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F与不同扇区重建对改善冠脉图像质量效果的对比研究

[汇集]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记录

[汇集]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记录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结果汇总 汇总季度:2011年第四季度 汇总时间:2011年1月2日 汇总人员:孙万龙 汇总结果; 本季度共抽查CR照片45张,CT照片15张。 抽查结果: 1.其中1份CR照片有异物(纽扣),1份CR照片有遮线器边影,1份CR片颗粒粗糙。 2.1份CR照片忘记填写患者的年龄。 3.1份CT片图像良好,但照片呈线状伪影,系激光打印机激光头粘附灰尘。 4.本次抽查结果为甲级片率为91%,无废片。 整改措施: 1.所有影像科技师应该树立高度责任心和职业感,在检查前详细地核查病人的资料,务必将这些资料填写完整、准确无误。 2.影像技师要加强业务学习,严格掌握技术操作规范,掌握机器的投照条件。 3.激光打印机、阅读器应有专人定期清洁维护,保持打印机和阅读器所在房间清洁,无关人员禁止入内,减少灰尘带入。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结果汇总汇总季度:2012年第一季度 汇总时间:2012年4月4日 汇总人员:于清山 汇总结果;

本季度共抽查CR照片45张,CT照片15张。 抽查结果: 1.其中2份CR照片有异物(分别为拉链和内衣上的胶字)。 2.1份CR照片灰雾度过大,曝光过度. 3.1份CR片有伪影,系IP板污染。 4.CT片未查出问题,本次抽查结果为甲级片率为93%,无废片。整改措施: 1.所有影像科技师应该树立高度责任心和职业感,在检查前详细地核查病人身上有无异物,并耐心地说服病人摘除异物,取得病人的配合。 2.影像技师要加强业务学习,严格掌握技术操作规范,掌握机器的投照条件。 3.IP板暗盒影轻取轻放,竖立直放,避免碰撞、震动、跌落,远离放射源,避免强光照射,IP板应定期用脱脂棉及无水乙醇清洁。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结果汇总汇总季度:2012年第二季度 汇总时间:2012年7月3日 汇总人员:郑和永 汇总结果; 本季度共抽查CR照片45张,CT照片15张。 抽查结果: 1.其中4份CR照片有异物(分别为文胸上的金属、拉链、内衣上的胶字和身上贴的膏药)。 2.1份CR照片灰雾度过大,曝光过度. 3.1份CT片图像良好,但照片呈线状伪影,系激光打印机激光头粘附灰尘。 4.本次抽查结果为甲级片率为90%,无废片。 整改措施:

运动模糊图像的质量分析与评价

运动模糊图像的质量分析与评价 摘要:提出了一种新的图像质量评价标准,通过图像的运动模糊参数来估计出图像由于运动而造成的信息损失量,并通过信息损失的多少来评价图像的质量。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客观地体现出运动模糊图像的质量与运动模糊参数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对于图像的质量评价特别是有参考条件下的图像质量评价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还根据活动度和图像灰度梯度能客观地表示图像细节部分的特性。将图像分块,并从8个方向对图像进行分析,客观地评价出无参考条件下直线运动模糊图像的质量。关键词:质量评价;运动模糊参数;信息损失;直线运动模糊;活动度 图像的去模糊是图像处理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获取图像过程中,由于物体与相机之间的相对运动会造成得到的图像总会有一定程度的模糊。在现实生活中,运动模糊图像广泛存在,图像会因为摄像者与对象之间的角度和物体与相机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等的差异而导致所得到的运动模糊图像有着不同的质量,这种差异即为图像的运动模糊参数的差异。找出图像的质量与其运动模糊参数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在去除这些模糊之前往往要通过一定的评价来估计出图像的质量,能否准确地估计出图像质量对图像后期的去模糊处理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大多数情况下,对模糊图像的质量评价一般采用主观的评价方法,但是主观评价不能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而且由于主观差异的存在,不同人的知识背景和主观目的、兴趣等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不能适用于很多场合。而客观质量的评价方法大致可以分为无参考图像的质量评价和有参考图像的质量评价。1 传统的图像质量分析算法图像的质量分析一般为有参考条件下的质量分析和无参考条件下的质量分析两种[1-4]。无参考判断图像的质量评价是指在不借助任何参考图像的前提下,对模糊图像的质量进行评价。而有参考图像的质量评价是指将模糊的图像与参考图像(即原图像)进行对比,得出图像的质量。传统的图像质量分析算法:(1)梯度函数。在数字图像中,图像的梯度函数可以用来对图像进行图像的边缘提取及其图像的二值化,一般来说,可以认为图像越是清晰,其图像的灰度就会变化越剧烈,就应该具有相对比较大的图像梯度值。利用梯度函数估计图像的质量一般有灰度梯度能量函数、Robert梯度和拉普拉斯(Laplacian)算子。下面以Laplacian(四邻域微分)算子和梯度幅值介绍图像的梯度函数的评价方法。对于一幅图像,对图像中的每一个像素在2×2的领域内采用Laplacian算子,得到四邻域微分值,然后再将得到的每一个微分值求和。Laplacian算子(四邻域微分)的方法如下:利用相邻像素之间的方差[6]对图像的质量进行分析,图像质量越好,相邻像素点间的灰度差值就越大,从而S值也就越大。(3)基于图像相似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在有参考图像条件下的图像质量评价,图像的相似度[7]主要利用均方差误差、平均绝对值误差、修正最大范数、多分辨率误差、均方信噪比及峰值信噪比等对图像的质量进行判断。此方法主要是将模糊图像与参考图像的各种特征进行比较,二者误差越小,它们的相似度就越大,然后通过与原始图像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图像的质量。以均方误差为例,一幅图像中,其均方差为:式中,b(x,y)是图像抛出点的边缘信息抛出量,I(x,y)是图像在像素点(x,y)的信息量。一般情况下,通过式(8)在有参考图像的条件下,只要估计出图像的运动模糊参数就可估计出图像的质量。(2)统计边缘信息一幅图像的主要信息,主要是通过其边缘信息量的多少来显示,边缘不明显的图像,可以认为其模糊度越大。一幅m×n的图像,对其进行边缘提取之后,图像中所显示的轮廓信息就是其包含的信息量。即边缘信息量: 通过对图3~图6图像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同一幅图像下,由于运动而导致的模糊图像中,越是模糊的图像的边缘信息抛出率η越大。而对于不同的图像,可以通过计算η来比较其质量,η越小,图像越清晰,则e越大,与图像的内容没有关系。在这一规律情况下,

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文件编号 : 秘密等级:发出部门 : 颁发日期 : 版本号 : 发送至: 抄送: 总页数: 附件: 主题词:图像质量评价 编制 : 审核 : 批准 : 文件分发清单 分发部门/人数量签收人签收日期分发部门/人数量签收人签收日期 文件更改历史 更改日期版本号更改原因

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目录 1.目的及适用范围 (3) 2.规范性参考文件 (3) 3.术语与定义: (3) 3.1 主观评价 (3) 3.2 测试图像 (3) 4.一般要求 (3) 4.1测试样品 (3) 4.2测试环境 (3) 4.3 图片的选择 (4) 4.4测试项目 (4) 4.4.1静态图片测试项目: (4) 4.4.2 动态视频测试项目: (4) 4.5 评价方法及等级等级 (5) 4.5.1评价方法描述 (5) 4.5.2 数据处理 (6) 5.测试项目及评价方法 (6) 5.1 完整性及几何失真测试图 (6) 5.2 清晰度测试 (7) 5.3 图像层次、灰阶测试 (9) 5.4 色彩饱和度测试 (10) 5.6 抖动及噪点测试 (14) 5.7图像暗场特性 (17) 5.8图像亮场特性 (18) 5.9 图像完整性及失真测试 (19) 5.10 RGB重合性测试 (19) 5.11 移动字幕处理能力测试 (20) 5.11视频显示流畅性测试: (21) 5.12运动图像帧速度测试 (21) 5.13运动图像同步性测试 (21) 5.14运动图像更新程度测试 (21) 6.附件:评价项目及表格 (22) 第2页共22页

1.目的及适用范围 标准规定了公司显示产品图像质量测试的静态图片及动态视频。 标准的目的是给出图像质量的评价、判断标准及方法。 标准适用于公司所有显示产品(DLP、LCD、IDB等)的设计、生产、调试评价的依据。 2.规范性参考文件 GB/T 9379-1988 电视广播接收机主观试验评价方法 GY/T 228 -2007 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主观评价 3.术语与定义: 3.1 主观评价 subjective assessment 直接利用观察者对被测系统质量的主观反应来确定被测系统性能的一种方法 3.2 测试图像 test materials 用于公司显示产品图像质量评价的、在图像内容上有特定要求的静止图像或动态视频。 4.一般要求 4.1测试样品 测试样品(以下简称“样品”)应是在逐批检查的合格产品批次中随机抽取的合格品。 4.2测试环境 本标准的测试环境应使用经过确认的标准测试设备,标准测试设备是指正常工作状态下的显示单元及显示系统(显示系统需确认颜色一致、机械位置、光学性能参数等均已达到系统要求或客户使用要求);标准的DVD播放机;标准的信号源;标准连接线缆。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适宜标准》

近50年来,全球冠心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冠心病介入治疗、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手段得到飞速发展。冠心病致残致死率很高,同时可防可控。2007年美国卫生统计报告显示,美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下降23%-47%与治疗相关,44%-76%归功于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1984年到1999年北京市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医药治疗避免的642例心血管死亡事件中,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贡献率只有2%,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再灌注治疗贡献率41%,其余为危险因素的控制。半个世纪以来,临床基础研究和流行病学数据均一致显示,冠心病的治疗是以预防为主线,药物治疗为基础,非药物治疗手段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近年来医生和患者对冠心病的手术治疗都存在一种盲目依赖和期望过高。从近年来全球冠状动脉血管重建的患者人数不断增加就可以看出,这种技术已获得了广泛地接受和认可。与此同时,因手术适应证(是否需要血管重建)和血管重建方式的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还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选择不当导致的医疗风险在不断增长,也浪费了医疗资源。 我国冠心病血管重建现状 血管重建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在我国,PCI发展很快,2007年全国完成PCI总数达到了144 673例,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中,北京、上海、广东等10个省市PCI 数量就占了总量的70%,其他20个省市仅占32%,说明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很不均衡。相比之下CABG发展缓慢。2006年全国CABG只有7000例。这并不是因为所有患者都适合做PCI,而不适合做CABG。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国CABG技术没有普及,二是临床医生对PCI和CABG适应证掌握不恰当。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几乎所有的医院都存在一种倾向,即轻预防重治疗;轻视药物治疗,重视有创的血管重建技术。概括起来说,我国冠心病防治工作存在三个失衡,即地域发展失衡、内外科手段应用失衡、对预防和治疗投入的失衡。因此就不可避免存在如下两种情况:血运重建的过度应用和应用不足。在我国尽管血运重建技术并未充分普及,但同样存在血运重建技术的过度应用,特别是PCI的过度应用。 我国PCI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特殊问题 第一,为减少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药物涂层支架应用日益增多。我国2007年PCI统计数字显示药物涂层支架占97.8%。药物涂层支架存在着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迟发、极晚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金属裸支架更高,同时支架术后长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增加出血危险,尤其高危患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显然,并不是所有的病例都需要PCI,也并不是所有的PCI病例都需要药物洗脱支架。 第二,左主干病变选择PCI还是CABG?虽然近两年来也相继发表了几项研究支持心功能正常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或孤立左主干病变选择PCI治疗。但是,汇总近年的循证证据以及ACC/AHA 指南显示,对左主干病变进行择期干预,无论有无糖尿病,无论心功能是否正常,无论是否为单支左主干病变还是左主干合并其他血管病变,选择CABG治疗获益远大于PCI。左主干病变支架植入有两个风险:一是再狭窄风险,二是急性血栓形成风险。DES的应用使急性血栓形成的风险持续存在。急性血栓形成可导致患者立刻死亡,没有抢救机会。 第三,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选择PCI还是CABG还是药物治疗?对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INSPIRE研究、MASS研究、SYNTAX研究结果支持CABG优于PCI;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COURAGE研究、MASS研究支持药物治疗优于手术治疗。目前我国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选择PCI治疗不只在少数,每例患者冠脉内植入支架的数目多在3个以上。多个支架植入使支架再狭窄和血栓形成风险均增加。此时对患者的治疗决策需要患者、心内科和心外科医生共同讨论制定。 解决方法 临床医生在冠心病的防治工作中进一步认清两个问题:哪些患者需要血运重建,哪些患者选择药物治疗会更有利;对于需要血管重建的患者,选择PCI还是CABG,对于需要PCI的患者,如何选择DES和BMS。2009年1月5日美国六大学会联合发布的《血管重建技术适当应用标准》(以下简称《适宜标准》)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参照。制定《适宜标准》的目的是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血运重建技术,推动技术使用的规范化,避免技术应用不足和过度使用。 二、如何理解和应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适宜标准》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2016年修订) 一、一般要求 1、X线照片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2、X线照片标识,左右标志正确,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者姓名、性别、年龄、图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 3、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与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一致。同一部位不同时间摄片放大比例一致。 4、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 二、优质图像标准 1、密度合适 2、层次分明 3、摄影体位标准: 4、照射野大小合适: 被检部位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但不应过多包含非检查部位,尤其是内分泌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含相邻椎体;四肢长骨应至少包括1个邻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 5、无体外伪影。 6、无运动伪影。 7、特殊检查体位应标注。 8、胶片无污片、划片、粘片、指纹。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内容及方法 项目评价内容和方法扣分 图像对比看电脑图片或胶片图像,对比欠佳5 图像层次看电脑图片或胶片,层次欠分明 5 投照野控制投照野过大或包括不全 5 伪影不影响诊断的伪影,如内衣扣、金属线5 有可能误认为病变的伪影 50 伪影范围较大,掩盖诊断区。50 呼吸伪影或运动伪影5~10 抽查胶片,有污片、划片、粘片 5 图像标识不完整 5 图像重要标识如左右、姓名、性别错误 50 摄影体位不标准15~20 特殊体位无标注,如腹部立位位,水平侧位10 摄影部位错误对照申请单和摄影部位是否一致50 图像放大比例抽查胶片,图像放大比例是否一致5 用片统一,尺寸合理抽查胶片 5 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DR影像质量要求,每份图像为100分,扣完为止。 优:≥90分良:80~89分合格:70~79分不合格:<70分

超声科图像质量评价详细介绍

超声科图像质量评价评分标准细则 附表(一) 1.图像清晰度(10分)(一副图像显示不清晰扣1分) 2.图像均匀性(10分)(一副图像不均匀扣1分) 3.超声切面标准性(10分)(一副图像不标准扣1分,漏一个常规切面扣2分) 4.伪相识别(10分)(缺伪像图像相关图像扣5分) 5.彩色血流显示情况(10分)(缺规定血流图像一副扣2分)6.图像于超声报告相关性(10分)(缺报告相关性常规切面图像一副扣1分) 7.图像有无斑点、雪花细粒、网纹(10分)(一副图像有斑点、雪花细粒、网纹扣1分) 8.图像与临床疾病相关性(10分)(报告所选图像与疾病相关性无关扣5分) 9.探测深度(要占1/2以上)(10分)(一副图像未达到1/2扣1分) 10.工作频率与脏器相关性(10分)(一副图像工作频率与脏器相关性不符扣1分)

超声科图像质量评价评分标准 1.图像清晰度10分 2.图像均匀性10分 3.超声切面标准性10分 4.伪相识别10分 5.图像与报告相关性10分 6.彩色血流显示情况10分 7.图像有无斑点、雪花细粒、网文10分 8.图像与临床疾病相关性10分 9.探测深度(要占1/2以上)10分 10.工作频率与脏器相关性10分

超声科图像质量评价细则 附表(二) 按照超声科常规切面操作规范规定细则如下: 1.肝脏:正常肝脏6个切面(第一肝门,门静脉二维图像,门静脉 血流频谱图像并有测值,第二肝门图像,肝脏工字状结构图像,肝左叶图像)。 异常肝脏8个切面(第一肝门,门静脉二维图像,门静脉血流频谱图像并有测值,第二肝门图像,肝脏工字状结构图像,肝左叶图像,异常部位二维及彩色) 2.胆囊:正常1个切面(显示胆囊颈部,胆囊底部) 异常2个切面(显示胆囊颈部+胆囊底部,异常部位图像) 3.胰腺:正常2个切面(胰腺的二维+彩色血流图像,显示胰头, 胰体,胰尾,) 4.异常3个切面(胰头,胰体,胰尾,胰腺彩色血流图像) 5.脾脏:正常2个切面(脾脏全长及脾门彩色血流图像) 异常3个切面(脾脏全长切面,异常二维及彩色血流图像) 5.泌尿系统:正常双肾2个切面(肾脏纵切面二维及彩色血流图像)异常双肾4个切面(肾脏纵切面二维及彩色血流图像,异常部位二维及彩色) 6.膀胱:正常2个切面(膀胱三角,膀胱底部) 异常4个切面(膀胱三角,膀胱底部,异常部位二维及彩色)7.前列腺:正常3个切面(前列腺纵切面,前列腺横切面,前列腺彩

图像质量评价2

基于空间域统计特性的图像质量评价 摘 要 煤矿井下的安全高效生产离不开清晰流畅的监控图像,针对煤矿井下拍摄图像光照不均匀的问题,对常见的几类可以改善非均匀照度图像视觉效果的增强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缺点进行分析,分析了灰度图像空间域统计特性相关参数,对图像质量做出了客观评价。实验表明,直方图均衡化图像增强方法在处理低照度图像方面有不错的视觉效果,但由于它在均衡化过程中会对灰度级进行四舍五入,使得部分灰度级丢失,容易造成图像失真。 关键字:图像增强 空间域统计特性 质量评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视频监控系统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煤矿井下,调度人员了解井下重要设备、人员及生产过程的现场状况,不仅能直观的监视和记录井下现场的安全生产情况,也能为事后分析事故提供相关第一手图像资料。由于井下摄像头采集到图像受到光照影响,导致在获取图像信息后对图像分析和决策等变得困难,因此在进行图像分析与决策前首先对图像信息进行增强,并对增强后图像进行相关参数分析,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评价,以获的人们认为较为理想的处理结果以及算法。 1 图像增强算法 基于图像处理所应用的空间不同,图像增强方法通常可以分为频域增强方法和空域增强方法两类。频域增强方法首先将图像看成一种二维信号,然后再对该信号进行基于域变换的增强。常见的空域图像增强算法有直接对比度增强、反锐化掩模增强和直方图均衡化增强。 1.1 直接对比度增强 直接对比度增强是根据特定的算法规则对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的灰度值进行逐点改变,以此达到改变图像灰度值动态范围的目标。在图像处理中,一般将输出图像的像素点灰度值与其对应的输入图像的像素点灰度值之间的对数关系称之为图像的对数变换,该种方法常常用来压缩高灰度值范围、扩展低灰度值范围,从而使低灰度值的图像细节更加清晰的目标。其一般公式为: (,)log[(,)1]g x y C f x y =+ (1) 在式(1)中,(,)g x y 表示变换后输出图像像素点灰度值,而(,)f x y 表示变换前输入图像像素点灰度值,其中log 表示以10为底。同时,上式也可选用自然对数ln 为底。 为了增加变换的动态范围,适当考虑变换的灵活性,可以加入一些调制参数,上述公式可变为: log[(,)1](,)log f x y g x y a b c +=+ (2) 式中a 、b 、c 是可以选择的变换参数,(,)1f x y +项是为了避免对零求对数而设置。当(,)0f x y =时,log[(,)1]0f x y +=,则(,)g x y a =。而a 是(,)g x y 轴上的截距,可见参数a 的大小反映确定变换曲线的起始位置的变化关系,b 、c 两个参数可以确定变换曲线的曲率[1-2]。对数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 (,) f x y (,) g x y

【指南与共识】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一)

【指南与共识】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一)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7年21卷1期刊登了由黄德嘉、霍勇、张澍、黄从新、葛均波、韩雅玲等代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血管冠状动脉及电生理 介入治疗专家工作组撰写的共识“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该共识将为冠心病血运重建后SCD的预防提供较全面的临床处理建议。我们将分两次刊载该共识以飨读者。心血管冠状动脉及电生理介入治疗专家工作组(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陈纪言,陈柯萍,陈林,陈韵岱,丁燕生,高炜,葛均波,郭涛,韩雅玲,华伟,黄从新,黄德嘉,黄岚,霍勇,蒋捷,李广平,李淑敏,刘兵,刘惠亮,柳景华,乔树宾,邱春光,沈法荣,苏晞,汤宝鹏,唐熠达,陶凌,王建安,王景峰,吴书林,薛小临,杨丽霞,杨新春,于波,袁祖贻,张澍,赵迎新,周菁,周胜华,周玉杰,邹建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如果无明显心外原因,在出现症状后1 h之内发生的意外死亡为心脏性猝死(SCD)[1]。SCD是全球成人主要死亡原因,我国SCD发病率为41.8/10万,每年有54万人死于SCD[2]。心脏骤停(SCA)的概念不同于SCD,系指因心脏泵血功能突然停止而引起循环衰竭的致命性事件,经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可能被逆转而免于死亡。美

国每年有32万多人在医院外发生SCA,发病率为103.2/10万,平均年龄66岁,抢救成功率为5.6%[3]。大多数SCD 患者的基础疾病为冠心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和慢性缺血性心脏病[4]。由于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措施的积极推广和实施,冠心病现代治疗方式,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发病早期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的 广泛开展,美国近年来冠心病的病死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3]。但是SCD的发病率并未下降。在美国男性人群,相对于肺癌、前列腺癌、直肠结肠癌、脑血管病、糖尿病和下呼吸道感染所引起的死亡,SCD仍排在首位,病死率为76/10万[5]。在女性,SCD也是死亡的主要原因,SCD的病死率(45/10万)是乳腺癌的1.7倍[5]。由于治疗技术的进步,ACS患者 住院和近期病死率大幅度下降,但1年内累计有16%~25%发生心力衰竭(心衰)[6],这是近10多年来心衰患病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7]。2/3的收缩性心衰患者的病因为冠心病[8]。心衰患者SCD风险显著高于其他心脏病患者,一项人群研 究显示有心梗史的心衰患者,SCD发生率在所有心脏病患者中最高,是全组心脏病患者的3.65倍[9]。血运重建是一项 非常重要的冠心病治疗技术,包括PCI和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血运重建不仅能缓解心肌缺血的症状,并 能降低病死率,改善远期预后。但是,即使全面采用指南建议的二级预防措施、最佳药物治疗和完全血运重建,仍有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 家共识解读 非血运重建ACS患者指本次发病以来未行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仅接受药物治疗(即保守治疗)的ACS患者。相较于血运重建ACS患者,非血运重建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更高、预后更差。无论是否接受血运重建,长期口服抗血小板治疗均可显著降低ACS患者全身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风险。我国非血运重建ACS患者规范服药的患者仅为10.26%。规范的抗血小板治疗有望改善非血运重建ACS患者的临床预后。 非血运重建ACS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建议 一、缺血和出血风险评估 非血运重建ACS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前应充分权衡缺血和出血风险,以利于正确选择治疗策略,使患者获益最大化。 (1)在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前应充分权衡缺血和出血的风险。(2)可使用OPT-CAD或GRACE评分进行缺血危险分层,如使用GRACE评分建议

入院和出院时分别评估1次。(3)在进行缺血风险评估的同时应进行出血风险评估。可使用CRUSADE评分进行危险分层。 二、抗血小板药物及治疗建议 (一)环氧酶(cox)-1抑制剂 如无禁忌证,所有非血运重建ACS患者均应口服阿司匹林。首剂负荷量150-300mg(仅适合于未服用过阿司匹林的患者)。并以75-100 mg/d长期服用。 (二)P2Y12受体抑制剂 1.P2Y12受体抑制剂的选择: 非血运重建ACS患者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应尽早联合应用1种P2Y12抑制剂。P2Y12抑制剂选择应权衡缺血和出血风险。可首选替格瑞洛(180 mg负荷剂量,90 mg、2次/d维持),当临床判断出血风险较高(如合并出血高危因素或CRUSADE评分>40)或替格瑞洛不适用/不耐受,不可获得时。氯吡格雷(300mg负荷剂量,75 m/d维持)是合理的选择。

影像图像质量评价表.doc

影像图像质量评价: 以每天阅片的形式对每一张图像进行评价,参加人员前一天夜班、当天 上夜班、白班、技术组人员。 日期:影像号:操作员:分数:内容备注扣分标准扣分 1. 图像对比看电脑图片或胶片图像,对比欠佳 5 2. 图像层次看电脑图片或胶片图像,层次欠分明 5 3 被检查者部位、肢位置不正、照片上下、左右边缘不对 5 体位置准确,照片上称、体位不标准 下、左右边缘对称 4. 人为伪影如未去除金属物引起的伪影10 5. 运动伪影不影响诊断5-10 6. 设备伪影不影响诊断5-10 7. 拼音错误如‘ o’拼为‘ e’等10 8. 图像标识不完整 5 9. 图像重要标识错如左右 . 姓名 . 性别错误50 误 10. 造影片造影剂造影剂显影不均匀、充盈吧不满意55 显影均匀、充盈满意 11 图像后处理方法不准确,不影响诊断10 12. 检查部位错误对照申请单和检查部位是否一致50 日期 : 影像号:操作员:分数:内容备注扣分标扣分 准 1. 图像对比看电脑图片或胶片图像,对比欠佳 5 2. 图像层次看电脑图片或胶片图像,层次欠分明 5 3 被检查者部位、肢位置不正、照片上下、左右边缘不对 5 体位置准确,照片上称 下、左右边缘对称 4. 人为伪影如未去除金属物引起的伪影10 5. 运动伪影不影响诊断5-10 6. 设备伪影不影响诊断5-10 7. 拼音错误如‘ o’拼为‘ e’等 8. 图像标识不完整 5 9. 图像重要标识错如左右 . 姓名 . 性别错误50 误 10. 造影片造影剂造影剂显影不均匀、充盈吧不满意55 显影均匀、充盈满意 11 图像后处理方法不准确,不影响诊断10 12. 检查部位错误对照申请单和检查部位是否一致50 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影像质量要求,每份图像为100 分,扣完为止 优:≥ 90 分良: 80~89 分差: 70~79分不合格:< 70 分

不完全冠脉血运重建介入术患者系统教育的强化护理策略探讨

不完全冠脉血运重建介入术患者系统教育的强化护理策略探讨 冠心病是老年人的主要住院原因之一,随着人口的逐步老龄化,老年冠心病患者日益增多,合理管理老年冠心病不完全血运重建介入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合理治疗改善预后的研究对此类患者虽然至关重要,但临床关注和研究还是非常之少。我院收治的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多支病变并行不完全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共82例,对他们进行整体护理并在随访中实施系统健康教育方案分析,收到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06年1月我院收治的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多支病变并行不完全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共82例,患者心功能(NAHY分级)为Ⅱ~Ⅲ级,均为不稳定心绞痛及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所用支架为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排除严重的心、肝、肾脏器功能衰竭者,恶性肿瘤者、代谢紊乱、及贫血和左主干患者。多支病变的定义:前降支(包括粗大的对角支)、回旋支(包括粗大的钝缘支)、右冠脉(包括粗大的锐缘支)等直径≥2 mm的主要冠脉中有2支及其以上的血管狭窄达到70%以上。完全血运重建与不完全血运重建的定义:冠脉血管介入治疗术(PCI)后所有主要的冠脉及其分支无70%以上残余狭窄者为完全血运重建,遗留任何1支以上冠脉及其分支残余狭窄≥70%者为不完全血运重建。 1.2方法 1.2.1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强化护理观察组42例,对照组40 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2.30±9.2)岁。两组患者病程、血压、血脂、心功能、心率、肝肾功能、生活方式及血管病变支数等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对强化护理观察组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方法。追踪随访3年。比较终点事件,再住院率,死亡率。 1.2.2强化护理干预组患者严格進行出院指导及护理干预出院后强化干预措施,要求患者应在家属陪同下恢复一般日常生活,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定期监测血常规,指导患者观察出血征象。建立患者病历档案,详细记录一般资料和联系方式。出院1个月内回访1次/w,以后1次/月。回访内容包括患者生活功能恢复情况,有无并发症,对服药的依从性等。对照组在住院期间进行一般健康指导及干预。 1.2.3应用标准化问卷调查表《医院情绪抑郁及焦虑量表》(HADS),HADS 包括两个分量表,及焦虑量表HAD-A和抑郁分量表HAD-D,HAD-A大于6为焦虑障碍,HAD-D大于7为抑郁障碍,二者合计分数大于15为焦虑抑郁障碍,同时应用SF36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对护理强化干预组焦虑抑郁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并对患者进行干预前后心理量表分析。在生活质量上,根据每位患者的综合危险因素,针对性地进行积极的干预,首先从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着手,

图像质量评价概述

在图像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的情况下,对图像质量的评估变成一个广泛而基本的问题。由于图像信息相对于其它信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点,因此对图像信息进行合理处理成为各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在图像的获取、处理、传输和记录的过程中,由于成像系统、处理方法、传输介质和记录设备等不完善,加之物体运动、噪声污染等原因,不可避免地带来某些图像失真和降质,这给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研究解决问题带来很大的困难。 比如,在图像识别中,所采集到的图像质量直接影响识别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又如,远程会议和视频点播等系统受传输差错、网络延迟等不利因素影响,都需要在线实时的图像质量监控,以便于服务提供商动态地调整信源定位策略,进而满足服务质量的要求;在军事应用方面,战场监视和打击评估的效果也取决于无人机等航拍设备所采集到的图像或视频的质量。因此,图像质量的合理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从有没有人参与的角度区分,图像质量评价方法有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个分支。主观评价以人作为观测者,对图像进行主观评价,力求能够真实地反映人的视觉感知;客观评价方法借助于某种数学模型,反映人眼的主观感知,给出基于数字计算的结果。 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 主观评价只涉及人作出的定性评价,它以人为观察者,对图像的优劣作出主观的定性评价。对于观察者的选择一般考虑未受训练的“外行”或者训练有素的“内行”。该方法是建立在统计意义上的,为保证图像主观评价在统计上有意义,参加评价的观察者应该足够多。主观评价方法主要可分为两种: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 绝对评价 所谓绝对评价,是由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理解,按照某些特定评价性能对图像的绝对好坏进行评价。通常,图像质量的绝对评价都是观察者参照原始图像对待定图像采用双刺激连续质量分级法(Double Stimulus Continuous Scale,DSCQS),给出一个直接的质量评价值。具体做法是将待评价图像和原始图像按一定规则交替播放持续一定时间给观察者,然后在播放后留出一定的时间间隔供观察者打分,最后将所有给出的分数取平均作为该序列的评价值,即该待评图像的评价值。国际上也对评价尺度做出了规定,对图像质量进行等级划分并用数字表示,也称为图像评价的5分制“全优度尺度”。(见表1.1)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记录42681

汇总季度:2011年第四季度 汇总时间:2011年1月2日 汇总人员:孙万龙 汇总结果; 本季度共抽查CR照片45张,CT照片15张。 抽查结果: 1.其中1份CR照片有异物(纽扣),1份CR照片有遮线器边影,1份CR片颗粒粗糙。 2.1份CR照片忘记填写患者的年龄。 3.1份CT片图像良好,但照片呈线状伪影,系激光打印机激光头粘附灰尘。 4.本次抽查结果为甲级片率为91%,无废片。 整改措施: 1.所有影像科技师应该树立高度责任心和职业感,在检查前详细地核查病人的资料,务必将这些资料填写完整、准确无误。 2.影像技师要加强业务学习,严格掌握技术操作规范,掌握机器的投照条件。 3.激光打印机、阅读器应有专人定期清洁维护,保持打印机和阅读器所在房间清洁,无关人员禁止入内,减少灰尘带入。

汇总季度:2012年第一季度 汇总时间:2012年4月4日 汇总人员:于清山 汇总结果; 本季度共抽查CR照片45张,CT照片15张。 抽查结果: 1.其中2份CR照片有异物(分别为拉链和内衣上的胶字)。 2.1份CR照片灰雾度过大,曝光过度. 3.1份CR片有伪影,系IP板污染。 4.CT片未查出问题,本次抽查结果为甲级片率为93%,无废片。 整改措施: 1.所有影像科技师应该树立高度责任心和职业感,在检查前详细地核查病人身上有无异物,并耐心地说服病人摘除异物,取得病人的配合。 2.影像技师要加强业务学习,严格掌握技术操作规范,掌握机器的投照条件。 3.IP板暗盒影轻取轻放,竖立直放,避免碰撞、震动、跌落,远离放射源,避免强光照射,IP板应定期用脱脂棉及无水乙醇清洁。

汇总季度:2012年第二季度 汇总时间:2012年7月3日 汇总人员:郑和永 汇总结果; 本季度共抽查CR照片45张,CT照片15张。 抽查结果: 1.其中4份CR照片有异物(分别为文胸上的金属、拉链、内衣上的胶字和身上贴的膏药)。 2.1份CR照片灰雾度过大,曝光过度. 3.1份CT片图像良好,但照片呈线状伪影,系激光打印机激光头粘附灰尘。 4.本次抽查结果为甲级片率为90%,无废片。 整改措施: 1.所有影像科技师应该树立高度责任心和职业感,在检查前详细地核查病人身上有无异物,并耐心地说服病人摘除异物,取得病人的配合。 2.影像技师要加强业务学习,严格掌握技术操作规范,掌握机器的投照条件。 3.激光打印机、阅读器应有专人定期清洁维护,保持打印机和阅读器所在房间清洁,无关人员禁止入内,减少灰尘带入。

冠状动脉杂交血运重建专家共识解读(完整版)

冠状动脉杂交血运重建专家共识解读(完整版)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内、外科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复杂冠状动脉(冠脉)病变血运重建治疗策略的选择再次引起心内外医生的讨论,同时,由心脏内外科医生组成的心脏团队共同执行临床决策从而使患者获得最 佳治疗方案的概念也逐步形成。心脏团队的建立推动了冠脉杂交血运重建的迅速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策略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 和冠状动脉杂交血运重建(Hybrid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HCR),而患者最终血运重建策略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个体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以及临床特征。1996年,Angelini等首次开展了冠脉杂交技术,随后HCR治疗作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开创性治疗方式出现。HCR综合CABG和PCI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点,按计划同期或分期采用心脏不停跳下小切口(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MIDCAB) 行左乳内动脉(LIMA)至左前降支(LAD)外科冠脉搭桥手术和非LAD病变血管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方式相结合的再血管化治疗策略,通常情况下MIDCAB和PCI术间隔时间不超过60 天。目前冠脉搭桥术中自LIMA至LAD的搭桥具有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远期通畅率和生存收益,而PCI技术不仅微创,而且对于非LAD冠脉局限病

变的中远期疗效趋同于大隐静脉桥甚至更佳。因此,对于血运重建有效性而言,LIMA-LAD搭桥优于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而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又优于大隐静脉桥。同时,HCR具有外科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不涉及主动脉操作等特点,其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远远低于常规CABG治疗。2011美国心脏病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CABG指南郑重声明:HCR 实施的主要目的就是减少传统CABG在高危患者所致的高死亡率。多项研究已表明HCR安全有效,但目前尚缺乏大规模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因此目前内外科医生尚未把HCR纳为临床的常规治疗。 2017年8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外科赵强教授牵头撰写的《中国冠状动脉杂交血运重建专家共识(2017)》发表于《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为规范和推广冠心病HCR策略提供了参考和依据。该共识推荐使用多个评分系统和风险分层对冠脉病变患者进行评估,根据PCI、CABG和HCR这些治疗策略的风险-获益比来决定最终的血运重建策略选择。共识建议在有经验的心脏中心开展HCR手术,HCR治疗方案的制定,必须由心血管内科和心脏外科医师组成心脏团队,对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全面评价,共同制定血运重建策略,尽可能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式。 基于最优的远期疗效和最小的手术创伤(风险-获益比)考虑,HCR作为传统冠脉搭桥和单独PCI治疗的补充和替代,融合了心脏内、外科的优势。

图像与镜头质量测试规范

图像与镜头质量测试规范 目录 注: 1、对比测试时需保障码流、帧率、分辨率、光圈最大等一致性。 2、若后续需要增加测试项会持续更新。 一、图像质量理论测试 1、色板区域介绍

2、解析度 用摄像机拍摄的影音信号需要在电视上播放时,需要换算成与电视画质相同的单位。而电视的画面清晰度是以水平清晰度作为单位。通俗地说,我们可以把电视上的画面以水平方向分割成很多很多“条”,分得越细,这些画面就越清楚,而水平线数的数码就越多。这个单位是“电视行(TVLine)”也称线。解析度一般与镜头、CCD、CMOS 成像有关。 解析度16:9测试样张 3、锐度 锐度,有时也叫“清晰度”,它是反映图像平面清晰度和图像边缘锐利程度的一个指标。如果将锐度调高,图像平面上的细节对比度也更高,看起来更清楚。比如,在高锐度的情况下,不但画面上人脸的皱纹、斑点更清楚,而且脸部肌肉的鼓起或凹下也可表现得栩栩如生。在另一种情况下,即垂直方向的深色或黑色线条,或黑白图像突变的地方,在较高锐度的情况下,线条或黑白图像突变的交接处,其边缘更加锐利,整体画面显得更加清楚。因此,提高锐度,实际上也就是提高了清晰度,这是人们需要的、好的一面。但是,并不是将锐度调得越高越好。如果将锐度调得过高,则会在黑线两边出现白色线条的镶边,图像看起来失真而且刺眼。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块面图像上,图像就会显得严重失真,不堪入目。

4、色散 5、色彩还原性 色彩还原指彩色CCD、CMOS 经过拍摄加工后,彩色摄影画面的色彩大体上和原景物的色彩相一致。是早期彩色电影摄影追求的目标。影响色彩还原的因素有CCD、CMOS 的性能,摄影镜头的质量,光线的色温等。 色彩还原性测试样张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

影像科图像质量评价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影像科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制度 根据医院规定与科室具体情况及发展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质控、项目评价、改进措施制度。 一、科主任负责全部的质控指标检查CT检查由石应同志负责质控指标,普放检查由袁林同志负责质控指标MR 检查由黄静同志负责质控指标,报告书写由王大江同志负责质控指标。 二、要求各部门认真做好检查及报告质量的督查,对不合格的投照检查CT 扫描MR检查和相关不合格的报告要进行及时的修改更正,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及方案,做好相关的记录。 三、普放CR、DR 质控指标,登记时是否与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检查部位一致,投照时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图像后投照部位的左右一定要标记准确,对投照条件使用不佳的图像不要传输,一定要重新投照后再传输,对打印胶片时,外科需要手术的患者和内科有病变的片子一定要打1:1 的胶片,对普放报告要及时检查描述的准确性,左右的描述及意见,及诊断意见的正确与否。 CT 质控量指标,CT 扫描检查的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扫描部位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所用的参数是否符合扫描部位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纠正,对诊断报告的描述是否符合影像表现,诊断是否恰如其分,对错误的要及时修改。 MR质控量指标,MR扫描检查的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扫描部位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扫描所用的参数是否符合扫描部位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

的要及时纠正,对诊断报告的描述是否符合影像表现,诊断是否恰如其分,对错误的要及时修改。 六、对修改的检查及报告要做好相关记录。 七、对不按照上述标准执行的按相关文件做相应的处理。 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成员及职责 为加强影像科图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影像科诊断质量与医疗安全,并明确图像质量评价小组。 一、影像科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成员如: 组长: 成员: 技师组: 诊断组: 二、影像科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小组职责: (一)影像科应建立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影像科主任、影像诊断医师、影像科技师。 (二)影像科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小组负责图像与报告质量评价的全面实施,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核查。 (三)影像科技师负责检查扫描过程的质量控制,发现图像质量问题应及时解决。 (四)影像诊断医师负责诊断操作的质量控制和图像诊断质量控制,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并与技师沟通。

图像分析报告模板

图像分析报告模板 【导语】分析报告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文体。有市场分析报告、行业分析报告、经济形势分析报告、社会问题分析报告等等。下面关于图像分析报告模板,祝您生活愉快! 图像质量评价的方法分为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种方法。主观图像评价方法是根据人眼的视觉系统感知图像质量的好坏。此方法是图像质量评价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是主观评价方法的主体是人,所以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主观因素的影响。例如,人当时的情绪,自己的经验,观察环境等。这种方法的评价效率低,代价高,确定性差,实时性差,不能直接应用于图像处理系统。 客观图像评价方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降质图像相对于原始图像的失真程度。客观评价方法的主体是机器,所以其操作简单,系统稳定,可移植性好。客观图像评价方法主要分为全参考图像质量评价,半参考图像质量评价和无参考图像质量评价三种类型。其中全参考图像质量评价方法研究时间最长,发展较为成熟。 传统的全参考图像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是采用均方误差MSE(Mean Square Error)和峰值信噪比PSNR(Peak Signal-to-Noise Ratio)。它们计算失真图像与原始图像之间的信号误差,误差越小,失真图像与原始图像越接近,图像的质量就越好。其数学表达式为:

MSE=■∑■■∑■■2 (1-1) 其中a(i,j)和■(i,j)分别表示原始图像与失真图像中对应的灰度值或色彩值。 M*N表示图像的像素总个数。 PSNR=10lg (1-2) 其中L表示图像的灰度范围,一般情况下取值为255。 (1-1)和(1-2)的两种方法基于图像像素灰度值进行统计和均值计算,虽然效率高、实现简单,但是却忽略了人眼的视觉特点,因而不能准确的反映出图像的质量,存在明显的不足。在图1中,信号1和信号2分别与原始信号进行均方误差计算,计算结果相同。但在人眼看来,信号1明显比信号2更接近原始信号。 由于图像的最终接收者是人的视觉系统,而传统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忽略了人类视觉特性。因此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人们根据HVS(Human Visual System)人眼视觉系统理论,提出了与感知图像失真比较接近的评价方法。 Zhou Wang等人认为人眼的视觉特性主要是提取背景中的结构信息,并以此提出了基于结构相似度信息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SSIM(Structural Similarity Image Measurement)。 1 SSIM结构相似度 SSIM(X,Y)=a*β*γ (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