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理学论文

艺术心理学论文
艺术心理学论文

艺术心理学论文

范文一:对艺术实践过程中通感现象的心理分析

关键词:主体人;客体艺术作品;艺术实践;通感现象;心理分析

要: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的心理现象,这种移借和互通在

艺术心理学上统称为通感现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不可能就事论事,而是通

过艺术作品唤起更多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主体先期获得的与其相似的经验并被客体所唤起,使主体感悟到艺术家在作品中想要达而没表达的东西,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意境也叫二独创作。本文对通感现象的形成从艺术心理学上作了一番分析,目的是使更多的人了解通感现

象在艺术实践活动所起的作用,这有利于主体艺术修养的提高。

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遇到一种现象,如在我们欣赏美术作品时出现的对画面色

彩的温度感;在欣赏音乐和文学作品是大脑意象中出现的视觉画面感;又如我们在称赞歌手

时常说的“这个人歌唱的真甜美”等等,这些感官转换的现象在艺术心理学上称为通感现象,也就是人的各感官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出现的互通现象。艺术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通感现

象早已有之,如在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作家普鲁塔克和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

轼都有过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如他们提出的“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的论点。在

本文中,不打算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来加以考证,只对这种通感现象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产

生的心理过程,以及在艺术欣赏中的运用做一番心理分析,以便在艺术课教学上能更好地

帮助学生了解和感悟艺术作品。

通感一词的涵义在艺术心理学上指主体人,在情感观照的媒介艺术产品过程中出现的

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现象,是一种各感官联觉感受和创造性认识艺术作品的过程。提出者

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作家钱钟书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针对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

现的感官移借现象加以概括总结后提出的,并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规范了这一现象的内涵,以便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解和认识。

通感一词最早是在对唐诗的创作特征分析时出现的,现已成为唐诗语言艺术六种表达

方式之一散中见整、互文见义、指代关系、灵活倒文、通感、平字见奇。由于艺术有着共

同的特性都是以形象、情感为表达目的,所以通感现象不仅存在于文学艺术中,也同样存

在于其他艺术种类中。下面就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通感现象产生的心理因素、形

成的过程以及在艺术欣赏实践中的运用。

通感现象产生的心理基础与先决条件

1、审美需要

艺术欣赏实践活动是主体对客体媒介作用的过程,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的关系,但占

主导地位的是主体的人。我们知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除了追求物质满足外还要不断追求

精神上的满足,追求美的事物,并从美的事物中感受到一种物质所不能替代的精神方面的

愉悦和兴致。这种追求是建立在人的审美需要基础上的,只有当主体对美有所需要时艺术

实践活动才能进行下去,所以从艺术心理学角度来看,审美需要是艺术欣赏实践和通感现

象产生的心理基础。

2、大脑信息的存储

大脑信息的存储是通感现象产生的先决条件。大脑对信息的存储并非是通感现象产生

的一个环节,而是它的前期准备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主体的各感觉器官来对外部事

物获取大量的信息,并在大脑中加以存储。主体只有在大脑中存储了丰富多样的信息后,

才能在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对艺术作品产生联觉的感悟作用,从而使主体更好地理解和认

识艺术作品。如果我们的大脑存储的信息太少或太单一,就很难在大脑内部产生通感现象,因此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认识艺术作品。

例如:我们在欣赏王式廓的绘画作品《血衣》时,如果我们前期有关作品的信息存储

的多而广,就很容易利用这些信息在大脑内部唤起各感官对作品联觉认识,并与画家产生

共鸣。我们从画中劳苦大众翻身斗争恶霸地主的场面中看到群众呐喊愤怒的情绪、画面前

景那全身瘫痪的青年人、拿着卖身契的虚弱老人、画中高举血衣控诉的妇女及抱者母亲大

腿哭泣的孩子、愤怒声讨的群众等等生动的形象,深深地刺激着我们的视线,这时大脑有

关类似情节已存的信息就会随着对画面的进一步欣赏感受而被唤起,同时大脑利用这些已

存的信息进行各感官的联觉感悟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了电影《白毛女》中喜儿的凄惨遭遇、雕塑作品《收租院》中挣扎在死亡线上穷苦的农民形象视觉上的;又仿佛听到了二胡曲

《江河水》那痛苦、凄惨、悲愤的旋律中所表达的对万恶旧社会控诉听觉上的等等。

这种以感官移借来感悟艺术作品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帮助主体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媒介,从对艺术作品的感性认识表层最终达到理性认识里层,这也是通感现象的功能所在。

所以前期大脑通过各感官获取信息的存储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着通感现象的产生。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主体的大脑在获取信息时要广泛全面,并靠记忆的方式加以存储。

我们不但要以有意识记忆的方式获取信息,同时也要注重无意识记忆方式对信息的获取。

有意识记忆方式主要是指在大脑的支配下有意识获取信息的方式。如:我们对书本知识的

获取、有目的的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等;无意识记忆是指并非在大脑支配下获取信息的方式。如: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及各种经历和经验。相比而言前者记忆方式对信息的获取较为

系统和规范,是有目的性的,但这种记忆方式由于对大脑皮层的刺激较弱,记忆的强度不高,所以在大脑记忆过程中经常出现反复性,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最初获取的信息

就会逐渐消失。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经常出现这种现象。而后者无意识记忆方式在实际

运用范围上要广泛的多,获取的信息也较不规范和系统、也比较复杂。但这种记忆却往往

能给大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无意识记忆对大脑皮层的刺激较为强烈的结果,具有

偶然性、突发性的特点,要不常说一个人最难忘的事情也就是对其刺激最深的事情。因此,事物对大脑皮层刺激的越厉害,它给大脑留下的印象就越深,也就越容易记住。

但是,这两种记忆方式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作用的,无意识记忆往

往需要有意识记忆的理性分析、归纳和总结。而有意识记忆也要靠无意识记忆来丰富自己。这两种记忆方式是大脑获取信息的基本方式也是通感现象产生的先决条件。

二、通感现象的形成过程

主体在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所出现的通感现象,从人的生理学上来看这种感官之间是

不可能互通的,如音乐只能听不能看,相反绘画作品是看的不可能听。但是从艺术心理学

上看,这种感官的互通现象是可以实现的。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色彩的温度感,色彩是一种

视觉上的感受,而人们却能从大脑意象中产生触觉上的温度感。又如音乐是一种听觉感受,人们却能从大脑意象中转化为视觉画面的感觉。这里的感官互通并非是真实的,而是大脑

意象中的互通,是一种暗箱似的运作,外部是看不到的。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人类长期生产

实践和艺术实践过程的产物,人类在自然的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外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感觉器官在大脑的支配下进行不断的调整,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强,从而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在艺术欣赏实践过程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主体的人,而主体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人的大脑,

大脑在通感现象的形成过程中对主体的各个环节起着支配作用。下面从艺术心理学上分析

一下通感现象形成的各个环节及作用。

反过来帮助主体更深非现实、创造性的和刻地感悟理解媒介。理想化的感官意象。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通感现象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主体作用于客体

的结果。

在此过程中,除了客体媒介外,其他各环节都是主体的心理活动。通感现象产生的

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主体对客体的情感观照

这是主体在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的首要环节,也是主体对媒介的感性认识阶段,属于

表层范围的。当主体产生对美的事物追求的愿望审美需要时,主体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地

参与艺术的欣赏实践活动,并对艺术产品进行审美活动。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两方面

主体在欣赏实践活动中,首先要用感官感知艺术作品,也就是主体对客体媒介的观照

活动,这里的主体和客体是一种辨证关系。主体的观照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认识感悟媒介

的活动,并与情感活动相联系的。因为,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包含着艺术家对生活的情感体会、审美态度,所以主体在欣赏作品时自然也要带着情感来感知艺术作品。此外,主体在

观照媒介的活动中具有主动性的特点,这种特点表现在主体是带着情感来感知媒介的。一

部好的艺术作品,如果主体没有对客体的情感观照,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感知艺术作品的内涵。如果主体在观照媒介的活动中只是看知、听听完事,这也就失去了欣赏的意义了。所以,只有主体带着一种情感去感受客体,艺术欣赏实践活动才能进行下去,主体最终才能

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表层到里层的飞跃。

而客体媒介在艺术欣赏实践过程中是被认知体,处于被动地位。但也有它能动的因

影视艺术导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 一 四种屏幕宽高比 电脑数据信号普通电视信号4:3电影DVD高清晰电视16:9 二 视觉暂留:物体在快速运动时,当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其影像0.1-0.4秒左右的图像,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现象。人眼观看物体时,成像于视网膜上,并由视神经输入人脑,感觉到物体的像。但当物体移去时,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要延续0.1 -0.4秒的时间,人眼的这种性质被称为“眼睛的视觉暂留”。 三 似动现象:通过自身的视觉感知习惯和生活经验,对间断的画面进行主观的心理补偿,从而使其看起来象是连续运动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似动现象。 四 对幻觉和运动两大技术本性的理解 幻觉作为心理的效果实际上具有某种“自愿受骗”的性质。运动实质有一张张静止照片,连续播放,在视觉上产生视觉停滞而产生的连续运动画面; 五 影视艺术的美学本性:在你给新居选择窗帘时、挑选观看哪部好莱坞大片或透过取景框拍照片时,你可能在有意识地做出关于美的决定。这类或任何其他种类的决定,要求你知道有什么可以供你选择,要求你懂得一些能够帮助你花费最少努力而达到最好效果的指导原则和规律。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影视广告人,你需要超越日常生活事件,并且以专业的眼光追寻和探讨创造性的问题。同时你也要发展一种敏锐的视觉,并学会如何赋予你所看到的东西更有意义的形式,从而你可以与你的人类朋友去分享它。你的工作要求你具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美学观念。 六 广告情境分类1、按情境感知的难易度可分为:可见情境与经验情境。2、按消费者需求可分为:知识情境、功利情境、审美情境。 第二单元 形象叙事与文字叙事的比较: (1)文字叙事间接;形象元素的叙事直接。 (2)文字叙事抽象、概括;形象元素的叙事具体。 (3)文字作为一种概念首先作用于大脑;形象元素首先作用于我们的感官。 形象、文字表意在形态上的区别: (1)文字可以越过叙事层面直接表达思想,而且表达出来的思想很明确。 (2)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是强制性地传达给读者的。 (3)文字表达思想时,读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节奏三要素:单位元素的周期性重复——它包含了某个单位的重复;力的轻重交替——它包含了某种力的周期性变化;占用时空间的等值尺度——包含了一段时间的尺度。 视觉节奏三要素:可比形相的重复;形相重力的强弱交替;占用空间的等值尺度。 影视艺术五维要素:光线(布光—影视照明、色彩—影视美术);区域(构图);深度与体积(镜头—景别与机位);时间(蒙太奇—影视编辑);声音(声画结合—影视音响)

实用心理学(作业题答案)

实用心理学(第八章完) 一、单项选择题 1.【42998】人本主义观点主要强调的是(人的整体性,认为人的价值、尊严和自我实现是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 的)。 2.【3411】个案研究的主要缺点是(缺乏可靠的一般性理论)。 3.【3412】心理实验中,哪个变量不是实验者控制的(因变量)。 4.【3403】提出集体无意识理论的是(荣格)。 5.【3401】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强调环境的作用)。 6.【3398】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 7.【3419】奥尔波特人格理论的研究方法是(书信分析)。 8.【3416】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如果把人格当作一座冰山,则占体积最大的是(本我)。 9.【3430】与古希腊四种气质类型说相应的人格理论是(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 10.【3420】卡特尔研究人格结构采用的方法是(分类学)。 11.【100422】中国人的大七人格结构理论中,与大五人格理论中共通的维度有(外向性)。 12.【85028】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有意义的交流导致了自我和社会现实的整合,自我就是一个人通过行为展现自 己的使用的符号,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用来定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这属于(社会互动理论)理论。 13.【6095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抑郁型归因风格的人常常忽视自己的健康,缺乏适当的营养、睡眠和运动)。 14.【10043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人们在形成整体印象时,对负性信息比对正性信息给予较大的权重,即在其他 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负性特质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比正性特质大。这叫做负性效应)。 15.【3437】研究发现,美国人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选择较大的距离,而拉丁美洲和阿拉伯人选择较小的距离,这 反映(文化规范)决定着人们的距离偏好。 16.【102599】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L·Ross 称之为(基本归因错误)。 17.【346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某类物体的一个典型或理想的范例叫做原型)。 18.【3452】(自我图式)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特殊信念,是指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的信息的一套自我信 念。 19.【3487】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许多因素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进程,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社会交换和社会 影响)。 20.【100423】当一个足球队的球迷因为自己的球队输球而聚集在一起闹事的时候,他们往往做出自己平时想都不 敢想的事情,比如烧汽车、砸商店,这属于(去个体化)心理学现象。 21.【99304】当他人存在时,人们工作得更加勤快,请问这反应了(社会促进)心理学现象。 22.【3481】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奖励、避免惩罚)。 23.【3511】下列属于反社会行为的是(当街聚众斗殴)。 24.【99305】下列有关侵犯行为影响因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酒精降低了人们对侵犯行为 的控制,即"去抑制")。 25.【3540】下列不属于影响助人行为的求助者特点的是(是否具有人格魅力)。 26.【61878】下列属于遗传构建环境观点中唤起型构建方式的是(内向的孩子与他人交流的机会较少,这强化了 其安静、内向的性格特征)。 27.【3532】Bandura的假人实验说明(儿童的侵犯行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之后受到奖励或惩罚后学会)。 28.【3509】以下说法正确的是(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29.【3542】社会生物学认为利他行为是由于(帮助他人的倾向对团体的基因来说具有很高的持续生存价值)。 30.【357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高认知需求的人对说服往往采取深层的处理方式)。 31.【61864】下列体现了角色扮演对改变人们某些顽固态度的作用因素是(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 32.【3584】如果人们重视自己所属的团体,它就是一个可信度极高的信息来源,这个团体就是(参照群体)。 33.【61882】说服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说服者创造适当情境,以使他人愿意改变态度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起了主 要作用的因素是(自我)。 34.【3602】Sternberg认为,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的爱情,如一见钟情,属于(愚蠢式爱情)。 35.【3595】在成人依恋中,所占比例最多的类型是(安全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2001年10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称为( B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问卷法 2.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D ) A.布伦塔诺 B.弗洛伊德 C.亚里斯多得 D.冯特 3.新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C ) A.华生 B.瓦龙 C.埃里克森 D.弗洛伊德 4.用家谱分析法研究遗传与智力的关系问题的第一个科学家是( C ) A.霍尔 B.孟德尔 C.高尔顿 D.彪勒 5.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 A ) A.领会 B.实践 C.知识经验 D.技能 6.成人用"如果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来了"的话教育孩子。这是利用儿童的( C )恐惧。 A.本能 B.怕生 C.预测 D.经验 7.婴儿说出的句子像发电报式的电报句的年龄阶段处于( A) 8.影响小学生性格发展的最直接的因素是( A )

A.家庭教育方式 B.家庭收入情况 C.家庭居住环境 D.家庭文化背景 9.在下列时间单位中,小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 A ) A.一小时 B.一周 C.一天 D.一个月 10.一般认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质变期或关键期是小学( B )A.三年级 B.四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 11.当一个人的思维发展处于"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时,其思维发展处于( B )A.二元论阶段 B.多元论阶段 C.相对论阶段 D.约定论阶段 12.从记忆方式的发展来看,高中生擅长于采用的记忆方式是( A ) A.理解 B.机械 C.内隐 D.无意 13.自我形象受到空前关注是在( C ) 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14.在历史上规模较大,时间最长的一项关于超常儿童的追踪研究是由( C )率领的研究小组完成的。 A.吉尔福特 B.韦克斯勒 C.特曼 D.比纳 15.将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 )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荣格 D.斯普兰格 16.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的最高级目标是(D ) A.运用 B.分析 C.综合 D.评价 17.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 ) A.有意义接受学习 B.有意义发现学习 C.发现学习 D.探究学习

艺术心理学 第一章

《艺术心理学》导言 艺术心理学产生于心理学与艺术学的结合。这两门学科的联姻,并非始于今日。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经历了一个悠久的艺术心理学的发展历史。这一历史的源头可以追溯至艺术现象产生之时。 比较而言,西方艺术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过程要早于中国。虽然中国古代有着非常丰富与先进的艺术心理学思想,但是,作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的现代中国艺术心理学,是在吸取与借鉴了许多国外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逐步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 由于世界古代(尤其是上古时期)文化的发展是在东西方两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进行的,表现为各自不同的研究特点,并影响至今。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也许是现代生活中人们最广泛涉及的主题,因为,其实人的生活首先也是由人的心理和行为支撑的。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问题,如人的感觉是怎么工作的?(我为什么会这样认为?);人如何在信息加工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我为什么会这样做?);人那么有“个性”是怎么回事?人的所有行为都是有动机的吗?(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的最终目的都可归因为“性”。)人只要有意识存在,就有心理学问题的存在。有人总结,世界有三大谜:物质起源之谜;生命起源之谜;意识起源之谜。 二、近代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科学心理学1879年产生于德国,到20世纪中叶,心理学研究的中心转移到了美国。 我国近代的心理学研究起步不算晚,1900年在京师大学堂就已开设了《心理学概论》的课程。 三、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关键词:科学的、行为、个体、心理)心理学的目标:描述发生中的事;解释发生中的事(为什么会,动机);预测将要发生的事(以预测的结果来决定接下来的行为);控制发生的事(对许多心理学家来说,控制是核心的,最激励人心的目标) 四、心理学与艺术 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心理活动决定的,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一定有他独特的个性,而个性就是不同于他人的心理活动和意识。历史上的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莫奈,雷诺阿,凡高,高更。 第一章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产生 西方艺术心理学与哲学、美学、艺术学同源。古希腊、古罗马关于文艺学、美学的观点产生中都包含着丰富的艺术心理学思想,是艺术心理学的萌芽阶段。 第一节艺术心理学的萌芽 一、古希腊 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末、以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约公元前580年~约前500

经典心理影视人物剖析期末作业

经典心理影视人物剖析期末作业 学院:专业: 学号:姓名: 一请推荐一部你最喜爱的电影(课堂讲过的除外)!具体要完成以下内容(50分) 1电影概览(5分)名称,拍摄国家,导演,主演,上映时间,所获奖项等信息 答:《喜剧之王》中国香港 导演:周星驰、李力持 上映时间1991-2-13 2000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演员(提名)张柏芝 2推荐理由及电影内容简介(500字内)(5分) 答:《喜剧之王》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星爷的电影。“其实,我是一个演员”,这句经典台词不知激励了多少人,让许多懦弱者勇敢,让脆弱者坚强,让迷茫者找到出口。过了很多少年,当我再细细地看一遍这部电影,心里对星爷的奋斗史又多了一些敬佩。每个人都在追求着自己的梦醒。在这个空虚的世界,只有梦想在陪着自己。只有这样,自己,永远不会倒下。而通往梦想大陆道上的机会,都是靠自己争取来的! 剧情:尹天仇(周星驰饰)一直醉心戏剧,想成为一名演员,

平时除了做跑龙套,还会在街坊福利会里开设演员训练班。此时舞小姐柳飘飘在妈妈桑的带领下来到这里要求学做戏,原来柳飘飘有一段非常不愉快的经历,在尹天仇对她帮助的过程中,柳飘飘对尹天仇渐生情愫,同时她也成为了夜总会里当红的小姐。尹天仇受到了极多白眼之后,终于得到了大明星鹃姐(莫文蔚饰)的赏识,提携他担任新戏中的男主角,但没想到突然把他的角色换掉了,令他失望不已。在片场当场务的卧底警员(吴孟达饰)的身份被识穿,尹天仇阴差阳错的帮忙破了案。之后尹天仇继续活跃在街坊福利会的演员训练班里。 3电影人物的分析(三个问题都要完成)(30分) A 主要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状态及成因分析 答:尹天仇。这个人物毫无疑问也是个小人物,这个人物突出的一个性格特征就是执着、单纯和善良。例如,他仅仅只是一个临时演员,却总是抱着一本《演员的自我修养》,对于出演机会一次一次的争取,一次一次的失败,甚至一次一次的被人羞辱,最后他仍然坚持他那句:“其实,我是一个演员。” B 电影人物之间关系的脉络分析 答:现实与梦想的冲突是本片着力体现的一环,周星驰用两条平行的线索交错叙述柳飘飘在酒吧被富豪殴打和伊天仇在发布会现场尽显风光的场景。一边,柳飘飘身处下层,想听从自己心的呼唤却被狠狠创伤,受尽折磨;一边,伊天仇身处珠光宝气的发布会现场却显得格格不入。小人物总显得辛酸无限。小人物最终会

艺术心理学 教学大纲

《艺术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艺术心理学是艺术与心理学双结合的学科,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通选课。艺术心理学建立在美学、艺术学、心理学等各门学科基础之上,主要研究艺术创作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以及欣赏者感受、理解艺术作品心理活动的规律。艺术心理学是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从心理活动的审美特征来看它属于美学,从艺术活动的心理特征来看它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 二、课程任务 本课程理论方面要求学生对艺术心理学的概念、流派、基本内容有所掌握,对艺术活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机制有所了解,从实践方面对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本质和规律有所认识与把握,发展学生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提供学生艺术创作、欣赏所需的美感训练,为将来从事相关艺术创造工作打下必要的审美心理基础。 三、教学方式与学时学分: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讨论法以及合作式教学研讨法为主,并将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和学习的自主能力。 教学设备:挂图、投影仪和多媒体教学平台 学时与学分:32学时学分:2分 四、内容纲要与学时分配: 第一讲导论 一、艺术心理学的含义 二、艺术心理学的理论背景 三、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二讲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实验派艺术心理学 二、精神分析艺术心理学 三、格式塔艺术心理学 四、认知派艺术心理

五、社会历史文化学派艺术心理学 教学时间:6课时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了解艺术心理学产生发展的主要脉络和早期艺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2 、使学生了解西方艺术心理学研究中的几大主要流派及其各自的特点、联系与区别。 第三讲艺术和人类心理 一、艺术的起源与人类心理 1、原始艺术的心理学掠影 2、美术原型的心理学假说 3、原型心理和艺术生命 二、艺术的心理功能 1、文本功能 2、体认功能 3、仪式功能 4、“图像仓库”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认识人类的艺术需要; 2、使学生掌握艺术创作动机的主要类型并能联系实际分析艺术家的创作实践。 第四讲艺术家的人格与创作 一、人格概述 1 、概念内涵 2 、特点 3 、构成系统 二、艺术家的人格结构 1 、动力结构 2 、特征结构 3 、调节结构 三、艺术家的人格特点对其创作活动的影响 教学时间:3 课时 教学要求:

电影心理学

电影心理学 有人认为,对于一部影片说来最重要的不是情感传达,而是戏剧性。如果有了一个戏剧性很强的故事,必然能牢牢地吸引观众从而取得成功。但是,什么是戏剧性呢?《戏剧技巧》的作者贝克曾经为它下过一个后来人常常引用的定义:“以虚构人物的表演,通过感情的渠道,使场内普通观众发生兴趣,这就叫做戏剧性。”所以,他说:“戏剧,乃是在观众中能够激起剧作家所要求的那种类型和那种分量的感情反应的,一人或多人的表演。”看来,一个剧作最终成功与否还是取决于它的情感表述呀!从本质上说,电影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就是人类的情感互动。那么,情感互动为什么会给人带来审美的快感呢? 情感力量和感情分享 黑格尔在讨论审美快感产生的原因的时候,曾经举过一个很有趣的小例子,他说,小孩子将一块小石子扔到水中,当他看到水中溅起的浪花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原因便是那个浪花其实是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者说是物化),他的本质力量原来是抽象的,不可直观的,现在对象化作了那个小小的浪花,便得以直观,因此在他的心里产生了快感,于是他觉得那浪花就分外的美。因此黑格尔便得出了一个结论:审美快感产生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尽管对于审美快感的成因理论界的观点纷繁复杂,但黑格尔所说的这个观点依然是大家普遍接受观点之一。人的本质力量包括了那些内容?我认为,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便是情感力量。一个人能对眼前的事物产生深切的情感反应,取决于他的社会经验、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等等。总之,情感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的社会修养的产物。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面对交响乐无法产生情感反应的人,常常会在那些如醉如痴的人面前感到自卑,其原因便是他的情感能力的匮乏暴露出他综合社会修养的贫瘠。正因如此,人类就有着这样的本能:希望能将自己的情感力量对象化,从而得以直观。电影创作和欣赏活动便提供了电影作者和电影观众将自己的情感力量对象化为银幕形象的机会。因此,也可以说,在电影剧作中,具有戏剧性的情节便是作者情感的一次物化,一个载体。情感是情节的灵魂! 巴普洛夫认为,动物具有着类生活本能。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这种本能更加明显。人永远有着趋向同类的特点。正是这个原因,使人类具有了感情分享的本能。感情独享是违反人的本性的。即便是李清照在体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那种孤独情感的时候,也期望完成感情分享,否则她就不会将它写作词。电影艺术的创作和欣赏活动,就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关系而言,便是情感的诉说和倾听,这是一种感情共享;就观众与观众的关系而言,这更是一种一目了然的感情共享活动。 在任何一次影片的创作和欣赏活动中都存在着情感的环形流动,剧作者情感通过剧本传达给导演,再由导演传递给演员,演员则将其传达给观众(在电影艺术中,导演并非总是通过演员将情感传达给观众的,这一点我们在稍后来讨论),而观众的情感最终反馈回编剧和导演……因此,电影的创作和欣赏活动实际上便是一次情感传递的接力赛。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这种传递进行得是否流畅。我看过这样一个有趣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让十位观众排成一排,让他们用耳语方式将一句话传给下一个人。最后的结果是令人惊讶的,最初的那句话是“你通知他明天不用去开会。”可传达到最后一个人的时候却变成了“他说买东西不用排队。”这个游戏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一句意义明确的话语在传递中尚且不能保持不变,完成一次朦胧复杂的情感传递将又是多么困难啊!

医学心理学作业

医学心理学作业 一.什么是医学模式?当今社会医学模式是什么?如何理解?答:医学模式是一种关于医学整体的概念模式,它是指人们的医学观和医学思维方式以及医疗卫生体制结构,是人们对人类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根本观点和总看法,也是各个历史时期具体医疗活动和医学研究活动的总指导原则。当今的医学模式是: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医学模式。在新的医学模式下,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学习临床专业知识技能,培养良好的医疗习惯,锻炼临床思维能力,还要学习医学伦理学等相关内容,学习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注重健康教育,以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医疗过程最终得以顺利进行。 二.结合心理健康的标准试述如何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答: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智力正常。这是我们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时,关键在于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 3.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

人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言行,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4.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一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5.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乃是我们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事实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惭,面,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6.人际关系和谐。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工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7.社会适应正常。个体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做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对应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还要根据

影视艺术心理学复习资料

影视艺术心理学复习资料 1.意识流电影( 意识流包括感觉、思维、记忆、幻觉‘联想等。而在电影的特定时空中,充斥着随意的跳跃、非理性的怪诞、无逻辑的闪接。 意识流电影的代表作有《野草莓》、《八部半》、《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等。 2.人本主义心理学:应是文本中人物性格之生成原理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创始人是马斯洛,这个学派被看做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西方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批判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与动物相等同,以刺激反应的公式取代人的内在心理历程的研究,批判了精神分析心理学把病人与正常人相等同,以潜意识的功能取代人的整个心理生活的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研究活生生的、健康的人,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 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和主张 (1)需要层次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可能增加一个求知需要) (2)高峰体验学说: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人在实现自我的创造性过程中所处的一种短暂的最佳状态。高峰体验的饿时候,是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快乐至极的感觉。 4.心理学研究中的“人格”理论与影视创作主体心理分析的关系 (1)中西方人格学说述评 弗洛伊德提出的以本能理论为基础的人格结构学说,他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分析心理学家荣格对弗洛伊德这种以泛性为基础的人格结构学说进行了修正。他认为,人格结构分为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 (2)影视创作主体的人格划分(简答,论述) 创作主体的人格可以划分为享乐型(冠希?)、理智型(主旋律?)和理想型(文艺片?)。本我、自我、超我这三种力在其人格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也不会完全相同,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人格类型。 创作主体的人格还可以划分为道德自我完善与审美型。影视创作主体的人格特征还可以分为内倾向型与外倾型。 外清型的影视创作主体:向外发展,他们乐观开朗,喜欢交际、冒险、遇事果断,适应能力强,善于应付环境的变化,经常表现出一种客观的形态。 作为创作者和作为普通人的这些人格的二重性,表现在许多创作主体的身上,也呈现出不同的存在方式。 5.皮亚杰学派:影视创作欣赏中的“同化”和“顺应” (1)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是缘起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缘起于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2)“同化”和“顺应”理论 皮亚杰认为,人在认识客观事物之前,都有一个认知心理结构或经验图式,一切外在的刺激都只有经过主体“图式”的“同化”或“顺应”才能被认识。“同化”和“顺应”是两种对立统一的心理机制。“同化”是指主体在认识客观的过程中,将客体纳入主体原有的“图式”之中,使主体原有的心理结构获得进一步的巩固和丰富,引起“图式”量的变化。“顺应”指主体面对不能“同化”的客体,则改变原有的图式去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使图式发生质的变化。 6.后现代心理学产生的背景(理解) “后现代主义”一词是20世纪60年代中叶在建筑学中最先使用的概念。 后现代主体思潮是对后现代主义时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认识和分析,是近二十年来各种哲学思潮、艺术观点、建筑风格、社会心态的汇集。

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的区别和联系主要体现在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主要体现在: 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①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②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及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极其规律 这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的教学心理,学生的学习动机及获得知识的影响因素,如知识类型(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教学评价、课堂管理及学习策略) (2)学科性质不同 普通心理学属于基础理论学科,教育心理学属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 (3)侧重点不同 普通心理学侧重一般人,教育心理学侧重特殊的学生群体。 联系: 最大的联系都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普通心理学侧重一般规律,教育心理学侧重教学活动。 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发展心理学按年龄阶段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年龄特征; 教育心理学把儿童作为受教育对象研究。 联系:都把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是相互交错,互为补充的。 教育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学校管理过程中员工的心理活动规律,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及领导心理等。这里的对象包括领导者、教师、学生及工作人员,是学校系统中的所有人。而教育心理学主要是学生的学习心理及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前者对象广,后者对象窄。管理心理学强调行为效率,而教育心理学强调学业效率。

联系:研究过程的某些内容是交叉的,如教育心理学也研究课堂教学管理,这是保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落实的第一步。 代表性著作和著名的心理学家, 1879年冯特,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1903 年〈教育心理学〉,1868年,俄罗斯乌伸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注意(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记忆(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和理解 记忆、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思维、情绪和情感、社会性、社会性认知、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人格、认知方式 关于如何解答案例题举例。 例如:请你利用所学过的教学心理学的知识,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并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和做法。 李小辉怎么了? 李小辉不爱学习,他讨厌学习,甚至对学习恨之入骨。 他为何如此讨厌上学? 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有他,数学考试他也不及格。而且,数学老师还甩着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 因为他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说起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学绩:小学连续三年三好学生,在市“希望杯”竞赛中获过二等奖,小学毕业被保送到初中。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他只排在第21名,从此,李小辉便丧 失了自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 诊断:李小辉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境地, 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分析: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造成李小辉这种状况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他自身的因素。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的内部归因,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第二,外部原因。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因此,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使得李小辉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其次,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误,也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该生的无助感。 对策:①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他的爱好看报纸、爱玩电脑、爱玩篮球、喜欢数学等特点,巧妙实现动机迁移;②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艺术心理学 第六章 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

第六章艺术创作得主要心理过程 艺术创作得心理过程,主要指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方面得心理活动过程。 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都就是在认识过程得基础上产生得,反过来又促进认识过程得发展、三者彼此制约又互相促进,就是人得统一得心理活动过程得三个不同方面。艺术创作得心理活动中,也毫不例外地显现出这三者交互作用得实现过程。 第一节艺术知觉?艺术知觉基于一般知觉。但就是作为一种特殊得心理活动,艺术知觉又有着自己得特殊性。艺术知觉产生于情感,也表现于情感.因而,具有情感特征得艺术知觉便有了自己得独特性。 一、唤情结构?同一般得知觉一样,艺术知觉也就是从整体上把握艺术对象得。但它所把握得就是一个特殊得整体——包含着与某种情感相关得众多因素得整体,我们将之称为唤情结构。这一结构在组织过程中便就是伴随着某种情感或者干脆就就是按照某种情感得需要而组织起来得。唤情结构体现着艺术知觉得整体性.对于这种结构得知觉组织,便构成了对于艺术形式得整体把握.?唤情结构有两种基本形态,一就是静态得,一就是动态得. 1。静态唤情结构. 艺术心理学认为,色彩、线条、块面、声音等因素与人得某种情绪、情感密切关联在一起,或者它们就就是艺术家某种情绪与情感得外观,故有人称之为感情得材料.包含一定情感与情绪得形式因素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起来,就有了静态得唤情结构. 2.动态唤情结构.?有机体得情绪或情感往往关联着明显得躯体变化,我们将之称为表情动作.?以表情动作为核心得动态因素依据一定得方式组合起来,就就是动态得唤情结构。它实现于动态,但却未必就是一个历时得动态过程.例如:雕塑就就是十分典型得以动态结构为其形式依据得艺术.但它表现得不就是一个动作过程,而只就是一个动作得最佳点--雕塑家们称之为动作得“黄金点”。绘画、摄影要捕捉得也就是这么一个“黄金点” 3。两种唤情结构互相依存,共同组成了艺术对象得复杂整体.?前面我们分别讨论了构成艺术整体得静态唤情结构与动态唤情结构。前者就是可以独立地构成艺术形式得,即人们通常所谓得“形式艺术”、“装饰艺术”等。后者则需依前者而存在,无法直接构成艺术形式。 对于大多数艺术对象来说,两种唤情结构常常就是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了艺术对象得复杂 2.艺术知觉得 1.艺术知觉得选择性? 整体。?二、知觉对唤情结构得捕捉? 造型 三、艺术知觉中得情感变形?心理学实验表明:感官脱离事物得那一瞬间,该事物在

艺术心理学

一、填空 ⑴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命题是审美体验 ⑵认为文艺是人的性意识升华产物的是弗洛伊德 ⑶贝里尼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美学和心理生理学》 ⑷体验的核心是情感 ⑸认为艺术创作的动力来自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是:阿德勒 ⑹荣格提出“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⑺实验心理学派的代表:费希纳、吉布森、贝里尼、泽基 ⑻批评家的心理特征有:攻击型气质、概念想象力、强化和简化、知觉敏锐、批评格局二、名词解释 ⑴需要层次: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发生. ⑵高峰体验:是马斯洛自我实现论中重要的概念,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状态时可能感受到的一种快乐至极的感觉。高峰体验是自我完善过程中的自我奖赏,特点是瞬间发生、转眼即逝。 ⑶母题: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它可以是一个事件、一种模式、一种手法、一种叙述程式或某个惯用语。关键是母题必须是一种程式化、惯例化的文学传统。 ⑷人格面具:是指一个人按照他认为别人希望她那样做的方式去行事,是一个人与他人交往时所戴的面具,其目的是给人一个好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识,是精神的外部形象。 ⑸原型:是指集体无意识中一种先天倾向,是心理体验的一种先在决定因素,他使个体以其原本祖先当时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 ⑹自我实现:指人的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欲望,也就是自我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人发展或发现真实自我,发展现有或潜在的能力。 三、简答 ⑴你如何理解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从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美学关系来看,二者不可分离。通过形式对题材的征服和题材吁求形式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从对立原理在艺术活动中的运用来看,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情感指向不同,二者对抗并战而胜之,从而转出一个属于艺术的新的情感世界从内容和形式辩证矛盾的的心理内涵来看,形式情感控制题材情感,形式征服题材情感二者在心理内涵是辩证矛盾的。 ⑵艺术接受中差异是如何形成: ⑶结合具体母题,谈母题与民族文化心理的关系:特定民族文学中的母题是该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集中体现,它以审美的方式展示了一个民族的成员对于人与世界的独特态度与把握方式。如中国文学中死亡母题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儒家开创形成于屈原“美人迟暮”的母题,对人生有无限性的焦虑;二是道家开创“物我同一”模式,超越死亡的方式是融入自然达到死亡焦虑的遗忘。三是杨朱的享乐主义,追求及时行乐。母题展示三种不同价值取向核对死亡考虑的超越方式。 ⑷文学语言的组织法则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学语言组织的法则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①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和基本特征,有助于形成文学的心理蕴含性②音乐性:是文学语言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有助于建造一个比现实世界会更美的心理世界。③陌生化: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是通过新奇使人从对生活的漠然状态中惊醒。④本色化指文学语言组织与人本来面目相符的特性。有助于准确揭示人物的本来面目,唤起读者的本色体验。 ⑸为什么说艺术家得癫狂不同于精神病患者的癫狂:①根本不同是艺术家能从变态中返回

也谈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关于教学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对教学的技术与艺术的性质的认识

也谈“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 —— —关于教学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对教学的技术与艺术的性质的认识 庄悦君 (汕头广播电视大学广东·汕头515041)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09-0182-02 摘要教学心理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贡献十分突出。本文从对教学心理学发展的历程梳理出发,进而讨论在教学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中出现的教学是技术还是艺术的性质问题,并对技艺交互的认识取向进行分析,旨在对教学这一复杂活动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从而对教学心理学研究进行一些初步的思考。 关键词教学心理学技术艺术 On"All Art of Teaching All Things to All People":Un-derstanding of the Skill and Art Properties of Teach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Psychology//ZhuangYuejunAbstractAsanemergingdiscipline,TeachingPsychologymadeaveryprominentcontributiontoboththetheoryofteachingaswellasthepracticeresearch.ThispaperstartsfromthecombingofthedevelopmentprocessofTeachingPsychology,thendis-cussesteachingappearsintheresearchofTeachingPsychologyisaskilloranart,andanalysistheunderstandingorientationoftheinteractionofskillandart,aimstohaveamorecomprehen-siveunderstandingoncomplexactivitiesliketeaching,thendosomepreliminarythinkingonTeachingPsychologyresearch. Key wordsTeachingPsychology;skill;art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将“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作为教学的一种境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为我们展现了一种传授的技艺,作为传授者的教师,如何完成一次有效教学,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完成一次成功的学习呢?这样的问题人们一直追问了几千年。人类认知之谜只要一天不被解读,人类学习活动的发生机制就不能完全解密,我们对于教与学的活动的探索就一天不会停止。正基于此,人类对于教学这一活动的认识日趋深入化和多元化。心理学作为人类研究自身认识的一门学科,教学心理学的出现为人类的教育活动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心理学研究更是为我们的学习和教授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本文将以教学心理学这一新学科为出发点,来重新思考“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这一句话的现代意义。 1关于“教学心理学”的前世与今生 教学心理学最初发展起来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了解和揭示个体从不知到知,从低能力水平向高能力水平的认知转化过程,以及促进这一转化的条件,以认知心理学和现代学习论的观点与方法为基础探讨学与教的基本问题。”①教学心理学化身于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虽然已有百年的历史,但是教学心理学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和分支学科名称正式提出却仅有四十多年,以1969年加涅等在《美国心理学年鉴》中首次提出“教学心理学”这一概念为标志。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教学心理学还是心理科学中一门处于形成之中的新兴学科,对于教学心理学的认识也是丰富多彩的。② 关于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在我国有着思想的源流,早在古代的《学记》一书中就含有丰富的教学心理思想。现代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则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较早是将西方(主要是美国)的教学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和实证研究引入国内,而后逐渐形成对教学心理学研究的两种主要取向。一种倾向是介绍国外的理论观点,把教学心理学引入教育心理学教材之中;另一种倾向是教学心理的实证研究。国内心理学者对教学心理学作出比较明确界定是以张大均主编的《教学心理学》一书为标志,书中认为教学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学校教学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从教学心理学的视角审视教学是技术还是艺术的讨论 教学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艺术,这是对于教学活动的性质定位,争议很大。比如持教学是技术观点的人认为,教学活动本身以系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师生只要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和较强的才能就能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持教学是艺术观点的人则认为,教学的对象存在复杂性与不稳定性,以千变万化的人为活动对象,对其施加影响不能以纯科学的方法来进行,需要灵感、直觉和创造性,需要形式多样的乐于被学生接受的方式、方法,所以教学必须具有艺术性。随着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教育心理学者,特别是教学心理学者们通过已有的对人类学习和认识活动的研究,试图解读人类学习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其差异性与共性。通过对比诸如理解教材的内容、学习音乐、推理几何定理、解决数理化问题等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并且分析在这些实践中学习者之间的差别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从学习所需的基本心理过程(包括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的认知特点入手来研究这些差别,并且通过分析找出教学的结构单元和顺序,使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加得法,更加容易。教学心理学正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从学习心理这一维度出发,希望实现“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的境界。 教育的心理学化运动,为教育注入了新的因子,将先期的一些教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以卢梭、裴斯泰洛齐为代表,反对机械的记忆,或用惩罚来引发动机等,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要与动手训练结合起来。所有这些教育革新者,已经看到了教育学者们对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认知风格的认识,由此对教育作出了反思。其中赫尔巴特在提出“观念统觉团”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五段教学法”,教 作者简介:庄悦君(1983-),女,广东汕头人,本科学历,助教,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教育心理182

艺术心理学论文

艺术心理学论文 范文一:对艺术实践过程中通感现象的心理分析 关键词:主体人;客体艺术作品;艺术实践;通感现象;心理分析 摘 要: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的心理现象,这种移借和互通在 艺术心理学上统称为通感现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不可能就事论事,而是通 过艺术作品唤起更多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主体先期获得的与其相似的经验并被客体所唤起,使主体感悟到艺术家在作品中想要达而没表达的东西,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意境也叫二独创作。本文对通感现象的形成从艺术心理学上作了一番分析,目的是使更多的人了解通感现 象在艺术实践活动所起的作用,这有利于主体艺术修养的提高。 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遇到一种现象,如在我们欣赏美术作品时出现的对画面色 彩的温度感;在欣赏音乐和文学作品是大脑意象中出现的视觉画面感;又如我们在称赞歌手 时常说的“这个人歌唱的真甜美”等等,这些感官转换的现象在艺术心理学上称为通感现象,也就是人的各感官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出现的互通现象。艺术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通感现 象早已有之,如在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作家普鲁塔克和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 轼都有过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如他们提出的“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的论点。在 本文中,不打算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来加以考证,只对这种通感现象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产 生的心理过程,以及在艺术欣赏中的运用做一番心理分析,以便在艺术课教学上能更好地 帮助学生了解和感悟艺术作品。 通感一词的涵义在艺术心理学上指主体人,在情感观照的媒介艺术产品过程中出现的 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现象,是一种各感官联觉感受和创造性认识艺术作品的过程。提出者 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作家钱钟书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针对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 现的感官移借现象加以概括总结后提出的,并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规范了这一现象的内涵,以便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解和认识。 通感一词最早是在对唐诗的创作特征分析时出现的,现已成为唐诗语言艺术六种表达 方式之一散中见整、互文见义、指代关系、灵活倒文、通感、平字见奇。由于艺术有着共 同的特性都是以形象、情感为表达目的,所以通感现象不仅存在于文学艺术中,也同样存 在于其他艺术种类中。下面就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通感现象产生的心理因素、形 成的过程以及在艺术欣赏实践中的运用。 通感现象产生的心理基础与先决条件 1、审美需要 艺术欣赏实践活动是主体对客体媒介作用的过程,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的关系,但占 主导地位的是主体的人。我们知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除了追求物质满足外还要不断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