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禅八定与十六特胜

問:何謂“四禪”?
初禪,心一境性,到達離生喜樂地。心一境性,依據很多大小乘經典的不同,又叫做“自心一處”,指心專一在一個境界上起作用。這個“性”不是指明心見性,而等於自然科學上所講的“性能”、“性質”的意思。
初禪到達了心一境性以後,身心有分離之感——身跟心可以分開了,也就等於普通說的解脫開了、放開了。高深一點就是說,心物分離,體認到自己心念的作用,跟物理、生理有分離之感。因為有分離之感,生出心理上的喜,生理上的樂。
二禪,到達定生喜樂地。有離生喜樂以後,產生一種新境界,不需用離的、不需用力,會發生一種定境。為什麼你們要注意研究修證的功夫?因為要有初禪的離生喜樂,二禪才能有定生喜樂、才有定境。所以你們打坐不是得定,真得了定境所產生的喜樂,程度是不同的。
能夠心性專一,到達離生喜樂,已經差不多超越欲界,雖然還沒完全脫開,但欲念這一層已經昇華多了。而定生喜樂,在教理上來講,已經是在光明境界裏頭了。大家研究經典,反而定境的功夫都不太注意。
三禪,到達離喜妙樂地,到了三禪,喜悅的心理也已經平靜了,只有樂感。你們看,在四禪中,“樂”字就佔了三個部份。人生都是苦,只有在禪定境界可以得到比較超越的樂感。
四禪,到達捨念清淨地。捨了什麼念呢?你要回轉來看,就在三禪的喜樂境界上,也還是有念,而到了四禪以後,喜樂的念也沒有了,才得到真正的清淨境界,這才是心的解脫、清淨,不受這個物理世界和心理的影響。
這不是四個階級,是四個不同的範圍,並不是說一定要修到初禪,再修二禪、三禪,再修四禪,有些人剛入手,也能夠一下子就到三禪之境。如果說四禪是像階梯一步一步來、完全不會退轉,那就不得了了。
問:四禪八定屬於“共法”,在修證佛法時有那麼重要嗎?
四禪八定的原則,不管你修大乘、小乘、顯教、密宗,如果要求證佛法、追尋生命的究竟,不修四禪八定,都是錯的。
四禪八定是共法,不是佛法的“不共法”。不只佛法有四禪八定的境界,外道也有,即使魔道中人也能做到。佛法則是不共法,那是智慧,智的境界。但是你要注意共法的道理,不能因為四禪八定是共法就忽視它。一般修佛的人認為:“四禪八定是共法,我修它幹嘛?我要修不共法。”這是狗屁不通的話。共法大家都做得到,就你做不到?佛能通一切法,怎麼你做不到呢?
換句話說,外道、魔道都做得到,你說佛法是超越了外道、魔道境界的,怎麼你修持就做不到呢?
四禪八定是共法,是修證佛法必修的階

段。

問:修定的好處——十六特勝,該如何入手以達到這個境界?
十六特勝,是小乘修定講的佛法原理。修定,比如修呼吸、修安那般那、修白骨觀,或者修任何的禪定、修心地法門,若能得定,會有十六種特別的“勝”——指膁來了,勝利、成功的意思。這是佛學的“名數”,就是一種理象論。
特勝與四念處(不淨、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止觀一樣,從“調心”開始,把心念搞清淨,終止於非非定,達到非非想定這個境界。次序也就等同剛才講的九次第定。開始是調心,像我們一般人打坐,老實講心都沒有調好,心都散亂的。沒有寧靜過,不算調心。
調心是心寧靜了以後,達到四禪八定的非非想地了——“地”是指程度,地地有觀照,你注意這個話。每一個定的境界,有觀有照。什麼叫觀?自己都知道,有個境界存在了。觀就是思想起了觀察的作用,是自己自然的,不需要另外去觀察。照則跟觀不同了,好像燈泡或太陽出來,自然照明了。這個叫觀照。所以地地有觀照,每一次、每一個功夫的進度,有觀照的作用,“能發無漏善念,厭惡自害之事”。
所以打坐修行能夠發起的“無漏”,最後無漏,圓滿了,沒有一點滲漏、沒有一點壞的東西,像一個皮球充滿了,而至於至善的境界。
如此一來,自然心裏頭厭惡了自害之事,起心動念時如有錯誤的心理思想,自己都不喜歡了。既不欺人,也不欺已,故名特勝。
問:這十六特勝是什麼呢?
怎麼叫十六特勝呢?很有名:
一是知息入,知道氣從身體進來的作用。
二是知息出,出氣的時候很清楚。
三是知息長短。息的長短特別注意,不是吸一口長氣再呼出來就叫長;而像莊子所說:“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普通人呼吸只到肺部,有功夫的人呼吸達到足底心。這叫知息長短,所以當你呼吸很短,上半身有、下半身沒有,拿普通的話講,就是身體不夠健康了。
四是知息遍身,到了最後,你曉得每一個細胞自己本身都在呼吸,不只是你鼻子在呼吸。
五是除諸身行,身上的障礙沒有了,沒有障礙,當然也沒有病痛了,病痛在心行裏面是小事。行是什麼?是運動。甚至於定到最後,心臟好像沒有跳動了、呼吸停止了。
六是受喜,心裏非常高興。
七是受樂,生理上的樂。
八是受諸心行。心裏頭起一個思想念頭,生理上馬上感覺到。比如說在定境中,你起了個壞念頭,自己會受不了、吃不消,身體都不對了。
九是心作喜,是不是跟第六個重複了?不是,第六是受喜,受是感覺,而“心作喜”不是感覺到,而是心理狀態另外起了喜悅的境界。

是心作攝,指心的作用。比如說你從北京來,坐在這裏念頭一動,就知道北京的事了。無所不在,此心遍滿虛空。這是比方,不要去玩這個。
十一是心作解脫,自己不會被思想、煩惱、情緒困住。
十二是觀無常,知道世界上一切都靠不住、都會變化,沒有永恆。
十三是觀出散,一切萬事萬物沒有永恆,都有消失的一刻,都是空的。
十四是觀離欲,這時候脫離欲界了,已經完全超越男女愛欲,沒有了,變成喜樂境界了。
十五是觀滅,自己身體可以丟了,身心都可以起變化的。
十六是觀棄捨,即時都放下,什麼都可以丟下。所以禪宗很多大師修到了家,年紀到了要走時,說句“再見”,一打坐,眼睛一閉,走啦。棄捨,把身體丟在這個世界上,好像屙了一坨大便在這裏就跑掉了一樣。
這是十六種特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