水揉和,使面团发酵到一定程度后,再加入适量纯碱、食盐和明矾进行揉和,然后切成厚1厘米,长10厘米左右的条状物,把每两条上下叠好,用窄木条在中间压一下,旋转后拉长放入热油锅里去炸,便成了一根香、脆的油条。 在发酵过程中,由于酵母菌在面团里繁殖分泌酵素(主要是分糖化酶和酒化酶),使一小部分淀粉变成葡萄糖,又由葡萄糖变成乙醇,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有机酸类,这些有机酸与乙醇作用生成有香味的酯类。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产生许多小孔并且膨胀起来。有机酸的存在,就会使面团有酸味,加入纯碱,就是要把多余的有机酸中和掉,并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进一步膨胀起来;同时,纯碱溶于水发生水解,后经热油锅一炸,由于有二氧化碳生成,使炸出的油条更加疏松。 从上面的反应中,也许大家会担心,在制作油条时不是使用了氢氧化钠吗?含有如此强碱的油条,吃起来怎么会可口呢?然而其巧奥妙之处也在于此。当面团里出现游离的氢氧化钠时,原料中的明矾就立即跟它发生了反应,使游离的氢氧化钠经成了氢氧化铝。氢氧化铝的凝胶液或干燥凝胶,在医疗上用作抗酸药,能中和胃酸、保护溃疡面,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常见的治

化学分析操作规程

第一部分:基本规定 1. 目的 根据规定的要求,对采购金属件产品,公司生产的半成品或成品等 化学成份 进行测量与分析,控制符合要求的产品投入使用和交付。 2. 范围 2.1 适用于本公司用化学试剂方法对采购的金属件产品进行化学成份分析。 2.2 本规程可对碳(C)、硫(S)、锰(Mn)、硅(Si)、磷(P)、铬(Cr)、镍(Ni)、铜(Cu)、钼(Mo)、铌(Nb)、钒(V)、钛(Ti)等十二种化学 元素成份进行测量与分析。 3. 职责 3.1 化学分析岗位试验人员负责在光谱分析仪无法工作特殊情况下,采用普 通的化学 试剂法对公司规定产品(含采购产品)进行化学成份检验,并出具试验报告。 3.2 岗位操作人员负责对所用化学试剂的正确使用和妥善保管。对危险或有 毒试剂用 品实行登记。 3.3 生产部抽查组和相关分厂负责试样的提取,并送至化验室进行制备。 4. 作业程序 4.1 岗位要求 4.1.1 作业要求 (1)采购金属件化学成份要求 主要依据对应产品的国家标准以及与供方签订的相关技术协议等规定 实施测量,并作为分析判定准则。 (2)公司制造的产品化学成份要求 主要依据对应产品的国家标准,以及与顾客签订的技术协议等规定 实施测量,并作为分析判定准则。 4.1.2 质量工作要求 (1)试验人员具备岗位操作资格证书,并能熟练采用试剂法进行检验。 (2)熟悉并执行本化学成份分析岗位操作规程及有关检验标准。 (3)根据有关部门的委托试验申请,按照规定要求进行相关产品的化学成份分析试验,如实填写并保存试验原始数据,出具分析报告,并及时通知对应部门。 当发现质量异常,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并向本部门领导报告。 (4)配合生产部相关主管,做好数据统计并定期汇报本岗位的相关质量工作。 4.2 本岗位作业流程 取样→制样→确定产品分析要求→测量化学成份→分析并判定结果→ 记录原始 参数→出具分析报告(必要时,含不合格复试报告)

(完整版)分析化学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应用例子

分析化学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应用例子1、测定三聚氰胺在乳制品中的含量 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含量。 原理:用三氯乙酸溶液 - 乙腈提取试样,经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柱净化后,用高效液相色 谱测定,外标法定量。 试剂与材料:甲醇、乙腈、 25%~28%的氨水、三氯乙酸、柠檬酸、辛烷磺酸钠、甲醇水 溶液(含 50mL甲醇和 50mL水)、三氯乙酸溶液( 1%)、氨化甲醇溶液( 5%)、离子对试剂缓冲液(由柠檬酸和辛烷磺酸钠配制)、三聚氰胺标准(CAS108-78-01,纯度>99.0%)、三聚氰胺标准储备液( 1mg/mL)。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 GB/T 6682 规定的 一级水。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柱、定性滤纸、海砂、微孔滤膜、氮气(纯度≥ 99.999%) 仪器和设备:高效液相色谱( HPLC)仪、分析天平、离心机、超声波水浴器、固相萃取 装置、氮气吹干仪、涡旋混合器、 50mL具塞塑料离心管、研钵。、 样品处理 提取:液态奶、奶粉、酸奶、冰淇淋和奶糖等。称取 2g(精确至 0.01g)试样于 50mL具塞 塑料离心管中,加入 15mL三氯乙酸溶液和 5mL乙腈,超声提取 10min,再振荡提取 10min 后,以不低于 4000r/min 离心 10min。上清液经三氯乙酸溶液润湿的滤纸过滤后,用三氯乙酸溶液定容至 25mL,移取 5mL滤液,加入 5mL水混匀后做待净化液。②奶酪、奶油和巧克力等。 称取 2g(精确至 0.01g)试样于研钵中,加入适量海砂(试样质量的 4 倍~ 6 倍)研磨成干 粉状,转移至 50mL具塞塑料离心管中,用 15mL三氯乙酸溶液分数次清洗研钵,清洗液转 入离心管中,再往离心管中加入 5mL乙腈,超声提取10min,再振荡提取 10min 后,以不低 于 4000r/min 离心 10min。上清液经三氯乙酸溶液润湿的滤纸过滤后,用三氯乙酸溶液定容 至 25mL,移取 5mL滤液,加入 5mL水混匀后做待净化液。若样品中脂肪含量较高,可以 用三氯乙酸溶液饱和的正己烷液 - 液分配除脂后再用 SPE柱净化。 净化:将待净化液转移至固相萃取柱中。依次用 3mL水和 3mL甲醇洗涤,抽至近干 后,用6mL氨化甲醇溶液洗脱。整个固相萃取过程流速不超过 1mL/min。洗脱液于 50℃下 用氮气吹干,残留物(相当于 0.4g 样品)用1mL流动相定容,涡旋混合1min,过微孔滤膜后,供HPLC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用流动相将三聚氰胺标准储备液逐级稀释得到的浓度为 0.8 、2、20、40、80μg/mL的标准工作液,浓度由低到高进样检测,以峰面积 -浓度作图,得到标准曲线回归 方程。定量测定待测样液中三聚氰胺的响应值应在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内,超过线性范围则应 稀释后再进样分析。空白实验除不称取样品外,均按上述测定条件和步骤进行。本方法的 定量限为 2mg/kg。在添加浓度 2mg/kg~10mg/kg 浓度范围内,回收率在 80%~110%之间, 相对标准偏差小于 10%。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 平均值的 10%。 2、测定硫化氢在空气中的含量 方法:吸光光度法 原理:硫化氢被碱性锌氨络盐溶液吸收后,在酸性溶液中释放出硫离子,在三氯化铁存 在下,与对氨基二甲基苯胺生成亚甲基蓝。其颜色深浅与硫离子含量成正比例进行比色定

化学计量学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化学计量学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摘要:化学计量学是化学量测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学,运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优化化学量测量过程,并从化学量测数据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用化学信息的科学。化学计量学很多研究内容都涉及分析化学基础性问题,如样品的采样理论、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检出限等。在本文主要从最优化方法、多元校正分析法、模式识别法、化学定量构效关系等方面对化学计量学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阐明了化学计量学在分析化学中的作用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化学计量学分析化学应用 1.引言 19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S.Wold首次提出“化学计量学”,随后化学计量学在我国发展有二十余年,已然成为分析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运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优化化学量测过程,并从化学量测数据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用的化学信息。 20世纪80年代,在分析测试或化学量测中,人们第一次发现,取得数据甚至大量数据已不是最困难的一步。最难解决的瓶颈问题是这些数据的解析及如何从中提取所需的有用化学信息[1]。计算机的出现推动了化学计量学的发展,化学家、分析化学家利用可在计算机上实现许多强有力的数学方法,包括一些相关学科发展的数据与信号处理新方法,从多维化学量测数据中提取有用的相关化学信息。 其方法贯穿了分析量测中“采样-测量-数据处理”的各个部分,包括采样理论、实验设计、选择和优化实验条件、单变量和多变量信号处理以及数据分析[2]。 2.化学计量学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2.1最优化方法

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使用最优化方法,分为局部最优和全局最优。而在化学研究的实践中,很多目标函数非常复杂,采用简单的局部最优方法很难奏效[3]。常用的全局优化算法有模拟退火法、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这里主要介绍人工神经网络。 现代生物学研究在不断研究人脑组织后,提出了人工神经网络这一概念。人工神经网络(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简称ANN)是用模拟生物神经元的某些基本功能元件(即人工神经元) [5],按各种不同的联结方式组成的一个网络。人工神经网络是十分复杂的网络,它是由大量简单的处理单元连接而成的,并且可以模拟大脑的行为。人工神经网络(ANN)能够对数据模式进行有效地分类与解析,它比较适合处理结果与原因关系不确定的非线性测量数据,许多化学问题都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产生的,所以它成功地应用于很多化学领域[6]。人工神经网络由神经元模型构成,这种由许多神经元组成的信息处理网络具有并行分布和结构。每个神经元具有单一输出,并且能够与其他神经元连接;存在许多(多重)输出连接方法,每种连接方法对应一个权系数。 目前人工神经网络在谱图分析、药物分子药效预测和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应用已有报道[7]。此外,ANN还促进了仪器联机与实验室自动化,并卓有成效地控制或指导生产,提高和保证了生产质量。 2.2多元校正分析法的应用 多元校正与分辨一直就是分析化学计量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随着多元分析不断开发和逐步崛起,研究目标及对象越来越复杂,要求分析工作者给出快速准确的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的结果。 多元校正法则是对现代分析仪器所提供大量的量测数据进行解析的数学统计方法[8]。多元分析校正一直都是化学计量学的主体部分,主要研究如何从量测数据中提取化学体系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信息,这一领域业已形成了化学计量学极

滴定分析基本操作

今析祂曇變脸 ——侑定今祈基痒探作 左量分析中常用得玻璃量器可分为:量入仪器(容量瓶、量筒、量杯等)与量出仪器(滴左管、吸疑管、移液管等)两类,前者液而得对应刻度为量筒内得容积,后者液而得相应刻度为已放出得溶液体积。 一、滴建分析常用仪器: 移液管:就是用于准确量取一左体积得量岀式玻璃量器,它得中间有一膨大部分,称为球部,球部上下均为较细窄得管径,上而得管径上有一刻度线,称为标线,移液管有不同得规格,常用得有5ml,10ml,15ml,20ml,25ml,50ml,100ml,英容呈:按精度分为A级与B级。 吸疑管:就是具有分刻度得玻璃管。就是用来准确量取小体积溶液得虽:器,常用得规格有lml,2ml,5ml,10ml,20ml等,其准确度不如移液管。 容疑瓶:就是一种细颈梨形平底玻璃瓶,就是用来配制一立体枳溶液得容器,带有玻璃磨口与玻璃塞,颈上有标线,常用得规格有25ml/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 滴定管:就是具有精确刻度而内侧均匀得用来准确测量滴立剂体积得细长玻璃管。 酸式滴定管:下端带有玻璃旋塞,用来装酸性、中性及氧化性溶液,但不宜装碱性溶液。碱式滴定管:下端连结一个软乳胶管,内放一个玻璃珠,乳胶管下端再连一个尖端玻璃管。一般装碱性及无氧化性溶液。 滴左管得总容积最小得为1ml,最大得为200ml,常用得有10ml,25ml,50ml等。 另外,常用得仪器还有:烧杯,锥形瓶,试剂瓶,量简等 二、滴定分析基本操作: 1、移液管与吸量管得使用: 使用前显弄淸移液管规格得大小,检查移液管就是否有破损,要特别注意管口得检查;对吸量管,还应熟悉它得分刻度,然后进行洗涤。 移液管: 洗涤:吸取自来水冲洗一次,内壁应不挂水珠,否则用珞酸洗液洗涤:(洗涤方法)右手拿着标线以上得地方,左手持洗耳球,吹去残留得水,除去管尖得液滴(用滤纸从下管口尖端吸水), 吸取洗液到管内球部至庐到以处,转动移液管使洗液布满全管,润洗完毕后从上管口将洗液放回洗液瓶中,并把洗液瓶盖好,必要时也可用洗液进行浸泡一会儿。然后用自来水将管子冲洗干净,最后再用蒸懈水洗涤2-3次。洗法同前,每次用水量约为洗涤器皿体积得莎. 第一次吸取溶液时,应先除去尖端内外得水,用溶液洗涤2-3次,洗法与用量同前。移取溶液时,将管子直接插入待吸液液面(如,在烧杯里)下约l-2cm处,关键不应深入太注,以免液而下降后造成吸空,也不应伸入太深,以免移液管外壁附有过多得溶液。吸液时应注意溶液中液面与管尖得位宜,应使管尖端随液面下降而下降。 吸取溶液得方法:右手拿着管径上方,左手拿洗耳球,先压出球内空气,慢慢松开左手指,当液而上升到标线以上时,迅速移去洗耳球,并用右手手指按住管口,然后将管尖提离液而,左手改拿待吸液容器,将移液管往上提起,使之离开液面,并将管得下端缘伸入溶液部分沿待吸溶液内部转两圈,以除去管壁上得溶液,然后使容器(烧杯)倾斜30度左右,其内壁与移液管管尖紧贴,此时右手手指微微松动,使液面缓慢下降,直到视线平视时,凹液而与标线相切。这时立即用手指按紧管口,移开待吸液容器,左手改拿接收溶液得容器,并将接收容器倾斜,使内壁紧贴移液管尖,呈30度左右,然后松开右手食指,就是溶液顺壁流下,待溶液流尽后,停靠15秒钟,把移液管尖端在承接容器上转动一圈,

BZ振荡反应

北京理工大学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BZ震荡反应 班级:09111101 实验日期:2013-4-9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BZ 反应的基本原理。 2) 观察化学振荡现象。 3) 练习用微机处理实验数据和作图。 二、 实验原理 化学振荡:反应系统中某些物理量随时间作周期性的变化。 BZ 体系是指由溴酸盐,有机物在酸性介质中,在有(或无)金属离子催化剂作用下构成的体系。 本实验以BrO - 3 ~ Ce + 4 ~ CH 2(COOH)2 ~ H 2SO 4作为反映体系。该体系的总 反应为: ()()O 4H 3CO COOH 2BrCH COOH 2CH 2BrO 2H 222223++?→?++- + 体系中存在着下面的反应过程。 过程A : HOBr HBrO 2H Br BrO 2K 32+?→?+++-- 2HOBr H Br HBrO 3K 2?→?+++- 过程B : O H 2BrO H HBrO BrO 22K 234+?→?+++- 42K 32Ce HBrO H Ce BrO 5++++?→?++ +++?→?H HOBr BrO 2HBrO -3K 26 Br - 的再生过程:

()+ +- ++++?→?+++6H 3CO 4Ce 2Br HOBr O H COOH BrCH 4Ce 23 K 2247 当[Br -]足够高时,主要发生过程A ,研究表明,当达到准定态时,有 [][][]+- =H BrO K K HBrO 3 3 22。 当[Br -]低时,发生过程B ,Ce +3被氧化。,达到准定态时,有 [][][] +- ≈ H BrO 2K K HBrO 36 42。 可以看出:Br - 和BrO -3是竞争HbrO 2的。当K 3 [Br - ]>K 4[BrO - 3]时,自催 化过程不可能发生。自催化是BZ 振荡反应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否则该振荡不能发生。研究表明,Br -的临界浓度为: [] [][] - --?== 3 633 4crit - BrO 105BrO K K Br 若已知实验的初始浓度[BrO - 3],可由上式估算[Br - ]crit 。 体系中存在着两个受溴离子浓度控制的过程A 和过程B ,当[Br - ]高于临界浓度[Br - ]crit 时发生过程A ,当[Br - ]低于[Br -]crit 时发生过程B 。这样体系就在过程A 、过程B 间往复振荡。 在反应进行时,系统中[Br - ]、[HbrO 2]、[Ce +3]、[Ce +4]都随时间作周期性的变化,实验中,可以用溴离子选择电极测定[Br - ],用铂丝电极测定[Ce +4]、[Ce +3]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溶液的颜色在黄色和无色之间振荡,若再加入适量的FeSO 4邻菲咯啉溶液,溶液的颜色将在蓝色和红色之间振荡。 从加入硫酸铈铵到开始振荡的时间为t 诱 ,诱导期与反应速率成反比,即 ??? ? ??-=∝RT E A k t 表诱exp 1 ,并得到

分析化学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 1、分析化学中常用相对误差来表示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2、定量分析中的误差有两大类(1)、系统误差(可定误差,有固定的原因,单向性),分四类:方法误差、仪器误差、试剂误差、操作误差。 (2)、偶然误差(不可定误差,有偶然因素造成的,服从统计规律:大误差出现的概率小,小误差出现的概率大,绝对值相同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大致相等。可通过增加平行测量次数,取平均值表示测量结果,可以减小偶然误差。) ★3、指出下列各种误差是系统误差还是偶然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请区别方法误差、仪器和试剂误差或操作误差,并给出它们的减免方法。 答:①砝码受腐蚀: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更换砝码。 ②天平的两臂不等长: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 ③容量瓶与移液管未经校准: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 ④在重量分析中,试样的非被测组分被共沉淀:系统误差(方法误差);修正方法,严格沉淀条件。 ⑤试剂含被测组分:系统误差(试剂误差);做空白实验。 ⑥试样在称量过程中吸潮:系统误差(操作误差);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⑦化学计量点不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内:系统误差(方法误差);另选指示剂。 ⑧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估计不准:偶然误差;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增加测定次数。 ⑨在分光光度法测定中,波长指示器所示波长与实际波长不符: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 ⑩在HPLC测定中,待测组分峰与相邻杂质峰部分重叠:系统误差(方法误差);改进分析方法 4、精密度和准确度是衡量结果好坏的两个方面。只有在消除了系统误差的前提下,精密度好的分析结果,才可能有较高的准确度。所以,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 5、系统误差的传递:加减运算是绝对误差的传递,乘除运算是相对误差的传递。 6、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①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②减小测量误 差③减小偶然误差④消除系统误差。 7、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校准仪器、空白试验、对照试验、回收试验8、有效数字的位数包括所有准确数字和一位欠准数字,是反映测量 仪器的准确度,也反映了测量数据 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9、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成双。(其做法是:当多余尾数的首位≦4时,则舍,多余尾数的首位≧6时,则入;多余尾数的首位等于5而后面为0或无数字 时,若“5”前面为偶数则舍,为 奇数则入,当5后面还有不是零的 任何数时,无论5前面是偶或奇皆 入);pH, pM, pK, lgβ等常见对数, 有效数字位数只看小数部分;数据 首位为9和8,计算时多计一位 ★10、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加减 法,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那个数 据为依据进行有效数字的修约;乘 除法,以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数据 为标准进行修约。 ★11、指示剂:甲基橙3.2-4.4;甲 基红4.2-6.3;酚酞8.0-9.6。 ★12、多元酸滴定指示剂的选择: NaOH滴定4 3 PO H,第一计量点 可选用甲基橙为指示剂,也可用 甲基橙与溴甲酚绿的混合指示剂, 橙色变成绿色。第二计量点可用百 里酚肽,无色变浅蓝色,也可用酚 肽与百里酚肽混合指示剂,无色变 紫色。 ★13、多元碱滴定指示剂的选择: HCl滴定3 2 CO Na,第一计量点 用酚肽作指示剂,第二计量点用甲 基橙、溴酚蓝作指示剂。 14、标准溶液(滴定剂或滴定液): 浓度准确已知的溶液 基准物质:能用于直接配制或 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 15、对基准物质要求: ⑴组成和化学式完全相符。 ⑵纯度足够高(>99.9%),所含杂 质不影响滴定反应的准确度。 ⑶性质稳定(不吸收水和CO2及不 易被氧气氧化)。 ⑷最好有较大的摩尔质量,以减少 称量时的相对误差。 ⑸参加滴定反应时,应按反应式定 量进行,没有副反应 16、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直接配 制法(K 2 Cr2O7、KBrO3)、间 接配制(NaOH、HCl、EDTA、 KMnO4、I-3) ★17、溶液中化学平衡的处理方 法:质量平衡、电荷平衡、质子平 衡。 ★18、化学计量点:当加入的滴定 剂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之间正好 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 系时,称反应到达了化学计量点; 滴定终点:在滴定时,滴定至指示 剂改变颜色即停止滴定,这一点称 为滴定终点; 返滴定法:先准确加入过量标准溶 液,使与试液中的待测物质或固体 试样进行反应,待反应完成以后, 再用另一种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 标准溶液的方法。 19、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酸标准溶液:间接法配制;标定基 准物:无水碳酸钠(2010药典)、 硼砂;指示剂:甲基橙,甲基红 碱标准溶液:浓碱法配制;标定基 准物:邻苯二甲酸氢钾(2010药 典)、草酸;指示剂:酚酞。 ★20、能否实现滴定的临界条件: 8 b b 8 a a 10 ; 10- -≥ ≥K C K C或 21、溶剂分类:⑴质子溶剂:①酸 性溶剂:冰醋酸、丙酸②碱性溶剂: 二甲基甲酰胺、乙二胺、乙醇胺③ 两性溶剂:醇类:甲醇、乙醇、异 丙醇、乙二醇。⑵无质子溶剂①偶 极亲质子溶剂,如二甲基甲酰胺、 吡啶、二甲亚枫②惰性溶剂,如苯、 三氯甲烷、二氧六环。 下列溶剂中何者为质子溶剂?何 者为无质子溶剂?若为质子溶剂, 是酸性溶剂还是碱性溶剂?若为 无质子溶剂,是偶极亲质子溶剂还 是惰性溶剂? ①冰醋酸;②二氧六环;③乙二胺; ④甲基异丁酮;⑤苯;⑥水;⑦乙 醚;⑧异丙醇;⑨丙酮;⑩丁胺 答:质子溶剂:①③⑥⑧⑩;其中, 酸性溶剂:①;碱性溶剂:③⑩ 无质子溶剂:②④⑤⑦⑨;其 中,偶极亲质子溶剂:④⑨;惰性 溶剂:②⑤⑦ 22、均化效应:一种溶剂将不同强 度的酸(或碱)均化到溶剂合质子 + + + + 4 2 3 2 , , (NH Ac H O H SH 等)(或溶剂阴离子,- S如 Ac NH OH, , 2 - -等)的强度水 平的效应。 区分效应:具有均化效应的溶 剂。如:水能将 4 HClO和HCl 的酸性均化。 ★酸性溶剂是碱的均化性溶剂,是 酸的区分性溶剂;碱性溶剂是碱的 区分性溶剂,是酸的均化性溶剂。 在甲基异丁酮溶剂用氢氧化四丁 基铵中滴定高氯酸、盐酸、水杨酸、 醋酸、苯酚。以电位法确定终点。 23、滴定终点的检测:结晶紫是以 冰醋酸作滴定介质,高氯酸为滴定 剂滴定碱时最常用的指示剂;α- 萘酚苯甲醇用在冰醋酸-四氯化碳、 醋酐等溶剂。 24、吸收了空气中2 CO的NaOH 标准溶液,用于测定强酸、弱酸时, 对测定结果有无影响? 解:NaOH吸收CO2,将部分转化 为Na2CO3。 ①滴定强酸,如果以甲基橙 为指示剂,终点化学计量关系还是 1:2,基本无影响。若以酚酞为指示 剂,则碳酸钠不能完全作用为氯化 钠,对结果有明显影响。 ②滴定弱酸,NaOH能中和弱 酸,Na2CO3不能中和弱酸,需要 消耗更多的标准溶液,将带来正误 差(分析结果偏高)。 25、为什么用盐酸可以滴定硼砂而 不能直接测定醋酸钠?为什么用 氢氧化钠可以滴定醋酸而不能直 接滴定硼酸? 答:硼砂溶于水将生成极弱酸硼酸 和一元弱碱 B4O72- + 5H2O = 2H2BO3- + 2H3BO3 一元弱碱的K b=K w/K a,硼酸=1.8 ×10-5,因此可以用盐酸准确滴定 而醋酸钠K b极小,无法准确滴定。 氢氧化钠可以测定醋酸不能滴 定硼酸同理。 26、在下列何种溶剂中,醋酸、苯 甲酸、盐酸及高氯酸的酸强度都相 同?①纯水;②浓硫酸;③液氨; ④甲基异丁酮 答:液氨(碱性溶剂是酸的均化性溶 剂) 27、有一碱液,可能是NaOH、 Na2CO3、NaHCO3或其中两者的混 合物。今用盐酸滴定,以酚酞为指 示剂时消耗HCl的体积为V1,加入 甲基橙,继续用盐酸滴定又消耗 HCl的体积为V2。当出现下列情况 时,溶液各由哪些物质组成? ①V1>V2>0;②V2>V1>0;③ V1=V2;④V1=0,V2>0;⑤V1>0, V2=0 答:①NaOH+Na2CO3; ②Na2CO3+NaHCO3; ③Na2CO3;④NaHCO3; ⑤NaOH。 28、影响配位滴定突跃的主要因 素:(1)条件稳定常数对滴定突跃 的影响,常数越大滴定突跃也越 大;(2)金属离子浓度对滴定突跃 的影响,浓度越大滴定突跃也越 大。 29、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1) 控制溶液的酸度;(2)利用掩蔽法 消除干扰(配位掩蔽法如加入三乙 醇进行掩蔽、沉淀掩蔽法如加入 NaOH进行掩蔽;氧化还原掩蔽 法如加入抗坏血酸或羟胺进行掩 蔽) 30、金属离子M的副反应系数α 中,M, L分别代表什么?α=1表 示什么? 答:M代表金属离子,L代表其他 配位剂。α=1是表示该反应体系中 无其他配位反应。 31、金属离子指示剂:配位滴定中, 能与金属离子生成与指示剂本身 颜色有明显区别的有色配合物从 而指示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 变化的显色剂(多为弱酸性有机染 料)。 32、配位滴定金属指示剂铬黑T (EBT)的使用PH值范围:铬黑T 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均为红 色,只有在PH7-10范围内指示剂与 其金属离子配合物才有明显的差 别,终点时溶液由红色变为蓝色。 EDTA用硬质塑料瓶装。 33金属指示剂与金属配合物 (Min)的稳定性应比金属-EDTA 配合物(MY)的稳定性低,一般要求 2 ' '10 /> MIn MY K K。 34、常用金属指示剂: EBT(铬黑T):终点:MIn(红)→ In (纯蓝);适宜的pH:7.0~11.0 (碱性区使用);缓冲体系: NH3-NH4Cl;封闭离子:AL3+, Fe3+,Cu2+,Ni2+ ,Co2+ 掩蔽剂:三乙醇胺,NH4F等 二甲酚橙(XO):终点:紫红→亮 黄;适宜的pH范围:<6.0(酸性 区);缓冲体系:HAc-NaAc,六次 .

B-Z振荡反应

B-Z 振荡反应 实验目的 1.了解Belousov-Zhabotinski 反应(简称B-Z 反应)的机理。 2.通过测定电位——时间曲线求得振荡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实验原理 所谓化学振荡就是反应系统中某些物理量如组分的浓度随时间作周期性的变化。1958年,Belousov 首次报道在以金属铈离子作催化剂的条件下,柠檬酸被溴酸氧化的均相系统可呈现这种化学振荡现象。随后,Zhabotinsky 继续了该反应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了一大批可呈现化学振荡现象的含溴酸盐的反应系统。例如,除了柠檬酸外,还有许多有机酸(如丙二酸、苹果酸、丁酮二酸等)的溴酸氧化反应系统能出现振荡现象,而且所用的催化剂也不限于金属铈离子,铁和锰等金属离子可起同样的作用。后来,人们笼统地称这类反应为B-Z 反应。目前,B-Z 反应是最引人注目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对象之一。该系统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其振荡现象易从实验中观察到。由实验测得的B-Z 体系典型铈离子和溴离子浓度的振荡曲线如图1所示。 图1:B-Z 体系典型铈离子和溴离子浓度的振荡曲线 关于B -Z 反应的机理,目前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是关于在硫酸介质中以金属铈离子作催化剂的条件下,丙二酸被溴酸氧化的机理,简称为FKN 机理。其主要的反应步骤及各步骤的速率或速率系数归纳如下: 序号 机理步骤 速率或速率常数 (1) 22HOBr Br H Br H O -++++? 1116291110108----=???=s k s dm mol k (2) HOBr H Br HBrO k 222?→?+++- 16292102--???=s dm mol k (3) HOBr HBrO H Br BrO k +?→?+++--2332 19331.2--??=s dm mol 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