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技术与课例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技术与课例研究方法

狮子口小学常联军

有幸聆听了周教授的“课堂观察技术与课例研究方法”视频讲座。整场报告历时2个多小时,周卫研究员从为什么要进行课堂观察入手,对课堂观察的重要性、必要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周教授的报告理念先进、体系完整、可操作性强、案例丰富,使我们对于课堂教学评价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课堂教学观察技术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周教授从观点、理论和方法等角度进行全面分析、比较,辅以丰富的案例说明,信息量大,专业水平高,对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校本教研以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和启示作用,使老师们获益匪浅。

一、对照课例研究的方法,发现了过去教学研究存在的不足。

正如周老师讲的过去的听评课只是凭经验找出这节课的优点、缺点,不能做到用更科学的方法观察分析一节课,而且由于过去的评课活动面向全体教师,课非常多评完了就完了,很少能再进行一步地研究改进,因此使得这样的听评课活动起到的作用不大。而真正的一节课例研究是要经过反复实践,讨论,思考,反思,从中才能找到问题所在,并真正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对照具体案例的分析,学到许多相关的理论知识。

1、为什么做课例研究

周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解释:

似乎很熟悉,却也挺陌生。

我们有认识,但可能模糊。

很常见,偏偏视而见。

2、什么是课例

“课例”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即“讲述课堂教学背后进行研究的故事”。

“课例”要以学科教学内容为载体,还要具有一个明确的研究主题。

3、课例与教案、课堂实录、案例的区别

教案是教师上课前预设的文本计划,而课例是一个实际发生的教学实例,这是根本的不同。但课例在“讲述故事”时有可能运用教案来说明为何这样授课的思路和想法。

课堂实录是对实际发生的课堂进行逐字逐句地录制并记录为文本,从它当中我们不能直接看出为何这样教学的思路和想法,如果看出了也只是推测。

课例是教育案例的一种,而教育案例又是案例中的一类。对课例定义的窄化,有利于我们在研究中和教师一起聚焦于课堂教学研究,而非一般的教育问题(如班主任处理学生作弊).

4、课例有哪些要素

(1)、主题与背景

课例研究并不追求通过一节课试图解决很多个问题,而是追求通过一个课例认识一个小的研究问题——这就是研究的主题,“小”才有可能“深”。主题从哪里来、为何选择这个主题研究?这就需要交代该课例产生的背景。例如,背景中可以交代主题是来自教学中常见的困惑、来自教学中常见的困扰难点、来自课改中的核心理念的践行等。

(2)、情境与描述

课例的载体是学科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情境的描述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不等同于把大篇的课堂实录直接摆进课例报告里。其情节可以经适当的调整与改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紧紧环绕主题并凸现讨论的焦点问起。

(3)、问题与讨论

课例反映的是教学改进的过程,因此在课例描述中必然包含着提出的问题,以及由问题引发的后续讨论。让读者知道“好课”的过程是怎样的。对于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加以筛选和梳理,最好问题的线索能够环环相扣,这样对读者更具吸引力,而且可以引发深入思考和讨论。

(4)、诠释与研究

对课例本身加以解读,赋予它更高一层的普遍意义,就需要对课例作出诠释、增加一些研究的成分。对课例的诠释实际上就是交代对于课例研究中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和处理的、包括课堂教学为何如此改进等的原因,也就是要讲出课堂教学“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的理由,使读者明白这“背后的故事”。

5、如何开展课例研究

很多经验教师和优秀教师经历过不少“磨课”的过程,在头脑中有一些精彩的课堂教学实例。如果能够把它们进行理性梳理和加工,凝炼出一个焦点主题,并赋予一定的背景意义,很可能就形成了一个课例。如何把这样的教学经验转化为一个课例呢?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重点确认以什么主题开展研究?选择哪节课作为研究载体?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课堂观察,围绕主题收集数据

第三阶段:思路梳理通过对关键事情的发生前景进行描述或对关键事情发生之后系列决策和过程描述。

第四阶段:撰写提炼写好初稿后,首先可以用课例的几个要素来衡量,看看是否具备课例的基本条件,缺什么补什么,累赘的可以删去。

赋予意义考虑所写课例的类型,修改标题,突出课例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听周卫老师的报告,使我受益匪浅,他将引领我走上课例研究的科研道

课堂观察报告课堂观察报告2

课堂观察报告课堂观察报告2 姓名:xxx 课堂观察报告 一、观察背景 时间:xxx年xx月xx日上午第二节课地点:体育学院篮球馆学科:篮球 课题:双手胸前传球执教老师:xxx 观察者:xxx 二、课前准备 (一)了解授课内容 篮球运动双手胸前传接球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水平、以学生发展为本,重在提高学生体能素质和体育技能,力求在加强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强调向多样化简约化灵活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增加适应中职学生综合职业素

质的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已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让学生对一至二项运动技术从知识、技能、技巧到理论进行专门和深入的学习。 2.熟练掌握一至二项运动的技术,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 1.篮球运动是由跑、跳、投等动作组成,是在快速、激烈、对抗的情况下通过传递、抛接、运拍,最终把球送入篮筐 2.通过篮球运动,可以发展学生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提高灵敏、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和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增加内脏器官的功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等优良品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堂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队协作、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观察方法与内容 (一)课前准备笔1支、观察表1份、 (二)观察位置的选择 xx级社体xx班共有xx名同学,上课地点在宽敞的篮球馆,所以我坐在篮球场边上休息区位置进行观察。主要观察教师使用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的思路和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参与实践情况等等。 (三)观察过程及教学内容 上课前:观察者和老师于上课前到达篮球馆。预备铃响后,体委整队好老师 开始上课讲解本节课的上课内容,然后体委带队做准备活动。 ?教学内容: 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

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

浅谈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一种较为基本和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其他一些研究方法,或者是从观察法发展来(如实验法),或者要建立在观察法所提供事实的基础上(如经验总结法),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观察是一切研究方法的“细胞”,在教育研究方法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面主要介绍观察法在课堂教学研究中的运用。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方法是指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二、课堂观察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课堂观察可划分不同的类别。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和利用课堂观察。以下是比较常见的对课堂观察的一些分类。 1、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从是否借助仪器分: (1)直接观察——凭借观察者自身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外界事物的方法。 优点:直接观察法实施比较简单;能得到具体、生动的印象,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缺点:人的感官接受和保存信息的能力有限,难以形成对被观察现象完整、精确认识。 (2)间接观察——观察者借助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进行观察活动的方法。 优点:间接观察突破了直接观察中观察者的感官限制,可供日后重复观测和反复分析。现行的观察常需要以间接观察作为辅助手段,现代化的仪器设备会使观察更精确、更全面。 局限:要求有较高的摄录技术。 2、参与型观察和非参与型观察 从是否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分: (1)参与型观察——研究者要参加到被研究对象所在的群体中去进行观察,并参与他所观察的活动。参与的方式有两种:①观察者隐蔽或改变自己的真实身份,与观察对象生活在一起,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被当作自己人,在不影响对方行为和思想的情况下对他们进行深入的观察,这是完全参与的观察。②观察者不改变身份进入观察群体,参与活动,但可能被观察对象看作“客人”。是不完全观察。 在课堂观察中,教师主要运用的是不完全参与观察。 优点:消除心理距离,了解较真实情况。 缺点:容易相互影响,带有主观色彩。 (2)非参与型观察——研究者不介入被观察者的活动,而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置身于他所研究的课堂情境之外所进行的观察。 优点:不受被观察者影响,比较客观公正。

课堂观察报告Word 文档

初中英语有效课堂阅读教学研讨活动之课堂观察报告 在今天的阅读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承担了对张老师的课堂观察,分别从学生活动、教师行为、师生互动、教师的提问及解决方式、学生的错误和教师的处理这五个维度进行相应的观察记录,并对其中的教师行为做了详细的关注。下面,我将结合张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将这个观察记录向老师们做个汇报。 第一,在教师行为这一维度的观察中,张老师成功地扮演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首先,有效地调控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在warming up环节中,张老师“turn off the lights”的举动营造了轻松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自然地导入新课,呈现了electricity等新单词,并渗透了本课的重点句型We use electricity to do/for…,让学生以brainstorm的角度对电的用途有了预先的感知,然后顺理成章的引出electrical appliances,然后随后设置了Group A ,GroupB的PK 活动,再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用原先的知识储备去感悟老师提出的“Different electrical appliances can produce different energy”。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新单词的教学还是句型的感知,张老师都没有将它们从文章中剥离开来单独教学,而是通过具体的图片、情境呈现,使学生展开联想,形象地去记忆。其实在正式阅读文章之前,学生已对本课的重点句型做到了心中有数。进入while-reading后,通过新词汇的处理、skiming,scanning活动设计,层层递进,内容由易到难,时间的分配也较合理,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知识,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值得一提的是,张老师非常注重阅读策略的教学,在skiming and try to find each place electricity travels这个任务之后,再让学生对the journey of electricity的地点和图片做出配对,然后由易到难,让学生对电的流程进行排序训练,并朗读。在此基础上,再作了一个简单的summary,给学生提供关键句子和图片的帮助,让学生复述电的流,这是本堂课的输出部分,张老师在课文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两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指导学生操作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在复述过程中灵活运用英语。Post-reading环节,让学生发表对电的见解,useful but dangerous, why?让学生discussion,讨论得出结论,学生的合作意识得以加强。更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是,张老师的情感目标就这样鲜活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让学生印象深刻。 其次,课堂教学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呈现合理,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张老师始终保持着热情、自然的教态,课堂用语浅显易懂,能够清晰地表达教学指令,展示的课件和板书也从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帮助。比如,在复述电的流程环节中,老师给出了model,便于学生模仿和操练;另外也利用简单的一般疑问句抛出问题,如“Does electricity come from a bulb?Is a power station connected to a street?”等。 第二,从教室的提问及解决方式维度看,张老师做到了问题设计层次化,解决方式多样化,理答方式科学化。 在导入环节中,张老师多数运用简单的一般疑问句来提问,学生能从yes\no的回答中理解这个问题背后的意义,了解本课的内容。此时的问题多为判断、理解性质,学生的回答多为集体作答,而教师的理答方式多为表示认可。在阅读环节中,问题的性质升级为理解并运用,需要通过阅读文章,把信息经过加工来解决一些问题,如回答WH questions,T/F判断,此时学生的回答为个体居多,而教师则出现了追问,重复问题等对应方式,不管如何,值得肯定的是,张老师对学生回答以鼓励为主,能用“good,well done,you are so clever”等评价语进行称赞、表扬。

课堂观察活动案例

课堂观察活动案例 ——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背景 任教教师:贾振礼(官渡镇惠庄小学数学高级级老师,教龄37年,教学效果良好.) 内容主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新教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内容) 观察者:(数学教研组:张春山、汤立全、张相云、吴春旺、刘正虎) 二、课前会议:2015年4月10日 (一)贾振礼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下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习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

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2)会读写乘法算式。(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一、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二、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

第一次课例研究课堂观察与诊断报告定稿

以“引导自学”型课堂培养学生学习担当能力的研究——六年级数学《分数与整数相乘》第一轮课堂观察与诊断报告 合肥屯溪路小学胡燕敏 2012年10月18日 2012年3月28日,北师大项目组的张东娇教授、马健生教授、高益民博士、余清臣博士、徐志勇博士与研究助手,以及包河区教育体育局、兄弟学校的领导来到合肥市屯溪路小学,开展学校文化创建的专家工作日活动。在众位专家与教育局领导的建议下,在征求学校教师意见的基础上,选择“博雅教育”概括学校的文化特征及其实践。落实与实现“博雅精神,儿童世界”这一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就就是课堂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求实、平等、担当的品质就是我们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校一开始选定的主题为“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经过第一轮课例研究研讨活动,将主题进一步确定为“以引导自学型课堂培养学生学习担当能力的研究”。 课例研究成员 我校接到包河区教育体育局的关于“课例研究”活动的通知后,校长与教导处主任积极讨论、制定课例研究活动计划,挑选授课老师、参加此次课例研究的数学课题组骨干老师14人以及语、音、体、美、课题组组长12人,同时聘请了包河区数学教研员隗智林老师,期望此次活动不但能帮助教师专业成长、更有助于校内教研文化形成。 做课教师情况: 课程内容介绍: 教学内容就是:苏教版六年级第三单元《分数与整数相乘》 教学重难点: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 前后知识点链接等: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教学分数除法打下基础。

2012年10月11日下午2点-5点进行了第一次课例研究活动,唐胜兰老师上课,课后每位老师依次汇报观察结果、隗智林老师、张东娇教授与陈罡校长点评。 现将第一轮课堂观察与诊断汇报如下: 一、分项诊断报告 (一)教师教学行为 1、课堂教学程序表

信息技术课听课记录表表

信息技术课听课记录表 听课时间听课教师年级三年级 听课地点微机室任课教师科目信息技术 研究主题《整理我的资料夹》教学内容《整理我的资料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游戏让学生找物品在杂乱的物品中找不起眼的物品 2、揭题整理我的资料夹。 二、新授 1、学会分类文件 查看”方式的讲解。 学生操作并谈谈自己喜欢哪种为什么 排列”方式的讲解。 学生操作。 2、学生整理文件夹 师分类查看和排列是进行文件整理的前提。 整理步骤要处理的文件——选中——剪切——打开要移动到的文件夹——粘贴学生操作师巡视。 三、练习巩固 1强调思考的问题 换成区别 整理和分类中有什么好的方法与技巧

3、学生带着问题练习。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点评 五、小结 听课反思 本节课吴老师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对文件进行分类整理的原则及方法从学生反馈情况来看整体教学效果良好移动文件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经常把移动文件当成操作文件主要原因是这两种方式区别较小过程比较相似 为了说清楚移动文件的步骤吴老师采用了生活中的类比的方法既形象又生动 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此方法值得借鉴

信息技术课听课记录表 听课时间听课教师年级五年级 听课地点微机室任课教师科目信息技术 研究主题《整理我的资料夹》教学内容《整理我的资料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游戏让学生找物品在杂乱的物品中找不起眼的物品 2、师如果将这些物品分类寻找起来就更方便 3、揭题整理我的资料夹。 二、新授 1、学会分类文件 查看”方式的讲解。 学生操作并谈谈自己喜欢哪种 排列”方式的讲解。 学生操作。 2、学生整理文件夹 师分类查看和排列是进行文件整理的前提。 整理步骤要处理的文件——选中——剪切——打开要移动到的文件夹——粘贴 学生操作师巡视。 三、练习巩固

如何进行课堂观察

如何进行课堂观察 上传: 连文亮更新时间:2012-12-27 22:41:25 如何进行课堂观察 1.课堂决定教学质量 一个学生受完普通教育要上完一万节课,一名中学生在校有80%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可见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内容。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每一节课,向40分钟要质量。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是由课堂教学质量来决定的。 2.为什么要强调课堂观察?(过去更多的是说听课评课) 课堂观察,是教师的一个基本素质,是教师反思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行动研究的基本方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3.你所理解的课堂观察是怎样的?与传统的听课、评课相比有什么不同?(请老师们思考后再回答)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1、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观察,即日常的观察(有意无意)。课堂观察是在一般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技术,它有明确的观察目的,除了运用个体的眼睛、心智之外,往往还要借助一些特制的观察工具。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教师进行日常行动研究的主要方式。 2、课堂观察的基本特点: (1)目的性 指向一定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无论是观察对象(听哪个教师的课)和场所的选择(到哪个班听课)、观察内容的设定(听什么内容)、观察方法的设计(以定量为主还是以定性为主)等都要围绕着研究的目的。 (2)系统性 日常的不自觉的日常的细致的细致而系统的 低层次高层次 观察具体情况的观察具体问题的观察 (3)理论性 教育理论指导我们正确解释教育的现象和问题,并引导教育现象或问题发展的正确走向。因此,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以及观察结果的解释中,教育理论的指导不可或缺。也就是说课堂观察必须有教育理论的支撑。

“课堂观察”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式(讲座稿)

“课堂观察”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式 2013/10/22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自从有了课堂教学以来,观察课堂的行为就一直存在,但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课堂观察,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发展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国,兴起于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校本教研热潮中。对传统的听评课进行专业化改造的研究与实践,使得课堂观察与评价走进学校的日常教学、教师的专业学习和团队的合作研究。 1、定义: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2、特征:课堂观察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是一种行为系统。 课堂观察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信息,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是一种课堂评价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是一种工作流程。 课堂观察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是一种团队合作。 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堂观察的框架设计 (一)课堂观察的框架及设计依据 要观察课堂,首先必须解构课堂。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需要有一个简明、科学的观察框架作为具体观察的“抓手”或“支架”, 研究者尝试从四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构建这样一个课堂观察框架,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依据。 理论依据主要是对课堂构成要素的认识,即课堂主要由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构成。四者既各有所指,又相互关联。 学生学习维度主要关注怎么学或学得怎样的问题,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是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者、主动建构者,学生的有效学习是课堂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教学维度主要关注怎么教的问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程性质维度主要指的是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客体。三者之间,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通过课程发生联系。 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因此,课堂文化具有整体性,关注的是整个课堂怎么样的问题,是课堂中各要素多重对话、互相交织、彼此渗透形成的一个场域。

课堂观察技术

课堂观察方法 观察是一切科学研究方法的细胞。课堂观察属于科学观察,与一般观察的最大区别在于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并且经过精心的组织和设计。 一、课堂观察的类别 (一)依据观察是否借助观察仪器,可以分为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二)依据对观察对象活动的参与程度,可以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参与方式有两种:一是改变身份、完全融入其中(完全参与观察),二是不改变身份、部分参与其中(不完全参与观察——课堂观察的主要形式)。 (三)按照观察者关注的情境或内容范围,可以分为开放式观察和聚焦式观察。平时进行的课堂实录式的观察属于开放式观察。聚焦式观察则需要事先选定观察焦点或一个具体的观察内容。 (四)依据观察活动的结构化程度——观察程序的标准化程度、观察内容的结构化程度、观察资料收集记录方式与观察结果呈现方式的量化程度,可以分为结构观察、准结构观察和非结构观察。 结构观察的最大特点是:标准化的观察程序、结构化的观察内容、量化的观察记录与结果呈现方式; 非结构观察的最大特点是:观察程序、内容灵活机动,以文字或工艺学方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 准结构观察的最大特点是:观察程序或内容虽有一定的结构,但是往往以文字形式记录描述观察结果。 (五)按照观察资料收集(记录)与观察结果呈现方式的量化程度,可以分为定量观察与定性观察。 收集(记录)与呈现观察资料是观察研究的核心。 定量观察——采取结构化的方式收集记录观察资料,并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观察结果; 定性观察——采取非结构化的方式收集记录观察资料,并以文字化的方式呈现观察结果。 定性与定量观察的最大区别主要体现在观察资料收集记录方式上。

二、定量观察 定量观察方式最大特点:有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因而西方多称为“结构观察”或“系统观察”。 定量观察记录方式的突出特点: ●通过时间抽样和行为事件抽样分别对课堂进程与教学活动进行分解; ●在此基础上预先设置一套观察行为类目,并设计观察记录工具(方式); ●然后通过一定方式对特定时间段内出现的行为类目做记录,从而收集到大量事实性(低推论性)的量化资料; ●对量化的行为事实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以期得出关于课堂教学行为的客观结论,特别是课堂各种因素间相关关系的结论,由此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善提出决策建议。 定量观察记录方式有三种主要类型:编码体系、记号体系(核查清单)、等级量表。 (一)定量观察记录方式1——编码体系(coding system)(即对观察内容进行分类和量化编码的观察记录体系) 国外产生较早、应用广泛且影响较大的对观察行为进行分类编码的体系是:弗兰德斯(N. A. Flanders)互动分析分类体系(FIAC)。 FIAC体系的内容: 行为类目:师生课堂言语互动行为;时间单元:3秒钟 1、FIAC体系师生课堂言语互动行为分类与量化编码体系

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究

《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究》 ---一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 一、问题的提出 通常情况下,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听评课一般有两种方式;方式一:某教师上完课后,由提前约定的专家点评,方式一试图让专家起到引领和导向作用。方式二: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方式二试图让教师群体参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有没有更有效的研究课堂教学教研方式呢? 二、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建构教师学习共同体 区域共同体文化,教师注重合作的同侪关系,将同伴互导视为协同发展的专业路径,更愿意进行公开的教学、科研及日常生活上的合作和交流。对于教学、科研上的挫折或失败,不是采取逃避或防卫的态度,而是在相互帮助中,共同去面对问题,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成员之间在教育价值观、思想认识上追求广泛的一致性,对于细微的不一致则采取宽容的态度。教师间能耐心倾听他人的声音,进行合理分工,充分利用彼此的资源,达到共赢。 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 一个人能够对某个问题有所知的唯一办法是听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意见,了解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的。所有有智慧的人都是通过这种途径获得其智慧的。人的智力的本质决定了只有这种方法才能使人变得聪明起来。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自由论》 1.什么是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 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它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基于课堂观察、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发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 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它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项互动的过程。教师借助课堂观察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点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进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课堂观察的意义 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⑴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

课堂观察与分析方法

用技术支持深入反思—— 用技术支持深入反思——
What 什么是课堂观察 Why 为什么要进行课堂观察 How 怎样进行课堂观察
——定量和定性课堂观察的部分方法
课堂观察与分析方法
提 纲
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系 王陆 wlcnu@https://www.360docs.net/doc/5418749907.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8749907.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8749907.html,
1 (010)68907794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8749907.html, wlcnu@https://www.360docs.net/doc/5418749907.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8749907.html,
2
一 、 什 么 是 课 堂 观 察
课堂观察的定义
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 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 录音、录像等设备),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 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的一种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 、 什 么 是 课 堂 观 察
课堂观察的分类:
实验观察与自然观察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结构观察、准结构观察和非结构观察 开放式观察、聚焦式观察、结构观察和系统观察 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
课堂观察的特点
目的性、系统性、理论性、选择性、情境性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8749907.html, wlcnu@https://www.360docs.net/doc/5418749907.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8749907.html,
3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8749907.html, wlcnu@https://www.360docs.net/doc/5418749907.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8749907.html,
4
二 、 为 什 么 要 进 行 课 堂 观 察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8749907.html, wlcnu@https://www.360docs.net/doc/5418749907.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8749907.html,
5

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最经常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课堂观察是适合于课堂情境的重要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法展的重要途径; 课堂观察能为教育决策与教育评价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 课堂观察及分析能够促进教师的深入反思。
、 怎 样 进 行 课 堂 观 察
一般教育研究方法 1.研究课题的选择 需要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2.制定课题的研究 方案
课堂观察法 1. 课堂观察前准备 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 划
信息化教育的课堂 观察法 1.课堂观察前准备 确定观察的目的和 规划 特别是拍摄机位和 录音设备的安置位置 2. 实施课堂观察 拍摄+录音+现场观察 3. 信息处理与信息分 析 将质性信息 量化 信息 多种信息的融合 4. 撰写研究报告
2. 实施课堂观察 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3. 课堂观察后的工作 资料的分析与结果的 呈现、深入反思
?!
?!
3.资料的收集、校 订与处理
4.研究报告和论文 的撰写
4. 撰写研究报告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8749907.html, wlcnu@https://www.360docs.net/doc/5418749907.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8749907.html,
6

课堂观察的技术与方法概述

课堂观察的技术与方法概述 一、课堂观察的概念 课堂观察,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及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对应的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这是当前比较公认的对课堂观察的定义。 当然,也有学者说得更具有操作性——课堂观察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它将课堂中的问题具体化为序列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彼此联系的空间单元,并透过对序列观察点的时间与空间单元的定格、扫描、统计、描述和记录等操作,得出观察结果。这些结果能够促动教师实行反思、分析、推论,并由此促使教师教学实践行为的改进,最终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我们看到,课堂观察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是一种比较公认的看法。所以,课堂观察表现出科学研究方法的共性: 目的性:为教师的反思提供资料和数据,以达到改进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效率,在更有效地协助学生成长的同时促动教师成长的目的。 系统性:它是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方法、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表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的行为系统。 理论性:它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的一种专业行为。比如,量化分析必然用到统计学。又比如“人种志”研究方法的引入等等。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观察结果的客观性和数据的真实性。 实践性:不但它的观察对象是课堂教学实践,他本身也是一种操作性极强的实践活动。 事实上,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观察,教育科学研究尤其如此。 二、课堂观察的分类 不同的分类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这样才能够使我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理解课堂观察。以下列举常见的几种分类: 1、按对观察对象和情景是否严格控制分类: (1)自然观察:不对课堂施加控制而实行的观察。

初中历史课堂观察报告

打造趣味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 毛鹏飞《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之课堂观察报告 陈蓓(坪山实验学校初一英语组) 一、背景描述 在对毛鹏飞老师已有课堂的观察基础上,学校于2013年组织了我校老师观摩了毛鹏飞的一堂新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基于之前对毛老师的上课风格了解和对有关教学环节的观察思考,借这堂课再一次调整观察方法与过程并作细致分析,跟进对教学环节的有效性的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最基本、也较为微观的科学方法,对改善教学研究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有着很大的帮助。其最终目标是引领教师能自觉运用课堂观察的技术方法,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出发,对自己感兴趣的课堂教学的某个维度等进行较为深入地关注并加以研究,以深化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在比较中分析、在分析中反思,在反思中完善、改进自身的课堂,并为他人课堂的完善、改进提供强有力地支撑。 二、本课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再来看《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目标实施条件:既然要求学生能够把握中外历史交往与冲突,那么必然要在课堂上先丰富学生对中外交流的认知,这种认知包括三方面: (1)对中外交流的整体性把握。交流不仅有好的,还有坏的,不仅有和平的交往,还有文明的冲突,这也是一种交流和沟通。

课堂观察的方法与技术

课堂观察的技术与方法概述 成都华西中学牟林 [摘要] 成都市信息技术条件下基于课堂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首要的一步是掌握课堂观察的技术与方法。本文对时下流行的一些课堂观察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一个概略的梳理并表达了笔者的一些观点,或许对课题研究有些帮助。 [关键词] 课堂观察 序 一个人能够对某个问题有所知的唯一办法是听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意见,了解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的。所有有智慧的人都是通过这种途径获得其智慧的,人的智力的本质决定了只有这种方法才能使人变得聪明起来。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自由论》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然而,有效地反思必然基于有效的课堂观察。可以这样说,没有课堂观察就没有教学反思。 课堂观察,萌芽于上世纪20年代,50年代贝尔斯的互动分析技术拉开了课堂量化研究的序幕,60年代弗兰德斯的师生语言互动分析系统FIAC开始了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70年代“课堂人种志”方法引入课堂观察,90年代霍普金斯的《教师课堂研究指南》系统地论述了课堂观察……课堂观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日趋成熟。有资料显示,上世纪末我国才开始关注这一概念和与之相关的话题。 一、课堂观察的概念 课堂观察,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及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这是目前比较公认的对课堂观察的定义。 当然,也有学者说得更具有操作性——课堂观察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它将课堂中的问题具体化为序列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彼此联系的空间单元,并透过对序列观察点的时间与空间单元的定格、扫描、统计、描述和记录等操作,得出观察结果。这些结果能够促进教师进行反思、分析、推论,并由此促使教师教学实践行为的改进,最终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我们看到,课堂观察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是一种比较公认的看法。所以,课堂观察表现出科学研究方法的共性: 目的性:为教师的反思提供资料和数据,以达到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在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促进教师成长的目的。 系统性:它是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方法、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的行为系统。 理论性:它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的一种专业行为。比如,量化分析必然用到统计学。又比如“人种志”研究方法的引入等等。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观察结果的客观性和数据的真实性。

课堂观察报告

教育实习专刊课堂观察报告 20 年XX学校实习队组编

课堂观察报告 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金玮豪 一、【背景】 (一)任课教师:王秋萍 (二)教学内容:机械工业出版的《汽车概论》一书中项目二任务一“汽车的标志”第一课时。 (三)观察维度:教师提问有效性、课堂文化、教学行为时间分配。 二、【前期准备】 (一)理论知识的学习 正式课堂观察之前,我对课堂观察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学习,对究竟什么是课堂观察,课堂观察的意义是什么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日常观察。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首先,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研究的本质在于追求更合理的教学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对某一教学现象,如: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努力追求其合理性,并实施在自己教学活动中,得以验证,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鉴赏。这不仅有助于改善教学实践上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教师间教学研究氛围的形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二)课时、课型的选择 按照正常的课程进度,我选择了汽车概论项目二任务一汽车的标志的认识这节课。 (三)研讨教材 本课时是“汽车标志”的第1课时,该课程是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而了解汽车标志的认识也是学对汽车的品牌的认识,对汽车的兴趣和认知有了充分的体现。因此,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生必须予以重视。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教师讲授时应将汽车的代

观课报告范文三篇

观课报告范文 范文一: 在这次观看教学视频的过程中看得了许多优秀教师精彩的授课,学习到了不少新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受益匪浅。正是由于意识到这一点,我才知道这次机会是多么地珍贵。以前在学校听其他老师的课和外出学习听课,只是盲目的看看教师教学过程中出彩点,当时感到很有收获过后就没有了记忆。现在想来是因为没有深入的根据维度进行系统的分析加以记忆。这次培训平台给出了详细的分析维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技术规范、总体评价。可以一一对照加以分析思考,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改进。下面有三点就观课中的思考和大家分享。 一、怀着学习的态度认真观摩六节课。 每年都要参加暑期网络培训,每年也都有部分老师怀着应付的心理参加完这项任务。好在今年平台改变了以往模式,能给大家充足的时间来学习观摩六位老师的课,并且配以相关的评价列表让大家针对性的思考,可以说是一次难得的静心学习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学习优秀教师经 验的宝贵机会。观课评价设置了保存模式也是为了让我们更加细致耐心的观评每一节课,可以多看几遍,多思考学习其中的精华。所以,我们要怀着一颗学习心来对待,切不可浮躁应付,浪费了这次宝贵的与多位 名师思想交流学习的机会。

二、客观评价,反映的是每一位观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观课后的点评打分环节,多是对各项描述减分理由,这在一定程 度上误导部分老师为视频课老师挑毛病,找问题,甚至在提交的报告上 大篇幅的批评授课教师存在的问题。这也不免忽视了问题盲点下各项优点的冷静分析与学习。这要求我们一定要结合课堂实际,客观分析问题的存在原因,以学习心态虚心研究,如果是我们自己上课又将如何改进,你又有哪些给更好的措施完善提高。组内每位学员观评的课各不相同,完全开放性的课例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和机会,独立思考,没有协商交流意见的可能。而在观评到后几堂课的时候,自己往往找不出扣分原因,或者潦草应付,或者套话连篇,这也使得自己不得不多观看了几遍,因为这反映了一个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必须对他人的作品认 真对待,客观、公平、公正的打分。而扣分的原因阐述反映出你专业的素养,对本堂课研究的深浅,对他人学习的态度。 三、新旧课堂教学模式中教”与学”的矛盾 在几位老师的课上,我有意观察了一下老师的讲解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参与练习的时间,教师的讲”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这对于以学生实践练习为主的体育课堂来说无疑是不科学的。学习最终是学生内 心吸收的过程结果,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把握体育锻炼的亲历实践性,把课堂的教学的最终目的回归到教学目标上来,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让学生 实践理论,练习探究,这样的教学课堂才是本真的,科学的。

课堂观察三步骤

课堂观察三步骤 (一)课前会议: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被观察者说课: 授课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分析、本课的教学设计的大致结构分析、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分析。 2.观察者提问与被观察者的进一步阐述。目的是让授课教师对本节课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使授课内容、过程更加完善。 3.确定观察者的观察点。 (二)课中观察:一是关注学生发展;二是关注知识传授。 1、学生的学: 学生学习维度主要关注怎么学或学得怎样的问题。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学生的认知表现,学生真实地思维表现,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与非学习行为,情绪表现和人际交往,课堂的气氛等。可以通过以下五种学生的学习状态反映出来: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和生成状态。 2、教师的教: 教师的教学取向,教学方式,教学环节,教材运用和挖掘程度,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的导引、提问技巧,教师的反馈方法和效果,教师的观察力,调控能力。教师教学维度主要关注怎么教的问题。 (三)课后会议: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 1.被观察者的课后反思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目标达成情况,(2)各种教学行为的有效性,(3)预设与生成。 2. 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要简明,有证据,有回应,避免重复。 3. 结论和行为改进的具体建议 (1)成功之处;(2)个人特色;(3)存在问题。基于被观察者的特征和现有教学资源,提出明确的改进建议。 学科知识网络建构活动 以学科知识树构建与使用为抓手,强化教学研究,取得明显效果。 1.制度保障。 学校制定并落实《关于加强学校知识树建设的意见》等,将教

课堂观察报告(附课堂实录)

课堂观察报告 ( 2013届 ) 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 学号:09190113 实习生:阮美霞 实习学校:金华汤溪高级中学 指导教师:唐恒钧麻艳芳 完成时间:2012 年 10 月 18 日 浙江师范大学制 课堂观察报告

生物科学阮美霞1 授课课题:细胞膜和细胞壁 授课科目:生物 授课教师:麻艳芳 授课时间:2012年10月18日 授课班级:高二(2)班 一、教学环节、知识结构与教学顺序 (一)、课堂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 麻老师在教学“细胞膜和细胞壁”这一课时,基本忠实于教材的安排,即先讲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后讲细胞膜的结构组成和各部分成分的功能,再然后讲解生活中实例。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在做几道练习。最后讲解不同生物体细胞壁的成分和功能。 表1 《细胞膜和细胞壁》的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 教学环节具体内容时间(秒) 时间% 导入实验:伊红染液注入变形虫体内 伊红染液不会溢出细胞,说明有细胞膜。 56 2.6% 细胞膜实验:玉米胚染色实验。 说明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性。 304 14.2% 细胞膜的第一种成分:脂质。 0磷脂的结构、排布和功能。 ②胆固醇的分布和功能。 451 21% 细胞膜的第二种成分:蛋白质。 ①蛋白质的分布和功能。 223 10.4% 细胞膜的第三种成分:糖类。 ①糖类的分布和功能。 164 7.6% 小结:细胞膜的成分。87 4.1% 0实验:人和鼠细胞融合实验。 说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 ②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实例。 337 15.7% 细胞壁0植物、真菌、细菌细胞壁的成分。 ②细胞壁的功能和特点。 163 7.6% 1本课堂观察报告由赵敬言,阮美霞共同完成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观察记录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观察记录 今年4月份,我校小学信息技术以小学三年级“复制与粘贴”为载体,采取课堂观察的方式.开展了“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的专题研究活动。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课堂观察主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帮助汲取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实,学生是最活跃、最有可能给教师提供一面反照自己的“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教师可以充分认识自己的成功和不足,并由此获得成长的动力和机会。所以,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行为。 一、课前会议中,也就是课堂观察的准备阶段,我们首先制定了观察方案,做到五个确定,即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工具、确定观察方法、确定成员分工。我们对观察主题进行了细化的理解,认为“提问的有效性”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有效的,包括铺垫型、思考型、提醒型他;二是低效的,包括过易或过难的、无意义重复的、表述含糊的;三是无效的,即没有必要的那些提问。另外,在听讲并交流评价过三年级信息老师说课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人手一份课堂教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我们的主题。 二、课中观察即现场阶段。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本次观察研究中,我们采集了整节课上教师的几乎所有提问及学生的回答、教师的理答情况,以备课后作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 三、课后会议,即观察之后的反思与分析。我们对所有问题进行了逐一的分析与归类,选择了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并进行相应的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