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筋伤学第十章腰骶部筋伤OK

中医筋伤学第十章腰骶部筋伤OK
中医筋伤学第十章腰骶部筋伤OK

第十章腰骶部筋伤

腰骶部筋伤又称为脊柱性腰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疾患。引起腰骶部筋伤的原因很多,如腰骶局部的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损伤、各种病理性损伤、先天及后天结构异常等。

腰骶部是指躯干背部的下部,是由5个腰椎、1块融合的骶骨和1块尾骨及两侧的髂骨形成的骨性支架。腰椎位于活动度很小的胸椎和固定于骨盆中的骶骨之间,承担着上半身的重量,而且还是躯干部最重要的运动枢纽,可作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等各个方向的运动。这种承载和复杂的运动,极易导致局部的损伤。

腰椎是由1个椎体、2个椎弓根、2个椎板、2个横突、2个上关节突、2个下关节突和1个棘突构成的(见图10~1)。腰椎的椎体粗壮,横断面呈肾型,横径大于前后径,前缘长于后缘。椎孔较大,呈三角形。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呈矢状位,上关节突的关节面朝内,下关节突的关节面朝外。横突粗大,朝向后外方。上关节突的背面有一大而不规则的突起,称为乳突,为肌肉的附着处。棘突呈垂直的板状,几乎呈水平突向后方。

椎间盘为连接相邻两个腰椎体的软骨盘。盘中央部分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称为髓核。盘周围部分是按同心圆排列的纤维软骨层构成的纤维环,它能牢固地连接上、下椎体,并限制髓核向外突出(见图10~2)。椎间盘在承受

压力时被压缩,除去压力后能立刻复原,具有“弹簧垫”样的缓冲作用(见图10~3)。椎间盘还允许脊柱作一定范围的各方向运动,当脊柱前屈时,椎间盘前部被挤压变薄,后部增厚,伸直时立刻恢复原状。

此外,在椎间盘的上、下各有1块附于椎体的透明软骨,称为软骨板。其与椎体和纤维环紧密相连,可防止纵向受力时髓核突入椎体内。

腰椎的关节突关节由胶原组织和黄色的弹性组织构成的关节囊包绕。因腰椎为躯干的运动枢纽,活动范围较大,故关节囊较松弛,当腰部扭伤时易造成关节囊滑膜嵌顿。第5腰椎与骶椎构成的关节称为腰骶关节,此关节负重最大,较容易发生局部损伤。沿骶骨底上面作一直线,其与水平线形成的夹角,称为腰骶角,正常为34°(见图10~4)。骶骨与髂骨之间形成骶髂关节,骶骨在内,髂骨在外,关节面扁平呈“耳状”。此关节活动范围微小,仅女性在妊娠期时,骶髂关节活动范围增大。

腰椎的稳定性主要依靠周围的韧带。椎体前缘有前纵韧带,非常坚韧,紧贴于椎体前面,与椎间盘及椎体牢固相连,前纵韧带可防止脊柱过伸和椎间盘向前突出。椎体后面有后纵韧带,其较前纵韧带细而薄弱,可限制脊柱过分前屈和防止椎间盘向后突出。相邻的椎弓板之间有黄韧带相连,黄韧带由弹力纤维构成,坚韧而富有弹性,起于上个椎板前面,

止于下个椎板后面,连于相邻的椎弓板之间,参与围成椎管,能限制脊柱过分前屈。此外,还有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横突间韧带,对维持脊柱的稳定具有一定作用。(见图10~5) 下背部及腰部的主要肌肉,按其解剖位置和作用可分为背侧组、前侧组和外侧组。背侧组有三层:浅层为背阔肌的下部,中层为竖脊肌,深层为多裂肌、回旋肌。竖脊肌位于棘突和横突间,具有伸直腰部的作用,当一侧竖脊肌收缩时可使脊柱侧屈或旋转。前侧组有腹内斜肌、腹外斜肌和腹直肌,具有伸腰作用。外侧组有腰大肌和腰方肌,主要作用为侧屈脊柱。

胸腰筋膜由前、中、后三层组成。前层覆盖于腰方肌的前面,亦称为腰方肌筋膜,起于腰椎横突前面和椎体的基底部。中层附于腰椎横突,向上附于第12肋,向下附于髂嵴。后层最厚,向上与胸部的深筋膜相连,内侧附于棘突和棘上韧带,在竖脊肌的外侧缘前、中、后三层相连于腹筋膜。胸腰筋膜具有保护肌肉和加强腰部支持力的作用。

脊髓位于椎管内。由于脊柱发育速度较脊髓慢,故成年人脊髓末端的圆锥,仅达到第1腰椎的下缘,以下为马尾神经。脊神经从两侧椎间孔穿出,即分为前、后两支,后支又进一步分为内、外侧支。外侧支有大部分运动纤维,支配竖脊肌的运动。腰1~腰3外侧支感觉神经组成臀上皮神经,分布于臀部皮肤。内侧支大部分为感觉纤维,分布于椎间关节

突关节、椎板、棘突及其邻近的肌肉、筋膜和皮肤。腰2~腰4脊神经前支构成股神经和闭孔神经,支配该神经控制的肌肉和皮肤感觉区域(小腿前内侧、小腿和足内侧皮肤)。腰4、腰5和骶l~骶3脊神经前支构成坐骨神经,控制该神经支配的肌肉运动和皮肤感觉区域(大腿后侧、小腿和足外侧皮肤)。在前、后支分出前有一小分支与交感神经分支组成返神经,当脊神经后支或返神经受刺激时可反射到前支,称为反射痛。当前支受刺激时,其疼痛感觉可向该神经所支配的区域放射,称之为放射痛。腰部疼痛常伴有放射痛和反射痛,两种疼痛可能出现在同一个区域,但因病变部位不同,故应仔细检查,加以鉴别。

第一节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是临床上常见病,易发生于下腰部,以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多见。但平素缺乏劳动锻炼者,偶然参加劳动也易发生急性腰扭伤。本病多见于男性患者。

腰扭伤可涉及肌肉、筋膜、韧带和关节(包括椎间关节突关节、腰骶关节和骶髂关节等),急性损伤后可立刻出现剧烈疼痛,腰部肌肉刺激性紧张,腰部活动功能受限。受损肌肉、韧带、关节可单独发生,亦可合并损伤。但不同部位和组织损伤,其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急性腰扭伤发生后,早期如得到正确的治疗,一般多能痊愈。若失治、误治,可致腰痛迁延,转成慢性。

急性腰肌及胸腰筋膜扭伤

本病多由腰部突然闪扭所致,受损组织以腰部肌群及筋膜为主,是一种较常见的损伤,属中医“闪腰”、“岔气”范畴,损伤多发生在竖脊肌和胸腰筋膜的附着部。如果损伤后又感风寒湿之邪,可导致腰部的慢性痹痛。

【病因病机】

本病是在某种状态下,腰部肌肉强烈收缩,使肌肉和筋膜受到过度牵拉、扭曲,甚至撕裂,而致剧烈腰痛。损伤因受力的大小不同,组织损伤的程度也不一样。骶骨是胸腰筋膜及竖脊肌起点,局部组织损伤,血脉离经,血瘀于内,气机受阻,不通则痛。致病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动作失调

数人抬物动作不协调,或其中一人突然失足。患者瞬间处于姿势不当且毫无思想准备的状态下,身体为了保持平衡,反射性引起腰肌强烈收缩,导致腰肌及胸腰筋膜损伤。

(二)姿势不良

猛然搬动或提高太重物体或搬物时姿势不正确,所提物体的重心离躯干的中轴线过远,使腰部肌肉负荷过大,或腰肌收缩运动不协调,常可使腰髓部肌肉、筋膜受到过度的牵拉或撕裂。(见图10~6)

(三)重心失衡

不慎摔倒时,身体重心突然失去平衡,腰肌骤然收缩,

或跌倒时腰部屈曲,下肢伸展,造成腰骶部肌肉及筋膜损伤。

(四)腰部活动准备不足

日常生活中,如泼水、弯腰、起立,甚至挂手巾、打喷嚏、打哈欠等,由于准备不足,可造成腰肌及筋膜扭伤,即“闪腰”。

【诊断】

(一)临床表现

多有腰部扭伤史。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剧烈,腰部活动、咳嗽、打喷嚏,甚至深呼吸时疼痛加剧。轻者伤时疼痛不明显,数小时后或次日症状加重。严重者腰部当即呈撕裂样疼痛,不能坐立、行走,疼痛有时可牵涉至一侧或两侧臀部及大腿后侧。腰肌呈紧张状态,常见一侧肌肉高于另一侧。有时可见脊柱腰段生理性前曲消失,甚至出现侧曲。

(二)检查

1.压痛点损伤早期,绝大多数患者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多位于腰骶关节、髂嵴后部或第3腰椎横突处,同时可扪及腰部肌肉明显紧张。

2.腰部功能观察腰部活动受限,特别是前屈受限,行走时常用手支撑腰部,卧位时难以翻身等。

3.特殊检查直腿抬高试验、拾物试验可呈阳性,但加强试验为阴性。

(三)X线检查

一般无明显病理性改变,有时可有脊柱腰段生理性前曲消失或有轻度侧曲。

【辨证论治】

可用手法治疗以舒筋活血、解除痉挛、缓解疼痛,同时配合服药及其他方法综合治疗,多可治愈。

(一)手法治疗

1.按揉法患者俯卧位,尽量使肢体放松。医者用两手拇指的指腹或掌根,先自大杼穴开始由上而下按揉。再点按环跳、承扶、委中、承山、昆仑等穴,以膀胱经腧穴为主,目的在于舒通经脉。(见图10~7)

2.调理腰肌患者俯卧位,滾推两侧腰肌,着重于痉挛一侧。由周围逐步向痛点推理,再在痛点上方,将竖脊肌向外下方推理直至髂骨后上棘,反复操作3~4次。(见图10~8)

3.捏拿腰肌医者以两手拇指和其余四指对合用力,捏拿腰肌。捏拿方向与肌腹垂直,从腰1起至骶部臀肌。重点是两侧竖脊肌和压痛点处,反复捏拿2~5min。(见图10~9)

4.按腰扳腿医者一手按住患者腰部,另一手前臂及肘部托住患者一侧小腿上段,并手反扣大腿下段。双手配合,下按腰部及托提大腿相对用力,有节奏地使下肢起落数次,随后摇晃、拔伸,有时可闻及响声。两侧均做。(见图10~10)

5.揉摸舒筋医者以掌根或小鱼际着力,在患者腰骶部行揉摸手法。以患侧及痛点处

为主,边揉摸边滑动,使局部感到微热为宜。(见图10~11) (二)药物治疗

1.内服药本病多以血瘀气滞为主,故治宜活血散瘀、行气止痛,可用复元活血汤、血府逐瘀汤加减。气滞明显者用泽兰汤加独活、乳香、没药;血瘀为主者,用地龙散加减。伴有便秘者可加用桃仁承气汤和大成汤;若伴有气血虚弱者,不宜攻之过猛,可加补气行气、补血活血之药,或适当加服六味地黄丸。还可用跌打丸、云南白药、三七伤药片、活血止痛散、伤科七厘散等中成药治疗。

2.外用药局部有瘀肿发热者,可用双柏散、消炎散外敷,也可用狗皮膏、伤湿止痛膏外贴于患处。

(三)功能锻炼

损伤早期不宜强行锻炼,应卧硬板床休息,防止进一步损伤,并有利于组织修复。疼痛缓解后宜做背伸锻炼。后期宜加强腰部的各种功能练习,以防止粘连,并增强肌力。

(四)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局部取穴或循经取穴,常用穴位有肾俞、命门、志室、腰阳关、委中、承山、昆仑、阿是穴,多用强刺激的泻法。

2.局部封闭疗法局部痛点封闭,5~7日行1次。此法还可作为诊断性治疗。

3.理疗疼痛缓解后,可用理疗、磁疗、中药离子导入

等方法进一步治疗。

急性腰部韧带损伤

腰部韧带具有限制腰椎过度活动,维持腰部稳定的作用。正常情况下有肌肉的保护作用,可使韧带免遭外力过度牵拉。当韧带处于紧张状态而肌肉、收缩力不足时,韧带因受强大外力牵拉,造成损伤,甚至断裂。

临床上腰部韧带损伤多见于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髂腰韧带。棘上韧带为索状纤维组织,比较坚韧,但在腰骶部较为薄弱。棘间韧带位于相邻的两棘突之间,呈长方形,其腹侧与横韧带相连,背侧与背部长肌的筋膜和棘上韧带融合在一起,棘间韧带纤维较短。下腰部活动度大,韧带所受压力也最大,故棘间韧带于腰4~骶1之间的部分损伤机会也最多。髂腰韧带比较坚韧,自髂嵴后部的内侧面至第5腰椎横突,呈向内、向下的斜行走向。该韧带有限制第5腰椎前屈功能的作用,当腰部完全屈曲时,竖脊肌完全放松,该韧带将承受巨大的牵拉力。故弯腰工作时,易致髂腰韧带损伤。

腰部韧带损伤,常见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损伤之后,若失治或误治,可转为慢性韧带损伤。

【病因病机】

腰部韧带损伤与腰部肌肉、筋膜损伤有密切联系。当腰部肌肉、筋膜损伤后,韧带失去保护,受力增加,易导致韧带损伤。反之,腰部韧带受损后,腰部支持、稳定能力降低,

腰部肌肉、筋膜为之代偿,易产生腰肌、筋膜的损伤。

(一)弯腰搬物

腰部有一系列韧带限制脊柱过度前屈,这些韧带在正常情况下,都能得到竖脊肌的保护。当人体过度弯腰、搬移重物时,竖脊肌处于松弛状态,臀、大腿部肌肉收缩,以腰椎为杠杆将重物搬起,支点位于腰骶部。此时韧带无竖脊肌的保护,如搬动物体过重,且重心距躯干支点过远时,极易造成棘间韧带、棘上韧带损伤,以腰骶部位多见。(见图10~12) (二)突然摔倒

突然摔倒时,两腿伸直,臀部着地,躯干过伸,此时股后肌群紧张,两髂骨及骶骨相对固定,腰骶部的棘上韧带或棘间韧带可发生部分或全部撕裂。若暴力强大时,在骶骨相对固定的情况下,髂骨亦可同时向前屈曲旋转,引起骶髂关节的韧带损伤。(见图10~13)

(三)暴力撞击

暴力直接作用于腰背部,使腰背过度前屈,可造成腰部韧带损伤。这种损伤有时很重,可能合并骨折、脱位,甚至神经损伤。

【诊断】

(一)临床表现

有明显外伤史。常发生于弯腰工作或暴力突然迫使腰部前屈,伤时可自觉腰部有一清脆响声或撕裂样感觉,常呈断

裂样、刀割样或针刺样锐痛。有时可伴有下肢反射性疼痛,腰部活动时疼痛加剧。

(二)检查

局部可出现肿胀、瘀斑,腰肌痉挛,棘突间有明显压痛,腰部活动明显受限,前屈受限尤为明显。直腿抬高和屈膝屈髋试验均可呈阳性。

合并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断裂时,棘突间距离可加宽,如髂腰韧带损伤,其压痛点在髂嵴后部与第5腰椎间三角区有深压痛,屈腰旋转脊柱致腰痛加剧。

(三)X线检查

一般无异常表现。若棘上、棘间韧带断裂者,可有棘突间距增大。X线摄片对诊断或排除骨折、脱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鉴别诊断

急性腰肌及的腰筋膜扭伤发病机制可以一样,两病常合并存在。但腰肌及筋膜扭伤时压痛点多位于椎旁竖脊肌起止点或髂嵴后部,腰部韧带损伤后压痛点位于棘突上或棘突间韧带处。前者腰部各方向活动均受限,后者主要为腰部屈曲时明显受限。

【辨证论治】

(一)手法治疗

手法治疗的目的,在于使撕裂分离后的韧带理顺归位,

且可舒筋活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韧带易于修复。

1.理筋复位适用于棘上韧带撕裂或从棘突上剥离者。患者站立或端坐位,医者坐于患者身后,以两手拇指触摸棘突,手摸心会,找到棘上韧带剥离处。嘱患者略弯腰,医者一手拇指按于被剥离的棘上韧带上端,向上推按牵引;另一手拇指左右拨动已剥离的韧带,找到剥离面,然后顺脊柱纵轴方向由上而下顺势按压,使其复位。(见图10~14)

2.理筋通络适用于韧带扭伤而未发生断裂者。患者俯卧位,医者先在脊柱两侧以按揉法调理,然后用拇指在棘上韧带方向垂直做弹拨治疗,并沿棘上韧带方向作上抹法,再于腰背部督脉上作直擦,以透热为度。

(二)药物治疗

同“腰肌及胸腰筋膜损伤。

(三)功能锻炼

本病损伤早期经治疗复位后,应卧硬板床休息,一般1~2周。若棘上韧带或棘间韧带断裂者,应给予固定,可采用皮腰围保护。腰部疼痛不明显时,应进行积极的腰背肌锻炼,但应避免过度前屈活动。

(四)其他疗法

参见腰肌及胸腰筋膜损伤。痛点封闭,对缓解疼痛和改善局部微循环有较好作用。

急性腰椎关节突关节扭伤

在过度的屈曲、过伸、牵拉或旋转外力的作用下,可导致腰椎关节突关节损伤,称为腰椎关节突关节紊乱症、腰椎间关节突关节综合征或急性腰椎关节突关节滑膜嵌顿、关节突关节错缝,属中医“闪腰”或“弹背’范畴,本病还包括腰骶关节和骶髂关节的损伤。本病常被误诊为急性腰肌筋膜扭伤或急性腰肌纤维组织炎等而延误治疗,转为慢性腰痛。

【病因病机】

本病是因腰椎间关节周围的韧带、关节囊及滑膜的扭伤或撕裂,或滑膜嵌顿于关节突关节内而发生的一种疾病,常伴有关节错缝移位。

(一)腰椎关节突关节扭伤

人体站立时,腰椎两侧关节突关节与椎间盘呈三角负重状态。脊柱前屈时椎间盘负重力增大,关节突关节略为张开,后伸时两侧关节突关节负重力增大。脊柱旋转、侧屈时,一侧关节突关节受压,关节间隙变窄,另一侧关节突关节张开。当运动姿势不正确、肌肉平衡失调时,易引起急性关节突关节扭伤。若腰椎前屈或旋转过度,关节突关节张开,使关节腔内负压增大,而吸入滑膜。此时,如腰椎又突然后伸,滑膜可能来不及退出而被嵌顿于关节面之间,形成腰椎关节突关节滑膜嵌顿,引起腰部剧烈疼痛。

(二)急性腰骶关节扭伤

腰骶关节位于腰椎最下部分,与骨盆骨构成关节,负重

量大、活动多,为躯干活动枢纽,经常处于运动状态,故易受损伤。如有第1骶椎隐裂或腰骶角过大等先天畸形等解剖上的弱点,极易造成腰骶关节损伤。当局部软组织肿胀刺激腰骶部神经根时,可引起反射性下肢疼痛。

【诊断】

(一)临床表现

均有闪腰、屈腰、旋转等外伤史。疼痛突发,较为剧烈。关节损伤后,组织的炎症、水肿可影响神经根,故时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放射性疼痛。腰部活动或打喷嚏、咳嗽等腹腔压力增高时,腰部疼痛加剧。

(二)检查

腰部肌肉紧张,有时局部肿胀,腰椎向一侧偏歪,腰部活动功能明显受限。压痛明显,确定压痛部位,对诊断关节扭伤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急性椎间关节突关节扭伤压痛点位于棘突两侧或一侧稍下方,一般无放射痛。患者拒绝作腰部试验,直腿抬高试验为阳性,但加强试验为阴性。

2.急性腰骶关节扭伤多有腰骶部负重扭伤史。伤后感腰骶部剧痛,不敢直腰。直腰时多以一手或两手叉腰,或以手支撑膝部,以减少腰骶关节活动,步行迟缓,表情痛苦,腰5与骶骨底之间有明显压痛和叩击痛(见图10~15)。屈膝屈髋试验阳性。

(三)X线检查

一般无异常改变,有的呈脊柱侧弯,或椎间隙变窄或宽或模糊等。

【辨证论治】

(一)手法治疗

急性腰部及腰骶关节扭伤,若能明确诊断,施行手法治疗后,往往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手法可分为两步,首先采用一般的活血止痛、理筋解痉按摩松解手法,如点按穴位和揉、滾、擦等法;第二步为复位手法,纠正关节紊乱,解除滑膜嵌顿,以迅速消除疼痛,恢复正常功能。常用复位手法有下列几种:

1:斜扳法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髋、膝关节屈曲,健侧髋、膝关节伸直。医者可立于患者前侧或背侧,一手置于肩部,另一手置于臀部,两手相对用力,使上身和臀部作反向旋转(肩部旋后,臀部旋前,同时令患者腰部尽量放松),活动到最大程度时,用力作一次稳定推扳动作。此刻往往可听到清脆的弹响声,腰痛一般可随之缓解。(见图10~16)

2.牵拉法患者俯卧位,一助手抱拉住患者的腋下,或嘱患者两手拉住头侧床沿。医者握住患者两距小腿关节或一侧距小腿关节,作对抗牵引,持续1~2min,再慢慢松开,重复数次。最后用力将下肢快速的上下牵拉数次,使牵拉力传递至腰部关节,使其复位。

亦可选用背法、坐位旋转复位法等,具体运用应根据具体条件,选用患者易于接受的方法。合适的体位可使患者腰部肌肉放松,消除恐俱心理。

(二)药物治疗

1.内服药早期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用顺气活血汤或和营止痛汤加减,也可用跌打丸、三七伤药片、伤科七厘散等中成药。后期治宜补益肝肾、活血强筋为主,用补肾健筋汤、补肾壮筋汤加减。

2.外用药手法调治后,可选用活血行气、消瘀止痛的外用药,如消瘀膏、双柏散、消肿散、消瘀止痛膏等敷贴,或外擦红花油、正骨水、治伤水等。

(三)功能锻炼

早期应适当卧床休息,避免过度腰部活动或负重,必要时可佩带腰围站立行走。腰痛症状缓解后,应注意逐步加强腰背肌的功能锻炼,以增强腰部抵抗力。

(四)其他疗法

参见急性腰肌及胸腰筋膜扭伤部分,可采用针灸、拔火罐、理疗、局部封闭等方法。

第二节慢性腰肌劳损

慢性腰肌劳损是引起慢性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系指腰部肌肉、韧带等积累性、机械性、慢性损伤,或急性腰扭伤后未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而转为慢性者。

本病往往无明显的外伤史,常在不知不觉中出现腰痛,发病无明显职业区别。

【病因病机】

常见原因为腰部长期过度负重或长期腰部姿势不良,使腰部肌肉、韧带持久地处于紧张状态。如搬运工腰背部经常过度负重、过度疲劳,长期伏案工作者姿势不良,弯腰持续工作时间太长等。这种长期积累性劳损,导致了肌肉、韧带(常见于棘上韧带)慢性撕裂,出现炎症反应,以致腰痛持久难愈。

腰部急性扭伤后,局部肌肉、韧带等组织受损,若失治或误治,损伤未能恢复,迁延成为慢性。反复多次腰肌轻微损伤亦可导致慢性腰肌劳损。

腰椎先天畸形的解剖缺陷,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椎弓根裂等,以及后天性损伤,如腰椎压缩性骨折、脱位和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等,这些都可造成腰部肌肉、韧带的平衡失调,而引起慢性腰肌劳损。

【诊断】

(一)临床表现

患者可无明显外伤史,腰部隐痛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弯腰困难,持久弯腰时疼痛加剧,适当活动或经常变换体位后腰痛可减轻。睡觉时用小枕垫于腰部能减轻症状,常喜用两手捶腰,可使腰部感觉舒服并减轻疼痛。

(二)检查

腰部外观多无异常,有时可见生理性前曲变浅。单纯性腰肌劳损的压痛点,常位于棘突两旁的竖脊肌处,或骶髂后部或骶骨后面的竖脊肌附着点处。若伴有棘间、棘上韧带损伤,压痛点则位于棘间、棘突上。腰部活动功能多无障碍,严重者可稍有受限。直腿抬高试验阴性,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三)X线检查

多无异常,可有脊柱腰段的生理性弯曲改变,或有轻度侧弯。有时可发现先天性异常,如第5腰椎骶化、第1骶椎腰化、骶椎隐裂,或见有骨质增生现象等。

(四)鉴别诊断

应与第5腰椎骶化、第1骶椎腰化、骶椎隐裂、腰椎骨质增生症、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相鉴别。

【辨证论治】

(一)手法治疗

手法治疗的目的在于促进血液循环,理顺肌纤维,剥离粘连,加速炎症消退,缓解肌肉痉挛。先按揉腰腿部腧穴,如肾俞、腰阳关、八髎穴、阿是穴、委中、承山等。再滾揉两侧竖脊肌,推理腰部肌肉,推拿或弹拨腰肌或韧带,必要时施以过度屈、伸腰部或扳腰手法。手法应轻快、柔和、灵活、稳妥,忌用强劲暴力,以免加重损伤。

(二)药物治疗

1.内服药

(1)肾虚型:肾阳虚者,治宜温补肾阳,用补肾活血汤加减,肾阴虚者,治宜滋补肾阴,用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加减。

(2)气滞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用地龙散加杜仲、续断、桑寄生、狗脊等。

(3)风寒湿型:治宜祛风散寒胜湿,方用羌活胜湿汤或独活寄生汤加减。

(4)湿热型:治宜清化湿热,用二妙汤加木瓜、薏苡仁、生地黄、黄柏、稀签草之类。

2.外用药可用外擦药,如万花油、正骨水、骨友灵等。或外贴伤湿止痛膏、狗皮膏等伤科膏药。

(三)功能锻炼

应避免长时间过度弯腰工作,同时增强腰背肌的功能锻炼,如行仰卧五点、三点或拱桥式练习,亦可采用俯卧位的飞燕式锻炼。

(四)其他疗法

1.针灸、拔火难疗法取肾俞、腰阳关、委中、承山、昆仑等穴位针灸,痛点拔火罐。

2.局部封闭疗法于劳损组织的部位行局部封闭注射,每周1次,一般注射2~4次。

3.理疗可采用红外线、超短波、频谱仪或中药离子导入等法。

第三节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

由于第3腰椎横突周围组织的损伤,造成慢性腰痛,出现以第3腰椎横突处压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称为第3腰椎横突炎,也称为第3腰椎横突滑膜囊炎,或第3腰椎横突周围炎。

因其可影响邻近的神经纤维,常伴有下肢疼痛,故又称为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尤以体力劳动者常见。

【病因病机】

第3腰椎位于各腰椎的中点,处于脊柱腰曲前凸顶点,为5个腰椎体的活动中心,其活动度较大。其两侧的横突最长,横突是腰肌和腰方肌的起点,并有腹横肌、背阔肌的深部筋膜附着其上,故腰腹部肌肉弹力收缩时,此处受力最大,易使附着点处撕裂致伤。伤后局部发生炎性肿胀、充血、液体渗出等病理变化,以后可产生骨膜、纤维组织、纤维软骨等增生。臀上皮神经发自腰1~腰3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穿横突间隙向后,再经过附着于腰1~腰4横突的腰背筋膜深层,分布于臀部及大腿后侧皮肤。故腰3横突处周围组织损伤可刺激该神经纤维,日久神经纤维可发生变性,导致臀部及腿部疼痛。

中医筋伤学(六版)---第九章 胸背部筋伤

第九章胸背部筋伤 胸背部位于颈以下、腰以上的躯干部位,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述:“背者,自身后大椎以下,腰以上通称也。” 胸背损伤在临床上常见,损伤程度不一。轻者常伤及胸廓部的软组织、骨骼,重者伤及胸腔内的呼吸、循环系统等重要脏器,甚至有生命危险。骨折及胸腔内脏器损伤的内容在其他教材中讨论,本章讨论胸背部筋伤,即该部的软组织损伤。但临床上出现胸背部软组织损伤时,一定应注意是否合并有骨折或胸腔内脏器的损伤。 骨性胸廓是由12对肋、12个胸椎和胸骨借关节、韧带连结而构成。上7对肋骨通过肋软骨直接附着于胸骨,为真肋。下5对为假肋,第8~10肋借助第7肋软骨形成肋弓后再连接于胸骨,第11-12对肋骨前缘游离,为浮肋。肋间神经、血管位于肋骨的下缘。胸骨由上而下,分为柄部、体部和剑突部。脊柱骨背部正中段为胸椎,构成略向背侧的生理弯曲。各椎骨之间由上、下关节突相互构成胸椎关节突关节。胸椎体两侧接近上缘和下缘处各有一个半圆形的肋凹,与肋骨头互相构成胸肋关节。横突末端有横突肋凹与肋骨的肋结节形成肋横突关节。 肋骨间软组织有两种肌束方向互为相反的肋间内、外肌。胸椎间有软薄的椎间盘位于两椎体之间,前后有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椎管内容纳胸段脊髓。背部肌肉分三层:浅层上部为斜方肌,下部为背阔肌;中层为大、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上、下后锯肌;深层为竖脊肌。胸背部筋伤,就是指以上关节、肌肉、筋膜和韧带的损伤。 第一节胸部扭挫伤 胸部扭挫伤或受自身扭转、牵拉所致,或因外来暴力直接作用于胸壁导致局部筋伤和气血、经络功能紊乱,胸部疼痛为其主要症状。 【病因病机】 胸壁扭挫伤常见于因屏气搬抬重物、用力举重等致胸部肌肉过度牵拉、扭转而产生损伤,导致气机运行失常,经络阻滞,不通则痛。扭伤可以伤气为主,亦可由气及血造成气血两伤。暴力直接损伤,如胸部被打、踢、碰撞、挤压及跌仆等,而致胸部皮肤、筋肉受挫,经脉受

中医筋伤学详版(优选借鉴)

中医筋伤学 单选+多选=20 总论+各论的总述部分 填空=20-30 总论部分 名解5题=25 简答2题(鉴别)梨状肌与椎间盘突出,颈椎病与胸口出口综合征(较少见),颈肩部与肩周炎特殊检查的方法 案例2题=20 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概述 01.“筋”,综合古代中医文献、结合现代医学解剖知识,主要是指人体的皮肤、皮下深浅筋 膜、肌肉、肌腱、关节囊、韧带、腱鞘、滑液囊、椎间盘、关节软骨(盘)、周围神经及血管等软组织。 02. 因各种急性外伤、慢性劳损或风寒湿邪侵袭等原因所造成人体组织病理损害统称为“筋 伤”,即现代医学所指的软组织损伤。 03.《内经》--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整的医学典籍,也是筋伤学的理论渊源.对筋的概念有了 描述, 有“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其中“筋” “筋膜” “肌肉”等名词延用至现在. ★《素问》: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填空)《素问》: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 04.《金匮要略》导引、吐纳、膏摩;即可治疗筋伤疾病,又可预防筋伤疾病。 华佗—五禽戏与摇脊疗法,这是软组织损伤的功能疗法和按摩疗法(模仿虎、鹿、熊、猿、鹤--引挽腰体,动诸关节 )。 05.葛洪是中国创伤骨科的创始人;代表作《肘后救卒方》,对筋伤的肿胀、疼痛用活血化瘀 的药物内服外用方面有所发展(或加酒或加醋或用药熨患处),沿用至今。 06.刘涓子著《刘涓子鬼遗方》后由龚庆宣整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伤科专著,对创口感 染、骨关节化脓性疾病提出消、托、补等治法。 07.隋·巢元方等《诸病源侯论》明确提出了筋伤有别与骨伤和脱臼的诊断名称。还记载了 开放伤口的正确缝合方法。 08.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归纳了按摩手法,手法治疗筋伤从此有了记载,以及筋伤 的内外用药(天竺国按摩法说明当时的医学对外交流)。 09.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骨伤科专著,该书强调的动 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的整体治疗思想,逐渐成为筋伤治疗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10.李仲南《永类钤方》总结了损伤后的三期用药原则(活血化瘀、养血舒筋和培元固肾)。 奠定了筋伤外用药的给药方法(按摩手法外还结合辛香、辛热、开窍的洗药、熨药、贴药、敷药)和用药原则基础(麝香、冰片、苏合香、冰片、麝香现代药理:透皮吸收)。 11.明代-正体科和跌伤科;清代-正骨科(伤科)。 12.薛己《正体类要》: “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阐 明和强调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13.清·吴谦等编《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直旨》提出了以摸法诊断筋伤,以按摩推拿法治 之,具体到推拿按摩的手法定义、适应证及手法的作用和机理。该书将正骨手法归纳为

第五章 髋及大腿部筋伤--中医筋伤学(六版)

第五章髋及大腿部筋伤 髋关节是全身最大的关节,能作屈曲、伸直、内收、外展、旋转和环转等活动。髋臼窝内富有移动性脂肪组织,随着关节内的压力改变而时出时入,以维持关节内压力的平衡。 髋关节囊由坚韧致密的纤维组织所组成,其前部和上部较厚,最为坚韧;后部和下部较薄。近端附着于髋臼边缘及髋臼横韧带;远端前方附着于粗隆间线,后方附着点为股骨颈中、下1/3交界处。 髋关节韧带关节囊的前方、下方及后方分别由髂股韧带、耻股韧带和坐骨韧带所加强。髂股韧带是全身最坚强的韧带,人体直立时,人的重心位于髋关节后方,此韧带能维持伸直而不需要肌肉的主动收缩,并有防止关节过伸和内收的作用。此外,股骨头韧带为一关节囊内滑膜外的三角形纤维束带。 肌肉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很丰富,能产生很大的活动幅度。屈曲动作主要是由髂腰肌、股直肌和缝匠肌所控制,伸直动作主要由臀大肌控制,外展动作主要由臀中肌、臀小肌和阔筋膜张肌控制,内收动作则由内收肌群控制,旋外则由梨状肌、上孖肌、下孖肌、闭孔内肌和股方肌控制。 神经髋关节的神经支配是来自坐骨神经和闭孔神经的前支,后者又有一分支支配膝关节,故髋部疾患往往会引起膝部疼痛。 大腿肌肉及筋膜大腿的许多肌肉伸越过髋、膝两个关节。大腿深筋膜像一个紧身袜,包裹整个大腿肌肉,其远端与小腿深筋膜相延伸,近端附着于髂嵴和腹股沟韧带以及坐骨、耻骨支、骶结节韧带。大腿的肌肉可分为三组:前组,是缝匠肌、股四头肌和阔筋膜张肌,有屈髋和伸膝功能。内侧组,浅层是股薄肌、长收肌,深层是短收肌、大收肌、内收小肌和闭孔外肌,使大腿具有内收、屈曲和旋转功能。后组,是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有伸髋和屈膝功能。前组的肌肉由股神经支配,内侧组由闭孔神经支配,而后组由坐骨神经支配。 综上所述,尽管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坚实牢固,但在髋部骨折、脱位损伤中常并发损伤。此外,由于人体中某些部位存在解剖弱点,局部超负荷的劳累亦是髋、大腿筋伤的原因。《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胯骨,即髋骨也,又名髁骨。若素受风寒湿气,再遇跌打损伤,瘀血凝结,肿硬筋翻,足不能直行。”说明髋部损伤后再感受外邪,则会加重损伤后出现的症状。 第一节股四头肌损伤 股四头肌覆盖在股骨前方,分为四部分。股直肌呈梭形,是股四头肌群中最前面的一条。它起于髂前下棘,而腱的弓状部起于髋臼上方的髂骨,是股四头肌群中唯一越过髋关节及具有屈髋功能的肌肉。其他三个头起点均始于股骨上端,以后与股直肌一起附着于髌骨上缘。股四头肌作为一个整体,主要具有伸膝功能,其损伤多为扭挫伤或肌纤维撕裂,严重时可致

中医筋伤学复习题

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筋伤学》复习题(1) 一.选择题(每题1分) A1型题(5分) 1.长期弯腰搬物患者,最易致何种韧带损伤 A.黄韧带损伤 B.前纵韧带劳损 C.后纵韧带劳损 D.棘上韧带劳损 E.棘间韧带劳损 2.前臂伸肌总腱附着部为: A.肱骨内上髁 B.肱骨外上髁 C.尺骨鹰嘴 D.肱骨粗隆 E.桡骨粗隆 3.肘部严重扭挫伤,早期处理应: A.行理筋手法 B.敷药并固定肘关节于屈肘45o悬吊 C.敷药并固定肘关节曲肘90o悬吊 D.敷药后自由活动 E.敷药并固定肘关节曲肘135o悬吊 4.一20岁患者,从3米高处跳下,右足先着地,即觉右跟部剧

痛,不能步行,而X光未见骨折,最大可能是: A.跟痛症 B.外侧副韧带损伤 C.内侧副韧带损伤 D.踝关节脱位 E.跟腱断裂 5.一男性15岁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跟部肿痛,皮肤温度稍高,色红,跟部压痛,步行时痛加,X线未见异常,血沉为25mm/h,类风湿因子为阴性,此病为: A.跟后滑囊炎 B.跟腱止点撕裂伤 C.痹证性跟痛症 D.跟骨骨骺炎 E.肾虚性跟痛症 A2型题(10分) 1.“网球肘”“高尔夫球肘”的治疗,下列哪项是不恰当的:A.嘱休息为主 B.臂部理伤,拨筋法 C.痛点按摩 D.中药外敷外洗 E.痛点封闭 2.痛点局部封闭,不适宜下列何种损伤:

A.网球肘 B.尺骨鹰嘴滑囊炎 C.肱骨内上髁炎 D.肘部扭挫伤 E.前臂伸肌腱周围炎 3.以下哪项不经过腕管: A.拇长屈肌 B.指深屈肌 C.正中神经 D.指浅屈肌 E.掌长肌腱 4.以下因素引起急性腰肌扭伤,只有下面哪项除外:A.猛然搬动过重的物体 B.劳动时两人配合不当 C.平地滑倒 D.突然打喷嚏 E.感受风寒 5.梨状肌综合征的治疗,除了下面哪项均可选用:A.手法治疗 B.石膏固定 C.药物治疗 D.封闭治疗

第十章 腰骶部筋伤--中医筋伤学(六版)

第十章腰骶部筋伤 腰骶部筋伤又称为脊柱性腰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疾患。引起腰骶部筋伤的原因很多,如腰骶局部的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损伤、各种病理性损伤、先天及后天结构异常等。 腰骶部是指躯干背部的下部,是由5个腰椎、1个融合的骶骨和1块尾骨及两侧的髂骨形成的骨性支架。腰椎位于活动度很小的胸椎和固定于骨盆中的骶骨之间,承担着上半身的重量,而且还是躯干部最重要的运动枢纽,可作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等各个方向的运动。这种承载和复杂的运动,极易导致局部的损伤。 腰椎是由1个椎体、2个椎弓根、2个椎板、2个横突、2个上关节突、2个下关节突和1个棘突构成的(见图10-1)。腰椎的椎体粗壮,横断面呈肾型,横径大于前后径,前缘长于后缘。椎孔较大,呈三角形。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呈矢状位,上关节突的关节面朝内,下关节突的关节面朝外。横突粗大,朝向后外方。上关节突的背面有一大而不规则的突起,称为乳突,为肌肉的附着处。棘突呈垂直的板状,几乎呈水平突向后方。 椎间盘为连接相邻两个腰椎体的软骨盘。盘中央部分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称为髓核。盘周围部分是按同心圆排列的纤维软骨层构成的纤维环,它能牢固地连接上、下椎体,并限制髓核向外突出(见图10-2)。椎间盘在承受压力时被压缩,除去压力后能立刻复原,具有“弹簧垫”样的缓冲作用(见图10-3)。椎间盘还允许脊柱作一定范围的各方向运动,当脊柱前屈时,椎间盘前部被挤压变薄,后部增厚,伸直时立刻恢复原状。 此外,在椎间盘的上、下各有1块附于椎体的透明软骨,称为软骨板。其与椎体和纤维环紧密相连,可防止纵向受力时髓核突入椎体内。

腰椎的关节突关节由胶原组织和黄色的弹性组织构成的关节囊包绕。因腰椎为躯干的运动枢纽,活动范围较大,故关节囊较松弛,当腰部扭伤时易造成关节囊滑膜嵌顿。第5腰椎与骶椎构成的关节称为腰骶关节,此关节负重最大,较容易发生局部损伤。沿骶骨底上面作一直线,其与水平线形成的夹角,称为腰骶角,正常为34度(见图10-4)。骶骨与髂骨之间形成骶髂关节,骶骨在内,髂骨在外,关节面扁平呈“耳状”。此关节活动范围微小,仅女性在妊娠期时,骶髂关节活动范围增大。 腰椎的稳定性主要依靠周围的韧带。椎体前缘有前纵韧带,非常坚韧,紧贴于椎体前面,与椎间盘及椎体牢固相连,前纵韧带可防止脊柱过伸和椎间盘向前突出。椎体后面有后纵韧带,其较前纵韧带细而薄弱,可限制脊柱过分前屈和防止椎间盘向后突出。相邻的椎弓板之间有黄韧带相连,黄韧带由弹力纤维构成,坚韧而富有弹性,起于上个椎板前面,止于下个椎板后面,连于相邻的椎弓板之间,参与围成椎管,能限制脊柱过分前屈。此外,还有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横突间韧带,对维持脊柱的稳定具有一定作用。(见图10-5) 下背部及腰部的主要肌肉,按其解剖位置和作用可分为背侧组、前侧组和外侧组。背侧组有三层:浅层为背阔肌的下部,中层为竖脊肌,深层为多裂肌、回旋肌。竖脊肌位于棘突和横突间,具有伸直腰部的作用,当一侧竖脊肌收缩时可使脊柱侧屈或旋转。前侧组有腹内斜肌、腹外斜肌和腹直肌,具有伸腰作用。外侧组有腰大肌和腰方肌,主要作用为侧屈脊柱。 胸腰筋膜由前、中、后三层组成。前层覆盖于腰方肌的前面,亦称为腰方肌筋膜,起于腰椎横突前面和椎体的基底部。中层附于腰椎横突,向上附于第12肋,向下附于髂嵴。后层最厚,向上与胸部的深筋膜相连,内侧附于棘突和棘上韧带,在竖脊肌的外侧缘前、中、

中医筋伤学名词解释问答09骨伤

中医筋伤学 名词解释 1.筋伤定义:俗称“伤筋”,指各种外来暴力或慢性劳损等原因造成的筋的损伤。筋伤是骨伤科最常见的疾病。 2.扭伤:任何关节(包括可动关节和微动关节)由于旋转、牵拉或肌肉猛烈而不协调的收缩等间接暴力,突然发生超出正常生理范围的活动,如肌肉、肌腱、韧带、筋膜或关节囊因过度扭伤、牵拉引起的撕裂、断裂或移位,甚至关节的错缝。 3.挫伤:因直接暴力、跌扑撞击、重物打击等作用于人体表面产生剪切力作用而引起的闭合性损伤,以外力直接作用导致的局部皮肤下或深部组织损伤为主。 4.碾压伤:钝性物体的推移挤压与旋转挤压直接作用于肢体造成的以皮下及深部组织为主的严重损伤,往往形成皮下组织的挫伤及肢体皮肤的撕脱伤。 5.撕裂伤:指由于扭、挫、牵拉等强大外力造成的某一部位的筋部分断裂损伤,一般腰部、腕部、踝部及指骨间关节的扭伤多导致不同程度的韧带关节囊等撕裂伤。6.断裂伤:断裂伤的机制与撕裂伤类似,只是体质、部位及致伤外力性质大小有别而造成某些筋的全部断裂损伤。一般来说造成断裂伤所受的外力要比造成撕裂伤所受的外力大,可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和明显的局部疼痛、肿胀、瘀血斑、畸形等。7.骨错缝:指可动关节和微动关节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微细离位,也称为关节骨缝错开,多由扭伤、挫伤而发生。骨错缝可引起关节功能活动障碍和局部疼痛、肿胀等。8.关节弹响声:关节内有游离体的患者,活动关节时可有弹响声。 9.牵引疗法:是应用外力对身体某一部位或关节施加牵拉力,使其发生一定的分离,周围软组织得到适当的牵引,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临床普遍使用的是脊椎牵引疗法。 10.物理疗法:是利用各种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所需的各种反应,以调节、加强或恢复各种生理功能,促进病理过程向有利于疾病康复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 11. 肩周炎: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肌肉、肌腱、韧带、滑液囊等软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感受风、寒、湿邪,造成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功能障碍,故称之为“漏肩风”或“露肩风”。 12. 肩部扭挫伤:是肩部受到外力的打击、碰撞或过度牵拉、扭(扌戾)而致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 13.肩袖损伤:肩袖,又称肌腱袖、肌腱帽,是由起自肩胛骨,覆盖于肩关节前、上、后方的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组成扁而宽的共同肌腱。共同肌腱的附着处形如衣袖口,故名肩袖。肩袖环绕肱骨头的上端,可将肱骨头纳入关节盂内,使关节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肩袖肌腱退变或因累积性损伤所致肌腱变性使其变脆,弹性和延展性降低,以致轻微外力即可造成肩袖挫伤乃至完全性肌腱断裂,从而导致肩关节向下半脱位或不稳定。 14. 肱骨外上髁炎:是前臂伸肌起点受到反复牵拉,导致肘关节外上髁部之局部性疼痛,并影响伸腕和前臂旋转功能的慢性劳损性疾病。 15. 旋前圆肌综合征: 复屈伸和前臂旋转而形成的慢性、劳累性损害。多见于长期紧握工具的操作者和常做旋转运动者。

第七章 踝及足部筋伤--中医筋伤学(六版)

第七章踝及足部筋伤 距小腿关节,又称踝关节,是由胫、腓骨的下端的踝关节面与距骨滑车组成的蜗状关节。胫骨下端内侧向下的骨突称为内踝,胫骨下端后缘向下突出者称为后踝,腓骨下端的突出部分称为外踝。外踝比内踝窄,但较长,其尖端在内踝尖端下0.5cm,且位于内踝后约lcm。内、外、后三踝构成踝穴,即距小腿关节窝。距骨是下肢唯一的一个没有肌肉附着的骨块,位于踝穴内,分体、颈、头三部,有6个关节面。距骨颈部覆有骨膜,为主要营养血管进出部。距骨体前宽后窄,其上面的鞍状关节面与胫骨下端的凹形下关节面相接,其两侧关节面分别与内、外踝的关节面嵌合。距骨体下部有三个关节面,与跟骨的相应关节面对合。距骨头的关节面和舟骨构成距舟关节。 胫腓两骨下端被坚韧而有弹性的骨间膜、胫腓前、后韧带及横韧带连结在一起。当距小腿关节背屈时,因较宽的距骨体前部进入踝穴,胫、腓两骨可稍稍分开;跖屈时,两骨又互相接近。 距小腿关节的关节囊前后松弛,两侧较紧;距小腿关节的前后韧带较薄,这样的解剖结构有利于距小腿关节的屈伸活动。距小腿关节的内、外侧副韧带比较坚强。内侧韧带又称三角韧带,分深浅两层。浅层为胫跟韧带,止于跟骨载距突的上部。深层呈三角形,尖朝上,基底朝下,止于距骨颈、体的非关节部分。外侧副韧带不如内侧韧带坚韧,分为三束,即跟腓韧带(外束)和距腓前、后韧带(前束、后束)。 除关节、韧带之外,肌腱也加强距小腿关节的稳定性,如后方有跟腱、前方有拇长伸肌和趾伸肌,前内方有胫骨前肌,后内方有胫骨后肌,外侧有腓骨长、短肌。 距小腿关节的活动范围因人而异,一般足背屈可达20度~30度,足跖屈可达40度~50度。当距小腿关节背屈时,腓骨旋外、上升并向后移动,踝穴增宽1.5-2mm,以容纳较宽的距骨体前部进入踝穴,同时胫腓韧带相应紧张,距骨内、外侧关节面与内、外踝关节面紧密相贴,距小腿关节稳定,故在足背屈位受伤时每易造成骨折。而足跖屈时,距骨体较宽部分滑出踝穴,其较窄部分进入踝穴,腓骨旋内、下降并向前移动,踝穴变窄,距骨呈与两踝关节面仍然接触,但胫腓韧带变松,距小腿关节相对不稳定,故容易发生韧带损伤。距小腿关节的功能主要是足背屈、足跖屈与负重,处理踝部损伤时,必须考虑到距小腿关节的这两种功能,既要保持其负重的稳定性,又须注意其活动的灵活性。 足骨共有7块跗骨、5块跖骨和14块趾骨,它们由骨间韧带、足底韧带和背侧韧带所约束。足的内缘形成一个平衡良好的机械弓形结构,依靠静止性支撑和动力性杠杆负重,并使人体向前移动。足背筋膜很薄,呈膜状;足底皮肤很厚,耐磨,并附有一层结实的纤维脂肪,其下层有强大的足底腱膜,中央较厚,两侧较薄。在足背,趾短伸肌起于跟骨上外方,向下分为四股,内侧者附于拇趾近节趾的基底,而其他三股则在第2、第3、第4趾的背侧,与趾长伸肌一起,伸至足趾。足底的趾短屈肌可分为三组。这些肌肉协助足的外展、内收和屈曲、伸直。

中医筋伤学期末考试

一、A型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造成慢性伤筋最常见的原因是(C) A.直接暴力B.间接暴力C.持续劳损D.肌肉强烈收缩E.挫压 2、头颈旋转时引起眩晕发作的颈椎病类型是(D )。 A.颈型B.神经根型C.脊髓型D.椎动脉型E.交感神经型 3、冈上肌腱断裂时,上臂哪种活动功能受限?(A ) A.外展B.内收C.外旋D.内旋E.前屈 4、肘关节扭挫伤引起的肘部血肿极易出现的并发症是(B )。 A.创伤性关节炎B.骨化性肌炎C.肱骨头坏死D.关节内游离体E.网球肘 5、指屈肌腱腱鞘炎好发的手指是(A)。 A.拇指B.示指C.中指D.环指E.小指 6、髋关节暂时性滑膜炎多见于(A)。 A.10岁以下B.10岁以上C.50岁以上D.青年人E.50以下 7、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可出现(B )。 A.抽屉试验阳性B.侧方挤压试验阳性C.“4”字试验阳性D.回旋挤压试验阳性E.研磨试验阳性 8、有“筋之府”之称的关节是(D )。 A.肩关节B.肘关节C.髋关节D.膝关节E.踝关节 9、踝关节扭挫伤多见的类型是(A )。 A.内翻扭伤B.外翻扭伤 C. 背伸扭伤D.纵向挤压伤E.跖屈扭伤10、梨状肌综合征,受到梨状肌压迫和刺激的神经为(A )。 A.坐骨神经B.股神经C.腓总神经D.臀上皮神经E.胫前神经 二、B型选择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每一问题后面的括号内,每题2分,共20分) 1、(1)关节内游离体多发于(C ) (2)损伤性骨化多发于(B ) A.肩关节B.肘关节C.膝关节D.腕关节E.踝关节 2、下列描述的是何种颈椎病类型: (1)晚期可出现下肢或四肢瘫痪的是(B )。 (2)比较多见的颈椎病类型是(C )。 A.椎动脉型B.脊髓型C.神经根型D.食管压迫型E.交感神经型3、(1)肩关节周围炎好发于(D)。 (2)肱骨外科颈骨折好发于(E )。 A.小儿B.青年C.青壮年D.中老年E.老年 4、下面的情况应诊断为什么病? (1)右肘外侧痛2个月,用力握拳或拧毛巾时痛加重,右肘外侧局限性压痛,Mill 征阳性。(C ) (2)女,50岁,左肩痛1个月,不能梳头洗面,左三角肌萎缩,左肩局限性压痛,左肩外展、外旋、后伸活动受限。(D ) A.冈上肌腱炎B.颈椎病C.肱骨外上髁炎D.肩周炎E.肘部扭挫伤5、下述情况拟诊为什么疾病:

中医筋伤学期末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筋伤:俗称“伤筋”,是指各种外来暴力或慢性劳损等原因造成的筋的损伤。 2、椎间孔挤压实验:患者端坐凳上,检查者站于患者背后,医者两手交叉压患者头部,向健侧或患侧侧屈颈椎,患者若感到颈痛并向上肢放射,即为阳性。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3、牵引试验:患者坐位,检查者一手托于患者颏部,另一手扶住枕部,然后慢慢抬升患者头部,牵引颈椎,如抬升或牵引是疼痛缓解或减轻则为阳性。笨试验用于检查病史陈述中有颈神经跟症状和表现出颈神经跟病变体征的患者,也可用于检查放射到肩关节前部或后部的神经根体征。 4、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患者端坐,医者一手握患者病侧手腕,另一手按住患者头部,两手反方向推拉。若患者感到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即为阳性。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5、直腿抬高试验:患者仰卧,双下肢内收内旋,膝关节伸直,检查者一手放在膝关节上,使下肢保持伸直,另一手将下肢抬起屈曲髋关节。正常人可抬高70-90度,如小于以上角度即出现由上而下的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者,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一般要左右对比,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为阳性。 6、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又称足背屈试验,体位同直腿抬高试验。当患者抬高下肢发生疼痛后,略放低患者下肢使其不感疼痛。医者一手握住患者足部突然使其背屈。若患者突感疼痛加剧或引起患肢的放射性疼痛即为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可为阳性。 股神经牵拉试验:患者俯卧位,患侧膝关节伸直180度,检查者将患肢小腿上提,使髋关节处于后伸位;或患者取健侧卧位,健侧膝关节、髋关节轻度屈曲,腰背部保持挺直但不要过伸,颈部轻微屈曲,检查者握住患肢伸直膝关节同时后伸髋关节15度,然后屈曲膝关节。如出现疼痛沿大腿前方向下放射即为阳性,提示腰3、腰4神经根可能受到刺激,可能为腰2、3和腰3、4椎间盘突出所致,也可能是股神经收到牵拉所致。而腰4、5及腰5、骶1椎间盘突出时,此试验阴性。 7、抽屉试验:又称推拉试验。患者取仰卧位,患膝屈曲。医者两手握住患侧膝部下方,向前后推拉。若小腿有过度前移,表示前交叉韧带断裂或松弛,反之,表示后交叉韧带松弛或断裂。 8、研磨提拉试验(apley试验):患者取俯卧位。医者两手握住患肢踝部,屈膝90度,然后用力沿小腿纵轴向下挤压膝关节,并作内、外旋活动。如患膝关节内外侧疼痛即为阳性,说明内、外侧半月板损伤。此外,如将小腿向上牵拉,做内、外旋活动引起疼痛,则说明膝胫、腓侧副韧带有损伤。 9、McMurray征,又称回旋挤压试验。患者取仰卧位,医者一手握膝,另一手握足。先使患肢尽量屈膝,然后使小腿充分外展、内旋或内收、旋内,并逐渐伸直。在伸直过程中患肢出现疼痛和弹响声即为阳性,检查时小腿外展、旋内伸膝出现疼痛和弹响声,多提示外侧半月板损伤,小腿内收、旋内伸膝出现疼痛和弹响声,多提示内侧半月板损伤。根据伸膝过程中出现疼痛的先后判定前、后角的损伤。 10、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着相邻脊髓、神经、血管和食管等组织,并引起响应的症状或体征。 11、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间盘髓核突破纤维环甚至后纵韧带,向后方压迫脊髓或向后外侧压迫颈神经根,最终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12、胸廓出口综合征:是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在胸廓上口受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常见病因有异常骨质、斜角肌痉挛、纤维化等。临床表现为臂丛神经及血管受压症状。 13、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某些原因造成纤维环破裂,随和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或硬膜囊产生的以腰痛、下肢放射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14、肩周炎: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五十肩等,是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液囊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炎症。因关节内、外粘连,而以肩部疼痛,功能活动受限为特征 总论 1、筋伤的分类:按损伤的性质分为急性筋伤、慢性筋伤;按受伤时间长短分为新鲜筋伤、陈久筋伤;按受伤方式分为扭伤、挫伤、碾压伤、切割伤等;按筋伤的病理分类分为筋伤血瘀、筋出槽(筋位异常)、筋撕裂伤、骨错缝5种。 2、筋伤的病因:外因:外力伤害(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外感六淫、邪毒感

中医筋伤学名词解释问答09骨伤

中医筋伤学 名词解释 1.筋伤定义:俗称“伤筋”,指各种外来暴力或慢性劳损等原因造成的筋的损伤。筋伤是骨伤科最常见 的疾病。 2.扭伤:任何关节(包括可动关节和微动关节)由于旋转、牵拉或肌肉猛烈而不协调的 收缩等间接暴力,突然发生超出正常生理范围的活动,如肌肉、肌腱、韧带、筋膜或关节囊因过度扭伤、牵拉引起的撕裂、断裂或移位,甚至关节的错缝。 3.挫伤:因直接暴力、跌扑撞击、重物打击等作用于人体表面产生剪切力作用而引起的闭合性损伤,以 外力直接作用导致的局部皮肤下或深部组织损伤为主。 4.碾压伤:钝性物体的推移挤压与旋转挤压直接作用于肢体造成的以皮下及深部组织 为主的严重损伤,往往形成皮下组织的挫伤及肢体皮肤的撕脱伤。 5.撕裂伤:指由于扭、挫、牵拉等强大外力造成的某一部位的筋部分断裂损伤,一般腰 部、腕部、踝部及指骨间关节的扭伤多导致不同程度的韧带关节囊等撕裂伤。 6.断裂伤:断裂伤的机制与撕裂伤类似,只是体质、部位及致伤外力性质大小有别而造 成某些筋的全部断裂损伤。一般来说造成断裂伤所受的外力要比造成撕裂伤所受的 夕卜力大,可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和明显的局部疼痛、肿胀、瘀血斑、畸形等。 7.骨错缝:指可动关节和微动关节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微细离位,也称为关节骨缝错开,多由扭伤、挫 伤而发生。骨错缝可引起关节功能活动障碍和局部疼痛、肿胀等。 & 关节弹响声:关节内有游离体的患者,活动关节时可有弹响声。 9.牵引疗法:是应用外力对身体某一部位或关节施加牵拉力,使其发生一定的分离,周 围软组织得到适当的牵引,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临床普遍使用的是脊椎 牵引疗法。 10.物理疗法:是利用各种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所需的各种反应,以调节、加强或 恢复各种生理功能,促进病理过程向有利于疾病康复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治疗目 的的一种疗法。 11.肩周炎: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肌肉、肌腱、韧带、滑液囊等软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 炎症。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感受风、寒、湿邪,造成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功能障碍,故称 之为“漏肩风”或“露肩风”。 12.肩部扭挫伤:是肩部受到外力的打击、碰撞或过度牵拉、扭(扌戾)而致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 13.肩袖损伤:肩袖,又称肌腱袖、肌腱帽,是由起自肩胛骨,覆盖于肩关节前、上、后方 的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组成扁而宽的共同肌腱。共同肌腱的附着处形 如衣袖口,故名肩袖。肩袖环绕肱骨头的上端,可将肱骨头纳入关节盂内,使关节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肩袖肌腱退变或因累积性损伤所致肌腱变性使其变脆,弹性和延展性降低,以致轻微外力即可造成肩袖挫伤乃至完全性肌腱断裂,从而导致肩关节向下半脱位或不稳 14.肱骨外上髁炎:是前臂伸肌起点受到反复牵拉,导致肘关节外上髁部之局部性疼痛, 并影响伸腕和前臂旋转功能的慢性劳损性疾病。 15.旋前圆肌综合征:旋前圆肌劳损并刺激或压迫正中神经I所出现的综合征。是由于肘部反复屈伸和前臂旋转而形成的慢性、劳累性损害。多见于长期紧握工具的操作者和常做旋转运动者。 16.旋后肌综合征:是由桡神经深支受压引起的以肌力减弱及麻痹为主的症候群,又称为前臂背侧骨间神经卡压征桡管综合征等,临床上较多见。 17.腕管综合征: 是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中受压而引起的以手指麻木为主的感觉、运动和自

中医筋伤学重点

B:人体的皮肤、皮下浅深筋膜、肌肉、肌腱、腱鞘、韧带、关节囊、滑膜囊、椎间盘、周围神经 血管等软组织。 霍夫曼(Hoffmann)征:医者左手托住患者手掌,右手的示指和中指夹住患者的中指,再用拇指轻弹患者中指指甲。如引起患者拇指及其余各指出现屈曲动作为阳性反应,提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椎间孔挤压试验:患者端坐,头部略向患侧的侧后方倾斜,医者两手交叉,按住头顶向下施加压力。 患者若感觉颈痛并向上肢放射,即为阳性。用于颈椎病的检查。 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又称五十肩、冻结肩,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膜囊的慢性非 特异性炎症,以肩部疼痛,功能活动受限为特征。 肩袖:由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及小圆肌等四个肌腱组成,亦称肌腱袖、肌腱帽。 肩峰下囊:位于三角肌近侧深面,而喙肱肌囊,三角肌下囊和肩峰下囊三者实际是一个大滑膜囊。 作用是使肱骨大结节与三角肌肩峰和喙肩韧带分开,减轻在肩关节外展和旋转式以上结构间的摩擦。 肩胛带:是以肩胛骨为主,包括锁骨、肱骨以及相关韧带、关节囊、肌肉等一组解剖功能结构。功 能关节①肩关节(喙肩韧带 /盂肱韧带/喙肱韧带)②肩锁关节③胸锁关节④肩胛胸壁关节肌肉①动力:胸大肌、斜方肌②稳定关节,关节动力: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③稳定并重:三角肌 网球肘:又称肱骨外上醍炎,因慢性积累性劳损,导致肱骨外上醍腕伸肌腱附着处发生撕裂,出血机化形成纤维组织致病。 密耳Mills征:肘、腕、指屈曲,前臂被动旋前并逐渐伸直时,肱骨外上醍处出现疼痛。 高尔夫球手:又称肱骨上醍炎,由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引起的肱骨上醍或周围软组织炎症改变。 腕管综合征:(鼠标手)是指由于弯管容积减少或压力增高,使正中神经在管受压而形成的综合征。 堕L:系指掌侧的腕横韧带与腕骨所构成的骨一韧带隧道。腕管中有正中神经、拇长屈肌腱和4个手指的指屈深、浅肌腱。 腕关节盘损伤:三角纤维软骨是一块位于尺骨茎突与梯骨的尺切迹下端之间的纤维软骨,略呈三角 形(腕尺侧的缓冲垫)拔伸捺正法服药:七厘散/补筋丸或小活络丸外用药:消肿止痛膏/梧桐皮旋后肌综合征:指梯神经在肘关节远侧被旋后肌卡压而产生的综合征,又称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卡压症,梯管综合征等。(劳累后放射痛,垂指不垂腕,申肘是伸中指抗阻力阳性) 锤状指:当远侧指间关节平面伸指肌腱断裂,或伸指肌腱未断裂而其末节指骨基底部之附着处有小 骨片被撕脱,表现为远侧指间关节肿胀、疼痛,末节手指下垂、屈曲畸形,不能自动伸直时,临床上称之为锤状指。 股收肌群损伤:股薄肌/耻骨肌、长收肌、大收肌/短收肌固定盆骨。大腿收、外展受限,皮下肿胀瘀斑,X线股收肌群附着部位钙化阴影。 髓关节一过性滑膜炎:多见于的10岁以下儿童,因过度外展、旋外,将关节囊、关节脂肪、股骨头韧带挤压在股骨头与髓臼之间,使股骨头暂时不能完全复位。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所引起的短暂的以急性慨关节疼痛、肿胀、跛行为主的病症。 侧向分离试验为膝侧副韧带损伤的体格检查方法:将患者膝关节完全伸直,一手握住患肢踝部向侧 或外侧牵拉,另一手顶推膝外侧或侧,如膝关节出现翻或外翻活动,即为侧向分离试验阳性。 抽屉试验:为膝交叉韧带损伤的体格检查方法。患者仰卧,慨、膝分别屈曲45。、90。,助手压住骨盆及患足背作固定,检查者双手环握小腿上段作向前或后的推移动作,如胫骨平台前后移动超过 0.5cm,即为抽屉试验阳性。 回旋挤压试验:为膝半月板损伤的体格检查方法。患者仰卧,充分屈髓屈膝,检查者一手握住足部,另一手置于膝部,先使小腿收旋,然后外展伸直,再使小腿外旋外展,然后收伸直,如膝部有疼痛或弹响指,即为阳性。 研磨试验:为膝半月板损伤的体格检查方法。患者俯卧位,患膝屈曲90。,检查者在足踝部用力下 压并作旋转研磨动作,如膝部出现疼痛,即为研磨试验阳性。 膝交锁征:系半月板损伤患者,在行走时膝关节突发剧痛,不能屈伸,状如交锁,将膝稍作晃动或按摩2?3分钟,即可缓解并恢复行走。

中医筋伤学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概论 一、筋伤学得发展: 1、起源:远古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内经》,现存最早、最完整得医学典籍,筋伤学理论得渊源,中医学理论得鼻祖;“筋膜”、“筋经”、“宗经”、“肌肉”; 秦汉三国时期:《神农本草经》,记载治疗折跌绝筋得药物及治疗腰痛、痛痹得药物达60多种;《金匮要略》,记载导引、吐纳、膏摩等方法,既可治疗筋伤疾病又可预防疾病。 华佗:方药、针灸治疗疾病,外科手术,刮骨疗毒,“五禽戏”; 魏、晋、南北朝时期:《肘后救卒方》,对骨折、脱臼得治疗有明确记载,对筋伤得肿胀、疼痛,在用活血化瘀得药物内服、外用方面有所发展; 隋唐时期:《诸病源候论》,“金疮伤筋断骨侯”、“金疮筋急相引痛不得屈伸侯”,明确提出了筋伤有别于骨折、脱臼得诊断名称,还记载了开放伤口得缝合方法; 《备急千金要方》,“老子按摩法”、“天竺国按摩法”、归纳了按摩手法“擦、捻、抱、推、搌、打、顿、捺”;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得第一部骨伤科专著; 设立“太医署”; 宋、金、元时期:《世医得效方》,《永类今方》。将损失分为三期,初期血化瘀法(攻下逐瘀法、凉血活血法、行气活血法)、中期养血舒筋法、后期培补肝肾法; 明清时期:明代有“正体科”、“跌伤科”,清代有正骨科,专治骨折、脱臼及跌打损伤,又称伤科。代表作:朱肃《普济方》、异远真人《跌损妙方》、薛己《正体类要》、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 第二节分类 一、总分类:筋断、筋转、筋歪、筋走、筋翻、筋柔、筋强、筋粗、筋结、筋缩、筋痿; 二、筋断:就是指筋伤后,全部或部分断裂而言; 筋不断:就是指筋扭伤后淤血肿痛,甚至失去原来得正常位置,即筋走、筋歪、筋翻、筋转等。 筋强:就是指筋伤后,僵硬强直,多见于陈伤瘀结不化。 筋粗:就是指筋脉受伤后较正常为粗,多因瘀血阻滞,组织增生变性或痉挛所致。 筋结:就是指筋伤后气血凝滞,出血囊肿状得局限性结块而言。 筋缩:就是指筋伤后出现缩短现象,多见于损伤后关节固定时间较长,发生粘连或因固定在外翻或内翻得位置上出现外侧或内侧筋挛缩,而造成关节活动受限,功能障 碍。 筋痿:就是指筋伤后筋腱功能减弱,痿软无力。 筋柔:就是指筋伤后关节松弛乏力。 三、分类: 1、按受伤性质分类:扭伤、挫伤、碾挫伤; 扭伤:任何关节(包括可动与微动关节)由于旋转、牵拉或肌肉猛烈而不协调得收缩等间接暴力,使其突然发生超出生理范围得活动时,可使肌肉、肌腱、韧带、筋膜、关节囊过度扭曲牵拉而引起撕裂、断裂或移位,也可以引起关节得微细错缝。 挫伤:就是指直接暴力,跌扑撞击,重物挤压等作用于人体而引起得闭合性损伤。 碾挫伤:由于钝性物体推移挤压与旋转挤压之外力直接作用于肢体,造成以皮下及深部组织为主得严重损伤,往往形成皮下组织得碾挫伤及肢体皮肤得脱套损伤。 2、按受伤时间分类:急性筋伤、慢性筋伤;

《中医筋伤学》实践大纲

《中医筋伤学》实践大纲 广西中医药大学骨伤专业见习大纲《中医筋伤学》课程见习大纲 一.总学时:14学时 二.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上肢筋伤4学时 (二)下肢筋伤5学时 (三)躯干筋伤5学时 三.具体安排 (一)上肢筋伤 【目的要求】 1.掌握肩.上臂.肘.前臂筋伤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2.熟悉肩.上臂.肘.前臂筋伤的病因病机。 【地点】 骨伤教研室各临床科室。 【时数】 4学时 【教具】 挂图.CT.MRI.X线摄片.石膏.绷带.夹板。 【见习内容及方法】 一.教师带领学生见习上肢筋伤病例。

(一)询问病史重点: 1.发病诱因:是否有外伤史; 2.询问疾病的发生经过:如起病时间.发病急缓.疼痛性质(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因等); 3.既往史:外伤史.手术史。 (二)查体要点: 1.一般生命体征。 2.四肢肌力.肌张力。 3.搭肩试验,肘后三角位置等。浅反射:腹壁反射.跖反射.肛门反射;深反射:右肱二头肌.三头肌键反射.膝反射.髋阵挛.踝阵挛;病理反射:Babinski征,Oppenheim征.Chaddock 征.Gordon征.Hoffmann征。 (三)实验室检查:各类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 二.通过病例分析了解上肢筋伤主要症状.体征.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三.由教师带领学生制定治疗治疗方案,并了解急性损伤的处理原则。 四.用对比方法讨论各种上肢筋伤的鉴别诊断。 【思考题】 一.试述上肢筋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二.试述上肢筋伤的各种体格检查方法.阳性体征。 【病案分析】

见临床病例。 (二)下肢筋伤 【目的要求】 1.掌握下肢髋.大腿.膝.小腿筋伤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2.踝.足部筋伤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地点】 骨伤教研室各临床科室。 【时数】 5学时 【教具】 挂图.CT.MRI.X线摄片.石膏.绷带.夹板。 【见习内容及方法】 一.教师带领学生见习下肢筋伤病例。 (一)询问病史重点: 1.发病诱因:是否有外伤史; 2.询问疾病的发生经过:如起病时间.发病急缓.疼痛性质(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因等); 3.既往史:外伤史.手术史。 (二)查体要点: 1.一般生命体征。 2.四肢肌力.肌张力。

08七年骨伤中医筋伤学A

福建中医药大学 (请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答题纸请正反面作答)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苏筋结 2、苏矿工肘 床边试验 旋后肌综合征 3、李 4、李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1)。苏 2、(2)。 3、(3)。苏 4、(4)。李 5、(5)。 6、(6)。 7、(7)。 8、(8)。 9、(9)。 10、(10)李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成书年代是()。 A 周代 B 汉代 C 唐代 D宋代 2、间接外力作用于关节可造成关节()。 A 挫伤 B扭伤 C 擦伤 D挤压伤 3、肌肉动力微小,不能带动关节活动者,其肌力为()。 A 0级 B Ⅰ级 C Ⅱ级 D Ⅲ级 4、肱二头肌腱断裂,多发生于()。 A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与肩关节囊交界处 B 肌腹和肱二头肌腱交界处或肌腹本身 C 关节囊内的起点部 D 盂上结节的肱二头肌健起点处

5、下列疾病能够自愈的是()。 A 冈山肌腱炎 B 牵拉肩 C 肩袖损伤 D 肩关节周围炎 6、高尔夫球肘是指()。 A 肱骨外上髁炎 B 肱骨内上髁炎 C 尺骨鹰嘴滑膜囊炎 D 旋前圆肌综合征 7、腱鞘囊肿最常见于() A 腕背 B 腕掌部桡侧 C 掌指关节皮肤横纹处 D 腘窝 1、“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甘养肉”此句出自下列哪部著作() A 《伤寒杂病论》 B《皇帝内经》 C 《周礼·天官》 D《礼记·月令孟秋》 2、急性筋伤一般指损伤后不超过()的新鲜损伤。 A 1周 B 2周 C 3周 D 4周 3、下列不属于摩擦类手法的是()。 A 摩法 B 擦法 C 推法 D 揉法 4、患肩坠落试验可见于()。 A 肩部扭挫伤 B冈山肌腱炎 C 肩袖损伤 D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 5、肩关节周围炎有自愈倾向,一般病程在多长时间内()。 A 3个月 B 6个月 C 1年 D 2年 6、矿工肘是指()。 A肱骨外上髁炎 B尺骨鹰嘴滑膜囊炎 C肱骨内上髁炎 D肱桡滑膜囊炎 7、腕管综合征是()在管内受压而形成的综合征。 A 拇长屈肌腱 B桡神经 C 正中神经 D尺神经 8、李 9、 10、 11、 12、 13、 14、 15、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简介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简介 1、行业背景与发展特点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疾病的治疗、恢复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医学模式必须由单纯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一模式要求在临床服务中,应改革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为医疗康复服务,提高生活质量,使自己的身心处于更加良好的健康状态。卫生部与教育部经过认真调研、专家反复论证后,已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列入了高职高专的招生目录中,并就专业设置条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这是“两部”顺应康复治疗技术临床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决策,是使高职高专的出口与临床需求的入口很好地衔接的一个实效举措。我院根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要求,结合我院医学专业的充足条件和市场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经专家反复论证,开设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2、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一门促进伤患者和残疾人身心功能康复的新的治疗学科,也是一门新的技术专业。它的目的是使人们能够尽可能地恢复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以及社会生活的能力,融入社会,改善生活质量。在20世纪下半叶及21世纪初,康复治疗技术这门新兴的技术专业和康复治疗师这种新的职业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成长的活力,反映了医疗和康复市场对这门新的专业及人力资源的迫切需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开设,正是顺应社会民众健康、审美的需要,满足人们对意外伤害、疾病所致的残疾、手术后的恢复等在治疗疾病、延年益寿等多方面的需求,有着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市场广阔。据有关方面近期曾对我国的康复治疗专业人才现状做过调查,我国拥有13亿人口和6 千万之多的残疾人,我国现有康复治疗师5640人,每10万人口仅分摊0.4名。在西方发达国家康复医师与康复治疗师的比例要求达到1:5到1:10。康复治疗师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远落后于康复医疗实际的需要,就业前景广阔。 3、专业优势与存在问题 目前,我校从师资队伍、教学、实验条件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已具备开办该专业的充足条件。学院现有占地面积602亩,总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

《中医筋伤学》教学大纲

《中医筋伤学》教学大纲 广西中医药大学骨伤专业教学大纲《中医筋伤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BZ0403004 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学时/学分: 4.5学分,总学时72,理论58,见习14。 一.课程简介《中医筋伤学》是骨伤教育的一门主干学科。 祖国医学所谓“筋”的概念,含盖了现代医学所指人体除内脏.大脑之外的所有软组织,如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肉.骨膜.半月板.椎间盘.除中枢神经之外的神经.血管等。《筋伤学》就是研究这 些软组织疾病及创伤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的一门学科。 本大纲是根据骨伤专业目录及培养目标与要求,供高等中医 药院校骨伤专业五年制大学本科教学使用。 在教学进程中,应致力于筋伤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和训练,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科学思维.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要适当介绍应用现代科学方 法研究中医药的突出而具有启发性的成果,也适当介绍国内外筋 伤学的新进展。要通过创新的多重教学手段及电子.多媒体教学等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探索.求知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利用知识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对创新性中医药人才的需要。

二.课程目标 1.建立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中医筋伤学的特点,筋伤的辩证诊断.临床表现.辩证诊断方法.筋伤的治疗。熟悉筋伤理论及知识在临床中的指导作用;了解筋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筋伤的预防。为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立能力目标。 在授课时逐步培养学生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运用中医术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网络资源获取新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让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筋伤常见疾病的手法操作技能。 3.建立态度目标。 对教学内容作适度调整,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中医专业的热爱。 二.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第一章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筋伤的分类和病因病机,辩证诊断及治疗。 2. 熟悉筋伤学的概念. 3. 了解筋伤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