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古典文学意象和三美

再别康桥古典文学意象和三美
再别康桥古典文学意象和三美

《人间四月天》片花《偶然》谱写的插曲一句爱的赞颂

致橡树微课资源

《再别康桥》

回顾上节课内容:1、介绍了徐志摩生平创作及他与伟大的才女林徽因的爱情。

2、《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也让大家从PPT上欣赏了美丽

的康河的风景。

3、把此诗的字词内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详细了做了爬梳整理。

4、最后还给大家补充了新月派作家的诗歌创作“三美”原则,是那

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通过上节课的讲解我们大家知道一代文学宗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其优美的旋律、真挚的情感和明丽的画面感染了几代读者,让人们在美的意境中感受诗人那刻骨铭心的离别。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是什么使得这首诗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这首诗歌在语文课本艺术年龄已经远远的长于在座的同学们,那么我们从这首经久不衰的诗歌中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这节课我们就从诗歌中三句话结合联系古典文学意象,交给大家一种分析诗歌、读懂诗歌的方法。

金柳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康河边的树木不止柳树一种吧,但诗人为什么偏偏选柳树呢?那是因为"留”谐音,有挽留、惜别之意。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自从诗歌源头中的《诗经》中吟唱出:“惜我往矣,杨柳依依”后,杨柳就和依依惜别结下不解之缘。

提问:大家想想杨柳和送别相关的古典诗词:

生:老师给大家提示下:婉约词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狂放不羁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徐志摩此处的不是折柳是金柳。镀上了金色的柳,也就成了诗人心目中身姿婀娜的新娘。正如: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这样,因此在传统的文化中,无情的柳变成了多情的女子;多情的新娘。故而,诗人的多情,诗人与康河的柳的分别演绎成了与新娘的惜别。

青荇

师:我们来看这句话‘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水底招摇的青荇再有魅力,也不至于使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来陪伴它吧?可是我们想一想青荇在古诗中充当的角色就不难明白。

师:《诗经》中《关雎》里写到的!按照大屏幕PPT上所展示的内容大家齐声朗读一下。预备开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师:同学们通过以前学过的内容了解到《诗经》中兴手法的运用,至此我们就不难假设“参差荇菜”做为起兴物,引出的是窈窕淑女故而我国诗人青荇情结。看到水底的荇菜,想到的就是心仪的姑娘。所以诗人徐志摩才甘心做一条水草,不愿离开自己的所爱青荇。

寻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撑上船到康河中寻梦,更是不愿离去的行为,而且是想要真切地见到梦中情人的写照。

师:《诗经蒹葭》,找一位同学有感情的给大家朗诵一下《蒹葭》,最好是男同学。(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这首诗写诗人划着船溯流而上去找自己心爱的伊人”。在此,徐志摩的撑船寻梦之举和古诗撑船寻伊人”之举如出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颇得古典诗词的精髓。

师:而徐志摩诗不仅有追怀往事的意思,更有与伊人即将分别的临别一晤的深切含义,所以他寻梦的结果是“瞒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所以诗歌关键把握他的意象,意象必须费一番心思,才能玩味出其中真髓。我们只有多积累,多探究,才会触及到诗歌的底蕴,乃至中华文化的底蕴。

作业

1、诗歌朗诵比赛《再别康桥》,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的一些诗歌。

2、对比《再别康桥》和柳永的《雨霖铃》。都是描写送别的名篇,我们既喜欢柳永的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伤感,更喜欢徐志摩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飘逸。下去同学们想一想同是告别诗,离别诗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呢?

意象美再别康桥

钱钟书先生说:“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可见意象在诗歌建构中地位的重要。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素以情思和意境之美为人称道,作为抒情言志和意境构筑的基本元素,诗中的意象多姿多彩,韵味无穷。笔者斗胆将八宝楼台拆成碎片,通过对诗中诸多意象分门别类的品味解读,力图“窥砖瓦成色而识楼宇之美”。 一、如锦似画的描写性意象 集中在诗的第二至四节。借鉴“西湖十景”命名的创意,不妨提炼为∶金柳艳影,柔波青荇,榆阴清泉。诗人或工笔细描,或皴染彩绘,一组组意象“列锦式”地迤逦而出,似一幅幅气韵生动的康桥小景的写生画,令人目不暇给,心驰神往。光色的调和,浓淡的搭配,线条的勾勒,都匠心独运又清爽自然.柳﹑荇﹑波﹑泉,柔婉缠绵,深情缱绻,酝酿着一种温馨静谧﹑田园牧歌的氛围。就品格而言,这组意象“富于感官表现力,精细而气韵饱满”,为“优美之象”,“精致意象”(威尔斯).。 二、逸兴飞扬的叙述性意象 体现在第五节:遐思寻梦。此节由上文静态写真地描画康桥风景转为动态虚拟地悬想人物活动。撑篙漫溯,星夜放歌,这情形诗人往昔或是有的,在当下却只是心血来潮﹑突发奇想式的遐思(“寻梦”二字后的问号已明白提示),是诗人潜意识里的尽兴尽致。此意象为全诗情感转换的枢纽,诗人寻访故地、怀旧追梦的情绪至此达到饱和状态。仿佛烟花绽放最绚丽的瞬间一闪而过后,黑暗和沉寂随之而至,下节由沸点陡降至冰点,形成巨大的情感落差。“但我不能放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从梦幻回到现实,由“遥想当年的激动”转为“青春难再的惆怅”(韩石山《徐志摩传》。 就风格而言,此意象或可谓之“扩张意象”,即“着意于自我情感的外化,带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的意象,为飘逸神飞之象”(威尔斯),吟咏之间,有一种放飞情感﹑驰骋神思的蹈厉张扬之美。 三﹑形神兼美的比喻性意象

《再别康桥》讲课

教案 课题:再别康桥 学院:汉语言文学 班级:文新学院2009级3班 姓名:叶蓓菁 学号: 20090141057 指导老师:戴前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和意境,感知本诗的三美。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掌握诵读技巧,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联想法:锻炼学生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结合 探究法:培养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本诗感情与景物在诗歌中的融合,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习诗人一生对爱,对美,对自由的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难点: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需用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淹《别赋》有語: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在古代无数的诗文华章中,文人对于离别之情的描述,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介绍作者、文章背景 1、阅读注释①康桥是什么,地处何方,以及与诗人又有什么的关系? 康桥即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诗人对康桥有很深的感情。 2、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代表诗

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云游》等。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自然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因此便写下了著名的抒情诗《再别康桥》。 拓展: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闻一多在1926年发表的《诗的格律》中,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并以自己的创作来印证,得到了徐志摩、朱湘等人的应和,新月派就是在此基础上成立的。因此此文,我们也将从闻一多的三美来剖析。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欣赏名家的配乐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3、体会、找差距 4、学生默读、体会感情 5、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教学流程 (一)诵读欣赏,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2、赏析诗歌 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寻找出本诗的七个画面,来看看诗人构建出的本诗的绘画之美。 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

《现当代文学名篇导读》-雨巷》与《再别康桥》意象的古典美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20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19.9) 《现当代文学名篇导读》 主讲教师:李润霞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5)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你认为现代作家中对乡村与农民描写比较真实的是谁?为什么?请举例详加分析。 2、请从各个角度比较分析《雨巷》和《再别康桥》的异同。 3、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几种类型?你最欣赏哪一类?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4、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发展迅速,谈谈你最喜欢的网络文学作品和作家。 5、你认为莫言小说中哪个人物写得最好?请结合具体文本详细讨论。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雨巷》与《再别康桥》意象的古典美1927年、1928年,中国的社会正是风起云涌,中国的文坛也正孕育着激流。 闻一多的《死水》,鲁迅的《野草》这种情感激烈的文字占据主流。在这众多文 学作品中,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得不说是一个值得关注 的焦点。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成诗于1927年的作品注定承载着那个年代的 记忆——风云激荡的夏天,阴沉狭窄的雨巷,那踽踽独行的孤独者和那个像丁香 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灰白的墙壁,青石的小路,紫色的迷茫,这是诗人留给我 们的隽永的记忆。不管《雨巷》的文字中透露的是时代的感伤,还是个人情感的 抑郁,这首诗给我们的情感的体验都是一种具有中国古典色彩的含蓄之美。这种 美让我们整个人安静,沉浸在紫色的忧郁之中。 而1928年,另一位前去悄悄拜访老友的男子,也在那条寂静的康桥上回味 着自己的一幕幕往事。从马赛归国的途中,他展纸执笔,写下了“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这样经典的诗句。千般不舍,万般离愁正如康河的涟漪荡漾开 来,散发着儒雅的气息。 风云激荡的社会中,这两篇诗歌就像是两点星光,细小却明亮,他们在与整 个社会写作风格大潮流不相应的同时,却彼此相似。比如:文章结构、韵律上的 音乐性,语言文字上的运用风格,音节、节奏、句读、平仄、或轻重音等音乐元 素。反复,复沓重叠等表现手法,诗人情感的含蓄性,朦胧性,诗歌在陌生化的 表现上等等,可最吸引我的是他们对中国古典意象的运用,也就是他们意象运用 所体现的古典美。 首先,这两首诗从整体内容和风格上来看就很符合中国诗歌的写作要求。 《尚书》有云:诗言志。《诗大序》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的说法。《文赋》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这两首诗都从诗人的个人体 验出发,写自己内心深处对情感、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 闻一多的《死水》还是鲁迅的《野草》,他们都于诗人本身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感。那条北京的普通臭水沟被诗人赋予了过多的情感,或者说,我们普通人无法 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人生。但是戴望舒和徐志摩不同,我们作为普通人也会对 雨巷中邂逅的姑娘有所挂牵,我们也会对生活过的学校,与爱人共度过的康河有

《再别康桥》的三美主张

分析《再别康桥》的三美主张 一、绘画的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二、音乐的美。 所谓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赞同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 《再别康桥》一诗节奏和谐,流畅而带有轻微的弹跳。《再别康桥》每一诗行基本上都由三个音组组成,其中一个音组再由两至三个音节构成,声调回环反复,既严谨而又不拘一格,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又有着诗行语流的灵活变化,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曲。 该诗韵律自然和谐,每两行押一韵,每节换新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造成音乐美的艺术境界。 另外,声调的回环也是该诗具有音乐的美的一个重要方面。该诗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也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三、建筑的美。 “建筑的美”也属于视觉形象,它主要指的是诗的形体结构,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造成有规律的匀整或参差。 《再别康桥》在节式、章法、句法上匀整而又有变化。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成有规律的参差错落的序列,保持了诗形的均衡、对称和多样统一,但又避免了诗形过于方整而产生的那种板滞、单调的缺点,而给人以清新的感受;同时首尾回环呼应,给人以美感。

《再别康桥》意象的审美教育

《再别康桥》意象的审美教育 在现代诗歌审美教育中,感知现代诗歌独特的意象之美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再别康桥》意象的审美教育中,运用分析法,让学生初步感受意象美;运用想象法,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意象美;运用绘画法,给学生创造审美氛围;运用表演法,加深学生对意象美的感受。 标签:审美教育;分析法;想象法;表演法 一、引言 “審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1]现代诗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感知独特的意象之美。《再别康桥》意象的审美教育中,可以采用分析法、想象法、绘画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 二、运用分析法进行审美教育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有感情多次朗读课文,在学生对《再别康桥》有了初步的美的感受之后,可以让他们尝试着找出诗歌的意象。找到意象之后,教师要做的就是教会学生分析这些意象的美。 在培养学生诗歌能力的鉴赏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根据诗歌的感情思想、脉络以及结构等设计问题,让学生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充分领略诗歌当中的意境,这样才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诗歌深层次的理解,促进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如在《再别康桥》的鉴赏过程中,教师要用诗歌中的某些意象设计问题,因为意象表达的是诗人的感情。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候,更能进入到诗歌描绘的意境中,深刻的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教师可以对此进行提问,比如:1.为什么要用“云彩”?明确:云彩这独特的意象,是诗人的诗魂,更是《再别康桥》的诗眼。云彩很美,但很快太阳就要落山了,所以代表的是离别的情绪,表达了诗人留恋不舍、悲伤的感情。黄昏时分更容易衬托出诗人的不舍之情。诗歌中各处都能进行这种尝试。因此,在《再别康桥》意象的审美教育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对语言的分析,引导学生对于语言色彩的思考与欣赏。 三、运用想象法进行审美教育 “想象,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把通过感知把握到的完形或是大脑中储存的现成图式加以改造、组合、冶炼铸成全新的意象的过程。”[2] 想象在《再别康桥》意象的审美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意象的教学当中要善于利用优美的语言分析景物,引导学生去感受诗中深刻的含

再别康桥逐字稿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导入: 《再别康桥》如一首清新优美的小夜曲,诗人自由的天性,飘逸洒脱的性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合成别具一格的诗歌意境。《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中国当代文坛上最出色的离别诗。说到离别,自古便有“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诗句。那么,诗人是怎样在诗中抒发自己的离别之情的呢?在这节课,让我们通过灵动的文字,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要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二要探究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 同学们,在听过夏青艺术家的朗诵录音,并整体感知作品后,让我们共同探究这样三个问题: 一、《再别康桥》在送别对象上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共同分析一下,比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通过这些诗,我们发现传统的离别诗送别的对象多事人物,而《再别康桥》中则是与康桥告别,与西天的云彩告别。本诗中,告别对象由人物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捶胸顿足的模式。 那么同学们,不禁会问,诗人为什么会与康桥告别,与西天的云

彩告别呢? 这个问题与本诗的创作背景有直接的关系。诗人曾游学于剑桥大学。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中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对是个的兴趣远不如他对相对论、民约论的兴趣。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灵性,唤醒了久蛰于心中的诗人的天命。正如诗人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满怀深情地写道“我的眼是康桥的水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帮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帮我胚胎的。”作者阔别六年,重游故地,与康桥告别,就如同与自己难得的自己告别,如与自己的生命源泉,精神依恋的故乡告别。 同学们,再想本诗的营造的离别氛围有什么特点? 正如同学们所言,“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之时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于绘景而不摹声,却以轻轻,悄悄,沉默营造出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意境中少了许多沉重,多了几分飘逸。 接下来,同学们创设一种情景,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结束了,同学们即将奔赴异国他乡,为了表达对母校的留恋,做一个vcr视频,拿着摄像机,你会选择哪些景物?同学会拍摄师生告别的画面,以及校园内的标志性建筑物等等。而这首诗歌中却选取了云彩、金柳、柔波、青、等看似与告别并无关系的自然景物,并赋予这些景物以全新的审美感受,从而营造出了新颖独特的诗歌意境。总体而言,这首诗歌在离别对象、离别氛围、离别意象三个方面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再别康桥古典文学意象和三美

《人间四月天》片花《偶然》谱写的插曲一句爱的赞颂 致橡树微课资源 《再别康桥》 回顾上节课内容:1、介绍了徐志摩生平创作及他与伟大的才女林徽因的爱情。 2、《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也让大家从PPT上欣赏了美丽 的康河的风景。 3、把此诗的字词内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详细了做了爬梳整理。 4、最后还给大家补充了新月派作家的诗歌创作“三美”原则,是那 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通过上节课的讲解我们大家知道一代文学宗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其优美的旋律、真挚的情感和明丽的画面感染了几代读者,让人们在美的意境中感受诗人那刻骨铭心的离别。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是什么使得这首诗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这首诗歌在语文课本艺术年龄已经远远的长于在座的同学们,那么我们从这首经久不衰的诗歌中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这节课我们就从诗歌中三句话结合联系古典文学意象,交给大家一种分析诗歌、读懂诗歌的方法。 金柳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康河边的树木不止柳树一种吧,但诗人为什么偏偏选柳树呢?那是因为"留”谐音,有挽留、惜别之意。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自从诗歌源头中的《诗经》中吟唱出:“惜我往矣,杨柳依依”后,杨柳就和依依惜别结下不解之缘。 提问:大家想想杨柳和送别相关的古典诗词: 生:老师给大家提示下:婉约词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狂放不羁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徐志摩此处的不是折柳是金柳。镀上了金色的柳,也就成了诗人心目中身姿婀娜的新娘。正如: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这样,因此在传统的文化中,无情的柳变成了多情的女子;多情的新娘。故而,诗人的多情,诗人与康河的柳的分别演绎成了与新娘的惜别。 青荇 师:我们来看这句话‘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水底招摇的青荇再有魅力,也不至于使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来陪伴它吧?可是我们想一想青荇在古诗中充当的角色就不难明白。 师:《诗经》中《关雎》里写到的!按照大屏幕PPT上所展示的内容大家齐声朗读一下。预备开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再别康桥文档

高一语文YW—2012—01—002 《再别康桥》导学案 编写人:李翠荷审核人:王完凤编写时间:2012—7—25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把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2、体会意象的特点并分析意象在表现情感中的作用。 3、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中所蕴藏的感情。 【重点难点】 1、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思想与情感。 2、指导学生分析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让学生贴切地感悟诗歌朦胧意境中所传达的细腻情感。 【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大意,了解诗歌的文脉。做到鉴赏“四部 曲”:朗诵品味——把握意象——融入意境——领悟情感。 2、认真、限时、规范、独立完成,保证学案完成质量。阅读知识链接部分,加深对人物的了解。 3、用红黑双色笔标记式预习课文。在独学基础上进行对学或群学。 【知识链接】 1、知人: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最具代表性诗人。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推动了新诗艺术的发展。1928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坠机身亡。 他虽英年早逝,却留下不朽名作,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 他的诗大都是抒情诗,善于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丰富复杂的情感,语言自然、纯熟,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艺术形式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成就可与诗歌相比,由于较少有形式上的束缚,更容易表现其奔放不羁的情感。

再别康桥朗诵分析

《再别康桥》朗诵分析 【总体分析】 此诗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抒写了诗人故地重游,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诗人在剑桥留学的两年中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爱、自由、美”的生活理想,追求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然而回国后,诗人屡屡受挫,曾经似“快乐的雪花”般的诗人,变成了“卑微”的“残苇”,发出了绝望的叹息。理想的幻灭更激起诗人对往昔康桥岁月的回忆与珍惜,诗人以这样的心绪再次漫步康桥上。因此诗歌反映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理想幻灭的感伤,更有对母校的挚爱、依恋,以及淡淡的离情别绪。全诗以三个“轻轻的”起笔,将至深的情怀幻化为西天的云彩,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情感表现得真挚、隽永。 这首诗艺术特色鲜明,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人善于从生活中捕捉鲜活、富有个性特征的景物形象,糅合诗人的情感与想象,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营造了优美、明丽的意境。那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河中的波光艳影,还有那软泥上的青荇……各种物象相映成趣,无不浸透着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深情。尤其诗人的比喻独特而又贴切,手法巧妙,使情与景水乳交融,丰富了诗歌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本诗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诗歌语言清莹流丽,音节抑扬合度,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可以说是“三美”俱备,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堪称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情感基调】 初读后,感知内容,描写别愁,此愁又并非伤感,充满眷恋,包含淡淡地喜悦。采用舒缓语速。重音基本都在意象上。 【题目】 再别康桥(普通语速,略慢) 【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喜悦中带一丝忧伤,第一个“轻”字重音处理时略带虚化,第二个“轻”弱处理,两字之间似断非断) 正如我/轻轻的来(喜悦赞美之情,“正如我”三个字重音处理,吐字饱满的,“轻轻的”弱音处理,似断。“来”字重读饱满延长有回旋之感) 我/轻轻的招手,(充满留恋,朗诵时仿佛眼前出现美丽的画面。“我”短促渐弱,“轻轻的”弱强化,“招手”重音落实) 作别/西天的云彩。(充满喜爱幸福,流露飘逸之美,“作别”较招手弱,“别”字拉长,稍顿,“西天”重音,“的”弱音带过,“云彩”,“云”重音拉长,“采”字短而虚)【第二节】 那河畔的/金柳(喜悦,由衷地爱这片美丽的土地,“那”虚化,“河畔”重读,“的”字带过,“金柳”中“金”着重,“柳”字拉长,为下句相连蓄势赞美,)

《再别康桥》中的意象的文化底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5828205.html, 《再别康桥》中的意象的文化底蕴 作者:白云胜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8年第06期 【摘要】《再别康桥》这首诗中的意象,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传统,底蕴深厚,同时也有其发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关键词】《再别康桥》;意象;文化底蕴 一代文学大师徐志摩先生创作的《再别康桥》,以其优美的旋律、真挚的情感和明丽的画面感染了几代读者,让人们在美的意境中感受诗人那刻骨铭心的离别之痛。慨叹之余,人们不由地陷入沉思,是什么使得这首诗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该怎样解读这首诗?虽然《教师教学用书》也给大家指出几条路来,但总是给人一种只注重诗歌外在表象而不触及本质的感觉。我想,还是回归诗歌本身为好。 在诗歌的赏鉴中,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三项缺一不可,鉴赏形象尤其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但在形象的鉴赏中,我们又容易走极端,即过分分析“象”而忽视“意”,或是相反,难以做到赋形表意的合一。这就容易造成诗歌理解的“夹生饭”。《再别康桥》一文便是如此,老师们要么品优美而忘形象,要么析形象而忘意趣;要么光知人不论事,要么光论事而不知人,要么知人论事而不论诗,造成诗歌鉴赏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我觉得赏析《再别康桥》要从意象入手,而且要从意象的文化内涵入手来解读,才能真正读懂它。 这首诗是诗人故地重游之后要和康桥再见时写的一首惜别诗。离别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大类别,以此为题材的诗词可谓俯拾皆是。诗人徐志摩正是深知中国文化底蕴的一员,他把自己学习过的寄托过美好理想的康桥幻化成一位恋人,把和康桥的分别演绎成了和恋人的惜别,从而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那河畔的金柳”,康河边的树木不止柳树一种吧,但诗人为什么偏偏选柳树呢?那是因为“柳”“留”谐音,有挽留、惜别之意。自从诗中“惜我往矣,杨柳依依”后,杨柳就和依依惜别结下不解之缘。因而康河的柳也镀上了金色,也就成了诗人心目中身姿婀娜的新娘,而她在波光里的倒影,更是明艳动人。这样,因了传统的中国文化,无情的柳变成了多情的女子;因了诗人的多情,诗人与康河的柳的分别演绎成了与新娘的惜别。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水底招摇的青荇再有魅力,也不至于使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来陪伴它吧?可是我们想一想“荇”在古诗中充当的角色就不难明白。《诗经》里写到“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使用:录音机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再别康桥》艺术赏析

《再别康桥》艺术赏析 《》是诗人徐志于1928年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旧地重游,康桥之景勾起作者再次回忆。但又离别在即,引起诗人错综复杂的思绪而写下的一篇美文。主要描写了康桥的自然美,表达出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及内心的惆怅。《再别康桥》是徐志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钱钟书先生说:“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可见意象在建构中地位的重要。徐志的《再别康桥》素以情思和意境之美为人称道,作为抒情言志和意境构筑的基本元素,诗中的意象多姿多彩,韵味无穷。笔者斗胆将八宝楼台拆成碎片,通过对诗中诸多意象分门别类的品味解读,力图“窥砖瓦成色而识楼宇之美”。 一、如锦似画的描写性意象 集中在诗的第二至四节。借鉴“西湖十景”命名的创意,不妨提炼为∶金柳艳影,柔波青,阴清泉。诗人或工笔细描,或染彩绘,一组组意象“列锦式”地迤逦而出,似一幅幅气韵生动的康桥小景的写生画,令人目不暇给,心驰神往。光色的调和,浓淡的搭配,线条的勾勒,都匠心独运又清爽自然.柳﹑﹑波﹑泉,柔婉缠绵,深情缱绻,酝酿着一种温静谧﹑田园牧歌的氛围。就品格而言,这组意象“富于感官表现力,精细而气韵饱满”,为“优美之象”,“精致意象”(威尔斯).。 二、逸兴飞扬的叙述性意象 体现在第五节:遐思寻梦。此节由上文静态写真地描画康桥风景转为动态虚拟地悬想人物活动。撑篙漫溯,星夜放歌,这情形诗人往昔或是有的,在当下却只是心血来潮﹑突发奇想式的遐思(“寻梦”二字后的问号已明白提示),是诗人潜意识里的尽兴尽致。此意象为全诗情感转换的枢纽,诗人寻访故地、怀旧追梦的情绪至此达到饱和状态。仿佛烟花绽放最绚丽的瞬间一闪而过后,黑暗和沉寂随之而至,下节由沸点陡降至冰点,形成巨大的情感落差。“但我不能放 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从梦幻回到现实,由“遥想当年的激动”转为“青春难再的惆怅”(韩石山《徐志传》。 就风格而言,此意象或可谓之“扩张意象”,即“着意于自我情感的外化,带有广阔的想象空间的意象,为飘逸神飞之象”(威尔斯),吟咏之间,有一种放飞情感﹑驰骋神思的蹈厉张扬之美。 三﹑形神兼美的比喻性意象 主要有︰“新娘”﹑“笙箫”﹑“彩虹似的梦” “新娘”是以人喻物。诗人把夕阳辉映下的河畔柳视作“新娘”,披金着翠,妩媚婀娜,轻舞飞扬,风情万种。人们往往醉心此喻之表象而忽略了它另一层面的情感指向︰多情的诗人不正以“新郎”的心态含情脉脉地凝望着他的“新

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赏析 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简单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情绪。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秀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之后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齐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到达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能够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赏析(四) 《再别康桥》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

浅析再别康桥的语言特色

浅析《再别康桥》的文本语言特色 摘要: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在其诗歌创作中遵循音乐美、建筑美、形象美的三美理论,《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三美理论成功体现的典型代表。本文从《再别康桥》的文本语言进行简要分析,从语音和语义两方面分析评论再别康桥的语言之美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再别康桥语言特色 《再别康桥》的语言分析 《再别康桥》作为徐志摩的代表作,典型的体现了徐志摩的为文风格,诗的语言清新华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随情而动。外在形式之美与内在感情之美和谐统一,让读者的心弦随之波动。诗歌语言从语音和语义两方面成功全面的体现了诗歌音乐美、建筑美、和形象美。 从语音方面看,《再别康桥》极具音乐之美。这首诗在长短、高低、轻重上都有规律的起伏,有节奏感。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各句长短不一,整散结合,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也体现出诗歌一种建筑的结构之美。全诗十分讲究押韵,且用韵细密精巧,产生了和谐回环之美。全诗的韵,是双线交织或勾连的。节内双行各自都押韵,基本上每节换一韵。如第一节两句”来”和“彩”押“ai”韵,第二节换韵,押”ang”韵。诗的单行比较灵活,有的只在节内押韵,而单行间不押韵,如第6节单行的“放歌”同“沉默”,与双行的“笙”同“康桥”交错编排;有的节与节之间前后勾连,如第1节的“招手”,与第2节的“金柳”,第2节的“艳影”与第3节的“青荇”。双行与单行之间有时也前后承接相联,如第4节末行的“梦”与第5节的开头的“寻梦”,第5节末行与第6节首行的“放歌”,第6节两个“沉默”的顶真,第1节与第7节首尾的反复和照应,都构成了音乐的美感。而叠字的反复运用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也使离别的愁绪愈浓。同时,文学作品的语音渗透着情感,传达着意义。在这首诗中,作者所奠定的语调基础是低沉的。从第1节便写出了作者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踮起脚尖无声无息的走出母校,夹杂着极深的不舍和悲凉作别“西天的云彩。”所传达的这难舍难分的离情,给诗定下悲沉的抒情基调。此篇目的朗诵作品常常用低沉的语调来传达诗人缠绵凄婉的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3、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解读: 对于现代诗歌,我们应加强诵读涵泳训练,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在诵读涵泳中通过想象,引导学生学会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恰当的赏析,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使学生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选自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大自然中的山水草木、虫鱼鸟兽总是拨弄着着文人或喜或悲的心弦。《再别康桥》就是一首景与情完美融合的绝唱。它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美好回忆,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学习这首诗歌,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赏析意象,丰富诗歌内涵,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陶冶性情,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诵读和鉴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现代诗歌接触甚少。读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准确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所以,我们上课的重点放在“诵读涵泳,读出美感”和“赏析意象,体会情感”上,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感受《再别康桥》的语言美、韵律美。通过赏析意象,体会由这些独特意象营造的美妙意境,理解作者哀而不伤的别情,感受《再别康桥》的意象美、情感美。 四、评价设计 1、品味语言美(教师评价) 2、赏析意象美(生生评价、教师评价)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情感教育目标: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发情感的恰当方式。 3、能力培养目标: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发挥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诗歌的意境;通过解读意象去把握诗歌的主旨;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基础知识目标: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情感教育目标: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发情感的恰当方式。 3、能力培养目标: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发挥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诗歌的意境;通过解读意象去把握诗歌的主旨;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就是离别。当然就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就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就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就是爱,一个就是自由,一个就是美。她的作品就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就是《再别康桥》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与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就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就是人,就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就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再别康桥徐志摩

《再别康桥》学案学习目标: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2、分析诗中的关键意象,把握意境,以体会诗人对康桥的再别之情。 、根据题意,正确填写拼音或字形。 河畔()d a ng y a ng( )( ) 青荇()榆阴() 浮藻()ch cn di c n( )( ) 长g a o( ) 满载() man s u ( )( ) b a n I a n( )( ) sh e ng xi a o( )( ) 衣xi u( ) 二、解释下列词语: 招摇:漫溯:笙箫: 三、文学常识填空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曾用笔名南湖、云中鹤等。他是(诗派) 主要成员之一。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 谐。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等,代表作《再别康桥》。 “新月派”提倡“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和 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 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 四、感受本诗中的“三美” (一) 建筑美一一讲求诗歌整体结构上的美感,如章节的对称、句式的匀称整齐) ①全诗一共一节,每节行,错落排列,字数相近,每节每句在字之间,有序 相对、回环呼应。 ②首节和尾节结构、内容几乎相同,起到结构作用,回环呼应,结构严谨,也给人 整体的美感。 (二) 音乐美一一诗歌读来富有节奏感、韵律感,有如一首美妙的曲子 ①第1节和第7节中分别连用三个“轻轻的”与“悄悄的”,这些的运用节奏

轻快,带着细微的弹跳感,反复运用,形成旋律。 ②《再别康桥》也讲求押韵,但是和《雨巷》的一韵到底不同,这首诗节节换韵,只有 尾节又回到首节的韵脚,使得整首诗读来富有韵律变化、在变化跳动之中又归于平静。试抓出每一节的韵脚。第2 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节: ____________ 第4节:____________ 第6 节:第1节和第7 节:,可见每小节在第句押韵。音节和谐、 回环复沓。 (三) 绘画美一一讲求辞藻的精心选用,其描写的意象、构成的意境具有独特画面美感。 1、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诗人为何不选取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常见物,而要选取这些特殊的意象? 2、重点品味诗歌中“金柳”“青荇”“清泉”三个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品读诗情 1第1节和第7节中的结构、句式基本相同,只是将“轻轻地”换成了“悄悄地”,有无必要?为什么? 、尾节有一句很妙的说法,离别时作者说“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可带走,此,云彩本不 处特别这么说,你读出什么意味? 六、知识迁移 (一)试补全下列与离别主题相关的诗句: ①,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