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别名徒长病、白秆病、标矛等,分布很广,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解放后,由于普遍采用种子处理或换种无病种子,已摹本控制其为害。但近十多年来,由于大批种子随意调运,又未坚持种子处理,致使此病在许多地方有回升之势,值得注意。

此病主要引致秧苗及成株徒长,病株一般在抽穗前死亡,即使有的轻病株能生长到抽穗结实,但穗小粒少,产量极低。损失率为一般约5%一20%,在华南地区有的重病田损失达30%以上。

水稻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常受到恶苗病的危害,严重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导致水稻减产,针对水稻恶苗病,病菌,发病条件等提出了相应防治措施。

一、病原

水稻恶苗病菌无性态为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有性态为藤仓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 Wollenw)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

其形态,分生孢子有大小两型,以小型分生孢子占绝大多数。小型分生孢子卵形、椭圆形或纺锤形,五色,单胞,偶有双胞,最初

在孢子梗上呈链状或头状集生,后分散。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两端逐渐狭细,基部有脚胞,一般具3~5个少数具6~7个隔膜,无色,多着生在多次分枝的分生孢子梗上。

二、发病症状

此病在水稻秧田和本田期均可发生。在秧田期,2~4叶期即表现症状,病秧苗往往徒长,一般较健苗高1/3,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狭长,呈淡黄绿色,根部发育不良,根毛少,重病苗多在移栽之前或移栽之后不久死去。在枯死病苗靠近地面的部分产生淡红色或白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在本田期,,病株多在移栽后10天至1个月左右陆续出现。除具有与病秧苗相类似的症状外,其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基部常弯曲露出叶鞘。剥开叶鞘,可见茎上有褐色条斑,节部呈褐色。病株在地表上面的几个茎节上长出倒生的不定根。剖开病茎,可看到其内有蛛丝状的白色稀疏菌丝。以后叶片自上而下逐渐干枯。病株一般不能抽穗,多在孕穗期枯死。少数病株可存活到成熟期,但剑叶早出,提早抽穗,穗小粒少或不结实;有的稻穗不能全部抽出。病株临近死亡时,在基部以及叶鞘、茎秆上产生淡红色或白色霉层后期尚可散生或群生蓝黑色小粒(于囊壳)。

在水稻的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颜色变褐,不结实,或在颖壳合缝处生淡红色霉。受害轻的谷粒,仅基部或尖端变褐。有的虽受侵染,但菌丝潜伏其内,外表无症状。

引起病株徒长是恶苗病的常见症状,但有时感病植株也呈现矮化或外观正常。

三、侵染循环及发病因素

病菌主要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种植内外越冬,其次是带菌稻草。病菌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的极少。在田间,病株产生的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以健株伤口传播至花器上,导致种植带菌。此病为高温病害,当土温在30℃~35℃时,适宜在幼苗上,土温在25℃以下植株感病后不表现症状。移栽时,高温或中午阳光强烈,发病多。伤口是病菌侵染的重要途径,种子受机械损伤或秧苗根部受伤,多易发病。中午移栽的早晚或雨天移栽的发病多。此病无免疫品种,但品种。

四、防治方法

稻恶苗病主要初侵染源是带菌种子,因此建无病留种田和进行种子处理是防治此病的关键。稻种在消毒处理前,最好先晒1~3天,之后选种,然后消毒。

1、建立无病留种田:留种田应选择无病或发病轻的田块,单打单收。

2、改进栽培管理技术:播种前催芽不能太长,以免下种时易受创伤而有利于病原菌的侵入。拔秧时应尽量避免根损伤太重,并尽量避免在高温和中午插秧,以减轻发病。

3、及时拔出病株:由于田间病死株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可在水稻开花期由气流传播到花器上进行再侵染而使谷种带菌,或在收割时因病健株混在一起脱粒而使谷种带菌,所以及时拔除病株是一个重要的防治手段,对于减少下一年的初侵染源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4、处理病稻草:收获后的病稻草应尽量用做燃料或沤制肥料。

5、种植处理:该病只要种子处理得好,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可供选择的方法有:

用10%浸种灵、10%扑生畏为同一类药剂。分别用10毫升对水50公斤浸稻种40公斤,种子和药液比为1:1.25,水面要高出种子10厘米,在室温10~15℃条件下浸种5~7天。每天早、晚各搅拌一次,浸种后可直接催芽播种。

25%施保克、25%浸宝、25%咪酰胺均为同一类药剂。分别用10毫升对水50公斤浸稻种40公斤,种子和药液比为1:1.25,水面要高出种子10厘米,在室温10~15℃条件下浸种5~7天。每天早、晚各搅拌一次,浸种后可直接催芽播种。

内容仅供参考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

水稻恶苗病是由真菌引起、由种子传播的种传病害,一般减产10%~20%,发病严重的可减产50%以上。以前农民在购买水稻种子时,农技推广部门免费赠送种子消毒处理的药剂,种子处理率超过90%,水稻恶苗病很少发生。农民产生了麻痹思想,放松了水稻种子消毒处理工作,致使2011年水稻恶苗病在台州市黄岩区的部分稻区严重发生。据对江口街道林家岙村调查,进行种子处理的甬优6号品种,秧苗恶苗病株发病率1.2%,而未进行种子处理的同一品种秧苗株发病率平均为13.7%,其中最严重田块秧苗几乎全部发病,所育334m2秧苗(可种0.4hm2大田)无法栽种,改种常规稻。水稻恶苗病在我国稻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因此,普及水稻恶苗病有关知识,提高广大农民防治恶苗病的自觉性,不仅可以减少水稻产量损失,而且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也有积极的作用。1水稻恶苗病田间症状 1.1苗期症状 水稻苗期最易感病,且发病程度与种子带菌率有关。重病稻谷不发芽,或发芽后不久即死亡。病轻的稻谷种子出苗后,当土温达到25℃~30℃时,就开始表现症状,秧苗全株淡黄绿色,植株生长细长,一般高出健苗1/3~1/2,根系发育不良;叶片和叶鞘窄长,部分病株移栽前死亡。湿度大时在枯死苗近地面部分有时产生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 1.2本田期症状 在秧田期不表现症状的带菌秧苗,移栽后半月至一个月会出现病株,一般病株比健株高,但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之外,下部几个茎节倒生许多白色或黄褐色的不定根。剥开叶鞘,有时可见节的上下组织呈暗色,茎上有暗褐色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白色株丝状菌丝体,以后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 贺伯君1余继华2 (1.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江口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黄岩318020; 2.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植物检疫站黄岩318020) 摘要:对水稻恶苗病的田间症状表现、发病机理、传播途径和影响发病因子等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以抓好种子消毒处理为关键性技术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稻恶苗病;发生;防治方法 作者简介:贺柏君(1962-),男,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的地上部分用镰刀全部采收,进行连株收获。有条件的地方可用机械收获,机械采收时应注意行驶速度适中,以免造成燕麦漏采、倒伏等现象,严重影响产量。选晴朗无露水的天气进行,收获后及时脱粒、晾晒,籽粒达到贮藏要求(含水量在14%以下)时,立即装袋入库,贮藏库必须通风干燥。 参考文献 [1]李扬汉.禾本科作物的形态与解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1979. [2]李成雄,王作柱.莜麦的栽培与育种[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 社,1984,123-134. [3]任嘉嘉,魏益民,张波.高温处理燕麦籽粒对制粉及其营养成 分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08(6):98-99. [4]杜燕萍,马均伊,常克勤.宁夏南部山区裸燕麦丰产栽培技术 [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1):103-104. [5]任生兰,刘彦明,边芳,燕麦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 (1):88. 178 --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认知水稻》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认知水稻》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目标: 1.观察、解剖、区分水稻的根、茎、叶、果实,进一步梳理植物特点。 2.从水稻的功用中感知农作物的概念,知道爱惜粮食。 3.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及仔细观察的兴趣。 准备: 1.已经去小区边上的稻田里观察过种在田地里的水稻 2.人手一株水稻、水稻生长图、水稻课件、剪刀、筐 过程: 1.认识水稻的外形特征。 ①瞧,今天谁来和我们做朋友了呀?学习词:水稻(一株、长在水里) ②待会儿请你们每个人去拿一株水稻,仔细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你会发现水稻的什么秘密呢? ③幼儿自由观看(结伴看)。 ④集中:说说发现的秘密(同伴补充),引导幼儿用完整生动的语言描述像什么? a.如:根——像胡须——须根——扎根,吸收营养;稻穗——沉甸甸、一串串,黄了,代表熟了。

b.有疑问,有待验证。如:茎捏上去软软的,猜猜也许里面会怎么样?有什么办法知道? 2.解剖水稻,梳理植物概念。①水稻属于哪一类?为什么?(果在哪里→稻穗) ②今天,我们就来当回小小科学家,用剪刀把水稻的每个部分剪开来,看看水稻是不是可以分成植物的几个部分。(一个小组商量,相同的部分放在同一个筐里) ③提问:你把水稻分成了哪几个部分?(根据幼儿回答,师在黑板上画各部分,验证是否是植物) ④你在给水稻分家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主要验证:茎是空的→吹一下像吸管→捏上去软软的→输送营养3.梳理农作物的概念。 ①金黄的稻谷里躲着谁呢?(米) ②是吗?让我们一起剥,看看到底什么?果然是米,看看米是怎么样的?(小、硬、白)每人试一粒,放嘴里咬咬,别看小小一粒米,藏着许多营养,我们都离不开它,知道为什么吗?(做饭,让我们吃了不饿肚子)当什么?(粮食) ③农作物概念,你还知道哪些农作物? 4.教育幼儿要爱惜粮食。 ①农作物是谁种的?谁见过农民伯伯种水稻(结合视频水稻生长图) ②老师当农民伯伯,请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示生长过程。 ③欣赏古诗“悯农”,知道米粒来得不容易,要爱惜。 5.延伸活动 通过看视频了解水稻专家袁隆平爷爷和水稻的不同种类。

水稻稻瘟病绿色防治技术方案

水稻稻瘟病绿色防治及航化技术方案 一、农业措施 在培育旱育壮苗的基础上,做好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工作。 1、科学灌溉 水稻进入分蘖期以后,采用浅湿灌溉技术,严格控制水层深度,严防深水淹灌,及时晾田通气,促进根系发育,严防早衰,晾田次数不少于3次,提高水稻抗病性及抗逆性,减少病害发生。 2、科学施肥 水稻蘖肥要早施,严防穗肥施用过迟,后期植株中游离氮素过多,不利于植株抗病,要做到氮、磷、钾合理搭配,N:P:K=2:1:1.2~1.5,减少氮肥用量,增加钾肥、硅肥用量,扩大机械施肥面积,提高施肥均匀度,增加叶片和茎杆角质化、硅质化程度,增强水稻抗病性。 3、合理密植 在保证田间基本苗数的基础上,要按照水稻生育叶龄进程调控水稻长势,严防封行过早,田间郁闭,湿度加大,降低水稻抗病性。 4、清除杂草 及时清除稻田、池埂和附近荒地中的杂草,以及池埂上

的渣碎残茬等,提高田间通透性,减少病原菌来源,减少病害发生。 5、健身防病 要做好水稻健身防病工作,营养生长期叶面追肥以含氮叶肥促进营养生长为主;生殖生长期以磷、钾、硅肥为主,促进水稻早熟为主。严防抽穗后使用含氮量大的微肥,提倡使用叶面硅肥、硼肥、镁肥等微肥。 6、缓解药害 旱改水的稻田在施用蘖肥的同时,要追施2公斤/亩生物肥以加快缓解农药残留药害,促进水稻生长发育。 二、药剂防治 根据当地稻瘟病的发生和防治预报,选择具有保护及治疗作用较强的新型药剂进行预防和防治,同时要注意药剂合理混用及合理轮换使用。推荐的防治稻瘟病的主要配方是: 1、防病配方 ①20%好米多悬浮剂100毫升/亩或35%三环唑悬浮剂50毫升/亩或40%三环唑悬浮剂40~50毫升/亩。 ②40%稻瘟灵乳油100毫升/亩。 ③25%咪鲜胺乳油100毫升/亩或45%咪鲜胺乳油50毫升/亩。 ④2%加收米水剂80毫升+25%咪鲜胺乳油60~80毫升/亩。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水稻》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水稻》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解剖、区分水稻的根、茎、叶、果实,进一步感知水稻的基本特征。 2.了解水稻的生长过程,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知道平时要爱惜粮食。 3.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及仔细观察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株水稻、水稻分解图、水稻课件、剪刀、筐、大米 活动过程: 一、认识水稻的外形特征。 1.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啊?(秋天)你觉得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啊?(美丽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瞧,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分外的好朋友,看看它是谁?学习词:水稻 2.一会儿请小朋友们去仔细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你会发现水稻的什么秘密呢? 3.幼儿解放观看(结伴看)。 4.集体讨论:说说各自发现的秘密(同伴补充),引导幼儿用统统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 师小结:水稻有像胡须一样的根,我们叫它须根。还有像小锯子一样的细长的叶子、捏上去软软的茎和沉甸甸、一串串,黄黄的果实。 提出疑问,等待验证。:茎捏上去软软的,猜猜里面是怎么样?有什么办法知道? 二、解剖水稻,梳理植物的概念。

1.水稻是不是植物呢?为什么?(等待验证) 2.今天,我们就来当回小小科学家,用剪刀把水稻的每个部分剪开来,看看水稻是不是可以分成植物的几个部分。(相同的部分放在同一个筐里) 3.提问:你把水稻分成了哪几个部分?(根据幼儿回答,师在黑板上出示各部分) 4.你在给水稻分家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主要验证:茎是空的→捏上去软软的→作用:输送营养 5.金黄的稻谷里躲着谁呢?(米)让我们一起剥,看看到底是不是?(幼儿动手操作剥稻谷) 6.果然是米,看看米是怎么样的?每人试一粒,放嘴里咬咬(小、硬、白)师小结:水稻有根、茎、叶子和果实,所以水稻就是一种植物。水稻的根是用来吸收土壤里的营养的,叶子会进行光合作用,帮着吸收空气中的养分和水分,然后和根吸收的营养一起通过茎,输送给果实,然后水稻就慢慢地成熟了。 三、观看水稻生长的PPT,了解水稻的生长过程。教育幼儿要爱惜粮食。 1.你们谁见过农民伯伯种水稻?(展示水稻生长过程的PPT课件,教师逐一进行讲解。) 2.欣赏古诗“悯农”,知道米粒来得不简易,要爱惜。 师小结:别看小小一粒米,藏着许多营养,我们都离不开它,知道为什么吗?(可以做成饭,让我们吃了会长高)因为它是什么?(粮食)现在小朋友知道了每一粒米来的都不简易,所以平时我们要更加爱惜粮食,吃饭的时候,要尽量吃完,不要随便倒掉哦! 四、延伸活动 师:在我们国家有一个非常出名的专门研究水稻的爷爷,他叫袁隆平,他研究出了许多例外品种的水稻,等下次活动的时候我们就一起通过看视频去了解

水稻恶苗病发生及防治技术

水稻恶苗病发生及防治技术 恶苗病又称为徒长病,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随着种子处理技术的推广,此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近几年因各种原因,恶苗病在部分地区又有回升。 1 症状 从水稻秧苗期到抽穗均可发病。苗期发病与种子带菌有直接关系。重病种多不发芽或发芽后不久即死亡;轻病种发芽后,植株细长,叶狭根少,全株淡黄绿色,部分病苗移栽前后死亡。枯死苗上有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本田内病株表现为拔节早,节间长,茎秆细高,少分蘖,节部弯曲变褐,有不定根,剖开病茎,内有白色丝状菌丝。本田期非徒长型病株也常见到。病株下叶发黄,上部叶片张开角度大,地上部茎节长出倒根,病株不抽穗。枯死病株在潮湿条件下,表面长满淡红色或白色粉霉。轻病株可抽穗,穗短而小,籽粒不实。稻粒感病,严重者变褐不饱满,或在颖壳上产生红色霉层,轻病者仅谷粒基部或尖端变褐,外观正常,但带病菌。 2 病原 有性世代为Gibberella fujikuroi (Sawada) Wollenw,无性世代为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为真菌,属子囊菌亚门赤霉属。恶苗病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5~30℃,分生孢子在25℃的水滴中,经5~6小时即可萌发,子囊壳形成最适温度为26℃,子囊孢子在25~26℃时,经5小时大多可萌发。病菌侵染寄主以35℃最适,在31℃时,诱发徒长最明显。

3 发病特点 该病以菌丝和分生孢子主要在种子内外越冬,其次是带菌稻草。病菌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2~3年,而在潮湿的土面或土中存活极少。病谷所长出的幼苗均为感病株,重者枯死,轻者病菌在植株体内半系统扩展(不扩展到花器),刺激植株徒长。在田间病株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引起再侵染。抽穗扬花期,分生孢子传播至花器上,导致种子带菌。 此病为高温病害。当土温在30~35℃时,适宜幼苗发病。土温在25℃以下,植株感病后,不表现症状。移栽时,高温或中午阳光猛烈,发病多。伤口是病菌侵染重要途径,种子受机械损伤或秧苗根部受伤,多易发病。一般旱秧比水秧发病重。中午移栽比早晚或雨天移栽发病多;增施氮肥有刺激病性发展趋势。此病无免疫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4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 4.1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品种的抗性有关。在对水稻恶苗病发生情况调查中发现,水稻的不同品种发病情况相关很大。如种植东农419品种的区域,恶苗病的发病率为9.89%,而通系112品种的种植区域恶苗病的发病率为2.95%。 4.2 恶苗病的发生与温度有关。水稻催芽和苗温度过高。温度超过30℃,有利于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4.3 恶苗病的发生与播量及秧苗的机械损伤有关。播量过大,秧伤根,导致水稻生长衰竭,降低抗病力,为水稻恶苗病的发生提供了

[恶苗病,防治措施,水稻]水稻恶苗病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水稻恶苗病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1 水稻恶苗病的主要症状 水稻恶苗病又名徒长病、白秆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在水稻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病,显症高峰表现在秧苗期、本田期、抽穗期。其中以水稻苗期最易感病。 1.1 苗期症状 带菌秧苗节间明显伸长,表现徒长,比健株高,叶色淡黄绿色,分蘖少或不分蘖,下部茎节节间逆生出许多白色或黄褐色的不定须根,剥开叶鞘,可见茎秆上有暗褐色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生有白色的霉物,以后茎秆腐朽,植株逐渐枯死,发病轻的病株会提前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实,有的变成白穗。发病重的病株一般在抽穗前或抽穗后即枯死,枯死病株的表面长满淡红色或白色粉霉。近几年在本田期还有“正常型”、矮化型和早穗型等几种症状混合发生。 1.3 抽穗期症状 发病的植株一般抽穗较早,病轻的植株有的无明显症状,但内部有菌丝潜伏;有的仅在谷粒基部或尖端变为褐色,穗小,谷粒少,或为不实粒。病重的植株谷穗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变成瘪粒,有的病粒谷壳的内外颖合缝处着生有浅红色霉层。 2 水稻恶苗病传播途径 水稻恶苗病最主要的初侵染源是带菌种子,其次是病稻草。越冬后使用带菌的种子或稻草,种子萌发后,病菌就从秧苗的芽鞘、根和根冠或伤口侵入,植株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会引起秧苗发病徒长;带病的秧苗移栽后,引起稻苗发病;同时,病株产生的分生孢子借助气流可进行再次侵染,使谷粒和稻草带病菌,形成循环侵染,为害水稻。 3 病因分析 3.1 高温为水稻恶苗病发生创造条件 恶苗病属高温性病害,是喜高温病菌,高温对水稻恶苗病病菌繁殖、侵染及发生极为有利。病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5-30℃,侵染的最适温度为35℃,病轻的种子出苗后,在这种 温度下开始表现症状,当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植株出现隐症现象。 3.2 水稻品种间感病差异较大 有些高产、质优适宜大面积种植的品种,相对于其他品种而言,属于易感恶苗病高感品种。在相同条件下,种子带菌率极高,品种间发病差异明显,粳稻发病明显重于籼稻,不同品种的平均病株率0.07%-2.8%之间。

【幼儿园精品教案】中班科学教案《认知水稻》

【幼儿园精品教案】中班科学教案《认知水稻》 【活动目标】 1、观察、解剖、区分水稻的根、茎、叶、果实,进一步梳理植物特点。 2、从水稻的功用中感知农作物的概念,知道爱惜粮食。 3、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及仔细观察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已经去小区边上的稻田里观察过种在田地里的水稻。 2、人手一株水稻、水稻生长图、水稻课件、剪刀、筐。 【活动过程】 一、认识水稻的外形特征。 ①瞧,今天谁来和我们做朋友了呀?学习词:水稻(一株、长在水里) ②待会儿请你们每个人去拿一株水稻,仔细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你会发现水稻的什么秘密呢? ③幼儿自由观看(结伴看)。 ④集中:说说发现的秘密(同伴补充),引导幼儿用完整生动的语言描述像什么? a、如:根——像胡须——须根——扎根,吸收营养;稻穗——沉甸甸、一串串,黄了,代表熟了。 b、有疑问,有待验证。如:茎捏上去软软的,猜猜也许里面会怎么样?有什么办法知道? 二、解剖水稻,梳理植物概念。

①水稻属于哪一类?为什么?(果在哪里→稻穗) ②今天,我们就来当回小小科学家,用剪刀把水稻的每个部分剪 开来,看看水稻是不是可以分成植物的几个部分。(一个小组商量, 相同的部分放在同一个筐里) ③提问:你把水稻分成了哪几个部分?(根据幼儿回答,师在黑 板上画各部分,验证是否是植物) ④你在给水稻分家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新发现?(屈老师) 主要验证:茎是空的→吹一下像吸管→捏上去软软的→输送营养 三、梳理农作物的概念。 ①金黄的稻谷里躲着谁呢?(米) ②是吗?让我们一起剥,看看到底什么?果然是米,看看米是怎 么样的?(小、硬、白)每人试一粒,放嘴里咬咬,别看小小一粒米,藏着许多营养,我们都离不开它,知道为什么吗?(做饭,让我们吃 了不饿肚子)当什么?(粮食) ③农作物概念,你还知道哪些农作物? 四、教育幼儿要爱惜粮食。 ①农作物是谁种的?谁见过农民伯伯种水稻(结合视频水稻生长图) ②老师当农民伯伯,请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示生长过程。 ③欣赏古诗“悯农”,知道米粒来得不容易,要爱惜。 【活动延伸】 通过看视频了解水稻专家袁隆平爷爷和水稻的不同种类。

水稻稻瘟病防治的方法

水稻稻瘟病防治的方法 一、症状表现 稻瘟病是水稻的一种重要病害,在秧苗期至抽穗灌浆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穗颈。叶瘟的典型症状是叶片上出现棱形、内灰白外黄色、中间有褐色坏死的病斑或圆形水渍状灰绿色病斑。发生穗颈瘟时,穗颈上先出现灰黑色病斑,后全穗变成白色。粒瘟发病早的谷粒颖壳变成灰白色,形成秕谷,发病晚的谷粒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严重时可使米粒变黑。 二、防治方法 对稻瘟病应防重于治,提倡综合防治技术。首先要选种抗病、高产水稻品种。其次,要合理施肥和灌水,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灌水掌握干干湿湿,促进根系生长。生长中期防病应注意环境因素,如果早晨有雾,阴天多云,空气湿度大,下雨后突遇高温、高湿、强光照等条件时,应及时打药,预防稻瘟病发生。田间施药重点应放在预防危害性较严重的穗颈瘟。在水稻孕穗末期或破口初期(抽穗5%)喷施第一次药,齐穗期喷施第二次药,每亩喷药液60~70公斤。常用药剂(选用其中一种)及每亩用量为:75%的三环唑250克,70%的甲基托布津100克,稻瘟肽150克,40%的稻瘟净150~200克,40%的异稻瘟净125~150克。不同药剂要交替施用。 三、稻瘟病防治4要点 稻瘟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在广东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病害流行年份一般使水稻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40%—50%,甚至使稻株整片枯死,颗粒无收。 稻瘟病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尤以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发病。三叶期前发病,秧苗茎基呈灰黑色,叶鞘及叶片呈淡红褐色,无明显病斑,立枯而死,称为苗瘟。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三叶期后发病危害叶片、节、穗和籽粒,分别称叶瘟,节瘟、穗瘟和粒瘟。稻瘟病是水稻的最主要病害之一,叶瘟与穗瘟均可造成水稻产量和品质下降。在病害严重发生年份,可使稻株整片枯死。颗粒无收。稻瘟病的防治主要以栽培措施结合药剂防治来进行: (1)选用抗病丰产良种 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如粤香占、绿黄占、Ⅱ优128等,注意要经试种鉴定后方可大面积推广,并做好合理搭配和轮换,避免单元一品种在同一个地区连年大面积早晚造种植。 (2)消灭越冬菌源 将重病田的稻草作燃料、或饲料,避免常有病菌的稻草散布于室外。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3)注重栽培管理,加强肥水管理 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适当追施含硅酸肥料如草木灰、矿渣肥等,防止过多、过迟施用氮素化肥,以免造成贪青晚熟,诱发和加

水稻恶苗病[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别名徒长病、白秆病、标矛等,分布很广,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解放后,由于普遍采用种子处理或换种无病种子,已摹本控制其为害。但近十多年来,由于大批种子随意调运,又未坚持种子处理,致使此病在许多地方有回升之势,值得注意。 此病主要引致秧苗及成株徒长,病株一般在抽穗前死亡,即使有的轻病株能生长到抽穗结实,但穗小粒少,产量极低。损失率为一般约5%一20%,在华南地区有的重病田损失达30%以上。 水稻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常受到恶苗病的危害,严重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导致水稻减产,针对水稻恶苗病,病菌,发病条件等提出了相应防治措施。 一、病原 水稻恶苗病菌无性态为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有性态为藤仓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 Wollenw)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 其形态,分生孢子有大小两型,以小型分生孢子占绝大多数。小型分生孢子卵形、椭圆形或纺锤形,五色,单胞,偶有双胞,最初

在孢子梗上呈链状或头状集生,后分散。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两端逐渐狭细,基部有脚胞,一般具3~5个少数具6~7个隔膜,无色,多着生在多次分枝的分生孢子梗上。 二、发病症状 此病在水稻秧田和本田期均可发生。在秧田期,2~4叶期即表现症状,病秧苗往往徒长,一般较健苗高1/3,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狭长,呈淡黄绿色,根部发育不良,根毛少,重病苗多在移栽之前或移栽之后不久死去。在枯死病苗靠近地面的部分产生淡红色或白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在本田期,,病株多在移栽后10天至1个月左右陆续出现。除具有与病秧苗相类似的症状外,其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基部常弯曲露出叶鞘。剥开叶鞘,可见茎上有褐色条斑,节部呈褐色。病株在地表上面的几个茎节上长出倒生的不定根。剖开病茎,可看到其内有蛛丝状的白色稀疏菌丝。以后叶片自上而下逐渐干枯。病株一般不能抽穗,多在孕穗期枯死。少数病株可存活到成熟期,但剑叶早出,提早抽穗,穗小粒少或不结实;有的稻穗不能全部抽出。病株临近死亡时,在基部以及叶鞘、茎秆上产生淡红色或白色霉层后期尚可散生或群生蓝黑色小粒(于囊壳)。

其他植物激素说课稿题库

第四次作业28111101024熊云艳 第三节其他植物激素说案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为授课主要依据。取自第3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3节“植物体内的其他激素”。除生长素之外的其他激素也是本节需要重点阐明的知识,教材没有局限在对某一种激素的认识上,而是注重于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比较,并且及时介绍了科学研究成果怎样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关系,也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机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2.教学目标及制定依据: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植物体内除生长激素以外的其他激素,了解他们的合成部位及主要作用。 2、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受植物体内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 3、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上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1、进行“赤霉素发现”实验设计和实验结论的评价。 2、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植物体是一个由多种激素共同控制的复杂的系统。 3、由兴趣小组的同学来阐述他们对植物生长调节的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认同协作意识在科研中的作用,并进而能够学会欣赏别人; 2. 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勤于思考。 (四)制定依据 依据:根据高中生物教材大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五)教材特点 特点:属教学内容较松散、能力训练较难体现的章节 3.说重点和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 1、植物体内的五种激素。 2、植物体内所有激素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 3、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的应用。 难点 1、植物体内的激素产生部位以及它们的生理功能。 2、植物体内所有激素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 确定依据:根据高中生物教材大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选择及对应的知识点或栏目 (一)提供事例,以趣激疑,展开联想,深入讨论 这就要求教师提前积累一些素材,供课堂使用。结合实例进行教学,可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认识。可以评促学、以问导学、以辩促学。 (二)观图列表,理顺知识,助学生深入思考 教材在介绍其他植物激素时,用了一个图示的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图解中的事实,进行图表间转换,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颈瘟。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世界各稻区均匀发生。本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 一、症状识别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病害。 1.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 2.叶瘟一般于分蘖期以后发生,由于品种和气象条件不同,叶瘟有四种症状,除褐点型(抗病品种上产生)、白点型(感病品种嫩叶上产生)外,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 ①急性型病斑:在气象有利时产生,病斑为褪绿色,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②慢性型病斑:在气象条件变化大时产生,或由急性型病斑转化的,病斑多为梭形、纺锤形,一般为褐色,中央为灰白色,最外层为黄色或淡黄色晕环,病斑两端各有一条褐色坏死线。在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也产生灰绿色霉层。后期可多斑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使全叶枯死。 3.节瘟多发生于剑叶下第1~2个节上,初为黑褐色小点,逐渐扩大,病斑可环绕节的一部分或全部,使节部变黑色,后期病节干缩,凹陷,使稻株折断而倒伏,影响结实、灌浆,以至形成白穗。 4.穗颈瘟发生于颈部、穗轴、枝梗上,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上下扩展形成黑褐色条斑,轻者影响结实、灌桨以至秕粒增多,重者可形成白穗,全不结实。 5.谷粒瘟发生于颖壳或护颖上,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成褐色不规则形病斑,有时使整个谷粒变为褐色、暗灰色而成为秕谷。 二、病原鉴定 稻瘟病系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梨形孢属Pyricularia oryzae Cav.(灰梨孢菌)真菌引起。病斑上生灰绿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不分枝,但有隔膜,基部淡褐色,越往

水稻恶苗病概要

水稻恶苗病治理对策 水稻恶苗病是一种由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引起的种传系统病害。 恶苗病菌在30~ 35 ℃繁殖最快, 20~ 25 ℃虽能繁殖, 但繁殖速度缓慢, 到40℃病菌显然受到抑制。恶苗病菌侵害寄主以35 ℃最适宜, 诱致徒长以31 ℃最为显著,在25 ℃下病苗大为减少。 水稻恶苗病菌( 赤霉菌)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赤霉素、镰刀菌酸、去氢镰刀菌酸、赤霉酸和脉镰刀菌素等物质, 主要是环状醇类结构的赤霉素GA3。GA3 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生长物质( 植物激素) , 它在植物生长的许多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但在恶苗病发病症状中, GA3 以及其它激素刺激了水稻的不正常生长, 从而导致稻苗的徒长甚至死亡。其唯一防治措施是种子处理,通过有效杀菌剂浸种杀灭种子中的越冬病原菌。 近几年来,随着我省直播稻面积的缩小,机插秧面积逐年增加。由于育苗移栽条件下浸种催芽环节和高密度育秧等措施有利于水稻恶苗病菌繁殖和扩散和侵入,加剧了水稻恶苗病蔓延和抗药性的发展。在我省水稻生产中,有些品种即使采用咪鲜胺高剂量浸种,田间恶苗病仍然发生严重。如镇稻14,武运粳24号等。我们认为这可能与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抗性水平上升有密切的关系。 一、发生情况 (一)、发生面积 2012年全市水稻恶苗病发生危害的程度和普遍性要大大重于2011年。主要发生面积约8万多亩。2013年市2013年水稻主推品种确定“武运粳24号、镇稻11号、南粳44、南粳5055”。(二)、发生危害程度 8月上旬全市普查,部分集中代育秧机插大田恶苗病发生较重,发病田平均病株率为3.89%,最重的高达20—30%。10月中旬考察全市31块水稻田,武运粳24发病比其它品种略重,5055品种上也有发生。发病田块平均病株率为4.44%。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 治方法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稻瘟病属世界性病害,是危害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导致水稻减产10%~30%,严重时可导致绝收。近年来,白城市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稻瘟病发病率及发病程度逐渐增加,科学有效防治稻瘟病已成为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 1 发生症状 稻瘟病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具体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不同类型,其中以叶瘟、节瘟、穗颈瘟危害最为严重。苗瘟:由带菌造成,常发生于3叶前。受害后,苗基部变灰黑,上部变褐,若田间湿度较大,则可产生灰黑色霉层(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根据病斑可分为4种类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白点型。慢性型病斑边缘褐色带有淡黄色晕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绿色小斑扩大为梭形斑,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叶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层;褐点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白点型病斑在嫩叶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一般不产生孢子。节瘟: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绕节扩展,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穗颈部初现褐色小点,造成枯白穗和秕谷。 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上越冬,次年借风雨传播至寄主形成中心病株,其形成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其在适温高湿,有雨、雾、露的气候条件下利于发

病,菌丝生长适温26~28℃,孢子形成的适宜相对湿度在90%以上,生长适温25~28℃,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h。温度适宜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 3 发病原因 3.1 施肥不当 水稻生产中偏施氮肥或施氮肥过多,造成叶片过嫩,水稻发棵猛,封行早,稻苗贪青,抗病能力弱,易引发稻瘟病。 3.2 播期过晚 长江以南地区,若水稻播期推迟,则容易遇上平均气温20℃左右,多雾、天阴或阴雨连绵的天气,容易导致稻瘟病的发生与流行。 3.3 种植品种不当 不同水稻品种,其抗稻瘟病的能力不同,一般情况下粳稻比籼稻、晚稻比早稻容易感染稻瘟病,即使同一品种,其不同生育期感染能力也不相同。 3.4 稻田水分管理不当 稻田长期灌深水不排;漏水田管理不好,孕稻期、抽穗期缺水;山区直接引用冷泉水灌田。在这3种情况下,水稻根部吸收养分的能力降低,叶组织薄弱,病菌容易侵入。 4 防治方法 4.1 选用抗病品种

水稻恶苗病发生及防治技术

水稻恶苗病发生及防治技术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水稻恶苗病发生及防治技术 恶苗病又称为徒长病,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随着种子处理技术的推广,此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近几年因各种原因,恶苗病在部分地区又有回升。 1 症状 从水稻秧苗期到抽穗均可发病。苗期发病与种子带菌有直接关系。重病种多不发芽或发芽后不久即死亡;轻病种发芽后,植株细长,叶狭根少,全株淡黄绿色,部分病苗移栽前后死亡。枯死苗上有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本田内病株表现为拔节早,节间长,茎秆细高,少分蘖,节部弯曲变褐,有不定根,剖开病茎,内有白色丝状菌丝。本田期非徒长型病株也常见到。病株下叶发黄,上部叶片张开角度大,地上部茎节长出倒根,病株不抽穗。枯死病株在潮湿条件下,表面长满淡红色或白色粉霉。轻病株可抽穗,穗短而小,籽粒不实。稻粒感病,严重者变褐不饱满,或在颖壳上产生红色霉层,轻病者仅谷粒基部或尖端变褐,外观正常,但带病菌。 2 病原

有性世代为Gibberella fujikuroi (Sawada)Wollenw,无性世代为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为真菌,属子囊菌亚门赤霉属。恶苗病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5~30℃,分生孢子在25℃的水滴中,经5~6小时即可萌发,子囊壳形成最适温度为26℃,子囊孢子在25~26℃时,经5小时大多可萌发。病菌侵染寄主以35℃最适,在31℃时,诱发徒长最明显。 3 发病特点 该病以菌丝和分生孢子主要在种子内外越冬,其次是带菌稻草。病菌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2~3年,而在潮湿的土面或土中存活极少。病谷所长出的幼苗均为感病株,重者枯死,轻者病菌在植株体内半系统扩展(不扩展到花器),刺激植株徒长。在田间病株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引起再侵染。抽穗扬花期,分生孢子传播至花器上,导致种子带菌。 此病为高温病害。当土温在30~35℃时,适宜幼苗发病。土温在25℃以下,植株感病后,不表现症状。移栽时,高温或中午阳光猛烈,发病多。伤口是病菌侵染重要途径,种子受机械损伤或秧苗根部受伤,多易发病。一般旱秧比水秧发病重。中午移栽比

水稻稻瘟病及其防治方案

水稻稻瘟病及其防治方案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世界各稻区均匀发生。本病在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发生。流行年份—般减产10%—20%,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根据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一、发病症状 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叶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逐渐扩大为梭形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潮湿时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急性型病斑:在叶片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醉叶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白点型病斑: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褐点型病斑:多在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产生少量孢子。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发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 [1]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二、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人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菌丝生长温限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温限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适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同—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圆秆期发病轻,同—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发病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光照不足,田间湿度大,有利分生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山区雾大露重,光照不足,稻瘟病的发生为害比平原严重。偏施迟施氮肥,不合理的稻田灌溉,均降低水稻抗病能力。

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岀丄。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髙,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冇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抱子。本田发病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有弯曲露于叶鞘外,下部茎节逆生多数不泄须根,分藥少或不分藥。剥开叶鞘,茎秆上有暗褐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白色蛛线状菌幺幺,以后植株逐渐枯死。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而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霊,病轻不表现症状, 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水稻恶苗病是水稻种植前期常见病害之一,带病种子和上壤病害传播是危害其主要原因。防治方法 田间管理 (1)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栽抗病品种,避免种植感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做到"五不插":即不插 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 (3)淸除病残体,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泯制堆肥。 中药治疗 防治方案: 在水稻秧苗1-2叶期时,使用《青枯立克》50ml+80%《乙蒜素》5g,兑水15公斤喷雾, 5—7天1次,连喷2次。 备注:为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建议喷雾时每15公斤水加《叶面肥一一沃丰素》25ml。 植保要领及注意事项:

1、床土要优化(肥料的使用、覆盖土的厚度等)。 2、调节上壤酸碱度(防治上应该以此为主)。 3、合理通风(一心一叶酌情通风),浇水时必须浇透,一早一晚浇最好。 在水稻秧苗1-2叶期时,使用卬霜恶霉灵30ml+80%《乙蒜素》5g,兑水15公斤喷雾, 5—7天1次,连喷2次。 发病期可以用30%甲霜恶蘇灵30ml+20%M硅卩坐咪鲜胺20ml或68%卩霜灵锚锌35ml+ 多菌灵20g,兑水15公斤均匀喷施,7-10天一次,连喷2次,效果好。 菌核病 病原菌均为兼寄生菌。一般只侵害成熟或衰退的植物器官,侵入后迅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值物菌核病引起植物组织坏死。典型症状是茎、果实、花序等腐烂,有时叶部呈坏死斑点。病菌表现出严格的寄生专化性或对植物器官的选择性。这类真菌的子囊泡子有强大的放射能力,分生抱子容易分散,主要通过气流传播。菌核病分布主要限于温带,寄主范围很广。如核盘菌可为害32科160多种植物,中国已报道的有23科85种,常见的除十字花科植物外,还有萬苣、甜菜、向日葵、柑橘、桑、豆科作物等。禾本科植物则很少受害:又如立枯丝核菌可以引起棉花、洋麻、甜菜、松苗等近200种植物的立:枯病。 幼苗茎基部呈水渍状腐烂,可引起猝倒。成株受害多在近地面的茎部、叶柄和叶片上发生水渍状淡褐色病斑,边缘不明显,常引起叶球或茎基部腐烂。种株易在终花期发生菌核病,茎秆上病斑初为浅褐色,后变成白上色,稍凹陷,最终导致组织腐朽、表皮易剥、茎内中空、碎裂成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發生與防治方法 稻瘟病屬世界性病害,是危害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國各水稻產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一般導致水稻減產1 0%?30%,嚴重時可導致絕收。近年來,白城市水稻種植面積逐漸擴大, 稻瘟病發病率及發病程度逐漸增加,科學有效防治稻瘟病已成 為水稻生產的重要環節,應引起充分重視。 1發生癥狀 稻瘟病可在水稻整個生育期造成危害,具體可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和谷粒瘟等不同類型,其中以葉瘟、節瘟、穗頸瘟危害最為嚴重。苗瘟:由種子帶菌造成.常發生于3葉前。受害后,苗基部變灰黑,上部變褐,若田間濕度較大,則可產生灰黑色霉層(病原菌分生胞子梗和分生胞子)。葉瘟:根據病斑可分為4種類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點型、白點型。慢性型病斑邊緣褐色帶有淡黃色暈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綠色小斑擴大為梭形斑,葉背有灰色霉層,病斑較多時連片形成不規則大斑,

發展較慢;急性型病斑呈近圓形或橢圓形,葉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層;褐點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種或老葉上產生針尖大小的褐點,葉舌、葉耳、葉枕等部位也可發病;白點型病斑在嫩葉上產生白色近圓形小斑,一般不產生胞子。節瘟:水稻抽穗后在稻節上產生褐色小點,后繞節擴展,病部變黑,易折斷。穗頸瘟:穗頸部初現褐色小點,造成枯白穗和秋谷。 2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砲子在稻草和血上越冬,次年借風雨傳播至寄主形成中心病株,其形成的分生胞子可進行再侵染。其在適溫高濕,有雨、霧、露的氣候條件下利于發病,菌絲生長適溫26?28°C,胞子形成的適宜相對濕度在9 0%以上,生長適溫25?28°C,砲子萌發需有水存在并持續6~ 8h o溫度適宜才能形成附著胞并產生侵入絲,穿透稻株表皮, 在細胞間蔓延攝取養分。陰雨連綿,日照不足或時晴時雨,或早晚有云霧或結露條件,病情擴展迅速。 3發病原因 3. 1施肥不當

实验一水稻病害识别与鉴定

实验一水稻病害识别与鉴定 一、目的要求 认识和掌握主要水稻病害的症状和病原菌形态特征。学会独立诊断鉴定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胡麻斑病、纹枯病、稻曲病、恶苗病等病害,及掌握一些水稻病害的简易鉴别方法。 二、材料和用具 水稻病害的新鲜实物标本,腊叶标本和病原菌玻片标本。病害特征挂图或多媒体幻灯片等。显微镜、放大镜、滤纸、镊子以及实验常规用具。 三、内容与方法 (一)、稻瘟病 1、症状观察 水稻稻瘟病可发生于水稻各生育期,危害水稻地上部位。症状呈现多种类型,进行症状观察时应注意这一特点。 1.1 叶瘟症状:观察叶瘟病部病斑是何形状?病斑中心及病斑周围是什么颜色?病斑上有无霉层?区别急性型和慢性型病害症状有何不同? 1.2 节瘟症状:被害节在颜色上有何改变?在形态上是否缢缩变细? 1.3 穗颈瘟症状:穗颈瘟发生的部位?病部的大小?病健交界处清晰否?病部是否有霉层?病穗颈部或枝梗以及病粒在颜色上有何改变? 1.4 谷粒瘟症状:观察有病谷粒上的病斑大小、颜色。谷粒饱满否?是否有霉层或其它病症? 2、病原菌形态观察 病原菌无性阶段为半知菌亚门梨抱属灰梨抱菌[Pyricularia grisea (cooke) sacc.];有性阶段[Magnaporthe grisea (hebert) barr.],为子囊菌亚门真菌。仅在人工培养基上产生,自然界尚未发现。 取长有青灰色霉层的叶部病斑或穗颈病斑直接置于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其分生抱子梗及分生抱子的着生形状,注意分生抱子梗是单生还是数根成丛?用玻片标本或挑取病部的霉层制片观察,注意分生抱子梗呈何形状,分枝否?分生抱子形状有何特点?是几个分隔?有无颜色?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是我国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凡是栽培水稻的地方都有发生。稻瘟病发生的特点,旱稻重于水稻,粳、糯稻重于籼稻,山区重于平原,广西及中南、长江中下游稻区的旱稻重于晚稻。 一、症状识别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能发生,按发生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 1、苗瘟在秧田发生。根据秧苗受害时期又分苗瘟和苗叶瘟。苗瘟一般在三叶期前发生在秧苗叶片上,其症状与本田叶瘟相同。 2、叶瘟在本田叶片上发生。因气侯条件及品种抗病性不同,表现有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等四种病斑类型。 Ⅰ、慢性型:是叶瘟常见病斑。典型病斑梭形或纺锤形,边缘黄褐色,中央灰白色,由三圈一线组成,最外圈为中毒圈,淡黄色,内圈是坏死圈,褐色狭长,中央崩解圈,灰白色,病斑中央连外圈的叶脉变为褐色线,两端延伸至健部组织,称坏死线。天气潮湿时,病斑上长灰绿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这种病斑多出现在成熟稻叶上。 Ⅱ、急性型:病斑暗经常色,椭圆或不规则形,病部密生灰绿色霉层。这种病斑多在感病品种上出现,尤其在适温、高湿,有利发病

的气侯条件下,氮肥施用过多,稻株嫩绿叶片最易发生。急性型病斑发展很快,它的出现常是叶瘟流行的预兆。若天气转晴,气候干燥,或药剂防治后,则急性病斑转为慢性型。 Ⅲ、白点型:此型病斑较少见。斑点白色或灰白色,圆形或近圆形,不产生分生孢子。多发生在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叶上。 1、节瘟病节初生褐色小点,病斑逐渐环状扩大至全节,病节变为黑褐色。潮湿时,病节上产生灰褐色霉状物,后期病节组织破坏,凹隐缢缩。病株易折断、倒伏。一般多发生在穗颈以下第1-2节。 2、穗瘟发生在穗颈、穗轴或枝梗上,分别称为“穗颈瘟”、“穗轴瘟”和“枝梗瘟”。病斑初期呈黄褐色水渍小点,病斑不断扩展,围绕穗颈、穗轴或枝梗,最后成为灰色或灰黑色,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绿色霉状物。穗颈瘟对产量影响最大,穗颈发病早的常造成“白穗”,全不结实,与水稻螟虫造成的白穗相似,只是穗轴上无虫孔,穗子在穗颈病部弯垂,后期可在病部折断,同时穗颈病都有灰色霉状物而区别于螟害。发病迟的稻穗秕谷粒增加,千粒重降低,米质差。局部枝梗发病,造成“阴阳穗”。 3、谷粒瘟发生在谷粒颗壳或护颖上。谷粒上的病斑变化较大,其中以在乳熟期症状最明显,病斑椭圆形,灰白色,常产生灰绿色霉状物,随着谷粒的黄护颖染病,病斑淡灰褐色或黑色。 二、防治方法 1、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各地稻瘟病菌小种类型和区系分布极为不同,因地制宜选用高产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经济有效的措施。最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